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剪刀差”

城乡“剪刀差”

城乡“剪刀差”

主要指的是城乡方面的差距。一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工业品的价格,普遍高于其本身价值60%—500%;农产品的价格,普遍低于其本身价值44%—73%。二是土地“剪刀差”。我国农民每年正在以5万亿元的土地资本金,无偿支持城市发展。三是工资“剪刀差”。现在我国有2.4亿农民工,其中在县城以上城市打工的1.2亿人。仅按1.2亿农民工计算,现在一年就有1.8万亿元支援了城市建设。四是金融存贷“剪刀差”。农民的存款自己能用的只占46%,54%的流向到城市。农民以占全国70%多的人口,用了不到全国6%的贷款。

CPI与PPI剪刀差

CPI即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PPI 又称作生产者物价指数:生产者物价指数主要的目的在衡量各种商品在不同的生产阶段的价格变化情形。 一般而言,商品的生产分为三个阶段:一、完成阶段:商品至此不再做任何加工手续;二、中间阶段:商品尚需作进一步的加工;三、原始阶段:商品尚未做任何的加工。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根据价格传导规律,PPI对CPI有一定的影响。PPI反映生产环节价格水平,CPI反映消费环节的价格水平。整体价格水平的波动一般首先出现在生产领域,然后通过产业链向下游产业扩散,最后波及消费品。产业链可以分为两条:一是以工业品为原材料的生产,存在原材料→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传导。另一条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生产,存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食品的传导。在中国,就以上两个传导路径来看,目前第二条,即农产品向食品的传导较为充分,,2006年以来粮价上涨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但第一条,即工业品向CPI的传导基本是失效的。由于CPI不仅包括消费品价格,还包括服务价格,CPI与PPI在统计口径上并非严格的对应关系,因此CPI与PPI的变化出现不一致的情况是可能的。CPI与PPI持续处于背离状态,这不符合价格传导规律。价格传导出现断裂的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品市场处于买方市场以及政府对公共产品价格的人为控制。 在不同市场条件下,工业品价格向最终消费价格传导有两种可能情形:一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成本上涨引起的工业品价格(如电力、水、煤炭等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最终会顺利传导到消费品价格上;二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由于供大于求,工业品价格很难传递到消费品价格上,企业需要通过压缩利润对上涨的成本予以消化,其结果表现为中下游产品价格稳定,甚至可能继续走低,企业盈利减少。对于部分难以消化成本上涨的企业,可能会面临破产。可以顺利完成传导的工业品价格(主要是电力、煤炭、水等能源原材料价格)目前主要属于政府调价范围。在上游产品价格(PPI)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企业无法顺利把上游成本转嫁出去,使最终消费品价格(CPI)提高,最终会导致企业利润的减少。 CPI和PPI严重倒挂说明什么问题? 相对于PPI,CPI是一个滞后指标。但PPI 对CPI有一定的传导作用,这种传导作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活资料出厂价格变化直接影响CPI 的变化;二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变化,直接引起生产消费品的企业生成本的变化,间接影响CPI 变化。例如石油价格涨价,会导致石化品涨价,石化品涨价导致化纤价格提高,进而导致纺织品和服装成本上升,从而推高消费品价格。因此在多数情况下CPI和PPI走势方向是相同的。 由于PPI 影响CPI 主要通过影响下企业的采购成本来实现,要受到种种环境因素制约,加上国家策对部分关键价格的策调控,这种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另外,由于PPI 和CPI 的调查内容明显不同,也会导致PPI 和CPI 的不一致。比如因为消费结构的原因,食品价

解析M1-M2剪刀差

金融交易过热,会增大虚拟交易市场的货币需求,大大拉升市场整体的利率水平。高利贷或高利率,正在抽掉中国经济增长的釜底之薪。 中国经济在减速,且滑坡的速率令人担忧。专家学者、国内外研究机构对其原因的分析众说纷纭。到底是什么原因让30年来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中国经济开始滑坡了呢? “资产荒”与“资本纠结” 美国麦肯锡公司最新的一份研究报告表明,中国金融行业的利润占比是全球最高,占整体利润的比例超过80%,而美国仅约20%。这意味着,中国金融业的利润是美国的4倍。中国金融界的就业人数不过558万,却赚得了7.7亿人辛辛苦苦创造出来利润的80%。 2015年中国其他服务业增长9.2%,房地产增长仅3.8%,而金融业却增长了15.9%。2016年1月-7月,存款性公司对其他金融部门债权平均月度增速为2.95%,而对非金融部门债权平均月度增速仅为1%,中国的脱实就虚还在以近2倍的速率加速。 即便按照2015年统计局的数据,金融业收入占GDP比重8.5%,这意味着只占就业人数0.7%的金融业,其人均收益要比其他行业高约12倍。如此高的金融成本,意味着实体经济企业除了为金融业交租之外所剩无几,谁还愿意向实体经济投资? 中国的银行贷款利息约为6%、债券收益率在3%-4%,而高风险金融产品则承诺提供11%-14%的收益率。于是根据国家优惠政策,包括一些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的优惠利息贷款中的一部分,也会通过民间金融机构流到高利贷市场去赚取利差。 所谓“资产荒”是指没有人投资,更准确地说“资产荒”似乎应当是“投资荒”。而“投资荒”的本质是“资本纠结”,就是说并非所有投资都无人问津,而是与实体经济投资相比,其他投机方式会显得更具魅力和诱惑力。 例如,温州模式在这几年转变为区域集群投机(温州中小企业集群),转变为“温州炒房团”后,大量民资开始外流,温州同时也成为民间高利贷盛行之地。此后,温州的经济增长速度开始落后于浙江省内其他地区。 “温州衰落”的背后,是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可能遇到的“资本纠结”:实体经济投资预期渺茫,投资者不知所措、进退两难。其直接表现之一,就是M1与M2之间不断扩大的剪刀差,它反映出短期存款在不断增加,也就是人们手中开始大量滞留现金。太钢集团2016年活期存款资金比往年高了约10亿元,其他一些煤炭集团的存款规模上升到几十亿元。 2016年7月中国的M1与M2的“剪刀差”已经扩大到15.2个百分点,而且M1与M2增速背离的现象还将持续。更令人担忧的是,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则十分罕见地负增长26亿元。 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滑坡的结构看,制造业中以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降幅最大,同比下降12.8%。此外,有色金属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降幅都在5%左右。企业新增贷款负值,是2005年7月以来的第二次。

【深度解析汇报】M1、M2剪刀差

【深度解析】M1、M2剪刀差 M0=流通中现金。(与消费变动密切相关,是最活跃的货币。) M1(狭义货币)=M0+单位活期存款。(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通俗理解,就是可以让你随时买买买。) M2(广义货币)=M1+单位定期存款+个人的储蓄存款+证券公司的客户保证金。(流动性偏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的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通常所说的货币供应量,主要指M2。换句话说,M2不都是随时可以提取出来的,代表的是未来潜在的购买力。) M3=M2+具有高流动性的证券和其它资产(现在没啥用,国家也没放出相关数据)。 现在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就是M1和M2。 各国对M0、M1、M2、M3的定义各有不同,但均是根据流动

性大小来划分的,M0的流动性最强,M1次之,以此类推。 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小明家里有100元现金。这就是M0。隔壁老王有200元要付给小明,支票已经给了小明,一旦到了月底,小明凭支票就可以去银行拿到200块钱。那么小明的M1就是100+200=300元。小明存在银行的钱有500元。那么小明的M2就是300+500=800元。因为小明的100元是现金,可以随时买买买。小明的200元支票只要到了月底就可以拿到手,虽然现在花不了,但是钱到手之后还是要买买买的。但是小明的500元存在银行,暂时不准备去买买买。所以M1反映的是现实购买力,而M2反映的是潜在购买力。 这里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情况:居民在银行的储蓄,无论是定期储蓄还是活期储蓄,都算作M2。但是企业的活期存款算作M1,企业的定期存款算作M2。 另外,2011年10月起,央行将非存款类金融机构在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和住房公积金存款纳入广义货币供应量(M2)统计范围,也就是说,跟职工关系密切的住房公积金算作M2了,其实想想也有道理,存进去的公积金不是立刻就能拿出来花的,所以算作M2理所应当。

M1M2的剪刀差与证券走势的关系

摘要:通过分析2001至今上证指数及深圳成指的走势以及2001~2009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之差、储蓄存款增长率间走势关系,旨在说明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增长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之差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趋势及形成原因。 关键词: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股票指数 一、m1同比增长率与m2同比增长率之差与股票指数的正相关关系的表现 货币供应与股市之间的走势关系表明,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同比增长率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长率之差与上证指数、深证成指走势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当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同比增长率大于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同比增长率时,股市活跃,股指攀升。反之,则股市低迷,股价下挫。如2005年m2同比激增,同比增长达17.6%,以致其增长幅度超越m1,而后者仅同比增长了11.8%,最终两者同比增幅之差达到-5.8%,反观股票市场上证指数从2004年的最高1783.01跌至2005年的最低998.23,而深证成指也从2004年的最高4187.23下挫至2005年最低2590.53。2007年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不断上升,同比上涨21.1%,其增幅大幅度抛离m2,根据年终测算,两者同比增长率的差幅激增至4.4%,而于此对应,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在2007年均为大牛市,上证指数和深证成指几乎是一路上涨,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便分别从2541.53点跃增至6124.04点[上证指数]、6585.06点跃增至19600.03点[深证成指]。此后一年当中,即2008年,股市经历了大熊市,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0.04点狂跌至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2008年全年上证指数下挫64.7%,深证成指下跌63.36%。而同期m2的同比增幅大幅抛离m1的同比增幅,使得二者之差达到-8.7%。 二、m1同比增长率与m2同比增长率之差与股票指数正相关关系的成因分析 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与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率之差与证券市场走势存在正相关性的原因,主要源于资产的替代效应及人们的趋利性心理。当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时,股市活跃,股指攀升。在保值、增值期望的刺激下使得普通投资者将m2中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部分更多的转化为m1中活期存款部分,以购买预期收益率更高的证券,从而引起资产组合中股票份额上升而储蓄份额下降。不断流入证券市场的资金又必会推动股指大幅攀升,由于追涨杀跌心里的存在,股价上涨使得早先持观望态度的投资者此时会进入证券市场,从而推动股市节节攀升,由于目前cpi(4.9%)大于一年期存款利率3%,在负利率的影响下,预期将使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中的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部分更多的转化为m1中活期存款部分,股票市场未来将会走好。反之,当股票市场处于熊市时,股市低迷,股指下挫,随着市场恐慌心理和悲观心理的蔓延,投资者放弃风险性较大的证券市场,转而选择收益稳健的储蓄存款,使得资金从狭义货币供应量m1中的活期存款部分流至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中的储蓄存款部分,一方面加速了m2的增速,另一方面使m1的增速趋缓,最终使得m2的同比增幅大幅抛离m1。 三、m1同比增长率大幅抛离m2同比增长率与股票指数的反转关系及其形成机制 但值得注意的是当狭义货币供应量m1的同比增长率大幅超过广义货币供应量m2时,股指将见顶回落,股市也将从先前的牛市行情转为熊市行情。如2007年m1的同比增长率与m2的同比增长率相差达到4.4%,而在2008年,股市由先前百年不遇的大牛市行情急速转为大熊市行情,仅一年时间上证指数就下挫了65.39%,深证成指也下跌63.36%,投资者损失惨重,造成此种逆转主要有2个因素。一是人们厌恶风险的心理因素所致。由于前期大量储蓄存款活化后流入股市,大幅度抬升股价,使得此时绝大多数的股价已大幅度脱离公司的实际估值,市盈率过高,投资风险增大,绝大多数避险型的投资者此时会放弃投资股市,转而选择投资回报率稳定、风险系数小的储蓄存款,从而使得m1的同比增速趋缓甚至下降,m2

剪刀差与城乡收入分配

42 数据 2009.06 剪刀差最初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一般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量交换。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 通过对统计局网站、年鉴以及严瑞珍等的《中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一书中的衡量指标和相关的统计资料进行整理,得出1990—2007年剪刀差相关指标数值(见表1、表2、图1): 由上面的数据表格可以看出,工业产品与农产品价格之间的剪刀差差幅总体是在向合理的方向发展。2000年以前,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体上都是工业品价格增幅高于农产品价格,而2000年后,两者差距整体上不断缩小,农产品价格也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其增幅高于工业品价格的情况也越来越多,这一结果从一个方面说明国家对于三农问题的政策导向作用。当前,国家对农业、农民实行的是 “支农政策”,包括合作医疗、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粮食作物的市场销售价等切实惠及农民利益的相关政策。人们能够明显地感受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已经开始实施,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正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体现的第一点就应该是工农业产品剪刀差的缩小。 我们来进一步看一下,在农产品价格上升的背景下,价格上升所带来的利润与农民获得的收入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引入城乡居民收入相差倍数这个指标,从图上进行如下的对比分析: 图1 剪刀差幅度变化趋势图 6.88% 8.37% 3.29%9.35% -14.58% -4.17%-1.25% 4.40% 4.24% 11.16% 6.64% -1.91%2.01%-13.00% 4.13% 1.78% -12.99% 剪刀差幅度(%) 19 90年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6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4.27% 15.00%10.00% 5.00%0.00%-5.00%-10.00%-15.00%-20.00% 剪刀差与城乡收入分配 表1 1990—2007年剪刀差相关指标数据 表2 1990—2007年剪刀差相关指标数据 数,即当期数值与上期数值的比值,表2同。

剪刀差

剪刀差 百科名片 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如果价格背离价值的差额越来越大,叫扩大剪刀差;反之,叫缩小剪刀差。 目录 编辑本段简介 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品和农产品之间的这种价格 相关图片 差距有日益扩大的趋势,它的具体表现是:当一般物价上涨时,虽然农产品价格也同时上涨,但它上涨的幅度往往低于工业品价格上涨的幅度。而当一般物价下跌时,虽然工业品的价格也同时下跌,但它下跌的幅度往往低于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幅度。如果把一定时期(比如一年)内工农业产品价格变动的情况用统计图表表示出来,那么,工业品价格呈上升趋势,而农产品价格呈下降趋势,二者犹如张开的剪刀的形状一样,因此称为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 编辑本段产生原因

中国连续出台一系列刺激粮食生产的政策后,从生产环节稳定农民种粮积极性,这些政策产生了积极效果。但当中国粮食的定价体制,仍采取国家调控与市场供求相结合的方式,粮食价格的调整并没有与农资等工业品相适应,粮食价格的上涨幅度落后于农资等工业品价格的上涨幅度。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造成农村劳动力、土地等资源流向更具比较优势的工业、服务业等领域。受访专家概括道: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是中国 相关图片 粮食生产“新剪刀差”现象的产生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哈尔滨市市政府调查显示,受整个东北地区稻谷市场疲软的影响,2007年秋收以后稻谷市场收购价格持续走低,2007年秋国家稻谷收购保护价为0.75元/斤,但远远低于2006年平均1元/斤的收购价格,达到了近年来的低点。而同期种子、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等生产资料价格与上年相比平均涨幅达到20%以上,部分品种涨幅达到50%以上。 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扩大。中国国家统计局河北调查总队调查资料显示,受劳动力资源紧张影响,河北省建筑领域人工费价格在2006年上涨7.3%的基础上又上涨10.4%,涨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而同期粮食价格仍处于低价位运行,与种粮要面临的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相比,农民打工收益明显高于种粮收入。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 剪刀差一词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维埃俄国。这个词首见于托洛茨基在俄共8大上(1919)的发言。随后列宁在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以及托洛茨基在其《新方向》中又提及了这个问题。斯大林在1927~1929年期间也就当时存在的情况从理论上作过多次的论述,不过,斯大林得出的结论却是“农业集体化是必要的”。从历史的发展看,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占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工业资本家在与生产技术落后的农民交换工农

1949--1978年中国“剪刀差”差额辨正(上)

关于剪刀差问题的研究热,可以说从20世纪整个80年代持续到90年 代前期,虽然成果很多,但是歧异也不少,计算结果自然也是多种。本文之所 以重提这件旧课题,并不是希望重新引发对其的探讨,而是因为近来不断看到 引用在引用“剪刀差”来说明农民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贡献时,往往忽略了不 同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差异,数字大的不合情理,从而误导读者。 一、关于剪刀差的概念 溯本探源,“剪刀差”概念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的苏联。“剪刀差”最初源于“超额税”。苏联在1921年初走上和平建设轨道后,国家为加快积累工业化资金,人为地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使得部分农民收入在工农业产品交 换过程中转入政府支持发展的工业部门,当时人们把农业和农民丧失的这部分 收入称为“贡税”或“超额税”。1923年上半年,政府的工业和商业部门又再 次提高工业品价格,使本来已被政府强制压低的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又大大 降低。到1923年10月,同1913年相比,农民需要相当于原来2?8倍的农产品才能换到等量的工业品。苏联政府的这一行为先是引起农民的不满,农民以不 买或尽可能少买工业品来抵制,于是导致工业品市场萧条,许多工厂发不出工资,结果又引起工人的不满。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会议和 九月中央全会。会议在斯大林的主持下第一次把农业流入工业的超额税正式称 作‘剪刀差’,并且在中央委员会下设立了剪刀差委员会,专门从事研究和调 整剪刀差的工作。从此,‘剪刀差’这一名词便流传开来。 苏联的“剪刀差”概念在30年代被介绍到我国。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由于工农生产在战争中遭受的破坏程度不一样,恢复的速度不一样,以及恢复 发展工业所需资金和人力资源的短缺,使得工农业产品的比价在抗日战争和解 放战争的十几年间扩大了很多,1950年工农产品比价与抗日战争前的1930- 1936年相比,扩大了34?4%,农民在交换中吃亏很多。因此不少人就采用“剪 刀差”这个词来形容工农产品比价扩大的现状,但是此时中国使用的“剪刀差”已经与当年苏联的“剪刀差”概念有所不同了,它不是指那种政府依靠人为扩 大工农产品比价来积累工业化资金的政策表现,而是指工农产品比价的不合理 状态。例如1951年4月第二次全国物价工作会议专门讨论的工农业产品“剪刀差”问题就是出自上述概念。以后的学者也多是从这个概念来研究“剪刀差” 问题。 可以看出,“剪刀差”概念自被引进我国以后,已经针对中国的国情,被发展和广义化了。正如张西营等概括的那样:“‘剪刀差’是理论界对不合 理的工农业产品比价关系的形象概括。从一定意义上讲,工农产品的比价关系 的状态、变化趋势,也就是‘剪刀差’的状态和变化趋势。工农产品价格及其 比较在任何时期、任何国家都是客观事实,用某种标准去衡量这种比价的合理 性也就是研究‘剪刀差’的有无、大小。”[2] 剪刀差问题研究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现过两次热潮,一是发生于50年代,针对旧中国遗留的剪刀差和如何缩小它展开的,以1956年毛泽东在《十大关系》中提出缩小剪刀差、不学苏联后开展大规模研究为高潮。当时主要是研

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客观性及测算

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客观性及测算 【摘要】本文基于对我国工农业产业收益差异的直观感觉,提出我国目前依然存在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假设,运用S-S模型验证了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存在的客观性,利用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成本盈利法对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大小进行了具体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绝对值是逐步扩大的,但是剪刀差的幅度呈缩小的趋势。 【关键词】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成本盈利法 当前在我国的商品市场上,直观上依然呈现出工业产品价格偏高而农产品价格偏低的现象。大部分学者在进行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研究时,普遍将1992年作为分割点,默认1992年国家正式宣布实行市场经济时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已经消除。但是依据诺斯的路径依赖原理,我们认为目前的工农业产品的价格剪刀差,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现实上都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从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现实性来看,也不具备使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消失的充分条件。而证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存在的最有效的方法是S-S模型。S-S模型是通过计算工业和农业部门在政府目标函数中的权重,比较两部门权重的大小来间接证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客观存在。 一、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客观性 1、S-S理论模型及其修正 S-S模型是基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二元经济结构建模,假设价格完全由政府控制,城镇工人的工资和劳动时间也完全由政府设定,农产品没有剩余,工业产品剩余全部用于工业投资。该模型是以社会福利函数为基础,计算出工人、农民和资本积累在政府工作目标中的相应权重,通过对这些权重的比较,得出了对农民不利的贸易条件。 S-S模型主要是描绘二元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尽管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但我国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依然显著。农村市场在长期的不利条件下发展,需要政府的干预与支持,合理的政府干预不仅不违背市场化的要求,反而已经成为农村市场健康成长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因而适当修正后的S-S模型依然适用于当今的经济条件。 S-S模型起点是简化版的柏格森-萨缪尔森福利函数,它假设在政府的理念中,工人和农民的福利对于国家而言是等价的。虽然这一假设在过去的几个阶段是不符合事实的,因为国家为了促进资本积累不得不以牺牲农民福利为代价。但在1992年我国开始实施市场经济时,已可以基本确认国家是根据市场经济原则来确定政府目标的。而事实上,从政府把“三农问题”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出政府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福利在政府工作目标中的地位。并且,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是调节商品的分配及流通的主要手

建国后国家通过工建国后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差筹集了多少资金

建国后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差筹集了多少资金 2012年03月06日临沂大学学报巴志鹏 核心提示:凌志军认为,农村工业化的税收政策,以及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方式,从农村拿走了大约6,000亿人民币元。 本文摘自《临沂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作者:巴志鹏,原题:《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分析》 一、剪刀差:概念与测算 剪刀差是在工农业产品的长期交换中,农产品价格低于其价值,工业品价格高于其价值,由这种不等价交换形成的剪刀状差距。剪刀差有比价剪刀差和比值剪刀差两种表现形式。比价剪刀差指的是当农产品相对价格呈现下降趋势时,工农产品交换价格间的剪刀状差距。比价剪刀差是就工农业产品相对价格变化而言的。比价剪刀差只反映了剪刀差的表象,没有说明剪刀差的本质,而且仅仅分析比价剪刀差,往往不能正确解释经济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因为实际经济运行中存在着价格背离价值的可能性,所以农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并不一定能够真实地反映相对价值的变化,即比价剪刀差的存在并不一定意味存在工农产品之间的不等价交换。于是另一个关于剪刀差的概念“比值剪刀差”被提了出来。“比值剪刀差”是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由于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形成了背离价值的差距。其实质是工农业产品价格朝不同方向背离价值。

剪刀差,尤其是比值剪刀差,涉及到价值的变化,而价值估量又是迄今经济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因此,要正确评价我国解放后工农业产品剪刀差变化是不容易的。由于比价剪刀差只涉及工农产品自身价格的纵向比较和他们之间的横向比较,方法较为简单,数据资料容易取得,所以人们对剪刀差的计算也就从比价剪刀差开始。若想知道农民换回相同数量的工业品,要比基期多用农产品数量的百分比,可以以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为基数,套用下述公式: 比价剪刀差的相对变化幅度=(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 ×100%-100% 若想知道农民用相同数量的农产品比基期少换回工业品数量的百分比,则以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为基数,应用以下计算公式测算: 比价剪刀差的相对变化幅度=100%-(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指数÷农村工业品零售价格指数)×100% 我们还可以对剪刀差的绝对量进行公式测算。剪刀差的绝对量是指国家通过价格渠道每年从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中转移出去的价值量。其计算公式如下: 剪刀差绝对量=(价格转移总额÷农业总产值)×农副产品收购总额 在该公式中,价格转移总额是指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全部工业品价值同其实际价值的差额,或者全部农产品的价值同其产值的差额。实际上,农产品相当大一部分并不实现与工业品的交换,因而也就不存在价格转移的问题。但它不同于价格转移总额。后者是指按现行价格计算的全部工业品价值同其实际价值的差额,或者全部农产品的价值同其产值的差额。计算价格转移总额时为了方便而假定全部农产品都是商品。 二、建国后我国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状况 剪刀差在我国解放前就已经存在,解放后一个时期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日益扩大,发展成为我国工农业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工人和农民之间的一个重大政治经济问题。如果单从农业税上看,农民对国家的贡献是很小的、农民负担是不重的,如1982年我国农业各税收入是29.4亿元,只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4%。而该年度农产品价格转移总额是740亿元,农业总产值是2,785亿元,农副产品收购总额为1,083亿元。那么套用剪刀差的绝对量测算公式:(740÷2,785)×1,083,可以得出1982年国家通过价格渠道从农业部门创造的国民收入中转移出去的价值量是288亿元。1982年农民剪刀差绝对量负担是当年农业各税税收的9.8倍,与1982年国家财政收入1,212.3亿元之比是23.8%。农业各税与剪刀差绝对量之和是317.4亿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26.2%。

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_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_林毅夫

我国价格剪刀差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理论模型与计量实证* 林毅夫 余淼杰 内容提要:在Sah-Stiglitz“价格剪刀差的经济学”模型中,他们通过考虑政府目标函数 的结构去研究工农价格剪刀差对经济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引入国际贸易和农产品配额 拓展他们的模型以使其更适用于我国,然后再利用1949年到199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对 修正后的理论模型进行多种计量估算。我们的结构式参数估算表明:在我国政府的目标 函数中,农民的权重小于工人。此外,农民福利的权重也小于资本积累的权重。这些结论 都与中国的实际情况一致。在这层意义上,本文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对计划经济时期我 国政府目标函数估算的研究空白。 关键词:贸易 政治经济学 价格剪刀差 政府目标函数 一、引 言 “价格剪刀差”的概念由前苏联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Pr eobrazhensky)于1926年提出,它指的是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如何从农业部门的农民那里赚取利润来补贴城市工业部门的工人;同时,通过实施价格剪刀差,政府可以加快资本积累速度。尽管“价格剪刀差”这一概念由来已久,但在学术界上最早成功地把这一概念发展成严谨的理论模型的却是由萨和斯蒂格利茨(Sah-Stiglitz,1984)(以下称为S-S)来完成的。他们通过分析政府的社会福利函数描述了对农民不利的贸易条件形式。由于他们的模型简单且有很强的解释力,因而迅速成为随后的许多研究的模板。例如,Carter(1986)把S-S模型由封闭经济扩展到开放经济,Blomqvist(1986)则研究了社会主义国家对农产品征收间接税的情形。 本文的主要目的不在于研究“价格剪刀差”是否有利于资本积累,而在于借助该理论框架来估算我国的政府目标函数。一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政府重积累而轻消费,重工人而轻农民。然而,这种观点仅仅是先验的:它并没有得到实证研究的支持或否认。因而,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研究空白,即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严格检验我国是否也存在这种现象。而如果有,则政府又是在多大程度、多大数量上重工人轻农民、重资本积累轻居民福利的。 为此,我们先拓展S-S理论框架使其更适合我国国情。事实上,为力求理论模型简洁,在研究最优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时,S-S运用了简化版的伯格森—萨缪尔森(Ber gson-Samuelson)社会福利函数:在政府的理念中,工人和农民的福利对国家而言被假设是等价的。但这并不符合我国的实 * 林毅夫,世界银行,电子信箱:jus tinlin@https://www.360docs.net/doc/981901621.html,;余淼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邮政编码: 100871,电子信箱:mjyu@https://www.360docs.net/doc/981901621.html,。作者感谢Robert Feenstra、Joaquim Sil vestre、Arne Bigs ten、J ohn Knight、Christer Lj ung wall、宫云丹、李稻葵、黎志刚、马捷、冼刍荛、宋铮、王勇、汪伟、许斌、许定波和朱家祥所提的十分有益的建议,也要感谢参加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2007年CERC-CCER中国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届中俄年度全球机构国际会议的与会人士,以及参与在哥德堡大学、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经济学院、中欧国际商学院(CEIBS)、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王亚南经济研究院(WISE)和韩国首尔国立大学学术研讨讲座的参与者。特别感谢三位匿名审稿人的建议性意见。最后还要感谢田巍、张敏和周祝源同学出色的研究助理工作。当然,文责自负。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放眼世界,在几乎所有的国家,报业的发展水准往往是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标志。富裕发达的社会,拥有高水平的报业,贫困、落后的国家。其报业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报业作为社会机体的一环,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它包括经济增长、文化教育、城市化进程、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等。正是这些因素,为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没有上述条件,报业就象失去了阳光和空气的花蕾,摆线不出任何生命力,这是世界报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但是,中国报业近十余年来的发展演变,却是一个例外。虽然它也置身于中国改革开放、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中,并受到社会诸因素的影响,但是它远远没有实现社会发展所提供的巨大可能性,形成了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的“剪刀差”。 “剪刀差”的由来及表现 剪刀差,是一个经济学名词。它主要是指在工业产品交换中,工业产品价格偏高而农产品价格偏低的不合理的价格差距。 这里借用剪刀差一词,是要说明中国报业与社会发展所存在的差距。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报业无论是从种数,还是发行量、普及率,都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尤其是经济水平、城市化进程和教育水平,报业增长的幅度还显得太小、太低。如果以1978年为两者共同的气跑点,到1991年,由报业与社会各自所在位置,画上两条连接起跑点的线,则可以形成一个张开的剪刀,与标志工农业产品价格差

距的剪刀差十分相似。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提供的资料,代表中国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几项主要指标,在1978年以来的十几年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以经济而言,中国国民生产总值从3588亿元,至1991年增加为19580亿。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93.8%亿。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93.8%。其间年均增长率为8.6%。国民收入1978年为3010亿元,1991年为16117亿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83.7%,其间年均增长率为8.4%,人民生活方面,在1978年,职工平均工资为615元,1991年上升为2365元,为1978年的162.8%,其间年均增长率为3.8%。居民消费水平,在1978年人均175元,至1991年上升为803元,后者相当于前者的227.5%,其间年均增长率为6.5%。这些主要经济指标的全面上升,带动了整个社会的进步。 就人口和城市化进程而言,中国社会的发展水平也在逐年提高;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又是报业发展的重要条件。城镇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潜在读者群的增加。1978年中国总人口为9.62亿,其中城镇人口1.72亿万,约占总人口的17.92%。至1991天,全国总人口为11.58亿,其中城镇人口与1978年相比,净增1.33亿,提高到26.37%。城镇居民的增加,为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外,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盲半文盲的比例不断下降。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国成人文盲率为31.9%。八年后进行的第四次人口普查,文盲率则下降为

中国城乡“剪刀差”问题

中国城乡“剪刀差”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改革开放后,传统的”剪刀差”在新形势下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渐演变成”新剪刀差”问题。 关注和努力消除城乡之间的”新剪刀差”,将是未来几年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剪刀差”概念本来是前苏联的”舶来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应该说,工农产品”剪刀差”的问题有了很大的缓解。但是,城乡制度性分割的现实并没有使这个问题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虽然目前全国有近亿的农民工流动到城市里打工,但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而非城市正式职工。这种制度性分割,给”新剪刀差”现象的存在提供了体制性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剪刀差”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剪刀差”的区别在于:前者不是主要通过压低农村的产品价格来剥夺农民的剩余,而是转为压低农村生产资料的价格(主要是土地)和农民工劳动力的价格(即农民工工资)来获取城市发展的资本。换句话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乡”新剪刀差”主要不是从产品差价中、而是通过对农村的要素索取来实现的。 我们先来看看土地。土地乃农民的生存之本。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农村土地的需求日益旺盛,农民的生存之本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根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2020年,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已减少到

1.41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40%。特别是近十年来,我国净减少耕地上亿亩。除了实施生态退耕、灾害损毁等造成的原因外,大学城、开发区、住宅区、新建厂房等已经成了蚕食农村土地的”大食客”。 按说,从农民手里获得土地,给予他们必要的补偿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是,事实证明,每一轮”圈地风”刮来,受影响最大的便是农民。根据土地交易量估算,中国每年国有土地收益流失至少上百亿元。这笔钱绝大多数都流进了参与各方的利益集团口袋中,唯独农民手中拿到的少之又少。许多地方的农民一亩地每年得到的补偿多的也只是二三百元,少则只有几十元,甚至还有一亩耕地的补偿一年只有8毛钱的”奇闻”。很多地方即使有补偿也可能没有一步到位,到了基层政府以后,再层层截留,就已经不能够保证它失去土地以后维持原来的生活状态。与之相比的是,从农民手中获得的土地,在开发商那里却变成了牟取暴利的工具。从统计数据看,世界房地产业的平均利润率一般都在5%左右,而我国却在10%以上,中高档房地产的平均利润率更达到30%甚至40%。这种暴利使得社会各行业纷纷进军房地产开发,为获得土地竞争激烈,并导致炒作之风盛行。 压低农民工劳动力价格则是城市通过”新剪刀差”从农民那里获得积累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根据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农民到城市打工主要是因为存在着较高的预期收入。事实上,在改革开放的早期,到城市(例如沿海城市)打工可以得到每个月四五百元钱的收入,这对于当时一年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