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世说新语 与经典魏晋儿童形象分析

1世说新语 与经典魏晋儿童形象分析
1世说新语 与经典魏晋儿童形象分析

世说新语与经典魏晋儿童形象分析

【教学目标】

1.了解《世说新语》中聪明机敏的魏晋儿童的故事,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培养讲故事的能力;

2.学习《咏雪》,掌握重要字词,把握不同的儿童形象;

3.学习《陈太丘与友期》,掌握重要字词,概括《世说新语》中儿童形象的主要特征。

【基础热身】

《世说新语》儿童故事四则

思路导入:从骆宾王的《咏鹅》导入。《咏鹅》是学生们小学阶段较早背诵的一首古诗,而古诗的作者正是7岁的骆宾王。年仅7岁就能即兴吟咏出传颂千年的诗歌,不能不说幼时的骆宾王即聪明过人,表现特异。在此基础上引出《世说新语》中表现特异的儿童。

一、刘义庆与《世说新语》的相关文学常识

刘义庆

公元403-444,南朝宋文学家,政治家,南朝宋代开国皇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刘义庆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除《世说新语》外,还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15岁(步入仕途)——17岁(尚书左仆射)【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29(外任)——41(《世说新语》)

南朝刘宋

补充1:

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分裂,也是大融合的时期,它包括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中国历代朝代背诵顺口溜:“唐尧舜禹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尧舜夏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汉(西汉东汉)三国(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南宋北宋)元明清

补充2:

南朝宋不是南宋,南朝宋代的开国皇帝姓刘,所以南朝宋又叫南朝刘宋;而南宋是在南朝宋灭亡大约六百年之后出现的一个朝代,且南宋的开国皇帝姓赵。因此,不能把“南朝宋”简写为“南宋”。

《世说新语》简介

是南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志:记述),主要记载东汉末至东晋(即魏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世说新语》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全书共十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共计一千多则,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淡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二、《世说新语》儿童故事四则

1.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译:您小时候,想必是很聪明了)(出自《世说新语·言语篇》)

故事再现:

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来到洛阳.当时李元礼极有名望,担任司隶校尉.到他家拜访的,只有才子名流和李家的近亲才能得以通报.孔融到了李家门口,对仆吏说:“我是李先生的亲戚.”仆吏通报后,孔融晋见就座.李元礼问道:“你与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我的祖先孔丘和你的祖先老子有师生之谊,所以我与您是世代通家之好呀.”李元礼和宾客们没有不惊诧孔融的回答的.太中大夫陈韪后到,有人把孔融刚才的答话告诉了他,陈韪不屑道:“小时侯聪明,大了不见得好.”孔融答道:“想必您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陈韪顿时窘迫起来. 孔融的性格分析:

从本故事来看,李元礼的府上经常举行类似于十七八世纪欧洲上流社会盛行的“文化沙龙”。来者要么背景显赫,要么才华横溢。而年仅十岁的孔融是跟着地位并不显赫的父亲来攀高门,李府要将这对无名无权的父子拒之门外是再自然不过的。但是年幼的孔融聪明伶俐,能言会道,反应敏捷,仅仅凭两句话就征服了看门者和李元礼。众所周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夫子的地位是远远比不上老子的,当时的名士们大多喜爱清淡,学道问药,一心想要成仙,所以道家学派

创始人老子老子的地位当然是至高无上的了,想想,在众宾客面前,李元礼受到这等抬举和奉承,心里那酸爽,那飘忽,那得意,溢于言表,想要掩盖也掩盖不住啊!那么,众多宾客自然也不会放过这样一个奉承的机会,借着小儿孔融的“东风”奉承主人一番。

因此,当陈韪(wěi)到来时,众人还沉醉在主宾相谈甚欢的氛围里,于是有人时分好心的想要让陈韪也赶快融入到这美好的气氛里,便忙不迭地告诉了陈韪这个好“段子”。但是,没想到,陈韪这家伙不知道是因为真的天生耿直,还是因为向来自视甚高,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在第一时间在场感受到孔家小儿说出的妙语有点气恼,所以他听完这个好段子之后一定有瞬间被冰山冻住的表情。当然,孔家小儿也不是吃素的,他一句掷地有声的回应——“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马上就解救了现场的尴尬状况——除了陈韪先生一人之外、

故事中的孔融真是伶牙俐齿、反应敏捷!作为一个小孩子,孔融自然是十分招人喜欢的,如果长大后,他还秉持这份锋芒和这种耿直性格,自然是很容易得罪人的!所以,他后来惨兮兮地被曹操满门残害,或许也算是情理之中的事儿,毕竟他孔融先生不是生活在言论自由的21世纪西方民主社会里,而是生活在君主专权的4、5世纪中国专制社会里。

2、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译:打翻的鸟巢下,难道还有完整的蛋吗?)

故事再现:孔融被逮捕,朝廷内外非常惊恐。当时孔融的两个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道钉游戏,一点惶恐的样子都没有。

孔融对使者说:“罪责可以仅限于自己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性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难道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差役果然也到了。

孔融之子的性格分析:

相对于上一个故事,小小的孔融意气风发,这个故事中的孔融就有点狼狈不堪了。这样两个故事巧合式的放在一起,是要为陈韪先生打抱不平吗?呵呵,并不是!不过,事实证明,成年后的孔融的确不如幼时那样盛名在外,人见人爱。因为成

年人的世界是冷漠残酷的,充斥着太多的斗争,尤其在动荡不安的争权夺利的时代,想要保全性命尚且困难,想要保持个性更是难上加难。但是自幼就习惯了众人瞩目和直言不讳的孔融,却还是一如既往,语出惊人。所以,一来二去,得罪了的人就是十个指头也掰不过来。最骇人的是,这位孔夫子后人还专门。明着与曹操唱反调。

所以,最后终于惹得曹操忍无可忍了,使得曹操随便找了一个不忠不孝的借口把她杀了,连同他的家人一起杀了!想想,推崇忠孝的孔夫子的后人居然因为不忠不孝的罪名被杀掉了,要是孔夫子地下有知,恐怕也要气得惊醒过来。

不过,这时的孔融已经无法顾及面子问题了,——让儿子活下去,让孔家后继有人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当差使来抓捕的时候,孔融几乎的被惨兮兮的,慌不择路的对执行公务的人乞求,能不能放过自己的小儿。看到孔融最后的铩羽之姿,差使也不免顿生恻隐之心,支支吾吾的不知道如何回答。这时候,孔融之子上来,面对来抓捕的差役,没有卑躬屈膝,磕头求饶,而是从容不迫地说出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一针见血之语。——果然,“虎父无犬子”,他们的聪颖不亚于其父当年,但是已没有来日方长,指日可待的机会了!

故事中的孔融之子可谓聪颖、从容不迫、坚贞不屈。

3、战战兢兢,汗出如浆

(译: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来)

故事再现:

钟毓、钟会在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十三岁时,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由于恐惧慌张、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像水浆一样流出。”文帝又问钟会:“你脸上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由于恐惧战栗,害怕得发抖,所以汗水也不敢冒出。”

钟毓钟会的性格分析;

同样是面对此前从未见过的统治天下万民,有着雄才大略的帝王曹丕,钟毓的表现战战兢兢,汗出如浆,可谓如实道来、毫不掩饰、天真坦率。而钟会则是“战

战栗栗,汗不敢出”,显得作巧许多,虽然说话的形式和风格上延续前者,内容上却有明显的奉承——“不敢”,不正是对皇恩浩荡的自然敬畏么!对于古代统治者来说,臣下心甘情愿拜倒在脚下,可是很受用的哟!

故事中的钟毓可谓天真坦率,憨厚朴实!

4、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译: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就不行礼了。)

故事再现:

钟毓兄弟小时候在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药酒喝。他们的父亲当时已发觉,暂且故意装睡,看他们怎么样。钟毓行礼后才喝酒,钟会只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回答说:“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是非礼的行为,所以用不着行礼。”钟毓和钟会的性格分析:

钟毓和钟会两人同时偷喝了父亲的药酒,哥哥钟毓自觉地拜了几下,然后再心安理得地喝下了药酒,显得憨厚朴实而又墨守成规;弟弟钟会则囫囵吞枣喝下,不多礼节,显得古灵精怪而又胆大妄为。兄弟俩迥然不同的画风,当然让人发趣,禁不住要问问各自心里怎么想的。答案也是大相径庭,让人为两者的未来隐隐担忧啊!

故事中的钟会可谓古灵精怪、胆大妄为!

课堂练习

根据既有知识,分小组说说不同话语背后的故事,并分析与本故事相关的儿童性格特征。

1.“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中的孔融:伶牙俐齿,反应敏捷

2.“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中的孔融之子:从容不迫,坚贞不屈

3.“战战兢兢,汗出如浆”中的钟毓:天真坦率,憨厚朴实

4.“偷本非礼。所以不拜”中的钟会:古灵精怪,胆大妄为

★知识详解

咏雪

【南朝宋】刘义庆

原文: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交代故事的时间、——寒雪日;地点、——谢太傅家中;人物、——谢太傅及其子女;事件——讲论文义)

【“俄而”写时间短暂,“骤”写雪下得很急,“欣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谢安兴致盎然的情态,可见其一家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把大雪纷飞的场景比作“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为什么?你会怎样比喻?)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兄女:东晋诗人谢道韫,谢无奕之女,聪慧有才辩。无奕:谢安长兄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书法家王羲之的次子,曾任左将军)

【补充交代了兄女的身份,暗示作者对兄女才思的赞赏。】

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注释

谢太傅:即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内集:家庭聚会。

儿女:子侄辈。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骤:急,紧。

欣然:高兴的样子。

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胡儿:即谢朗。谢朗,字长度,谢安哥哥的长子。做过东阳太守。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倒不如。

因:凭借。

即:是。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拓展

历代咏雪佳句: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初疑天女下散花,复恐麻姑行掷米。

3.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票版柳絮。

4.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常考虚词总结:

未若柳絮因风起因:趁,乘

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因:依照

因人之力而敝之(《烛之武退秦师》)因:依靠

因释其耒而守株(《守株待兔》)因:于是,就

1.文章写作脉络梳理

交代背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撒盐空中颜色、形态(形似)谢道韫的咏雪主要事件——咏雪柳絮因风起飞扬之态——形才思及

轻盈之态——神意蕴谢家生活补叙身份——暗示谢道韫有才气文化内涵——蕴

2.本文主旨:

通过谢家“儿女”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才思敏捷,同时也透露出谢家生活的雅趣。

3.人物形象分析:

(1)兄女谢道韫

才思敏捷。她能够十分准确地抓住纷扬的大雪的特点,并以乘风飞舞的柳絮作比,让人拍案叫绝。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敏锐的观察力、灵活的头脑、喷涌的才华,可谓十足的小才女一枚。

(2)谢太傅

有亲和力,尊重儿童、善于赞赏儿童。

(3)兄子谢朗

善于动脑、积极思考。

课堂练习

1.文学常识积累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它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寒雪日内集

..(把家人聚集在一起)

(2)俄而雪骤.(急)

(3)白雪纷纷何所似

...(像什么)

(4)差可拟(

..相比)

(5)未若柳絮因.风起(趁、乘)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3)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4.文意理解

(1)“寒雪”“内集”“欣然”“大笑曰”等词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融洽、欢快、轻松

(2)文中两句咏雪句子,你认为谢太傅究竟满意谁的答案?为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兄女谢道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有余力

陈太丘与友期

【南朝宋】刘义庆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交代了陈太丘与友期行的具体情况)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为后面驳斥友人做了准备,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知错就改)

元方入门不顾。

(聪慧耿直,率真方正,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注释

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戏:嬉戏。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

时年:当时的年龄。

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

已去:已经离开。

曰:说。

则:就是。

顾:回头看。

惭:感到惭愧。

古今异义词

1.去古意:离开;今意:往、到。

2.委古意:丢下、舍弃;今意:委屈、委托。

3.顾古意:回头看;今意:照顾

常考实词总结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顾野有麦场(《狼》)顾:看,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顾:看望,拜访

1文章脉络梳理

起因: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发展:友人日中不至,太丘舍去元方的聪慧耿直

高潮:元方据理力争驳斥友人做人讲诚信和礼仪

结局:友人惭下车引之

2本文主旨

讲述了七岁的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年纪小小的陈元方聪慧耿直的优秀皮质,同时也从侧面告诫人们做人要讲诚信和礼仪。

3人物形象分析

(1)陈元方

聪慧耿直,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2)友人

粗鲁无礼,不守信用,但知错就能改。

课堂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

(1)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

(2)去后乃.至(才)

(3)尊君在不.(同“否”)

(4)下车引.之(拉)

(5)入门不顾.(回头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文意理解

(1)从文中可以看出来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

(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陈元方是个怎样的儿童?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说说你的看法。

(3)这篇短文包含这一些做人的道理,你领悟到的是做人要讲诚信和礼仪。。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11级师范一班尹宝玉 2011071026 《玩偶之家》中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的描写场面不是富丽堂皇的宫殿城堡,精致优雅的别墅,而是平凡普通的家庭,全剧是在海尔茂和娜拉的家里展开的,作品一开始就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小康家庭的日常生活图景,这样的图景很容易使读者拉近作品与现实之间的距离。 娜拉她善良单纯,有热心肠,优雅可人,并且孝顺,更可贵的是她对海尔茂坚贞不渝的爱情。首先,开场中娜拉对脚夫的赏赐,体现出她对于下层人民的同情与帮助,从侧面反映出了她的善良、质朴与纯真。她的好友林丹太太向她求助,请求她劝说她的丈夫为自己在银行中寻求职位时,娜拉也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并且以实际行动帮助了林丹太太,这些都能够看出她的热心肠。其次,在娜拉父亲重病期间,娜拉她遇到了困难麻烦,宁愿冒着名誉被毁的危险,自己假冒父亲签字,也没有把借据邮寄给她的父亲,她不想让她的父亲担心她,“难道法律不许女儿想法子让病得快死的父亲少受些烦恼吗?”这是娜拉说的话,足见她的孝顺。 但是这个优雅的可人,在家庭中却没有什么地位,她就连吃杏仁饼干都要藏着掖着,怕她丈夫海尔茂发现,这就暗示了她在家中的卑微地位。从她的丈夫称呼她为“小鸟儿”、“小松鼠”、“乱花钱的孩子”和“不懂事的孩子”这些称呼中,就能够看出来,在海尔茂的眼中,自己的妻子就是一个大孩子,单纯可爱,不谙世事,这个“大孩子”的一切行动都要受他支配,听他指挥,他曾说“你的事情都由我做主,都由我指点”。如果不是柯洛克斯泰以她伪造签名来要挟她的话,这长达八年之久的婚姻或许不会这么快分崩离析,娜拉她的确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大孩子”,在面对债主的威逼利诱,她不知道如何应对,总说“没有的事,不会有的事”,来自欺欺人,最后她甚至想独自承担这一切的后果,以自杀来逃避现实的残酷。其实,在娜拉身处险境的时候,在她的内心深处,她仍然祈祷着海尔茂能够坚定的同她站在一起,希望奇迹的出现,希望海尔茂是一个勇于为自己妻子承担责任的男子,但是海尔茂的表现,让娜拉彻底的明白了,她的丈夫从来就没有了解过她,她受尽了委屈,她冒着身败名裂的危险拯救她病危的丈夫,为了不让她的丈夫为此感到不安和耻辱,她独自一个人保守着这个秘密,后来为了还债,她做点轻巧的活计,像编织、绣花一类事情,她甚至还从事抄写工作,省吃俭用为还贷款,当她的丈夫知道真相后,却辱骂她,如同娜拉做了多么让他无法忍受的事情一般。在这骂声之中,娜拉明白了她说“在这儿我是你的‘玩偶老婆’,正像我在家里是我父亲的‘玩偶女儿’一样”。 自此,娜拉拥有了女性的觉醒意识,她想要弄清楚,究竟是社会正确,还是她自己正确,并且娜拉还有反宗教意识,她说“现在我只信,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至少我要学做一个人”,因此,娜拉勇敢地离家出走,找寻答案。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审美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两朝审美风尚的变迁 摘要:魏晋时期,审美风尚变幻迅速,人们从追求事功演变到追求风流自适,从重视人的品行、才能、政绩演变到注重人的仪表风神之美,从崇尚自然到关注大自然,自觉地以大自然为审美对象,欣赏自然山水的神韵之美。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审美风尚;变迁 中国历史上的魏晋时代,是一个政权更迭,战乱频仍的乱世,可思想却是高度的自由开放。与其他历史时期相比,其突出的特点是门阀士族占统治地位,儒家思想统治衰微,老庄、佛教等各种思想发展迅速。人们从儒家经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后,很快就发现了自我、感情、欲望和个性。各种新的观念、新的风尚不断涌现,社会的审美风尚也不断变迁。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以清简的笔墨广泛而精微地记叙了魏晋士人的活动和精神风貌。 笔者试图通过《世说》一书,对魏晋时期的审美风尚及其变化略作探讨。 一、从崇尚功业到追求风流自适 汉代是封建阶级处于上升的时期,士大夫积极进取。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是当时的人生信条,这一风气一直延续到建安时期,曹氏父子是其代表,曹操到晚年还慷慨高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时期,非凡的政治才能和赫赫功业往往受到人们的赞赏和钦慕,《世说》也多有记载。《赞誉》篇载:“陈仲举尝叹曰:‘若周子居者,真治国之器,譬诸宝剑,则世之干将。’”又谢子微评许子政说:“若许子政者,有斡国之器。正色忠謇,则陈仲举之匹;伐恶退不肖,范孟博之风。”陈藩、谢甄这两位士林领袖所赞赏的都是年轻人的政治才能和忠诚的品格。魏晋之际的名士已没有了建安文人那种建功立业的进取心,也没有那种慷慨的情怀。士林普遍出现了一种特异的心态——追求一种适意的人生。适意,主要是追求物欲和情欲的满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纵欲,一是清谈。魏晋士大夫的纵欲,有不少是出于对名教的反抗,《世说》所载大多为这种情形。《任诞》篇言:阮籍、嵇康等“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刘伶“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巾军衣,君何为入我巾军中?’”“张季鹰纵任不拘,时人号为江东步兵。或谓之曰:‘卿乃可纵适一时,独不为身后名邪?答曰:‘使我有身后名,不如即时一杯酒。’”张翰后来当齐王东曹椽,见东风起,即思念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胪鱼脍,说:“人生贵在适意耳,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挂冠而归。放纵是追求自适在生活上的表现,而魏晋人的清谈则是一种审美活动。《世说·文学》载:“裴散骑娶王太尉女。婚后三日,诸婿大会,当时名士,王、裴子弟悉集。郭子玄在坐,挑与裴谈。子玄才甚丰赡,始数交未快,郭陈张甚盛,裴徐

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从时间上来说,指的是三国时的魏(公元220-265年)至两晋年代(公元265-420年),再到刘宋时代以士族名士为主体的生命体验,它以七林七贤中阮籍嵇康和晋宋时期诗人陶渊明为代表人物。 今天我们就来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下什么是魏晋风度,以及它的现代人生意义问题。主要谈两个问题:一、魏晋风度的形成背景;二、魏晋风度的表现形式。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当时,围绕着这一主题,各种人生哲学纷纷出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这么几种:一、以阮籍为代表的逍遥论。二、以嵇康为代表的养生论。三、以《列子·杨朱篇》为代表的纵欲论。此外,还有何晏、王弼的无为论,向秀、郭象的安命论等等。魏晋以后逐渐兴盛的佛教,则是从宗教麻痹的角度,来解释人生问题的。 这几种人生哲学虽然旨趣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是探讨如何解脱苦难,实现人生价值的。正像著名学者汤用彤先生在《魏晋玄学与文学理论》一文中所说的那样:“魏晋人生观之新型,其期望在超世之理想,其追求者为玄远之绝对,而遗资生之相对。从哲理上来说,所在意欲探求玄远之世界,脱离尘世之苦海,探得生存之奥秘。”这种生命精神在《世说新语》这部记载名士轶事的笔记小品中有着生动的表现。收入这部笔记中的大都是汉末以来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最典型的则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雪夜访戴的轶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任诞》)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伤逝风尚 浦东外国语学校高二(3)班顾岱君李华君吴倩倩王玥艾地杨昕范众一 摘要: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很真实地还原了那时的思想风貌,借助我们去绍兴(晋代门阀士 族、文人辈出的地方)社会实践的契机,我们利用《世说新语》,简单了解了魏晋时候人们的一些思想和形成思想的原因。 ●适逢清明,我们在《世说新语》里找到“伤逝十七”,重点研究了魏晋时人们对伤逝之 事的感受和行为,并与现在做一些比较,得到不同,从不同之中,找到缘何不同,继而对魏晋伤逝文化有一定更深的了解。 关键词:世说新语魏晋伤逝风尚 魏晋是指魏晋是指东汉政权瓦解,三国到两晋的时期,是通常所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到公元581年)这段历史的前一阶段。“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晋主”要指的是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与东晋。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1。魏晋面对着政权更迭频繁;内忧外患严重;少数民族文化和中原主流冲突;从而在门阀世族之中形成了独特风尚,在中华文明中独树一帜。 魏晋人的率性,放达,回归自然和回归人的本性,最令人难以忘怀和释怀。他们对于死亡,可以说在当时是几近平常的事,他们在生命的轮回中,领悟了死亡的真谛,不能说积极,更遑论消极。他们无畏死亡,可是却敬畏生命,似乎在他们眼里,死者最大,大过一切,包括皇帝。也许他们的行为在现代人眼里是出格的,可是这的的确确是一个真实的魏晋,真正的魏晋。 1.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王粲字仲宣,不是普通的人,他是三国时曹魏名臣,也是著名文学家,与孔融、徐干、陈琳、阮瑀、应玚、刘桢,合称“建安七子”,而王粲作为“七子之冠冕”,文学成就又数最高。前来吊唁的“文帝”,即是魏朝开国皇帝——魏文帝曹丕。王粲的学识,一直被曹氏所赏识,对他的风骨,也推崇倍加,曹植更有《王仲宣诔》。在世说新语·伤逝的第一篇中,王粲的葬礼上,曹丕给足了面子前来参加,但令我们难以理解的是,葬礼毕,文帝对同来的人说:“王仲宣喜欢驴叫,可每个人都学一声驴叫为他送行。”与魏文帝同来参加葬礼的人,在曹丕的带领之下,驴鸣连连,好不热闹。 魏晋民间趣闻,其言有人听驴叫仿佛听天籁。至今我们也无从考证,但是从整件事情之中,我们看到了魏文帝的达观,让死者的安息是用他最喜爱的东西赠予他。和现在截然不同,我们是去把我们自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慷慨”地奉给逝者;而当时祭奠,却给他内心真正的需求,给予他心灵的满足。“驴叫”亦反映了文人最求精神自由的东西,现在的人们,可以做到这样的洒脱吗?我们感叹魏晋时期的学士的潇洒,魏晋学士的风流风度,放浪不羁,还有出奇的想象力。 3. 孙子荆以有才,少所推服,唯雅敬王武子。武子丧时,名士无不至者。子荆后来,临尸恸哭,宾客莫不垂涕。哭毕,向灵牀曰:“卿常好我作驴鸣,今我为卿作。”体似真声,宾客皆笑。孙举头曰:“使君辈存,令此人死!”一个时代的文人竟然可以在大庭广众之下,乃至 1https://www.360docs.net/doc/9f15451270.html,/view/3510067.htm

《玩偶之家》娜拉提纲

《玩偶之家》娜拉提纲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 娜拉是平凡的家庭主妇: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娜拉是个不平凡的女人: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

主妇,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在丈夫眼里,娜拉是个玩偶,她只需要扮演好她为人妻子为人母亲的角色就好。不需要有太多的思想和个人见解。 二、娜拉的成长 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娜拉的成长,是林丹太太促成的,是珂洛克思泰促成的,更是与她朝夕相处的丈夫促成的,这为她后来的觉醒的奠定了基础。 三、娜拉的觉醒 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 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

世说新语与魏晋名士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内容主要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可以说是一部记录魏晋风度的故事集,这些故事形象的反映了魏晋士人的内心精神世界乃至他们独特的生活态度与人生追求。他们以清谈玄理不问政事的生活方式,以清净明澈的心灵,以恣情任诞、率真放达、自然适意的性格演绎着千古流传的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在很多人看来,是一种真正的名士风范,所谓是真名士自风流,由正始才俊何晏、王弼到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至江左领袖王导、谢安,莫不是清峻通脱,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几追仙姿,为后世景仰。 魏晋风度作为当时的士族意识形态的一种人格表现,成为当时的审美理想。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晋朝屡以历部尚书请官王右军,但遭屡拒绝。我想,正是因为精神的超俗,“托杯玄胜,远咏庄老”、“以清淡为经济”,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高等这样的人事哲学观,才能造就那传奇的《兰亭序》。 然而,魏晋风度为什么在历代每每遭贬,究其原因,大略是这帮名士们饮酒过度,醉生梦死;再就是放达出格,有悖常理,另就是清谈误国。据传说“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纵酒佯狂,经常是抬棺狂饮,且身上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均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吗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这些名士们为求长生而炼丹服药,穿衣喜宽袍大袖且经久不洗,故而多虱,因而“扪虱而谈”,在当时是件很高雅的举动。 其实以魏晋风度为开端的儒道互补的士大夫精神,从根本上奠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基础,影响的相当深远。可是,魏晋风度的所及,也带来了弊端,许多人赶时髦,心情也并非嵇康、阮籍似的沉重,却也学他们的放达。其实现在年轻人作为对人生的爱恋,自我的发现与肯定,与东汉末以魏晋风度的价值观念是一脉相承的。而现在年轻人在追求行止姿容的漂亮俊逸个性上,又和魏晋风度的美学观相辅相成。 在《世说新语》一书中,记载了魏晋士人的言行轶事,充分体现着魏晋士人独特的言行风范和精神特质。这些正是魏晋士人在乱世之下对汉儒为人准则的反叛,更是他们在乱世的环境中痛苦内心的折射。魏晋士人那优雅的风致、脱俗的气质、明澈的内心、诗意的神韵、浓浓的诗情,那率真任性、自然适意、任诞放达的性格,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玩偶之家阅读答案

玩偶之家 提示:《玩偶之家》描写了娜拉和丈夫海尔茂之间的冲突,娜拉的丈夫像对待宠物一样地喜爱娜拉,却无情地剥夺了娜拉的独立人格;在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他最后暴露了自私虚伪的一面,使娜拉感到震惊与绝望,她愤然离家出走。 娜拉照我现在的样子,我不能跟你做夫妻。 海尔茂我有勇气重新再做人。 娜拉在你的泥娃娃离开你以后――也许有。 海尔茂要我跟你分手不,娜拉,不行!这是不能设想的事情。 娜拉要是你不能设想,咱们更应该分开。(走进右边屋子,拿着外套、帽子和旅行 小提包又走出来,把东西搁在桌子旁边椅子上。) 海尔茂娜拉,娜拉,现在别走。明天再走。 娜拉 (穿外套)我不能再在生人家里过夜。 海尔茂难道我们不能像哥哥妹妹那样过日子 娜拉 (戴帽子)你知道那种日子长不了。(围披肩)托伐,再见。我不去看孩子了。 海尔茂可是,娜拉,将来总有一天―― 娜拉那就难说了。我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 海尔茂无论怎么样,你还是我的老婆。 娜拉托伐,我告诉你。我听人说,要是一个女人像我这样从丈夫家里走出去,按法律说,她就解除了丈夫对她的一切义务。不管法律是不是这样,我现在把你对我的义务全部解除。你不受我的约束,我也不受你的约束。双方都有绝对的自由。拿去,这是你的戒指,把我的也还给我。 海尔茂连戒指都要还 娜拉要还。 海尔茂拿去。 娜拉好。现在事情完了。我把钥匙都搁在这儿。 海尔茂完了!完了!娜拉,你永远都不会想我了吧 娜拉嗯,我会时常想到你,想到孩子们,想到这个家。 海尔茂我可以给你写信吗 娜拉不,千万别写信。 海尔茂可是我总得给你寄点儿―― 娜拉什么都不用寄。 海尔茂你手头不方便的时候我得帮点忙。 娜拉不必,我不接受生人的帮助。 海尔茂娜拉,难道我永远都只是个生人 娜拉 (拿起手提包)托伐,那就要等奇迹中的奇迹发生了。 海尔茂什么叫奇迹中的奇迹 娜拉那就是说,咱们俩得改变到――托伐,我现在不相信世界上有奇迹了。 海尔茂可是我信。你说下去!咱们俩得改变到什么样子 娜拉改变到咱们俩在一起过日子真正像夫妻。再见。(她从门厅走出去。) 海尔茂 (倒在靠门的一张椅子里,双手蒙着脸。)娜拉!娜拉!(四面望望,站起身来)屋子空了。她走了。(心里闪出一个新希望)啊!奇迹中的奇迹!― (楼下砰的一响传来关大门的声音)。 玩偶之家阅读题: 1.剧中你的泥娃娃指的是谁生人指的是谁说话人为什么要这样称呼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雅量”的内涵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时期“雅量”的内涵 写作提纲: 一、总论点:“雅量”,是指宏阔的度量。雅量是一种高雅的精神品 质,一种良好的文化内涵。在魏晋时期,士林中人特别推重雅 量,由此而构成了当时人物品藻的一个重要尺度。因此,许多 名士都是以雅量之美而获得时人的好评的。雅量是士人心灵世 界的一种美。雅量的美是一种开朗之美,一种高尚之美,也就 是所谓“开美”。在这里,我试图从《世说新语》中魏晋士人 的言行出发开掘这种美的内涵,而具体概括为五个方面。 二、分论点: (一)能藏能敛,情感深蕴:中古时代的士林名流多为潇洒不羁的性情中人,其感情的丰富性不仅表现在言语应对和 诗赋歌咏上,也表现在对于情绪的把握与控制上。有情而 不露情,这是雅量的一个突出内涵。 举例:1、“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三五)淝水之战,关系着东晋王朝的生死存亡,侄儿谢玄大败敌军,他岂能不万分欣喜?然而,他处重若轻,神色举止,与平日无异,足见其控制感情的能力是何等之强! 2、藏“喜”固然不易,藏“哀”就更难。《世说新语·雅量》一: 豫章太守顾劭,是雍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

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岂可有丧明之责!”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顾雍深蕴的悲情比那种暴雨倾天、广漠长风式的流露更为深沉,更有魅力,他昭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深邃、幽邈的精神世界。逆知儿子病逝的噩耗,而漠然终弈,这与谢安得到捷报而不动声色,可谓异曲同工。 (二)脱略荣辱,善于忍耐:富有雅量的士人都特别能忍,他们通常能够承受不公正的待遇甚至人格上的污辱。 举例:1、《世说新语·雅量》八: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面。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牛背是挨鞭打的地方,王衍自以为风采过人,眼光也高人一头,所以不屑于计较别人对自己的凌辱。 2、《世说新语·雅量》九:裴遐在周馥所,馥设主人。遐与人围棋。馥司马行酒,遐正戏,不时为饮,司马恚,因曳遐坠地。遐还坐,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王夷甫问遐:“当时何得颜色不异?”答曰:“直是暗当故耳!”“暗当”,即暗中承受。这不仅不意味着软弱,而恰恰显示了刚毅、坚强和耐力。 (三)面对险象,处之泰然:人生始终是与忧患相伴的,魏晋士林群英的卓异之处,就在于能够勇敢地面对一切忧患。具体的表现,就是在险象突发之际,保持镇静、从容的仪态。这种临危不

娜拉形象分析

《玩偶之家》娜拉形象分析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 (一)娜拉所处的时代背景 娜拉所处的挪威地处北欧,受到欧洲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较晚,在易卜生创作《玩偶之家》的时候,正是挪威受到资本主义影响的时候。从娜拉的性格中可以看出她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较深,渴望相互平等、互相关爱的夫妻生活。因此她才会瞒着丈夫做些她力所能及的事,并为此感到骄傲。 (二)娜拉的生活环境 娜拉生活在一个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丈夫刚刚从银行升了客户经理,自己有三个孩子,活泼可爱,娜拉每天似乎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操心,自己也像个孩子一样。当真正的危机来临的时候才让娜拉看到丈夫绝情的一面,意识自己只是个“玩偶”。她的丈夫海尔茂却只顾自己的名誉、地位、金钱,

是典型的资本主义拜金浪潮的产物。他心里只有自己的前途,把自己的妻子当成

“玩偶”,高兴的时候就亲热地叫个不停,好象真的会为她付出一切。而善良的娜拉也相信丈夫会保护她不受到伤害,因此她努力地为这个家庭做她该做的一切。然而当海尔茂的地位、名誉受到威胁的时候,他就凶相毕露了,不但毫不领妻子的救命之情,反而责怪她毁了自己的前途,全然没有往日“真诚“的样子。当危机一解除,他又开始对妻子甜言蜜语说个不停,这让娜拉真正看清了丈夫的真面目:前途与地位才是丈夫唯一的追求,自己只不过是他任意摆布的玩偶。于是娜拉觉醒了,愤而离开了这个毫无自由可言的家。娜拉追求的是自由、平等的爱情,与资本主义的拜金思想的自私、虚伪是不可能相融的。 (三)娜拉的周遭环境 读者可以看到,娜拉的生活单纯,不仅在丈夫面前充当“玩偶”角色,早在她父亲那儿就已经被当做一个听话的“玩偶”。她是以家庭的为中心的,唯一的朋友是她丈夫的发小,唯一的同学林丹太太偶尔来找她聊聊天。从这些生活细节我们不难认定她是个家庭主妇。 (四)娜拉与一般家庭主妇的不同之处 娜拉是个不折不扣的家庭主妇,在戏剧里扮演“玩偶”形象,在家庭里相夫教子,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论_世说新语_与魏晋士人的在世情怀

论《世说新语》与魏晋士人的在世情怀 高 娴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世说新语》作为一个小说文本,它回避了魏晋时代黑暗的政治斗争,集中描绘士人们的日常生活画卷。小说并不能消解历史的沉重,却从侧面反映魏晋时代社会主流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这让一个沉重的时代被软化和美化。《世说新语》魏晋士人具有尚情特质,其本质在于并非入世也未能超世的在世情怀。他们将个体精神价值置于社会价值观之上,注重精神世界的交流融汇,以情为纽带,以真为准则。在悬置了道德规范的主体意识下,他们表现出了超乎特定时代道德,又合乎人性本质的情感和情感表达方式。关键词:人情;在世;生命本真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687(2007)12-0008-03 收稿日期:2007-10-23 作者简介:高娴(1983-),女,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 中国封建社会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准则在《孟子?滕文公上》中被归纳为五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亲情、爱情、友情三种情感关系。《汉书?艺文志》中有“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宗法等级制度成为了中国古代人际关系的基本结构模式和统治者的维持国家秩序的核心依据。作为统治的工具,它排除了人与人关系处理中的情感因素,而将其理智化为等级模式并作为礼法固定下来。真情的价值在其中泯灭,礼制让虚伪者轻易的叩开了方便之门。情与真本质上就有着重要的联系,“情”的初义就是“真”。“民之情伪尽知之 矣”(《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情伪相感”(《易?系辞》 )中的情和伪相对,即是真的意思。从这样的字义变化中,我们认识到情的本质价值在于真。这恰好和礼所推崇的人为的“伪”的一面形成了对立。魏晋士人明显取了前者。 三种基本人伦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在《世说新语》都得到了表现。我们不妨以此来认识和探讨魏晋士族对功利价值观的超越,对个体精神的维护、以及对生命本质价值的演绎。 一、亲情:情至深处,不法常礼 亲子关系是生命降生所带来的最基本关系,鹁鸽护雏,乌鸦反哺,自然界都遵循着这样的生命关系。周代制礼将孝道作为人的最基本品德,孝成为古代中国立家立国的根本。“五伦”中首要的是“父子有亲”。作为道德标准的“孝”,只强调了子对父的义务,突出父子从属关系和地位差别;而发乎自然的情感没有等级区分。 当一个父亲失去了儿子那是怎样心情,《世说新语》中恰有一例: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锺,正在我 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 (《世说新语?伤逝》 )这里的呼出“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一句,已经被后人当作了魏晋士人尚情的宣言。王戎不标榜圣人,不是鄙人,他承认自己这一个凡夫俗子是有感情的人,并且是钟情的人。这样的坦诚和真情打动了山简,山简之前用“孩抱中物,何至于此?”来劝解王戎。且不说史书记载王戎的儿子绥19岁早逝,已经不是“孩抱中 物”[1] ,那一句“何至于此”的劝解之辞,正反映了当时社会舆论中 父对于子的应有态度。这是一种违反自然人性的虚伪态度,王戎的真情表露击破了它。看到了情的深刻,礼的肤浅,山简“服其言”。 当礼成为了一种行为规范而被程式化并且这种程式在生活中被反复复制的时候,慢慢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而真情是无价的。不法常礼的行为方式虽然会被社会所误解,其实质却是为了维护真情的价值。阮籍的故事尤其体现了情和礼的对抗。这种对礼的冷漠,对世俗观念的叛逆,表现了情的深刻: 阮籍遭母丧,在晋文王坐进酒肉。司隶何曾亦在坐,曰:“明公方以孝治天下,而阮籍以重丧,显于公饮酒食肉,宜流之海外,以正风教。”文王曰:“籍毁顿如此,君不能共忧之,何谓?且有疾而饮酒食肉,固丧礼也!”籍饮啖不缀,神色自若。 (《世说新语?任诞》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 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 (《世说新语?任诞》 )这第一则故事里,阮籍在母亲的丧期依旧参加社交活动,并且饮酒吃肉。他在行为受到他人的指责后,依然神色自若。文王用“有疾”给阮籍解围。固然如文王所说,阮籍服食五石散成疾,在饮食、行为要遵守诸多规范,必须饮酒吃肉,不能有大喜大悲[2],然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礼的地位已经从无上崇高滑落到要给服食五石散的有疾人让路。阮籍真的因为服食而把母亲的丧事抛在脑外了吗?第二则故事让我们看到事实。服药者不能有大喜大悲,这里的阮籍却“直言‘穷矣!’都得一号,因吐血,废顿良久”,真情所致,哪里还顾及得到自己的服食禁忌。两则故事贯通来看,服食的重要性大于礼,然真情不得不发,不受任何束缚,服食禁忌已经无暇顾及。 比起无条件的对礼的服从,魏晋士人中相当一部分已经有了自己独立于礼的价值取向。服食的本质在于追求无限的人生,后来泛化为魏晋士人的生活时尚。当魏晋士人们怀着超世的梦想追求仙风道骨而服食的时候,也同样不得不面对自己作为一 ? 8?2007年12月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Dec.2007第24卷第12期 Journal of Hubei Institute of Education Vol.24 No.12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走在马路上,一边的车流日趋拥挤,一边的高楼日趋耸入云天,世人仿佛打破尘世的宁静还不够,还要竭力去侵扰缥缈的白衣苍穹。哪里可以诗意的栖居,哪里可以诗意的休憩,猛然觉得现实世界仿佛变得不再可以,于是只有把目光转向过去,欲在历史的尘封里寄托枯涸的心灵和疲惫的身躯。思绪流淌到一千七百多年前的魏晋时期,对酒放歌,临刑挥琴,麈尾清谈,华亭鹤唳,新亭洒泪,高卧东山,兰亭流觞,东篱采菊......一个个峨冠博带、潇洒超脱、空灵飘逸、翩翩而来,天地间变得月华如练,变得澄澈纯净。我尝试着感受悠悠名士的情感世界,谛听他们的心灵跳动,渴求能够与他们融为一体。怀着这种心情,翻开了《世说新语》。 汉末战乱,三国纷争,西晋一统不久就发生“八王之乱”,接下来西晋灭亡晋室东迁。魏晋南北朝是典型的乱世,敏感的作家们在战乱中最容易感受到人生的短促,生命的脆弱,祸福的无常以及个人的无能为力。在这个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却在精神上达到了最自由、最解放、最智慧、最独立独行的境界。 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编撰了《世说新语》,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该书共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篇,是刘义庆审视人物的三十六个视点。信手沾来一则,都可以从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时而欣赏到那个时代人们的潇洒飘逸,时而倾听到文人内心的矛盾与悲痛。 出自孔融之口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语》)不仅使太中大夫陈韪局促不安,更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巧言善辩。阮籍就座时“箕踞啸歌,酣放自若。”(《简傲》)让我们目睹了魏晋名士的狂放不拘,“嵇康与吕安善,每一相思,千里命驾。”(《简傲》)“目送归鸿,受挥五弦”的嵇康和“洒脱不羁,心胸过人”的吕安让我们体会到了他们的深厚友谊与那个时代独有的,令人神往的无羁无绊。 魏晋这一特殊时代,改朝换代的压力下,诗人们淡泊功名怀着“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的信念在否定外界社会的过程中,探求人生变化无常的命运,执着爱恋短促生命,寻求人生的欢乐。他们吃药、喝酒、轻裘缓带、不鞋而屐、扪虱而谈,这些在现代看似不解的行为是当时很高雅脱俗的举动。 正始名士何宴带头服五石散。“何平叔云:‘服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言语》)“竹林七贤”的刘伶,纵酒祥狂,常一丝不挂于屋中,人见君嗤之,他却反唇相讥:“我以天地为房屋,以房屋为衣裤,你们干嘛要钻到我裤裆里来呢?”“少无适韵,性本爱丘山”的五柳先生也常“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我实幽居士,无复东西缘。” 《世说新语》充满了魏晋风度的睿智,闲逸,狂放不羁的气息。我们从建安七子、正始名士、竹林七贤、王谢世家、桃源县令的一言一行中看到了他们表面的颓废、悲观、消极,但也同样体会到了深藏于他们心底的对人生,对命运、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娜拉的形象分析全 (1)

娜拉的形象分析 10级汉本一班蒲瑞雪 摘要本文对《玩偶之家》女主角娜拉在不同场景的行为进行分析,揭示了婚姻背后的种种矛盾,使得她离家出走的根本原因以及觉醒后心理的变化。 《玩偶之家》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1879年创作的戏剧,她是一部及其卓越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宣传教育剧,也是女权主义的宣告书。 它是柯洛克斯泰被娜拉丈夫海尔茂辞退为由,柯洛克斯泰为了保全职位,用借据要挟娜拉,从而引起了诸多矛盾。短短三天,娜拉从平静的生活到最后的离家出走,人物性格变化的如此之快,甚至让人难以置信,为什么会有这么一变化。这就要从一个人的性格和心理来分析,所以,在这里,我来谈谈个人对娜拉的形象理解。一.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的娜拉。 戏剧的主角,托伐·海尔茂的妻子——娜拉。起初娜拉就给观众的影响是个美丽,善良,热情,富有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家庭主妇。 1,戏剧一开始,娜拉给脚夫小费的举动,就可以说明她善良。本来娜拉只需要给脚夫50欧尔(挪威的一种货币单位)。可能是因为她的心情受节日气氛的影响,她却给了她双倍小费。在第一幕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她热心帮助昔日的同学(克里斯替纳)

林丹太太找工作。即便多年不见,也愿意把她当做多年好姐妹一样看待。同样在得知阮克大夫在死亡线上挣扎时,她犹如亲人一样鼎力相助,并在精神上给以极大的安慰。这一切都可以说明她的善良。 其实娜拉有这般热心并不是没有根据。曾经在她丈夫生病后,大夫督促他们去南方休养一段时间,又提醒她不能让托伐知道自己病情的严重,有性命之虞。娜拉想说服托伐去南方,然而托伐不想为此行举债。当时娜拉的父亲也很病重,娜拉无人能靠,而且对于当时的社会,属于男权主义,女人根本就没有地位,除了欠债,娜拉也别无它法。娜拉筹到了钱,明明是她自己借来的,却告诉托伐是她爸机会发现钱不是娜拉父亲给的,因为娜拉的父亲去世了,娜拉对钱的来路守口如瓶。就因为娜拉有这些亲身经历。遇到过困难,也知道这一切的悲伤与无助,所以当她看见自己好朋友无依无靠时,她愿意立马站出来为朋友排忧解难。 2,娜拉拥有传统女性的美。 娜拉是一位典型的家庭妇女,她没有工作,在家相夫教子,对丈夫和孩子的爱使她任劳任怨,无私地奉献自己宝贵的青春。为救丈夫的命,她不顾自己的声誉假冒父亲的签名,违反了法律的规定。借钱一事她不想让托伐知道,因为她不想丢托伐“男人的面子”,后来林丹太太知道此事,并怀疑娜拉秘密借钱之举是否正确时,娜拉回答说:“托伐要是知道受了我的恩惠,那得多惭愧,多难受啊!”这次举动就足以说明娜拉把托伐看的多么重要。记得有人说过“爱情是男

浅析玩偶之家

浅析《玩偶之家》 摘要:《玩偶之家》是易卜生一部著名的社会问题剧,在当时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引起了当时的社会大众对妇女自由这一人性权利的关注,这对男权至上的社会思想观念无疑是巨大的撼动,这也促进了当时社会女性的觉醒进程。剧中娜拉的女性形象揭示着人性权利的解放,向往自由的主题,同时也在批判着以海尔茂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内心的丑恶和虚伪。这种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超越性的,所以也不难理解《玩偶之家》演出后为何在当时会引起巨大地社会性争论。可正是作品的超越性给《玩偶之家》附上了更深的含义,隐含的政治性问题更是增加了作品的深层次内涵,但是这也正印证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是具有反作用的哲学性命题,换言之,《玩偶之家》作为一部优秀的剧作品,是带有哲学性思考的。 关键词:玩偶觉醒爱情观性疾病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所创作的名剧之一,此部剧作品是社会问题剧的典型代表。所谓“社会问题剧”是指丹麦评论家勃兰克斯所提出的“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社会问题剧作品中的人物不具有单独的审美价值,而只是代表某个问题或某种思想的符号,剧作家通过这些符号和问题来表达主题和战斗性。《玩偶之家》贯彻了这一特点,通过鲜明的人物性格、行为来具体抒发主题的目的。海尔茂、娜拉都是易卜生塑造的这类典型,易卜生也正是通过对两人的动作、语言的描述,从而表现出作品的思想内涵。这使得作品更加有品味性,能够使读者自觉地去思考、领悟作品所传达出的意义,使其能够有一个较为深刻持久的印象,甚至是影响读者现实生活的行为,二十世纪的欧洲、中国都是受其影响较大且突出的地区,可见其影响力。《玩偶之家》作为一部社会问题剧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原因何在?我认为主要应归功于主题思想的深刻性,主题思想贯穿于整部剧作品当中,任何读者想要真正去了解作品,这都是不可回避的而且需要认真感悟地。《玩偶之家》主题深刻性表现在其具体三大主题上,即本篇文字需讨论的三大方面。第一方面,从现代家庭中的妇女平等权利问题出发,这部戏剧开篇以甜腻的恋人般的夫妻关系展现在读者面前,娜拉被海尔茂亲密地称为“小鸟儿”、“小宝贝”、“小松鼠”,而娜拉表现出来的同样是甜蜜可爱,这一切似乎是在告诉读者,这将是一个幸福的家庭。而当“灾祸”来临之时,这一切都土崩瓦解了,甜蜜的爱情不过是过眼云烟,令读者的心颓然掉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待,这时的“灾祸”不过是娜拉对海尔茂爱的表现,娜拉眼中的奇迹不会黯然失色,而应该是海尔茂作为娜拉丈夫的深深地感动。而这里所说的一切没有实现,而是成为了另一番景象——爱情、家庭都破碎了。在某种方面来说,这样的结果并不是作者易卜生故意而为,而是由剧中人物的性格决定的,海尔茂虽对娜拉极其体贴,但其内心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并没有真实考虑过娜拉的想法,一切以自我喜恶为标准,且使得娜拉某种程度上成为了它的“玩偶”,也使得妇女的平等权利受到了侵犯。娜拉在剧开篇之时,对海尔茂表现的十分依顺,但是随着娜拉的事迹展露,即为借贷给海尔茂治病而伪造娜拉父亲签名,这在当时是违背法律的,当柯洛克斯泰以此为威胁时,海尔茂大发雷霆,觉得这将毁灭自己的名誉与前途,因此不顾一切地对娜拉予以指责,称娜拉是“伪君子”,“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并称“你把我的幸福全都葬送了,我的前途也让你葬送了”“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的女人惹出来的”,海尔茂不顾及丝毫夫妻之情,将娜拉作为所有问题的始作俑者,但是,当柯洛克斯泰将借据归还时,海尔茂又重新对娜拉亲昵起来,这正是显露出海尔茂的虚伪,娜拉真切地看到了海尔茂的柔弱、妥协,也看到了海尔茂对她的不尊重。这是对当时社会的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个体意识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女性个体意识 [摘要]《世说新语》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记载了魏晋时期众多女子的言行、性格和往事,与之前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女性不同,由于受当时的社会的影响,她们追求自由、肯定自我、明理善辩、甚至有强烈的女性个体意识的体现,有“巾帼不让须眉”的女性觉醒。 关键词:世说新语女性觉醒自由个体意识 一、魏晋时期的女性观 魏晋时期,政治的动荡冲垮了自秦汉以来中央统治的大堤,皇权逐渐衰落;社会的离乱,少数民族入逐中原加居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外来文化的深入、碰撞带来了新的文明思想。此时玄学流行,此时男子普遍清心寡欲、行为乖张,或涂脂抹粉,或顾影自怜。不为利禄所想,也不为稻梁所谋。整日不谈世事,空知杞人忧天。而在这男子犹如扶不起的阿斗的时代,女子又是处于另壹种与前代和后朝均不同的生活状态中的。 由于政治的动荡的和民族价值观念的冲击下。魏晋的战火划破了女人们耕田织布、相夫教子的小家小国梦。金钗粉黛经过迷漫的硝烟更加坚强自立,她们不再像盛世华音下的女人舞态翩翩,悠闲自得。面对乱世,她们必须作出这者生存的勇气,时代要求她们改变,要求她们有坚毅的个性,不摧的志气和随机应变的本能。单单依靠男人做温柔红粉梦是不行的,特别是当男人也成了“扶不起的阿斗”的时候,女人不论是自愿或是被迫,只能成为强者!因此,她们要精明能干,要懂人情事故,要承受生命之重。其次,魏晋经济逐渐走向私有化,大家族制度渐渐松驰,个体家庭的意识浮出水面,这洋,以个体家庭注重个体为特点的意识替代了大家族中注重群体的意识,女子逐渐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位置观念。再次,随着儒家思想的泯灭和玄学的产生,人们对生存的意义和价值有所改变,特别是女性,对人生的意义的追求,成就了魏晋时期作为“女性的觉醒”的时代。[1] 引用纵观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的名著《世说新语》来证明观点。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理,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

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娜拉的人物形象分析 易卜生的代表作《玩偶之家》是一部三幕话剧,剧本将八年的时间浓缩到圣诞节前后三天,将主要戏剧冲突放在娜拉冒名借款被要挟的情节上,通过主人公的追溯交代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同时也清晰的为读者展现了剧中各个人物的特点。娜拉作为这部三幕话剧的女主人公,她的形象已经成为文学史中的经典,娜拉最终的出走,也被视为是对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传统观念的反叛。本文将对娜拉这一形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一、娜拉是谁 娜拉是平凡的家庭主妇:她温柔善良,疼爱孩子,爱护丈夫, 誓死捍卫自己的家庭。 剧本开始于非常祥和的家庭氛围中,圣诞节的前夕,娜拉认真的准备着圣诞树和过节的礼物,丈夫亲昵的唤自己为“小鸟儿”、“小松鼠儿”,似乎对娜拉宠爱有加,让读者很是羡慕这样的家庭生活。但是这个家庭真如表面那样幸福吗?随着阅读的深入,实则不然,读者了解到八年来,娜拉一直在独自承受着一笔巨额的债务。 娜拉是个不平凡的女人:她在家庭遇到挫折的时候敢于担当,敢于拼尽全力去守卫自己的家庭,这样的行为与她的丈夫遇到困难时的态度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让读者不禁佩服这个女人的坚强和善良。发现到这个女人并不是只知道吃饼干带孩子的家庭主妇, 而是在遇到困难时,有勇气有智慧面对的女人。

在丈夫眼里,娜拉是个玩偶,她只需要扮演好她为人妻子为人母亲的角色就好。不需要有太多的思想和个人见解。 二、娜拉的成长 娜拉的成长不是突然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八年的磨难中一步步成长的,在剧情的催化下一步步成熟的。娜拉的成长为她最后的出走提供了剧情的可能,也为她的觉醒做了很好的伏笔。从一开始,面对丈夫的病,父亲的去世,娜拉敢于担当,到后来面对珂洛克思泰的要挟她甚至敢用性命去一力承当,读者都可以看出,这个女人拥有的不仅仅是善良智慧,还有一颗坚毅的心。 娜拉的成长,是林丹太太促成的,是珂洛克思泰促成的,更是与她朝夕相处的丈夫促成的,这为她后来的觉醒的奠定了基础。 三、娜拉的觉醒 这部三幕话剧直到最后才让所有的矛盾爆发出来,达到剧情的高-潮。到最后,当娜拉说出那一连串让丈夫有点不可思议的话的时候,读者是否也会感觉有点突然?!这个一心以家庭为中心的女人,怎么会突然之间就有了这么大的觉悟,有了自我觉醒的意识? 其实细读文本这并不突然。早在之前,通过对娜拉心里的描写,她希望出现一个奇迹,她做好毅然赴死的最后决定,就已经可以看出她的深明大义,而最终没有等到她想要的奇迹,丈夫完 全是对立指责她的嘴脸时,才让她明白过来,她的心意丈夫完全不能理解,甚至不对她有任何的感激之情。她到底是错付了年华啊。

从《世说新语》看谢安

从《世说新语》看谢安 纵观整个魏晋,真的很难找到能让我喜欢的地方。这是个怎样的时期三百多年来,战乱不断,天灾不绝,“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在这个“风雨如晦,鸡鸣不已”的时代,偏偏又孕育出整个中华文化史中思想最自由、最独立、最崇尚心灵与自然的文化,是谓“魏晋风度”。 说到魏晋风度,就不得不提《世说新语》,而提到《世说新语》,就不得不提谢安。 《世说新语》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它用简澹隽永的语言,表现了魏晋名士们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其中,谢安在l14则故事中出现,占《世说新语》所有条目(1130则)的%,是《世说新语》中描写次数最多的一位,且远远超过其他名士。另外,谢安一生的每个阶段在《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足以说明谢安这个人在当时以及后世还是非常有名望的。谢安也是我唯一欣赏的魏晋人。 谢奕作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著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 这是少年时期的谢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宽厚待人。还值得一说的是谢奕,他能想到“以酒代罚”也算有仁爱之意,只是分寸掌握得不是很合适,然而当他听到谢安的话后,也欣然地放了老翁。可见谢家世家的修养不一般,芝兰玉树,已生于阶庭。 从总体上看,《世说新语》从多角度多方位描写谢安,然而,谢安在当时的地位不仅仅能从篇幅上、从出现次数上体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在东晋名士中的主导地位中体现出来。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太傅神情方王,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在风浪中颠簸的木舟中,其他名人雅士乱作一团,只有谢安从容镇定,照旧吟诗,这是何等的洒脱。这件事后,王羲之、孙惔等人都纷纷敬佩谢安的淡定从容,更加坚定劝谢安重新出仕。同时,看到谢安如此面对沧海横流,我们不难想到谢安的这种态度也运用到暗流汹涌的政治博弈中。 桓公伏甲设馔,广延朝士,因此欲诛谢安、王坦之。王甚遽,问谢曰:“当作何计谢神意不变,谓文度曰:“晋阼存亡,在此一行。”相与俱前。王之恐状,转见于色。谢之宽容,愈表于貌,望阶趋席,方作洛生咏,讽“浩浩洪流。桓惮其旷远,乃趣解兵。王、谢旧齐名,于此始判优劣。 这件事流传十分广泛。王坦之、谢安同为当时名流,不分伯仲,却在一次共赴桓温所设的“鸿门宴”时,王坦之胆怯而风度全无;谢安温文尔雅、挥洒自如,从容地吟唱“洛生咏”,化险为夷,自此谢安的名士地位更为突出。 然后是淝水之战。 谢公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竞,默然无言,徐向局。客问淮上利害,答日:“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晋书》中对此事的评价是“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这里的“矫情”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这里的意思是指“掩饰情感”的意思,谢安在外人面前,表现的是名士的雅量与气度,在当时,喜怒哀乐不形于色,是名士风度的重要表现。 再说说教育后代方面。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公曰:“言于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 从文学角度上讲,“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确比“言于谟定命,远猷辰告”美得多,但我认为这也恰恰是魏晋时文人骚客们的通病,追求风花雪月却丝毫不关心家国天下,比如魏晋盛行的“清谈”之风,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谢安所选诗句是有深意的,“言于谟定命,远猷辰告”的意思是以远大的谋略来制定国家的政令,诗句虽不优美,但包含着政治家才会有的雄心壮志。谢安暗示他们不仅要有文学鉴赏力,更重要的是从诗句中获取政治上的魄力,这才是谢安对子弟的期望。 谢遏年少时,好著紫罗香囊,垂覆手。太傅患之,而不欲伤其意,乃谲与赌,得即烧之。 这种做法既含蓄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又兼顾了谢遏的自尊,实乃精通为人处世之道,深谙教育后世之法,值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