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与虚构(之一)(一)

纪录与虚构(之一)(一)
纪录与虚构(之一)(一)

纪录与虚构(之一)(一)

常言道:“知过去,晓未来。”在这个意义上说,预知未来的最好方式也许就是研究过去和了解现在。古人云:“惟智者能以往知来”。过去决定现在,现在决定未来。人类历史上的先知先觉毕竟屈指可数,而且他们的预言往往如同天书,令吾辈缺乏悟性之俗人难以破解,更像是永远供事后查考的备忘录(这也许就是凡间预言的特征)。本文虽然旨在展望“未来”,谈论更多的却是“过去”与“现状”。另外,本文重在介绍国外(尤其是西方)纪录片的情况,以供国内同行参考,同时诚恳希望得到方家指教。

影视是重要的现代传播手段。现代生活中到处充斥着活动影像:从电影院线到录像网点,从家庭电视到可视电话,从互联网络到游戏机房……可是,在“娱乐工业”或曰“节目工业”大行其道的今天(“休闲”和“娱乐”在20世纪末已成为人类生活中最响亮的广告语,而且在新的世纪里仍将继续响亮下去),纪录片的重要意义远未引起国人的足够重视。站在新旧世纪相交的门槛,重提纪录片的重要性,对中国影视工作者来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纪录片是高品位的影视形态。正如首次在英语世界使用“纪录片”一词的格里尔逊所说,虽然“我们把一切摄自自然素材的影片都归入纪录片的范畴”,但“纪录片”这个称谓只应“留给高层次的影片使用”。(1)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纪录片拥有其他形态影视作品无法取代的独特魅力,拥有认知世界和自我的强大功能,是富有启发性的艺术,是富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对于当今的电视台而言,制作或播放的纪录片水平高低已成为衡量其节目水准的一个重要标志。

纪录片: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纪录片是电影(包括电视)的初始形态,是一种更加自为自在的传播手段。故事片可能因战争、地震等天灾人祸而发展迟滞,纪录片则较少受到此类因素的制约(相反,多事之秋恰恰是纪录片的黄金时期)。今天,随着轻型摄录编辑设备,尤其是DV、数码编辑系统等高新技术的日益发达,纪录片已经成为一种无所不在的影视形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我们生活在“纪录片的社会”。虽然至今尚未有一个相对完善(甚至令人大致满意)的有关纪录片的定义,但是丰富多彩的纪录片作品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变更着人们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甚至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同时,世界纪录电影史上的所有重要影片都或多或少地“定义和重新定义着纪录电影”,而且这种循环往复的过程构成了“纪录电影得以发展的重要步骤”。(2)

综观影视的发展历史,虽然人们对“什么是纪录片”这个问题争论不休,但有关纪录片的定义始终在“纪录”与“虚构”两个极点之间来回游移。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对于源自document(文献资料)这个词根的documentary(纪录片)的定义,历来就跟“虚构”纠缠不清,不断经历着“虚构——非虚构——再虚构”的否定之否定过程。

最初使用“纪录片”(documentaire)一词的是法国人,用以指谓电影诞生初期大量出现的旅游片(或称旅行片)。依照法国学者的看法,卢米埃尔兄弟最初的拍摄活动实际上代表着纪录电影的开端,他们的两位摄影师确立了两种纪录片的雏形(尽管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分别代表着纪录电影的两个极端:前者是“对现实的描述”,后者是“对现实的安排”,纪录电影的全部历史便是在这两个极点之间形成和发展的。(3)

首先在英语世界提倡使用“纪录电影”一词的是20年代留学美国、研究大众传播科学的英国人约翰?格里尔逊,源自法文的英文词汇documentary最早出现在他为1926年2月8日出版的纽约《太阳报》撰写的评论罗伯特?弗拉哈迪的第二部影片《摩阿纳》的文章里,他在文中写道:这部影片“是对一位波利尼西亚青年的日常生活事件所做的视觉描述,具有文献资料价值”。稍后,他还将“纪录电影”更加明确地定义为“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thecreativetreatmentofactuality)。(4)

虽然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电影”这个表述“言不及义”,但他对纪录电影所作的这个定义具有如此非凡的影响力,以致其后的30年间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电影的权威定义。今天看来,这个

定义的积极意义在于否定了电影初期大量出现的简单复制日常生活事件的纪录片。当时的观众对那些仅仅拍摄“火车进站”、“工厂大门”、“婴儿午餐”之类的影片已经感到厌倦,20世纪初期远征与探险电影虽然暂时调解了观众的口味,但由于当时探险范围和电影技术手段的限制,人们很快又失去了兴趣,20年代注重形式探索的欧洲先锋纪录片也如同昙花一现,纪录电影的发展急需注入新鲜血液。

格里尔逊所说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主要是指采取戏剧化手法对现实生活事件进行“搬演”(reenactment或staging)甚至“重构”(reconstruction)。在纪录电影的社会功能方面,格里尔逊与罗伯特?弗拉哈迪不同,他反对将眼光投向天涯海角,主张纪录电影应拍摄“发生在家门口的戏剧”。在影片的样式方面,由于格里尔逊坚持把电影用作一种新的“讲坛”,发展了以解说为主的纪录片样式,以至于数十年间许多观众心目中的纪录片就是这种样式的影片。格里尔逊十分强调纪录电影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当时的纪录电影主要被用来指“社会评论片”(filmforsocialcomment)。

格里尔逊强调把电影用于教育和宣传的目的,而且毫不掩饰自己的这种主张:“我把电影当作讲坛,用作宣传,而且对此并不感到惭愧,因为在尚未成型的电影哲学中,明显的区别是必要的。”事物的存在先于本质,电影作为一种存在诞生于19世纪末,人们对它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相当长的时间。作为一种新型媒介,电影具有多种功能,20世纪初期人们对电影本质的认识尚处在初步探索阶段,有人将之看作市井杂耍,有人将它用作艺术媒介……格里尔逊将它当作新的讲坛,用作宣传手段。既然是探索,挖掘电影各方面的潜能必然有助于人们认识电影的本质(另外,格里尔逊也是世界电影史上较早提出“电影哲学”概念的理论家之一)。

在方法论方面,格里尔逊将电影用作“打造自然的锤子”,而不是“观照自然的镜子”,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在一个充满活力和迅速变化的世界上,举向自然的镜子不如打造自然的锤子那样重要……我对这种来到我的有些烦躁不安的手上的媒介的使用,是把它当作锤子而不是镜子。”在他的这种思想指导下,英国纪录电影运动中的许多影片都带有人工“打造”的痕迹。比如,表现夜间运输邮件的火车为主题的影片《夜邮》(巴锡尔?瑞特、哈莱?瓦特,1936)即是其中的一例。在30年代,如果想在火车上实地拍摄的话,当时的录音条件很难做到。这部影片的实际拍摄过程是把火车拉到一个摄影棚里,让邮差到车厢里去,经过打灯布光之后才进行拍摄。为了制造整个事态像是在真的发生在火车里一样,就在车厢底下装上弹簧,使车厢晃动,演员经过排练后进行拍摄。这跟现在的大部分人所理解的纪录片拍法非常不同,但在30年代的英国却是普遍使用的,而且当时被认为是拍摄纪录片的一种手法,也就是所谓的“对现实的创造性处理”。

在格里尔逊时期,纪录片与故事片之间的界线本来就含混不清,加上当时的许多纪录片都没有排除“搬演”和“重构”这类主要为故事片采用的手法,人们很容易将这些手法与“虚构”等同起来。事实上,直到40年代末期,“那种公然把纪录片从虚构中分离出来的想法”仍然受到指责。(5)尽管格里尔逊当时对纪录电影的认识和实践多少有些是出于无奈(比如技术手段的限制,有声电影初期的摄影和录音设备非常笨重,更没有同期录音设备,那时的纪录片如果不借助后期解说就只能甘当哑巴),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电影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格里尔逊的纪录片样式逐渐失宠也是大势所趋,他自己以及他所领导的英国纪录电影运动的成员(包括弗拉哈迪等大师)拍摄纪录片时采用的搬演手法受到许多人的质疑。“真实电影”:非虚构的电影

与格里尔逊同时代的苏联人吉加?维尔托夫,虽然没有对纪录片做过明确的定义,但他警告人们说,要警惕“被辉煌的技巧外衣包裹起来的戏剧式电影”,因为这种电影是一种新的“麻痹人民的鸦片”,催促电影工作者要“到生活中去”,给后人留下了“真理电影”的观念。6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真实电影”或“真理电影”直接源自维尔托夫的这种观念,继承了他的“电影

眼睛”学说,强调纪录电影应对现实进行“客观”展示。就影片表现范围而言,“真实电影”比格里尔逊所说的纪录片宽泛了许多,从影片样式来看,这种电影可以说是对格里尔逊式的以解说为主的纪录片的反叛,最纯粹的“真实电影”甚至视解说为天敌,通片没有一句解说词,只是“客观地”记录被摄对象的声音。

通常所说的“真实电影”是对1960年前后出现于欧美等国的“直接电影”和“真理电影”的统称。本文所说的“真实电影”主要是指60年代初出现在美国的“直接电影”,包括法国人让?鲁什在60年代以前拍摄的“直接电影”,但不包括他自《夏日纪事》开始所进行的“真理电影”观念与实践。虽然我们对这些电影的介绍已经不算太少,但由于目前国内影视界对这些名称的使用仍然存在混乱现象,这里有必要进行一番考证。

在我所接触到的资料中,以英国学者苏珊?海沃德编写的《电影研究关键术语》对这些概念的解释最为清楚明了。这本出版于1996年的工具书中只有cinema-verite(汉语既可译作“真理电影”又可译作“真实电影”)条目,而无“直接电影”或“真实电影”条目。这本用英语编写的词典没有使用相应的英文词汇,而是直接搬用了法文,法文又源自俄文“电影真理”(西文拼音为Kino-Pravda),这是苏联电影工作者维尔托夫在20年代提倡的一种电影观念。简单地说,维尔托夫主张一种“无演员、无布景、无剧本、无表演”的影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人类学家——纪录电影工作者让?鲁什继承维尔托夫的电影观念,自50年代早期开始到非洲的法属殖民地拍摄了一些“客观”纪录原住民生活的影片。那时,鲁什拍摄的影片被称为“直接电影”(cinemadirect),这种电影无搬演、无导演、无剪辑(更准确地说应称作无操纵剪辑),以便尽可能真实地纪录生活。起初,鲁什严格按照这种观念进行电影创作实践,但从60年代早期开始,他逐渐放弃了纯粹的“直接电影”形式,转而拍摄更具社会学调查性质的影片,开始干预拍摄的场面,注重剪辑过程,鲁什在这个时期拍摄的影片被称为“真理电影”(cinema-verite)。这种电影试图将现实捕捉到胶片上(catchrealityonfilm),是一种“非表演、非戏剧、非叙事”的电影,虽然减少了一些客观性,却没有减少真实性。后来,一批法国或法语地区的电影制作者都按照这种方法拍片,如尤里斯?伊文思、克里斯?马盖、马利奥?鲁斯波里、弗朗索瓦?莱兴巴赫、雅克?帕尼吉尔和让?厄斯塔什。(6)

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收稿日期:2010-03-06 作者简介:郎功勋(1984-),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云南民族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文艺理论和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青年项目 “新历史主义与纪录片研究”(09QN01)。略论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和虚构 郎功勋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摘 要: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故事化、虚构是其理论与创作联袂而行的 两个重要倾向。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主要源于纪录片“情节编排”模式的选择和“故事片化”的创作理念;虚构作为“竞争性真实”与纪实同样成为通向纪录片深度真实的途径。在新历史主义理论的观照 下,进而论述这一问题,以期加深纪录片研究与创作的理论自觉。关键词:当代纪录片;新历史主;故事化;虚构 中图分类号:J90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0)03-0050-05一、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 中国当代纪录片深受西方“新纪录电影”潮流的影响,纪录片的“故事片化”与故事片的“纪录片 化”业已成为创作的现实。“新纪录电影”肯定了被传统纪录片否定的虚构手法 ,“纪录片不是故事片,也不应混同于故事片。但是,纪录片可以而且应该采取一切虚构手段与策略以达到真实。”[1](P576) 通过 运用故事片创作的一切手段, 给观众呈现出或“现实情景的”、或“虚构的场景”,将历史记忆中偶然 的、 碎片式的“真实”唤起并进行重构,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形成一种“回响的深度”,已成为惯常的做 法。纪录片的“真实再现”、“搬演”、边缘书写、表现 主观意绪等等都不再被视为洪水猛兽,而成为纪录片 “故事化”的有效手段。有学者指出 :“新时期的纪录片在纪实性的基础上正逐渐走向故事化” [2](P36) ,当代纪录片的故事化可以从叙事内容和手法两方面着手进行探讨。就 内容层面而言,当代纪录片秉承了新历史主义理论 的方法论精髓, 采取了大写历史小写化、单线历史复数化的策略来质疑和解构单一宏大的叙事;将逸闻趣事、边缘琐碎的现实、主观化的情感意绪和哲思体 悟加以组接 、“拼贴”(collage );直接运用非常主观化的叙述方式,让历史和现实活化成“有意味”的故 事形式, 从而最终实现其纪录片式的主观建构和深度阐释。 当我们把视角转向纪录片大师罗伯特·弗拉哈迪和尤里斯·尹文思那里时,会发现“故事片化”的纪录片其实早有苗头:在弗拉哈迪的成名作《北方 的纳努克》 中,不仅在镜头的设计上向故事片靠拢,而且还将悬念和戏剧性因素引入了纪录片 。“弗拉哈迪完全吸收了故事片的手法,然而他却把它运用在既非作家和导演所创作的、也非演员所表演的题材上去了。这样,既保持了戏剧性场面感人的力量, 又将其与真实的人结合起来了。”[3](P36)尤里斯·尹文思也打破了故事片与纪录片、 现实与幻觉的界限,把他对中国的理解与体验融入到了著名作品《风的 故事》中,他说:“纪录片是电影的一个穷亲戚,我们 想通过这部影片表现故事片和纪录片是一家子, 它们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4](P20-30)在中国电影史上,纪录片编导与故事片导演之 间也不再有明确的界限。例如:电影导演田壮壮, 与张艺谋、陈凯歌等人并列为中国“第五代”导演主帅。他的处女作《我们的角落》率先在文艺界引起 轰动。《盗马贼》、《猎场札撒》体现着他为人性格豪爽而把柔情隐于心底的风格。在第五代导演中,他的运气显得不佳,一些影片遭到禁映,代表作受到种 种非议。尽管如此 ,《盗马贼》终以它独特的魅力和全新的电影形象赢得了“瑞士第三世界电影节大 奖”,他导演的《蓝风筝》通过一个孩子的记忆,展现在“文革”那个荒谬的年代,普通人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压下看似必然实质偶然的命运历程。他被日本著 名评论家佐滕忠男誉为“当代中国最有才华、 最杰出的电影导演”。他后来拍摄的纪录片《德拉姆》纪录了云南边陲马帮集散地丙中洛纯朴的原住民在外 来文化的侵扰和洗礼中所呈现的独特生活状貌,全片贯穿着一种诗性气质,得到纪录片界的一致好评。 2010年5月第20卷第3期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 May.2010Vol.20No.3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浅析中国纪录片的现状和发展(一) 摘要]随着中外电视文化交流日益扩大,近年来中国纪录片创作的越来越活跃,并接二连三地在国际上获奖。今天我们的纪录片更多的是如何尽快转换思路,建立和适应市场运作机制。关键词]纪录片中国纪录片未来和发展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以不能虚构情节、不能用演员扮演、不能任意改换地点环境、不能变更生活进程为其基本特性。在人类影像发展史上,纪录片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试图寻求对现实世界的关照与摹写,把人类自身的发展和与自然的抗争以影像的形式再现或表现于世,它对于生活的逼真的批判性与尖锐性更给人类在高速发展的历程中以反思空间。 一、我国当代纪录片的发展回溯与现状 从中日合拍纪录片《丝绸之路》开始,给电视界带来了开放的意识。1982年拍摄的《话说长江》、1984年的《话说运河》成为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高潮,直到1991年的《沙与海》和孙曾田导演的《最后的山神》,先后国内获得亚广联国际纪录片奖的片子。后来又有了像《望长城》这样的佳作,而1993年《生活空间》的推出,将中国纪录片放到了电视的最前沿。正是使传播的内容直接诉诸观感,使传播者全身心、以人的整体进行介入,在更大程度上,能够使得观众有很大的思考和参与空间。 文革时期是我国电影纪录片的盛产时期;1950年的《中华儿女》是新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63年李俊导演的《农奴》是第一部反映解放前西藏人民非人般苦难生活的影片,于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鸡奖。几十年来,中国纪录片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单一,拍摄纪录片的目的不过是为了进行宣传。但是,在过去的两三年中,中国独立纪录片文化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廉价、便捷的摄像设备的普及,商业电视台数量的增加使得越来越多的年轻中国人举起镜头,制作自己的纪录片。 湖北电视台导演张以庆拍摄的纪录片《幼儿园》,在2005年6月的上海第10届国际电视节上获得了“最佳人文类纪录片创意奖”,又于同年12月在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获得大奖。《幼儿园》的获奖至少向世人证实了,中国的人文纪录片还是可以与世界水平一比高下,特别是在艺术内涵方面,但如果要谈到纪录片的市场运作,以及制作的多样化方面,我国的纪录片整体上就明显存在很多的不足,可以概括为多样化的缺乏、市场化的滞后等问题。二、中国纪录片多样化的缺乏 我们参展纪录片基本都只是采用一些中规中矩的传统拍摄制作模式,与国外的同行相比较,我们在多样化制作方面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而且,制作形式的单一也使得国内的纪录片很难有很大的突破,所以,创造性地使用多元化的元素,是中国纪录片急待加强的工作。好的选题并不能保证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只有实现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一部好的纪录片才谈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作品。纵观国内外优秀纪录片创作,在艺术表现上,一方面写实与表意共存。写实,重画面语言,造型艺术,构图精湛,剪辑考究,学院气浓重;写意,取前被众家之长,将文化、历史、社会变迁的理解通过各种技术艺术手段表达出来。另一方面多时空交错,创作类型多元化。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纪录片题材选择的多元化视角 近年来的国际获奖纪录片在题材选择上,呈现出创作出多元化的趋势,综观当代国际获奖纪录片从题材上至少可分为四类:发生在当今世界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纪录片、已经发生的历史事件、科学文化类纪录片和人类学纪录片;而国际上比较畅销的题材则主要集中在人文、社会、自然与环境三大类型上,它们展示了丰富的各国文化,满足了部分观众追求知识性、趣味性、探秘性的心理需求,将知识性、趣味性、欣赏性和社会性、教育性等有机地融入节目中。 (二)纪录片强化故事性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关于明人评《三国演义》及其对历史与虚构的认识 “小说感兴社会之效,殆莫过于《三国演义》一书。”语出清末民初黄人所撰小说小话》,说的是罗贯中小影响之大。且不赘述它对明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和清君臣的影响;只看清末“西人之我国者,稍解中文即争《三国演义》;偶与论及中国英传记则津津乐道者,必此书也。或看今人由此阐发出领导艺术人才学、谋略学等范畴及在国内上八十四集《三国演义》电连续剧而引起的讨论热,见它的魅力方兴未艾。但是历史义小说毕竟不是历史本身,们必须把握历史与文学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关。因为它是一部历演义小说,它是以西晋史学家陈寿著的《三国志》作底本写成的通俗艺读物。本文分析明代文论家对三国演义》的评价中所体现关于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看法。 一般而言,探《三国演义》的真实与虚构问题首先得弄清小说采用的材即历史资料,是否信;小说作者对他所描写历史人物是否做到了“不虚美、不恶”,不含有较大的偏见。显也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才能较为客观地评论小说家发历史材料、探索历史背景、描写历事件和艺术地再现历史人形象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又有哪些不足,甚至重大的失误。而历来研者往往更多的是拘泥于细枝节,单从在历史上是否实有其从而作出简单判断,研究小说术再现历史人物及历史发真实风貌的功能方面则稍欠缺。当然还是有些文论家卓见识,能够理解作者罗中是如何运用辩证方法,适当地采用些虚构的情节来强作品的艺术性,而又能使这虚构的情节与历史的真人真事不出现太大的矛盾

突。从而使读者能够从思想上进特定的三国时代氛围,并尚友古人”,和小说中自己爱的人物产生共鸣。这才是备洞见识力的文论家超越世俗浅之处。 罗贯《三国志通俗演义》参陈寿的《三国志》及裴之的注文,也借鉴《后汉书》《晋书》中若干纪传并旁采《世说新语》《搜神记《三国志平话》等古籍。时也取材于《资治通鉴,而胡三省的注解更有助于者理解三国人物与历史事的前因后果。这就小说作者按时问顺序编三国的历史小说提供了鉴。民间传说、历史文、三国故事剧本、正统修史书的因素夹杂一起。可见《三国志通演义》历史与虚构相伴而生,可见时人在历史观题上的混乱之因缘。 明代蒋大器作序的《三国志通演义》,是小说成熟的标。蒋大器在序里第一论述了历史小说的基本特,肯定了他的社会作用。他明确出《三国演义》忠实于基本史事实,做到了“夫史非独纪代之事”,因而“亦庶几史”;另一方面,它又历史材料“留心损益,对某些人物、情节所取舍和虚构,表现出与历史作不同的特点。他说:历代之事,久愈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多厌之。若东原罗贯中以平阳陈寿传,考诸史,自汉灵帝中平元,终于晋太康元年之事,心损益,目之曰:《国志通俗演义》。文不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乎史。盖欲读诵者,人得而知之,若诗所里巷歌谣之义也。……则国之盛衰治乱,人物之出臧否,一开卷,千载之事,豁然于心胸矣。其问未免一二过与不及,俯而就之,观者有所进益焉。予谓其诗,读其书,不识其,可乎?读书例曰:若只读到

新闻作品赏析

《女班长宿舍碰撞遭同学围殴抄水果刀将同学捅死》 新闻作品赏析 从作品的标题来看,标题中主要揭露了新闻六要素中的四要素,即人物(女班长、同学),地点(宿舍),原因(碰撞),结果(将同学捅死),这四个基本要素,就可以大体的传达了整个事件的信息。此标题,准确客观的交代了新闻事件,并且“女班长”捅死同学,使得这个新闻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作品的导语来看,“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公安局长称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集中体现。”该导语语言简洁明了,简明扼要的概述了整篇新闻的内容。“走路碰一下引宿舍群殴”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经过,“湛江一初中女班长将同学一刀致命”交代了事情的人物地点结果。“公安局长成青少年犯罪是社会问题的集中体现”对该事情的发生做出了分析,在原新闻的基础上了进行了扩展延伸,从局部到整体,由小见大,引出了该新闻的新闻价值和社会意义。与新闻标题相比,该导语是在新闻标题的基础上作了近一步的扩展发散,整个事情的新闻要素也比标题中的多了,使得事情情节渐渐丰满,有血有肉了,其对读者的吸引力也加强了。且三句话中使用的句式各样,动宾句、主谓句,不雷同,比较活跃生动,长短句结合,更加增添了它的生动性。而且,句子有短到长,符合一般人的阅读习惯。总而言之,该导语是比较成功的。 从作品的主体来看,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分为:事件回放、家长反思、校方坦言、公安局长张荣辉案件分析和女班长的忏悔等几部分。这些部分比较全面的叙述了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主体部分的内容是从不同社会角色的不同角度出发叙述问题的。“事件回放”这部分,大概由三四百字构成,叙述的是该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时间为记叙线索,真实客观了把新闻全貌展现在了读者眼前。记者在用词造句方面是比较成熟的,可以说是“用最少的字,来揭露最真实、最多信息的新闻”。“家长反思”这部分,是从与新闻主人公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家长的角度来对这个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反思的。家长从这个新闻事件中得到了要好好教育子女的启示,反思到以前的那种对子女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不能只一味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他们道德法制等精神层面的教育。家长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家长反思”这部分,引发了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这种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现象的反思,这非常具有社会意义,并且很具有典型性,其新闻价值是比较大的。“校方坦言”这部分,则是从学校的角度来叙述的。学校经过这个事件,对法制教育的缺失做出了思考。因为不学法、不懂法,则不知法、不畏法,如此才有此等悲剧的发生。这个轻率犯法的事件,势必会引起学校对法制教育的真心关注。如此看来,其新闻价值算是很大的,能使得学校做出改变调整,加强对法制教育的重视。这对以后的学生来说,就是件大幸事。“公安局长案件分析”部分,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叙述分析的。这个部分使得整个新闻上升到了一定的社会层面——青少年犯罪,其典型性逐渐显现出来。作品的深度也有了拓展加深。由这个案例延伸到其他的类似案例,从而对此类现象做出了分析处理。这部分的延宕性较强、典型明显。最后一部分“女班长的忏悔”则是从主人公的角度来记叙。由女班长的忏悔,给广大的青少年以警戒。希望能起到“前车之鉴,后世师之”的作用。 作品中所提到的角色是较为全面的,但若是能加上对那几个对女班长群殴学生的采访,可能就更加的好了。整体而言,该新闻作品所具有的社会价值是比较大的。是部较为优秀的作品。

中国纪录片创作的四个阶段

纪录片创作的起步期(1958—1978) 从1958年到1978年,纪录片经历了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一是北京电视台创办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的健康成长阶段 二是“文化大革命”期间饱受挫折,在夹缝中生长阶段 纪录片创作初期的基本特征 一、起步期电视纪录片的典型特征之一是从拍摄方式到表现手法都与纪录电影相同,这种状况与当时的电视技术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密不可分。 二、由于当时苏联是我国各个行业学习的榜样,前苏联纪录电影中流行的创作观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 三、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新闻式纪录片早期的电视纪录片与新闻片也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早期的电视纪录片实际上是以宣传、报道为己任的长新闻片。 四、以现实生活为内容的客观纪录尽管这时期的纪录片创作以模仿为主,缺乏自身特点,但制作者们也开始发现并下意识地发挥电视纪录片的电视特性,注重题材的真实自然与质朴无华,注重细节描写。 总的来讲,这一时期,纪录片的题材面还十分狭窄,艺术形式和手法僵化,公式化、概念化以及形式主义之风在创作中有所体现。尤其是特殊时期,在错误路线的指导下,题材选取受到限制。 纪录片创作的发展期(1979—1990)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也给电视纪录片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过去遭到禁止的选题领域如今得到开放,公式化、模式化以及形式主义手法也得到批评和矫正,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和发展。短短十余年,中国电视纪录片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发展高潮。 纪录片发展表现 一、纪录片创作发展期的总体特征这个时期的特征显著,较之起步期,纪录片从题材到品种,从作品风格到表现手法都面目一新,纪录片从小众传播走向大众传播。这个时期,纪录片创作突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题材禁区,形成以风光片和政论片为代表的新格局,主题先行成为突出特征。此外,还出现了《地方台30分钟》、《神州风采》、《人民子弟兵》、《动物世界》等播放纪录片的专栏。 1.以山水风光为代表的广阔题材这一时期的纪录片选材广泛,不断开拓出人文、历史、自然科学等新的创作领域。反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貌的纪录片饱含激情,以抒情诗、风情画的手法,纵情歌颂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和建设者, 2.以系列片为标志的丰富品类纪录片题材的扩展极大地丰富了纪录片的内容,随之而来的足纪录片体裁形式和品种门类的大发展。从内容上讲,有风光片,人物纪录片,政论片,军事片。从篇幅上看,有短小精悍微型片,也有长达几十集的系列片。从手法上讲,有“歌画配”或“乐画配”的电视音乐片 3.以《地方台50分钟》为代表的众多专栏栏目化播出是电视纪录片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进步和电视覆盖面的日益扩大,电视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4,主题先行风格占据主导地位强烈的宣传意识,浓郁的政论色彩,鲜明的主体意识共同形成了纪录片创作发展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的主题先行的纪录风格。宣传教育成为纪录片的基本社会功能。 政论片的盛行是主题先行风格的一个重要表现。 平民化纪录片时期(1993一1998) 背景: 经过前一时期的几次纪录片传播的轰动,加上“纪录片编辑室”、“生活空间”等栏目的开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在真实与虚构之间 摘要: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 关键词:小说家的散文铁凝梁晓声 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以某种名义组织系列丛书,即时推出作家作品,一直是一个有效的出版策略。这种做法一举多得,既可以突出某种创作上的共同性,又能够以量的优势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是文学作品经典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典型如赵家璧主编、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发行的《中国新文学大系(1917-1927)》,其在文学组织、出版和传播等方面的示范效应延续至今,是为佳话。 当下,各大出版社依旧采用这一惯例,陆陆续续推出了各种各样的丛书,名目繁多,满足了不同阅读群体的文化需求。从文类角度来看,这些丛书尤以散文为盛。之所以如此,想来应该与散文所具有的轻便、灵活、亲切等特质有着密切

关系。而在众多散文系列丛书中,由河南文艺出版社策划、编辑、出版、发行的“小说家的散文”系列丛书别具一格,尤其引人注目。 迄今为止,收入这套丛书的作家已有铁凝、何士光、阎连科、周大新、刘庆邦、鲁敏、史铁生、林白、乔叶、徐则臣、韩少功、梁晓声、残雪、刘醒龙、邱华栋、张炜、张宇、二月河、刘心武、叶兆言、墨白、南丁、陈希我、王祥夫等,几乎囊括了新时期以来各个阶段颇有影响的小说家。据编辑所言,这个名单还将继续得到拓展,港台小说家的散文也将收入其中。可以说,这套丛书以“散文”之名,集结了众多当代小说家,集中展示了他们的心灵境况,展示了他们的妙手与文心。对于小说家而言,写散文并不是难事;对于读者而言,读小说家的散文却有别样的收获。 收入这套丛书的小说家创造了繁复多彩的小说世界,满足了不同读者对生活的想象,在虚构的天空中得到情感的宣泄,获得心灵的升华。但“成也虚构,败也虚构”,读者正是在无数个被编织而成的故事中萌发了对真实客观的渴求。同时,中国自古便有“知人论世”的文学解读传统,读者对作者抱有异乎寻常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既表现为对作者何以成为小说家(出身、知识构成、经历、个人趣味等方面),又表现为作者如何进行创作(灵感来源、创作过程、艺术技巧等方面)。

观新中国成立纪录片有感

观新中国成立纪录片有感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民主法制、科学技术、国防建设、民族团结、文化教育、对外交往各方面取得显著成就。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家日益繁荣富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一国两制”由构想变为现实,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取得历史进展。 一、过渡时期 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时期:此期从1949年10月—1956年底,是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或转变时期。包括新中国建立、巩固新政权、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为中心内容。此时期的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新中国建立以来经历了改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两次历史性转变。此时期又分为两个历史发展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952年底):此阶段最主要的特征是政治上的人民民主专政,经济上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面临首要任务是巩固新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通过三年多的努力到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完成,新民主主义秩序初步建立。具体而言:(1)新中国建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及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2)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政治经济形势极为严峻复杂,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是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的主要任务。为此政治上、军事上,祖国大陆统一、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及镇反运动。其中后者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巩固了新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经济上为了更快地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又在经济战线上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没受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精简机构、整编军队,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到1952年国家财政经济取得了根本好转,国民经济取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准备了条件。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年初—1957年底):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及超额完成,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但三大改造后期及“一五”计划后期出现急躁冒进倾向,为以后“左”倾思想、急于求成的错误埋下了伏笔,因如此的高速度给未有建设社会主义经验的中共党人尤其是毛泽东以错觉,因为他们要急于摆脱落后,在中国迅速建成社会主义,超英赶美,一旦在适当的条件下,这种良好的心愿有可能发展成盲目冒进的“左”倾思想。 二、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底至今):分为三大时期: 1、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影视创作中“真实”与“虚构”的融合 2009年3月上映的贾樟柯作品《二十四城记》, 不久前被美国《电影评论》杂志评选为本年度十大佳片(未发行) 第二名, 由于其成为2009年北美最受期待的新片, 也引起了中国观众的关注, 影片亦真亦假的表现形式使许多观众感到耳目一新。近年来, 将“真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已成为世界影视创作的趋势, 并受到国际评委的青睐——— 2007年, 融合了真实事件与虚构表演的纪录剧情片《通往关塔那摩之路》获得第56 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2008年, 同样手法的作品《标准流程》(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 获得第58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更值得关注的是, 以虚构形式表现的纪录片和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已成为电影院放映的主要片种, 改变了过去传统剧情片在电影院中独霸天下的局面。《帝企鹅日记》(Le Peup leMigrat eur吕克?雅克特2004) 、《北极故事》(Arctic Tale 2007) 、《通往关塔那摩之路》( The Road to Guant anamo迈克尔?温特伯顿2006) 等, 都获得了可观的票房收益, 表现出不俗的市场价值。有专家这样描述: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 纪录片和虚构的叙事电影一直保持着清晰的界线, 传统的纪录片与商业上取得成功的故事片肩并肩地发展, 只是前者常处与后者的光环下。然而, 在本世纪后来的时间里, 这两种形式却时常变得模糊, …纪录剧情片? (Docudrama , 以虚构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 和…伪纪录片? ( Moc2ument ary, 以纪录片形式表现的虚构作品) 成为影视领域的一道景观。” 一、“纪录剧情片” (Docudrama) ———以虚构方式表现的基于事实的作品 关于“纪录剧情片”的研究, 过去一直是国内外电影研究的“盲点”, 大概是由于从传统的角度出发, 它既非纪录片范畴亦非故事片范畴。但是, 随着纪录剧情片在欧美逐渐呈现的上升趋势, 很多学者开始对此关注并加以研究。 (一) “纪录剧情片”的定义 “纪录剧情片”英语中还常表述为“drama - doc, ”或者“fact - fiction”, 其中“Docudrama”是普遍的表述方式。代表作品有《通往关塔纳摩之路》、《主角》( Protagonist杰西卡?虞2007) , 《战争迷雾- 罗伯特?麦克纳马拉生命中的11个教训》( The Fog of War: Eleven Lessons From t he L ifeof Robert SMcNamara, 恩瑞?莫里斯2003) 、《休伊?朗》(Huey Long, 肯?伯恩1997) 、《不可触摸的男人》(Mr Unt ouchable, Marc Levin 2007) 。 在学术研究领域, 对“纪录剧情片”定义就像对“纪录片”定义一样, 存在很大纷争, 从不同文章所引用的不同的作品我们可略见一斑, 有人将《辛德勒的名单》、《刺杀肯尼迪》列入纪录剧情片。然而近几年西方理论界终于达成一致共识, 其代表观点可以用简尼特?斯泰森的表述:“纪录剧情片, 就如同他的名字所表示的那样, 是一种将“纪录片”与“情节剧”混合在一起的再现模式。” 美国电影学者简尼特?斯泰格( Janet St aiger) 在《纪录剧情片》一文中详细描述了“纪录剧情片”的风格特征, 她认为:“…纪录剧情片?大多采用主流电影和电视中的标准戏剧模式用以完整地再现历史。这些手法包括: 一个具有目的倾向性的动机鲜明的角色, 几种(2 - 3) 立体性格中的突出的品性, 一些由个人而非制度(通常是心理创伤而非制度危害) 造成的原因, 一个贯穿整个节目长度的戏剧结构, 还有一个非常动人的手法。” 当然, 现实中并非所有的“纪录剧情片”都一定完整具备以上因素, 也不可能完全合乎以上模式。所有个性的艺术创作都会追求个性, 力避模式化的泥淖。因此, 本文认为对“纪录剧情片”特质的理解应该倾向于注重理解其在“观念上”的创新, 也就是它对传统纪录片的突破。 (二) “纪录剧情片”与传统纪录片的异同 “纪录剧情片”来自于纪录片又与传统的纪录片有所差异。 首先, “纪录剧情片”不同于传统的纪录片, 因为其中的“真实”多表现为或者由演员搬演历史真实事件或由真实人物重演真实事件, 多采用“准真实”的“故事化的叙述”方式, 代替原先严谨的“真实”的“未经筹划”的画面。“纪录剧情片”对纪录片传统的突破突出表现在其戏剧因素的增强, 在叙述策略上注意情节的设置, 突出矛盾冲突, 采用演员表演等等。不同于以往纪录片的搬演,“纪录剧情片”中的再现表演更注重故事性, 渗透着许多虚构的细节, 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剧”的模式;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数据新闻: 数据新闻,又叫数据驱动新闻。是指基于数据的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数据新闻在大数据技术的推动下发生质和量的飞跃。数据新闻是随着数据时代的到来出现的一种新型报道形态,是数据技术对新闻业全面渗透的必然结果,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新闻生产流程。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为何观看爱情电影《泰坦尼克号》时,听着背景音乐《My Heart Will Go On》,看着Rose与Jack念出“You jump,I jump.”的台词,观众会被他们的爱情感动;而当宋小宝在小品中,在配乐中用东北腔念出同样的台词,我们感到的却是滑稽? 因为《泰坦尼克号》将爱情符号化为台词与背景音乐,并用恰当的镜头语言组合,形成符合爱情电影的“信息秩序”[1]。如此,我们才准确接收到“欣赏动人爱情”的信息。而在宋小宝小品中,演员虽然也进行高质量演绎,但通过众多元素的“错位”组合,导演使观众体验到的是幽默感。由此可见,同样的信息经由不同组合,会呈现截然不同的效果。 笑哭,还是落泪? 同样,优秀数据新闻作品在写作和数据搜集等工作上,已花费大量精力。那么,需要如何组合呢?首先要理解网络新闻是如何被浏览的。

阅读活动分为看到内容、符号化理解、深入分析、判断、反馈五个步骤。[2]“看到内容”作为读者处理信息的首步,直接决定了信息接收度,以及反馈阶段的传播效果。 而网络新闻的浏览作为数字时代阅读行为之一,数字界面赋予它一定特殊性。2018年实施的一则眼动实验表示,人们阅读手机app 界面时会先注意到图片、色块等直接刺激视觉的信息,随后注意到就近——尤其是下方的文字[3]。除此以外,经调查,相较传统阅读,在数字时代的阅读活动中,眼球凝视屏幕的时间更长,停留更久,读者对像素的对比更灵敏,对字的布局、色彩乃至动画效果的概念认同都有了更高的要求。[4] 数据新闻是采用多种信息形式共同呈现的。因此,在保障内容的基础上,提升内容的可视化交互将成为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 新制造,不“新”的交互 马云在2018云栖大会提出的“新制造——服务结合生产”概念指明,未来生产模式的驱动力应是用户需求,并依据它的不断改变及时改进。 现代的媒介互动中,信息成为了一种上述类型的“产品”,阅读新闻是交换信息的活动,传受双方扮演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色。为提升传播效果,消费者的阅读需求与心理也受到了更多关注。 因此在可视化交互方面,网络新闻的评价和改进也要围绕消费者的阅读心理。据2016年一则阅读心理调查,数字时代阅读心理除去

_桃花扇_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九年第二卷第六期︵总第八期 ︶ 《桃花扇》中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 岳利梅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048026) 《桃花扇》是继《鸣凤记》和《清忠谱》之后又一 部演绎明代历史的历史剧。有人甚至说它“记录” 了南明弘光朝一代覆亡的悲剧历史,写的是有根 有据的历史。应该说,整个剧中所展现的人与事, 基本上是“实人实事,有根有据”。但是作为一部成 功的剧作,仅有对历史的真实再现是不足以让它 流传千古的,更重要的是剧作的艺术性以及它的 思想高度。那么孔尚任是如何在以历史为基础的 情况下又具备了那样高的艺术成就呢?我想这和 他能成功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是分不 开的。 一、当年真如戏 孔尚任之所以选择了南明弘光王朝灭亡的这 一段历史为题材,与这段历史的戏剧性、传奇性有 很大的关系,也与作者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历史背景的复杂性。公元1644年,在 中国干支纪年中为甲申年。这一年的历史上充满 了风云突变、波涛叠起的重大事件,阶级搏斗和民 族征战都达到高潮,又搅合在一起,在中华大地上 演出了一幕幕可歌可泣、惊心动魄的活剧。拿纪年 来说,在明朝是崇祯十七年,清朝是顺治元年,大 顺政权是永昌元年。三种纪年代表着三个互相敌 对的政权,从此开始了逐鹿中原的斗争。 甲申三月十九日,大顺军攻克北京,明朝崇祯 皇帝朱由检自缢身死,当天大顺皇帝李自成进入 北京,标志着明朝的覆亡。以崇祯帝为首的明中央 朝廷葬身于农民起义的烈火中,并不意味着明朝 统治的全面结束。当时,明朝残余势力盘据的地方 还很大。除了张献忠领导的大西军正处于进军四川 途中以外,江淮以南的半壁江山仍然在明朝委任的 各级官员统治之下,他们自居正统,继续奉行崇祯 年号,南明的历史也从北廷的覆灭开始了。《桃花 扇》的故事就是在这样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其次是男女主人公的传奇性。李香君,又名李 香,为秣陵教坊名妓。侯方域,复社领袖,在南京期 间与复社同仁评议朝政,参与攻击阮大铖的活动。 与方以智、陈贞慧、冒辟疆合称明复社四公子,又与 魏禧、汪琬合称清初文章三大家,才华横溢。一个是 风流倜傥的翩翩少年,一个是娇柔多情、蕙质兰心 的青楼玉女。由于侯方域的身份,使二人的感情与 政治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三是孔尚任个人的经历。孔尚任在淮扬的三 年中,广泛结交当地名士,其中不少是前朝遗老,如 黄云、许承钦、邓汉仪、冒襄等。身在这些知情人身 边,听他们有声有色的讲述,触动了他创作的欲望。 最引他注意的是冒襄,他是明末南京四公子之一, 揭发阮大铖的《留都防乱揭帖》的署名人,对侯方 域、李香君非常熟悉。一次冒襄不顾80高龄、百里 路途,从如皋到孔尚任的住所兴化,“同住三十日”, 应当是非常详细地讲述了南明弘光小朝廷的兴亡 之事。下河衙门解散后,孔尚任待命扬州,乘机去南 京游览,在秦淮河船上听人讲明末旧事,看了已经 残破的明故宫,到栖霞山访问了隐居的身历北京甲 申之变和南京弘光败局的张怡,也就是写进了《桃 花扇》中的历史见证人张瑶星道士。这无疑是一次 有意识的创作访问。孔尚任到淮扬治河,没有做出 收稿日期:2009-07-23 作者简介:岳利梅(1980-),女,山西泽州人,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摘要:《桃花扇》的故事情节以史为据,但作者孔尚任并不是单纯记录历史,而是把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完美结合:当年真如戏,今日戏如真,以史鉴今,使这部剧作成为历史剧的典范,明清传奇的杰作。 关键词:历史剧;真实;虚构 中图分类号:I20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09) 06-0082-03

影视作品著作权经典案例分析

影视作品著作权经典案例分析 杨静,北京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 一、综艺节目及其市场 (一)综艺节目的定义 今天主要具体地探讨一下我们在前沿的司法实践过程中所遇到的有关娱乐法的相关法律问题。近几年来中国的综艺娱乐节目应该是当前中国普通公众娱乐消费的一个重要领导,那么娱乐节目的品种产品也是层出不穷,各个电视台都竞相推出了多款的娱乐节目。 目前好像还没有对于综艺节目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法律上的定义。但是通过审理案件我们发现,这类节目有几个要素是必备的。大家看到这几档节目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好声音、春节晚会、中国最强音、我是歌手。所有这些节目,首先它要有一个主题。比如说好声音,中国最好的声音,它是选歌手的。那么春节晚会,它的主题就是全球的华人怎么欢度春节,一个祥和喜庆的主题。 所以综艺节目有一个主题,它有一整套自己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当你打开这个节目的时候,随便选一个片段,你就知道它不是其他的节目。它有自己的一套游戏规则,一套具体的套路。另外,它一般都有一个舞台,这个舞台上有主持人、有嘉宾、有演员,还就各种的舞美、灯光、音响效果,配合形式的这么一个舞台,它是一个现场表演。再次,它还要有现场运用电视的影像语言进行设置,包括舞台的旋转,大屏幕的分割,这是一种技术上的拍摄过程。最后,它要在电

视台播出。 (二)当前中国的综艺节目市场 那么目前中国的综艺节目市场,到底是一个什么情况呢?大概从四五年以前,以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这一档综艺节目推出之后,国内的各个地方台的综艺节目竞争就变得非常非常激烈,各个台大量的巨资投入在做这个综艺节目。为什么呢?因为两个驱动力,一个是观众,一个是广告商。他们的收视率,所有的电视台现在都能够转变这个认识——无论是新闻强台还是文化强台,真正能提高收视率的是综艺节目。 我们到中央电视台和地方电视台去调研和走访,各大电视台都认为收视率的指标是对于他们最重要的一个考核。就像我们办案子,我们的结案率是最重要的考核。现在有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所有的广告商,他们去投资发布广告,只选综艺节目。而且有一个现实情况,就是一般他们选择的节目是从国外引进的有成熟经验的节目,有成熟模板的节目。如果是本地原创的,新推出的节目,可能不会吸引很多的广告商。 二、综艺节目侵权诉讼方面的问题 (一)综艺节目的类型 下面介绍一下目前中国法院,我们接触到相关侵权诉讼的一些情况。在此之前先介绍一下节目的类型,因为要审理这类案件,我们首先要知道它是什么。法院大体上对综艺节目做了几个分类,这个分类的角度是按照法律的思维,它有哪些主体,这些主体在制作过程中有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研究 本文的目的在于研究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电视纪录片的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新闻纪录、专题纪录、创新纪录、媒 介融合。从研究历史出发通过对当下纪录片生态环境、市场化问题、 话语权三大问题的现状分析归纳出体制内外纪录片发展中共同面临 的问题。世纪在新的传播环境和传播语境下中国当下的电视纪录片依 托传播学的理念从自身改造突破问题寻找出路。关键词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话语权传播过程引言引言研究缘起在年第届奥斯卡金像奖 提名名单中华人女导演杨紫烨凭借执导的环保题材纪录短片《仇岗卫士》成功入围最佳纪录短片提名。杨紫烨接受采访时说“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的时代。与“最好时代”不相称的是纪录片现状的尴尬局面翻阅电视报几乎找不到它的身影即使找到了也被安排在午夜等非黄 金时段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竟猜节目……充斥于荧屏成为了老百姓茶 余饭后的谈资。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辉煌相比电视纪录片节目渐渐 冷清甚至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纪录片遇到了怎样的困境把电视台的资源拱手让于其他节目电视纪录片在中国为何会有此境遇它的出路又 在哪里这就是笔者写作的缘起也是重点研究的问题。纪录得益于电 影。年月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开创了电影的先河,工厂大门》、火车到站》、《婴儿进餐》等影片的公开收费放映使得电影真正走入了人类世 界展示出独有的光影魅力。这些影片就像一幅幅活动的相片带有很大程度的纪实性质。而就在年电影很快登陆中国。上海、北京、香港、

台湾陆续出现电影但放映的都是外国人的影片。直到年北京丰泰照相馆的老板任庆泰以著名京剧艺术家谭鑫培作为拍摄对象拍下了他表 演定军山》的几个片断观众反响热烈。这预示了中国纪录片的萌芽。 而国际上公认的第一部纪录电影是罗伯特?弗拉哈迪在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这也是他的第一部电影。直到今天这部电影仍然充满着无穷的魔力被热爱纪录片的专家学者作为研究欣赏图本。原因就在于他开创了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纪录片依托电影发展壮大在电影和电视界闯下了一番天地被全世界人民所认同。从年电视发明以后人们就可以足不出户了解世界新闻、博览社会百态。影视合流成了趋势。电视 纪录片应电视技术的成熟、媒体力量的聚合诞生了。美国国家地理频道、探索频道依托纪录片而崛起、发展英国的日本的在世界上在纪录片的专属领域中享有美誉。中国的电视杨紫烨现在是中国纪录片最好时代新浪网? 引言纪录片发从年起步至今已走过了五十三年的历史 现状又是如何呢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选择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作为 论文的研究对象其目的和意义在于第一新千年已进入第十一个年头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电视纪录片自身在承载内容和外在形式上都 表现出个性化、丰富化的特点通过回顾半个世纪的电视纪录史分析出每个时期电视纪录片的共性站在历史的肩头才能更好的审视现在展 望未来。第二电视生态环境与纪录片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时代纪 录片面临着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把握自己的话语权这些问题的探讨是 纪录片现状生存必须面对的课题。第三电视纪录片是一个复杂动态的

数据新闻案例分析

无根据案例分析 “没有根据”被翻译成“没有证据可依赖”。这是环球邮报“2017gen数据新闻奖”的获奖作品。经过近20个月的调查,发现加拿大约有五分之一的性侵犯案件被警方认为是没有根据的,这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值得称道的是,为了突出这种“无证据可依”现象的区域性和严重性,数据新闻采用多维处理和数据组合,结合文章色彩、页面跳转等互动方式,调动广大读者,达到强大的传播效果。 接下来,我将分析“毫无根据”的视觉效果、阅读心理和服务主题。 >>>视觉效果<<< 1强调“极简主义”,少即是多 有一种颜色叫做“平面设计”,它是指将传统的三维图形转换成二维图形,并用单一的色块和图标来简化复杂性。2012年,这一设计在同年的Windows8系统和ios7系统中首次采用,使得UI界面交互一目了然,大大提高了用户体验。[7]

插图还采用了平面设计:简单的线条画,晕染,虽然画笔笔触不多,但图像的区别突出了;同时,采用了二进制颜色,红色警示,黑表正常。警察对五分之一的案件不予理睬。极简主义绘画方法摒弃了不必要的元素,使读者更加关注呈现的内容。 “五分之一数据”中“非常容易忽略”的五分之一数据非常容易被忽略。因此,笔者用大比例尺的插图来强调重要性,用简单的画风来省略画面的细节,而具体的画面则强调数据,充分说明“少即是多”。 视觉包含隐喻,集中的排列代表精致,少量的配色代表严肃。 标题的设计也采用了这一原则,用“过多”的空间来集中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当标题位于图像的中间时,水平长度与水平空白长度的比率正好等于水平和垂直空白的比率,即“黄金比率”。视觉上,这种类型的布局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视觉体验。 2专注于流利,不要太酷 屏幕切换的动态流畅性也会影响视觉体验。本文的动态效果采用与颜色一致的“极简”风格,以及“酷而一般的不受欢迎”,如下图所示:

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

论纪录片中虚构手法的应用 摘要纪录片是指描写、记录或者研究实际世界的电影,强调真实环境、真实时间、真人、真事,四个特点,在拍摄技法上强调“挑,等,抢”等特点,但是随着实践的逐步延展,为了更好的记录完整的历史过程,展现整个记录事件的风貌,虚构手法开始被大量运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关键字纪录片虚构手法真实再现 一,首先我们应该区分记录与虚构的概念,纪录片以真实性为特点,记录现实生活,重大历史事件。而在记录整个事件的时候,由于当时摄影器材的缺乏,或者当时根本就没有现在的摄影设备,为了更好的展现整个事件,并在保证其真实性的条件下,虚构手法又被称之为真实再现,开始被大量运用,在完整展现故事,增强观赏性,真实性,趣味性上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二,虚构的常见应用 1.情景再现 a.搬演 搬演是一种介于现场纪录和虚构之间的电影方法,也可以叫做重演。它在特定的场景中创造出纪录片需要展现的场景,达到一种艺术的美感,凸显影片所要展现精神风貌和人文内涵。在搬演的运用上,较为出名的是纪录片之父弗拉哈迪的《北方的纳努克》,该纪录片记录了北美爱斯基摩人的生活状态,其中拍摄了大量衣食住行,猎杀动物的场面,还原了原生态的生活环境,是人类学的经典教材。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其中一个努纳克猎杀海豹的长镜头就是运用了搬演的虚构手法完成的,其中的爱斯基摩人所住的冰屋就是纯粹为了拍摄搭建而成的。该纪录片在播出后引起了不少学者的争议,搬演过后的纪录片还算是纪录片么?但是经过搬演这用虚构手法的加工,使纪录片的内涵得到更好的展现,也没有损坏纪录片的真实性,实际上是可取的。 b.扮演 在众多历史记录片中,都很好的运用了扮演这种虚构手法,我们不可能真正知道历史人物的样子,但为了让纪录片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观赏性,我们在绝大多数的历史记录片中都运用了扮演这一手法。中国的历史类纪录片如《敦煌》,《河西走廊》,《楚国八百年》等每一个都运用了扮演的虚构手法,如屈原在汨罗江边投河,外国纪录片中同样不少,如英国纪录篇失落的文明中,最后一集《美索不达米亚回到伊甸园》讲到死海文卷的发现时,运用扮演手法展示了1947年,两个牧羊人在一个狭小山洞发现一堆陶瓷碎片,羊皮卷的场景,《金字塔》中大群奴隶搭建金字塔的场景,给与我们对古代文明的全面,具现化的认识。 C.现代技术的运用 计算机图形技术简称CG技术,以主观表述为目的大多数纪录片都运用了这一手法,采用二维三维图像,来表达远古,宇宙,空间等等内容,完成导演对于整个表现的追求。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播出了大型纪录片《大国崛起》,该片正是运用了大量的CG技术,才得以让历史瞬间复活,地理大发现的海上探险,荷兰的商船,法国大革命,大量的历史瞬间被重现,习惯了现在影视的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接受,相对于专家解说要好太多。 c.运用相关镜头,达到再现目的 借用相关镜头的含义是指在纪录片中借用电影故事片,电视连续剧以及电视戏剧,艺术片的镜头和带有一定意义的空镜头。在纪录片《无声的较量》中运用了大量相关镜头回顾了几次人类大规模疾病爆发的相关镜头,给人以震撼。在《终结麻风病》中,导演借用了电影中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