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主要内容:①、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砂运动和沉积作用。

②、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

③、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

④、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

⑤、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

⑥、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

⑦、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

⑧、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

⑨、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

⑩、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2.研究海洋地质学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概述海洋地质的研究历程?

答: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崎岖不平的地形,发现了纵贯整个大西洋的中央海岭;又用柱状取样管取样,进行样品的

岩石学和矿物学研究,并首次推算了深海区的沉积速率。

20~30年代,荷兰地球物理学家芬宁·梅因纳斯等使用潜艇在爪哇海沟和波多黎各海沟进行海洋重力测量,发现了与海沟有关的显著的重力负异常。这对海底构造,乃至全球构造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936年,美籍加拿大地质学家戴利用浊流解释海底峡谷的成因,推动了海底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海上战争的需要,许多国家致力于海底地形研究,绘制了一批详细的海底地形图;并大力开展声在水中传播规律的研究,为发展海洋地震勘探技术打下了基础。战后,由于海底油田开发的需要,海洋地质调查蓬勃发展。1947~1948年,瑞典国立海洋研究所所长彼得松率领瑞典“信天翁”号作环球深海考察,采用真空式活塞取样管取得长达23米的柱状样,研究了大洋沉积物的结构、厚度和沉积速率,并采用人工地震法研究海底构造。

4.为什么说大洋钻探计划(ODP)是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成效最大的国际科学合作计划?

答:1985年开始的大洋钻探计划(ODP)原定1994年结束,而后延续到2003年9月结束,通过该计划,科学家们揭示了洋壳结构和海底高原形成的原因,证实了气候演变的轨道周期和地球环境的突变时间,分析了汇聚大陆边缘深部流体的作用,发现了海底深部生物圈和天然气水合物,导致地球科学一次又一次的重大突破。

5.你对我国海洋地质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何感想?

答:现状:我国海洋地质研究起步晚、基础差,所以在人才培养和技术设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陆地地质学家对海洋地质学的最近发展了解不够,使我国地质科学在理论上明显地落后于世界前进的步伐。

6.海洋地质学的调查研究方法有哪些?分别阐述之。

答:一、海面调查(一)定位 1.近岸导航定位

2.远海导航定位

(二)测深 1.重锤测深

2.回声测深

(三)取样 1.表层取样

2.柱状取样

3.钻探取样

二、海下调查

三、遥测遥感调查

四、海洋地球物理勘查:地震勘探法、磁力勘探法、重力勘探法、热流测量法

7.海洋地球物理勘查的方法有哪几种?简述地震勘探法的原理。

答:地震勘探法、磁力勘探法、重力勘探法、热流测量法

地震勘探法的原理:利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对海底进行勘探,这是海上地球物理勘查中经常使用,也是目前国内外寻找储油构造最主要、而且精度较高的一种方法。原理是,当人工震源发生震动或爆炸是,会产生向各个方向传播的地震波,当地震波遇到两种不同岩层的分界面时就会被反射或折射而返回海面。根据通过预先放置在海面上的接收仪器(检波器)接收反射(折射)波到达时间的先后,就可识别地层界面的深度及其产状。

8何谓地球系统科学?它的诞生有何重大意义?

答:地球系统科学,正是把地球当做一个相互作用的地核、地幔、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包括人类社会)等组成部分构成的统一整体,是一门重点研究地球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科学。

意义: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它从行星角度出发,综合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层)形成的机制和变化的规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和调控的科学。

自诞生之日起,就引起全球科学家的高度重视,它的诞生和发展是地球科学领域的一场理论革命,它将为人类更加深刻地理解地球系统运行机制提供更加清晰的图像,使我们看到了解决当前人类面临的各种全球性问题的曙光。

9.你认为应该如何学习海洋地质学?

答:1、海洋地质学研究的内容既涉及海洋水文、海洋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天文、地质、地理、气象方面的学科,知识领域极其广阔。通过学习要求对海洋学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重点掌握海洋地质学的基本内容及其研究方法,以便为将来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海洋学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就需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3、学习海洋地质学还要以地球系统科学思想为指导,因为海洋在地球上不上孤立存在的,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地球与海洋

1、固体地球可划分几个一级圈层?简述划分的依据及各圈层的特征。

答:固体地球可划分为三个一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各圈层的特征:地壳:1、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固体地球的最外一圈,由固体岩石组成。2、分为大陆型和大洋型,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35km,具双层结构(硅铝层和硅镁层),内部构造复杂,形成年代古老。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6km,缺失硅铝层,仅有硅镁层。

地幔:1、莫霍面以下到古登堡面以上的圈层,其深度从地壳下界到2900km处。

2、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以1000km深度为界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3、上地幔又称橄榄岩层或榴辉岩层,在上地幔深约60-250km范围内存在软流圈。

4、1000km-2900km之间的部分叫下地幔。

5、上地幔和下地幔对于地震波的传播有一共同特点,即纵波和横波都能通过,而且速度比地壳大得多。因此认为地幔的硬度比钢还大,应属固态物质。

地核:1、2900km直到地心部分称为地核,古登堡面把其与地幔分开。

2、地核分为外核、过渡层和内核。外核是液态,过渡层是液态开始向固态过渡,内核为固体。

3、纵波速度从13.64km/s下降到8.1km/s,而横波消失

2、为什么说大气圈的臭氧层是人类的保护层?

答:臭氧层强烈地吸收太阳辐射的紫外线使气温升高,同时又使地球上有机生命免受紫外线的刺激或致命伤害。

3、何谓岩石圈?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是什么?

答:软流圈以上较坚硬的岩石部分连同固体地壳称为岩石圈,它包括沉积层、花岗质层、玄武质层和超基性岩层,而莫霍面则位于其中。

地壳和岩石圈的区别:地壳是地球内部结构的最外层

岩石圈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4、地球表面海陆的水平分布和垂直起伏状况各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海陆水平分布的特征:海陆分布极不均匀,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约占总面积的39%;而南半球则主要为海洋,陆地面积仅为19%。

外貌构成上还具有以下特征:

1、除南极大陆外,所有的大陆似乎都是成对的。

2、大部分大陆北部较宽,南部较窄,像一个底面朝北的三角形。

3、南北半球各大陆西部凹进,而东岸凸出。

4、大多数岛屿分布在东岸,断续相连,呈弧形分布,此称岛弧。

垂直起伏:

1、地表最大垂直起伏约20km。

2、陆地上相当于1000m以下的平原、低山、丘陵的面积最大,占地球总表面积

的20.9%,海洋中4000-5000m的海盆面积最广,占地球总表面积的23.9%。

陆地的平均高度为0.88km,海洋的平均深度3.7km。

5、什么是海与洋?二者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答:海和洋是地球上广大连续的咸水水体的总称,一般而言,近陆为海,远陆为洋。

二者的根本区别:1、大洋面积大,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9%,海的面积只占11%;

2、大洋深度大,一般在3000米以上,海的深度小,一般小于

2000米,有的只有十几米或更浅;

3、大洋远离大陆,受陆域影响小,水文要素较稳定,且有强

大的海流系统和潮汐系统。海与陆连接,受陆域影响大,水

文要素通常随地理、气候等条件变化。

6、简述海水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答:海水的化学成分:1、海水含有盐分,1kg海水中一般含盐分33-38g,以3.3%-3.8%表示,盐分主要是氯化物、硫酸盐、碳酸盐等。2、还含有Au、Ag、Ni、Co、Mo、Cu等几十种微量元素。3、海水中还溶解有多种气体。

物理性质:1、海水的密度为 1.02-1.03g/cm3,并随温度、压力及含盐度的变化而有所改变。2、海水的压力由上层海水的重力产生的。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深度每增加10m,压力就增加1个大气压。3、海水的颜色又称为海色,通常为蓝色。4、海水的温度是以摄氏度(℃)表示的,简称水温,海水的温度随海水的深度增加而降低,热传导仅限于一定深度(200-300m)以内,洋底水温在2-3℃之间。

7、名词解释:

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和该面扩展到大陆下面构成的一个理论上的连续面。生物圈:可以视为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其范围应扩展到地球上能够有生物存在的部分,从大陆表面到深海洋底,从大气圈10km高空到地

下3km深处均有生物存在。

莫霍面: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此面为一级不连续面,地震波纵波从7.0km/s 急增到8.0km/s,横波由4.0km/s增加到4.4km/s。由南斯拉夫地球物

理学家莫霍洛维契奇于1909年发现。

软流圈:在上地幔60—250km范围内,地震波相对较低称为低速层。据推测,这是因为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出现高温异常,使这里的

岩石温度接近熔点,形成潜柔性的塑性层,或局部呈熔融状态,所以

又称软流圈。

地幔岩:上地幔物质是由橄榄石(55%)+辉石(35%)+石榴石(10%)组成的混合物,此称为地幔岩。

内陆海:伸入大陆内部的海称为内陆海。

边缘海:位于大陆的边缘,因岛屿而与大洋隔离的海。

南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南部相互连接的广大水域,具有自成体系的环流系统以及独特的水团结构,是一个海洋学上有着独特意义的地

理区域,并因此将其划分为一个独立的大洋,称为南大洋。

第三章地壳

1、陆地地形包括哪些单元?概述各地形单元的特征。

答:陆地地形按照高程和地势起伏,分为:山地、丘陵、平原、高原、盆地、洼地和裂谷。

(一)山地:海拔在500m以上,地势起伏很大的山区。

(二)丘陵:海拔一般在500m以下,相对高程不超过200m,为高低不平、连绵不断的低矮浑圆山丘地形。

(三)平原:海拔在600m以下,一般低于200m宽广平坦或略有起伏的地区,其内部相对高差不超过数十米。

(四)高原:海拔在600m以上,顶部较为平坦,大多经过切割并稍有起伏的广阔地区。

(五)盆地:四周为高原或山地,中间低平的地区,外形似盆而得名。

(六)洼地:陆地上高程在海平面以下的低洼地区。

(七)裂谷:大路上呈线状分布的大规模谷地,许多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表明,这些地带是地球表面的巨型裂隙。

2、海底地形可划分哪三个一级单元?各个一级单元又包括哪些次一级地形单元?

答:海底地形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和大洋中脊三个一级单元。

大陆边缘次一级地形单元:1大陆架、2大陆坡、3大陆裙、4海沟与岛弧、5边缘海盆。

大洋盆地次一级地形单元:1、海底高地及海岭2、海山、海峰和平顶山3、海盆.

3、名词解释:

大陆架:大陆架也称陆棚,它是大陆周围较平坦的浅海海底,从岸边低潮线开始向外海延伸至海底坡度显著增大的边缘,这个边缘称陆架外缘,陆架外缘以内的浅海海床,便叫大陆架。

海底峡谷:大陆坡上最显著的特征是有许多两岸陡峭甚至直立、高差很大的凹槽横切其上,有的甚至切穿大陆架与现代或近代河口相连。这种切割很深,外形呈现”V”字形的凹槽(或谷地)犹如陆地上的峡谷一样,称为海底峡谷。

海沟与岛弧:位于大陆边缘靠近大洋一侧、深度大于6000m,延伸数千千米的狭长槽型海底凹地叫做海沟;而靠近大陆一侧(海沟的内侧)延伸距离很长,呈弧形分布的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海岭与海山:大洋盆地中有些无地震活动的长条状隆起区,称为海岭;深海平原中分布范围不大、地形比较突出的孤立高地,称为海山。

洋脊与洋隆: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的洋脊顶部有中央裂谷,分成两条脊峰称为洋脊;位于东太平洋的洋脊比其他洋脊要宽阔平坦得多,其顶部无明显的中央裂谷,称为洋隆。

4、何谓矿物和造岩矿物?

答:矿物: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它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造岩矿物:组成岩石的最重要矿物称为造岩矿物。

5、水和食糖是不是矿物?为什么?

答:不是矿物,他们不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

6、何谓摩斯硬度计?在野外如何鉴定矿物的硬度?

答:根据硬度大的矿物可以刻划硬度小的道理,德国矿物学家摩斯选择10种软硬不同的矿物作为标准,组成相对硬度系列,这10种表示硬度级别的矿物即为摩斯硬度计。

在野外工作中,通常用指甲(硬度2.5)、铜钥匙(硬度3.0)、小钢刀(硬度5.5)及玻璃片(硬度6.5)来代替摩斯硬度中的矿物,粗测矿物硬度。

7、名词解释:

克拉克值:各种元素在地壳中平均重量的百分比。

晶体和非晶体:内部质点(原子或离子)在三维空间按一定方式作规则排列,不仅有一定的化学成分,而且具有一定结晶构造和几何外形,称为晶体。

内部质点在三维空间作不规则排列,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但无一定的几何外形,称为非晶质体。

条痕:矿物粉末的颜色称为条痕。

光泽:矿物新鲜面对可见光的反射能力。

解理:矿物晶体受力后沿一定方向破裂并产生光滑平面的性质。

断口:如果矿物受力后,不是沿一定方向破裂,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不规则形状,这种破裂面则叫断口。

8、何谓岩石?自然界中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几大类?

答: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所产生的由一种或多种矿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

称为岩石。按其成因只有三大类:岩浆岩(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9、何谓岩浆和岩浆岩?简述岩浆岩的分类依据及各类型的特征。

答:地壳下面存在着高温高压的硅酸盐熔融物质称为岩浆。岩浆沿着地壳薄弱地带侵入地壳或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称为岩浆岩(火成岩)。

根据SiO2的含量将岩浆岩分成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和酸性岩四大类。

超基性岩:SiO2含量<45%,主要矿物为橄榄石、辉石、角闪石。色率>75。

基性岩:SiO2含量45-52%,主要矿物为钙长石、辉石、角闪石。色率35-75。

中性岩:SiO2含量53-65%,主要矿物为中长石、角闪石、黑云母。色率20-35。

酸性岩:SiO2含量>65%,主要矿物为正长石、钠长石、石英。色率<20。

10、名词解释:

色率:岩浆岩颜色的深浅取决于岩石中暗色矿物的百分含量,即色率。

喷出岩:喷出地面失去挥发性组分的岩浆称为熔岩,由熔岩冷凝而成的岩石叫喷出岩。

侵入岩:地下深处的岩浆向上运移,当上覆岩层的压力大于岩浆的内压力,迫使

岩浆停留在地壳之中而未到达地表,称为侵入作用,岩浆在侵入作用过程中在地表以下冷凝、结晶而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斑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不等,有大小相差悬殊的两类颗粒并存,粗大者为斑晶,晶形较好,细小者为基质,形状不规则,基质为隐晶质或非晶质,称为斑状结构。

似斑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大小不等,有大小相差悬殊的两类颗粒并存,粗大者为斑晶,晶形较好,细小者为基质,形状不规则,基质为显晶质,基质的成分又与斑晶成分相同者,称为似斑状结构。

气孔构造:岩石中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状的空洞称为气孔构造。

杏仁构造:气孔被后期形成的矿物充填者,叫杏仁构造。

11、何谓沉积岩?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沉积岩是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下,由母岩(早先形成的任何岩石)遭受风化剥蚀的产物以及生物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所形成的沉积物经过固结硬化而成的岩石。

特征:有明显的成层构造,并常含有各种化石。

12、比较沉积岩与岩浆岩矿物成分上的异同,并说明产生这些异同的原因。答:一、在岩浆岩中大量存在的矿物角闪石、辉石、橄榄石等在沉积岩中很少见。

二、在岩浆岩中大量存在的矿物如长石、石英等,在沉积岩中也大量存在,是组成沉积岩的重要矿物。

三、有些是在沉积过程中形成的矿物如某些氢氧化物、氧化物、盐类矿物、粘土矿物等,是在地表(富含二氧化碳、水、氧气等)条件下形成的,称为自生矿物,

这些矿物在岩浆岩中是很少见或缺乏的。

13、为什么说沉积岩的颜色是研究沉积环境的重要标志之一?

答:沉积岩的颜色既取决于沉积物的颗粒成分和胶结成分,同时又深受沉积环境

的影响。

1、暗色矿物和岩屑含量多的沉积岩颜色深,浅色矿物含量多的沉积岩颜色则浅;

2、硅质和钙质胶结的沉积岩呈白色或灰色,而铁质胶结的沉积岩则呈现红色或褐色。

3、在气温高的氧化环境下,有机质易分解,低价铁被氧化为高价铁,沉积岩就称为红色或褐色。

4、在还原环境下,有机质不易分解而含量高,铁仍为二价,沉积岩的颜色则为蓝灰、绿、深灰至黑色。

14、何谓变质作用和变质岩?试比较变质岩与火成岩在矿物成分上的异同。答:处于固体状态的原岩,在特定的地质和物理化学条件下,由于温度、压力及

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使其矿物成分与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变质作

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称为变质岩。

15、思考三大岩类相互转化和演变的关系与条件。

答:三大类岩石具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环境,而岩石形成所需的环境条件又会随着地质作用的进行不断地发生变化。沉积岩和岩浆岩可以通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表常温、常压条件下,岩浆岩和变质岩又可以通过母岩的风、剥蚀和一系列的沉积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变质岩和沉积岩当进入地下深处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又会发生熔融形成岩浆,经结晶作用而变成岩浆岩。因此,在地球的岩石

圈内,三大岩类处于不断演化过程之中。

16、什么是地质构造?主要的地质构造有哪些?研究断裂构造有何实际及理论意义?

答:岩层或岩体发生构造变形的产物称为地质构造。

基本类型有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的研究在找矿、找水及工程地质上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断层和节理不仅是矿液运移和沉积的重要场所,而且是地下水循环的良好通道。另外,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地区,岩石易于风化,同时又减弱了岩石的整体性和坚固性,因

此对各种工程建设会产生重要影响。

17、名词解释:

构造运动:由内力作用引起地壳或岩石圈结构改变并使其内部物质发生变化的机械运动称为构造运动。

产状及其要素:岩石在地壳或岩石圈中产出的空间位置和形态特征叫岩石的产状。走向、倾向、倾角又称为产状三要素。

背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上凸曲者,称为背斜。

向斜:原始水平岩层受力后向下凹曲者,称为向斜。

节理:岩石中的一种破裂,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无明显滑动者称为节理。

断层:岩石受力发生破裂后,沿着破裂面两侧的岩块有明显滑动者,称为断层。

第四章地质年代与地质作用

1、如何确定岩石(岩层)的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龄?

答:地球上的各种岩石(岩层)及其地质构造是其演化的产物,也是地质历史真实的记录者。因此,相对地质年代就可以依据记录在其中的沉积层序、生物演化规律和地质构造关系来确定。即用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和切割律来确定相对地质年代。

绝对地质年龄:①、放射性同位素。

②、古地磁法:通过测定岩石的极性及其延续的时间,再与已知的标准值进行对比,就可知该岩石的形成年代。

2、用于测定绝对地质年代的放射性同位素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①、具有适当的半衰期。

②、该同位素在岩石或矿物中要有足够的含量,可以将其分离出来并加以定量测定。

③、其子体同位素易于富集并能保存下来。

3、熟记地质年代表并深刻领会和理解各项内容的含义。

4、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在哪两种?分别阐述之。

答:地球科学吧由自然动力所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及地表形态等不断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叫做地质作用。

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一)来自地球内部的能源,称为内能。

包括旋转能、重力能、热能、化学能与结晶能。

(二)来自地球外部的能源,称为外能。

包括太阳辐射能、日月引力能。

5、地质作用分为哪两大类?每类地质作用各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答:(一)内动力地质作用

1、岩浆作用:指岩浆的形成、发育、运动及其冷凝、结晶成岩的作用。

2、变质作用:在地壳运动和岩浆作用过程中形成新的岩石的地质作用。

①、接触变质作用

②、动力变质作用

③、区域变质作用

④、混合岩化作用

3、构造运动:指主要由地球内部能源引起的地壳物质的机械运动。

4、地震作用:由地震引起的地壳(或岩石圈)岩石构造和地表形态改变的地质作用。

(二)外动力地质作用

1、风化作用

①、物理风化作用

②、化学风化作用

③、生物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

①、机械剥蚀作用

②、化学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①、机械搬运作用

②、化学搬运作用

③、生物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①、机械沉积作用

②、化学沉积作用

③、生物沉积作用

④、生物化学沉积作用

5、成岩作用

①、压固作用

②、胶结作用

③、重结晶作用

④、新矿物生长

6、岩浆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什么?影响岩浆黏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岩浆的化学成分主要有两部分:一部分是Si和Al的氧化物,他们构成络阴离子,其基本形式为[SO4]-4和[AlSi3O8]-1;另一部分是Fe、Mg、Ca、Na、K 等金属离子构成的阳离子。

影响岩浆黏度大小的主要因素:1、这两部分物质的含量相互消长,前者少,后者就多;前者多,后者则少。在前一种情况下,会有较多的阳离子游离于阴离子

周围,使后者较少联接成复杂的络阴离子,岩浆的黏度就小些。后一种情况,因阳离子数量不足,故友较多络阴离子通过共用Si而相互联接,称为体积较大且结构复杂的络阴离子,他们妨碍岩浆自由变形,使岩浆的黏度增大。

2、温度是影响岩浆黏度大小的另一因素。温度越高,黏度越小,温度越低,黏度越大。

7、试述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序列及主要类型。

答:每种营力一般都按照风化、剥蚀、搬运、沉积和成岩作用的顺序进行。

主要类型:

1、风化作用

①、物理风化作用

②、化学风化作用

③、生物风化作用

2、剥蚀作用

①、机械剥蚀作用

②、化学剥蚀作用

3、搬运作用

①、机械搬运作用

②、化学搬运作用

③、生物搬运作用

4、沉积作用

①、机械沉积作用

②、化学沉积作用

③、生物沉积作用

④、生物化学沉积作用

5、成岩作用

①、压固作用

②、胶结作用

③、重结晶作用

④、新矿物生长

8、为什么地质文献中常将风化作用和剥蚀作用结合起来使用而成为风化剥蚀作用?

答:由于剥蚀作用不断将松软的风化物质蚀去,促使风化作用向地下岩石继续渗透,从而加速地表岩石的破坏过程,因此,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在共同导致地表岩石的破坏过程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有时甚至难以区别。

9、试述天然地震的主要类型和成因。

答:(一)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引起的地质叫构造地震。

成因:1、断层说。

2、板块构造说

3、相变说

4、岩浆侵入说

(二)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

(三)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溶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

只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10、全世界主要有四条地震活动带,各分布在哪些地方?

答:1、环太平洋地震带

位于濒临太平洋的大陆边缘和岛屿上。

2、地中海—印度尼西亚地震带

分布于欧亚大陆,又称欧亚地震带。

3、洋脊地震带

主要沿大西洋洋脊、印度洋洋脊、太平洋洋隆及北冰洋洋脊分布。

4、大陆裂谷地震带

该带包括东非大裂谷、红海—亚丁湾—死海裂谷、贝加尔湖地堑等。

11、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在哪些地震带上?

答:1、东部地震带

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和台湾地区,该带属于环太平洋地震带。

2、郯城—庐江地震带

自安徽庐江往北至山东郯城、并越过渤海经营口,在往北与吉林舒兰、黑龙江依兰断裂相连接,是我国东部的强地震带。

3、华北地震带。

该带北起燕山,南经山西到陕西渭河平原,构成“S”形地震带。

4、中部地震带

该带贯穿我国南北,北起贺兰山与六盘山、向南横穿秦岭,经龙门山至川西及滇东。

5、西部地震带

分为西北地震带和西南地震带。前者集中在高山和盆地的交界线上;后者为西藏—滇西地震带,属地中海—印尼地震带。

12、地震的前兆有哪些?

答:1、地形变。2、地球物理场的变化。3、地下水水位、水量和化学成分的变化。

13、地震发生时或稍后通常表现为哪些地震地质作用?

答:1、地面隆起及塌陷

2、山崩和滑坡

3、褶皱和断裂

4、喷水冒沙

5、海底浊流和海啸

14、为什么说我国的地震预报已居世界先进行列?

答:我国的地震预报由于国家的重视和其明确的任务性,经过一代人的努力,已居于世界先进行列。在第四个地震活跃期内,曾成功地对海城等几次大震做过短临预报,因此经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审,作为唯一对地震作出过成功短临预报的国家,被载入史册。

15、为什么直到目前地震预报还是个公认的世界性科学难题之一?你认为地震可以准确预报吗?

答:迄今为止,世界各国尚无一种可靠手段和途径能准确地预报所有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和地点,地震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不仅现在没法预测,将来也没法预测!地球处于自组织的临界状态,任何微小的地震都可能演变成大地震。这种演变是高度敏感、非线性的,其初始条件不明,很难预测。

地震既然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正如刮风、下雨一样,在它来临之前应该会有前兆。特别是强烈地震,在其孕育过程中总会引起地下和地上各种物理化学变化,给人们提供信息。只要人们深入研究、仔细检测,真正认识地震前兆的规律,准备预报地震的目标总有一天会实现。

16、如何预防地震?当你遇到地震时将如何躲避?

答:1、地震预防主要在于保证建筑物的质量,以提高其抗震能力。2、通过人为的方式,使已经存在地震条件的危险区,提前引发地震,或者变大震为许多不具

有破坏性的小震。

如何躲避: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头脑清醒,镇静自若,千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要盲目跳楼。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17、名词解释:

化石:保持在地层(岩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叫做化石。

古近纪:旧称早第三纪,是地质年代中新生代的第一个纪。

新近纪:新生代的第二个纪。

同化作用:岩浆因其高温而溶解围岩,将围岩改造成岩浆的一部分,称为同化作用。

混染作用:岩浆同化了围岩,使其原有成分因而发生相应改变,称为混染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岩浆冷凝结晶的过程则比较复杂,一种岩浆按矿物熔点的高低可分别结晶出不同矿物,并依次形成不同种类的岩石,此称为结晶分异作用。

接触变质作用:发生于岩浆岩与围岩的接触带,由岩浆散发的热量和析出的气态或液态物质引起岩石变质的作用,称为接触变质作用。

动力(破碎)变质作用:在构造运动所产生的定向压力作用下,岩石发生改变的作用,称为动力(破碎)变质作用。

区域变质作用:大面积分布的、作用因素复杂(由温度、均向压力、定向压力和具有化学活动性流体综合作用)的变质作用,有时可伴有混合岩化作用。

混合岩化作用:由区域变质作用向岩浆作用转化的过渡性地质作用。

风化作用:地壳或岩石圈的岩石和矿物受外力(温度、大气、水及生物)的作用后发生机械崩解(即物理风化)和化学分解(化学风化),变为松散碎屑甚至成为土壤,并残留原地的作用。

沉积作用:各种营力搬运的物质,在介质动能减小或物化条件下发生改变以及生物作用下,在适宜的地方堆积下来的作用称沉积作用。

重结晶作用:不结晶或结晶细微的沉积物因环境改变(沉积后即脱离了大气或水,进入被沉积物覆盖的环境下)重新结晶或者晶粒长大、变粗而使矿物紧密嵌合的作用,称之。

地震:地球表层(地壳或岩石圈)的快速振动,在古代又称为地动。

震源:地下深处首先发生振动的地方(即地震波的发源地)叫震源。

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叫震中。

地震震级:表示地震绝对强度的等级叫震级。

地震烈度:地震对地面及其建筑物的影响或破坏程度称为地震震烈。

第五章大陆漂移、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1、何谓大陆漂移?大陆漂移的证据有哪些?

答:在中生代早期,地球上所有的大陆曾经是连接在一起的统一超级大陆,称之为联合古陆,围绕联合古陆的广阔海洋称之为泛大洋。到侏罗纪,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分裂成几块大陆并各自逐渐漂移到目前所处的位置上。

大陆漂移的证据:1、大陆边缘的相似性。

2、地层与地质构造证据。

3、古生物证据。

4、古气候的证据。

2、简述海底扩张说诞生的背景。

答: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后来,由于军事和寻找海底矿产资源等目的,人们对海洋进行了许多考察工作,获得了大量有关海洋地质及地球物理资料,发现洋底沉积地层很薄,推测大洋和洋底可能是变动着的。

②、20世纪50年代晚期发现了纵贯世界大洋洋底的大洋中脊和裂谷体系。

③、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结果表明,大洋中脊裂谷系属于张性构造。

④、根据研究大陆而建立的传统地质学,已无法解释新发现的一系列海底地形、地质及地球物理现象。

3、海底扩张说的要点是什么?

答:①、大洋岩石圈因密度较低,浮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是可以漂移的。②、由于地幔温度不均匀而导致密度不均匀,结果在软流圈或整个地幔中引起对流。较热的地幔物质向上流动,较冷的则向下流动,形成环流。

③、大洋中脊裂谷带是地幔物质上升的涌出口,不断上涌的地幔物质冷凝后形成新的洋底,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地扩张。

4、尽你所知,列举海底扩张的证据。

答:(一)古地磁学的论证

①、地磁场转向和古地磁年表。

②、海底磁异常条带。

③、海底沉积物磁化方向的测定。

(二)深海钻探所揭示的海底年龄

①、海底等时线

②、海底扩张速率及其差异。

③、深海钻探的检验和证实。

(三)转换断层的发现和证实

5、何谓板块构造学说?其基本原理是什么?

答: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若干巨大块体—板块,他们驮在软流圈上作大规模水平运动,致使相邻板块相互作用,板块边缘便成为地壳活动性强烈的地带,板块构造学说就是关于板块运动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论。

基本原理:①、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截然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②、岩石圈在侧向上又可分裂为若干大小不一的板块,板块是运动的。

③、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的大规模水平运动,可用欧拉定律描绘为一种球面上的绕轴旋转运动。

④、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大的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对流。

6、何谓转换断层?它的存在对于论证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理论有何重要意义?答:水平剪切位移突然终止和运动形式发生转换的特殊断层叫做转换断层。

意义:它不仅为海底扩张说再次提供了有力证据,而且还具体地说明了海底扩张的运动方式,从而使几乎所有的地球物理工作者最终都站到了海底扩张说一边。

7、划分板块边界的标志是什么?板块边界的类型有几种?

答:标志:构造活动性地带作为划分板块边界的标志。(大洋中脊、转换断层、岛弧—海沟系及年青的山脉)

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1、分离(或离散)型板块边界。2、汇聚(敛合)型板块边界。3、平错(剪切)型板块边界。

8、地球可分为哪几个一级板块?其基本特征如何?

答:地球可分为六个一级板块: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或称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南极洲板块。

特征:1、欧亚板块

包括欧亚陆壳的大部分以及大西洋中脊轴以东的洋壳北部。其东侧与太平洋板块以消减作用带相接,形成西太平洋海沟系统;西界为大西洋中脊轴部;南侧与非洲板块以及印度板块主要以消减作用带(地缝合线)相接,部分地区接触边界的性质不明。

2、太平洋板块

位于太平洋洋隆轴部以西及西太平洋海沟以东,占据着太平洋的主体,东侧与美洲板块及一些小板块相接,边界类型多样,北部、西部与南部则是消减性边缘。

3、美洲板块

分南美洲和北美洲。位于大西洋中脊以西和太平洋洋隆以东,包括南、北美洲陆壳的全部与大西洋中脊以西的洋壳。向西运动,东缘是稳定大陆边缘,西缘是活动大陆边缘。

4、非洲板块

由非洲的陆壳及其周围的洋壳组成。西部、南部与东部均以洋脊扩张带为界,东北部局部地段以消减作用带与欧亚板块相接,北部与欧亚板块关系不明。

5、印度板块

包括印度与澳大利亚的陆壳,印度洋洋壳及南太平洋洋壳的一部分,又称澳大利亚—印度板块。北侧以地缝合线与欧亚板块相接。西北部以转换断层与非洲板块及欧亚板块相接,西部及南部以洋脊扩张带与南极洲板块相接。东北侧主要以消减作用带与太平洋板块相接,形成西南太平洋的岛弧—海沟系,该板块向北运动。

6、南极洲板块

由南极大陆的陆壳及其四周的洋壳组成。其边界主要是洋壳扩张带,部分地段为转换断层或消减作用带。

9、何谓板块的相对运动和绝对运动?分布阐述之。

答:相对运动:某一板块相对于另一板块或其他参照系统的运动。

绝对运动:板块相对于地球旋转轴的运动。

10、板块运动的驱动力至少要满足哪些条件?作用于岩石圈板块上的力有哪几种?

答:一、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力。

二、必须合乎物理学,包括流体力学、热力学、力学的基本原理。

三、应该符合根据地球物理观测所得出的地球内部性质。

四、驱动力所产生的效应要与现代岩石圈的形状和动态相一致,应能解释板块运动在地质史中的演变过程。

11、名词解释:

蛇绿岩套:蛇纹石化的超镁铁岩、基性侵入杂岩、基性熔岩和海相沉积物的组合。消亡带:洋壳在海沟岛弧地区向下俯冲、消亡,这些地带称为消亡带。

混杂堆积:仰冲板块上冲时,对俯冲板块有刮蚀作用,这种刮蚀作用将俯冲板块上的大部分沉积物,甚至洋壳刮落下来,堆积到仰冲板块的前缘,他们与仰冲板块的物质一起被挤压、堆积,从而形成混杂堆积。

地幔对流:由于介质的热平衡或化学平衡遭到破坏,会引起物质各部分的密度差,从而导致重力的不稳定性,轻者上浮,重者下沉,形成对流。

地幔热对流:为地幔内部不致积蓄大量热能而被融化,地球内部物质本身从高温区迁到到低温区。

地幔重力对流:在地核—地幔边界,由于地幔中重物质(Fe)沉入地核,使地核增长,同时在地幔下部富集了Si、Al、Ca和Mg的氧化物,其密度变小,向上浮升,于是引起重力对流。

热点:形成火山的岩浆自上地幔中相对固定的岩浆源(或热源)叫热点。

地幔柱:源于地幔深部的一种圆柱状上升流,它携带着地幔物质和热能自近地核处上升,直至地幔上层,并在岩石圈和软流圈分界处像蘑菇云一样向四周扩展,激起软流圈中的水平流动,从而驱动板块运动。

12、在当前所流行的板块驱动力模式中,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一种?为什么?答:驱动模式:

1、地幔对流模式

①、地幔热对流

②、地幔中的重力(密度)对流

2、热点—地幔柱模式

3、板块驱动的其他模式

①、重力拖拉模式

②、脊顶推离模式

③、顺坡滑移模式

13、板块构造学说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答:1、板块的驱动机制

2、垂直运动

3、俯冲带的复杂构造

4、板内构造

5、洋底出现的古老岩石和含煤沉积

6、中生代以前的地质历史时期

第六章海洋地质作用

1、何谓海洋地质作用?研究海洋地质作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海洋通过自身的动力对海岸和海底进行侵蚀、对碎屑物质进行搬运和沉积等作用的过程,称为海洋地质作用。

意义:①、在地质历史中,由于沧桑巨变,海水曾反复地侵入大陆内部,留下了广泛的遗迹。②、今天陆地上见到的各个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绝大部分都是过去海洋沉积的产物。③、因此,研究海洋的地质作用,以便用“将今论古”的原则正确查明各种海相地层的成因以及探讨地壳乃至地球的发展演化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何谓海(波)浪?影响海(波)浪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答:海水有规律的波状起伏运动称为海浪,也叫波浪。

海浪主要是由风摩擦海水而引起,也可因潮汐、海底地震、火山爆发以及大气压力的剧烈变化而产生。波浪的大小主要和风力、风的持久性和海面的开阔程度有关。

3、何谓潮汐?为什么潮汐现象主要发生在地球低纬度海区?

答:海水在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作用下做周期性涨落现象叫做潮汐。

潮汐现象主要发生在地球低纬度海区,因为潮汐是由地球自转及日月引力引起的。

4、何谓洋流?其控制因素有哪些?引起表层洋流和深部洋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海洋中海水做大规模的定向流动称为洋流或海流。

控制因素:盛行的风向、科里奥利效应、大陆的轮廓、岛屿的存在以及海底地形等。

引起表层洋流的原因:定期到来的信风是引起表层洋流的主要原因,风对水面的拖拽力及其施加于波浪迎风面的压力能使海水缓慢前进。

引起深部洋流的原因:主要受海水密度控制。

5、什么是浊流?试述影响浊流形成的原因。

答:浊流是一种载有大量悬浮物而十分浑浊的水下高密度重力流,其悬浮物是砂、粉砂、泥质物,有时还夹带砾石。多发生在浅海或大陆边缘的斜坡上,也可产生于湖盆中。

浊流发源于大陆架之上或大河流的河口前缘。那里通常堆积这丰富的松散沉积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 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3.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 (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 4.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 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发展、观测精度不断提高, 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研究朝" 领域广、精度高、研究深" 的方向发展 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 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缺陷: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征不够精确;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3、地球已有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地质学基础综合复习资料 绪论 二、选择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 A、岛弧; B、丘陵; C、裂谷; 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 B、裂谷; C、岛弧; 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 A、大陆磁异常; B、区域磁异常; C、全球磁异常; D、局部磁异常; 6、下列地区中热流值最高的地区是B A、大陆区; B、太平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7、大气圈中与人类活动和地质作用密切相关的是A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8、下列地区中,发生地震机率最小的地区是D A、日本; B、台湾; C、阿拉斯加; D、广州; 9、地磁要素包括ABD A、磁偏角; B、磁倾角; C、磁异常; D、磁场强度; 10、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以下几个温

度层BCD A、高热层; B、外热层; C、常温层; D、内热层; 11、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ABCDE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E、散逸层; 12、大陆地壳由AB组成 A、硅铝层;B硅镁层;C、镁铁层;D、硅铁层; 三、填空 1、国际大地测量和地球物理协会1975年公布的地球参数表面地球的形状是___________;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地磁要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磁偏角、磁倾角和磁场强度 3、根据大陆地表以下温度的分布状况和地热来源,可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温度层,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外热层,常温层,内热层 4、根据气温的变化和密度状况,可将大气圈进一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散逸层 5、地球的内部有两个最重要的地震波速度变化界面,是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据此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莫霍面,古登堡面,地壳,地幔,地核 四、判断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就是指大地水准面的形态和大小;√ 2、高原是海拔在800m以上,地势较为平坦或有一定起伏的广阔地区;如我国的青藏高原、云贵高原等;×

海洋地质学概论思考题及答案

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 第二章 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洋地貌: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中央裂谷,断裂带; 大洋盆地:深海平原,深海丘陵,海山与平顶海山,岛链,环礁。 大路边缘:稳定型: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活动型:大陆架,岛弧,海沟,边缘海盆。 2、稳定性大陆边缘和活动性大陆边缘区别 大路边缘:稳定型:大陆架,大陆坡,大陆隆; 活动型:大陆架,岛弧,海沟,边缘海盆。 3、简述东中国海的沟-弧-盆体系 第三章 1、试述魏格纳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和要点,并对该学说加以评价。 证据:a、大路边缘的形态; b、造山带与地层学; c、古冰川及气候的证据; d、古生物的证据; e、地磁学的证据。 基本论点:大陆是主动,水平活动的运动块体前缘收缩后缘拉张。 主要论点:1 石炭纪以前,全球只有一个大陆和一个大洋,前者称为泛大陆、后者称为泛大洋; 2 大陆由较轻的刚性的硅铝层组成,它漂浮在较重的粘性的硅镁层之上; 3 从中生代开始,在潮汐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大陆逐渐破裂、分离,造成 现在的海陆分布; 4 大西洋、印度洋是在大陆分裂漂移的过程中形成的,太平洋是泛大洋的 残余。 5 大陆在向赤道和向西漂移的过程中,前缘受到挤压褶皱形成山脉,后缘 由于硅镁层的粘结、拖曳而脱落形成岛弧、岛屿 缺点:大陆产生大规模水平运动的动力问题没有得到满意地解决。 大陆漂移说最大的缺陷是漂移机制问题:(1)在力学上,将刚性的洋底硅镁层看作是塑性和可流动的,显然与事实不符;地球物理计算表明,潮汐摩擦力和离心力实在太小,既不可能驱动陆块漂移,也不可能在大陆前缘挤压形成高大的山脉;(2)二维表面几何特征不精确,例如北大西洋两岸的纽芬兰与欧洲就难以拼接;(3)构造布局,既然大陆经历了远距离漂移,大陆的构造布局应已打乱,为何大西洋两岸构造仍然吻合?(4)历史演化,地球有几十亿年历史,大陆的分裂为何始自中生代? (5)变形层次,既然洋底和地幔是塑性的,为什么在大陆漂移运动中发生褶皱形成山脉的却主要在大陆表层呢? 2、试述海底扩张说的证据和要点。

水文地质学基础_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水文地质学基础_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大学mooc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1.海洋与大陆之间、海洋内部之间的水分交换都称为大循环。 参考答案: 错误 2.弱透水层顺层方向不传输水,在垂向上能够传输水量。 参考答案: 正确 3.在河间地块潜水含水层排泄区打井,通常井越深,井中水位。 参考答案: 越高 4.达西定律中的过水断面是指包括砂颗粒和空隙共同占据的面积。 参考答案: 正确 5.因为钾离子大量地参与形成不溶于水的次生矿物和易被植物所摄取,故地下 水中钾离子的含量要比钠离子少的多。 参考答案: 正确 6.地下水中常见的主要7种离子是因为这些元素在地壳中含量高。

参考答案: 错误 7.地下水的天然排泄方式主要有()。 参考答案: 径流和蒸发与蒸腾 8.地下水补给的研究内容,包括()。 参考答案: 补给来源、补给量和补给条件 9.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盆地中心,可以通过挖沟排水或植树,降低地下水位, 改变地下水的排泄方式,以达到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目的。 参考答案: 正确 10.在洪积扇顶部打井,井打的越深,井中水位埋深也越大。 参考答案: 正确 11.黄河下游冲积平原中的地下水,通常可以获得黄河水的补给。 参考答案: 正确

12.脆性岩层中发育的构造裂隙其导水性通常好于塑性岩层中的构造裂隙。 参考答案: 正确 13.可溶岩包括()。 参考答案: 卤化物岩、硫酸盐岩、碳酸盐岩 14.垂向发育的岩溶形态,如溶蚀裂隙、落水洞、溶斗和竖井只发育在非饱和 (或包气带)系统中。 参考答案: 错误 15.地下水资源评价及管理应该根据行政区划来进行。 参考答案: 错误 16.地下水可持续开采量就是等于含水系统的补给资源量。 参考答案: 错误 17.在自然及人为因素影响下,地下水资源处于不断变动之中,补给资源也需要 动态评价。 参考答案: 正确

智慧树答案海洋工程地质知到课后答案章节测试2022年

第一章 1.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新型矿产资源,据统计,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的储量是石 油、天然气储量的()倍答案:2 2.海洋工程地质是一门随海洋工程兴起而发展的学科,最早形成于()年代。 答案:60 3.天然气水合物储量较大,呈现出()的特点答案:矿层厚、规模大、分布广 4.为寻求新的发展,()年美国多个重要部门联合制定了“全球海洋科学发展 规划”。答案:1986 5.以下不属于海洋工程的是()答案:船舶制造 第二章 1.潮汐是海水周期性的()流动,潮流是海水周期性的()流动。答案:水平; 垂直 2.按照工程计算经验,波浪测量中,有效周期通常为平均周期的()倍答 案:1.15 3.泥沙不离开海床面而产生往复运动的现象,称为()。答案:推移质泥沙 4.根据中立线的概念,靠岸一侧的沙砾()运动,靠海一侧的沙砾()运动。 答案:向岸运动;向海运动 5.风速和风向随时间、空间变化,风速随高度增大而增大。答案:对 6.表面波最大振幅发生在海洋表面,内波最大振幅发生在海洋内部答案:对 7.自然界水中的泥沙表面会带有正电荷答案:错 8.风浪是由当地风产生的,往往波长较短,周期较长答案:错 9.全球洋流运动主要受()因素影响。答案:引潮力;风应力;地转偏向力 10.波陡在工程上是比较重要的概念,波陡是指()与()的比值。答案:波长; 波高 第三章 1.根据工程所处的水深和空间,可将海洋工程分为()。答案:深海工程;海岸 工程;近海工程 2.海洋工程测绘主要包括()答案:地形地貌测量;水深测量;控制测量;水位观 测 3.海洋地震探测中,可以分为蛋刀地震探测、多道地震探测答案:对 4.浅剖是一种基于()原理的连续走行时探测海底浅部地层结构和构造的地 球物理方法答案:水声 5.海洋工程物探中常用的电法测量为走航式电法测量答案:对 6.海水盐度测量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技术,在《海洋监测规范》中要求使用的方 法是答案:电导率法

《海洋地理》知识专题练习(三)

《海洋地理》知识专题练习(三) 保护海洋环境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海洋自然灾害的说法正确的是() A.我国海岸线比较短,是世界上受海洋灾害最轻的国家 B.风暴潮灾害、海浪灾害、海冰灾害、海雾灾害、寒潮灾害等都是海洋自然灾害 C.由海水挠动或状态骤变而引发的灾害如:风暴潮、海冰、海底地震等 D.海洋环境发生异常或激烈变化,导致在海上或海岸发生的灾害称为海洋自然灾害 2.风暴潮的危害说法正确的是() ①台风风暴潮来势猛、最具破破坏力②我国北方远离台风园地,因此没有风暴潮现象③风暴潮可冲垮堤防,淹没农田与城镇,破坏海岸工程④风暴潮会给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和国防建设带来巨大损失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④⑦③④ 3.在风暴潮传至大陆架或海湾期间,海面变化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风暴到达以前,海面发生强烈升降变动,称为“先兆波”阶段 B.风暴潮逼近时,水位急剧上升,水位比正常水位高lm以上,称为“先兆波” C.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同时发生,往往酿成更大灾害 D.风暴潮过境后,海面仍会有些振幅较大的波动,成称为“余震” 4.世界上不受台风灾害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是() A.南美洲西海岸 B.北美洲南部 C.亚洲南部 D.亚洲东部 5.关于海洋污染物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洋污染物来源于陆地污染排放,及海洋上的生产活动和生活垃圾 B.采油采矿海洋捕捞、海上运输、核废料深海存储都会引起海洋污染 C.海洋污染类型可分为石油污染、有机质和营养盐污染、重金属污染 D.世界海洋污染总量的50%来自陆地 6.已成为严重的世界性海洋污染是() A.石油污染 B.有机质污染 C.重金属污染 D.生活垃圾污染 7.近年来赤潮在我国时有发生,当赤潮发生时,海水中的某些微小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红、紫等颜色。并对生物造成危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B.含磷洗涤剂广泛使用与排放是发生赤潮的主要原因之一 C.在封闭的海湾更易发生赤潮 D.赤潮的发生是与人类活动无关的自然现象 8.油轮发生泄油事故,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关于鱼类死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①油膜覆盖海面,水中变得异常黑暗,鱼类缺少必要光照②油膜覆盖水面,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死亡③海水严重污染,某些鱼类中毒死亡④石油比较黏稠,鱼类难以运动。其中正确的说法组合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9.下面关于海洋自净能力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洋通过自身作用,使污染物浓度自然降低乃至消失的能力称为海洋自净能力 B.世界大洋水体连通性好,海水有相当的自净能力,不会产生海洋污染 C.海洋自净能力是有限的,绝不把海洋当作天然的垃圾池 D.近岸水域,由于海湾、海峡、河口湾等面积较小,自净能力有限 10.被称为“地球之肾”的是() A.海洋 B.陆地 C.森林 D.湿地

2011级海洋地质复习题

1、对构造地质学的理解 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之一,主要研究组成类地行星以及行星卫星的岩石、岩层和岩体在力的作用下的各种变形样式、组合型式和形成过程,探讨产生这些构造的作用力的方式和方向。是以中\小型构造为研究对象, 包括褶皱、断裂节理与劈理、线理几何形态、组合样式、力学机制与演化过程,进而为恢复区域与全球构造演化提供依据的学科。 2、原生沉积构造 原生沉积构造:是指沉积岩在堆积过程或者成岩作用过程中产生的非构造变动的构造,如层理、层面构造(泥裂、雨痕、印模等)、结核、叠锥以及生物遗迹等等。具 体含有:交错层理、递变层理、波痕、泥裂、雨痕冰雹痕及其印模、古生物 标志、冲刷构造与底面印痕等。 为什么要研究原生沉积构造:可以利用原生沉积构造来判断沉积层的面向,从而确定岩层的 顶、地面。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基础 3、地层接触关系 整合关系:在沉积盆地持续下降,或虽然上升单位超过沉积基准面以上等条件,沉积物一层层的连续堆积而无沉积间断,形成的一套时代连续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 如果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有明显的沉积间断,即先、后沉积的上、下两套地 层之间有明显的地层缺失,这种接触关系为不整合接触。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产状彼此平行一致,但其间存在地层的缺失。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遭受剥蚀—下降—再沉积。平行不整 合可以指示区域升降构造作用。 角度不整合:表现为不整合面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不仅存在地层缺失,且地层产状不同,变形样式(包括褶皱与断裂)不同,变形强度不同,构造方位不同,岩浆作用与变 质程度有差异。形成过程为下降—沉积—构造变形—变质作用与岩浆侵入—区 域隆起—遭受剥蚀—再下降—沉积。角度不整合可以指示区域水平构造作用存 在。

海洋地质学——海洋矿产资源

海洋地质学——海洋矿产资源1 【单选】海上石油作业需要面对()海冰以及风暴潮等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环境。? A. 等深流 ? B. 潮汐 ? C. 洋流 ? D. 台风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D 2 【单选】 天然气水合物,又叫可燃冰,主要是由()组成的冰态固体物质。 ? A. 水和泥 ? B. 天然气和泥 ? C. 冰和空气 ? D. 水和碳氢化合物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D 3 【单选】海底热液硫化物常与海底扩张中心()相伴生。? A. 陆架边缘 ? B. 沉积体系 ? C. 热液体系 ? D. 沟弧体系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C 4 【多选】 锰结核的物质来源,大致有()等。 ? A. 宇宙物质 ? B. 生物物质 ? C. 火山物质

? D. 陆源物质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A B C D 5 【多选】海洋砂矿是在河流携带的含矿物质入海后,在()等水动力条件下富集于海底疏松沉积物中。 ? A. 波浪 ? B. 潮汐 ? C. 海流 ? D. 冰川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A B C 6 【多选】海底热液矿床主要有两种类型()。

? A. 粉状金属硫化物 ? B. 层状重金属泥 ? C. 胶状重金属 ? D. 块状金属硫化物 ? A ? B ? C ? D ?正确答案:B D 7 【判断】 海绿石主要用于水质处理和改良土壤,可作磷肥原料()。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 ?错误 ?正确答案:错误 8 【判断】 富钴结壳含有几十种金属元素,其中钴含量比锰结核中钴的平均含量高3245倍()。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海洋学基础 重点内容 填空题 1.海水有波浪、潮汐、海流三种基本运动形式; 2.地壳根据其结构、物质组成和厚度的差异,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 渡型地壳三大类型; 名词解释 海洋流 简答题 1.洋中脊的磁异常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3.标准洋壳结构 4.简述海流的分类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色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海水密度海啸波浪潮汐海洋流洋壳岩石圈磁异常条带板块转换断层离散型边界会聚型边界 简答题 5.海水的盐度分布 6.海水的温度分布 7.海水的密度分布 8.海水的化学性质

9.波浪的分类 10.海流的分类 11.标准洋壳结构 12.瓦因-马修斯假说 13.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14.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第三章海洋调查 重点内容 简答题 1.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简述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方法及目的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 简答题 1.世界海洋调查的研究历程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简述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4.简述海洋地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5.简述海洋重力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6.简述海洋热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7.简述海上定位的类型分类 8.简述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的类别、特点和应用 9.简述钻井平台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海洋地形

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含习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地质学: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一门自然科学。当前,地质学主要是研究固体地球的表层——岩石圈,研究其物质组成,构造运动,发展历史及演化规律,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要的地质依据,主要是资源与环境条件的评价;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地表形态及其发展演化的规律性。 2、将今论古:通过各种地质事件遗留下来的地质现象与结果,利用现今地质作用的规律,反推古代地质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及其特点。 第一章地球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大地水准面:平均海平面通过大陆延伸所形成的封闭曲面。 2、岛弧与海沟:岛弧是呈弧状分布的火山列岛,它延伸距离长达数百到数千公里,常发育于大陆架的边缘;岛孤靠大洋一侧常发育有深度超过6km的长条形陆地,叫海沟。 3、地温梯度:深度每增加100米升高的温度。 4、岩石圈:软流圈其上的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上地幔的一部分和地壳合称为岩石圈。它是地球的一个刚性外壳,“浮”在具塑性状态的软流圈之上。 5、矿物:矿物是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单质或化合物。 6.重力异常:地球的重力一般指地球对地表和地内物质的引力,但由于各地海拔高度‘周围地形以及地下岩石密度不同,以致所测的实际重力值不同于理论值。分为正异常和负异常。(重力勘探)。 7.校正方法:一:只考虑海平面与测点之间高差影响,而未考虑物质影响称为自由空气校

正。有自由空气异常。二:将自由空气校正后的值减去岩石和地形产生的重力值,称为布格校正,有布格异常。 8:磁偏角:地磁子午线与地理子午线夹角;磁倾角:磁针与所在地水平面夹角。 9:地磁特征:地磁南北极与地理南北极位置不一致,并且磁极的位置逐年都有变化,磁极有向西缓慢移动的趋势;地面上每一点都可从理论上计算出他的磁偏角和磁倾角。如两角与理论值不符时叫地磁异常;地球磁场的磁力线由于太阳风的影响,被压缩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这个区域叫磁层;地球磁场形成的原因假说众说纷纭。 10:地热:地球内部储存的巨大热能。(常温层,地热增温级与地热梯度)主要来源: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地热释放最经常和持续的形式是地球内部热能从地球深部向地表传输即大地热流。 11:地球内部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12:地壳结构:上层地壳即硅铝层或花岗质层为不连续圈层;下层地壳即玄武层也叫硅镁层为连续圈层。地壳类型:陆壳:厚度较大,具双层结构,即在玄武层质之上有花岗质层;洋壳:厚度较小,一般只有单层结构,其表面为海洋沉积层覆盖;次大陆型地壳:介于两者之间。 13:地质作用: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构造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称为地质营力。分为:内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 二、选择 1、地球的形状为(D) A、球形; B、理想的旋转椭球体; C、苹果形; D、近似梨形的旋转椭球体。 2、下列单元不属于大陆地表形态的是(A) A、岛弧; B、丘陵; C、裂谷; D、盆地。 3、下列单元不属于海底地表形态的是(B) A、大陆边缘; B、裂谷; C、岛弧; D、洋中脊。 4、下列地点,地球的重力最大的是(B) A、赤道; B、南极; C、北回归线; D、北京。 5、根据磁异常的范围大小,下面不属于地磁异常分类的是(C)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课后作业答案(全部,共32页)

第一篇地质学基础 第一章地球的基本知识 1.地球的圈层构造如何划分 答:以地表为界,地球可分为外圈层和内圈层,两者各有不停的圈层构造。外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大气圈是指包围地球的气体,厚度在几万km以上,但占大气总质量3/4的大气是集中在地表以上10km的高度范围以内。水圈是指地球表层的水体,大部分汇聚在海洋里,部分分布于河流、湖泊、沼泽、冰川一级地球表层的样式和土层的空隙中。生物圈是地球上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范围。地球的内圈层又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核位于深约2800km的古登堡面一下直到地心,主要由比较常见的铁、硅、镍溶解体组成。地核和地壳之间称为地幔,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壳。 3.何谓地质作用?地质作用有几种类型? 答:(1)地壳自形成以来,其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及表面心态,一直都在进行演变和发展,促地壳演变和发展的各种作用,统称为地质作用。 (2)地质作用分为内地质作用和外地质作用。内地质作用包括构造运动,地震作用,岩浆及火山作用和变质作用。外地质作用包括风华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沉积成岩作用。 5.如何确定地层的相对年代? 答:地层相对年代的确定方法有四种。第一,古生物法。即利用分布时代短、特征显著、数量众多而地理分布广泛的化石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第二,岩性对比法。即将未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特征与已知地质时代的地层的岩性特征进行对比,用于确定地层时代。第三,标志层法。即在地层剖面中某些厚度不大、岩性稳定、特征突出、分布广泛和容易识别的岩层可以作为地层对比的标志。第四,岩层接触关系。即通过观察上下岩层之间的接触是整合、假整合还是不整合确定地层相对年代。 7.如何区别地层接触关系中的整合、假整合和不整合接触? 答:(1)整合是同一地区上下两套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是连续的,且产状一致,即在时间和空间深均无间断。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精选文档】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其宽度受地形影响各地段不等。 我国《简明规程》中定义:海岸带是指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界及其邻近陆地、潮间带以及海水运动对于潮下带岸坡冲淤变化影响的范围。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以及海涂。 2.海滩:海滨是与海直接接触的一狭条地带,介于海岸线与低潮海滨线之间,未固结的沉积物(砾、沙)所组成的海滨称为海滩(beach)。(是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硅质碎屑组成的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 3.河口湾:河口区被海水淹没时称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近岸水体,与开阔海联系自由,其中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排出的淡水冲淡” 4.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等。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地形宽缓,从滨外浅海至洋底,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单元.稳定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5.无震海岭: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海岭上无中央裂谷,也没有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其地形不像大洋中脊那么崎岖。无震海岭上现代活火山比较少见,尤其是没有频繁的地震活动。 6.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河口附近的陆上和浅水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体。其平面形态为尖顶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或者呈朵状,故名曰三角洲. 7.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CD线又称深海雪线,海底一定深度之上存在碳酸盐沉积,而在此深度之下碳酸盐全部融解,这个深度即碳酸盐补偿深度。 CCD升降史及其事件—四次CCD升降事件 (1)白垩纪时CCD线较浅,一般在3600m之下; (2)渐新世三大洋的CCD线变得很深; (3)中新世的CCD线又普遍变浅;到距今10~15Ma,CCD线又回升到3700m; (4)晚中新世至今,各大洋的CCD线一直在急剧增深,目前估计在4500~4900m,成为地质历史上CCD线的最大深度时期。 8.潮间带:位于平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视能量差异,又分平均海平面至平均高潮面的上潮间带和平均海平面以下至平均低潮面的下潮间带。 9.大陆架:大陆架(Continental Shelf)通常指低潮线以下,向深海延伸至陆架外缘坡折的环大陆平坦地带。简言之,大陆架是大陆周围被海水淹没的浅水地带,是大陆向海洋底的自然延伸。 10.海底峡谷带:发育于陆架和陆坡地区,这些峡谷是搬运粗粒沉积物到达深海的运移通道,它的深度可达1000~2000m。其尾部通常与海底扇相连.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2)海洋地球物理学;3)海底构造地质学 4)海洋沉积学;5)海洋地层学;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 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 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包括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水深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采样、海底原位观测、遥感技术等。 第二章 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洋地貌: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 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 称为中央裂谷。 断裂带: 大洋中脊体系在宏观上构成全球性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 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大断裂带切 割。 大洋盆地 深海平原:深海平原是指海盆底平坦的区域,坡度小于1:1000,为 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是指深海平原中明显高起的小丘,高度小于 1000m。水平分布范围一般从1~10 km,但也可达50km。 海山与平顶海山: 孤立于洋底之上、相对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海底高 地叫作海山。在海山之中顶部平坦呈圆锥状台地的山峰叫平顶海山。 岛链: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 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 环礁: 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 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大陆边缘: 稳定型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

第2章海洋构造地质学 1.大洋中脊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 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 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 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 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 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 1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2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 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 8.何谓Wilson旋回 即洋盆生命旋回,记录在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大洋的开闭,即起始于大陆裂谷,生长成为一大洋然后缩小,并最后完全关闭; 9.简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由于遭受强烈的挤压运动,引发了强烈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主要内容:①、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砂运动和沉积作用。 ②、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 ③、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 ④、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 ⑤、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 ⑥、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 ⑦、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 ⑧、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 ⑨、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 ⑩、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2.研究海洋地质学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概述海洋地质的研究历程? 答: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课后习题答案(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

绪论 1.简述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的定义。 地质学:地质学是关于地球物质的组成、内部构造、外部特征、各圈层之间关系的相互作用和演变历史的知识体系,是研究地球及其演变的一门学科。 工程地质学:是研究与人类工程建设等活动有关的地质问题学科。 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的数量和质量岁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学科。 2•简述工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分类。 内容:工程岩土学、工程地质分析、工程地质勘查。 分类: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学、道路工程地质学、采矿工程地质学、海港和海洋工程地质学、城市工程地质学。 3•简述水文地质学的研究内容和分类。 研究内容: (1)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埋藏条件及其运动等规律。 (2)研究地下水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以及水质的变化规律。 (3)研究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管理,以及有效防止和消除危害等。 (4)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和矿山开采的不利影响及其防治等。分类:区域水文地质学、地下水动力学、水文地球化学、供水水文地质学、矿床水文地质学、土壤改良水文地质学等。

项目1认识地球及地质作用 1 •简述地球的形状特征 答:地球是宇宙中绕着太阳旋转的椭圆形球体,根据卫星轨道分析发现地球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旋转椭球体,其外形呈梨形,赤道半径为6378. 160千米,极半径为6356. 755千米,平均半径为6371.299千米。北极突出18. 9千米,南极凹进约30千米,中纬度在北半球凹进' 在南半球凸出。地球表面是高低不平的,而且差距很大,大致可以划分为大陆和海洋两部分,其中,海洋面积占70. 7%,陆地面积占29. 3%o大陆平均高出海平面0. 86千米, 海地平均低于海平面3. 7千米。 2.划分地球圈层构造的依据是什么? 答:地球是一个演化的行星,从一个原始物质均一的球体,经分异演化成为具有圈层构造的行星。地球的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内部圈层也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 地幔和地核。 3.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及其特征。 答:地球的圈层分为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外部圈层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内部圈层也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 地幔和地核。 水圈: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它包括海洋'冰川'江河' 湖泊' 沼泽和地下水等。水在运动过程中与地表岩石相互作用,促进了各种地质现象的

工程地质试卷及答案

工程地质试卷及答案 《工程地质》( A卷) 一、解释下列名词、术语(每小题分,共15分,请在另附的答题纸上作答) 1. 透水率(q )及其特点和工程意义 2. 围岩的弹性抗力系数及其工程意义 3. 软弱夹层及其类型和工程意义 4. 河流堆积阶地(成因、类型) 5. 岩溶及其工程意义 6. 活断层及其工程意义 二、填空题(2×1分+5×2分+3分,共15分) 1. 岩体天然应力(初始应力)主要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形成。 2. 坝基机械潜蚀是由渗透水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冲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造成的。 3. 边坡崩塌的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4. 根据结构面对岩体的切割程度及结构体的组合形式可将岩体划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结构类型。 5. 松散沉积物按成因可分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6. 根据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

《海洋地质总结》

《海洋地质总结》 名词解释: 重力流:海洋中,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水下斜坡或峡谷流动的,含大量泥砂并呈悬浮状态搬运的高密度底流 等深流:在相对较深水环境中由地球旋转而产生的温盐环流新仙女木事件:11-12ka短暂的气候变冷事件,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 d-o事件:末次冰期内发生的一系列千年级,快速的,大幅度的冷暖变化事件 heinrich事件:末次冰期沉积物岩芯中有数层粗颗粒含量增多,有孔虫急剧减少的沉积物,这些时间跨度为百年或千年的气候快速波动。bond旋回:h事件与yd事件有密切联系,每一个h事件之后都会伴随温度的上升,预示下一个d-o事件旋回的到来,这种较长周期的气候变化。 问答题: 一、洋底地形: 太平洋: 1.东部太平洋海隆 2.东北部大型横向断裂带 3.中部的大洋盆地区。 4.西部的岛弧——海沟——边缘海区印度洋: 1.呈倒置y形的洋中脊系统。

2.有多条南北向及南南西北北东向的海岭和海底高原。 3.大洋范围内散布着具有陆壳性质的大陆岛和微型大陆。 4.具有大型深海扇 5.真正的海沟只有大洋东北缘的爪哇海沟 二、洋壳结构:枕状岩岩墙辉长岩橄榄岩三、岩石圈: 50-100km地壳+上地幔低速层以上的高速层参与板块运动的刚性快体 洋中脊结构:洋中脊特征: 1.有中央裂谷 2.洋中脊是产生大洋板块增生与分离的策源地,是板块的边界 3.洋中脊扩展速率不同并造成形态不同 4.洋中脊被一系列与轴线垂直或斜交的大断裂所错开 5.洋中脊为平移断层 6.洋中脊上存在浅源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 7.洋中脊热流值高 8.磁异常条带与洋中脊平行并以洋中脊作为对称轴对比平移断层与转换断层: 1.平移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但是转换断层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大。 2.平移断层的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这两段中脊轴之间 3.转换断层两中脊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附参考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习题附参考答案

目录 第一章地球上的水及其循环 (1) 一、名词解释(共22小题) (1) 二、填空题(共8小题) (2) 三、判断题(共10小题) (2) 四、简答题(共6小题) (3) 五、论述题(共2小题) (3) 第二章岩石中的空隙与水分 (4) 一、名词解释(共24小题) (4) 二、填空题(共9小题) (5) 三、判断题(共24小题) (5) 四、简答题(共9小题) (7) 五、论述题(共3小题) (8) 第三章地下水的赋存 (9) 一、名词解释(共20小题) (9) 二、填空题(共11小题) (9) 三、判断题(共23小题) (10) 四、简答题(共9小题) (11) 五、论述题(共6小题) (13) 第四章地下水运动的基本规律 (13) 一、名词解释(共14小题) (13)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4) 三、判断题(共24小题) (14) 四、简答题(共8小题) (15) 五、论述题(共8小题) (17) 第五章毛细现象与包气带水的运动 (18) 一、名词解释(共2小题) (18) 二、填空题(共3小题) (18) 三、判断题(共9小题) (18) 四、简答题(共6小题) (18) 五、论述题(共1小题) (19) 第六章地下水的化学成分及其形成作用 (20) 一、名词解释(共17小题) (20) 二、填空题(共13小题) (21) 三、判断题(共29小题) (21) 四、简答题(共18小题) (23) 1

五、论述题(共10小题) (25) 第七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27) 一、名词解释(共15题) (27) 二、填空题(共12小题) (27) 三、判断题(共16小题) (28) 四、简答题(共8小题) (29) 五、论述题(共7小题) (30) 第八章地下水系统 (31)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 (31) 二、填空题(共1小题) (32) 三、判断题(共6小题) (32) 四、简答题(共3小题) (32) 五、论述题(共2小题) (33) 第九章地下水的动态与均衡 (33)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 (33) 二、填空题(共8小题) (33) 三、判断题(共9小题) (34) 四、简答题(共5小题) (34) 五、论述题(共6小题) (35) 第十章孔隙水 (36) 一、名词解释(共1小题) (36) 二、填空题(共6小题) (36) 三、判断题(共3小题) (37) 四、简答题(共4小题) (37) 五、论述题(共1小题) (38) 第十一章裂隙水 (38) 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 (38) 二、填空题(共3小题) (39) 三、判断题(共10小题) (39) 四、简答题(共6小题) (39) 五、论述题(共3小题) (40) 第十二章岩溶水 (40) 一、名词解释(共3小题) (40) 二、填空题(共7小题) (41) 三、判断题(共2小题) (41) 四、简答题(共7小题) (42) 五、论述题(共4小题) (43) 第十三章地下水资源 (43) 2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