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教学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重点内容】

1.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2.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极端天气、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3.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护耕地命根子,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落实党政同责,树立大食物观,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确保粮食安全。

【教学难点】

1.深刻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

2.准确把握我国农情

【教学导入】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中国自己的粮食不够了,任何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可能有帮助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1994年,有一位美国学者写了一本叫《谁来养活中国?》的书,声称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许多国家进入了紧急状态,实施了一系列隔离封锁措施,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进口国增加进口,引发全球粮食恐慌情绪,甚至有人认为会引发新一轮粮食危机。

然而,2022年,中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2948亿斤,在历史高位上再增产。与国际粮价“过山车” 式的剧烈波动相比,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价格波动幅度远低于国际市场,端稳端牢了中国饭碗。我国为何对粮食问题如此重视?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演变,全球粮食产量下降、价格飞涨、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大有大的优势,也有大的难处。这意味着,解决好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个不能含糊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一、自力更生形势持续向好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保障粮食安全是个战略问题。长期以来,我国之所以保持社会稳定、人心安定,之所以保持从容坚定、自信笃定,很大底气就在于我们手中有粮、心中不慌。

1.立足国情,粮食安全战略随势而动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随着我国国情、农情、粮情的不断变化,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和战略也在不断调整、发展。

粮食生产,从重数量到兼顾质量。新中国成立初期,粮食供求关系全面紧张。1949年,全国粮食产量仅为1亿多吨,比近代以来最高产量下降24.5%。提升粮食产量,成为这一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任务。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农民千百年来“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实现,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1950—1952年,我国粮食生产年均增幅达13.1%。合作化运动则通过初级社、高级社等形式将农民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转变为集体统一经营,把粮食生产纳入了计划经济的运行轨道。“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农业八字宪法的提出,让农业生产由“看天吃饭”逐步转向科学生产。1966年、1978年,我国粮食生产分别突破2亿吨、3亿吨大关。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在注重产量的同时兼顾了质量和效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土地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等改革措施的实行,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化肥等农资投入的增加,让我国粮食生产先后迈上4亿吨、5亿吨和6亿吨三大台阶,长期困扰中国人的温饱问题得到稳定解决。1992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农业发展要转入高产优质并重、提高效益的新阶段。此后,科技进步对粮食增产提质增效的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我国建立起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等高效育种技术体系,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了良种全覆盖。进入21世纪,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宽,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营养和均衡,我国的粮食安全沿着清晰的“路线图”不断实现新的突破。

粮食流通,从计划到市场。粮食流通一方面关系生产者种粮能否卖得出并卖个好价钱,另一方面关系消费者能否买得到和买得起足够的粮食。1953年,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开展,社会对商品粮的需求日益增长,国家粮食收支难以平衡。针对投机商囤积粮食、哄抬物价等现象,国家开始对粮食市场实行统购统销,禁止粮食自由买卖,长达40年的“票证时代”就此开启。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的政策,对国家掌握粮源、稳定粮食价格、保障粮食供给等有着重大意义,但也因缺乏激励机制等弊端,抑制了部分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粮食流通高度集中的计划管制开始逐渐松动,粮食购销进入了计划和市场“双轨制”的运行阶段。此后,随着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粮食流通不畅的问题进一步凸显。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宣布: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实行购销多渠道经营。我国粮食流通开始了全面市场化运行的新篇章。此外,我国始终坚持强农惠农的政策取向。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种粮补贴、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玉米大豆目标收购价等,都极大地保护了地方抓粮以及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这种一方面发挥市场机制搞活粮食流通,另一方面加强宏观调控引导、规范粮食市场运行的粮食流通制度,成为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路径。

2.以我为主,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十几亿人口要吃饭,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是浸入骨髓的“饿”、如影随形的“缺”,现在是农产品琳琅满目的“多”,形成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历史性的“十八连丰”,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创历史新高。人均粮食占有量483公斤,高于人均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其中,谷物总产量6.3亿吨,超过美国谷物产量约1.5亿吨,是印度谷物总产量的大约2倍,稻谷和小麦连年产需有结余,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标志着我国

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食物消费升级明显。我国在持续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菜篮子” “果盘子” “奶瓶子”,肉蛋菜果鱼等重要副食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形成了生产能力强、品种丰富、质量稳步提高的供给新格局。2021年,我国人均猪牛羊禽肉、禽蛋、牛奶和水产品占有量分别为63公斤、24公斤、26公斤和47公斤,分别比2012年增长3.6%、13.7%、11.6%和17.0%。居民人均直接消费口粮减少,动物性食品、木本食物及蔬菜和瓜果等食物消费增加,食物消费升级明显,膳食结构趋于合理。

粮食储备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支撑。21世纪初,党中央、国务院对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作出重大改革决策,将中央储备粮从分级管理改革为垂直管理,中储粮总公司应运而生。目前,中储粮已在全国建立起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总仓容、罐容积超过1亿吨。我国粮食储备率大大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储备率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储备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多地散发,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

二、认清现状不能轻言过关

虽然我国粮食安全形势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绝不能轻言粮食安全过关了,应当清醒认识到,随着我国人口增长、居民消费升级,粮食需求还将刚性增长,粮食供给紧平衡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依旧十分紧迫。

1.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粮食是从地里长出来的,耕地是根本,水利是命脉,生态环境是屏障,这些资源环境共同形成了粮食生产的硬约束。我国人多地少水缺的基本国情加上全球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不利因素,都制约着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

“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是我国耕地的基本现状。数量上,虽然我国耕地总面积排在世界第3位,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3,户均耕地面积仅相当于欧盟的1/40、美国的1/400。质量上,我国耕地受盐碱、陡坡、贫瘠等因素影响,总体质量不高,只有1/3属于高标准农田,2/3是“靠天吃饭”的中低产田,对粮食单产提升造成了很大限制。水利方面,我国是个天然缺水大国,淡水资源总量仅占全球6%,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气候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灌溉。此外,我国水资源和耕地资源错配严重,松花江区、海河区、黄河区、淮河区等粮食核心产区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21%,这些区域粮食产量却占全国总产量的75%。

2.结构性矛盾突出

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长期以来,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着重从生产端施策,成效有目共睹,但供给侧的结构性矛盾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粮食阶段性供求偏紧和过剩现象反复出现,价格时有波动,对粮食安全的稳定性存在较大影响。

从品种上看,我国稻谷阶段性过剩,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小麦产需平衡有余,但优质强筋小麦供给不足;玉米产需宽松与趋紧状态交替出现,要保持90%以上的自给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大豆目前对外依存度超过80%,产需缺口有进一步扩大趋势。这种“一边国内滞销、库存增加,一边进口连增”的怪象,正成为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突出问题之一。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生产中心逐渐北移,粮食主产区输出压力不断增大,粮食产销不平衡矛盾加剧。2021年,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达全国总产量的78.5%,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粮食产量占全国的26.78%,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70%,仅黑龙江一省,粮食产量就占全国总产量的11.5%。粮食主销区则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导,不再承担粮食生产的具体任务,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非粮化”现象加剧,有效粮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不断削减。从质量上看,我国粮食生产始终存在数量与质量的矛盾。当前城乡居民正

从“吃得饱”向“吃得好”的需求转变,对我国粮食生产结构提出了新要求。

3.粮食贸易危机加剧

经过几十年发展变化,世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粮食供求和贸易格局。粮食适度进口也是平衡我国粮食供求关系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在全球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国际形势风云诡谲、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爆发等特殊敏感时期,粮食进口的可获得性、进口成本及其他不确定性风险问题日益凸显。

作为世界小麦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俄乌两国每年小麦出口占全球小麦供应量的1/3。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全球小麦、玉米、大麦、食用油和肥料的供应链都受到了严重影响,给世界粮食市场带来一记重击。一个明显的挑战是,全球多达17亿人正暴露在粮食、能源和金融系统的破坏之下,各国保护主义的声音日益高涨,全球约有20个国家实施了粮食及食品的出口禁令,受出口限制的粮食约占全球总贸易量的17%。我国农产品及食品进口高度集中于副食品及大豆等主要饲料原料,且进口来源地、进口通道较为集中。特别是,作为世界大豆主要进口国之一,我国大豆进口额达535亿美元,占农产品进口总额的25%;2021年,大豆进口来源90%集中在巴西、美国、阿根廷三个国家,进口运输主要依赖海运,进口贸易被“四大粮商”等大型跨国公司垄断。这种高度集中的产品结构和贸易方式使得我国粮食进口贸易在价格和渠道等方面面临“卡脖子”风险。

三、系统推进端牢中国饭碗

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资源、技术、政策等多个方面,必须多措并举、凝聚合力、久久为功。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突出位置,不断调动抓粮和种粮的积极性,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1.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土生万物,地发千祥。保障粮食安全,核心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手抓产量、一手保质量,扎实推进“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耕地之重,源于珍惜。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藏粮于地”,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我国对耕地实行最严格的管理制度已经很多年,非法乱占、破坏耕地等行为基本得到遏制。但是,受经济效益和农业结构调整因素影响,耕地“合法地”非农化、非粮化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2021年8月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过去10年耕地净流向林地1.12亿亩,净流向园地0.63亿亩。此外,长期以来,由于高强度利用,耕地基础地力呈下降态势,被喻为“耕地中的大熊猫”的东北黑土地,耕层持续变薄,厚度不足20厘米的耕地约占一半。还有一些地方,早年已经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实则“标准不高”。田,产的是粮,装的是民生社稷,18亿亩耕地红线守的是生命线、安全线、政治红线。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管理办法,像保护大熊猫那样保护耕地,确保农田就是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加强用途管制,规范占补平衡,强化土地流转用途监管,推进撂荒地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农田还必须是良田,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

解决吃饭问题,根本出路在科技。强化粮食安全的科技支撑,就是要坚持“藏粮于技”。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地还是那片地,人还是那些人,我国粮食产量、农产品质量却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提升?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农业科技。2022年春耕一线,广袤农田里,新品种、新农艺、新模式不断落地,北斗导航、无人机、物联网成了种地的好帮手。科技正作为农业的“金翅膀”,助力我国农业现代化腾飞。种子作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科技的重要载体。“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 “千算万算,不如良种合算”,农民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一个至真的道理:育种技术的革新,是农作物增产最重要的基础之一。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种子需求国,种业市场规模超千亿元。经过多年攻关,我国种业科技水平稳步提升。水稻、玉米、

小麦等三大主粮高效育种技术体系逐渐完善,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看到成绩的同时,也要正视我们在种业科技方面仍面临不少“卡脖子”技术难题。例如,大豆、玉米等受育种及栽培等因素影响,单产还有很大的提升潜力;少数蔬菜品种还不能很好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受栽培条件限制仍需持续进口;在养殖业,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也不同程度依赖国外。“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必须下决心把我国种业搞上去,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2.树立大食物观

食物消费不断升级,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现象。1990年,时任福建省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指出:“现在讲的粮食即食物,大粮食观念替代了以粮为纲的旧观念。”2022年全国两会,中央强调“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

确保粮食有效供给。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一张嘴,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大食物观的基础在粮食,要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其中,提升大豆和油料产能势在必行。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加大耕地轮作补贴和产油大县奖励力度”,为提高粮食供给韧性保驾护航。除了保产,还要用科技赋能产出,做好粮食生产提质增效大文章。在湖南益阳,养殖户选择了科技感十足的“跑道鱼”养殖模式:在几条数十米长的水槽里,水流带着鱼像跑步一样不停游动,充分保证了鱼群的健康生长环境,同等水域面积产量比过去多了一倍;在北京,中国农科院研发的“无人植物工厂水稻育种加速器”,已经实现了60天左右能够收获,将水稻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半,不仅提高了产量,品质上也更加可控;在湖北潜江,稻田套养小龙虾的标准化虾稻田,实现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种植养虾两不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持续推进农业科技升级、绿色转型,增加优质农产品供给,不断满足着居民营养、健康的食品消费新需求。

向耕地之外要食物。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但又不唯粮食,而是要求食物种类更丰富、膳食结构更优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指出,我国居民的膳食模式已发生变化:谷类食物的消费量逐年下降,动物性食物和油脂摄入量逐年增多。菜果茶、肉蛋奶等传统意义上的“副食”正逐渐成为中国人餐桌上的“主角”。因此,大食物观就是要转变食物结构,既要向耕地要粮食,又要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以湖海资源为例,我国拥有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和大量的淡水湖泊河流资源,水产养殖潜力巨大。截至2021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的水产新品种达240个。过去老百姓印象中的名贵水产品,在人工养殖之后,不但价格越来越亲民,营养价值和口感也有保障。我国还持续实施肉牛肉羊增量提质行动,强化奶源基地建设,推进奶业振兴……以大食物观为导向的一系列举措,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好、更健康。

3.党政同责人人尽责

保障粮食安全,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人的工作。不能把“米袋子”“菜篮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市场,要有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党政同责、社会有责、人人尽责,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同时,制止“舌尖上的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共同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

压实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在土地要素市场化条件下,耕地“非农化”的经济动力无比强大,不可能仅通过市场让耕地在建设用途和保障粮食安全用途之间实现平衡。必须压实中央和地方扛起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实行党政同责,“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签订耕

地保护“军令状”,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家底。目前,各地已开始积极行动。《福建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规划(2021—2030年)》出台,明确了全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的具体目标;广东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耕地保护工作的若干措施》,提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等要求。此外,抓粮食生产不能完全按照比较优势和效益优先的原则来考虑,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有责任一起扛,饭碗一起端,不断提高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切实稳定和提高主销区粮食自给率,确保产销平衡区粮食基本自给。

激发种粮主体的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亿万农民是主体。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产业转移,“谁来种地”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的剩余劳动力中,妇女和老人居大多数,平均务农劳动力都在50岁左右,1/4的人甚至超过60岁,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导致一些偏远地区耕地大量荒芜。种粮费事、没有效率等观念,也使一些地区双季作物改成单季,季节性地抛荒等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着粮食生产面积和产量。解决粮食安全问题,必须站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高度寻找解决方案。“农民钱袋”鼓起来,“国家粮袋”才更安全。当前,我国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实现了农民集体、承包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土地权利的共享,创造性回答了“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等问题,为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配置、引导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奠定了制度基础。此外,我国还通过政策托底,完善多项粮农补贴,科学规划粮食生产布局,让农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种粮收益,生产积极性在田间地头充分释放。营造节约粮食的新风尚。“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粮食,折射着中华传统美德的熠熠光辉,更反映着现代文明的基本诉求。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每年全球粮食从生产到零售全环节损失约占世界粮食产量的14%。这个损失降低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产2700多万吨粮食,够7000万人吃一年。减少粮食损失,是遏制食品浪费的“第一道关”。2021年10月,随着《粮食节约行动方案》印发,实现节粮减损有了更为清晰的路线图,常态长效治理机制基本健全。杜绝消费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是节约粮食的关键一环。2021年,我国“重拳”治理食品浪费,反食品浪费有法可依。曾几何时,在“吃播”节目中假扮“大胃王”、一边胡吃海喝一边暗中催吐的现象,令一些直播平台成为餐饮浪费“重灾区”。《反食品浪费法》明确规定:“禁止制作、发布、传播宣扬量大多吃、暴饮暴食等浪费食品的节目或者音视频信息。”如今在多个网络平台输入“吃播”,搜索结果已难见“大胃王”身影。在制度层面做好“减法”的同时,更需要在观念层面做好“加法”,在全社会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风尚。当前,从“小餐桌”到“大文明”,全社会都在行动:餐饮商家取消最低消费额,合理点餐成为共识;学校和单位食堂,引入数字化餐饮管理系统帮助用餐者实现个性化、定制化打饭,将“光盘行动”持续向前推进。

粮食安全,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坚定不移守住粮食安全战略底线,是我们应对国内国际粮食安全形势的理性选择,更是我们稳妥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过去,我们用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解决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吃饭问题。未来,只要我们始终坚持“自力更生,自己养活自己”,我们的粮食之基就会更牢靠、发展之基就会更深厚、社会之基就会更稳定。

延伸阅读篇目推荐:

《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新华网2022年3月6日。

《提高政治站位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王宪魁,《人民日报》2022年2月25日。

资料链接

链接一:权威声音

习近平论粮食安全

我反复强调,粮食多一点少一点是战术问题,粮食安全是战略问题。今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功不可没,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我国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结构性矛盾刚着手解决,总量不足问题又重新凸显。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持续增加,供求紧平衡将越来越紧,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确保粮食安全的弦要始终绷得很紧很紧,宁可多生产、多储备一些,多了的压力和少了的压力不可同日而语。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面积、产量不能掉下来,供给、市场不能出问题。——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们土地是不少,但同14亿人口的需求一比,又是稀缺资源!建城市、搞工业、保生态都要用地,必须精打细算,排出优先序,绝不能占用耕地和违背自然规律去搞造林绿化。各省区市现有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必须保住,不能再往下降了。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要坚定不移抓下去,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

反复思考,感到有一条必须明确,就是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基础。我在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专门强调了这个问题。这设备那设备,这条件那条件,没有良种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明确方向和目标,加快实施农业生物育种重大科技项目,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的种源自主可控。

要加快打通科技进村入户的通道,促进政府公益性服务和市场社会化服务协同发力。既要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农业,也要加快补上烘干仓储、冷链保鲜、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物质装备短板,特别是要加大农业重要装备自主研制力度,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体系、防灾减灾体系等建设。

不能把粮食当成一般商品,光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光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都有责任保面积、保产量,饭碗要一起端、责任要一起扛。此乃国之大者!

要创新经营方式,要培育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健全专业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把一家一户办不了、办起来不划算的事交给社会化服务组织来办。

要打好农产品贸易这张牌,但关键要控风险、可替代、有备手,实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提高关键物流节点掌控能力,增强供应链韧性。

——2020年12月28日,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农田必须是良田,要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黑土地保护工程,分类改造盐碱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中央要和各地签订耕地保护“军令状”,严格考核、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

——2022年3月6日,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的讲话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2022年4月10日,在海南考察时的讲话

推进农业现代化,既要靠农业专家,也要靠广大农民。要加强现代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和技术培训,把种粮大户组织起来,积极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我们有信心、有底气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2022年6月8日,在四川考察时的讲话

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22年6月27日,在给安徽省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的回信中指出

兵团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条件好,在粮棉油、果蔬生产等方面优势明显,要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要落实好党中央支持兵团发展的政策,发挥兵团优势,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农产品、壮大优势产业,促进农牧业绿色高效发展。

——2022年7月13日,在新疆考察时的讲话

链接二:政策措施

1.围绕“三农”领域,强化科技赋能

2021年12月24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十四五”全国农业农村科技发展规划》,围绕三农领域中心工作,明确了突破关键领域重大科技问题、优化农业科技发展布局、重塑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等重点内容。总体来看,该规划内容体现了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抓要害。突出种子和耕地两个要害,强调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确保产业安全和自主可控。二是抓升级。注重产业技术升级,强调围绕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凝练重大科技任务。三是抓支撑。注重农业发展、乡村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的科技需求,强化农村领域科技创新驱动,全面支撑乡村振兴行动和构建农业农村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四是抓体系。注重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重塑,强调打造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力量、培强企业创新主体力量。五是抓改革。注重统筹改革和机制创新,强调创新科研组织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和良好创新生态打造。(摘自2022年1月7日《农民日报》)

2.加强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管理

为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种业振兴行动方案的部署安排。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管理规范》,并于2022年4月11日起实施。该规范旨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圆)管理,明确了建立确定、运行管理以及考核评估等要求,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评价和共享利用打好基础。规范明确,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圃)是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安全保存与共享利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公益性设施,承担农作物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登记、保存、交流和利用等工作。其所保存农作物种类与功能定位应当符合我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体系建设布局要求,同时具备应有的安全保存、稳定运转设施条件和配套设施,以及相应的工作能力。(摘自2022年4月14日农业农村部网站)

3.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国家标准

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经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发布,将于2022年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意味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有了可遵循的国家标准。这是继2014年《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后的首次修订,也是2018年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归并至农业农村部后,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的第一个农田建设领域重要国家标准。新修订的《通则》以全面提升农田质量为目标,充分考虑区域特点,统筹农田工程建设和质量建设,坚持科学布局、分类施策,目标导向、良田粮用,生态理念、注重质量等编制原则,系统完善了原《通则》相关内容与技术规范,是新时期统一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现农田建设项目科学规范管理的重要依据,将更好地指导农田建设高质量发展。(摘自2022年4月16日农业农村部网站)

4.黑土地保护有法可依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次,也是全球唯一在国家层面专门针对黑土地实施的立法保护。这部法明确了黑土地保护内容包括耕地资源和地力、耕地生态环境以及耕地粮食产能,建立黑土耕地档案,把黑土耕地纳入耕地保护红线任务;强调黑土地的保护多方责权共担;提出建立粮食主销区跨区域的资金支持黑土地保护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黑土地利用、保护、质量和修复等方面的建设目标、主要措施和实施方案;明确对黑土地保护做出重大贡献的奖励、黑土保护主导方责任的考核监督及对黑土资源破坏的行为的处罚措施。作为全球首部关于特定土壤类型的国家级法律文件,这部法律吹响了黑土地保护的法治号角,在我国耕地保护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对促进全国乃至全球土壤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实现我国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极强的示范作用。(摘自2022年8月5日光明网)

链接三:观点

1.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关于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倡议的八点倡议

粮食和能源攸关世界经济健康运行,影响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有效落实。当前形势下,二十国集团应承担应尽责任,建立大宗商品合作伙伴关系。中方建议:一是支持联合国中心协调作用。加强而非削弱联合国作用,支持联合国粮农组织、农发基金、世界粮食计划署的工作。二是不对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展的人道主义粮食采购实施出口限制措施。三是为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的农产品和投入品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提供便利。四是主要粮食生产和净出口国释放自身出口潜力,减少贸易和技术壁垒,控制粮食能源化利用,纾解市场供给紧张局面。五是各国采取的粮食贸易应急措施应是短期、透明、有针对性和适当的,并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六是支持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及各国农业科技创新合作,减少高新科技交流限制。七是减少粮食损耗。中方已举办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愿共同落实会议共识。八是在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粮食生产、收储和减损能力。(摘自2022年7月9日外交部网站)

2.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宪魁:从政治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

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从政治高度看待粮食安全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清晰判断,不断提升见微知著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洞察力,清醒认识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世纪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绝不能仅仅看口袋里有多少钱,而要看饭碗里有多少中国粮。要不断总结成功经验,找准抓落实的方法和路径,始终立足自身牢牢抓好粮食生产,补齐粮食安全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摘自2022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3.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院长唐丽霞:中国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中国坚持立足国内保障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在土地方面,中国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严守18亿亩耕地面积红线的同时,着重提升耕地质量,提升粮食生产效率。同时,中国严格限制土地用途,202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只能种粮,确保粮食总量供给。在技术方面,中国近年来出台多项促进种业创新的计划,保障主要粮食作物品种种植安全,提升粮食品质。通过多方面举措,中国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并对世界粮食安全发挥了“压舱石”作用。(摘自2022年7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4.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比较政治与公共政策所所长于宏源:稳定的粮食产量是中国参与世界粮食安全治理的底气,也是发展对外粮食经济产业链的基础

从中国近5年的粮食产量统计数据来看,无论是总体粮食产量、粮食季节收获还是代表性农作物产量,都保持了稳定高产,人口基数大并未构成对粮食安全的威胁。2020年,即使面

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粮食安全冲击,中国当年的粮食出口量仍达354万吨。中国粮食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粮食短缺,也带动构建了中国对外粮食经济产业链。(摘自2022年7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链接四:数据

1.全球近2亿人经历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

欧盟、粮农组织和粮食计划署5月4日联合发布的《2022全球粮食危机报告》显示,2021年,53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93亿人经历了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与2020年创纪录的人数相比,又增加了近4000万人。其中,39个国家和地区每年都会出现在报告中,当地面临危机级别或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的人数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几乎翻了一番,而且自2018年以来该人数每年有增无减。(摘自2022年5月4日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2.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一项项举措不断深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全国将建成10亿亩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1%,比2012年提高14个百分点,216个制种基地县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保障了70%以上的用种需要。(摘自2022年6月14日央视网)

3.机械化收割使粮食损失率降至5%以下

当前,机收已成三大主粮最主要的收获方式。小麦、水稻、玉米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7%、94%和78%。机收损失率一般在3%~5%,远低于人工收获10%左右的损失率。2021年“三夏”期间,农业农村部在8个小麦主产省份开展机收减损技能大比武活动,助推黄淮海地区小麦机收减少损失30亿斤;“双抢” “三秋”期间,持续开展大比武活动,助推节粮70亿斤。(摘自2022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4.“米袋子” “菜篮子”丰产又增收

2022年上半年,我国夏粮丰收,农民增收,“菜篮子”供应充足。夏粮产量2948亿斤,增加28.7亿斤。早稻及秋粮丰收基础较好,秋粮面积超过13亿亩;大豆油料扩种成效明显;夏收油菜籽实现“三增”,其中产量是6年来增加最多的一年;落实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1500多万亩。(摘自2022年7月2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

链接五:案例

1.养好“大熊猫”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其中黑龙江约1.56亿亩,占到56.1%。

近年来,黑龙江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黑龙江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一方面,黑龙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耕地利用率。北大荒集团农业发展部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夏艳涛说,格田改造后可有效增加种植面积4%左右,水稻生育期亩节水100立方米以上,还有效降低机械对耕地的破坏。同时,黑龙江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和积温带,探索形成的黑土地保护利用“龙江模式”和“三江模式”,被列为全国黑土地保护主推技术模式。黑龙江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承担了黑土地保护试点任务。说起黑土地保护带来的好处,合作社理事长李玉成打开话匣子。“前些年土壤板结得厉害,踩上去硬邦邦的,看着都心疼。”李玉成说,经过这几年保护,种地时明显感觉土壤变疏松了,也比以前更能打粮了。

另一方面,2021年,黑龙江建设国家级良种繁育基地16个,建设10个作物专家育种示范基地,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2021年,黑龙江省海伦市海北镇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豆每亩产量400多斤。“主要得益于好品种。”合作社理事长杜振涛说,这几年种的都是大豆“东升”系列品种,具有高产、抗病等特点。“东升” 系列品种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李艳华培育而成,推广面积累计达5000万亩。(摘自2021

年12月31日新华网)

2.创新组织方式,让乡亲们种粮多获益

江西省丰城市雷坊村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雷应国是一名80后,曾获评全国十佳农民。通过提供托管服务和订单收购,雷应国成了当地有名的“田保姆”。他算了笔账:跟一家一户自己种植相比,托管地块亩均节省成本100多元;统一的种子、机械和技术服务,有效保障了粮食产量和质量,每百斤晚稻比市场价高出30多元;总的算下来,农户一亩地节本增收300元左右。目前,佳和种植专业合作社托管服务面积达到5万亩。

为了更好地服务农业生产,2022年丰城市成立了农事服务中心呼叫平台。“我们合作社400多台套农机全部接入平台,哪个田块有需求,我们及时提供农机服务,大大提高了对接效率,充分发挥农机作业能力。”雷应国说。不仅如此,合作社还升级了大米加工生产线,春耕前夕,一套日加工300吨的全自动大米加工生产线在车间就位,“从卖谷子转变为卖大米,让乡亲们把更多利润攥在自己手里,种粮积极性才更高。” 雷应国表示。(摘自2022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3.农村种粮新家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5G农机、物联网正成为我国农村的新家当。过去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和作业模式正在改变。

在山东省淄博禾丰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山东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合作打造的生态无人农场里。人坐在办公室里喝茶时,屋外地下30厘米处的墒情传感器正不知疲倦地收集着“情报”,“1号地块缺水,请浇水”,传感器发出提示。农场智慧云平台接到这条“急电”,经过十几秒的自动研判后,向田间自走式水肥一体喷灌机发出指令,喷灌机开启精准浇水作业。

此外,在生态无人农场,每隔几十米就有一个传感设备,上面有太阳能电池板,下面带有无线发射装置。无人机飞过,农场智慧云平台控制室显示“无人机光谱监测发现2号地块有杂草,建议启动1号植保机进行除草”。麦收季节,工作人员仅需设置好经纬度坐标,无人收割机就开始作业,遇到障碍物自动避让,走到地头自行转弯,满仓后会停到一旁自主卸货,然后再回到地里继续收割作业⋯⋯

农场的上空,还有多台无人机搭载高光谱、多光谱分析仪,对农作物的长势、病虫害情况实时监控;搭载多光谱相机和智能3D成像相机快速掌握倒伏率、成熟度、亩穗数等数据。借力高科技,新农人不仅可以通过集成物联网、云平台技术实现无人农机的远程控制、作业监控、路径规划等,利用北斗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实时获取无人农机的高精度地理信息,还可以通过一部手机,足不出户掌握农作物长势,并控制农事活动。(摘自2022年6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

4.用上烘干机,住进“空调房”

微风拂过,秧苗轻舞。2022年,李小根一口气种下634亩水稻。“要是往年,总担心天阴下雨,可不敢这么扩大规模。”作为安徽省怀宁县腊树镇的种粮大户,李小根的底气源于家门口的惠嘉谷物烘干厂,“今年又新上一台烘干机,每天可烘干稻谷120多吨。”

怀宁是产粮大县,每年水稻种植面积超过50万亩。以前,每到夏收、秋收时节,遇上下雨,农民们总会犯愁。“即便天气好,乡亲们将新收获的粮食摊到公路上晾晒,不仅阻碍交通,还会造成粮食损失。”李小根说。

县里通过完善粮食产后服务,引导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购买粮食烘干设备,为周边农户开展代烘干服务,当地农民粮食收获后的晾晒、储存难题有了解决办法。

当地种粮大户徐福运介绍,一台烘干机一天可将20吨小麦或水稻的水分从20%降到约9%,费用在500元左右;如果人工翻晒到同等水平,需400平方米的水泥晒场和8名劳动力翻晒3天以上,雇工费用超过1200元。如今,徐福运购置了12组粮食烘干机械,“烘得出、储得好,也有助于卖上好价钱”。(摘自2022年6月16日《人民日报》)

5.抓好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江西,不仅是国家输出大额商品粮的8个省份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未间断向国家提供商品粮的两个省份之一。观察江西历年粮食外调量走势图,可以看到,10年来,江西粮食外调量是一条不断上扬的曲线——2012年580万吨,2017年645万吨,2019年700万吨,2021年755万吨。

江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江枝英说,江西能常年保持“江南粮仓”的地位,与历届班子重视粮食生产分不开。江西始终坚持“夯实粮食生产基础,发挥粮食生产优势,巩固粮食主产区地位”的方针,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

严守耕地红线——江西各地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在绿化造林、绿色通道建设、生态景观建设、自然保护、乡村建设等工作中,严格执行严禁违规占用耕地绿化造林、严禁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和超标准建设绿色通道等“八个严禁”,并建立了常态化土地执法监管机制,对耕地保护监管不力、工作失职渎职的干部严肃追究责任。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江西率先在全国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财政资金、发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专项债券,按亩均3000元建设标准,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严格落实项目设计“三进三出”制度,构建“定期调度、对接督导、挂点督查”三项常态化监督机制,并建立“县级自验自评、市级全面验收、省级抽查”三级验收考评体系,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截至目前,全省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622.7万亩,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摘自2022年8月5日《光明日报》)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10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10 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1 前不久,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消息:“某某学校的学生浪费严重,用馒头打仗”,有些人对此不以为然,认为学生扔几个馒头,算不得什么,小事一桩。 这真的是一桩小事吗? 几个馒头确实也值不了多少钱,但用馒头打仗,却说明这些同学不珍惜农民收获的劳动果实,缺乏节约意识,若不加以教育和制止,必将会养成一种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贪图享受、好吃懒做的恶习。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崇尚节俭之风,《悯农》诗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就是讲粮食来之不易,应加倍珍惜;《朱柏庐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利维艰。”也是相同的意思,古人倡导“俭以养德”是很有道理的,节俭是养成良好品德的基础,几乎每一位取得突出成就的优秀人物,都具有节俭之美德。敬爱的周总理,一件睡衣补了又补,穿了几十年;他吃饭时,不仅要把碗中的饭吃净,连掉在饭桌上的米粒也要捡起来吃掉。著名作家茅盾,他的办公桌有一条腿不牢固,工作人员要给他买张新的,他却坚持修一修再用,是他没钱买吗?不是,他死前立下遗嘱将25万元稿费捐给了国家!两位杰出人物之所以如此节俭,是因为他们知道,一味的铺张奢侈,就会慢慢的消磨自己的意志,甚至会腐化堕落下去,我们21世纪的青年学生,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 再就经济价值而论,也许几个馒头算不了什么大数,但假如全国有1000万学生扔馒头,以每人每天扔两个馒头,一个馒头0。1千克计,就有200万千克粮食,再按每千克馒头价值2元计,就是400万元,这便是一天造成的浪费,倘

若把这400万元用于希望工程,按50万元建一所学校计,则可建8所学校,而一年365天就有2920所新学校诞生,这个数字何等巨大!在这样的推算面前,谁敢说这是一件小事呢? 眼下,我们的生活确实比过去改善了许多,一些地区和家庭已迈入了小康水平的行列,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生产力水平还相当低下,我们人均物质财富,尤其是粮食,并不丰厚,好多人还吃不饱饭穿不暖衣,好多贫困山区的孩子还不能进教室学习,如果我们用节省下来的粮食去支援灾区人民,援助山区那些渴盼知识的孩子,不是比“打满头仗”有意义吗? 我们的国家正在建设两个文明,而用馒头打仗,无疑会给物质文明的车轮加上更为沉重的负荷,给精神文明的旗帜抹上一片灰色。 同学们,无论从个人的品德修养出发,还是着眼于希望工程和两个文明建设,让我们珍惜每粒粮食吧!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1000字篇2 听妈妈说我从小就不爱吃饭,但很爱听爸爸妈妈讲故事,在读幼儿园大班时就开始对故事书、绘本感兴趣了。每当和爸爸一起阅读时,他总会说:“书中自有黄金屋。”我每次都会问爸爸:“黄金屋在哪里呀?我怎么没看见呢?爸爸你帮我找找吧?”爸爸常说:“当你与这些书成为了朋友自然就能找到黄金屋的。” 记得有一次吃饭时,我又很不情愿地慢慢数着饭粒,妈妈喂我也没有用。爸爸便让我放下碗说:“朵儿,我告诉你一个小秘密,你要不要听?”“好呀!好呀!什么秘密?我要听。”只见爸爸左顾右盼了一下,确定没人之后就把我拉进书房,指着书柜中的书,神秘的说:“看到这些书了吗?那些书只要你读了它们,你就不会挨饿,不饿就不用吃饭了呀。”“真的吗?”我一听到只要看书就可以不吃饭,眼睛立刻亮了起来,立即从柜子里挑了一本《三毛流浪记》坐在书柜下看了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略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教学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国家战略。我国是人口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充分认识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性、长期性、艰巨性,号召学生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永远记得“粒粒皆辛苦”,始终不忘“辛苦是三农”。 【重点内容】 1.讲清楚我国粮食安全持续向好的原因。经过艰苦努力,我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1/5的人口,从当年4亿人吃不饱到今天14亿多人吃得好,有力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 2.讲清楚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极端天气、乌克兰危机等因素影响,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不确定性风险增加,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我国粮食安全紧平衡格局长期不会改变,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与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矛盾突出,粮食品种、区域等结构性的矛盾突出,成本刚性上升与增加种粮收益的矛盾突出,个别品种外采率高与国际贸易风险的矛盾突出,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 3.讲清楚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护耕地命根子,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落实党政同责,树立大食物观,多措并举、久久为功确保粮食安全。 【教学难点】 1.深刻阐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的内涵 2.准确把握我国农情 【教学导入】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中国自己的粮食不够了,任何国家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不可能有帮助中国人解决吃饭问题的能力。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际,时任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人口众多,历代政府都没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他们失败的原因。同样,共产党政权也解决不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它必然会因此而垮台。1994年,有一位美国学者写了一本叫《谁来养活中国?》的书,声称由于人口增加、耕地减少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必将出现粮食短缺,进而造成世界性的粮食危机。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许多国家进入了紧急状态,实施了一系列隔离封锁措施,部分粮食出口国限制出口、进口国增加进口,引发全球粮食恐慌情绪,甚至有人认为会引发新一轮粮食危机。 然而,2022年,中国春播粮食面积约9.4亿亩,比上年有所增加;夏粮喜获丰收,总产量2948亿斤,在历史高位上再增产。与国际粮价“过山车” 式的剧烈波动相比,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价格波动幅度远低于国际市场,端稳端牢了中国饭碗。我国为何对粮食问题如此重视?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蔓延、全球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乌克兰危机等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演变,全球粮食产量下降、价格飞涨、供应链受到严重冲击,人类或将面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我国是一个大国,人口数量世界第一。大有大的优势,也有大的难处。这意味着,解决好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个不能含糊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保障粮食安全,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五篇)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五篇)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在我国粮食供需紧平衡的时代背景下,减少粮食损失浪费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论文篇1 近年来,全球粮食市场价格剧烈波动,全球粮食不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超过30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23亿人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 业内专家表示,从价格的形成机制看,全球粮食供求关系总体平衡,期末库存消费比远高于18%的国际粮食安全警戒线。此轮粮食市场动荡并非供求失衡所致,而与资本投资炒作等因素相关。 “目前,全球的粮食安全问题成因比较复杂,不单纯是由于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等导致减产,还因粮食金融化、能源化以及地缘政治冲突等更为复杂的世界经济政治因素叠加造成。”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程国强说。 面对风险挑战,我国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也为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坚持自力更生,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实现了约占世界 1/4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近1/5的人口。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谷物自给率超过95%,不仅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而且还为全球粮食安全贡献重要力量。 与此同时,我国积极推广粮食生产、加工、仓储、物流、贸易、节粮减损等技术和经验,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水平,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贡献中国智慧。 记者了解到,自1979年开始的40多年来,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

关于新时代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挑战和对策

关于新时代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挑战和对策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粮食问题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话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保障粮食安全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大任务和责任,意义重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将从新时代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挑战和对策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新时代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 1. 食品安全是民生大事。食品安全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攸关问题,对保障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2. 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稳产保供是维护国家国家安全的前提和基础,我国是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应该更甚。 3. 推动农业增效、农村振兴和乡村民生改善。粮食生产是农业的核心,在保障粮食供给的同时也关系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加强粮食产业链、配套产业与服务业建设,不仅能被农民朋友增加收入,更能够推动全局乡村振兴。 二、新时代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的挑战 1. 粮食生产成本高,利润较低。 2. 农业生产结构性矛盾突出。农业化肥、农药、高科技等知识先进的支持和投入缺失。

3. 自然灾害频发,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影响。 4. 人均土地面积小,农地流转困难,大面积的耕地无法调度更是影响农业发展的大问题。 三、新时代下的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1. 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增强农业生产能力,加强农村科技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 2. 支持农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通过科技与机械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3. 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并持续扶持中小规模农业生产。建立和完善以农户为主体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 4. 不断强化农业防灾减灾和救灾体系的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防灾减灾风险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加快追踪、监控、处置和监管技术技能的方法,确保灾害发生时能够高效有序地保障农业生产持续顺利进行。 总之,粮食安全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全民共享的民生大事,同时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深入贯彻党的农业农村政策,抓好农业农村民生工作,促进乡村振兴和农村经济发展,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一、举例分析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粮食安全问题愈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1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五谷者,万民之合,国之重宝。吃饭问题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解决好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是一个不能含糊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一、自力更生形势持续向好 立足国情,粮食安全战略随势而动 粮食生产,从重数量到兼顾质量 新中国成立机期提升粮食产量,成为这一时期保障粮食安全的主要内容 1949年 :全国粮食产量仅为1亿多吨,比近代以来最高产下降24.5%,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950-1952年:粮食生产年均增幅达13.1% 1966年:粮食生产突破2亿吨 1978年:粮食生产突破量3亿吨 改革开放后我国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在注重产量的同时兼顾了质量和效益 1978年,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契约 1980年10月,袁隆平(左二)攻克了制种关使杂交水稻的研究获得全面成功,为水稻增产开辟了新的途径 21世纪以来保障粮食安全的内涵不断拓宽,更加注重食品安全、营

养和均衡 粮食流通,从计划到市场 以我为主,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宽 新粮食安全观: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2015-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1年世界十大粮食产量国: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和口映地对安全的强大基础已经形成,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食物消费升级明显 2021年我国4类食品人均占有量及较2012年增长率:肉蛋菜果鱼等重要副食品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形成了生产能力强、品种丰富、质量稳步提高的供给新格局 粮食储备库存充能 我国粮食储备率大大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18%的安全储备率水平,特别是两大口粮,小麦和稻谷储备量够全国人民吃一年,顺榆树直属深极誉为”松辽早良第一仓” 二、认清现状不能轻言过关 资源环境约束明显 “一多三少”是我国拼地的基本现状 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优质的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及应对策略 摘要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源。对于国家来说,粮食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对于世界来说,粮食安全是实现和谐世界的保证。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13 亿人口的大国,重视粮食生产尤为重要。我国粮食从整体上看是安全的,供需总量基本平衡,粮食库存充裕,可以保证国内市场供应和市场粮价的基本稳定。但也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应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关键词 粮食安全问题误区对策 1 粮食安全的内涵 所谓粮食安全,是指在保证国家遭遇各种灾害和战事时有足够应对储备的前提下,在使国家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的前提下,国家具有持续保障所有国民能及时买得到、买得起、价格基本平稳的符合国民习俗要求的、符合食品安全的、符合国民健康营养标准所需要的粮食。1996年11月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通过的《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作出进一步表述,即“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粮食,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 我国粮食安全问题面临的挑战 2.1粮食消费持续增长 一是人口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变化增加了需求。过去10 年,我国人口净增加9000多万人。目前,全国外出务工和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有2.3 亿人,过去这些人在农村种地、养猪,现在已经变成买粮、买肉吃了。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过去10 年,城乡居民购买食品的支出增加了80%以上,人均消费食用油增加了2 成、肉类增加了3 成、水产品增加了6 成、奶类翻了两番。三是工业发展增加了对粮食的需求“九五”期间工业用粮年均增长3.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5%。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心得体会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心得体会 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他用一粒米改变了世界,他的功劳没有人可以来平衡,因为那个时代吃不饱饭,而他,创造了希望,让我们吃饱了饭。 现在的中国已经能让每个人都吃得饱饭,所以现在更加注重粮食安全。 国以农为本,民以食为天。雨水已过,春风渐暖,各地春耕工作有序展开。2月22日,中央—号文件发布,指出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要保障粮食安全,需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引领作用,不断加强农业科技领域的创新突破,继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了自己手中。 强化党建引领乡村抓生产。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切实发挥好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党建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深入推进农业发展。完善阵地建设,找准抓好农村基层党建与农业发展的结合点和融合点,汇聚资源力量,推动成立农民合作社,加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推进力度,深化产销合作,健全订单农业,提升农民收入,以基层党建为引领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实现党建、粮食生产及经济发展多点提升,以基层党建为抓手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着力构建职业农民培育体系,提高农民生产技术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鼓励农

民走职业道路,建立起职业农民引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从人才振兴的角度有效促进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 科技赋能推动农业现代化。中华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如今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步伐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指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智慧农业、农业机械设备等关键领域虽取得很多成就,但关键核心技术还需继续突破。智慧农业需加强对化统生产模式进行数字化改造,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卫星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实现种植生产全程数字化。农业机械智能化方面,需继续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研发一批农机智能化产品。同时要不断提升种源质量,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业生产力持续提高,助力农业现代化大步前进。 结构调整优化农业供给侧。对于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粮食稳产保供至关重要,但在产星获得十八连丰的背后,产业产品结构亟需优化的问题更加凸显。因此,要着力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更契合消费市场,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需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其要挖潜扩面积,提升紧缺产品的产量,如大豆及油料产量仍然不足;其二是改善发展方式,不断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持续提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篇1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升级,我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速度滞后于食物需求结构转变速度,导致粮食生产存在产需偏离的结构性失衡,这是当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在大食物观引导下,不断夯实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统筹利用国内外资源,构建我国粮食安全的新格局。 积极树立大食物观是基本前提。面对未来食物营养健康的多元化需求,传统的食物供给体系在需求压力与生态压力的叠加作用下,已经难以满足人民健康消费变化的迫切需要。对于粮食的认识应顺应新时代居民食物消费不断升级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从狭义的谷物、豆类和薯类等“口粮观”,拓展到与粮食消费具有直接替代性的肉蛋奶、蔬果油等重要农产品及食品。要积极树立大食物观,认识到食物的多样性,构建可持续的食物安全保障体系,避免把粮食生产仅局限在小麦、水稻等少数谷物上。保障粮食安全要从保障口粮供给向保障粮食及重要农产品供给转变,既要保障“米袋子”安全,也要保障“油瓶子”“菜篮子”“肉盘子”“奶罐子”安全。 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重要基础。不论是生产什么农产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有限资源条件下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首先,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在大宗农产品生产上,耕地面积仍然是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决定性力量。为此,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遏制耕地“非农化”行为;要加大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力度,提高耕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开展耕地土壤修复行动,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其次,增强农业科技硬实力,向技术要产出。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我国主要作物单产水平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国土地产出率、肥料利用率、饲料转化率(猪料肉比)、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值分别为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35%、56%、86%、67%。要集中力

简述新时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简述新时代中国的粮食安全保障措施 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一直是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也面临新的挑战。为确保粮食供应的稳定和人民的温饱,中国政府积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保障新时代中国的粮食安全。 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广了一系列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 作物品质的科研成果。通过推广高产、优质、抗逆的农作物品种,提高了农作物的单产和粮食质量。此外,新的农业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种植技能和管理水平,增加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发展农田灌溉系统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农田的灌溉问题一直是制约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粮食产量,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农田灌溉系统的建设力度。通过修建水利工程,改善农田的水资源利用率,并且引进了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喷灌等,有效地增加了农田的灌溉效率,提高了粮食产量。 推广粮食储备制度 为应对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对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建立了全国性的 粮食储备制度。这一制度通过大规模收购和储存粮食,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储备量。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通过动员储备的粮食来保障灾区的粮食供应,确保人民的温饱。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为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国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下了大力 功夫。通过制定和实施严格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监管措施,加大了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力度。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测,确保农产品不受农药、化肥、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污染,从源头上保障了人民的粮食安全。 促进农民增收 为了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粮食生产,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农民 增收。政府提供补贴、奖励措施,鼓励农民增加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政府还致力于发展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同时,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

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是 我国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采取措施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完善粮食加工、流通、储备体系,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中国必须改变粮食安全政策,要构建以国内生产为主、国际适当补充的后疫情时代全球共赢的粮食安全再平衡战略。具体来讲,就是要控制我国食物进口量,通过建立全球食物生产基地绿色和安全标识,实现数据共享网络化,建立流通监控信息化,保障国外食物进口的安全,实现食物进口的全链条粮食安全管控模式。 对于国内粮食安全保障而言,就是要通过增加科技研发投入,提高国内食物生产效率,减少食物损失和浪费,降低生产成本,最大限度实现国内食物生产的稳定、高效、绿色、健康,补足进口缺口;打通国内食物生产-储存-加工-流通等环节,最大限度减少食物损失;改善城乡居民饮食和消费习惯,减少食物浪费。 由于中国田、地、粮、业的空间分化,从2005年开始,中国北方粮食生产比重首次超过南方粮食生产,北方粮食产量占比由2010年的55.39%增长到2018年的58.45%,南方则由44.61%减少到41.55%,并且这种趋势不断加强。传统的“南粮北运”已经被“北粮南运”所替代,而南方则成为水果、水产品、加工食品的生产基地,这种食物南北生产分工的格局,导致国内粮食安全对物流的高度依赖。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数据显示,中国跨省粮食物流运输主要以铁路和水运为主,其中铁路占比50%,水路占比40%、公路占比10%。疫情长的期性、突发性,以及隔离和封城等措施导致物流不畅,对各环节运输时间和运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并显著提高食物运输成本,增加食物的有效和安全供给难度。 因此,从应对疫情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来看,再平衡中国南方和北方粮食和食品加工非稳定格局非常必要。具体来讲,就是要控制北方粮食生产比重增加的态势,实施绿色、可持续、集约化生产方式,减少水土资源消耗,提高食品加工比重,减少长距离运输;同时提高南方粮食生产比重,降低对北方的依赖,减少食物流转环节,最大限度减少新冠病毒以及其他病毒的传播途径,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新冠肺炎疫情对人口密集区,特别是大城市的蔬菜等副食的安全、快速、高效供给产生了严重影响,特别是人员隔离以及交通管制等措施,显著增加了物流成本,导致新鲜农副产品的价格快速上涨。在40年的快速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中国出现了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一批千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人口最多和最为密集的城市区域。 进入到后疫情时代,大城市必须建立自己的蔬菜供应基地,以保障应急条件下新鲜蔬菜的生产和快速供给,确保自己在交通管制条件下的基本食物有效供给和安全保障。另外,在特大城市,必须增加以公园、绿地为核心的公共空间,它们不仅可在疫情或其他紧急事件发生时充当避难场所,还可以为应急蔬菜生产基地提供空间。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2019年4月7日,在莫桑比克万宝莫桑农业园,农户在水稻收割现场载歌载舞庆祝丰收。万宝莫桑农业园是中国在非洲最大规模水稻种植项目 文/普蓂喆刘合光编辑/胡艳芬 仓廪实,天下安。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既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压舱石,也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还为各国有效缓解世界粮食“恐慌期”的压力提供了中国智慧。 “中国策”的演进 粮食安全中国策,孕育于中国国情。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的“先天不足”和长久以来与饥饿抗争的经历,是粮食安全中国策应运而生的苗床。 古代中国一直有重农重粮的传统,形成了独特的粮食安全思想和治理体系。“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晁错“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务”,管仲“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都强调粮食是固本安邦的基础。历代农政官员撰写修订的《氾胜之书》《齐民要术》《农书》《农政全书》等农书,促进了粮食生产技术的传播和提升,提高了粮食生产力。从西汉的“常平仓”制度,到唐朝定型的“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的吞吐调节,一直到清代自上而下完备的“常平仓、社仓、义仓”储备体系,都是中国粮食治理的宝贵经验。 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又是人均资源小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7.7%,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5%,每公顷耕地所占有的径流量也仅为全球均值的80%。且中国自然环境复杂,农业面对的自然灾害多,洪涝和干旱、低温冷冻和高温热害等交替频发,持续威胁农业生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的农业“八字方针”,对稳定粮食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后,有组织、长时间进行中低产田改造;修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着力开展育种研发,促进先进生产技术集成配套,推动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解放了农业生产力。同时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具体举措,可以提炼为“稳产”“保供”两大领域、6个着力点。 “稳产”强调粮食要“产得出”,聚焦关键、要害、积极性3个着力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害”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积极性”则是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和地方政府抓粮积极性。 “保供”则强调粮食要“供得上”,聚焦储备、流通、国际3个着力点。储备方面,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分工明确、功能互补的粮食储备体系,全国有效仓容量达9亿吨,覆盖原粮和成品粮,建成了辐射到乡镇的应急储备、加工和配送体系;流通方面,建立起“两横六纵”八大粮食物流线路,开展粮食公路、铁路、水路多式联运,骨干物流通道全部打通,建立了规范统一的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确保粮食流通有序畅通、国土全覆盖;国际合作方面,积极融入全球粮食产业链条,统筹国际国内资源,深化国内外粮食产业合作,广泛开展南南合作和粮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民以食为天。对我们这样一个有着14亿人口的大国来说,农业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削弱,“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不能只算经济账、不算政治账,只算眼前账、不算长远账。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决不能在吃饭这一基本生存问题上让别人卡住我们的脖子。近年来,国际上一有风吹草动,各国就先捂住自己的“粮袋子”。如果在吃饭问题上被“卡脖子”,就会一剑封喉。在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复杂形势下,依靠自身力量端牢自己的饭碗,始终立足自身抓好农业生产,就能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赢得主动。越是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我们就越要明确,绝不能买饭吃、讨饭吃,要以国内粮食稳产保供的稳定性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我国用占全球不到10%的耕地、6.5%的淡水资源生产的粮食,养活了近20%的人口,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我国粮食产量已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有力保障了14亿人口大国的粮食安全。2020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470公斤,粮食人均占有量稳定在世界平均水平以上。但也要看到,由于人多地少,我国粮食供求中长期仍是紧平衡态势,且“紧平衡”越来越紧。根据国家统计

局发布的的进口大豆及主要食用油量值数据,2020年,我国共进口大豆10033万吨,进口食用植物油983万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我们要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开展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肉蛋菜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土生万物、地发千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上的,而且是质量上的。不仅数量上不能突破,质量上也不能搞“变通”。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地区耕地面积减少,有的地方良田不种粮食,而是建养殖场、种花卉果木。从局部看经济效益明显,但从全局看却是粮食安全的隐忧。我们必须落实好耕地保护建设硬措施,严格耕地保护责任,加强耕地用途管制,建设1亿亩高标准农田。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 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近些年,我国种业发展有了很大进步,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保障种源自主可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我们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 地理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措施

我国粮食安全的对策地理城市群建设的主要措施 粮食安全的概念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于世界性的粮食危机而提出来的。1983年4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曾任粮农组织总干事的萨乌马1984年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概念:“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粮食安全关系到社会稳定。近几年来,国家十分关注“三农”问题,特别是粮食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逐步加大了对“三农”的投入。粮食作为农业的主要产品在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综合补贴等惠民政策的引导下,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粮食产量稳中有升,为确保国家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粮食安全工作仍然存在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 一、关于加强粮食安全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对耕地要合理开发利用,既要切实保护耕地,反对乱占滥用耕地,也要反对通过毁林开荒等不适当的手段扩大耕地。为确保粮食安全,必须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中央政府必须要有强硬的手段来进行调控,促使地方各级政府严格遵守非农占地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自觉执行土地占用规划,对己纳入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的耕地,严格加以保护,不擅自改变用途或转为非农用地。要研究制定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城镇建设更多地占用非耕地资源。要从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入手,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合理控制土地征用规模,确保粮食种植面。 (二)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推动主产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大上下联动力度。实行财政涉农资金整合,进一步加强政策宣传,统一思想认识,强化组织领导,增强其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切实改革资金分配管理办法。目前涉农资金范围较广,种类较多,而且规模越来越大,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客观上增加了资金整合工作难度,必须循序渐进,逐步推开。对各类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要进行清理归类,该保留的保留,该合并的合并,资金性质相近的切实实行整合使用。 (三)建立对粮食补贴的长效机制。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之本,粮食安全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要保证粮食安全,就要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就要保持粮食惠农补贴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随着国力的增强要进一步加大补贴金额,提高粮农收入,这是实现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四)进一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提高种粮比较效益。 在全面评估对种粮农民各项财政补贴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政策和办法,逐年较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财政补贴规模,形成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加粮食产量”为双重目标的完备的财政政策体系。同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根据每年粮食成本收益调查核算的结果,科学制定粮食最低收购价,更好地发挥市场价格对粮食生产的调节作用。 (五)建立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倾斜机制。 多年来,我国是采取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使国家有了很快的发展,“三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和牺牲。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是中国的大政方针,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改善粮食主产区的生产条件、仓储条件和运输条件,使粮食主产区在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形势与政策论文800字 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把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大食物观的实践要求,对新时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践行大食物观,首先要树立大资源观。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向森林要食物,发展木本粮油、森林食品;向草原要食物,推动草原畜牧业集约化发展;向江河湖海要食物,稳定水产养殖,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提高渔业发展质量;向设施农业要食物,探索发展智慧农业、植物工厂,有效缓解我国农业资源的瓶颈约束。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其次要树立大农业观。坚持以粮食生产为基础,统筹粮经饲生产,推动种养加一体,农林牧渔结合,促进农业供给体系结构优化、高质高效,推动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第三要树立大市场观。一方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增强粮食和食物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全面提升粮食、肉类、蔬菜等各类食物保供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进一步从战略上提升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畅通国内国际农业食品循环,提高农业食品国际供应链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更好树立大食物观、践行大食物观,一定能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更有力支撑。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要强。应加快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构建粮食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形成大粮食、大产业、大市场、大流通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应充分发挥储备和进口调节作用,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 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党的_报告提出“全方位夯实 粮食安全根基”,这为我国粮食政策指明了方向,给粮食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未来,要全方位系统性地审视和解决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锻长板、补短板、强弱项,构建更高水平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底盘,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 党的_以来,我国全面加强粮食生产、储备、流通能力建设,有效保障了14亿多 人的粮食安全,但风险和挑战仍在。从国际看,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粮食保护主义明显上升,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从国内看,粮食生产还存 在资源环境约束、结构性短缺、区域性不平衡等矛盾。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学习心得体会3篇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学习心得体会3篇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学习心得1 粮食是我们的生命之本,如果没有了粮食,我们将无法生存。现在,我们生活好了,富裕了,再也不用担心填不饱肚子了,所以大家已经对“爱粮节粮”这四个字越来越陌生了。今日,我就来和大家谈一谈“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话题吧! 说到节约粮食,大家也许会说:我们早已远离食不果腹的年代,还有谁会在意粮食的由来,还有谁会在意随手丢弃的粮食?然而,事实是让人担忧的。随着人口的逐渐增加,粮食供应日益紧张,许多偏远贫困地区的人们,生活水平极其低下,那里的孩子连米饭都吃不上啊!但我们生活水平好的地区的人们,每天大鱼大肉,每天都把吃不完的饭菜倒进垃圾桶,难道在你们倒剩饭剩菜的时侯,就没有想到过那些贫困孩子没有饭吃,饿肚子的情景?如果想到了,你们还会那么铺张浪费吗?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可以说,每一粒粮食都浸满了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如今我们生活好了,绝不能丢弃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从生活中点点滴滴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继承和发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形势与政策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学习心得2 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民以食为天,国无农不稳,民无粮不安。粮食事关国运民生,粮食安全是国

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以来,高度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了诸如“切实减少世界粮食损耗”“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粮言粮语”,各方面政策多管齐下,进一步了夯实粮食安全基础。在**即将召开之际,我们更要下大力气,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 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粮食安全提供制度保障。自2021年4月15日起施行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明确以行政法规规定“粮食安全党政同责”,提出“米袋子”省长要负责、书记也要负责的最新要求,明确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应当完善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承担保障本行政区域粮食安全的主体责任。此条例不仅完善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框架,也全面充实了粮食流通管理的制度内容。此外,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也将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切实压实各级地方政府责任,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粮食安全意识,有助于推动粮食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全社会营造抓粮“有干劲、有热情、有动力”的氛围。 提高粮食“稳产增产”能力,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成效。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要严防死守***亿亩耕地红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采取有力措施遏制“非农化”、防止耕地“非粮化”。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明确耕地利用优先序,科学合理利用耕地资源;种子是“粮食之基”,种优则粮丰。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并且主要装中国粮,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扎实抓好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工作、加强育种领域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为端稳中国饭碗提供坚实支撑;加强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推广发芽率高、适宜机收、易储存等优良品种,加强重大病虫害防控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不断从各方面打牢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就一定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取之有度,用之有节”,拒绝浪费粮食从我做起。2021年,我们收获

2023年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政策论文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字论文最新五篇(模板)

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政策论文保障粮食安全的中国策字论文最新篇一 重农抓粮,政策春风化雨。“十三五”以来,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 技战略,我国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0公斤以上。截至2023年底,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七连丰”。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 手中。在粮食生产取得骄人成绩之时,很多人认为,粮食生产连年丰收,还要这么重视吗? 我们不能盲目乐观,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粮食消费量的增长仍快于产量的提高,粮食生产和消费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我国有14亿多人口,依据《全国粮食生 产发展规划》测算,到2023年,我国国内粮食总需求预计达到11300亿斤左右。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每年需要进口一些粮食来调剂结构性余缺,没有任何理由盲目乐观粮食形势。 民以食为天,粮为邦之本。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除口粮消费之外,肉禽蛋奶消费是国民生活水平升级的体现,但肉禽蛋奶都需要粮食饲料来转化。对我们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来说,越是面对风险挑战,越要稳住农业,越要确保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 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安全的高度来认识,是我国粮食安全观的一个飞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方面,实施粮食安全战略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面积,一个作物一个作物抓实。今年,我国将确保全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7.5亿亩以上,长江中下游地区重点是巩固双季稻种植 面积,确保去年增加的早稻种植面积不减少。东北、黄淮海、西南、西北地区要因地制宜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同时要稳定大豆种植面积。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产量,夯实粮食安全基础。打好种业翻身仗,强化科技支撑,不断提高现代农业生产效率。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稳定粮食生产 好形势,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特殊重要意义。粮食产量是国民经济的压舱石,必须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力争稳中有增。 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要稳政策,释放重农抓粮信号。构建保障机制,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今年中央财政加大了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产粮大县资金奖励规模增加,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保持稳定。统筹安排资金支持粮食生产,包括粮食绿色高质高效、轮作休耕、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生产救灾和植保工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资金,重点向粮食生产倾斜。 稳面积、稳产量、稳政策,是巩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的三大法宝。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就稳住了农业基本盘,就守住了“三农”战略后院。

中国粮食安全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

中国粮食安全主要挑战及应对策略 摘要:食为政首,粮安天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 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粮食产量连续八年保持在1.3万亿斤 以上,连续十九年增产丰收。但居安也要思危,我国的粮食安全仍然面临着国内 外诸多风险挑战。 关键词:中国粮食;安全;挑战;应对 1当前中国粮食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 一粒粮食能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只有深刻分析国内外粮食 安全的重大形势,才能将粮食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1.1从国际来看,全球性粮食危机正在逼近 《2021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报告指出,2020年全世界有7.2亿至 8.11亿人口面临饥饿,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1亿。除此之外,还有将近 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的食物,这个数据在短短一年内就增加了3.2亿。 这主要是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一是全球新冠疫情的肆虐。一方面,新冠疫情本身破坏了全球正常的经济运 行秩序,阻断粮食生产链,导致粮食供应减少,粮食消耗增大,由此产生的供需 矛盾加剧了粮食安全的紧张形势。另一方面,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很多产粮大国 为了保护本国民众的生存,宣布禁止粮食出口,开始捂紧自己的“粮袋子”。 二是气候灾害频发。有科学家预测,如果温室气体排放量继续以目前的速度 上升,到本世纪末全球三分之一的粮食生产将面临威胁。2021年夏季,全球小麦 主产国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都遭遇了极端干旱天气的冲击,严重影响小麦收成,导致全球小麦出口价格上涨了46%。

三是全球武装冲突发生。2022年至今,俄乌冲突长期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俄 罗斯是全球最大的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则有“欧洲粮仓”的称号。从数据上来看,2021年俄乌两国玉米、大麦、小麦的出口量分别占到全球出口量的16%、29.6% 和25.7%,葵花籽油占比更是高达76%。如果俄乌冲突长期存在,将直接影响全 球粮食安全的供应链,由此小麦、玉米的期货价格一路高涨。 1.2从国内看,粮食供求仍处于紧平衡态势 一是粮食需求总量不断上涨。2021年,我国总人口为14.13亿人,城镇化率64.72%。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随着人口增长和城镇化持续推进,粮食消费总量还 会不断增加,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到2030年粮食需求峰值来临的时刻,我们 的粮食供给会存在较大的缺口。 二是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增强。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少,空间分布不均匀,人均耕地数量少。以耕地为例,全国“三调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耕地面积 减少了1.13亿亩,平均每年减少1000多万亩,31个省市区中有26个的耕地面 积在减少,有的省份甚至已经跌破了耕地红线。 三是农民种粮收益低。随着农资价格上涨和种粮成本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 空间进一步缩小。有专家表示,2022年化肥价格上涨导致每亩地化肥成本增加 100元到140元,远高于粮价上涨带来的收益,严重打压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所以说,无论是国际形势,还是国内态势,都在警醒着我们,在粮食安全这 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 不能过多指望国际市场来解决,必须始终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 2中国粮食安全应对策略 2.1维护粮食安全,需要坚决“落地”,即落实“藏粮于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颁布《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关 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等多部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从管控、 建设、激励等方面多措并举增强我国粮食安全体系建设。三要努力改善耕地条件。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培养基”,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