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教学大纲

海洋地质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海洋地质学(双语)课程编码:0501090106

英文名称:Marine Geology

学时:54学分:3

适用专业:海洋技术、海洋科学课程类别:必修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先修课程:海洋科学导论

教材:Marine Geology,天津科技大学,刘宪斌选编,2005

海洋地质学,海洋出版社,刘宪斌译,2005.8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现代海洋科学学科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海洋调查与观测、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勘探方法及其它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该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海洋地质学不仅在“全球变化”和“全球构造”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解决全球人口剧增带来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其调查研究成果可以直接为发展国民经济、寻找矿产资源、建设沿海及海底工程、预测和防治海洋地质灾害、保护海洋环境、维护国家权益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科学依据和有效服务。本课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从事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必备知识。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介绍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海洋勘探、活动的海底、大洋中脊和海沟、海底火山、海岸带地质学和海洋财富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及掌握的程度要求为:

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板块构造理论、大陆边缘和海底构造、海洋沉积的基本概念、基

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使学生掌握常规的海洋地质调查的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高新技术在海洋地质学中

的应用。

3.熟记常用的海洋地质学英语单词,了解外国学者撰写论文的方法,能够阅读和查阅海

洋地质学方面的外文文献,并能够与国外学者进行基本的学术交流。

三、课程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INTRODUCTION

教学基本内容:

1. MARINE GEOLOGY

2. HISTORY OF MARINE GEOLOGY

重点:

1.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

难点:

1. 海洋地质学的学习方法;

2.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了解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史及其与人们日常生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章MARINE EXPLORATION(海洋勘探)

教学基本内容:

1. EXPLORING THE OCEAN FLOOR(海底调查)

2. SURVEYING THE SEA BED(海床勘探)

3. GEOLOGIC OBSERVATIONS(地质观测)

4. OCEAN DRILLING(大洋钻探)

5. MAGNETIC SURVEYS(磁法勘探)

6. SATELLITE MAPPING(卫星遥感测绘)

重点:

1.海洋勘探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2.海洋勘探得出的基本结论;

3.海洋勘探的基本术语和地质年代表;

4.板块构造理论。

难点:

1.大洋钻探的方法;

2. 磁法勘探;

3. 板块构造理论。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海洋勘探的基本方法、板块构造理论和海洋勘探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熟记并理解地质年代表,了解海洋勘探的过程。

第三章THE DYNAMIC SEAFLOOR(活动的海底)

教学基本内容:

1. LITHOSPHERIC PLATES(岩石圈板块)

2. OCEANIC CRUST(洋壳)

3. THE ROCK CYCLE(岩石循环)

4. OCEAN BASINS(大洋盆地)

5. SUB MARINE CANYONS(海底峡谷)

6. MICROPLATES AND TERRANES(微板块和地体构造)

重点:

1. 岩石圈板块的划分;

2.洋壳的基本特征;

3.岩浆岩的产状;

4.岩石循环的过程;

5.大洋盆地的沉积特征;

6.海底峡谷的形成。

难点:

1. 岩石循环的过程;

2. 海底峡谷的形成。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洋壳的基本特征,岩浆岩的产状和岩石循环的过程;理解大洋盆地的沉积特征和海底峡谷的形成;了解地体和微板块的概念。

第四章RIDGES AND TRENCHES(大洋中脊和海沟)

教学基本内容:

1. THE MIDOCEAN RIDGES(大洋中脊)

2. THE HEAT ENGINE(热机作用)

3. SEA FLOOR SPREADING(海底扩张)

4. BASALTIC MAGMA(玄武质岩浆)

5. THE CIRCUM-PACIFIC BELT(环太平洋带)

6. THE DEEP-SEA TRENCHES(深海沟)

7. PLATE SUBDUCTION(板块俯冲)

重点:

1.大洋中脊、环太平洋带和深海沟的特征;

2.地幔物质对流的基本原理;

3.转换断层的概念;

4.板块碰撞的模式。

难点:

1.地幔物质对流的基本原理;

2.板块碰撞的机理。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大洋中脊、环太平洋带、深海沟的特征和地幔物质对流的基本原理;理解板块碰撞的模式;了解玄武质岩浆的特征。第五章SUBMARINE VOLCANOES(海底火山)

教学基本内容:

1. THE RING OF FIRE(活火山带)

2. THE RISING MAGMA(上涌的岩浆)

3. ISLAND ARCS(岛弧)

4. GUYOTS AND SEAMOUNTS(平顶海山和海山)

5. RIFT VOLCANOES(裂隙式火山)

6. HOT SPOT VOLCANOES(热点火山)

重点:

1.活火山带的特征;

2.岩浆岩的分类;

3.岛弧的特征。

难点:

1.岩浆岩的分类;

2.海山的形成机理。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岩浆岩的分类和活火山带

的特征;区分平顶海山和海山;了解裂隙式火山和热点火山的区别。

第六章COASTAL GEOLOGY(海岸地质学)

教学基本内容:

1. SEDIMENTATION(沉积作用)

2. STORM SURGES(风暴浪)

3. COASTAL EROSION(海岸侵蚀)

4. WAVE IMPACTS(浪击作用)

5. COASTAL SUBSIDENCE(海岸沉降)

6. MARINE TRANSGRESSION(海侵作用)

重点:

1.沉积作用的概念、沉积岩的形成过程;

2.沉积岩的岩性特征;

3.海岸侵蚀作用原理;

4.造成海岸沉降的主要因素。

难点:

1.沉积环境的解释;

2.海侵作用的机理。

本章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沉积作用的概念、沉积岩的形成过程、海岸侵蚀作用原理和造成海岸沉降的主要因素。根据本章所学的知识,联系实际能够解释海洋沉积作用的意义。了解风暴浪的形成、危害及其预防措施,理解浪击作用原理。

第七章SEA RICHES(海洋财富)

教学基本内容:

1. OIL AND GAS(油气)

重点:

1.油气藏的形成条件;

2.海上油气勘探的基本原理。

难点:

1.生油岩;

2.海上油气勘探过程。

本章节主要教学要求:学生应掌握本章常用的名词术语及含义、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海上油气勘探的基本原理;了解海上油气勘探过程。

四、课程学时分配

五、课程习题要求

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每章留有一定数量的思考题供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进行讲评。

六、课程的实验内容与要求

七、考核方式

以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为主,参考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实验、平时作业及出勤情况等综合评定给出成绩。

八、课程的主要参考书

1. 海洋调查规范第8部分: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调查(GB 12763.8)

2.海洋地质学,厦门大学出版社,徐茂泉、陈友飞编著,1999

3.海洋地质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李学伦主编,第一版,1997

4.海洋沉积学,科学出版社,王琦、朱而勤编著,1989

5.海洋地质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沈锡昌、郭步英编著,1993.2

6.MARINE GEOLOGY, Facts On File, Inc. JON ERICKSON, 2003

7.Marine Geology, Graduate School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James P. Kennett, 1982

制定人:刘宪斌

审定:郑小慎

批准:刘宪斌

2006年12 月【本文由大学生电脑主页[ https://www.360docs.net/doc/8319174062.html, ]—大学生的百事通收集整理】

中国海洋大学 化学海洋学(海洋化学) 课程大纲

附件2: 中国海洋大学化学海洋学(海洋化学)课程大纲 (Chemical Oceanography) 【开课单位】化学化工学院【课程模块】专业知识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必修 【学时数】64 (理论64 实践)【学分数】 4 一、课程描述 本课程大纲根据2011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或制定。 (一)教学对象 面向化学(海洋化学)国家理科基地3年级本科生开设。也可作为化学(应用化学方向)、海洋科学、海洋技术等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程。 (二)教学目标及修读要求 1.教学目标 通过课堂讲授和讨论,结合《化学海洋学实验》、《海洋学和海洋化学专业实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海洋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海洋中各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性质、特点、存在形式、分布、迁移变化规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海洋化学研究需综合考虑的因素以及与物理海洋学、生物海洋学和海洋地质学等其它海洋分支学科的联系,了解当前海洋化学研究的热点和发展方向,了解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问题,为学习其它海洋化学专业课程和将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2.修读要求 化学海洋学是化学与海洋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海洋各部分的化学组成、物质分布、化学性质和化学过程的科学,是化学(海洋化学)方向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应掌握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上)和海水分析化学、海洋学II的理论知识,掌握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上)和海水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三)先修课程 海洋学II。 二、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主要内容 1.1 化学海洋学的内容和特点 1.2 化学海洋学的历史与发展 1.3 化学海洋学的研究意义和作用 2.教学要求 理解化学海洋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了解海洋化学的历史与发展,及其研究意义和作用。 第二章海洋的形成和海水的组成 1.主要内容 2.1 海洋的形成与海水化学组成的演化 2.2 海洋中元素的平衡和元素逗留时间 2.3 海洋中元素的分布 2.教学要求 了解地球起源、海洋形成与海水化学组成的演化,理解海洋中元素的地球化学平衡,掌握元素逗留时间的概念,掌握海洋中元素保守性与非保守性以及混合过程中元素的行为,掌握海洋中元素分布类型和描述方法。 第三章海洋中的常量元素 1.主要内容 3.1 海洋主要成分和海水组成恒定性 3.2 海水盐度和氯度 3.3 海水主要成分的存在形式 3.4海水碳酸盐体系 2.教学要求 掌握海水主要成分的性质、特点和盐度、氯度的概念,掌握海水中离子缔合作用、主要成分存在形式与海水化学模型。 掌握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基本参数、化学平衡与计算法,掌握大洋海水碳酸盐体系的分布变化规律,掌握碳酸钙沉淀-溶解平衡过程特点。 第四章海水中的溶解气体 1.主要内容 4.1海水中气体的溶解度 4.2 气体在海-空界面间的交换 4.3 海洋中的溶解氧 4.4 海洋中的非活性气体 4.5 海水中的痕量活性气体 2.教学要求 掌握海水中气体溶解度的概念,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掌握气体在海-空界面间的交换模式和影响因素,掌握海水中溶解氧的分布和变化过程,理解海水中非活性气体、痕量活性气体行为与分布特点。 第五章海洋中的营养盐 1.主要内容

现代自然地理学教学大纲.doc

现代自然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 (供四年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2级试用) 课程编号: 面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实验类别:专业基础课实验 实验时数:16 考核方式:考试 实验目的与要求: 现代自然地理学是地理学的基础性学科,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感性认识,并增强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思考探索问题的能力。

其中:验证性实验35 %,设计性实验0 %,综合性实验65 %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王建主编. 现代自然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伍光和等.自然地理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刘南威主编. 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周鼎武等. 区域地质综合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5] 刘南威,郭有立. 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6] 蒙吉军. 综合自然地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 杨士弘主编. 自然地理学实验与实习指导.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执笔人:李传武审核人:陈洪全教学院长:陈洪全

人文地理学实验教学大纲 (供四年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2012级试用) 课程编号: 面向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实验类别:基础课实验 实验时数:16 考核方式:实验结果结合实验报告评分 实验总的目的与要求: 本实验强化学生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的理解和实践。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访谈法和问卷法这两种收集资料方法的基本要点、技巧、设计和实施的一般程序;通过调研某村庄(或社区)人口的时空变化特征,深化对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的内涵和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及其对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影响;通过对乡村和城市典型案例地的调研和分析,深化学生对农业类型、农业生产布局、农业

关于我校海洋学双语教学的探讨

关于我校海洋学双语教学的探讨 摘要:在国家教育部倡导双语教学的背景下,各高校纷纷推出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本文从海洋学课程的发展历史、研究对象、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阐述了双语教学的必要性,同时探讨了如何开展有效合适的双语教学方式。 关键词:海洋学;双语教学;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7-0230-02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国家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早在2005年教育部就提出了要让学生熟练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要作为一项战略性的工作来抓,要求各高校尽快地在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等课程中率先使用中英文双语教学,争取高校双语教学开课率达到5%~10%。在此期间,我校要求每个学院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当时海洋学课程由于条件所限未申请开设。几年过去了,随着双语教学经验的积累,课程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这次海洋学教改项目中提出了采用双语教学的必要性,针对实际情况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以便有效开展双语教学。双语教学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单语授课,即教师全部采用英文教学,包括教材、板书、课件、讲授、师生问答、考核等;另一种是混语授课,即中英文同时使用,如采用英文教材、中文辅导教材、英文课件、中文板书、英文授课、中文解释、中文网页、英文考核等方式。目前我国高校由于语言环

境等条件所限,基本很难采用单语授课方式,大多数采用混语授课方式,只是英文在整个教学中的比例会有所差异。本文接下来要探讨的就是我校海洋学课程应如何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 二、海洋学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从海洋学课程的发展史看,该课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短,主要是从19世纪、20世纪西方国家兴起海洋调查研究热潮才逐渐建立的,特别是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的环球航行考察被认为是现代海洋学研究的真正开始。期间随着海洋学研究的深化、成果的众多、理论体系的形成、研究人员的增多及研究机构的建立等,西方发达国家率先独立形成海洋科学,尤其是斯韦尔德鲁普、约翰逊和福莱明合著《海洋学》(the oceans)一书的出版更被誉为海洋科学建立的标志。后来海尔主编的《海洋》(the sea),莫宁主编的《海洋学》等著作都相继问世,这些著作一直影响着后来海洋科学的研究发展。而当西方国家发展海洋科学如火如荼之际,我国正处在封建社会,闭关锁国的政策严重阻碍了海洋学的发展,之后又由于日本侵华,战乱迭起,海洋科学的研究工作几乎是停滞不前,直到抗战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才陆续成立海洋研究机构。因此可以说海洋学的学科背景是在西方国家,海洋科学中观测仪器的发明,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的建立等,几乎都是西方国家的贡献。我国一直使用的教材大多也是从国外翻译引用来的。所以说要学好该课程,最好能在课前课后查阅一些英文文献,对教材中出现的人物、理论、专业术语等能从原文中去了解更能理解知识的内涵性。

《地震勘探原理(卓越班)》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本课程为专业知识课程,是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卓越班的必修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本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所涉及的许多概念和方法在实际生产和科研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2.设计思路: 该课程通过课内讲授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讲解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研讨应用实例,探究技术方法的时效性,使学生掌握地震勘探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理解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在实践中的具体意义,了解地震勘探在石油、工程中应用的现状,尤其是在海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现状。为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数学数理方法、概率统计、大学物理、地震波动力学、数字信号分析、基础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导论。上述课程作为本课程学习的基础课。本课程与后续课程地震勘探实践、地震勘探数据处理和地震资料解释及实习构成了完整的地震勘探课程体系。 - 1 -

二、课程目标 经过本科阶段的系统培养,使学生牢固树立热爱祖国,献身海洋地球科学事业的坚强信念,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宽广的知识面,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获取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较高的综合素质,富有创新精神并具特色的优秀人才,成为我国海洋地球科学领域的卓越工程师。具体目标如下: ⑴掌握(海洋)地震勘探相关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原理; ⑵掌握野外地震资料采集的方法与技术; ⑶能够根据地质任务需求,独立设计野外施工方案。 ⑷针对具体的野外施工方案,能够进行优化,提出最佳施工方法。 三、学习要求 地震勘探原理是一门涉及到数学、物理、地质、信息技术等诸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的课程,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为了能够圆满完成该课程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⑴多看、多听、多问、多写; ⑵按时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典型案例分析; ⑶重视课下实践,自主学习,独立完成技术方法的调研。 四、教学进度 - 2 -

《多波束处理软件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公共基础/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知识/工作技能,课程性质:必修、选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多波束测深系统,又称为多波束测深仪、条带测深仪或多波束测深声呐等,最初的设计构想就是为了提高海底地形测量效率。与传统的单波束测深系统每次测量只能获得测量船垂直下方一个海底测量深度值相比,多波束探测能获得一个条带覆盖区域内多个测量点的海底深度值,实现了从“点-线”测量到“线-面”测量的跨越,其技术进步的意义十分突出。我国从20 世纪90 年代开始陆续从国外引进多套多波束测深系统,分别应用于海洋地形测量、海洋工程测量、海洋划界测量、海洋资源调查、港口维护、地质灾害监测以及水下考古等多个领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波束测深系统采用面式扫描进行测深数据的采集,能对测区进行全范围无遗漏测量,这使其数据量无比庞大,因此,在数据的存储、实时显示和处理上对计算机形成极大的负担。为此,有必要对数据进行一定的压缩,去掉冗余数据,减少数据存储量,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多波束数据处理软件的学习,对于海洋测绘方向的学生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需求。 2.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多波束测深数据采集与后处理及成图方法为主线,结合实测的样例数据, - 1 -

辅以大量的训练和实训,使同学们掌握多波束数据质量的评估、数据的预处理、跳点剔除、数据成图输出,并将数据处理中遇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让同学们掌握多波束数据综合处理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3. 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先修课程:海洋地质调查与资料处理技术、海底探测技术、海洋地质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课程与这四门课程密切相关,构成了海洋地形地貌调查和综合处理的课程群,而只有在前面四门课程的基础上,对于海洋地形地貌调查有了充分认识,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对于多波束测量原理的理解以及数据处理分析能力,达到能独立处理分析多波束测量资料,培养符合国家经济发展需要的海洋工程技术人才。 (1)了解多波束测量的重要意义、质量控制方法和作业程序等; (2)掌握多波束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与原理,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多波束测量数据进行独立的处理分析。 (3)培养学生对多波束地形测量数据的分析和绘图能力,通过以实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培养学生对于海洋地质调查中地形测量的认识与理解。 三、学习要求 多波束处理软件实习是一门涉及到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工程和技术等诸多学科综合性的课程,作为海洋测量方向的重要处理技术手段,在校期间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做到基础知识与动手能力协同促进,要达成以上学习任务,学生必须: - 2 -

海岸动力地貌教学大纲-王永红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课程性质和主要内容): 本课程主要介绍海岸动力作用下海岸带各种地貌形成的过程和机制,着重研究海岸地貌形成的现代过程,以及地貌和各个作用力之间的关系。从而再现海岸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历史。主要讲述海岸动力地貌的基础知识,五类海岸地貌的动力地貌过程以及海岸带综合管理与保护。 2.设计思路(课程开设依据、课程内容(或项U)选择标准、内容编排): 海洋动力地貌学是地球科学范用内一门具有较强综合性和历史性的分支学科,研究内容是二级学科海洋地质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洋地质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海岸动力地貌学是地质专业本科生(海洋地质方向)的专业选修课。也适用于未选修过本课程的海洋地质方向的研究生。 首先介绍了本课程的基础知识,包括沉积物特征、海平而变化、水动力知识。然后介绍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河口三角洲和珊瑚礁海岸。课程帼绕五类海岸地貌的动力地貌过程展开,最后讲述海岸带综合管理与保护。 在课程的每一章都有本章所讲内容的实例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习题可以为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和复习提供线索。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够从基本原理到实例以及研究方法都有所了解,能够对这一方而的内容进行独立的思考和研究。 3.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与课程先修、并行和后置的相关课程): 先修课程包括普通地质学,海洋学槪论,海洋地质学,大地构造。并行课程包括海洋沉积学、第四

纪地质与环境。后宜课程包括泥沙运动力学、海洋工程环境等。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为髙年级海洋地质专业设计,引导学生了解海岸动力地貌学的作用和地位,掌握海岸动力地貌的基本分析方法,包括收集数据的能力,圧量分析计算的能力。同时有机会通过小组合作以及野外实习,增强团队合作以及口头表达的能力。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1)掌握海岸动力地貌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海岸的主要地貌分类和分布。(2)能够通过认识到各种时间尺度的作用力,包括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引起的长时间尺度,海岸变迁、波浪潮汐以及河流或沿岸供沙量变化导致中时间尺度,以及风嫌等短时间尺度海岸侵蚀-堆枳演变。(3)理解这些不同时间尺度的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等对各种海岸的影响,并能通过数学和统汁学的方法评价这种影响程度。(4)理解海岸带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三、学习要求 要完成所有的课程任务,学生必须: (1)按时上课,上课认真听讲,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随堂练习和测试。本课程将包含较多的随堂练习、随堂测试和讨论、小组作业展示等课堂活动,课堂表现和出勤率是成绩考核的组成部分。 (2)按时完成常规练习作业。这些作业要求学生按书面形式提交,只有按时提交作业,才能掌握课程所要求的内容。延期提交作业需要扣除一左的分数。 (3)完成教师布垃的一泄量的阅读文献和背景资料、案例分析、理论探讨等作业,其中部分内容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完成。这些作业能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促进同学间的相互学习、并能引导对某些问题和理论的更深入探讨。 四、教学进度(课程内容讲授的顺序、主题、课时以及主要内容概述)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中海洋学教学改革的探讨.docx

海洋油气工程专业中海洋学教学改革的探讨 1.课前教学 1.1完善教学大纲海洋学是针对海洋油气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海洋学本身的知识体系比较繁杂,其包含物理海洋学、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海洋地质学、大气科学等等分支学科,要想深入的研究海洋学的内容,就要有各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往的教学大纲是依据中国海洋大学的大纲来制定的,这样就要在短短的52学时中讲授全部海洋学知识,学生也就只能对海洋学有一个概要的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达到奠定学科基础的作用,现已将教学大纲进行完善,删除了一些化学海洋学、生物海洋学的章节,同时增添了与海洋工程结构物受力有关的内容,比如风对建筑物的作用力、海浪及海流的作用力、海冰的作用力、海洋工程建筑物设计潮位的标准、海洋平台基础的底部淘刷ni,这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力学知识能够为其他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前提,比如海洋油气田开发工程、海洋钻井工程、海洋平台工程及海洋采油采气工锤等\因为要想对海洋石油天然气进行开采,就要考虑海洋的环境因素:风、波浪、潮汐及海流等的作用,而这些又正是物理海洋学需要学习的知识,有了这些基础做保障,在研究平台设计也好,钻柱受力变形也好以及油田开发涉及到的油藏力学问题也好,都会做到游刃有余,也会使学生对知识做到融会贯通,越学越透彻。 1.2深化教学内容一直以来,都选用冯士祎主编的《海洋科学导论》作为参考教材,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并非以一本教材作为唯一参考资料,根据专业相关性,又以陈建民主编的《石油工程海洋学》作为辅助参考资料,另外,李凤岐的《海洋学》又以其经典性而被入选。但是,本门课的重心仍然在于物理海洋学,所以还要同时查阅更多物理海洋学的教科书,做到教学内容的深人性。然而,教学又不是单纯的说书过程,除了对教科书要做到细致入微的研读,还要广泛捜集相关知识,增加一些背景,来丰富知识。比如在讲到蒸发潜热使海洋失去热量的时候,为了说明海气温差的影响,就可以搜些生活中的实例来支撑这一理论,像2009年3月20日广西柳州和同年2月11日出现在山东烟台的平流雾,就是由于春末夏初沿海

《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海洋地质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简介和教学目标 1.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现代海洋科学学科的四大基础学科之一,是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学科基础课,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海洋调查与观测及其它专业课的重要基础。该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主要讲授矿物、岩石、地质年代、大陆漂移和海陆扩张、海岸带、河口三角洲等相关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总体上掌握普通海洋地质相关知识。本课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是从事海洋科学与技术研究等方面工作的科技人员的必备知识。 2.教学目标 本课程目标是为高年级地质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学习掌握海洋地质学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窗口或平台,引导并培养学生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发展趋势等,培养学生海洋地质学的思维方法,树立地球系统科学的观念,培养提升学生对海洋地质学的专业兴趣。到课程结束时,学生应能:

教学目标1:了解《海洋地质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地位和任务,知道《海洋地质学》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了解“地质学”进入“地球系统科学”阶段中“海洋地质学”的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有关“海洋地质学”的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及其当前研究热点科学问题; 教学目标2:认识海底主要地形地貌单元和物质组成,初步知道各种地貌单元的成因解释; 教学目标3: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重点掌握海底岩石矿物特征;有目的性地学会文献的搜索和对相关知识的应用; 教学目标4:了解海洋中与海洋地质年代、地质作用,重点掌握海洋地层、海洋是如何形成的,针对海洋地质现状分析原因; 教学目标5:掌握海洋地质学中的主要理论,重点是海底扩张学说、板块构造理论等,了解其主要内容,掌握其主要证据; 教学目标6:掌握海底底质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规律,知道造成底质分布特征的主要作用过程,了解海底矿产资源的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及其成因解释; 教学目标7:掌握海岸带、河口三角洲特点,重点掌握其分布规律,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解释分析。 教学目标8(课程思政):通过《海洋地质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了解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基本概念,对“海洋地质学”的形成较好的专业兴趣,强化学生的海洋、蓝色国土、海洋权益、海底资源等意识。 3.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三、理论教学 表1 理论教学安排

文科试验班类专业介绍

文科试验班类专业介绍 篇一:写作学大纲(文科试验班) 《写作学》教学大纲 (University Chinese Writing) 课程代码:学分:3 总学时数:48理论时数:42讨论时数:6 先修课程: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关文体与写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开课对象:文科试验班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与能力目标 《写作学》是大学文科专业教学体系里的一门重要必修课,主要包括写作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以及写作的基本技能训练。本课程引导学生探讨文章写作的一般规律和各种文体写作的特殊规律,通过写作训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并拥有流利的文笔、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能力目标: 使学生对写作这门学科形成明确的、整体的和全面的认识;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规律以及各种文体的写作方法;熟练运用写作理论构思成文,且条理清楚、文笔优美,培养和提高写作能力;能够对文章进行鉴赏、批评和修改;能够在报纸、刊物上发表文章。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 (一)理论讲授部分 第1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写作的含义,写作学的含义; 2.写作能力的重要性,初步培养学生学习写作的兴趣; 3.揭示写作、写作学的本质意义,展示写作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4. 让学生明确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并在写作实践中自觉加以运用。 [教学内容] 1.什么是写作 2.写作学什么 3.为什么学写作 1 4.怎样学写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写作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如何学习写作 第2章写作者的思想素质与能力 [教学目的和要求] 1.在本章的学习中,要求了解个体性思想修养和共同性思想修养的内涵;

高等学校地理科学专业规范.doc

感谢你的观看 感谢你的观看 高等学校地理科学 专业规范 (征求意见稿) 地理科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 2010/3/30

高等学校地理科学 专业规范 目录 一、本专业的发展背景1 1.历史与现状1 2.主干学科及相关学科6 3.主干学科的方法论 14 4.影响因素27 二、本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32 1.培养目标32 2.培养规格32 三、本专业教育内容33 1.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33 2.教育内容及知识体系34 3.课程体系37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38 四、办学条件 43 1.师资力量43 2.教材45 3.图书资料45 4.实验室46 5.实习基地建设 46 6.教学经费46 五、主要参考指标47 1.培养方案47 2.师资队伍47 3.教学条件47 4.实践教学48 附录49 附录A 地理科学专业知识体系49 1.自然地理学49 2.人文地理学51 3.地理学方法与技术 54 4.应用地理学55 附录B 地理科学专业核心课程描述58

1.地球科学概论 58 2.地貌学59 3.气候学62 4.水文学与水资源63 5.土壤地理学66 6.生物地理学67 7.人文地理学69 8.经济地理学70 9.城市地理学71 10.地图学(测绘)72 11.遥感73 12.地理信息系统74 13.计量地理学75 14.区域分析75 15.中国地理76 16.自然资源学78 17.环境科学概论80 18.地球概论81 附录C 实践教学体系及内容82 一、课堂实验 82 1.自然科学基础实验 82 2.地图学与3S技术实验82 3.自然地理学实验83 4.研究性创新实验85 二、野外实习 85 1.地质地貌实习 86 2.气候水文实习 87 3.土壤生物地理实习 89 4.人文地理实习 90 5.自然地理综合实习 91 6.地理摄影93 三、科研实践 94 1.毕业论文94 2.科研训练96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