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2835716.html,

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观”思想

作者:王广明尹淑云

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0期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无论把语文解释为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章,还是解释为口头语、书面语,都是在生活中产生和发展的,在生活中学习和运用的。语文教学的成功,可能会有许多因素,但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已故邢台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系统提出了“大语文”教育观,他说:“语文教育一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从“大语文”教育观的历史发展中心,我们发现其实质就是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的一种教学思想。

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必须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全面开放的教学目标

大课堂的教学目标应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自己的最高目标。这种开放的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就是“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和和谐发展为本,即把提高学生各方面的基本素质作为教学的根本目的,视其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涉及两个层面问题: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做到:

1.知识与能力并重、理性与非理性并重,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掌握所有的人类文明,于是社会要求教育培养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有创造性的、能适应省会发展需要的、完整的人。与之相匹配,大语文课堂必须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理性与非理性并举、共性与个性并存的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就是要摒弃重共性轻个性、重知识轻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在注重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四要素的均衡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挖掘课文中的人文性(非理性因素)。

2.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全体学生的发展。在传统教学中,教育理论中的“教师是

教的主导,学生是学的主体”往往被异化为“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注重教材知识的灌输,很少甚至根本不过问学生学得如何。“大语文”提倡的“大课堂”强调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这种课堂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不是对学生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不仅是知识传授的场所,而且是探究知识的场所。

二、放的教学内容

树立大语文观

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何为大语文观?意即教师不仅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还要立足于培养、熏陶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品质,帮助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发展可支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等。这种教学观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持续发展的能力,相对于只强调工具性和现实思想意义的传统的语文教学思想来说,更适合于当今教学改革的发展和要求。以大语文观来指导我们的语文教学,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素质教育、学生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一阐述告诉我们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大语文教学观指导下进行。 如何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需要我们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相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强调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仅靠每周几节语文课、每学期几十篇课文显然是不够的。所以《课标》又明确指出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首次做出二年级课外阅读不少于5万字三年级不少于15万字,四年级不少于30万字高年级学习浏览,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50万字。逐步培养读书记笔记的习惯的具体量化规定。进一步强化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外阅读成为实施大语文教学观的重要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至关重要: 一、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 语文教学内容因其所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更具培养一代新人的优势。大语文观就是要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格,真诚、善良、美好的心灵,尊重真理,富有责任心的健全的人格。小学生大量阅读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内心世界很容易产生震荡。一位教师连着给三届一年级小朋友读王尔德的童话《星孩》,都有不少学生潸然落泪;一部英国儿童小说《哈利.波特》,竟然征服了全世界,连成人都不禁为小主人公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多读中国文学、优秀中华人物事迹更有必要:从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诚,李白安能摧眉弯腰事权贵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文天祥留取心照汗青的豪情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赤子之心,吉鸿昌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高风亮节,郁达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提升学生的基本素质,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核心,过去基础教育主要抓双基。这固然重要,但不全面。小学语文教学必须从狭隘的基础观转变到全面的素质观,既抓紧落实“双基”,又要抓紧好习惯养成、智力开发、情感培养、意志锻炼等,使学生文化科学素质、思想品德素质、生理素质都能得到发展。现在我就语文课中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谈些看法: 一、弄清小学语文思想品德教育中渗透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在实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爱美的情趣。”所以,我们现在必须重视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要弄清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渗透性的特点。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理解世界反映世界用形象和图画说话,而不是以三段论说话,或空喊政治口号。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品德教育又是有限度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时“潜移默化”地实行的,仅仅是渗透。如哲理诗《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言志诗《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渗透性”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属性。如《丰碑》这篇课文,在环境恶劣,任务艰难,装备简陋的情况下,军需处长掌管着军需物资,完全有理由有可能让自己穿上御寒的棉衣,而他却穿得十分单薄,为了革命,在最艰难的时候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自己被冻死了。课文对军需处长牺牲的神态、动作等作了细致描写:“镇定自然的神情,”说明面对危险毫无惧色,“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右手的中指和食指间,”表现出军需处长面对死亡泰然置之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座“晶莹的碑”,激励后来人,他忠于革命,顽强不屈的精神,永远为后人传颂。这就是课文的“渗透性”所在。 二、首先,思想品德教育可渗透于语言文字训练的各个环节中,即渗透于识字、阅读、作文各种课型中及字、词、句、段、篇等基本功训练的过程中;其次,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即课堂教学、作文、考试之中识字教学能够结合字的形、义及形成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爱憎分明的立场;阅读教学是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找准语言训练与思想教育的结合点,实行系统的教育;作文教学能够从观察、选材、立意、构思等方面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生活态度、审美情感及爱党、爱人民、爱祖国的思想情感;作业中要对学生实行意志品格的训练,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并形成认真仔细的习惯,养成谦虚、不耻下问的美德,考试中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诚实、慎独等优良品质。 三、指导学生“悟神”,捕捉文章隐情。“神”乃文章之魂。阅读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捕捉文章神韵的过程。既要透视显中之隐,又要品出言外之意;既要体查文中之情,又要再现内心视象。文章的“神”具有“潜伏”性,作者把他熔铸在字里行间,必须依据语言文字去领会,去接受,去转化。如《会摇尾巴的狼》,它的神就在“会摇尾巴”四个字中,就在摇尾巴的过程中,暴露了它的凶残的野性和愚蠢的狡诈。 一篇文章的“神”,能够包含很多方面,导致语文课思想品德教育的“多元性”,教学时不能面面俱到,必须准确地扎住教材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把握住作者的写作动机。有的教师在教《狼和小羊》时,让学生续讲“狼被人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制造了“大团结”式的结局。这虽然符合中国“扬善惩恶”的传统思想观点,但是从思想品德教育的角度看,“准度”不够。作者的原意在于讲述一个道理:“凶残的恶人在做坏事时总要千方百计寻找借口,善良的人切不可上当受骗”。如果设计“大团圆”的结局,学生的思想理解就落在了“善良会有好机遇的,是会有好报的”这个基点上,这对儿童的成长无疑设置了心理障碍。 四、提升学生理解时要把握“尺度”。语文课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考虑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中的具体课文,二是嘘唏语文的具体学生。

“大语文教育”

1.学大语文读大世界——《语文世界·高中版》,2001年度四种奖项评选揭晓,语文世界(高中版)》,2002年01期 2.“大语文”观念──魏书生教育教学思想探源,穆丽媛,《锦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3.《高中大语文教育》课题介绍,王建民,夏钰明,《语文教学通讯》,2001年20期,浙江德清县第一中学省级课题;邮编:313200 4.鲁迅与大语文观,郑佩忠,《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21期 5.营造大语文环境实施创造性学习——“烟台市高中语文创造学习工程”概况,左普,《中学语文教学》,2001年11期,山东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64000 6.表述类大语文试题讲练,崔益林语文世界(初中版)》,2002年01期,江苏省海安县古贲中学教师 7.“文史”合一建立完整的大语文教材新体系,倪义省,《教学与管理》2002年13期,山东微山县田陈矿中学 8.让家庭作业成为大语文教育的桥梁,谢友琏,《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05期 9.“大语文师生‘合作—互动’学习”课题简介,王建芹,张国伟,刘向东,《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10期,山东临沂第四中学276005 10.大语文教育与现代班集体建设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莫素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04期 11.试论大语文教学的基本含义,边霞《小学语文教学》,2002年06期,南京师范大学 12.语文学科呼唤大语文教育,刘利芝,《湖南教育》,2001年16期,株洲市二中 13.让语文教学走向大课堂——关于“大语文课堂”的思考与实践,张剑松基础教育研究》,2001年06期,广西梧州高中!543000 14.对“大语文教学”观的一点认识,吉国庆,《青海教育》,2001年Z1期 15.创设“大语文”的整体语境,陕西张海珍《教师报》,2001/11/11

大语文观的内涵

大语文观的内涵 【摘要】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本文就大语文观的内涵谈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大语文观;教学;语文素质 【正文】语文素质在人们的工作、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它是人的基本素质。对于中学生来说无论是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学好语文,具备较强的语文素质都是今后生活必备的基本技能。语文的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大语文教育”,它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脱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思维发展、创造力的培养以及人格完善的教育。为了使绝大部分学生能走向社会就有较强的工作、学习、生活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更好的作贡献,我们必须完善“大语文教学观”,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优势,利用微观的语文课堂教学,体现宏观的语文教育观念,引导学生能在课堂以外,在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时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自己的文明修养、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以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立足社会、服务于社会。 一、学生的长远发展观 教育工作的目的不在于老师教给了学生多少知识,而是引领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并实现长远、健康发展。感性认识——感悟——知识是人们学习的三个阶段,知识是学习的最高阶段,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应该让孩子经历完整的三个阶段,才符合科学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和提升。目前很多学校严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甚至是唯一目标就是让学生尽快掌握知识,考试考出高分。为了在短时间内让学生做更多的题目,考出更好的成绩,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过程、探究过程都被大幅度压缩,缺少了教学中最重要的中间环节:感悟。至于“情感态度目标”的实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都被抛在了一边。1而事实上,学生知识的形成需要一定过程和时间,在这个过程中,动手、思考和感悟比知识本身更重要。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从整体上看,它包括思想教育,语文基础知识及心理素质培养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语言文字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维训练,渗透思想教育。成功的教育教学必须是让学生在经历体验、思考感悟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所学知识,对学习始终保持着浓厚兴趣,同时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良好学科素养都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个时候的知识就会变成智慧,学生在这些方面的收获更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二、语文的学科教学观 1李海霞. “大语文”教学观下的实践与思考[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07).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7a2835716.html, 语文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 作者:张艳 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4期 我认为,语文是最好的思想道德教育平台。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课堂教学要引领学生攀登知识的高山,攀登情感的高山,攀登思维的高山,攀登人格的高山”。《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正确处理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品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思想品德教育时机,正确地进行德育渗透,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首先,利用丰富的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最后一课》《土地的誓言》那浓浓的爱国情;《紫藤萝瀑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发人深省的深刻哲理;《斑羚飞渡》《消失的罗布泊》关注环保的大爱之心;《散步》《背影》温馨难忘的亲情……哪一篇文章都给我们情感的熏陶。 在学习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时,学生从文天祥的慷慨正气中学到了这样的人生道理: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该怎样取舍,应该怎样面对生与死。在面临重大的人生选择时,应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为了祖国,为了集体,可以放弃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 在学习《黄河颂》一文时,伴着课文豪壮的歌词,同学们仿佛看到了黄河滚滚,生生不息,仿佛看到了黄河臂膀有力,伸向远方,仿佛看见了黄河养育的儿女伟大坚强……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黄河给中华儿女的鼓励指引。心中也更增加了一份对祖国的热爱。 学习《背影》一课时学生通过学习明白了,父爱如山。平淡的文字流露出来的是浓浓的父子情。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很容易想到自己的父亲,他们平时也做了很多在你看来微不足道的事情,都在思考自己是否也会像年轻时的作者一样,不理解父亲呢?反思中明白珍惜现在,珍惜父爱,珍惜亲情,什么都可以等,但孝不能等。“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剧不能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如果我们肯用,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的典范。所以要很好地利用语文课本,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充分发挥课本思想道德教育的优势,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为21世纪培养的新学生首先应该是富有民族气节,遵纪守法,热爱自己祖国的爱国主义者。近几年来,中学生、大学生崇洋媚外,伟法乱纪屡见不鲜,这正说明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基础薄弱。因此,从小学开始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打好思想政基础是新世纪的需要,也是新世纪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凭借教材进行应该是主渠道。语文,渗透德育教育重要学科,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教学要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政治思想教育,让学生从小受到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尊敬守法,做新世纪有用人才的教育。根据小学语学科的性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谈几点粗浅的见解: 一、明确内容的广泛性 教材中,德育教育的内容上多方面的,如《日月潭》、《黄山奇石》、《我们的祖国多么广大》等反映我们祖国山河壮丽、物产丰富、幅员辽阔;《雷锋叔叔和我们在一起》是反映新世纪祖国崭新的社会新风尚;《英雄王二小》、《珍贵的教科书》等反映祖国人民遭受帝国主义侵略时英勇反抗的民族精神。这一篇篇教材构成了一个个德育教育的整体。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材从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通过祖国的山、水、物等一个个事例,逐步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和人民的了解,深化对祖国人民的认识,以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二、语文科的特殊性 语文科的重要特点是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辨证统一。因此,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潜移默化,要在渗透上下功夫,要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政治受到洗礼。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爱国激情的感染,从中接受教育。 三、德育教育要注意阶段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要分年段,因人而异。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突出德育教育的阶段性。认真做到德育教育要有阶段、有顺序。根据小学生知识差距,心理差异,年龄跨度,一般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 低年级通过入学教育中“升国旗”、看图学词学句中“北京天安门”等教材,让学生明白国旗代表我们国家,升旗时行注目礼,是对国家的尊重,对祖国的热爱。 中年级,要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激发他们的爱热情,如:通过。《美丽的小兴安岭》、《林海》等教学,使学生了解祖国的美丽,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高年级,除教材中的课文外,还要通过一些课外阅读、习作、时事政治等加强对他们的德育教育,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四、德育教育要讲求实效性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既要挖掘教材德育教育内容的同时,又要延伸好教材内容,鼓励学生重在实践,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开展好课外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接受教育,从活动中树立优秀的思想。要对学生树立德育榜样,积极鼓励学生要向榜样学习,从小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同时,由于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发挥语文教学德育功能时,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渗透品德教育 作者每写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创作动机,或阐明某种观点,或抒发某种情感,或说明某个道理,不过这些内容不是像画家和演员那样直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而是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蕴含在语言文字之中。因此,我们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接受品德教育,必须在“有机渗透”.上下功夫,要把思想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贯穿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中,从引导学生“读文”入手,进而达到“悟道”的目的,决不能在知识讲完以后,来一段“课后语”,另搞一套政治说教。换句话说,语文教学渗透德育,要做到水乳交融,而不是油水分离。如第九册《金色的鱼钩》,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老班长的话,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就皱着眉头硬咽了下去。教这段话时,我抓住“硬”字让学生理解,“硬咽”是什么意思?老班长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明白了,这里的“硬咽”是明明咽不下去,还要勉强往下咽,班长这样做是为了把鱼汤省下来给小战士吃,好让他们坚持走出草地。这样,在词和句的教学中,学生体会到了老班长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贵品质,受到了舍己为人思想的教育。 二、准确地把握住教材的德育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能否进行成功的思想教育,首先取决于对教材德育因素把握的准确与否,这包括三个方面: 1.结合教材特点要准确。小学语文教材编选的每一篇课文,都有其思想教育的不同侧重点,教师应该从教材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的品质教育,切忌牵强附会,无限上纲。如有的课文介绍祖国的大好河山,笔者认为,就应借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的课文赞颂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就教育学生继承、发扬革命传统;有的课文描写旧社会儿童的悲惨命运,就借此教育学生热爱新中国…… 2.把握教材德育内容要准确。教材是我们教学的凭借,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通过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准确地把握德育内容。如讲述《我爱故乡的杨梅》,如果只让学生了解这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对杨梅的热爱,就没有把握准确课文的德育内容;如果进而启发学生,作者描述故乡杨梅的可爱,实际是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德育内容就把握得比较准确了。 3.引导学生的认识要准确。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处于表面、简单的水平,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使学生在学习中准确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学习《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时,学生往往提出“董存瑞为什么不想其它办法炸碉堡,为什么用手托着,牺牲自己呢?”这时就需要加以指导,引导学生认识当时情况的紧急和董存瑞的献身精神,把学生从认识的偏差中拉回来,即可以在加深认识中受到教育。 三、让学生在情感参与中受到品德教育 语文教学的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因此,要求教师在讲课中要有良好的情感参与,讲解中或褒或贬、或抑或扬,充满激情,使人感悟,令人振奋,从而博得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入情入境中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如笔者在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用充满激情的语调总结全文:回顾这篇课文,作者离开自己的祖国,心情异常复杂。这包括对亲友送别的由衷感激,对帝国主义的无比仇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眷恋,对自己离国而去的深深自责,对祖国前途命运的热切希望。从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深刻感受到了郑振铎先生的殷殷爱国志、拳拳爱国情。教师的激情,感染了学生,使他们对作者无比热爱祖国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受到了爱

(完整版)什么是大语文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 大语文”是“大语文教育”的简称。“大语文教育”是已故的特级教师张孝纯先生创立的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 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把传授语文知识同发展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有机结合起来,把读、写、听、说四方面的训练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接爱全面的、整体的、强有力的培养和训练。 语文教学与生活的结合,是“大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小学阶段大语文教育包含哪些内容 编辑

小学一、二年 综述:小学一、二年级是一个孩子记忆力的真正黄金季节,也是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进行相互衔接转换的最佳时机,不要把孩子的课外时间浪费在试图让孩子理解文意、欣赏经典上去。 小学一、二年级大语文提高重点: 小学一年级记(背):★★★★听与说:★★★读:★☆写:☆ 小学二年级记(背):★★★★听与说:★★读:★★写:★☆ 1、识字与写字 如果您想让孩子比同龄人多识字,那么就让孩子在幼儿园时代去完成这个工作,如果错过这个时机,孩子已经进了小学,我们只说孩子在这方面没有特别优势,但不会影响此后的语文或其它学科的学习。 2、阅读 小学低年级,阅读能力方面有两项基本功是必须得到解决的: 一是教会孩子进行正确的朗读,用来培养和提高孩子的语感。很多家长和教师发现孩子写作文时存在语句不通、病句、语序颠倒等问题,误以为是孩子语言逻辑、组词造句方面的原因,而实质问题并不

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内容提要] 思想教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方面。根据不同的文章体裁采取不同的渗透思想教育的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去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无论是从字词、句段,还是从图文结合、文章特点等方面渗透,都应该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做到语言文字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 思想教育体裁思想情感科学思维渗透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求真”和“做真人”,树立远大的理想,就是要追求真理,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对人类、对社会有用的人。一个人如果没有一个正确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作为做人的基础,没有一个正确的行事标准和行动指南,那么他身上具有的其它的所谓素质就会像是断了线的风筝,不会持久平稳地在蓝天上飞翔。所以,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思想道德素质是第一重要的。 向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应当渗透在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而语文由于它的学科内容、性质等特点,使得思想教育在这里有着更广阔的空间。因此,作为身在教育第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地认识到语文教学工作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要认真深入地研究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 小学语文课本为我们的思想教育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优美的文本。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优秀的革命传统、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热爱科学的思想等等,几乎所有的思想教育内容在这里都有包含。应当怎样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这种特点和优势,让思想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努力获得思想教育和语文教学的双丰收,是我们需要积极探索的。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与实践,结合不同文章的特点,就从下面几个方面来做一点总结。 一、把握课文体裁特点,营造氛围,激发情感,让思想教育在感悟中渗透。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些是抒情性比较强的诗歌和散文。这些课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个感人的场面,营造了一个个感人的情境。在进行这类文章的教学时我们宜从语言入手,再现文章的场面和情境,发掘其中的思想情感因素,让学生在对语言的理解、感悟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完成思想教育。由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丰富,在这方面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如我们在上《鸟的天堂》一课时,可以制作多媒体动画课件,在对课文进行配乐朗诵的同时,展示大榕树上一静一动两个不同的场面。在这样一个由画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树立大语文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何谓大语文观?大语文教育观实际上是语文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生活化。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克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它不仅仅靠语文课、局限的语文课本教材来完成语言的任务,而是要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等相沟通,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学习方式,不能局限于课堂。它的精髓是和社会生活的联系。它的最终目标是在不断丰富、变化的广阔的社会生活、文化背景下,通过以课堂教学为轴心的多翼展开,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和人文品格,从而把师生从语文知识的微观教学中解放出来,升华为语文能力、语文智慧,以及人类文化和科学文明的审美教育。 一、为什么要树立大语文观 (一)是新课程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把多读多写提到重要位置,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要求通过整体感知、感悟、积累和熏陶,培养良好的语感,丰富语言的材料,增加文化的底蕴。这一课程标准的设定,把语文学科的终极目标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并不是单指掌握语文的知识体系,也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几大能力,即“综合性学习”,它包含更深广的内涵,从品德到情感,从思维到能力,从个性到人格……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性素质,是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综合性学习”概念的提出充分地体现了其大语文思想。 (二)是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的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是:“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现代著名学者夏丏尊先生在《学习国文的着眼点》一文中指出:“国文科是语言文字的学科,除去文法修辞等部分以外,并无固定的内容。只要是白纸上写有黑字的东西,当做文字来阅读、玩味的时候,什么都是国文课的材料。”他说的就是“大语文”的问题。具体说来,大语文就是指凡对人的语言文字能力、思想情感、道德修养等方面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材料,都应是语文课学习的内容。 (三)是语文教学对语文的漠视淡化现状决定的 因为汉语文是母语,从牙牙学语开始,就说汉语,会说、会写,表达上不成问题,语文没有什么可学的;即使努力学习语文学科,平常的考试课本上的内容也不会考多少,学与不学没有太大的差别;即使知道语文学科重要,高考分值所占的比例也相当大,平时即使不认真学习,到高三现用功,搞突击会战也来得及,何必平时浪费太多的时间;语文学科的考试机制制约着语文的课堂教学,如果在教学中渗透高考知识点,课堂气氛可能枯燥无味;如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教师的天职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传道就是启迪人类的智慧,传播人类文明。”“解惑”就是传授知识。“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教书育人。怎样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一直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其内容都不同,我们小学教师培养的对象就象一块未经琢磨的玉石,只能由教师进行加工,才能现出瑰丽的玉石,教育在此就是琢磨的过程,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德育的教育必须渗透在传授知识之中,这样就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有色有味、有趣有情、极赋实效。现就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思想教育必须放在语文教学的首位。 知识无阶级性,而教育则是有阶级性的,教育从来都是从属于一个阶级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要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要培养讲文明、守纪律的一代新人。我们语文书中的课文《我们爱你啊,中国》、《郑成功》、《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等各篇无不是思想教育极强的活的教材。它无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着学生的情操,激励着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爱劳动。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依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特点,向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爱国教育、传统教育、使之从小就懂得做人的道理。从我做起,从小做起,这样必能为他们的人生奠定下坚实的根基。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一定要把握儿童心理特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传授知识中育好人关键要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掌握自己教育对象的心理性格等特征,根据其心理状况,年龄特征去进行教学,寓德育教育与教学中,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儿童,他们知识面窄、贪玩、好动,这是他们的弱点,但他们心灵纯洁好奇,好表现,喜问、喜听,争强好胜,则是其优点。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时就要善于引导。讲课要考虑到主动、形象、有趣,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其在增长知识中,培养良好的个性、懂道理、做新人。 在语文教学中掌握儿童心理特征,激发兴趣十分重要,学生虽然年幼,可心灵十分纯洁,他们都希望表扬,表扬会使他们加自尊自荣。为此,我常用激励性

浅谈如何把思想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浅谈如何把思想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给学生传授道德理念及如何做人的思想。欧洲大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一个概念之中——道德。”可见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古代还是现代,都在强调德育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工作,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思想教育,偏离了一定的政治觉悟,再有才也没用,甚至会对家庭、社会、国家造成更大的伤害。德育不仅仅是政治课的教学任务,也是其他每个学科应该渗透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学科优势,我们要继承、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更要做好学生的品德教育工作。 一、政治德育课与语文课的联系与区别 政治学科具有政治理论的系统性,是一个完整的德育体系。我们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八项规定”“三严三实”都是一脉相承的,都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它会让学生在理性上认识道德水准。语文学科本身就是用文字来描述的,借助一篇篇文章、一首首诗歌使学生在思想上受到陶冶和熏陶,是一种感性认识。有时候利用语文课引领学生学习德育知识,效果会更好。语文课中有很多篇章都能激发学生的爱国

热情,提升德育水平。例如,《藤野先生》讲述了鲁迅在日本求学的经历,祖国的贫困、百姓的落魄、民族的麻木深深刺激着作者,后来鲁迅弃医从文,拿起笔杆子写作,以唤醒沉睡的国民。可以说鲁迅的作品极大地影响了国内的民众,特别是一代热血青年,让更多的人投身到革命中去。我们读这样的文章,就会受到感染,就会体会到当时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思想。学生读懂了这样的文章,就会更加珍惜现在国家独立、生活美好的和平时光,会更加热爱祖国。这就是语文课的魅力,是政治课达不到的教育效果。再比如,我们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时,了解到周总理为了国家,为了中华民族戎马生涯,日理万机,为祖国的建设费尽心血。北京市民为了表达对总理的不舍之情,在雨中目送总理,十里多长的街道站满了人,多么感人的画面。读了这样的文章,学生会从内心深处受到震撼,也会下决心好好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读书。通过学习这样的文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在为了真理而前进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考验,不仅要付出辛勤劳动,有时候还得付出鲜血和生命,从而培养学生对科学、对真理的坚定信念和拼搏精神。 二、把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又是独立存在的。语文学科与政治学科也是一样的,两者有区别也有联系,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那么怎样更好地把德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呢? 1.通过语文教学,感受美好事物,陶冶情操 我们知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多感受一些美好的事物,

语文人教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案例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要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从文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文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德育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轮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

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老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尽显其颜,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要读出感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境界。 《我爱这土地》这首小诗,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110个字,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中心发言人

树立大语文观,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树立大语文观,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实验方案 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整体发展能力的基础。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怕语文、怕作文”的现象在大量学生身上存在。因此制定出以下教改实验方案。 一、实验课题:树立大语文观,发展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课题来源:引进和自生。 三、实验目的:树立大语文观,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尤其是阅读和写作能力。 四、实验周期:1999/9——2002/7 五、实验对象:1999年升入三年级的学生,知识基础、男女生比例、个人素质等方面均与同轨班相仿。 六、实验过程: (一)准备阶段(1999/4——1999/8) 1、学习理论知识,熟悉实验过程,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验实施细则。

2、对图书馆的图书进行全面的分析,摸清现有图书的情况并收集相应的图书。 3、分析所有实验教材,找准读写训练重点,确定读写结合点和着力点。 (二)实验阶段(1999/9——2002/7) 1、课堂教学方面: (1)深刻挖掘教材中可利用因素,重点分析较典型的段落、篇章。交给学生分析方法,写作规律。并根据训练重点制定相应的阅读练习和仿写。 (2)要求学生背诵课文中好的段落,如:写景、写人、状物、总分总结构、运用关联词语的,像有的……有的……、先……然后……接着……最后……等等。 (3)分小组训练。把班内作文水平基本相同的学生分在同一个小组内,针对不同的小组提出不同的作文质量的要求和不同密度的要求。多写多练,坚持经常。即可便于管理,看出效果,又可促进交流,取长补短。 (4)分形式训练。 〈1〉看图练说。说文是写文的基础。说的内容有:挂图、投影片、课文中的小图画等。说时要有指导,要按一定的顺序说。说后练写。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这是我国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给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这里,我结合我这几年的教学实践对此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教授《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先让学生充分体会志愿军战士那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感动氛围的基础上,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还需不需要这种精神呢?以及该如何去做才是爱国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 二、语文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教育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实践表明,搞好环境保护既要靠管理,靠科学技术,更要靠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而学校教育首当其中要承担起培养下一代人环保意识的任务,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必要结合教材渗透环保教育。如在学习《向沙漠进军》一文时,首先让学生了解沙漠对人类的危害以及想要战胜沙漠必须付出巨大代价。其次,启发学生,土地沙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我们人类人为造成的,再联系实际,谈谈近年来西北地区发生的“沙尘暴”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然后再启发学生为了我们人类以后不再遭受土地沙化之苦,我们该如何做呢?引导学生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真正成为全社会共识 三、语文教学中渗透集体主义精神教育 现代青少年大都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活条件滋生着个性强、突出自我和娇纵任性等缺点,尤以自我为中心表现特别严重。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懂得个人服从集体的协作关系,要有团结合作,互帮互助的集体主义观念呢?在学习《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时,先

大语文教育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大语文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带有突破性的语文教育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语文教育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与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并把教语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 1.减弱教材必要性 语文课不可以只是紧紧围绕着教材,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知识的课程。这对老师就明确提出了更高的规定,她们要可以融会贯通、专业知识转移,借此机会给学员们整理语文课的脉络、塑造学习语文的爱好。 2.与真正衣食住行的融合 大语文跳出来了教材的拘束,更加重视跟真正的社会发展、实际上衣食住行实际的融合,许多的小孩在真正日常生活触碰到的事儿比较少,假如老师能够把衣食住行之中的场景融进到和小朋友们的互动交流之中去,把语文课内化为衣食住行的一部分,也可以启发小朋友们的思索。 3.大语文并不是阅读题+写作 许多小孩在学习语文的那时候会把语文课分拆起来提升,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不符大语文的核心理念的。语文是一个统一的总体、并不是割裂的,大语文期待小朋友们看到一个字、一句话就能想到到其写作背景。

4.怎样累积 语文重在累积是不争的客观事实,但大语文觉得累积不仅是知识结构图和方法的累积,只是一种不断的累积情况。这必须教师对学员们的语文教学现况开展深层次的分析,随后在让她们把握学习的方法以后有目的性的制订提高整体规划。 5.学习的目的 大语文学习培训的目的不仅是提升语文课考试成绩,更多的是扩宽小朋友们的知识层面、塑造学习语文的爱好、提高史学素质。 而童心圆恰巧就能做到这点。童心圆作文的初心也是目前的作文口号:让语文、作文成为爱好,让爱好帮助成长,而且不厌其烦的在教学中融贯观察、创新、修改、阅读、思维等作文习惯的养成,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罗代国 “大语文教育”观的提出 李杏保顾黄初 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这种所谓“三中心”的旧教育观念,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被人从理论上予以否定。然而它的阴影,在语文教育领域却至今未能在实践上完全消除。尽管叶圣陶早在50年代就意识到语言教育与社会生活的不可分割性,要求人们把语言教育当作一件大事来看待;然而他的话并未能引起学校中语文教师的深层次思索。尽管吕叔湘早在60年代就曾经“代语文教师呼吁”,请求学校中其他各科教师,包括学校的行政人员,都要和语文教师合作,都来关心学生的语文,指出:“要在整个学校里树立起正确使用祖国语文的风气,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正如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同时,推而广之,说:“学生不仅生活在学校里,也生活在社会里。整个社会对于语文的使用是否严肃认真,对学生也有极大的影响。”然而这些话也似乎并未引起学校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观念上的触动。到了80年代,随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随着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目标的提出,随着改革、开放、搞活等时代新观念的形成并在实践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效,人们开始从宏观的角度、从事物的普遍联系的角度,来审视语言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一种被人们称之为“大语文教育”的整体构思和改革方案出现了。 较早提出“大语文教育”这个概念并以此设计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方案的,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他在《“大语文教育”刍议》一文中说:“根据36年来从事语文教学特别是1980年以来进行中学语文教改实验的实践,我认为:应当施行‘大语文教育’。因为只有这样,中学语文课才能适应‘三个面向’的要求,在培养具有共产主义精神的创造型、开拓型人才方面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张孝纯提出的“大语文教育”,其指导思想是四句话: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联系社会生活,就是要求“充分利用现代的条件,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使语文课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打破以往封闭式的格局;着眼整体教育,就是要求做到“德、智、体诸育的和谐与统一”,“知识、智力、能力是个统一体,不容割裂”,“建立敬爱型的师生关系”;坚持完整结构,就是要求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教育系统、学校教育系统之中协调地活动,而语文教学本身也应有完整的结构;重视训练效率,就是“强调不能只依靠训练的数量换取了成绩,而应以较少的课内读写量和课外作业量,达到提高学生听、说、读、写、思等水平的目标,力求事半功倍”。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张孝纯在“大语文教育”观支配下设计的语文教学整体结构模式:一体两翼。张孝纯认为,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应由三部分组成:1语文课堂教学;2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语文学习环境。坚持完整的语文教学结构,就是要: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2开辟第二语文教学渠道;3强化语文环境的积极影响。所谓“一体”,就是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体,包括范文教学、参读教学、习作教学、语文考试考查等项,其中以范文教学为核心;所谓“两翼”,其一是以课外阅读为重心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多种多样的语文课外活动,其二是对学校语文环境、家庭语文环境和社会语文环境的利用。张孝纯说:“一体两翼,不可或缺:无体则失去主导,无翼则不能奋起。” 张孝纯的“大语文教育”思想及其设计的整体改革方案,在河北省邢台八中进行实验,结果证明是有成效的。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改革实践,张孝纯和他的主要助手张国生领导实验组的同志,构建了“大语文教育”从整体到局部的种种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同时还出了一批科研成果,影响不断扩大。 “大语文教育”观的核心是确认语文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和契合。刘国正在1981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