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相对论角度浅析所谓的上海“排外”现象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浅析所谓的上海“排外”现象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浅析所谓的上海“排外”现象

从文化相对论角度浅析所谓的上海“排外”现象

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笔者比较倾向于这样一个定义,文化是指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是其认识自身与其它生物的体现。不同的人对“文化”有不同的定义,一个意义是“通过学习人类思想与行为的精华来达到完美”;1另一个意义上的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建筑、饮食、工具、技能、知识、习俗、艺术等。2致上可以用一个民族的生活形式来指称它的文化。3文化相对论认为地球上所有群体的文明都具有独特和彼此不可替代的价值,任何文明的消失都是人类文明不可弥补的损失,这一观点已被许多人接受。

上海简称“沪”或“申”,中国第一大城市,中华人民共和国直辖市之一,中国国家中心城市,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繁荣的国际大都市。每天成千上万的外地人涌入这个繁华的都市,他们为了梦想,为了奋斗,简而言之就是为了自己有着更好的生活质量而在这座充满竞争的城市里拼搏。截至2013年底,上海常住人口2415.15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90.01万人,外地人占总人口数的40.99%,我们看到一个文化融合的大都市的同时,也不可忽视的便是上海的“排外”文化。无论是互联网还是现实生活中,上海人在全国其他省市人眼中似乎总是标上了“排外”“小气”“势利”的标签。难道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不可否认,这种“排外”文化的确是存在的。“上海是全国最好的城市,上海人看不起外地人,把上海以外的人都叫做乡下人。”上海人的优越感几乎成了上海人的标签。据调查,2003年上海人认可上海是中国内地最好的城市的比例是84.3%,尽管逐年下降。4例如,较多上海人看不惯外地穷人,特别是衣衫褴褛,不修边幅的农民工或者上班族,即使他们自己可支配的收入与前者相比无差

1.old, Matthew.Culture and Anarchy.New York: Macmillan. Third edition, 1882

2. Raymond Williams(1976)Keywords: 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 Rev. Ed. (NewYork: Oxford UP, 1983), pp. 87-93 and 236-8.(英文)

3 邵台新. 中国文化史. 大中国图书公司. 1997年5月.ISBN957-521-225-8(中文(台湾)?).

4 上海人慢慢撕掉优越感的标签。https://www.360docs.net/doc/a512542647.html,/from=1008487c/bd_page_type=1

异,因为上海人就算吃得一般也要穿着得体。再比如,上海人请你吃饭,一般人觉得工资收入不高就不要下较好的馆子,死要面子活受罪,但反过来你请他去了一家类似重庆街头小面馆的地方解决晚餐,估计他就对你有所不满了。上海遍地是繁华的大型购物广场,外地人来到上海一定会面对广场里服务员的服务,因为你的穿着一般而服务冷淡的事常有。外地人眼中的上海人是什么形象呢?搜狐调查的结论是这样的:A排外 36.37% B优越感29.21% C媚外18.46% D精明15.96% 5但是,我们抛开自我的定位(某省人)仔细想想,从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以及他们的生活现状考虑,就会得到完全相反的结论。试想想,一位纯正的山东小伙地铁上吃山东大饼作为早餐,肩碰肩的拥挤中还闻着那股浓重的味道,你会是什么感受?上海的干净整洁估计能排全国前三甲,街道上基本都常见垃圾桶,一些外地人习惯生活在几乎没有垃圾桶的城市里而本能似的随地一扔,上海人能不眼角一撇抱以鄙视吗?一家环境氛围良好的西餐厅中,烛光与红酒之间,刀与叉之间人人温文尔雅,小声畅谈,几位外地的大妈大叔吆喝着服务员上筷子,还附加了说道“这种玩意怎么吃饭,真不懂这里人总学老外,活受罪!”典型的中国式喧哗让周围人怎样的感受呢?为什么外地有不会说普通话的算是热情的招待,而上海人说上海话就成了排外的象征呢?

上海人有着自己的一整套心照不宣和根深蒂固的生活秩序、内心规范和文化方式,而且这一整套东西是和中国其他地方其他城市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的。事实上,不管人们如何描述上海或上海人的社区特征,至少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特征十分鲜明,而且与全国其他地区相去甚远。也就是说,与其他社区相比,上海社区的异质程度很高。唯其如此,上海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十分的“扎眼”,与其他人格格不入,并且到处招人物议。6

为了科学理解文化冲突,笔者大胆提出,以个体行为的即时影响来分类,文化的表现可分为独立性文化和互融性文化。“独立性文化”即自我的行为对该社会群体或者社会认为的负面作用不产生即时推动的文化,简称“个性”。“互融性文化”即自我的行为对该社会群体或者社会认为的正面或负面作用产生即时推动作用的文化。

5 搜狐调查 https://www.360docs.net/doc/a512542647.html,/poll/result.php?poll_id=13450#

6 易中天论上海:上海人和非上海人。https://www.360docs.net/doc/a512542647.html,/t/1/15/4945618/?u=0&sc=235&skipnotice.

图一

图二

其实任何行为都会对历史和社会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此分类的重点在于是否是“即时性”,即行为个体在行为之初便对周围客体产生了影响。比如美国杀马特文化产生之初,人们对街头开始出现的穿着打扮夸张的少年持着一种鄙夷的心态,但是渐渐的文化也包容了此种亚文化的合理存在。所谓“正面影响”即主体行为之初,周围客体便对该主体抱以欣赏、敬佩、时尚、前卫等主观情绪,相反的“负面影响”即是瞧不起、破坏环境、鄙视等。值得注意的是,该种理解下的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都是一定社会范围内该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的主观价值认同问题。不得不承认每个社会都有自己最强调的主观价值,正如德国较法国而言的严谨作风,而后者是浪漫情怀。再比如,上海的繁华市区几乎不允许在人行道上摆烧烤摊,因为漫天的油烟和随地的油迹就是对市容市貌的破坏,夜间吵杂的声音就是对周围民众休息权的侵犯,但西南地区就恰恰给予该行为更多的包容。

独立性文化范围中几乎不可能产生文化冲突的,因为周围客体对主体的态度便是正面的评价或是无影响。这所谓的个性范畴在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可谓展露无遗,如果说你的行为不对社会或周围人造成负面影响都是可以接受的,“自由”的限度在上海尤为突出,相比而言其他地区就未必了。比如,一位穿着夸张的男士,裙子配高跟鞋,或者周围的人只是觉得奇怪(这种不带有任何正负面情绪的评价)。但是该穿着夸张的男士凭借这身打扮而与人交谈,就有可能转化为互融性文化的范畴了,它是文化冲突爆发的高发区,且是客体对主体行为之初的负面情绪所生——任何文化冲突都是互融性文化交往中客体对主体行为或者思想的负面情绪主观映射的产物。比如,在地铁上吃饼干的人只要不随地乱扔包装袋便只是独立性文化行为,而同样地铁上吃山东大饼就不一样了,因为它的味道已经触发了周围人对他的排斥。因此,在此基础上,分析上海的“排外”文化,就是分析在互融性文化中上海人心中的价值认同问题,即上海这个社会以及该社会群体所认同的主流价值。对于这点,笔者有以下几点认为:

第一,物质为王的观念。上海人认为,先有“面包”才能有其他,先喂饱了自己的肚子,先提高了自己的生活质量才能提倡奢侈消费。现实中绝大多数上海人也是这么惯行的,但该观念太根深蒂固,以至于害怕没有物质能力的程度。想想看,这个狭小却竞争激烈的城市里能没有失败者吗?因为没有车、没有房就娶

不到老婆,因为奋斗半辈子还没钱而承受不起高昂的物价消费,且不说多贵的支出,就连5000来块的月工资在上海市区租房、吃饭以及交通就所剩无余了,这笔账估计每个生活在上海的人都感同身受。因此,这种从小生活的坏境造就的“害怕”倒逼着部分上海人过分的以物质为王了,也就是常说的“势利”“小心眼”“小气”等,但是在上海人自己的眼中这才叫精明。

第二,最看重的品质是“精明”,最贯彻的理念是“效率”。曾经很多次经人提起,某女找男友的标准问题。重庆地区首要的品质就是豪爽成熟,北方地区首要品质是稳重大方,但上海是精明。他们在工作中比其他地方更看重方法和得失性价比,所以在上海考公务员没有其他地区热门,跳槽的人比比皆是。上海人讲究的“效率”更不用提了。

第三,上海人相比其他外地人,自我的价值更多的来自外在的肯定。不要误会,笔者的意思是上海人在自我价值中外在的肯定的比重较高,而非外在的肯定比重与内在的肯定比重相比而言。一位要升初中的学生,其家长带女儿去看看周边的学校,家附近的市重点中学因为建筑老旧而放弃,宁愿选择坐地铁20分钟上区重点中学。很不好的是,他们很习惯的通过穿着而臆测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财富拥有量等,换个角度,自己也不愿意被人妄加臆测,甚至这种妄加臆测可就高不就低,所以很多上海人十分讲究穿着,但上海人尤其注重外在的穿着也绝非仅仅这个原因。有时候外地人觉得这种自我价值很大程度来自外在的肯定是多么的可悲,吃不上好的东西却花大价钱穿和用,是一种虚伪,但上海人就是这么个价值选择,就像上海人饭桌上的菜品种多而单样数量少,外地人觉得是一种小气不好客的行为,上海人追求吃的理念是环境和饮食双重的质量要求,仅仅拿吃的东西来比较优劣,那环境的成本从何填补?绝大多数上海人绝对不愿意坐在街边巷口的装修简陋、环境恶劣、厨房卫生不达标、上菜服务员大拇指还会触及碗口的店里吃鲍鱼海参的。

文化本身无优劣,只在培育它的土壤上才能因地制宜,否则只能水土不服。比如,四川重庆人喜欢慢节奏的生活方式和街边的小吃,闲来无事事搓搓麻将,街边烧烤摊摆个龙门阵,一聊一整晚,但上海人不会这么干,因为在他们骨子里“时间”和“效率”是第一位的,甚至因为下公交车你没提前站到后车门而耽误了下车可能只是后果自负。这种文化产生的基础理念,就像“时间”和“效率”

在上海文化中的作用一样,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人们常说“入乡随俗”,外地人来到上海是否也应该入乡随俗呢?尽管这种“俗”是有些与他们家乡文化相悖之处时,一些可取的、合理的“俗”理应纳入考虑范畴。我们可以欣喜的看到,外地人的价值观越来越接近上海人,例如“注重外表”方面,2003年,73.6%的上海男人和47.4%的外地男人认为自己是一个注重外表的男人。这个数字到了2008年分别是63.6%和61.1%7

上海文化不是排斥一切外来文化,也不是排斥某种文化的全部,鲜见上海人排斥欧美人(好像体味有点重吧),同样的欧美人来到中国定居首选上海,很多海归回国后无法适应中国的生活,上海例外。上海文化只是排斥那些看似即时落后而不文明的部分文化,而这些落后而不文明的部分文化的界定源于他们的生活习性和环境决定的主流价值认同。我们不得不说,上海文化本身并没有什么可诟病之处,只在于部分上海人将此过分化;相反的外地人倘若不能理解上海文化,不能入乡随俗,幻想以客人的身份抱有所有上海人以理解的奢望,就相当于你来我家抢饭吃还期待我送你一杯酒这是多么荒诞。当然上海人能够理解不同文化,包容其他文化是一种素质,但是这种素质是一种可期待性素质而非必备素质,毕竟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圣人。不可否认,就内地而言,上海的海派文化是最接近欧美文化的,而中西文化最大的摩擦可能就发生在上海这座城市了。

7 上海人慢慢撕掉优越感的标签。https://www.360docs.net/doc/a512542647.html,/from=1008487c/bd_page_type=1

广义相对论基础

广义相对论基础 Introduction to General Relativity 课程编号:S070200J15 课程属性: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60/3 预修课程:大学理论物理、高等数学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为物理学、天文学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同时也是为今后有可能接触到引力理论的其它学科研究生的学科基础课。主要介绍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使学生具有在今后接触到引力场问题时,能通过阅读有关书籍文献对更深入的问题进行了解的能力。本课强调弄清物理和几何图像。本课不涉及引力场量子化、引力和其它作用之统一以及以抽象数学工具表现时空几何等问题。本课也扼要对广义相对论的观测和实验检验,黑洞问题和宇宙学问题进行简要地介绍。 内容提要: 第一章张量分析基础 张量代数,联络,协变微商,测地线方程,Killing矢量。 第二章引力场方程 引力与度规,引力红移,黎曼曲率张量,Bianchi恒等式,引力场方程。 第三章场方程的应用(Ⅰ) 西瓦兹解,西瓦兹场中质点的运动,光线偏折,引力透镜效应,雷达回波,0Kruskal坐标和黑洞,Keer度规。 第四章场方程的应用(Ⅱ) 宇宙学原理,共动坐标系,Robertson-Walker度规,宇宙学红移,标准宇宙学模型简介。 主要参考书: 1. R, Adler, M.Bagin,M.Schiffer,Introduction to General Relativity(第二版),McGraw-Hill Book Company,New York,1975. 2. 俞允强,《广义相对论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1997。 3. S. Weinberg,Gravitation and Cosmology,John Wiley Sons,Inc.,New York,1972. 撰写人:邓祖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撰写日期:2001年09日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发表时间:2016-03-17T16:26:59.427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24期供稿作者:吴述明 [导读]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高层建筑相对于其他建筑而言更加复杂,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考虑问题时应更加的全面、系统。 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450044 摘要:高层建筑相对于其他建筑而言更加复杂,所以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考虑问题时应更加的全面、系统。另外,设计人员应该充分了解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熟悉并遵循其设计原则,还要善于发现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措施,有效地规避风险。高层建筑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设计人员除了要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外,还要积累经验,不断地进行创新和突破。只有这样,我国的建筑行业才会稳步发展,才会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分析 引言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世界人口不断增加,综合世界范围内,对超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研究逐渐发展,其结构设计水平不断提高,而这也间接的促进和推动了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高层和超高层建筑愈发成为一个国家或者是城市的发展标志,越来越多的超高层建筑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建筑物不断增加的层数已经成为国家或者是城市经济实力和水平的象征。最初在高层与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之中,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最为常见和主要的结构,该种结构体系自身的负重较大,而且其体积也相对较为庞大,这就极大的限制了超高层建筑功能的有效发挥。 一.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层建筑结构的均衡关系不够合理 在高层建筑的结构布局上,设计人员在设计前应该先将街道的宽度和窄度测量清楚,再考虑高层建筑物的自身尺度。一个设计合理的高层建筑其主题、裙房和顶部之间应该是均衡的尺度空间。另外,高层建筑的地理位置应该以城市的街道布局为基础,与其相容,做到和谐,确保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部不会坏周边建筑的美感,不阻碍车辆行人的出行,并且自身外形应该做到美观。然而,设计人员在该方面还存在一些薄弱意识。 1.2 高层建筑消防结构设计不够规范合理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是非常复杂的,因为其功能的多样化,就要求其内部结构设计的多样化。不同的结构设计又会需要不同性质的材料,这也给高层建筑的设计带来了障碍。换言之,材料的可燃性会加大火灾的风险,特别是在风力较大的高层建筑中,一旦发生了火灾,就会迅速扩张火势,对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造成了极大的威胁。此外,高层建筑的层数越多,越应该充分考虑到高层建筑材料的特性。 1.3 高层建筑结构的高度问题 不少建筑开发商家为了谋取自身高额的利润而一味地使高层建筑结构超高,这种在建筑物上私自增高的行为不仅违反规范操作,而且还会带来很多隐患。我国地质结构多样化,每一个地方的地质结构都有自己的特点。一般处在板块边缘交界处的地方就容易发生地震,如我国的西南地区,如果高层建筑的高度过高,就会降低它的抗震效果,对使用人群带来极大的生命安全威胁。 1.4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体系不够合理 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出了追求外观好看以外,还有注意设计的科学性和和合理性、体系化。对于高层建筑的设计并不是单一的,有剪力墙结构体系、筒体结构体系等等。另外,要想一个高层建筑达到一定的安全性,一定要将其整个结构设计系统化,既要考虑地震等带来的巨大载荷,也要考虑到水平方向的强风等,并且还有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如果这些问题只是被单独拿出来解决,而忽视其他一连串的问题,就极容易给高层建筑埋下隐患,对突如其来的灾害不知所措。 二.目前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分析 由于经济发展原因,我国高层建筑施工相对欧美等发达国家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开放对经济的巨大促进作用,我国高层建筑施工建设进度加快。但由于施工经验和技术的先天不足,导致我国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施工中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的直接体现便是高层建筑服务寿命和使用质量远不及欧美等发达国家。通过大量的研究与分析,我们发现我国目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 建筑空间布局不当高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除了考虑建筑的实际使用功能,同时也要照顾到外在的美观和该建筑与周边设施的环境适应性。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实际工作中需要综合考虑建筑高度和建筑高宽比以及建筑与周边设施相对距离。 2.2 建筑材料的选用不当我国多地属于地震多发地带,根据国外的设计施工经验,一般地震多发地的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结构为主,多种类复合材料为辅的建筑结构。但在我国高层建筑设计中,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或者沙石混合结构。一是由于钢结构设计技术过于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民族音乐的特点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那么,中国民族音乐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民族音乐基本特点的相关知识吧! 中国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首先,从音乐的构成上来说,中国音乐是以五声调式为基础的音乐。所谓五声调式,是由指宫、商、角、徵、羽这五个音组成的调式,类似于简谱中的1、2、3、5、6。民族音乐中的六声调式和七声调式是在五声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音乐一般都是由五声音阶写成的,如民歌《茉莉花》、《小河淌水》、《五哥放羊》,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等等。过去经常有人把唱歌不准的人称为五音不全,这里说的五音就是指五声调式中的这五个音。 其次,在音乐的表现形式上,中国音乐注重音乐的横向进行,即旋律的表现性。与中国的书法、绘画等艺术一样,在艺术风格上,中国音乐讲究旋律的韵味处理,强调形散神不散。传统的中国音乐作品在旋律进行上常常以单旋律的方式进行,对和声的运用较少。如人们熟悉的中国古代的十大名曲,基本上都是某一种乐器的独奏曲目。合奏音乐一般用在宫廷典礼、宗教仪式、迎神赛会等大型场合,这与讲求和声效果的西方音乐是有较大区别的。 再次,中国传统音乐与舞蹈、诗歌等姊妹艺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古代,音乐一般都离不开舞蹈,如远古时期的..《六代乐舞》、唐朝的歌舞大曲以及唐宋以后兴起的戏曲音乐都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结合。 古代的诗歌一般分为诗、词、曲三类,开始都是用来演唱的,只是后来诗歌的功能有了分化。从现代音乐角度来看,歌曲的歌词大都是押韵的,一首好的歌词本身也是一首好的诗歌。 另外,中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在演唱方法上也是很有特色的。我们通常把这种中国人千百年来在音乐实践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符合中国人欣赏习惯的演唱方法叫做民族唱法。民族唱法的特点是:强调声音的明亮与甜美,语言生动与感情质朴,强调行腔的圆润和咬字吐字的清晰,讲求气息的运用,并以真声演唱为主。近年来,我国声乐工作者在继承我国民族传统唱法的基础上,不断借鉴和吸收美声唱法的特点,使民族唱法更加科学,生命力更强。 中国的戏曲唱法也是民族唱法的一种,是很具特色的演唱方法。中国戏曲种类很多,不同的戏曲有不同的演唱方法,戏曲唱法以京剧的唱法最有代表性。在京剧中,演唱方法又叫唱腔。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五种角色各有各的唱腔,其唱法复杂多变,真假声并用,方法考究,是世界上特色鲜明的演唱方法。现代民族唱法中的很多精华都来自中国的戏剧唱腔。 中国民族音乐的来源中原音乐、四域音乐、外国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三大来源。 1、中原音乐 指的是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发展起来的音乐。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

广义相对论的理解

11、广义相对论的几 个疑难问题 1、暗物质的本质:现代宇宙学观测表明宇宙中存在暗物质和暗能量。但是它们的起源仍然是个谜。我们能找到的普通物质仅占整个宇宙的4%,各种测算方法都证实,宇宙的大部分是不可见的。要说宇宙中仅仅就是暗色尘云和死星体是很容易的,但已发现的有力证据说明,事实并非如此。正是对宇宙中未知物质的寻找,使宇宙学家和粒子物理学家开始合作,最有可能的暗物质成分是中微子或其它两种粒子:neutralino和axions(轴子),但这仅是物理学的理论推测,并未探测到,据认为,这三种粒子都不带电,因此无法吸收或反射光, 但其性质稳定,所以能从创世大爆炸后的最初阶段幸存下来。 天文学家已经证明:宇宙中的天体从比我们银河系小100万倍的星系到最大星系团,都是由一种物质形式所维系在一起的,这种物质既不是构成我们银河系的那种物质,也不发光。这种物质可能包括一个或更多尚未发现的基本粒子组成,该物质的聚集产生导致宇宙中星系和大尺寸结构形成的万有引力。同时,这些粒子可能穿过地面实验室。 美国能源部LANL实验室的液体闪烁体中微子探测器、加拿大Sudbury中微子观测站和日本超级神冈加速器实验的最新结果给出 有力的证据:中微子以各种形式“振荡”,因此必定会具有质量。虽然质量很小,但宇宙中大量的中微子加起来可使总的质量达到相当高。美国费米国家实验室新的加速器实验MiniBooNE和MINOS将研究中微子震荡和中微子质量。 尚未发现的其它粒子有可能存在,例如一种称为超对称的新对称理论预言有一种大的新类型的粒子,其中有些可解释暗物质。现正在费米实验室TeV能级加速器进行的和计划在CERN正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LHC)上开展的实验,以及地下低温暗物质寻找和空间利用伽马射线大面积天体望远镜所进行的实验,目的都是要寻找超对称粒子。 阿尔法磁谱仪(AMS)安装在国际空间站上,寻找反物质星系和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特征的差异 【摘要】:我们自身的文化与西方文化碰撞后产生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性。我认为中西方文化和哲学,信仰的差异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美学审美的差异、教育方面差异等等,中西方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上互相影响,借鉴,甚至将西方与东方的特质归纳为理性的与感性的,并产生了很多相关的标准和准则来衡量我们自身的审美与意识形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更加趋向于全球一体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态势,国际音乐教育学会积极推行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主张,将音乐作为一种文化或文化中的音乐来学习和理解。在这种态势下,促使我们必须掌握我国本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适应这种趋势,在吸收西方音乐先进技术的同时,更好地发扬我国本民族的音乐。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音乐,差异 乐器的演变差异 谈到音乐,我们首先想到应该是演奏音乐的乐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拥有乐器,是无疑的。据考,中国在远古时期,已有一些土鼓、磬、钟铃、骨哨、苇龠、埙等。乐器的发展,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有密切的甚至从属关系,但是同样也须臾离不开生产力发展这个基础。在铜器时代之前,根本不可能有象铜钟(但有陶钟)、铜号(但有兽角号和螺号)这些乐器;多数始发自阿拉伯和埃及等地的管弦乐器,之所以在欧洲形成现代乐器,这和文艺复兴尤其是产业革命推动科技的迅速发展不可分割,许多重要的现代乐器都产生在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电子乐器,也只可能诞生于电子技术兴起的20世纪。 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

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审美的差异: 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 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浅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常见的问题 发表时间:2017-07-10T15:58:06.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8期作者:夏体光 [导读]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云南元九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步,高层建筑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安全性、稳定性,需要有关人员认识到综合性、技术性很强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工作对于建筑设计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分析,应用多种技术,结合高层建筑结构特点,遵循相应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原则,从而设计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建筑结构。 关键词: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问题;对策 1建筑结构的基本设计要求 1.1舒适度 经济水平不断的提升,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不断增加,我国建筑工程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满足人们对建筑环境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保证人们居住环境的舒适性。所以,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必须加强户型的分配,完善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在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不能使用隔音性能较差的建筑材料,防止出现露柱的情况,为建筑工程的舒适性做好保障。及时了解建筑在使用才能通风措施之后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采用相关的措施进行预防,保证采暖通风工程的各种规划施工以及管道的调试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进一步优化居住环境,保证人们有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 1.2经济性 开发商对建筑工程结构进行设计的过程中注重的是低投资、高收益。而消费人员注重的是建筑结构的美观性、结构内部合理的布局、建筑工程的高质量以及价格适中等。所以建筑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参数的考虑。比如建筑工程地点及建设房屋的层数等要在保证符合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做到结构优化。 2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建筑短肢剪力墙设置存在问题 现阶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问题最多、危害性最强的是建筑短肢剪力墙现象。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用了过多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短肢剪力墙。短肢结构剪力墙高度、厚度之间的比例超过了限定比例要求,在应用的时候需要承载过大的轴力和剪力,在其本身抗震性能差、防风能力差的情况下,会出现过早压塌的情况,不利于高层建筑的稳定建设发展。 2.2 抗震结构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难度最大的是抗震结构设计。受高层建筑高度过高的影响,一旦出现了地震,就会诱发出各种不可估计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建设要求高层建筑要保证五十年的设计基准期,并对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受我国自然灾害的影响,原有的抗震等级不适用现阶段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如果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就无法保证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 2.3 超高设计问题 高层建筑设计的超高问题主要是指一些高层建筑设计单位在施工建设的时候没有按照相应的规范确定高层建筑的高度,而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不加思考、不慎重的提升高层建筑高度,不利于建筑本身的安全稳定建设。 2.4 扭转问题 质量中心、刚度中心和几何中心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的“三心”,也是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需要注重的建设目标。但是在实际施工中存在高层建筑施工设计三心偏离的问题。在三心偏离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不适当水平力的影响就会出现高层建筑扭曲震动的问题,影响高层建筑的安全建设。 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完善策略 3.1 注重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设计 高层建筑的结构性能设计是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关键。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们对建筑的使用需求提升,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目标不仅仅是要保证人们的安全,而且还需要注重控制高层建筑物的地震破坏,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为了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需要加强对地震标准下建筑构件变形问题、承载力问题、局部构造问题的分析,全面提升高层建筑构建的变形条件、承载力等。另外,在加强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对抗侧力构件位置的科学确定,从而保证高层建筑承载力的科学、合理分布。 3.2 选择合理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包括:①结构的选型需要满足高层建筑各个功能的实现。②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通过防震缝的设计形成一定规则的结构单元;③需要有关施工人员根据高层建筑所在的地区情况对施工地下水位变化、地址土层、周围建筑物、建筑材料选择、工程造价等问题进行综合的权衡考虑;④需要加强对建筑结构的延展性设计;⑤加强对高层建筑结构水平力的关注;⑥保证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规则性。高层建筑结构设对规则性有着很高的要求,比如结构嵌固端上层和下层的刚度比、平面规则问题等。为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之后不出现后期施工改动的情况,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条件进行施工。 3.3 对建筑的扭转问题进行优化设计 对建筑的扭转问题进行优化设计能够减少地震、风荷载等问题对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影响。为此,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需要有关人员选择适当的建筑结构安排布局,实现建筑物的“三心”合一。根据一些城市规划发展要求和建筑物场地的限制,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不能采取简单的模式,而是需要根据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模式,比如 I 型模式、T型模式等,将建筑结构设计凸出的位置限定在合理、允许的范围内。 3.4 加强高层建筑结构的包络设计 包络设计是近年来比较常见的设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工程设计问题变化比较多,有许多因素都会影响到结构效应,各种问题盘根错节,使用目前已经掌握的只是或者软件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因此要通过优化结构设计的

文化相对论

文化相对论(Cultural Relativism) 一、文化相对论的概念 文化相对论又称文化价值理论,是指两个连锁的观念: (1)文化或文化的形象是取决于保持该文化的社会群体或民族的独特表现; (2)由此而否定放诸四海皆猴的价值标准的存在。该方法认为每一种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一切文化价值同等,没有高低之分。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象征该民族文化中最主要特征的“文化核心”。 尽管各民族文化特征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即它们熊起到对内团结本民族,对外表现一个整体的作用。任何一种文化行为如果脱离了其文化背景则毫无意义。必须联系它在某种文化中所处的地位,联系该文化的价值系统方能做出价值判断,并认为文化判断的标准是相对的,不存在绝对的文化价值。基于这种理论的文他人类学研究方法,称为文化相对论方法。 二、文化相对论的由来 文化人类学创立以来,进化学泥和传播学派注重人类文化的一致性,故多进行文化过程的趋同研究,在文化的“先进”与“镕后”基础上强调文化过程。在18世纪初,法国学者对北美印第安人进行人类学分析时提出,不能以欧洲人道德标准去看待土著人的文化思想。美国人类学大师F.博厄斯在20年代提出了人类学的旨趣在于历史上人类创造的分歧性,要看重一种文化的每一方式的特点和地位,从语言的声调乃至婚姻的形式,都必须放在它所发生的“整个系络”中考虑的观点。他认为只有在每种文化自身基础上深入每种文化,只有深入研究每个民族的理想,并把在人类各个部分发现的文化价值列入总的客观研究的范围,客观的、严格的研究才有可能,这是较早的文化相对论学说。 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是在本世纪40年代末。这与当时的历史条件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亚洲、非洲及其它大陆民族解放运动高强,欧洲中心论以及类似的文化优劣论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于是对备民族文化判断的“价值理论”成为较现实的问题。1949年,美国人类学家M.F.赫斯科维茨发表了《人类及其创造》一书,承认了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否认欧美评价体系的绝对意义。他指出没有权利把欧美的道德概念当做绝对的东西,它们是相对的。这是由于判断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而对经验的感受则现个人所受文化糯化预定这一原因决定的。 执这种研究方法的人,主张抛弃欧美中心主义,尊重每个民族文化,在反对暴力干涉非西方民族的文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但如夸大文化相对性,就是否定文化发展过程,忽视社会的发展,看不到人类历史存在的共同规律性的统一性。由此在采用文化相对论研究法时,不能绝对地强调文化相对的理论。 三、文化相对论的观点 文化相对论是人类学研究事物的基本态度之一。文化相对论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个性,无论过去、现在或哆来它们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人们不能用自己文化的价值标准作为普遍、共同、绝对的标准。去衡量、评判另一种文化的价值。文化相对论对于研究人类体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不同的种族都具有不同的体质特征,我们不能片面地认为某个种族的体质较优异,而另一个种族的体质较差。因为,每一个种族身上都同时具有一些较进步的体质特征和一些较古老的体质特征,人类体质特征的形成是和遗传、环境、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的。

浅析建筑设计中自然光设计手法的应用

浅析建筑设计中自然光设计手法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0-04-13T07:11:36.118Z 来源:《建筑细部》2019年第21期作者:汪远航1 郑建2 [导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之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对室内的采光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让建筑实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结合自然光设计手法,更好的利用自然光,为室内的采光环境得到更好的体现。 汪远航1 郑建2 1.杭州余杭经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杭州市 311100; 2.杭州力悦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杭州市 310000c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之下,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人们对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对室内的采光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能够让建筑实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结合自然光设计手法,更好的利用自然光,为室内的采光环境得到更好的体现。本文主要分析了自然光的特点,并且通过自然光的设计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建筑工程;自然光设计手法;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建筑室内采光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是现代建筑实现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展,需要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中结合自然光设计手法,以便于更加充分的利用自然光加充分的利用自然光,提升建筑室内采光性能[1]。 1当前建筑设计中关于自然光设计的必要性 近年来近年来,随着国内城镇化推进脚步的不断加快,在一些较为偏远的地区也出现了高楼大厦林立的画面为偏远的地区也出现了高楼大厦林立的画面,但是也出现了较多的弊端较多的弊端。其中之一是部分建筑物的设计不够合理,所以,投射在建筑表面的自然光对于人类的居住环境也难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较大的影响,在无形之中影响着人民的身体健康[2]。此外,在最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自然光的照射不够科学合理为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自然光的照射不够科学合理。目前较多的建筑设计中不能够充分反射当天的自然光的建筑设计中不能够充分反射当天的自然光,就会使得室内的采光面积受到较大的影响的采光面积受到较大的影响,这将大大的影响人民的生活便利性利性。如果室内的居民长期受到这些因素的干扰,也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危害身的健康造成危害。如果建筑中的自然光的照射面积较大,这也会造成的一定的光污染这也会造成的一定的光污染。强烈的阳光照射不但会影响居民的皮肤健康民的皮肤健康,长此下去还会增大患皮肤癌的概率。 2自然光在建筑中的作用 2.1凸显建筑的独特魅力 自然光伴随着地球的转动,在地面上会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其照射地面以及建筑物的角度也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在不同的时间段,光的入射以及折射情况变化有规律可循。自然光的照射会受到天气情况的影响,在入射角度比较小的情况下,自然光会出现色温下降以及波长变化的情况,在入射角比较大的情况则出现完全相反的表现。光谱的主要成分以及光的色温是影响建筑物色彩的最重要因素,不同的色温以及光谱会使人产生截然不同的感受。在当前时代发展中,建筑行业的设计内容创新性逐渐被人们发掘。建筑学已经成为与自然生态联系在一起的艺术设计,其不仅具备实用性的价值,还具备了美化性的价值。设计师们努力营造建筑中的自然之美,让建筑和自然产生不可或缺的联系[3]。其中有一些著名的建筑师将复杂的设计和自然植物的弯曲形态联系在一起,让建筑的视觉效果和应用效果都能够提升。 2.2应用自然光的重要意义 我国当前的发展处于人口密度大,经济发展较快,但环境污染问题逐渐加重的趋势,在大量浪费资源的情况下,国民居住的环境逐渐被破坏,人们在实现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严重的经济和环境不协调的问题。所以,在进行基础建设的时候,人们需要考虑绿色建筑的重要意义,不仅要让建筑的设计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变化,还需要让建筑设计的材料和设备选用更加节能健康。让人们在生态平衡的环境中生存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人们的生产劳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而自然光应用在建筑中时,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建筑的美观,还能够利用自然光的不同角度,实现可再生资源的利用。让人们在舒适的环境中,合理的利用自然光,同时强化建筑设计的优质发展,其产生的意义极为重要。 3自然光设计手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联系知识分享

中西方音乐的区别与 联系

论中西方古典音乐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中国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有显著差异,中西方人的思维方式也截然不同,故孕育出来的音乐固然有显著差异。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交融,中西方音乐的联系又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从中西方古典音乐的音韵,作品目的,特点,演奏方式等等多个方面叙述东西方音乐的异同。而对中国古典音乐将作重点论述。 关键字:中国音乐,西方音乐,异同,演奏方式,乐曲特点。 1.中西方的差异 1.1音列 中国古典音乐是基于五声音阶体系的。中国音乐起源早,在上古时期,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制作乐器。中国不是没有七音,从出土的文物可以知道,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出现了七声音阶,但是,人们的审美取向使得中国古典基本上只是用五声音阶。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加变徵,变宫为七音)在周朝已经确立,对应于现代七音体系里分别是Do Re Mi Sol La,并且成为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基础。 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现在所指的主要是从16世纪末开始往后到19世纪末在西方主要是欧洲流行的音乐。西方音乐在音列上是7音体系即现代通用唱名的Do Re Mi Fa Sol La Si。 中国古典音乐之所以要基于宫商角徵羽五音,也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古书里,五音为正声,万代不易,且与五行金木水火土五行之道有密切联

系,且在人体上还对应于人的五脏。同时,中国音乐强调“中和之美”,重在和谐、自然,不追求强烈,古人重视音乐的重要性,认为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情,而五音是中正之音,可平衡人的身心,故五音是中国音乐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1.2乐曲特点 1.2.1中西方音乐都经历有从独奏到合奏、由单声部到和声的发展过程,但是在中国古典音乐中,独奏的地位更高,和西方音乐相比,对和声的重视程度则低得多。 在中国,音乐往往是陶冶人的性情,修养身心的手段之一,往往采取个人独奏方式,注重的是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相对主观。古琴就是一个典例,其在中国古典音乐上有重要地位,是中国古代文人和名门闺秀修身所要掌握的个人技能琴棋书画之一。另外,而合奏则往往出现在宫廷等达官贵人的大型娱乐演出中,相对影响范围不很广。 而西方音乐从单声部发展到重奏,再发展到合奏后,和声的地位从此不可撼动。西方音乐注重的是美学及功能性,重视对他人的感染力,相对较为客观。而合奏则以其宏大的气势和丰富的乐声满足了这一需求。 因此有人形容西方音乐像一堵厚重的墙壁,上面轮廓如同旋律,砖石如同墙体。即使轮廓平直只要有和声也是墙。而中国音乐则不同,好像用线条画出的中国画,如果没有轮廓(旋律)则不成其为音乐,但和声是可有可无的。所以从未接触中国音乐的西方人听中国音乐“如同飘在空中的线”,而从未接触西方音乐的中国人则觉得西方音乐如同“混杂的噪声”。

中国音乐史简答论述

●1.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答:1978年,湖北随县城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出土了 125件乐器,包括编钟65个,编磬32个,十弦琴1件,五弦琴1件,二十五弦瑟12件,鼓4件,篪2件,笙6件。编磬是与编钟密切配合的旋律乐器,分为上下两层悬挂。每磬各发一音,这套编磬可与编钟在同一调高上合奏或同时转调演奏;具有五个八度的宽广音域,中间三个八度内可以旋宫转调演奏七声音阶乐曲。音色明亮,每个甬钟都能敲击出两个乐音,以实物形式证明了“一钟双音”的存在。另外,许多钟体上刻有铭文,记载了当时楚、齐、晋等国与曾国的律名、阶名、变化音名的对照情况,铭文中所用的乐律学术语,在科学概念上表现出相当精密的程度。曾侯乙墓出土的庞大的乐器群,真实地反映了战国时期宫廷音乐的发展水平,为了解当时宫廷音乐的规模和钟磬乐的发展,提供了难得一见的实例。 ●2.隋七部乐、九部乐与唐九部、十部乐的关系? 答:⑴隋朝建立不久便以法令形式颁布了“七部乐”的燕乐体裁,都是以国名、地名作为乐部名称的隋代宫廷燕乐,包括汉族传统乐舞、兄弟民族和外来的各种乐舞。它们分别是:①国伎,即西凉乐,泛指流行于甘肃一带的音乐。②清商伎,又名清乐,是汉族传统的民间音乐,包括汉代“相和歌”,魏晋“清商三调”,南北朝的“江南吴歌”和“荆楚西曲”。③高丽伎,古代朝鲜的乐舞。④天竺伎,古代印度的乐舞⑤安国伎,中亚古国的乐舞,位于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⑥龟兹伎,古龟兹国的音乐,位于今新疆库什车一带,乃胡乐诸部之首。⑦文康伎,又名礼毕。⑵隋炀帝时,又增加康国、疏勒两个乐部。康国位于乌兹别克境内撒马尔罕一带;疏勒为古西域国名,今维吾

尔族聚居之处。至此,隋代“九部乐”的宫廷燕乐体制宣告完成。唐初完全承袭隋代燕乐体制,至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废除“礼毕”,十四年,又将“燕乐”列为首部,于是形成唐代的“九部乐”。其中的“燕乐”,不同于广义的燕乐含义,而是一个具体的乐部名称,是一部宣扬帝王功绩、歌颂太平盛世的乐舞,一般用于庄重场合表演。贞观十四年,加设“高昌伎”,于是形成唐代“十部乐”,其音乐风格体现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的特点。⑶隋“”、“”与唐“”、“”体现了各国乐舞的独特风貌和鲜明特色。其中,龟兹乐是西域音乐的优秀代表;西凉乐是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相融合的产物;清商乐则是汉族传统的民间乐舞,它们各自代表着三种典型音乐的风格。 ●3. 宋代说唱音乐有哪些重要形式?内容如何? 答:宋代说唱音乐较为重要的有鼓子词、唱赚、诸宫调、陶真、货郎儿等。∥①鼓子词:有2种形式,一种是有说有唱,说唱相间,歌唱部分重复使用同一曲牌,属说唱音乐类。另一种是只唱不说,用同一曲牌以分节歌的形式歌唱多段曲词,②唱赚:曲体结构在北宋时已经确立,主要有缠令和缠达两种曲式。前有引子,中间有若干曲牌联缀,后有尾声形式叫缠令。其结构图示为:引子-A-B-C-D……尾声。前有引子,后由两个不同的曲牌反复交替出现的形式叫缠达。其结构图示为:引子-A-B-A’-B’-A’’-B’’….。无论缠令还是缠达,都只能联接同一宫调内的曲牌,不能转调。唱赚是宋代艺术歌曲的最高形式,所用音乐相当丰富,其表现难度很大。③诸宫调:其运用多种宫调而得名,是一种有说有唱,说唱相间,以唱为主,表演情节复杂的长篇故事的说唱音乐形式。由很多套曲牌组成,每套曲牌使用一个宫调,不同套的曲牌则使用不同的宫调。这样,各套之间的联接则出现了多宫调的运用,造成宫调色彩的对比,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诸宫调的音乐来自唐宋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音乐文化的差异 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应该是文化的外延,是文化孕育出来的精华的一种结晶形式。因此,中西方音乐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的差异上,文化的差异造成了审美的差异,音乐创作的差异,音乐理念的差异,乐器发展的差异等等。 首先,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所以多讲求和谐、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突出“情”和“景”的交融。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立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总之,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音乐创作手法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基础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将是二者今后发展繁荣的必经之路!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

纵论中原文化5大特点

纵论中原文化五大特点 在恳谈会上,徐光春首先对中原文化的基本概念进行了阐释,对中原文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作用做了深入解读。他说,中原是一个以河南为主体的相对区域概念,一是泛指的大概念,包括整个黄河的中下游地区;二是中概念,主要指黄河的中游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湖北甚至山东的一小部分;三是小概念,仅指河南省。我们所讲的中原文化,从地域上主要是一个中概念。因此,河南堪称真正的中国之中,大中原之中。接着,他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大的方面,十六个具体方面,对中原文化的内涵进行了详细阐述。 一是史前文化。河南史前文化的特点一是时间久远,二是内容丰富,三是领域广泛。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以及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成为河南史前文明的主要代表,充分说明中原大地是中华民族文明最早起步的地方。二是政治文化。黄帝创立了治国理政的雏形。随着氏族部落的发展演变,中原地域出现一批大大小小的国家。进入文明社会以后,从夏朝到元代3400多年间,河南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先后有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此,中国有八大古都,河南就有开封、洛阳、安阳、郑州四个。历史上难以数计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演绎了丰富多彩的政治文化。三是圣贤文化。河南作为中原文化主要发祥地,涌现出了很多的圣贤。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人非常崇尚圣贤。历史上河南的圣贤很多,而且涉及很多领域。如谋圣姜太公、道圣老子、墨圣墨子、商圣范蠡、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字圣许慎、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律圣朱载等。这些圣贤不但以他们高洁的人格赢得了人们的敬仰,而且以深邃的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大批宝贵的精神财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四是思想文化。这些圣贤创造的杰出的思想成果,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思想形态。百家集中原,其中儒、道、法、佛是思想文化的四大支柱,都与河南有深厚的渊源。儒学的元圣是周公,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他的祖籍在河南,他周游列国游说讲学,主要是在中原地区;道家的创立者老子是河南鹿邑人,《道德经》是他在河南灵宝函谷关所作;法家的创始者韩非子是河南人;把佛教引入中国的唐玄奘也是河南人。五是名流文化。能称得上圣人的是极少数的,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的很多属于名人。中原历史上名人辈出,二十四史上立传的名人有5700多人,其中河南籍的有912人,占总数的15.8%。唐代留名的2000多位名人中,20%是河南人。六是英雄文化。中国人崇拜英雄,中原大地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这是一种很不寻常的文化现象。中原文化中既有女娲造人、后羿射日、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英雄,也有史册记载的英雄,如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首领陈胜,替父从军的花木兰,爱国将领岳飞等等。七是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最早的起源是在中原地区,裴李岗文化中就有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生产工具,三皇五帝中,伏羲氏教人们结网捕鱼,神农氏教人们播种,大禹治水推动了农田水利事业发展。农耕文化是随着农业生产在中原地区兴起并不断发展的。八是商业文化。河南是中国的商人、商业、商文化的发源地,中国最早出现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税收制度都诞生于河南。王亥是商业鼻祖,子贡是最早的儒商,此外还有第一个爱国商人玄高等等。我国最早的大规模的商业城市开封,1500年前人口有150多万人,是国际性大都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当时市场繁荣的真实场景,而当时的伦敦只有5万人。商业文化在中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九是科技文化。在商代,河南的青铜冶炼技术就十分发达,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青铜器。此外,河南也是冶铁技术最早产生的地方,三门峡出土的“华夏

人类学复习资料

人类学作为一门反思性的学科,它的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通过对各种不同文化的审视,达到对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当做全人类一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反思与批评;2,通过揭示我们对各种文化世界、包括我们自己的文化进行分析的努力中所固有的弱点,来打破既有观点的稳固地位,达到对知识获得一般性规律的反思与批评;3,通过对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重新定位,达到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评。 古典进化论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概述:古典进化论一般又叫做文化进化论,它是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或流派)。古典进化论以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为目标,注重人类文化一致性的研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高峰时期的乐观主义的表现,表达出强烈的欧洲文化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 思想渊源: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 2、人类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 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 泰勒及其思想 泰勒是英国第一位人类学教授。他的著作有:《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的发展研究》(1965)、《原始文化》(1871)和《人类学》(1881),代表作:《原始文化》。他给“文化”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他主要运用文化遗留分析法和比较法。 文化遗存分析法:现实生活中的儿童游戏,民间俗语,荒谬的习惯,他认为可能跟古代文化的某一阶段有关系,它们是原始野蛮人的遗留物。泰勒的研究逻辑是:由于古代社会的文化遗留在现实的文化当中,所以对遗留的研究有助于发现历史发展的进程。因此,文化遗留可以视为“文明进步全过程的路标”。 摩尔根及其思想 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是古典进化论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研究人类社会进化问题。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71年),《古代社会》(1877)等,代表作为《古代社会》。 摩尔根用了哪些观点来支撑他的人类社会经历了“蒙昧——野蛮——文明”的思想的? 泰勒而言,摩尔根对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文明”三阶段进行了更为系统的论证,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他用四根重要的支柱支撑了社会进化论大夏。第一根支柱是生产技术发展阶段论。摩尔根以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来对原始社会进行分期。第二根支柱是家庭(家族)发展阶段论。摩尔根首创了亲属制度的研究,他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类型与历史发展。第三根支柱是氏族理论。

广义相对论

广义相对论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于1916年发表的用几何语言描述的引力理论,它代表了现代物理学中引力理论研究的最高水平。广义相对论将经典的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包含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中,并在此基础上应用等效原理而建立的。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被描述为时空的一种几何属性(曲率);而这种时空曲率与处于时空中的物质与辐射的能量-动量张量直接相关系,其关系方式即是爱因斯坦的引力场方程(一个二阶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组)。 从广义相对论得到的有关预言和经典物理中的对应预言非常不相同,尤其是有关时间流逝、空间几何、自由落体的运动以及光的传播等问题,例如引力场内的时间膨胀、光的引力红移和引力时间延迟效应。广义相对论的预言至今为止已经通过了所有观测和实验的验证——虽说广义相对论并非当今描述引力的唯一理论,它却是能够与实验数据相符合的最简洁的理论。不过,仍然有一些问题至今未能解决,典型的即是如何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的定律统一起来,从而建立一个完备并且自洽的量子引力理论。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在天体物理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直接推导出某些大质量恒星会终结为一个黑洞——时空中的某些区域发生极度的扭曲以至于连光都无法逸出。有证据表明恒星质量黑洞以及超大质量黑洞是某些天体例如活动星系核和微类星体发射高强度辐射的直接成因。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折会形成引力透镜现象,这使得人们能够观察到处于遥远位置的同一个天体的多个成像。广义相对论还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引力波已经被间接观测所证实,而直接观测则是当今世界像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这样的引力波观测计划的目标。此外,广义相对论还是现代宇宙学膨胀宇宙论的理论基础。 相关简介 相对论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论述物质运动与空间时间关系的理论。20世纪初由爱因斯坦创立并和其他物理学家一起发展和完善,狭义相对论于1905年创立,广义相对论于1916年完成。19世纪末由于牛顿力学和(苏格兰数学家)麦克斯韦(1831~1879年)电磁理论趋于完善,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结束”,但当人们运用伽利略变换解释光的传播等问题时,发现一系列尖锐矛盾,对经典时空观产生疑问。爱因斯坦对这些问题,提出物理学中新的时空观,建立了可与光速相比拟的高速运动物体的规律,创立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提出两条基本原理。(1)光速不变原理。即在任何惯性系中,真空中光速c都相同,与光源及观察者的运动状况无关。(2)狭义相对性原理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乃至自然规律,对所有惯性参考系来说都相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