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率研讨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率研讨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率研讨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率研讨

文章标题: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率研讨

摘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利用效率,其中利用结构主要包罗数量结构和布局,利用效率主要包罗人口容纳能力、建筑容积率和土地产出率,从而揭示其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进展方向。

要害词:城市土地结构效率

1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1.1土

地利用数量结构。从表1可以看出市建成区内2004年各类建设用地的数量构成及与国家标准的差距。

从表1也可以看出,2004年,市建成区内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这两项用地均符合城市规划标准的要求。但国外大部分城市的工业用地都小于10,汉城仅占1.5,显然的工业用地偏高,而工业污染降低土地价值,造成土地产出率低,同时城市商务中心(CBD)不明显,城市化质量差。由此可见,工业用地的外迁,仍将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均约占建设用地的7,低于国标的最低线,这种不合理的用地结构使市存在基础设施薄弱,办事水平低下,环境质量下降等弊病,成为制约城市向现代化进展的瓶颈。

1.2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还表现在特定类型用地的空间布局变化,最为显著的表示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上。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成立以后,城市土地开发活动逐渐遵循土地级差收益规律,在旧城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造活动。城市中心区第二产业逐步被第三产业取代,即工业用地被商业、金融业、旅游业用地所置换;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宅市场的出现、交通运输的进展以及住宅建设成本的改变,城市居民可以更多地选择居住区位。

1.2.1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从形成到现在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2~1954年间,是进入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八一钢铁厂、六道湾煤矿等先后建成投产,这就构筑了工业布局的初期格局,这一时期的工业用地处于当时城区的外围。由于“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的失误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新疆工业在1958~1976年间处于滑坡甚至停滞状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业进入新的进展时期,工业用地在旧城扩张的同时再次向外迁移,有市区向郊区、向南、向北扩散。20世纪90年代工业类别增多,这一时期由于规划与土地市场作用的调节,城市土地开发活动已逐渐遵循土地级差收益规律,工业用地基本上从市中心置换出来,分布在南、北郊区地价较低的地带。日前,市区工业分布较凌乱,大公司较均匀的分布在市区边缘,基本上形成了头屯河、东山区、卡子湾、二工、三工、水磨沟、红雁池等七个主要的工业区。

1.2.2居住用地。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由于城市交通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工作、生活和治理上的便利,各工业区内逐步健全了职工居住和生活办事设施,这样的“公司办社会”的状况在尤为显著,城市用地形成单位“大院式”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进展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市的住宅建设进入高潮,居住用地急剧扩展。同时由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综合开发方式的兴起,城市里形成颇具规模的居住小区。进入90年代,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为了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各级各类住宅小区开始出现,同时新区的居住功能逐渐增强,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沙区、天山区、新市区和水磨沟区。日前,随着城市的扩展,居住用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但是市中心居住用地密度明显比新城区要高,在城市的进展中,居住用地向新城扩展的趋势较为明显。

1.2.3商业用地。最早的商业中心是大十字,随着经济的进展,到了80年代,已有的商业中心不断扩大,同时在条件适合的地方形成了新的商业中心,红山、友好与铁路局均形成次一级的商业中心。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第三产业日益活跃,商业也随即迅速的进展,到了90年代末期,的商业用地在繁华街道两旁、交叉路口、交通枢纽地带形成必定规模的商业街或商业中心,在居民区内也零散的分布着小型的商业点。

2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分析

2.1人口容纳能力。1999年按非农业人口计算的人均建设用地为127㎡/人,到2004年就降到了86㎡/人,低于国家标准下限的水平。说明的土地利用在经济的快速进展及各项政策制度的操纵下正朝着集约的方向进展,但同国外标准相比人均建设用地差距较大。虽然新疆的土地面积较大,但由于受水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相当有限,而作为新疆首府的,大量经济建设都需要土地作为支撑,因此今后应当尽量同国外水平靠近,从而相对的增加土地利用面积,提高人口容纳能力。

2.2城市建筑容积率。城市土地的建筑容纳能力即建成区综合容积率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反映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大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已经是寸土寸金,在这些高强度的地方,应采取“高容积、低密度”的空中进展方针,以缓解人地矛盾,同时保证生态和社会环境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摘要结合国内外有关案例,从城市土地的利用强度、利用类型以及沿线地区活力等三个角度,重点剖析了城市轨道交通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以探索城市轨道交通对沿线土地利用的影响规律。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用地,城市规划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交通运输是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两种基本活动,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动。城市土地利用活动刺激了人和货物交通需求的产生,并不断增加交通系统的负荷,从而导致城市交通功能和效率的下降。而城市交通系统不仅用以实现人和物的流动,同时会影响用地的可达性,从而改变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开发中,不可能单纯以土地利用或交通系统为本位主义,而需要注重二者的互动关系和整合效应,协调其间的空间和时序关系,以促进良性循环的实现。 1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影响 城市中的交通形式同土地开发模式紧密相联。密集的城市结构促使公共交通的发展,而分散的住宅布局促使小汽车的普及,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逐渐增多以及城市地下空间的形成和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将成为城市土地开发和旧城改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如法国里昂市政府规划部门曾在旧城东侧开辟了一个新区,由于第一条地铁只通过新区,于是出现了新区健康发展、旧城日渐萧条的局面;而当经过旧城的第二条地铁建成后,旧城又焕发了生机,恢复了往日的繁荣。 城市交通设施与城市土地利用形态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城市主要交通方式的运量越大,所形成的城市内聚力就越强,城市常常呈紧凑的形态。城市轨道交通可以促进沿线土地的高密度开发。 2 城轨交通对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将为人们提供快速出入市中心的交通手段,从而能使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在地域上分开,使居住地疏散出市中心。这样,住宅和商业等设施更容易向轨道交通沿线影响区域范围内高度集聚,从而导致城市轨道交通沿线住宅和商业等设施的用地需求量增加。因此,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区域土地的使用类型,也将按照市场规律发生改变,不仅可以强化市中心的金融、贸易、服务业等功能,而且也将为城市新城的形成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持。 以东京武藏野线新浦安站对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的影响为案例进行分析:图1~3 分别列出了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1 km 圈、2 km 圈) 范围内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3 ]。从图1 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0. 5 km 圈范围内,1974 年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相当于熟地) 占了总用地的80 % 以上,随后这些用地渐渐被开发成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施;到了1984 年,住宅用地和道路等公共设施用地达到了总用地的80 % 以上。另从图2~ 3 也可以看出,在新浦安站周边1 km 圈与2 km 圈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状况也有上述同样的趋势。但是离开车站越远,仅仅完成土地平整性质的用地的比例就越高。由此可见,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给周边地区开发及土地利用类型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框架

一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定义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作为城市土地利用效果的综合反映和评价的核心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构成:宏观层次上土地配置的结构效率和微观层次上土地使用的边际效率,城市土地利用的结构效率用以衡量某一城市或某一特定区域土地配置的综合优化水平,土地结构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土地配置的合理程度,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以及城市建设总体容量的控制标准,近年来正日渐走入社会各界研究人员的视野,曹建海认为判断城市土地配置效率应包括三个标准:土地是否被分配给利润最大化的使用方向;是否能够增加有赖于土地利用的生活乐趣;是否可以保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因为城市土地利用的最佳效益不仅决定于土地的经济产出与利润,还取决于城市各项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及城市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的相互协调,推进城市土地的高效利用其本质就是为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环境,在充分考虑经济效率的基础上更应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原则,体现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人类生活水平提高与环境发展的相持续。因此,借鉴以上学者的定义和阐述,本文所讨论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主要指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大方面的配置情况,微观上指城市土地的结构效率,衡量城市建设用地的土地价值实现程度,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和合理度。 三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按照地域分(前方字母为代码) R 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用地、绿地指居住小区、居住街坊、居住和单位生活区等各种类型的成片或零星的用地。分为一、二、三、四类居住用地 C 公共设施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业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设计用地、文物古迹用地、其他公共设施用地指居住区及居住区级以上的行政、经济、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以及科研设计的机构设施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公关服务设施用地 M 工业用地一类工业用地、二类工业用地、三类工业用地指工矿企业的生产车间、库房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包括专用的铁路、码头和道路等用地。不包括露天矿用地,该用地应归入水域和其他用地类 W 仓储用地普通仓库用地、危险品仓库用地、堆场用地指仓储业的库房、堆场和包装加工车间及其附属设施用地 T 对外交通用地铁路用地、公路用地、管道运输用地、港口用地、机场用地指铁路、公路、管道运输、港口和机场等城市对外交通运输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研究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ABSTRACT……………………………………………………………错 误!未定义书签。 摘要 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况且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由“起步”向“加速”转换的关键时期,城镇规模急剧膨胀,城镇建设占用大量土地,土地资源短缺与人们生存需要的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和城市土地利用存在许多问题,城镇化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对于这种情况,应该如何改善,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Land resources are limited.In addition, urbanization in China is at an essential point in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initia stage to accelerating stage. With quick expansion of city scale and large occupation of land for urban construction,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land resources shortage and people living needs becomes more and more promin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Urbanization land use efficiency is low. To this kind of circumstance,how to improve and increase land resources utilization efficiency. 1 土地资源简述及利用状况 1.1土地资源介绍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或者未来可能被人类所利用的土地。按其属性来分,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指土地并不是人类所创造的,是自然进化的结果。社会属性,是指被人类利用,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资源和能量的土地。按其用途来分,又可分为工业用地和农业用地。工业活动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工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现在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更多的是农业用地,种植,养殖,林业都离不开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固定不变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又是可持续的。 1.2土地资源利用状况 1.2.1农村土地利用状况 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土地资源数量不足,特别是耕地资源更为短缺。但是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普遍出现了侵占耕地扩展建设用地的现象。实际上,农村现有的建设用地(包括村庄用地与农村集体工矿用地)的占地比例已经过高,超标准用地现象严重,土地利用效率极低。据在北京郊区的调查,北京市的村庄用地人均289平方米,为国家标准(小于150平方米)的1.93倍,农村集体工矿用地人均198平方米,二者合计487平方米。以22%的人口占有了64%的城镇村建

第四章 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四章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 第一节土地利用结构调整 根据全县土地利用战略、土地利用目标和任务的要求,合理调整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结构如下: 规划到201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408.5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7.04%,比2005年增加0.09%;全县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700.00公顷以内,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58%,比2005年提高0.18%;其他用地面积调整到2349.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38%,比2005年降低0.27%。 规划到202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调整到165044.2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96.82%,比2005年降低0.12%;全县建设用地总量不高于3267.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比例为1.92%,比2005年提高0.52%;其他用地调整到2146.9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1.29%,比2005年降低0.39%。 一、农用地结构调整 严格保护耕地,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适当扩大园地面积,保持林地资源优势,略有增加;其他农用地面积略有减少。 (一)耕地 到2010年耕地总面积为17314.0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0.16%,期间耕地增加2183.49公顷;2020年耕地总面积16864.5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9.89%,2006~2020年间共增加耕地1734.01公顷。 (二)园地

到2010年园地面积为9755.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2%,期间园地增加4731.70公顷;2020年园地面积为9833.3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77%,2006~2020年园地面积增加4809.53公顷。 (三)林地 到201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20年林地面积为134267.5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8.77%;2006~2020年林地面积减少5691.24公顷。 (四)其他农用地 到201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1.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期间其他农用地减少1069.00公顷;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为4078.8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9%,2006~2020年其他农用地面积减少1061.69公顷。 二、建设用地结构调整 加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严格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合理调整建设用地内部结构,确保县级以上重点建设项目的用地需求。各类建设用地应以内涵挖潜为主,尽可能利用非耕地。规划期间,城镇工矿用地适度扩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相应增加,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结构进一步优化。 (一)城镇工矿用地 到201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600.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35%,期间增加面积144.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118.20公顷,占用耕地65.30公顷;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为866.0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51%,2006~2020年城镇工矿用地面积增加410.59公顷,其中占用农用地400.40公顷,占用耕地181.56公顷。 (二)农村居民点用地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从三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土地的利用效率,胡存智认为是一个大问题。他说,我国国土开发利用中存在集聚不足的问题,就是土地利用得不够集中、不够集约,效益低下。目前我国土地集聚得比较好的一些地区,主要是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3大都市圈,但这3个地区的集聚程度也还不够。 胡存智表示,不应该把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不高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用地成本太低。比如说,南方用地比较节约、北方用地比较宽松,原因就很复杂,其中之一是北方太阳的高度角低,要让阳光照到屋门口,房子间的距离就要大一点。 胡存智认为,应该从3个方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一是控制用地总量,让大家感受到资源的紧张,才会提升集约节约的水平。 二是利用各种机制、制度,鼓励大家提升利用土地的强度。比如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增加楼层的情况,国土部规定不用补交土地出让金。 三是进一步整治和盘活闲置土地。对以前不合理利用、低效利用的土地,就要进行整治、盘活,使土地流动起来。这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胡存智说,要使上述措施很好地落实,必须有一个重要的支撑条件,就是逐步建立起用地效率的评价和考核制度。现在国土资源部已制定了一个集约节约用地的考核评价标准,并在一定的范围内试行。这将为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提供更大保障。

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 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我国城镇化战略的重要内涵。当前我国不少大城市迅速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病”突出,而部分中小城市尤其是小城镇又处于衰退萎缩之中。对于这种现象,胡存智认为是各方面的制度和条件造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集聚,并不能简单地靠抬高土地门槛、提高居住成本就能解决。 胡存智说,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不应孤立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而是要在城镇集群中协调大中小城市发展。拿京津冀地区来说,这里有北京、天津这样的大城市,但大家不一定都要往大城市挤,非要挤在一起,肯定就有各种“城市病”。 如果我们考虑城镇集群,包括周边的市、县、镇,比如说保定、涿州、廊坊等等,使它们和京津之间形成一种有机联系,各自承担一定的功能,这样就既可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又可以带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 目前,这种大城市和周边中小城市的联系已经在自发形成。比如许多厂商的门店开在北京的商场里,但车间或者仓库放在廊坊,顾客在北京看样、下单,第二天在廊坊把货物装车,拉到北京一家一家配送就可以了。 胡存智认为,应该顺应这种经济发展的规律,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城镇集群的布局做好产业、交通、居住等方面的规划,进行统筹安排;而不是分割开来,把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放在一个个封闭的行政单位内去孤立考虑、孤立发展,那样就变成到处摊大饼,搞成小而全、大而全。 按照国土规划优化城市开发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是指城市土地经过合理配置以后,土地的所有者或者土地使用者根据一定的经济目的以及配置土地的特征和功能,对土地进行开发、使用、改善、和维护的过程的总称。它包括开发出具有城市功能的土地、使用城市土地、改善现有城市以及维护城市土地等一系列活动。 关键词: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 一,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城市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虽然城市化的概念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瑟尔达在1867年才提出来的,但从世界经济的历史来看,城市化进程在此前的工业革命开始就已启动。国际学术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关于城市化的概念迄今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解释。人们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我国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及生产要素不断向城市聚集,农业生产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城市设施不断渐渐趋向完善和城市化功能日益强化,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生活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和社会化方向转换,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转化的自然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市化是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我国城市化进程,从1949年城市化率为10.6%作为起点,到2000年达到36%,50年上升了25.4个百分点。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低,然而城市土地面积大,城市人口少,所以造成了城市土地大面积得不到有效利用,有很多城市土地是荒废的,所以城市化对提高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很大作用,面对城市土地要合理使用、充分使用、杜绝浪费土地,珍爱每一寸土地。 二,郊区化 由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功能开始分化,出现了许多非生产性的城市。又由于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变得非常拥挤,产生了许多大城市病,城市变得越来越不适宜人类居住。与此同时,交通工具极大地方便了人口的自由移动,一部分人口,尤其是富人,向大城市的郊区迁移,城市中心区开始衰落。虽然表现为城市内部空间格局的小小改变,但在很大程度上却改变了城市的生活方式,例如交通、住房、福利、娱乐、工作等方面,并使城市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郊区化造成了城市土地的大面积浪费,使郊区很多土地成为建筑、交通、娱乐场所等, 同时也造成大城市中心的有效面积得不到充分使用。所以在我们应该抑制郊区化,节约每一寸土地,让那些不该浪费土地不浪费,更加合理发展大城市,使大城市充分利用,得到发展的最大空间。 三,城市的规划 城市规划是处理城市及邻近区域的工程建设、经济、社会、土地利用布局以及对未来发展预测的。它的对象偏重于城市物质形态的部分,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探究 在过去较长时期内,土地在人类生存繁衍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类依靠土地建筑房屋、耕种粮食、建造村落,逐步发展成为当前的城市。二十世纪初,我国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城市对外不断扩张,但随着土地面积的增多却出现了很多不可调和的问题,有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出现了大量的土地浪费与荒置的情况,土地利用效率不断下降。如果不能有效利用城市土地,那么则会直接影响到创建适宜环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国经济发展也会受到极大影响。因此研究中国城市土地的利用效率问题,对国家、政府制订正确的城市发展策略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标签:城市土地;效率低下;引发关注;重要意义 1 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 1.1东西部差距明显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西部地区呈现一望无垠的沙漠与赤壁,东部沿海则呈现大量的浅滩与平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得到了較快发展,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缓慢。经济发展、城市化发展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着极大的关系,原有的地理环境因素结合当前经济发展的各种形式,更加呈现出城市土地利用效率问题。东部地区城市土地有着较高的利用率,而西部地区城市土地则得不到有效利用。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快,人们需要越来越多的土地,出现了人口与劳动力集中的现象,有的城市还需向城外不断扩张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而西部地区却与之相反。随着东部与西部这种不均衡状况的显现,土地利用率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1.2 城市土地闲置 城市化发展增加了人地矛盾,因此更需重视研究土地利用问题。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圈地运动”,导致土地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在大面积的土地上不管是投入较少的劳动力或投入较多的劳动力都是一种错误认识。在城市开发区中经常可以看到有的区域停产停工,在一些住宅区或别墅区也看不到有人居住的现象,但城市土地价格较高,随着出现大量的闲地与空地,造成了浪费资源与财务的情况。 我国当前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是东部与西部发展不均衡、城市土地不能发挥较大作用,要想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要重视研究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居民等各方面因素。 2 原因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研究区概况 武汉是湖北省省辖市,湖北省省会。位于江汉平原东缘,长江与汉水交汇处。北距首都北京1190公里。介于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l °22’之间。东与黄冈市、鄂州市、大冶市接壤,南与咸宁市、嘉鱼县、洪湖市相连,西与仙桃市、汉川市毗邻,北与孝感市、红安县、麻城市相接。南北最大纵距155公里,东西最大横距134公里,辖区总面积8549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2718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60平方公里。现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13个区。总人口838.91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3.21万人。 地形属残丘性河湖冲积平原,山丘、湖泊与平陆相间,其中北部小片山地为大别山余脉。海拔19.2~873.7米。江(河)湖水面占总面积的25%。主要河流有长江、汉水、滠水、府河、倒水、举水、金水、东荆河等。较大的湖泊有梁子湖、涨渡湖、汤逊湖、东湖等。呈东西向的两列低矮山系与南北向的长江在市区形成垂直轴线。长江、汉水把市区分割为武昌、汉口、汉阳三部分,形成“三镇鼎立”的独特城市格局。 武汉市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1284毫米,降水相对集中于6~8月,年平均气温16.4℃。 2 土地利用数量分析 2.1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概况 据武汉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2008年武汉市农用地面积为556733.21公顷,占武汉市土地总面积的65.12%,其中耕地面积为338344.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9.58%;园地面积为13455.4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7%;林地面积为87971.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29%;牧草地面积为184.0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建设用地面积为148273.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34%,其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117120.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70%;交通用地面积为15378.5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0%;水利设施用地面积为15774.6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85%。未利用地面积为149901.9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7.53%,其中可利用土地(包括草地、滩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为31329.0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66%;难利用土地(冰川、永久积雪、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田坝等)为1635.4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19%。 2.2 武汉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速率分析 武汉市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青山区、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东西湖区、汉南区、黄陂区、新洲区等13个区,现研究武汉市各个辖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在1996到2008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可以用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表示,即 %1001 ??-= T V V V K a a b 式中:K 为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V a 、V b 为基期和报告期末某一土地利用类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摘要:近年来,黎平县人地关系逐渐紧张,为了分析其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水平,通过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AHP)和特尔菲法相结合确定指标权重,借助综合指数模型对2003-2012年间全县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纵向评价。分析结果显示,2003-2012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值从0.2157增加到0.7652,说明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明显提升。 关键词: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综合评价模型 一、引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土地数量固定而人口在不断增长,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条件下,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证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协调好人地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因此,在严峻的形势下,解决土地集约经营和合理开发利用每一寸土地,提高土地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根本上实现土地资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重大意义。 二、土地利用现状简述 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到2009年黎平县土地总面积为442190.62公顷,其中农用地400820.3公顷;建设用地7811.71公顷;其他土地33558.61公顷[1]。 黎平县土地利用表现出以下特点:1、土地利用程度较高。2005年黎平县土地利用率为98.35%,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2、土地垦殖率较低。2005年全县土地垦殖率为7.05%。同时,全县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少,耕地开发潜力不大。3、森林覆盖率高。2005年全县林地面积为344602.07公顷,森林覆盖率为50.22%,2005年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3.69%,黎平县森林覆盖率远远高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4、建设用地比例低。2005年全县建设用地总面积为6048.47公顷,仅为土地总面积的1.36%,而当年全省建设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3.04%,黎平县建设用地比例远远低于贵州省的平均水平。 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1、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建设用地比例不足。2、土地的节约和集约利用挖潜不足。黎平县与先进地区及省内部分县市相比,黎平县在增加投入、采用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程度方面还有巨大的潜力。3、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不健全。4、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结构尚需不断的完善。 三、黎平县土地利用综合效益评价过程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呼和浩特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市区外况 呼和浩特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10°31′—112°20北纬39°35′—41°25′。199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统计,全市土地总面积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土地总面积的150%。 呼和浩特市是自治区的首府和政府、经济、科技、文化中心,我国北方沿边开放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和商业贸易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高新技术产业、商贸、旅游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城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信息灵通、市场广阔,是内蒙古呼市—包头—伊盟“金三角”经济区和自治区中四部刘内对一外联系交往的重要门户与产业区,具有土地资源深度和广度开发利用优越的外部环境条件。 (一)自然条件 呼和浩特市位于祖国北部边疆,地处我国沿边开放和沿黄河经济开发轴带的交汇点上,地质条件比较复杂。大地貌单儿主要分为中北部大青山中低山地及其北麓丘陵地形,中部土默川平原地形,东南部丘陵及黄土丘陵沟壑地形。地貌类型山地占%,平原占%,丘陵占%,其他占%。 呼和浩特市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冬季寒冷丁燥,夏季温热短促而降水集中。年平均温度北部2℃—2.5℃,南部丘陵6.5℃一6.7℃;≥10℃积温2000一3000℃;无霜期105 —150天,大部分地区年口照时数在2800—3100小时,日照百分率56%,

是全国除青藏高原外的又一高值区。全市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左右。集中于6一8月,占年降水量的63%—66% ;降水很不稳定,年际变化大,如按80%保证率算,主要农业区仅250毫米降水。 全市境内有大小河流21条,中小型水库26座,哈素海是境内最大的湖泊。除黄河外,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浑河、打黑河、小黑河、什拉乌素河、抢盘河等。地下水资源分布极不均匀,除丘陵山区外,广大的平原区都理藏有较丰富的地下水。全境水质较好,适宜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饮用,但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低,属水资源不足地区。 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呼和浩特市土壤类型较为复杂,共有12个土类。全市主要耕地土壤为潮土、栗钙土和栗褐土,土壤养分含量普遍较低,不经培肥难以满足各种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需求。 呼和浩特市林果、渔业、蔬菜、草场、农作物等生物资源丰富,品种较多,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综合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境内已发现的矿床60余处,矿种30余种,贮量丰富,开发利用价值大。旅游资源有万部华严经塔、大窑文化遗址、昭君墓、乌素图召、五塔寺、大召等文化古迹和乌素图、哈素海、大青山公园等风景旅游区及哈达门国家森林公园景区等,是发展旅游事业的良好基础。(二)社会经济条件 呼和浩特市辖4个区,5个旗县,82个乡,14个镇,20个街道办事处1966年底全市总人口万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5人。全市农业人口万人,非农业人口万人;市区人口万人,郊区人口29 . 79万人,旗县人口万人。1996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人均国民生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论文 [摘要] 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是创造其他社会财富的主要源泉。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兴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已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内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现今社会研究的热门话题。 [关键词]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我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资源是承载人类社会几乎所有活动的场所。其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因此,协调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环境改善与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系,对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土地可持续利用”应该涵盖下述几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1)从生态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区的所有土地均处于可用状态,并长期保持其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2)从社会一经济学意义上来说,是保持特定地块特定用途,如食物安全和收入学不页士学位论文土地习,持续利用战略币开究来源。农民可能从他们自己的观点出发,并由他们自己的理解和定义,他们的观点和行动在确定现有土地利用方式是否具有持续性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 (3)从时间上看,土地可持续利用不仅着眼于眼前,更着眼于永久的未来;从空间上看,不是着眼于一部分人,而是着眼于全体人类。 (4)从系统论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战略下进行的,这就意味着土地可持续利用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要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繁荣。 (5)从与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比较看,土地可持续利用更加强调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土地利用的协调性和土地利用的公平性。 我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制约因素如下: 1.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土地特别是耕地数量少,且耕地质量差。 如果单从数量上来考虑,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为土地面积仅次于俄罗斯占世界第二位,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是从人均占有量则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见表1)。 表1 中国土地资源与世界一些国家的比较 单位:公顷/人 类型世界中国俄罗斯美国印度加拿大法国 人均土地总面积2.20 0.740 11.400 3.350 0.31 30.54 0.937 人均耕地面积0.247 0.076 0.898 0.686 0.174 1.507 0.330 人均森林面积0.583 0.106 5.154 0.776 0.067 8.100 0.256 人均草原面积0.575 0.319 0.586 0.874 0.012 0.924 0.184 人口密度442 1321 88 294 3177 32 1060 我国国土资源分布不均衡,西部地区气候干旱,地广人稀,人口只占全国总人口的28.4%,而土地面积占全国土总面积的56.5%。西部地区耕地占全国耕地的28.4%,林地占全国林地的38.3%,牧草地占全国牧草地的72%。就人均占有量的而言,西部地区人均土地为28.8亩,人均耕地、林地、牧草地分别是2.0亩、4.7、10.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1.7倍和1.3倍。虽然西部地区土地总量很大,人均占有量也较高,但其耕地质量却不高。在西部,优质高产旱涝保收农田约有1.8亩,只占耕地总面积得32%,低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而大于25度的坡耕地共计681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大大高于全国4%的平均水平。在2000年我国耕地普查中,耕地面积12823.31 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0.101 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的一半。而更为严重的是,人口每年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耕地则每年以

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1)

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性的统计分析方法 1.技术路线与方法根据分析和评价要求,充分利用城镇地籍调查成果基础数据,有目的的进行空间统计、汇总和分析,发现土地利用现状的数量、结构、强度等的空间分布规律,为进一步开展潜力分析和评价提供定性、定量的基础和依据。 综合土地利用现状和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人口、环境等数据,考虑经济容积率、城市规划强制因子和规划调整等因素,从结构的合理性考虑空间和数量结构的调整,从强度的合理性考虑纵向潜力的拓展,从未利用土地和城市规划要求考虑横向潜力拓展,进而得出土地的综合潜力。 2.工作内容根据调查工作的要求,选取城镇范围内的区域作为调查的工作区,区域内人口密集程度、经济发展状况、城市改造、建设频繁度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和研究意义。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合理性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总体情况和用地构成情况的分析、分类人均指标比较分析、中心区土地利用结构比较分析、土地利用空间结构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结构调整方向。

土地利用现状与结构合理性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人手: 从总体土地利用情况、分行政区和综合区土地利用情况、用地结构等方面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状况;从经济发展、自然地理环境、交通建设、政策与规划控制、产业结构调整、居民的生活需求等方面阐述市区用地扩展过程和土地利用 集约度演变;从土地利用的数量结构、空间结构分析市区土地利用结构特征和存在问题,指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和调整方向,并给出具体的措施;根据土地利用的总体状况、分类与分区评价、聚类分析结果、人口密度等方面因素,从平均建筑密度和平均建筑容积率两方面分析和评价市区土地利 用强度。 4.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按土地利用程度和挖潜改造方向,可将城市土地分为:无容量土地(主要包括水面、绿化、道路、广场)、容量完全损失土地(现状为建设用地,规划为水面、绿化、道路、广场)、未利用的土地(未建设用地,包括耕地、闲置地等空地,规划为建设用地,是横向挖潜改造的重点)、低度利用的土地(利用不充分的土地,用地性质不符合;乙规划要求,现状容积率低于经济容积率,是纵向挖潜改造的主要对象)、合理利用的土地(符合规划要求,土地利用率高,已充分发挥用地潜力,是城市土地利用的方向,不属于挖潜改造的主要对象)、过度利用的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 吴得文 摘要: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基于数据包络法对全国655个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①目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普遍较低,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存在规模等级递增效应,但小城市表现出明显的特殊性。 ②影响中国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较低的因素较多,其中,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投入过多尤为突出,固定资产投资和建设用地也存在一定冗余,环境产出效益相对不足。③中国大部分城市土地规模效率处于递增状态;城市土地规模效率空间分布亦呈现出东部地区高、中西部低的格局,且存在规模等级递减效应。对不同空间尺度和不同规模等级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子分析,对各级政府制定城市发展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市土地;投入产出效率;规模效率;数据包络法;中国 1 引言 城市土地作为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空间载体,其利用效率状况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居环境建设[1]。因而,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国外有关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理论研究,早期主要是生态学派采用描述性的历史形态方法直观辨认城市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归纳出轴向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及多核模式等一般性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2-6]。与历史形态学派的描述和归纳方法不同,经济区位理论以市场平衡理论为基础,注重运用空间经济学理论和系统的数理分析方法来演绎和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理论模型[4],推导出竞标地租随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减少、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趋向于自然分离、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由中心向外缘逐渐降低的城市土地利用三大特点[7],以及一个完全竞争性的土地市场不会形成一个高效的土地利用模式[8]和划定城市边界将会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 [9]等理论至今仍对城市土地的优化配置和提高利用效率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另外,强调对人的研究,提倡把人的价值观、意识和能动性等非经济的社会动力因素纳入城市土地利用研究范畴的行为学派,以及运用政治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揭示城市土地利用的内在动力机制、解释城市土地利用空间模式的政治经济学派[10]等理论,对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社会驱动力和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也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增长控制[11],城市土地利用的优化配置[12]、集约利用[13]及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评价方法和应用上[14, 15]。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对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广泛深入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基本理论[16-18],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构建与应用[19-22],以及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途径[17, 23, 24]。其中,评价指标的选取逐渐由反映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单指标[25]向经济、社会和环境多指标方向发展[20, 26];研究方法也日益多样化,主要包括协调度模型[27, 28]、主成分分析法和加权法[23]、模糊综合评价

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具体表现为城市人口不断地增加、城市规模不断膨胀和各种资源向城市大量聚集,“城市土地不够用”成为城市未来发展最大的一个限制性因素,针对土地制约着城市未来发展的问题,主要从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城市土地的利用现状及如何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有建设性的意见,以促进我国城市土地利用合理、合法、高效的使用。 关键词:城市土地,问题,城市规划,集约利用,对策 自进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但土地的位置固定性和稀缺性,使得土地尤其是城市土地对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尤为重要。城市土地作为人类活动最为集聚的区域,是人口、工业、居住、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交通、商业等集中的地方,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模和城市人口的扩张使得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急剧上升,如果对土地没有进行合理的利用和开发,将引起城市经济的发展与有限的土地资源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因此,必须合理、集约利用城市土地,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一)城市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1、城市土地存在严重的土地纠纷,在征收土地过程中,由于土地产权主体的不明确、征地补偿对象不清晰而产生的一系列争议; 2、城市土地存在市场的不充分竞争,城市土地主要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来进行土地使用权的出让,但在市场中应用最多的主要是采取“价高者得”这种完全靠实力的挂牌方式来获取城市的土地使用权,从而忽略了竞得者对土地的利用是否有合理的规划意图或是否能促进城市的发展,这种不充分竞争的土地市场导致土地的最大价值无法实现,资源的部分浪费; 3、政府导致土地闲置现象严重,地方政府为增加其地方的财政收入,获取土地的增值收益,把大量土地以征收的形式存放在一起,再通过土地平整,而平整这一过程得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在这之后才会把土地投入市场进行买卖,这样就导致土地闲置现象比较严重; 4、住宅用地供需安排不合理,房地产闲置率高。由于房地产行业的极度膨胀,大大刺激了政府。政府为追求片面的土地收益,对房地产企业的开发方向不加以控制,导致与普通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住宅房供应不足,而大量的高档商品房却因购买力跟不上而出现闲置; 5、城市外延开发,规模扩张过快。由于城郊地价相对较低,而城区再开发和改造成本较高,导致城市普遍采用不断向外“摊饼式”扩展模式,以产业园、软件园、物流园、大学城等多种形式占用了大量耕地,导致土地资源透支,同时也给城市的交通、生态环境等方面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6、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城市工业用地比重过高,住宅、城市基础设施、环境绿化用地和第三产业用地比重过低。1、利用模式存在问题:城市扩张占用耕地过多,城市存量土地粗放利用在数量上,国内很多城市仍然实施“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通过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的方式实现城市扩张,土地浪费严重。城市的扩张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比例的增加,耕地所占比例减少,在城市土地存量有限的前提下,不得不通过大量占用郊区和农村土地来实现土地的增量,以保证城市的发展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在结构上,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尽合理,各类用地比例失调:城市工业用地比例偏高,而住宅、商业服务及交通、市政用地偏低。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导致城市住房紧缺,交通阻塞,中心城区企业缺乏发展空间,住宅生态环境恶化,城市热岛效应等问题突出,从而使城市土地利用总体效益下降。3、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较低,浪费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我国是以“外延发展、粗放经营、以牺牲大量耕地”为代价,来进行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使得在占用大量耕地的同时,也存在不少土地闲置浪费的现象。4、对城乡交接带的土地利用的失控。城乡交接带土地利用失控主要表现是土地利用缺乏统一规划,乡镇企业发展和农民住房建房随意占地,外来人口聚集区在城乡交接带大量出现,各行业、各单位为了自身的利益在城乡结合部进行开发建设,部分农村地区以集体土地主动参与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若干建议_蔡捷

中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的若干建议 蔡 捷1,孙 钰2 (1.天津商学院,天津300134; 2.天津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天津300134) 摘 要: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期,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出现了一些新变化。针对目前我国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以期达到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目的。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市场;效率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62(2001)04-0007-03 Suggestions of Improving Urban Land Usage Efficiency in China C AI J ie,SUN Yu (1.Tianjin Univ ersity o f Co mmer ce,Tianj in300134,China; 2.Depar tment of M a rketing,Tianjin U niv ersity of Co mmerce,Tia njin300134,China) Abstract:At the pr ese nt time,the situation of urban la nd usag e ha s already changed.In the cour se o f using urban la nd,the re ar e still many new problems to solv e.In o rder to impr ov e land usage efficiency in China, a few so lutions w ere put for wa rd. Key words:la nd usag e;land ma rket;efficiency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日益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也逐渐为市场经济所代替,城市土地利用领域开始引进市场机制,土地利用结构也逐渐朝着合理化演进。在新的体制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出现一些新的变化。如何针对土地利用中存在的新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等问题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 一、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现实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带来城市各个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土地利用领域的变化尤为明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土地利用观念发生变化。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各级政府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认识也发生了重要转变,形成了新形势下对城市发展的新认识和新观念,直接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方向。表现在:其一,从土地对城市发展作用的认识上,强调土地是重要的资本要素,是城市经济建设的载体。要促进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就要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其二,从土地对城市职能确定的认识上,开始突破过去只偏重于工业建设的“生产性城市”概念,认识到“城市是多功能的地域经济中心”,应合理界定不同区位的用地性质。 第二,体制变革为城市土地利用提供了新的动力。传统体制下,城市土地利用在统收统支的计划经济中单纯依靠政府计划和行政命令来进行,政府决策是土地利用的决定因素。随着商品市场、服务市场和土地市场等要素市场的形成和拓展,市场力量正成为城市发展的原动力。独立的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和居民消费行为日益成为决定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力量,企业、居民以及各种投资主体开始介入土地市场。 第三,城市土地利用机制由单一的行政配置方式转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配置方式。随着竞争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的合法化,市场机制重新 天津商学院学报 第21卷 第4期2001年7月 JOURN AL O F TI AN JIN UNIVE RSIT Y OF COM M ERCE Vol.21No.4July2001 收稿日期:2001-04-26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经济运行”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蔡 捷(1940-),男,山东蓬莱人,教授,主要从事经济基础理论和人力资源方面的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