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1

磁体和磁极

1.磁性:物体吸引铁、镍、钴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吸铁性)。它有指向性:指南北。

3.磁极:磁体上磁性的部分叫磁极。

①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一个是北极(N极);另一个是南极(S极)

②磁极间的作用: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4.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带上磁性的过程。

磁场和磁感线

5.磁体周围存在着磁场,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就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6.磁场的基本性质:对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的作用。

7.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8.磁感线:①描述磁场的强弱和方向而假想的曲线。②磁体周围的磁感线是从它北极出来,回到南极。③磁感线越密的地方磁场越强。④磁感线不相交。

9.磁场中某点的磁场方向、磁感线方向、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相同。

10.地磁的北极在地理位置的南极附近;而地磁的南极则在地理位置的北极附近。(地磁的南北极与地理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的交角称磁偏角,这是我国学者:沈括最早记述这一现象。)

电与磁

11.奥斯特实验证明: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

12.安培定则: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线管的北极(N极)。

13.通电螺线管的性质:①通过电流越大,磁性越强;②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③插入软铁芯,磁性大大增强;④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可用电流方向来改变。

14.电磁铁:内部带有铁芯的螺线管就构成电磁铁。

15.电磁铁的特点:①磁性的有无可由电流的通断来控制;②磁性的强弱可由改变电流大小和线圈的匝数来调节;③磁极可由电流方向来改变。

16.电磁继电器:实质上是一个利用电磁铁来控制的开关。它的作用可实现远距离操作,利用低电压、弱电流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还可实现自动控制。

17.电磁感应: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中就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18.产生感生电流的条件:①电路必须闭合;②只是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③这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19.感应电流的方向:跟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感线方向有关。

20.电磁感应现象中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2

电流

1、电流过大的危害:烧保险丝、甚至引起火灾。

2、电流过大的原因:1)、短路;2)、用电器总功率过大。

3、保险丝:保险丝是用铅锑合金制作的,电阻比较大,熔点比较低(材料特点)。当电流过大时,它的温度升高而熔断,切断电路,起到保护电路的作用。

4、空气开关:当电流过大时,开关中的电磁铁起作用,开关断开,切断电路。注意:1)、不能用铜丝、铁丝等代替保险丝。2)、当电路中的保险装置切断时,不要急于更换保险丝或使空气开关复位,要先找出故障的原因,排除故障之后再恢复供电。

生活用电常识

1、家庭电路的组成:进户线电能表总开关保险装置(保险丝或空气开关)插座、用电器、开关等。

2、两根进户线是火线和零线,它们之间的电压是220伏

3、电能表:计量用户消耗电能的多少;单位是千瓦时(kwh),两次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电能的多少。

4、总开关:为检修更换电路的安全。(空气开关还能起到保险作用)

5、保险装置:保险丝(盒)电流过大时熔断,切断电路。空气开关电流过大时跳闸,切断电路。三线插头(座):一线接火线(L),一线接零线(N),另一线(E)接用电器的外壳(大地);为安全用电。注: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都是并联(包括插座),被控制的用电器和开关是串联的。

6、零线。试电笔:作用辨别火线使用手指按住笔卡,用笔尖接触被测得导线,发光的是火线。触电:1、单线触电:站在地上的人接触到火线。2、双线触电:人同时接触到火线和零线。触电的急救:首先切断电源;再救触电的人。

7、安全用电的原则是:①不接触低压带电体;②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3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理意义是:1千克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J。

4、比热容

(1)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

(2)从比热表中还可以看出,各物质中,水的比热容。这就意味着,在同样受热或冷却的情况下,水的温度变化要小些。水的这个特征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在受太阳照射条件相同时,白天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温度升高的慢,夜晚沿海地区温度降低也少。所以一天之中,沿海地区温度变化小,内陆地区温度变化大。在一年之中,夏季内陆比沿海炎热,冬季内陆比沿海寒冷。

(3)水比热容大的特点,在生产生活中也经常利用。如汽车发动机、发电机等机器,在工作时要发热,通常要用循环流动的水来冷却。冬季也常用热水取

暖。

5、说明

(1)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所以某种物质的比热不会因为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而改变,也不会因为质量的多少或温度变化的多少而改变。

(2)同种物质在同一状态下,比热是一个不变的定值。

(3)物质的状态改变了,比热容随之改变。如水变成冰。

(4)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一般不同。

6、热量的计算:Q=cmΔt。式中,Δt叫做温度的变化量。它等于热传递过程中末温度与初温度之差。

注意:①物体温度升高到(或降低到)与温度升高了(或降低了)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水温度从lO℃升高到30℃,温度的变化量是Δt==30℃-

lO℃=2O℃,物体温度升高了20℃,温度的变化量Δt=20℃。②热量Q不能理解为物体在末温度时的热量与初温度时的热量之差。因为计算物体在某一温度下所具有的热量是没有意义的。正确的理解是热量Q是末温度时的物体的内能与初温度时物体的内能之差。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4

一、燃料的热值及简单计算

1、热机是利用燃料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转化成机械能装置。

多媒体展示:蒸汽机车拖着长长的列车,冒着浓烟在原野急驰。(煤炭)

装有汽油机的运动赛车,在赛道上风驰电掣般的飞驰。(汽油)

飞行中的喷气式飞机尾部喷着高温高速气体。(航空煤油)

火箭喷着长长的火舌,在起飞台上冉冉升起。(化学燃料)

2、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是不相同的

演示:常规燃料标本:木柴、烟煤、焦炭、汽油、柴油、酒精、液化石油气(透明塑料打火机中装有)

研讨:普通的一个家庭一个月平均要用无烟煤75kg,改用液化石油气就只需15kg,农村烧大灶的话每月需干木柴150kg。

一个无烟煤(0.6kg)只能烧开5瓶水,而0.6kg的液化气可以烧一天的饭菜、

开水以及还可以烧淋浴的洗澡水。

3、每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释放出的能量(热量)称为这种燃料的热值:(q)查书中热值:说出展示的几种燃料标本各自的热值:

质量是m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是:q放=qm

例:完全燃烧100克酒精能释放出热量(q酒精=3.0×107j/kgq放

=3.0×107j/kg×0.1kg=3.0×106j)

二、热机效率

1、热机工作时,不能把燃料释放的能量全部利用。

研讨:站在内燃机排气口附近就会闻到汽油或柴油的气味--燃料燃烧并不彻底造成能量损失,如:

打开发动机机盖,便觉一股热气扑面而来

机械散发热量造成能量损失

有人曾用汽车尾气的热量加热饭菜

废气排放也损失部分能量

发动机各部分零件相互摩擦

消耗部分能量

结论:热机利用的做有用功的热量只占燃料燃烧放出热量小部分。

2、热机效率:(η)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之比。结合火力发电站能流图,来研讨热机效率。

结论:由于热损失的原因多,热机效率一般较低。热机是人类使用的主要动力机,尽管它的效率不高,我们仍然离不开它。

3、为了合理利用能量人类一直在努力提高热机效率。

研讨:提高热机效率的途径,让燃料充分燃烧。减少发动机各部分之间的摩擦。下决心关停耗能的热机。研究开发热能效率更高的热机。

4、计算热机效率:

①一台大型推土机的推力约为3×104n,匀速推着土总行程达10km,消耗柴油约30.3kg,求推土机上装的柴油机的热机效率。

=3×104n×104m/[3.3×107(j/kg)×30.3kg]×100%≈30%

答:这台柴油机热效率为30%。

②点燃一只无烟煤(0.6kg),能烧开5瓶水,而点燃0.6kg的液化气可以供普通人家烧一天的饭菜,开水还可以烧淋浴用的洗澡水。这样看来:不同的燃料不相同。若q无烟煤=3.4×107j/kg,5瓶水的质量约为9.5kg,从20℃烧开,那么这个煤炉的热效率是多少

三、热机为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同时也带来的环保问题。

1、热机发展史:蒸汽机(效率10%),蒸汽轮机(效率20%),内燃机(效率30%),燃气轮机(效率40%)

2、对人类社会的贡献: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蒸汽机发明后的一百年间,人类所做的工作量相当于以往几千年工作量的总和,极大地改观了交通状况:帆船横渡大西洋约需25-30天,蒸气机驱动的轮船约用17天以内。柴油机轮船约为10天,协和式超音速客机只需3.5小时就可以从巴黎飞到纽约。

3、热机使用引起的环境问题:内燃机大量排放的废气会形成毒雾天气,酸雨现象。中国在重庆等地危害严重,西欧、美国等地还更为严重,造成植被大量死亡,也造成大量湖泊中的成批鱼类的死亡。目前世界各国都制定了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减少了煤的使用量,来控制废气造成的危害。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篇5

力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时,也同时受到后者对它的力)。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4.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符合是N。1牛顿大约是你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5.实验室测力的工具是:弹簧测力计。

6.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7.弹簧测力计的用法:(1)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

零;(2)认清最小刻度和测量范围;(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4)测量时弹簧测力计内弹簧的轴线与所测力的方向一致;⑸观察读数时,视线必须与刻度盘垂直。(6)测量力时不能超过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8.力的三要素是: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9.力的示意图就是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具体的画法是:

(1)用线段的起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2)延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箭头的方向表示力的方向;

(3)若在同一个图中有几个力,则力越大,线段应越长。有时也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标出力的大小,

10.重力: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11.重力的计算公式:G=mg,(式中g是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牛顿/千克,在粗略计算时也可取g=10牛顿/千克);重力跟质量成正比。

12.重垂线是根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原理制成。

13.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14.摩擦力: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就会在接触面是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

15.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系。压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16.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和使接触面粗糙些。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1)使接触面光滑和减小压力;(2)用滚动代替滑动;(3)加润滑油;(4)利用气垫。(5)让物体之间脱离接触(如磁悬浮列车)。

压强知识点

1.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3.压强公式:P=F/S,式中p单位是: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压力F单位是:牛;受力面积S单位是:米2

4.增大压强方法:(1)S不变,F↑;(2)F不变,S↓(3)同时把F↑,S↓。而减小压强方法则相反。

5.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液体受到重力。

6.液体压强特点:(1)液体对容器底和壁都有压强,(2)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密度有关系。

7.液体压强计算公式:(ρ是液体密度,单位是千克/米3;g=9.8牛/千克;h 是深度,指液体自由液面到液体内部某点的竖直距离,单位是米。)

8.根据液体压强公式:可得,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而与液体的体积和质量无关。

9.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是马德堡半球实验。

10.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空气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大气压强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

11.测定大气压强值的实验是:托里拆利实验。

12.测定大气压的仪器是:气压计,常见气压计有水银气压计和无液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13.标准大气压:把等于760毫米水银柱的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760毫米汞柱=1.013×105帕=10.34米水柱。

14.沸点与气压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15.流体压强大小与流速关系:在流体中流速越大地方,压强越小;流速越小的地方,压强越大。

沪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作为一名九班级物理老师,你知道如何写一篇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吗?它能帮助你的九班级物理教育任务顺利开展,并对你提高教学质量有乐观的帮助。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有关于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希望你喜欢。 沪科版九班级物理教案1 爱因斯坦说:“爱好是的老师”。可见,爱好对学习多么重要。心理学指出:学习爱好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学好物理,学生只有对物理感爱好,才想学、爱学,最终学好,用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一、创设情境,导课有趣 “授业无趣,必不乐学”。物理规律和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概括,如果老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填鸭式讲授,对学生就缺乏吸引力,会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昏昏欲睡。那么,怎样在授课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爱好呢?这就涉及到一个怎样导入课题的问题。 老师在导入新课的时候,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有趣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此情境中感受到物理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从而对本节内容产生浓厚的探究热情。例如讲“汽化和液化”时,演示“纸锅烧水”,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流体压强和流速”教学中,老师用力向漏

斗管口吹气,请学生观察下方紧贴漏斗壁的乒乓球是否会掉下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由此引入新课,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除演示实验作为引子外,还可以讲述一些趣味小故事,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爱好。例如讲授“重力”时,可以讲一下牛顿和苹果的故事,既展示了“万有引力”的物理情景,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 二、举例寓趣,设疑激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化枯燥为生动,善于举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做法。例如讲授“声音可否在液体中传播”时,举例:“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来说明问题,在进行“汽化和液化”教学时,举例:夏天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杯子会“出汗”,用此来说明液化原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在课堂教学中,“设疑”也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根据教学中的进程,老师适时地提出一个个“为什么”,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爱好,使其主动思考,大胆回答,从而真正掌握知识。例如讲“压强”时设疑:为什么好汉握不烂鸡蛋,而放在桌上,只要一个手指往下一按,就压破?讲“汽化和液化”时设疑:为什么喝热茶时我们要先吹吹气再喝?像这类设疑,既贴近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爱好。 三、新奇实验,见之生趣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新奇有趣的实验,会使他们感到新鲜和好奇,可以给他们带来丰富的乐趣。例如在学生学习“摩擦力”这一节时,老师演示“筷子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篇一: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第一节温度与温度计教学目标一、知识 目标 1.理解温度的概念. 2.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3.会用温度 计测量温度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叙述温度计的构造、量程、 最小刻度值和单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能力. 2.通过测液体温度的实验,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培养实验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 理学道理. 2.通过使用玻璃仪器时要轻拿轻放,培养学生爱护公共财 物的良好品行和正确使用物理测量工具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正确 使用温度计测液体的温度,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教 学难点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 法教学用具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 烧杯、试管、投影仪、挂图、热水、冷水、温水、广口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冷和热 与我们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 生活仍离不开热的利用.在物理学中与冷、热有关的现象我们称之为 热现象.从这节课我们开始对有些热现象进行学习和研究.大家希望了 解什么内容?二、进入新课〔生甲〕什么叫温度?〔生乙〕我们凭 感觉能知道物体的冷、热,感觉可靠吗?〔生丙〕用什么仪器测温度?〔师〕现在问题提出来了,大家讨论,看能否解决〔生甲〕我 们把物体的冷热程度叫做温度〔生乙〕凭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是 不可靠的〔生丙〕应该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师〕既然凭感觉来判断 物体的冷热不可靠,我们怎么来验证. 〔生甲〕很冷的冬天,在没有 暖气的房间里会觉得很冷,可是从外面走进屋子里的人会觉得比较 暖和. 〔生乙〕我们通过实验也能得出. 〔想想做做〕〔生丙〕我们 把一左手插入放热水(热水越热越好,以不烫手为宜)的烧杯里, 右手插入放冷水(冷水足够冷,可加冰块)的烧杯里,然后同时抽 出手,插入温水烧杯里.这时,我们觉得在左手感到温水冷、右手感 到温水热. 〔师〕同一杯水两只手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说明人们 的感觉只能大致区分温度,要准确地判断和测量温度,就要选择科 学的测量工具——温度计(thermometer).1.温度计〔师〕我们用

初三物理沪科版教案

初三物理沪科版教案 初三物理沪科版教案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电流,会正确使用电流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电流大小的引入,培养学生类比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特点,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关于电流你了解多少? 1.电流的成因: 1.电流方向的规定: 3、电池有正负两个极,电源外部的电流方向? 学生回答问题。 (二)、认识电流 1. 播放水流视频,类比水流引入电流 水流有强弱之分,单位时间内从水管中流出的水越多,水流就越大。电流是否也和水流一样,有强弱之分呢? 2.教师演示课本52页----观察:灯泡的亮度,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电流是有大小之分的。 3.学生看书52页,得出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的多少叫做电流。并自学电流的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4.电流单位转换练习 ①房间灯泡中的电流约0.2A,等于 mA. ②半导体收音机电源的电流约50 mA,等于 A.

③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约100μA,等于 A. ④家用电冰箱的电流约1 A,等于μA. 5.课件展示和看课本52页了解一些常用电器的工作电流的大小。 (三)测量电流 1.学生看书使其知道,1.电路中电流大小需用电流表测量; 2.电流表的符号是A 2.探究活动: 1认真观察电流表。观察电流表的外观,你能发现什么? 2拿到一个测量仪器先观察什么?(零刻度、分度值、量程) 3自学J0407型直流电流表说明书,回答下列问题: a.电流表的用途 b.电流表的测量范围?怎么选择测量范围?选择0--0.6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各代表多大电流值;选择0—3A量程时一大格和一小格又代表多大电流值? c.电流表的正确使用方法 3.教师引导学生练习电流表读数。 4.学生探究:测量通过灯泡的电流,练习使用电流表 5.针对学生测量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点拨,帮助学生分析故障的原因。 (四)、课堂练习 (五)、师生共同小结: (六)、板书设计 初三物理沪科版教案篇2 课题 1.初步认识,正确说出的单位,并能正确地进行2.欧姆定律简单应用。教学重点欧姆定律的。 其中:U——电压(V) I——电流(A) R——电阻(Ω) 注意:欧姆定律反映同一时刻、同一段电路中I、U、R之间的关系。 导出式:; 【典型例题】一辆汽车的车灯,灯丝电阻为30 Ω,接在12 V的电源两端,求通过这盏电灯的电流。 【答案】0.4A 【解析】 已知:,求I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教案(共5套)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12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教案(共5套) 节温度与温度计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使学生认识物态变化。 .学生认识温度的含义,了解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规定。 .使学生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并会使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了解体温计的特点,会使用体温计。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规定,掌握物理量的一种规定方法。 .通过使用温度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难点如何规定温度的单位“摄氏度”的。 【教学环节安排】 环 节教学问题设计教学活动设计最佳解决方案

创 设 情 境教师利用展现云、雨、雾、露、霜、雪、雹的图片,让学生走进大自然。 教师提出问题:它们都是有什么物质组成的?教师用手沾水在黑板上写“水”字,并借机引出章节课题:第十二章温度与物态变化 节温度与温度计 认真观看,从生活走向物理,引导学生从无意注意走向有意注意。并板书课题。 自 主 学 习自主学习题 自主学习题答案: 固态液态气态冰、霜、雪雾、露水蒸气 冷热程度摄氏度 冰水混合物沸水 37℃零下39摄氏度 液体的热胀冷缩量程玻璃泡容器底容器壁液柱的液面相平

细弯管35℃至42℃0.1℃ 学生利用课前或课上5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自主学习题. 教师指导学生自学,并投出答案,学生自我更正。 合 作 共 建智 能 应 用知识点一:水的物态变化 问题1:雨是如何形成的? 小结:雨的形成过程是水不同状态相互转化的结果。 问题2:什么称为物态变化? 小结:物理学中,将物质由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的变化称为物态变化。水的物态变化与温度密切相关。 知识点二:温度 问题1:温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小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问题2:摄氏温度是怎样规定的?它的单位叫什么? 小结:把1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

全新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 共61页)

全新沪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册共61页) 目录 第六章压力与压强 6.1 密度(课时:6—1)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2、过程与方法:在比较、归纳实验数据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建立密度初步概念,认识建立物理概念的思维方法。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密度概念的初步建立。 课程类型:新课 实验器材:较大体积的木块、规格一样的铝块和铜块、量筒、天平。 引入新课: 复习: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提问: (1)体积较大的木块和体积较小的铝快,你能比较出他们的轻重吗? 学生讨论: (2)如果不能,那么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回答) 讲授新课:6.1密度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卡》P.1 用手掂一下一块铁块和一块泡沫塑料,感觉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这一结论基于什么条件? 日常生活中比较不同物质的轻重都是在相同体积的前提下进行的,否则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演示实验: 用天平称量:①相同体积的铜块和铝块;②体积相同的两个铝块。 根据实验现象可以总结出什么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板 ①不同物质,体积相同,质量不同。 ②同种物质,体积相同,质量相同,不管其形状如何。 物体质量的大小与物质种类有关,还与物体体积有关。 学生猜想:某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 演示实验: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出铝块和铁块的质量和体积。 练习:1、《学习活动卡》P.2 / 2 根据实验数据作m—V图,图像有什么特点?说明什么? 2、根据实验数据完成表格第五列质量/体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3、密度的公式:ρ=m/V (ρ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公式变形 4、密度的单位: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篇1 一、基本情况: 从以往的物理考试成绩来看,优秀人数少,中等生生面广。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要看到学生的积极的一面,对于消极的一面要扬长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个班级的物理教学成绩。所以本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提高及格率降低低分率等问题。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教学工作核心,以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为教学工作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好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水平。 三、工作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会本科目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对于每一项要求要落到实处,既不能拔高要求,也不能降底难度。 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3、讲求教学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严格要求学生,练好学生扎实功底。 四、教学内容: 1、复习八年级物理和九年级物理。 2、做好专项复习和综合训练。 五、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1、力学和电学两大部分。力学的重点是压强、浮力、杠杆、机械效率。而且出题的综合性较强,与前面学过的力的平衡等知识联系密切。其中浮力是历年中考的热点,也是中考的难点,也是学生认为是最难入手的知识。电学的重点是欧姆定律、电功率,它们的综合题又是电学考试的难点。 2、声学、热学、光学中,热量的计算和光学做图是考试常出的考点。尤其是

光学作图是学生最容易出错的知识。 六、复习方法 1、夯实基础,巩固双基。 2、连点成线,版块拓展。 3、综合训练,能力提高。 4、模拟中考,素质适应。 七、复习安排 (一)第一轮复习(2月下旬至4月中旬) 1、第一轮复习的形式 第一轮复习的目的是要“过三关”: (1)记忆关。 (2)基本方法关。 (3)基本的解题技巧关。 基本宗旨:知识系统化,练习专题化,专题规律化。利用这一阶段的教学,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复习每个单元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试,重视补缺工作。 2、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由于学生基础差,抓基础既现实又可以产生实效。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大练习量”是相对而言的,它不是盲目的大,也不是盲目的练。而是有针对性的、典型性、层次性、切中要害的强化练习。 (3)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次开展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4)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物理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困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第二轮复习(5月) 1、第二轮复习的形式 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是重点,侧重双基训练,那么第二阶段就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教学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电流做功与电功率》教学教案 16.1 电流做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电流做功的相关因素。 2.会读家用电能表、会计算电费。 3.了解电功的计算W=UIt和电功的单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电流做功的相关因素。 2.再次认识体验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能量的角度认识电能、认识到电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节能意识。 教学重点 电能与电功的概念及用电能表测量电功。

教学难点 家庭电能表的使用。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电能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取得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辉成就。现代社会几乎处处都离不开电能。首先让我们来认识电能是怎样被我们所利用的,进而了解什么是电功。 新课教学 一、认识电流做功 探究活动1:了解“电功” (a)用电照明时,电能转化为能(b)使用电暖器时,电能转化为能 (c)电梯运行时,电能转化为能(d)电镀物品时,电能转化为能 结论:电能的利用都是通过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来实现的。1.电功: 电流所做的功与电压、电流和通电时间成正比。符号:W。 电流做功的实质:把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能量,且电流作了多少功就有多少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 2.公式: W =UIt。

U: 电压—单位用 V(伏特)。 I: 电流—单位用 A(安培)。 t: 通电时间—单位用 s(秒)。 W: 电功。 3.单位: 国际制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常用单位: 千瓦时(俗称度),符号kW·h。 1kW·h = 3.6×106J = 1度。 例1:一电灯的电阻值为440Ω,接在电压为220V的家庭电路中。 求: (1)通过该电灯灯丝的电流是多大? (2)工作30min,该电灯消耗的电能为多少? 已知:R = 440Ω, U =220V ,t = 30min=1800s 求:(1)I =? (2)W =? 解:(1)由欧姆定律得:I = U/R =220V/440Ω=0.5 A (2)由电功公式得:W=UIt =220V × 0.5A ×1800s =1.98×105J 答:通过该电灯灯丝的电流是0.5A;工作30min,该电灯消耗的电能为1.98×105 J。 二、测算电费 1.电能表:测量电功的仪表,即记录电路消耗电能的仪表叫做电能表(俗称电度表),如图所示。 2.电能表的各种参数 (1)“220 V”表示这个电能表应该在220 V的电路中使用。 (2)“10(20)A”表示这个电能表的额定电流为10 A,额定最大电流为20 A,电能表工作的电流不应该超过额定最大电流。 (3)“2500 r/kW·h”表示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 kW·h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过2500 r。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物体的内能 教案

《物体的内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什么是物体的内能,物体的内能与哪个宏观量有关,能区别物体的内能和机械能。 ②知道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③知道热量的定义,性质。 2、过程与方法 重培养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与交流,使学生认识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教学难点】 内能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方法】 演示法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巩固 1、叫动能; 叫重力势能; 叫弹性势能。 2、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①物质由组成; ②分子不停的在做运动;③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3、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分子运动越。 以此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内能(热能) 【实验探究】把热水、冷水分别加入相同数量的蓝色墨水中,观察现象。 实验表明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激烈。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温度反映了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 (2)物体内部的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叫热运动。 通过展示的运动的足球具有动能,让同学联想运动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动能。 同样通过弹簧形变时具有势能,让学生联想相互吸引或推斥的分子是否也具有势能。 【结论】在初步给出分子的动能和势能的基础上,定义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单位焦耳(J). 一切物体都有内能,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内能越大,任何温下的物体都有内能。 【注意】内能和机械能的区别。 内能是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部自身不停的运动,而不是随着物体整体一起所做的运动。而机械能与整个物体的机械运动有关。例如,抛到空中的球,离开地面,具有重力势能;它在空中飞行,具有动能;球内部的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而且分子之间

(新)沪科版物理九上《12.2 熔化与凝固》公开课(教案)

12.2熔化与凝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3.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4.能利用熔化、凝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教学难点】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像表示出来。教学过程 情景创设、引入新课 炎热的夏天,有的同学为了凉快就在地上洒些水;有的同学喜欢吃冰棍来解热;也有的同学用扇扇子来解热;还有的同学用水洗脸来解热。这里面有什么科学道理呢? 进行新课 一、熔化 1.物态变化 〔1〕物质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叫做物态变化。 〔3〕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 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进行实验: 〔1〕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 〔2〕介绍实验装置,如下列图,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法。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在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不要让玻璃泡接触试管壁和底,要埋在固体中。 〔3〕第1小组探究冰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一起看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欢迎查阅!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定滑轮和动滑轮,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2.能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滑轮解决实际问题。 3.会安装滑轮组,并能根据安装情况分析施加的拉力与物重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定滑轮和动滑轮工作特点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用观察和对比来研究问题的方法。 2.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实际中的滑轮的工作特点具有好奇心,关心生活、生产中有关滑轮的实际应用。 2.具有对现实生活中简单机械的应用是否合理进行评价的意识,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3.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滑轮”是初中物理力学中一种比较重要的简单机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杠杆后,对一些变形的杠杆的进一步认识,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进一步观察和应用。滑轮按使用情况可以分为定滑轮、动滑轮和滑轮组,它们的特点是本节课的重点。学生对滑轮组的绕线及段数的判断不容易理解,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重点: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特点。 难点:判断滑轮组的省力情况,会根据实际要求组装简单的滑轮组。 三、教学策略

通过物理建模的方法从理论上将滑轮抽象为杠杆,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分析滑轮的工作原理,然后再对已经测得的实验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解释,进一步理解滑轮的工作特点。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去分析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原因时,“支点位置”的分析是一个难点,教学中不必涉及动滑轮使用时支点随时间变化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自主、协作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交流、讨论等方式参与到教学中。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滑轮、铁架台、弹簧测力计、直尺、钩码、细线等。 五、教学过程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2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九年级第十三章第四节的教材内容,学习本章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三个力和力的示意图等知识点,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上的准备。本节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实用性,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源于生活,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二是探究性,杠杆平衡条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得出F1×L1=F2×L2这一结论。三是基础性,这一节是学习滑轮和其他机械以及机械效率的重要基础。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使用简单机械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2.认识杠杆和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3.能从常见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杠杆。认识有关杠杆的几个概念。 2.能从常见的工具中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 3.知道杠杆的平衡条件及其杠杆的应用。 ●过程能力目标: 1.经历绘制杠杆示意图的过程,体会科学抽象的方法;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电流做功 教案

《电流做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 会使用电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2.过程与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电功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的转化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电灯、电话、电视、电扇、冰箱、空调等,越来越多的用电器走进我们的生活。 用电器工作的过程就是利用电流做功,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 今天我们首先认识一下电流做功。 二、讲授新课 1.认识电功 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你认识这些用电器吗?电流通过它们时做功了吗?它们消耗电能的同时主要给我们提供了什么能量? 【答案】电饭煲——内能

电灯——光能 电风扇——机械能 蓄电池——化学能 电视机——光能、机械能 【总结】电流做功的过程的实质是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的过程,电流做了多少功,就消耗多少电能。 2.影响电功的因素 【猜想】电流做功与电压有关 电流做功与电流有关 电流做功与通电时间有关 【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1)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不变,改变电压; (2)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保持电压和通电时间不变,改变电流; (3)研究电功与通电时间的关系:保持电压和电流不变,改变通电时间。 【实验过程】 1.研究电功与电压的关系:保持电流和通电时间不变,改变电压。 【结论】当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压越大,电流做功越多。 2.研究电功与电流的关系:保持电压和通电时间不变,改变电流。 【结论】当电压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流越大,电流做功越多。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一起看看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欢迎查阅!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正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能力目标 1. 培养观察能力: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认识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认识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帮助学生分析如何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由于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应当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认识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进行测量”的结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应当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念,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应当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正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念.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正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声可以传递信息,声可以传递能量。 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学情预设】:学生举例:听天气预报,知道天气情况;听老师讲课,获得知识;碎石;楼道声控开关;声呐。

这一章我们学习了有趣的声现象,知道了声的概念非常广,包括我们能听见的声音和听不见的超声和次声,同学们你们知道生在我们生活、生产和现代技术中有哪些应用呢? 可见声的利用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声的利用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现象引入,体现生活与物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学导并举、约26分钟 为了便于研究,我们把声的利用进行以下分类: (一)声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预设】:举出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在生活中我们利用声音获得信息:如听老师讲课,人与人的交流,听广播,根据打雷声判断要下雨了等等,可见声音是我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 【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超声波加湿器原理。 (多媒体展示)超声波加湿器:北方干燥的的冬季,把超声波通入水罐中,灌中的水会被破碎为许多小雾滴,再用小风扇把雾滴吹入室内,就可以增强室内的湿度。

【设计意图】: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情预设】:思考,回答,进行对比,区分传递信息和传递能量。 提问:超声波加湿器是用来传递信息吗? 总结:可见声除传递信息外,还可以传递能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声可以传递信息还可以传递能量。 (二)声在医疗上的应用(多媒体) (1)【学情预设】:举出医疗上声利用的例子。听诊器: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其中闻就是声,这是利用声音诊断病的最早的例子。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声音在医学上的应用。 (2)【学情预设】:观看图片了解原理。B超:向病人体内发射超声波,同时接收体内脏器的反射波,反射波所携带的信息通过处理后显示在屏幕上。 (3)除去结石:向体内发射超声波,解释被击成细小粉末,从而排除体外。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教案5篇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教案篇1 运动和力 1、知道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知道1N的大概概念,可能会出现在选择题的一个选项 4、力的三要素,可能会出现在填空或选择 5、力的示意图考作图 6、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会用来解释某些现象 7、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实验 注意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可能考选择的一个选项 注意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推理得出的 8、知道惯性现象 知道是利用惯性还是防止惯性危害 能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现象(可能简答题) 9、知道并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 能判断两个力是否为一对平衡力(选择题,一般考是否同体这一条件) 能理解力和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牢记:当物体静止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时,它可能不受力,也可能受平衡力 当物体不受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当物体受平衡力时,它可能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只要物体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合力肯定为0 10、会进行同一直线的二力合成及求合力 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九章教案篇2 动能势能 2、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问题: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猜测物体的动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速度有关。 动能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设计实验 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码(替代球)各一个、斜面一个、小车一辆。 (教师提示:回顾牛顿第一定律得出的探究实验,斜面的作用) 要求学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设计实验方案,然后讨论方案,学生进行实验,最后归纳。 结论:质量一定时,速度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 结论:速度一定时,质量大的物体做功本领大,动能也就越大 [板书]归纳:运动的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质量、速度有关。质量越大,动能越大;速度越大,动能也越大。 练习: 1、若甲物体的速度比乙物体的速度大,则(D) A、甲物体的动能一定比乙物体的动能大 B、乙物体的动能一定比甲物体的动能大 C、甲、乙两物体的动能一定相等 D、甲、乙两物体的动能无法比较 2、在行进的火车中有两个物体,甲的质量为5千克,乙的质量为2千克,则_甲__的动能比较大。 3、想一想议一议 车型设有中心双实线、中心分隔带、机动车道下非机动车道分隔设施的道路其它道路 小型客车7060 大型客车、载货汽车6050 ……琰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5篇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篇1 1.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得最快,c=3×105Km/s=3×108m/s。光在其它透明物质中传播比在空气中传播都要慢 2.15℃的空气中声速:340m/s,振动发声,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一般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3.水的密度:1.0×103Kg/m3=1g/cm3=1.0Kg/dm3。 1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水的沸点:100℃,冰的熔点O℃,水的比热容 4.2×103J/(Kg·℃)。 4.g=9.8N/Kg,特殊说明时可取10N/Kg 5.一个标准大气压=76cmHg==760mmHg=1.01×105Pa=10.3m高水柱。 6、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7、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8、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9、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10、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温度降低;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篇2 并联电路 (1)I=I1+I2 (2)U=U1=U2 (3)1/R=1/R1+1/R2[R=R1R2/(R1+R2)] (4)I1/I2=R2/R1(分流公式)

(5)P1/P2=R2/R1 电功率 (1)P=W/t=UI(普适公式) (2)P=I2R=U2/R(纯电阻公式) 液体的压强 1.液体压强的特点 ⑴液体对容器底和侧壁都有压强, ⑵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⑶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⑷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2.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使用该公式解题时,密度ρ的单位用kg/m3,压强p的单位用帕斯卡(Pa)。 3.连通器: ⑴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⑵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在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⑶应用:茶壶、船闸、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沪科版初三物理教案篇3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 2.电阻(r)的单位:__单位:;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千欧;1千欧=欧。 3.研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1)当导体的长度和横截面积一定时,不同,电阻一般不同。(2)导体的和相同时,导体越长,电阻越(3)导体的和相同时,导体的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4)导体的电阻还和有关,对大多数导体来说,越高,电阻越。 4.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__质,它的大小决定于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5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5篇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会选择电压表的量程和试触,会正确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按照电压表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压表 2.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池组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压的关系。 3.会用电压表测量电池的电压。 4、通过实验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三、教具准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电压表,两个阻值不同的小灯泡,开关,导线若干。 进行新课: 研究干电池串联和并联时的电压关系; 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压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将两节相同的干电池按图6-8并联组成电池组,用电压表测这个并联电池组的电压,将测量数据填入表2内。分析并联电池组的电压跟每节电池的电压之间的关系,写出结论。 表2:并联电池组的电压 干电池Ⅰ的电压(V)干电池Ⅱ的电压(V)并串联电池组的电压(V) 结论:。 第二部分:研究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电压关系 一、按图6-9将L1、L2组成串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灯泡L1与L2串联的总电压U。要求:

先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 + - 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二)、按图6-10,将L1、L2组成并联电路,用电压表分别测出灯泡L1两端的电压U1,灯泡L2两端的电压U2,A、B两点之间的总电压U。要求: 先在作业本上画出将电压表接入电路的三幅电路图,并标出电压表的 + 、 - 接线柱。学生自己设计记录表格;做好记录后,分析实验结果,写出结论。 实验完毕,断开电源,整理仪器,进行讲评。 4.小结:由学生汇报实验数据和所得到的结论。 (1)串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各节电池的电压之和。并联电池组的电压等于每节电池的电压。(2)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在并联电路里,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总电压等于各支路两端的电压。 九年级沪科版物理教案篇2 一、新课引入 师生共同朗读“章首诗” 板书: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第一节我们怎样听见声音 二、新课教学 1、声音的产生 ①.教师先播放一段录音,让学生感受各种各样的声音。 问题:听了这段录音,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让学生结合已学的知识,对这个问题作出回答。 ②.活动1: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几个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动手做一做。看谁的效果。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发声的喉头,感到喉头在振动。 ③.演示实验1:发声的音叉放进装满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溅;发声的音叉将 悬挂的乒乓球弹开。 让学生学生对实验进行小结。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1 一.教学目的: 1.学会正确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 律 2.通过动手实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探究的步骤。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体会交流与合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总结串、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2.正确的使用电流表测量串、并联电路电流 三.教具准备: 每组三节干电池,一只电流表,两个小灯泡,一个开关,导线若干。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说明这节课的内容: (1)练习使用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2)研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二)、进行新课 这节课要通过实验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串联电路、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在实验中学习正确使用电流表测电流。实验分两部分进行。 (1)串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串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接在a、b、c三处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请同学按电路图连接电路,测出a、b、c三处的电流值,并填入课本表2-1中。在学生动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学生先检查实验器材、明确实验步骤和要记录的数据外,还要提醒学生,要按电流表的使用规则正确使用电流表。

实验结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组的测量数据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内。 表2:研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IaIbIc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组织讨论:比较三组数据的共同点,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都相等。 (2)并联电路中的电流 先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并联电路图,再要求学生在作业本上画出,先后把电流表按在干路和两个支路上的三幅电路图,在每幅图上都要标出电流表的"+"、"-"接线柱。 学生进行分组实验,并把实验记录填入实验报告的表格内。鼓励先完成实验的小组把测量数据写到黑板上相应的表格内。 表3:研究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 测量数据干路IA支路IB支路IC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组织讨论:①哪个电流?②IA跟IB+IC进行比较,能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中的电流等于各支路中的电流之和。 练习题: 五.教学后记: 沪科版初三物理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最新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

沪科版物理九年级教案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是苏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二节内容。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两方面的内容。本节设计有两个课时,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是经典力学中三大定律之一。是整个力学的基础,因为它把最基本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物体是否受力联系起来,确立了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前面力的作用效果的延伸,又为后面学习力与运动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可以说,牛顿第一定律是本章的重点。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我制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主要推理过程; 2、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并理解其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实验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在研究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学会分工与合作,提高团结协作的能力。 2.感悟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曲折,感悟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牛顿第一定律。之所以确立它是本节教学内容的重点理由在于本节课是一节物理规律教学课,通过本节课的科学探究及实验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揭示力和运动之间的内在规律。 教学难点:力和运动的关系。学生在从生活经验中获得了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认识。那就是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为了使学生摆脱这种观念,转变错误认识,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严密推理,才能帮助学生走出误区。

二、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习者是八年级学生。有利的方面是:经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并且学习了机械运动、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为本节学习做好了铺垫。不利的方面是:学生受生活经验的影响,“物体的运动需要力来维持”的错误观念不容易转变。 (二)教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选择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保证。本课时我主要采用“演示法”与“科学推理法”相结合来进行教学,即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又加以科学的想象和推理,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总结规律 。 (三)学法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有机结合,在上述教学方法的正确实施下,我引导学生采用:科学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等学习方法。我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目的是让学生有足够的机会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变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 (四)教具与学具 电教器材:多媒体 教师演示用: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等 学生分组器材: 书、圆珠笔、铅笔盒、小车、书包、斜面、毛巾、棉布、乒乓球等 丰富的教学设备,尤其是身边的器材拿来实验,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教学过程 本节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