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1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一、原始人群时期的教育内容

原始人群:巫山人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

教育内容:制造石器“教民以鱼”用火农业生产

特点:公养公教

二、氏族公社时期教育内容

(一)生产劳动教育

(二)生活习俗教育

(三)原始的宗教教育

(四)原始的艺术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三、儿童公育机构

最早的儿童学校(虞舜时期)——庠

四、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公养公育

“天下为公…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二)内容简单、多样

(三)没有专门场所和教师

(四)言传身教

第2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

夏代以后家庭的出现,教养子女责任落到父母身上。

(二)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机构

古代儿童教育无学前和学龄之分,学前儿童在家庭里接受教育,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是家庭教育

二、学前教育计划:西周已经形成按年龄安排的计划

《礼记·内则》的记载: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

三、古代宫廷的儿童教育

(一)意义:政治与教育两方面意义

1.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是对未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君主合格与否,影响国家命运。它是特殊家庭教育,但有国家的意义。

2.宫廷儿童教育是为维护皇帝的统治,太子教育好坏总会于国于民有利。

(二)教育制度:

1.保傅制度“三公”:太师太保太傅

“三少”:少师少保少傅

2.三母制度:子师慈母保母称“三母”

四、古代的胎教思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和实施胎教的国家,三千多年前西周,最早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一)胎教的作用、目的

作用:“正本慎始”,为后代成长有好的起点

目的:才德过人、健康长寿、形貌端正、选择男女

(二)胎教的内容和方法

1.内容:

精神:注意精神因素影响和陶冶(心情平和)

饮食:重视饮食影响和调摄(营养、戒酒、忌食)

环境:选择良好外界环境(安静、美感)

起居与生活习惯(卫生、生活规律)

2.方法:

监督法(太师)

小劳法(轻微体力)

瘦身法(控制饮食)

(三)评价: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一分为二看待

第3节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

一、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家庭教育

(一)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1.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2.齐家治国的基础

3.光耀门楣

(二)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1.思想品德教育:①孝悌②崇俭③诚信④为善

2.生活常规教育:①礼仪常规的训练②养成卫生习惯

3.文化知识教育:识字、学书、听解《四书》、学诗

“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

4.注重幼儿的身体保健:穿勿过暖、食勿过饱、任其啼哭、安全、免惊吓

二、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原则

1.教儿宜早

2.教子义方教子以正

3.信而勿诳

4.潜移默化孟母三迁(坟墓-街市-学宫)

5.量资循序(循序渐进)

6.有教有爱

(二)方法

1.游戏

2.讲故事

3.体罚

总结: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总的特点:

1.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象)

2.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

3.学前教育界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

4.儒家思想规范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

小结与思考

1.我国原始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内容及特点。

2.我国奴隶社会学前家庭教育、宫廷教育及胎教的内容及特点。

3.我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特点。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1节贾谊的太子教育思想

生平:

一、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

1.从国家兴亡的历史分析太子教育的成败,会关系到国家的命运。

2.从教育可以改变民性的观点,阐明幼年太子教育的意义。

3.早期人格培养非常重要,早喻教容易教化有成。

二、论“早喻教”—太子早期教育阶段

(一)胎教(贾谊:古代胎教学说的奠基人之一)

1.选择父母是胎教的根本问题。选择品德好的人为配偶。

2.对孕妇进行“正礼”教育,孕妇一切言行举止合乎“礼”。

3.安排适宜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二)学前教育

1.学前教育从婴儿初生开始

2.聘请“三公、三少”为专任教师,负责教诲幼小太子。

3.为太子创造一个特殊优越的教育环境“与正人居”

4.教育内容多方面:保、师、傅:体、智、德

第2节颜之推的儿童家庭教育思想

生平:

一、论学前家庭教育的意义

1.幼时家庭教育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败兴衰。

2.家长对年少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

3.当时社会动荡,学前家庭教育是士族教育的基础和主要形式

二、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培养“务实节用”的人才→“德艺同厚”:德行、“学艺”

1. 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

2. 广泛学习经史、百家等,还有熟习各种杂艺

三、论学前家庭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一)及早施教:抓紧时机,早到胎教

(二)严慈结合:有教有爱、体罚

(三)均爱勿偏:一视同仁

(四)熏渍陶染:潜移默化环境陶冶

(五)博习致用

四、《颜氏家训》述评

1.《颜氏家训》是我国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科书。

2.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3.内容全面、系统,阐述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第3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平: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著作:《小学》《童蒙须知》

一、论儿童教育的意义

1.教育按年龄和心理特点分

两个阶段:小学、大学

2.儿童教育及早进行:打“坯模”

二、朱熹关于培养儿童行为规范的主张

1.为儿童学“眼前事”编写的2部教材--《小学》《童蒙须知》

2.论学“眼前事”与编著《小学》

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

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3.首创《须知》《学则》的教育形式,编著《童蒙须知》

《童蒙须知》是学“眼前事”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分衣服冠履、言语步趋、洒扫涓洁、读书写字、杂细事宜,对儿童生活起居、读书学习、道德行为礼节都作了详细规定。

4.方法:正面教育,严格、不间断进行行为习惯的训练

三、对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的评价

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生平:

一、对传统儿童教育的揭露与批判

1.传统儿童教育是“鞭挞绳缚,若待拘囚”(鞭打、绳缚、像对待囚犯一样);学生厌学、恨师,看学校如监狱,视老师为寇仇。提倡自然教育。

2.揭露封建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压制儿童个性

二、论儿童教育的目的、内容

1.目的----“教以人伦”

2.内容---“诗、书、礼、乐”

三、论儿童教育的原则、方法

1.顺应性情,激发兴趣“春风化雨”

2.循序渐进,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

3.因材施教,各成其材

4.全面诱导,不执一偏:考德、背书、习礼、歌诗等,编制动静结合的课程表

四、评价:

1.反对传统教育,符合儿童教育规律,“与近代进步的教育学说每多一致。”(郭沫若)

2.“自然教育论”比西方早了200多年,实属难能可贵。

总结与思考

1.贾谊、颜之推、朱熹、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2.总结、评价古代学前教育思想中有积极意义的主张。

第三章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第一节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社会基础

有组织的学前教育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纵观世界学前教育的发展,诸如幼儿学校(1816年欧文所办)、幼儿园(1837年福禄培尔所办)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都是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才产生的。

1.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需求

2.统治者改革需要----------缓和矛盾

3.教育家的推动-------------西学东渐

根本上:近代大工业生产的需要

妇女就业,家庭无法进行学前教育。

思想基础:维新派教育改革、主张学习西方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内容:

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之第一基址。

设置蒙养院为学前教育专门机构:招收“3-7岁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

2.蒙养院的设置

3.蒙养院保教要旨:身心健康发展

4.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5.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来源:育婴堂的乳媪、警节堂的节妇

培训:选识字妇女为教员,教材是《孝经》、《列女传》等官编教科书

6.蒙养家教合一

评价:推动近代学前的发展

1907年蒙养院428所,在园幼儿4893人

蒙养院地位作用得不到保证

师资水平低

教育形式与内容实质矛盾

三、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一)蒙养院的兴办:

1.1903年秋;湖北(省立)幼稚园后改名武昌蒙养院——中国最早公立学前教育机构,近代第一所幼儿园。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范萌芽。

2.1905年天津严氏蒙养院是国人自办的最早幼教机构。

(二)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1.中国学前教育社会化迈出艰难第一步

2.被动出现

3.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严重抄袭日本

第二节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

一、设立幼稚园和兴办“慈善”事业

(一)设立幼稚园:办园宗旨

文化侵略:以基督精神奴化中国人,培养高级治华代理人。宗教教育:为培养殖民地国民打下根基。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发展

1.产生:19世纪80年代,福州、宁波(小孩察物学堂)

2.发展:北京、上海也有,民国后更有发展

3.数目大增:1913年,各地教堂附设幼稚园。

(三)教会幼稚园保教内容、方法

二、培植师范,兴办幼稚师范

(一)途径:

1.兴办幼稚师范---自办

2.吸引留学生---请出去

3.派师资任教于中国幼教机构---走进来

(二)教会幼稚师范课程的特点:

1.重视宗教、英文

2.课程分三类:一是外语和宗教,比重最大;

二是文化课;三是教育专业课,比重很小

3.办学特色:师资爱幼教、爱孩子、性情温和、钢琴好。

4.性质:培养师资更有效影响中国学前教育

第三节康有为学前儿童公育思想

康有为(1858-1927)生平与教育活动

一、儿童的公养公育(《大同书》)

1.消灭家庭,儿童教育由公立政府负责。

2.设计从胎教到大学的公养公育理想教育制度

人本院——胎教(孕妇)

学前公育体系育婴院慈幼院——公养

(6月婴儿---6岁幼儿)

小学之后——公教

二、论胎教:

(一)胎教的意义

1.正本 2 .防感清源

(二)胎教的内容和实施

1.适宜环境的选择:人本院内外环境极优

2.胎教的宗旨:保胎、养胎、安胎

3.孕妇的教育:防止邪念感入;培育德性

三、论婴幼儿教育

1.环境选择:看重自然、社会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2.教育宗旨:“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3.严格的管理制度:医生、看护

评价:首创、空想

小结与思考题

1.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2.请简要回答蒙养院的保教要旨

3.请简要回答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4.试分析康有为的“公养”“公育”思想

4.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学前教育活动的实质

第四章现代学前教育的演进

第一节学前教育新思潮

更早:福禄贝尔、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传播

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潮

1.1919年杜威来华讲学后,中国掀起宣传实用主义的高潮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2.“儿童中心论”在“五四”后成为小学和幼教改革指导思想,是实用主义对中国儿童教育影响的核心。

二、批判传统儿童观

1.传统儿童观:儿童是家庭的附属品,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儿童绝对服从父母

2.代表:鲁迅、蔡元培

3.鲁迅反封建的儿童观的观点:

“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

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

理解、指导、解放儿童

3.意义:儿童观的进步,为学前教育改革实验奠定思想基础。

三、儿童公育思潮

1.代表:蔡元培、恽代英

2.要点:

从教育特殊职能看,儿童需要公育(教育是专门事业)

为实现教育普及于全人生,需要儿童公育

从家庭教育弊端看儿童公育的必要性

3.意义:促进了学前教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

一、蒙养园制度的建立

1.蔡元培主持制订“壬子癸丑(1912-1913)学制”,蒙养院改名蒙养园

2.蒙养园纳入到真正教育机构中,地位提高

二、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壬戌(1922)学制”,蒙养园改名幼稚园

2.确立学前教育在学制中国民第一阶段地位

三、《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制定

1.时间:1932年

2.内容: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

四大目标:增进身心健康、力谋快乐和幸福、培养习惯、协助改进家庭教育

七项课程:音乐、故事和儿歌、游戏、社会和常识、工作、静息、餐点

3.意义: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吸收借鉴西方教育思想,又充分体现洋为中用的精神,有民主性、科学性的特点;推动学前教育中国化、科学化发展。

第三节各类幼稚园的发展

一、公立幼稚园

1.南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下设的幼稚园:1919;示范性、试验性

2.浙江大学教育系培育院:1935;儿童心理实验研究

二、私立幼稚园

1.厦门集美幼稚园:1919;陈嘉庚

2.北京香山慈幼院:1919;熊希龄

3.南京鼓楼幼稚园:1923;陈鹤琴,开展实验研究

4.南京燕子矶乡村幼稚园:1927;陶行知;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生活教育

5.上海大同幼稚院:1930;中国互济会,抚育革命后代

三、幼稚园师资培训

1.集美幼稚师范学校:1927;陈嘉庚

2.北平幼稚师范学校:1930;张雪门;在教育实习方面积累丰富的经验

3.江西省立实验幼稚师范学校:1940;陈鹤琴;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公立师范

4.国立幼稚师范专科学校:1943;陈鹤琴;由江西省立实验幼师扩充而成

5.南京晓庄师范幼稚师范院:1929;陶行知;采用艺友制培养教师

思考题:

1.鲁迅“反封建的儿童观”的主要内容。

2.请简要回答1932年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内容、意义。

3.请列举中华民国时期我国各类幼稚园的建立及其基本情况。(二个或二个以上)第五章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1927-1949)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的意义:

1、解放广大妇女,投身革命战争和发展生产

2、抚育革命后代,收养战争难童

第一节学前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一、苏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托儿所制度

1.1934.2内务部颁发的《托儿所组织条例》

是红色政权颁布的第一部学前教育文件,指导性、纲领性文件。

2.开创苏区的托儿所制度,老区学前教育制度建设的开端

3.最早:193

4.2江西瑞金下州区下州村的上屋子和下屋子托儿所。

二、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保育院制度

1.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及其分会的成立

1938年3月10日在武汉成立。抗战时期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难童教育组织,该会由邓颖超、沈钧儒、郭沫若、李德全等联合各界人士184人,共同发起成立。

宗旨是抢救民族后代,使无家可归的难童健康地成长为抗日建国的力量。该会推宋美龄为理事长,李德全为副理事长,邓颖超为常务理事,理事56名。1938.7.4陕甘宁边区分会成立,有力促进老区学前教育发展。

中国战时儿童保育会在全国各省市包括陕甘宁边区、香港和南洋群岛相继成立20多个分会,创办儿童保育院53所,共收难童3万多人。

戴伯韬曾这样描述道:在这里,“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会唱《义勇军进行曲》,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成群的小朋友在田野、工厂、街头、医院、兵营,慰劳士兵,宣传抗战意义,而且个个都有民族自信心。”

2.1941.1《陕甘宁边区政府关于保育儿童的决定》,对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学前教育发展起了极大推动作用。

三、多种形式保育机构的建立与发展

1.著名的机构

延安第一保育院——现西安第一保育院

洛杉矶托儿所

“中央托儿所”——现总政幼儿园

延安第二保育院——现北京六一幼儿园

2.类型多样:(思考其特点)

1寄宿制保育院、托儿所

2单位日托

3母亲变工托儿所

4游击式(时分时合)

5小学附设的幼稚班

第三节学前儿童保育和教育的实施

材料分析:革命回忆录

一、婴幼儿保育措施

1.重视孩子的营养

2.坚持合理作息和管理制度

3.“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卫生保健

4.重视身体锻炼

二、婴幼儿教育措施

1.品德教育:行为习惯、劳动、爱国主义

2.智育:生活教育;单元教学法

三、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1.坚持为革命战争和生产建设服务的方向

2.贯彻依靠群众和勤俭办学的原则

3.实施“保教结合”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教育

4.建立一支“一切为了孩子”的保教队伍

小结与思考:

1. 老解放区各种学前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及其现实意义。

3.老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经验。

第六章现代学前教育思想(1919---1948)

第一节蔡元培儿童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

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北大校长,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二、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教育

教育方针:“养成共和健全之人格。”1912年1月

五育并举: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

完全人格的养成需要通过实施体、智、德、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来实现。

三、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主张---批判封建儿童观的武器

“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

教学反对注入式,提倡启发式,主张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强调学生自动、自学、自助等。

四、学前儿童公育的理想

批判封建家庭对儿童产生不良影响,指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

“教育是专门的事情,不是人人能担任”

“有子女的人,不是人人有实行教育的时间”

五、倡导学前美育—近代美育的首倡者

1、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三方面实施美育

2、通过胎教院、育婴院、幼稚园三级机构实施美育

3、幼稚园应该开展各种美育活动

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二、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1生活即教育: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2社会即学校:学生在学校中受到“大社会”的迅雷

3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

4.生活教育理论实质

生活教育理论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理论。

三、论学前教育的意义——从儿童发展、国家前途双重意义论证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1.幼儿教育实为人生之基础

“凡人生所需要之重要习惯、倾向、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必须培养得当,方能发荣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

2.“小学教育为建国之根本,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四.论学前教育的服务方向——创办人民大众、适合国情的幼儿园

1.幼稚园之新大陆——工厂和农村

服务对象:广大工人和农民

2.幼稚园害了三种病(思考其现实意义)

外国病化钱病富贵病

五、创造教育思想(思考:现实意义及启示)

1.儿童是有创造力的

2.解放儿童的创造力—六大解放

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思考

解放小孩子的双手,使他们能做、能干

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观察

解放小孩子的嘴巴,使他们能说能问

解放小孩子的空间,把小孩子从鸟笼中解放出来

解放小孩子的时间,干他们兴趣的事情

3.培养创造力:营养、习惯、因材施教、民主

六、艺友制的幼稚师范教育——从实际出发,培养幼教师资

三条途径:

(1)从本村“一二天资聪敏,同情富厚之妇女”中吸收

(2)创办幼稚师范学校

(3)艺友制:学生+导师,实践学习,边干边学。

第三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实践

二、“活教育”理论

1、什么是活的教育?

要了解儿童心理,认识儿童,才能谈到教育儿童,这是“活的教育”。

“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2、理论体系:三大纲领: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教学原则、训育原则

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后发展为世界人)

第一、要具备健全的身体。

第二、要有建设的能力

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

第四、要有合作的态度

第五、要有服务的精神

课程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单元教学

方法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17条教学原则:概括为活动性、儿童主体性、教学法多样化、利用活教材、积极鼓励性、教学相长的民主性原则

13条训育原则:揭示道德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的内外统一和相互促进的基本规律。

3.精神实质:对封建旧教育的批判和时代精神的体现;对欧美新教育的吸收、再创造和长期实践的结晶。

三、论儿童发展与教育

1、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幼教是整个教育的基础——儿童期对人生和教育方面的意义

2、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儿童不是“小人”

3、办好幼稚园的15条主张

幼稚园是适应国情的;儿童教育是幼稚园和家庭共同的责任;

凡儿童能够学的而又应当学的,我们都应当教他;幼稚园课程可以以自然、社会为中心;课程须预先拟订,但临时得以变更;幼稚园第一要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幼稚园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

幼稚园应当特别注重音乐;应当有充分和适当的设备;应当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法;幼稚生的户外活动要多;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

教师应当是儿童的朋友;教师应当有充分的训练;幼稚园应当有种种标准,可以随时考查儿童的成绩。

四、家庭教育理论

1、要把家教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家庭教育重要性

“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的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幼稚期(自出生至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了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

“幼稚教育从三岁半开始已经太晚了,不重视幼稚教育,是国家最大的损失。”

2、要把科学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教的依据

理解儿童心理和学习性质及原则,作为家教的基础。

3、要把教育功能自然渗透于家庭生活各个方面

包括:卫生教育、情绪教育和群育、智育等父母提高自身素质、以身作则

五、幼稚园的课程论—活动课程模式

1.课程应为目标服务—提出符合幼儿特点和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目标

2.课程应以自然和社会为中心

3.课程应适应整个教学法(名词解释)

4.课程应采用游戏式、小团体的教学法

5.课程应有考查儿童成绩的标准

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学前课程的全部内容包括在五指活动中。

1. 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

2. 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

3. 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

4.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

5. 语言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

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 就像人的五个手指, 共同构成了具有整体功能的手掌。采用单元教学。

思考:陈鹤琴学前教育思想的启示

第四节张雪门学前教育思想

张雪门(1891~1973)

一、论幼稚教育的目的

1.中国幼稚教育分为四类:

培植士大夫

培养宗教信徒

发展儿童个性

改造中华民族

2.倡导“改造中华民族为目标”的幼稚教育,目标随时代前进而改变。

二、论幼稚园行为课程

1.含义: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2.指导思想:“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

3.课程组织: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通过儿童的实际行为,使儿童获得直接经验,根据儿童的能力、兴趣和需要组织教学。

4.教学方法:单元设计,打破各科界限

三、幼稚师范的见习与实习—骑马者应从马背上学习

1.见实习场所:4种,中心幼稚园、平民幼稚园、婴儿保育园、小学

2.时间安排:分散,三年(6学期)均有

3.组织:有系统有组织的实习四个条件:步骤、范围、时间、导师和方法

4.内容:扩展、全面

5.经验:P175

思考:张雪门的行为课程现实意义

第五节张宗麟学前教育思想

一、生平与教育活动

张宗麟(1899~1976)是我国幼儿教育史上第一位当幼儿园教师的男大学生。

二、幼稚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1.幼稚教育重要是由儿童对人生、社会重要性决定的。

2.幼稚教育重要是由它在学制上的地位、作用决定的。

3.幼稚教育重要是由幼稚园是家庭托付儿童的第一场所决定的。

三、幼稚教育的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

1.服务对象:劳苦大众

2.发展方向:明日的幼稚教育---为中国幼稚教育的发展之处前进方向

四、论幼稚园课程

1 .课程的含义:本质是活动“幼稚园课程者, 由广义的说之, 乃幼稚生在幼稚园一切之活动也。”它包括“一切教材、科目、幼稚生之活动。”

一是活动划分课程:(1)开始的活动(入园)(2)身体活动

(3)家庭的活动(4)社会活动(5)技能活动

二是学科划分课程:音乐、游戏、故事、谈话、图画、手工、自然、常识、读法、识数等十个科目。其中每一个科目又包括一些小项目。

2.社会化的幼稚园课程

幼稚园课程中应增加“社会”科目,因为幼稚园的一切活动都具有社会性,幼稚园的儿童之间也进行社会性交往。

实施:(1)培养儿童具有互助与合作的精神

(2)培养儿童具有爱和怜的情感

(3)培养儿童具有顾到别人的思想。

五、论幼稚园教师的培训

1.师范教育为国家事业

2.幼稚师范应以培养健全的幼稚园老师为目的,必须有男子加入

3.绝不搬用教会幼稚师范的课程,提出课程设置标准

4.幼稚园教师要随时修养、在职培训

思考题:

1. 简要回答蔡元培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学前儿童的美育的思想。

2.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思想的现实意义。

3. 简述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三大纲领。

4. 简要回答张雪门幼稚园行为课程。

4.简述陈鹤琴的课程理论及其启示。

第七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前教育(1949.10-1952)

一、新中国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和总方针

性质:新民主主义的,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任务: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买办、法西斯主义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总方针:“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某些有用的经验,特别要借助苏联教育建设的先进经验”;“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教育必须向工农开放”

二、新学制中幼稚园的地位

1.1949.11,首次在初等教育司内设置幼儿教育处。

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幼儿教育的工作方针:

根据各个地区不同情况、城乡差异,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整顿中提高,在巩固基础上适当地发展;积极培养幼儿教育师资;三、五年内着重短期训练和在职学习。

3.1951.10,政务院公布第一个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以法令形式确立幼儿园的地位,将“幼稚园”改名“幼儿园”

三、制定《幼儿园暂行规程》和《幼儿园暂行教学纲要》1952年

1.幼儿园的双重任务:教育幼儿和便利妇女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2. 4项培养目标:体智德美全面发展

培养卫生习惯,保证身体健康;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的能力,发展智力; 3. 6条教养原则:使幼儿全面发展等

4. 6项教养项目:体育、语言、认识环境、图画手工、音乐、计算

四、积极培养学前教育师资

1.1951.8. 师范教育工作方针:正规师范教育与大量短期训练相结合。

2.幼儿师范学校——培养幼儿园保教人员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师范师资

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1、“教育”最早由孟子在【尽心?上】 2、古代儿童公育的内容: 1)生存教育 2)做人教育 3)宗教和艺术教育 4)体格和军事教育 3、宫廷慈幼机构 西周——孺子室 东汉——邸舍是中国第一个具有教育性质的慈善机构。 4、胎教的方法: 1)监督法 2)小劳法 3)瘦身法 5、三公:太师、太保、太傅 三母:子师、慈母、保姆 6、古代对儿童进行常规教育的内容很多,被概括为“幼仪”或“童子礼”。 7、三、百、千 三: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 百:北宋初年钱塘的一个书生所编著的蒙学读物《百家姓》 千: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 8、家庭教育的方法 1)游戏 2)讲故事 3)体罚 第二章 1、贾谊是西汉初期政论家和文学家 他的教育思想: 1)早谕教 2)选左右 2、颜之推:写出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部系统而完整的家庭教科书——《颜氏家训》 3、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一)及早施教 原因是1)由于这时人的可塑性大 2)是幼童时期,精神专注,教育效果好。 (二)慈严结合 颜之推认为家庭教育应当从严入手,严与慈相结合,不能因为儿童细小而一味的溺爱和放任,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有一定威信。 (三)均受勿偏 在家庭教育中,要切忌偏宠,对所有子女一视同仁 (四)风华陶然 父母对待儿童潜移默化的影响及周围环境的陶冶起着重要作用。 (五)德艺同行 一方面重视对子弟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教育 另一方面提出对子弟要进行“修以学艺”的教育 4、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 (一)顺导性情 他把儿童好动喜乐的天性视为教育儿童的基础和基本原则,深刻,形象地揭露了封建传统教育不顾儿童身心特点,束缚,压制儿童个性的弊端。 (二)循序渐近 照顾儿童的实际能力,本着量力而进的原则,在施教上他主张是“渐渐盈科而进” (三)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各成其材”他认为每个儿童都有其长处。 (四)全面诱导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内容和途径应当是多方面的 第三章 1、1904年,由张百熙起草了《钦定学堂章程》也叫《壬 寅yin学制》,这是中国第一个成文的近代学制,但未实行。 2、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19世纪80年代,传道士在中国最初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叫小孩察物学堂。 外国教会不仅在我国最早开办幼稚园,也最早设立婴儿园。 3、教会幼儿园教育的特点: 1)强烈的宗教性 2)全盘西化 3)是不平等性 4、1904年清政府正式颁布并实施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在学制中详细确定了近代学制系统,其中包括了蒙养院制度,还制定了《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5、蒙养院的院址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 6、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官办蒙养院是湖北武昌蒙养院 7、清末学前教育的特点: 1)中国的学前教育由封建社会的完全的家庭教育方式向专门的社会教育转变,但仍然以家庭教育为主。 2)中国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离不开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 3)蒙养院的办院宗旨,体现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基本思想。 4)严重抄袭日本的倾向 5)因此,中国的蒙养院显示出极大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教育的特点。 8、1912年9月,教育部公布了《学校系统令》,又陆续 颁发了各种学校令,与壬子学制相结合,并称为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将学堂改为学校,蒙养院改为蒙养园。

学前教育史

1、比较蒙养院制度和蒙养园制度的异同:蒙养园在办园宗旨、课程、设备等方面与《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的规定基本相同,仍然是强调辅助家庭教育,以封建道德涵养德性,办法仍是照搬日本的一套。唯有关于师资的规定,略有进步,它规定蒙养园保姆的资格和薪俸,应相当于国民学校教员的资格和薪俸。 2论康有为的学前公育思想:康有为早在1884年写的《礼运注》中,就提出了“人人教养于公产而不侍私产”的儿童公育思想。(1)他用较大篇幅披露了封建社会中家的种种罪恶和黑暗,认为一家人之间意见不和而强制的生活在一起,不符合平等自由的原则。(2)消灭家庭,解除封建伦常对人们的束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是人得到自由平等,人人成为大同世界的公民,才能实现天下为公,太平大同,世界极乐(3)应由公立政府办理婚姻、生育、教养、医病、老死诸事。就儿童而言,他认为应当使父母对子女完全由政府控制“公养人而公教之”。(4)康有为主张对儿童实行公育,是服从于实现大同世界必须消灭家庭这一出发点的,尽管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他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及主张铲除封建社会最害人的宗法家族制度毕竟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进步性。 3近代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的地位: 康有为在我国学前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一整套儿童公育思想,设想了从胎教到幼教的完整的学前公共教育体系。他的理想,虽然是永远实现不了的空想,却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吸收了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某些合理因素,对我国近代儿童公育思想地发展以及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都起了促进作用和奠基作用。我国近代学前教育从开始产生起,便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在思想内容上,仍然是封建传统教育的延续。教会设立的幼稚园和师资培训机构占有一定地位,它们服务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目的,但在一定方面也为我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借鉴。康有为是我国近代儿童公育的最早倡导者之一,他的儿童公育理想虽是实现不了的空想,但他为学前儿童构想的从胎教到幼教地公育体系,对以后学前教育和教育思想地发展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4《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矛盾之处:首先,关于蒙养院的地位。其次,关于蒙养院的师资。《章程》规定将蒙养院设置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利用两堂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之贫妇权充蒙养院的师资,这种师资无疑是不称职的,因为:(1)育婴堂是收养弃婴和孤儿的场所,乳媪的职责就是喂养和照料孩子,他们基本是文盲。(2)敬节堂是收留寡妇的场所,封建的三从四德迫使这些妇女为其亡夫守节,从一而终,故冠之以“节妇”,节妇中识字者为数不多。此外,蒙养院的教育形式与内容实质矛盾。 5、“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学前教育有什么影响:这一思想解放运动给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此为背景的我国现代学前教育,因为有了新的借鉴,也从过去的主要学习日本转向主要学习欧美,并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奠定了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良好基础。“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批判了封建的旧文化和旧教育,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的进步教育思想,从而也提高了人们对幼稚教育的认识,在科学和民主精神的鼓舞下,一批热心学前教育事业,爱国进步的教育家进行学前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探索。他们先后创办了一些为平民,为工农等义务的或教育实验性质的幼稚园和幼稚师范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他们的实验研究成果曾对我国20—40年代者30年中的学前教育起了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还比较缓慢,且极不平衡,仅局限于少数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特别是为工农子女而设的幼稚园极少,真正为劳动人民服务的学前教育事业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老解放区才得以蓬勃发展。 6、五四运动前后学前教育新思潮的产生:一、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入。杜威的“儿童是教育中的太阳”即儿童中心论,在五四以后成为我国小学教育和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二、反对封建的儿童观,主张尊重和发展儿童的个性。当时,鲁迅、蔡元培、恽代英等人提出的儿童教育思想是这方面的代表。三、反对照搬外国经验,主张学前教育中国化。五四前后,陶行知、陈鹤琴等先后留美回国任教,开始着手进行使幼稚教育中国化和科学化的实验研究。 7、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一、蔡元培五育并举地教育方针论。蔡元培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德育是完全人格教育的核心。美育即美感教育,蔡元培认为美育的作用在于“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私念,以渐消沮者也。总之,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思想,是以公民道德教育为中心的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思想。它适应了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改革封建教育地需要,

教师资格证幼教专业知识学前教育史

幼教专业知识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1.为了对太子实施有效的教育,在奴隶社会时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三公”太师,太保,太傅 “三少”少师,少保,少傅 “三母”子师,慈母,保姆 2.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奴隶社会胎教) 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3.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 齐家治国的基础 光宗耀祖 4.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著。 5.1902,张百熙奉命草拟了《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并未实施 6.1904,《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确定了更为完备的近代学制系统,包括了蒙养院制度。 7.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第一个法规《蒙养院章程》(在《奏定学堂章程》中)标志着中国的学前教育已经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蒙养院附设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老师称“保姆”,保姆由乳媼,节妇训练而成。也可适当招堂外妇人。 8.1907,吴朱哲女士在上海公立幼稚舍创办保姆讲习所,这是中国第一个私立保姆讲习所。 9.清末的蒙养院可分为官办和私办两种。 10.1903秋,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园,是中国最早创办的公立幼儿教育机构。1904.改为蒙养院(《奏定学堂章程》)。附设了女子学堂,这是中国幼儿师范教育的萌芽,不久停办了。 11.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确立与实施意义

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 自上而下被动出现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严重抄袭日本 12.蔡元培教育改革“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小学校之下设蒙养园。 蒙养园制度的基本内容,“壬子癸丑学制”规定,改名为蒙养园,将蒙养园规定为其它教育机构的附属机构,并纳入整个学制体系,不再附设于育婴院和敬节堂内,彰显了学前教育的地位。 13.壬戌学制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校教育体系,规定,在小学下设幼稚园,收受6岁一下之儿童,改变了以前蒙养院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重要地位。 14.1932.10《幼稚园课程标准》,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幼稚园课程标准。 15.“南陈北张”指陈鹤琴创办南京鼓楼幼稚园,张雪门香山慈幼院 16.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的第一个学制《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幼稚园改为幼儿园 17.《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幼儿园任务,抚育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和便利妇女参加社会建设的双重任务。 公办和民办并举发展方针 18.1989.8.2国务院批准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幼儿教育行政法规《幼儿园管理条例》 1989.6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 19.斯巴达学前教育,严酷的军事体育操练,儿童属于国家所有,母亲只对7岁前的孩子有养育职责。 20.雅典学前教育,儿童属于家庭及父母所有,教育内容包括,音乐,故事,游戏,玩具,礼貌行为习惯的培养等。 21.教育思想发展三个里程碑,柏拉图《理想国》卢梭《爱弥儿》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02学前教育史 00402学前教育史 学前教育史 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第二节古代的胎教第三节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第四节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一节王充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二节颜之推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节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第四节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第二节外国教会在华的学前教 活动 第四章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一节西方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 传播与学前教育思潮 第二节学前教育制度的演进与实施第三节学前教育的实验与探索第四节学前教育法规的颁行第五节老解放区的学前教育第五章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一节蔡元培的学前教育思想第二节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 实践- 第三节张雪门的学前教育理论与 实践 第四节陈鹤琴的学前教育理论与 实践 第五节张宗麟的学前教育理论与 实践 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 学前教育 第一节国民经济恢复时期至全面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 学前教育 第二节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 学前教育 下编外国学前教育史第七章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 古罗马学前教育 第一节远古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二节古代东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古代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 目录 第四节古代西方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八章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 学前教育 第一节中世纪学前教育 第二节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章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一节英国的学前教育第二节法国的学前教育第三节德国的学前教育第四节俄国与苏联的学前教育第五节美国的学前教育第六节日本的学前教育第十章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卢梭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二节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三节杜威的学前教育理论第四节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理论 第五节克鲁普斯卡娅的学前教 育理论第六节皮亚杰的学前教育理论第七节加德纳的学前教育理论上编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I 公育 慈幼观念与礼俗是中国古代幼儿教育 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在原始社会 中,对于生儿育女的重视,以及对于婴 幼儿的保护与慈爱,不仅是一种保护 自身存活的本能,也反映了人类对于 保护和发展自我文化价值的高度重视。 将祖辈传承和自我创造的知识、经验、 生产生活技能,以及维系社会群体存 在所必需的伦理道德观念、行为准则 等,传授给新的一代,成为全体社会成 员的共同意识与义务。 敬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 在原始氏族社会中.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 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庠既是原始 氏族部族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 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 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所以,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 体保育。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 太后所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据《后汉书’ 皇后纪》宫室之女5岁以上者40余人 及邓氏子孙30余人,教学经书,并设 置师保,抚循教导。?慈幼机构的制 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宋代的 慈幼机构一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 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慈幼局的主要 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举子 仓由教育家枣喜舱例.苴职能与慈幼局 略同。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 代。 在民间普遍流行的通俗形式。 《礼记?内则》记载,婴儿出生后,生 男则在产房门左侧挂门右侧挂上绢悦, 以示将来从事家务绣织之事=这种象 征性的悬挂物,预示了新生儿今后人 生发展的基本方内,也彰显了古代社 会男女分的不同及其教育理念的根本 差异。同时,要在三天之内选择吉日, 举行接子仪式。接子之后,将婴儿安 置在另外的房间中,选择宽裕、慈惠、 温良、恭敬、慎而寡言、品德端正的人 作为婴儿的“子师”,及早对婴儿实 施道德教育。同时选择“慈母” 母”, 负责婴儿的哺乳及饮食起居。 所谓胎教,是指在孕妇怀孕期间,除 重视身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各 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 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胎教的作用,认为 胎教甚至关系到家国的兴亡,是十分 重要而秘密的行为,所以要置于宗 庙,藏以金柜。 中国古代的胎教内容十分丰富,基本 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中国古代学者认为,孕妇的精神因 素,直接影响到胎儿的健康。因此, 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 必要条件。精神的因素,在中国古代 被称为“心”。所谓“心”的修养, 主要是指“心”的“虚”与“静”。 “虚”和“静”也是古代胎教 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 从来。”只有恬静愉’陕无欲无为, 排除一切杂念,才算是做到了 “虚”。所谓“静”,就是心情平 静。要心情平静就需“庶事清净”, 防止被喜、怒、忧、思、悲、恐、惊 七种情态所伤。 I (二)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J 注意 孕妇的饮食,以利于胎儿的生长发 育,这是古代胎教学说的一个重要内 容。在西汉刘向的《列女传?周室一 母》,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东 汉王充的《论衡。命义》,北齐颜之 推的《颜氏家训?教子》,西晋张华 的《博物志?杂说下》,明代丘溶的 《大学衍义补?家乡之礼》,唐代孙 思邈的《干金方?养胎》,明代万全 的《育婴家秘》等著作中都提 出了类似的主张。总体而论, 这方面的I 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 “饥饱适中… 嗜欲”。所谓“饥饱适中”,是指饮 食适度,不过饥又不过饱,这是我国 古代医学中的重要养生之道。所谓 “不食邪味”,是指不吃犯忌之食。 明代万全认为,天有五气,地有五 味,摄人要适当,不可失调。[他在 《育婴家秘,胎养以保其真》中说: “酸多则伤肝,苦多则伤心,甘多 则伤脾,辛多则伤肺,咸多则伤肾, 此地之五味所伤也。…’不食邪味” 还包括注意孕妇用药,“药毒不 消……无产后母子均安者。”所谓 “节嗜I 欲”是指节制各种嗜好,如 烟、酒。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 中陈述胎教之道时,除了“调心神, 和惰性” 还明确提出“节 I嗜欲”的主张。上述有关饮食卫生 的观点,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并且也 被现代医学证明是正确的。但其中 不免掺杂一些封建迷信的因素,这是 需要分析和鉴别的。 I (三)注意环境的影响I 古人认为 胎儿“禀质未定…‘逐物变化…’外 象内感”,外部环境会通过母亲影响 到胎儿。因此,要创造一个有利于胎 儿发育的适宜环境,使胎儿能在良 好的环境之下身心健康地成长。这方 面的要求,大—下几个方面:其一 是居处简静” :I这是隋代医学家巢 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妇人妊娠病诸 候上》中提出来的。古人十分强调孕 妇要有一个清静的居住环境二贾谊在 《贾子新书~-胎教》中说:“古者胎 教之道,王后有身七月而就蒌室”。 所谓蒌室是指王后分娩前所居的夹 室、侧室。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教 子》篇中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 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就蒌 室….出居别宫” 都是为了使孕妇有 一个安静的环境,这不仅有利于孕妇 休息,还能使胎儿避免噪音的刺激, 因为无休止的噪音会刺激胎儿的神 经,产生不良的后果。其二是“行坐 端严”。母体对胎儿来说既是一体, 也是一个最重要的外部环境,母亲的 行、坐、动、静都直接影响到胎儿。 孕妇“勿登高,勿临险,勿独处暗 室,勿入庙社……勿游犯禁之方”。 这样才会有利于后代,也正是世传胎 教之道。。其三是“避寒暑”。孕妇 不应过热或过寒。因“儿之在胎,与 母同体。得热俱热,得寒寒”,②所 以, “妇人受胎之后……避寒暑,常得 清纯和平之气以养其胎, “保 ?

学前教育史1

三、名词解释: 1、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课程标准》:1932 年由教育部正式公布,是根据1929 年《幼稚园课程暂行标准》修订而成的,1936 年再次作了少许修正。它是我国第一个自己制定的统一的幼稚园课程标准;它分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教育方法要点三部分;它既体现了民族性又体现了洋为中用的精神,具有中国化、科学化特点。 2、乡镇中心幼儿园:我国按不同规格划分的三类幼儿园中的一种,一般由乡镇政府为主举办。其任务是对本乡镇各村幼儿园起示范带头、辅导促进作用。乡镇中心幼儿园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和提高的核心,房舍、师资、设备等条件一般比较好,教育质量也高于本乡镇各村的幼儿园。 3、预成论:一种沿自古代的儿童观,在中世纪与性恶论儿童观相并存,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这种观点认为,新生婴儿是作为一个已经制造好了的小型成年人降生到世界上来的,从幼儿开始,儿童的身体和个性已经成年化了,儿童与成人不应有重要区别。这种观点否认儿童与成人在身心(特别是后者)特点上的差异,也否认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节律性和阶段性。受这种观点的影响,教育忽视儿童的身心特点、爱好和需要,对儿童的要求整齐划一,方法简单粗暴。 4、"白板说" :英国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洛克提出的观点,反对天赋观念,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人的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观念出现之前,人心只是一块"白板"。只有当儿童在自己生长的环境中不断地从外界吸收经验而成长时,他的精神世界中才充满了各种观念,父母和教师就是使儿童的精神得以成长的决定者。儿童观念的形成和完善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因此,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三、名词解释 5、"行为课程" :我国现代著名幼教专家张雪门提出的一套有关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他认为,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他认为行为课程自然地融合在儿童的生活中;应注意实际行为,并把生活和行动看作相互联系的整体。生活和实际行动是行为课程的两大因素。 6、1996 年我国发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是在1989 年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的基础上,经过试行和修改而成的。《规程》包括总则、幼儿园的招生、编班、卫生保健、教育、园舍、工作人员、经费、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和社区、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及附则。《规程》规定了幼儿园的性质和任务,还具体规定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等。《规则》体现了时代的新需要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对加强幼儿园内部的科学管理,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都起着重要作用。 7、《儿童教育论》:是意大利人文主义教育家维吉乌斯的代表作。在该书中,他就胎教以及初生婴儿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主张成人教育儿童时,要经常赞扬儿童好的行为、宽容细小过失,既要 严肃认真,又要充满赤诚和爱;指出父母的楷模是良好教育的首要条件;认为儿童从懂事起就应接受高尚的礼仪教育。这些教育思想重在通过对幼儿进行人道化、个性化的教育,把上层阶级的儿童培养成有才干、身体健壮而又品德高尚的新贵族和商人。 8、自然后果法:这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所倡导的道德教育方法。他反对洛克那种"和儿童讲理论"的方法,反对进行道德说教,同时反对实行体罚。他主张以儿童的行为所产生的自然后果去惩罚他,使儿童从自己的行为后果中得到自然教育。这种自然后果法有其积极合理的方面,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的。 9、幼稚园"新大陆" :我国现代教育家陶行知针对当时幼稚园只建在大城市,建在富人集中的地方等弊病,提出要发现幼稚园的"新大陆"。他认为最需要幼稚园的、最欢迎幼稚园的是工厂和乡村;工厂和乡村就是幼稚园的新大陆。幼儿教育最应该服务的对象是工人和农民。因此他号召开展一个幼儿园下厂、下乡的运动。 10、《儿童权利公约》:《儿童权利公约》于1989 年在第44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通过,包括序言、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共56 条。《公约》精神体现了 4 个基本原则,即儿童最佳利益原则、尊重儿童尊严的原则、尊重儿童观点与意见的原则、无歧视原则。正是根据这些精神,1990 年《儿童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行动计划》出台;中国政府签署了上述两个文件,作出了庄严承诺。 11、"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从批判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出发,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并以此作为整个教育理论的一条指导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按照自然发展的"规律"或"法则"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依据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然倾向来进行教育和教学工作;教育要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由于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局限,这一原则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局限,但与经院主义教育忽视儿童发展规律和个性差异的倾向是针锋相对的,在当时具有巨大进步意义。 12、"自然教育观" :法国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阐述的教育观点。卢梭反对在教育中压抑儿童天性、干涉和限制儿童身心的自由发展,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性;指出真正的教育应当是顺应儿童天性发展的教育,即自然教育。他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独立自主性的自然人(自由人)。在西方教育史上,卢梭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应从人的自然本性出发,使人得到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思想。 13、"整个教学法" :是陈鹤琴课程理论的组成部分。他认为幼儿园分科教学违反儿童的生活和心理,主张把儿童所应该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学。他认为,儿童是整个的,教材也必然是整个的、互相连接的,不能四分五裂。他主张最好由一位老师去教,以体现整体性,而不致割裂。 14、军事民主制时期的军事体育训练:军事民主制时期是史前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一个过渡阶段;此时私有制萌生,部落战争随之出现,氏族部落出现了由推选或选举产生的酋长和军事长官两个首领。教育为满足军事民主制的需要,开始重视和加强对全体部落成员的军事体育训练。学习使用武器和作战方法,锻炼强健的体魄,成为每个氏族成员的必修课。 15、英国的"免费幼儿园" :诞生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标志着福禄倍尔幼儿园运动在英国的普及和发展,幼儿园开始面向贫民和工人阶级。免费幼儿园是由私人出资所创办的,服务对象是贫民区劳苦大众的3~6 岁的幼儿。幼儿园采取免费或只收若干伙食费的办法,为这些孩子提供食品、衣服以及洗澡、休息、游戏的场所,并按照福禄倍尔幼儿园的教育方针进行初步教学,以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和智力发展。免费幼儿园是英国现代保育学校的前身。 16、"教育性教学"原则:赫尔巴特在论述教学问题时提出的一个原则。他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这样,教学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就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他说想不出有

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古代胎教的 一、胎教的产生与发展:最早是在西周时期《列女传》《皇帝内径》《新书》 二、胎教的内容与方法: 内容:1、注意精神状态的调适;2、重视饮食的调摄(割不正不食、饥饱适中、饮食清谈);3、注重对外界环境的选择;4、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方法:1、监督法;2、小劳法;3、瘦身法 经验:1、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2、注重母亲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3、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4、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第二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一、贾谊学前教育思想 (一)早谕教(及早施教);(二)选左右;(三)重儒术 胎教思想:1、选择品德好的人为配偶;2、对孕妇进行“正礼”的教育;3、安排适宜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思想:1、学前教育应从婴儿初生开始;2、慎选左右是对太子早期教育成功的保证;3、聘请专任教师,负责教诲太子;4、教育内容多方面。 二、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 (一)、及早施教,推崇胎教 原因:1.幼时家庭教育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的成

功兴衰;2、家长对年少子女的教育,容易奏效;3、当时社会动荡,学前教育史家庭教育的基础。 (二)严慈结合:有教有爱,反对溺爱,提倡体罚 (三)均爱勿偏(四)风华陶染 (五)博习致用:培养“务实节用”的人才;德艺同厚 对《颜氏家训》的评价:1、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2、内容全面、系统,阐述了学前教育的意义,内容、原则、方法,至今仍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3、流传广泛,影响深远。 三、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1、批判传统儿童教育,提倡自然教育 方法:全面诱导,不执一偏 2、论儿童教育原则:1、循序渐进,量力施教,随人分限所及; 2、因材施教,各成其才,承认个性; 3、知行合一 3、评价:1、反对传统教育,符合儿童教育规律;2、“自然教育论”比西方早200年。 第三章近代学前教育的产生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制定,涉及主要内容有:蒙养院的设置、课程、师资、地位、保教要旨。(1904年颁布)第四章现代教育的演进 (一)、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幼稚园课程标准》的颁布 目标:1、增进幼儿身体健康;2、力谋儿童应有的幸福和快乐;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中国学前教育史笔记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 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一远古时期 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 对儿童的教育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的,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成为原始社 会的儿童教育的基本形式——《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 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其教育内容:生活和劳动教育、 思想教育、美育等 二原始社会后期的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 产生了名为“庠”的教育机构——“虞氏之学名庠”,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 养的功能,教养新生代的任务通常有老年人承担 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特点:1)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2)原始群落 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3)内容与生产劳动相关;4)教育的方法是口耳相传在劳动中进行。 第二节奴隶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是我国教育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是奴隶社 会学前教育发展的标志。其表明人们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制定循 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其内容贴近生活涵盖面较广; 顾及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现男女分野二奴隶社会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 育

教育目的和意义:加强宫廷学前教育具有政治和教育两方面的意义保 傅之教和乳保之教: 保傅制度: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 谕的制度 三公: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有明确分工——保其 身体(体育);傅之德义(德育);道之教训(智育) 乳保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 导太子、世子事物的制度三母:子师、慈母、保母三胎教的实施我国是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为了保证胎教的实施西周社会还 建立了胎教制度。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这个时期 的胎教主要实施于帝王之家、宫廷之内,当时统治者对胎教极为重视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胎教之道走出宫廷,为世人所行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2) 主要于贵族家庭中实施;3)学前于学校教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4) 有阶级性,注重随儿童年龄的增长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提出胎 教 第三节封建社会儿童的学前教育一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 在封建社会,家庭是我国古代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场所其目的:1) 培养统治人才;2)齐家治国的基础;3)光耀门楣其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生活常规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身体保健等 1思想品德教育(“主体”“主旨”“纲领”)——孝悌;崇俭;诚信;为善孝悌:服从敬奉父母,兄弟友爱

中国学前教育史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教学目标:(掌握、熟悉和理解三个层次)1了解中国原始儿童社会公共教育的实施、内容和特点。 2.掌握我国奴隶社会学前家庭教育、宫廷教育及胎教的内容及特点。 3.掌握我国封建 社会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及特点。4.熟悉本课程有关内容,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奴隶社会产前教育的实施,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教学难点: 古代学前教育的经验,教学类型:理论课,教学时数:4 教材处理:通过讲解、对比,使学生明确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儿童公育,奴隶 社会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是家庭学前教育。 教学方法:讲解和讨论教学过程: 导言:《中外学前教育史》学科概述 (一)学习目的 《中外学前教育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开设目的在 于通过学前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教育理论素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为审视、评价当前的学前教育问题提供思路,为学前教育改革创新提供值 得借鉴经验。 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准确、系统、完整地理解学前教育史的基本概念、基本思想理论 和基本知识,理清学科内容之间的基本脉络,掌握学前教育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指 导和应用于学前教育的实际工作。 (二)学习内容 横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四个部分)古代学前教育史(清朝中期的原始宗族公社)、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1919年的五四运动)和近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学前教育史(新中国成立_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纵向(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教育制度史和教育思想史(三)学习方法 1.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作指导。 2.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3.阅读史料还应具备一定的 古代汉语基础。

学前教育史全

名词解释 1 .中国儿童早期的知识教育:中国古代早期知识教育的内容有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普遍做法;计算,一般是粗浅得数字计算,多为日用的需要;自然常识,古代往往在日常生活中进 行的方法,遇物而教。神童教育:中国古代,少数有良好天赋又有良好的严格 的家庭教育的儿童,便被培养成“幼慧”儿童或“神童”。历代朝廷都非常重视出类拔萃的早慧儿童,采取措施,对神童加以选拔任用。 简答题 2.中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原则 教儿宜早;教子义方;信而勿诳;潜移默化;量资循序;有教有爱。 3.中国古代儿童家庭教育的方法 游戏:游戏始终是儿童生活所不可缺少的内容,在中国传统儿童教育中,游戏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游戏的种类繁多,常有骑竹马、斗草、荡秋千、捉迷藏等。 讲故事:这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子女的最普遍的方式,尤其对幼小的孩子更是一种好的教育形式。 体罚:体罚就是扑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流行广泛。 4.中国古代儿童初步的道德教育 幼儿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 培养志向:树立志向,往往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得成长方向,它会成为一个动力,时时鼓励和鞭策孩子,使其为之奋斗。 教以孝娣:孝,是指敬重长辈;娣,指友爱兄弟。孝娣教育是古代道德伦常教育的重要内容。 勤俭耐劳:喜欢节俭,切勿奢 华,这是古代家庭对后代的普遍要 求。 诚实无欺:要求孩子从小说真 话,不说假话,做错了事要敢于承 认错误,要以老实的态度对待人和 事,不欺骗别人 行善积德:古人经常教育小孩 子,为人处世要心眼好,多做善事, 不做害人之事。从小向孩子灌输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 礼貌谦让:要求儿童不但要对 父母长辈及兄长有礼貌,而且对其 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5 .宫廷儿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宫廷儿童教育的核心就是对未 来帝王的教育,所培养的君主合格 与否,会影响到国家的命运,因为 中国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决定国 君的权力至高无上。从太子、王子 幼小时起就加教诲,设置保傅之职, 目的就是为他们自幼创造一个良好 的环境。说到底,宫廷儿童教育是 为了维护皇姓家族的统治地位和权 利,但这个特殊的帝王家庭,对太 子、王子教育的好坏,又往往要影 响国家的安危,国民的生计,一个 有良好道德和文化水准的帝王,总 会于国于民多少有些利。所以,宫 廷儿童教育,尽管它也是一种特殊 的家庭教育,它却具有国家的意义 了。 6.请简要概述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 和特点有哪些? 中国古代儿童蒙养教材很多都 采用诗歌的形式,按内容可划分为 识字类、训诫类、知识掌故类。 (1)识字类。此类教材以《千 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影响 最大。《千字文》全文均为四言韵 语,用了1000个字,共250句。主 要供儿童识字,同时也介绍了有关 自然、社会、历史、人伦、生活、 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百家姓》由 近500个用作姓氏的汉字写成,收 入中国人的单姓436个,复姓60个。 也采用四字韵语,有韵律、易记诵。 《三字经》全文共300多句,1000 多字,三字一句,六字一韵,句中 有一定的声调起伏,内容也较浅显 易懂,容易诵读记忆,它适合儿童 识字,也是儿童知识启蒙的好教材。 (2)训诫类。此类教材是指对儿 童进行生活常规、为人处世及伦理 道德方面教育的儿童诗歌,以明代 吕得胜、吕坤父子撰写的《小儿语》 《续小儿语》为代表。《小儿语》 语言通俗流畅,连贯自然。全篇分 四言、六言和杂言几种句式。不少 句子有很深含义,有些话竟如同格 言谚语到处流传。 (3)知识掌故类,指传授历史知 识和一般知识的蒙养教材,其中以 《蒙求》最为流传。全书2384个字, 596句,是四言韵语,两句成对,每 句讲一个历史人物故事,还介绍一 些古人勤学的典故。语句简练,便 于记忆,但必须由老师或成人讲解。 第2章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简答题 1.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 原则和方法。 及早施教;严慈结合;均爱勿 偏;熏渍陶染。 2 .简评王守仁的“自然教育论”。 王守仁揭露和批判了传统儿童 教育“鞭挞绳缚,若待拘囚”的危 害。他充分认识到儿童好动喜乐的 天性,并把这种天性视为教育儿童 的基础和基本原则。他主张教育儿 童要顺应儿童性情,使其自然发展。 这样才能让他们乐于接受教育,自 然地不断长进。王守仁“自然教育 论”对当今儿童教育的借鉴意义 3.简述颜之推关于学前家庭教育的 内容。 颜之推的学前家庭教育的内 容,是以培养治国的实用人才的教 育目标为依据的。为此,他提出对 子弟的家庭教育要“德艺同厚”。 一方面,重视对子弟道德理想、道 德情操的教育,要以儒家的“五 经”规范他们的言行。另一方面, 重视“学艺”,即熟悉士大夫职司、

学前教育史知识点总结

一、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学前教育(时代划分的原因:①社会阶级关系改变②生产力改变) 170多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春秋末年) 1、最早的教育机构——庠 2、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礼记·内则》 3、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中国胎教第一人——太任) 4、原始社会与奴隶社会特点及对当代的启示 奴隶社会时学前教育的特点:①有了专门的场所②出现胎教③有了阶级性④有了一定的计划性(最主要的)计划性表现在①有了记录《礼记·内则》②两种制度: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 5、胎教始于西周 嫘祖—人文女祖(发现蚕)妇好—女将军(商武王的妃子) 中国胎教第一人—太任 二、封建社会学前教育 春秋末年-1840年 1、教育的目的、内容 目的:①为培养统治人才服务②齐家治国的基础③光耀门楣 内容:a、生活常规的教育b、初步思想道德教育【1孝悌2崇俭3诚信4为善】c、(早期)文化知识教育【主要教材——“三百千”{宋代王应麟的《》三字经、无名氏的《百家姓》、南朝周兴嗣的《千字文》}】文化知识教育的利与弊、利:①实施文化知识教育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其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发展儿童思维,促进德智的发展②古代的知识教育、知识传授比较系统,制定了相关的教材,促进了学前教材编写的科学化③方法上重视儿童识字、习字、读书、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弊:①知识教育目标上,过于重视智力开发,忽视儿童情意品质的培养②知识教育内容上,过于重视德智,内容且难而枯燥,脱离儿童的现实生活,过于成人化。③知识教育方法上重记忆、灌输、苦学,儿童难以承受,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儿童的天性 d、身体保健 2、有关胎教的著作:①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②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 3、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特点:①普及性、世俗性;②全面性;③功利性;④思想性 4、胎教的经验与局限 ①胎教的内容:①注重孕妇所处的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孕妇应加强自我心理调节,注意控制情绪的波动是非常必要的③要十分重视孕妇饮食的调摄 ②古代胎教经验①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②注重母体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③注重孕妇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④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 ③胎教的总特点①太交易成为独立研究的科目②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养教一体化的现代胎教思想,具有一定的进步性③主要从医学角度论证胎教,缺乏多学科的综合研究④重视“外象内感”,夹杂臆想成分【外象: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母体内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外象内感: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 三、封建社会学前教育思想 ——贾谊、颜之推、朱熹及王守仁的学前教育思想内容和特点 1、贾谊:①早谕教(地位)②选左右(原则)③重儒术 四、近代学前教育产生与发展{(学前教育近代化的内涵:指学前教育开始摆脱封建传统模式逐步向科学化、民主化、世俗化、大众化、国际化、教育研究方法多样化方向发展的一个过程。)近代人的特点:初步萌发个性意识、科学意识、民主意识、自由意识。}

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的重视,中国学前教育在过去几 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中国学前教育 的发展历程,以及对今后学前教育的启示。 一、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管制与私塾兴盛 晚清时期,学前教育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展。清朝政府在教 育管理上采取了较为严格的管制措施,学前教育往往被视为家庭的责任,没有独立的机构或专业人员来提供指导。因此,在这一时期,家 庭和私塾成为了学前教育的主要场所。 私塾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形式,由一位师傅挑选,教授儿童们基础的 文字、算术等知识。尽管私塾在教育传统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 教学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全面的学前教育需求。 二、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与扩展 进入民国时期,各地政府开始为学前教育提供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学前教育逐渐从传统家庭和私塾转向了正规的教育形式。 民国时期,一些城市开始创办幼儿园,为学前儿童提供有组织的教育。这些幼儿园以启蒙教育为宗旨,注重儿童的身心健康和综合素养 的培养。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改革推动了中国学前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后来的学前教育奠定了基础。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学前教育兴起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学前教育得到了更多的政府关注。为了满 足社会的需求,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并制定了一系 列政策和法规,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改革和发展,学前教育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和 扩张。政府在全国范围内逐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学前教育体系,包括 幼儿园、托儿所和家庭教育等。 幼儿园作为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孩子们正式接受教育 的第一站。幼儿园的教育理念也逐渐转变,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转向了 综合素质的培养。幼儿园的教学方法和教材也得到了改进,更关注孩 子的经验、能力和兴趣的培养。 四、新时代的学前教育发展与挑战 进入新时代,中国学前教育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 战和问题。 首先,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和公平性亟待提高。尽管学前教育在城市 地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在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前教育资源严重不 平衡,许多儿童没有接受到高质量的学前教育。 其次,学前教师的素质和培训需要进一步提升。学前教师是学前教 育的重要环节,但现实中仍存在着师资不足和培训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需要加大力度提高学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中国幼儿教育发展史

中国幼儿教育发展史 可追溯到古代,而今天的幼儿教育则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发展和变革。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中国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幼儿教育 古代中国的幼儿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社会的教育方式。在农耕社会中,父母通常将农作物种植知识和生活技能传授给孩子,培养他们的劳动能力。此外,孔子提出了“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幼教原则,主张通过音乐和感情教育来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 二、近现代幼儿教育的兴起 19世纪末,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幼儿教育理念和方法。当时,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推动了近代教育改革,包括幼儿教育。西方的幼儿教育思想和方法对中国产生了积极影响。在这一时期,许多传教士开办了幼儿园和托儿所,向中国传授西方的教育模式。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幼儿教育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幼儿教育成为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代至1960年代,中国开始普及幼儿园,采用社区办园和公办园的模式,为城市的幼儿提供了教育机会。此后,政府致力于

改善幼儿教育条件,提高教师素质,并推出了一系列的幼儿教育 政策和法规,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四、改革开放以来幼儿教育的变革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幼儿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80年 代初,中国引进了美国的幼儿教育理念,提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 育模式。根据这一理念,幼儿园教育应注重培养幼儿的兴趣、创 造力和社交能力。同时,私立幼儿园的兴起为幼儿教育提供了更 多的选择。 五、现代幼儿教育的发展状况 目前,中国的幼儿教育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政府加大了对 幼儿教育的支持力度,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提高教育质量。现 代的幼儿教育注重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强调学习能力和品德培养。在教学内容上,除了基础知识外,也注重创意、艺术和体育 等方面的培养。 总结起来,中国幼儿教育经历了从家庭教育到引进西方教育理念,再到现代化发展的历程。中国的幼儿教育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然面临着挑战,包括教育资源不平衡和教师素质不足等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