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

1.温跃层: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呈不均匀递减,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其下是温度铅直梯度

较大的水层,在不太厚的深度内,水温迅速递减,此层称为温跃层。

2.深层水:深层水介于中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约在2000-4000米深度上。大洋深层水主要

是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形成的。

3.海岸均衡剖面:近岸海区从水深等于盛行波1/2波长的深处,至暴风浪可达到的岸滩最

高点之间,由粒径相同和比重相同的泥沙构成坡度均匀的海底,在波浪的作用下,其侵蚀和堆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海底剖面称为海岸平衡剖面。

4.残留沉积: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不相适应,形成于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

不同的环境,如陆架海底出现砂质沉积,浅海底出现淡水沉积等。

5.转换断层:横断中脊的断裂带,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断

层,两盘相互错动仅仅发生在中脊轴之间,断层两侧海底扩张的方向相同,没有相互错动。

6.上升流: 指海水由海底向上的涌升

7.碳酸钙补偿深度(CCD): 在大洋中往往在某一深度以下,从表层降落下来的钙质生物

介壳(CaCO3)的溶解速度比供给速度快,碳酸钙介壳还没有来得及在海底积累以前就溶解消失完了,通常把这样的溶解消失深度称为碳酸钙补偿深度(CCD)

8.中立线: 在水下岸坡上,泥沙在浅水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在水下岸坡上可以找到

这样一点,波浪携带泥沙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返回时运动距离加上重力作用使泥沙在斜坡上运动的距离,即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把岸坡上所有中立点连接起来,就称为中立线。

9.蛇绿岩套: 往往出露在陆上褶皱带,实际上是古代洋壳和上地幔的碎块。它们是在板块

俯冲、碰撞的过程中,被挤压、逆冲而卷入到褶皱带中。蛇绿岩套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与放射虫硅质岩等深海沉积物紧密共生。

10.贝尼奥夫带: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贝尼奥夫带被当作板块的俯冲带。这一带常有不同震

源深度的地震发生。通常震源深度靠洋侧较浅,靠陆侧较深,构成一个倾斜的震源带,叫做贝尼奥夫带。

1、标准大洋地壳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___沉积层__,第二层为_火山岩层_,第三层为__

辉长岩或橄榄岩层__

2、三角洲在快速堆积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形变构造,这些构造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同生断层,底辟构造,滑动构造)

3、海岸带包括_陆上和_水下_两部分,前者是滨海平原的组成部分,后者则属_内大陆架

4、深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 ______和____ .(陆源物质,海洋源物质,其它源物质)

5、大洋中脊在三大洋中的分布各有特点。太平洋内,它的位置偏东,两坡平缓,一般称为

_______.大西洋内,山系位于正中部位,轮廓与两岸平行,呈_______弯曲。印度洋中脊也大体位于大洋中部,整个洋中脊为___________。(东太平洋海隆,S形,倒置的Y形)

6、珊瑚礁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礁体生长带,礁前带,礁后带)

7、陆架海区的沉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变余沉积)

8、根据水动力作用类型和强度,三角洲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河流型三角

洲,波浪型三角洲,潮汐型三角洲)

9、根据潮汐作用的范围,海岸带可划分为___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10、组成大洋地壳的岩浆岩,主要是地幔物质分熔出的___拉斑玄武岩岩浆和碱性玄武岩岩浆_分异的产物。

11、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软泥主要是指有孔虫软泥___,颗石藻软泥和__翼足类软泥_

12、根据礁体与岸线之间的关系,珊瑚礁可分为_______, ____和_____.(堡礁,岸礁,环礁)

海洋地质学思考题

1.第四纪海平面变化特征及主要原因?

原因:洋盆体积变化:大陆的分离和聚合;海底扩张速度的变化

海水体积的变化:冰川的形成和融化(冰期和间冰期)

海、气的变化:海水的膨胀;河流淡水的注入;气压的变化

第四纪海平面变动,主要是气候变化和冰川的进退引起的,气候变化是根本原因,冰川进退既是气候变化的结果,也是海面升降的直接原因。

2.深海沉积物的来源?

①陆源物质

河流把陆源剥蚀产物输入海洋,它要通过陆架,如陆架狭窄时可快速输入深海;风从陆地上,主要从沙漠或半沙漠地区卷起的尘沙,随信风或季风飘向大洋。

②海洋源物质

海洋生物的遗骸,下沉到海底堆积而成为深海沉积物的一种主要来源。海底的基岩经海解作用形成的物质,也成为深海沉积物的一部分。在海水中由于海水重的物质和陆源输入的溶解物质通过化学沉淀而析出各种水成矿物。

③其他来源

大洋周围或内部的火山喷发,宇宙物质也是来源。

3.岛弧海沟系的一般特征?

有两种情况:

一种以西太平洋为代表,其结构为岛弧—海沟—边缘盆地

另一种以南美西缘为代表,结构为海沟与大陆山系相邻,无边缘盆地

从板块构造的观点看来,非火山性外弧实际上是在板块俯冲挤压作用下,在海沟陆侧斜坡上,沉积层及岩石圈碎块受到逆掩和刮削作用而产生的机械堆积的结果。火山性内弧的形成,则与俯冲板块局部熔融引起的火山活动有关。

在海沟坡折与火山弧之间的弧沟间隙部分,有接受沉积的洼陷地带,称为弧前盆地;火山内弧亦称第二弧,它在地貌上构成线形或弧形岛群,有广泛的地表喷出及浅成和深成的岩浆活动。与海沟相反,火山弧具有高的热流值和重力值。

4.海底磁异常的分布规律及形成原因

海底磁异常的强度一般是数百伽玛,在大洋中脊的强度较大,向两翼变小。磁异常大体平行于中脊轴延展,正负异常相间排列,对称的分布于中脊轴的两侧。单个的磁异常条带的宽度大约数公里到数十公里,纵向上绵延数百公里以上,在遇到洋底断裂带时被整体错开。

瓦因- 马修斯假说:地幔物质沿大洋中脊轴部上涌冷凝形成新海底过程中,温度降低通过居里点时,新海底会沿当时地磁场方向被磁化,若某时地磁场发生转向,则这时形成的海底会在相反方向上被磁化。这样地磁场反复转向,新海底不断新生和扩张,就会形成一系列正向磁化和反向磁化相间排列的海底条带,对称的分布于大洋中脊轴的两侧。

5.简述米兰科维奇理论?

地球运行轨道参数的周期性变化,造成太阳辐射量在地球表面的季节和纬度分布也发生周期性变化。地球气候变化受轨道周期的控制:最后一次冰期的结束六千年以来的全球变冷都是轨道变化引起太阳辐射量变化所致。

米兰科维奇理论认为,地球在夏半年接受到的辐射量的增减,是触发冰川的消融和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对地球接收辐射量产生影响的,是三个具有周期的因素:1)轨道偏心率,影响地球接收的总辐射量大小,具有96ka的周期;2)地轴倾角,倾角越大意味着冬夏对比越明显,具有41ka的周期;3)岁差,决定一年中地球到达近日点的日期,具有21ka的周期。

6.重要气候事件

第四纪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冰期与间冰期交替发生。该时期包含有多个冰期-间冰期旋回,在深海沉积物、黄土-古土壤序列和冰芯中都有很好的记录。

地球历史上暖室/冰室期的交替:

暖室期(两极无冰),3000万年前;冰室期,(单)南极有冰,300万年前开始两极有冰。地球轨道周期:偏心率(40、10万年)、斜率(4万年)、岁差(2万年)。

冰期是地质历史上出现大规模冰川的时期;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气候变暖的时期。

地球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次大规模的冰川作用时期,即震旦纪大冰期(8.5~5.7亿)、晚古生代大冰期(3.5~2.3亿)和第四纪大冰期(300万)。

阿尔卑斯四大冰期: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明德冰期、群智冰期。

高分辨率的气候周期:Hainrich 事件7-10 千年、Dansgaard/Oeschger 事件2-3千年、全新世周期 1.5千年、太阳黑子活动周期11年、ENSO 周期2-7 年。

末次间冰期: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5期,跨越时段约为130-74 ka BP 。

末次冰期:对应于氧同位素2-4段,约74-10 ka BP。

末次冰盛期(LGM):从严格意义上讲是指最近一次冰盖体积最大的时期,并不一定是最近一次温度最低的时期,日历年龄约为21-18 ka BP。

Heinrich事件:以北大西洋发生大规模冰川漂移事件为标志,代表大规模冰山涌进的气候效应而产生的快速变冷事件。

在整个末次冰期气候背景下,北大西洋共发生了6次强烈的冰川漂移事件,即代表发生6次大的Heinrich事件,以5-10 ka为周期

Dansgaard/Oeschger 事件:对格陵兰冰芯的研究发现,末次冰期内该地区的气候发生了一系列千年级的、快速的、大幅度的冷暖变化事件,即D/O事件,周期1500年。

新仙女木事件(YD):是末次冰期向全新世过渡的急剧升温过程中最后一次快速降温变冷事件,它以丹麦Allerod冰缘沉积物中发现的北极苔原植物仙女木(Dryas Octopetala)命名。YD界于11-10 ka BP之间。

冰后期:全新世是第四纪最近一次冰川消融期,又称冰后期,也有人认为是一次新的间冰期。其时段约为1.2 ka BP至今,对应于深海氧同位素1段,其气候经历了升温期、高温期和降温期这样一个完整的间冰期气候变化过程。

小冰期:指近数百年中出现的冷期。

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泛指赤道附近的东部太平洋表层海水温度上升引起的气候异常现象。正常情况下,热带太平洋区域的季风洋流是从美洲走向亚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温暖,给印尼周围带来热带降雨。但这种模式每2—7年被打乱一次,使风向和洋流发生逆转,太平洋表层的热流就转而向东走向美洲,随之便带走了热带降雨,出现所谓的“厄尔尼诺现象”。太阳黑子活动周期:活动周期11.2年。

7.氧同位素

同位素气候地层学:主要根据有孔虫壳体中稳定氧同位素(d18O)的变化规律进行地层划分与对比,d18O值直接反映冰盖消长和海水古温度,由其曲线表现的周期性而建立起来的氧同位素分期在各大洋新生代地层中均可对比,是当前中小尺度大洋地层最精确的划分手段。在6Ma以来共分218期,其中1-98期代表2.5Ma以来的第四纪冰期旋回。双数是冰期、单数是间冰期.

温度效应、冰期效应、盐度效应、生命效应。

氧同位素识别冰期的原理:

有孔虫CaCO3壳体中的氧同位素与海水同位素保持平衡,18O与16O的比例水汽蒸发时发生分馏因此可以用有孔虫壳体的18O/16O辨识冰期。

通过测定有孔虫中的氧同位素含量可以恢复古温度、古气候,并划分冰期和间冰期。

深海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壳体的氧同位素比值,一方面受到有孔虫生活的海水温度的影响,一方面受到全球冰量的影响。冰期的温度不仅比间冰期低,而且全球冰量大,O-16因分馏作用而在冰中富集,因此海水中O-18/O-16值偏高,这就是深海沉积物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能够指示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基本原理。

8.洋中脊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也称为中央海岭,是地球上最大、最长的山系,是全球最宏大的构造单元之一。大洋中脊的分布特点:

太平洋内,他的位置偏东,两坡平缓,一般称为东太平洋海隆。大西洋内,山系居于正中部位,轮廓与大西洋两岸平行,也是S型弯曲,其两坡较陡,故称为大西洋中脊。印度洋中脊也大体位于大洋中部,整个洋中脊形状歧分三支,成为倒置的Y型。

大洋中脊在南端相互串连。另一个特点是,三大洋中脊的北端伸展入大陆。

地形特征:

洋中脊带在构造上并非连续不断,他被一系列与轴线相垂直或斜交的大断裂带切断。这种大型断裂在地形上表现为狭长海脊和海槽相间排列,往往是一系列脊槽沿断裂带走向,呈雁形状布列。

崖壁在中脊轴部较高,向两翼渐次变低。这种横向断裂把裂谷和纵向岭脊平错开来,错移的幅度可达数十到数百公里。在东太平洋海隆和大西洋中脊的赤道部分,这种平错最为显著,有的幅度可达千公里以上。

在大洋中脊上,火山地形的发育异常广泛。中脊上的岛屿多属火山成因。火山主要顺着中脊轴向展布,少数火山则沿横向断裂带展布。

9.热点和地幔柱

热点理论:(威尔逊)热点源于岩石圈板块以下的地幔处,相对于地球自转轴的位置大体上是固定的,它提供炽热岩浆,贯穿板块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先形成的火山随板块运动移出热点并成为死火山,在后面的热点处又形成新的火山。由于热点处断续地喷溢形成火山,而板块不停地移过热点,这样不断地“推陈出新”,就发育成由老到新的一串火山链。因此,火山链实际上标出了板块漂移过热点的轨迹,录下了板块的运动方向。

热点——地幔柱说:地幔柱是一种圆柱状的深部地幔物质的上升流。

地幔柱以火山作用、高热流和上隆为标志。主要特征为: ①上隆并伴随着火山作用产生碱性玄武岩、流纹岩及深海拉斑玄武岩,它们具独特的地球化学特征; ②重力高; ③高热; ④地幔柱可出露于大洋或大陆,呈一维有时是二维无震脊由热点处向外延伸(Wil son ,1973) 。

10.深海沉积物

1来源

陆源物质:河流,海岸侵蚀,风,冰川,海流;

海洋源物质:生物沉积,海底风化,自生矿物;

其他来源物质:火山、宇宙物质。

2分类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1>陆源沉积

<2>生源——陆源沉积

<3>自生——陆源沉积

<4>火山——陆源沉积

3深海沉积的四种机制

深海沉积作用有4种主要机制,即从水柱中沉降;重力流的底部搬运作用,包括浊流、碎屑流、颗粒流及滑坡;地转流的搬运作用,包括等深流;或洋底上的化学和生物沉淀作用。

陆源沉积物是来源于陆地的沉积物,其中包括纵多的近岸沉积物,浊积物、水道沉积物以及风成和冰川海洋沉积物。

生物沉积物是生物成因的。近岸生物沉积类型包括钙质砂和珊瑚、苔藓或软体动物的生物灰岩,而深海生物沉积类型则包括碳酸盐和硅质沉积物以及富有有机质沉积物。

远洋沉积物是通过水柱沉积的,并包括尘物物质、陆源粘土和粉砂,通过大气飞入大洋的火山碎屑物质,冰载碎屑物质以及宇宙物资。

半远洋沉积物是陆源和生物成因的物质的混合物。

火山成因沉积物包括风运火山灰,海底火山碎屑流,由喷发于海底的火山碎屑所构成的玻质碎屑以及改造过的火山碎屑物质。

多种物质是经过改造再沉积于洋底之上的,包括由重力流向陆坡下搬运的(主要由河流)陆源物质和由于海底火山活动和改造产生的火山物质以及由底层流改造再沉积的深海沉积物。

4大洋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大洋沉积作用存在气候地带性、环陆地带性、垂直地带性以及构造地带性。

气候地带性:不同的气候带具有不同的温度和湿度,他影响基岩风化(物源供给)、搬运方式等,从而与陆源沉积作用息息相关。不同的气候带及其所造成的大洋环流特点也控制了海洋生物的繁衍和分布。这样,气候带的差异必然会在海洋沉积中得到反映。

环陆地带性:在环绕陆地的洋缘地带,广泛发育了陆源沉积;而在远离陆地的远洋地带,则停积了深海粘土、钙质和硅质软泥等远洋沉积物。

垂直地带性:

构造地带性:

海底扩张和板块运动导致洋底年龄从洋中脊轴部向两翼规律递增。

洋底边扩张、边沉降、边接受沉积。在中脊顶部,构造因素起主导作用,其上沉积层缺失或充填于凹地中。向两翼,随着洋底年龄增大沉积厚度也逐渐增加。

构造作用下,存在水热作用,使得出现特有的重金属软泥。海底火山活动可以形成玄武质组成的玻璃质火山碎屑夹层。

11.古海洋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⑴海水古温度再造:标志性化石、化石大小形态、古生态转换函数、氧同位素、Mg/Ca、Uk’37

(颗石藻)、TEX 86(古菌)。

⑵Thermocline Depth 温跃层:

浮游有孔虫浅水种的氧同位素组成代表了上部混合层海水的化学特征,而深水种的氧同位素组成代表了温跃层的海水化学特征,两者的氧同位素差值可以用来指示温跃层深度的上下波动。

⑶Nutricline 营养跃层:

当营养跃层深,F. profunda百分含量高,上透光带营养水平低,生产力低;与此相反,当营养跃层浅,F.profunda百分含量低,上透光带营养水平高,生产力高。

⑷古生产力:

有机碳法、底栖有孔虫堆积速率法、碳同位素法(浮游与底栖有孔虫的δ13C 差值Δδ13可以用来反映表层生产力)、古生物法。

12.海岸带

海岸带是海陆交互作用的地带,包括海岸、海滩和水下岸坡。其上界起始于风暴潮线,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波基面)

2、沿海区(Coastal zones)的组成部分:1)河口湾、2)湿地和沼泽、潮坪、潮道、3)海滩和障壁岛

3、中国海岸带调查的划分,内界:海岸线向陆15 km;外界:15m等深线

4、海岸带的分类:原生海岸带和次生海岸带

原生海岸:非海洋因素形成的地形。包括:1)陆地侵蚀海岸;2)陆地堆积海岸;

3)火山海岸;4)地壳运动形成的海岸;5)冰川作用形成的海岸;

次生海岸包括:1)浪蚀海岸;2)海洋堆积海岸;3)生物海岸。

5.沉积物、坡度和水动力是影响海岸发育的三个基本因素。

6、海岸带类型,按沉积相特征: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岩石海岸、生物海岸

7、海岸差别不是地壳运动结果,而主要同海洋动力改造作用有关。

13.洋底地壳的结构?

大洋地壳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沉积层,第二层为火山岩层,第三层为辉长岩或橄榄岩层. 层1,沉积层,厚度变化大,大洋中脊上往往缺失或作零星分布。

层2,火山岩层,沿中脊顶部广泛出露,也广泛分布于洋盆中,纵波速度变化大。深海钻探表明,主要由拉斑玄武岩,部分为固结沉积岩组成。

层3为辉长岩或橄榄岩层,纵波速度和厚度都十分稳定,厚度在5公里左右,是大洋地壳的主体部分。

14.大陆边缘的类型与特征

大西洋型大陆边缘:

具有宽阔、平坦的大陆架,外接坡折明显的大陆坡和平缓的大陆裾,整个大陆边缘没有火山和地震,是一个较为稳定的海域。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大陆架+大陆坡+“岛弧海沟体系”,其边缘环绕以火山岛弧,岛弧边坡陡峭,外侧边坡直落至深邃的海沟底部,岛弧和海沟地形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以及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又分为:

—西太平洋岛弧海沟体系:岛弧+海沟+弧后边缘盆地

—东太平洋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大陆架不发育,沿岸山脉直接与海沟相连

据板块构造机理分为三类:发散型(被动)大陆边缘,聚敛型(主动)大陆边缘,转换断层型大陆边缘

15.大陆架的沉积作用?

大陆架的沉积作用:残留沉积,变余沉积,现代沉积

残留沉积: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环境不适应,形成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不同的沉积环境之中。这些沉积物沉积时,大部分处于陆上环境,以后沉溺于浅海,但被新的沉积物所掩埋或改造,依然保持它的原面貌,残留于现代浅海底表面。

现代沉积: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相一致,处于一个统一的动态平衡系统之中,这类沉积物称为现代沉积或现代原生沉积。

变余沉积:大陆架上经过现代海洋动力作用的加工和改造的残留沉积称为变余沉积,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之间。

16.简述影响三角洲发育的主要因素

河流的作用

蓄水体(海、湖水)的密度与河水密度的差异

蓄水体的水动力作用

河口区海底地形

蓄水盆地的构造特征

17.珊瑚礁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1、温度:现代造礁珊瑚生活的海水年平均温度为20度。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导致珊瑚死亡或者发生白化现象。

2、深度:最适合珊瑚和珊瑚礁发育的水深为从低潮线开始到20米水深左右的浅海区域。阳光能够投射到,微生物多,养料丰富,珊瑚繁盛。

3、盐度:现代珊瑚生长的盐度范围是27-48,最适宜的盐度是34-36,超过它,珊瑚会发生白化或者死亡。

4、风浪、海流和浑浊度:珊瑚礁主要分布在各个大洋的低纬度的西侧,是赤道暖流西流并转向而成的温暖海区。局部海区,珊瑚礁总是在迎风面发育繁茂,那里波浪激荡、水流畅通,可以为珊瑚生长提供丰富的食物和新鲜氧气,带走新陈代谢的废物。

5、藻类作用:藻类在珊瑚礁中非常常见并且数量丰富,主要是红藻、蓝绿藻和褐藻。藻类主要作用是吸收珊瑚排出的无机盐类和CO2;另外,某些藻类也可以直接参与造礁,成为礁体一部分。

6、海底地形和基底:珊瑚礁主要生长在海底的正地形,如大洋的海底平顶山、海底火山和浅海大陆架的边缘堤上以及构造隆起上。不同的海底地形常常形成不同类型的珊瑚礁形态。

18.河口地区沉积物的特征和分布

河口地区沉积物的分布是复杂的,但却是有规律的,它主要受制于河口水流的变化,同时潮流、波浪对产生河口沉积物特征也起重要作用。

沉积物类型:河口水流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向海流速逐渐降低,沉积物沿程分异沉降,颗粒逐渐变细,各类河口沉积物变化的趋势基本相似。沉积构造:河口地区沉积构造与沉积物粒度一样,向海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反映水动力作用逐渐减弱。

粘土矿物和微量元素:河口地区沉积物向海变细,粘土矿物的含量随之增高。

有机质:河口地区有机质的含量与粒度有明显的关系:颗粒粗,含量低,颗粒细,含量高,因而有机质含量自河口向外逐渐增多。

生物组合:河口地区水动力的变化不仅是泥砂落淤的主要原因,而且控制生物群的分布。河口沉积物中微体化石群的分布具有海陆过渡相的特点,首先表现在海陆相生物混杂,如陆相介形虫与海相窄盐有孔虫共存,植物碎屑和海胆刺处于同一个样品中。其次广盐性和半咸水属种普遍分布,典型的海相生物有孔虫的属种和个体的数量都较浅海为低,而且向口内逐渐减少,直至消失,陆相生物则向口外减少,最后消失.

大洋水团的类型及特征?

19.大洋水团类型及特点

世界各大洋水团:大洋暖水区的表层水和次表层水,大洋冷水区的中层水、深层水和底层水。表层水:高温低盐,其源就是低纬海区密度最小的表层暖水本身。

次表层水:高盐高温,有副热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形成,其下界为主温跃层,南北范围在南

北极锋之间。

中层水:低盐,西风漂流中的辐聚区表层海水下沉形成,其深度约1000—2000m范围内。深层水:北大西洋上部但在表层以下深度上是他的源地,贫氧是其主要特征。其深度约在2000—4000m范围内。

底层水:源于极地海区,具有最大密度。

20.太平洋洋底地形的主要特点?

自东向西,太平洋大致可分为3大区:

(1)东部的太平洋海隆以及受大型横向断裂带所控制的东北太平洋区域。东太平洋海隆脊槽地形的切割幅度在斜坡中部较大,在顶部和麓部减小。

(2)中部的大洋盆地区。海岭、海山和平顶海山分布最密集,多呈西北走向展布。

(3)西部的岛弧——海沟——边缘海区。海沟通常呈单列延布,但是在日本本州附近发生分叉现象,一般纵列于岛弧的向洋一侧。岛弧与海沟大抵平行延伸,他们在地形上有个显著特点是高差特别大。

21.简述瓦因- 马修斯假说

马修斯提出的一个用海底扩张作用和地磁场倒转来解释大洋洋底对称磁条带成因的假说,已得到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普遍赞同。他们认为洋底磁异常条带并不是洋底岩石磁性的强弱不同引起,而是在地球磁场不断转向的背景下海底扩张的结果。地球磁极在不断转向,而且时间间隔为几万或几十万年,即磁异常条带为地球磁场不断转向的背景下海底扩张的结果。22.大洋中脊的地质构造特征?

轴部具有宽数万米,深1000~2000m的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被一系列横向断裂带切割,断裂带之间通常相互平行,其间距约50—300公里。许多断裂带延至中脊边缘处变得形迹不清。断裂带使得两侧中脊错开。

23.淤泥质海岸的沉积层序及特征?

潮汐作用形成的低能环境海岸,主要地貌为潮滩。岸线平直,岸坡平缓,浅滩宽广。又分为潮上带,潮间带,潮下带。主要特征:主要是沿平原发育的低缓平坦海岸,组成物质重要由粉砂和淤泥构成(D<0.05mm)。沉积物的分布与沙质海岸相反,即自高潮滩到潮下带上部,物质由细到粗变化。自陆向海构成依次为:冲积平原;潮滩;水下岸坡。

24.洋底主要地形是怎样形成的?

洋底主要地形:大洋中脊、大洋盆地、海山

洋底地形的基本格架是受海底扩张和板块构造控制的。大洋中脊是热地幔物质上涌的地方,正是这种热的、膨胀的地幔物质导致形成大洋中脊。深海平原的形成与较厚的沉积物的覆盖有关,从中脊顶部向两翼,随着沉积层的加厚地形逐渐展平。海山绝大多数为火山成因。有少数海山呈块状隆起,往往由变质岩和沉积岩组成,可能属于断块成因。

25.影响CO2含量变化的因素

生物泵:CaCO3+Corg沉降至海底过程中,受到深海碳酸盐溶解作用。CCD是碳酸盐的饱和

深度,即在此深度碳酸盐的溶解速率和沉降速率相等,该深度以下是CaCO3溶蚀带,不再沉积碳酸盐。

海水对大气CO2的调节作用:浅海——浮游生物生产力;深海——碳酸盐沉积与溶解

岩石圈的板块运动

硅酸盐的风化作用

CaSiO3+CO2→CaCO3+SiO2因此,消耗大气二氧化碳

沉积物的变质作用

CaCO3+SiO2+3H2O+ CO2→3H2O+2CO2+CaSiO3因此,重新释出二氧化碳

从大气到地幔,时间尺度越长,碳循环的量越大。从碳循环可见地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

CO2的变化与冰期的关系

南极冰芯的分析,已经证明大气温室气体和冰盖变化一致。

古大气中CO2浓度的证据—冰芯中的气泡

CO2浓度变化在冰盖之前

38亿年前生命起源时,大气以CO2为主,呈还原环境;

3亿多年前陆地植物发展,大气中O2才压倒CO2,呈氧化环境.大气CO2浓度一直的变化是由地球轨道变化引起,但目前为止影响机制不清楚。

南沙大洋钻探1143孔的分析结果提供了500万年的长期纪录揭示了大洋碳循环存在着40万年的长周期。

26.大洋地层学:气候地层学

古生物气候地层学,同位素气候地层学,碳酸盐地层学。

有孔虫群落古温度转换函数,

利用超微化石中Uk37,恢复古温度,Mg/Ca,古温度和古盐度

27.边缘盆地

边缘盆地亦称为弧后盆地,主要见于西太平洋岛弧—海沟系陆侧。在大西洋安的列斯弧及斯科舍弧后面,地中海、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中,也有边缘盆地发育。

边缘盆地的成因:弧后扩张说

一些板块学者进一步主张,边缘盆地是通过弧后扩张作用,导致岛弧从大陆裂离或岛弧本身裂开而形成。由于边缘盆地总是与岛弧—海沟系紧密共生,构成统一的沟—弧—盆体系,不难想见,边缘盆地拉裂扩张的动力源很可能就在海沟俯冲带。

28.浊流

浊流是由大量松散的沉积物和水混合,比重大于周围水体而向下流动的流体,主要有两种形成过程:

1.洪水期河流携带大量泥沙穿过狭窄的陆架,直接顺着口外的峡谷向深海流去而形成浊流。这种浊流一般规模较小,但是发生的频率较高。但是如果河流因携带的物质量少且颗粒细小,成为密度小于海水的浑水流,则散流于海水表层,不成为浊流。

2.河流把携带的泥沙大部分堆积在宽缓的陆架上,形成巨厚的沉积,由于自生液化,以及触发作用可导致滑塌而形成浊流。地震、火山爆发、海啸等可触发沉积物崩塌而产生浊流。暴风浪把大量近岸水下的泥沙席卷起来,亦可形成浊流,这类浊流一般规模大,但是频率低。

海洋地质学就业职位

海洋地质学就业职位 海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研究海洋地球的构造、成因、演化和资源。随着人们对海洋的探索深入,海洋地质学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涉及到海洋矿产资源、海底地貌、海洋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那么,海洋地质学的就业职位有哪些呢? 一、研究机构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机构包括国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国内的研究机构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海洋地质系、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质系等;国外的研究机构有美国海洋学会、英国海洋学会、法国海洋地质研究所等。在这些研究机构中,海洋地质学专业的研究人员可以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工作,同时也可以参与相关领域的国际合作项目。 二、矿产资源勘探企业 海洋矿产资源是海洋地质学的一个研究领域,包括海底油气、锰结核、多金属硫化物等。矿产资源勘探企业是开发和利用海洋矿产资源的主要力量,其中不乏海洋地质学专业的人才。这些人才可以从事海洋地质勘探、矿物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负责海洋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管理和监测等方面的工作。 三、海洋工程企业 海洋工程是海洋科技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海洋开发、海上交通、海洋环保等多个方面。海洋地质学专业的人才在海洋工程企业中也有很好的就业机会。这些人才可以从事海洋勘测、海底地形测量、

海底管道敷设、海底电缆敷设、海底隧道建设等工作,负责海洋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四、海洋生态保护机构 海洋生态保护是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海洋地质学专业的人才在海洋生态保护机构中也有很好的就业机会。这些人才可以从事海洋环境监测、海洋污染治理、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工作,负责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设计、实施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五、海洋科普机构 海洋科普是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领域,涉及到海洋地质、海洋生态、海洋气象等多个方面。海洋地质学专业的人才在海洋科普机构中也有很好的就业机会。这些人才可以从事海洋科普教育、海洋科普宣传、海洋科普咨询等工作,负责普及海洋科学知识、提高公众海洋意识等方面的工作。 总之,海洋地质学是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涉及到海洋的众多方面,海洋地质学专业的人才可以在研究机构、矿产资源勘探企业、海洋工程企业、海洋生态保护机构、海洋科普机构等多个领域找到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地质学的就业前景也将越来越广阔。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 答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海洋地质学复习重点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海岸带:在波浪、潮汐、海面波动、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等动力因素综合作用下,海岸线的两侧具有一定宽度的条形地带不断发生变化,这个地带称为海岸带,其宽度受地形影响各地段不等。 我国《简明规程》中定义:海岸带是指海水运动对于海岸作用的最上限界及其邻近陆地、潮间带以及海水运动对于潮下带岸坡冲淤变化影响的范围。海岸带包括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还包括河口和港湾以及海涂。 2.海滩:海滨是与海直接接触的一狭条地带,介于海岸线与低潮海滨线之间,未固结的沉积物(砾、沙)所组成的海滨称为海滩(beach)。(是以波浪作用为主要动力,由粗粒硅质碎屑组成的沿岸分布的疏松沉积物堆积体) 3.河口湾:河口区被海水淹没时称河口湾,是“一个半封闭的近岸水体,与开阔海联系自由,其中的海水在一定程度上被大陆排出的淡水冲淡” 4.被动大陆边缘:稳定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大陆边缘等。稳定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比较稳定,地形宽缓,从滨外浅海至洋底,可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三个单元。稳定大陆边缘主要分布于大西洋、印度洋边缘。 5.无震海岭:发育在大洋盆地之中,由海底火山链组成,按火山年龄新老依次呈线状排序,排列方向与大洋中脊垂直或相交。海岭上无中央裂谷,也没有横断海岭的转换断层,其地形不像大洋中脊那么崎岖。无震海岭上现代活火山比较少见,尤其是没有频繁的地震活动。 6.三角洲:是指河流流入海洋或湖泊时,在河口附近的陆上和浅水环境中形成的碎屑沉积体。其平面形态为尖顶朝向陆地的三角形,或者呈朵状,故名曰三角洲。 7.方解石补偿深度(CCD):CCD线又称深海雪线,海底一定深度之上存在碳酸盐沉积,而在此深度之下碳酸盐全部融解,这个深度即碳酸盐补偿深度。CCD升降史及其事件—四次CCD升降事件 (1)白垩纪时CCD线较浅,一般在3600m之下; (2)渐新世三大洋的CCD线变得很深; (3)中新世的CCD线又普遍变浅;到距今10~15Ma,CCD线又回升到 3700m; (4)晚中新世至今,各大洋的CCD线一直在急剧增深,目前估计在4500~4900m,成为地质历史上CCD线的最大深度时期。 8.潮间带:位于平均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区域。视能量差异,又分平均海平面至平均高潮面的上潮间带和平均海平面以下至平均低潮面的下潮间带。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总21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Marine Geology) 海洋地质学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专门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研究。 2. 2.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 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 利用人造卫星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 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形地貌; 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采取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 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征。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办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征、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还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 3.从DSDP到ODP到IODP,深海钻探计划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DSDP)(1968-1983)证实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 大洋钻探(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 整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2003-2013)、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2013-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

4.21世纪是海 洋世纪,海洋 地质学面临什 么新的任务和 挑战 海洋高新技术的 应用向空间发 展、观测精度不 断提高 , 从而使 海洋地质科学的 调查研究朝" 领 域广、精度高、 研究深 " 的方向 发展 第二章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 主要内容: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巨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周围是围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 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于各大陆分离,漂移,逐渐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天的太平洋。 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围绕联合古大陆的广阔海洋称为泛大洋; 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 从中生代开始,泛大陆逐渐破裂、分离、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 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 缺陷: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征不够精确; 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可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 3、地球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大陆的分裂为何始于中生代,联合古陆为何能在地球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得以生存,未解释中生代以前地球演化历史 4、日月引力引起的潮汐摩擦力和离极力都太小,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关键是关于大陆漂移的驱动机制) 5.大陆如何拼接的一些具体问题未能妥善解决。 2.海底扩张的主要内容及证据 主要内容: ○1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 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海洋地质学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前景

海洋地质学的前沿研究及应用前景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底形态、海底沉积物物质组成、过程和演化现象,以及海洋与地球相互作用的学科。它是地质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分支,对于了解地球演化历史和未来趋势,以及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海洋地质学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和前沿研究。本文将对海洋地质学的前沿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介绍。 第一、高分辨率海底地形测绘技术 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海底地形测绘技术是海洋地质学的前沿和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各国的科研人员利用多波束测深技术、声学成像测量技术、激光测測技术等手段,实现了对海底地形、地貌、构造、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大范围、精细化、多角度的探测和研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诸多数据支撑。 特别是在中国,自2003年开展“国家深海科学考察”以来,我国的海洋科研人员在潜水器、声学、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技术发展上突破了多项难题,取得了一系列世界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南海深海地质测绘取得了世界级突破,通过对南海

主汛期和间汛期的海平面变化进行研究,对于我国的天然气水合 物资源探测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第二、海底环境演变与气候变化 海底环境演变与气候变化是海洋地质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也是 近年来获得重要进展的领域。通过对海底沉积物、化石、地球化 学地球物理等方面的探测与研究,可以了解海平面变化、洋流变化、热带气旋等自然现象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而预测和评 估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近年来,海洋地质学在全球变化领域呈现出超越乃至替代陸地 观测数据的重要趋势,例如,自深海沉积物中获取的气象、气候、涉及地壳运动的资料等,在模式重构和古气候重建方面占有举足 轻重的重要地位。同时,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成果对于评估全球氧 含量、海洋生态状况、沉积物成因等多种科学问题也发挥出重要 作用。 第三、海底资源探测与开发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主要内容:①、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砂运动和沉积作用。 ②、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 ③、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 ④、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 ⑤、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 ⑥、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 ⑦、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 ⑧、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 ⑨、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 ⑩、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2.研究海洋地质学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概述海洋地质的研究历程? 答: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崎岖不平的地形,发现了纵贯整个大西洋的中央海岭;又用柱状取样管取样,进行样品的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

海洋地质学试题库Tomorrow Will Be Better, February 3, 2021

西湖凹陷问题集 第一章绪论 重点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海洋地质学古海洋学 简答题 1.海洋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2.简述海洋地质学发展史

3.试述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试述海洋工程地质学研究内容 5.试述古海洋学的研究内容 6.海洋学主要的分支学科有哪些 7.简述深海钻探计划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 第二章海洋学基础 重点内容 填空题 1.海水有波浪、潮汐、海流三种基本运动形式; 2.地壳根据其结构、物质组成和厚度的差异,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 渡型地壳三大类型; 名词解释 海洋流 简答题 1.洋中脊的磁异常特征 2.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3.标准洋壳结构 4.简述海流的分类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色海水盐度海水氯度海水密度海啸波浪潮汐海洋流洋壳岩石圈磁异常条带板块转换断层离散型边界会聚型边界 简答题 5.海水的盐度分布 6.海水的温度分布 7.海水的密度分布 8.海水的化学性质

9.波浪的分类 10.海流的分类 11.标准洋壳结构 12.瓦因-马修斯假说 13.板块构造学说要点 14.岩石圈板块的边界类型 第三章海洋调查 重点内容 简答题 1.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改变地球观测的海底三大发现 4.简述海洋地球物理调查的主要方法及目的 了解内容 名词解释 海洋地质调查海下遥感水深测量 简答题 1.世界海洋调查的研究历程 2.海洋调查的内容、类型、方式 3.简述海洋地震勘探特点和应用 4.简述海洋地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5.简述海洋重力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6.简述海洋热流测量的特点和应用 7.简述海上定位的类型分类 8.简述海底表层沉积物取样的类别、特点和应用 9.简述钻井平台的分类及特点 第四章海洋地形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思考题汇总 第一章 1、海洋地质学的定义 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结构 1)海洋地貌学;2)海洋地球物理学;3)海底构造地质学 4)海洋沉积学;5)海洋地层学;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 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国内外海底探测技术 海底探测技术汇集了各学科领域的高新技术成果,包括调查平台、海上定位、海底水深地形探测、地球物理探测、地质采样、海底原位观测、遥感技术等。 第二章 1、分别简述大洋地貌、大陆边缘地貌的地貌单元 大洋地貌: 大洋中脊 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 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称为中央裂谷。 断裂带: 大洋中脊体系在宏观上构成全球性海底山脉,但在微观上并非连续不断,它被一系列与脊轴垂直或近于垂直的横向大断裂带切割。 大洋盆地

深海平原: 深海平原是指海盆底平坦的区域,坡度小于1:1000,为地球表面最平坦的部分。 深海丘陵: 深海丘陵是指深海平原中明显高起的小丘,高度小于1000m。水平分布范围一般从1~10 km,但也可达50km。 海山与平顶海山: 孤立于洋底之上、相对高度在数百米以上的海底高地叫作海山。在海山之中顶部平坦呈圆锥状台地的山峰叫平顶海山。 岛链: 在大洋中,存在有呈线状排列的火山,形成海山链,如果这些海山出露在海面之上,则形成岛链。 环礁: 礁体(石是指由钙质生物体堆积而成的海底隆起。环礁是指大洋中毗临海面而生长的环状礁体。 大陆边缘: 稳定型 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大陆坡:大陆坡是分隔大陆和大洋的全球性巨大斜坡,从陆架外缘(陆架坡折)向深海延伸至2000m左右水深。 大陆隆:陆坡坡麓向大洋缓倾的、由沉积物堆积成的巨大楔状沉积体,常由许多海底扇复合、改造而成。 活动型 大陆架:大陆架是大陆向海自然延伸的部分,是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 岛弧:海沟向陆一侧,并且与海沟平行展布的弧形火山列岛,称为岛弧。 海沟:一般指水深超过6000m的狭长深水洼地,常出现于大陆(或大洋)边缘,多呈弧形,大多由一系列深海洼地组成,其侧坡比较陡急,横剖面呈 “V”形,或有狭长的平坦海底。 边缘海盆:岛弧之间或岛弧与大陆之间的海盆地叫边缘海盆地。 2、海洋划界原则 两个或几个国家在领海、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的界限发生重叠时,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海洋地质学知识点详细概括 1.锰结核广泛分布于什么位置? 这几年国际大洋钻探计划发现的深海金属矿产之一的锰结核广泛分布于深海盆内。 2.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在什么部位出现? 属于深海底金属矿产之一的海底热液一般沿增生板块边缘与构造带以热泉、间歇泉、喷气孔与渗透海底熔岩的形式活动。 3.“黑烟囱”、“白烟囱”是怎么回事? 1979年美国科学家在水深2700 m的东太平洋海隆直接观察到发生在深海底的奇观—“黑烟囱”与“白烟囱”。“黑烟囱”是发生于洋壳内因地球内热作用于渗入海水后形成的海底热流,海底热流内含有大量的硫化物,很适合嗜流生物的生长,因此在“黑烟囱”周围发现了美丽的白虾白蟹。而白烟囱中的微粒主要为非晶质SiO2成分与少量Fe、Zn硫化矿物。 4.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什么部位? 美丽的“黑烟囱”通常出现在洋中脊轴附近。洋壳内热液的循环作用与离开洋中脊的远近有关,距中脊轴越来越远,洋壳内的热液循环作用就会逐渐变弱。

5.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什么? 当前制约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因素主要是资源的可利用性与可采性、经济合理性与对环境影响的预测。 6. 海洋油气开发包括哪三个方面的内容? 海底油气的开发,开始于20世纪初,它的发展经历了从近海到远海,从浅海到深海的过程。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可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常用地震波的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其次是海底油气的开采,这主要是通过钻井平台进行。最后是海洋油气的输送,一种是由船舶运输,另一种是海底管道运输。 海底油气的勘探、开采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国际合作与工程招标是可行方式之一。 7.现代海洋地质调查技术有哪些? 研究进行海洋地质学调查勘测的各种技术手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常规海洋地质调查技术、专项调查研究技术与地球物理测量.属第一类的有:地质取样、现场观测、遥感遥测技术、剖面仪、例扫声呐、海底照像与电视等;专项调查手段包括深海钻探、潜深观测等;地球物理调查包括地震、重力、磁力与热流等项调查.

海洋地质学

1.温跃层: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呈不均匀递减,表层海水温度较高,其下是温度铅直梯度 较大的水层,在不太厚的深度内,水温迅速递减,此层称为温跃层。 2.深层水:深层水介于中层水和底层水之间,约在2000-4000米深度上。大洋深层水主要 是北大西洋格陵兰南部的上层海洋形成的。 3.海岸均衡剖面:近岸海区从水深等于盛行波1/2波长的深处,至暴风浪可达到的岸滩最 高点之间,由粒径相同和比重相同的泥沙构成坡度均匀的海底,在波浪的作用下,其侵蚀和堆积处于相对平衡状态,这种海底剖面称为海岸平衡剖面。 4.残留沉积:沉积物的属性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不相适应,形成于与目前陆架海区完全 不同的环境,如陆架海底出现砂质沉积,浅海底出现淡水沉积等。 5.转换断层:横断中脊的断裂带,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的断 层,两盘相互错动仅仅发生在中脊轴之间,断层两侧海底扩张的方向相同,没有相互错动。 6.上升流: 指海水由海底向上的涌升 7.碳酸钙补偿深度(CCD): 在大洋中往往在某一深度以下,从表层降落下来的钙质生物 介壳(CaCO3)的溶解速度比供给速度快,碳酸钙介壳还没有来得及在海底积累以前就溶解消失完了,通常把这样的溶解消失深度称为碳酸钙补偿深度(CCD) 8.中立线: 在水下岸坡上,泥沙在浅水波的作用下,作往返运动,在水下岸坡上可以找到 这样一点,波浪携带泥沙向岸运动的距离,等于返回时运动距离加上重力作用使泥沙在斜坡上运动的距离,即泥沙在浅水波作用下,垂直岸线来回运动一周期后,仍然回到原来位置,这一位置称为中立点,把岸坡上所有中立点连接起来,就称为中立线。 9.蛇绿岩套: 往往出露在陆上褶皱带,实际上是古代洋壳和上地幔的碎块。它们是在板块 俯冲、碰撞的过程中,被挤压、逆冲而卷入到褶皱带中。蛇绿岩套中的基性、超基性岩与放射虫硅质岩等深海沉积物紧密共生。 10.贝尼奥夫带: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贝尼奥夫带被当作板块的俯冲带。这一带常有不同震 源深度的地震发生。通常震源深度靠洋侧较浅,靠陆侧较深,构成一个倾斜的震源带,叫做贝尼奥夫带。 1、标准大洋地壳可分为三层,第一层为___沉积层__,第二层为_火山岩层_,第三层为__ 辉长岩或橄榄岩层__ 2、三角洲在快速堆积过程中会形成一系列形变构造,这些构造包括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同生断层,底辟构造,滑动构造) 3、海岸带包括_陆上和_水下_两部分,前者是滨海平原的组成部分,后者则属_内大陆架 4、深海沉积物主要来源于_______, ______和____ .(陆源物质,海洋源物质,其它源物质) 5、大洋中脊在三大洋中的分布各有特点。太平洋内,它的位置偏东,两坡平缓,一般称为 _______.大西洋内,山系位于正中部位,轮廓与两岸平行,呈_______弯曲。印度洋中脊也大体位于大洋中部,整个洋中脊为___________。(东太平洋海隆,S形,倒置的Y形) 6、珊瑚礁由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部分组成。(礁体生长带,礁前带,礁后带) 7、陆架海区的沉积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现代沉积,残留沉积,变余沉积) 8、根据水动力作用类型和强度,三角洲类型可分为______,____ 和_______.(河流型三角 洲,波浪型三角洲,潮汐型三角洲) 9、根据潮汐作用的范围,海岸带可划分为___潮上带,潮间带,和潮下带。 10、组成大洋地壳的岩浆岩,主要是地幔物质分熔出的___拉斑玄武岩岩浆和碱性玄武岩岩浆_分异的产物。 11、深海沉积中的钙质软泥主要是指有孔虫软泥___,颗石藻软泥和__翼足类软泥_ 12、根据礁体与岸线之间的关系,珊瑚礁可分为_______, ____和_____.(堡礁,岸礁,环礁)

海洋地质学中的沉积物粒度分析

海洋地质学中的沉积物粒度分析在海洋地质学中,对于海洋沉积物的研究十分重要。沉积物中的粒度分析是一项常见的技术手段,用于了解沉积物的组成、形成过程以及古环境演变等信息。本文将介绍海洋地质学中的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及其应用。 一、概述 沉积物是指在水体中悬浮物质沉积下来形成的物质堆积体,主要由颗粒物质组成。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映了物质来源、古环境、运动力学过程等信息。因此,粒度分析可以为我们提供海洋地质学研究的重要线索。 二、粒度分析方法 1. 水下观测法 水下观测法是通过使用声纳设备获取海底沉积物的粒度信息。声纳设备可以通过测量声波在沉积物中的传播速度来确定粒度分布。该方法适用于获取大范围的海底沉积物粒度数据,但对于细粒沉积物的分辨率较低。 2. 潜望镜法 潜望镜法是将一个细长的透明玻璃板下垂至水中,观测沉积物的垂直分布。通过观察沉积物在玻璃板上的沉积特征,可以初步判断出粒

度的分布情况。这种方法操作简单,适用于水浅、光线充足的场合,但对于深水区的应用有一定局限性。 3. 核心取样法 核心取样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沉积物粒度分析方法。通过使用大型钻探设备,将海底沉积物采集为长而细的圆柱形样本,即岩心。然后对岩心进行切片处理,利用显微镜或颗粒度分析仪器对沉积物的颗粒大小进行测量。该方法可以获取更详细、准确的粒度数据,并且可以进行多种细节分析。 三、沉积物粒度分析的应用 1. 古环境演变研究 沉积物粒度分析可以通过分析粒度信息的变化,推断海洋环境的演变过程。例如,随着粒度的变细,可以推测为较低能量的环境,如湖泊或静态海湾。而粒度变粗则可能表示较高能量的环境,如河口、海岸线附近等。 2. 沉积物来源研究 粒度分析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沉积物的物质来源。通过与潜在来源地的物质进行对比,可以推测沉积物是否来自陆地、火山活动、生物残骸或气候变化等。 3. 地质灾害评估

海洋地质学概论

海洋地质学概论 海洋地质概论 一、1(海洋地质学定义:以传统的地质学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海洋高新探测和处理技术为依托,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大洋岩石圈地质过程及其与地球相关圈层(尤其是大气、水圈和地幔)间相互作用,为人类开发资源、维护海洋权益和保护环境服务的科学。 2(海洋地质学学科结构 :1)海洋地貌学 2)海洋地球物理学 3)海底构造地质学4)海洋沉积学 5)海洋地层学 6)古海洋学7)海底矿产地质学8)海洋灾害地质学9)海洋工程地质学 3(海底探测技术:1)海洋调查平台:调查船、载人深潜器(HOV)、AUV、ROV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 2)海上定位 GPS定位无线电导航定位海底声学脉冲及海洋雷达浮标定位3)海底水深地形声学探测方法回声测深旁侧扫描声纳多波束测深 4)地球物理调查方法(重、磁、电、震、声、热)(1)浅地层剖面测量(2)多道数字地震系统(3)重力测量:地球重力场测量(4)地磁测量 (5)海底电磁测深 (6)海底热流调查5)海底地质取样(1)表层取样 (2)柱状岩心取样(3)钻探取样 6)海底观测系统 欧洲:地中海观测网计划。美国:2007年东太平洋海底(至地壳深部)-水层的“海王星”观测网。日本:西太平洋海底地震观测网。韩国:“21世纪海洋韩国计划”;济州岛东南,建成全球最大海上观测平台。二、1(海底地貌:海水覆盖下的固体地球表面形态的总称。 2(大洋中脊:大洋中脊体系是指贯穿世界各大洋、成因相同、特征相似的海底山脉系列的总称。其在海底的展布一般居于大洋中部,也有的称为中央海岭,简称海岭。 3(中央裂谷:大洋中脊轴部从顶部切入的谷地,深1~2km,两壁陡直,称为中央裂谷。 4(转换断层:洋脊被一系列横向断层切割,断层长度可达数千公里,错

海洋地质学复习

海洋地质学复习 海洋地质学复习 课程提纲: 绪论 海岸带类型与沉积特征 海平面变化 三角洲-河口湾类型与沉积特征 浅海碳酸盐与珊瑚礁 大陆边缘与大陆架沉积 海底地形、地貌 大洋构造 深海沉积 大洋演化历史—古海洋学 大洋矿产和生物资源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球上相互连通的广阔水域构成统一的世界海洋,可以将其分为主要部分和附属部分。主要部分为洋,附属部分为海、海湾和海峡。 2洋(大洋):海洋的主体部分,一般远离大陆,面积广阔,约占海洋总面积的90.3%;深度大,一般大于2000m;海洋要素如温度、盐度等不收大陆影响,盐度平均为3.5%,且年变化小,具有独立的潮汐系统和强大的洋流系统。 3海:是海洋的边缘部分。还得深度较浅,平均深度一般在2000m以内。其温度和盐度等海洋水文要素受大陆影响很大,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没有独立的潮汐和洋流系统,潮汐多由大洋传入,但涨落显著,海流有自己的环流形式。 4陆间海:位于大陆之间的海,面积和深度都较大,如地中海,加勒比海。 5内海:深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小,其水文特征受大陆强烈影响,

如渤海,和波罗的海。6边缘海:位于大陆边缘,以半岛、岛屿或群岛与大洋分隔,但水流交换通畅,如南海、东海和日本海。 7南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靠近南极洲的那一片水域,在海洋学上具有特殊意义。它具有自成系统的环流系统和独特的水团结构,既是世界大洋底层水团的主要形成区,又对大洋环流起着重要的作用。 南大洋定义:从南极到南纬40°为止的海域。 8海底热液系统的特点: 深部生物圈:极端环境,高温高压,黑暗,伴有热液活动,黑烟囱和白烟囱 能量来源:地热, 9海洋地质学:对海洋流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研究。以海水覆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广阔的深海海底。 研究内容: 在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泥沙运动和沉积作 用 海平面变化及其地质、经济意义 三角洲、河口湾的研究 大陆边缘的地形、沉积和地质构造 深水大洋洋底的地形、洋壳构造、岩石组成、成因、历史和演化深海沉积和地层学问题 海陆相互作用 大洋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海洋矿产资源的储集条件和成矿规律的探讨 以海底物质为载体,研究全球变化的历史、现在和未来 10 Pericontinental (marginal) Sea 陆缘海: the shallow marine environment occupies mainly the continental shelf area around the margin of the continent.

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

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海洋地质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以上海洋地理环境的科学,它不仅关注 海底地貌、地壳运动和沉积物等基本地质要素,而且通过对海水和海 底的取样及数据收集,也为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依据。 海洋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人们对于海洋 的认识还非常有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深入研究海洋地 质学,从而开启了对于海洋矿产资源的探索。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 主要包括海底地质剖面测量、沉积物取样、地震勘探以及遥感等。这 些方法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图像,让我们对于海底地球的结构 和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成果不仅在科学领域有重要意义,同样在海洋矿 产资源开发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人 们能够了解海洋中各种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赋存方式以及开采潜力。在实际开发中,根据定量的地质调查数据,可以选择最佳的开发方案 和开采技术,从而提高开发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海洋矿产资源主要包括油气、金属矿产以及盐碱类矿物等。其中, 油气是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之一,而且在国际贸易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过海洋地质学的研究,人们能够找到油气田的分布规律和形成机制,从而指导勘探和开发工作。另外,海底的金属矿产也具有广阔的开采 前景,例如铁、锰、铜等金属资源。通过评估海底金属矿产资源的储 量和质量,可以为开发提供决策依据。此外,海洋中的盐碱类矿物也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如海盐、刺藻等,可以作为食盐和工业原料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需要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 展的问题。由于海洋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开发活动对于海洋环境的影 响较大。因此,在开发过程中,需要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 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同时,也要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通过合 理开发和利用,确保海洋矿产资源的世代传承。 总之,海洋地质学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密不可分。通过对海洋地质 环境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海底地球的构造和过程,为海洋矿产资源 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但同时也要注意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在科学、经济、环境等多方面的协调下,海洋矿产资源开发才能 取得长远的发展。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十章 古海洋学)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十章古海洋学 1.1968—1983年的DSDP和1985至今的ODP在古海洋研究方面取得成果 (1)中生代至今洋流格局变化过程及其影响; (2)晚白垩纪以来大洋水温的阶状变冷; (3)大洋和地中海盐度的变化; (4)白垩纪末生物灭绝事件的始末; (5)大洋缺氧沉积特征和意义; (6)新生代大洋海面的变化; (7)海水溶解作用与古CCD线的升降; (8)沉积碳酸盐和大洋生产力变化; (9)综合若干地质事物勾划出新生代古海洋的演化历史。 2.古海洋学的一些相关知识 1.概述: 古海洋学——60年代末期开展DSDP以来,从深海底岩芯得到了有关海洋发展演化的许多信息,从而创立的一门新的学科。 古海洋学是一综合性新学科。涉及地质、生物、化学、水文、气象等多个学科领域。 古海洋学是研究海洋体系发展演化的学科。 2.古海洋学体系 (1)海水温度、盐度、密度以及洋流的发展和演化; (2)底层环流格局的演变历史和影响; (3)浮游底栖生物的地理发展; (4)海洋生产力的历史变化及其对沉积物分布的影响; (5)碳酸钙和硅质沉积的溶解历史等。 3.现存局限性: (1)DSDP/ODP钻孔只限于某些区域,难以真正掌握全球信息; (2)岩芯采取率仍不理想; (3)年代精度不够; (4)生物扰动干扰了一些地层顺序; (5)沉积物成岩作用在各地有差异,影响对环境的推断。 4.古海洋学是通过沉积物岩芯来推断全球环境的指导思想: 1)将今论古、比较转化的思想方法。比较沉积学是把现代环境参数用于古代,分析并解释古代。就是把当代的比较分析转化到古代沉积物的分析中去。 2)全球变化思想方法。古海洋学分析问题始终以全球变化观点为指导,常由一孔岩芯的结论推断对全球的影响,或从一种环境的变化推断对全球其它环境的影响。如某一海峡的开通引起洋流路线改变,从而影响大气环境、气温、降水和侵蚀间断面的发育。 3)强调动态古地理时空研究的思路。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往往注重地质体的机械记录,而古海洋学是以运动的方式恢复古地理,强调它们的时空关系。同时使用站位回溯法,推断多少年以前此地质体的地理位置,始终以动态的观点分析古海洋。、 4)强调事件地质的研究方法。事件地质是指某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形成特定的与现代环境不协调的地质体。通常指全球性事件。正地质事件指留下了沉积物,如洪水泛滥、风暴潮沉积;负地质事件指较大的沉积间断。古海洋就是依靠若干地质事件的澄

海洋地质学复习要点

古海洋学概述 古海洋学研究方法 古海洋学:生物指标 古海洋学:物理和化学指标 古海洋记录:第四纪海洋与冰后期海洋 1.温跃层()是位于海面以下100—200 米左右的、温度和密度有巨大变化的薄薄一层,是上层的薄暖水层与下层的厚冷水层间出现水温急剧下降的层。 2.大洋传送带: 将北半球高纬信息传至全球 3.热带辐合带 4. 古海洋学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与主要技术支撑条件? 古海洋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影响多时间尺度古海洋环境演化的主控因素有哪些,特征如何? 1.海洋沉积物来源与组成 (岩源沉积物):由岩石风化而来,以碎屑颗粒, 陆源颗粒或火山颗粒形式进入海洋 (生源沉积物):由海洋生物骨骼构成,包括,,(有孔虫),其中由3组成的,成为(钙质软泥);由2组成的,成为(硅质软泥)

() (水成(自成)沉积物):由溶液中直接析出或颗粒物与溶解接触后形成 全球大洋中70%的陆源物质来自西太平洋边缘 2.在海洋沉积物的某深度处,当3的溶解速率等于其累积速率时,将不再有3保存于该深度以深的沉积物中,这个深度称为3补偿深度()。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3溶解速率与累积速率较难以获得,海洋学家经常方便地将海洋沉积物中3含量为5%的深度定义为3补偿深度。 饱和深度—溶解跃层—补偿深度 3.古海洋环境十大参数 古温度古盐度海水结构海平面变化古气候 物质来源营养浓度生产力古海水2与值沉积通量 古海洋学:生物指标 1.生物替代指标( ) 浮游有孔虫()底栖有孔虫( ) 放射虫与硅鞭藻( ) 海洋硅藻( ) 颗石藻() 生物标志物() 不饱和烯酮古温度计 2.浮游有孔虫:单细胞真核生物,营浮游生活, 100μ1,钙质壳,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及答案

海洋地质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研究对象:占地球表面积70.8%的广阔海底,即被浩瀚无垠的海水所覆盖的这一部分岩石圈。具体来说,就是从海岸线起,经大陆架、大陆坡、大陆裙直至深海洋底,其地理范围环绕七大洲,遍布四大洋。 主要内容:①、在海洋动力(波浪、潮汐、海流等营力)作用下海岸地貌的塑造演化、泥砂运动和沉积作用。 ②、三角洲与河口湾的研究 ③、海平面变动及其地质意义 ④、海底地壳的组成物质及其分布规律 ⑤、珊瑚礁的成因、特征与成岩作用 ⑥、海底地壳的运动及其所引起的构造和形态特征 ⑦、海洋沉积物及其成岩过程 ⑧、大洋盆地的起源和发展演化历史 ⑨、海洋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和成矿条件的探讨 ⑩、海岸工程、港口建设、滩涂开发等所涉及的海洋地质学知识在人类生产斗争中的应用 2.研究海洋地质学有何理论和实际意义? 答:海洋覆盖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 它是全球地质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沉积作用的天然实验室。 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人类未来的重要资源基地。 海洋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直接关系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海洋地质调查还是海港建设、海底工程和海底资源开发的基础。 因此,海洋地质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概述海洋地质的研究历程? 答:1872~1876年英国“挑战者”号进行环球海洋调查,第一次取得深海样品,发现了深海软泥和锰结核。1891年由英国的默里和比利时的勒纳尔将这次凋查成果编制成第一幅世界大洋沉积分布图及写成《海洋沉积》一书,标志着近代海洋地质研究的开始。 “挑战者”号之后的几十年间,海洋地质的研究进展甚微。1925~1927年,德国“流星”号调查船远航南大西洋,首次采用电子回声测深技术揭示了深洋底

地球科学四处海洋科学学科方向

地球科学四处海洋科学学科方向 引言 地球科学是一门研究地球构造、地球表面现象和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及变化的学科,而海洋科学则是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学科方向之一。海洋科学涉及广泛,包括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海洋化学等多个子学科。本文将介绍地球科学中与海洋科学相关的四个学科方向。 1.海洋地质学 海洋地质学是研究海洋底部的地质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它探索海底地形、海洋沉积物、地球构造和海底地壳的演化等问题。海洋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海洋地质实地考察、海洋地质采样及实验室分析等。研究海洋地质有助于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质灾害的形成机制,对海洋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海洋生物学 海洋生物学研究海洋中的生物多样性、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和适应策略等。海洋生物学主要关注海洋生物种类、数量和分布规律,通过海洋生物采样、实验室研究和数学模型等手段进行研究。海洋生物学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探索新药物和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 3.海洋物理学 海洋物理学是研究海洋中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学科。它关注海洋的运动、海浪、海流、海洋温度和盐度分布等问题。海洋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海洋观测、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海洋物理学有助于了解海洋的运动规律、预测海洋灾害、开展海洋工程和利用海洋能源等。 4.海洋化学 海洋化学是研究海水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学科。它主要关注海洋中的元素循环、化学反应和海洋酸化等问题。海洋化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海洋

水质监测、实验室分析和数值模拟等。研究海洋化学有助于了解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探索新能源和预测气候变化等。 结论 地球科学中的海洋科学学科方向包括海洋地质学、海洋生物学、海洋物理学和海洋化学。这些学科方向的研究将深化我们对海洋的认识,帮助我们保护海洋资源、预测和减轻海洋灾害、探索新能源,以及解决环境和气候变化等重大问题。

海洋地质学复习(第三章 洋壳起源与海底构造)

海洋地质学复习 第三章洋壳起源与海底构造 1.简述板块构造学的发展? 1、大陆漂移的复活 1912:A.L.Wegener的大陆漂移说,造成固定论与活动论的全面挑战; 五十年代:“古地磁说”; 2、海底扩张说的提出 六十年代: “国际地球物理年”; 海底磁异常的成因--F.J.Wine- D.H. Matthews假说,1963年; H.H.Hess和Dietz的海底扩张说; 3、板块构造形成 深海钻探计划,1968~1983年; 1965年,J.T.Wilson转换断层,板块构造提出 1968年,D.P.Mckenzie,W.J.Morgan,X.Le Pichon,板块划分 七十年代: “国际地质对比计划” “国际地球动力学计划” 八十年代: “国际岩石圈计划”,1980~1990 “大洋钻探计划”,继深海之后,1985~1995 4、后板块构造阶段 2.简述板块构造学的特点? 1、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以海洋研究为基础,多学科交叉综合产生的现代大地构造理论; 2、比较成功的、简洁的回答了“地球是怎样活动的”这一古老地质问题; 3、比较全面、合理的综合应用不同地质作用探讨地球动力学过程及其演化: 地壳运动-构造作用 岩浆作用 变质作用 沉积作用 成矿作用 3.海底扩张说及三大支柱是什么? 定义:洋底在洋脊裂谷带形成并不断扩张,老的洋底在海沟处消减,使洋底不断更新。洋底的扩张是刚性的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洋脊位于对流圈上升处,海沟位于下降处。如果上升流发生在大陆内部就导致大陆的分裂。

三大支柱: 1. 条带状海底磁异常 A.磁异常特征 线条状:正反向地磁条带相间排列,每一条宽度仅20~30公里,长数百到千公里,异常强度约400伽玛左右; 定向性:平行洋脊,显著定向; 对称性:以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 全球性。 B.磁异常成因 瓦因-马休斯假说: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 C.海洋沉积物的磁性 灵敏磁力仪测定表明正反向磁化段在沉积岩芯中交替出现。证实地磁场的频繁倒转,同时证明海底是扩张运动的,地球表层存在大规模水平运动。 2.深海钻探 1)洋壳很年轻且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2)洋壳层沉积厚度与层序对称于大洋中脊轴分布 3) 洋壳同侧沉积厚度与层序差异规律变化 4)直接揭示洋底年龄,从中脊轴部向两侧递增。可计算扩散速率(2cm/y),为海底扩张学说提供强有力证据 5)洋底面积与计算吻合 3.转换断层 4.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别? 1)运动方向:转换断层BC段错动方向是右旋,且断层外两盘运动方向一致;而平移断层,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始终相反,左旋,错动沿整条断裂带发生。重要区别! 转换断层两侧板块的运动是横向运动,其速度与两脊轴处的扩张速度成正比,两盘海底块体运动的方向永远与断层完全平行。而走滑断层两盘的运动方向可以与走滑断层线斜交。2)断距:如果是平移断层,标志物之间的断距应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转换断层之间的洋中脊之间的距离一般是稳定的,尽管洋中脊轴两侧海底不断扩张,但中脊轴之间的断距不随时间增加而增加。 3)地震活动:断层的错动只发生在两脊轴之间,因此只有转换断层部分才有浅源的地震活动,延伸的破碎带部分是无地震活动的。 而地震活动可沿整个走滑断裂发生,可以是浅、中、深源地震的任何一种或多种,取决于其切割深度。 4)地貌特征: 转换断层:非对称脊岭,线形断崖和狭长沟槽,两者高差可达数公里,在地震剖面和重力上均有明显反映。 走滑断层的:负地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