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物理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学习要求】

1.了解薄透镜成像,观察其成像的像差。

2.学习光学装置的共轴调节技术。

3.掌握根据物像位置关系测定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米尺、光源、滤色片、平面物(如细铜丝网),平面反射镜、光屏、待测透镜等。

【实验原理】

透镜焦距是表征其成像性质的重要参数。测定焦距不单是一项产品检验工作,更重要的是为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最常用的测焦距方法大都是根据物像关系设计的。本实验仅介绍运用物像位置关系测定焦距的几种方法。

令依次表示透镜成像的物距、象距和透镜的像方法焦距(或称第二焦距),则有:

式中各量均从薄透镜的光心量起,并且顺光线传播方向测量得到的物距、像距和焦距是正值,逆光线传播方向测量则得到负值。在实验中确定物、像和透镜的位置,测出了物距和像距,便可计算焦距,即

一个实际物体正的薄透镜后可以成一实像,量取透镜到物的距离和透镜到像的距离,便可计算焦距。而负透镜只具发散性质,不能使实物成实像,因此必须设法确定虚像位置或者采用虚物成实像的方法。如图6—1—2所示,实物首先由辅助正透镜成一实像,将负透镜放在和之间。由于负透镜的发散作用,最终成像在位置。即的物(虚物,)为像。记录下和的位置,便可计算物距、像距和焦距。

由公式(6—1—2)测定正透镜焦距,在一般情况下,要同时测量物距和像距,测量、计算都比较麻烦。采用自准直方法测量焦距,既可以简化测量、免去计算,同时也大大地缩短了光路。自准直法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光路如图6—1—3所示,当发光点Q恰好处在L的物方焦

面上时,由L出射的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再次通过透镜并成像在焦面上。如果平面镜和光轴垂直,则像和物关于光轴对称。

要使实物经正的薄透镜成一实像,物和像之间的距离必须不小于透镜的四倍焦距(请读者证明)。如果实物和接收实像的屏幕之间的距离D大于待测透镜的四倍焦距,那么,在物和屏之间,透镜可取两个位置,如图6—1—4所示。当其在实线透镜位置时,屏上出现缩小的像;当透镜处在虚线透镜所在的位置时,屏上出现放大的像。如以表示透镜可取的两位置之间隔,那么

有时称这种两次成像法为贝塞尔法。

【实验步骤】

光学元件同轴等高的调整。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3.观察透镜成像的像差。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本实验所述的各方法只适于测量薄透镜焦距?试分析每一种测量方法的精度,并把它们加以比较。

2.在贝塞尔法中,可以采用两个开孔的白屏,它们都可以作为物或接收小孔像。请考虑,这样做能否提高测量精度?原因何在?

3. 应用自准直法测焦距,有时会发生错觉,当反射镜恰好位于成像平面时,测量的系统误差何在?可否设法减小?

4.有人认为应用贝塞尔法也可以测定厚透镜焦距。请分析,如果这样做,测量的系统误差何在?可否设法减小?

5.为了确定由负透镜所成的虚像位置,可以采用视差法,即:将一枚长针放在负镜和实物之间,在透镜的另一侧用眼通过负透镜观察虚像,并从透镜上方观察长针。适当改变长针位

置,待长针和虚像相互无视差时,长针即占据虚像位置。此外,应用贝塞尔法也可以确定虚像位置,你能设计出具体做法吗?

6.在自准直测量中,如拿去反射镜仍有反射像,试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实验讲义

实验五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一、目的 1.学会调节光学系统共轴,并了解视差原理的实际应用。 二、仪器和用具 光具座、会聚透镜、发散透镜、物屏、白屏、平面反射镜、尖头棒、指针、光源. 三、原理 透镜会分为发散透镜和会聚透镜两类,当透镜厚度与焦距相比甚小时,这种透镜称为薄透镜,如图1-1所示,设薄透镜的像方焦距为f’,物距为p,对应的像距为p’,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1/p’-1/p=1/f’(1-1) 故f’=pp’/p-p’(1-2) 应用上式时必须注意各物理量所适用的符号法则.一般文献和标准规定:距离自参考点(薄透镜光心)量起,与光线行进方向一致时为正,反之为负。运算时已知量须添加符号,未知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1.测量会聚透镜的方法 (1)用实物成像求焦距 用实物作光源,其发出的光线经会聚透镜后在一定条件下成像,可以用白屏接取实像加以观察,通过测定物距和像距,利用(1-2)即可算出f’。 (2)由透镜两次成像测求焦距 当物体与白屏的距离L大于4f’时,保持其相对位置不变,则会聚透镜置于物体与白屏之间,可以找到两个位置,在白屏上都能看到清晰的像。如图1-2所示,透镜两位置之间的距离的绝对值为d,运用物像的共轭对称性质,容易证明 f’=L^2-d^2/4L (1-3) 上式表明,只要测出d和L就可以算出f’。由于通过透镜两次成像而求的f’的,这种方法称为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这种方法中不需要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因此用这种方法测出的焦距一般较为准确。 (3)由自准直确定 如图1-3所示,当尖头棒P放在透镜L的物方焦面上时,由P发出的光经过透镜后成为平行光,如果在透镜后放一与透镜光轴垂直的平面反射镜M,则平行光经M反射后仍为平行光,沿原来的方向反方向行进,并成像P’于物平面上,P 与L之间的距离就是像方焦距,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调焦的,所以又称之为自准直法。 2.测定发散透镜焦距的方法 (1)虚物成实像求焦距 如图1-4所示,设物P发出的光经辅助透镜L1后成实像P’,当加上待测焦距的发散透镜L后使成像P’’,则P’和P’’相对于L来说是虚物体和实像,分别测出L到P’和P’’的距离,根据(1-2)即可算出L的像方焦距f’。 (2)由平面镜辅助确定虚像位置求焦距 如图1-5所示,物P(尖头棒)经待测发散透镜L成正立的虚像P’,若在L 前放置指针Q和平面镜M,则观察者在B处可同时看到P’与在镜中的反射像Q’,

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14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器件,常常被组合在其他光学仪器中。焦距是反映透镜性质的一个重要参数。因此了解并掌握透镜焦距的测量方法,不仅有助于加深理解几何光学中的成像规律,也有助于加强对光学仪器调节和使用的训练。另外,光学平台是光学实验中的常用设备,通过本实验还可以了解光学平台的使用方法。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透镜的成像规律; 2、掌握测量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3、掌握和理解光学系统光路调节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薄透镜成像原理及其成像公式 在近轴光线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公式为 111 +=(14-1) u v f 式中u为物距,v为像距f为焦距,对于凸透镜、凹透镜而言,u恒为正值,像为实像时v为正,像为虚像时v为负,对于凸透镜f恒为正,凹透镜f恒为负。 图14-1 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原理图图14-2 自准直法测凸透镜焦距原理图2、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原理 (1)物距-像距法

根据成像公式,直接测量物距和像距,并求得透镜的焦距。 (2) 共轭法(位移法) 由图14-1可见,物屏和像屏距离为L (L >4f ),凸透镜在O 1、O 2两个位置分别在像屏上成放大和缩小的像,由凸透镜成像公式,成放大的像时,有 111u v f += ,成缩小的像时,有 111u D v D f + = +-,又由于 u v D +=,可得 2 2 4L D f L -= 。 (3) 自准法 位于凸透镜L 焦平面上的物体AB 上(实验中用一个圆内三个圆心角为060 的扇形)各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成为平行光束(包括不同方向的平行光),由平面镜M 反射回去仍为平行光束,经透镜会聚必成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于原焦平面上,这时像的中心与透镜光心的距离就是焦距f (如图14-2)。 3、 测量凹透镜焦距的原理 (1)自准值法 通常凹透镜所成的是虚像,像屏接收不到,只有与凸透镜组合起来才可能成实像。凹透镜的发散作用同凸透镜的会聚特性结合得好时,屏上才会出现清晰的像(如图14-3所示)。测凹透镜焦距的自准法就成为测凸、凹透镜组特定位置时的自准法了。 图14-3 自准直法测凹透镜焦距原理图 来自物点S 的光线经凸透镜成像于P 点,在L 1和点P 间置一凹透镜L 2和平面镜M ,仅移动L 2使得由平面镜 反射回去的光线再经L 2、L 1后成像S ’于物点S 处。 对于这时的L 1和L 2透镜组来说,S 点则为其焦点,在L 2与M 间的光线也一定为平行光,对于L 2来说,从M 反射回去的平行光线入射L 2成虚象于P 点,即

初中八年级(初二)物理 实验十二薄透镜焦距测量

光路调整和透镜参数的测量 透镜是光学基本元件,工程中常用它建立光路作为传输光能量和光信息,并是组成各种光学仪器的主要组件。不同的用途需要焦距不同的透镜或透镜组。通过测量透镜的焦距,我们可以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学会光路的分析和调整技术,这对了解光学仪器的构造和正确使用很有帮助,为探索其它学科提供了实际的手段和技能。 [预习要点] 1.什么是薄透镜?什么是近轴光线?透镜成像公式的使用条件是什么? 2.什么是自准法?它的光路及成像有什么特点? 3.什么是共轭法?用共轭法测透镜焦距有何优点? 4.什么叫等高同轴?用什么方法调节等高同轴? [实验重点] 1.加深理解透镜成像规律。 2.掌握简单光路、光轴的调节技术。 3.学习测量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4.学习不确定的计算方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物屏、像屏、白炽光源、平面镜、光具凳、光学平台、分光计(参阅教材P203,图4.3.2)。 [实验原理] 透镜的中心厚度(d)比透镜焦距f小很多,约为% f d,我们称之为薄透镜。 /≤ 5 1.薄透镜成像规律 (a)凸透镜(会聚透镜) 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当一束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主光轴上距透镜光心0为f的焦点F上,f OF=称为焦距,见图1(a)。

(b )凹透镜(发散透镜) 对光线具有发散作用。一束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经折射变为发散光束,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与主光轴交于F 点,称焦点F 到透镜光心0的距离为焦距f ,见图1(b )。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的成像公式为: f q p 111 =+ (1) 式中,f —透镜的焦距,p 为物距,q 为像距。 符号规则: 物距p 为正值表示实物,为负值表示虚物。 像距q 为正值表示实像,为负值表示虚像。 焦距f 为正值表示凸透镜,又称正透镜;为负值表示凹透镜,又称负透镜。 2.透镜焦距的测量原理 (1)自准法(由光的可逆性原理求焦距) 这个方法是利用物距等于焦距使之产生平行光,在用平面镜把平行光原路返回到物屏上,看到成像。用像是否清晰检验调焦是否完成,用像所在位置检验透镜光轴与平面镜法线是否平行。 如图2,在凸透镜后面放一平面镜,当物距等于凸透镜焦距f 时,则物光经过凸透镜后成为平 行光,被平面镜反射回来的平行光再次经过凸透镜后所成的像也在焦平面上,且为倒像。据此就可测出焦距f 。 图1 透镜的焦距 图2 自准法测凸透镜焦距 图3 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

八年级上册物理实验25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25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教学目标 重点与难点 实验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讨论 1.本实验介绍的测量薄凸透镜的方法有几种?请画出光路图。 本实验介绍的测量薄凸透镜的方法有: (1)自准直法 光路图如下图所示。当物体A处在凸透镜的焦距平面时,物A上各点发出的光束,经透镜后成为不同方向的平行光束。若用一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将平行光反射回去,则反射光再经透镜后仍会聚焦于透镜的焦平面上,此关系就称为自准直原理。所成像是一个与原物等大的倒立实像A′。所以自准直法的特点是,物、像在同一焦平面上。自准直法除了用于测量透镜焦距外,还是光学仪器调节中常用的重要方法。 自准直法 (2)物距像距法 光路图如下图所示。因为凸透镜可以成实像,所以可以测出物距u和像距v后,代入透镜成像公式即可算出凸透镜的焦距。 (3)贝塞尔法(共轭成像法)

光路图如下图所示。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如果物屏与像屏的相对位置l 保持不变,而且l >4f ,当凸透镜在物屏与像屏之间移动时,可实现两次成像。透镜在x 1位置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透镜在x 2位置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实验中,只要测量出光路图中的物屏与像屏的距离l 和透镜两次成像移动的距离d ,代入下式就可算出透镜的焦距。 22 4l d f l -= 2. 如何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凹透镜是发散透镜,所成像为虚像,不能用像屏接收。为了测量凹透镜的焦距,常用辅助凸透镜与之组成透镜组,使能得到能用像屏接收的实像。其测量原理如下光路图所示。 实物AB 经凸透镜L 1成像于A ′B ′。在L 1和A ′B ′之间插入待测凹透镜L 2,就凹透镜L 2而 言,虚物A ′B ′又成像于A ″B ″。实验中,调整L 2及像屏至合适的位置,就可找到透镜组所成的实像A ″B ″。因此可把O 2A ′看为凹透镜的物距u ,O 2A ″看为凹透镜的像距v ,则由成像公式可得 111u v f -+= (虚物的物距为负) u v f u v ?= - 由于u < v ,求出的凹透镜L 2的焦距f 为负值。 3.实验测试前,如何调整“共轴等高”? 可分两步进行。 ①粗调: 先将透镜等元器件向光源靠拢,调节高低、左右位置,凭目视使光源、物屏上的透光孔中心、 透镜光心、像屏的中央大致在一条与光具座导轨平行的直线上,并使物屏、透镜、像屏的平面与导轨垂直。 测量凹透镜焦距 O 2 L

平行光管法测薄透镜焦距

基础物理实验研究性报告 课题名称平行光管法测薄透镜焦距院系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第三作者

【目录】 【目录】 (1) 【摘要】 (2) 【关键词】 (2) 【实验原理】 (2)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3) (2)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3) 【实验仪器】 (4) 【实验步骤】 (4) (1)等高共轴调节 (4) (2)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5) (3)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5) 【数据记录与处理】 (5)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5) (2)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7) 【误差分析】 (8) 【讨论】 (8)

平行光管法测薄透镜焦距 【摘要】 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元件,一般由玻璃、塑料、水晶等透明材料制作而成,在天文、军事、交通、医学、艺术等众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用的透镜主要有凸透镜与凹透镜两大类。焦距是反映透镜特性的一个重要参数,因而准确测量透镜的焦距则显得尤为重要。实验室测量透镜焦距的方法有自准直法、物距像距法、共轭法、平心光管法等。本文将利用平行光管法测量两种透镜的焦距,并对实验误差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 薄透镜焦距、平行光管、等高共轴调节 【实验原理】 首先来认识一下平行光管。平行光管是一种能发射平行光束的精密光学仪器,是装校调整光学仪器的重要工具,也是光学量度仪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一个质量优良的准直物镜,其焦距是经过精确测定的。本实验所用的是F550平行光管,其物镜焦距约为550mm (准确数值由厂家提供)。起光学系统主要结构如图0.1所示。 1—光源;2—毛玻璃;3—分划板;4—物镜 图0-1 平行光管光学结构图 测量透镜焦距时,平行光管以白炽灯作为光源1,由于灯丝发出的光不是均匀的面光源,因此需要通过毛玻璃2将其转换成面光源照射到分划板上。分划板3置于物镜4的焦平面上,因此,从物镜射出的光为平行光。配用不同的分划板,连同测微目镜头,或显微镜系统,则可以测定透镜组的焦距,鉴别率,及其他成像质量。将附配的调整式平面反光镜固定于被

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实验报告模板:薄透镜焦距的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2.成像法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1 s′? 1 s = 1 f′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则焦距为: f′=?f=ss′ s?s′ 式中f′为像方焦距,f为物方焦距,s′为像距,s为物距。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心(光心)量起,与光线行进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所示。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s和像距s′,即可用式求出该透镜的焦距f′。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3.共轭法 共轭法又称为位移法、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如图所示,使物与屏间的距离D>4f并保持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必能在像屏上观察到二次成像。设物距为s1时,得放大的倒立实像;物距为s2时,得缩小的倒立实像,透镜两次成像之间的位移为d,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推得: f′=D 2?d2 4D 物像公式法、自准法都因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引进误差。而共轭法只要在光具座上确定物屏、像屏以及透镜二次成像时其滑块移动的距离,就可较准确地求出焦距f′。这种方法无需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测量误差可达到1%。 操作要领: 粗测凹透镜焦距,方法自拟。 取D大于4f′。 调节箭矢中点与透镜共轴,并且应使透镜光轴尽量与光具座导轨平行。往复移动透镜并仔细观察,成像清晰时读数。重复多次取平均值。

(二)凹透镜焦距的测定 成像法(辅助透镜法) 如图所示,先使物AB发出的光线经凸透镜L1后形成一大小适中的实像A′B′,然后在L1和A′B′之间放入待测凹透镜L2,就能使虚物A′B′产生一实像A′′B′′。分别测出L2到A′B′和A′′B′′之间距离s2、s2′,根据式f′=?f=ss′ 即可求出L2的像方焦距f2′。 s?s′

八年级物理物理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 【学习要求】 1.了解薄透镜成像,观察其成像的像差。 2.学习光学装置的共轴调节技术。 3.掌握根据物像位置关系测定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实验仪器】 光具座、米尺、光源、滤色片、平面物(如细铜丝网),平面反射镜、光屏、待测透镜等。 【实验原理】 透镜焦距是表征其成像性质的重要参数。测定焦距不单是一项产品检验工作,更重要的是为光学系统的设计提供依据。最常用的测焦距方法大都是根据物像关系设计的。本实验仅介绍运用物像位置关系测定焦距的几种方法。 令依次表示透镜成像的物距、象距和透镜的像方法焦距(或称第二焦距),则有: 式中各量均从薄透镜的光心量起,并且顺光线传播方向测量得到的物距、像距和焦距是正值,逆光线传播方向测量则得到负值。在实验中确定物、像和透镜的位置,测出了物距和像距,便可计算焦距,即 一个实际物体正的薄透镜后可以成一实像,量取透镜到物的距离和透镜到像的距离,便可计算焦距。而负透镜只具发散性质,不能使实物成实像,因此必须设法确定虚像位置或者采用虚物成实像的方法。如图6—1—2所示,实物首先由辅助正透镜成一实像,将负透镜放在和之间。由于负透镜的发散作用,最终成像在位置。即的物(虚物,)为像。记录下和的位置,便可计算物距、像距和焦距。 由公式(6—1—2)测定正透镜焦距,在一般情况下,要同时测量物距和像距,测量、计算都比较麻烦。采用自准直方法测量焦距,既可以简化测量、免去计算,同时也大大地缩短了光路。自准直法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光路如图6—1—3所示,当发光点Q恰好处在L的物方焦

面上时,由L出射的平行光经平面镜反射再次通过透镜并成像在焦面上。如果平面镜和光轴垂直,则像和物关于光轴对称。 要使实物经正的薄透镜成一实像,物和像之间的距离必须不小于透镜的四倍焦距(请读者证明)。如果实物和接收实像的屏幕之间的距离D大于待测透镜的四倍焦距,那么,在物和屏之间,透镜可取两个位置,如图6—1—4所示。当其在实线透镜位置时,屏上出现缩小的像;当透镜处在虚线透镜所在的位置时,屏上出现放大的像。如以表示透镜可取的两位置之间隔,那么 有时称这种两次成像法为贝塞尔法。 【实验步骤】 光学元件同轴等高的调整。 1.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2.测量凹透镜的焦距。 3.观察透镜成像的像差。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本实验所述的各方法只适于测量薄透镜焦距?试分析每一种测量方法的精度,并把它们加以比较。 2.在贝塞尔法中,可以采用两个开孔的白屏,它们都可以作为物或接收小孔像。请考虑,这样做能否提高测量精度?原因何在? 3. 应用自准直法测焦距,有时会发生错觉,当反射镜恰好位于成像平面时,测量的系统误差何在?可否设法减小? 4.有人认为应用贝塞尔法也可以测定厚透镜焦距。请分析,如果这样做,测量的系统误差何在?可否设法减小? 5.为了确定由负透镜所成的虚像位置,可以采用视差法,即:将一枚长针放在负镜和实物之间,在透镜的另一侧用眼通过负透镜观察虚像,并从透镜上方观察长针。适当改变长针位

薄透镜焦距测量实验

薄透镜焦距测量 【实验目的】 1. 学习光学仪器的使用和维护规则,学会调节光学系统使之等高共轴。 2. 掌握测量薄会聚透镜和发散透镜焦距的方法。 3. 观察透镜成像,并从感性上了解透镜成像公式的近似性。【实验仪器】 光具座,底座及支架,薄凸透镜,薄凹透镜,平面镜,物屏(有透光箭头的铁皮屏),像屏(白色,有散光的作用)。 【实验原理】 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元件,焦距是反映透镜特性的重要物理量。为了正确使用光学仪器,必须掌握透镜成像规律,学会光路调节技术和焦距测量方法。 1.自准直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如图1-1和图1-2所示,当物P在焦点处或焦平面上时,经透镜L 后光是平行光束,经平面镜反射再经透镜后成像于原物P处。因此,P 点到透镜L中心点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f。

图1-1:自准直法测量焦距原理图1 当实物(具体实验中为狭缝光源)刚好在凸透镜焦点时,会在实物处呈现倒立等大的实像。实物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即是焦距的值。 图1-2:自准直法测量焦距原理图2 光的可逆性原理:当光线的方向返转时,它将逆着同一路径传播。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调焦的目的,所以称自准直法。 2.物距与像距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由于对实物,凸透镜可成实像,所以直接测量凸透镜的物距u、像距v,就可以用高斯公式(高斯公式的普遍形式:),求出凸透镜的焦距,如图2-1所示。 图2-1:物距与像距法测量焦距原理图 3.共轭法(二次成像法)测量凸透镜焦距 如图3-1,取物体与像屏之间的距离L大于4倍凸透镜焦距f,即L>4f,并保持L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在像屏上必能两次成像。

薄透镜焦距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薄透镜焦距测定物理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大学物理实验 实验名称: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地点: 基础实验大楼 座位号: 01 实验时间: 第77周星期33下午 44点开始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光路调整的基本方法;2.学习几种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实验方法;3.观察薄凸透镜、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二、实验原理: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自准法如图所示,在待测透镜L的一侧放置一被光源照明的物屏AB,在另一侧放一平面反射镜M,移动透镜(或物屏),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待测透镜的焦距,即 由于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聚焦的目的,

所以称之为自准法,该法测量误差在 之间。 2.成像法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则焦距为: 式中 为像方焦距,为物方焦距, 为像距,为物距。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心(光心)量起,与光线行进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所示。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和像距 ,即可用式求出该透镜的焦距 。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3.共轭法 共轭法又称为位移法、二次成像法或贝塞尔法。如图所示,使物与屏间的距离 并保持不变,沿光轴方向移动透镜,则必能在像屏上观察到二次成像。设物距为 时,得放大的倒立实像;物距为 时,得缩小的倒立实像,透镜两次成像之间的位移为d,根据透镜成像公式,可推得: 物像公式法、自准法都因透镜的中心位置不易确定而在测量中引进误差。而共轭法只要在光具座上确定物屏、像屏以及透镜二次成像时其滑块移动的距离,就可较准确地求出焦距 。这种方法无需考虑透镜本身的厚度,测量误差可达到 。 操作要领: 粗测凹透镜焦距,方法自拟。 取D大于 。

薄透镜测焦距的方法总结

1.简述5~10种测薄透镜焦距的方法 (1) 自准直法 当光点P 处在透镜焦平面上时,P 点发出 的光经透镜L 成一束平行光,遇到与主光轴相垂直的平面镜M ,将其反射回去,反射光再次 通过透镜而会聚在P 所在的焦平面上。那么,P 与L 之间的距离就是该透镜的焦距f ,如图24-1所示。这种利用调节实验装置自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调焦目的的方法,称为自准直法。 自准直法是光学仪器调节中的一种重要方 法,也是一些光学仪器进行测量的依据。自准直望远镜是光学测量和光学装校中最常用的仪器。测角仪就是利用自准直法精密地测量微小角度、平面度等。 (2) 物距、像距法 111 S S f +=' ① 将公式①改写成 f S S S S = ⋅+' ' ② 利用公式②,只要测得物距S 、像距S '便可计算出透镜焦距f 来。 (3) 两次成像法 如图24-2所示。取物与像屏之间的距离为L 〉4f ,移动透镜,当在O 1位置时,屏上得到一放大的清晰像A'B',其物距S 1、像距S 1';当透镜处于O 2位置时,屏上又出现一缩小的清晰像A"B",这时物距S 2、像距S 2'。设透镜两不同位置间的距离为l ,焦距为 f L l L =-22 4 P O L M 图24-1 会聚透镜的自准直法光路图 f l L S'S'2 1 S S 1 2 O 1 O 2 A B B' A'(A") (B") 图24-2 会聚透镜的二次成像法光路图

(4)粗测法: 以太阳光或较远的灯光为光源,用凸透镜将其发出的光线聚成一光点(或像),此时,s →∞,s ′≈f ′,即该点(或像)可认为是焦点,而光点到透镜中心(光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 粗测法测透镜焦距 (5)平行光管测焦距 如果平行光管已调节好,并使玻罗板位于物镜L 的焦平面上,那么,从玻罗板出射的光,经物镜L 后变成平行光,平行光通过待测透镜L x 后,将在L x 的第二焦平面F '上会聚成像,其光路如图所示,因而玻罗板上的线对必然成像于F '面上.由图可以得到待测透镜的焦距为 (6) 使蜡烛发的光经透镜后,在透镜上呈现出与透镜等大的光斑,则蜡烛到透镜的距离为焦距。 (7) 二倍焦距法:实验器材:光具座、灯泡、凸透镜、光屏、刻度尺实验方法:将灯泡、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放在同一高度上,来回移动灯泡和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倒立的、等大的实像,用刻度尺测出灯泡或光屏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u 或v ,则f=u/2=v/2。重复以上实验2次,求3次测得距离的平均值,即为此凸透镜的焦距。 2.最小分辨角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它与分辨率的关系是什么? 最小分辨角是指能够分辨最小细节的能力,分辨出的最小角距。几何光学的知识我 f ' F y y f f x ''-='波罗板 y -f ' f 'x -y ' F L L X 平行光管物镜 待测透镜 图2.24-3

用分光计测量薄透镜的焦距论文

用分光计测量薄透镜的焦距论文 用分光计测量薄透镜的焦距论文 用分光计测量薄透镜的焦距论文 凹透镜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元件。焦距是反映透镜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论文大全,凹透镜。由于使用目的不同,需要选取不同焦距的透镜或透镜组。测量透镜焦距一般在导轨上进行,方法多种多样,自准法测量是一个重要方法,但是,自准法测量容易出现假象而造成误判;另外,对成像清晰度的判断直接影响测量的准确度。本文推荐用分光计测量薄透镜焦距,不但不会造成真假像误判,而且对成像清晰度判断准确度高。 1.自准法测量透镜焦距原理 凹透镜测量凸透镜焦距:如图1所示,将物点A安放在凸透镜L1的焦点(或焦平面)上时,它发出的光线通过透镜后将成为一束平行光。若用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镜M将此平行光反射回去,反射光再次通过透镜后仍会聚于透镜的焦点(或焦平面)上,则间距即为该凸透镜的焦距。 测量凹透镜焦距:如图2所示,将物点A安放在凸透镜L1的主光轴上,测出它的成像位置F。论文大全,凹透镜。固定凸透镜L1,并在L1和像点F之间插入待测的凹透镜L2和一平面反射镜M,使L2与L1的光心O1、 O2在同一轴上。移动L2,可使由平面反射镜M反射回去的光线经后,仍成像于A点。此时,从凹透镜射到平面镜上的光将是一束平行光,F点就成为由平面镜M反射回去的平行光束的虚像点,也就是凹透镜L2的焦点。测出的L2位置,则间距即为该凹透镜的焦距。 凹透镜2. 自准法测量透镜焦距误差主要来源 从测量透镜焦距原理图1和图2看到,从A处发出的光线经透镜透射在被测透镜的右侧形成平行光,然后通过平面反射镜将平行光反射回去,根据光的可逆性,在A处形成等大倒立的实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左右移动图1中的凸透镜L1和图2中的凹透镜L2直至在A处看到清晰的实像来证明在被测透镜至平面反射镜之间的光束为平

实验2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2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引言 透镜是光学一起种最基本的元件,反应透镜的主要参量是焦距,它决定了透镜成像的位置和性质(大小、虚实、倒立)。对于薄透镜焦距测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透镜光心点(像点)定位的准确度。本实验在具座上采用几种不同方法分别测定凸、凹2种薄透镜的焦距,以便了解透镜成像规律,掌握光路调节技术,比较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为今后使用光学仪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2.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光学元件等高等共轴调节的方法。 3.进一步熟悉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 4.熟悉光学实验的操作规则。 二实验原理 1.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粗略估算法: 以太阳光或较远的灯光为光源,用凸透镜将其发出的光线聚成一光点,此时,s→∞,s’≈f’,即该点可以认为是焦点,而光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即为图透镜的焦距,此法测量的误差约在10%左右。由于这种方法误差较大,大都用在实验前作粗略的估计,如挑选透镜等。 图2.1 薄透镜成像 (2)利用物距像距法球焦距: 当透镜的厚度远比其焦距小的多时,这种透镜称为薄透镜。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规律克表示为: f′s′+ f s =1 (2.1)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为: f’=-f=s′s (2.2) s−s′ (2.2)式中,f’为像方焦距;f为物方焦距。 式中的各线距均从透镜中心量起,与光线进行方向一致为正,反之为负,如图2.1所示。若在实验中分别测出物距s和像距f’。但应注意:测得量须添加符号,求得量则根据求得量则根据求得结果中的符号判断其物理意义。 (3)自准直法: 如图2.2所示,在待测透镜L的一侧放置被光源照明的1字形物屏AB,在另一侧放平面反射镜M,移动透镜,当物屏AB正好位于凸透镜之前的焦平面时,物屏AB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将变为平行光线,然后被平面反射回来。再经过透镜折射后,仍会聚在它的焦平面上,即原物屏平面上,形成一个与原物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倒立实像A’B’。此时物屏到透镜之间的距离,就是待测透镜的焦距,即 f=s (2.3) 由于这个方法是利用调节实验装置本身使之产生平行光以达到聚焦的目的,所以称之为自准法,该法测量误差在1%~5%之间。 图2.2 凸透镜自准法成像 2.凹透镜焦距的测定 凹透镜是发散透镜,用透镜成像公式测量凹透镜的焦距时,凹透镜成的像为虚像,且虚像的位置在物和凹透镜之间,因而无法直接测量其焦距,常用视差法、辅助透镜成像法和自准法莱测量。 (1)视差法 视差是一种视觉差异现象:设有远近不同的两个物体A和B,若观察者正对着AB连线方向看去,A、B是重合的;若将眼睛摆动着看,A、B之间似乎有相对运动,远处物体的移动方向跟眼睛的移动方向相同,近处的物体移动方向相反。

薄透镜焦距测量及自组显微镜、望远镜

.' 薄透镜焦距测量及自组显微镜、望远镜 【学习重点】 1. 了解和掌握透镜焦距的简单测量方法 2. 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仪器用具】 1.5米光具座、透镜夹持架、凸透镜三个、半透半反镜、平面镜、分化板、钨灯光源 【预习重点】 1. 自准法测量透镜的原理 2. 位移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原理 3. 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工作原理 4. 显微镜和望远镜放大倍数的定义及测量中如何运用的 【背景知识】 1. 自准法:自准法是自准直技术的简称,它在平行光管和测量望远镜的调整、测量球面和 非球面的面型以及测量透镜或光学系统的焦距等方面有着广泛应用,是几何光学实验中经常采样用的一种实验技术。无限远的物经 透镜成象,象处在透镜的焦平面上。准直技 术在光学实验中通常是指产生平行光束或获 得处于无限远的物的方法。自准法测量透镜 焦距就是首先利用待测透镜自身产生一个位 于无限远的物,再用待测透镜对它成象,通 过测量象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来确定透镜的焦 距。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焦距的原理如图1所 示。当物y 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时,经透镜L 和平面反射镜所组成的光学系统后,如果在焦平面上成一与物等大的到立实象,物到透 镜中心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 2. 位移法又称贝塞尔法或二次成象法。测量原理如图2所示。首先选定物象间的距离A 。 如果透镜在这个距离间能有两个成象位置,两个成象位置之间的距离为d 。 A d A f 4'2 2-= 从理论上可知,只要'4A f >, 上述公式都成立,在实验之前思 考一下,在实验中这个条件还成 立吗?如果不成立,原因是什 么? 3. 显微镜是一种助视光学仪器。显 微镜是用来观察和测量有限远 微小目标的工具,光学显微镜根 据具体用途可分为许多种类,在 图1 自准直法测量透镜焦距 图2 位移法测量透镜焦距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带有不确定度计算

薄透镜焦距的测量(带有不确定度计算) 测量薄透镜焦距并计算不确定度是一种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它涉及到使用光源、光屏和透镜来测量透镜的焦距。下面将详细描述这个实验过程,并给出不确定 度的计算方法。 一、实验原理 在薄透镜的成像过程中,光线通过透镜后,由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会聚于一点, 这个点被称为焦点。焦距是指从透镜中心到焦点的距离。我们可以通过在薄透镜前 放置一个光源,并调整光屏与透镜的距离,使得光源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 然后测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即为焦距。 二、实验步骤 1.将光源、透镜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同一直线上,并确保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可以 调整。 2.调整光源的位置,使其发出的光线垂直于透镜的主轴。 3.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得光源在光屏上形成一个清晰的像。 4.测量光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两次测量,取平均值),即为透镜的焦距。 三、不确定度计算 不确定度是指测量结果的不确定性或误差范围。在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不确定度的来源: 1.测量工具的精度:例如,我们使用的测量工具可能不是绝对精确的,这会导 致测量结果存在误差。 2.光源的光线稳定性:光源发出的光线可能会因为温度、电压等因素而发生改 变,这会影响到成像的清晰度,从而影响焦距的测量精度。 3.实验操作:在调整透镜和光屏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人为因素导致操作不准 确。

假设上述不确定度来源均为均匀分布,那么我们可以使用以下公式来计算不确定度: u=3Δ 其中,u为不确定度,Δ为各个不确定度来源引起的误差范围。 例如,如果我们的测量工具精度为0.01mm,光源光线稳定性引起的误差范围为0.02mm,实验操作引起的误差范围为0.03mm,那么我们可以计算不确定度:u=30.01=0.0189mm 四、实验数据处理与结论 假设我们在实验中得到的焦距为f,那么我们可以计算出焦距的不确定度uf:uf=f×fu 例如,如果我们的焦距为50mm,那么: uf=50mm×50mm0.0189mm=0.0038mm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薄透镜的焦距为50mm±0.0038mm。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计算方法是一种简化处理方式,实际的不确定度计算可能需要考虑到更多的因素。例如,如果我们的光源、光屏和透镜之间的角度发生变化,那么我们需要重新计算透镜的焦距和不确定度。此外,如果我们的实验环境存在温度变化、气流扰动等因素,也可能会影响到焦距的测量结果。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更加细致地考虑各种不确定度来源,并进行更为精确的不确定度计算。

基础物理实验报告测量薄透镜焦距及自组显微镜与望远镜

测量薄透镜焦距及自组显微镜与望远镜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透镜焦距的简单测量方法; 2.较为准确地得到待测凸透镜的焦距; 3.掌握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调节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一)、自准直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首先利用待测透镜自身产生一个位于无限远的物,再用待测透镜对它成像,通过测量像与透镜之间的距离来确定透镜的焦距。 当物像y位于透镜的焦平面上时,经透镜L和平面反射镜所组成的光学系统后,当在焦平面上成一与物等大的倒立实像时,物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就是透镜的焦距,此时有公式: f=x L−x y(1)(二)、二次成像法:

图2.二次成像法光路图 二次成像法光路图如图所示。首先选定物象间的距离A,并且保证在此间距内,透镜能够在光屏上有两次清晰的成像。透镜的两个成像位置之间的距离为d 。S1、S1′分别为成放大像时的物和像的位置,S2、S2′分别为成缩小像时的物和像的位置。则有: S1−S2=d, S1′−S2′=d, S1′−S1=A, S2′−S2=A(2)透镜成像公式为: 1 S′−1 S =1 f′ (3) 可得: d=√A(f′−4A) (4)可得: f′=A2−d2 4A (5)(三)、自组显微镜:

通常所提到的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放大倍数是指视角放大率,其中视角ω为: tanω=y l (6)视角放大率为: Γ=tanωi tanωe (7)其中: tanωe=y1 250tanωe=tanω′=y2 f e (8) 则有: Γ=y2250 y1f e (9)又因为: y2 y1=−Δ f0 (10) Γ=−Δ250 f0f e (11)其中: Δ=M−f0−f e(12)(四)、自组望远镜:

物理实验思考题问题详解

光学实验思考题集 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⒈远方物体经透镜成像的像距为什么可视为焦距? 答:根据高斯公式v f u f ' +=1,有其空气中的表达式为'111f v u =+-,对于远方的物体有u =-∞,代入上式得f ´=v ,即像距为焦距。 ⒉如何把几个光学元件调至等高共轴?粗调和细调应怎样进行? 答:对于几个放在光具座上的光学元件,一般先粗调后细调将它们调至共轴等高。 ⑴ 粗调 将光学元件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它们靠拢,用眼睛观察各光学元件是否共轴等高。可分别调整: 1) 等高。升降各光学元件支架,使各光学元件中心在同一高度。 2) 共轴。调整各光学元件支架底座的位移调节螺丝,使支架位于光具座中心轴线 上,再调各光学元件表面与光具座轴线垂直。 ⑵细调(根据光学规律调整) 利用二次成像法调节。使屏与物之间的距离大于4倍焦距,且二者的位置固定。移动透镜,使屏上先后出现清晰的大、小像,调节透镜或物,使透镜在屏上成的大、小像在同一条直线上,并且其中心重合。 ⒊能用什么方法辨别出透镜的正负? 答:方法一:手持透镜观察一近处物体,放大者为凸透镜,缩小者为凹透镜。方法 二:将透镜放入光具座上,对箭物能成像于屏上者为凸透镜,不能成像于屏上 者为凹透镜。 ⒋测凹透镜焦距的实验成像条件是什么?两种测量方法的要领是什么? 答: 一是要光线近轴,这可通过在透镜前加一光阑档去边缘光线和调节共轴等高来实现;二是由于凹透镜为虚焦点,要测其焦距,必须借助凸透镜作为辅助透镜 来实现。 物距像距法测凹透镜的要领是固定箭物,先放凸透镜于光路中,移动辅助凸透 镜与光屏,使箭物在光屏上成缩小的像(不应太小)后固定凸透镜,记下像的坐标位置(P );再放凹透镜于光路中,并移动光屏和凹透镜,成像后固定凹透镜(O 2), 并记下像的坐标位置(P ´);此时O 2P =u ,O 2P ´=v 。 用自准法测凹透镜焦距的要领是固定箭物,取凸透镜与箭物间距略小于两倍凸 透镜的焦距后固定凸透镜(O 1),记下像的坐标位置(P );再放凹透镜和平面镜于 O 1P 之间,移动凹透镜,看到箭物平面上成清晰倒立实像时,记下凹透镜的坐标位 置(O 2),则有f 2 =O 2P 。 ⒌共轭法测凸透镜焦距时,二次成像的条件是什么?有何优点? 答:二次成像的条件是箭物与屏的距离D 必须大于4倍凸透镜的焦距。用这种方法 测量焦距,避免了测量物距、像距时估计光心位置不准所带来的误差,在理论 上比较准确。 6.如何用自准成像法调平行光?其要领是什么? 答:固定箭物和平面镜,移动箭物与平面镜之间的凸透镜,使其成清晰倒立实像于 箭物平面上。此时,箭物发出的光经凸透镜后为平行光。其要领是箭物与平面

透镜焦距的测量

实验5 透镜焦距的测量 焦距是透镜(或透镜组)的主点到焦点的距离,是透镜(或透镜组)的重要参数之一。测定透镜焦距的常用方法有平面镜法(自准法)和物距像距法。对于凸透镜还可用移动透镜二次成像法(又称共轭法)。应用这种方法,只需要测定透镜本身的位移,测法简单,测量的准确度较高。 实验目的 ⒈学会简单光学系统的共轴调节; ⒉学习测量薄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自准法、物距像距法、共轭法) ⒊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调整方法。 实验原理 一、透镜成像公式 透镜分凸透镜、凹透镜。 ⑴凸透镜具有使光束聚合的作用。当一束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通过透镜后, 将会聚到主光轴上,会聚点F称为透镜的焦点。透镜光心O到焦点F的距离称为焦距(图5-1)。 图5-1透镜的焦点焦距 (a)凸透镜(b)凹透镜 (2)凹透镜具有使光束发散的作用,即一束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线透过凹透镜后散开,把发散光的反向延长线与主光轴的交点F称为该透镜的交点。透镜光心O到焦点F

的距离称为它的焦距f (图5-1(b )) 当透镜的厚度与焦距相比为很小时,这种透镜称为薄透镜。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包括凸透镜和凹透镜)成像规律可表示为 111 u f υ+= (5-1) 式中,u 为物距,υ为像距,f 为透镜的焦距。u 、υ和f 均从透镜的光心O 点算起。物距u 恒取正值,像距υ的正负由像的实虚决定。实像时,υ为正;虚像时,υ为负。凸透镜的f 取正值;凹透镜的f 取负值。 为了便于计算透镜焦距f ,式(5-1)可以改为 u f u υ υ = + 5-2 只要测得物距u 和像距υ,便可算出透镜的焦距f 。 二、凸透镜焦距的测量原理 ⒈ 自准法 见图5-2所示,若物体AB 恰好处于透镜 L 的焦平面上,则物上任一点发出的光线经透 镜L 后成为一束平行光,被平面镜M反射后仍 为平行光,再次通过透镜L后又在焦平面上成 像,像11B A 与物AB 等大倒立,物距即等于透 镜的焦距f 。 这种方法是利用实验装置(待测透镜)自身 产生的平行光束来调焦,所以叫做“自准法”, 也称为“自准直法”。 2.物距像距法 物体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折射后将成像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将测出的物距和像距代入式5-2即可算出透镜的焦距。 3.共轭法测量凸透镜的焦距 共轭法又称贝塞尔法。如图5-3,使物与屏间的距离b 〉4f 并保持不变。当凸透镜在

实验项目实验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项目 实验一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实验二透镜组基点的测定 实验三分光计调节及棱镜玻璃折射率的测定实验四小型棱镜摄谱仪的使用 实验五用双棱镜测定光波长 实验六牛顿环实验 实验七偏振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实验八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节和使用 实验九衍射光栅 实验十夫琅和费衍射

实验一 薄透镜焦距的测定 透镜是光学仪器中最基本的元件,反映透镜特性的一个主要参量是焦距,它决定了透镜成像的位置和性质(大小、虚实、倒立)。对于薄透镜焦距测量的准确度,主要取决于透镜光心及焦点(像点)定位的准确度。本实验在光具座上采用几种不同方法分别测定凸、凹2种薄透镜的焦距,以便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掌握光路调节技术,比较各种测量方法的优缺点,为今后正确使用光学仪器打下良好的基础。 【实验目的】: 1.学会测量透镜焦距的几种方法。 2.掌握简单光路的分析和光学元件等高共轴调节的方法。 3.进一步熟悉数据记录和处理方法。 4.熟悉光学实验的操作规则。 5.观察透镜的像差。 【实验仪器】: 光具座,凸透镜,凹透镜,光源,物屏,平面反射镜,水平尺和滤光片等。 【实验原理】: 一、凸透镜焦距的测定 1.粗略估测法: 以太阳光或较远的灯光为光源,用凸透镜将其发出的光线聚成一光点(或像),此时,s →∞,s′≈f ′,即该点(或像)可认为是焦点,而光点到透镜中心(光心)的距离,即为凸透镜的焦距,此法测量的误差约在10%左右。由于这种方法误差较大,大都用在实验前作粗略估计,如挑选透镜等。 2.利用物象公式求焦距: 在近轴光线的条件下,薄透镜成像的高斯公式为 1''=+s f s f (1) 当将薄透镜置于空气中时,则 焦距 ''' s s s s f f -=-= (2) 返回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