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

技术指南

(征采建议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序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是领土空间

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评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远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界限等空间管控界限,兼备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供给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要点论述双评论的技术流程、评论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含:合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论目标与原则、评论工作流程、评论技术流程、成就表达形式、成就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草拟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领土勘察规划院、国家大海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检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序言. (2)

1 合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论目标与原则 (2)

评论目标....................................................................................................................................2...

评论原则....................................................................................................................................3...

5 评论工作流程 (4)

拟订工作方案............................................................................................................................4...

展开评论工作............................................................................................................................4...

6 评论技术流程 (5)

确定评论精度............................................................................................................................5...

数据准备....................................................................................................................................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6..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 .....................................................................................................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7..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7..

全域适合性评论..................................................................................................................7..

结果校验修正......................................................................................................................7..

适合区潜力评论..................................................................................................................8..

综合剖析....................................................................................................................................8...

资源环境天赋刻画..............................................................................................................8..

空间格局特点剖析..............................................................................................................8..

问题微风险辨别..................................................................................................................9..

潜力剖析.............................................................................................................................9...

7 成就表达形式 (10)

评论报告..................................................................................................................................1..1.

评论图件..................................................................................................................................1..1.

评论数据表..............................................................................................................................1..2.

8 成就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方法 (14)

附录A-1 土地资源评论. .................................................................................................................1..5 (1)评论方法............................................................................................................................1..5 (2)评论步骤............................................................................................................................1..5 (3)评论成就............................................................................................................................1..7

I

附录A-2 水资源评论. .....................................................................................................................1..8 (1)评论方法............................................................................................................................1..8 (2)评论步骤............................................................................................................................1..8 (3)可选指标............................................................................................................................2..0 (4)评论成就............................................................................................................................2..3 附录A-3 大海资源评论. .................................................................................................................2..4 (1)评论方法............................................................................................................................2..4 (2)评论步骤............................................................................................................................2..4 (3)市县层面可选指标............................................................................................................2..6 (4)评论成就............................................................................................................................2..6 附录A-4 环境评论..........................................................................................................................2..7 (1)评论方法............................................................................................................................2..7 (2)评论步骤............................................................................................................................3..1 (3)评论成就............................................................................................................................3..3 附录A-5 生态评论..........................................................................................................................3..4 (1)评论方法............................................................................................................................3..4 (2)评论步骤............................................................................................................................4..4 (3)评论成就............................................................................................................................4..5 (4)其余功能指向波及的生态评论

附录A-6 灾祸评论..........................................................................................................................4..6 (1)评论方法............................................................................................................................4..6 (2)评论步骤............................................................................................................................4..7 2)地质灾祸危险性....................................................................................................................4..8 3)大海灾祸危险........................................................................................................................5..0 (3)评论成就............................................................................................................................5..1 附录B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 (52)

1.集成准则......................................................................................................................................5..

2.

2.集成方法与步骤...........................................................................................................................5..3

(1)生态保护等级....................................................................................................................5..3 (2)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3 (3)城镇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 ...............................................................................................5..5 3.集成结果......................................................................................................................................5..7. 附录C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 (58)

1.生态保护重要性评论..................................................................................................................5..8.

(1)评论准则............................................................................................................................5..8 (2)评论指标及算法................................................................................................................5..9 (3)评论步骤............................................................................................................................5..9 (4)注意事项............................................................................................................................6..0 2.农业生产适合性评论..................................................................................................................6..1.

(1)评论准则............................................................................................................................6..1 (2)评论指标及算法................................................................................................................6..2 (3)评论步骤............................................................................................................................6..3 (4)注意事项............................................................................................................................6..4

II

3.城镇建设适合性评论..................................................................................................................6..5.

(1)评论准则............................................................................................................................6..5 (2)评论指标及算法................................................................................................................6..6 (3)评论步骤............................................................................................................................7..4 (4)注意事项............................................................................................................................7..6 附录D 聚共计算步骤. (77)

附录E 文态评论 (79)

1. 文态评论....................................................................................................................................7..9.

(1)评论方法............................................................................................................................7..9 (2)评论步骤............................................................................................................................8..2 2. 文态保护等级评论.....................................................................................................................8..3 附录F 基础数据清单. (84)

附录G 成就报告编写纲要 (89)

附录H 图件制图规范 (91)

附录I 主要数据表体例 (93)

III

1合用范围

本指南合用于编制省级(地区)、市县级领土空间规划时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简称双评论)工作。展开其余有关工作,需进行双评论的,可参照履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以下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行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合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含全部的改正单)合用于本文件。

GB/T 2260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

GB/T 12343 国家基本比率尺地图编绘规范

GB/T 13923 基础地理信息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50095 - 2014 水文基本术语和符号标准

GB/T 21010 - 2017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7-1997 海水水质标准

GB 18306-2015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GB 15618-2018

标准(试行)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GB 36600-2018

控标准(试行)

1

JTS 145-2013 海港水文规范

JTS 165-2013 海港整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必定领土空间内自然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服务功能对人类活动的综合支撑水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

价是对自然资源天赋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综合评论,确定领土空间

在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的承载能力等级。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领土空间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不一样开发保护利用方式的适合程度。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的基础上,评论领土空间进行

生态保护的重要程度,以及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适合程度。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人类直接或间接从生态系统获取的利益,可分为产品供给功能、调理功能、文化功能和支持功能四大类。

依据领土空间规划需要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的要求,主要从

水源修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调理功能评论生态系统

服务功能的重要性。

生态敏感性: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响的敏感程度,用来表征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4 评论目标与原则

评论目标

经过双评论,认识地区资源环境天赋特点,找出其优势与短

2

板,发现领土空间开发保护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可能的资源

环境风险,确定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功能指向下区

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程度,为完美主体

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远基本农田、城镇开发

界限等空间管控界限,兼备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提

供基础支撑,服务各级领土空间规划编制。

评论原则

尊敬规律。评论应表现尊敬自然、适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

念,依据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不一样功能指向和承载对

象,充足考虑土地、水、大海、生态、环境、灾祸等资源环境要

素,兼备掌握陆海自然生态环境的整体性和系统性,集成反应各

因素间互相作用关系,客观全面地评论资源环境本底状况。

生态优先。依照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落实新发展理念和“以

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固守生态安全底线的前提下,科学

评论适合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空间及散布,知足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生活对空间发展和治理的现实需求。

就地取材。充足考虑不一样地区、不一样尺度间存在的明显差别,各地特别是各市县展开评论时,在通用指标基础上,可联合当地

资源环境实质状况和特点,增补个性化评论因素,就地取材地丰

富指标,细化分级阈值。

简单易行。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评论应尽可能简化,选

3

择最少最有代表性的指标。增强与有关数据基础的兼备连接,做到评论数据可获取、评论方法可操作、评论结果可查验,保证科学、威望、好用、合用。

5评论工作流程

拟订工作方案

双评论是编制领土空间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领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系列研究剖析的重要构成部分。各级政府在展开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时,依照各级领土空间规划编制整体要乞降本指南,成立双评论工作责任及协调体制,拟订工作方案,明确职责分工,组织特意队伍,有序推动评论工作。

展开评论工作

各省(区、市)依照工作方案组织展开省级双评论工作。参照全国双评论成就,联合当地实质状况,形成本行政区双评论初步成就。在经过专家论证基础上,改正完美形成双评论成就,支撑省级领土空间规划,指导市县级双评论工作。作为专题成就之一,省级领土空间规划在论证报批过程中,要包含双评论成就。

各地市依照工作方案组织展开市县级双评论工作。参照全国和省级双评论成就,联合当地实质状况,形成本行政区双评论初步结果。在经过专家论证基础上,改正完美形成双评论成就。作为专题成就之一,市县级领土空间整体规划在论证报批过程中,

4

要包含双评论成就。在展开县级领土空间整体规划编制工作时,可直接利用所在市双评论成就;有条件或有必需的,能够独立开展县级双评论工作。

6评论技术流程

严格依照评论原则,环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点,建立差别化评论指标系统,以定量方法为主、定性方法为辅,评论过程中应保证数据靠谱、运算正确、操作规范以及统筹协调,为科学编制领土空间规划确定坚固基础。

评估工作运转环境采纳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一致采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统,高斯-克吕格投影,陆域部分采纳1985国家高程基准,海疆部分采纳理论深度基准面为高程基准。鼓舞使用领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系统中的双评论协助功能或智能数

据办理与剖析系统,提升评论效率。

确定评论精度

省级(地区)层面评论建议以50米×50米栅格为基本单元

进行分项评论。市县层面建议优先使用矢量数据进行分项评论,或以20米×20米~30米×30米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评论。

地形条件复杂或幅员较小的地区可适合提升评论精度。依据可获取数据状况,海疆可适合降低评论精度。

数据准备

5

依据评估方法,依照数据清单采集评估所需的各种数据,如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土地利用现状及年度检查监测数据、水文监

测数据、气象观察数据、遥感影像、地表参量、灾祸种类与散布

数据、交通路网散布与规划数据等(拜见附录F)。

市县层面,侧重增补采集精美尺度的地区数据,如小流域水文监测数据、市县内气象自动站观察数据、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市县灾祸监测数据等。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

依照评论对象和尺度差别遴选评论指标,分别展开土地资源、水资源、大海资源(仅滨海地区)、生态、环境、灾祸等因素的

单项评论(详细方法拜见附录A)。

遴选评论指标时,要联合地区特点与问题,如内地地区不涉及大海有关指标,东部地区不波及防风固沙生态功能等。同时,

如附录A中未涵盖但对当地影响明显的资源环境类指标,可适

当增补特点指标,并参照相应逻辑进行评论。

市县级评论时,生态方面不用再进行单项评论,直接使用全国、省级生态保护单项评论结果,全国、省级结果不一致时取较

高值,并联合市县实质状况对界限进行修正。

如市县层面缺少足够精度的水文、环境、大海等因素监测数据,原则上相应的因素可不再从头评估,在继承省级评论结果的

基础上,依据地区特点对结果进行优化和修正。

其余,在使用指南介绍阈值进行剖析的同时,还能够依据地

6

方实质状况,进一步细分部分阈值区间,剖析其内部差别和地区

特点,使其更切合地方实质,知足同级领土空间规划需要。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

鉴于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结果,展开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不一样功能指向下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依据集成评论结果,将相应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挨次区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5个等级。市县层面的滨海地区,联合当地

大海开发利用细分的功能指向,将对应的大海开发利用功能指向

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级挨次区分为高、较高、一般、较低和低

5个等级(详细方法拜见附录B)。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

全域适合性评论

鉴于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指向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结果,展开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将全域空

间分别区分为生态保护深重要区、重要区、一般区,农业生产适

宜区、一般适合区、不适合区,城镇建设适合区、一般适合区、

不适合区(详细方法拜见附录C)。

结果校验修正

对评论结果,要点对生态保护深重要区、农业生产适合区和不适合区、城镇建设适合区和不适合区,以及大海开发利用适合

区和不适合区进行专家校验,综合判断评论结果与实质状况的相

符性,修正结果界限。针对显然不切合实质状况的评论结果,开

7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及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技术指南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 技术指南 (征采建议稿) 自然资源部 2019年3月

序言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是领土空间 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评论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操作性,为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远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界限等空间管控界限,兼备优化生态、农业、城镇等空间布局供给支撑,编制本技术指南。 本技术指南要点论述双评论的技术流程、评论方法和技术要点,主要内容包含:合用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和定义、评论目标与原则、评论工作流程、评论技术流程、成就表达形式、成就应用及附录9部分。 本技术指南草拟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领土勘察规划院、国家大海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检查局、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自然资源部经济管理科学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广东省自然资源厅、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苏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岛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涪陵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固原市自然资源局。

目录 序言. (2) 1 合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论目标与原则 (2) 评论目标....................................................................................................................................2... 评论原则....................................................................................................................................3... 5 评论工作流程 (4) 拟订工作方案............................................................................................................................4... 展开评论工作............................................................................................................................4... 6 评论技术流程 (5) 确定评论精度............................................................................................................................5... 数据准备....................................................................................................................................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论.............................................................................................................6..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 .....................................................................................................6..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论..............................................................................................7.. 领土空间开发适合性评论.........................................................................................................7.. 全域适合性评论..................................................................................................................7.. 结果校验修正......................................................................................................................7.. 适合区潜力评论..................................................................................................................8.. 综合剖析....................................................................................................................................8... 资源环境天赋刻画..............................................................................................................8.. 空间格局特点剖析..............................................................................................................8.. 问题微风险辨别..................................................................................................................9.. 潜力剖析.............................................................................................................................9... 7 成就表达形式 (10) 评论报告..................................................................................................................................1..1. 评论图件..................................................................................................................................1..1. 评论数据表..............................................................................................................................1..2. 8 成就应用 (12) 附录A 资源环境因素单项评论方法 (14) 附录A-1 土地资源评论. .................................................................................................................1..5 (1)评论方法............................................................................................................................1..5 (2)评论步骤............................................................................................................................1..5 (3)评论成就............................................................................................................................1..7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 湖南省自然资源厅 二〇一九年四月

目录 第一部分总则 (1) 1 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评价原则 (3) 5 工作目的、内容和流程 (3) 5.1工作目的 (3) 5.2工作内容 (4) 5.3工作流程 (5) 6 评价单元和汇总单元 (5) 第二部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7) 一、单要素评价 (7) 7 生态重要性和敏感性评价 (7) 7.1生态重要性评价 (7) 7.1.1技术方法 (7) 7.1.2生态重要性分级 (8) 7.2生态敏感性评价 (9) 7.2.1技术方法 (9) 7.2.2生态敏感性分级 (10) 8 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0) 8.1农业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1) 8.2建设功能指向的土地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 9 水资源可利用程度评价 (12) 10 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4) 10.1农业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5) 10.2建设功能指向的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 (16) 二、集成评价 (16) 11 生态保护等级评价 (16) 12 农业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 13 建设功能指向的承载等级评价 (17) 第三部分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19) 14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19) 14.1生态保护重要性等级 (19) 14.2评价方法 (19) 15农业开发适宜性评价 (20) 15.1农业开发适宜性等级 (20) 15.2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 (20) 16 建设开发适宜性评价 (24) 16.1建设开发适宜性等级 (24)

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双评价的农业土地资源评价操作步骤

本 系列基于自然资源部2019.3月 和2020年1月印发的两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简称“双评价”),因为计算公式与方法在2020.1月版的少之又少,可以说不限制模型方法,只有规定大体的方向,但是都可以基于2019.6月的指标、模型、方法进行计算,因此一些定义、目标、流程、制图规范都基于新版的,但是方法都基于旧版的。 首先说明基于2020.1月版的“双评价”的定义、目标: 定义:(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2)“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目标:分析区域资源禀赋与环境条件,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问题和风险,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含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极重要区和生态极脆弱区),明确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的最大合理规模和适宜空间,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完善区域主题功能定位,划定三条控制线,实施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提供基础依据,促成形成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然后说明于2020.1月版的“双评价”的工作流程以及要求: 工作流程: 通过工作流程可看出,本系列将分为五大步: 第一步,首先要进行本底评价,也就是以往版本双评价中的1土地资源评价、2水资源评价、3气候评价、4生态评价、5环境评价、6灾害评价六个单项评价。需要提出的是,虽然新版的双评价似乎可以直接开始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但是本系列依然先从6个本底评价开始,各位可以当作一个旧版的研究评价。 第二步: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生态保护省级评价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在陆海全域,评价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防风固沙、海岸防护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以及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地沙化、海岸侵蚀及沙源流失等生态敏感性,综合形成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第三步: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省级在生态保护极重要区以外的区域,开展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识别农业生产适宜区和不适宜区。

镇(乡)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索

镇(乡)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索 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实现“多规合一”,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发布以来,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审批和实施管理、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多规合一、多证合一”改革、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等相关政策在2019年陆续出台。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仁怀市龙井镇国土空间规划的实际项目案例分析,探讨基于目前的政策背景和现状数据条件下的镇(乡)国土空间规划的规划方法。 标签:国土空间规划;多规合一;相关政策;规划方法 1、引言 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家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分级分类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包括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国家、省、市县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各地结合实际编制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流域)、特定领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做出的专门安排,是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相关专项规划要相互协同,并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 2、仁怀市龙井镇现状 2.1龙井镇概况 龙井镇位于仁怀市西南部,距仁怀市区57公里,东邻茅坝镇,西毗金沙县清池鎮,南接九仓镇,北与四川省古蔺县交元乡隔赤水河相望,地处两省三县(市)交汇之地,是赤水河进入仁怀的第一站,全镇域总面积77.68平方公里。 2.2资源条件 龙井镇纳坡是赤水河在仁怀境内的源头,美酒河在仁怀境内就从这里开始。境内地势东南高,西北低,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457米,平均海拔780米,落差较大,年平均气温16.2℃,年平均降雨量960毫米以上,无霜期280天,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耕地面积14514亩,其中田4152亩,土地10362亩,人均耕地0.73亩。境内盛产优质核桃,有“核桃之乡”的美誉。 2.3现状发展制约因素 仁怀市龙井镇经济仍处于从农业经济向城镇经济过渡时期,镇域经济总量低,地方财力薄弱,基础设施建设压力大。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种植结构不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讨

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方法探讨 地质环境承载力是指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所承担的人类社会生产和生 活活动的承受能力。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好坏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能够直接影响到 国土空间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持续发展。本文将探讨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方法以及如何在 国土空间规划中考虑地质环境承载力。 评价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地质灾害是一种自然灾害,是地质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估地质灾害风险,能够更好地了解地质灾害对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及时采取防范、避免、减轻措施。 2. 地下水资源评估 地下水资源是地质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地下水资源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能够 有效保护地下水资源,提高地质环境承载能力。 3. 地表覆盖评估 地表覆盖评估可以揭示地形地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找出地表覆盖对环境带来的影响,为研究土地利用方式、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4. 土地沙漠化评估 沙漠化是一种在地质环境中常见的现象,评价地面沙漠化的程度和趋势,能够为防治 沙漠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地方经济提供科学依据。 1. 可持续发展规划 可持续发展规划要求在规划编制中,必须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环境等三个方面的因素,满足人类社会对环境的需求,保障地球环境能够持续发展。具体的方法包括,在编制 大规模基础设施工程、开发新的建设项目之前,要就地取材,注重既有的自然资源,从材 料选用、施工方式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谋划科学可行的方案。 2. 土地资源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土地资源适宜的利用方式不同,因 此在制定土地资源利用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地质环境承载因素,科学规划土地用途结构, 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增强地质环境承载能力。 3. 区域景观规划

双评价的理解

双评价的理解 空间规划类的术语 “双评价” “双评价”是个简称,由“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两部分构成。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在一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和生产生活方式,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的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01 “双评价”要评什么呢?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判断区域内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旅游资源、水环境、大气环境等资源环境要素,对这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建设规模的支撑能力。 概括地说,就是判断资源(利用)、环境(质量)、生态(基线)、灾害(风险)四类要素,定量测度国土空间发展的综合潜力,人类活动的承载能力,以及为人的经济、社会活动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能力。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实际上是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本底的相对客观的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用于判断国土空间自然条件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三类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及评判分级, 是着重于从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关系、人地关系分析基础上的分析和判断。 “双评价”的最终出口,都要落实在用地的适宜性分区、开发的限制性分类和风险的警示性分级上。 02 “双评价”怎么评? “双评价”总体的技术流程是这样的:“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其中涉及海域的,还要开展陆海统筹。 不同功能指向和评价尺度,是要采用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开展“双评价”工作,许多分项专业性很强,实际操作复杂性较高,最大的难点在于:会不同程度地受数据精度和可靠性的制约。 开展“双评价”之前,应先通过数据筛选、转换、集成,构建可靠可比的基础数据库。 03 开展“双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要求** 一、背景与意义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和制约因素的系统分析。在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资源与环境的压力日益增大。因此,对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地区的生态容量与资源基础,从而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评价目标与指标 评价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某一地区在现有环境条件下,能够支撑的最大经济和社会发展规模。具体指标包括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等。这些指标的选取应考虑地区的特点和未来发展的需求。 三、技术方法与流程 评价的技术方法主要包括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多目标决策

分析、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等。通过GIS进行数据整合与分析,利用数学模型模拟资源环境动态变化。流程一般包括数据收集、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建立数学模型、进行评价与预测。 四、应用范围与领域 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尤其在以下领域中具有显著价值:城市规划,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产业布局,优化产业分布,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区域协调发展,识别地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差异,促进区域间的协调发展。 五、发展趋势与挑战 当前,我国在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如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等。未来的发展趋势应包括加强跨学科合作、综合应用多源数据、完善评价体系等。同时,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挑战。 六、结论 总的来说,运用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通过科学评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我们可

双评价数据库标准

双评价数据库标准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作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科学有序地统筹布局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同时也为实施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提供重要抓手。市级“双评价”,既要衔接省(自治区)级“双评价”成果,又要支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空间规划体系中政策传导的必要前提。 本文以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双评价”工作为例,探讨市级“双评价”工作的重难点以及相关工作的一些探索及思考。 市级“双评价”重难点解析 1. 权威性:基础数据的获取与处理是“双评价”权威性的重要前提 基础数据作为“双评价”的重要工作基础,其完整性、准确性和数据精度直接关乎“双评价”结果的权威性。而对于大部分地级市来说,历史欠账较多,部分基础数据无法获取,且已搜集数据来源于不同行政部门,数据搜集及协调存在一定的难度,尤其部分涉及保密的数据(土壤污染数据等)难以获得。此外,搜集到的数据精度参差不齐,导致数据的前处理工作量增大,进而影响“双评价”工作的开展。

2. 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本地化是“双评价”适用性的重要保障 目前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指南”)是针对全国的通用评价技术导则,只推荐了主要要素功能评价的技术方法,具体评价因子及分级阈值的选择需要进一步优化与调整。因此,市级“双评价”工作开展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评价因子以及相应的分级阈值,才能更好地体现本地资源环境特征,更好地支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 3. 实用性:上传下导是“双评价”可操作性的重要体现 市级“双评价”具有明显的承上启下作用,是空间规划体系中政策传导的必要前提。因此,市级“双评价”如何结合市级资源环境特征,在承接省(自治区)级“双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更好地支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是评价的又一个重难点。

五级三类的主要内容

五级三类的主要内容 五级三类四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叫法: 五级:指规划层面的五级国土空间规划,由国家、省、市、县、乡四级组成。 这五级规划与我国五个行政级别相对应,实现一级政府、一级行政权力、一级规划,统筹安排各级行政区域的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五级规划自上而下编制。下级规划服从和服务于上级规划,不得违反上级规划的约束性内容。不同层次的规划体现了不同的空间尺度和编制深度要求。其中,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其功能定位是统筹安排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是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和修复的方针和总纲。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重在战略,即实施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明确国土空间发展目标和战略,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省政府编制。其功能定位是实施国土空间规划,指导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重在协调,即国土空间规划与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县级市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由本级政府组织编制。其功能定位是细化和落实上级国土空间规划的要求,对本行政区域国土空间的开发和保护作出具体部署,并重点实施。所谓实施,是指对市县行政区域内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利用和修复提出可操作的实施方案,实现全局全要素规划控制。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其功能定位与市县相同。若干意见还提出,各地可因地制宜结合市、县、镇国土空间规划,或以几个镇为单位编制镇国土空间规划。 三类:指规划类型,由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三种规划类型组成。

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内的国土空间,在开发保护利用修复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作出的总体安排,强调综合性,如前述的国家级、省级、市县级、乡镇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详细规划是对具体地块用途和开发建设强度等作出的实施性安排。详细规划强调可操作性,是规划行政许可的依据,一般在市县及以下编制。若干意见提出,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由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详细规划,即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城镇开发边界外,由乡镇政府组织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以作为详细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是指在特定区域、特定流域或特定领域,为体现特定功能,对空间开发保护利用作出的专门安排,是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强调专门性。相关专项规划也有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层级划分,若干意见提出要因地制宜选择编制类型和精度。比如说京津冀城市群规划、自然保护地规划、长江流域空间规划,或者是交通规划、能源规划、市政规划等,都是涉及到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这三种类型规划之间的关系,按照若干意见精神,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即后者编制修改要依据前者。总体规划是相关专项规划编制的基础,即指导约束相关专项规划的编制。相关专项规划要遵循总体规划,不得违背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要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主要内容纳入详细规划;同时,相关专项规划之间也要互相协同。详细规划要依据总体规划进行编制修改,要将相关专项规划主要内容纳入其中。 体系:指规划运行体系,由编制审批体系、实施监督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组成。 编制审批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基础。各级政府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原则,组织编制行政辖区内国土空间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并按照“管什么就批什么”的要求,依法审批下层级规划。实施监督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目的。若干意见提出,各级政府要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

自然资源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56号(资源环境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

自然资源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56号(资源环境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自然资源部 •【公布日期】2021.08.09 •【文号】自然资协提复字〔2021〕039 •【施行日期】2021.08.09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 正文 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2056号(资源环境 类225号)提案答复的函 自然资协提复字〔2021〕039 杨鸿生、谌爱东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提升生态脆弱区域治理水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提案》收悉。你们通过分析我国生态脆弱区超载发展、资源错配、保护与利用错位现象,生态脆弱区在规划、管控、研究方面的不足,提出把生态脆弱区管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分区、分类、分策”空间治理、构建与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脆弱区的管控、建立完善生态脆弱区治理科技支持体系等建议,对于确保国家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系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现结合科技部、生态环境部会办意见,答复如下。 一、背景情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一体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开展了一系列根

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决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的变化。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科技部等部门高度重视,结合部门职责,全力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工作。 二、已开展工作 (一)关于将生态脆弱区管控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实施“分区、分类、分策”空间治理,构建与生态脆弱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生产力布局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要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称“双评价”)是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完善空间治理的基础性工作。2020年1月,我部印发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指南(试行)》(以下称《双评价指南》),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作为有机整体,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大核心功能开展本底评价。针对生态脆弱性,《双评价指南》从水土流失、石漠化、土壤沙化、海岸侵蚀及沙源流失等角度深化、细化、量化“双评价”方法,将评价结果作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重要基础。 (二)关于加强生态保护红线内生态脆弱区的管控 1.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我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的重要举措,会同生态环境部、国家林草局等部门,组织开展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坚持应划尽划、应保尽保,统筹发展和安全,在“双评价”的基础上,将自然保护地,自然保护地外的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区域,以及具有潜在重要生态价值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保护,进一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目前,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已基本完成,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严格监管,实行划定审批实施监督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

双评价文本案例

双评价文本案例 概述 (一)工作背景 1、基本思想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开发国土空间,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关乎我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我国国土空间辽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势、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禀赋存在着明显差异。随着人口的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高强度的开发和产业布局不尽 合理,部分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规模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降低等问题日益突出。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以下简称双评价)是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重要体现,也是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意见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2018年11月,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规划局印发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方法研究》的通知,提出要开展双评价工作,为编制各级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基础和支撑,同时服务于人口产业和城镇化格局、空间发展政策和国土整治等重大决策要求。 2、XX试评价的目标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也称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 一定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资源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区域环境功能仍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所能

承受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受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而发生改变,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约束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探求特定时空条件下区域资源环境系统对社会经 济的承受能力。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活动必须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因此,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分析是国土空间开发活动的重要前置条件。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是指地域国土空间承载城镇化和工业化发 展的适宜程度,由该地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经济发展基础与潜力所决定,主要包括生态适宜性,农业适宜性,文态适宜性以及城镇适宜性等具体内容。国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遵循土地适宜性思想,在不同尺度上对“空间”资源进行评价,揭示国土空间对城镇开发、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以及文态保护的适宜程度。

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规划词典」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下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新土地规划人2019/8/2 空间规划类术语——“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双评价“(简称)两个重要评价内容之一。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在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和区位条件以及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是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分别针对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三类功能,开展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0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 2018年2月,自然资源部成立,承担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职责,构建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和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要求,作为优化国土空间格局的基本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前提条件,“双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出来。 0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1)甄别国土空间开发面临的主要资源环境风险类型,辨识资源环境风险在空间上的分异,对承载状态进行判断。 (2)摸查开发利用状况,评估城镇化、产业、交通设施、能源开发、粮食等布局空间开发利用风险,明确生态环境底线和资源利用上限。 (3)综合考虑多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要素,分析评价资源环境本底条件,确定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和潜力。 (4)确定可适宜进行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乡建设的国土空间,并对适宜的空间规模、结构、适宜程度和空间分布,引导优化建设开发与农业开发格局,确定区域适宜和极限的建设开发强度,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 0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技术路径 (1)依据自然资源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2019年7月版《技术指南》),“双评价”实质是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进行的综合分析,它为划定“三区三线”提供支撑。 (2)传导与衔接关系。市级“双评价”,要衔接省(自治区)级“双评价”成果,要支撑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起到承担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空间规划体系中政策传导的必要前提。 (3)双评价的技术路径主要包含四大步骤: 1、是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2、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4、是陆海统筹。 04 国土空间规划要求“双评价”回答什么问题 (1)回答哪里的空间资源可以用的问题? 1、指的是哪里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高?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2、资源环境的本底能用多少?开发的规模和强度是多大? 这就是要回答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问题。 (2)回答怎么用的问题?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基础数据收集清单、指标体系、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附录c (规范性)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方法 C.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评价 评价指标应包括生物多样性维护、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在分析生态系统结构、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应按其对区域生态安全的重要性程度划分重要性等级,具体方法见公式(C. 1):STX = Max(SDX, TQ, A, SR) (C. 1) 式中: STX一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 SDX——生物多样性维护重要性; TQ——水源涵养重要性; A——水土保持重要性; SR——防风固沙重要性。 C.1.1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重要性 C.1.1.1评价方法 具体评价方法依据HJ 1142执行。各地可结合实际,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 48号)的净初级生产力(N1T)定量指标评估法和HJ 192的生境质量指数评价法等,因地制宜选取不同的评价方法。 C.1.1.2结果分级 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 48号),将累积生物多样性功能分前50%的区域划分为生物多样性极重要区,50%~80%为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大于80%区域为生物多样性一般重要区,分别赋值3分、2分和1分。 C. 1.1.3 修正 将自然保护地、风景名胜区核心保护区、重要野生的动植物、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天然

将自然保护地、大江大河源头区、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等划入水源涵养极重要区。 C.1.3水土保持功能重要性 C. 1.3. 1评价方法 以水土保持量(潜在土壤侵蚀量与实际土壤侵蚀量的差值)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修正的水土流失方程(RUSLE)进行计算,具体评价方法依据HJ 1142执行。 C. 1.3.2结果分级 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将累积水土保持量前50% 的区域划分为水土保持极重要区,50%〜80%为水土保持重要区,大于8096区域为水土保持一般重要区,分别赋值3分、2分和1分。 C. 1.3. 3 修正 结合当地水土保持相关规划、专项成果和土壤侵蚀动态监测数据,重要洪水调蓄、河(湖)岸防护、自然遗迹、自然景观等,对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C. 1.4防风固沙功能重要性 C. 1.4. 1评价方法 防风固沙是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等)通过其结构与过程减少由于风蚀所导致的土壤侵蚀的作用,是生态系统提供的重要调节服务之一。防风固沙功能主要与风速、降雨、温度、土壤、地形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以防风固沙量(潜在风蚀量与实际风蚀量的差值)作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功能的评估指标,采用修正风蚀方程来计算防风固沙量,具体评价方法依据HJ 1142 执行。 C. 1.4.2结果分级 依据《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指南》(环办生态(2017)48号),将累计防风固沙量前50% 的区域划分为防风固沙极重要区,50%〜80%为防风固沙重要区,大于80%区域为防风固沙一般重要区,分别赋值3分、2分和1分。 C. 1.4. 3 修正 结合当地防风固沙相关规划、专项成果和土地沙化动态监测数据,对结果进行适当修正。 C.1.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要性等级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笔记——“双评价”理论基础

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笔记——“双评价” 理论基础 一、什么是“双评价” 双评价指的是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以下简称承载力评价):基于特定发展阶段、经济技术水平、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保护目标,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要素能够支撑农业发展、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最大合理规模。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以下简称适宜性评价):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和国土安全的前提下,综合考虑资源环境要素等条件,特定国土空间进行农业生产、城镇建设等人类活动的适宜程度。 可以这么简单理解:承载力评价就是研究国土“哪里能用、能用多少”的问题,适宜性评价就是研究“要怎么用”、“适合做什么”的问题。

二、双评价溯源 202x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这是双评价概念首次见诸重要政策文件。 202x年9月,国土资源部发布《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方法(试行)》要求,在系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确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 202x年1月,国务院印发《全国国土规划纲要 (202x—2030年)》指出,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推动国土集聚开发和分类保护相适应,切实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02x年3月,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出台,组建自然资源部,国家体制构建层面上发生了根本性改革。新组建的自然资源部,其主要职责就包括:“开展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建立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 202x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

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考试大纲

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专业初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考试大纲 (2022年修订) 第一章考试说明 一、考试目的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是以专业技术为基础,考核和评定规划技术人员能力和水平的一种考试,目的是为了建立起更加公正、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造就懂管理、懂技术、懂法规,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考试性质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属于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设定的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凡考试合格者由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颁发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证书。 三、考试方式 国土空间规划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采取闭卷,纸笔作答方式进行,考试设专业知识、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专业实务三个科目,其中专业知识与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安排在同一时间进行,考试时间为180分钟,专业知识满分150分,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满分80分,题型均为单选题和多选题;专业实务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20分,题型为主观题,可以是案例分析(其中包括计算题、问答题、作图题等)。 四、考试组织 考试在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指导下,由省自然资源厅负责组织,具体考试考务工作委托湖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负责。 第二章专业知识 一、基础知识 专业基础知识覆盖:国土空间规划基础、建筑学、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城市环境与景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与历史、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工程、新技术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等专业基础知识的重要概念和主要内容。 1.国土空间规划基础

(1)生态文明时代的国土空间与人居环境; (2)自然资源、土地制度与土地利用; (3)国土空间规划的演变和作用; (4)国土空间规划的体系; (5)国土空间管控与用途管制; (6)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与信息技术。 2.建筑学 (1)公共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建筑空间基本特征、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建筑美学与造型艺术; (2)场地设计,建筑群体与城市总体环境布局; (3)住宅类型,套型功能设计、空间的组合设计,技术经济指标核算; (4)高层住宅的平面类型,以及消防、疏散规定; (5)农村住宅的特点与组成; (6)建筑结构的基本类型,建筑构造及材料,建筑节能相关政策; (7)建筑工程程序与项目策划; (8)中、外建筑史的基本知识。 3.城市道路与交通工程 (1)城市道路交通基本知识; (2)城市道路平面线形设计,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 (3)铁路、港口、公路、机场的分类和一般技术要求,以及其类型、形式、在城市中的布置; (4)城市公共交通规划、轨道交通的一般技术要求; (5)城市道路的功能与分类; (6)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的主要内容(交通发展战略、交通调查、交通工具、交通方式、交通设施、交通政策)。 4.城市环境与景观生态学 (1)城市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与基本功能,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基本原理; (2)城市生态、环境的分析、评价,城乡环境问题与解决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