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研究

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研究

随着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快速发展,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已成为一项必要的工作。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环境质量、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经济可持续性等指标,评价土地能够承受的最大建设规模和建设强度。而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的重要环节之一。

土地生态敏感性是指土地在自然过程中对外界干扰的敏感性,包括土地生态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适应程度、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的反应能力和修复能力等因素。具体来说,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需要考虑以下方面:

(1)土地类型和用途。不同类型和用途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自然特征和生态功能,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价。

(2)天然资源。天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利用和开发会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3)土地覆盖和植被。土地覆盖和植被状况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持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价和分析。

(4)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生态系统中存在的各种生物种类和遗传多样性,对土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5)环境污染。环境污染会导致土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需要考虑其对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影响。

(6)灾害风险。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会对土地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和影响,需要评估其对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影响。

在考虑以上方面的基础上,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量化。目前常见的方法包括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评价法,其中后者包括综合指标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可以提高建设用地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保护土地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监管,降低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影响,为建设健康、和谐、可持续的城市环境提供保障。

(完整版)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 一、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和特性。 1、生态承载力:指一定条件下生态系统为人类活动和生物生存所能持续提供的最大生态服务能力,特别是资源与环境的最大供容能力。 或是指:在不削弱某一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情形下,该区域所能持续支持某一种群的最大生物数量。用生态足迹来衡量时,指在不损害有关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个区域所拥有的生物生产性空间的总面积。 自然环境资源财富来自地球生物圈作用,推动生物圈物质循环的能源有3种,即太阳辐射能、潮汐能和地热能,为避免重复计算,根据能值理论,同一性质的能量投入只取其最大值。风能、雨水化学能和雨水势能都是太阳光的转化形式,只取其最大项雨水化学能。海潮则由月亮和太阳对地球引力所引起,与太阳光性质不同,也应计入,可更新资源只取雨水化学能和海潮能。两者的相对应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作为研究区域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值。 2、生态承载力的理论内涵 生态承载力包括两层基本含义:第一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以及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支持部分;第二层涵义是指生态系统内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为生态承载力的压力部分。 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与自我调节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弹性大小,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则分别指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大小;而社会经济子系统的发展能力指生态系统可维持的社会经济规模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3、生态承载力的特性 (1)客观性生态承载力的客观承载性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固有功能之一,这种固有功能一方面是为生态系统抵抗外力的干扰破坏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为生态系统向更层次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2)可变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相对意义的稳定,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不变。所以说,生态承载力虽然客观存在,但是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认为应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去积极提高系统的生态承载力。 (3)层次性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不仅表现为小单元的生态系统水平上,而且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究——以鹤壁市为例 摘要: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和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对保障生态安全、资源安全、粮食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 要意义。目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是独立评价且有各 自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文以河南省鹤壁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地资源、水 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 8 个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综合分析影响土地生产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运用多因子综合权重叠加 模型及GIS技术对土地做出适宜性分析,得到该区域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研判 未来变化趋势和重大风险,提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应对策略,更好的支撑国土空 间规划的编制。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1、评价区域概况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向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势 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式变化,西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地、东部平原 和东南部泊洼地分别占全市总面积的15.2%、29.6%、52.8%、2.4%。 土地利用地域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土地总面积2140.44平方公里,类型多样,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湿地、裸土地、裸岩石砾 地等均有分布。属海河流域卫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淇河、卫河、羑河、汤河等,拥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渠和盘石头水库、夺丰水库等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在保障和调节生产生活生态用水方面起到了巨大 作用。但全市水资源短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5853万m3,人均水 资源量216m3,仅为河南省人均水资源量的58.4%。2020年全市总人

口156.60万人,城镇化率60.98%,地区生产总值980.97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6.26万元。 2评价过程 2.1研究思路 综合考虑评价数据以30m×30m栅格为基本单元进行分项评价,按 照评价对象和尺度差异遴选评价指标,分别开展土地资源、水资源、 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的单项资源环境要素评价。基于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结果,开展国土空间适宜性和资源环境承 载能力集成评价,同时识别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与本底条件、问题与风险,分析农业生产潜力和城镇建设潜力,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三条 控制线的划定、重大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2.2评价技术流程 评价遵循生态优先、科学客观、因地制宜、简便实用的评价原则,围绕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城镇建设功能特征,构建差异化评价指标 体系,在充分搜集数据的基础上,串联递进地开展“资源环境要素单 项评价-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农业生产、城镇建设承载规模”, 并进行综合分析,为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三条控制线的划定、重大工 程提供支撑。 2.3指标体系的构建 为保证“双评价”成果的科学、好用、适用,构建了涵盖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灾害、区位和矿产资源8个单要素,包含坡度、土壤类型、土层厚度、降水量、地形起伏度等19个指标 的评价指标体系,按照不同功能指向进行了生态保护重要性、农业生

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评价研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长,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各地区正努力提高生态承载力并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本文将针对庆阳市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市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一、庆阳市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生态系统所能提供并维持一定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能力。为了评估庆阳市的生态承载力,我们需要综合考虑生态资源、环境质量、生态功能以及生态适宜性等多个指标。 1. 生态资源评估 庆阳市地处陇中丘陵山区,拥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态资源。针对水资源、空气质量、土壤质量等方面,我们将对庆阳市生态资源进行定量评估,并借鉴先进的评估方法,得出各项指标的综合分数。 2. 环境质量评价 庆阳市作为一个工业城市,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我们将通过收集废气、废水排放情况,以及PM2.5、SO2等空气污染物的数据,对庆阳市的环境质量进 行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改善措施。 3. 生态功能评估 生态功能是指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重要生态过程的能力。我们将通过调查研究庆阳市的植被分布、动物种群状况及水域湿地的情况,评

价庆阳市生态系统的生态功能,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修复建议。 4. 生态适宜性评估 生态适宜性评估是指评价一个地区是否适合进行不同类型的生态建设和资源利用的能力。我们将结合庆阳市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区域规划要求,对庆阳市的生态适宜性进行评估,为未来的生态建设提供科学指导。 二、庆阳市生态环境评价 生态环境评价是指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综合评估,确定其对人类和生物环境的贡献和影响,从而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供依据。庆阳市的生态环境评价主要包括土地利用评价、水质评价、生态景观评价等。 1. 土地利用评价 庆阳市土地资源丰富,但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至关重要。通过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我们将评估庆阳市各类土地的利用情况,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提出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策略。 2. 水质评价 庆阳市水资源丰富,但受到工业、农业与城市的活动影响,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们将对庆阳市的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价,确定主要污染源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以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3. 生态景观评价 庆阳市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具有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恢复价值。我们将对庆阳市的生态景观进行评价,确定其生态安全性和景观功能,为合理规划和保护提供参考。 通过对庆阳市生态承载力与生态环境的评价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该市的生态状况,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方面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该研究还可以为庆阳市的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方法

1、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 1、1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分析 土地建设适宜性是对土地利用现状和自然生态环境分析的基础上,针对建设用地影响突出的自然要素和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确定土地建设的生态适宜程度。 土地的生态适宜度分析是一种复杂系统的多变量分析,它是指根据土地系统固有的生态条件,分析评价其对某类用途的适宜度和限制性大小,划分其适宜等级,摸清在当前生产情况下土地生态系统的功能如何,有哪些限制因素,这些因素可能改变的程度和需要采取何种措施,建立土地生态系统的最佳结构。 (1)生态因子的指标选择原则 所选择的生态因子必须是对所确定的土地利用目的的影响最大的因子,其次是要注重所选择因子的科学性、完备性、区域性、可量性和规范性。本报告参考沈虹等人的《区域环评中生态适宜度分析指标体系的探讨》(沈虹,2005)提出的生态适宜度指标体系,结合规划实际情况,计算规划范围的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 (2)指标计算方法 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有三级指标。一级指标包括自然生态指标和人文生态指标。自然生态指标包括环境质量和自然地理两项二级指标,人文指标包括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和综合条件三项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选择,共17项。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程度,采用德尔斐法,即专家调查法确定各指标的权数。 ①每个三级指标被划分为A、B、C、D等4类,每一类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分值; ②4个类别的评分分值分别以三级指标权重的100%、75%、50%和25%计算。 ③所有三级指标评分值的累计值即为该类土地利用的生态适宜度评价分值。 (3)得分评价标准 生态适宜度在80分以上为很适宜,70~80分为适宜,60~70分为基本适宜,60分以下为不适宜。 1.2生态适宜度指标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以上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分别对本规划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进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计算得到的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分值最低为--分,土地利用生态适宜度均为基本适宜,评价结果见表。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 ——以中山市东升镇为例摘要: 本文围绕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指标标准值为依据的线形打分法,将属性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量化,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权重,采用以加权求和法为核心的评价模型对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最后,根据确立的5等级评价分级标准,对中山市东升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关键字: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层次分析 1.引言 土地孕育了人类。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环境, 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我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 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相对匮乏, 其中土地资源尤为短缺。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加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正面临着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一系列问题, 使得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1概念阐述 “承载力”亦称“承载能力”,源于生态学,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所谓土地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在此基础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其扩展到整个资源领域, 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等的物质生活条件下, 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所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土地资源承载力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活活动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活服务型用地①的供给角度,通过分析生活服务型用地的规模,判断其能否满足城镇人口一定生活水平下的需求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产活动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产型用地②的规模和土地生产效益的角度,通过生产用地的规模和城镇单位面积用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分析生产型用地的规模是否合理,土地生产效率是否高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态型用地③对环境的支撑角度,通过生态型用地的规模和覆盖率,分析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榆次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太行山脉北麓,属于太原市下辖的一个区。榆次区的土 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 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 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榆次区土地资源概况 榆次区总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地势以东北高、西南低为特征,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地处山西省中部,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地势起伏、坡度大,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 榆次区土地类型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等。其中耕地面 积约占总面积的30%,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较小。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能够承受和支持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的综合影响的能力。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状况、 土地适宜程度、土地生产力、土地生态环境功能、土地规划合理性等。 1.土地利用状况指标 土地利用状况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础,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 地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利用潜力。 2.土地适宜程度指标 3.土地生产力指标 土地生产力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土地的农业生产力、林业生产力、草业生产力等,反映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 4.土地生态环境功能指标 5.土地规划合理性指标 土地规划合理性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指标,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 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作者:王庆严玉芳李健 来源:《价值工程》2019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以黄陂区为例,选取自然条件、资源条件、敏感性因子、重要性因子等4个指标,共包含坡度、海拔等18个指标因子,采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的权重,使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综合评价了黄陂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和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适合于黄陂区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情况的区县进行资源与环境的承载力评价。 Abstract: Taking Huangpi District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elects four indicators including natural conditions, resource conditions, sensitivity factors and importance factors, including 18 index factors such as slope and elevation. The weight of the factors are determined by expert scoring method an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The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 i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the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of Huangpi District. The index system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 adopted in this paper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districts and counties of Huanghua District with natural conditions,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關键词:资源环境承载力;土地利用规划;承载力评价 Key words: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land use planning;carrying capacity evaluation 中图分类号:K903 ; ; ; ; ; ; ; ; ; ; ;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 ; ; ; ; ; ; ; ;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12-0179-03 0 ;引言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其含义为:在特定时期内,某区域内的资源环境的数量与质量能够可持续地承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能力[1]。资源环境承载力知道区域开发与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反映的是某一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与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空间辩证关系及其演变过程[2]。土地利用规划是以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为目标、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对一定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所做的时空安排,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空间布局的优化是其重点内容,而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连接资源环境要素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重要桥梁,在土地利用规划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3]。 目前正在实施的土地利用规划将于2020年到期,2018年初,自然资源部(原国土资源部)开展了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国土资厅函[2018]37号)。试点要求本轮总规编制要“坚持安全优先、底线管控的原则”、“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为约束”、“优先布局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粮食安全、环境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传承等国土空间”。试点的主要任务之一是要“夯实规划编制基础”,因地制宜开展城市地质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规划修编提供科学依据。黄陂区作为试点的区县单位,着手开展2016-2035年分区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列为专题研究之一。

城市用地规划中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

城市用地规划中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方法研究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用地规划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然而,城市用地规划往往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导致了生态脆弱性的加剧。因此,研究城市用地规划中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方法,对于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生态脆弱性的概念入手,探讨城市用地规划中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方法,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一、生态脆弱性的概念 生态脆弱性是指生态系统对外部干扰或压力的敏感程度,也可以理解为生态系 统的抵抗力。城市用地规划中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旨在评估城市用地规划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以指导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二、生态脆弱性评估方法 1. 指标体系构建 生态脆弱性评估的第一步是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指标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系统 的结构、功能和过程等方面的指标,以全面评估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常用的指标包括生物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化指数、土地利用变化指数等。 2. 数据采集和处理 数据采集是生态脆弱性评估的关键环节。通过遥感技术获取土地利用、植被覆 盖等数据,并结合实地调查数据,建立准确的评估数据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可以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以获取更加精确的评估结果。 3. 模型建立

模型建立是生态脆弱性评估的核心内容。常用的模型包括层次分析法、主成分 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这些模型可以综合考虑各个指标的权重和相互关系,得出生态脆弱性评估结果。 4. 评估结果解释 评估结果的解释是生态脆弱性评估的最后一步。评估结果应该以可视化的方式 呈现,以便决策者和公众能够更好地理解评估结果。同时,评估结果应该与城市用地规划相结合,为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改进思路 尽管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成熟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方法,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更加全面和精细化,以更好地反映生态系统的特点。其次,数据采集和处理需要更加自动化和智能化,以提高评估的效率和准确性。最后,模型建立需要更加灵活和可操作,以适应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改进思路。首先,加强多学科的合作,构建 更加全面和精细化的指标体系。其次,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最后,发展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模型,提高模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结论 城市用地规划中的生态脆弱性评估方法是实现可持续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通 过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采集和处理准确的数据、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并结合城市用地规划,可以更好地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然而,仍然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出更加美丽、宜居的城市。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城镇建设用地的 规划和利用。城镇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城市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的土地,其选 择与评价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生态适宜性评价作为城 市建设用地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建设用地进行评价, 可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城市扩张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城市建设往往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丧失。因此,评价城镇建设用地的生态适宜性,对 于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第二部分:方法和指标体系 评价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综合运用定性和定 量方法。一般来说,可以从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资源利用、景观格局 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以生态环境为例,可以考虑空气质量、水环境、土壤环境等因素,通 过采集实地调查数据和遥感影像数据,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评价 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还可以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情况,通过调查和监测不同用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不 同用地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价值。 第三部分:案例研究和结果分析

以城市的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为案例进行研究。首先,利用遥感影像解 译技术提取城市建设用地的分布情况,得到用地类型和空间分布的基础数据。然后,根据建设用地的功能定位和特点,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集 相关数据。最后,利用GIS技术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不同用地类型的生态 适宜性评价结果。 根据研究结果,可以对城镇建设用地规划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比如,对于生态适宜性评价较低的区域,可以采取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的措施, 减少或改变建设用地的规模和布局,以保护生态系统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第四部分:总结和展望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城市规划和生态保护的重要内容。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可以为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和管理提 供科学参考,实现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评价 方法和指标体系,并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开展更多的案例研究,提 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总结: 城镇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研究在城市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 重要意义。通过合理选择评价方法和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为城市建 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实现城镇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存。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更 多的案例研究,以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土地承载力研究 一、引言 森林资源作为地球上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森林资源受到了严重的压力和威胁。土地承载力作为评价森林资源管理效果的重要指标,旨在确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极限,对森林资源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二、土地承载力的定义和意义 1. 定义: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所能提供的支持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最大限度。 2. 意义:土地承载力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森林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合理的管理措施和政策,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避免土地过度开发和资源枯竭。 三、评价土地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1. 生态环境指标:包括水土保持、植被覆盖、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指标。这些指标直接关系到土地的生态功能,对于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2. 社会经济指标:包括人口密度、耕地面积、建设用地等方面的指标。这些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在支持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

3. 生态经济指标:包括林木蓄积量、林果产量、生态旅游资源等方面的指标。这些指标既考虑了土地的生态功能,又考虑了经济效益,对于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四、土地承载力研究方法 1. 综合评价法:将各项指标综合考虑,通过加权等方法,综合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水平,得出相应的结果。 2. 数理统计法:通过搜集大量的实测数据,利用数理统计模型对土地承载力进行分析,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3. GIS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将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生态环境等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综合评估,得出土地承载力的空间分布图。 五、土地承载力管理与保护措施 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保障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施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减少对单一资源的依赖。 2. 强化生态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土地的生态功能,减少污染和破坏。 3. 加强监管与管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健全的监测体系,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行为。 六、结论

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读后总结)

基于ArcGIS区统计的延安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评价 吴金华,李纪伟,主鸿儒 生态敏感性 生态环境敏感性指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反应的敏感程度,用来反映产生生态失衡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性大小。 常用评价方法: 叠加法: 调查分析→选取生态因子→评价因子分级赋值体系→生态敏感性因子专题数据库→确权→加权求得各评价单元的生态敏感性综合指数→分级评价 区统计评价方法: 评价过程: 1、评价因子选取及因子指数确定: 本研究选取水土流失、地质灾害、地形坡度和土地覆被等4项评价因子对全市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综合评价。 将4项评价因子分极敏感、高敏感、中敏感、低敏感和不敏感5级并赋值。

2、评价因子区统计: 利用ArcMap区统计方法得到对各评价单元4项土地生态敏感性因子的因子指数。利用ArcMap的自然断点法将4项因子指数统一分为5级,便于因子之间横向比较。

3、评价因子权重确定:变异系数法 4、评价结果: 加权求和

5、用地策略: 极敏感与高敏感区:生态环境脆弱 荒山造林和退耕还林 中敏感区土地:生态环境较为脆弱, 较易遭受人为干扰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适度开发 低敏感区: 生态环境相对良好, 可承受一定强度的干扰适合人类开发建设 不敏感区:生态环境相对较好 严格的保护管理

不足: ·生态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组成要素长期相互作用彼此制约的自然综合体叠加了人类活动强烈干预的种种结果因此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因子的选择既要考虑自然因子的作用又要考虑人类活动因子的影响。 ·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类型与可能性大小。

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研究

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研究【摘要】 本研究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构建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模型,通过案例分析和结果讨论,探讨影响因素并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土 地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能有效识别土地资源的敏感性,建设用地承载 力评价模型能评估土地可承载的建设规模。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土地水源、土壤质量等对建设用地承载力有显著影响。研究为提高建设用地 规划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启示。 未来可深入研究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方法,探索更多影响因素,为土 地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更多支持。结论总结了研究成果,展望了未来 研究方向,强调了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方法介绍、模型构建、案例分析、结果讨论、影响因素分析、启示、研究展望、结论总结。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 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土地开发过程中,往往会忽视土地生态环境 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资源浪费严重。

为了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需要开展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研究。 通过对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方法和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模型的研究与构建,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优化建设用地布局,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开展基于土地生态敏感性的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研究目的 研究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土地生态敏感性进行分析,评估建设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建设用地提供科学依据;二是构建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模型,定量评价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能力,为确保城市建设用地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三是通过案例分析和结果讨论,总结分析建设用地承载力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研究提出参考和建议;四是深入分析影响建设用地承载力的各种因素,探讨如何优化建设用地利用方式,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通过本研究,旨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1.3 研究意义 土地生态敏感性分析是当前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通过对土地生态敏感性的评价,可以科学合理地规划和利用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扩展的土地承载力指数研究——以温州市为例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扩展的土地承载力指数研究——以温 州市为例 靳相木;柳乾坤 【摘要】生态足迹模型是土地承载力评价的重要方法.通过将Niccolucci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中足迹深度的取值范围从大于等于1扩展到大于等于0,将生态盈余状态的分析纳入一个统一的三维模型框架,实现了自然资源消费对资源流量和资源存量占用程度在核算上的统一.以温州市为例,运用扩展后的三维模型计算了2000-2012年间温州市的生态足迹、足迹深度、生态赤字(盈余).在此基础上,引入粮食压力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碳汇压力指数、建设压力指数和土地综合负担指数等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数,判断当前市域土地是否处于超载状态,以及超载程度.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间,温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从整体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人均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基本保持不变,生态赤字严重且逐年上升,温州市土地承担着巨大压力;2000-2012年间温州市足迹深度在4-6之间,自然资源流量远远不能满足自然资源需求,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存量来支撑当前的发展和消费;温州市粮食压力指数、水资源压力指数、碳汇压力指数、土地综合压力指数均大于1,耕地、水域、林地均处于超载状态,且自2000年以来,温州市土地所承载的自然资源消费压力是其承载能力的4倍以上.%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 was initially proposed by Rees in the early 1990s,and Wackernagel and Niccolucci subsequently developed this method into two-and three-dimensional models.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s,as tools to estimate the appropri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by humans,are important to evaluate the land carry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c919076202.html,ing the three-dimension model,this paper expanded the footprint depth value range from ≥ 1 to ≥ 0,and the ecological deficit and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区域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关系研究r—— 以沈阳经济区为例 卫思夷;居祥;荀文会 【摘要】研究目的:揭示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互动演化的规律,分析沈阳经济区8个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方法: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评判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协调发展及交互耦合的程度.研究结果:(1)2010年以来沈阳经济区各城市国土开发强度不断增长,资源承载力呈现降低的趋势,但环境承载力和社会经济支撑力呈现增加态势;(2)各市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达到良性共振,并且协调度呈总体上升趋势,耦合关系日趋紧密.研究结论: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对立和制约关系,应因势利导,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 【期刊名称】《中国土地科学》 【年(卷),期】2018(032)007 【总页数】8页(P58-65) 【关键词】土地利用;国土开发强度;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沈阳经济区【作者】卫思夷;居祥;荀文会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95;沈阳市国土资源发展研究中心,辽宁沈阳 1100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持续加剧,区域发展不协调及国土开发失衡等问题日趋严重[1-2]。近年来,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 警机制,实施水土资源、环境容量以及海洋资源超载区域限制性措施,明确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关系,日益成为中国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城市开发边界划定、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以及土地用途管制等一系列工作都需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为基础,同时强调国土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相互协调和匹配关系。当前,针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大多以相对承载力[3]、生态足迹、区域综合承载力[4]为研究内容,分别采用生态 足迹法[5]、状态空间法[6-7]、多目标分析法[8]等方法进行综合性评价,如孙慧等[3]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系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纳入到一个分析框架, 对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进行扩展,分析了新疆1978—2011年相对资源承载力演 化过程;YE W等[7]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环境应力指数模型和状态空间法的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评价体系,并对中国生态承载力、资源开发和污染排放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针对国土开发强度的研究则主要关注国土开发强度的生态环境效应[9-10]、影响因素[11-12]以及时空差异[13-16]等内容,赵亚莉等[9]从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3个方面构建生态环境效应的指标体系,分析中 国省会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并以中国2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 为样本,分析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差异及其影响因素[11];陈逸等依据空间均衡原理,构建了建设用地开发均衡度指数,对各省建设用地空间配置合理性进行了评价[13]。现有研究针对两者相互协调、相互匹配关系的成果较为少见。 沈阳经济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第8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含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营口、阜新、辽阳、铁岭8个省辖市,7个县级市,475个小城镇,区域面积7.5×104 km2,总人口2 359万人,城市化率达到65%,是全国城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

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现状 刘梦 【摘要】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refers to the economic carrying capacity, soci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a region��s land. Based on a review of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re⁃search, its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he monotone research method, the incomprehensive content despite the hierarchical re⁃gional research as well as the singleness of research object were summerized, pointing out that the method of constructing the index system is the major method to evaluate carrying capacity of the land. The method of improving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prospection of the l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ere discussed,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new trend is to combine the“qualitative”with“quantitative”and to broaden the range of research was given.%土地综合承载力是一个区域土地经济承载力、社会承载力以及生态承载力的综合能力的反映。在回顾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其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化、研究区域具有层次性但研究内容不够全面、研究对象较单一等特点,指出通过构建指标体系的方法是评价土地综合承载力的主流方法,并提出了提高土地综合承载力的方法,对土地综合承载力研究进行了展望,认为“定性”与“定量”结合、拓宽研究范围等将成为研究新趋势。 【期刊名称】《宜宾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12

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

湖北省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评价 范媛媛;林苗;王高强;刘海 【摘要】Taking Hubei Province as the research object,using the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to comprehensively consider the factors that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land resources.Based on the PSR model,the regional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was constructed from three aspects of pressure,state and response,an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study area were obtained by GIS technology.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the averag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as calculated,and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the area wa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low bearing capacity area,general bearing capacity area and high bearing capacity.Finally,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ecological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Hubei Province wa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land resources in Hubei Province is low in the middle and west and high in the east.High carrying capacit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mountainous area;the general carrying capacit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southwest and northeast;low carrying capacity area is located in the central plains region.%以湖北省为研究对象,运用综合指标法,考虑研究区域与土地资源密切相关的因素,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研究区域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通过G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