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

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变革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和

引导师生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改变传统管理方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与政策,领会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含义,把握信息技术的有效应

用为学校改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正确

思路。

(二)提升能力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身体力行者,要自觉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以身作则。需要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行信息搜索与处理,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了解信息资源的特点与教育

功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尊重知识产权,承担相

关的应用责任,确保师生公平获取信息的机会,维护师生信息隐私权。

(三)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核心,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团结各

种力量,整合多种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应主动参与区域

教育信息化工程与项目,积极承担有关研究与实验;与科研机构、高

校合作,寻求学术指导与研究支持,优势互补;与学校管理团队、师

生员工就信息化发展进行沟通与协调,提升学校文化的软实力。

二、基本内容

专业

核心要求

职责

1.按照国家规划和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综合考虑学校环境、实力、近远

期发展目标,领导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

2.遵循课程改革理念,发挥学校教学优势,以课堂教学变革为突破口,

设计规划

设计规划采用试点先行的方法,组织设计各学科应用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方案。

3.梳理、优化学校管理流程,结合上级部门管理信息化统一要求,组织设计学校教务、行政、后勤等各项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应用与管理工作。

4.遵循适度超前的原则,组织制定学校信息化环境的建设方案,从硬件装备、软件平台、应用设施、教学资源等方面形成统一数据的信息化环境。

5.设计建立教师备课、教研与研训的信息化平台,优先支持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创造条件。

6.按照学校学生发展特点,设计支持学生成长的网络服务,实现智能推送,构建有利于学生交流、分享、探究、合作的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7.以学校为纽带,组织制定“家庭—学校—社会”互动交流体系,满足教师、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拓展校外协同与发展。

8.组织编排合理的经费筹集与预算计划,充分考虑确保一次性信息化设备投入与年度性服务维护经费投入。

9.优化学校信息化队伍的结构,设计有校外专家参加的学校信息化指导团队和本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师为主的专兼职结合的信息化师资队伍;保证本校教师五年不少于50学时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10.组织制定利于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应用的管理与运行机制、绩效评估方案,设计优惠政策和具体办法,使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应用中有章可循。

领导11.在学校日常化教学中,以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为核心,采取树立典型、奖励先进、执行新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校园文化等措施,支持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创新应用。

12.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学校管理信息化,支持管理人员以新理念优化管理流程,强化数据搜集与统计分析,实现高效科学决策与管理。

实施

领导实施13.组织活动,开设兴趣项目,引导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采用小组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与个别化学习,促进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养成。

14.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等研修活动,采用面对面或远程学习等方式组织专家、教研员对本校一线教师进行听评课,支持每位教师研制本学科信息化课程,推动教师开发信息化校本课程。

15.利用学校信息化环境,常态支撑“家庭—学校—社会”网上系统的有效运行,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各种远程活动,发挥学校的枢纽作用,增强三者的联系。

16.在广泛争取各类型群体意见的基础上,制定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管理与运行机制,提供各种资源,保障学校信息化环境体系的建设及网络设施、软件资源的正常运行与高效应用。

17.管理和有效利用学校教育信息化经费,专款专用;严格管理和组织学校信息化设备、平台、软件和教育服务的招投标活动。

18.落实学校教育信息化主管岗位;落实学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引进计划;落实优惠政策,提升一线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组织评价19.利用对比实验、表现型评价等评价方法和技术工具,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中所表现出的教育质量的变化,同时观察能够反应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等个体因素的差异。

20.采用观摩课、访谈、互评、自评等方法和技术工具,组织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新教学模式运用水平和课堂教学效果。

21.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技术工具,组织评估学校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及应用,重点评测基础数据统计、教务管理、行政管理、后勤管理、校外合作等方面的应用。

22.利用访谈、统计调查、资产记录等方法,组织评估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软硬件环境建设状况及终端设备、配套平台、软件资源的使用效率。

23.利用预算方案和绩效评估法,组织评估学校信息化专项经费等人、

财、物的投入性资源的使用效益。

24.利用访谈法、调查法、专家评估法,组织评估学校教育信息化相关

机制、制度的制定及执行情况。

三、实施建议

(一)本标准适用于国家和社会力量举办的中小学校校长,幼儿

园园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可参照执行。鉴于地区差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可以依据本标准制定符合本地区实情的实施

意见。

(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本标准作为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和

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基本依据。根据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本

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建立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养培训质

量保障体系,为实现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和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制度

保障。

(三)有关高等学校和校长培养培训机构要将本标准作为中小学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养培训的主要依据。根据中小学校长的实际需求,

结合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校长信息化

领导力培训课程,改革教育方式与培训模式,促进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的全面提升,并有效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

(四)中小学校长要将本标准作为自身发展的重要准则。增强发

展信息化领导力的自觉性,主动参加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相关培训和

自主研修,创造性地规划、实施和评价学校信息化工作,与时俱进,

成为符合信息化时代要求的学校领导人。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解读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解读 中央电化教育馆研究员刘雍潜 一、基本理念 1.引领发展校长是信息化工程的带头人 (1)要认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重要意义. (2)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政策与战略部署。 (3)把握信息技术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引领教育理念变革,促进教学模式创新,推进管理方式转变,不断加快学校教育现代化步伐. 2。协同创新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组织者 (1)要深入了解信息化工作的系统性、复杂性,努力调动多方面的因素,整合多方面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发展。 (2)要加强与学校广大师生员工的沟通,达成加快信息化步伐的共识。 (3)要积极与科研机构、高等学校、高新企业等合作,寻求多方面资源支持,推进学校信息化快速、可持续发展。 3.提升素养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 (1)要遵守国家相关信息技术应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技术应用行为。 (2)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能利用互联网实现自主学习,

终身学习。 (3)关注信息发展趋势,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基本要求 1。规划设计 (1)依据有关规划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组织编制信息化发展规划,并将视作为学校整体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遵循新课程的改革理念,以教育理念转变和教学模式创新为突破口,组织制订各种应用信息技术的具体办法,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3)组织制订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研修计划,提高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组织编制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计划,设计课内外信息技术主题活动,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 学习,合作学习和创新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5)依据有关政策组织制订学校信息化规章制度,建立人事、财务、资产管理等信息化工作保障机制,促进学校有关信息化基础设施、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 2.规划实施 (1)推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研发多种主题形式的校本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 为全面提升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 深度融合,加快基础教育信息化步伐,特制订《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 导力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 一、基本理念 (一)引领变革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担负着引领学校信息化发展和 引导师生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改变传统管理方式,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任。理解国家教育信息化的方针与政策,领会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含义,把握信息技术的有效应 用为学校改革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形成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正确 思路。 (二)提升能力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身体力行者,要自觉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以身作则。需要具备必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进行信息搜索与处理,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了解信息资源的特点与教育 功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尊重知识产权,承担相 关的应用责任,确保师生公平获取信息的机会,维护师生信息隐私权。 (三)协同创新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核心,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团结各 种力量,整合多种资源,推进学校信息化创新发展。应主动参与区域 教育信息化工程与项目,积极承担有关研究与实验;与科研机构、高 校合作,寻求学术指导与研究支持,优势互补;与学校管理团队、师 生员工就信息化发展进行沟通与协调,提升学校文化的软实力。 二、基本内容 专业 核心要求 职责 1.按照国家规划和上级教育部门要求,综合考虑学校环境、实力、近远 期发展目标,领导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编制工作。 2.遵循课程改革理念,发挥学校教学优势,以课堂教学变革为突破口,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课题引入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要带来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都将产生强大的冲击。因此,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一所学校能否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把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都与校长的信息素质密切相关。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校长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主动变革管理模式、树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教育价值观,学生观、教学观,提高自身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质这是现代学校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必然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师以及师范学校在校生都要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校长作为学校工作的首席管理者和领导者,显然更应提前一步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领导的概念 领导是一项组织功能,惟独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进行交往时,才干产生领导,领导是故意识地去影响别人的行为。以往人们对于领导问题 的研究主要着眼于领导魅力的研究,注重从领导的个人品质、行为、对他人的影响、管理职位等角度来定位领导力,研究过多地局限于领导力的外部表现. 实际上领导包括一些核心要素,它们是: (1)领导是一个过程; (2) 领导包含着影响;(3)领导浮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 (4)领导包含实现目

标。因此我们可以这样对领导进行理解:领导是个体通过各种行为影响组织群体或者组织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领导是发生在领导主客体间的交互活动,两者互相影响,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线性活动。 什么是领导者 首先区分领导者和管理者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普通来讲,管理者是被任命的,拥有合法的权利进行奖励和处罚,其影响力来自他们所在职位所赋予的正式权力。而领导者则可以是任命的,也可以是从一个群体中产生的,可以不用正式的权利来影响他人。 管理是保证组织的秩序和一致性,而领导的主要职能是产生变化和运动;管理寻求秩序和稳定,领导寻求适应性和建设性变化。“管理者是把事情做正确的人,而领导者是做正确的事情的人”。 校长的作用 校长是学校行政的最高负责人,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全面校务。可以说,他既是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又是管理者。作为领导者,他是实施领导行为的主体,应该努力创造一种以学生高效学习、教师高效工作、有创新精神为特征的学校氛围,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不断变革和改善学校组织;作为管理者,他要充分利用各种策略创设一个有效的学校环境,执行和维护学校的文化价值、组织目标和既定规则. 校长领导行为 领导行为普通是指领导者在从事指挥和协调群体成员工作过程中的特定行动,包括建立工作关系、表扬和批评群体成员、对群体成员的福利和情感的关系等方面的行为 .其实质是领导主体如何作用于领导对象或者领导

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信息化素养及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

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信息化素养及领导力提升策略研究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农村中小学校长在信息化素养和领导力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化素养是指个体在信息化环境中获取、加工并利用信息的能力,而领导力则是指在特定环境中对他人产生影响并取得目标的能力。本文将从信息化素养和领导力两方面论述农村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相关能力,并提出针对性的提升策略。 一、农村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素养 1.信息化素养的重要性 农村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领导者,信息化素养对其工作至关重要。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管理、招生、就业等。农村中小学校长如果缺乏信息化素养,很难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管理工作,更无法引领学校迈入信息化时代。 信息化素养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信息传递能力和信息安全意识。信息获取能力是指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的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是指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和加工的能力,信息利用能力是指将信息运用到教育管理实践中的能力,信息传递能力是指将信息传递给他人的能力,信息安全意识是指保护和维护信息资源的意识。 (1)持续学习。农村中小学校长应不断学习信息化技术知识和教育管理理论,提高自己的信息化素养。 (2)关注信息化趋势。了解信息化领域的最新动态,关注信息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和应用,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3)加强实践。通过参加信息化教育培训、开展信息化教育项目,提升在实际工作中的信息化应用能力。 二、农村中小学校长的领导力提升 1.领导力的重要性 农村中小学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领导力是其工作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优秀的农村中小学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领导力才能有效地推动学校的发展。 2.领导力的内涵 领导力包括目标设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决策执行能力和团队建设能力。目标设定能力是指制定学校的发展目标和规划;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整合学校资源,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沟通协调能力是指与师生家长沟通,并与相关部门进行协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核心维度与案例研究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核心维度与案例研 究

伍海燕王佑镁 近年来,关于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研究日益兴起。祝智庭教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内涵,即包括教育信息化系统规划能力、信息化教学与课程改革领导能力、教师专业发展领导能力和教育信息化规制建设能力等四个方面,并初步探究了校长个人面向信息化的领导力结构,包括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理解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信息化管理水平等三个方面。其他学者还提出了中小学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绩效指标体系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张奕华通过实证研究,归纳出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的五个层面,即:(1)愿景、计划与管理;(2)人员发展与训练;(3)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4)评价与研究;(5)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 上述研究在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内涵方面的探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与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之间关联性的相关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较难探究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究竟是如何促进学校信息化发展的。 一,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五个核心维度 一般认为,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领导团队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信息技术在学校各方面的应用。据此概念,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在工作层面应包括:校长在推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是否令学校所有成员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信息化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教育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是否制定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规划;是否善于缓解自己或其他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恐惧;是否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并积极参与数字化学习,并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概括起来,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包括五个核心维度:(1)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与规划制定;(2)师生信息技术专业发展;(3)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构建;(4)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研究;(5)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公共关系等(如图)。 1.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与规划制定 这个维度一直被视为是评价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的重要方面。校长必须具备利用信息技术产生学校变革的愿景。同时,为了发展这一愿景,校长还必须了解新兴技术发展的动向和趋

安徽省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及对策-教育文档

安徽省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调查及对策 一、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发展的重要方针,也是当前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教育信息化,着眼于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1]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突出强调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的理念。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唯一途径。[2] 提升中小学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是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3]在以校长负责制为运行机制的中小学校,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关系着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指中小学校长在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能够规划学校信息化的发展愿景,并借助于信息技术有效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与智慧。[4]中小学校长自身的信息化应用能力是实现信息化领导力的前提。 (1)信息化意识与态度[5]:如果中小学校长认可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则具备了使用信息技术获取新信息的意愿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校教学、管理实践问题的意识. (2)规划、传递学校信息化愿景[6]:系统规划学校的信息化发展愿景,并潜移默化地把这种愿景传递给管理团队和全体师

生员工,使其成为全体师生员工共同认可的历史使命. (3)信息知识与技能[7]:中小学校长应能够较好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较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传播工具和各种教育教学软件,并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各种教学问题的能力,为师生树立身体力行的榜样形象。 (4)人际交流合作能力[8]: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网络通讯来实现跨时空的交流沟通。在学校内部满足教师间的研修学习,在校际之间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 (5)信息伦理道德:深刻理解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社会责任[9],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并将这种责任和意识贯彻到学校信息化的具体工作中去。 二、研究背景 中小学校长是教育信息化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者,只有当其具备正确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理念和良好的信息化领导力时,才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信息化的挑战,也才能在学校中建立良好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建设机制.因此,本研究依据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理论编制调查问卷,以调研安徽省中小学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三、研究方法及进程 1.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着眼于安徽省中小学校长的信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

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比较研究 作者:孙祯祥郭旭凌 来源:《电化教育研究》2013年第03期 [摘要] 教育部最新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提出了我国未来十年的教育信息化发展目标,并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而校长作为领导者的责任重大。规划将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列入校长工作绩效考评内容,并要求提升其信息化规划能力、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同时逐步完善管理类的评价标准。因此,为契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要求,制定完善的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迫在眉睫。本文基于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从注重愿景的评估、关注师生发展和环境建设、注重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注重对信息化的推动和落实等五个方面对我国标准的制定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孙祯祥(1953—),男,山东莱州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化、教育管理等研究。E-mail:sunzx@https://www.360docs.net/doc/7e19297872.html,。 一、引言 2012年3月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十年规划》)在充分肯定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和地位的同时,指出了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诸多不足,如对教育信息化重要作用的认识还有待深化和提高、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体制机制尚未形成等,并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和相应的行动计划。规划指出,队伍建设是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基本保障,尽快完善和发展教育信息化技术类和管理类标准以及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评估类指标等系列标准规范,推进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1]校长和管理者作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引领者,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可持续发展自然成为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快对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指标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本文对国内外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指标进行了深入分析和对比,期望能为我国标准的制定提供启示和建议,以契合信息化规划的要求,促进信息化标准体系和规范的建设。 二、国内外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评价标准体系研究现状 通过在中国知网以“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为关键字搜索,共查阅到有关信息化领导力的文献36篇,在这些文献以及相关的二次参考文献中发现,能够体现评价标准的相关文章还是比较多的,但与在外文文献库“ERIC”中搜索到的关于校长领导力评价标准的文章相比,国内研究

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研究

中小学校长领导力研究 在教育领域中,校长的领导力对于学校的成功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将探讨校长领导力的内涵,阐述如何开发校长领导力,为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提供一定启示。 中小学校长的领导风格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氛围和教学质量。一位优秀的校长应该具备民主、公正、坚定的领导风格,善于倾听教师、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协调各方利益,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高效实施。 校长作为学校的最高管理者,需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这包括合理规划学校发展、制定规章制度、组织校内活动、协调资源分配等。一位优秀的校长应该能够在繁杂的管理事务中保持冷静,高效地处理各类问题。 校长的教育理念是学校教育的灵魂。一位优秀的校长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校长还应教师专业成长,为教师提供持续的教育培训和支持。开发校长领导力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校长应该深入了解国家教育政策,时代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求。同时,校长应该将这些教育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引领学校

的发展方向。 校长作为学校的协调者,需要具备出色的沟通能力。在内部,校长需要与教师、学生和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学校的运行状况和师生的需求。在外部,校长需要与相关部门和社区保持紧密,为学校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开发校长领导力还需要注重自我提升。校长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行政管理能力,了解教育行业的发展趋势,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校长还应该自己的心理健康和个人成长,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开发校长领导力还可以借鉴成功经验。校长可以通过参加教育研讨会、参观其他成功学校等方式,了解和学习他人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同时,校长也可以将这些成功经验与本校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创新和优化领导方式。 中小学校长领导力对于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探讨校长领导力的内涵和开发途径,为提升中小学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定启示。在未来的工作中,校长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领导力,为学校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水平测量与分析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水平测量与分析

伍海燕王佑镁 从管理学角度看,领导力有两个取向的内涵:特质取向与过程取向。 特质取向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所具备的一些特质,正是这些特质使他们成为领导者。过程取向将领导力定义为,某一个体影响带动一组个体实现某一个目标的过程。这两者内化统一于领导者的素质及其所驱动的行为当中。而在各种领导素质中,影响校长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行为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技术管理与运作能力。 本文通过分层抽样,采用量表工具进行调查研究,实证探究当前中小学校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现状及分布。这将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一种独特的、实证的依据,也为校长专业发展提供指向。 研究设计 1.操作性定义 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指的是,校长或者校长群体作为学校的技术领导者在学校建立一定的技术使用标准和问责制度,并成功地促进技术在学校各个方面的使用。本研究将此概念细化为操作性定义,认为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包括:作为校长在推动技术使用方面是否令人满意;校长能否领导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校长是否能够解决那些不愿意在教学中使用技术的教师的相关问题;制定学校的技术规划;减轻自己和教师对技术的恐惧;领会“面向学校管理者的技术标准”,鼓励学生主动建构和积极参与学习以及寻求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等。 2.研究工具 为检测校长教育信息化领导力相关层面的水平,本研究量表部分参考台湾张奕华博士开发的量表,并得到张博士本人的使用授权。其名称为“小学校长科技领导现况调查问卷”。本量表内核基于其提出的五个基本维度,并进行词汇上的转换。经过信度分析之后发现,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985,该系数显示出整体量表具有相当的同质性,各分量表的 Alpha 系数分别如下:愿景、计划与管理(.94)、成员发展与训练(.90)、技术与基本设施支持(.91)、评鉴与研究(.95)、人际关系与沟通技巧(.92)。问卷采用 Likert 五点量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的重要基础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 (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的之重要基础) 序、国家《标准》要领把握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必然要带来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模式、内容和方法都将产生强大的冲击。因此,以教育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学校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一所学校能否充分认识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地制定信息技术发展规划,把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利用信息化促进学校发展和课堂教学,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建设,都与校长的信息素质密切相关。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带头人、组织者和践行者,信息化领导力是中小学校长必备素质能力之一。《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是信息化时代中小学校长履行职责的基本要求,是《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等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落实与体现。 (一)“3个身份” 1、校长是学校信息化事业的带头人。《标准》“1、引领发展……” 2、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程的组织者。《标准》“2、协同创新……” 3、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工作的践行者。《标准》“3、提升素养……” (二)“4个建设” 1、努力推动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2、大力开展学校信息化资源建设。

3、全力抓紧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融合建设。 4、着力进行学校信息化运行机制及评价机制建设。 一、学会更新观念 (一)发展的不可拒性 1、文字信息载体的进化 2、“读”的进化 3、“教”的进化 (二)教和学的进化 伴随教师和学生及教与学的进化而进化。 (三)云时代的云 1、云是云计算的简称。 2、云是网络、互联网(深度开发应用)的一种比喻说法。 3、云是基于网络的相关服务的增加、使用和交付模式。 关键是资源。资源的创建与提供是“云”生存之本。云资源可随网络和移动设备飘向任何地方;云资源可在一定条件下落地,为用户所用。 数字化时代学教再认识 学生(未成年人):数字化时代的“原居民”,很多时代技术可快学快会、一学就会、不学就会。这是数字文化浸泡的结果。 素养数字化环境下的生存能力(信息鉴别、辨析、研判、考量、取舍、用弃、传播)。 老师(成年人):数字化时代的“移民”,很多时代技术难学难会,

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小学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

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小学校长应该具备的素质 一、营造良好的校风和愿景 有什么样的校长,带出什么样的校风。营造良好的校风,是学生能够健康成长的前提,也是对校长个人能力的考验。一个优秀的校长要建设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仅要靠渊博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更要靠校长的能力。良好的校园氛围,有利于学校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融洽,有利于学生人格和学业的发展。建立共同愿景,是实现学校有效管理的最佳途径。一个好的愿景,能促进学校发展的最大化和学校管理的最优化。优秀校长,就是学校共同愿景的制造者。 二、适应时代需求,提升信息化领导力 校长负责全校的工作,是课程改革的带头人。因此,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校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评价校长能力的重要标准。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线教育的兴起,这也意味着校长必须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这是新时代的要求,是教育变革的要求。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其领导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在线教育的方式,灵活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才能适应需求。 三、独特的个人魅力 学校管理究竟能否取得实效,取决于校长的领导力,学校需要“英雄式领导”来推动学校不断前进。英雄式的领导

者必须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而且具有非凡的人格力量,没有人能忽视它们的重要性。具有人格魅力的校长,是全校师生的“精神领袖”。因为,在学校管理中,校长的品德——也就是人格魅力,在这一过程中起的作用是关键的。校长必须注意养成优秀的品格,要以德服人,公平公正,光明正大,胸襟坦荡,勤政廉洁。 四、校长要有教育家的情怀 每一位校长都应该是一个教育家。肩负教育使命,心怀天下教育,而不是止步于管理好一所学校,要关注教育的前景与未来,关注整个民族、整个世界的教育事业。校长必须要有教育家的情怀。倾听,是通往心灵的必经之路。 作为校长,要有一双“好耳朵”,要善于倾听,唯有善于倾听,才能掌握沟通管理的艺术,才能将校长的工作做到最好。是否善于倾听,是考查校长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校长在学校管理上应该保持民主的工作作风和踏实的工作态度,做一位优秀的领导者。如何更“人性化”地管理学校,是每一位优秀校长必备的素养。 五、不断包容与沟通,加强社区联系 校长是一所学校的领头军,压力与困境接踵而至是常事。如何应对困境,如何解决压力,是一位优秀校长必修的功课,校长要有应对压力的良方。做一个“有容”的校长。有容乃大的同时应加强外界的沟通合作。

提升中小学有效领导力水平的方法

提升中小学有效领导力水平的方法 (一)提升领导主体个人素质 我国主要实行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管理制度,因此,在学校管理当中,必须要不断提升校长个体的有效领导力,发挥其领头羊的作用,更好带领学校管理团队推动学校的全面发展。校长个体领导力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有先天的素质,也有后天的学习,而高素质的校长,在先天条件已确定的基础上,更多的在于后天素质的培养与提升。中小学校长职责相对明确,对管理方面的能力也较为清晰,因此可以通过领导主体个人素质的提升来实现有效领导力作用的发挥。根据上文研究可知,校长个体领导力主要包括学习力、执行力、决策力等诸多要素,这就要求中小学结合徐校长个体领导力的现状以及特征,制定对应的提升策略,不断提升校长的这些综合素质,真正实现校长有效领导力的全面提升。具体可以从这些方面予以实现:第一,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探索,通过不断学习与积累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好顺应教育变革的发展需求;第二,注重实践探索,在学校管理中勇于探索,积极参与到各种教学实践探索活动当中,树立教学管理格局,更好引导学校科学发展;第三,反思,在实践探索中注重思考,通过问题找出原因,并领悟管理当中的不足以及可以改善的地方;第四,强化执行力度,教学管理是一个不断探索变化的过程,只有在思考、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敢于进取,才能实现自身领导素养的全面提升,成为有效领导力的核心主体。 (二)充分发挥领导团队核心凝聚力 中小学有效领导力构建当中,必须要注重团队领导力的构建,只有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才能减轻管理负担,提升管理水平,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首先,增强内部凝聚力。在中小学管理中,校长是管理的主体,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管理团队,作为校长必须要在自身有效领导力增强的同时,强化团队凝聚力的构建,组建优秀管理团队,明确管理职责,通过与管理团队成员之间的有效沟通、协作,形成强劲的管理队伍,共同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次,优化团队结构。团队结构合理与否,影响着团队的发展以及团队管理水平的发挥,在中小学有效领导力构建当中,必须要注重团队结构优化,依据知识结构、年龄、心理素质等要素进行团队成员的相互协调,同时要明确成员职责,制定对应的绩效考核制度,确保每个成员在团队当中都能够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更好为学校管理工作的落实贡献力量。此外,作为校长,必须要发挥自身的领导力能力,了解团

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草案) (一)序言 我国中小学推行校长负责制,建设优异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例、党和政府的教育目标政策,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重点。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复兴行动计划》要求:“在一般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用制和校长负责制,成立公然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用的校长选拔任用体制,健全校长查核、培训、激励、监察、流动等有关制度。”所以,拟订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已成为改革与完美我国中小学管理制度,实现教育家办学理想的客观要求。校长专业标准能够为校长的遴选、培训、评论和绩效管理等标准的拟订供给基本依照,有助于校长的专业发展,并使政府、教员工、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明确校长的角色期望,进而更有效地参加和监察学校管理。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对外代表学校。校长的基本职责是在上司党组织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民办学校)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对学校的教育教课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不停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校长的中心目标是经过有效的领导、教育和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校的全部工作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保证教育质量,详细包含:校长有责任领导学校教员工,对学校发展进行内外面环境剖析,确定学校的办学理念,建立学校的愿景和目标,拟订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的将来,培养有特点的学校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课程、教课和德育工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发展供给有效的保障;运用适合的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成立与完美学校的规章制度,提高学校的组织效能;经过成立和保持与学生家长、其余学校、社区及机构等的宽泛联系,为学校的发展创建优异的社会环境;发挥校党组织的政治中心作用,保证教员工代表大会参加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察。 (二)原则与建立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拟订依照了以下基来源则:以国家教育法律法例、党和政府的教育目标政策为指导;同校长基本职责的要求相连接;以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确定校长专业发展目标;为校长遴选、培训、评比和绩效管理等供给专业权衡的框架。校长专业标准的建立应当以校长的中心目标为统率,以校长的基本职责为依照、充足反应校长职业角色一定具备的基本专业修养,包含个人修养和职业修养。 校长的专业修养要求,是由校长工作的中心目标和基本职责决定的,是校长专业标准建立的基本依照。在校长的专业修养中,个人修养和职业修养互相依存:个人修养是职业修养的基础和前提,而职业修养是个人修养的表现和提高条件。职业修养的六大领域涵盖了校长基本职责的外延,在校长中心目标统率下,个人修养与职业修养共同组成校长的专业修养构造。个人修养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当具备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职业修养是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当拥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详细包含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行、领导课程教课、引领教师成长、提高组织效能、协调公共关系等六大领域。 (三) 专业标准 校长优异的个人修养是实现校长专业化发展和教育家办学理想的前提条件、也是校长完成中心目标和执行基本职责的思想道德基础。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其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应当切合国家的教育法律法例、党和政府的教育目标政策,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向相一致,并有益于校长负责制的完美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

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草案) (一)前言 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建设优秀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在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所以,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已成为改革与完善我国中小学管理制度,实现教育家办学理想的客观要求。校长专业标准能够为校长的遴选、培训、评价和绩效管理等标准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有助于校长的专业发展,并使政府、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明确校长的角色期待,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对外代表学校。校长的基本职责是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民办学校)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持续提升学校管理水平。校长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有效的领导、教育和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校的所有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实行,确保教育质量,具体包括:校长有责任领导学校教职工,对学校发展实行内外部环境分析,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学校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的未来,培育有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课程、教学和德育工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使用适宜的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时间、信息等实行全面管理,建立与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提升学校的组织效能;通过建立和维持与学生家长、其他学校、社区及机构等的广泛联系,为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原则与构建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同校长基本职责的要求相衔接;以促动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核心;确立校长专业发展目标;为校长遴选、培训、评选和绩效管理等提供专业衡量的框架。校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应该以校长的核心目标为统领,以校长的基本职责为依据、充分反映校长职业角色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 校长的专业素养要求,是由校长工作的核心目标和基本职责决定的,是校长专业标准构建的基本依据。在校长的专业素养中,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相互依存:个人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而职业素养是个人素养的表达和提升条件。职业素养的六大领域涵盖了校长基本职责的外延,在校长核心目标统领下,个人素养与职业素养共同构成校长的专业素养结构。个人素养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职业素养是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拥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水平,具体包括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提升组织效能、协调公共关系等六大领域。 (三) 专业标准 1.个人素养标准 校长良好的个人素养是实现校长专业化发展和教育家办学理想的前提条件、也是校长达成核心目标和履行基本职责的思想道德基础。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其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应该符合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相一致,并有利于校长负责制的完善和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

中国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草案 一前言 我国中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建设优秀的中小学校长队伍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中小学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求:“在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全面推行校长聘任制和校长负责制;建立公开选拔、竞争上岗、择优聘任的校长选拔任用机制;健全校长考核、培训、激励、监督、流动等相关制度..”因此;制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已成为改革与完善我国中小学管理制度;实现教育家办学理想的客观要求..校长专业标准可以为校长的遴选、培训、评价和绩效管理等标准的制定提供基本依据;有助于校长的专业发展;并使政府、教职工、学生及其家长和社会明确校长的角色期待;从而更有效地参与和监督学校管理.. 中小学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是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对外代表学校..校长的基本职责是在上级党组织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民办学校学校董事会的领导下;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行政工作全面负责;不断提高学校管理水平..校长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有效的领导、教育和管理;以学生发展为本;保证学校的所有工作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确保教育质量;具体包括:校长有责任领导学校教职工;对学校发展进行内外部环境分析;确立学校的办学理念;构建学校的愿景和目标;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规划学校的未来;培育有特色的学校组织文化;领导和管理学校的课程、教学和德育工作;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为学生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运用合

适的方法和技术对学校的人员、财务、时间、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建立与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提升学校的组织效能;通过建立和维持与学生家长、其他学校、社区及机构等的广泛联系;为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社会环境;发挥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二原则与构建 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的制定遵循了以下基本原则:以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党和政府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导;同校长基本职责的要求相衔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确立校长专业发展目标;为校长遴选、培训、评选和绩效管理等提供专业衡量的框架.. 校长专业标准的构建应该以校长的核心目标为统领;以校长的基本职责为依据、充分反映校长职业角色必须具备的基本专业素养;包括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 校长的专业素养要求;是由校长工作的核心目标和基本职责决定的;是校长专业标准构建的基本依据..在校长的专业素养中;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相互依存:个人素养是职业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而职业素养是个人素养的体现和提升条件..职业素养的六大领域涵盖了校长基本职责的外延;在校长核心目标统领下;个人素养与职业素养共同构成校长的专业素养结构..个人素养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教育思想、管理理念和价值追求..职业素养是指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该拥有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具体包括规划学校发展、保障德育实施、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提升组织效能、协调公共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