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第2章海洋构造地质学

1.大洋中脊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

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

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

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

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

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

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

1) 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 2) 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

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

8.何谓Wilson旋回?

即洋盆生命旋回,记录在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大洋的开闭,即起始于大陆裂谷,生长成为一大洋然后缩小,并最后完全关闭。

9.简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由于遭受强烈的挤压运动,引发了强烈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形以及相关的变质作用。俯冲边界发生在大洋壳与大陆壳相互汇聚的地区;碰撞边界则是大陆壳与大陆壳相互碰撞的地方。

离散型(扩张型)板块边界:离散型板块边界是岩石圈发生分裂和拉张的地方。是海底扩

张的发源地,随着地幔物质喷出不断制造出新的洋壳来,因此火山、地震活动频繁。此类板块边界包括洋中脊系统及大陆裂谷系统。这些大陆裂谷被认为是未来新生大洋可能产生的地方。

平移型(转换型)板块边界:边界处板块既不增生也不消亡,而是相邻的两个板块通过转换断层滑动,同时引发地震和火山活动。只

有转换断层可以在力学性质上加以“转换”,将它们联系起来组合成完整的“板块”。

10.简述岛弧的演化步骤。

A:大洋岩石圈断裂;

B:一侧岩石圈俯冲到另一侧之下,逐渐形成海沟,俯冲持续则产生海底火山活动;

C:火山活动继续,火山岩堆积抬升,海底火山露出水面,发育弧沟间隙、海沟坡折等单元;

D:原地弧发生分裂,向洋移动的部分为漂移弧,其后方为新开的弧间盆地。

11.何谓沟-弧-盆体系?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或另一洋块之下俯冲过程中形成向下凹陷很深的海沟和向上拱升的岛弧,故称为海沟-岛弧体系;在火山弧的后方(向陆一侧)又因弧后扩张而形成弧后盆地,故称为沟-弧-盆体系。

第3章全球海平面变化

1.何谓全球海平面变化?

奥地利地质学家H.E.Suess(1904)提出,认为洋盆下沉引起海面下降。R.W.Fairbridge(1961)从成因上将全球海平面变化分为构造-海面升降、冰川-海面升降和沉积-海面升降,都是全球性因素引起的海平面变化。

2.何谓相对海平面变化?

验潮仪记录到的海平面变化是海平面相对于当地海岸基岩的变化,为相对海平面变化,它通常只能代表局部地区的海平面变化状况。相对海平面变化:世界某一地点的实际海平面变化是全球海平面变化值与当地陆地升降值的代数和。陆地升降包括构造引起的地壳垂直升降运动和冰川、水、沉积物的均衡作用。

3.海平面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 海洋水体积的变化:当大量的水以陆冰储存时,导致海平面下降(平均1m/ka,冰层快速生长时期可达5m/ka)。在末次冰期最盛时

海平面下降到最低,比现在海平面低120~150m。

(2) 洋盆容积的变化:当海底板块扩张加快,地幔对流作用给大洋中脊带来炽热熔岩,海底地壳增生,海岭发生热膨胀。海岭体积扩大使海平面升高。当海底板块扩张速度减慢时,大洋中脊变冷收缩,海底下降,海平面降低;如白垩纪由于海底扩张的持续,海平面抬升幅度达350m左右(M?mer,1987)。大陆侵蚀使陆面物质流向海底,直接转换海水,造成海面上升。大约转换1m深的海水需要5万年。海底沉积物压实作用使水分从沉积物中释出,沉积物体积减少,对海平面没有明显作用。

(3) 海水物理性质的变化:一般认为,全球海水温度升高1℃,海面大约可升高0.6m;假如全部海水温度高10℃,则海面要升高约10m。根据最近世界潮位站资料分析表明,在过去100年内,海面上升了约12cm,这一上升可能是全球温室效应气温上升造成的。海水盐度变化可引起海水体积变化以至海面高程变化:海水体积=(纯)水体积+总的盐当量×视当量体积。如果海水盐度从35‰减少到25‰,将导致海面下降7.6m,根据南大西洋情况,在过去2000万年内,海水由于温度降低,盐度减少,导致海面下降了5.3m,速率为0.027cm/ka。

(4) 天文因素效应: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会引起海水向赤道运动,形成赤道海面上升,旋转速度变慢则引起海水向极地流动,形成两极海面升高,地球转速变化还会影响地转偏向力,

从而造成海流转向时海面倾斜。地轴倾角的变化,表现为黄、赤道交角的变化,黄、赤道交角的变化范围为21°39′到24°36′,变化幅度达3°,变化周期为4万年。地轴倾角的变化将引起气候变化,从而影响海面变化。

(5) 地球物理因素的变化:川均衡作用可使海面发生变化。冰期陆地冰川负荷加大,引起地表沉陷;间冰期卸荷导致陆地的均衡抬升和海底下沉。如北欧斯堪德纳维亚半岛和北美哈德逊湾周围原是第四纪大陆冰盖中心,未次冰期以来冰盖消融引起地壳均衡回跳,沿岸存在大量古海岸线遗迹。其次海水、沉积物负荷量的变化以及气压变化都会困均衡作用引起海面的变化。

(6) 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沿海城市人口多,生产发展使地下水处于过量开采、引起地面沉降,海面相对上升,如我国上海、天津,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存在类似问题。有人认为,近几十年来,大量修筑水库,减少入海河水流量,是近来世界海面上升速度低于理论计算值的原因之一。

第4章海岸带的现代过程

1.何谓海岸带的定义,其包括哪三个组成部分?

现代海岸带:包括现代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及其邻近的陆地,以及海水对于潮下带岸坡剖面冲淤变化所影响的范围。三个基本单元组成:①陆上岸带:平均高潮线以上的沿岸陆地部分,通常称潮上带;②潮间带:介于平均高潮线与平均低潮线之间;③水下岸坡带:平均低潮线以下的浅水部分,一般称潮下线。

2.海岸根据成因可分为哪两类?

1.原生海岸

2.次生海岸

3.根据组成物质,海岸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1.基岩海岸

2.砂(砾)质海岸

3.粉砂淤泥质海岸

4.生物作用形成的海岸(生物海岸)

4.了解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

当波浪前进方向与岸线相垂直时,波浪进入海岸带产生垂直海岸的进、退横流,水质点在水下岸坡上表现为垂直海岸的往返流动,即当波峰经过时发生向岸进流,波谷通过时发生离岸退流。海岸带物质也随水流作垂直于海岸的向岸和离岸的移动,这种泥沙运动方式也称为海岸带泥沙的横向运动。

5.何谓中立线?

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岸坡上中立点的连线称为中立线。

6.何谓均衡剖面?

均衡剖面指在波浪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下,最终使水下岸坡上的组成物质从发生位移到只发生振荡运动而并不改变原有位置的过程和结果。

7.了解海岸带泥沙的纵向运动。

当波浪斜向入射海岸时,水下岸坡上的泥沙沿着重力方向和波浪波向线方向的合力方向前进;当泥沙向海返回时,则是沿波向线方向与重力合力方向向海返回。每往返一次,沉积物沿折线路线往返一次,实际上是平行岸线移动了一段距离,便形成了沉积物平行岸线的运动,即纵向运动。

第5章河口与三角洲

1.何谓河口?

河口是一个与开阔海洋自由相通的半封闭的海岸水体,而其内部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为陆地排出的淡水所冲淡。普里查德(Pritchard,1967)

2.根据动力特征,可将河口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三大动力因素(径流、波浪和潮流)的相对强弱,将河口分成三个基本类型:1)河流作用优势型;2)潮汐作用优势型;3)波浪作用优势型。

3何谓河口的浮泥运动?

当大风浪平息以后不久,面层含沙量逐渐减小,而底部形成高含沙量,出现清浑水界面,这高含沙体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称为浮泥(Fluid Mud),清浑水界面称为浮泥面。浮泥在水流或自重的作用下可以流动,这是河口和沿海泥沙运动的特殊形态。

4何谓河口最大浑浊带?

河口最大浑浊带指河口区含沙浓度明显高于上、下游,且在一定范围内有规律地迁移的高含沙水域;其断面平均含沙量稳定地高于上、下游几倍甚至几十倍,底部含沙量也明显地增高,床面往往出现浮泥,存在这些现象的区段即为河口最大浑浊带。

5何谓河口拦门沙?

当河流径流注入开阔的水域后,因水流扩散和盐水的顶托,流速

减弱,水流中挟带的泥沙就会沉降堆积成为水下暗沙,其部位常处于河口段与口外海滨段的交接地区,即在口门外称为拦门沙。

6何谓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在河口区入海,因此处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成平缓的三角形地和扇形地,称为三角洲。

7.简述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堆积成水下浅滩。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分流河道),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发展,在河口处又会出现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如右图所示)。此过程不断重复,则形成一喇叭形向海延伸的多汊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8.何谓河控、潮控和浪控三角洲,其沉积特征分别是什么?

河控三角洲:河流输入泥沙量大,波浪、潮汐作用微弱,河流的建设作用远远超过波浪、潮汐破坏作用。在发生进积作用的情况下,三角洲的垂向层序具有“海退”旋回的特点,从下向上岩性表现为从泥岩(页岩)向砂岩的过渡。

潮控三角洲:河流注入三角港或其他形状的港湾,因潮汐作用远大于河流作用,在港湾中堆积的泥沙受潮汐作用的强烈破坏和改造,仅形成小型三角洲;属于破坏性三角洲的一种类型。一般发育于中高潮差、低波浪能量、低沿岸流的盆地狭窄地区。在河口区或具前缘向海方向,常发育因潮汐作用而形成的呈裂指状散射且断续分布的潮汐砂坝,是区别其他类型三角洲的重要标志。层序下部主要是以潮汐砂脊为特征的三角洲前缘进积作用产生的向上变粗的层序;上部主要为三角洲平原的潮坪和潮道沉积;其顶部常发育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潮坪和河口湾沉积。

浪控三角洲:海洋的波浪作用大于河流作用,只有一条或两条主河道入海,分支河道少而小。河流输入泥沙量少,且被波浪作用改造、再分配,在河口两侧形成一系列平行于海岸的海滩、砂嘴、砂坝,并

在向陆一侧形成半封闭的泻湖和沼泽,仅在主河口区才有较多的砂质堆积,形成突出于河口的鸟嘴状形态。垂向层序通常为下细上粗的反旋回层序,但以具有浪蚀海滩脊序列为特征,顶部一般都出现三角洲平原的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以此区别于海岸的海滩脊沉积层序。底部是含生物扰动的前三角洲;向上过渡为互层的泥、粉砂和砂的沉积,有波浪引起的冲刷构造、递变层理和交错层理;最后演变成具平行低角度层理的、分选好的高能海滩砂以及沼泽沉积。

9一个完整的三角州沉积体系可划分为哪三部分?其特征分别是什么?

①前三角洲。三角洲最外缘的水下部分,坡度平缓,主要由粘土和粉砂组成的前积层组。

②三角洲前缘。水下三角洲部分,位于三角洲平原与前三角洲之间。前缘的坡度较陡,为前积层组,主要物质是砂、砾石。

③三角洲平原(顶积层组)。分水上、水下三角洲平原两类。水上部分具河流地貌特征,主要是泛滥平原、天然堤、决口扇、沼泽、洼地等地貌类型;水下三角洲平原,受河、海动力相互作用,形成河口拦门沙、潮滩等。

第6章大陆边缘及其地质构造

1.何谓大陆边缘?

亦称大洋边缘,是近海陆地上观察到的岩层与地质构造向海下的自然延伸部分。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斜坡带,是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之间的地壳过渡带,地壳厚度从海岸向洋底逐渐变薄。

2.大陆边缘有几种类型?试述其主要特征。

根据大陆边缘形态及构造的组合特征,全球大陆边缘可分为两大类型:

1)稳定型大陆边缘(大西洋型、被动型、发散型、无震型)

由于大洋岩石圈的扩张而造成的由拉伸断裂所控制的宽阔的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位于板块内部,被动的随着板块移动,缺乏海底俯冲带,故无强烈的地震、火山活动和造山运动,但曾遭受显著的沉陷和张裂活动,发育有巨厚的沉积物。被动大陆边缘由宽阔的

大陆架、较缓的大陆坡和缓而平坦的大陆隆组成。

2)活动型大陆边缘(太平洋型、主动型、汇聚型、有震型)

组成有大陆架、大陆坡和岛弧-海沟体系,其边缘环绕以火山岛弧,岛弧边坡陡峭,外侧边坡直落至深邃的海沟底部,岛弧和海沟地形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以及较强烈的构造运动。根据板块构造理论,活动型大陆边缘是板块汇聚、大洋板块向大陆边缘之下俯冲消减的地带。

3.被动大陆边缘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

①大陆裂谷阶段②新生大陆边缘阶段③成熟大陆边缘阶段

4.活动大陆边缘的分类分为哪两类?

安第斯型大陆边缘: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大陆岩石圈之下,由海沟火山岛弧的大陆架和大陆坡构成;

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海洋岩石圈俯冲于岛弧之下,也称岛弧亚型大陆边缘,由海沟与火山岛弧的大陆架和陆坡构成。

5.何谓残留沉积、变余沉积和现代沉积?

残留沉积指晚更新世低海面时堆积下来的沉积,并且尚未被现代沉积物覆盖的沉积物。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环境不适应,形成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

变余沉积是指受现代陆架物理(主要是海洋动力)、生物和化学过程改造过的残留沉积,称为准残留沉积,也称变余沉积或混合沉积或再生沉积。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之间。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积物称为现代沉积或现代原生沉积。

6.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1)海面变化(2)沉积物的补给(3)气候(4) 陆架水动力:洋流、潮流、密度流、气象流(风海流)。(5) 生物过程(6)化学作用

7.何谓沙波运动?

当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的规模时,河床表面便会形成波状起伏并向下游移动。这种泥沙颗粒在床面的集体运动,称为沙波运动。

8.何谓海底峡谷?试述其主要成因?

是顺坡向峡谷,其源头在陆架外缘,并有树枝状谷系,尾闾在大陆坡角并与深海扇相连。第四纪冰期期间,海平面下降,海浪在大陆架上卷起大量泥沙,使得海水密度增加,从而形成一股高密度的异重流,即混浊流。混浊流沿大陆斜坡而下,势能不断增加,能侵蚀海底并切割出今日形态的海底峡谷。

9.何谓海底扇?

发育于大陆坡麓,被沉积物覆盖,向海缓斜的扇形地。海底扇多展布于海底峡谷前缘,主要由峡谷运来的大量沉积物在峡谷口外堆积而成。海底扇亦称深海扇,旧称海底三角洲。

第7章大洋(深海)沉积

1.何谓深海沉积?简述深海沉积物的分类和分布。

水深>200m的海域,包括半深海(水深200~2000m)和深海(水深>2000m),泛称深海环境,在深海环境下形成的沉积物叫做深海沉积(大洋沉积) 。

远洋沉积物1.褐粘土:生物源物质含量小于30%的岩石成因物质。

2.自生(海解作用)沉积物。

3.火成碎屑物。

4.生源沉积物:含有30%以上来自生物的物质。有孔虫软泥(含30%以上钙质生物源物质);白垩(微体浮游生物)软泥;硅藻软泥(含30%以上硅质生物源物质);放射虫软泥;珊瑚礁碎屑(珊瑚砂、珊瑚泥)。

陆源沉积物(有30%以上具有陆源成因的粉沙和沙)1.浊积物(由浊流从陆地上或海底高地上带来的物质)2.滑坡沉积物(由滑移或崩塌带进深水的物质)3.冰川海泥(大多由冰川运来的外来物质或异地物质)

2.何谓混浊流?其产生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混浊流是由沉积物与水混合组成密度高于周围水体的、短暂的、强大的重力驱动流,其流速最大可达870cm/s 。浊流的运动由内部湍流所支撑。浊流中可含有大量物质,其密度为

1.03~

2.5g/cm3,它在从浅水区到深海盆地的陆源物质搬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①由高含砂量的河流在洪水期产生;②由堆积在宽缓大陆架上的巨厚沉积层因某种触发机制(如地震)的触发而产生;③由火山喷发、地震、海啸等触发沉积物的崩塌而产生。

3.何谓等深流?简述等深流的沉积特征。

等深流,又称等高流、水平流、平流,指在科氏力和水体密度梯度作用下,顺同一深度形成的密度底流,主要发生在大陆隆区,水深约2000~5000m深的海底,形成等深流席或沉积脊堆,宽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基本在同一地形单元内流动,流动方向受科氏力的影响,属全球温盐密度环流。

①等深流流速较低(2~30cm/s),沉积速率低(小于10cm/ka),属牵引流(能沿沉积底床搬运沉积物的流体);②在时间上,等深流是持续和稳定的,它能重新悬浮起远浊扇上的沉积物,对它们进行再分选;

③强劲的等深流能移走大量沉积物,形成沉积间断面。

4.何谓碳酸盐补偿深度?

在溶跃面以下的水体中,介壳供应量相对减少,而溶解速度增加很快;当到某一深度,钙质介壳的供应量与溶解量相等而达到平衡时,称为碳酸盐补偿深度面(CCD)。该界面处碳酸盐溶解速率等于沉积速率。从溶跃面到CCD面水域,水体中CaCO3处于不饱和状态,生物壳体遭到不同程度的溶解,此区称为补偿区。此海域海底钙质软泥沉积量少,主要是溶解

作用造成。

2.何谓底层流?其地质作用主要有哪些?

由于大洋水体温度、盐度及密度分布的不均一性,在大洋深处存在着深部洋流,即底层流。主要发育在南极四周,往往与深层冷水团循环相伴生;水温低、密度大;流速一般为5~20cm/s。

①底层流上升过程中起到调节水温、改变生态环境的效应;②底层流富含O2,会对洋底沉积物产生氧化作用,将大洋底粘土氧化为褐红色;③具有冲刷效应,形成侵蚀凹槽,同时将悬移沉积物搬运到异地沉积,形成沉积间断或对沉积物进行再分选。

3.沉积物重力流的形成条件主要有哪些?

①充沛的物源:浅水、斜坡区碎屑和碳酸盐物质的大量堆积。

②一定的触发机制:必要条件,如洪水、地震、海啸、巨浪、特大风暴潮和火山喷发等因素直接或间接诱发。

③足够的坡度:是造成沉积物不稳定和易受触发而形成高密度流体并沿斜坡向下运动的必要条件,亦是重力流克服各种摩察阻力继续运动的能量来源。

④足够的水深:是重力流沉积物形成后不再被冲刷破坏的必要条件。沉积重力流均堆积在海洋(或湖泊)的最深处,至少应在风暴浪基面之下。

4.何谓雾浊层?

由于各种水流(包括底层流、等深流和远浊流等)和水团的活动,使大洋底部一部分沉积物悬浮起来,在洋底上方呈雾浊状,称为雾浊层。其微粒浓度可达到0.01~0.3mg/L,甚至更大。平均微粒粒径12μm,雾浊层厚度可达1000m。

第8章海洋第四纪地层学

1.何谓瓦尔特定律?

J.Walther(德):相对比定律(瓦尔特定律:“只有在横向上相邻出现的相,才能在纵向序列中互相叠覆,即在连续沉积区,垂向上相邻的相侧向上也相邻。”)

2.何谓生物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是研究生物化石的时空分布、地层形成发育规律和确定地层相对时代的地质地层学分支学科,是解决地球上出现生物以来的地层划分、对比的主要手段。

3.何谓事件地层学?

事件地层学是研究利用地质事件及其地质记录,来对比地层和确定地层界线的地层学分支学科。因为地层构架是由一系列缓慢渐变过程和短暂的突变或灾变事件组成,而突变或灾变事件在地层研究中有特殊意义,地层界线本质上应反映突变。

4.何谓层序地层学?其主要观点有哪些?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在不同海平面升降旋回阶段中沉积的成因上互

有联系的地层的沉积层序。

Sangree(1991)将其归纳为地层单元的几何形态和岩性受四大参数的控制:构造沉降速度,控制沉积盆地的沉积空间;海平面升降速度,控制沉积地层及其岩相模式;沉积物供给速度,控制沉积物对盆地的充填和古水深;气候变动,控制沉积物类型。

第9章古海洋学

1.何谓古海洋学?

古海洋学(Palaeoceanography)是利用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配合化学海洋学、物理海洋学和生物海洋学等研究结果,研究历史上海洋体系状况及其演化和受控因素的一门学科,又称历史海洋学。

2.研究古海洋学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主要有哪些?

古海洋学是通过沉积物岩芯来推断全球环境的有关问题,其指导思想为:

1)将今论古、比较转化的思想方法

比较沉积学是把现代环境参数用于古代,分析并解释古代环境,用今天的成果和结论反演古代环境。即把当代的比较分析转化到古代沉积物的分析中去。

2)全球变化思想方法

古海洋学分析问题始终以全球变化观点为指导,常由一孔岩芯的结论推断对全球的影响,或从一种环境的变化推断对全球其它环境的影响。如某一海峡的开通引起洋流路线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环境、气温、降水和侵蚀间断面的发育。

3)强调动态古地理时空研究的思路

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往往注重地质体的机械记录,而古海洋学是以运动的方式恢复古地理,强调它们的时空关系。同时使用站位回溯法,推断多少年以前此地质体的地理位置,始终以动态的观点分析古海洋。

4)强调事件地质的研究方法

事件地质是指某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形成特定的与现代环境不协调的地质体。通常指全球性事件。正地质事件指留下了沉积物,如

洪水泛滥、风暴潮沉积;负地质事件指较大的沉积间断。古海洋就是依靠若干地质事件的澄清将海洋演化史串连起来的。

第10章海洋地质灾害

1.何谓海洋地质灾害?

海洋地质灾害是指海岸和海底在内外动力作用下发生地质体的移动或变形造成的灾害,它造成对海洋工程设施和工程环境灾害性的损害。

地质体的变动包含突变和蠕变(渐变),突变必然造成灾害,蠕变则有部分会演变成灾害。

2.海底不稳定性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构造不稳定性、沉积不稳定性和动力不稳定性。

3.何谓板块俯冲带?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地质过程主要有哪些?

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构成板块俯冲带。

板块俯冲作用引起的地质过程:

①在俯冲过程中形成海沟-岛弧-弧后盆地构造体系;

②地震是板块俯冲中的伴生现象;

③伴随着板块碰撞,俯冲作用发生了规模宏大的火山活动和变质作用;

④板块俯冲引起巨大的重力异常,出现了明显的地壳不均衡现象,由于地壳不均衡在大陆边缘出现了最复杂的地形系统(如大陆坡);

4.沉积不稳定性表现主要是什么?

沉积物强度降低

5.何谓动力不稳定性?

由海洋动力变化导致的海底不稳定,称为动力不稳定性。波浪、潮汐、海流的周期性荷载导致施加于海底沉积物的应力增加,当施加的应力超过沉积物强度时将引发海底变形及破坏。

6.海洋地质灾害类型可划分为哪三类?

根据冯志强(1996)分类方案,可划分为:

(1)具有活动能力的破坏性地质灾害

浅层气;海底坍塌;海底塌陷;滑坡;海底流动;砂土液化层;底辟及泥丘;活动断层;

火山;海底沟槽及陡坎;活动水下沙坡。

(2)不具有活动能力的限制性地质灾害

埋藏古河道;不规则埋藏基岩底面;凹凸地、蚀余地形、洼坑;非移动性沙波、沙丘。

(3)其他

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地下水含水层;土地盐渍化。

7.简述泥火山的形成机制。

泥火山的形成机制(J.M.Coleman):

①三角洲前缘粘土被后沉积的砂质沉积超覆,形成密度倒转剖面;

②砂质覆盖层在不断加载条件下产生的剪切力超过淤泥层的抗剪强度时,淤泥质层产生流动变形,形成流动褶皱。

③下伏淤泥质向上挤入三角洲前缘砂体,形成底辟构造。

④泥质物刺穿上覆沉积层达到海底后,可能被侵蚀掉,也可能脱水固结成为泥火山。

第11章海洋矿产资源

1.海洋矿产可分为哪两类?

2.天然气水合物的环境效应主要有哪些?

1)可燃冰一旦脱离地下低温、高压环境,会突然释放气体而引发气爆或燃烧;

2)可燃冰融化出来的水会使沉积物突然“液化”变成泥浆,引发海底开采区的崩塌或滑坡事件,造成海底重大地质灾害。

3)甲烷大量释放进入大气,将严重助长全球变暖的趋势。

4) 使海水密度显著降低。

5) 使海水缺氧,使海水被还原,从而引起生物的大量死亡,甚至造成生物灭绝。

上海海洋大学 海洋地质学 复习资料 字体自行放大

圈层结构外部圈层可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内部圈层结构从内到外划分为地核,地幔,地壳,划分界面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其划分依据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的传播速度。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壳被海水淹没部分的物质组成、地质构造和演化规律的学科。研究内容涉及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它是地质学的一部分,又与海洋学有密切联系,是地质学与海洋学的边缘科学。 大洋暖池又称大洋热库,一般指热带西太平洋至印度洋东北的一片海域(海面表层水温平均值>28℃) 暖池形成有哪些原因由于太阳辐射、热量交换,及赤道区自东向西信风吹送等作用,使大量温暖的海水逐渐积蓄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东北部,致使该海区表层水温比邻区海域高出3 ℃ -9℃ 水的聚集事件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宇宙物质通过涡流和凝集作用聚集起来,水的密度为1,小于岩石圈物质密度,这样水势必集中在地壳之上,凝 集作用对水圈形成意义更大。 波浪的分类形成动力分类有:风浪,地震波,潮波,涌波,内波。按波形分类有:正弦波,摆线波,进行波,驻波。按波长与水深关系有:深水波和浅水波。 什么是海流是海水因风、天体作用,或因热辐射、蒸发、降水和冷热等因素引起海水密度和盐庋差异而造成的大规模海水定向流动,大洋区一般称洋流,浅海区便称海流。 海流有哪些分类A.按海流成因1风海流大洋区由大气环流,浅海区由季风等引起海流。2由于盐度和温度不同引起海水密度差引起的密度流3补偿流某处海水形成质量亏损,他处海水来补充形成上升流4潮汐作用形成潮流B. 按海流温度属性1冷流海流的水温低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称为冷流2暖流3中 性流海流的水温与它所流经海域的水温基本一致,称为中性流C. 按海流方 向与海岸的相对关系①向岸流②离岸流③沿岸流 海洋生物生产力指海洋中生物通过同化作用生产有机物的能力,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之一。通常以单位时间内(年或天)单位面积(或体积)中所生产的有机物的重量来计算 海洋沉积生物有哪些类型凡具有坚硬介壳或骨骼的生物都能构成海洋沉积 生物,他们是坚定海相地层的可靠性,其类型有大型个体沉积生物,钙质微 体沉积生物,硅质沉积生物等 大洋地壳的岩石可分为哪3 层层1:沉积层,厚度0~2km, 平均厚度约0.5km,主要有陆源碎屑、火山碎屑、生物碎屑及一些自生矿物等层2:基底层,又 称火山岩层,火山岩以玄武岩为主,夹有固结的沉积岩混合层层3: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层,该层的物质很可能是由辉长岩、闪长岩为主 大陆漂移说的基本思想在古生代末期以前,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个统一的、巨大的陆块。后来,特别是中生代末期,在天体引潮力和地球自转离心力作用下,联合古陆开始分裂成欧亚、北美、南美、非洲、澳洲和南极等六个大陆块在泛大洋中漂移。 支持大陆漂移的主要证据有哪些①大陆轮廓的对应性,特别是大西洋两岸非洲与南美洲的岸线十分吻合②地层和褶皱山系的延续性,大西洋两岸的岩石、地层和褶皱构造可以彼此相联③生物的亲缘性④古冰川存在的广泛性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思想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被活动带和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的 球面块体板块内部具刚性,板块的边界为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地缝合线 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板块边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经常发生火山喷发、地震、岩层的挤压褶皱及断裂。 什么是转换断层?它和平移断层有什么区别?大洋中脊被一系列垂直其轴 线的断层切割,使洋中脊被水平错开,这些断层看似平移断层,其实它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它是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断层区别:1转换断层的错动仅发生在脊轴之间或脊弧之间2换转断层与平移断层错动方向 恰好相反3平移断层持续活动使断层两侧的脊轴距离越来越大,转换断层不 能4地震活动仅局限在转换断层段 板块的边界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1汇聚型两板块相向而行 2离散型 两大板块相背运动发生洋中脊扩张,迫使中脊两侧洋壳相背离散向外扩张3平移型以转换断层为板块边界,转换断层两侧大洋板块相对滑动 如何利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深海沟和山系的形成由于强烈的地壳断裂运动,使得同阿拉伯古陆块相分离的大陆漂移运动而使得东非大裂谷形成这个裂谷。假使是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则互相挤压,使两个板块的接触带挤压变形,形成巨大的山系,这就是喜马拉雅山系形成机制。 海岸带的动力因素1波浪、潮汐、海流2河流与冰的作用3地壳运动4生物作用5风 海岸带的分类有哪些1)按海岸物质组成A. 基岩海岸B.砂(砾)质海岸C. 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岸2)按海岸构造运动的方向A.上升海岸B.下沉海岸C.中性海岸D. 复式海岸3)按板块构造理论划分A.板块前缘碰撞海岸:位于大陆和岛弧的碰撞和俯冲带的边缘。B.板块后缘拖曳海岸:位于随扩张而离开洋中脊的大陆和岛屿的边缘,可进一步划分为:新板块后缘拖曳海岸、非洲式板块后缘拖曳海岸、美洲式板块后缘拖曳海岸。C.陆缘海海岸位于受岛屿保护的一侧。4)按形成海岸的主导因素及该因素的主要作用过程A.原生海 岸B.生海岸 中立线的概念,影响中立线位置的因素有哪些泥沙在浅水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被称为中立点, 把岸坡上的中立点连接起来,便称为中立线。影响因素:沉积物颗粒大小–颗粒增大,中立线向海移动;颗粒减小,中立线向岸移动;岸坡坡度–坡度增大,中立线向岸移动;坡度减小,中立线向海移动;波浪强弱–波能增强,中立线向海移动;波能减弱,中立线向岸移动; 什么是泥沙的横向运移和纵向运移(1)在水下岸坡上,每一泥沙颗粒的运动均受两种力的作用,即波力和重力分力,若波向线与海岸线正交,波浪作用力和重力同处于岸线的法线方向,这时若海岸带泥沙发生运动,仅仅在垂直于海岸方向上进行,称为泥沙横向运动。 当波浪从外海进入浅水区到达海岸时,它的传播方向和海岸线往往是斜交,则波浪作用力与重力就不在一条直线上,而形成垂直海岸和平行海岸的两个分力,当通过一个波后,泥沙颗粒在垂直海岸和平行海岸方向上都有了位移,这种运动称为泥沙纵向移动。 海洋地球化学的概念研究海洋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含量,分布,存在状态,转移和通量的学科称为海洋地球化学。 微量元素在海水中存在形式有哪三类溶解态、胶态、悬浮态 什么是三角洲河流携带丰富的泥沙,在河口区入海,由于这里河面拓宽、流速降低和坡度变缓, 会以河口为顶点,向海堆积起平缓的三角地和扇形地 三角洲形成有哪3 个基本条件A. 河流一要携带足够量的泥沙;B. 河口位于浅水区域,坡度平缓,便于泥沙的沉积;C. 海洋动力作用较弱,仅能对其进行改造而不能把沉积在河口的泥沙全部搬运走。 控制三角洲发育和沉积物分布的因素有哪些气候、径流量与输沙量、河口水流的特征、潮汐作用、波浪作用、海流作用 大陆边缘陆地与深海间的过渡地带 大陆隆的基本特征位于大陆坡和深海平原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向深海减缓,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边缘和南极洲周围。 碳酸盐补偿深度指海洋中碳酸钙(生物钙质壳的主要组分)输入海底的补给速率与溶解速率相等的深度面,也称碳酸钙补偿深度。 珊瑚礁的定义和分类珊瑚礁是现代碳酸盐沉积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以珊瑚的骨骼为主骨架,辅以其他造礁生物、伴礁生物和粘结生物,构成一个能抵御风浪侵袭的生物堆积体。A. 达尔文的分类①岸礁②堡礁③环礁B. Hezkel的分类:①生物骨架礁②非生物联结骨架礁③叠层石礁④灰泥格架礁 大洋沉积物的组分有哪几种大洋黏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 大洋沉积作用有哪几种a.垂直沉降作用:大洋中浮游生物死亡后,有机体被分解,钙质壳体将垂直 下沉至洋底b.远浊流作用:浊流在陆架和陆坡上沉积后,其悬移细组分继续向深海平原运移并堆积下来c.底层流效应:主要是南极四周底层水向北流动,可能引起最强劲的底层流。d.等深流与等积岩作用:指在科氏力和水体密度梯度作用下,沿同一深度形成的密度底流e.雾浊层效应:大洋底部,由于各种水流(包括底层流、等深流和远浊流等)和水团的活动,使洋底一部分沉积物悬浮起来,在洋底上方呈雾浊状,称为雾浊层。 f深海暴流:是深海强大的涡动水流,它由大洋表层高涡动动能向下传递产生垂向的涡动效应。它是短暂的脉动强涡动水流.

七年级下册科学期末考试卷3

七 下 期 末 考 试 科 学 试 题 按住ctrl 键 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25分) 1.你见过香蕉的种子吗?当你切开香蕉时,里面的黑点就是香蕉种子,不过这些种子已经退化。因此人们常用香蕉地下茎上长出的芽来培育幼苗,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A 、有性生殖 B 、无性生殖 C 、分裂生殖 D 、孢子繁殖 2.耳的结构中,能接受声波并转化为振动的是( ) A 、耳廓 B 、鼓膜 C 、听小骨 D 、耳道 3.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 A 、地球 B 、金星 C 、月亮 D 、太阳 4.据右图可知,人在一生中快速生长 的时期分别是( )。 A 、a 时期和b 时期 B 、b 时期和c 时期 C 、c 时期和d 时期 D 、a 时期和c 时期 5.下列属于电磁波的是( ) A 、超声波 B 、水面波 C 、可见光 D 、次声波 6.小明很喜欢吃绿豆芽。可是绿豆芽是如何 长出来的呢?他特意向菜市场里卖豆芽的老伯伯 咨询。老伯伯告诉他,要想得到又长又白的豆芽 需要将绿豆种子放在底部有孔的塑料桶内,上面再 盖一层布。要经常向桶内浇水,但又不能将绿豆泡 在水中。不浇水时可将桶盖好,放在温暖的地方,过不多久就会长出豆芽。由此看来,下列哪项不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 A 、水分 B 、空气 C 、阳光 D 、适宜温度 7.教室里的电风扇在转动的过程中,消耗的能量是 ( ) A 、机械能 B 、电能 C 、化学能 D 、声能 8.我国古代有位诗人乘船远眺,两岸风光尽收眼底,他深有感触,写下了动人的词句:“满眼风光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诗人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山 B 、水 C 、风 D 、船 9.某同学选用焦距是5厘米的凸透镜做实验时,把烛焰放在凸透镜前13厘米处,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像是 ( ) A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倒立、缩小的虚像 C 、倒立、缩小的实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10.如图所示,用撬棒撬石头,手握在撬棒的末端比握在撬棒的中部要省力些;这说明力的 作用效果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 、力的大小 B 、力的方向 C 、力的作用点 D 、施力物体 11.下列各种运动中,速度最大的是 ( ) A 、拖拉机在10分钟内行驶了2.4千米 B 、某同学用1分45秒骑自行车行驶了1000米 C 、百米赛跑的世界记录是9.85秒 D 、载重汽车在城区行驶的限制速度是30千米/小时 12 .使用弹簧秤前,应先调节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上,再观察其量程。若指针指在零刻度线下方b 时期 a 时期 c 时期 d 时期 人类的生长曲 体重和年龄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二章 海洋自然地理)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二章海洋自然地理 1.试述标准洋壳结构及其物质组成,它与陆壳有哪些主要区别? 标准洋壳结构主要指大洋盆地的理想地壳结构,有3层组成: 第一层为沉积层(简称层1),速度与厚度的区域性差别相当大,地震纵波速度(Vp)为1.6~2.5 km/s,厚度为0~2 km,平均厚度约0.4 km;海床表面物质主要由浊流搬运到深海的陆源、生物、自生和火山等成因的未固结沉积物组成。这些深海沉积物经常受到洋内温度和盐度控制的底流和等深流的再搬运。沉积层通常在大洋中脊轴部缺失或极薄,随着远离洋中脊而逐渐增厚,洋盆边缘最厚可达2 km。 第二层为基底层(简称层2),亦叫火山岩层,是以玄武岩为主,并夹有固结沉积岩的混合层,Vp多为3.4~6.2 km/s。该层表面极不平坦,厚度变化较大,介于1.0-2.5 Km 之间,平均约1.4 km。上部为低钾拉斑玄武岩(即大洋拉斑玄武岩),主要是夹杂有深海沉积物的枕状熔岩及玻璃质碎屑岩。越往下沉积层越少,以至消失。下部呈岩脉或岩床形式的辉绿岩;底部为席状岩墙群,单支岩墙只有远离洋中脊的一边具有冷凝边。 第三层为大洋层(简称层3),是海洋型地壳的主体。Vp为6.4~7.0 km/s,由此推测可能是辉长岩、角闪岩及蛇纹石化橄榄岩等。其厚度也有变化,平均厚约5.0 km。 ΓypeBиЧ等(1987)根据太平洋700多处深地震探测资料得出,层3分为3A(Vp=6.5~ 6.8 km/s)、3B(Vp= 7.0~7.7 km/s)两个亚层。综合各种研究资料(以地震探测结果和 所采样品弹性波传播速度的实验室测量结果为依据推测),层3A由变粗玄武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层3B可能由辉长岩或辉长岩和蛇纹岩或上地幔的蛇纹岩化超基性岩组成。

(完整版)海洋科学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2.海洋科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是什么? 海洋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世界海洋及与之密切相关联的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 它们至少有如下的明显特点。首先是特殊性与复杂性。 其次,作为一个物理系统,海洋中水—汽—冰三态的转化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这也是在其它星球上所未发现的。 第三,海洋作为一个自然系统,具有多层次耦合的特点。 3.海洋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海洋科学研究也有其显著的特点。首先,它明显地依赖于直接的观测。 其次是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等方法在海洋科学研究中越来越显示其作用。 第三,学科分支细化与相互交叉、渗透并重,而综合与整体化研究的趋势日趋明显。 5.中国海洋科学发展的前景如何? 新中国建立后不到1年,1950年8月就在青岛设立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生物研究室,1959年扩建为海洋研究所。1952年厦门大学海洋系理化部北迁青岛,与山东大学海洋研究所合并成立了山东大学海洋系。1959年在青岛建立山东海洋学院,1988年更名为青岛海洋大学。1964年建立了国家海洋局。此后,特别是80年代以来,又陆续建立了一大批海洋科学研究机构,分别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海洋局等,业已形成了强有力的科研技术队伍。目前国内主要研究方向有海洋科学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海洋资源调查、勘探和开发技术研究,海洋仪器设备研制和技术开发研究,海洋工程技术研究,海洋环境科学研究与服务,海水养殖与渔业研究等等。在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化学、海洋工程、海洋环境保护及预报、海洋调查、海洋遥感与卫星海洋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不仅缩短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在某些方面已跻身于世界先进之列。

海洋地质复习1

名词解释: 1、大陆架:大陆架是指低潮线以下,向海延伸的环大陆的平坦地带,外缘有坡折,常以比较显著的一个坡折带为大陆架外缘,其水深小于550m。大陆架平均宽度为75km,平均坡度为0°07′,内部平均水深为60m,外缘平均水深为130m,大陆架总面积约为2.7×107km2,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 2、大陆坡:位于大陆架向洋一侧,坡度较陡(3°- 6°),宽数十-数百公里,为陆架外斜坡。大陆坡是大陆基面和海洋基面之间巨大而复杂的斜面,地壳性质为大陆和大洋地壳之间的过渡性地壳,或称大陆型和次大洋型地壳。 3、大陆裙:位于大陆坡与深海平原之间的、向海缓斜的巨大楔状沉积体,又称大陆隆。常由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大陆裙上部坡度稍陡,下部较缓,平均坡度为0.1°~0.6°。水深在1500~5000米之间。大陆裙主要展布在被动大陆边缘,通常位于大洋型或过渡型地壳之上,组成物质主要源自大陆。大陆隆沉积为陆源沉积和远洋沉积的混合,故称半远洋沉积。 4、大洋中脊:伴有地震和火山活动的巨大海底山系,又称中央海岭,大洋洋脊。典型洋中脊位于大洋中部,首尾彼此相连,纵贯4大洋,总长约8万千米,宽数百至数千千米,面积约占世界大洋总面积的32.7%,可与全球大陆面积相比,为地球上最长最大的山系。在板块构造模式中,大洋中脊顶部标出了海底扩张轴线,属分离型板块边界,是最重要的海底构造单元之一。 5、转换断层:横切洋中脊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转换断层的活动与大洋中脊的扩张同时进行,结果使水平错动仅发生在两侧洋脊之间,且断层的水平位移方向与两侧洋脊段的错动方向正好相反, 多见于大洋中脊区域。断裂带两侧,洋中脊脊轴及其磁异常带均平移错开,错开幅度自数十公里至数百公里,少数可达千公里以上。断裂带在海底地形上表现为海底岭脊、构槽和崖壁,并常与洋脊轴线近于垂直。断层两侧海底推移的方向就是海底扩张的方向。转换断层的存在是海底扩张说的有力证据之一。 6、海沟:海沟是一种平面形状狭长、深度较大的地貌类型,是大洋壳在板块边界俯冲,向下牵引产生的负地形。海沟横剖面常呈V形,通常分出三个次一级地貌单元:洋侧斜坡,陆侧斜坡和沟底。地球上已知海沟有35条,其中28条在太平洋,其中马利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沟。 7、岛弧:位于大陆边缘与海沟平行排列的弧形岛屿链。其分布与海沟一致,以西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为主,是分开大洋盆地和边缘盆地的重要的构造地貌单元,也是全球最活跃的构造活动带。岛弧向大洋方向外凸的一侧是与之平行的海沟,凹入一侧为弧后盆地;它与海沟和弧后盆地共同构成沟弧盆系。岛屿以山地为主,外临深海沟。西太平洋岛弧最为典型。 8、碳酸盐沉积补偿深度(CCD):在溶跃面以下的水体中,介壳供应量相对减少,而溶解速率增加很快;当到某一深度,钙质介壳的供应量与溶解量相等而达到平衡时,称为碳酸盐补偿深,度简称CCD。在溶跃面与CCD之间的水层中钙质介壳的溶解程度较强;在CCD 上,介壳溶解度更强,在CCD以下的海底,钙质介壳绝大多数被溶解掉,不能形成钙质软泥,只出现深海粘土或硅质软泥。 9、硅质生物软泥:硅质生物组分大于30%的软泥(生物组分以非晶质二氧化硅为主),包括硅藻软泥和放射虫软泥。覆盖大洋面积约10.9%。硅藻软泥主要分布在南、北高纬度海区(南极海域与北太平洋),平均水深约3900米。放射虫软泥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海域,平均水深约为5300米。 10、大陆麓:大陆坡脚之下为大陆麓,这是由沉积物堆积而成的坦坡,宽达数百至上千公里,平缓地过渡到洋底盆地。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七章 近岸带沉积)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七章近岸带沉积 1.河口湾的水动力要素及作用? 1)径流(河流):搬运碎屑物质至河口外,更新湾内水体,保持纵向和垂向的盐度梯度(盐水楔),驱动扩散碎屑载荷的河口环流。 2)潮汐:潮汐对河口湾作用最重要,其作用是混合淡、咸水,向海或向陆悬浮、搬运悬浮体。按潮差大小可将河口湾划分为弱潮型(潮差<2米)、中潮型(2-4米)、强潮型(>4米)。 3)波浪:河口湾内波浪作用弱,但是,能改造海岸,使沉积物再悬浮,影响沉积过程。 4)河口环流类型: 盐水楔型:弱潮差河口,径流驱动为主,盐水楔顶端形成砂坝。 部分混合型:中等潮差河口,淡、咸水在界面附近上下扩散,无明显界面。 强混合型:潮差大、流速大,破坏了垂向盐度梯度,存在纵向盐度梯度,科氏力使得面向陆右侧盐度高,产生横向混合,悬移质浓度口门附近最大。 2.河口湾动力作用的分带 1)河流作用区 2)河口环流作用区 3)海洋作用区 3.河口湾沉积相序: 1)低能河口湾沉积:弱潮差、盐水楔,河流沉积物为主,纹层状粉砂、粘土,夹薄层或透镜状砂,边缘粗,湾心细,为粗细交互的水平纹层,生物作用强。 2)高能河口湾沉积:潮控河口湾,潮流搬运为主,湾内出现砂质,湾边缘为泥质,湾内产生潮流砂脊,湾边缘产生泥坪,底波、羽状交错层理,生物作用弱。河口湾沉积判别标

志: 1)在剖面中与陆相、海相地层相接,和障蔽层序共生; 2)单个旋回不厚,多有若干个旋回组合在一起; 3)弱潮河口湾有向上变细趋势,粉砂-泥为主; 4)具交错层理或潮汐层理构造; 5)有半咸水和海相生物。 4.潮坪沉积构造 1)波痕:潮流、波浪作用形成,波痕类型和成因:痕:在落潮时,波浪形成的波痕随着水深减小,较小表面波在原峰脊又塑造了小型波痕。(2)削顶波痕:浪成波痕在水位下降时,被潮流、波浪将波峰物质搬运到波谷所至。(3)干涉波痕:不同方向的潮流、波浪造成的具有两组以上的波痕。 2)羽状交错层理:由涨、落潮的双向流动造成的双向交错层理,也称为人字形交错层理、青鱼刺交错层理。 3)潮汐韵律层理(脉状层理、透镜状层理、波状层理):潮流作用下悬移质与推移质交互沉积形成,为潮坪环境的特征沉积构造。 脉状层理:泥质沉积在沙波波谷内; 透镜状层理:砂量不足,不连续砂波上再沉积泥质形成; 波状层理:界于上两者之间。 4)再作用面构造:截切交错层理,与下伏交错层系倾向一致,倾角较缓。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海洋学基础 重点内容 填空题 1.海水有波浪、潮汐、海流三种基本运动形式; 2.地壳根据其结构、物质组成和厚度的差异,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 渡型地壳三大类型; 名词解释 海洋流 简答题 1.洋中脊的磁异常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3.标准洋壳结构 4.简述海流的分类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色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海水密度海啸波浪潮汐海洋流洋壳岩石圈磁异常条带板块转换断层离散型边界会聚型边界 简答题 5.海水的盐度分布 6.海水的温度分布 7.海水的密度分布 8.海水的化学性质

9.波浪的分类 10.海流的分类 11.标准洋壳结构 12.瓦因-马修斯假说 13.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14.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第三章海洋调查 重点内容 简答题 1.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简述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方法及目的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 简答题 1.世界海洋调查的研究历程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简述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4.简述海洋地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5.简述海洋重力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6.简述海洋热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7.简述海上定位的类型分类 8.简述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的类别、特点和应用 9.简述钻井平台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海洋地形

海洋科学导论-复习资料

海洋科学导论试题 一、填空题 1、按照海所处的位置可将其分为陆间海、内海和边缘海,据此则东海属于边缘海海,渤海属于内海,地中海属于陆间海海。 2、一只船在极地融冰区通过时, 船只不能前进或进速甚为缓慢,这就是”死水”现象.其原因是在淡咸水的界面上产生内波. 3、海水的沸点和冰点与盐度有关,即随盐度的增大,沸点升高而冰点下降。 4、源地和形成机制相近,具有相对均匀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及大体一致的变化趋势,而与周围海水存在明显差异的宏大水体称为水团,温—盐特性作为分析水团的主要指标. 7、地球绕地月公共质心公转所产生的公转惯性离心力与月球引力的合力称为引潮力。9、海洋中水的收入主要靠降水、径流和融冰;支出主要有蒸发 和结冰 10、大洋西岸流线密集、流速大;而大洋东岸稀疏、流速小,这种现象被称为洋流西向强化. 11、深水波的群速为波速的一半;浅水波的群速与波速相等,群速也可视为波动能量的传递速度。 12、根据潮汐静力理论,在赤道上永远出现正规半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两极高纬地区出现正规日潮;当月赤纬不等于0时,在其他纬度上出现日不等现象,越靠近赤道,半日潮的成分越大,反之,越靠近南、北极日潮的成分越显著。 13、活动型大陆边缘是全球最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集中分布在太平洋东西两侧,故又称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其可进一步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个亚型。 14、Wilson旋回将大洋盆地的形成和构造演化归纳为胚胎期、幼年期、成年期、衰退期、终了期和遗痕期.据此则东非大裂谷属于胚胎期,而大西洋属于成年期。 3、水分子由水面逃出和同时回到水中的过程达到动态平衡时,水面上水汽所具有的压力称为饱和水汽压. 6、大洋上层西边界流主要有湾流、黑潮. 7、表面波的恢复力主要为重力,而内波的恢复力则为科氏力和弱化重力。 8、海洋向大气提供热量有两种方式分别是潜热输送和感热交换。 9、深层环流的驱动力是海水密度差异. 12、在不考虑海水的湍应力和其它能够影响海水流动的因素时,在水平压强梯度力作用下运动的海水,当其水平压强梯度力与科氏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的定常流动称为地转流。 13、海水混合的方式主要有分子混合、涡动混合和对流混合。 14、对小振幅重力波而言,深水波波速取决于波长,而浅水波波速取决于水深。 1. 2。1.3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构成。 2。 2.2。2海洋的划分--—---世界大洋通常被分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所组成。 3。2.3。2大陆边缘-—---—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活动性可分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类型.

环境工程复习参考资料

一、名词解释: 1、风的分类:(1)地转风:指自由大气中空气的水平等速直线运动,是指无加速度、惯性离心力不起作用情况下的运动。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2)梯度风:自由大气中,当空气作曲线运动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三个力达到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称为梯度风。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离心力。(3)旋衡风是梯度风的一种,在低纬地区或小尺度低亚中,如果气压梯度力和惯性离心力都很大,而地转偏向力很小时,则可能出现旋衡风。气压梯度力=离心力。 1、流的分类:(1)沿岸流:沿着局部浅海海岸流动的海流叫沿岸流。(2)裂流:是波浪在海岸破碎后,壅高于岸边的水体通过破浪带流回海洋的条带状强烈表面流。 2、 (1)十分之一大波:将连续观测的波高值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对前N/10个大波求平均值得到的波高称为1/10大波的平均波高,亦称显著波高。对应前N/10

个波浪周期取平均值得到十分之一大波周期。将波列中的波高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其中最大的1/3部分波高的平均值称为有效波高。 (2)累积频率波高:指累积率F=n/N(n 为累积数,N 为总波数)对应的波高值,即等于或大于该波高的波浪在波列中出现的概率为F%。 (3)最大波高Hmax :取波高观测记录中出现的最大波高值或重现期为50年或一百年的最大波高值,对应最大波高的周期称为最大周期。 (4)波浪谱:P-M 谱,Jonswap 谱,Brestchneider 谱,光易方向谱,文圣常方向谱波浪位移的方差谱、波倾角谱、波数谱的统称。一般指波浪位移的方差谱,它反映了各成份波的有关量相对于频率的分布情况。,。海浪可视作由无限多个振幅不同、频率不同、方向不同、位相杂乱的组成波组成。这些组成波便构成海浪谱。此谱描述海浪能量相对于个组成波的分布,故又名“能量谱”、“功率谱”和“方向谱”。 它是随机海浪的一个重要统计性质,它不仅包含着海浪的二阶信息,而且还直接给出海浪组成波能量相对于频率和方向的分布。它用于描述海浪内部能量相对于频率和方向的分布。 4、(1)波浪对桩柱结构物的作用:(1)由于流体的粘滞性而引起的粘滞效应;(2)由于流体的惯性和结构物的存在,使结构周围的波动场速度分布发生改变而引起的附加质量力效应;(3)由于结构物本身的相对高度较大,直接影响自由表面波动情况而产生的自由表面效应;(4)由于结构物对入射波浪的散射作用而产生的散射效应。(注:自由表面效应和散射效应合称为绕射效应。) (2)莫里森方程: 莫里森等认为作用于柱体任意高度z 处的水平波浪力fH 包括两个分量,水平拖曳力fD ——波浪水质点的水平速度ux 引起的对柱体的作用力,. 水平惯性力fI ——水质点运动的水 平加速度引起的对柱体的作用力。 (3)大尺度与小尺度结构物的划分:当D/L<0.15,对于小尺度结构物,可以不考虑结构物 对波浪场的影响,即不考虑绕射影响。当H/D<1时,对于大尺度结构物,需要考虑绕射效应,可以不考虑粘性效应。 二、判断改错: 1、微幅波理论:1)基本假设:1、无粘—理想流体; 2、无旋; 3、不可压缩; 4、表面压力均匀; 5、底部不透水; 6、水深恒定; 7、有势; 8、波幅相对很小。2)控制方程: 2、小尺度结构物不考虑绕射影响,但是要考虑粘性效应。 3、水质点轨迹形状: 4、风的定义:大气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差是形成风的根本动力因素。除特殊情况外,局部地区空气的垂直运动可以忽略,因此风主要是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 5、波浪破碎:波浪发生显著变形,波峰水质点水平分速达到或超过波速使波形发生破碎的现象。波浪破碎类型:崩破波,激散波,卷破波 t u V C t u V A u u C F m D ∂∂+∂∂+⋅⋅⋅⋅=ρρρ210 f D =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

海洋地质学复习题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

第2章海洋构造地质学 1.大洋中脊的特征主要有哪些 洋脊侧翼区,是地势崎岖的斜坡区,悬崖陡壁耸立;大洋中脊并不是连冠不断的,而是被众多的转换断层分割成一段一段,两段中轴错开甚远;大洋中脊高于两侧洋底,局部露出水面称为岛屿,多由海山群和深海丘陵组成,自脊顶向两缘地带,逐渐平缓,向下过渡为深海平原;大洋中脊轴部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故又称活动海岭;地震分布在中脊轴部和中央裂谷,构成中脊地震带;洋脊斜坡或脊顶上的沉积物很薄或完全缺失,洋脊附近沉积物很年轻,多为新第三纪或第四纪;大洋中脊是海底扩张中心,热地幔物质沿中脊不断上升并形成新洋壳; 2.无震海岭的特征与形成过程主要是什么 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成因:固定的地幔热点喷发的火山在板块拖曳移动的海底上逐步形成;其轴部无中央裂谷;无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现代火山局限于海岭的一个端点;无地震活动或仅有火山活动引起的微弱地震; 3.试述大陆漂移的主要内容; 地球表层存在着大规模的水平运动,中生代以前地球上只存在一个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泛大陆和一个广阔的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来,联合古陆分裂,产生多个碎块,即为现在的各大洲,并逐步漂移到目前的位置;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则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 4.驱动大陆漂移的动力主要是什么 两种大陆漂移驱动力:一是向西漂移的力,它来自日、月引力导生的潮汐摩擦力,尤其在地表最明显,致使地球表层或各大陆相对于地球由西往东的自转有滞后趋势,宏观表现为大陆缓慢向西漂移;二是指向赤道的“离极力”:魏格纳认为,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原是以南极大陆为中心联结在一起,后经分裂而离开极地,必然有一种离开极地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离极力其来源主要是地球的离心力,除两极和赤道外,地球表面的任何一点,离心力的水平分力都是指向赤道; 5.试述海底扩张说的内容; 大洋中脊轴部裂谷带是地幔物质涌升的出口,涌出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底,新洋底同时推动先期形成的较老洋底逐渐向大洋两侧扩展推移; 6.试述海底扩张的两种表现形式; 1扩张洋底把与其相连接的大陆向两侧推开;2海底向陆地下俯冲潜没; 7.何谓瓦因-马修斯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不是由于海底岩石磁性强弱不同所致,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倒转的背景下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的结果;随着海底扩张,先形成的海底向两侧推移,在中脊顶部不断形成新的海底; 8.何谓Wilson旋回 即洋盆生命旋回,记录在大陆岩石圈中的复杂大洋的开闭,即起始于大陆裂谷,生长成为一大洋然后缩小,并最后完全关闭; 9.简述板块边界的三种类型; 汇聚型挤压型板块边界:沿此边界两个相邻板块作相向挤压运动,以致老洋壳在这里俯冲和消减;由于遭受强烈的挤压运动,引发了强烈地震、火山活动、构造变

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

海导题库浙江海洋学院海洋科学导论 篇一:浙江海洋学院海导考试题库 试题一 一、填空题(2×10=20分)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潮。 二、名词解释(2×10=20分) 1、月球引潮力 2、波形传播的麦浪效应 3、黄道 4、浅水波 5、最小风时 6、回归潮 7、南极辐聚带 8、倾斜流 9、波群 10、海水透明度 三、判断题(对――T,错――F)(1×10=10分) 1、大洋深层水因为发源地影响而具有贫氧性质。 2、无限深海漂流的体积运输方向与风矢量垂直,在南半球指向风矢量的左方。 3、浅水波水质点运动轨迹随着深度增加,长轴保持不变。

4、埃克曼无限深海漂流理论中,海面风海流的流向右偏于风矢量方向45度。 5、以相同能量激发表面波与界面波,界面波的振幅比表面波大。 6、小振幅重力波所受的唯一恢复力是重力。 7、风浪的定常状态只与风时有关。 8、当波浪传到近岸海湾时,波向线会产生辐聚。 9、驻波波节处水质点没有运动所以被叫做驻波。 10、水下声道产生的原因是声线会向温度高的水层弯曲。 四、简答题(10×5=50分) 1、试从天文地理两方面解释钱塘潮成因。 2、试描述世界大洋表层水环流的主要特征。 3、有人说“无风不起浪”,可又有人反对说明明是“无风三尺浪”,你说呢? 还有人说“风大浪高”,一定是这样吗?理由何在? 4、中国黄海和东海沿岸潮差比同一纬度的朝鲜西岸潮差小许多,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5、右图为南半球海中某点的受力分析图,互相垂直的一组线条为其水平和铅直方向的分量。从右上向左下方倾斜的线条是海洋中的等压面。请判断科氏力和地转流的流向。简要说明理由。 试题一标准答案 一、填空题(2×10=20分)(评分标准:正确表述给2分,大意相近给1分) 1、理论上初一、十五为(溯望大/大)潮。 2、风海流的副效应是指(上升流)和下降流。 3、海水运动方程,实际上就是(牛二方程)在海洋中的具体应用。 4、海水混合过程就是海水各种特性逐渐趋于(均匀)的过程。 5、海面海压为0,每下降10米,压力增加(一个大气压/1013.25hpa)。 6、我们平日所见的“蔚蓝的大海”,蔚蓝指的是大海的(海)色。 7、引起洋流西向强化的原因是(科氏力随纬度的变化)。 8、开尔文波的恢复力为重力和(科氏力/地转偏向力)。 9、风浪的成长与消衰主要取决于海面对(能量)摄取消耗的平衡关系。 10、根据潮汐涨落的周期和潮差情况,舟山属于(半日)潮。

海洋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海洋生物学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物地理分 布的学科。以下哪个是海洋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A. 海洋地质学 B. 海洋化学 C. 海洋物理学 D. 海洋生态学 答案:D 2. 海洋生态系统是由生物、非生物因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所 构成的动态生态系统。以下哪个是海洋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 海水 B. 海洋地形 C. 太阳能 D. 海洋生物 答案:D 3. 以下哪个海洋生物通常被称为“海的独角兽”? A. 海龙

B. 海蜇 C. 浣熊猫 D. 海马 答案:D 4. 海洋中最丰富的生物种类通常分布在以下哪个区域? A. 海底火山区 B. 热带珊瑚礁区 C. 极地地区 D. 深海带 答案:B 5. 以下哪个海洋生物是最大的鱼类? A. 鲨鱼 B. 海豚 C. 龙鱼 D. 鳐鱼 答案:A 二、填空题

1. 海洋生物学中,科学家通常使用____来描述海洋生物的物种数量。 答案:物种多样性指数 2. 根据潮池生态系统的位置,通常可以将其划分为____不同带。 答案:三 3. 最著名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位于____海。 答案:大堡礁 4. 海底深处的高压和低温使得深海生物对____适应。 答案:高压和低温 5. 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____转化为化学能。 答案:光能 三、简答题 1. 请简要描述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答案:海洋生物在海洋生态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它 们作为食物链的关键环节,维持着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 其次,海洋生物具有极高的物种多样性,拥有丰富的基因资源,对环 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维持生态平衡起到重要作用。此外, 海洋生物还能够影响水体的化学和物理特性,如海洋草床能吸收二氧 化碳和氮,净化水体。因此,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是维护 海洋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海洋资源的关键。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2)海洋地球物理学;3)海底构造地质学 4)海洋沉积学;5)海洋地层学;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 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 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包括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水深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采样、海底原位观测、遥感技术等。 第二章 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洋地貌: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 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 称为中央裂谷。 断裂带: 大洋中脊体系在宏观上构成全球性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 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大断裂带切 割。 大洋盆地 深海平原:深海平原是指海盆底平坦的区域,坡度小于1:1000,为 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是指深海平原中明显高起的小丘,高度小于 1000m。水平分布范围一般从1~10 km,但也可达50km。 海山与平顶海山: 孤立于洋底之上、相对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海底高 地叫作海山。在海山之中顶部平坦呈圆锥状台地的山峰叫平顶海山。 岛链: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 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 环礁: 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 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大陆边缘: 稳定型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 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沉积层逐渐加厚。 三、转换断层 1.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内容)? 1)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而被活动断裂带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球面块体,即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2)板块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定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改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 3)板块边界为大陆裂谷、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因而具有强烈的活动性,全球的地震、火山主要沿板块边界分布; 4)板块在离散边界处扩张增生,而在汇聚边界处俯冲消减,二者相互补偿,地球体积保持不变; 5)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 2.板块边界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和典型实例? 根据板块边界的性质、特征和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三种类型: 1. 离散型板块边界也称生长边界。特点是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离、散开,由于它的应力状态是拉张的,故又称拉张型板块边界。正因为应力拉张,所以边界线常呈锯齿状。离散型 边界发生于大陆岩石圈之间者称大陆裂谷带,如东非裂谷带,是索马里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离散边界。 2. 汇聚型板块边界也称消亡边界,相当于海沟和活动造山带,所伴随的是洋壳消亡和大陆碰撞。由于汇聚应力是挤压的,故又称挤压型边界。汇聚型边界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 俯冲边界: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碰撞,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的大陆板块之下。俯冲边界又包括:①岛弧—海沟系(日本岛——日本海沟;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岛弧远离大陆,发育于洋壳之上,沿着岛弧,一大洋板块俯冲于另一大洋板块之下。②山弧-海沟系(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 碰撞边界:陆-陆碰撞也称地缝合线,是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始碰撞时的边界,表现为活动造山带。两陆块碰撞导致地壳压缩增厚,地面大幅度抬升,形成宏伟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便是始新世以来板块碰撞边界的典型实例。 3. 转换型板块边界也称平移型边界或剪切型边界,是相互剪切、滑动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其边界线即转换断层线。沿这种边界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长,也没有板块的消减,但伴有频繁的浅震活动。转换型板块边界的代表是加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它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一段边界。 3.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主要内容:①、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砂运动和沉积作用。 ②、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 ③、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 ④、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 ⑤、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 ⑥、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 ⑦、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 ⑧、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 ⑨、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 ⑩、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2.研究海洋地质学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概述海洋地质的研究历程? 答: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