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发信人: xubinism (未名散人), 信区: Ecosociety

发信站: 北大未名站(2004年07月15日08:12:52 星期四) , 站内信件

早就想写一些东西了,j兄也催了两次。但是这一向实在是忙的不可开交,哪有心情到网上和人斗嘴。

但既然说好了要写,那就敲点字吧,不过不可能是逻辑严密的学术文章了——本来打算是这样写的。

首先是关于张五常的佃农理论。

有人说要有理有据的批驳张的佃农理论,我当然兴致勃勃,因为骂张的多,但骂到点子上的实在是少,这一位假如能开骂得逸兴横飞,倒也是乐事一件。可惜看到后面一大串的数学公式,外加批驳其逻辑推论。我马上就没兴趣了,首先数学差不多忘了七七八八了,要我为了和人斗嘴,再去温习数学,实在犯不着。

指责张文章里逻辑有一些瑕眦还有可能。但若是说全是狗屎,那就是胡说八道了。要和张五常这样级数的经济学家辩驳,最好不要在逻辑上斗嘴,那等于是自杀。辩论要赢他,只有拿事实。因为张五常的治学严谨,几乎和他的大言炎炎一样,在业内是出了名的,象这样的学院学者,挑剔他们的逻辑推演之前,最好要三思,因为他们以此为生。另外,张的佃农理论是他的博士论文,我们都知道,一般博士论文很少有精品出现,大多是四平把稳的居多,因为挑刺的人太多,稍有问题就被砍出局,而象张的理论推翻了二百年来的成见,反对的人何其多也!!看看论文答辩的学者名单,你就知道给张论文挑刺的是何等人物,全是世界顶尖级的经济学者啊!这些人也许昧于世事,但在方程式和逻辑上的功夫,不比现在网上的水车差吧?最后,张的佃农理论问世至今大概四十年了,反正以我的视野所及,我没有看到被行内公认的,让人信服的,驳倒他理论的文献。破旧就意味着立新,把他驳倒,就意味着你创立了新的佃农理论,那就了不得啦。

所以坛子上的争论,我当是集体手淫,我也不是经济学期刊的编辑,没有义务硬着头皮,花巨大的沉没成本来啃这些鸟咚咚。

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容许争论,同样的文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太正常了。只不过差异太大,争下去毫无意义。

这里,我只是说说我的看法。

张的佃农理论就其本质而言,其实就象他老师所说的那样:毫无创新之处。他用了三个理论框架来分析问题:阿尔钦的产权理论,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和马歇尔的完全竞争下的一般均衡理论。他的理论逻辑推演完全是科斯定律的实际运用。

传统的成见是把分成合约看作高税率下的理性人的行为表现。我一月挣一万,国家拿走八千,那我还干什么劲?能挣个温饱就差不多了,没必要劳劳碌碌给政府卖命,同样,我是佃农,一年打千斤粮食,地主拿走六百,我干多了,有什么意思?而张五常的问的是:如果分成合约导致粮食的产量低,为什么地主佃农还要选择它?既然定额合约皆大欢喜,为什么大家还要分成合约呢?

答案是交易费用。

种田是靠天吃饭,谁也没个准,另外,水土保护,何种作物产出较高,种子肥料,佃农缴纳地租的信用问题等等乱七八糟的事情,就让交易双方足够斟酌半天了,如果这块地每年的产出大家都心里有数,出入不会太大,而且地主佃农双方知根知柢,彼此在水土保养,农具肥料等等事情上都没有大的争议,都相互信任,万事好商量,这时,分成也好,定额也好,定额加分成也好,效率结果都没什么分别,因为交易费用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

计。不管什么形式的合约,结果没什么区别。

但如果风不调雨不顺年年产量不一定,今年种水稻赚钱,明年种油菜发家,佃农和地主都指望对方对土地肥力和水利维修负责,双方互斗心眼各自留一手,农具肥料等等琐碎事情争吵不休,那么合约就复杂啦,我本人在看《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时候就曾经看过一大堆形式各样的契约。分成合约就是说双方共担风险,把不确定性给自己带来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定额上面加分成的合约,说明不确定性要小一些。不管如何,分成合约是交易费用最高的条件下的安排。

下面的一个问题是:台湾政府管制下分成居然导致粮食产量大增,政府管制什么时候干过好事?要知道原先四六分成,佃农四地主六是市场自发竞争形成的,现在是六四分成,佃农六地主四,等于是劫富济贫。如果你是地主,你怎么办?小地主干脆自己种地得了,忙时请短工。这是事实,土地改革后,自耕农的土地增加很多。你土地多怎么办?卖掉?地价已经大跌,地价也确实大跌,有史为证。还剩下什么高招呢?一种是受贿,不错,我土地收益权是受到限制,但我还有土地的自由转让权,给张三可以,给李四也可以,种田能带来比打工高的收入,那么大家肯定蜂拥而至,想种田?那就要给地主送礼,这礼物价值不能高过农四地主六的差额,否则大家还是打工好啦,干吗给地主舔屁眼?不过这招不地道,搞不好政府拿办吃官司?,还有一招,就是把土地割成小块,让更多的农民种。这笔帐如何算呢?我取个例子:我有一块大地,如何全部潜力挖掘,能打十万斤粮食,但只有一个佃农租种,分成是九一,地主九,佃农一,够吓人的吧?但地主还是不划算,佃农还是划算,因为佃农使足劲还是不能开发这块大地,充其量每年只能打一万斤,佃农能分到一千斤,他在工厂打工,一年也就挣个五百斤粮食,所以无论如何他还是划算,但地主吃亏了,所以他让两个佃农种地,分成是二八,佃农是二,他是八,每个农民还是和过去一样的投入,但单位土地上投入增多了,所以产出增加。地主的收入增加,但仍然吃亏,他就不停的把土地分割,分成降低,这里有两个边际临界点,一个是农民分成虽然很高,但每个农民种的地太少,分的粮食不到五百斤,那他就要到工厂打工了,农民是边际投入产出递减的。另一个是地主,他不停的分啊分,但分到后来,总产量上去了,但分成太低,他的收入开始减低了。分成必然停在一个比例上,这个比例恰恰达成一个均衡。这时政府进来插一杆说原来的比例太低,要调一下,那么必然吸引人们跑来种地,地主要不吃亏,只有分割土地,让更多的人种,说白了,就是把蛋糕作大,我分的比例小了,但因为总量大了,还是弥补了我的分成减低造成的损失。

张五常的佃农理论里面的那个奇怪的面包片的图形就是说这个的。

这里有一个难题,土地的产出增加是平均产量增加,而要要证明的是农民边际收入递减和地主的是收入随着土地的分割递增。技术上的问题,张解决得很漂亮。以我得水平而言,我看不出任何毛病。

我看了佃农理论并不是没有疑问,这个疑问就是:既然地主四佃农六的分成导致台湾粮食产量大增,那么原先地主和佃农自由竞争下达成的地主六佃农四的均衡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产权明确下交易双方的自由契约会达成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这是毫无疑问的,那为什么在台湾,政府管制自由竞争下,粮食产量大增?这中间必然有一个局限条件,找到了,问题就豁然开朗了,对这个疑问,我只是模模糊糊的有一个答案,但还是不明确。关于需求曲线和吉分商品的讨论很多,我也说几句。

假如我说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础,恐怕没人有意见,但假如我说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经济学的根基,吉分商品全是扯淡,大家的争议恐怕就大了。其实这两者是一回事。一件商品之所以是商品就在于它是稀缺的,这东西,你不要我要,价格越低,就意味着为获得它而付出的代价越少,也就是成本越低,那么要得起的人就越多,如果价格一直降下去一直到零,那么什么情况呢?那就是说它不是商品了,不需要付出代价就能获得它。没

有稀缺性这一条件,它就不在经济学的范畴之内。稀缺,产权,竞争、成本其实是同义词,而这一切只用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这一图形就精练的表达出来了。

张五常其实在这一问题上也犯了错误。他说吉分商品在鲁宾孙世界里或许存在,真是胡说八道!

只要存在资源稀缺,需求曲线必然向右下倾斜,包涵的意义是:我想得到的东西,付出的代价越小越好。在荒岛上,我种红薯越种越多,不费力气就种一大堆,后来都懒得种了,这时好像代价越低需求越少,需求曲线向右上倾斜了,但实际上这时红薯已经没有稀缺的概念,经济学不能考虑稀缺性以外的东西!!

斯蒂格勒说过吧,要是有人能够发现吉分商品,那么他将获得萝卜而奖,名垂青史。如此高的受益,大概百年来足以驱使无数经济学家寻找吉分商品了。找到了吗?没有。同样,如果有那位数学家能找到1+1=3的实际例子,那么他将改变人类的文明史,被人类永远铭记。

1+1=2是无法证明的,它是数学必须假设,少了它,数学就不存在了。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就是经济学里面的1+1=2,是无需证明的假设!

找吉分商品?我劝你找1+1=3的实际例子,收益更大些,因为二者难度差不多。

那么无数所谓的经济学家和即将成为所谓的经济学家关于吉分商品的争论是什么货色呢?我来说一个中世纪的神学命题:上帝不是万能的。如何证明?上帝能造出一个他能举不动的石头吗?如果他造出来了,一块石头,他都举不动,他万能什么呀?如果他造不出来,一块石头他都造不出来,也算不得万能,无论如何他都不是万能的。

这个悖论有意思吧?有意思,有意义吗?毫无意义!

康德说:存在于我们感性之外的东西,是我们理性不能予以探讨的。

上帝我们谁也没见过,那就不要折腾这些玩意啦,你见过1+1=3的实际情况吗?没有?是吧?见过吉分商品吗?没有?是吧?那大家还在这里争论什么?

无聊!

在我看来,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是考验一个学经济学的人是否入门的试金石。

有的人混淆了商品的概念,比如认为股票就是越涨越买,越跌越卖,其实每一时刻的股票都是不同的商品,因为对它的价值判断都有不同。它的需求曲线是不一样的。一个股票,大家突然发现它是好股票,而价格不动,那么就意味着好股票降价了,大家蜂拥抢购,需求曲线还是右下倾斜。如果大家发现它是烂股,还是那个价格,意味着同样商品涨价了,大家就要卖,需求曲线还是右下倾斜。犯这错最有名的就是汪丁丁。

有人把价格在需求曲线的移动和需求曲线本身的移动混淆了,最有名的就是夏业良问张五常光华的学费涨了,念书的人反而多了,何解?堂堂经研中心的博士后,犯入门级别的错,真是丢北大的脸!

这条曲线在张五常手里却是变幻万千,好像一套太祖长拳在乔峰手里使出来,猛然显出诺大的威力,让人实在艳羡不已,这是价格理论的功力深厚者经历过复杂的简单,实在不同寻常。

你可想而知,当我看到杨小凯说数学上也能推出吉分商品,需求曲线不重要这样的话,我有多吃惊。我第一个反应是我错了,因为他不可能错。假如你看过他的宪政和中国经济史的文章,你永远都不会怀疑这类惊才绝艳的天才,但深入思索之后,他错了!我无法解释他为什么错,而且是这样的错!

最后说一下数学在经济学的运用。

数学的好处就是逻辑严谨,它只不过一种语言,极其精练,只要前提正确,顺着公式推,一直没有错,即使有错,也能看出来。早期经济学和今天的社会学差不多,概念满天飞,现实世界的事实懂得不少,但逻辑推演实在够呛,一直到三十年代还是这个局面,以至于

凯恩斯讽刺的说:你把五个经济学家关在一间房间里,他们在一起争论起来会得出六个结论!任何一个成熟化的学科,都表现为开始建立可证伪的,概念明确的模型,这样,大家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上不断积累,才有知识的增量。经济学数学化后,发展表现为良好的势头。渐渐成熟起来。但问题慢慢就出来了。

这中间第一个问题是数学必须可以在可以量化的事物上进行比较、计算、推演。否则就不能被推出被验证,被证伪的结论。比如说我比高,比你重,你要反对,我拿出身高,体重的数字一比,你就没有话说了,但我说我比你幸福,比你帅,你可能就哇哇叫了,所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样争论就是没完没了啦。就是我搞出一套指标来,比如说我比你更受女孩子欢迎,我的脸部比例数字匀称等等,你还是不服气。真实世界,很多可以用经济学理论解释证伪,但就是不能建立量化模型的事情。比如斯蒂格利茨说市场之手之所以看不见,就是因为根本不存在。你要驳他轻而易举,如果没有利益,没有市场这只手推着,他买不到吃喝睡用的一切用品,早就玩完啦。建立模型不仅不必要,而且麻烦。有的就是能够量化,但很麻烦,还不如不引进数学,我记得我看张军的《产权经济学》,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就能说明问题,但后面的三分之二,用来数学公式来把前面的话重复一遍,表示他搞的是纯学术,无聊!

数学还有一个好处就是精练,有时千言万语不如一个公式,一张曲线图。像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搞价格理论的应该把它印在衣服上,就像道士道袍上的太极八卦图,时刻不能忘记。

要用语言解释这一切,实在很费劲。当然有些才气横溢之辈,用语言就能把问题说得很通透,比如我:D,如果不得不加上一个的话,张五常凑个数吧,^_^。

那么数学不必很费心啦。哈哈

至于数学工具的局限,不得不提到混沌理论。首先声明:我本人对这些只是懂皮毛,免得被人说成装腔作势吓唬人:(。

混沌理论入门知识是诺伦次方程组,这是一个气象学家建立一个气象模型,然后利用巨型计算机迭加计算,模拟大气变化。这个方程组在一些智商爆棚的家伙眼里,简直不知一提,太小意思了。

但它的意义实在太重大的,可以说是划时代的。这个方程组首先是无解的。无解就意味着不存在均衡。我们都知道新古典经济学的基础就是总量的局部均衡和完全均衡,学院派的经济学家所有依据就在于此,那就是搞方程折腾模型,如何代入自变量和因变量等等,最后求出最优解,如果真实经济世界的运行也是混沌的话,那么意味着这些模型全是放屁!所以一个经济学家开玩笑的说,即使世界是不均衡的,我们也不得不宣布它是非法的。但世界就是不均衡的。有人在坛子上问我:这方面可有一个大家公认的证明?我知道有,因为证明这个实在不算什么难事,至少在技术上讲是这样,问题是我不知道哪儿能找到这样的文献。应该属于演化经济学范畴,这方面我文献读得不是太多。但我所知道的,最早看出这个破绽的经济学家是哈耶克。如果你看看他对凯恩斯宏观、计量经济学的批判,对均衡概念的批判,表明他完全知道构筑所谓的经济学宏观计量模型,纯粹是伪博学,一种致命的自负。记得坛子上有人不屑的说,奥地利经济学除了提出“自发秩序”这样的概念之外,还有什么具体的模型拿出来?虽然我对智商和智慧的区别是有了解的,但我还是被这人的无知给弄得没有话说。要知道奥地利经济学就是靠边际效应起家的,数学是这一派的拿手好戏。哈耶克本人就是因为统计技术一流被当时的奥地利国民经济所聘请的。他不折腾数学模型非不能,是不屑也。

科斯也不赞成什么均衡的说法,更不赞成长线短线的说法,不过张五常的意思是没有更好的概念取代它之前,我们恐怕只好凑合着用。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说明科斯看过混沌学方面的文献,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科斯的学术洞察力是惊人的。我也赞成张的看法,均衡的

概念可以用,但用时要求大致的对,不求精确的错,更不能构筑七七八八精巧但毫无用处的模型。什么叫“求大致上的对,不求精确的错”?你看过罗杰斯的来华的投资讲演没有?那就是。

你看他完全用价格理论来分析经济面的问题,没有一个复杂的模型。所有的问题分析清晰得就像水晶球。他检验自己得价格理论可不是通过纸上的数学证明,而是通过市场真金白银的投机赌博。他赢了,也许你认为那是运气,那么把他的所有投资报告看一遍说话吧。事实上几乎所有顶尖极长线投资基金的经理差不多都是一流的经济学家,至少在价格理论的造诣是这样的。所以一般他们对所谓的学院派经济学家都是不屑一顾。巴非特说这个世界没有经济学家也许更好,彼得?林奇说经济学家只要对一次,就能在加勒逼海滩晒太阳了,何苦在学校里做猴子王。妈的,扯远啦。

诺伦次方程组的另一个意义就是起始条件的微小差异,一段迭加计算过程后将会导致结果的巨大的差异。这是最具重大意义的发现。这个模型在相空间的动力学轨迹是不相交的。这就意味着根本不可能有重复的周期,只是周期三,一会儿出现一个明显的周期,过一会就变为随机。因此精确的计算来预测未来的气象情况,完全是不可能的。这和生态学家得出的结论一摸一样,生态学家早就发现生态圈内一个细微的扰动往往就导致系统彻底的不可预测的紊乱。气象系统是一阵轻风就能带来整个大气的完全变化,所以有南美的蝴蝶拍拍翅膀,就导致北京下雨的“蝴蝶效应”的说法。

不打算就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下去,因为自己功力有限,另外这方面的思想太多太杂,千言万语,说起来没完。这里只想说的就是现实经济世界就是一个混沌系统。一个微小的干扰,往往带来谁也预料不到的结果。想想看,你无论如何努力,你收集的数据信息还是不完全的,这些信息数据情况到你手里时候,新情况又发生了,这时你却是利用这些过时的不全的信息决策,同时你也许是个饭桶,作出的决策,对现实世界的影响结果是谁也不知道的。这时,你还吹嘘自己做了什么什么财政,金融货币宏观调控,取得了什么什么效果,天知道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所以凯恩斯的财政货币政策和他的学问最好当笑话看。有朝一日,也许我们后人看待这些理论,就像我们今天看待中世纪的神学。

这时的数学的作用,好比春药,专供学院派经济学家和一批自以为是的所谓宏观经济学家意淫和纵欲用。

在混沌学没有重大突破之前,数学在经济学上的应用,其实非常有限。这也是我为什么不看好样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他使用求角点解的方法,从分工的理论来做经济学史上自约翰?穆勒、马歇尔、萨缪而森以来的第四次经济学大综合,我这样的水平本来是没有资格品价这样高人的工作,但我还是要说,只要是用求解的思路用构筑数学模型,那么这绝对是行不通的。因为世界是混沌的。

那么混沌学什么时候能有所突破呢?不好说,诺伦次方程组五十年代就出来了,但物理学界知道并接受它却算是七十年代了,正如一个物理学家痛苦的说:气象学杂志?谁会想到看一本气象学杂志?

是的,谁也不会想到,很多事情,谁都不能想到,但有人却碰巧想到了,一个时代开始了,这也是学术的真正魅力所在吧。

最后要说的是:杨小凯去世了,这是如假保换的天才,仅凭一己之力的钻研就能初步达到和西方经济学对话的地步,那不是天才是什么?这差不多和顾准一样。这也是一个纯粹的学术人,看看他的文章就知道了,这样的人的工作,不管成败,都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为后人提供参考和借鉴。这个人的去世,绝对是经济学界的一大损失,尤其是他出成果的年龄。此处予以诚挚悼念。

《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读后感

《思考的方法》(张五常)读后感 虽然文章的标题是“思考的方法”,但在本文中,张五常先生不是居高临下地指示读者接受所谓的“方法”,而其实是真诚地与读者分享自己在思考过程中得到的切实体验与心得,这点令我十分敬佩。作者强调谈论的是“实用”、“平凡”思考方法,并不是建立一套严密的思维体系,而可以说是向读者提出六大类关于思考方法的建议,包括:①谁是谁非毫不重要,即客观看待观点本身,而不是提出观点的人;②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即理清问题便是寻求答案的过程;③不要将预感抹杀了,即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④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即灵活辩证地看待问题;⑤例子远胜符号,即思考需要具象化;⑥百思不得其解就要暂时搁置,这有助于避免钻牛角尖或陷入思维怪圈。对于以上六个方面和作者的思考习惯,根据自身体验,我感受到以下几点启发: 一、培养深入思考的习惯 张五常先生在文中不断援引科斯、李嘉图思考的技巧,也总是提到身边的师友,言语中透露出对良师益友珍惜与尊重,也体现其无时不刻都在学习思考的品质,让我不由地反省自身。一方面,我在和人相处的时候常常还是太浮躁,关心更多的是既成的观点和事物的结果,而对人事物推演的过程关注得太少,也就是缺乏张五常先生所说的“偷思”精神;另一方面,我们在生活中的观察思考即使不乏广度,也缺乏深度,将所见所闻视为自然,这种“想当然”的习惯从源头上阻碍了思考。实际上,即便看似不言自明的事物,思考和理解它的原因也是有益的,而它与其他事物的关联可能更是错综复杂、大有深意的。 二、平衡逻辑和预感的关系 我个人是极重视逻辑思维的,无论是理论学习、语言组织、沟通交流,我首先想到都是符不符合逻辑,逻辑完不完整。 客观地说,这种重逻辑思维方式是有利有弊的。逻辑保证了团队沟通的效率,也有助深入地了解问题和构建思维框架,例如,逻辑对于演讲者来说明显是很重要的,逻辑紧凑的演讲内容也更吸引听众。但是,过于倚重逻辑也会造成不少问题。首先,一旦出现与原有逻辑矛盾的例外,人就很容易陷入困境,即使这例外是细枝末节也很难跳脱出来,忽略问题的整体性。其次,人很难察觉自身逻辑的漏洞,别人指出了又下意识形成思维的壁垒,这就容易导致固执。另外,不同人的逻辑方式不同,并且没有人的逻辑是绝对严密无懈可击的,有时候即使两个人的逻辑相互不抵触,但太讲逻辑而忽略共同的感受,就容易使沟通难以进行。 逻辑必须辅以感觉,或称预感。比如有时候即使还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也可以凭预感对问题作出一个预判,帮助提供“一条路的开端”,只要不是满足于预判,即使预判有误也不要紧,重要的是应当从这个预判科学、客观地继续利用逻辑深入分析。 另外引起我疑惑的是,预感重要,但如何要防范预感发展为思维定势?在这篇文章中,我很欣喜也能搜寻出解决这一问题的一点方法。张五常先生的意思是,凭借预感开辟出的“开端”非走不可,但是要用逻辑“在路上画上界线”,好的预感使“路可以越走越远,越走越清楚,到后来就豁然贯通”。但用逻辑进一步分析时若陷入僵局,就可能说明预判是有缺陷的,应该有意识训练自己识别这种预兆的能力。 三、扩宽思维的角度 张五常先生提示我们以不同角度思考一个问题,既可以作为思考的技巧,也可以作为衡量答案质量的方法,即“若不同角度都不否决暂定的答案,那么我们就可以对答案增加信心”。虽然能时时刻刻做到的人不一定占大多数,但转换角度可能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思考方法,我觉得问题的重点在于两个方面: 第一,对于很多人来说,寻找一个新的角度本身就是一项挑战,这要求有广泛的知识面。例如,我们在学习中老师常常提示我们要用学科交叉的方式分析问题,比如用会计的视角看

2015210013-甘晨-《佃农理论》读书报告

一、张五常与《佃农理论》 《佃农理论》是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先生在他学生时代的博士论文,也是现代合约经济学的开山之作。说到张五常,很是有一番传奇意味,他是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也是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却并非是一位科班出身的经济学家,他的求学之路颇为坎坷,曾从事摄影职业,直到24岁进入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就读经济学科之后才算入门。1967年他在长堤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助他获得了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二、《佃农理论》创新 《佃农理论》主要运用现代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对分成租佃制度作出了新的解释,推翻了传统的理论,创立了“新佃农理论”。其理论的要义是透过某些因素的变动,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样。如果产权弱化,或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时,将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率。如果能够定土地为私人产权,明晰产权制度,允许土地自由转让,这是使生产要素与土地发挥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门。 三、《佃农理论》解析 《佃农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三个方面: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条件下,不同的合约安排其效率相同;二、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条件下,不同合约安排其效率不同。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的约束条件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三、在法律强制减租的约束下,由于地主的土地收益权被弱化且没有被排他性地转让,造成资源配置无效率,并引起耕作集约度提高。 《佃农理论》中关于合约选择的论述,它的假说是人们选择不同的合约安排是为了在交易成本约束下,从分散风险中获得最大收益。基本上风险的衡量是基于三种合同模式:定额合同、分成合同、工资合同。“分成合约的总交易成本(谈判成本与实施成本之和),似乎要高于定额租约或工资合约”。因为分成合约要规定地租的比例,非土地投入对土地的比例,种植的作物种类,还要弄清实际的产量。那为什么人们会选择分成合约呢?张五常认为,这是为了规避风险,因为分成合约使得地主和佃农分摊了风险。“合约的选择可以用交易成本的不同及规避风险的假设来分析。给定与某一产出相联系的风险状态,较高的交易成本会导致生产性资产的汇报率较低。另一方面,给定交易成本,规避风险则意味着,资产的价值与收入的变化是负相关的。实质上,分成合约下的风险分散会使订约资源的价值较高,而与其相关的较高交易成本则会降低资产的价值。财富的最大化(或取决于相应的度量问题的效用最大化)意味着,所选定的合约安排是能够使订约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合约安排。”张五常提出证据,在分成合约应用较多的小麦产区,小麦产出的方差要大大高于分成合约较小采用的南方稻谷产区的稻谷

企业的契约性质(张五常)

张五常:企业的契约性质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26 (April 1983):1-21. 罗纳德·科斯写出《企业的性质》[1]已近半个世纪,现在这篇论著的影响正与日俱增。[2]大约在科斯20多岁,取得伦敦经济学院学士学位以前,即1931-1932年他获得资助到美国旅行学习期间,就构思着这篇论著的主题。[3]考虑到这篇论著是从相当于学年论文的工作开始的,人们不能不对激发这项工作的洞见肃然起敬。 科斯论文中围绕所谓的“企业”和经济活动范围展开的问题还远没有解决。目前,伴随着各种批评,也出现了各种对科斯观点的解释。[4]我不想评价这些不断增长的文献,也不想说明我的阐述必然是对科斯立场的准确表达。受科斯早期研究契约的作品的鼓舞,我宁愿退回来用我自己发现的观点来阐释这篇作品。 任何一个探索契约安排经济学的人都会承认,科斯有关“企业”的文章与契约选择有关。[5]意识到考核问题的重要性与相关性,科斯在1969年建议我调查应用于木材工业的多种考核方法。然而由于取得数据的困难,这次尝试没有成功。到1974年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计件工资契约提供了一条理解企业组织的有效途径,因为计件付酬恰好就处于市场与科斯所谓的企业的正中间。我对计件工资契约的研究是从1975年开始的,并且持续至今。[6] 因而,在此我打算按照我在一般的契约和特殊的计件工资契约方面的发现来解释科斯的观点。我将表明,我们既没有准确地把握什么是企业,也不知道把握它至关重要。“企业”一词只是对在不同于普通产品市场的契约安排下组织活动的一种方式的速写式描述。 一、作为契约安排方式的企业 科斯的中心命题是,制度运行成本(交易费用)的差别致使企业出现取代了市场。一方面,市场交易涉及产品或商品;另一方面,“企业交易”涉及生产要素。企业的成长则被视为产品市场被要素市场代替,导致了交易费用的节约。这个命题井不容易理解,因为科斯没有给“企业”下定义,也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那样,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 假定生产投入为私人所有。每一个投入所有者因此面临三种选择:(1)自己生产并出售商品;(2)干脆出售他的生产投入;(3)进入一种契约安排,把投入的使用权委托给代理人以换取收入。企业的产生与第三种选择有关:掌握着契约规定的有限的一组使用权的企业家或代理人指挥着生产活动,井不直接参考每一活动的市场价格,然后再将如此生产出来的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售。这里存在着难题。如果私人产权不存在,因而上述各种选择不适用的话,相对地较容易理解一个工人或一种投入的流动是由代理人而不是由市场价格来指挥。但是为什么一个私人财产所有者竟会【自愿】交出他的权利,而听任一只看得见的手摆布呢?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张五常的学术贡献* 姜建强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200433) 本文是为五常教授70岁生日而作,意图概要地回顾教授近40年来在经济学上做出的主要贡献。写这篇文章不容易,原因有两个:一是教授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很难做到面面俱到;二是本人学术功力有限,恐难以全面准确地领会教授的学术思想。在此抱着野人献曝的心理,求教于方家,愿与那些致力于走教授选取的学术道路的同仁共勉。 根据我的阅读,教授的学术贡献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对帕累托最优做出重新认识;(2)合约理论;(3)企业理论;(4)租值消散理论。下面将分为四节对它们进行讨论。不过,需要申明的是,教授的学术贡献不止于此,只因篇幅所限,不能尽述。 一、交易费用与帕累托最优 局限条件下的最大化,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分析传统。自边际主义革命开始,故老相传,这个传统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由于新古典经济学通常只考虑价格和收入这两个维度的局限条件,其研究的最大化问题与真实世界相去甚远,因此时常遭后人诟病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但是,诟病归诟病,如果偏离了上述这个传统,无论什么样的?新?理论,尽管哗众取宠可能会盛极一时,但要想盛极一世,势必困难重重。科斯在1937年和1960年提出的交易费用概念之所以在理论上受到如此的重视,主要还是因为他在保留了新古典分析传统的同时,开始将交易费用作为一个局限条件纳入到经济分析中来。 似乎是一种历史的潮流,就在科斯1960年发表《社会成本问题》的同时,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陆续将这种新的分析方法运用到非市场领域,包括那些本不属于经济学分析领域的法学、历史学、社会学以及政治学等。在新制度经济学这面大旗下,法和经济学、新历史经济学、新社会经济学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自此,经济学的适用范围不断扩大,无论是好是坏,?经济学帝国主义?已经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代名词了。正如许多经济学家指出的,交易费用分析方法是革命性的,这不仅体现在它使得传统的经济学分析更加逼进真实世界,而且还表现在它已经或者正在改变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向。 大约自上个世纪30年代始,在萨缪尔森、阿罗、德布鲁等人的影响下,凭借数学工具,传统的局限条件最大化分析被发挥及至,并衍生出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证明了竞争性均衡满足帕累托最优,也即所谓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可以说,这个定理即是对斯密的?看不见手?原理的一个形式化。但是,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大多数经济学家均认为,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建立在许多假定之上,因而如果放松这些假定,该定理就不会成立。考虑到现实中各种与这些假定不符的事实,也就不难明白人们为什么那么容易接受众多稀奇古怪的?市场失灵”理论了。在这种思维定式下,经济学家的工作似乎变得异常简单,他们只需研究现实中的资源配臵状况,并将它与帕累托最优状态相对比。只要实际中的资源配臵状况不满足帕累托最优的条件,都属于非效率。因此,一个假想的、无所不能的政府通过干预市场以实现帕累托最优,便成为必不可少的?政策含义?了。可以说,在帕累托最优标准这杆标尺下,经济学分析在基础上似乎已经逐渐蜕变为一个纯粹的规范分析了。 *本文写作之初,曾与李俊慧有过讨论,在此表示感谢。当然,文中可能存在的错误,与她无关。

教你读书个十种小方法,如何来读书

泛读即广泛阅读,指读书的面要广,要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具备一般常识。不仅要读自然科学方面的书,也要读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古今中外各种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都应广泛地阅读,以博采众家之长,开拓思路。马克思写《资本论》曾钻研过1500种书,通过阅读来搜集大量的准备资料。 2、精读 朱熹在《读书之要》中说:“大抵读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省得尔。”这里“熟读而精思”,即是精读的含义。也就是说,要细读多思,反复琢磨,反复研究,边分析边评价,务求明白透彻,了解于心,以便吸取精华。对本专业的书籍及名篇佳作应该采取这种方法。只有精心研究,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可以说,精读是最重要的一种读书方法. 3、通读 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 4、跳读 这是一种跳跃式的读书方法。可以把书中无关紧要的内容放在一边,抓住书的筋骨脉络阅读,重点掌握各个段落的观点。有时读书遇到疑问处,反复思考不得其解时,也可以跳过去,向后继续读,就可前后贯通了。 5、速读 这是一种助力读书的方法,即陶渊明提倡的“好读书,不求甚解”。可以采劝扫描法”,一目十行,对文章迅速浏览一遍,只了解文章大意即可。这种方法可以加快阅读速度,扩大阅读量,适用于阅读同类的书籍或参考书等。

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V?公:spkz123(书评客栈)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7、再读 有价值的书刊杂志不能只读一遍,可以重复学习,“温故而知新”。思想家、文学家伏尔斯泰认为“重读一本旧书,就仿佛老友重逢”。重复是学习之母。重复学习,有利于对知识加深理解,也是加深记忆的助力剂。更多了解可在V?公:spkz123(书评客栈) 8、写读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俗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之说。V?公:spkz123(书评客栈)读书与作摘录、记心得、写文章结合起来,手脑共用,不仅能积累大量的材料,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写作水平,并且能增强阅读能力,将知识转化为技能和技巧。 9、序例读 读书之前可以先读书的序言和凡例,了解内容概要,明确写书的纲领和目的,有指导地进行阅读。读书之后,也可以再次读书序和凡例,以便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10、选读 就是读书时要有所选择。V?公:spkz123(书评客栈)古往今来,人类的文化宝藏极为丰富。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如果不加选择,眉毛胡子一把抓似地读书,就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书目,进行阅读,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 一、地租理论 40年代末到50年代,台湾也施行了土地改革,这其中一个重大过渡性举措,就是“把地租在年收成中所占的百分比,从平均估计数的56.8%减少到统一的法定最高比例37.5%。”(第5页)1949年的实施办法,有:“本省私有耕地之租用……其地租租额不得超过正产品全年收获总量千分之三百七十五,其约定地租超过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应减为千分之三百七十五,不及千分之三百七十五者,依其约定。”(160至161页) 张五常说,“传统的观点是,分成租佃制会导致资源配置无效率。本书将证明,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经验上来说,这种无效率的观点都是一种错觉。在私人产权的条件下,无论是地主自己耕种土地,雇佣农民耕种土地,还是按一个固定的地租把土地出租给他人耕种,或地主与佃农分享实际的产出,这些方式所暗含的资源配置都是相同的。换句话说,只要合约安排本身是私人产权的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的合约安排并不意味着资源使用的不同效率。”(第2至3页) 张五常所说的“传统观点”,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考虑:固定租金条件下,农民上缴一定数额之后,全部剩余都归自己所有;而分成租金条件下,农民所有的劳动产出都要分出一部分上缴给地主,这会打击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假设土地一年的产出为I,固定租金为A,分成比例为r,则固定资金条件下农民的剩余为I-A,而分成制下为I(1-r),如果分成制下农民所得超过固定租金制度下所得,即: I(1-r)>I-A, 得, rI<A,即, I<A/r。也就是说,如果由固定租金制改革到分成制,总产量不会超过A/r这个点,否则农民的收入将不升反降。或者,两边同除以I,得,1<A/(rI)。由于没有充分的资料,所以我们无法确定A,也不知道改革前后产量分别为多少。但是,张五常提供了一个数据,改革前地租在年收成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平均估计数为56.8%(第5页)。即,A/I平均为0.568。0.568/0.375大于1,也就是说,年收成在A/r这个限定点内。可见,但从这种土地改革本身来说,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在减轻农民负担,所以,产量有了大幅度增加是合情合理的,谈不上符合还是不符合“传统观点”。 当然这只能说明依照传统的观点也可以解释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长,但却并不能否定张五常的理论本身。事实上,这种所谓的传统观点也没什么意义。很明显,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介绍概要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及 其介绍 张五常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以《佃农理论》和《蜜蜂的神话》两篇文章享誉学界。 中文名:张五常 出生地:中国香港 出生日期:1935年12月1日 职业:教授,经济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 分校

简介张五常(1935年12月1日-),香港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之一,毕业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经济学系。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其著作《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 求学生涯他早年师从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大师阿尔奇安和科斯,科斯称张五常是最为了解他的思想真谛的人;他与现代产权大师科斯、巴泽尔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响与激励;他与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交往甚笃,张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们进入中国的桥头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来中国,与国家领导人畅谈中国改革之大要;他也应邀参加诺贝尔奖颁发大典,被奉为嘉宾;他被选为1997

—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的殊荣,等等。此等际遇,在中文世界的经济学家中,恐怕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最受欢迎的教授“最劣的教师”1991年,在香港大学一些所办的“最差教学奖”的选举中,张五常被选为“最劣的教师”。张五常荣登劣座,几乎全香港哗然!其实,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东方传统的教育模式及标准,张五常的教学肯定会与其要求不合。张五常讲课,从来不备课,也没有讲义,更不在黑板上板书。在他看来,自己天天思考的经济学,备课是多此一举。即使是正式场合的演讲他也不会有多少准备(如:1991年到瑞典对众多诺贝尔奖得主的演讲,1998年到美国任西部经济学会会长的演讲)。 中国经济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将新制度分析系统地运用到中国经济问题研究的第一人,非张五常莫属了。张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经济 学大师科斯、阿尔奇安和德姆塞茨亲传,与诺斯、巴泽尔共事多年,耳儒目染,一代新制度经济学宗师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演说中多次提到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贡献(科斯,1994)。诺斯也多次提到张五常对他经济思想的影响。)。张五常对新制度经济学的最大贡献应该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统地引入到对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张五常将产权制度的分析方法应用在台湾的土地改革上并创立了“新租佃理论”。张五常

读书的四种方式

读书的四种方式:狼·蟒·牛·猫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这篇杂谈,我早就有了腹稿。那是我2月28日下午2:00—4:00,在天津图书馆(文化中心馆)二楼报告厅,听完中国当代作家刘心武先生关于读书问题的讲座之后,就一直酝酿着。之所以现在发此文,就是要等待国际读书日的到来,这也算是配合吧。 读书的狼蟒牛猫方式是刘先生在讲座中提出的,我首次听到还有这样的说法。3月22日,中国天津《今晚报·副刊》16版以《狼·蟒·牛·猫》为题目发表了讲座内容的精编文。刘先生结合自己从少年到成年的读书经历和研究《红楼梦》的感想,很独到很精细地提出了读书要像狼蟒牛猫那样! 下面,我就结合我的读书经历,简单谈谈。 (一)狼读。所谓的狼读,就是读书要狼那样,狼吞虎咽,不择食,不放过任何可以啃吃的食物。 这种方式尤其适合少年,记得我在上小学和初中时就曾狼读。《十万个为什么》:全套21册,1—14为红皮封面,15—21为蓝色封面。这套书给了我丰富的文化、自然、天文、地理、军事、体育、医药等课外知识。记忆很深的是有一个公式 : S=x-1 [x-1/4]-[x-1/100] [x-1/400] C。根据这个公式可计算出过去现在未来某年某月某日是星期几。(具体的计算过程见该书第一册第95页) 一大摞的此书,我是如饥似渴,一目十行地读了几天就读完了。现在回想起来,有的确实没有读懂。可少年时代的读书就应该似懂非懂,谁又能在思维还没有成熟时,弄懂所有的知识和道理呢?那时,我还读了《毛泽东思想育英雄》、《海岛女民兵》、《沸腾的群山》、《小英雄雨来》、《世界各国概况》等书。还从一私人处秘密借读了《诗经》、《楚辞》、《东周列国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书。

英语学习方法-张五常——怪才学英语的方法

英语学习方法 张五常——怪才学英语的方法 张五常简介香港大学教授——张五常 1935年生于香港,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经济金融学院院长。 1959年到洛杉矶加州大学经济系学习,其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获博士学位。曾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是第一位获此职位的美国本土之外的学者。 1969年以名为《佃农理论——引证于中国的农业及台湾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论文轰动西方经济学界。 1991年作为唯一一位未获诺贝尔奖的经济学者而被邀请参加了当年的诺贝尔颁奖典礼。 张五常学英语的方法这里提出的是学写英文的方法,不是学讲英文的方法。自己的耳朵有问题,「讲」不足以教也。这里要谈的也不是考英文的方法。后者同学们要拜国内的新东方为师。我认识新东方的老板,欣赏他对学子的贡献。然而,写、讲、考是三回不同的事,各有各的学习佳法。这里要说的是中国人学写英文的方法,千万不要搞错。 学写,中文与英文有三处重要不同:词汇(vocabulary)、动词(verb)、造句(sentence structure)。让我在这三项上说说吧。

记住,我的建议是从中英文的不同之处入手。 读书学词汇 英文难学主要是因为词汇难学。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英文的词汇多。以一个知识分子常用的词而言,英文比中文多一至两倍,而翻译出来一个英文词大约译为两个汉字。中文是以单音字砌成的,以单字砌出变化,但很多英文字的单字是以字根砌成的。中文用字根(金字旁、水字旁之类)不多。字汇多的表达能力比较强,比较容易达意,但学起来就远为困难了。 一九六七年我认识了夏理.庄逊,那位以文笔流畅而发表文章最多的经济学者。我问他:“夏理,怎样学好写英文呀?”他想也不想就响应:“学字汇,学字汇!”其它什么也不说。这是英语文章高手的经验之谈了。 中国人学英文词汇的第二个困难,是除了名词外,英文字一般没有毫无差别的中文对译。例如,名词apple译作苹果是绝对的,但handsome、beautiful、pretty、gorgeous、neat等怎样译呢?这些都代表“好看”,英文的含意差别很大。我们往往要看上文下理才能肯定作者之意是什么。词汇多,无论形容词还是动词,英文看似是同义的字有微妙的差别,往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所以英文有Use the right word in the right place这句格言。是的,翻英、中字典而英译中,译出来的文章一般不知所谓。除了名词,英文字大都要靠意会的。

读书方法之比较阅读法

读书方法之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指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阅读万法。比较阅读法在学术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是比较文学、比较教育学等专业学科中重要的学习方法。比较阅读法的形式非常丰富。 以比较的项量分,有宏观比较和微观比较。宏观比较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比较。 以材料的时间关系为控制范围作比较,有横向比较(共时比较)和纵向比较(历时比较)。把同一作者的不同时期的用相同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作比较是纵向比较,把同一流派的不同作者的作品作比较,把同一时期的作者的同一题材的作品作比较是横向比较。 以文章的内容、形式作比较则有选材比较、结构比较、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等。 以阅读的目的来分,则有理解性比较、评价性比较、鉴赏性比较、分析参考性比较等。

运用比较阅读法来阅读各种材料,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比较的范围,选好比较的角度。比较的范围和角度的确定由阅读的目的来决定、随着阅读目的千差万别。那么阅读的比较形式自然也就各有不同。 2.比较,要找出阅读材料中相同点与不同点。这是掌握和运用比较阅读法的关键性一环.只有准确地找出阅读材料的异同点才有可能进行具体的比较工作。 3.比较是使思维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较贯穿于阅读思维的全过程之中。在对材料作比较时,思维必须要有条理性,特别是做宏观比较时,应有比较的侧重点。 4.在比较阅读的整个过程中,应根据个人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尤其要注意仔细研读材料。研读有利于分析材料的异同,发现材料之间的细微差别。阅读中,要随手做好必要的笔记,以便对照检查、分析鉴别。比较阅读中的笔记形式。可以用表格的形式,也可以用文章的形式,要灵活运用。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读后感 佃农理论的读后感小编已经整理好了,各位,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文章,一起阅读吧! 佃农理论读后感1 总体上感觉,《佃农理论》在论证方式上非常严密,有大量的证伪的篇幅。这篇文章的文字简练。第一章的开头就是“本书由两部分组成”。据说这是他的导师Alchian所改。现在他的文章结构与此论文有点差异,是一种探险式写法,但往往没有给出一个很解渴的答案。因此多有争议。而且文体上趋繁杂,甚至有“卖关子”和故意显露的倾向。 文章中觉得有意思的三点: 1、以私产、合约、竞争作为三局限。因私产有自由转让权,而佃农间、地主间都要有竞争,在零交易成本(风险)下,分成式租佃与定额式租佃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是一样的。特别是台湾厘定地主收的租之后,劳动力边际产出下降,土地的边际产出上升,收成反而更好。 2、“而对于斯密所称的英国式固定地租而终身保有土地的安排要比欧洲其他地方来得更为先进。分析土地占有权发展的适当方法,是考察财产法的变化,而不是像斯密那样通过考究似乎有缺陷的土地出租安排来解释法律的变化。”这句话非常经典。

张五常认为,是英国这种法律规定终身合同导致了英国不使用分成式租佃。 3、减租后,只要佃农获得的耕作收入大于他从事其他经济活动可能获得的收入,地主就能成功地诱使佃农承担更多的耕作投入,因为其他潜在的佃农愿意这样做。这样就产生了耕作集约度提高的效果。地主的收入也没有减少。因此,政策得到较好的实施。 佃农理论读后感2 《佃农理论》是张五常先生的博士论文,该篇文章树立了合约选择理论实证的典范,为以后的委托——代理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在形式上也为博士论文的写作确立了范式。 佃农理论可以说是对科斯定理的一次极为成功的运用,澄清了长期以来经济学界对佃农分成合约的错误理解。佃农理论主要的主要内容是: 一,在交易费用为零的前提下,各种合约安排下的生产效率是一致的,而不是象传统经济学家所认为的那样,分成合约的安排下,生产效率是低下的; 二,在交易费用为正的情形下,各种合约的选择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多少以及风险的规避。因为,一般说来,分成合约的缔约成本和执行成本相对于定额合约来说是较多的,但仍然有地主和佃农选择分成合约,这主要是风险的安排存在着差别。这就是佃农理论的第二点重要的内容。

张五常的经济思想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时下,张五常热正席卷中国大陆,对其顶礼膜拜者有之,嗤之以鼻者有之。赞赏者称其为华人第一经济学家,批评者斥之为轻狂浅薄,可以说张五常正处在火山与冰河的交汇点。然而,在众多支持和反对的声音中却缺乏一种以科学的态度认真研究其经济思想的精神,许多人对他的批评或赞赏都是围绕其品性、文风而展开,在大众传媒上的报道也多是针对其性格、言行上的怪异和狂放不羁。然而,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张五常决不是简单的一个“明星经济学家”。与其说张五常是一个轻薄的学者,不如说是学术界和舆论界的浮躁风气使我们只看到了水面的浮萍和荷叶,而忽视了水下的鱼虾和莲藕。 张五常是私有产权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和彻底的经济自由主义者,是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主要创建者和阐释者、合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他于1959年在美国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1967年获博士学位后跟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工作。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学教授,后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院长。1997年,他当选美国西部经济学会会长,这一职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国本土之外的经济学家。其代表性著作有《私有产权和分成租佃》、《交易费用、风险规避与和约安排的选择》、《企业的合约性质》等,其中前两篇出自其博士论文和成名作《佃农理论》。广为流传而且在大陆影响深远的作品有《卖桔者言》、《经济解释》、《学术上的老人与海》、《随意集》、《凭阑集》等。 倡导经济自由主义是贯穿于张五常几乎所有经济学著作中的主线。自由主义和政府干预主义是经济学说史上两条基本的思想路线。从经济学的萌芽时期,重商主义就鼓吹政府积极干预社会经济活动,扩大对外商品输出,赚取外国贵金属货币;在资产阶级的上升时期出现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以重建自然秩序为旗帜,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尤其是亚当·斯密提出的“看不见的手”从理论上把这种思想提高到了历史性高度。从那时起,经济自由主义在长达一百多年里占据统治地位。而20世纪30年代震撼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宣告了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已经走到了它的历史尽头。与之相适应,主张政府干预的凯恩斯主义应运而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行凯恩斯主义的西方国家似乎有效地控制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促成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但停滞膨胀现象的出现,使自由主义思想重新抬头。新制度经济学派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大行其道的美国新自由主义学派。而张五常是属于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右翼学者。 张五常的自由主义思想既体现在他的理论著述中,也体现在他的政策主张上。他认为只要让市场自由发展,理性的人们就会通过自由选择合约方式使社会总产出达到最优状态,经济就会协调发展。政府的责任就是清理掉阻碍市场自由发展的障碍。在他的代表作《佃农理论》中他就鲜明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传统上人们认为,分成租佃制相当于对佃农的努力征税,从而降低了他们的努力水平,因此这种制度是无效率的。在这种理论指导下,一些亚洲国家把分成租佃宣布为非法、干预租佃条款,或干脆废除土地租佃。然而张却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资源具有排他性和可转让性、每一个合约当事人都可以自由地接受和拒绝通过协商达成的分成合约条款的条件下,地主可以通过调整承租人数和分成比例的方法使自己收益最大化,但这并不影响社会总产出水平。不管是工资合约、

张五常《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科学的方法》读书笔记 班级:217小班姓名:蒋晓倩学号:3160103468 《科学的方法》作为《经济解释》卷一的第一章,融合哲学逻辑与实证转接,向我们阐释了科学方法论。第一章根据内容共分为八节,我认为这一章实际上可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科学是什么和科学不是什么。 一、可证伪性与检验 作者在本章提到了科学形成的三个条件,并且指出科学最重要的一点:可能被事实推翻。“科学不是求对,也不是求错;科学所求的是「可能被事实推翻」!可能被事实推翻而没有被推翻,就算是被证实了。”这同波普尔的“科学理论都是可证伪的”观点具有一致性,同时林毅夫也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中提到,“方法论规范化的其中一个要求是严格检验那些依照这个理论的逻辑推演产生的推论是否与所要解释的经验事实相一致。如果一致,就是不被证伪的,这个理论暂时就可以被接受;如果不一致,这个理论就必须受到修正或摈弃。” 我们所掌握的有限的证据只能在一定范围内证明一个理论。然而一旦超出这个范围,就无法再证明该理论正确与否。一个反例的力量是巨大的,正如出现在美国一本小学自然教材的序言中的文字“本书教给您的这些科学知识有可能明天就被证明是错误的,只要你发现一个反例!”启示任何人都应有一种批判和敢于质疑的精神。而科学理论需要耐得住检验,林毅夫认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养成经验实证的习惯。“当我们学习现有的理论时,要养成不断将所学理论和自己所知的经验事实对照的习惯。自己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时也要不断地寻找更多的经验现象来检验这个理论的习惯。从这种理论和经验的不断对照中,去寻找理论创

新的机会,也从这种不断对照中去深入了解现象,寻找更深层、更一般的理论。” 二、验证条件(限制条件) 犹如处在数轴两个极端的套套逻辑和特殊理论、模糊不清、互相矛盾、非事实与无限制的理论都不具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因而毫无解释力。在研究方法上必然要避免出现这些错误。但事实上,上述这些“错误”的理论中,将范围加以约束、收窄,有时可以促成一个有内容的——可能错的--理论,引出不少具有灵活的、解释现象能力的理论。这就需要我们探讨促使其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验证条件,在经济学上又称为局限条件。 林毅夫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中国经济学科发展》中谈到,“一个经济理论能否解释我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关键就在于包括在这个模型中的给定条件是否合适。所以要构建一个理论时,首先要了解限制当事人的选择的给定条件是什么。”以理性人假设为例,当我们例如在研究问题时,发现了某些似乎是不合乎理性的现象时,不能简单地说是由于当事人不理性,而只是我们对当事人在做出决策时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了解,对所研究的经验事实还未吃透,所以,要求我们进一步去了解产生这个现象的各种条件。 除了要了解限制条件是什么,限制条件还需尽可能地少,更具一般性,从而使理论有尽可能强的“普适性”,也就是有更大的解释范围。此外,张五常提出,验证条件的假设一定要有可寻,无论怎样简化,也一定要与世界的真实情况大致吻合。林毅夫还指出,保留在理论中的假设条件也不能过于偏离现实。过于偏离现实,理论将失掉对现象的解释力。但什么是不过于偏离现实则视问题的特性而定,这并无简单的规则可以遵循。在这点上,林毅夫提出建议,我国经济学研究者必须多下点苦功夫,在平时读经典文献时,不只是去了解观点,而是,去体会

佃农理论读书笔记

佃农理论读书笔记 【篇一:《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 《佃农理论》的前因后果 张五常 《佃农理论》是我学生时的论文习作,大约1966年5月动工, 1967年4月交卷。那时在加州长堤大学任教职,每星期要教十二课,又要在长堤艺术博物馆开什么个人摄影展览,所以真正下功夫的时 间不到六个月。66年的秋天,我有三个月听不知音,食不知味。1967年9月到了芝加哥大学,见到那里的图书馆有很详尽的资料, 就把论文加长了四分之一。芝加哥大学出版社把该书精装面市时, 已是1969年了。 《佃农理论》这本书有两个特色。其一是历久犹新:出版后30年,该书及书内的文章每年还被引用大约二十次;另一方面,好些学者 朋友认为该书是今天大行其道的合约理论的“始作俑者”。其二,作 为一本“名著”,这本书的滞销可能破了世界纪录。 天下间怎会有这样可怜的事?1969年艺大出版社印制了10oo本; 世界各地的大学图书馆自动买了 500本;作者及其学生、朋友等买 了大约300本;25年后芝大出版社决定把版权交还给我时,竟然还 有“货尾”20多本送给我。可以这样说吧,真正在市场出售的,四分 之一个世纪不到2o0本! 今天朋友们要求重印,而北京的商务印书馆又花了3年时间搞中译本,我就闲笔回顾,好叫后学的知道《佃农理论》的一些往事。 寻寻觅觅的日子 1959年我进入洛杉机加州大学,61年学土,62年硕士,63年的春 夏之交就考完了博士试。殊不知这势如破竹的进度,在博士试后却 碰到铜墙铁壁:有整整3年的时间找不到自己满意的论文题材。 两年中我换了四个题材,到最后都放弃了。败走麦城,要不是因为 理论上的困难解决不了(如风险的高低如何量度),就是资料不足(如林业的各种定价),或语言不通(如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或 者是题材过于庞大(如香港的租务管制)。这些强攻不下的题材, 当时使我气馁。于今回顾,这些失败对我后来的学术生涯大有好处。这不仅使我在四个题材上成为一个准专家,而更重要的是对搜集资 料学满了功夫。

经济学界的奇才——张五常

经济学界的奇才——张五常 一、张五常简历 张五常教授为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他于1935年出生在香港,抗日战争时期曾随父母到广西避难,耳闻目睹中国内地农村之艰苦,从小起就希望中国国家富强,人民幸福。1945年,在广东佛山华英中学附小读书;1948年返回香港,先后就读于香港湾仔官立书院、皇仁书院。1957年,到加拿大留学。1959年,到洛杉矾加州大学经济系师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奇安学习。1961年,在洛杉矾加州大学经济研究院读硕士研究生,1962年获得硕士学位。1963年开始在洛杉矾加州大学经济研究院读博士研究生,1967年获得博士学位。1967年到芝加哥大学师从科斯做博士后研究。1969年到1982年为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82年起到现在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和院长。 1967年,张五常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获得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在华盛顿大学期间,张五常曾五次获得美国科学基金会研究资助,从事交易费用、合约理论、香港租屋合约及发明专利的研究。1967年起张五常从事顾问工作,曾受聘于美国电话公司、美国和加拿大政府机构,以及美孚等多家石油公司,从事多年的石油工业的合约研究(其研究成果深为学界赞赏,但由于版权问题,其成果无法让世人分享。)。其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的道路吗?”(英文,1982)、《卖橘者言》(1984)、“中国的前途”(1985)“再论中国的前途”(1987)等等。主要论文有:“私有产权与分成租佃”、“交易成本、风险规避以及合约安排的选择”、“合约结构和非专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企业的合约性质”、“交易成本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 阅读答案

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思想的方法主要有三种:逻辑的方法、体验的方法与玄思的方法。读书要能应用思想方法,才不会做书本的奴隶。以下讨论怎样用思想的方法来读书。逻辑与数学相依为命,逻辑方法即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思想的概念,来理解自然与人生的事实。逻辑方法的目的在能给我们有普遍性、有必然性的知识。换言之,逻辑方法要给我们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知识。必定要这种知识才够得上称为科学知识。逻辑方法与数学方法一样,有一个特点,就是不问效用如何、结果好坏、满足个人欲望与否等实用问题。譬如,有一个三角形于此,数学不问此三角形有何用处,不问此三角形是谁画的,更不问画三角形、研究三角形有何利益。数学只求证明三角之和必等于两直角,这是三角形的本性或本质,是一条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真理。所以一个人是否用逻辑方法思想,就看他是否能扫除那偶然性的事实,摆脱实用的目的,而去探讨一物的普遍必然的本质。应用逻辑方法来读书,就要看能否把握其所讨论的题材的本质,如是就可以判断书的学术价值的高下。同时,我们读一书时,亦要设法把握一书的本质或精义,用种种理智的活动以求了解此书的内容。体验方法即是用理智的同情去体察外物,去反省自己。体验法最忌有主观的成见,要虚心忘我,深入事物的内在本质或命脉,以领会其意义与价值,而不从外表去加以粗疏的描写或概括。此种方法,用来体察人生,欣赏艺术,研究精神生活或文化创造,特别适用。朱子所说的虚心涵泳切己体察沉潜玩索,都是体验的方法。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使自己沉潜浸润于书籍中,设身处地,用一番心情,费一番神思,以审美、欣赏艺术的态度去读书,从中感觉书之可乐可好、智慧之可爱。把读同代人的书当成与作者交流思想、沟通学术文化的途径。把读古书当作与古人晤对的精神生活,神游冥想于古籍的宝藏里,与圣贤的精神相交接往来,含英咀华,体会古人真意,发挥自己的心得。由此而深造有得,则其所建立的学说,所发出的议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而不至于粗疏浅薄。所谓玄思的方法,最简易地讲来,可以称为由全体观部分,由部分观全体之法。只知全体,不知部分,则陷于空洞。只知部分,不知全体,则陷于支离琐碎。必由全体以观部分,各部分才可以各安其分,各得其所,不致起争执矛盾。必由部分以观全体.才可以见得部分的根本所寄、归宿所在,而不致执著一偏。如朱子之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而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他又能由太极之理、宇宙之全,而观一事一物之理,而发现本末精粗,条理井然,枝枝相对,叶叶相当。用此方法读书,即是由约而博、由博返约。譬如:读一篇文字,由一字一句以表明全篇的主旨,就是由部分观全体之法;由全篇文字的主旨,以解释一字一句应有的含义,便是由全体观部分之法。此外如由整个时代的文化以观察个人的著作,由个人的著作以例证整个时代的文化,也可以说是应用由全观分、由分观全、多中见一、一中见多的方法来读书。此种玄思的方法,认为著作、思想、世界都是一有机体,有如常山之蛇,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故读书,了解思想,把握世界,须用以全体观部分、以部分观全体的方法。总之,要从读书里求得真实学问,须 (改编自贺麟《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有严格的方法,以逐渐养成研读伟大著作的勇气与能力。 1213题为选择题。请在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作答。(12题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多选不给分)1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知识具有科学知识坚实可靠、颠扑不灭的特点。B.体验法要虚心忘我,观察事物的外表,以理解其意义与价值。C.审美、欣赏艺术要放弃主观成见,站在作者的立场,赞同作者的观点。D.合理运用思想的方法读书,人自有一种深厚纯朴、中正和平之气。E.朱子既观察事物的部分,也观察事物的整体,避免了学问上的空洞与琐碎。13.关于应用思想方法来读书,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读书不会应用思想的方法,就会让自己成为书本的奴隶,所以思想的方法很重要。B.应用逻辑的方法来读书,要充分运用理智,把握书的精髓,确定其学术价值的高低。c.应用体验的方法来读书,要求静心诚意,把书的作者当作朋友,把握作者的真意。D.应用玄思的方法来读书,必须先把握全书要旨,然后再推敲一字一句、一章一节。

经济学方法论-张五常

206 经济学方法论 张 五 常 【编者按】 中国的经济理论文章或论著,严格说来大多算不上真正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学在中国实在是一门太年轻的学问。我们仅有的那点底子,还是俄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一直得不到经济学的真传。对经济学的无知,使我们置身中国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经济实验室而孕育不出自己的经济学大师,甚至连一支象样的经济学家队伍也排列不齐。张五常的“经济学方法论”令人顿开茅塞,它有助于我们对经济学、经济学方法有一个更准确的认识。显然经济学既不像你想象得那么高不可攀,也完全不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者笔下的那么潦草、简单。大师道来,非同一般,却又似乎可以亲近。在此我们特别刊出张五常先生这篇演讲,相信它比刊发张先生的经济学专论对中国经济学研究的进步更加实用。 内容提要 经济学的方法,也是科学的方法。经济学主要研究“为什么”的问题,解释人的行为或现象。它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精确推测,而不是预测。不能用事实解释事实,以理论解释事实,要有抽象的存在。经济学能够运用的基础理论不多,但是推测能力要强,问题的局限条件清楚,就会有结论。解释现象的理论越简单越好,用复杂的理论解释复杂的世界是行不通的。经济学不能和真实世界脱节。经济学就是在套套逻辑与特殊理论之间寻找一般性结论。 关键词 科学人 推测 真实世界 简单 张五常 现代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之一。1935年生于香港。1945年在广东佛山华英中学附小读书;1948年返回香港,先后就读香港湾仔官立书院、皇仁书院。1957年到加拿大留学。 1959年到加州大学经济系跟从现代产权经济学创始人阿尔钦学习。1961年在该大学经济研究院读研究生,1967年获博士学位。1969-1982年为美国华盛顿大学经济学教授。1982-2000年为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教授和院长。1997—1998年度美国西部经济协会主席。主要著作有:《佃农理论》(博士论文,获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奖;英文,1969),《社会成本的神话》(英文, 1978),《中国会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吗?》(英文,1982),《卖桔者言》(1984),《中国的前途》(1985),《再论中国的前途》(1987)等等。主要论文有:《私人产权与佃农制度》,《交易成本、风险规避及合约安排》,《合约结构与非私有资源理论》,《价格管制理论》,《公司的合约性质》,《交易费用的范式》等等。此外,张五常还是著名摄影家、书法家和散文家。 此文根据张五常先生在吉林大学的即席讲演录音整理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