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何创新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何创新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如何创新

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服务的唯一提供者,承担了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不仅给国家财政造成了沉重负担,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质量也长期无法提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机制上也逐步引入了市场机制,改变了过去一家“包办”的做法,其中尤以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最为突出。这种市场化改革初期对政府财政的“减负”效果明显,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节省了宝贵的资金。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公其服务领域政府投入不足和过度市场化倾向问题逐渐凸显。医疗、教育、养老等本应由政府负担的公共服务支出被过度转嫁到公众身上,“看病贵”、“上学贵”、“养老无着”等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社会公众的重要问题并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在此背景下,应重新审视我国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理顺财政支出结构,采用多元化供给方式,保证公共服务的效率和公平。

一、我国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主要问题

1.基层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与事权不匹配

政府财政支出对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公共服务供给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采取的“分级自治”、“垂直管理”的基本模式,导致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与其所承担的公共服务责任严重不匹配。我国每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财政收入的50%左右,但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发展、军事国防和外交等领域,而涉及民生的公共服务却主要由省级以下各级政府提供,特别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往往由财政收入有限、供给能力低的基层政府承担。而“垂直管理”的行政模式进一步加剧了这种责任转嫁:通过设置“民生合格指数”、“官员升迁一票否决制度”等方式,将本应由上级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转移到下级政府。成为下级政府不得不承担的责任。目前,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养老保障等这类区域性外溢效应较强的公共品过多地由基层政府承担,直接增加了基层政府的财政负担。

2.城乡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

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农村成为公其服务的薄弱环节。我国虽有9亿农民(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目前已有2亿多农民流入城市,成为流动人口,但仍然保留农民身份,在各项公共服务的获得上按照“属地”原则,仍旧从农村获得),占全国人口的近70%,但他们所获得的公共服务水平远不及城市人口同等水平。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流出,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也日益严峻,农村人口,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人口的生活水平和健康状况令人尤为担忧。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源于我国城乡二元的结构特点,大量的建设和发展资金都被集中在城市,农村往往被忽略。

除中央对地方各级财政支持不足外,缺乏市场力量介入,市场化程度低也是农村地区公共服务缺乏的重要问题。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出于“减负”和“增效”的目标,在行政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政府逐渐将一部分公共服务提供领域向市场开放,允许市场力量进入,在如医疗、高等教育等领域引入了市场化力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些市场化的改革主要还是集中在城市范围内。以一、二线城市居多,一些公共服务领域甚至出现了“过度市场化”的倾向。而广大农村地区由于个人支付能力弱、公其设施不足、金融机构缺乏、市场环境差等原因,几乎没有市场化力量愿意进入农村。政府投入不足,市场力量稀缺,使我国农村地区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的“贫困区”。

以医疗服务为例。目前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整体不足,并且绝大部分医疗设施、人才都被集中在一、二线大城市。同时,在农村地区人们只能获得乡镇医疗卫生机构所提供的最低层次的医疗服务,当医疗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大量农村人口只能流入城市,这又增加了城市的医疗服务负担。因此,解决农村地区医疗服务供给问题对于解决我国的“看病难”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以上两个问题外,目前我国不同群体之间享受公共服务的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垄断行业和机关单位及部分企业员工享受的公共服务水平远远高于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和农民工等社会底层人员,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以身份为基础确定享有的权利、待遇和服务的体制还没有改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缺乏明确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造成处于社会底层的公民享受到的公共服务水平较低。

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

公共服务供给事关民生,其公平程度决定了城乡地区、东西地区和不同阶层人口的公平感和幸福感。因此要从顶层设计入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合理引导市场力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1.确立政府在公共服务供给保障中的主导地位

市场化改革进程使我国政府在公共服务中从原来的“大包大揽”转向现在的“能甩就甩”,虽然有利于减轻财政负担,但却出现了公其服务供给不足和供给效率低下的状况。医疗、教育等领域不断出现极端困难的案例。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政府应当是公共服务的安排者,这也是政府主导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体现。政府不仅要保障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保障全社会成员享受到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而且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公共服务作出安排,组织和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完善公共服务供给。事实上,由于并非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可以进行市场化改革,政府首先就需要确定哪些公共服务可以交给市场供给,哪些只能由政府供给。政府应及时调整改革方向,把握公其服务供给保障的主导地位,一方面通过精简机构、裁减冗员等方式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支出;另一方面加大民生领域的财政支出。

2.实现地方公共服务财权与事权对等

当前应调整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财政权和与之相匹配的公共服务供给责任,保证财权与事权对等。目前有三种调整方向:一是不改变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基本财政配置情况,对各级政府需要承担的事权进行重新分配;二是维持现有的各级政府事权分配格局,对其各自的财政收入和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比例进行重新划分;三是对财权配置和事权安排进行双向调整,使之能够更加相互适应。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体制,若要采取后两种方式就需要更大更全面的变革,需要科学全面的计算,因此笔者建议使用第一种方式,即维持现有的财政格局不变,重新划分事权。具体来说,对于区域外溢性较强的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中央应该逐步加大支持力度,尤其是对农村和财政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尽量避免地方因财力不足减少公共服务支出,影响人民公共服务获得的情况。

3.拓展多元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通过拓展多元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可以把社会生活中分散的、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与非规模化的服务供给进行对接,有效提高供给效率和公平程度。这种多元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设计,使政府摆脱了单纯的提供或者购买的角色,而是可以根据公众需求及时扮演不同的角色,成为公共服务保证提供的协调者。以养老保障为例,在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随着人口急速外流,居家养老模式已经捉襟见肘,政府应当扮演纯粹的服务供给角色,保证最基本的养老需求。而在城市,大多数老人有一定的支付能力,却缺乏相应的养老设施,这时政府可以通过购买市场化的养老产品的形式来保证城市居民的养老服务获得。还有一部分独居、高龄的老人,不愿意购买社会养老产品,可以通过引导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帮助的方式以满足他们的养老服务获得。这种机制有利于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各自优势,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公共服务供给主体

一、国内外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现状 中国: 1.我国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失衡 相对于农村来说,我国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基本需要,也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便利,如基础设施、社区保洁、社区绿化、便民利民网点、贫困家庭救助、计划生育辅导、家政服务和基础教育等方面。但是,由于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政府主导和行政化倾向十分严重以及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供需结构呈现不平衡的状态,公共服务供给并不能很好反映我国城市居民的需求和偏好,具体表现为我国城市公共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和供给过剩并存。供给不足主要有法制、养老、就业培训、低保等以及一些城市居民急需的较为专业化的社区服务,如老年人心理辅导、 暴力家庭防治、问题少年矫治、智障儿童教育等方面,而供给过剩则主要是指与城市政府部门的“政绩”或“利益”密切相关的服务项目,如各类达标升级活动、小康工程等。2.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主体较为单一 当代中国城市的形成、发展和建设都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城市社区居委会实际上是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办事机构,执行政府下达的命令和任务。无疑,在公共服务供给上,政府是较为单一并且强大的供给主体,它几乎提供我国城市居民所需要的一切公共服务或公共产品。虽然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改革,出现了私营企业、志愿组织或个人等供给主体,这些私营组织、非营利组织或个人也积极投入到公共服务的市场化过程当中,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服务之不足,但是它们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互之间职责不够分明,彼此分工还处于无序的状态,并不能改变我国政府垄断公共服务供给的局面。 3.我国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 我国原来统收统支的财政体制被打破以后,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下放了事权,却没有给予地方政府相应的财权,因而各城市的公共财政除了维持城市政府部门的正常运转、投入地方经济的发展和保证市区级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之外,能够用于公共服务供给的经费就难免偏于紧张,这就造成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资金短缺。同时,由于公共服务属于公益事业,私营企业收费太高就不符合公益目的且达不到准入标准,收费太低则难以保本经营,因而容易打消它们对公共服务供给投入的积极性;而志愿组织或个人则因纯粹投入、毫无盈利能力而使资金筹集异常困难,根本不能实现供给资金的正常运转,所以公共服务供给资金短缺的现象一直很难改观。 4.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缺乏制度保障 在相关的法律和文件中没有关于社区社团、民间服务组织、志愿组织等非政府非营利组织服务职责的制度和规定。宪法和居民组织法虽然确定了社区居委会“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地位,但是对社区居委会的自治领域、自治性质并没有明确的限定和解释,尤其对社区居民行使社区自治权力、表达居民意愿的主要途径———居民参与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参与成员、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参与途径、参与内容、参与时间等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规定。这种法制的模糊和缺失造成社区各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之间权责不清,越权、缺位、推诿、扯皮及民意不达等现象频繁发生。 德国: 1. 德国政府层级和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划分 在德国,县和小城市政府在地方事务领域行使职权时,必须遵守欧盟法律、联邦法律和州法律,接受州政府的监督。否则,州政府就会到法院控告地方政府。对于州政府委托或转移的

《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考试复习资料及参考答案分析

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 复习资料 一、单项选择题(43个) 1.在(A)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A.2015年3月5日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也是“互联网+”发挥重要作用的立足点。 B.跨界融合 3.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模式。 A.公共服务 4.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C.开放、共享 5.依据“互联网+”发展程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形成了六个梯级。重庆市与广西、吉林、新疆、黑龙江排在第()梯级,互联网梯级指数仅为 6.09。 B.四 6.大数据(big data)或称(),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A.巨量资料 7.大数据技术是指在成本可承受的条件下,通过非常快速的采集、发现和分析,从大量化、多类别的数据中(),是IT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 C.提取价值 8.()是具有高期望值、高影响力、高成长性的新兴技术。 C.大数据 9.“互联网+”核心是()的净化与扩展。 B.互联网

10.()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A.云计算 11.《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 B.公平 12.《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要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A.高等教育 13.新“24孝”行动标准中,其中第九项是()。 B.教会父母上网 14.()以老百姓对文化服务、活动的现实需求和可及性、参与性为考量标准。 C.公共文化 15.公共文化是一个有()特色的概念。 B.中国 16.()明确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A.十八届三中全会 17.“互联网+”行动计划指出()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 A.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18.传统的医疗机构由于互联网平台的接入,使得人们实现在线求医问药成为可能,属于互联网+()。 C.益民服务 19.()是一种新兴的大众创新创业模式,其中有一个非常火的名词叫做“创客”。 B.众创 20.发展“互联网+”新经济的核心是(),表现是满足用户体验。 A.开放分享 21.以互联网增强公共服务能力,着力()。 A.提升社会管理和民生保障水平

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个) ?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年月日 年月日 年月日 ?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也是“互联网”发挥重要作用的立足点。 A.跨界制造 ?跨界融合 ?跨界生产 ?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模式。 ?公共服务 ?政府服务 ?益民服务 ?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 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开放 ?共享 ?开放、共享 ?依据“互联网”发展程度,全国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形成了六个梯级。重庆市与广西、吉林、新疆、黑龙江排在第()梯级,互联 网梯级指数仅为。 .四 .五 ?大数据()或称(),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巨量资料 ?大量资料 ?巨量数据 ?大数据技术是指在成本可承受的条件下,通过非常快速的采集、发现和分析,从大量化、多类别的数据中(),是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

A.提取信息 .提取数据 .提取价值 .()是具有咼期望值、咼影响力、咼成长性的新兴技术。 ?“互联网” .云计算 .大数据 ?“互联网”核心是()的净化与扩展。 A.物联网 .互联网 .大数据 .()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云计算 .大数据 .数据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 .均衡发展 .公平 .改革 ?《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要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高等教育 .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 .新“孝”行动标准中,其中第九项是()。 .经常为父母拍照 .教会父母上网 .亲自给父母做饭 .()以老百姓对文化服务、活动的现实需求和可及性、参与性为考量标准。 .文化 .文化服务 .公共文化 .公共文化是一个有()特色的概念。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变迁中的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 吴春梅翟军亮 摘要: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中国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变革与权力结构优化的整体推进,需要发展治理民主以完善多元参与体系,培育公民组织以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能,注重政府管理能力建设以推进网络化治理。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权力结构;变迁 中图分类号:D0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2)12-0013-05 政治 在公共行政百余年的演变过程中,学术界对其范式的变迁存在不同观点,如传统公共行政学、新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三范式说①,老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新公共服务三范式说②,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公共价值管理③三范式说。公共服务作为公共行政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公共行政范式的变迁而变迁,内嵌于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和公共价值管理等公共行政理论之中。从理论演变的历史轨迹中,可以探寻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变迁的逻辑与态势,发现其中的普适性规律和经验,为中国公共服务供给变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变迁逻辑 在传统公共行政到公共价值管理的理论演变和范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中,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权力结构均呈现出继承基础上的梯度发展态势,遵循问题建构→理论创新→实践探索的发展逻辑,在阶段性问题的导向下,逐渐由政府的垄断供给和等级权力走向多元主体之间的合作供给和共享权力。在供给方式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公共服务政府垄断供给,源于对市场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市场条件下的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问题。新公共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源于对政府失灵的纠正,着重解决政府垄断供给中的效能低下问题。新公共服务下的公共服务合作生产,源于对低度公民权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公民权弱化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下的公共服务合作供给,源于对过度竞争的纠正,着重解决多元供给中的合作程度低下问题。在权力结构方面,传统公共行政下的等级权力,源于对分工协作基础上秩序的追求,通过自上而下的具有强制性的指令发布与执行等方式来保障公共服务的供给。新公共管理中的多元权力,源于对市场和社会在公共领域中价值的追求,通过领域开放、授权分权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权力垄断问题。新公共服务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民权的追求,通过社区合作生产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的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公共价值管理中的共享权力,源于对公共价值创造的追求,通过合作伙伴型共享权力等方式来解决公共服务供给中多元主体之间的权力结构失衡问题。 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与权力结构的关联变迁中,呈现出双向良性推动的螺旋上升态势:(1)供给方式的变革推动了权力结构的优化。公共服务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农村社会建设中的公共产品供给研究”(项目编号:06BSH01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效率的民主嵌入目标下农村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激励研究”(项目编号:10YJA810007)的阶段性成果。

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公需科目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43个) 1.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A.2015年3月5日 B.2015年3月15日 C.2015年6月27日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也是“互联网+”发挥重要作用的立足点。 A.跨界制造 B.跨界融合 C.跨界生产 3.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模式。 A.公共服务 B.政府服务 C.益民服务 4.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A.开放 B.共享 C.开放、共享 5.依据“互联网+”发展程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形成了六个梯级。重庆市与广西、吉林、新疆、黑龙江排在第()梯级,互联网梯级指数仅为 6.09。 A.三 B.四 C.五

6.大数据(bigdata)或称(),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A.巨量资料 B.大量资料 C.巨量数据 7.大数据技术是指在成本可承受的条件下,通过非常快速的采集、发现和分析,从大量化、多类别的数据中(),是IT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 A.提取信息 B.提取数据 C.提取价值 8.()是具有高期望值、高影响力、高成长性的新兴技术。 A.“互联网+” B.云计算 C.大数据 9.“互联网+”核心是()的净化与扩展。 A.物联网 B. B.互联网 C.大数据 10.()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A.云计算 B.大数据 C.数据 11.《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 A.均衡发展 B.公平 C.改革 12.《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要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机制设计 论文摘要:由以政府为单一供给主体的供给模式向以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共同参与的多元化供给模式的转变是公共服务供给的必然趋势。而多元化供给的关键是在把握公共性前提下,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入旨在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的一系列微观运作机制。 论文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机制,效率 一、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机理分析 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就是政府单一供给制,而这样的供给模式存在着垄断以及歧视等多种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因此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正在由政府单一供给模式向多元化供给模式转变。多元化的攻击模式就是指: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等多元主体,采取一定的运行机制,共同实现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取向,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彻底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供给模式,因而在内容、形式、运作、效果上都呈现出了供给主体多元性、运作形式多样性、服务竞争性、效果监督性等特征。 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并不是指公共服务领域中的每一具体服务都必须由这些主体共同供给。其宗旨就是由公共服务的具体特征来决定供给主体,这供给主体可以是政府、企业、NGO组织、社区、私人的一方,也可以是它们的任意组合。总之,要以公共服务能更好的满足公众的需求为准绳,以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效益为目的。 二、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必然性与可能性分析 作为一种新的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出现也绝非偶然,它与政府、市场本身的优势、不足以及公共服务的特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 (一)公共服务政府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基本上集中了所有的公共资源,提供着几乎所有的公共服务,可以说公共服务几乎全被政府所垄断。这不仅导致政府机构庞杂,政府负担过重,而且还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效率低下,公共服务的成本日益提高等一系列问题。资料显示,2007年,我国社保、救济、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性支出只占去16.1%;而经济建设高达24%,行政公务费用为17%。同时,单一供给体制也带来较为严重的不平等现象,也就是说存在公共服务歧视现象,突出体现在城乡居民所享受的政府公共服务的不平等现象上,这正是造成城乡二元结构的原因之一。2006年农村人口8亿多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3.78%,但是2006年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仅占当年国家财政支出的7.75%。此外,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由政府单供给公共服务会不断增加政府的财政压力。1994年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为12%,到2006年上升则到了19.73%。 (二)公共服务市场单一供给存在的弊端要求实行多元化供给 实践证明由单一的市场来提供公共服务,也不能很好的满足公众的要求。首先表现为市场不能满足如灯塔、公共信息、国防等公共物品的有效供给;对一种公共服务未付费的个人不能被阻止享用该公共服务的好处;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投资金额大、回收周期长、经济效益低,同时对国计民生的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果只是通过市场来供给,同样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其次,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不稳定性如重复出现的通货膨胀和失业,或消费和投资不平衡,会严重影响服务的供给。1929-1933年资本主义的大萧条正是长期执行自由主义政策,任经济自行发展的恶果。最后,市场主导下社会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市场失灵,使得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不仅会引起效率低下问题,也可能引起分配不公问题。如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等。 (三)公共服务的特性为实行多元化供给提供了可能性 公共服务的受益具有层次性说明了不能笼统的讲政府供给,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公共

社区党组织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69820205.html, 社区党组织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作者:朱春英 来源:《上海党史与党建》2012年第07期 [摘要]凌云社区是以失地农民、进城民工、城市下岗职工、拆迁户等为代表的位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社区,社区党组织致力于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并对进一步发挥党组织沟通职能、动员职能,畅通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渠道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关键词]社区党组织;群众工作;方式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 D26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2)07-0052-03 上海市徐汇区凌云社区是一个人口导入住宅区。社区下辖28个居委会,拥有28个市、区文明小区。现有居民10.8万人,辖区面积3.58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近2.87万人/平方公里。辖区内以旧公房为主,社区居民以动迁居民和老梅陇镇村民为主。面对以失地农民、进城民工、城市下岗职工、拆迁户等为代表的位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相对集中的社区,凌云社区党组织致力于群众工作方式方法的不断创新。 一、社情民意全记录,保持党组织神经末梢的灵敏度 弱势群体更需要党组织的关怀,更需要有人倾听、疏导、关心,收集社情民意方能“对症下药”,“知百家情,进百家门”显得尤为迫切。要保持党组织神经末梢的灵敏度,每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心中都要有一本社情民意的明细账。 在凌云社区,每一位居民区干部手中都有一本社情民意的“民情日记”。“民情日记”目的在于串百家门、听百家言、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居委干部经手的事情,都要记录在“民情日记”上。通过及时沟通调解,进行源头治理,将矛盾解决在一线。“民情日记”不仅记载了民生疾苦,也见证着基层党务工作者化解矛盾的艺术和方法。 热心服务居民,打造宜居乐园,成为凌云社区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些年来,社区党工委对社区中的困难群体深怀关爱之情,孤寡老人的看病求医,单亲子女的日常生活,特殊人员的关爱服务,件件记在心头。 居民区党支部书记作为最基层的党务干部,只有脚踏实地服务群众才能凝聚人心。小区下岗失业人员多,书记借用双休日走访在单位里担任领导职务的在职党员,努力为失业人员寻找就业机会;为解决社区老人看病难的问题,积极联系住在本社区的医生。由于辛勤服务,居民区书记很有感召力,他一出面老百姓就给面子,很多问题就能解决。 二、弱势家庭大走访,倾听群众最直接的诉求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郁建兴吴玉霞 (刊于《学术月刊》2009年第12期) [ 摘要 ]服务型政府将满足公民需求作为最高目标,不仅要求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其中,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是政府不同层级和不同部门都要面对的普遍性问题。针对公共服务的混合性和复杂性,本文提出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复合模型,复合供给模型是指在公共服务的供给参与方之间进行了两次分工。初次分工是将服务规划者(提供者)和生产者相分离,并可产生多种典型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二次分工是生产者将自己不能直接生产的服务,通过整合其他服务资源来组织生产,通过将分散的、异质性的服务需求与非规模化的服务供给进行对接来间接满足服务需求。复合供给机制有利于发挥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会机制的各自优势,并实现三者的有机结合,从而有利于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满足公民的异质性公共服务需求。[ 关键词 ]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复合模型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当今世界公共管理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诸多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有着密切联系。服务型政府以满足公民需求为最高目标,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需要全面履行政府职能,重点关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需要通过公共服务体制机制创新,进行积极的制度供给,整合全社会资源,为公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服务。 一、服务型政府:从职能转变到体制机制创新 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服务理念、职能体系、服务体制、服务方式的全方位深刻变革。当前,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政府必须发挥制度创新优势,加强制度设计与安排,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来促进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服务型政府概念的提出,始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倡导“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新型政民、政社关系。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即成为学界关注的热门议题,学者们从政府职能、公民权利、制度框架、运行机制等多个视角展开了服务型政府概念的内涵。 服务型政府作为政府转型的目标,是相对于以往的“管制型政府”、“发展型政府”、“经济建设型政府”而言的。刘熙瑞认为服务型政府与传统管制型政府的本质区别在于其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指导理念,两种政府在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体制上皆有不同①。侯玉兰从理念、职能范围和运行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深化了两者的比较,并首次提出服务型政府必须提供市场和社会难以提供的维护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②。郁建兴等将服务型政府看成是与发展型政府相对应的概念,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条件下,政府必须从发 ①刘熙瑞:《服务型政府——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政府改革的目标选择》,载《中国行政管理》,2002(7)。 ②侯玉兰:《论建设服务型政府:内涵及意义》,载《前沿论坛》,2003(23)。

2016关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心得体会5篇

2016关于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心得体会5篇 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的呼唤、教训的觉醒、现实的要求,是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新里程碑,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在山东省第一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 作中,禹城市认真贯彻落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同志 到禹城调研指导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转变职能,健全完善机制, 强化服务帮促,支持和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创新科技,进一步增强市 场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促进了全市工业经济健康平稳运行。 政府当后盾大力优化自主创新环境 市委、市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助推器”的作用,自觉成为企业自主创新强有力的支持者、策划者和推动者,为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发展环境和生长环境。 一是强力支持。市里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政府宏观指导,坚 持要政策给政策、要环境给环境,领导精力向高新技术倾斜,资源要 素向特色产业集中,发展重点向自主创新转移,形成重视、支持、促 进自主创新的强大合力。 二是超前规划。研究制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的实施意见》,修订完善《功能糖、羊绒精纺、机械装备、人造板、 食品五个优势产业“十一五”后三年发展规划》和《20强企业“十一五”后三年发展规划》,明确自主创新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重点 和具体措施。

三是持续投入。市里每年从市财政中拿出 1.8%作为企业科研经费,补助科研项目,奖励科技成果。2008年拿出300万元专项扶持资金,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全市重点高新技术企业用于科技研发方面的资金投入,均不低于企业年销售收入的6%。 去年四季度,为抢抓国家拉动内需、扩大投资的机遇,禹城市成 立“金融办”、“项目办”,一方面,精心谋划、筛选和申报优势项目, 共储备项目345个,获批省以上41个,争取无偿资金 1.2亿元,拉动银行贷款32.5亿元。另一方面,选择优势项目,全力予以扶持, 通裕集团5000吨冷轧辊、2000支MW级风力发电机主轴、民用核电辅机,保龄宝3万吨膳食纤维、GMP益生元制备平台,贺友集团30万立方米薄板,城市煤气一体化等一大批重点项目相继开工。全 市重大项目呈现出“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的推进梯次。 企业为主体着力构建自主创新平台 市委、市政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基础性载体地位和“火车头”带动作用,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 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组织企业参加国家和省级产学研联合项 目洽谈会,协调企业挂靠了50余家科研院所,支持40多家企业组建了研发组织,与中科院生物局就10多项重大生物课题达成合作意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下)

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推进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 (下) 一、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是国家的新政策 (五)“购买内容”的范围 我们开始第二个阶段,上面讲了购买的主体,购买的受体,都有有一个基本的原则的规定。这里面有一些规定比较明确,但实际上执行过程当中都可能有一些模糊的空间,而且到底怎么算,应该说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做出相关的一些规定。购买的内容,这里面还涉及到一个基本公共服务和非基本公共服务。从全国性的政策角度来讲,应该说有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因为涉及到一个我们国家处于一个不同的发展,未来还有一个很好的发展空间。我们现在认定的是基本服务的内容,目前认定可能是非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可能未来会认定是一些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比如说未来高中教育要不要纳入基本公共服务,还有往下延伸幼儿园教育、托儿所教育要不要纳入到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有一些基本的病例,哪些病是基本公共服务可以报销的,哪些是非基本的。比如说牙医,有些国家当做美容来考虑的,那就不是。有些国家是当做基本公共服务来考虑的。我看最近欧洲有些国家公民投票,决定老百姓每个月拥有3000块钱是不是他的最基本的收入。就是让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个基本收入是不是基本公共服务。当然这些国家投票的结果是否定,认为还没到这个阶段。就是说整个社会,欧洲还没有发展到可以确保每一个人把基本收入当作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还没到这个阶段。如果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让每个人都确保一个基本的收入,可能也是一个基本公共服务的内容。有些地方如果搞的好的话,那每一个人有一个基本的收入,我觉得也未尝不可以不考虑。当然一定要跟自己的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比如说一个镇,集体经济发展的非常好,每个人都可以有一个基本的收入,这个基本的收入实际上就是基本公共服务。 所以到底哪些东西可以买,哪些东西可以卖,从目前来讲,还不倾向于给他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清单。就说了一个标准,就是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务,他是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一个标准,但这个标准是比较原则的,大家在实际意义执行

2016年重庆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总复习题答案汇总

2016年重庆市“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 复习资料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43个) 1.在()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A.2015年3月5日 B.2015年3月15日 C.2015年6月27日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也是“互联网+”发挥重要作用的立足点。 A.跨界制造 B.跨界融合 C.跨界生产 3.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模式。 A.公共服务 B.政府服务 C.益民服务 4.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A.开放 B.共享 C.开放、共享 5.依据“互联网+”发展程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形成了六个梯级。重庆市与广西、吉林、新疆、黑龙江排在第()梯级,互联网梯级指数仅为 6.09。 A.三 B.四 C.五 6.大数据(big data)或称(),指的是所涉及的资料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通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 A.巨量资料 B.大量资料 C.巨量数据 7.大数据技术是指在成本可承受的条件下,通过非常快速的采集、发现和分析,从大量化、

多类别的数据中(),是IT 领域新一代的技术与架构。 A.提取信息 B.提取数据 C.提取价值 8.()是具有高期望值、高影响力、高成长性的新兴技术。 A.“互联网+” B.云计算 C.大数据 9.“互联网+”核心是()的净化与扩展。 A.物联网 B.互联网 C.大数据 10.()是互联网大脑的中枢神经系统。 A.云计算 B.大数据 C.数据 11.《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鼓励学校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 A.均衡发展 B.公平 C.改革 12.《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要推动开展学历教育在线课程资源共享,推广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等网络学习模式,探索建立网络学习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等制度,加快推动()服务模式变革。 A.高等教育 B.基础教育 C.职业教育 13.新“24孝”行动标准中,其中第九项是()。 A.经常为父母拍照 B.教会父母上网 C.亲自给父母做饭 14.()以老百姓对文化服务、活动的现实需求和可及性、参与性为考量标准。 A.文化 B.文化服务 C.公共文化

“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试题及答案

互联网+公共服务创新 一、单项选择题(50个) 1.在(A)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A.2015年3月5日 B.2015年3月15日 C.2015年6月27日 2.“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B)成为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结合的重要趋势,也是“互联网+”发挥重要作用的立足点。 A.跨界制造 B.跨界融合 C.跨界生产 3.加快推进“互联网+”发展,有利于重塑创新体系、激发创新活力、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A)模式。 A.公共服务 B.政府服务 C.益民服务 4.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开放共享的原则,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将互联网作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的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加快形成以(C)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 A.开放 B.共享 C.开放、共享 5.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融合创新的原则,鼓励传统产业树立互联网思维,积极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互联网向经济社会各领域加速渗透,以融合促创新,最大程度汇聚各类市场要素的(B),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力和新支柱。 A.创新数据 B.创新力量 C.创新人才 6.推进“互联网+”行动,必须坚持变革转型的原则,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促进产业升级以及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中的平台作用,引导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创新网络化(A)模式,大幅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A.公共服务 B.政府服务 C.益民服务 7.依据“互联网+”发展程度,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形成了六个梯级。重庆市与广西、吉林、新疆、黑龙江排在第(B)梯级,互联网梯级指数仅为6.09。

[创新群众工作方式] 服务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创新群众工作方式] 服务群众工作方式方法 创新群众工作方式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仅是党的根本宗旨,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要想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依靠群众,必须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投身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因此,在新的时期做好群众工作就成了 ___的一项重要工作。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各种 ___也逐渐凸显出来:城镇化、工业化的迅速推荐以及某些地方政府不合理的发展观念,导致了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建设的步伐;城乡二元体系的存在以及不合理的分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市的正常转移,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各种外来观念的冲击,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唯GDP论”等不合理的政绩观导致了一些地方政府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短视行为等等。这些新问题新形势,就要求党和政府在开展群众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努力创新工作方式,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特点。 在思想认识方面,党员干部一定要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宗旨意识、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要求,脚步往下走,身子往下沉,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通过实地考察调研以及同

人民群众的直接交流,切实掌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以扎实勤勉负责的工作作风,确保政府的所有工作都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政策制度方面,要强化问责机制,将创新群众工作的措施和成果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当中,促使广大干部始终保持创新群众工作的动力;要不断完善民意诉求渠道,采用问政网络、领导热线等形式,加强同群众的交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办理,对群众提出的建议合理采纳;要不断推进政府 ___,推动政府行为的透明化、科学化、 ___,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在工作机制方面,要健全创新群众工作方式的长效机制,广开言路,鼓励创新,好的方式和对策要积极推行;政府部门在作出决策之前,首先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打造政府和群众两新互动的运行机制,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要加强政策宣传手段的创新,积极采用新形势新载体新途径,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解释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最大限度的征得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 总而言之,新时代新特点新情况,需要党和政府在群众工作中不断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坚持以人为本的历年,打造服务政府、

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服务型政府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这对于新时期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目标,关键在于加快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为服务型政府建设提供体制上的保障。本文从五个方面提出加快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的思考和建议,以期进一步推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一、创建公共服务分工合理的政府职责体系 提供公共服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核心职能,这一职能不是某一级政府可以独自完成的,而是通过不同层级政府的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的。这就需要根据各种公共服务的属性和特点,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健全公共服务职责分工体系,从整体上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能力。只有明确了政府间职责划分,才能为各级政府的收支划分和组织机构设置提供客观依据。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其主要内涵就包括健全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分工体系。 建立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分工体系,应遵循中央统一领导、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原则,并根据受益原则、效率原则、公平原则、溢出效应原则与财力相匹配原则,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作出明确合理的界定。其基本框架是:中央政府的职责范围是提供全国性公共服务;地方各级政府的职责范围是提供地方性公共服务;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有职责范围是提供跨区域性公共服务。 二、创建与强化公共服务相适应的财政体系 提供公共服务需要有相应的财力支撑,财政支出就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成本。可以说,财政支出结构是衡量政府公共服务情况的最量化、最客观的指标。政府提供了什么服务,提供了多少服务,都将在财政支出结构上有所体现。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各级财政对公共服务的投入不足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尚未形成与强化公共服务相匹配的财政体系,需要加快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建立适应公共服务要求的财政体系。 第一,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使财政从市场可以发挥作用的领域退出,增加各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使政府支出主要用于提供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基本公共服务。 第二,按照政府间收支划分的合理顺序,先确定公共服务支出责任,而后再配置相应的财力,使各级政府的支出与财力相匹配。重点是在纵向上增加中央政府对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比重。例如,应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比重,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改变目前中央和省支出比重偏低,县乡支出比重偏高的状况。 第三,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通过制定国家最低标准,明确各级政府支出责任,发挥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统筹协调和资源配置的功能,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提高欠发达地区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减少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公共服务的差距,逐步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公共服务供给研究中极具现实性的课题,国内外学者对这一课题的研究集结了公共选择理论、制度主义和博弈论等多种途径,对公共服务的本体问题、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和政府在其中的责任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均等化;综述 一、关于公共服务的内涵、边界、类别等本体问题 西方学者grout和stevens(2003)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的角度,认为公共服务是指在提供过程中存在着潜在的严重的市场失灵,政府干预具有明显的合理性的任何一种服务;arye hillman(2006)则认为公共服务可能是一种具体的产品,也可能是一种服务,还可能是对某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权利;我国学者陈昌盛(2007)认为,公共服务是一国全体公民不论其种族、收入和地位差异如何,都应公平、普遍享有的服务,不仅包括通常所说的公共物品,还应包括那些市场供应不足的产品和服务。尽管学者们对于公共服务定义的外延各异,但对其特性的认识却较为一致,即认为“消费的非竞争性”、“占有的非排他性”和“生产和消费的不可分性”是公共服务具有的三种属性。基于这种认识,elinor ostrom(1990)将公共服务划分为:公益物品、公共池塘资源、收费物品三类;david heyman(2001)将公共服划分为不计价格的公共物品、拥挤的公共物品和纯粹公共物品;riccardo fiorito(2004)从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性”的角度把政府公共服务分为“公共产品”和“价值产品”;我国学者马庆钮(2005)将公共服务划分为纯粹公共物品、混合性公共物品、以及带有生产的弱竞争性和消费的弱选择性私人物品。 二、关于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 三、关于公共服务供给的模式及政府在其中的责任 签于公共服务供给中可能会发生“政府失灵”、“市场失灵”或“志愿失灵”现象,mcginnis (2000)“多中心供给模式”;schick(2004)认为,公共服务是一种“复合模式”,因为其提供来自于国家、市场和志愿部门三种力量,而由于不同国家政治结构、制度环境、文化和历史发展等的差异,这三种力量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作用能力是不同的。gidron(1992)根据资金筹集和服务的实际配送这两个关键因素,将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政府与第三部门的合作关系界定“政府主导模式”、“第三部门支配模式”、“双重模式”和“合作伙伴模式”;我国学者张菀?常?2008)提出了公共服务的“命令与控制模式”、“工商管理模式”、“社会化运行”与“市场化模式”等四种具体模式;陈瑞莲(2005)集中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公共管理模式创新的问题,并论述了区域合作的条件和基础;何艳玲(2006)则探讨了更小区域内,即街区公共服务供给从“科层式供给”到“合作化供给”的问题,并运用具体的案例加以证实。对于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的责任,杨宏山(2007)主张,政府的职责是免费提供底线公共服务,超越底线的服务需求则应通过市场化机制提供;汪锦军(2010)认为,在目标导向上政府一方面需要担负更多的公共服务责任,而在制度上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创新,吸纳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到公服务体系中,政府在其中是规划与协调的角色。贾先文(2011)认为,目前我国市场和社会发育不成熟,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不强。政府应重点充当培育市场主体、弱化作为生产者和理顺作为安排者的角色,并不断实现角色动态、渐进式转换,以改善公共服务供给结构。 四、关于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 西方学者的研究集中于财政均等化,较早buchanan(1950)提出基于效率和公平的兼顾,财政政策应致力于使每一个处于平等地位的人都得到平等的对待;graham(1963)主张设定尽可能高的公共服务最低基本标准,并通过均衡性转移支付来实现;monisilan(2006)认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和财政转移支付的层面越高,支持力度就越大;nagel(2006)认为,美国、

《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全文如下。 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解决了大量群众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赢得了群众拥护,凝聚了党心民心。同时应当看到,一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损害群众利益、伤害群众感情的现象,引发了大量信访问题,尤其是在征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企业改制、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信访问题比较突出,群众反映强烈。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夯实党执政的群众基础,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现就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一)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基础性工作,更加注重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优先保障民生支出。针对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全力推动落实。 (二)提高科学民主决策水平。完善决策机制和程序,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鼓励和引导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献计献策。对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决策事项,要通过举行座谈会、听证会、论证会等形式广泛听取意见,充分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大决策出台的前置程序和刚性门槛,对决策可能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科学预测、综合研判,确定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化解处置预案。在评估中要充分听取信访、维稳、综治等部门的意见。健全决策纠错改正机制,实时跟踪决策实施情况,及时了解利益相关方和社会公众对决策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全面评估决策执行效果,适时决定是否对决策予以调整或者停止执行。落实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决策规定、出现重大决策失误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影响的,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严肃追究决策者的党纪政纪责任,触犯法律的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三)坚持依法办事。各级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强化各级干部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提高依法办事能力。依法保障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坚决纠正限制和干涉群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