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想象力是学前儿童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它对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将重点介绍想象力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对儿童的意义和影响。

一、想象力的定义

想象力是指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脑海中产生和创造各种视觉、感官和情感的体验。想象力包括了儿童的幻想、虚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和场景,并通过角色扮演、幻想游戏等方式来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想象力的发展过程

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以下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主要阶段:

1.视觉意象阶段(2-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在脑海中产生简单的视觉图像,比如想象自己是一只飞鸟或者一条鱼。他们通常通过幻想游戏和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2.情感意象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些虚构的角色和情节,比如想象自己是一位超级英雄或者一位公主。他们也会通过画画和故事书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3.故事意象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力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创造和理解更复杂的故事情节。他们通过书写和口头表达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想象力和意图。

三、想象力的意义和影响

想象力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他们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是想象力的主要意义和

影响:

1.认知发展: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

维和创新能力。想象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发展观察、推理和分类的能力,以

及创造和理解符号系统的能力。

2.语言发展:想象力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故事情节,促进他们

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通过创造和讲述故事,儿童能够扩展自己

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社交发展:想象力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参与社会互动,培养他们的

合作和分享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幻想游戏,儿童能够模拟和体验不同的

角色和情境,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4.情感发展: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想象力有助于儿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绪调节

能力。

四、想象力的培养和促进

为了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和方法:

1.提供丰富的刺激和材料:给儿童提供丰富的绘本、幻想游戏玩具和

角色扮演道具,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儿童自由发挥想象力,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想法。给予他们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尊重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意。

3.提供合适的挑战:根据儿童的年龄和能力,提供适度的挑战和难度,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想象力是学前儿童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对他们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提供刺

激和材料,鼓励自由表达和提供合适的挑战来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发展。通

过培养想象力,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提升他

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幼儿发展心理学.jsp

幼儿发展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1、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规则 1)客观性 2)发展性 3)教育性 第四章先学前儿童心理的发生 ●2、为什么实物活动是儿童思维的真正源泉? 思维的发生与儿童掌握语言也有直接关系,因为语词是思维的最适当的工具。但如果没有以实物活动中获得的认识做基础,儿童是不能真正理解语词的含义的,语言也就起不到思维工具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实物活动是儿童思维的真正源泉。 ●3、儿童获得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有两种途径: 一方面是通过语言传递,从成人那里继承前人已经获得的认识(知识);一是依靠亲身实践,在成人的指导下实际地摆弄、操作物体,从而获得直接经验。 ●4、先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言语真正形成 2)思维能力发现 3)自我意识萌芽 ●5、“闹独立”和“爱做事”根据这两个特点如何进行教育?P65 第五章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6、儿童皮质各区域成熟有一定顺序 枕叶、颞叶、顶叶、额叶 ●7、幼儿的活动有几种基本形式? 1)游戏 2)早期的学习 3)劳动。 ●8、构成游戏活动的主要心理成分有: 1)想象.:游戏材料---以物代物,一物多用。 游戏角色---以人代人。 2)直接兴趣和愉快的情绪。 3)动作和言语。 ●9、游戏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意义和作用? 1)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是促进其智力发展的强有力的工具。 2)游戏时,儿童的各种感官都要参加,从而促进了感知能力的发展。 3)游戏时幼儿必须有意识的回忆以往的知识经验,特别是在规则游戏中,幼儿必须有意 识的去记住某些游戏规则,这就促进了有意记忆和有意注意的发展。 4)游戏并非是以往经验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 5)游戏以想象为前提,同时又不断增进想象的目的性,并促使他朝着创造想象的方向发展。 6)游戏又是一种实际的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和形成幼儿优良的个性品质。 7)幼儿在游戏中,“人”(扮演的角色)与“我”(扮演者)的比较中发展自我意识。 8)游戏能加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

学前心理学张永红主编教学大纲复习

学前心理学张永红主编教学大纲复习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前心理学张永红主编教学大纲复习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学前,心理学,张永红,永红,主编,教学大纲,复习,,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教师教学中查看更多范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大纲本课程目前主要采用的教材是由张永红主编的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布时间:[20XX年06月30日]点击数:133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为学前教育专业大专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介绍各年龄儿童心理发展的整体面貌,揭示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及其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表现以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为学生将来从事学前教育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幼儿教育、幼儿

园课程研究、幼儿园管理、幼儿家庭教育等提供必要的心理学基础,是幼教理论研究者和幼教实践工作者必须学习的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提高对学前儿童和学前教育的兴趣和情感;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掌握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基本方法;形成和提高运用心理学知识观察和分析学前儿童的行为的能力、解决学前教育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教育创新的能力,为将来从事相关的学前儿童教育工作以及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揭示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趋势,同时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学前教育的实践密切结合。因此,教学应重点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尤其是学前儿童的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以及社会化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结合学前儿童的主要活动来思考和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 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性都比较强,在教学方法上宜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加强理论和实际的联系。基本理论以教师讲解为主,发展性问题以师生讨论的方式为主,现实问题以案例分析、学生实践的形式为主。课堂教学以讲授法为主,辅之以提问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学生实践以去幼儿园实地观察和记录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为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Part 1 导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及其心理研究 第一节学前儿童概念和学前儿童观 一学前儿童的概念 出生和新生儿:出生—1个月;婴儿:1个月-1岁相当于乳儿期;学步儿期:1-2岁;早期儿童期:2-6岁,相当于幼儿期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研究从胎儿到入学前儿童的生理和心理机制的成长、变化规律。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和任务 1 研究领域:生理发展:身体感觉运动 认知发展:记忆思维语言 社会性发展:自我他人 二学前儿童发展观的变迁 西方早期的儿童观:受古希腊先哲和基督教文化的深刻影响,西方人多半把儿童看成是“小大人”,即人的雏形。《旧约全书》认为人生来就带有了“原罪”,所以儿童需要严加管制,以免变得更为邪恶。儿童是缩小了的成人。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随着社会观念的变化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天性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视利用儿童心理的特点与规律去教育儿童。科学的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产生 1 自然主义教育运动 夸美纽斯《世界图解》 洛克白板说后天的经验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在于后天在于教育 卢梭《爱弥儿-论教育》遵循自然的法则 2 进化论的影响 达尔文《人类的由来和性的选择》人猿同祖揭示了动物心理向人类心理的演变过程,儿童成了研究进化的最好的自然实验对象《一个婴儿的传略》是儿童心理学领域早期的个案研究成果之一 霍尔把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海克尔的复演论思想融为一体,复演论是指个体的发生遵循着系统反复进行的原则。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从新生儿期开始到青年期为止的本能和感情生活反复进行的过程 3 科学儿童心理学 普莱尔《儿童心理》奠基人 霍尔-儿童研究运动比纳-智力量表格赛尔-婴幼儿发育常模华生-儿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五章想象想象力是学前儿童发展中重要的心理能力之一,它对儿童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章将重点介绍想象力的定义、发展过程以及对儿童的意义和影响。 一、想象力的定义 想象力是指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脑海中产生和创造各种视觉、感官和情感的体验。想象力包括了儿童的幻想、虚构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创造出新的事物和场景,并通过角色扮演、幻想游戏等方式来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二、想象力的发展过程 儿童的想象力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简单到复杂,从自我中心到社会化。以下是儿童想象力发展的主要阶段: 1.视觉意象阶段(2-4岁):这个阶段的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在脑海中产生简单的视觉图像,比如想象自己是一只飞鸟或者一条鱼。他们通常通过幻想游戏和角色扮演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2.情感意象阶段(4-7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能够通过想象力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他们可能会创造出一些虚构的角色和情节,比如想象自己是一位超级英雄或者一位公主。他们也会通过画画和故事书来表达自己的想象力。 3.故事意象阶段(7-11岁):在这个阶段,儿童的想象力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能够创造和理解更复杂的故事情节。他们通过书写和口头表达来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想象力,并能够理解他人的想象力和意图。

三、想象力的意义和影响 想象力在学前儿童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对他们的认知、语言、社交和情感发展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以下是想象力的主要意义和 影响: 1.认知发展: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创造性思 维和创新能力。想象力还能够帮助他们发展观察、推理和分类的能力,以 及创造和理解符号系统的能力。 2.语言发展:想象力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话题和故事情节,促进他们 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的发展。通过创造和讲述故事,儿童能够扩展自己 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3.社交发展:想象力能够帮助儿童理解和参与社会互动,培养他们的 合作和分享能力。通过角色扮演和幻想游戏,儿童能够模拟和体验不同的 角色和情境,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4.情感发展:通过想象力,儿童能够表达和体验自己的情感和想法。 想象力有助于儿童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培养他们的情感认知和情绪调节 能力。 四、想象力的培养和促进 为了促进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家长和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和方法: 1.提供丰富的刺激和材料:给儿童提供丰富的绘本、幻想游戏玩具和 角色扮演道具,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鼓励自由表达:鼓励儿童自由发挥想象力,不受限制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和想法。给予他们表达的空间和时间,尊重他们的想象力和创意。

第五章 学前心理学教案

《学前心理学》课程教案

讲稿 第五章学前儿童的记忆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什么是记忆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即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记”和“忆”两个方面。从生理角度看,记忆是人脑反映时在大脑中留下的痕迹,记忆的过程就是痕迹建立、保持和恢复的过程。 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反映,具有表面性和直观性;而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感知或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也就是过去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二)记忆的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划分 (1)形象记忆 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这一形象不仅可以是事物的视觉形象,还可以是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事物各方面属性的形象,如听过的一首歌、看过的一幅画等。 (2)运动记忆 运动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如小学生对广播体操一系列动作的记忆,儿童对骑车、弹琴等各种动作的记忆。 (3)情绪记忆 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幼儿刚入幼儿园与父母分离时的痛苦与不安、看动画片时的高兴等。 (4)逻辑记忆 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和规律等具有内在逻辑性信息为内容的记忆,如学习“1+1=2”、一首唐诗等。 2.根据信息保持时间的长短划分 (1)感觉记忆 感觉记忆,又叫感觉登记或瞬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

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记忆。它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感觉记忆的保持时间很短,为0.25~2秒。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又叫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加工的信息有两个来源:一是感觉记忆中的信息因受到注意而进入短时记忆的信息;二是为了解决当前问题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出来,暂时存放在短时记忆中的信息。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如果没有得到复述,就会出现遗忘;如果得到复述,就可以从短时记忆进入到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是指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保持终生的记忆。与短时记忆相比,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没有限度。长时记忆的信息来源大部分是对短时记忆信息加工的结果,有些长时记忆是由于印象深刻而一次获得的,如童年时的某次郊游,你可能至今仍记忆犹新。 3.根据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不同划分 (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这种类型的记忆可以通过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并且在提取这种记忆时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2)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这种类型的记忆往往需要通过多次尝试才能逐渐获得,并且在利用这种记忆时往往不需要意识的参与。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划分 (1)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是指在意识的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活动产生的有意识的影响。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如考试时的简答题和问答题。 (2)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自动对当前活动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或活动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因此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二、记忆的过程 记忆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心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题库】

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全套资料【教材+笔记+陈帼眉著《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学前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心理学研究方法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2.解析课后习题,提供详尽答案。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一、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从出生到入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的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具有相同的实质,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脑的机能 (1)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现象,都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研究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①大脑具有记忆的功能,过去的经历在刺激大脑皮层的有关部位后又重新呈现出来。 ②大脑前额叶与人的个性和情绪有密切的关系。 (2)研究证明,儿童的心理是儿童大脑活动的产物。 ①没有儿童的脑,即使有充分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也不能形成儿童的心理。 ②出生时大脑不正常的儿童,也不能产生正常儿童的心理。比如,脑性瘫痪,即出生前或产期发生脑部疾病的儿童,往往表现出智力低下、视觉障碍等症状。

2.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1)人的心理现象都可以从客观现实中找到根源。儿童见过汽车,头脑中才有了汽车的形象;吃过苦药,才知道苦的滋味。 (2)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是一种反映,是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就是形成心理的过程。 3.学前儿童的心理,和成人心理一样,都有能动性 学前儿童的心理不是对周围环境和教育的机械反映,它在反映过程中有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选择性。 总之,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都依赖着大脑和客观现实。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是在这二者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 (二)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 1.学前儿童心理与成人心理的本质差别 学前儿童心理和成人心理,从本质上说,其差别主要在心理的发展。但并非任何心理变化都可以称为发展。 (1)成人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些是暂时性的。例如,由疲劳、疾病等引起的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 (2)老年人的心理机能可能向衰退的方向变化,往往是消极的变化; (3)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积极的、有次序的变化。 2.心理发展的特点 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心理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方向性和顺序性 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向高级的方向、按照固定的顺序进行的。例如,儿童言语发展过程中,总是先会发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5章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5章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 特征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5章第二节主要探讨了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想象是人类思维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也是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核心内 容之一、学前儿童通过想象能够对未曾亲身经历过的事物和事件进行虚拟 重建,提高自身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 学前儿童的想象主要特征如下: 2.想象的内容:学前儿童的想象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事件、场景、情感等方面。他们可以通过想象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角色, 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3.逻辑思维的锻炼:学前儿童的想象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 能力。在想象中,他们需要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构建一个具有逻辑连 贯性的故事情节,使其有条不紊地发展和推进。 4.空间表征能力的提高:学前儿童的想象活动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 表征能力。通过想象,他们可以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虚拟的空间,将现实 中的事物和事件进行排列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空间结构。 5.情感表达的途径:学前儿童的想象活动是他们情感表达的一种途径。通过想象,他们可以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欲望,得到情感的满足 和宣泄。 为了促进学前儿童的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师和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提供丰富多样的刺激:为学前儿童提供各种各样的刺激物,如图书、玩具、绘画工具等,让他们有机会观察和感知外界事物,丰富他们的想象 材料。 2.引导和扩展想象: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可以通过 提问、讲故事、游戏等方式,引导他们展开想象活动,并逐步引导他们扩 展和丰富想象内容。 3.创设情境:通过创设各种情境,如房子、火车、动画片等,为学前 儿童提供一个能够激发想象的环境,让他们在情境中自由发挥和想象。 4.鼓励表达和分享:鼓励学前儿童将他们的想象作品进行表达和分享,可以通过绘画、剪纸、手工等形式,让他们将自己的想象成果展示给他人,增强他们对想象活动的自信和兴趣。 综上所述,学前儿童的想象具有观察与想象能力的关系、丰富多样的 内容、逻辑思维和空间表征能力的提高以及情感表达的途径等特征。教师 和家长可以通过提供刺激、引导和扩展想象、创设情境和鼓励表达和分享 等方法来促进学前儿童的想象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引言 1.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1)定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注于从出生到入学年龄(大约5-6 岁)期间儿童在身体、认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发展。2)重要性:了解这一时期的心理发展对于指导父母和教育工作者如 何支持儿童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同时有助于早期识别和干预发展障碍。 2. 研究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目的 目的包括但不限于理解儿童的发展规律,指导教育实践,以及提供早期干预的科学依据。 第一部分:认知发展 1. 感知发展 1.1感官发展的阶段 ➢初生婴儿主要依赖触觉和嗅觉。 ➢随着年龄增长,视觉和听觉逐渐发展,开始能够辨识复杂的模式和声音。 1.2.感官经验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感官经验是认知发展的基础,例如通过视觉和触觉探索环境,儿童学习理解周围的世界。

2. 思维发展 2.1从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转变 学前儿童的思维从依赖具体物体和事件逐渐转向能够进行简单的抽象思考。 2.2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儿童开始理解因果关系,能够用逻辑思维解决问题,例如通过试错方法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语言发展 3.1语言习得的阶段 从咿呀学语到使用完整的句子,儿童逐步掌握语言的各个方面,包括词汇、语法和句法。 3.2语言与思维发展的关系 语言不仅是沟通的工具,也是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随着语言能力的提高,儿童能更有效地进行思维活动,如分类、推理和解决问题。 第二部分:社交和情感发展 1. 社交技能 1.1与同伴和成人的互动 学前儿童在这个阶段开始学习如何与其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他们学会理解他人的情绪和反应,并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与同龄人的互动尤为重要,因为它促进了合作、共享和轮流等社交技能的发展。同时,与成人的互动,如家长和教师,帮助儿童理解权威和尊重。

第五章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习题答案

第五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填空题 1. 想象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特性和创造性,想象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二、选择题 1在学前儿童的绘画中,可以发现学前儿童画的大象头特别大,鼻子特别长,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 B.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 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 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2.在学前儿童游戏中,一会儿当“医生”,一会儿当“工人”。这表明 A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有个孩子很喜欢长颈鹿,有一天他对小朋友说:“我家有一头真的长颈鹿。”这说明 B 。 A.学前儿童想象的独特性 B.学前儿童的想象易与现实相混淆 C.学前儿童想象的情绪性 D.学前儿童想象不受外界刺激的影响 4.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 。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B.无意想象开始萌芽,并成为学前儿童想象的典型形式 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 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学前儿童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 5.学前儿童听老师讲《西游记》的故事,仿佛看见了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情景,这是 D 。 A.逻辑思维 B.创造想象 C.综合想象 D.再造想象 6.(2012年真题)在同一张桌子上绘画的学前儿童,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这说明学前儿童想象的特点是 B 。 A.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三、简答题 1.学前儿童想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答案:学前儿童期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有时和现实相混淆 2.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是什么? 答案:学前儿童无意想象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1)想象无预定目的,常由外界刺激引起 (2)想象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 (3)想象过程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四、案例分析 1.案例:某学前儿童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有一天,他跟妈妈说:“今天,肖邦叔叔到我们幼儿园来了,还给我们弹钢琴呢!”妈妈听了吓了一跳,以为孩子在说谎。 问题:请根据学前儿童想象的有关原理,对此例加以分析。 参考答案:案例反映了学前儿童想象的特征之一:想象有时和现实相混淆学前儿童时期,学前儿童常将想象的东西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学前儿童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把渴望得到的说成已经得到的 2.把希望发生的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 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 案例中,儿童特别喜欢听古典音乐,他也很崇拜音乐家,于是把希望发生的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来描述,这是儿童把想象和现实相混淆了,并不是在撒谎。 2.案例:4岁的冰冰这段时间很是让妈妈头疼。前几天,冰冰吵着要妈妈带自己去吃德克士,可妈妈因为太忙一直未带他去。但是,冰冰却和小朋友炫耀说: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3(第五-六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3(第五-六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辅导3(第五、六章) 第五章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学习目标 1.理解学前儿童音乐能力(感知能力、表现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2.理解学前儿童绘画能力、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3.理解学前儿童在游戏活动中的心理特点。 4.理解学前儿童游戏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 一、音乐活动中的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在音乐活动中,儿童通过参与不同形式的活动,在音乐的世界里主要扮演着三种角色:音乐的感知者、表现者和欣赏者。 学前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是学前儿童音乐表现能力、欣赏能力的基础和前提。音乐感知能力包括旋律感、节奏感以及音高辨别能力等。 学前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作为一个音乐的表现者,可以通过歌唱的形式来表现音乐,另外他们也可以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音乐。 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是指儿童将音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能力。音乐欣赏能力是一种比较高级的能力,建立在学前儿童对音乐感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学前儿童的音乐欣赏能力包括分辨音乐音响效果的能力,体会乐曲表现的情绪情感的能力,通过想象和联想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等。 二、美术活动中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儿童美术活动包括绘画、手工、造型、美术欣赏等方面,其中儿童绘画史最有代表性的活动。 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分别是涂鸦期(1-2岁);象征期(2-3岁);定型期(3-7岁)。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能力的发展分为本能直觉期(0-2岁)和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时期(2-7岁)两个阶段。其中直接感知美术形象期的特点是:儿童更关注美术作品的内容,而忽视作品的形式;喜欢的物体和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主题5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主题5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一、简答与论述 1. 请简述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的内容,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将遗忘规律应用到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中去。 艾宾浩斯发现的遗忘规律的内容:首先,记忆一结束,遗忘就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遗忘速度逐渐缓慢;如果不加复习,所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将彻底被遗忘。 在幼儿园的实际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让儿童及时复习和巩固刚刚学过的内容,在复习的节奏上要先密后疏,前面安排复习要多几遍,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隔段时间复习巩固一次。 2. 请结合实际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 ①记忆保持的时间逐渐延长,如3岁幼儿可以再认几个月前感知过的事物,4岁可以再认一年一签感知过的事物;②记忆提取的方式逐步发展,如幼儿记忆12张图片,4岁幼儿可以再认的方式回忆12张,再现的方式回忆2-3张;6岁幼儿能再现8张左右的图片;③记忆的容量逐渐增加,无论是从儿童记忆的广度,还是记忆的范围、工作记忆的方式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明显的发展;④记忆内容逐渐扩大,如最早出现的是运动记忆(出生后2周左右),然后是情绪记忆(6个月左右),再后是形象记忆(6-12个月左右),最晚出现的是语词记忆(1岁左右);⑤记忆的目的和意图逐渐明确,如3岁前儿童没有明确的记忆目的和意图,基本上都是无意记忆。3岁左右,有意记忆开始出现;⑥记忆策略逐渐形成,如儿童原来没有记忆的方法,儿童逐渐开始掌握复述等策略。 3. 举例说明3~6 岁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如,幼儿总是在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模仿各种行为;②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如,幼儿在记忆儿歌的时候容易采用机械识记的方式,但是老师将儿歌用儿童能够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后,幼儿明显意义识记的效果要好; 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如整个幼儿期儿童都是以形象化的记忆方式进行,对于相对抽象的语词逻辑记忆儿童较少使用;④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如,幼儿经常将b和p记忆混淆。 4. 请结合实际谈谈在幼儿园中如何培养幼儿的记忆力。 ①激发兴趣与主动性。在兴趣活动中,学前儿童积极而投入的情绪情绪状态可以有效地

西财《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资料包 课后习题答案 单元5

单元5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1.什么是想象?有哪些种类? 答题要点: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2)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是否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理想和空想.幻想是一种与个人生活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于未来事物的想象。 根据幻想内容与客观现实的关系,又可以分为理想和空想。 2.试举例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以及如何提高幼儿的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答题要点: (一)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而变化 3.想象过程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 2.幼儿的想象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3.创造想象开始初步发展。 (三)想象现实性的发展 1.幼儿的想象常常脱离现实,主要表现为具有夸张性 2.幼儿的想象容易和现实相混淆 (1)把渴望得到的说成已经得到的。 (2)把希望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的事情。 (3)在参加游戏或欣赏文艺作品时,往往身临其境。 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已减少。 3.利用见习活动,观察和记录幼儿园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在游戏、绘画及讲故事等活动中所表现的想象活动,分析比较小班幼儿和大班幼儿在想象方面的特点。 答题要点: 小班幼儿主要是以无意想象为主,大班幼儿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小班主要是再造想象,大班幼儿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小班幼儿想象常常分不清现实与想象,大班幼儿已经基本能区分想象和现实。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第五章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2016年上半年)一名幼儿画小朋友放风筝,将小朋友的手画得很长,几乎比身体长了3倍,这说明了幼儿绘画特点具有()。 A. 形象性 B. 抽象性 C. 象征性 D. 夸张性 2.(2012年下半年)儿童出现想象萌芽的时期是()。A.1.5-2岁 B.2-2.5岁 C.2.5-3岁 D.3- 3.5岁 3.(2012年上半年)幼儿在想象中常常表露出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文文说:“妈妈,我长大了也想和你一样,做一个老师”。这是一种()。 A.经验性想象 B.情境性想象 C.愿望性想象 D.拟人化想象 4.(2012年上半年)在同一桌上绘画的幼儿,其想象的主题往往雷同,这说明幼儿想象的特点是()。 A.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方向随外界刺激变化而变化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性,形象间不能产生联系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没有目的性 5.(2011年下半年)一个小女孩看到“夏景”说:“小姐姐坐在河边,天热,她想洗澡,她还想洗脸,因为脸上淌汗。”这个小女孩的想象是()。

A.经验性想象 B.情境性想象 C.愿望性想象 D.拟人化想象 6. 一个孩子用积木搭了个模型,高兴地说:“我的‘火车’可以开了”,便开始推着“火车”在屋子里转;看见电视里正播放发射火箭,便说“火车”是“火箭”了;看见别的小朋友搭了房子,便又说“火箭”是“房子”了。这属于()想象。 A. 无意 B. 有意 C. 再造 D. 创造 7. 幼儿在想象中常常表露出个人的愿望。例如,大班幼儿楠楠说:“妈妈,我长大了也和你一样,做个医生。”这是一种()。A. 情境性想象 B. 愿望性想象 C. 拟人化想象 D. 经验性想象 8.幼儿画画的时候,经常画一朵小花,突然又想起了什么,开始画一艘船,等会又画小猫、太阳。这种行为体现了幼儿无意想象的()特点。 A. 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物直接引起 B. 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C. 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D. 想象易受兴趣和情绪的影响 9. 冬冬喜欢画猫,但他画的猫常常眼睛特别大,躯干特别小,嘴巴耳朵更是小得几乎看不见,完全不合常理。对此下列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 这是因为幼儿想象力丰富,比成人更善于想象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复习要点(王振宇主编)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复习要点(王振宇主编 ) 第五章幼儿个性因素及发展 第一节学前儿童的气质 一、概念 1、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3、气质: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中比较稳定的、独特的动力特征,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特征。 二、问答题 1、个性的基本特征:独特性、个性的整体性、个性的稳定性与个性的社会性。 2、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根据气质的特性和每种气质类型神经过程的特点,我们不难发现几种典型的气质类型的主要特征。 胆汁质:精力旺盛,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 黏液质:稳重有余而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多愁善感,怯弱,孤独,行动迟缓。 3、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1.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2.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3.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的效率。 4.气质类型影响性格特征形成的难易和对环境的适应。 5.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

4、幼儿气质的发展特点: (一)幼儿气质出现个别性1.容易抚养型的儿童。2.难以抚养型的儿童。3.缓慢发动型的儿童。 (二)幼儿气质可能发生变化 (三)幼儿的气质可能出现“掩蔽”现象。 5、幼儿的气质和教育: (一)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活动。 首先,组织幼儿活动要动静结合。 其次,活动形式既要安排集体活动,也要安排个人自由活动。 (二)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提倡以正面教育为主,负面教育为辅。 (三)平等地关注不同气质的儿童。 第二节学前儿童的性格 (四)有差别地进行气质补偿教育。 一、概念: 性格: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惯常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二、问答题(简答题) 1、性格的分类: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根据心理能量活动的倾向,分为外倾型性格和内 倾型性格。 外倾型性格:重视外部世界,爱交际、活跃、开朗、自信、进取,对外部世界充满兴趣,容易适应环境。 内倾型性格: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自省,自恋、孤僻、冷漠、寡言、易害羞、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2、性格与气质的关系:(重要) 答:性格:对外部事物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就是一个人的性格。

(幼儿学前教育) 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

第三节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开展 一、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依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将想象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初级的想象。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如我们平常看到天空的浮云,把它们想象成人物、动物或其他景象;幼儿在纸上的涂鸦等。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以一种自由联想,意志水平低,不要求意志努力,出现的也专门忽然、随意,往往对思维具有启发作用。梦是在睡眠状态下出现的一种想象活动,是无意想象的一种专门形式。在睡眠状态下,大脑皮层处于不平衡的抑制状态,少数神经细胞的兴奋使一些表象被激活。由于缺乏意识的操纵与调节,被激活的表象就形成了不同的组合,这些组合间有时没有任何联系,因此看似离奇,使得梦境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做梦是脑功能正常的表现,它不仅无损于身躯健康,而且对脑的正常功能的维持是必要的。有意想象那么是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这种想象活动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方向性,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为实现某一个目标,而进行的想象全然上有意想象。如几个幼儿在玩儿小医院的游戏时,关于如何开展游戏时的想象确实是有意想象。成人在做某项工作时,头脑中先预想一遍也属于有意想象。有意想象的开展是需要培养的,在教育的阻碍下逐渐开展。 〔二〕再造想象、制造想象和梦想 在有意想象中,依据想象的制造性和与社会现实结合的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制造想象和梦想。 再造想象是依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产生有关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再造想象必须以别人的描述和提示为前提。如幼儿在听故事或看动画片后,往往沉醉在故情况节中,想象着某些情节和人物。再造想象是理解和掌握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 制造想象是依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存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制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设计人员的创新作品全然上制造想象的产物。幼儿天马行空的绘画作品也有制造想象的成分。与再造想象相比,制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等特点。制造想象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练习册主题5 参考答案

主题5 学前儿童记忆的发展 探寻1 记忆概述 一、名词解释 1.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2.再现是指曾经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出现在面前的时候将其重现出来。 3.再认是指对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再度出现在面前时,能够回想并辨识出来它是从前感知过的。 4.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再现,或表现为错误的再认和再现。 二、单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1.识记、保持 2.形象 3.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4.遗忘 5.艾宾浩斯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再认和再现的联系:二者都属于回忆,是回忆的两种不同形式。 再认和再现的区别:①再认回忆的难度比再现回忆的难度低,能再认的不一定再现,但是能再现的一定能再认;②再认事物时是事物重现在面前,进行辨认;再现事物时是事物没有在面前,需要重新回忆进行辨认。 2.机械识记是指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只是根据识记材料的前后顺序等外部联系,采取简单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是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联系,通过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3.按照记忆内容划分,记忆种类有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 4.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 六、材料分析题 该图反映的是心理现象中的遗忘现象,通过该图可以得出遗忘的规律,即首先,记忆一结束,遗忘就开始发生;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遗忘特别迅速,然后遗忘速度逐渐缓慢;如果不加复习,所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将彻底被遗忘。

探寻2 学前儿童的记忆 一、名词解释 1.记忆广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能够记忆的材料的数量。 2.工作记忆是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3.“客体永久性”是指孩子能够知道尽管不能直接看到某个物体,但相信它仍然存在。 二、单项选择题 三、填空题 1.习惯化、条件反射、重学记忆 2.幼年期健忘 3.无意记忆 4.运动记忆 5.无意 6.记忆的潜伏期 7.动机 四、判断题 1.(√) 2.(√) 3.(√) 4.(×) 5.(√) 五、简答题 1.①记忆保持的时间逐渐延长;②记忆提取的方式逐步发展;③记忆的容量逐渐增加;④记忆内容的逐渐扩大;⑤记忆的目的和意图逐渐明确;⑥记忆策略逐步形成。 2.①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②机械识记用得多,意义识记效果好;③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④记得快忘得快,记忆不精确。 3.①客观事物的性质;②客观事物与幼儿主体的关系;③幼儿认知活动的主要对象或活动所追求的事物;④活动中感官参加的数量;⑤活动动机。 4.幼儿晚期能运用的记忆策略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视觉复述,即反复不断地注视目标刺激。

学前心理学教材课后题及答案[1]

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学前儿童心理学(第二版)钱峰汪乃铭主编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概述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客观环 境遗传素质 1无条件反射P7:无条件反射是先天固有的、由遗传而来的反射 2条件反射P7: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习得的反射 3客观环境P8:人所处的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涵盖很广;社会环境则包括家庭、团体、各种人际关系、社会规范、风俗习惯等。4遗传素质P9:遗传素质是指有机体通过遗传获得的生理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解剖生理特征 二、.什么是心理的实质 答:1.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三、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答:P9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基本上可以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遗传方面的因素(如低能儿、痴呆儿),另一面是环境方面的因素(狼孩玛卡)。实例省略。 第二章:学前儿童的注意 一、掌握以下概念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注意的范 围注意的稳定性 答:无意注意P13: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不经意”,既 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的努力。 有意注意P14: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就是我们常说的“刻意”。它具有自觉的目的,并和意志努力相联系。 注意的范围P16: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 数量。 注意的稳定性P17:注意稳定性指有把握对象的时间的长短。 二、注意与人的心理活动有什么关系请结合具体情况加以说明。

答:P17注意对于动物来说具有极重要的生存意义;对人类来说,由于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了语言的参与,注意更具有了特殊意义。概括说,注意有下列三种功用: 其一,选择功用。(听课)。其二,保持功用。(画画)。其三,调节和监督功用。(搭积木) 由上可知,注意对于人的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使人能随时察觉外界的变化,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更好地适应和改造客观世界。对于学前期的儿童来说,注意在儿童心理的发展中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注意能使幼儿从周围的环境中获得更清晰、丰富的信息。注意是幼儿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 三、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谈谈如何组织幼儿的活动。 答:P18-19: 1、防止无关刺激的干扰。 2、制定合理的作息制度。 3、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 4、适当控制儿童的玩具和图书的数量。 5、不要反复向幼儿提要求。 6、灵活地交互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7、提高教学质量。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一、掌握以下概念: 1、知觉: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它以感觉为基础,但并非感觉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对感觉所提供信息的加工,反映刺激代表的意义,受经验影响,因此,对同一事物的知觉会有所不同。 2、视敏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力。 3、听觉感受性: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 4、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的知觉,如对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中的知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