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现阶段国企改革(曹延求)

公司治理与现阶段国企改革(曹延求)
公司治理与现阶段国企改革(曹延求)

公司治理与现阶段国企改革

曹廷求博士

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

E-Mail: tqcao@https://www.360docs.net/doc/9b10449256.html,

曹廷求简介

曹廷求,安徽安庆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入选者,山东大学银行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经济学院金融系主任。长期从事公司金融、公司治理、银行治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从2001年开始,在国内率先倡导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研究。在《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等国内高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几十篇,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提名奖),承担多项国家、省部级课题,为多个大型公司、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咨询和讲座。

课程目标

?理论深化:熟悉公司治理相关的理论体系、基本理论、国内外进展

?国际视野:了解此领域的国际化倾向、国别化差异

?实践能力:中国特点以及有针对性的应用能力

主要内容

?公司治理发展脉络

?新一轮国企改革的背景及主要做法

?面临的问题及其思考

国企目标

股权结构与股东行为

董事会

高管激励

公司治理理解的东西方差别

?Shleifer and Vishny: 保护投资者正当投资收益的机制

?张维迎:把最有能力的人选拔到最合适的岗位上

?李维安:相互制衡、决策科学

规则、合规、问责

治理与管理的区别

治理与管理的联系

公司治理模式→企业发展战略

→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全球公司治理逐步演進

公司治理研究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20世纪90年代之前)

?公司治理开始兴起

?以美国公司为研究蓝本

?对企业理论的继承和发扬

?争论的主要问题:董事会、高管薪酬、并购市场

第二阶段(90年代中前期)

?1992年英国Cadbury报告

?英美、日德模式的特征比较

?股东至上与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

?传统企业与新型公司

第三阶段(1997年至今)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开始兴起

?转型和新兴市场国家公司治理问题

?集中型股权结构及其挑战

?公司治理模式国际化差别原因分析,特别是公司治理法律观点开始兴起

?公司治理从微观概念上升到宏观层面

?公司治理评价成为新潮

国企改革的历程

?国企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a1986)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9年,《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决定》

?1983、1984两步利改税

?1985年拨改贷

?国企改革向所有权层面过渡(1987?a1992)

?两保一挂?±承包制:保上缴利税、保企业技术改造、职工工资总额与经济效益挂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92?a?a)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

?1993年,公司法

?1996年,《国民经济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抓大放小

?2002年,十六大报告,调动地方积极性,管事、管人、管资产相结合

?2003年国资委

基本判断

?国企改革进入了公司治理新阶段

?中小问题基本解决

?大型国企改革思路需要重新设计

?面临的困难更加艰巨

主要做法

?股权

?董事会

?监事会

?考评机制

?社会监督

中国公司治理问题的特殊性

??°新兴+转轨?±

?集中的股权结构

?政府股东

?党政合一

基本背景

?对近100年的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

?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国际化

对近100年的思考

?大国经济、大国金融

?现代的企业制度、金融制度基本都是“舶来品”

?中国渐进式改革的宏观背景

1896-1936年中国商业银行数

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两个断层

?以山西票号为代表的银行业与现代商业银行的断层

?1937-1979年间的断层

中国通商银行排除行政干预的措施

?股本全部来自民间,不要政府出资,保证了商办的性质

?制定了“悉由商董自由经营”的原则,为排除行政干预设定了制度前提

?聘请洋大班具体经营管理银行,为排除行政干预设置了人际障碍

?将总行设置在金融中心上海而不是政治中心北京,为排除行政干预设置了地理障碍。

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大背景

?国企改革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

?对外开放

?资本市场的发展

?如何理解?如何评价?

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一、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由弱到强

1、30年间中国经济实现了世界少有的年均9.8%的增长速度

?1987年提前3年实现GDP比1980年翻一番的第一步战略目标,1995年实现再翻一番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前5年进入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1979-2007年,GDP

(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9.2%,年均实际增长9.8%,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0%。

韩国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8.5%)

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2、经济总量迅速扩大

1978-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

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3、经济总量居世界位次稳步提升

?30年来,我国GDP居世界的位次由1978年第10位上升到目前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折合成美元,我国2007年GDP为32801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23.7%,日本的74.9%,德国的99.5%,分别比1978年提高17.2、59.7和78.9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份额也有明显上升,1978年为1.8%,2007年提高到6.0%。

三十年发展历程回顾

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成倍增加

?人均GDP在由1978年的381元上升到1987年的1112元后,1992年达到2311元,2003年超过万元大关,达到10542元,到2007年又迅速攀升至18934元,扣除价格因素,2007年比1978年增长近10倍,年均增长8.6%。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

人均GDP的变化

1978-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二、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1、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1978年和2007年三次产业结构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2、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197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7.6%,集体工业占22.4%,;2007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的比重下降到29.5%,集体企业占2.5%。从就业上看,2007年,城镇国有和集体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城镇从业人员的24.3%,而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城镇从业人员几乎全部集中在公有制企业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三、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

?1978年国家财政收入仅1132亿元,1985年翻了一番,达到2005亿元,1993年再翻一番,达到4349亿元,1999年跨上1万亿台阶,达到11444亿元,2003年超过2万亿元,达到21715亿元,2007年,国家财政收入已经超过5万亿元,达到51322亿元,1979-2007年年均增长14.1%。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1978-2007年财政收入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四、人民生活水平质量大幅提升,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7年的1378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提高到414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7.1%。

三十年的发展历程

五、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1、“高投资”驱动。2000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平均超过49%。

2、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进出口总额1978年206亿美元,2007年21737亿美元。

3、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

4、效率改进

5、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

1978-2007年进口和出口总额

吴晓波的《大败局》(一)

?秦池:没有永远的标王

?巨人:“请人民作证”

?爱多:“青春期”的“错觉”

?玫瑰园:在没有路标的花园里

?飞龙:被诗意宠坏

吴晓波的《大败局》(一)

?瀛海威:在大雾中领跑

?三株:“帝国”为何如此脆弱

?太阳神:逝水难追“太阳神”

?南德:一个“堂吉诃德”的中国版本

?亚细亚:激情燃尽“野太阳”

吴晓波的《大败局》(二)

?健力宝:“东方魔水”如何变味

?科龙:一条被可以猎杀的龙

?德隆:金融恐龙的宿命

?中科创业:那个庄家狂舞的年代

?华晨:“拯救者”的出局

吴晓波的《大败局》(二)

?顺驰:一匹被速度击垮的黑马

?铁本:钢铁之死

?三九:中药的“最后一次失败”

?托普:十年一觉TOP梦

?张裕股权结构图

中国企业走出去:路径选择与效果评价

?资本市场国际化

?产品市场国际化

?投资国际化

中国究竟如何融入国际经济体系?

?“大进大出” 战略

?游戏规则

?格局在可预期将来改变的可能性很小

现阶段企业生存环境的基本背景

?大门已经打开

?规则正在完善

?资本市场已经普及

?社会正在转型

?国内的经济增长仍然可以预期

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有利条件为何?

?中国领导人充分了解情况,务实而有智慧,中国的政策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

?中国的地方干部有很强的执行能力

?中国企业灵活,善于学习,有很强的适应力

?中国大陆的民众与1950年代到1980年代的香港、台湾、韩国和日本民众一样,对于经由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具有强烈的愿望。

?作为最大、最开放、增长最快的发展中经济,外国直接投资将继续大量涌入中国并带来新的资本、管理、技术和市场。

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

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进

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进(2)

中国上市公司的治理改进(3)

中国企业海外上市的治理风险案例

?中国移动的海外上市

?中国人寿改制上市及?°中国人寿遭遇集体诉讼事件?±

?长虹的OEM、代理战略

?上海汽车集团的合资、收购之路

?联想的?°蛇吞象?±

?中石油的海外上市

?中航油期货投机事件

银行改革的启示

?新一轮改革的效果

?经验与教训

?思路、胆识非常重要

银行改革与国企改革的区别

?环境不同:思想认识、外在约束、竞争压力

?目标不同:银行的重要性、重要的监督力量

?条件不同:国企改革在先、有经验教训可循

?难度不同:内外困难、风险集中、

?时机不同:银行业倒计时

面临的主要困难

?银行本身的问题:不良贷款、人员、盈利能力、经济效益、运营机制、内控体系

?银行业的问题:高度集中的市场结构、监管体制

?外部环境:法律、金融市场、企业、政府

主要做法

?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

?1999-2000年四家银行已经剥离了13939亿元不良资产

?2003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选择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革试点,并动用450亿美元外汇储备注资

?2004年中建两行1498亿元和1289亿元可疑类贷款按市场方式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2005年向工行注资150亿美元

改革的主要设想

?三大步骤:财务重组?a?a股份制改造(引进投资者)?a?a上市

?目标: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

?具体考虑:先易后难、组合操作、标本兼治、结合国情。一行一策

我们的建议

?新的银行公司治理的定位

?新的银行公司治理的结构选择

?新的银行公司治理与相关法规的协调问题

?强化银行网络治理

?关于银行高管人员的激励约束问题

?关于机构投资者选择问题

?关于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问题

当时的主要争议

?上市

?境外投资者

?注资次数、注资形式

?不良资产处置问题

?是否贱卖?

围绕公司治理有效性的争议

?仅改革公司治理,不改善外部环境没有效果

?改革公司治理不如改善竞争环境

?改革公司治理不如改善收入/业务结构

?对通过汇金公司持股的质疑

1896-1936年中国商业银行数

国企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国企经营的目标到底是什么?

?股权结构方面:

股权结构集中度问题

政府股东

外资股东

?董事会方面:

党委会与董事会如何协调?

董事会独立性与功能建设

?高管人员:

选拔机制:党管干部、市场认可

激励机制:银行家定价

监督与约束机制:监督重叠、透明度

?外部环境:

法律环境、市场环境、伦理道德、政府职能

Whose Company Is It? (Japan, 68; U S, 82; U K, 78; Germany, 100; France, 50) Job Security or Dividends?

股权结构研究思路

股权结构研究思路

股权结构集中度

?分散型股权结构

?集中型股权结构

?相对集中型股权结构

基本含义

?分散型:持股比例低、没有控股股东(最大持股比例20%/10%以下)?集中型:存在绝对优势的控股股东

?相对集中:同时存在几个持股比例相当大股东

为什么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股权分散-----没有大股东,都是小股东

?小股东都倾向于“搭便车”而不行使股东权利

?由此控制权落到了非股东的管理者手中

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

两权分离的好处

?股东的收益(获取收益而不至于占用太多时间,满足了分散投资需要)?造就了职业管理层

?使得管理层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两权分离的成本

?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

?股东价值受损

?管理监督面临挑战,加大了管理成本

关于管理者行为的两种假设

?委托代理理论

?管家理论

管理者机会主义行为的表现

?在职消费

?高额薪酬

?帝国建造

?盲目扩大公司规模

?转移公司资产

?从事非最优的低风险投资

?偷懒行为

降低代理成本的主要方法

?监督机制

?激励机制

?惩罚机制

集中型股权结构的影响

?大股东存在

?所有权与控制权不再分离

?大股东侵占其他利益相关者(尤其是小股东)的利益成为现代公司主要矛盾大股东治理机制

?控制董事会

?委派高层管理者

?股东议案

?公司章程

大股东利益侵占主要形式

?获取超额控制权

?转移公司资产

?分化公司机会

?窃取公司利润

?委派不适当的高层职员

关于政府股东的国内外研究

?一个世纪来的争论:政府与市场

?政府影响银行的两种方式:政治/行政影响、直接控股

?政府作为银行股东的两种观点:政治观点、发展观点

政府股东作用的争论

?政府股东的好处

直接控制资源,实现发展目标

增加社会信心

政府股东的负面影响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

政治家获取私利

全球92个国家最大10家银行的政府所有权单位:% (La Porta et al., 2002) 外资银行研究的两个阶段

?发达国家之间的外资银行

?发达国家在新兴/转轨国家的外资银行

外资银行在华营业性机构数量

上海、北京、深圳是外资银行最多的城市

外资银行市场份额

外资银行在重点产品、重点城市 “重点突破”

外资银行贷款增长

外资银行盈利增长

资银行资产质量

外资银行进入方式:“绿地投资”VS并购

外资战略入股

中、外资银行之间的合作

信用卡业务合作(续)

竞争是长期的:效率差距

外资银行网点少,效率高

?花旗银行:6城市13网点上海6(2006年11月)

?汇丰银行:13城市26网点(截止2006年11月)

?渣打银行:14城市11家分行6支行3代表处(截止2006年9月)?东亚银行:17城市12分行14支行5代表处(截止2006年11月)?恒生银行:8城市7分行7支行1代表处(截止到2006年10月)外资银行网均存款1.052亿美元

上海外资银行网均资产46.153亿元。

竞争是长期的:产品效率差距

利息收非利息收入

全球最大银行综合指标(10亿美元)

案例:汇丰控股在中国

汇丰控股在中国——银行分行

汇丰控股:

12家分行:北京、大连、广州、青岛、上海、深圳

天津、武汉、厦门、成都、重庆、苏州

5家支行:上海(2家)、北京、广州、天津

恒生银行(汇丰控股62%):

6家分行: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南京

4家支行:上海(3家)、深圳

2家代表处:厦门、东莞

汇丰控股在中国——参股商业银行

时间参股对象金额占股比例

2001年12月上海银行 RBM5.17亿8%

2003年12月平安银行USD1350万27%

2004年3月兴业银行 RMB17.26亿 15.98%

(恒生银行入股)

2004年8月交通银行 RMB144.61亿19.9%

(拟组建信用卡合资公司)

汇丰控股在中国——保险

时间参股对象参股金额占股比例

2002年10月平安保险USD6亿10%

2004年6月平安保险USD1.68亿9.99%

(因平安保险上市,为防止股权稀释而增资1.68亿美元,最终占股9.99%。)

2005年5月平安保险RMB81.04亿 19.9%

(向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购买)

2003年10月汇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RMB384万 24.9%

(合资组建)

汇丰控股在中国:全面的金融服务

汇丰控股在中国——其他

时间项目内容

2004年9月基金管理合资方:山西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出资:800万美元

股权比例:33%

2003年8月QFII第7家QFII

2003年3月基金托管向QFII提供A股市场托管服务

2004年2月人民币业务第一家提供人民币服务的外资银行

2004年2月第一家有中国债券市场承销资格

汇丰控股在中国——收入

汇丰控股:借力交通银行和平安保险

董事会

?模式:单层制与双层制

?规模

?结构(专业委员会)

?独立性

?领导方式

?效果比较

德式公司治理的双层结构

英美式公司治理的单层结构

两种结构的利弊比较

?双层结构的优点是监事会对于执行层有更大的独立性,缺点是远离公司实际业务,缺乏足够的信息履行自己的职能

?单层结构的优点是对公司业务掌握了更多的信息,缺点是容易为内部人所操纵,变成?°橡皮图章?±

救治单层结构?°内部人控制?±缺陷的具体措施

?增加董事会中外部董事的比重

?强调董事的独立性(?°独立董事?±)

?香港:设立?°独立的非执行董事?±(?°独立董事?±)

?在董事会下设立由独立董事主持的审计、薪酬、提名等委员会

?强化董事会下属委员会的工作

董事会的一般趋势(1935-2000)

董事会的一般趋势(1935-2000)

董事会的一般趋势(1935-2000)

董事会的一般趋势(1935-2000)

美国公司治理机制仍在不断完善

NYSE新出台的公司治理原则要求:

?在证交所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必须有半数以上的独立董事;

?上市公司董事会必须成立全部由独立董事组成的提名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报酬委员会;?上市公司不担任管理职务的董事要定期举行会议而公司管理层不能出席这样的会议;?更加严格地界定独立董事的资格;

?要求公司把股票期权等所有基于股票的报酬方案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资料来源:纽约证交所2002年8月16日颁布的公司治理原则修订有关文件。

Board Structure Trends: 1990-2004(Linck et al.,2005)

Board Structure Trends: 1990-2004.

Board Structure Trends: 1990-2004.

Board Structure Trends: 1990-2004.

《商业周刊》美国最佳和最差董事会

《商业周刊》评价董事会的几项标准

?独立性

?股份

?董事素质

?董事会的活动

花旗概况

?花旗集团是一家美国银行控股公司,1967年组成,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12年花旗银行的成立。1998年,花旗与旅行者集团合并,从此形成了涵盖商业银行(花旗银行)、投资银行(所罗门美邦)、保险(旅行者保险集团)等全方位金融业务的金融控股集团。集团在 6 个大洲100 多个国家设有分支机构,并同时在纽约、伦敦和香港上市;

?花旗股权结构极为分散,没有一家持股比例超过5%,活性股比例达到98%,其流动性相当高且股票多数为机构投资者和共同基金持有。

花旗集团董事会结构

?花旗集团董事会共有董事17 名,其中4名执行董事,1名为名誉董事(前总统福特),其余的12 名均为独立董事(非执行董事并满足相应的独立性要求)

花旗集团董事会各个分委员会组成情况

花旗集团2003年董事会召开会议次数

董事候选人的资格

?候选人是否有突出的表现,表明其在公司的年度报告中具备极高的伦理标准和价值判断;?候选人是否拥有广泛的业务,是否有在政府任职,非盈利或职业性的经验,显示其在面对全球规模的复杂的金融服务业务面前,有能力对董事会的讨论和决策做出直接而重大的贡献。

?候选人是否具备特殊技能、专长和背景,以弥补现有董事的不足。

?候选人是否有成功的事业,表明其有能力做出董事会要求的诸如此类的敏感而重要的决定。

?候选人是否能在其职责范围之内,适当持续而有效地考虑和平衡公司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

?候选人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尽一个董事的职责。

这些因素包含着董事会的判断,并不能以计量或常规的方式来衡量。

董事独立性标准

?作为客户,董事及其直系亲属(immediate family member)没有除信用卡等一般业务之外

的任何个人贷款;

?在过去的3年中,董事及其直系亲属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收到公司10万美元以上出以下三项以外的的津贴、手续费或者其他利益:(1)非职员董事按照标准薪酬协议享受的津贴;(2)职员董事的津贴;(3)向非职员董事的直系亲属支付的津贴。

?董事及其直系亲属每年向其任职(作为董事、信托人、执行官)的慈善组织(charitable org.)(包括财团(foundation)、学校及其他非盈利机构)的捐献不能超过5万美元或者不能超过该慈善组织年总收入的10%。

董事独立性标准(续)

?董事及其直系亲属的原有公司业务的所有收支都必须按照正常渠道进行,即大体上按照当时与外部关联人做生意的相同程序。

?外部董事应(1)在过去的三年内不曾是公司职员;(2)在过去三年未曾担任兼任(关联)董事,即担任花旗集团或者公司补偿委员会的执行官同时兼任董事,;或者(3)在过去的5年中未曾是有审计关系的审计公司的职员。

?外部董事的家庭成员应该:(1)在过去的三年内不曾是花旗集团的执行官;(2)在过去三年未曾担任关联董事,即担任花旗集团或者公司补偿委员会的执行官同时雇用或已雇用了家庭成员;(3)在过去的5年中未曾是有审计关系的审计公司的职员。

花旗董事会主要特征

?董事会中的董事绝大多数为独立董事;

?独立董事在花旗集团的激励约束机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除执行委员会外,其他四大委员会均由独立董事组成;

?执行董事虽少,但他们均在公司中身居要职,四位执行董事分别担任董事长、执行委员会主席、首席执行官和首席运营官;

?董事会下设各种委员会,并有监事会的职能;

?独立董事可同时出任多个委员会成员;

?董事会及下属委员会会议频繁,2003年召开13次董事会,审计与风险管理委员会召开12次,其他委员会各召开8次。

花旗集团管理委员会

?花旗集团进行经营决策和实施管理的最高组织是花旗集团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业务部门、管理部门、研究咨询等部门的负责人参加;

?目前委员会共有56名成员,执行委员会主席、首席执行官、首席运营官均在其中,可以起到董事会和管理委员会之间的沟通交流作用;

?董事会负责集团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而管理委员会则负责将这些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付诸实施,并且其执行的效果受董事会的监督、约束和激励。

案例评析

?花旗集团治理属于典型的英美治理模式;

?董事会的设置上是一元制,不设监事会,内部监督约束职能置于董事会下;

?大量的外部董事及其完善的激励机制,还有信息披露制度,外部市场监督作用的发挥,大大加强了监督机制。

累积投票制

?每股普通股享有的投票权数与将要选出的董事人数相等,每个股东可以把这些所有的投票权累积起来投向一个或者多个董事

?每个股东拥有的投票权总数等于股东拥有的股票数乘以候选董事数,如100股,璇12位董事,则有1200票,可投一人,也可投多人

累积投票制

?选出特定数目董事所必需的最低股份数=

有投票权股票数*要选出的特定董事数

—————————————————+1

将要选出的董事人数+1

累积投票制

?如:股票数300万股,选出15名董事,少数股东希望选出2个董事,则至少需要股份数:300*2

———+1=375001

15+1

?375001/300万=12.5%;2/15=13.3%

高管激励

?高管激励的主要方式

?高管激励的主要争议

?高管激励的主要趋势

?银行高管的新仇激励

股权激励的主要争议

高层经理人薪酬的近期趋势

花旗集团CEO及其他薪酬最高高管人员薪酬表单位:美元

前三位领取薪酬高管的年薪酬总额(万元)

薪酬的分布情况

其他激励机制(多选)

近年的银行业薪酬问题

?行长薪酬匹配问题

?宁波商行

?建行分股票

?中国银行的高官薪酬

2020届高考政治二轮复习时事热点专题:27--多措并举推动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走向纵深 Word版含解析

专题05 多措并举推动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走向纵深【时事材料】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2018年,中央企业持续加强和改进国资监管,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主要在四方面集中体现:一是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在试体制试机制试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是更加突出以管资本为主,国资监管方式不断优化;三是加大违规责任追究力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效落实。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创历年最好水平。2018年国资监管系统收入利润创历年最好水平。国资委数据显示,2018年,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增加值12.4万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利润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净利润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上交税费总额3.8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增加值7.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国有经济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代表。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以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相对来说,大的结构必然具有的生产力也较高。中国目前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集中反映在国有经济方面。 2.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目前经济发展的大变局之下,要以国企改革为中心,深化改革,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进国资监管改革,克服面宽缺少突破、虚而不实两大顽疾,使国资国企改革在2019年走深走实,以体现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 3.国有经济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经济实力、保障国家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发展战略性产业、

最新公司治理:解开中国国企改革的关键一环

公司治理:解开中国国企改革的关键一环

公司治理:解开中国国企改革的关键一 环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世界银行专家与中国研究人员合作,用了大约两年时间,以“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市场制度”为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深人的政策研究,并完成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这一选题,抓住了中国微观经济的要害,这一问题的延伸又涉及政府职能、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民间投资者等广泛领域。报告围绕企业制度建设,给人们以清晰的整体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仔细研究这一报告,进一步认识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性,选准切入点,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就会大大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建设。而这恰恰是中国体制转轨中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为了改变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世行的这份《报告》提出了多项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政策和法律框架、执行程序和改善公司治理实践的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深入研究这些建议,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里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保留一定国有成分情况下,如果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使公司治理有效

的话,就必须妥善处理政府——国家所有权人——公司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始终困扰政府与企业而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就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我们始终在“是实行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还是政府直接干预”中徘徊。当发现直接管理企业有碍政府公正行使职能,企业又缺乏活力时,就倾向实行委托代理,如实行过的承包制、厂长(经理)负责制等。但是,在“国有企业”框架下,实行委托代理缺乏制度基础。承包者或厂长、经理们的努力并不必然反映国家所有权利益,实践证明,在所有者缺位情况下,一旦委托往往就失去了制衡。当发现企业失控或出现诸多非正常行为时,政府部门又倾向直接干预,如由政府部门直接选择经营者和通过名目繁多的“审批”来体现政府(部门)意志。 尽管我们一直在寻求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关系而实现政企分开的途径,但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却陷入了企业经营权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收”与“放”不断拉锯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所有权的委托代理体制并未建立,政企分开没有实质性进展。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留一定的国有制成分,实行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这样,我们就面临一个制度性难题,即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体制如何有效结合;在保持公有制、国有资本情况下,如何塑造千万个各自独立的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改革文章

改革信号进一步释放国企改革引燃资本市场热 情 换肤:字体:大中小收藏一下 发布时间:2014-09-19 15:51:51 三大攻略,必有一招适合你! 2014年被称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国政府锐意改革的意愿有目共睹,其中国企改革牵涉甚广,备受市场瞩目。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近日透露,国企改革涉及到财政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牵涉各方面利益,中央层面顶层改革方案最终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敲定。今年年底前将有望正式对外发布。 目前,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经历过去30年的深刻变革,国有资本逐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影响力、控制力不断提升。国有企业不仅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显著,在证券市场,无论是市值还是利润贡献,都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目前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革,国内面临转型的新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 据了解,这一轮国企改革与以往不同之处在于:无论是引入战略投资者、管理层激励、还是董事会改革,核心目标是——提效!。 2003年那轮国企改革,主要的工作是:成立国资委、企业股份制改造、提高资产证券化率(资产规核、然后IPO或借壳上市); 研究各地国企改革文件,可以发现这一轮国企主要的几个任务:1)改革国资委,成立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从管资产过渡到管资本。2)发展一些本身行业不错、经营不错的大国企,成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3)混合所有制:引入民营资本/PE/外资。4) 混合所有制:管理层激励。5)董事会授权改革:从以往的组织任命模式,改革为淡马锡模式,国资任命董事,经理人市场化招聘。6)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资产归核、上市(IPO、借壳)其中,国金证券认为引入战略投资者、进一步提高资产证券化率是两个短期最容易的着力点;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也会做;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管理层激励比较难做;董事会授权是每一家都要做的。

国企改革经典案例

完全退出:家化 2011年,上海家化公告,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11月7日发布家化集团100%股权转让竞价结果通知,平安信托旗下公司平浦投资为家化集团100%股权受让人。 上海家化作为国内化妆品行业首家上市企业,拥有六神、美加净、佰草集等众多国人知名的日化品牌,被称为是国内日化行业中少有的能与跨国公司开展全方位竞争的本土企业。 作为试点,近5年来已经两次进行股权激励,员工覆盖面达到40%左右。 2010年,我国日化亏损企业77家,亏损额5.12亿元。我国4000家化妆品企业仅仅控制着中国10%的市场,90%的中国市场都被外资控制。 即通过股权制度的改革,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企业,进而能够制定符合市场规则的薪酬体系、股权激励机制和公司发展战略,最终使上海家化成为一家综合时尚产业集团。 2008年9月上海出台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上海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明确国资战略调整方向”一节明确提出:“推动一般竞争性领域国资的调整退出。” 部分退出即员工持股:海螺 2014年2月,海螺集团改制完成。

改制后,海螺集团由原来的国有独资公司变更为国有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仍保持国有控股地位。其中,安徽省投资集团作为安徽省省属国有资产出资人,占51%;安徽海螺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海创)占49%。海创是海螺集团及旗下子公司、孙子公司的8名高管和7750名职工通过四家工会投资设立。 集团旗下两家上市公司海螺型材(000619)和海螺水泥,集团拨付的身份置换金和工资结余占了转让价款的一半左右。 51与49这个比例,既实现了高管和职工持股的最大化,同时由于国有控股地位不变,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不变,就不需要经过国资委和证监会的审批。 部分退出即引入战略投资:古井 2009年5月,上海浦创受让古井集团40%股权性质上完成国有到民营的转变,保障了公司决策和运营效率的根本改变。 公司09年已引入战略投资者-浦创投资,迈出其改制的关键一步,为今后实现国退民进,管理层、技术骨干、投资伙伴和经销商持股打下基础。公司已于去年实现职工身份转变-工龄买断,管理层通过集团公开招聘,内部选拔,充分激发了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浦创投资有进一步增持集团股权的强烈意愿,如果成功将有效地促进集团改制

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

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 国企改革的成效及经验总结 一、国企改革的成效 (一)突出国企投向,全面优化了企业设置 本次国企改革设置着力围绕“城区”和“园区”两篇文章,突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政府控制性资源、公用事业”四大投向,全面优化企业设置,凡不属于这类投向的企业全部进行关闭、注销或逐渐退出,全区国有企业从29户,优化设置为12户。通过调整国企投向,全区国有企业的投向更加明确,主导和支撑作用更加突出,改变了原来的数量多、分布散、作用差、实力弱的国企设置格局。 (二)推进改革重组,全面提升了企业综合实力 本次国企改革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重组,既涉及兼并重组9户,又涉及关闭、注销5户,同时还涉及社会化2户。通过重组,国企由29户变为12户,在数量上大幅度减少,在经营投向上更为集中,在规模和实力上进一步提升,国企资产规模由整合前的平均每户19亿提升到45亿,提升了一倍多。 (三)理顺管理体制,全面规范了国企监管 一是实行了管办分离和出资人关系理顺,全区国有企业第一次实现了由国资部门集中监管;二是明确了国资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国资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对企业管理侧重规范和效益,行业部门履行行业管理职能,侧重项目和技术标准;三是按照《企业国有资产法》和《重庆市**区国有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国资监管突出了对“人、财、物”及重大事项的监管,规范了企业的运行,既做到了对国企监管的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又能与其他管理部门协调一致。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为国有企业的良性运行,规范运行提供了保障。 (四)实施政企分开,全面规范国企负责人职务管理 全区党政领导干部全部实现了与企业任职身份脱钩,并按照《重庆市**区区属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任免办法》公开选配了8户经营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真正实现了政企分开和规范管理。 (五)实施市场化薪酬,全面建立了国企经营业绩激励约束机制 出台了区属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与薪酬分配办法,实行企业负责人和企业人员薪酬与

深化国企改革全面进入公司治理阶段

深化国企改革:全面进入公司治理阶段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央企业公司制改制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在2017年底前将按照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登记的中央“企业”全部改制为按照公司法注册的“公司”。标志着国资委监管的全部央企将全面进入公司时代。从“企业”到“公司”的历史转变,再次完证了深化国企改革的根本目标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从企业治理模式向公司治理模式的转型,以加快形成有效的治理机制和灵活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因此深化国企改革就是要全面进入公司治理新阶段。 深化国企改革总逻辑: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转变全民所有制企业是计划经济下的企业形态,企业受到政府的直接管理,行政型治理是其典型的治理模式,该模式的三大内涵是资源配置行政化、经营目标行政化和高管任免行政化。行政型治理下公司治理行为的行政化问题严重,突出表现为“内部治理外部化、外部治理内部化”,即本来应该由内部治理履行的决策职能,如薪酬制定、股权激励等却由外部治理主体决定;而外部治理的很多职能,如“企业办社会”职能,却由内部治理承担。而作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则需要市场经济下的经济型治理与之匹配,需要市场化配置资源、经济化经营目标,在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前提下完

善公司的内外部治理机制,并实现由“权力制衡”向“决策科学”的转变。 中国企业改革的核心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然要求由政府计划管控下的行政型治理向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经济 型治理转型。在计划经济时代,“低效率”、“预算软约束”、“吃大锅饭”等曾是贴在国企身上的标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导入后的一段时期内,行政干预过重、经营活力不足等仍导致大量国企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至上世纪末1.68万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严重亏损的竟有0.66万家,以至于要通过“三年脱困”这样“壮士断腕”的方式来渡过难关。正是基于此,我国开始进行以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治理改革,不断做强、做优、做大,从而催生出近百家“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成就了中国航天、核电、高铁产业等的崛起,也支撑起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在治理改革取得成就的背后,我们还要看到,这种“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改革走到今日,积累了大量问题。据统计,央企子公司仅有6%尚为全民所有制企业,而母公司层面却有近70%。一方面,大量国企子公司通过资本市场上市融资、“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成为境内外的上市公司,导入了经济型治理模式;另一方面,母公司层面作为全民制企业却依旧贯彻计划思维下的行政型治理安排,并对子公司施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全文 2020年6月30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深改委会议明确提出,未来三年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阶段。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突出重点,弥补不足。利与弊,促进国有经济优化和结构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2020年,作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启动年,国企混改、重组整合、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改革都将进入快速实质性推进的新阶段。 1 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第十三次深化改革4月27日启动。一号文件是《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实施方案》,具有抗击疫情的紧迫性。《四中全会重要改革措施实施方案(2020-2021年)》具有衔接四中全会精神的意义。 第十四次深改会是两个月后开的,排在第一位的文件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特别强调的是2020年的三项任务:胜利完成“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

征程。其中第三项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意味着现代化经济体系任务的提出,当是下一次中央全会的主题。这个信息很重要。 2 改革的两个作用: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 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坚持目标引领和问题导向,既善于积势蓄势谋势,又善于识变求变应变。形势在变、任务在变、工作要求也在变,必须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出发点,把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改革、涉及重大制度创新的改革、有利于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改革放在突出位置,优先抓好落实。突破和先导作用的强调,对深化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明确了工作重点、提出了鲜明要求、指出了前进方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 3 怎么改革:扭住关键,鼓励探索,突出实效 就是紧紧扭住关键,积极鼓励探索,突出改革实效,推动改革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落脚点是“实效”。要从达成共识的环节改起,推出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办成几件实实在在的事情,让大家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新气象、新风貌。改革任务是实打实的,责任也是实打实的,必须一级抓一级。会议审议通过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就是抓实效的方案。

2020年高考政治时政专题与热点考法训练:多措并举推动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走向纵深(含解析)

多措并举推动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走向纵深 【时事材料】 日前,国务院国资委召开中央企业地方国资委负责人会议。2018年,中央企业持续加强和改进国资监管,监管效能不断提高,主要在四方面集中体现:一是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在试体制试机制试模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二是更加突出以管资本为主,国资监管方式不断优化;三是加大违规责任追究力度,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责任有效落实。据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中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创历年最好水平。2018年国资监管系统收入利润创历年最好水平。国资委数据显示,2018年,国资监管系统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54.8万亿元,同比增长10.3%,实现增加值12.4万亿元,同比增长9.8%,实现利润总额3.4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实现净利润2.4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上交税费总额3.8万亿元,同比增长8.3%;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9.1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实现增加值7.1万亿元,同比增长8.1%,实现利润总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16.7%,实现净利润1.2万亿元,同比增长15.7%。 【考点链接】 一、经济生活角度 1.国有经济与较高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代表。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以国有经济占的比重较大。相对来说,大的结构必然具有的生产力也较高。中国目前比较高的生产力水平集中反映在国有经济方面。 2.国有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目前经济发展的大变局之下,要以国企改革为中心,深化改革,增强微观主体活力为重点,推进国资监管改革,克服面宽缺少突破、虚而不实两大顽疾,使国资国企改革在2019年走深走实,以体现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 3.国有经济它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

《公司治理、国企混改与资本运作》

公司治理、国企混改与资本运作 课程背景: 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造成为当前国资国企改革的重心与重点。“混改”的核心在于公司治理的优化与经营效率的提升,因此本课程从公司治理的基础知识入手,详细解读混合所有制改造过程中的控制权问题、法律结构问题、员工持股问题等重点环节以及相关的难点问题;与此同时,通过证券化手段进行国有资本的运作增值也是广义混改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本课程从“混改”延伸至资本运作与产业基金投资等领域,进一步挖掘并开展关于如何支持创新驱动与国有资本做大做强的运作模式解析。 课程收益: ■了解国企混改的流程、模式与难点; ■熟悉公司治理的基本知识与优化路径; ■熟悉国有企业利用证券化工具实现资本运作的模式; ■掌握产业基金在创新驱动中的应用模式。 课程时间:2天,6小时/天 课程对象:国资委相关同志、国有企业总经理与财务负责人 课程方式:讲授为主;课程中包含大量案例解读。 课程大纲 第一讲:新旧动能转换与国企混改 一、宏观经济的新旧动能转换 1.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经济转型 2.新旧动能转换与所有权制度改革的关系 二、国有资本混合所有制改造的经济意义 1.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的总体要求 2.国企混改对于当前动能转换的驱动性价值 第二讲:国企混改、公司治理与股权激励

一、国有资本的混合所有制改造 1.国企混改的历史沿革与经济意义 2.广义层面理解“混合所有制” 3.当前国企混改的主要模式与案例分析 4.国企混改的现行制度障碍与创新模式 二、公司治理的解读及其运用 1.站在“三会一层”的实操视角理解“公司治理” 2.在股权层面实现“权与利分离”的治理结构与工具 3.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关键性角色与定位 三、股权激励的工具与创新 1.期权与限制性股权等传统股权激励工具 2.超额奖励计划等创新型长效激励机制 四、合伙机制与股权多样性 1.项目裂变与内部创业机制 2.人才复制与人才培养合伙制 3.合伙机制在国企混改激励模式中的应用 第三讲:国有企业的资本运作与创新发展 一、基于资本市场的国有企业资本运作模式 1.国有企业充分利用广义资本市场工具:永续债、ABS、并购重组等2.如何利用资本市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3.国企运用资本市场支持助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二、产业基金助力创新驱动与动能转换 1.产业基金的基础知识 2.产业基金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进步的模式 3.产业引导基金推动产业升级的案例解析

国企改革与政府改革研究

国企改革与政府改革研究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国企改革还是政府改革,都是目前所面临的难点、热点问题。要最终完成改革大业,必须实施攻坚战略,在国企改革和政府改革中迈出坚实的步伐。介绍了我国国有企业和政府改革面一临的形势、发展的前景以及政府改革对国企改革的影响。 标签:国企改革;政府改革;形势;前景;影响 相对于其他转轨国家,我国用了近30年的时问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转轨的渐进改革之路。总体来说,这近30年的渐进式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还是存在四个明显的滞后问题:一是改革滞后于开放。国内外体制方面的差异以及经济技术实力、管理水平方面的巨大差距构成了对国内改革的压力和挑战。二是宏观改革滞后于微观改革。特别是财税与金融体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杠杆依然不能适应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三是政府改革滞后于企业改革。这不仅直接制约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而且难以理顺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四是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这一情况导致的后果就是进一步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都会受到制约。 1我国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新形势 面对当前的全球经济环境,我国的国有企业既看到了机遇更看到了挑战,特别是在目前整个金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 1.1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 中国经济经过近30年的高速增长,各传统产业已趋于成熟,产业竞争不断加剧,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加快,多数产业的利润率趋于下降,再加上从2008年开始的全球性经济危机,我国几乎所有的企业都感受到经营环境的严峻,国有企业所受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 1.2政策环境的变化 加入WTO前后,我国政府已经对与WTO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投资、贸易、税收等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政府的作用方式也开始发生变化,政府不再对国有企业进行直接的干预并以以往主要进行行政审批转向主要为企业提供环境保障和优质服务,在政策方面政府开始着力为企业创造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于已经上市的国有企业来说,原有的各种优惠政策、税收减免和补贴等保护措施已经开始逐步取消,这大大减少了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利润,使很多国有企业面临了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 1.3技术和资源环境的变化

浅述企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浅述企业转型升级的挑战与机遇 企业转型升级这个话题,我们从危机发生前就开始喊,尤其是伴随着危机的深度漫延和影响日益深刻,危机倒逼企业转型发展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但在现实中,我们感受到转型升级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和挑战了吗?从我们了解和掌握的情况看,大家仍然存在着“狼来了”的忧患,也有狼却始终没有来的感觉,警惕性逐渐有所松懈。其实,狼正在逼近我们,只是我们企业的围墙足够厚重,我们还暂时没有强烈感觉到狼群的威胁而已。 我们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我们面临的挑战。在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已经基本清晰,可以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国企改革为主要内容的产业整合发展,近期南车北车两家企业合并组建中国中车公司就是一个最新案例;二是推动以网络为平台的转型发展之路既“互联网+”;三是推动以自动化、信息化技术深度融合为主要措施的”中国制造2025”既“工业4.0”规划;四是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主要形式的“走出去”战略;五是以土地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虽然总结的不一定全面,但也基本涵盖转型发展的主要内容。那么,对照以上五条路径,检视我们的企业和自己,在顺应国家转型发展大战略中,我们将面临怎样的压力和挑战? 新常态下的冶金企业发展之路,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明确的定位和指导,也有很多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探索性实践,以央企为代表的钢铁企业在兼并重组和技术升级改造、走出国门向外发展等多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活动。时间进入

2015后,伴随着国家一系列新举措的推进和实施,思路已经明确、步子也已迈开。但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新挑战,我们准备好了吗? 首先表现在观念上。转型升级给企业发展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需要我们广大职工尽快转变思想观念,真正跟上企业转型升级的步伐,在推动企业成功转型发展中实现双赢。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树立的,就是要以等不起的危机感、慢不得的紧迫感、坐不住的责任感面对挑战,干好工作。有的职工说:我们就是“小”工人,既决定不了企业转型,也管不了企业升级,我们就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没有那么大的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这话说的既贴合现状也符合实际,我们这些“小”工人,都是企业的一员,企业转型成功,我们一起受益,企业转型失败,我们一起煎熬甚至一起失业。在企业这条大船上,既没有旁观者、也不需要评判者,我们最需要的就是实干家。我们虽然都是“小”工人,而最可贵和最难得的就是这个“小”,因为再大的宏图、再宏伟的规划、再远的长征,都是从“一”起步,都要落实到“小”上,没有我们这些“小”工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岗位上的扎实工作和奉献,任何宏图、规划都只能是墙上画饼,成为空中的图画。所以,在社会上、在企业中,我们的角色虽小,但作用确实不小,过去,正是因为我们广大职工作用的发挥,我们才取得了令人骄傲的业绩。将来,也需要我们广大职工立足岗位奉献企业,才能把我们的事情干好,把山钢的事情办成,企业转型发展的目标也才能实现。 其次表现在状态上。这几年,许多到我们企业参观考察

《推进国企改革》热点专题主观试题训练

2014年《推进国企改革》热点专题主观试题训练1.(32分)央企是国企的主力军。加大央企红利上缴比例,不仅有利于形成倒逼机制,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而且有利于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成为当前我国进行收入分配改革的重要一环。 材料一 注:按国际惯例,上市公司股东分红比例为税后可分配利润30%到40%间,国有资本向国家上缴盈利普遍高于这个水平。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运用“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处理央企自身发展与改革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的关系?(12分) (3)有人说,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激发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的改革实践。结合材料,运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的知识,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这一说法的合理性。(12分)

1.(32分)(1)材料一反映了2009-2013年我国央企利润不断增加,但上缴红利总额少且增幅缓慢,上缴比例总体上低于同期央企利润增幅,尤其是2010年。(4分)材料二反映了不同类型央企上缴红利比例有所不同,但都低于国际惯例,从央企利润的使用情况看,大部分红利仍在国企内部流动,极少用于公共财政和改善民生方面。(4分) (2)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2009-2013年我国央企利润不断增加,具备了让全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可能。国家今后应继续促进央企的良好发展。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国家应适当加大央企红利上缴比例,实现改革发展成果让全体人民共享,激发他们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8分)②效率与公平又存在矛盾性。国家应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央企自身的发展,又促进国家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4分) (3)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5分)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必须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改革的过程要依靠人民群众,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用于改善民生,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工作。(7分) 2.(26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在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持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秋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材料二: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l)针对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市场派认为:激发财富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必干预;干预派则认为:现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主要在于政府监管不到位,因此必须加强政府干预和调控。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选取一种观点,阐述你的理由。(14分)

企业战略方案公司治理解开国企改革的关键一环

企业战略方案公司治理解 开国企改革的关键一环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by the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文档资源★★★ 世界银行专家与中国研究人员合作,用了大约两年时间,以“中国的公司治理与企业改革:建立现代市场制度”为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深人的政策研究,并完成了研究报告。公司治理这一选题,抓住了中国微观经济的要害,这一问题的延伸又涉及政府职能、金融体制、社会保障制度、民间投资者等广泛领域。报告围绕企业制度建设,给人们以清晰的整体概念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途径。仔细研究这一报告,进一步认识公司治理问题的重要性,选准切入点,持之以恒地深化改革,就会大大促进中国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建设。而这恰恰是中国体制转轨中必须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为了改变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世行的这份《报告》提出了多项建议。这些建议涉及政策和法律框架、执行程序和改善公司治理实践的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深入研究这些建议,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里有一个绕不过去的基本问题,就是在保留一定国有成分情况下,如果要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并使公司治理有效的话,就必须妥善处理政府——国家所有权人——公司之间的关系。 改革开放20多年始终困扰政府与企业而至今仍未解决的问题,就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我们始终在“是实行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还是政府直接干预”中徘徊。当发现直接管理企业有碍政府公正行使职能,企业又缺乏活力时,就倾向实行委托代理,如实行过的承包制、厂长(经理)负责制等。但是,在“国有企业”框架下,实行委托代理缺乏制度基础。承包者或厂长、经理们的努力并不必然反映国家所有权利益,实践证明,在所有者缺位情况下,一旦委托往往就失去了制衡。当发现企业失控或出现诸多非正常行为时,政府部门又倾向直接干预,如由政府部门直接选择经营者和通过名目繁多的“审批”来体现政府(部门)意志。 尽管我们一直在寻求通过建立委托代理关系而实现政企分开的途径,但由于传统国有企业制度的局限性,在实践中却陷入了企业经营权在政府与企业之间“收”与“放”不断拉锯的格局。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所有权的委托代理体制并未建立,政企分开没有实质性进展。 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代表大会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留一定的国有制成分,实行市场经济”是最重要的内涵之一。这样,我们就面临一个制度性难题,即公有制、国有经济与市场体制如何有效结合;在保持公有制、国有资本情况下,如何塑造千万个各自独立的市场主体。 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放弃了简政放权、减税让利的政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即通过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企业制度创新来寻求国有经济与市场体制融合的有效途径。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新的企业制度中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这是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为此,必须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本章提要】本章对30年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进行了脉络梳理与经验总结。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可划分为改革的初步探索、制度创新以及纵深推进三个阶段。国企改革是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是中央推动与地方实践上下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符合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但国有企改改革还存在许多问题有待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今后的国企改革将主要集中于调整战略布局、深化股份制改革、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及国企领导方式等几个方向。 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来看,改革的脉络呈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推进特征。本章通过透视改革进程,揭示推动每一阶段改革的基本因素和根本动力,对我国国企改革的推动模式进行全面梳理与总结,以便我们能够在今后的改革中把握规律,掌握主动,尽快实现国企改革乃至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第一节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历程 一、1978~1992年: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 从1978年到1992年,是我国国企改革的初步探索阶段,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1.国企改革起步于放权让利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会议公报中明确指出,我国的经济管理体制的一个严重缺陷就是权力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国企改革开始于对国有企业进行扩权让利的改革试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同时充分重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调整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二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并且把企业经营好坏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起钩来,着眼于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1979年7月,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文件。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改革,企业有了一定的生产自主权,开始成为独立的利益主体,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都有所提高,并打开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缺口。 但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约束机制难以规范,出现了企业为扩大自销比例而压低计划指标、不完成调拨任务和财政上缴任务等问题,结果是形成了“内部人”控制,出现了“工资侵蚀利润”和行为短期化问题。实践效果与改革预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这种情况下,1982年中央推广实行工业经济责任制,旨在解决放权让利中暴露的问题,处理好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解决大锅饭问题,在硬化企业预算约束,强化企业内部管理等方面收到了成效,尤其是国家财政赤字大幅减少。但是由于企业外部环境不平等,企业内部条件也千差万别,该政策很难找到可操作化的指标来规范国家与企业之间的责、权、利,企业激励不足问题十分严重。1983~1984年先后又两次推出利改税,但结果都很不理想。 2.国企改革先后出现了多种形式 1984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自觉运用价值规律的计划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改革主要是为了实行政企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明确国企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厂长(经理)责任制,并在大多数国有企业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对一些小型国有企业实行租赁经营,并在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中开始了股份制改造和企业集团化的改革试点。 到1987年底,全国国有大中型企业普遍实行了承包制,同年,中共十三大报告肯定了股份制是企业财产的一种组织形式,试点可以继续实行,到1988年底,全国共有3800家股份制企业,其中800家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60家发行了股票,其余3000家原是集体企业。1988年2月国务院更加明确了企业承包制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地位,规定了“包死基数,确保上交,超收多留,歉收自补”的承包原则。同时,全国人大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从而

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企业改革心得体会 篇一:国有企业改革的心得 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出路 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中国经济也进入了调节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同时也面临着新形势下的各种挑战,而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则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起着引领作用,改革问题再次成为中国社会的热点。 自2000年开始,国家开始进行对全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的分类指导。2000后,国企改革也一直深受重视,从研究国企改革的经济学家吴敬琏频繁亮相就可以看出来。 在经过以前几大阶段的改革后,我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呈现以下几方面现状: 一、基本建立的了明确的产权制度,实现了国企的政企分离。二、基本上完善了国企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了由厂长经理负责制向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转变。三、基本完成了对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扩大了国有资本的可支配范围。四、基本实现了抓大放小的方针,对一些中小企业实行了改制。五、完善了企业的人事制度,完善了企业内部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多种有效的分配方式。六、国企的利润分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七、国有资本的监督力度得以强化。八、实现了部分国有股份制企业的上市,扩大了国企的资本来源。九、国企

制度创新有了一定程度的突破。 以上几个方面现状,是由长期改革进程所积累的成果。除了上述现状以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还具有以下特点:一、大型国企正在积极吸收境外资本,实施境外并购、战略重组,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二、实行了一系列人才考核制度,实行了经营者年薪制。三、在垄断行业积极引入竞争,强化国企竞争意识等。 虽然以上现状,都说明了国企改革至今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是多年的改革进程中,也积累了不少问题。为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必须坚持以下指导方针: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积极探索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和共同发展。 (二)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改组国有企业。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推进国有资产合理流动和重组,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积极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放开搞活中小企业。 (三)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相结合。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着力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构造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高效运行的微观基础。 (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五)推动企业科技进步。加强企业的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重视科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机遇、使命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b10449256.html,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机遇、使命与对策 作者:靳红 来源:《国际商务财会》2016年第06期 【摘要】为适应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变化,我国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供给层面的改革和制度安排,协调供需错位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在促进现代化、保障民生、维护公共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体制机制和历史负担等因素的影响下,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任务尤其艰巨,成为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领域。要实现预期目标,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以新的制度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国有企业应当主动作为,以理念创新引领实践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以创新推动国企提质增效,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国有企业提质增效 【中图分类号】F121 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形势持续低迷,对我国而言,长期依赖投资和出口推动的经济高增长的模式难以持续,经济进入增长减速、结构升级、动力转换的新常态。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结构性矛盾更为突出。因此,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节需求结构的基础上,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供给侧改革最终要落到结构改革上,通过比例调整来设计新结构、改善效率,通过创新来提供新供给,通过改革来构建新动力,核心是将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2015年11月10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5年12月18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杠、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2016年1月26日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改革方案,供给侧改革从顶层设计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的内容中,特别强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坚决打好国有企业提质增效攻坚战。国企改革既是老问题,也是难问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对国有企业既是机遇,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的使命 供给侧改革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政策发生两个方面的重要调整,一是供给管理将成为宏观经济管理的政策重点,二是改变过去行政化的供给管理手段。其实质是通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再组合、再配置,重塑我国产业体系,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而生产要素的再配置必然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2015年国企改革分析及案例解析

2015年国企改革分析及案例 对2015年国企改革进行梳理,并附上案例分析 国企改革 国企的定义国企改革的历史沿革国企现状央企改革途径央企改革案例国企改革的忧虑地方国企现状地方国企改革进程及主要方式上海国企改革广州国企改革 (一)国有企业的定义 1、定义 按照中国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权限划分,中国的国有企业分为中央企业(由中央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和地方企业(由地方政府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 2、央企分类 ①国资委管理的企业 提供公共产品(军工、电信); 提供自然垄断产品(石油); 提供竞争性产品(一般工业、建筑、贸易)。 ②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管理的企业 四大保险公司(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保险、中国出口信用保险); 国有五大银行(建行、农行、中行、交行、工商银行);

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 ③国务院其他部门或群众团体管理的企业 烟草、黄金、铁路客货运、港口、机场、广播、电视、文化、出版等行业。 在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之初,国务院国资委所管理的央企数量是196家,经过重组,至目前,国资委直接管理的央企数量114家。加上保监会、银监会、证监会直接管理的金融央企,一共为126家央企。 3、央企的级别 正部级:中投集团、中信集团和铁路总公司; 副部级高配正部级:国资委监管的53家央企(中石化、中国银行、中石油等),中组部管辖;副部级:国资委直属的其他61家; 国资委监管的其他6000家国企(非央企,省级政府企业)为厅局级。 (二)国企改革的历史沿革 四项改革试点:

下的基金、汇园国际)合共持有29.99%。 (三)国有企业现状 1、当前公司治理制度 公司治理制度与一般的企业和公司存在一些差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资委行使出资人职责。 ②国资委委派股东参与股东大会。 国有独资公司:由国资委直接行使股东会职权; 国有控股、参股企业:国资委主要通过在股东会上行使表决权和委派董事、监事的方式来履行。③国有企业管理层主要由国资委任免和提名。 国有独资企业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监事会主席和监事、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和其他高级管理人员,均由国资委直接任免; 国有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的董事、监事人选,则由国资委向股东会、股东大会提名。 ④管理层薪酬由基本年薪、绩效年薪和中长期激励收益组成。 由于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的配套改革措施并不完善,因此中长期激励收益一直难以有效落实。 2、管理体制弊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