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_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节,课本59-61页。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四. 教学的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11张口算题卡,由口算引如入新课。

2、借助学生喜欢的摆小棒游戏,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平均分时分不完的情况,引入:生活中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候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我们把这剩余的部分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摆一摆,比较感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出示主题图:6颗草莓,每两个草莓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打算该怎样分?

请小朋友拿出小圆片,用6个小圆片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

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怎么列式呢?

生:6÷2=3(盘),

师:请你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并指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二)摆一摆,解决新问题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一个还够分一份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1()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该用什么作单位?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6个

7个

小结:在平均分时,如果分到一定程度,剩下的已经不够再分为一份时,就可以用有余数的除法来表示,。

余数又表示什么?(表示平均分后,剩下的不够再分的那部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60页“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圈一圈,填一填,完成第1小题。

反馈交流:17÷2=8(组)……1(个)

23÷3=7(组)……2(个)

师:说说这两道算式商和余数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四、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问题:1. 用9根小棒,你能摆几个这样的正方形?请你动手摆一摆。

2. 能用除法算式表示你摆的意思吗?

3. 如果用10根小棒来摆呢?

4. 11根、12根呢?

5. 余数和谁有很密切的关系?是什么关系?

余数<除数

(二)活动思考,加深理解

出示:用一堆小棒摆。如果有剩余,可能会剩几根小棒?

问题:

1. 读一读,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2. 你是怎么想的?和同伴说一说,也可以

摆一摆。证明自己的想法。

3.如果用这些小棒摆呢?

五、课堂小结

1、你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进行表内除法的计算,为有余数除法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比正好平均分完的情况要常见,为本单元知识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储备。所以对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学生不会有太大问题,关键就是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效果分析

1.在教学中要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

以往计算教学往往只重视计算技能的训练,强调速度,使计算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是与新课标理念相违背的,作为教师我努力改变这一状况。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从低年级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术的实际生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投入,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境中感知余数的意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2.要加强观察、操作活动的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意义是指导计算的基础知识,为了突出意义的教学,教材有意识地安排了一些“摆一摆”“圈一圈”等观察和操作活动的内容。我在教学中要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不断强化学生的表象,不断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相互交流、比较、吸引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数学知识,形成学生的认知。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要注意训练学生正确的观察方

法和操作规则,做到活泼、有序和高效。

3.教学过程中,既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使经过学生独立操作思考后再合作探究,收到较好效果。

4.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另外,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让学生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例1通过分草莓,把正好分完和有余数相比较,感知余数。例2通过小棒摆正方形,进行有余数除法的计算,得出结论余数小于出除数。

评测练习

一、第一关

教材60页做一做1、2题。

二、第二关(填空)。

1、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一定要比()小。

2、46 ÷ 9 =5 1中,被除数是(),除数是(),商是(),余数是()。

3、一个数除以8,余数可能是()

三、第三关(判断)。

1、除数一定比余数大。()

2、24 ÷ 5 的商是 4,余数是 4 。()

3、35 ÷ 8 的余数一定是 7 。()

4、除数是 9 的除法算式,余数有8种可能。()

5、48 ÷ 7 和 60 ÷ 9 的商相同,余数也相同。()

教学反思

1、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并且在分东西的活动中,形成对余数的认知,在此

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

2、在小组活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

况,使学生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进一步理解剩下的就是余数。

课标分析

1、充分利用表内除法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经验,通过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基本概念,。

2.通过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通过操作过程的比较,进一步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_认识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有余数的除法》第一节,课本59-61页。 二. 教学目标: 1、通过设计情境和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2、通过自主探究,明确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3、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 4、体验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 教学重点: 知道什么是余数,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四. 教学的难点: 理解“余数”的含义和实际意义。 五、教学准备:课件、图片、小棒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11张口算题卡,由口算引如入新课。 2、借助学生喜欢的摆小棒游戏,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在摆小棒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平均分时分不完的情况,引入:生活中当一些物品平均分时,有时正好分完,有时候没有分完,有剩余的部分,我们把这剩余的部分叫做余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二、摆一摆,比较感 (一)摆一摆,回顾除法意义 出示主题图:6颗草莓,每两个草莓摆一盘,可以摆几盘?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打算该怎样分? 请小朋友拿出小圆片,用6个小圆片表示6颗草莓来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

视指导。) 师: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可以摆3盘,正好摆完,没有剩余) 师:怎么列式呢? 生:6÷2=3(盘), 师:请你说一说这个算式所表示的意义,并指出算式各部分名称。 (二)摆一摆,解决新问题 如果不是6颗草莓,是7颗呢?再动手摆一摆,看看能摆几盘,有没有剩余。(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结果:可以摆3盘,还剩1个) 师:剩下的一个还够分一份吗?(不能,只剩一个不够分。) 师:平均分后还有剩余怎么办?可以用除法算式表示吗?如果可以,怎么表示呢?(小组内思考、讨论) 说明:7里面最多有3个2,这余下的1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在数学上叫做余数。 列式:7÷2=3()……1() 师:请小朋友想一想该用什么作单位? 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的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 (三)比一比,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比较,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分的物品几个一份分的结果算式表达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2)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师: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来进行一组口算比赛,来个小热身动怎么样?比一比哪些同学算得又对又快。 课件出示第一组口算题。 32÷8=15÷3=30÷6=27÷9=30÷5=36÷6= 21÷3=24÷4= 18÷2=45÷9=6÷6=16÷4= 比赛结束后评出优胜组,同学们的口算能力越来越好了,老师里还有几道题,你们想试一试吗? 课件出示第二组题 (1)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分几个?还剩几个? (2)有10个苹果,每个同学分4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还剩几个? 学生根据上一节课学习的新知识,会很快说出结果,并能列出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1)10÷3=3(个)……1( (2)10÷4=2(个)……2(个) 师:同学们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请大家观察余数,第一道题还剩1个,还够再分吗?第二道题还剩2个,还够再分吗?学生观察后发现余数不够再分了 师:我们都知道余数表示剩下不够再分了的部分,那么余数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学习余数的特点。板书:有余数的除法(2) 二、探究体验,学习新知 师:同学们,请把准备好的小棒拿出来,按照老师的要求来摆一摆的。 (课件出示表格要求) 小棒根数正方形个数余数 8 9 10 12 师: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出正方形,看一看每次最多可以摆几个正形,还剩几根小棒,最后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 学生动手摆一摆,填写表格。 学生集体汇报,总结规律

8根小棒:8÷4=2(个)没有余数 9根小棒:9÷4=2(个)……1(根) 10根小棒:10÷4=2(个) 11根小棒:11÷4=2(个)……3(根) 12根小棒:12÷4=3(个)没有余数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中余数与除数的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师: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是剩下不能再分的部分,它总是比除数小。 三、尝试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年级学生的特点就是活法好动,对新知识充满好奇,接受新知识比较快,但其他能力有待提高。在学习本课知识前,学生已经接触了例1 有余数的除法,本课知识顺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要求,以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在熟悉的摆小棒的过程中,轻松的学到新知识。 鉴于本课教材的编写特点,采用的学生动手操作、发现的方法,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比较等方式,学生已基本掌握本课知识点,并能运用本课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达到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本课有余数的除法(2),是学生在初步接触有余数的除法后,对余数小于除数的理解。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掌握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小于除数。 (1)算出剩余根数。 如果不用小棒摆,你会很快说出可能会剩几根小棒吗? (2)20 ÷()= () (6) 除数最小是(),商是()。 (3)()÷ 9 = 4 ……() 余数最大是(),此时被除数是(); 余数最小是(),此时被除数是()。 (4)根据下面的已知条件,写出三道除法算式。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

• • • • • • • • • • • • • • • • •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 《认识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学习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两部分内容相互联系,具有互补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这部分内容也是今后继续学习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必须学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通用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篇1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教学中我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建构知识的平台,把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线,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余数,认识余数。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具操作、自我探究等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

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 同时课堂中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整节课多数是让学生在动手中认识余数,得出结论。创设小精灵聪聪获奖分10支铅笔为契机,既让学生懂得了成功应与伙伴同享又通过具体操作如何分10支铅笔(小棒),在学生动手操作感知:每人分3根,可以分3人,还多1根。突出了“剩余”的概念,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和比较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认识余数后引出除数比余数大时,作为拓展题引导学生去发散思维,在掌握口算有余数的除法后,通过让学生计算,逐步发现不断的改变被除数,这里数字取了比较小的数,如10÷3、11÷3、12÷3等,被除数变大,余数也跟着变大,不过不管被除数怎么变,余数始终比除数小。整节课学生动手、动嘴、动脑,真正参与了活动的全过程,借助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在自主、合作、讨论中学生自己去交流、去沟通、去互动、去思考,使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了“余数”概念的表象支撑,为抽象出“余数”概念打下了基础。 对教材作了一些的处理。教学时联系前后的知识,如从复习旧知引入,而最后的拓展就是为后节课的教学铺垫,从动手操作再到口算,让学生不仅存知道余款数必须比除数小,也明白余数为什么不能大于或等于除数。 但是这节课在实际教学的过程时,对比反复撰写的教学设计来讲,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 1、导入从复习旧知入手。学生很快能做出来,但在后面的练习时学生不能很快的口算,课前应该多做这方面的练习。 2、在学生动手操作后,应该让学生充分的说,多让学生说,从学生描述的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重视学生的思考过程,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想法及动手操作的流程,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可能与周一第一节课有关,学生还没有从假期中回到课堂,所以整课堂显得沉闷了一些,有的同学对了老师抛出的问题知道答案就是不敢说,不想举手,但老师点名叫到还能答上来,这使我在教学中把我推到了被动的角色,本应是导演,可是没有导好整出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0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材简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有余数的除法”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并且以表内除法为基础,通过对比加以编排。例1通过平均分物过程的对比,教材通过“将一些草莓,每2个一份,可以怎么分”,帮助学生感受平均分物的过程有两种情况。在对比中拓展学生对除数的认识,并更好地理解余数的含义,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练习,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使学生经历发现知识的过程,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快乐。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卡片、实物果盘、小棒。 教法简介: 针对二年级学生年龄小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采用的是引导、探究、讨论、发现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借助实物分一分,摆一摆。学生借助用小棒摆正方形,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操作、探究讨论、发现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目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经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认识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的含义,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较好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子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教学理念与策略: 本节课是表内除法的延伸,是学生学习有余数除法的基础,通过让学生经历分东西的活动,先形成有“剩余”的表象,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余数,有余数除法的概念。本节课我将安排学生通过直观形象的教具展示,学生大量的动手摆、圈、分的活动,通过动手操作直观感受余数的产生及意义。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构建新的知识体系,给学生以成就感,恰如其分地体现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同时课堂中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为下面进一步学习余数打下良好的基础。整个教学过程秉承着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了一个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学过程: 初步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1.复习表内除法的含义 教师:把下面这些草莓,每2个摆一盘,摆一摆。 教师: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都知道了什么? 教师:请同学们边说边摆一摆。 学生: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3盘。 教师: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教师随学生汇报板书,6÷2=3(盘) 教师:你能说说为什么选择用除法来列式呢? 生:因为是平均分。 教师:6÷2=3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生:这个算式表示“6个草莓,每2个一盘,可以摆三盘” (设计意图:回顾除法算式的含义,及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能够坚强记忆。)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余数和除数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课时: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六一儿童节到了,为了庆祝六一,老师准备了分一些水果。其中草莓有7个,要求每2个放一盘。该摆几盘吗?怎么列算式呢? (1)算式中的数表示什么? (2)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 (3)你发现这个算式中余数和除数有什么关系吗? (4)同学们,我们来举例子。看一看余数是不是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课的引入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和低年级儿童特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课学习奠定了基础。) 虽然我们举的例子都是余数小于除数,是不是就说明余数一定小于除数呢?肯定不是,还须要我们验证一下。 二、对比观察,理解关系 (一)初步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1.老师示范8、9根小棒的摆法。 这次,我们采取用小棒摆正方形的方式验证。如果用8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怎么摆,用那个算式表示?如果用9根小棒,每4根摆一个正方形,怎么摆,用那个算式表示?这个算式中谁是除数?谁是余数? 2.小组合作,摆正方形,完成表格。 10,11,12,13根小棒摆正方形,情况会怎么样呢?

3.再不摆的情况下试着写出14、15、16根小棒的算式。 4.观察以上几个算式思考:余数都是哪些数?余数可能等于4吗?可能是5,6,7,8吗?为什么? 5.思考:余数有什么规律?除数是几?余数为什么小于除数? 6.教师板书小结:余数<除数。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有余数法意义的基础上,通过用不同根数的小棒摆正方形的操作活动,一方面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感知除数与余数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向学生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 三、引发思考,加深理解 摆五边形 1.如果用一堆小棒摆五边形,猜测下可能出现哪些结果? (学生先猜测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自由拿小棒摆五边形。) 2. 说说你摆的情况。(用几根小棒摆了几个正方形,如果有剩余余几根,列算式。) 3. 余数是1,2,3,4,再次验证余数比除数小。 (设计意图:有了两次摆小棒的基础上同桌合作,采用“你说我摆”的活动方式,给了学生很大的空间,充分发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突破教学难点。学生真正担当了小小探索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再次验证余数小于除数。) 四:练习巩固(课件展示习题) 1、火眼金睛 不用计算,用余数和除数的关系判断下面的算式正确吗。 (1)46 ÷ 5 = 8 …… 8 () (2)45 ÷ 5 = 8 …… 5 () (3)63 ÷ 8 = 7 …… 7 () 2、小试牛刀 下面这些算式如果有余数,余数可能是几?最大是几? (1)()÷6=()……(?) (2)()÷8=()……(?) 3、大展身手

小学数学_有余数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内容:青岛版五四制二年级上册第八单元野营的信息窗1分食品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若干物体的活动中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明确余数比除数小。 2.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他交流、思考。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比除数小。 教学准备 课件、学页纸、实物投影仪、小磁扣、小圆片。 教学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整除的知识经验,对整除的含义有比较清楚的认识,除法运算体现的是生活中的平均分,无论是有余数的除法还是表内除法,都是和生活中的平均分物体有关系。所以在本单元的课堂教学中,要创设具体生活意义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效果分析 1.通过课上学生的表现,在最初交流分法的时候,效果不算理想,原因是引导的时候没有具体说明白如何分。在学生动手前可以加以引导:每人分得的都是几片?每有一个“3片”就对应着“1个人”,换句话说,有几个“3片”就能分给“几个人”。 2.用算式表达结果时,学生的写法是基于自己的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写得很有创意。用文字,用符号表达这个余数1 3.理解“余数比除数小”的时候,学生给了老师们很大的惊喜,通过不断用自己的理解表达,学生体会到了为什么余数会比除数小。通过放手让学生尝试说,收获了一名学生的精彩发言,后面听课的老师禁不住给他鼓掌。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以“表内除法”知识作为基础进行学习的。与表内除法相比,它的内涵有了新的补充,即除法竖式和余数意义的理解。同时,“有余数的除法”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有余数除法的含义与计算方法,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个关系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地看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3. 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计算,勤于思考,自觉检验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有余数的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关系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多角度、全面地看问题,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练习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习题,下面哪一道题与众不同? 32÷8= 45÷9= 29÷4= 56÷7= 学生观察,汇报:29÷4= 与众不同,这道题有余数,其它的题没有余数。 师:这节课我们就上一节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出示课题) (二)基本练习,巩固新知。 基本练习是通过基本题让学生练一练,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接下来的训练作好知识上的铺垫。课始阶段,安排了下面基本练习题 直接写出商和余数。 32÷5= 19÷4= 47÷8= 50÷7= (练习有余数除法的口算。这一层次的练习是打基础的,力求全体同学参与。每个同学在看到题目时,迅速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三)综合练习,强化双基。 综合练习要求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目的是使新旧知识融为一体,把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基于以上考虑,我设

计了下面题目。 抢答:括号里应该填几? 43÷7=6……() ()÷5=6 (4) [通过该练习,使学生得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数×商+余数=被除数。] 66÷()=9 (3) [通过该练习,使学生得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41÷()=() (6) [通过该练习,使学生得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余数<除数。] (四)提高练习,发展智能。 这种练习把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应用于新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促进新知识的学习,解决新的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智力。我安排了以下五道题。 1.青蛙跳水。 小青蛙们盖住的数是几? 2.猴子抢桃子。 出示带有除法算式的桃子,学生根据除法算式有没有余数,把桃子分给两只猴子(有余猴和没余猴)。 27÷4 36÷9 18÷3 42÷5 □4÷2 □3÷5 □6÷6 3.数珠子。 有一串珠子(按红、黄、蓝、绿排列),其中有4颗绿珠子,那么各种颜色的珠子一共有多少颗? 4.划船过河。 同学们去划船,每条船限乘5人。 ①三(1)班有17人,应租几条船? ②三(2)班有23人,应租几条船? ③两班共同租船,应租几条船? 5.刨根问底。 余数,为什么不叫“鱼数”、“愚数”、“愉数”? “余”是什么意思? 除数的“除”与余数的“余”有什么关系?

小学数学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解决问题 课标分析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掌握除数是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知道余数要比除数小。 数学思考: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使学生感悟到人民的卓越智慧,提高审美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用有余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展开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教学重点: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二年级(下)第六单元解决问题(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表内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

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二年级(下)第六单元解决问题评测练习 1、15个人乘船过河,每次可过去4人,全部过去需要几次? 2、40枝玫瑰花,每9枝扎成一束,最多可以扎成几束? 3、每个盘子最多摆4个苹果,摆23个苹果需要几个盘子? 4、毽子4元羽毛球3元乒乓球2元小篮球35元,20元钱最多可以买几个羽毛球? 5、10个苹果,每3个装一袋,最多可以几装袋? 二年级数学(下)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第四课时:解决问题(一)例5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要采用“进一法”得出问题的答案。 教学重点: 用不同表征方式理解“进一”的道理。教学难点:用进一法解决问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 一、激趣导入 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师:这节课我们就要利用摆小棒来学习新的知识。 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60页的例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 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指名黑板摆一摆) 2、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板书:摆3盘,正好摆完 3、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4、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5、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算式的读法。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课本第60页的例2。 1、(出示7颗草莓图)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师:这也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指名回答:7÷2=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指名黑板摆一摆)师:剩下的还能再摆1盘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教师板书:摆3盘,剩1个。 2、这种是平均分有剩余的情况 讲解算式:7÷2=3(盘)……1(个) 3、师指出“1”是余数,我们用6个小圆点把商和余数隔开,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算式读法。 4、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余数表示什么? 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不够再分的部分就是余数。 巩固练习:“做一做”第一题 三、对比观察,理解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小学数学_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有余数的除法这部分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教材分两部分,一部分是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和计算的教学,另一部分是解决问题。教材首先通过主题图中课外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用除法计算的素材,加强整除和有余数除法的对比,沟通知识间的前后联系。 这节课其编排模式是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要求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数学知识,注重从直观、形象、具体的材料入手,让学生经历具体问题数学化的过程,在观察、猜测、操作和归纳等活动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并进而增强应用意识,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除法的特征。 设计理念: 教学中,首先以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为教学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充分交流。在教学中,特别注意教师对学生思考的引导,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

法的体会,充分挖掘利用现有资源,让学生按要求摆学具。接着练习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巩固理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动手操作、交流,让学生充分表达。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基本练习,综合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是学生理解整除的意义,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由生活经验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操作、观察、讨论,掌握有余数的除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理解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难点:经历生活经验和数学问题的联系过程,加深理解有余数的除法。

小学数学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二年级下册《有余数的除法》 课标分析: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下列教学目标: 1.通过分草莓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并会用除法算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2.借助用小棒摆图形的操作,使学生巩固有余数的除法含义。 3.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新课标指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学习抽象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时,需要直观形象的支撑。而观察和动手操作都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我确定了“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这一目标。 本节课大量的素材来自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我确定了第三个教学目标“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平均分正好分完的情况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有余数的除法无论是商还是求余数学生都较难理解,十分抽象,这些都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动手操作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从总数分走了一些,还剩的不能分,只能剩余。”从而理解余数的产生和意义。 评测练习: 课前复习: 什么叫平均分?用什么方法计算? 巩固练习 圈一圈,填一填,及时巩固: 1. 17个2个2个地圈。 2. 23个3个地圈。

圈了( )组, 圈了( )组, 剩下( )个。 剩下( )个。 17÷2= (组)…… (个) 23÷3= (组)…… (个) 分组游戏: 1、有10人,每3人一组,可以分几组?还剩几人? 2、有14人,平均分成4组,每组几人?还剩几人? 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余数为0),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鉴于有余数的除法与表内除法的密切关系,以及考虑到通过操作和对比更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修订后的教材将本单元从三年级上册调整到了二年级下册。相应地,具体内容也进行了一些调整。 主题图呈现了学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标分析 单元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课标分析 单元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是二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是安排在学习完成“表内除法”之后不久进行教学,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的含义及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教材注重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具体情境,选择数目小,学生熟悉的事物作为例题,配以实物图,让学生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感受有余数除法的多种表征方式,体会事物间的普遍联系;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学情分析

本单元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已学过乘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内容包括有余数除法的认识和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以及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学生在前一阶段刚学会表内除法,已经接触过许多正好全部分完的事例,但二年级的学生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想完成由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就要借助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去实验,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时,应该根据知识的系统性以及二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学生通过积累、观察,操作、讨论、合作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获取知识,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科书第68页例6 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经历应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小学数学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积累、观察、操作、讨论、交流、抽象、概括等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利用有余数除法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培养积极参加活动的态度和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教具准备: 小棒、水果教具、卡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2.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6颗草莓,咱们一起分一分草莓吧! 课件出示 3.想一想应该怎么样分呢? 二、探求新知 1.师:看来大家急着想把这些好吃的来分一分,那就赶快行动吧!你打算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都是通过列算式算出来的,说一说算式的意思,你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6÷2=3(盘) 师:和同位说一说6个面包平均分的结果是怎样算出的。 学生回答:(一般情况都会列算式来表示)我1个1个地来分……我2个2个地分用算式表示:6÷3=2(盘) 学生说出6÷2表示的意思和怎样进行计算的 2.那7颗草莓呢?该怎样分呢?大家在小组里一起分一分,看看结果是怎样的?

师:仔细观察这些算式和平均分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同位讨论,加深理解。学生在小组中学习,把算式写在本子上。(讨论时要说出算式所表示的意思,也可以动手操作算出结果) 生:我发现不能平均分,有剩余。 师:这个我们可以这样列除法算式: 7÷2=3(盘)……1(个) 师说出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说出余数。 3、思考:什么是余数? 学生思考后交流。 教师小结,课件出示余数的意义。 4、及时练习 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解答后全班交流。 5、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 师:孩子们,刚才咱们一起分了6颗,7颗草莓,那12、13、14、15、16颗草莓,如果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学生思考,利用学具圈一圈,并写出除法算式。 完成后,汇报交流(师及时评价和总结) 师:你们说的真好,我把大家的结果都整理到了表格里,看一看吧。认真观察,看有什么发现? 生1:第一个算式和最后一个算式能整除,剩下的有余数。 生2:我发现有余数的算式里余数都比除数小。 引导学生总结:在有余数的除法里,余数一定小于除数。 6、过关练习 师:刚刚我们知道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那咱们就用这个知识挑战一下吧,敢不敢挑战? 学生:敢。 课件出示过关题目。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并说说理由。 7、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题目

小学数学_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材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间的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1.重点: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点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课件、小船、圆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还记得上一次我们春游时的情景吗?(生:记得)

师:今天老师要再一次带领你们去春游,你们想不想去?(生:想去) 师:如果想去,老师要先考考你们。师:谁的声音最洪亮?(生:我的声音最洪亮)师:你的声音最洪亮。 二、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出示: 1.()里最大填几? ( )×6<57 ( )×7<43 ( )×5<38 ( )×4<31 ( )×8<26 ( )×9<60 2.齐读要求:用竖式计算, 20÷6= 34÷5= 请在练习本上完成,指生板演,读一下答案。 师:订正后提问:在做有余数的除法时必须符合什么条件?(余数要比除数小) 师:看来同学们对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掌握的不错。你们都很棒。老师给你们点个赞!(贴一面小红旗)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就领着你们走进生活,应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板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学生读课题) 三、提出问题,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看看老师要领着你们先去干什么?(划船)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平均分饼干等食品的活动中认识余数,认识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读法、写法。 2.在用小棒拼正方形的过程中体验余数和除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余 数一定比除数小。 3.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有余数的除法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探索余数和除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余数一定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小棒 教材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表内除法知识的延伸和扩展,是在表内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内容包括体会余数及有余数除法的含义和利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两大部分内容。有余数的除法是今后继续学习一位数除多位数等除法的重要基础,因为用一位数除、商是一位数的有余数的除法是除法试商的基础,并且这部分内容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继续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导入 (一)分铅笔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老师有6支铅笔,平均每人分2支,可以分给几个同学?哪个同学做的最端正,老师就奖励给谁?

学生列式解答复习整除。(板书设计:6÷2=3 整除)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看这一类除法还是整除吗? (二)情境导入,引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郊游吗?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野营活动,看图中的小朋友有准备了哪些饮料和食物? 2.学生按顺序读数学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3.解决草莓的问题 师:仔细观察饼干和草莓的问题,哪一个问题更容易解决? 生:草莓的问题容易解决。(学生口答12÷4=3再次体会整除) 师:看来饼干的问题解决起来有点难度,那这节课咱就来解决饼干的问题 二、自主尝试,合作交流 (一)学习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读法、写法以及来历 1.生动手用小棒摆一摆,解决饼干的问题 师:下面,拿出你提前准备好的小棒,用它来代替饼干,动手分一分,看能得到什么结果。先听清要求:一定要平均分,也就是每人分得的要一样多。分完以后,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生自由操作并展示。 师追问:剩余的这一个为什么不能再分呢? 生交流:剩下的1个不足3个,不够3个人平均分。所以不能再分了。 师:说得太棒了。最后剩余的这个就是不能再每人分一个了,所以10片饼干,每人分3片,可以分给3人,还剩下1片饼干。 2.尝试列算式,认识余数。 师:用算式怎样表示这个结果呢?

小学数学_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案例设计与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内容介绍: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 内容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平均分物时,结果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是恰好分完的情况,这时没有剩余(即没有余数),表内除法涉及的就是这样的内容;一种是平均分后还有剩余的情况(余数不为0),这是有余数的除法要研究的内容。 二、学生现状分析 这节课是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而这本教材的第二单元是除法的初步认识,学生已经基本明确平均分就是用除法,但仅限于正好分完,没有剩余的情况。那么本节课正好与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从而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实践活动,增加感性认识,初步接触集合、对应、统计等数学思想。相信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学生掌握并不会感到十分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使学生经历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现象抽象为有余数除法的过程,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含义,认识余数。 数学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对比等活动,使学生发现生活中在分物时存在着分不完有剩余的情况,借此理解余数及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初步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问题解决:认识有余数的除法,加强概念,掌握算法。能根据平

均分有剩余的活动写出除法算式,正确表达商和余数。 情感态度:渗透借助直观研究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把平均分后有剩余的情况抽象为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 六、教学模式 自主探究 七、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纸、磁力扣。 学具准备:课本、练习本。 八、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关于除法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除法的相关知识。请看大屏幕,在这老师给大家准备了6个题目。圈一圈,填一填。拿出练习纸,完成这6个题目,注意先圈后填。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师:好,根据屏幕上给出的答案自己对正一下。 【设计意图:这是以前学习的旧知识,为接下来的学习铺好路。】(二)探究新知 1、产生问题,学生思考。

小学数学_第六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59-61页 学习目标: 1、通过情境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2、认识余数,理解有余数的除数算式。 教学重点: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情况,称为有余数的除法;认识余数,。 教学难点: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算式。 教学准备:草莓图、小棒 一、激趣定标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第59页情境图,观察引出活动:同学在做什么?想不想参加这个活动? 2、让学生拿出11根小棒自己摆一摆。 3、揭示课题:认识有余数的除法 二、自学互动(适时点拨) 学习活动(一):感知有余数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师生互动 学习内容:课本第59-61页的例1、2。 一.出示例题1: 1、(出示6颗草莓图)这是什么?一共有几个?每2个摆一盘,你能摆几盘?用小棒摆一摆。(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引导学生说出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3、一共可以摆几盘?有剩余吗?学生自由回答。 4、这是平均分的问题,你能把刚才摆的过程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6÷2=3(盘)。 引导学生说出各个数字在除法算式里的名称及读法。 学习活动(二):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含义: 学习方式:动手操作感受平均分出现有剩余的情况。 学习内容:出示7颗草莓图。 1、每2个摆一盘,看看能摆几盘?(学生动手摆一摆) 说一说,你们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剩下的还能再平均分吗?(学生自由回答) 2、你能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吗? 出示算式:7÷2=3(盘)……1(个) 说说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回答 3、师:每道题中的商和余数分别表示什么,强调商和余数的单位名称及读法。 4、比较归纳。 今天我们分了两次草莓,这两次分草莓的过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观察比较6÷2=3(盘)和7÷2=3(盘)……1(个)这两道算式,引导学生再次认识到:在生活中分东西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全部分完没有剩余,另一种是分后有剩余,但不够再分的部分那就是余数。

小学数学_《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谈话 我们班参加过野营活动的请举手?(孩子们纷纷举手) 请用一个词语概括出你的感受。(高兴,好玩,有意义,……) 野营时需要注意什么?(带好吃的,注意安全,不乱扔垃圾……) 既然大家这么喜欢野营,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野营中的数学问题吧。 设计意图:采用谈话方式导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况下进入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学习才是有效地。 2、出示信息窗 下面我们看一下其他小朋友野营的图片,你能收集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3、学生提出问题预设: (1)10个饼干每人分3个,怎样分呢? (2)12个草莓,每人分4个,怎样分呢? (3)7根火腿每人分2个,怎样分呢? …… 4、我们先来研究“10个饼干每人分3个,怎样分呢?”这一问题吧。 设计意图:在学生充分理解了题意之后进行新课的学习,学生有了充分的知识准备,有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后面的学习目的明确,学生的思路清晰。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读一读刚才的题目并列出算式。 学生列式:10÷3= 2、10个饼干每人分3个,怎样分呢?下面我们就用学具盒来操作一下,想一想我们只需要几个学具 学生回答:分3人还剩1片 下面孩子们就用你的学具试一下吧。 孩子们积极活动,教师在旁边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3、汇报交流 谁来给大家展示一下你是怎样分的饼干?让学生分小组利用之前准备的圆形卡片实际分一分。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利用学具操作理解,获得直观的感受,再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操作,对于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更高一级的要求,教师要进行及时的引导。 4、请学生思考: (1)你从刚才分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 (2)剩下的那一个为什么不继续分了? 5、小结:在生活常常会遇到一些物品平均分之后,还有剩余的情况,在数学上我们就把这剩下的“1”叫做“余数”。 可以把我们刚才的算式补充完整了:10÷3=3(人)……1(片)(教师板书) 这个算式读作:10除以3商3余1。 6、请学生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代表的含义(教师板书各部分的名称) 10个饼干每人分3个,可以分给3个人,还剩下1片饼干没有分完。 7、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写一下这个算式,同桌再互相读一读。 8、请同学们进行观察为什么商和余数的单位不一样呢?学生们进行思考? 因为余数是被除数平均分以后剩下的部分,所以余数和被除数的单位(教师板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