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及对策研究——以台州市为例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评价方法 [摘要] 水资源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合理的评价水资源是引导产业发展的前提,本文介绍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本方法;并阐述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特征,为合理评价利用水资源做了铺垫。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水资源评价,水资源承载力特征 [abstract] the water resources in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production and life is indispensable. The reasonable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s the premise of the guide industr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method of eval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explain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for reasonable evalu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do twisted. [key words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of water resources evaluation, 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characteristics 1.引言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生产条件下,水资源可供给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用水的能力。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水资源与区域经济和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确保区域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区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的主要手段区域水工程出发,针对目前水工程建设、投产运行对区域社会经济效益产生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给区域生态环境一定的压力,研究了区域水工程建设对区域水资源人口和“社会经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分析计算了区域不同时期水工程影响下的水资源现状承载力和极限承载力以及各个时期区域人口经济的最大支撑规模。 2.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简介 目前,国内外对水资源承载力评价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大类:经验估算法、综合指标法和复杂系统分析法,而且后面两种更为常见。 1)经验估算法。经验估算法是指操作主体应用专门知识和丰富的经验,据此提出一个近似的数字,它虽然可以满足决策者概念上的感性认识,但从估算精度来看,显然不能满足要求。经验估算法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和趋势预测法。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分析 文章在阐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说明,并从社会经济、水资源利用、生态环境这一符合型系统出发,分析了在水资源承载力的计算中节水措施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几个创新性、高效率的水资源承载力计算方式进行了阐述。 标签:水资源承载力;基本内涵;研究措施 1 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内涵 水资源承载力是承载力在水资源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从物理学角度来看,承载力是指物体在不受到外界破坏的基础上,所能够承受的最大压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资源环境问题的严重,承载力这一概念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是国外针对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有限,通常情况下,都是将研究局限在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中,而国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其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中。 就目前来看,水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并没有得到统一,国内的学者面对这一问题,也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简单的分为三大类,第一: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能够承受的最大支撑力;第二,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补给的最大规模;第三,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水资源可开发的最大容量;这三种观点各有利弊。它们虽然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的处罚,但是从内部联系来看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最大支撑力”更加适合评价水资源目前或者在不久的将来社会、经济发展规模的支撑程度和承受能力,而不能精确的反应出可承受的最大范围;而“最大规模”能够满足这一要求;“最大开发容量”能够间接反应出最大的发展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必须要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实现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高效循环,为生态环境留有充足的水资源,维持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剩下的一部分才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水资源承载力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在满足社会生态发展基本需要的前提下,使水资源系统保持合理规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措施 国内外学者在对水资源承载力进行了长时间的分析研究后,开始形成全新的研究思路,并形成了全新的研究成果。促使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措施开始发生大幅度转变,由之前单一的、静态分析模式转变成了多样的、动态分析模式。就目前来看,流行于界内的研究措施还是有很多种,极具代表性的研究措施在此进行重点阐述,主要包括多目标分析法、系统动力学法和综合评价法、常规趋势法等。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现状与分析 摘要: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概括为:某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区域性、动态性、有限性、模糊性和可增强型等特点。它具有自然—社会双重属性,既反映了水资源系 统满足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力,也与社会经济系统开发水资源系统的深度有关。它 的大小取决于区域自然环境、水资源量、社会经济技术水平、社会经济结构和承 载驱动力大小等方面。分析方法有供需平衡分析法、背景分析法、综合指标法、 系统动力学方法以及动态模拟递推算法等。 关键词:承载能力;内涵;特点;水资源 中图分类号:P64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7A-0036-02 随着水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学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提出了“水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承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往往是水资源紧缺和贫水地区支持人口与发展的“瓶颈”资源,对一个国 家或地区综合发展和发展规模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 地区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已 是共识,而水资源短缺与“水资源安全”问题则已成为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 因素。作为可持续发展研究和水资源安全战略研究中的一个基础课题[1]。 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 我国许多学者在土地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等概念的基础上,对水资源承 载能力的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其中有两个主要热点问题:其一是针对水资源的 承载对象。水资源的承载对象包括人口、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不同区域在 不同的发展阶段,面对不同的水资源问题,其承载对象不同。其二是针对水资源 的承载形势。目前水资源的承载形势有水资源开发规模论和水资源支持持续发展 能力论两类。前者认为通过水资源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使得社会、经济与环境 协调发展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后者认为,水资源的最大开发规模相对 水资源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而言,范围要小得多,含义也不尽相同, 更为强调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前者的观点适用于缺水地区,而后者的观点更有 普遍的意义。 综合上述观点,可将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概括如下:某一地区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阶段,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最大规模。这里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 利用是指水资源可以维持人口、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的 大小反映了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支持程度,人类只能在水资源承载力所允许的范 围内安排自己的社会经济活动,否则就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分析 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目的,就在于提示有限水资源与人口、环境和经济发展的 关系,从中找出制约地区发展的因素和条件,以利于统筹对策,促进全社会的持 续发展。理解和界定:第一,水资源承载能力是一定地区,一定社会经济技术发 展阶段的产物,对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分析不能脱离这个具体背景;第二,必须把 它置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架下进行讨论,建立在生态系统完整、水资源持续供给 和水环境长期有容纳量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水资源对地区人口、资源、环境和经 济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第三,水资源承载能力应当以区域水资源合理配置为前提,以水资源供需分析为手段进行。 2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特点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经济发展的快速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逐 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如何科学准确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并 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已成为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 为了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和方法。常用 的指标包括自然资本、生态服务、生态系统健康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其中, 自然资本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等;生态服务指标包括 水资源调节、土壤保持、空气净化等;生态系统健康指标包括物种多样性、 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环境影响指标包括污染排放、资源消耗和生境 破坏等。 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估和定量评估两种方式。定性评估主要是通过专家 评估、问卷调查和主观判断等方式,根据实地调研和相关数据分析,综合考 虑各项指标和因素,得出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综合情况。定量评估则是通 过建立数学模型,利用统计分析和模拟模型等方法,从整体和细分的角度分 析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 二、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的意义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政府和决 策者更好地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现状和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其次,评估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防 止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最后,通过评

估,不仅可以指导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还可以评估生态风险,提高生态系 统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三、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优化的措施 为了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承载力,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法。首先,要加强环境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环境质量和生态安全。通过采用 更加环保、清洁的生产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控制污染源,实现生产 和生态的双赢。其次,要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加大生态修复和恢复工作力度,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抵抗力。 同时,应加强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以科学技术为支撑,开 展环境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提高资源利 用效率,减少环境压力。此外,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建立健全的 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保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实现和保持。四、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的案例研究 在实践中,许多地区已经开展了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研究,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比如,北京市通过对城市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进行评估,建立了保护水源地和节约土地利用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 可持续利用。另外,四川省对川藏高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和优化,开展了 生态保护工程和气候调节措施,提高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 综上所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估与优化是保障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 全的必要手段。通过科学准确地评估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采取相应的措施 和方法,可以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为了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加强研究和实践,推动区域生态环境承载 力评估与优化工作的深入开展。

台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与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关键词: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发展对策研究 当前位置:台州湾 -> 新台州 -> 区域经济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十三亿人口的温饱基本解决,中国农业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农业发展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同时也产生一系列新的矛盾和问题。如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生产效率差、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和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国际国内市场和资源环境的双重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数量不足转变为质量不够与效益低下。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促进中国农业由资源为依托的数量型农业向以科技为依托的质量型、效益型农业转化,利用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农业科技进步发展的战略选择。 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耕地被滥占滥用,在人均耕地本来就十分紧张的中国,特别是浙江省等沿海发达地区,人地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农村工业化的无序发展,更导致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使人们的生存受到极大的威胁。为了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求现代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由于现代生物科学与工程技术等的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开始了工厂化农业的探索,到20世纪如90年代中期以后,发达国家对农业实施的现代园艺工程已开始进步到向无土栽培和封闭式水培系统逐步过渡,其中欧洲国家还制订了实现过渡的时间表。中国则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引进国外技术设备进行试验研究,目前各种温室设施已发展到300000hm2,这对中国的农业发展已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但也存在综合技术水平不高、工程配套能力差、对当地农的整体带动不强等问题。为此,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原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在原工厂化农业项目的基础上,引入了“农业科技园”的建设项目,通过国家、部门、地方、企业联合投资,以农业设施为主,集成国内外高新技术组装配套,使其成为 21世纪现代农业的先导区。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业科技园概念的引入与建设,突破了原来的工厂化农业的局限,代表了农业的发展方向,已成为未来农业的缩影,现代农业园区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 1、台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现状 1. 1 台州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现状及其主要特点 1. 1. 1 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台州位于浙江省中部沿海,人口546万,耕地面积14.82万hm2。20世纪 90年代中后期至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1996年实施个数为15个,面积660hm2,1997 年增至40个,面积2600hm2,1998年扩大至59个,面积3900hm2,2000年园区总数达124个,面积8000hm2,到2004年园区总数已达205个,面积18600hm2。 从单个园区的实施情况看,平均每个园区面积从40hm2增加到近67hm2。有的园区还在原有基础上,向临近地区扩大。温岭市泽国园区在第一期建设34.5hm2的基础上,延伸拓展到临近的6个村,连片面积扩大到153hm2。路桥路南园区在成为首批省级园区后,又与峰江园区联成一片,总面积近 200hm2。 1. 1. 2 建设领域不断拓宽台州市在粮食型园区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园区建设领域已拓展到经济作物、林业、渔业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等领域,产生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临海市涌泉柑桔园区在建设之初就十分注重柑桔品质的改良,创出了自己的品牌,所产柑桔价格高于周边地区20%甚至一倍以上,起到了很好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了当地18万hm2柑桔走上了以品牌为依托的产业化之路,成为浙江省柑桔生产的典型,农民的增收幅度大大提高。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 一、介绍 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关键资源之一,但由于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原因,各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降低,对于水 资源的评价变得愈发重要。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是评价某一地 区水资源利用能力的一种方法,为科学合理管理和保护水资源提 供了依据。 二、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 1.水量平衡法 水量平衡法是最常用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之一。通过对一 定时间内降水、蒸发散和径流等各项水量指标的测量,计算地区 水平衡量、可利用量和缺水量,从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 2.水质平衡法 水质平衡法是从水质角度出发,以评估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 及其污染情况,进而评价该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具有较高的精 度和预测能力。 3.经济模型法

经济模型法将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与经济效益、成本效益等因素 结合起来,在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同时,考虑水资源的经济利 用问题,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实用。 三、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应用研究 1.黄河流域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基地之一,水资源十分 宝贵。该研究以水量平衡法为基础,补充了水质多样性、生态系 统建设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进行了 评价,并提出了科学的保护和利用建议。 2.城镇化进程中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水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 承载能力评价成为了城市规划重要的参考依据。该研究分析了城 市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和影响,将经济模型法、生态学方法和统 计学方法结合,从不同角度评价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并提出了 生态环境建设和水资源节约措施。 3.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是指一定时间内地下水短缺的规模和程度,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于保障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 重要意义。该研究以水质平衡法为基础,考虑了地下水水质的多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限度,即这个地区 的资源和环境能够支撑的最大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规模。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不仅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因此,科学评价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十分重要。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包括自然环境、人口资源、经济 社会等方面。 1.自然环境方面 自然环境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自然资源的丰富度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资 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评价自然环境需要从水、气、土等多个方面出发,包括水源、空气质量、土地肥力等等。 2.人口资源方面 人口资源是指一个地区的人口构成和素质。评价人口资源需要考虑人口数量、 年龄分布、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疾病流行情况等多个方面,这些因素将会影响到这个地区的劳动力和经济活力。 3.经济社会方面 经济社会方面包括产业分布、区域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的配套等多个方面。经 济社会的繁荣与发展,需要考虑资源利用的效率,生产力的提升,以及人口流动的适度性等多个因素。 二、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

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这些方面包括技术、政策、管理等多个方面。 1.技术方面 现代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排放,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例如,环保技术、农业育秧机械技术、水资源开发技术等等,都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 2.政策方面 政策的引导和监管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资源环境管理机制,鼓励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排放。例如,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环保法规、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等。 3.管理方面 管理方面涉及到行业的管理与个人的行为,需要全面的协调和配合。例如,对于农业领域,可以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理念,提高土地利用率;对于工业领域,可以采用绿色生产方式,降低污染排放;同时,群众的节约用水、节约能源的行为也非常关键。 三、结语 总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科学评价与提高是一个重要的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出发,对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当中。这样,才能保障地球生态环境的健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摘要: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环境承载力则是指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用的能力。本文通过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揭示了其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引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1. 引言 水资源是维持人类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人口增加、工业化进程加速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和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因此,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2. 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满足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所需要的可用水量。水资源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资源供需分析 通过分析水资源的供需状况,可以评估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供水量、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可以用于评估水资源供需平衡,从而判断该区域的水资源承载能力。 2.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评价主要通过分析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式、资源利用效率以及水资源的再生能力等因素,以判断该区域的水资源是否能够持续利用。 2.3 水环境评价 水环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水体的水质状况,以及水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对水质监测、水生态系统评估等手段,可以综合评价该区域的水环境质量,为水资源承载力的评价提供依据。

3. 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 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区域的自然环境所能够容纳的人类活动和资源利 用的能力。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通过对土壤质量、空气质量、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的评估,可以判断该 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从而评价其环境承载能力。 3.2 资源利用评价 资源利用评价主要通过分析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和剩余量,以及 资源利用的效率,来评估该区域的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承载能力。 3.3 气候变化评价 气候变化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分析气候变化的趋 势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可以评估该区域的环境承载能力,并为制定 相应的对策提供依据。 4.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意义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对于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政 策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相关部门了解区域的水资源和环 境状况,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环境的持续发展。 5. 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对策与建议 根据对水资源与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与评价,可以得出一些对策与建议,以引导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5.1 加强水资源管理与保护 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是保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政府和 相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加强水资源的监测与保护,并制定相应的政策 措施,推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5.2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途径。采取节约 用水措施、推广水资源的循环利用以及改善农田水利设施等方法,可 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5.3 强化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环境保护措施是保障环境承载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加强污染物

水资源承载力

1 水资源承载力 1.1 承载力概念提出 承载力,又称承载能力、承受能力,最初它是物理学中力学的概念,结构物如地基、柱体、构筑体等根据自身的密度、质量、体型、空间各向尺寸和相对位置等力学特性,对外部或其他结构物的抵抗能力,具有力学中压强的量纲如kg/cmZ、N/cm,,是衡量结构物内在构成和联系的属性,反映结构物对外部环境贡献的相对能力的大小。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文化的进步和思想观念的更新,承载力的概念逐渐延伸到心理学、环境、生态、资源等领域,如俗称的心理承受能力、生态承载能力、经济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土地资源承载力等等,它们己经没有了力学的量纲,是抽象的概念。这些概念虽然都有一个共同的含义,即试图表达出受体对载体的贡献大小,但在各个领域都有各自特定的、狭义的定义,量纲、表达方式并不统一。从物理概念到生态、资源的抽象概念,承载力经过了逐步演化的复杂过程。 最初借用承载力一词的其他学科是群落生态学,其含义是“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生物个体存在数量的最高极限”。承载力理论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在北美、南美及亚洲草原地区,由于草地开垦、过度放牧等原因,土地开始退化,为有效管理草原和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一些学者将承载力理论引入到草原管理中,随之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相关概念相继被提出。随之出现的另一概念是土地承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在全球人口不断增加,耕地面积日趋减少,人类面临粮食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同样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资源的消耗急剧增加,承载力的概念逐渐被资源领域所采纳。水资源承载力是随着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水问题的产生、水资源的紧缺严重影响了人类发展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 承载力理论在实践中的最初应用领域是畜牧业,出现了草地承载力、最大载畜量等概念。自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趋严重。人们不得不从资源的角度研究其所能支撑的社会经济发展规模,以保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承载力的研究逐步扩展到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主要资源领域。概括而言,承载力是一个与资源察赋、技术手段、社会选择和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的、具有相对极限内涵的概念,它本质上是动态的和非单一的关系的。 1.2 水资源承载力定义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某一发展阶段,以可预见的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持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为条件,在水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有效配置的前提下,区域水资源所支撑的社会经济规模。 水资源承载力将定性和定量地反映一个地区水的数量、质量、不同时段、不同空间地点的供需协调的综合能力,同时反映社会可持续发展在水利行业的具体表现,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代内和代际公平的基本思想,反映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生态经济系统复杂的大系统、多目标特点,水资源是对流域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总体上协调发展的支撑能力。 1.3 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3.1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构成 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研究是一个特定的研究领域,属于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和边缘学科研究,其基本研究对象是人口、水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其理论基础是在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经济理论的指导下对水资源配置规律的认识,其基本工具是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其根本目的和主要功能是为研究和制定水利可持续发展政策提供支撑。 根据水资源承载力的内涵和特性,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参照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以及其它体系的构建方法,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确定为四个层次,分为:目标层、系统层、状态层和指标层。其中,目标层由系统层反映,系统层由状态层反映,状态层由指标层

区域环境承载力

目前,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环境意识也日益增强, 如何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经济开发活动的初始阶段, 从整体上做好区域环境规划工作, 是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环境承载力理论的提出, 为区域环境规划工作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区域环境承载力可看作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实用性, 它是在分析了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系统后, 选择众多指标组成指标体系, 并分析区域环境系统对某项指标支持能力的大小。区域环境承载力所涉及的范围广泛, 它不仅涉及到区域排放的污染物状况, 更重要的是它选择了一些社会经济指标, 对区域的社会发展规模提供量化后的规划意见, 因而它是区域环境规划的理论基础。 1.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区域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在维持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不发生质的改变,区域环境功能不朝恶性方向转变的条件下,区域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它可看作是区域环境系统结构与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适宜程度的一种表示。区域环境承载力具有客观性和可变性的双重性。对某一区域来说,在某一时段内它的环境承载力是客观存在的量;同时,区域环境承载力会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人们对环境质量的不同要求而变化。当今社会存在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是人类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的表现。当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出了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与抗干扰的能力,也就是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因此,可以用环境承载力评价作为衡量区域开发活动与区域环境系统结构协调程度的判据。 2.区域环境承载力分析的对象和内容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环境结构系统,包括两个方面:(1)区域环境系统的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 (2)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目的就是将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以量化手段表征出两个方面的协调程度。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内容包括:(1)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2)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3)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措施。 3.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要准确客观地反映区域环境承载力,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它是分析研究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根本条件和理论基础。 3.1 建立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原则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总结与再思考 一、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概况与方法 二、水资源承载力研究方法 (一)综合集成法与专家调查法将区域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资 源环境科学、经济管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研究,提出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对策和建议。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尺度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其优点是有效利用多学科知识,减少不确定性,降低研究成本,并且取得的结论比较客观。(二)模型法用数学工具或模型 计算的方法来估算区域水资源的容量和人口承载能力,从而确定该区域的环境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研究中小尺度的空间规划问题。(三)指标法根据指标体系的结构和性质,把相互之间 存在因果关系的指标连接起来,并根据相关程度或密切程度确定权重,通过多目标优化决策求得系统最优。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多目标优化问题的研究。(四)模拟试验法以计算机为辅助手段,模拟人类活动 对流域或区域水资源及环境影响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五)比较法对已有方案的技术经济特性进行 全面、系统的评价,根据方案的优劣排队,提出新方案的技术经济评价指标。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已有方案的比较,通常只考虑可供选择的技术经济方案。(六)数学规划法将现实水资源情况与发展需要按 照一定的逻辑联系建立数学模型,然后应用数学工具或计算机程序求解,给出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七)水平衡法这是一种应用各种水文学原理和自

然、社会经济等规律,运用数学模型描述水文情势,预测未来水文情势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八)遥感技术法运用遥感手段获取信息,以遥感数据库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对遥感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再依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对遥感信息进行推理、判断,来分析、了解区域水资源的现状、承载能力和环境变化等信息,为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提供基础信息。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流域或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九)系统法按一定的思路和程序,将上述各种方法综合在一起,把整个研究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制定统筹的、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用定量的方法评价环境质量、开发强度、资源利用和水平衡等,达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的通知-环办水体函〔2020〕538号

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的通知 正文: ---------------------------------------------------------------------------------------------------------------------------------------------------- 关于开展水环境承载力评价工作的通知 环办水体函〔2020〕53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生态环境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环境局: 为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和《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有关规定,做好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我部组织编制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方法(试行)》,见附件)。请根据《评价方法(试行)》,组织开展水环境承载力现状评价。具体事项如下。 一、工作内容 组织各地根据《评价方法(试行)》,开展市、县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 二、工作要求 (一)2020年11月底前,根据2019年水质监测数据,完成市、县域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编制《XX市2019年度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报告》。 (二)2021年3月底前,选用2020年水质监测数据,完成市、县域水环境承载力状况评价,编制报告。 相关报告由省级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核汇总后,报生态环境部备案。 三、成果应用 将水环境承载力评价结果作为重点流域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编制的基础材料,根据不同承

载状态提出差异化管控措施。 四、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一)生态环境部水生态环境司 联系人:姜珊、信达 电话:(010)65645453、65645457 传真:(010)65645454 邮箱:*******************.cn (二)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联系人:高红杰 电话:(010)84918164 邮箱:*************** 附件: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试行)生态环境部办公厅 2020年10月17日 ——结束——

台州湾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东部新区为例

台州湾产业集聚区产城融合空间优化研究——以台州东部新 区为例 应巧艳;王波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在城市新区的建设中要贯彻新型城镇化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建设方针,必须考虑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融合.台州东部新区濒临东海,具有优越的资源和区位条件,但同时也遇到新城建设中产城分离的问题,文章指出,要实现产城融合,可以从合理布局各片区功能、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现有镇区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几方面展开.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信息》 【年(卷),期】2015(000)011 【总页数】3页(P10-12) 【关键词】产城融合;空间优化;台州东部新区 【作者】应巧艳;王波 【作者单位】台州科技职业学院,浙江台州318020;台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浙江台州3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1 产城融合研究的缘起与内涵 进入“十二五”之后,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快速推进,城市新区建设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在全国范围内出现了为数众多的新城、产业城,而这

些新城、产业城往往规模较大但是功能单一,无法满足居民或就业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而成为“卧城”或是城市的“孤岛”[1],新区建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产业空间与生活空间不相匹配——“产”“城”分离的现象,基于这样的背景, “产城融合”的概念被提出,并开始被逐渐接受。 所谓“产城融合”,即强调产业和城市的有机融合,城市以产业为支撑,并服务于产业,产业以城市为载体和依托,两者相互协同,以产促城,以城兴产。“产城融合”归根结底是平衡城市内部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基本功能,并以此为基础,实现城市的综合协调发展[2]。 2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发展与建设现状 2.1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建设概况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以下简称台州湾集聚区)位于浙江省台州市东部,纵贯临海市、椒江区、路桥区、台州经济开发区及温岭市等地,是浙江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4 个产业大平台之一,也是浙江省海洋经济重点规划建设的九区之一,集聚区规划总面积562.15 平方公里,重点规划区面积86.73平方公里(见图1)。 图1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在浙江省的区位 台州湾集聚区的总体定位是在城市转型升级的要求下,形成产业的集聚和产业链的循环,同时充分利用其良好的濒海条件,发展海洋经济,使之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新兴增长极。在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引领带动台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升级,使其成为发展转型的示范区和新型城镇化互动的示范区,逐步融入台州城市群的核心圈层。 2.2 台州湾集聚区建设优势 2.2.1 产业基础扎实 台州湾集聚区目前已开发面积超过50 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280 多亿元,

温岭市湖漫水库水质状况与污染防治对策分析

温岭市湖漫水库水质状况与污染防治对策分析 郑珍芝;王文初;吴星星 【摘要】基于温岭市湖漫水库2011年~2017年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库区水质变化情况,污染来源和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该水库水质在2011年~2016年达到《地 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类水质标准限值要求,2017年水质劣于II类水标准限值,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入库污染源贡献情况为农 业种植面源>地表径流污染源>居民生活源,入库污染源COD、总氮、总磷总量分 别为161.55 t/a、82.3 t/a、5.56 t/a,而库区总氮和总磷环境容量估算值分别为74.41 t/a和5.25 t/a.为持续削减入库污染负荷并保障饮用水安全,从产业结构调整、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防治对策. 【期刊名称】《能源环境保护》 【年(卷),期】2019(033)003 【总页数】5页(P60-64) 【关键词】湖漫水库;水质现状;污染防治方案 【作者】郑珍芝;王文初;吴星星 【作者单位】台州市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浙江台州318000;台州市自然资源与规划局,浙江台州318000;台州市污染防治工程技术中心,浙江台州3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701

0 引言 湖漫水库位于温岭市城南镇和石桥头镇之间,大坝坝址在城东街道肖溪村,是一座以供水、防洪、灌溉为主的中型水利枢纽,水库规模为中型,水库集雨面积32.48 km2,总库容3 503万m3[1],承担着温岭市区太平街道以及城东街道、城西街道、石桥头镇、城南镇、箬横镇、松门镇部分区域供水,在保障饮用水安全、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生态平衡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 库区水质状况及污染来源分析 1.1 库区水质状况 通过分析湖漫水库2011-2017年的监测数据,湖漫水库水质总体较好,2011-2016年水质一直保持为II类水,能够达到功能区水质要求,但是湖漫水库水质存在波动,在枯水期等水文条件不利的月份水质甚至会超过III类标准。特别是2017年,受降雨量减少,水质有所恶化,截止2017年11月为III类水,主要超标因子为高锰酸盐指数、总氮、总磷。2011-2017年湖漫水库水质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2011-2017年湖漫水库水质情况年份水质类型 p H值溶解氧 C O D Mn B O D 5 氨氮总氮总磷石油类叶绿素a透明度,c m 2 0 1 1年 I I 7.8 7.9 6 3.5 5 1.9 9 0.2 6 2 0.4 0 0 0.0 1 8 5 0.0 3 7 3 0.0 1 8 7 0.9 4 2 0 1 2年 I I 7.4 8.6 9 2.5 7 1.6 1 0.1 1 7 0.4 1 2 0.0 1 9 5 0.0 3 6 5 0.0 0 9 9 1.3 2 2 0 1 3年 I I 7.6 5 1 0.2 6 2.4 8 1.5 0 0.0 8 5 0.4 4 9 0.0 2 0 8 0.0 2 6 5 0.0 1 3 4 1.5 5 2 0 1 4年 I I 7.6 8 8.3 0 2.8 2 1.6 1 0.0 8 5 0.4 2 9 0.0 2 4 5 0.0 4 4 0 0.0 1 4 5 1.3 7 2 0 1 5年 I I 7.9 2 9.5 8 2.7 6 2.0 2 0.0 9 8 0.4 1 8 0.0 2 3 9 0.0 2 5 0 0.0 2 0 2 1.4 9 2 0 1 6年 I I 8.1 2 9.7 8 2.9 6 2.2 7 0.1 2 0 0.4 4 6 0.0 2 3 6 0.0 4 3 3 0.0 1 9 7 1.3 9 2 0 1 7年 I I I 8.0 7 7.8 4 3.5 6 2.7 2 0.1 3 9 0.5 5 3 0.0 2 6 5 0.0 2 0 0 0.0 3 3 9 1.3 3

基于改进模型的台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析

基于改进模型的台州市水资源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 析 董立翔;叶永波;顾毅 【摘要】以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且较为简便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该改进模型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区域水资源综合利用的时空分布情况,可作为对区域水资源有效合理利用和绿色发展评估的参考依据.对台州市历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分布进行核算分析结果表明,台州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量较为稳定,水资源生态承载力较高;全市水资源分布与人口、经济的分布极不对应,对区域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 【期刊名称】《人民珠江》 【年(卷),期】2018(039)012 【总页数】8页(P116-123)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足迹;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水资源评价;绿色发展 【作者】董立翔;叶永波;顾毅 【作者单位】台州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浙江台州 318000;台州市水利局,浙江台州 318000;台州市水利局,浙江台州 31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213.4

随着全球城镇化率不断提高,人类对水资源量和质的需求不断增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加拿大学者William E. Rees于1992提出生态足迹概念,旨在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测度和评价[1];Wackernagel等对其理论进行了发展完善,通过估算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和同化 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的生态生产面积,与区域生态承载力比较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2]。该理论模型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定量评价提供了新方向,但也存 在较多不足与缺陷。首先,该分析忽视了水资源等的估算,也鲜有针对污染的生态影响研究[3];同时该模型仅考虑水域的渔业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4]。黄林 楠等[5]基于传统模型,提出了改进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承载力模型,但该模型对水生态环境功能考虑较少,不能全面反映区域水资源综合情况。有研究者提出在模型中增加水资源账户,用以描述水资源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功能,但仅核算了人类活动对水资源供应的占用而未测算其对水资源净化的占用情况[6]。近年来,有学 者提出水足迹概念,拟从生态经济角度评价水资源利用情况,该方法从直接和间接用水角度全面核算人类对水资源的消耗,但由于水足迹与生态足迹的计量单位不同,其结果难以纳入生态足迹模型,不能综合衡量人类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占用情况[7]。张义等[8]在传统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足迹模型基础上,将水生态足迹分为淡水和水 污染生态足迹2个子账户,并舍弃了传统模型中的均衡因子以便于子账户的互相 比较,但由于同时舍弃了产量因子,导致对水资源分区评价时适用性不强;另外该模型水环境账户计算过程较为繁冗,部分参数设置随意性较强,与水资源账户计算方法不相匹配。 为此,以传统生态足迹模型为基础,提出了一种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功能且较为简易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并采用模型计算浙江省台州市历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和生态压力指数并进行分析,以期对区域水资源有效合理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