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勤县资源与经济承载力现状研究与评价

民勤县资源与经济承载力现状研究与评价

民勤县资源与经济承载力现状研究与评价

一、引言

资源与经济承载力是评估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在一定的资源条件下,一个地区可支撑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民勤县这样一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县级市来说,资源与经济承载力的研究与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资源状况分析

民勤县位于酒泉市东南部,是甘肃省西北部的一个内陆县,地处青藏高原向黄土高原过渡的地带。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该县的资源相对有限。首先是土地资源,民勤县总土地面积约为180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占比较大,但因地质条件不利,可耕地面积有限。其次是水资源,民勤县流域内主要以天然河流为主,地下水资源缺乏且质量较差。再次是矿产资源,甘肃省是中国主要的贫矿资源地区之一,但民勤县的矿产资源丰富度较低,只有少量的煤炭、石灰石等矿产。最后是人力资源,尽管人口数量较多,但教育水平普遍较低,科技人才稀缺。

三、经济承载力评价

1. 综合经济承载力

综合经济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物质和人力资源条件下,一个地区所能承受的经济增长水平。民勤县的综合经济承载力相对较低。一方面,由于资源的匮乏,县级市的经济规模受到一定限制;另一方面,人力资源的不足和技术水平的不高也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因此,民勤县的综合经济承载力较为脆弱。

2. 农业承载力

农业是民勤县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社会稳定和农民生计的基

础。然而,由于土地资源有限,民勤县的农业承载力较低。农业生产面临着土地资源短缺、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等问题。此外,农业发展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限制了农业的持续发展。

3. 工业承载力

工业是民勤县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之一。然而,由于矿产资源匮乏,民勤县的工业承载力有限。县内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冶金、建材和纺织等传统产业上,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处于资源相对欠发达的地区,民勤县工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

四、对策建议

1. 科技创新

提高民勤县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培养和引进更多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物质资源的利用效率。

2. 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矿产资源,延长资源利用寿命。

3. 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

4. 人才培养

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和技术人才,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五、结论

民勤县资源与经济承载力较为薄弱,资源状况和科技水平的限制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但通过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等对策,可以增强民勤县的资源与经济承载力,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民勤县作为资源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其工业发展受到较大的制约。传统产业主导的工业结构使得科技含量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为了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民勤县应采取一系列对策和建议。首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更多的科技人才,促进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其次,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矿产资源,延长资源利用寿命。再者,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和生产效益。最后,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和技术人才,提高整个人力资源素质水平,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对策,民勤县可以增强资源与经济承载力,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000吨红枣深加工项目

第1章概况 1.1项目建设背景 民勤县位于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所包围,东北与内蒙古接壤,南邻武威市,西南与金昌市毗连,地理位置在东经103°02′—104°02′、北纬38°05′—39°06′之间。东西长165公里,南北宽115公里,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全县海拔1320—1750米,由沙漠、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基本地貌组成。民勤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区,大陆性沙漠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冬冷夏热、降水稀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年均降水量110毫米,蒸发量高达2644毫米,昼夜温差25.2℃,年均气温7.8℃,年日照时数为3217小时≥10℃有效积温3256℃,无霜期162天,特别适宜枣树的种植和生产,民勤县所产的河南灰枣、民勤小枣是甘肃名优特产,可与新疆哈密大枣相媲美。 由于石羊河上游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降低和中游用水激增,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上世纪50年代的5.9亿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0亿立方米。目前,民勤的荒漠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94%,沙漠以每年3至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2007年以来,国家批复实施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对保护生态、节约水资源、实现绿洲持续生存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加快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就必须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建立与水资源承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使有限的水资源产生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针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和生态

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采取合理配置水资源、明晰水权、加强用水管理、产业结构调整、灌区节水改造、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在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同时,尽快改善全流域尤其是民勤县的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态好转、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稳定的治理目标。 近年来,民勤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农产品加工业项目。一是突出抓好具有地方特色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坚持控制灌溉面积与降低灌溉定额相结合,以降低定额为重点;渠系节水与田间节水相结合,以田间节水为重点;工程节水与管理节水相结合,管理优先;常规节水与高新节水相结合,积极发挥高新节水的示范作用。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其向高效性、规模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二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条,牵动农产品快速转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培育农产品新的增长点。按产业化的要求,种植业走农工贸一体化,畜牧业走工商贸一条龙的发展道路,真正实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把农民的产、加、销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加工增值、销售服务等增加财政收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三是大力推进现代新农业、高效节水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发展,利用民勤县传统农业大县的优势,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精品农业、订单农业,走农业产业化之路。

浅谈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浅谈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 土地整理是指对农村和城市地区的土地进行规划、优化配置和整合,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工作。土地整理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是对土地整理工作进行综合评价和决策支持的重要手段。本文将从土地整理资源评估和土地整理经济效益评估两个方面对土地整理的资源与经济效益评估方法进行浅谈。 一、土地整理资源评估方法 土地整理资源评估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进行系统的测量和评估,以确定土地整理的可行性和优化方案的科学性。土地整理资源评估方法可以从土地整理规模评估、土地整理质量评估和土地整理投入评估三个方面来展开。 1、土地整理规模评估 土地整理规模评估是指通过分析和计算土地整理面积、土地整理类型和土地整理强度等指标,来确定土地整理的规模和力度。常用的方法有土地整理面积指标法、土地整理适度程度评价法和土地整理强度指数法。 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质量评估法是通过测量和评价土地整理后的耕地的土壤肥力、农业生产能力和耕地生态环境等指标,来评估土地整理后的耕地质量。土地整理后的水资源利用评估法是通过衡量土地整理后的地表水、地下水和灌溉水资源的利用效益和保护状况来评估土地整理后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土地整理后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估法是通过分析和评价土地整理后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生物多样性等指标,来评估土地整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理投资成本评估法是通过测算土地整理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等来评估土地整理的投资成本。土地整理投入产出比评估法是通过分析土地整理的投入产出关系和投资回报情况来评估土地整理的经济效益。土地整理收益评估法是通过估算土地整理后的土地增值、土地利用价值和土地收益等指标,来评估土地整理的收益情况。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 1、资源承载能力 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 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 1、资源指标 (1)水资源利用率 (2)土地资源利用率 (3)森林、草原覆盖率

(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 2、环境指标 (1)空气质量指数 (2)水质量指数 (3)土壤质量指数 3、经济指标 (1)人均收入 (2)GDP (3)能源消耗量 4、社会指标 (1)人口密度 (2)教育水平 (3)健康水平 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分析法 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 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本文将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提供农田用地,支持粮食和经济作 物的种植,还提供居住和工业用地,支持城市化进程。此外,土地资源还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1. 农业用地:农业占据了全球土地利用的大部分,但由于粮食需求的增长和大 规模工业化农业的兴起,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质量也受到威胁。此外,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农业产出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影响。 2. 城市用地: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导致城市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工业、商业和住宅区扩张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这导致了城市扩张的不断加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然而,由于工业 化进程的迅猛增长,以及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工业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这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4.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然而, 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大量的生态用地被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因此,保护生态用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 1.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和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激励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监测和动态更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3. 提倡节约集约的土地利用方式,推动循环经济模式。通过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科技进步等手段,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 4. 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生态环境的修复。通过采取植被恢复、生态修复等措施,修复破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用地的稳定,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与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推动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环境。

基于GIS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基于GIS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第一章:绪论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是资源环境管理的重要一环。GIS 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因为它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展示。本文将介绍基于GIS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第二章: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 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可以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空间分布的分析、模拟,可以绘制数字地图,进行图层管理、数据可视化等。GIS技术能够帮助研究人员分析潜在的负面环境影响,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是关键。目前,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模型有很多种,例如基于灰色理论、熵权法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产生和应用是针对不同的情况和目标,因此选择合适的方法对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至关重要。 第四章:案例研究

为了验证本文所介绍的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 用以及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的有效性,我们选取了福 建省宁化县为案例进行研究。 该项目主要通过GIS技术对宁化县的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 条件、景观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相关指标进行收集、整合和可视化 处理。同时,结合宁化县现有的经济发展状况、区域规划等信息,为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建立了宁化县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并得出了宁 化县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状况评价结果。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本文通过研究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以及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构建模型,以福建省宁化县为案例进行了 调查和评估。结论表明GIS技术能够有效地应用于资源环境承载 力评价中,而基于主成分分析等方法的构建模型则能够为资源环 境承载力评价提供有效的评估标准和依据。在未来的研究中,应 更加深入地探索GIS技术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的应用,进一 步完善构建模型,推动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

民勤县林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319210028.html, 民勤县林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及对策建议 作者:卢雪梅 来源:《绿色科技》2019年第23期 摘要:指出了林地资源是国家重要的自然资源和战略资源,是野生动植物栖息的主要场所,也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物质基础,更是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栽体。通过深入调查和分析总结,阐述了民勤当地林地资源护利用现状,分析了保护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更好地开展林地资源保护、造林绿化工程实施、项目建设许可和林地保护行政执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地;资源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9)17-0232-02 1 林地资源概况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東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南临凉州区,西南与金昌市连接,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和巴丹吉林两大沙漠包围。全县总面积1.59万km2,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占 90.34%。全县平均海拔1400m(最低海拔1298m,最高海拔1936m),基本地貌主要由沙 漠、低山丘陵和平原3种组成。境内天然植被主要有梭梭、裸果木、白刺、霸王、柠条、怪柳、红砂、细叶盐爪爪、绵刺、沙蓄、泡泡刺等;草本植物主要有芦苇、骆驼蓬、沙蓬和蒿类等。人工植被以沙枣、杨树、梭梭、毛条、花棒及经济树木等为主;湿地植被则以芦苇、水烛、蔗草、赖草为主。林果产业以红枣、红果枸杞、黑果枸杞、葡萄等为主。县属林地总面积为135197.43hm2,其中:有林地1416.21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04%;疏林地18.56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01%;灌木林地99669.27hm2,占林地总面积的73.72%;未成林地20834.43hm2,占林地总面积的15.42%;苗圃地463.94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34%;无立木林地0.08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00%;宜林地12720.09hm2,占林地总面积的9.41%;林业辅助生产用地 74.85hm2,占林地总面积的0.06%。至目前,县属森林覆盖率达到8.88%。 2 林地资源保护利用现状 近年来,民勤县紧紧围绕保护生态、治理有效、绿色发展的总要求,大力发展现代林业,坚持“严格保护、积极发展、科学经营、持续利用”的方针,努力扩大森林资源总量,进一步提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docx

附件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试 行) 国土资源部 2016年7月

总目录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土地部分) (1)

(29) 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地质部 分)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试行) (土地部分)

第1章总则 (5) 1.1适用范围 (5) 1.2定位与任务 (5) 第2章评价原则 2.1科学性 (6) 2.2协调性 (6) 2.3差异性 (6) 2.4层次性 (6) 2.5动态性 (6) 2.6可行性 (7) 第3章评价程序 (7) 3.1明确评价单元与底图 (7) 3.2收集资料与数据整理 (7) 3.3剖析资源环境突出问题 (8) 3.4划分资源环境类型区 (8) 3.5开展基础评价 (8) 3.6进行修正评价 (9) 3.7分析承载状态空间差异 (9) 3.8提出承载力提升对策 ....................................... 第4章成果要求.. (11) 4. 1成果形式 (11) 4.2报告内容 (11)

4.3图件要求 (12) 第5章成果应用 (13) 5. 1应用方向 (13) 5.2层级要求 (13) 第6章附则 (14) 6.1符合国家其他有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14) 6.2加强部门协调和公众参与 (14) 6.3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14) 6.4本技术要求的解释 (14) 附录A 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15) 附录B 土地综合承载力基础评价方法 (16) 附录C 土地综合承载力修正评价方法 (2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研究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也日渐重要。资源环境承载力 评价模型主要是指使用数学、统计学、信息学等方法来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以便更好地管理和利用该区域的资源和环境。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地理、生态、经济等学科,因此建立完整的模型需要对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该模型的研究。 1. 地理因素 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地理因素是重要因素之一。地形、气候和水文 等地理因素决定了一个地区的资源和环境状况。例如,气候的干湿状况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地形的高低差异决定了该地区的土地资源状况。 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地理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 通过对地形、气候和水文等地理因素的分类和量化,可以建立出一个较为完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 2. 生态因素 生态因素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生态环境的状况直 接影响了生态资源的状况,例如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生态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生态因素包含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土地覆盖和土 地利用等方面。通过对这些生态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3.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非常大,例如工业污染、农业面积和城市化等。因此,在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时,需要对经济因素进行考虑。 通常情况下,经济因素包含了工业污染、城市化水平、农业面积和能源消耗等方面。通过对这些经济因素进行分类和量化,可以更好地评价一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 综上所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需要综合考虑地理、生态和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以期建立一个较为完整的评价体系。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该模型的研究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旨在评估一个 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为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 文将从指标的定义、分类、评价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指标的定义 指标是衡量某一事物或现象的量化标准,是评价和比较的基础。资源 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是指用于评价一个地区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量 化标准,通常包括自然资源、环境质量、人口、经济等方面的指标。 二、指标的分类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可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按照评 价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经济承载力指标等。 自然资源承载力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等 方面的指标。环境质量承载力指标包括大气质量、水质量、土壤质量 等方面的指标。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人均资 源占有量等方面的指标。经济承载力指标包括GDP、工业增加值、财

政收入等方面的指标。 三、指标的评价方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两种方法。 定量评价是指通过数学模型和统计方法对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出具体的评价结果。定量评价的优点是结果准确可靠,但需要大量的数据和专业知识支持。 定性评价是指通过专家评估、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指标进行主观评价,得出相对的评价结果。定性评价的优点是简单易行,但结果可能存在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四、指标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的应用范围广泛,可以用于城市规划、区域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和规模;在区域发展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在环境保护中,可以通过评价指标来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和措施。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水资源的承载力则是评估一个地区或国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估和管理水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水资源是地球上最为宝贵的资源之一,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因此,科学合理地评估水资源承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水资源总量、水资源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指标。水资源总量是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它反映着一个地区或国家可供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水资源质量则体现了水资源可利用的程度,包括水质清洁程度和水资源的可持续保护能力。水资源可再生能力是指水资源的恢复能力,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雨水的补给速度和容量。水资源利用效率则关系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高效利用水资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考虑水资源供需关系、水资源利用效益等多个方面的过程。首先,要对水资源总量进行评估,包括水资源的利用量和供应量等指标。其次,要考虑水资源质量,包括水质监测、水污染控制等方面的指标。再次,要评估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包括水资源的补给速度和容量等指标。最后,要评估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即单位水资源产出的相关指标。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选择和调整。同时,应结合当地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法规,以科学评估和指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为水资源管理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评估水资源总量、质量、可再生能力和利用效率等指标,可以及时了解和掌握水资源的状况和问题,从而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政策。 首先,可以通过评估水资源总量,掌握不同地区的供需关系,合理安排水资源的利用。其次,可以通过评估水资源质量,进行水污染控制和治理,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再次,可以通过评估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合理规划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确保水资源供应的可持续性。最后,可以通过评估水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实施水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四、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展望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首先,应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地区的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潜在问题,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其次,应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力度,完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和实践。最后,应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借鉴和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共同推动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和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预测模型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预测模型研究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日益成为 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旨在为决策者提供合理的参考和科学的依据,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模型是评估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的最大资源 利用压力的工具。目前常用的评价模型有负载指数模型和综合评价模型。负载指数模型主要通过定量指标来刻画资源环境压力,如人口密度、水资源利用率、土地利用率等,然后根据指标的加权和相对比重,计算得出负载指数。综合评价模型则主要通过考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结合多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这两种模型各有优势和局限性,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进行评价。 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测模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预测模型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建 立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常用的预测模型有时间序列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时间序列模型以时间为坐标轴,通过分析过去的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预测未来。系统动力学模型则以系统的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基础,分析系统内部因果关系,通过模拟来进行预测。这些预测模型可以提供对未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变化趋势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三、模型研究的意义与挑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预测模型的研究对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具有重 要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决策者了解当前资源环境的状态和潜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其次,模型的预测能力可以提前预警,避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超负荷导致的问题。然而,模型研究也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密切相关,模型需要考虑多个维度的影响因素,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限度,即这个地区 的资源和环境能够支撑的最大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规模。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科学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十分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 社会等方面。 1.自然环境方面 自然环境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资 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评价自然环境需要从水、气、土等多个方面出发,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地肥力等等。 2.人口资源方面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构成和素质。评价人口资源需要考虑人口数量、 年龄分布、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疾病流行情况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和经济活力。 3.经济社会方面 经济社会方面包括产业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配套等多个方面。经 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口流动的适度性等多个因素。 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这些方面包括技术、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 1.技术方面 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例如,环保技术、农业育秧机械技术、水资源开发技术等等,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2.政策方面 政策的引导和监管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资源环境管理机制,鼓励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排放。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等。 3.管理方面 管理方面涉及到行业的管理与个人的行为,需要全面的协调和配合。例如,对于农业领域,可以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工业领域,可以采用绿色生产方式,降低污染排放;同时,群众的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的行为也非常关键。 三、结语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这样,才能保障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科学方法分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科学方法分析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是对一个区域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其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性的诊断与分析。是一项重要的规划与决策的依据,其输出的相关数据和报告,能够为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提供合理的建议和方案,是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将重点阐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科学方法分析。 1.框架结构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框架结构包括指标选取、数据获取、数据处理、评价和预测等五个部分。其中,指标选取部分是构建整个评估框架的核心,严格科学的指标选用能够有效地提高评估的可信度;数据获取包括调查、监测和采样等内容,是评估工作的数据基础;数据处理部分包括计算和分析过程,是评估过程的核心环节之一;评价和预测部分包括对评估和预测结果的分析以及对方案、政策的评估与预测,是评估工作的核心环节。 2.指标选取

指标选取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核心部分,它直接决定了评 估的科学性与可信度。所选指标应该是能够有效反映所评估区域 生态环境状况、资源利用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的综合性 指标。综合指标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1)经济指标。经济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应选取能够全面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如GDP、人均收 入等; (2)环境指标。环境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应选取能够全面反映环境状况的指标,如水质、空气质量等; (3)社会指标。社会指标是衡量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 要因素,应选取能够全面反映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如文化教育 水平、人均寿命等。 3.数据获取

数据获取是评估工作的数据基础,涉及调查、监测和采样等内容,是评估工作的基础环节。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准确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建立在准确数据基础之上,在数据获取过程中要注意严格的数据记录和监测,避免数据失真或误差; (2)全面性。评估结果需要全面反映所评估区域的情况,因此在数据获取过程中需要涵盖全面的各项指标,确保结果的全面性; (3)稳定性。因评估需要涉及长时间序列数据的积累和比较,所以在数据获取过程中要注意数据的稳定性,避免因数据不稳定而带来的误差。 4.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评估过程的核心环节,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在数据处理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一、介绍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 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 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 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1.水量平衡法 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通过对一 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 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 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 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 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

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 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 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 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 宝贵。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 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 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 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该研究分析了城 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 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 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 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逐 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并 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已成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为了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常用 的指标包括自然资本、生态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其中, 自然资本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生态服务指标包括 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环境影响指标包括污染排放、资源消耗和生境 破坏等。 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定性评估主要是通过专家 评估、问卷调查和主观判断等方式,根据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综合考 虑各项指标和因素,得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情况。定量评估则是通 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和模拟模型等方法,从整体和细分的角度分 析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意义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政府和决 策者更好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其次,评估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防 止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后,通过评

估,不仅可以指导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还可以评估生态风险,提高生态系 统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三、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的措施 为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首先,要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通过采用 更加环保、清洁的生产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控制污染源,实现生产 和生态的双赢。其次,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同时,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开 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减少环境压力。此外,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 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实现和保持。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的案例研究 在实践中,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北京市通过对城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建立了保护水源地和节约土地利用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另外,四川省对川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优化,开展了 生态保护工程和气候调节措施,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综上所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 全的必要手段。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和方法,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了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承载 力评估与优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石羊河下游民勤发展现状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

石羊河下游民勤发展现状分析及开发策略研究 作者:李欣 来源:《丝绸之路》 2009年第22期 [摘要]本文针对石羊河流域过度开发利用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了下游民勤县的现有生态承载力、开发密度、发展潜力。根据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则,对石羊河流域下游的民勤县的未来开发建设,提出限制开发区的地区未来发展策略。 [关键词]石羊河流域;民勤;区域开发 [中图分类号]K921/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 (2009)22-0046-02 一、引言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现有的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可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现有的全国主体功能区区划方案确定的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大都分布在西部的欠发达地区。这就意味着在新的政策框架下,西部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的门槛进一步提高,发展难度加大。 位于石羊河流域下游的甘肃省民勤县目前生态问题比较突出:地下水位下降,水质恶化,沙化土地、盐渍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天然植被大面积衰退、死亡,绿洲边缘防风固沙体系遭到严重破毁。在全国的主体功能区划过程中,民勤县毫无疑问地被划入限制开发地区。本文重点探讨民勤县的未来区域发展方针、政策、方向。 二、研究区概况 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域下游,东北与腾格里沙漠接壤,西北为巴丹吉林沙漠。沿石羊河形成狭长而平坦的绿洲带,绿洲面积约2560平方公里,是我国典型的荒漠绿洲之一。民勤县地处温带干旱荒漠气候区,多年平均气温7.8qC,平均年降水量113.2毫米,蒸发量2644毫米,属全国最干旱地区之一。由于区位原因,交通不便,沟通闭塞,严重限制了其正常的经济发展,加上科技含量低,经济结构不合理,民勤县一直是全国和甘肃主要的贫困地区之一。 三、民勤县生态承载力分析 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自我维持、自我调节的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民勤县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区.研究未来民勤县的发展策略就必须要对它的生态承载力进行分析。 (一)水资源紧缺 石羊河流域多年自产水资源量为1516亿立方米,纯地下水资源量110亿立方米,全流域自产水资源量1616亿立方米。由于全流域对水的过度利用,石羊河径流到民勤绿洲的来水量由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概括为:某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有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型等特点。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既反映了水资源系 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也与社会经济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深度有关。它 的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 载驱动力大小等方面。分析方法有供需平衡分析法、背景分析法、综合指标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动态模拟递推算法等。 关键词:承载能力;内涵;特点;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P6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36-02 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资源,对一个国 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 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 是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则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 因素。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1]。 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 我国许多学者在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 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两个主要热点问题:其一是针对水资源的 承载对象。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不同区域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水资源问题,其承载对象不同。其二是针对水资源 的承载形势。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形势有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和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 能力论两类。前者认为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使得社会、经济与环境 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后者认为,水资源的最大开发规模相对 水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言,范围要小得多,含义也不尽相同, 更为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者的观点适用于缺水地区,而后者的观点更有 普遍的意义。 综合上述观点,可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概括如下:某一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这里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 利用是指水资源可以维持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的 大小反映了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支持程度,人类只能在水资源承载力所允许的范 围内安排自己的社会经济活动,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 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提示有限水资源与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的 关系,从中找出制约地区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以利于统筹对策,促进全社会的持 续发展。理解和界定:第一,水资源承载能力是一定地区,一定社会经济技术发 展阶段的产物,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不能脱离这个具体背景;第二,必须把 它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下进行讨论,建立在生态系统完整、水资源持续供给 和水环境长期有容纳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 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第三,水资源承载能力应当以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以水资源供需分析为手段进行。 2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点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 ——以中山市东升镇为例摘要: 本文围绕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指标标准值为依据的线形打分法,将属性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量化,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权重,采用以加权求和法为核心的评价模型对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最后,根据确立的5等级评价分级标准,对中山市东升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关键字: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层次分析 1.引言 土地孕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环境, 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我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 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相对匮乏, 其中土地资源尤为短缺。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加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正面临着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一系列问题, 使得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1概念阐述 “承载力”亦称“承载能力”,源于生态学,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所谓土地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其扩展到整个资源领域, 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等的物质生活条件下, 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所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土地资源承载力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活活动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活服务型用地①的供给角度,通过分析生活服务型用地的规模,判断其能否满足城镇人口一定生活水平下的需求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产活动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产型用地②的规模和土地生产效益的角度,通过生产用地的规模和城镇单位面积用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分析生产型用地的规模是否合理,土地生产效率是否高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态型用地③对环境的支撑角度,通过生态型用地的规模和覆盖率,分析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和环境问题日 益突出。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必须进行全面、系统、 科学的评价,以制定可行的资源环境政策,保证可持续发展。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指对资源环境状况及其发展状况进行定 量评价,揭示其能够承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规模及其发展潜力、 发展趋势和发展风险的一种方法。该评价需要建立一套系统的指 标体系,以全面、准确地反映资源环境的关键特征。本文旨在探 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研究。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研究: 1.资源方面 资源方面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经济资源等。 针对自然资源,可以从资源的数量、品质、可再生性等方面进行 评价。例如,水资源的评价可以从水量、水质、水文气候特征、 水资源利用率等方面来评价。人力资源评价可以从劳动年龄结构、受教育程度、劳动力供给等方面来评价。社会资源评价则可以从 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服务水平、社会安全等方面来评价。经济资

源则包括资本、技术、市场等方面,具体可以从产业结构、国民 经济总量、市场利润等指标来评价。 2.环境方面 环境方面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等。生态环境评 价可以从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健康等方面来评价。自然环境评价包括空气、水、土壤等方面的质量评价。人文 环境评价可以从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来评价。 3.区域方面 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特征和发展状况不同,因此区域特征也是 构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方面。具体可以考虑以 下因素:地理位置、经济条件、自然环境等。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研究: 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 通过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对所研究的物质和能 量系统进行评估和优化,从而达到优化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发展等目的。例如,在进行城市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