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空间分析的中方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

基于 GIS空间分析的中方县地质环境承

载力评价

摘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依据。针对中方县地质环境现状和

特点,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

个评价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加权指数方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中方县地

质环境承载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中方县地质环境的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均较好。研究成果可对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地质灾害;GIS空间分析

前言:地质环境承载力是指基于特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生产生活方

式和生态保护目标,一定地域范围内地质环境要素能够支撑农业生产、城镇建设

等人类活动的最大合理规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镇化

水平的迅速提高,矿产资源、地下水等资源开采,以及铁路、道路、水利、城镇

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造成了地质灾害频繁发生,超出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因此,开展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对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方县为例,在中方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基础上,从本底

和状态两个角度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

权重,采用综合加权指数方法,借助GIS空间分析方法对中方县地质环境承载力

进行了评价,为中方县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支撑服务中方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

一、评价区概况

中方县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沅水流域,位于雪峰山复式背斜北西侧,地貌以

低山、丘陵为主,山地、平原兼有,平原占总面积的1.37%,丘陵占总面积的

17.92%,山地占总面积的80.71%。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形成东南高、西北低

的地势,中部脊状凸起,形似驼峰,主要山脉呈北东向延伸。东西向断面呈“W”形。东南部多山地,海拔1000m以上的山峰近60座;西北部主要是丘陵、岗地

与河谷平原,海拔在300~400m之间。中方县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西南部中方

镇-桐木镇以滑坡、地面塌陷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区、北部花桥镇-泸阳镇以滑坡

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区、东部的花桥镇东-铜湾镇-新路河镇-铁坡镇以滑坡崩塌

为主的地质灾害发育区等3个区域。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基本与月降雨量呈正相关,降雨量越大,发生的地质灾害数量越多,特别是暴雨及连续降雨集中的5-6月,

占地质灾害总数的66.33%。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日渐增强,主要表现

为交通建设、城镇建设、矿产资源开发、水利水电开发等。大量的人类工程活动

破坏了斜坡原始平衡状态,诱发了地质灾害,与人类工程活动有关的地质灾害点

占地质灾害总数的4.33%。

二、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由地质环境承载本底和地质环境承载状态两个方面构建[1]。

地质环境承载本底主要从地质灾害易发性方面进行评价,表达地质灾害发生

的可能性,反映区域地质环境承载人类活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影响因素包含:

地质灾害易发性、年平均降雨量、年均暴雨日数、地震动参数以及土地开发利用

程度等指标。其中,地质灾害易发性是重要指标,易发性的评价主要从灾害点密度、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形坡度、降雨量、人类工程活动、植被覆盖率7个

方面进行评价。地质环境承载状态是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的基础上叠加地质灾害点

的分布和危害程度分析进行评价。其中,地质灾害危害程度是重要指标,危害程

度评价主要依据受威胁人数和潜在经济损失进行评价。

三、评价方法

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中方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权重进行

计算,再结合综合指数法,利用GIS空叠加分析技术,对中方县地质环境承载能

力进行等级划分[2]。

四、评价过程

对选取的本底及状态评价因子,基于ArcGIS网格剖分功能,对各评价因子

进行1km×1km网格划分,共划分为1819个评价单元。通过综合指数模型定性对

各个评价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形成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评价结果。通过科学

设置分析标准,将承载本底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完成承载本底评价。通

过科学设置承载状态阈值,将承载状态分为超载、均衡、盈余三种状态,完成承

载状态评价。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以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评价结果为基础,运用ArcGIS空间叠加分析功能进行定性评价。将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划分为:强、中等、弱三个等级。

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等级

五、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

根据承载本底评价等级和承载状态评价结果,结合地质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评

价矩阵,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结果由强到弱可分为3个区:

(1)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强区,主要分布在中方镇、桐木镇、泸阳镇、花桥镇、新建镇、袁家镇、蒿吉坪瑶族乡等区域,占中方县总面积的74.47%。该区域

为地质灾害低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小,支撑城镇建设或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能

力强。

(2)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中等区,主要分布在泸阳镇岩子园村-下坪村、花桥

镇山羊头-铜鼎镇铜鼎坪村、新建镇小岩村-铁坡镇簸箕湾、袁家镇成天屋-大沙

坪村、新路河镇黄土坡村-铁坡电站、中方镇翁公冲-南岔、桐木镇岩龙田-中方

镇大冲,占中方县总面积的16.85%。该区域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地质灾害危险

中等,支撑城镇建设或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能力中等。

(3)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弱区,主要分布在花桥镇梅树冲村-泸阳镇五全村、

铜湾镇和村村-黄溪村、铁坡镇-新路河镇、蒿吉坪瑶族乡罗洪村、桐木镇黄家坳

村-黄家湾村,占中方县总面积的8.68%。该区域为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地质灾害

危险大,支撑城镇建设或农业生产等人类活动能力弱。

六结论和建议

本文以中方县为研究对象,主要从地质灾害方面对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

评价,得出以下结论:

(1)以中方县地质环境特征为基础,选取地质灾害易发性等本底评价因子,地质灾害风险性等状态评价因子,构建了地质环境承载力等级评价指标体系。

(2)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和综合指数模型对各个指标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结果表明,中方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整体状况较好,承载能力强区占总面积的

74.47%,承载能力中等区域占16.85%,承载能力弱区仅占8.68%,反映了中方县

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总体上均在地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

(3)通过分析可知:制约中方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弱的主要因素为地质灾

害发育较多、地形坡度较大、暴雨、松散土体分布等。因此,建议按照地质灾害

防治规划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和监测,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改善地质环境条件,提高地质环境承载力;城镇开发边界和农村居民点应避让地质灾害高风险区;在地质环境承载能力中等和弱区内进行规划选址,应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小磊、柳炳利、陈国东.基四川省彭山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8,35(3):65-73.

[2]王利、焦红军、杨坡.基于GIS空间分析的济源市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分区[J].河南科学,2020,38(11):1792-1799.

基于GIS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第一章:绪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是资源环境管理的重要一环。GIS 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它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本文将介绍基于GIS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第二章: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空间分布的分析、模拟,可以绘制数字地图,进行图层管理、数据可视化等。GIS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分析潜在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是关键。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模型有很多种,例如基于灰色理论、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和应用是针对不同的情况和目标,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第四章:案例研究

为了验证本文所介绍的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 用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的有效性,我们选取了福 建省宁化县为案例进行研究。 该项目主要通过GIS技术对宁化县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 条件、景观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合和可视化 处理。同时,结合宁化县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规划等信息,为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宁化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并得出了宁 化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状况评价结果。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研究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及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以福建省宁化县为案例进行了 调查和评估。结论表明GIS技术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 力评价中,而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的构建模型则能够为资源环 境承载力评价提供有效的评估标准和依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 更加深入地探索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进一 步完善构建模型,推动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论文资料)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实验报告 ——基于GIS的金陵监狱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实验目的: (1)掌握ARC GIS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图像配准、矢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分析制图等功能,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思想; (2)了解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借助ARC GIS解决中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3D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空间建模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实验数据: 本次研究采用江苏省金陵监狱的1:5000地形图、遥感影象图等其他资料作为基础数据。金陵监狱地属南京市区东郊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汤山街道金丝岗,宁杭公路(122省道)19公里路程碑南侧1.5公里处,青龙山与黄龙山之间。其区域范围介于北纬32°01’~32°03’,东经118°56’~118°58’之间,东西宽约0.8公里,南北长约3.4公里,总面积约2.29平方公里。 三、实验过程与方法: (1)原理与技术路线 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划定非建设用地,对规划区内的用地进行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开发政策和空间管制规划。 本次建设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建设阻力—潜力模型,建设阻力即为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分析监狱辖区内阻碍用地开发建设的因素,划分敏感区和发展潜力区,在此基础上抓住影响金陵监狱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态保护和产业调整、土地置换等,将规划区内的用地划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开发强度和开发政策,力争实现金陵监狱快速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 实验步骤: ①区域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②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分析指标体系 ③利用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多指标数据库 ④确定各指标属性值,评价权重,建立评价模型 ⑤分析评价结果,进行用地适宜性评定 ⑥指定空间管制规划,指导区域发展。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摘要: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和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对保障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独立评价且有各 自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地资源、水 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 8 个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 模型及GIS技术对土地做出适宜性分析,得到该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研判 未来变化趋势和重大风险,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应对策略,更好的支撑国土空 间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1、评价区域概况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变化,西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地、东部平原 和东南部泊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5.2%、29.6%、52.8%、2.4%。 土地利用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土地总面积2140.44平方公里,类型多样,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裸土地、裸岩石砾 地等均有分布。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淇河、卫河、羑河、汤河等,拥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和盘石头水库、夺丰水库等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在保障和调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方面起到了巨大 作用。但全市水资源短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853万m3,人均水 资源量216m3,仅为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8.4%。2020年全市总人

口156.60万人,城镇化率60.98%,地区生产总值980.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万元。 2评价过程 2.1研究思路 综合考虑评价数据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项评价,按 照评价对象和尺度差异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 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的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基于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结果,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和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集成评价,同时识别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本底条件、问题与风险,分析农业生产潜力和城镇建设潜力,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三条 控制线的划定、重大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2.2评价技术流程 评价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客观、因地制宜、简便实用的评价原则,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征,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 体系,在充分搜集数据的基础上,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 项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承载规模”, 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三条控制线的划定、重大工 程提供支撑。 2.3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保证“双评价”成果的科学、好用、适用,构建了涵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8个单要素,包含坡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降水量、地形起伏度等19个指标 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了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研究

城市规划中的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研 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对于环境承载力的评估越来越重要。环境承 载力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支撑人口、资源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的能力。城市规划中的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的研究,旨在帮助规划者了解城市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承载的人口规模、资源利用程度以及环境负荷情况,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环境承载力评估方法需要兼顾人口压力、资源利用和环境负荷等多个因素的综 合考量。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 1. 基于指标体系的评估方法:通过构建一个包含人口、资源利用和环境负荷等 多个指标的评估体系,来综合评价城市的环境承载力。这种方法通常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评估结果。 2. 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法:利用GIS技术,将人口、用地、资源分布等 信息进行空间分析和交叉分析,来评估城市的环境承载力。通过将各种数据叠加在地理空间上,可以直观地展现城市不同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差异,为规划决策提供参考。 3. 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将城市与周边自然生态系统联系起来,以生态系统 为基础,评估城市人口对生态系统提供的各种服务(如食物、水资源、空气质量等)的需求和压力,进而评估城市的环境承载力。这种方法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 环境模型模拟方法:通过建立环境模型并进行模拟,评估城市在不同人口规 模和资源利用水平下的环境变化情况,从而估计城市的环境承载力。这种方法可以对城市的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和规划,帮助规划者制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在进行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的同时,还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综合性评估:环境承载力不仅仅与人口规模有关,还涉及资源利用效率、环境管理措施等诸多因素。因此,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全面了解城市发展的潜力和限制。 2. 可持续性评估:环境承载力的评估应该关注城市长期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估结果应该能够指导城市规划者在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同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 3. 数据可靠性:环境承载力评估所依赖的数据应该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采集和管理体系,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4. 公众参与:环境承载力评估的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意见和参与。通过与公众的合作和沟通,可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和数据,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 总之,城市规划中的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估方法的研究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只有了解城市的环境承载能力,才能在规划过程中科学决策,平衡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评估方法,我们将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更精准和可靠的科学依据,促进城市的绿色、智能和可持续发展。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基于GIS的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赵桔青;陶福寿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对区域发展限制程度的描述,其评价方法和体系的构建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本文以昆明市寻甸县为例,以二次调查、国土资源遥感监 测成果为数据源,基于该区域的城市生态现状选取的评价因子,在GIS空间分析技术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测算出寻甸县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并以此为基础分 析评估其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结果得出:寻甸县土地资源承载力现状的承载力因子 K为0.69,表明该区域土地资源承载空间有一定的挖掘潜力. 【期刊名称】《软件》 【年(卷),期】2018(039)007 【总页数】6页(P52-56,88) 【关键词】GIS;土地承载力;评价体系;模型构建 【作者】赵桔青;陶福寿 【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云南财经大学教 务处云南昆明 6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701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在一定技术水平、经济投入强度下,一个地区在不引起土地退化,或不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负面影响,或不使环境遭到严重退化时能持续、稳定支持的,具有一定文化背景、消费水平、发展规模的最大人口数量,或相应强度的人

类活动。简单来讲,就是一定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能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1]。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 指标[2],对区域发展决策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土地承载力研究兴起于20世纪中叶[3],至80年代以后,以土地-粮食-人口关系 为主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对全球和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4]。 进入90年代,以计算土地食物生产力和人口限度为主题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体系逐渐壮大,根据承载主体、对象、研究尺度进一步细化了承载力研究内容。世纪之交,现代技术如计算机平台、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5-7]等与模型分析 相结合的方法更是极大地提高了土地承载力研究的定量化水平和精确程度[8-9]。 本研究以昆明市寻甸县为例,结合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因素,基于GIS 空间分析技术[10-12]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建立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和 土地资源承载指数模型,对区域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评价。 结合寻甸县城市生态现状,选取适当的评价因子,根据各个评价因子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赋值标准,通过数学模型,利用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功能,对评价 单元各个评价因子的分值进行计算,并对计算成果进行分析,确定寻甸县土地生态适宜性等级,确定适宜用于城镇开发建设的土地面积;选取土地人口承载力计算指标,估算寻甸县人口规模上限,结合寻甸县现状人口数据,评估寻甸县人口发展容量。 在维持寻甸县生态环境稳定和景观格局结构合理的条件下,土地资源对流域内的人口规模、城市规模、城市布局等具有限制作用,决定了承载的人口规模。本规划根据寻甸县土地利用现状情况,综合考虑寻甸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两方面的因素,构建一套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 具体评价方法为:基于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工具,利用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 态因子组合法,然后通过评价因子选择、生态因子分析、生态适宜性综合评价三个

基于GIS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研 究 摘要:本文介绍了基于GIS技术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研究方法和应用,重点阐述了适宜性评价和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和作用。首先介 绍了“双评价”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然后分析了适宜性评价和承载力评价的 指标体系、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方法,同时探讨了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和 应用。最后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GIS技术,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评价,承载力评价。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土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显得尤为重要。然而,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例如 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采、土地的过度利用等。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合 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工具。“双评价”是国土空间规划技术标准体系中的一项内容,是国土空间规划调查分析阶段 的核心环节,是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监督的 理论依据。 本文基于GIS技术,探讨了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着 重分析了适宜性评价和承载力评价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提出 了相关建议和措施,以期对国土空间规划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概念及评价方法 1.1 概念 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包括土地、水、气候、环境、 生态、灾害、区位等因素,对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产适宜性、城镇建设适宜

性进行评价,以确定国土空间开发利用的适宜程度。承载力评价是研究限制性资 源要素在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不同用途之间合理配置的前提下,资源环境要素 可以承载人类活动的最大合理人口规模、经济规模或用地规模。承载力评价实际 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通过客观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 定量测算国土空间开发潜力。 1.2数据收集和处理 数据收集和处理是“双评价”研究的基础。在数据收集方面,需要收集土地、水、气候、环境、生态、灾害、区位等方面相关数据。这些数据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方法等手段获取。在数据处理方面,需要对数据进行 归一化处理和空间分析,以便于进行适宜性评价和承载力评价。 1.2评价方法 新时期的国土空间规划将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平台。其包括数据采集、 存储、查询检索、空间分析、显示表达、成果输出等各类功能,GIS是“双评价”的重要载体。具体评价步骤如下: (1)指标体系的建立: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土地、水、气候、环境、生态、灾害、区位等方面的评价指标(见表1),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2)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专家咨询、层次分析法、熵值法等方法,确定 各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各指标对适宜性评价的影响程度。 (3)指标值的标准化:将各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以便于进行综合 评价和比较分析。 (4)综合评价:根据指标体系和权重,计算各评价单元的综合评价值,反 映的适宜性程度和承载力程度。根据评价值的大小,可以将评价区域分别按照农 业生产、生态保护、城镇建设三个方面划分为适宜、不适宜或生态保护一般重要、重要和极重要等不同等级,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依据。

四川省彭山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四川省彭山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李小磊;柳炳利;陈国东 【摘要】This paper proposed a procedure to evaluate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geology in prefectural territory area and applied this procedure to the evaluation of carrying capacity of geology in Pengsh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First, an index system of evaluation was built from two perspectives: carrying background and actuality. Second, an evaluation result was obtained using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single-factor assessment and index-weight method. Finally, the probability assessment, hazard assessment,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and competitive risk assessment on geological disasters we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result. The evaluation result showed that the carrying background and actuality of geology environment in Pengshan are in good condition. Furthermore, the proposed procedure can be applied to other prefectural territory area in Chengdu-Chongqing economic zone.%针对县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问题,以四川省彭山区为例,从本底和状态两个角度构建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GIS空间叠置分析、单因素评价和指标权重法等方法对研究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得到了彭山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地质灾害危险性、地质灾害易损性和地质灾害风险性的评价结果,形成了县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技术流程.结果表明彭山区地质环境的承载本底和承载状态均较好.研究成果可对成渝经济区内其他县(区)地质环境承载力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期刊名称】《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摘要: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的重要方式。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5年电白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及效率三个准则层承载力值分别为0.3,0.32,0.84,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承载力与效率承载力间存在较大差距。考虑到全区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建议必须加强对当地自然资源尤其是森林、耕地等的保护,优化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水平。 1前言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对资源开发强度与环境承载力之间是否协调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综合衡量人口、资源、环境是否协调、经济发展是否可持续,具有系统性、开放性、动态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通过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判模型评估电白区生 态环境承载的基本状况,对制约电白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进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目的是为建设用地供给的空间配置和社会生产力的布局提供科学依据。2研究区概况 电白区位于广东省西南部,茂名市东南部,粤西地区的东部,东经110°54′-111°29′、北纬21°22′-21°59′。东部以儒洞河与阳西县为界,东北部与阳春县相邻,西北至北部与高州市接壤,西至西南部与茂南区、茂港区毗连,东南濒临辽阔的南海。电白区海岸线长约220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2014年2月,国务院同意调整茂名市部分行政区划,撤销茂港区和电白县,设立茂名市电白区,原茂港区并入电白区成立新的电白区。 3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 3.1评价指标体系 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由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构成,遵循综合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区域性等原则,根据区域资源状况、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等方面与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密切相关因素,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效率五个方面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将资源环境合并为资源环境子系统,将社会、经济合并为社会经济子系统,效率单独为一个子系统。本次评价通过专家咨询并借鉴国际国

基于GIS的城市规划和空间分析

基于GIS的城市规划和空间分析概述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优化设计,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综合性规划活动。而空间分析则是通过对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揭示城市空间的特征、问题和潜力,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在现代城市的发展中,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规划和空间分析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和方法。 一、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1. 基础设施规划 城市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它们的合理布局对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GIS可以通过对城市的地理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基础设施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交通流量和道路网络,可以确定道路建设的需求和优化路线;通过分析水资源分布和供水管网,可以确定供水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方案。 2. 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对城市土地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利用的规划活动。GIS可以通过对土地利用现状和潜力进行分析,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可以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和环境影响,可以评估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 3. 环境保护规划 环境保护规划是指对城市环境资源进行保护和管理的规划活动。GIS可以通过对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和质量进行分析,为环境保护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

过分析空气质量和污染源分布,可以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区域和措施;通过分析水体质量和水资源利用,可以评估不同水环境管理方案的效果和成本。 二、GIS在空间分析中的应用 1. 地理数据分析 地理数据是GIS的核心内容,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质地貌、气候气象等。GIS可以通过对地理数据的分析,揭示城市空间的特征和问题。例如,通过分析地形和地貌数据,可以确定城市的地势起伏和地质灾害风险;通过分析气候和气象数据,可以评估城市的气候适宜性和气候变化影响。 2. 空间模型建立 空间模型是对城市空间关系和过程进行描述和模拟的数学模型。GIS可以通过对地理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建立城市空间模型,以揭示城市空间的潜力和问题。例如,通过建立交通模型和人口模型,可以评估城市交通拥堵和人口流动的影响;通过建立景观模型和生态模型,可以评估城市景观质量和生态环境状况。 3. 空间决策支持 空间决策支持是指利用GIS提供的空间分析结果和模型,为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例如,通过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案的效益和风险,可以为土地利用决策提供参考;通过分析不同基础设施建设方案的成本和效果,可以为基础设施规划提供决策支持。 结论 基于GIS的城市规划和空间分析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工具和方法。通过对地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可以揭示城市空间的特征、问题和潜力,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然而,GIS的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例如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等。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GIS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以推动城市规划和空间分析的发展。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基于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影响,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率和强度都在不 断增加。地质灾害作为一种特殊的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多种形式。由于其突发性和破坏性,给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估地质灾害的风险,提前预警和防范灾害的发生,成为了当下研究的重要课题。而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方法,依托强大的空间 分析和图形表达能力,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一、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现状 GIS技术作为一种集成了地理信息、数据和工具的空间信息处理系统,已经成 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重要手段。通过GIS技术,可以整合各种空间数据源, 包括遥感影像数据、地形地貌数据、土壤类型等多种信息,构建出灾害评估的空间数据库。并通过各种空间分析、地理信息可视化手段,如地图叠加分析、空间模型和3D可视化等技术手段,快速准确地评估空间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风险。目前,在 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实践中,GIS技术已经成为了评估地质灾害风险的首选技术。 二、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具体应用 (一)基于GIS的地面塌陷风险评估 地面塌陷是一种因地下水位下降、地下煤矿采空区、软弱土层液化引起的灾害,不仅对生命财产造成直接威胁,还会对地下水资源、环境等带来长期的影响。通过GIS技术,可以对地下底质、地形坡度、地下水位等多种因素进行剖析和分析,确 定地面塌陷的存发地段,并结合历史塌陷记录和实际监测数据,推导出塌陷风险等级,进而进行预警和防范工作。 (二)基于GIS的滑坡预测与评估

滑坡是一种由于地质构造、地表载荷、地下水位等因素导致的地形向下滑动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干扰,其灾害性也越来越突出。通过GIS技术,可以对滑坡区域的地形、地质、水文等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和综合,得出滑坡的潜在规模和威胁程度。同时,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和更新地表信息,辅助滑坡监测和预警工作,为及时采取避险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基于GIS的泥石流风险评估 泥石流是由于暴雨等自然灾害引起的一种沟谷型地质灾害,具有流速大、破坏力强等特点。通过GIS技术,可以对泥石流的成因和发展过程进行分析和模拟,对泥石流的流域分布、流量、速度等进行预测和评估。同时,针对泥石流防治的需求,也可以利用GIS技术建立泥石流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和应急响应。 三、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的优势与挑战 GIS技术的应用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提供了很多便捷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据整合和处理能力强,支持多种数据类型的集成和分析。 (二)有利于建立全球整体视角和精细尺度的空间分析,为决策提供全面、准确的重要数据。 (三)提供灵活、动态、三维可视化的数据表现方式,为科学决策和公众信息共享提供便捷方式。 不过,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主要包括: (一)数据的获取、质量、完整性和精度的影响。 (二)空间分析算法和模型架构的改进和优化。 (三)GIS技术与其他信息技术的融合和协同能力的提升。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城市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以南宁市为例 摘要:为了评估城市土地用作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程度,以南宁市为例,识别市域内可用于进行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和生态敏感、脆弱、必须重点保护的区域。应用了生态适宜性评价方法,采用ArcMap空间分析软件,综合考虑了水域、保护区、用地现状、地形地貌、工程地质等多项因子,并对不同因子赋予不同的权重进行叠加得到适宜性评价,为合理有效地安排土地资源的用途提供了重要依据说明了 GIS 用于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操作流程,并对 GIS在城市规划用地适宜性评价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 1引言 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土地合理利用的第一步。在建设用地的分析选择中,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条件的影响,且有些条件并不能具体的量化,由于影响因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致使传统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多采用定性分析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这使得评价过程中带有较大的主观性。 为了更好地为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尝试将GIS技术引入城市规划工作中,以期为用地适宜性评价提供一种客观定量的分析方法。

GIS技术不仅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显示功能,能将城市用地的特征进行直观显示;同时还具有评价过程中所需的多种空间分析模型,可对图形进行距离分析、叠加分析等;另外,GIS软件中的专题图制作功能,可根据需要对某属性的分段等级和范围值任意调整,对应的显示图随之变化,这也大大方便了评价因子的等级划分和因子图、结果图的制作。 2基于 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文以南宁市为例,在地图重叠法的基础上考虑了不同评价因子的权重,对基于 GIS的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流程进行具体分析: 2.1评价因子的选择 根据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基本原理,结合地区特征和数据的易获取性选择对城市发展用地具有共性且影响相对较大的独立因子,本次实验性分析选择如下因子:选取了水域、土地利用现状、坡度、地质、地貌、保护区等因素。 1)水域包括河流、湖泊和水库。地表水域在提高城市景观质量、改善城市空间环境、调节城市温度湿度、维持正常的水循环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引起城市水灾、易被污染的环境因子。土地的建设和开发对附近的水域的生态环境有很大影响。原则上,开发用地应尽可能远离水域,以免造成对水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水体的污染。

gis空间分析

gis空间分析 【GIS空间分析】 GIS空间分析(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是指利用计算机和 特殊软件技术对地理、地貌、地质、水文等地球表层信息进行科学分 析和处理的一种技术手段。它通过空间数据的获取、管理、分析和可 视化展示,帮助人们深入了解地理空间关系,从而在地理决策、规划 和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从GIS空间分析的定义、原理、应用 以及未来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给读者对这一领域有一个系统、 全面的了解。 一、GIS空间分析的定义 GIS空间分析是通过对空间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实现地理空间信息的获取、提取、融合和展示的一种技术手段。它结合了计算机科学、 地理学、数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空 间关系、属性关系和统计关系的分析,从而揭示地理空间的内在规律。GIS空间分析可以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分类、查询、计算和模拟,进而为地理决策提供科学支持。 二、GIS空间分析的原理 GIS空间分析的原理基于空间数据的统计分析和空间拓扑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空间统计分析: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描述、分布和 变异等分析,揭示地理现象的空间规律。例如,可以通过点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空间插值等方法,推测出分布在特定区域的事件规律, 为决策提供依据。 2. 空间拓扑分析: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空间关系和拓扑关系分析,揭示地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约束关系。例如,可以使用拓扑关系分析 方法,判断道路网的连通性和阻断情况,为交通规划和设施布局提供 支持。 3. 空间模拟分析: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模拟和预测,揭示不同因

基于ArcGIS算法支持下的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构建

基于ArcGIS算法支持下的降雨型地质灾害 易发性评价模型构建 地质灾害是指由地质环境变化引起的对人类生活和财产安全造成威胁的自然灾害。降雨是引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构建一种基于ArcGIS算法支持的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详细介绍该模型的构建过程。 一、模型背景和原理 降雨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是基于ArcGIS平台上的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技术开发,并结合统计学和空间分析方法,通过对多种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评估降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影响程度。 二、模型数据 1. 降雨数据 降雨数据是评估地质灾害易发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获取历史降雨数据,并结合实时降雨监测数据,构建了具有时空分辨率的降雨数据集。 2. 地质灾害数据 地质灾害数据是构建评价模型的基础数据,包括历史地质灾害案例数据、地质构造数据、气候数据等。这些数据经过处理和整理后,形成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数据集。

3. 地质环境数据 地质环境数据是评估地质灾害易发性的重要依据,包括地形地貌、 岩性分布、土壤类型等。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和地面调查手段获取这些 数据,并与GIS数据进行融合,形成地质环境数据集。 三、模型构建步骤 1. 数据预处理 将获取到的降雨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和地质环境数据进行预处理, 包括数据清洗、去噪处理、数据重采样等。 2. 空间数据分析 利用ArcGIS平台提供的空间分析工具,对预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空 间分析,包括计算降雨的空间分布、地质灾害的空间分布等。 3. 属性数据分析 将降雨数据、地质灾害数据和地质环境数据进行属性数据分析。通 过建立数学模型,计算不同降雨强度下地质灾害的风险指数。 4. 模型验证与评估 将构建好的模型应用于真实环境中,对模型的结果进行验证和评估。通过与实际地质灾害事件进行对比,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四、模型应用与展望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docx

附件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试 行) 国土资源部 2016年7月

总目录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土地部分) (1)

(29) 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地质部 分)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土地部分)

第1章总则 (5) 1.1适用范围 (5) 1.2定位与任务 (5) 第2章评价原则 2.1科学性 (6) 2.2协调性 (6) 2.3差异性 (6) 2.4层次性 (6) 2.5动态性 (6) 2.6可行性 (7) 第3章评价程序 (7) 3.1明确评价单元与底图 (7) 3.2收集资料与数据整理 (7) 3.3剖析资源环境突出问题 (8) 3.4划分资源环境类型区 (8) 3.5开展基础评价 (8) 3.6进行修正评价 (9) 3.7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 (9) 3.8提出承载力提升对策 ....................................... 第4章成果要求.. (11) 4. 1成果形式 (11) 4.2报告内容 (11)

4.3图件要求 (12) 第5章成果应用 (13) 5. 1应用方向 (13) 5.2层级要求 (13) 第6章附则 (14) 6.1符合国家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14) 6.2加强部门协调和公众参与 (14) 6.3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14) 6.4本技术要求的解释 (14) 附录A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15) 附录B 土地综合承载力基础评价方法 (16) 附录C 土地综合承载力修正评价方法 (23)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基于GIS的耕地质量等别评价——以宜昌市夷陵区为例 牛欣然;张丽琴;龚健;刘庆亚 【摘要】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is the foundation of understanding the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comprehensively, changing the mono-management of cultivated land quantity into multi-criteria management focusing on the quantity, quality and ecology and promoting the economical and intensive utilization of land resources.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evaluation is also the key foundation of analysis on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dynamics and achieving the goa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ake Yiling district of Yichang as an example, using GIS as the tool, in order to keep the up-to-date arable land quality grade results and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 this area. The analysis helps to understand the variation of the area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mast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 within a year 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caused by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change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quality of Yiling district was improved consistently, comparing with the previous quality evaluation results. The evalu-ation of the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ational grade, utilization grade and economic grade ensured the continuity of the update of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total area of arable land emerges on growth trend, culti-vated land quality has a certain promotion as well. The main contribution is from the area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案

一、工作背景 (一)基本概念 据《江苏省市级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要点(试行)》,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可以科学预期的时期内,区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要素所能够持续支撑该区域2020年、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及远景规划所确定的居民生活水平的最大人口规模,以及可持续增长的最大经济规模,由此可能允许的最低的耕地保有规模、最适的生态用地规模和最大的建设用地规模。具有资源环境承载的基础性、承载容量有限性、承载空间可调控性、动态变化性、区域关联性特点。(二)评价目的与原则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健康水平”的关键表征指标。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深刻揭示影响各设区市资源环境承载的短板与影响要素,科学反映各设区市资源环境综合承载水平,明确区域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承载潜力和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确定、指标规模调整、空间布局和结构优化等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支撑。主要原则有客观真实、限制性、可操作性、可应用性、“红线”原则。

二、评价内容 (一)资源环境现状分析 其一,全面查清资源环境现状。对影响承载力的资源环境要素(土地资源、水资源、地质环境、土壤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等)、社会经济发展作全面调查,查清资源与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阶段和功能定位。其二,分析资源环境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利用历史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演变过程,分析资源禀赋对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和程度的影响。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或约束因素识别 从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资源要素或环境容量保障能力、粮食或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范等方面,识别国土保护与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区域土地利用的资源环境影响或约束因素。重点关注采煤塌陷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三)资源环境关键因素情景分析 经济社会发展设置“保持现有速度”、“基础情景”、“快速增长”三种情形,资源环境基础条件设置“改善”、“基础情景”、“减弱”三种情形。其中,基础情景依据各个因素相关部门的规定和规划确定,如:市、县、区政府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