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

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
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

文章编号:10071385(2005)06011002

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

金 虹

(沈阳大学公共外语教学部,辽宁沈阳 110044)

摘 要:海明威是世界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大师之一,他以其自身的亲身体验及独特视角在其

作品中展示了自己对于死亡的独见之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是海明威作品创作的核心内容。

通过对大师几部典型作品的分析论述,来试图理解其作品中的死亡、悲剧与升华,从中看出大师

眼中的悲剧绝不完全意味着死亡,而是寓意人们从死亡中看到希望、光明与新生。

关键词:海明威;悲剧意识;死亡情结

中图分类号:I712.45文献标识码:A

小说通过语言来表达世间万物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而其中的种种情结正凝聚了这两种状态。由于死亡情结在人生哲学中早已确立了首要地位,其作用举足轻重,因而死亡便成为西方小说中最古老也是最永恒的情结。被西方评论界誉为“两次大战中世界上最有名望的作家”的海明威在自己一生近40年的辛勤笔耕中,创作的作品始终围绕着这种情结,充满了浓浓的忧患意识,折射出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剧思想。

1 海明威的“死亡与战争”

一般说来,凡读过海明威作品的人都会有这样的印象:大师毕生创作的小说绝大部分都是悲剧性的。然而,这里所说的作家的悲剧思想与他所创作的悲剧性作品并非同一个概念;换言之,具有悲剧思想的作家未必就自然创作出悲剧性作品,反之亦然,被公誉为是“英国戏剧大师”的肖伯纳一生以脍炙人口的幽默戏剧作品饮誉世界,但他本人却具有强烈的悲剧意识。海明威大师尽管在一生中创作了众多具有悲剧意识和凝聚死亡情结的巨作,但从他的大部分尤其是晚年创作的作品中,我们完全可以从中领悟到大师所倡导的人类迎接死亡的永恒的优秀品质:尊严,勇敢与乐观,这也正是海明威作品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的升华所在。

无论是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所反映的“迷惘的一代”,还是《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硬汉形

收稿日期:20050710

作者简介:金虹(1979),女,辽宁沈阳人,助教象”,他们都回避不了死亡的厄运。“死亡”是海明威所有作品的共同主题,“死亡”隐含了海明威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死亡”真实地反映了资本主义时代的精神危机,“死亡”恐怖地说明了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造成的重大悲剧。海明威作品中的悲剧意识形成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海明威亲身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目睹了西方传统文明的崩溃与沦丧。他环顾四周,发现大多数人依然活在战前那种陈旧而虚无的价值观里,这使他感到迷惘与悲哀,我们从他的小说作品中可以看到这种心态的轨迹。

实际上,海明威创作的所有作品中表现出的悲剧思想都是由战争引发而来的。在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常升起》中,海明威描写了一群参加过一战的年轻人流落巴黎的情景,他们精神郁闷,漫无目的,整天酗酒、钓鱼、欣赏斗牛。他们行为放荡不羁,内心咀嚼的却是一种深切的失望与无奈,战争毁灭了这些年轻人的理想,扼杀了他们的爱情。1929年,在海明威的另一部作品《永别了,武器》的创作中则将这种悲剧思想达到了顶点。主人公亨利是个战争的反对者,又是个消极的和平主义者。他对生活对前途毫无信心。他把帝国主义发动的战争看成现实的全部。这也正是海明威悲剧思想的真实写照。

2 海明威的“死亡与人性”

在后来的作品中,我们则看到海明威已逐渐开始探索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的轨迹,这集中反映在《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作品中。作品描绘了一位被金钱、荣誉和女人耗去大半生精

2005年12月第22卷第6期

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enyang I nstitute of Aer onautical Engineering

Dec.2005

Vol.22 No.6

力的作家哈里,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拼命凝视着雪山,此时他的精神已超越了肉体的躯壳,飞向乞力马扎罗之颠。这时的海明威虽仍写死亡的主题,但同时他却提出了死亡给人类带来的思考,在形形色色的死亡中他选择了哈里那种虽死尤生,充满气概的硬汉之死。这样一来,海明威在世人面前为自己树立了一个全新的形象:他决不是死亡的消极逃避者,而是积极的抗争者。显然,他的悲剧思想已带有更加强烈的理性思考与乐观意义。这在1940年创作的《丧钟为谁而鸣》中便达到了极致。大师将主人公乔丹的死描写得非常辉煌,加入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使读者感到一种震撼心灵的死亡力量,让人们隐隐约约得到感悟:一个人肉体的死亡与精神的死亡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3 海明威的“死亡与升华”

海明威晚年创作的作品《老人与海》可以说是他毕生探索的总结,也正是这部作品使他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位孤独的老人桑提亚哥捕鱼的故事。老人早年丧妻,无儿无女,生活简陋,一贫如洗,一切都靠打鱼为生。在一次捕鱼过程中遇到鲨鱼,在与鲨鱼的搏斗中老人表现出非凡的毅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他勇敢面对失败,不失尊严。在作品中,大师独具匠心之意的是:老人是人类的象征;大海是人生的角斗场;鲨鱼是复仇之神。在作品中,大师写出了这样的名言:“一个人能够被毁灭掉,但却打不败”,从中不难看出大师在积极地颂扬勇敢精神,这正是大师一生作品中悲剧意识的最终升华。

海明威这位饮誉世界文坛的巨匠,这位将美与死紧紧相连的铮铮硬汉,他的作品中所折射出的悲剧思想给人们带来无限启示:在人类追求美好幸福的过程中,光明定会战胜黑暗,美丽定会战胜丑陋,善良定会战胜邪恶。

参考文献:

[1]张大雷.论海明威的创作个性[J].兰州大学学报,1985(2)

[2]吴晟.死亡情结—小说的美神[J].上海大学学报,2003(4)

[3]曾卓.论海明威的创作个性[J].文汇月刊,1981(2)

[4]柳东林.论海明威创作对“迷惘”情结的超越[J].东北师大学

报,2003(6)

He m i n gway’s tragedy consci ous ness and death knot

J I N Hong

(Depart m ent of Public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 on,Shenyang University,L iaoning Shenyang 110044)

Abstract:Hem ing way is one of the greatest masters in the modern literary hist ory.He exp resses his own s pecif2 ic thought t oward death by means of experiences and angle of view.Tragedy consci ousness and death knot are the kernel of He m ing way’s works.This article analyses and discusses the master’s several ty p ical works,then tries t o understand the death,tragedy and distillati on exp ressi on in the m.Fr om the analysing and discussing, we can see He m ing way’s tragic works don’t mean death only,but mean that peop le can see hope,light and ne w2 born thr ought death.

Keywords:He m ing way;tragedy consci ousness;death knot

第6期 金虹:海明威的悲剧意识与死亡情结 111 

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名利场》和《嘉莉妹妹》女主角形象对比 2 “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两个概念的区别研究:以公示语为例 3 日常生活中隐喻的认知研究 4 论《紫色》中的姐妹情谊 5 The Interpretation to Captain Ahab in Moby Dick through Abnormal Psychology 6 小学英语语法任务式教学 7 从生态批评角度解读杰克?伦敦《生火》 8 埃德加爱伦坡的文学理论在《厄谢府倒塌》中的应用 9 英语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策略 1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11 论新闻英语中隐喻的运用及其翻译技巧 12 英汉颜色词“红”与“白”的文化内涵研究 13 论商标名称的翻译对品牌形象的影响 14 英汉工具类名转动词实时构建的整合分析--基于网络论坛语料 15 从“狗”和“龙”的谚语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6 A Study of Pragmatic Failure in Politenes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17 On Success of Gone with the Wind 18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 19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文体特色分析 2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1 约翰逊词典编纂特色探析 22 英汉恭维语与恭维回应的跨文化分析 23 基于微博(推特)文化的新型营销模式 24 论圣地亚哥性格的多重性及《老人与海》中的悲剧色彩 25 透过《飘》看现代女性对待生活的态度 26 论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婚姻观及其原因 27 A Comparison of English V ocabulary Learning Strategy Use in Learners of Different Ages 28 浅析文化差异对中西商务谈判的影响 29 从电视剧《绝望主妇》看委婉语的交际功能 30 论自然主义在《野性的呼唤》中的体现 31 从《蝙蝠侠:黑暗骑士》与《叶问》看中美电影中塑造英雄方式的差异 32 剖析简?爱性格的弱点 33 小说《忠犬八公的故事》和电影《八公》动物叙事技巧的比较 34 人文主义的悲壮颂歌——哈姆雷特与古典人文主义研究 35 Preciseness of Legal English 36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浅析《毛泽东选集》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37 英文电影片名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38 模糊限制语在英语广告语中的使用及其语用功能探讨 39 全身运动反应法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40 《永别了,武器》中的“有”和“虚无” 41 浅析习语翻译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及其应对策略 42 维多利亚时期英国女性文学作品的三个男性形象分析

试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试析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内容提要:“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的一句经典台词。生活中诸如病与死这样一些普遍遭到排斥和拒绝的反面经验,一旦以迷人的形状从作家的笔下走出,竟带来了一种神秘的美感与难以抑制的兴奋。这其中又都透出了一股让人深思的气息,这对我产生极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这种震撼是来源于他的经历还是来源于想象。本文试通过对海明威部份作品的阐释,来表述我所能理解的他的死亡哲学背后那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命运、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 主题词:海明威死亡哲学意识升华 著名学者弗洛伊德有这样的分析:在人的无意识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中,这两种动向有时强烈地对峙和交织。死亡在他们看来更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艺术创造中偏爱描写死亡和表现死亡,揭示死亡和生命的神秘意义和情感丰富性,赋予它强烈的美学色彩。这里是美国小说家、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以文学耕耘在那个天地里,思考着人类统一的困惑,诸如死亡、寂寞、疾病、痛苦、生与死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挣扎。 所谓“死亡哲学”主要是一种范围上的限定。一种可以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不仅仅包括对社会历史、自然史、精神史的理解,更应是对人自身存在状况的领悟;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谈论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情节内容。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是他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感悟,对生命的一种哲学态度。 一、海明威的生死哲学 人类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源远流长。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死亡是以原始宗教、神话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原始艺术、礼仪等形式反映的。死亡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部份,是要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也就是说,它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说。 在创作风格上,海明威一生最偏爱的主题是战争、死亡、男子汉气概和爱情。特别是“死亡”和“男子汉气概”,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在他小说中所涉及的已不是零星的死亡现象。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光是每篇前面所附的1924年出版的同名速写集中就写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事件:枪毙内阁大臣、任意枪毙路人、绞刑、斗牛士惨死等。还有濒死的感觉、战斗中的求生祈祷、雨中溃退等。更不用说其中描述的妇女生子、丈夫自杀、怨敌之争、情人变心、恋人分手、对婚姻的恐惧、夫妻淡漠的生活、流浪者打斗、战后精神迷惘颓废、赛马作弊致死、斗牛士之死等用战争、疾病、情感和各种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死亡。在自传色彩很浓的“尼克·亚当斯”系列故事中,海明威讲述了自幼年以来就对死亡所产生的恐惧、困惑、焦虑、渴望、漠视、直面等复杂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关于死亡的哲学思考 现代社会物质日益丰富,科技的发展让曾经根本无法想象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人类作为一个整体从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自我满足,逐渐开始主宰这个世界,可是人无法改变的是自己终将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在某一天离开这个自己生存的世界,所有自己在这个世界辛苦得到的一切,都将随着死亡的到来,化为乌有。那么,死亡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为什么会对死亡产生恐惧?我们死后到底变成了何种物质?这种对死亡的思考不断困扰着人们,死亡也成为了哲学上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所以,认清死亡的本质,或许能让我们得到一些心灵上的解脱。 一、何为死亡 要研究死亡是什么,我们就要先搞明白究竟什么是人。按照物理主义者所言,一个人只是一个正常运作的人体,一个可思想、可感知的生物。倘若我们接纳了这一观点,死亡究竟是什么?答案似乎再简单直不过了:我拥有一具肉体时,我就活着;而当我们不再拥有这样的肉体,当肉体功能停止正常运作的时候,我便死亡了。当然人体除了肉体功能还有一系列较高层次的人格功能,我们在死亡时几乎是同时丧失两种功能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患了重症,丧失了所有隶属人格功能的较高层次认知行为能力,但身体依然可以进行普通的肉体功能行为。在这种情况之下,人格功能的停止远早于肉体功能。那么死亡是在人格功能停止时,还是在肉体功能停止时发生?这就取决于我们接受的是肉体论还是人格论。假设我们接受人格论,这就意味着,我存在,我的人格就必须存在。如果一个人丧失进行人格功能的能力,而且是永久性丧失,便是死亡。根据肉体论,如果我存在,那么我的肉体就存在。但我们死后的尸体仍然是肉体,我的尸体存在,那么我的身体也仍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作为非人的状态存在下去。 在我看来,只要我们是物理主义者,死亡就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一具健康的人类身体可以进行各种不同的功能活动,只要相关的低级肉体功能活动也在发生,那么身体就是存活的。当然,如果一切正常,身体也足以进行较高级的认知活动,那么我们眼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如果身体开始损坏,丧失了人格功能,这时我们眼前的人就不再是活生生的。而最终肉体功能也将丧失,即肉体的死亡。简而言之,人体运作着,接着垮掉了,这就是死亡。 二、自杀的合理性 人终有一死,我们无法对此作出选择。但是如果一个人选择在死神来临之前结束生命,这种做法是否合理?传统观念中,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般都是有心理疾病者,都会对自杀抱有一种鄙视、不认同的态度,认为自杀是不道德的。但是不道德就意味着不合理吗?我们讨论事情合理性的时候,至少在讨论自杀是否符合理性时,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判断其是否符合个人的利益。所以我们需要思考一下,有没有一些时候死了确实比活着好,而且这种想法实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已经确认是对的。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死亡会是件坏事,因为它会夺走我们生命中本能拥有的美好事物,而只要我们活着就可以得到这些美好事物。这种判断只有将我死后的状态和我活着的状态进行对比时,才能成立。但是,如果我自杀了,我就是不存在的。不存在不是一种状态,所以无法满足对比的前提条件。因此,我不

关于《老人与海》主题的多重解读

读写计划| 《老人与海》——极富争议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 关于《老人与海》主题的多重解读 推荐理由 《老人与海》这部小说表现了一种奋斗的人生观,即使面对的是不可征服的大自然,但人仍然可以得到精神上的胜利。也许结果是失败的,但在奋斗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让我们一起走进——《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被认为是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对欧美的文学界有深远的影响。但自这篇小说发表之日起,人们对它就有很多争议,有人认为它是现实主义力作,也有人认为它是浪漫主义的典范。有人认为它纯粹写实,也有人认为它蕴含丰富的意象。《老人与海》于1954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科学院评委评价说:“勇气是海明威作品的中心主题”。当众多读者和评论家认为此小说充满象征意味时,海明威却执意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象征主义。海就是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鱼,鲨鱼就是鲨鱼,不好也不坏。人家说的象征主义全是胡扯。”但他也有所保留,“我试图描写一个真正的老人,一个真正的孩子,真正的大海,一条真正的鱼和许多真正的鲨鱼。然而,如果我能写得足够逼真的话,他们也能代表许多其他的事物。”那么《老人与海》的主题是什么呢?不会简简单单地写捕鱼吧?这个问题到了学者和批评家手里就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有人说,这是写基督的受难,老人像基督一样,历尽苦难,以殉难精神教育世人,小说文体简洁、朴质,像《圣经》一样;也有人说,作者是用西方古典悲剧中的命运观来说明现代人的生活,老人犯了出海太远的错误,而这个错误并不是他有意要犯的,这是悲剧性的命运;还有人说,小说象征作家的处境:老人是作家,大鱼是他的作品,而鲨鱼是批评家,任何作品让批评家一批就完蛋,作这样解释的人根据的是海明威一向讨厌批评家。 这部小说艺术抽象的程度很高,读者完全可以作种种不同的解释,体味其中的“象征和寓言的意味”。对一般读者来说,他们并不是海明威专家,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阅读经验去理解这部作品,正如海明威在谈到象征主义时所说:“读我写的书是为了读时的愉快,至于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那是你读的时候的理解。” 下面选用几篇从不同角度解读作品的文章,供大家选读并思考。 01.海明威和他的《老人与海》的圣经解读 一、海明威的宗教信仰 《老人与海》是一部为曾是美国文坛上“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海明威赢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篇小说。在这篇小说中,海明威塑造了人类文学史上的又一平民英雄形象——老人桑地亚哥。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无时不让读者感到其深厚的宗教情结。海明威(1899 - 1961) 作为美国现代著名作家,曾经经历了上世纪初的两次世界大战。这最混乱最恐怖的时代,给海明威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战争成为他的小说中最重要的一个主题。除了士兵,海明威小说主人公还有斗牛士、拳击家、猎人、渔夫等小人物,他们在面对各自残酷的现实时,都无一例外的显示出其刚毅、坚强、勇敢、正直的“硬汉子”的品格,面对痛苦和死亡,表现出重压下的坚强品格。就海明威自己的经历和个性看来,无疑他就是他书中的一个硬汉子。出生于一个笃信宗教的公理会教友家庭,海明威长大以后却不是个坚定的信徒,后来由于要和

海明威的创作分析及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海明威的创作分析及人生哲学的现 代意义 摘要: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海明威的人生名望、人生创作、及人生哲学精神,阐述了海明威精神的现代意义:人要做自强不息的强者;人的肉体可以死亡,但精神永不可战胜;人要在生活的重压下保持自尊。 关键词:海明威;人生名望;人生创作;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一、海明威的人生名望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现代着名的 小说家,他的人生旅程具有传奇色彩。他在文坛上负有盛名,早期以“迷惘的一代”的代表着称,塑造了众多顽强拼搏、临危不惧的“硬汉”形象,并以精通叙事艺术、文体简洁、风格独特而备受称道。他“精于现代叙事艺术”,突出地表现在作品《老人与海》之中”。同时,他的创作风格、小说的人物和人生态度不但在英语国家,而且在全世界

都有广泛影响。 二、海明威的人生时代背景 海明威生活的时代,美国当时虽然表面上工业发展迅速,物质充裕,但背后也潜存着不安因素。工业危机和财富不均,工人罢工及商品过剩,失业率上升,农民由于粮食欠收而被迫背井离乡等社会问题,导致经济大萧条。 物质方面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信仰和 行为方式的变化。一战给美国人民的生活以很大影响,他们对世界变化感到捉摸不定,对诚实的道德标准感到怀疑;“及时行乐”的思想十分横行,他们不把希望寄托在将来。在战场上回来的青年人为了排遣郁闷,开始寻花问柳,道德沦丧,精神荒原。这个充满着战争、暴力、凶杀、邪恶、恐惧、绝望和死亡的世界对海明威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和打击,并在他的肉体和心灵上留下了不可治愈的可怕的创伤,从而把他推上了痛苦、迷惘、绝望和死亡的边缘。但是,他并没有被打垮,他像一头“受伤的老狮子”,用笔同那个荒诞的世界作了无数次抗争。

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凯特肖邦短篇小说中的女性意识

————————————————————————————————作者:————————————————————————————————日期: 2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隐喻的语用功能分析 2 从文化角度分析《论语》中特殊词语的翻译——以“仁”为个例 3 汉语中叠词的英译策略 4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 5 凯瑟琳与苔丝悲剧命运的比较 6 浅析英语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及消除语言歧视的策略 7 命案现场——阿加莎死亡观简析 8 A Study of AP’s News Reports from the Angle of Cooperative Principle 9 公益广告的词汇特点: 以美国红十字会广告语为例 10 论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情景创设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1 An Analysis of F. Scott Fitzgerald’s “Babylon Revisit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Function 12 从日常交际礼貌用语失误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13 解析《简爱》的帝国主义意识 14 对“老人与海”中人物的分析 15 简爱——平凡而非凡的女人 16 论“冰山原则”在《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应用 17 论格列佛人物形象在《格列佛游记》中所起的讽刺效果 18 中美商务谈判的语用策略研究 19 An Analysis of Trademark Translatio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20 挥之不去的父权阴影——解读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艾米莉的一朵玫瑰花》 21 从违反合作原则研究《生活大爆炸》 22 The Analysis of Narrative Techniques in William Faulkner’s “A Rose for Emily” 23 谈归化与异化翻译的融合--以谚语翻译为例 24 论伊恩?麦克尤恩作品《赎罪》中的道德观 25 On House’s Model for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 Case Study of Li Mi’s Chen Qing Biao 26 浅析阿里巴巴的创新盈利模式 27 On the Functions of Metaphor in Obama’s Inaugural Address 28 A Cross-Cultural Study on Linguistic Taboo 29 礼貌原则在英汉语言文化差异中的应用 30 中学英语课堂中的情感教育 31 经贸英语中的缩略语现象及其应用 32 法律英语翻译中的动态对等理论分析 33 论爱情的毁灭:浅析《永别了武器》主题思想 34 黑色孤岛上的灰色母亲—从黑人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宠儿》中的母女关系 35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看汉语动物习语的英译 36 从美国汽车看美国文化 37 语境及其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中的应用 38 英语毕业论文)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分析商务谈判中的报价策略 39 英汉颜色词的文化差异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1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1 第一课:课程介绍 穿着随意、行为不羁的教授在这节课里主要介绍了这门课程的讨论范围,教学的基本方法,以及课程的成绩考核。 教授明确了这门课程不会考虑宗教问题,也不会讨论有关死亡的社会问题,以及如何避免死亡的生物学问题。这门课主要考虑讨论死亡的本质以及通过讨论此类问题时所产生的哲学疑问。 整个课程第一部分为死亡本质问题,即形而上学部分,主要方向为自我本质和人的同一性问题。第二部分为死亡的价值论,也就是对死亡的态度和评价。最后讨论自杀问题。 教授在这门课程的介绍中提出了一些观点,比如灵魂是不存在的,对永生的渴望可能是没有价值的,甚至自杀也不是完全不符合道德的。由此看来,教授的目的是,希望通过这门课可以教授一些思维方法,以及颠覆一些关于死亡的世俗观点。 在关于灵魂的介绍中,教授指出,人希望有灵魂是因为希望永生。这从某种程度上暗示了灵魂学说不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论,而是一种感性渴望的产物。

第二课:人的本质:二元论与物理主义 这节课主要是引题,通过层层剖析介绍两种对灵魂的主要观点,并且表现了教授的思维方式,就是层层深入,不停的提问,产生新问题,再分析,再提问。 教授就从最基本的问题开始延伸,既然是死亡课,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能否幸免一死?由于我们都知道人是不可能永生的,起码身体不能,那么死后是否会有一部分,比如灵魂,可以继续存在?这就进一步引出了“我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有了人活着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最后提及了同一性的问题。 这门课的前半部分主要讨论死亡的本质问题,或者说是形而上学问题,基本就是对以上这些问题的分析。 1、首先讨论第一个问题----人能否幸免一死?教授不从生物学角度考虑,只从哲学角度考虑。他认为,这个问题首先就是定义的问题,死亡的定义就是生命的结束,死亡之后就无所谓生命,那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矛盾的。教授的意思是,如果定义明确了,自然就可以避免愚蠢的问题,讨论这样哲学问题都是故作高深,而他讲了那么多比喻和笑话都是对故作高深的嘲笑。

试析鲁迅、海明威的死亡哲学与生命哲学(一)

试析鲁迅、海明威的死亡哲学与生命哲学(一) 提要:生活中诸如病与死这样一些普遍遭到排斥和拒绝的反面经验,一旦以迷人的形状从作家的笔下走出,竟带来了一种神秘的美感与难以抑制的兴奋。这其中又都透出了一股让人深思的气息,这对我产生极大的震撼,我不知道这种震撼是来源于他们的经历还是来源于想象。本文试通过对海明威和鲁迅部份作品的阐释,来表述我所能理解的他们的死亡哲学和生命哲学背后那种对社会的责任感、对人民命运、对国家命运的高度关注。主题词:海明威死亡哲学鲁迅生命哲学弗洛伊德有这样的分析:在人的无意识的心理中,存在着两种相反的本能动向。一种是生的动向,一种是死的动向,当某一种动向占上风时,心理就追随它而发挥主导性功能。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许多艺术家的心理结构中,这两种动向有时强烈地对峙和交织。死亡在他们看来更是具有美学性质的,具有神秘的诗意内涵,因此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迷恋死亡,在艺术创造中偏爱描写死亡和表现死亡,揭示死亡和生命的神秘意义和情感丰富性,赋予它强烈的美学色彩。这里一个是美国小说家、1954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海明威;另一个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他们以文学共同耕耘在那个天地里,思考着人类统一的困惑,诸如死亡、寂寞、疾病、痛苦、生与死的搏斗、光明与黑暗的挣扎。所谓“生命哲学”、“死亡哲学”都主要是一种范围上的限定。一种可以作为世界观的哲学,不仅仅包括对社会历史、自然史、精神史的理解,更应是对人自身存在状况的领悟;在海明威的作品中几乎篇篇都谈论到死亡或与死亡有关的情节内容。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中也多有病、死、鬼这样的字眼,固执地一再重复地出现吃人、死亡、坟墓、鬼魂、杀头、丧仪这些毛骨悚然的东西。海明威的死亡哲学和鲁迅的生命哲学是他们各自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一种感悟,对生命的一种哲学态度。 一、“生”与“死”的哲学 1、海明威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源远流长。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死亡是以原始宗教、神话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原始艺术、礼仪等形式反映的。死亡哲学作为哲学的一部份,是要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也就是说,它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说。 在创作上,海明威一生最偏爱的主题是战争、死亡、男子汉气概和爱情。特别是“死亡”和“男子汉气概”,贯穿于他的全部创作中,成为他作品的主要风格特征。在他小说中所涉及的已不是零星的死亡现象。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里》,光是每篇前面所附的1924 年出版的同名速写集中就写了各种各样的死亡事件:枪毙内阁大臣、任意枪毙路人、绞刑、斗牛士惨死等。还有濒死的感觉、战斗中的求生祈祷、雨中溃退等。更不用说其中描述的妇女生子、丈夫自杀、怨敌之争、情人变心、恋人分手、对婚姻的恐惧、夫妻淡漠的生活、流浪者打斗、战后精神迷惘颓废、赛马作弊致死、斗牛士之死等用战争、疾病、情感和各种意外事故所造成的死亡。在自传色彩很浓的尼克亚当斯”系列故事中,海明威讲述了自幼年以来就对死 亡所产生的恐惧、困惑、焦虑、渴望、漠视、直面等复杂的情绪和心态。可以这么说:只要能将阅读深入到海明威的作品中去,就几乎可以感觉到它们实际上可以算作是一部“死亡学” 的详尽注解。生命个体是一个易逝的、必然毁灭的、终有一死的存在者。这就是人无法相逆的命运。《永 别了,武器》中,蚂蚁逃离火海的故事,说明死亡是生命的本质属性,它或早或晚是要到来的。海明威认为,人的本质是追求生命的意志,可是由于生命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挣扎和冲动,因此,生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痛苦”。不管大自然做了什么,不管命运如何安排,不管人们的社会角色怎样,构成人生本质的痛苦总是摆脱不了的。这些“痛苦”促使生命最终要导向 “死亡”。 海明威如是说:“说实话,我一点也不在乎;人只能死一回;咱们都欠上帝一条命;不管怎么样,反正今年死了的明年就不会死。”⑴莎翁说,这是支撑他生命的看法,只有明白了人 是注定要死的,才能正视死亡,而不是消极回避,他正是看到了生命的有限性,才会有生活的紧迫感,才会格外珍惜并利用自己的生命。他说:“一定要找出新方法来为我们寻求在这 个世界上的生存空间。让你的精神受到新思想的鼓舞??…过一过这种充实的精神生活吧。”这就是他创造的打不垮的“硬汉子”精神。这种精神内蕴育着一个生机盎然、奋发进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是积极筹划有限人生,使它更加紧张、热烈、深刻、充实。 海明威提出了“死自是一种美”,“活着,则勇敢地活下去”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提倡以“硬汉子”

死亡哲学

死亡哲学 本文主要探讨有关死亡的恐惧、意义和超越的问题,认为:(1)解决死亡的 恐惧问题是提升人之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这需要人们从明白死亡之本质入手。(2)死亡不仅有意义,而且意义十分重大。死亡的存在及其必至性能使我们珍惜生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合理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3)死亡的超越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人类只能从精神的层面去超越死亡,通过建构关系,通过贯注了自我精神意识的创造物来使自我的生命永恒。一个现代人,只有解决了死亡的恐惧问题、死亡的意义问题和死亡的超越问题,才能够真正获得生命的安顿、生活的充实,以及人生的幸福。 关键词:死亡恐惧;死亡意义;死亡超越 死亡是每个人逃不脱的人生宿命,人人恐惧之、害怕之。但我们若转换一个视角,则会发现死亡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之人生的最后成长的阶段,一直到临终前的那个瞬间,我们的生命、生活与人生都在成长着。所以,对"死"我们不应也不能 去害怕,而是要去探究,去求得死亡所蕴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我们所应该要做的只在于:由思想意识上的"先行到死"和直面死亡的途径,来深刻地体察死亡、咀 嚼死亡,由对死的思考来为自我的"生"确定方向,确定意义,也确定价值。一个 现代人在其人生中达到了这一境界,他的生存与生活才是完整的,他的生命才可能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人生才可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一、关于死亡的恐惧 一般而言,世上的人皆喜生厌死,根本原因是将两者截然两分。但实质上," 生"与"死"犹如连体婴儿,无法将它们分开。因为人在刚刚出生之后就在走向死亡,死是蕴含在生命之内的,而宇宙间的有生之物无不都如此。大凡有生命者,都会经过孕育期,然后则出生、成长,再进入衰老期,最后便会死去。生与死虽然截然不同,判然有别,但生的瞬间就含蕴着死的因素,两者是互渗而混然一体的。可是,世人一般都体认不到"生死互渗"的道理,谁都只愿永远地活下去,谁 都害怕死亡的降临。因为,在人们的眼中,"生"是盈满着生机,充溢着温暖、活力、光明、拥有;而死则是生机顿失,是冰冷、枯竭、黑暗、丧失,人们怎不求生畏死呢?但是,人是一种生物,必然逃不脱死亡的命运,无论是接受还是不接受,死亡都会在某时某刻来临。既然如此,人们就必须正视死亡,活着时不要回避死亡的问题,因为即使你想回避也是回避不了的。 实际上,人们必须理解一个道理:若是没有死而只有生,那人也好其它生物也好,又怎能在这个世界上挤得下?从生命之本源来说,每个生者都不应该太自私,正如《庄子》书中所讲的:天地为"父母"生我养我,那就好好地活;天地"父母" 招我们复返,我们也就要安心死亡的降临。这实际上是留下位置让新的生命成长,岂非也是我们一份无量的功德?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海明威的女性意识及其女性人物形象 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最富有魅力、最激动人心的是那些在迷惘中顽强搏斗的硬汉子形象。“硬汉子”形象的魅力,笔者认为,在于它体现了海明威的美学思想,面对失败而顽强地坚持人的尊严,在逆境中显示出一种打不垮的风度。但是,他也同样塑造了一系列个性特征很强的女性人物形象。 综观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从前期的短篇小说直到后期的《老人与海》,不难发现作家的女性意识。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密执安以北》便可视为海明威的女性意识的最早体现。小说通过丽兹的第一次不成功的性经历展示了她内心的痛苦,而这痛苦正是因为他所爱男人的自私和麻木。小说先是写女性人物丽兹对吉姆的迷恋,然后是思念的折磨,再后是内心的伤害,最后是自我疗伤。作者的情感倾向一目了然。海明威还成功地通过对比来引起读者对女性角色的同情。 而事实上,作为一名伟大而深刻的大家,海明威他的妇女观绝不是那么肤浅,他曾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谈过自己对塑造女性人物的感受:“我一直认为,同样是生活在严格死板的准则之下,男性要比女性容易得多。没有一个男人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与女人有着同样良好的道德准则,除非真正努力去做。”若无女性意识,何以如此理解女性?他在《短篇小说的艺术》一书中又说:“女性人物最难处理,但当别人批评没有你所写的这种女人时,你千万不要担心。那只表明你的女性人物不同于他们的女性人物。”正是由于他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以及对女性人物的重视,才会在创作中有如此的苦衷。 笔者就按照大多数评论家早已划分的“天使”和“妖女”两种类型,对海明威几部主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剖析。一种是“天使”型的女性形象,如《永别了,武器》中的凯瑟琳,《丧钟为谁而鸣》中的玛丽亚,以及《过河入林》中的雷纳达。这种类型代表了社会对完美女人的梦想,“她们是纯洁的,无私的,没有自己的故事而只懂微笑和同情。”作为文学形象,这类女性显然是塑造得不太成功的,是理想化的,她们的性格单一、扁平、缺乏生动性,纯粹是男主人公的陪衬。但事实上,正是由于她们的爱,亨利、乔丹、坎特威尔等主人公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另一种是所谓的“妖女”型的女性人物。她们通常被认为是不道德、诱惑男人的主体位置起破坏作用的女人。她们的存在对男人的主体意识是一种直接的威胁,甚至极其恶毒地把男人置于死地,这类女性在海明威小说中有《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中的玛格丽特、《乞力马扎罗的雪》中的海伦和《伊甸园》中的凯瑟琳等。《太阳照样升起》中的布莱特因为她抛弃传统女性角色,闯入传统男性领域,招致了“没有女人味”的骂名。但事实恰恰相反。书中的男性人物无一例外地迷恋布莱特。杰克哀求布莱特与他同居;而科恩一见到布莱特便被她的美丽所打动:“她是个异常吸引人的女人。”他整天围着布莱特转,当后者答应与他共度周末时他欣喜若狂;坎贝尔明知布莱特对他“不忠”,内心极其痛苦,每天都喝得烂醉,却仍不放弃婚约,期望布莱特再次回到他身边;戈顿是书中唯一没有明确追求布莱特的人,但对她也是赞不绝

试论海明威的死亡哲学_朱莉

国外文学(季刊) 2003年第3期(总第91期) 试论海明威的死亡哲学 朱 莉 内容提要 海明威的一生与死亡密切相关。出生入死的经历不仅给他带来创伤,也给他以启示。由于对死亡有着本真的体验和深层的感悟,海明威的小说总是围绕着 死亡 这个主题。他把死亡做为研究对象,通过小说的形式加以反映,使作品的内涵具有哲理的深度。本文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生平入手,以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来论证他的死亡哲学,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认识海明威及其作品。 关键词 海明威 死亡 哲学 目前国内对海明威的死亡观的讨论越来越热,先有吴然的 海明威的死亡观 ,后有伍建华的 海明威死亡意识论 、刘铁的 论海明威的 生命英雄 等,这些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海明威的死亡观。主要论点是:1海明威小说涉及的主题主要是 死亡 ;2海明威的死亡观与他的一生的经历有关:3海明威对死亡的态度散见于他的作品中。这些论述只是零散地列举了海明威对死亡的观点和态度,对海明威的死亡观作了粗略的勾勒。本文认为,从海明威的小说的内容来看,他已经把死亡作为他的研究对象,将其反映的意涵上升到哲学的层面进行思考,即站在哲学的高度,对死亡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从他的作品中显露他的死亡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海明威的死亡哲学的内容固然千头万绪,纷繁陈杂,但无论如何,死亡的意义或价值问题都是它的一个基本问题。海明威有他自己独到的对人生和社会的看法。本文拟从海明威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入手,以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依据,来论证海明威的生死观、他对死亡哲学的阐述,以及对他死亡哲学意义的评估等,并作些评述,以就教于读者和专家。 一、生死经历与死亡主题 对死亡问题的哲学思考源远流长。在人类发展的最初阶段,死亡问题是以原始宗教、神话以及与之相结合的原始艺术、礼仪等形式反映的。到人类产生哲学时,困扰人类自身的生死问题,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哲学所探讨的中心问题。死亡哲学作为哲学的一个部分,是要对人类死亡现象和死亡事实进行总体的、全方位的、形而上的考察,也就是说,它是以理论思维形式表现出来的关于死亡的形而上学说。海明威的小说不仅反映了他的死亡观,而且体现了他的死亡哲学,因为海明威在小说中所涉及的已不是零星的死亡现象。在他的五部长篇小说、一部中篇小说、一部剧本和八十一部短篇 63

(完整版)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

耶鲁大学哲学死亡开放课程笔记第一阶段总结 1、二元论和唯心主义 尽管物理主义是随着科学发展看似是正确理解事物的方式,但二元论也不是一无是处,因为思考首先就要把事物分类、明确、定义,而把事物一分为二是寻找区别的过程。比如说,我们研究大脑时,就可以把人类大脑后天积累的神经连接模式单独区分出来,也可以叫做灵魂。大脑这个宇宙最复杂的装置可以看作人体的灵魂。人的复杂性可以看作是生物界的灵魂,同理,所有星体可以看作宇宙的灵魂,因为宇宙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目前还是理论阶段,姑且信之),所有熵减的存在都可以看作与基本的事物本质相反的东西,而且这种熵减的存在大大影响了宇宙的形态,因此可以被看作灵魂。二元论的思维模式其实和认识论的基本过程有相通之处,也许正因如此,笛卡尔的主要思想就体现在这两块。 唯心主义认为没有身体,只有灵魂。这种论点很迷人,很多哲学家都喜欢这样的思维游戏,也许他们智商太高,内省太深,也许是他们乐于质疑常人所习惯的观感。唯心主义琢磨起来也确实有趣,就象电影《黑客帝国》。唯心主义认为,人所认为存在的东西都是人“认为”存在的,没有灵魂去认为,物质可能是不存在的,或者不是我们看到的那样的存在,而且不同的灵魂可能还会有不同的感知。

按现代科学哲学说法,这种理论的问题是不能证伪,就像如果有人说孙悟空在前一秒钟制造了人类,而且给所有人类各自的记忆,都以为自己活在一个有悠久历史、完整的社会关系的土地上。这样的论点是没法去证伪的,唯心主义也是如此。另外,以唯心主义的观点其实恰好可以反驳灵魂说,人之所以认为人有心灵是不是因为人感觉自己有心灵?也就是所谓的心灵只是人感觉的结果,不是原因。也就是说,心灵的概念也可能是人感觉到结果,而心灵本身是不存在的。那么人是用什么认为自己有心灵呢?心灵吗?这应该算循环论证还是自相矛盾呢? 但唯心主义也有其实际用处,质疑自身的感觉体验,是唯心主义对人类认识进步的一大助力。比如康德认为所谓的物质只是人们所认为的物质,时间和空间只是人感觉的方式,不是真正的存在,也不是真正的物质本质。从现代理论物理的成果看,如果弦论是对的,事物的本质是十一个维度的,只是我们只能感觉到三个空间维度和一个时间维度,其它都是蜷曲的。那么也就是说我们做为三维生物体能感觉到的是有限的。和康德的论述很有相通之处,现代科学也的确需要质疑一些我们公认的物质特性。(康德在当时本身也是一流的天体物理学家)

浅析《艾玛》中的女性意识

2015年最新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宠儿》中塞丝的性格特征分析 2 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主宰还是学生为中心 3 高中英语“后进生”产生的原因以及补差方法研究 4 超验主义思想在惠特曼诗歌中的体现 5 从叙事结构分析电影《撞车》中对种族歧视问题的诠释 6 合作原则在《红楼梦》习语英译中的应用 7 Analysis of Love Tragedy in The Apple Tree in Light of Realism 8 爱米丽与祥林嫂悲剧的比较研究 9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Culture in Kung Fu Panda 10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11 从女性主义解构《飘》中塔拉庄园的象征意义 12 非言语交际在中西文化中的差异 13 从文体学角度分析美剧的幽默 14 外语教学中的关键期 15 中英新闻标题的差异及翻译方法 16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7 影响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心理因素分析 18 学生性格与口语能力初探 19 中英现代命名方式中文化差异的对比研究 20 论《傲慢与偏见》中的妇女地位问题 21 论《呼啸山庄》中耐莉丁恩的作用 22 论营销道德与社会责任的履行 23 《喧哗与骚动》之现代主义写作技巧分析 24 中英花卉隐喻下的情感叙事对比研究 2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26 Translation of Tourism English in a Cross-Cultral Perspective 27 简爱与嘉莉妹妹女性形象比较 28 On Wisdom of Tao in Tao De Jing and the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Based upon Translations of Wu(无)and You(有) 29 从莱辛的人生经历看《青草在歌唱》 30 小说《老人与海》中曼诺林的象征意义 31 外语词汇磨蚀及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32 论奥斯卡王尔德唯美主义童话中的批判精神 33 《抽彩》和《蝇王》的艺术魅力比较 34 功能对等理论视域下的商标名称汉译 35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 ) 36 滑稽背后的严肃--浅析王尔德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人物话语特征 37 Adverti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38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39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萨宾娜和特蕾莎的人物分析 40 《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亨利?弗莱明心路历程探析 41 从康妮的视角分析《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中劳伦斯的性爱观

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海明威小说中的死亡意识 厄内斯特·海明威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小说家。不管是他引领的简洁写作方式,还是确立悲剧主题的小说手法,都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而死亡是人类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也是西方文学中的传统主题。死亡意识是海明威人生哲学的核心,他认为对于人类个体而言,悲剧才是注定的结局。我们应该全面了解死亡,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找到生命的意义。海明威从他的死亡意识当中提炼出一个新的审美视角,并形成了他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世界。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他死亡意识的形成过程,海明威的精神历程以及死亡意识在海明威精神世界里的中心地位。 一、厄内斯特·海明威死亡意识的发展过程 海明威的一生中刻意追逐危险,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全,抱着听天由命的宿命论观点。海明威在他的作品中不断地追寻着对死亡的充分了解。可以说海明威对死亡的认识和他死亡意识的不断加深都与个人的经验累积相关。 (一)死亡的好奇和模糊阶段 1.海明威小说中关于死亡的好奇和模糊。在死亡意识的最初发展阶段,海明威对待死亡是感到好奇而模糊的。1925年他的短篇小说集《在我们的时代》出版,讲述了尼克的系列故事,有着鲜明的自传特色。这套小说集很好地反映了海明威早期对死亡的探索和理解。 以尼克的第一个故事《印第安人营地》为例。这个简短的故事讲了一个年轻人同他的父亲——一位美国医生一起去钓鱼的旅行。他们钓鱼时看到两个印第安人,两人要带医生去他们村庄帮助一位难产的妇女。这名妇女因为分娩痛苦而断断续续哭嚎了两天。尼克的父亲无奈只能用普通的折合刀帮这位女士做剖腹产,而且也没有打麻醉。女人的丈夫无法承受妻子所受的折磨,他从左耳切到右耳切开自己的咽喉。血流进池塘,他就这么死了。根据海明威的自传,我们可以认为

老人与海的悲剧精神解读

第2期(总第57期) 2007年3月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 nal o f Shanx i R adio&T V U niv ersity N o.2 M ar.2007 《老人与海》的悲剧精神解读 □徐艳莉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要:悲剧精神,即意识到人生苦痛而又不断抗争的精神。《老人与海》通过老人在海上的艰难历程,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人——生存的种种困惑;同时也向我们昭示了面对生存的困惑,我们应该运用悲剧精神重新启动整个世界,从而找到人生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存在;悲剧;超脱;悲剧精神 中图分类号:I201.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350(2007)02—0070—02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为我们描述了一部悲剧所能揭示的最大内涵:悲剧精神——意识到人生苦难而又要不断抗争的精神。它来源于内容多为描写古代神话、英雄传记的古希腊悲剧,如杀父娶母的俄底普斯、复仇身亡的哈姆雷特……当时的悲剧结局虽然令人震撼,但剧中所深含的内蕴却是媚俗的喜剧所无法包容的,其生命力也远远超出了当时古希腊的各种文艺形式,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探其究竟,正是因为它高扬了一种悲剧精神。而悲剧精神既不是一味的悲观主义,更不是一味的乐观主义,而是人们以超然的态度对生活和世界的肯定;是“对生命,甚至对生命的最古怪、最困难的问题的肯定”。文学既然是人学,文学的根本目的便是透视以人为中心的世界图景的真实本质,那么生存所蕴含的这种悲剧精神自然成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主要文学主题,“并主要通过人与自己、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世界等几层基本现实关系的颠倒、扭曲、脱节等痛切的体验表现出来”,而《老人与海》则恰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这些矛盾的存在,即突现了老人在存在悲剧之中的超脱——从而体现出了一种悲剧精神。 一、“他人就是地狱” 萨特曾说:“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是一个‘主观性林立’的社会,人人为近敌,‘他人就是地狱’”。在《老人与海》中,面对老人的存在的悲剧首先就表现在老人与孤独感的抗争,也正体现了萨特的这句话。孤独感是现代西方人关于人生体验的重要感觉体验之一。人的孤独感首先源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隔膜、无法理解与沟通。《老人与海》通过桑提亚 收稿日期:2006—11—15 作者简介:徐艳莉(1982—),女(满族),吉林梅河口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哥的生活,让读者处处体验到其间所浸润的孤独感。 首先,桑提亚哥在人群中的这种孤独感,主要在于他和那些嘲笑他“背运”的芸芸众生内心的格格不入。 主人公桑提亚哥性格命运的主要特点,正如作品一开篇就介绍的那样:“他是一个孤独的老头儿”。他唯一的亲人老伴离世了,为了避免“勾起回忆”,引发可怕的孤独感,便把老伴的照片从悬挂的墙上取下藏起来。由于84天捕鱼一无所获,人们认为老头儿背运,很多打鱼人拿老头开玩笑,除了曼诺林那小孩子,几乎没什么人和老头儿交往。后来“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对孩子说:‘老头儿这段时间交不上好运了’,他们吩咐孩子搭另一条小船到海里打鱼”。可见,桑提亚哥生活在一个孤寂的世界里,在他的周围是一片漆黑,只有曼诺林给他一线光亮,但曼诺林只是个孩子,暂时未被世俗所同化,可谁又知道等到长大成人,他会不会像父母一样对待这个背运的老头儿敬而远之呢? 其次,桑提亚哥的孤独感还根源于人和世界的对立。在现代西方人看来,传统的联接人和世界的宗教根基断裂了,人和世界的关系本质由统一变成了对立。任何个体生命向这个神秘莫测、强大无比的敌手挑战,怎么不会因势单力薄而产生孤独感呢?桑提亚哥在海上同马林鱼周旋三天三夜,尽管他捕鱼技艺高超,斗志昂扬,但还是经常觉得自己势孤力单,情不自禁地一再自言自语:“要是孩子在这儿多好啊!”在他筋疲力尽的时候,他希望鱼睡觉,这样他“也可以睡一会儿,并且梦见狮子”。老人为什么渴望梦见狮子?除了是对自己年轻的一种缅怀外,另一层答案便是:他的内心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强烈期盼帮助、渴望力量。 但是,在这巨大的孤独的压抑下,老人并没有就此沉沦,为了摆脱并超越这种孤独,他鼓起了勇气,坚持到底。这种 ? 70?

海明威讲稿

今天我讲的内容主要涉及海明威的三个作品,这三个作品是相互联系的,在讲之前我想向大家提一个问题——如何看待这三个作品的主人公,或者说你认为这三个作品的主人公有什么联系?大家在我讲的过程中可以思考一下从《永别了,武器》中在不正义战争中幻灭的美国青年军官弗瑞德里克·亨利,到《丧钟为谁而鸣》中为人民的事业献出自己的青春的美国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再到《老人与海》中在墨西哥湾一叶扁舟上单身和大自然搏斗的古巴老渔民圣地亚哥,“海明威的主人公”似乎经历了一个从小我到大我再回到小我的心灵探索过程 接下来我们进去正题。首先是海明威的冰山理论,简述冰山理论:在心理学界、文学界、医学界、管理学界都会经常提到冰山理论。我们比较熟悉的是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1895 年,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的人格就像海面上的冰山一样,露出来的仅仅只是一部分,即有意识的层面;剩下的绝大部分是处于无意识的,而这绝大部分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和行为,包括战争、法西斯,人跟人之间的恶劣的争斗,如此等等。 在《死在午后》里,海明威第一次提出了写作的“冰山理论”: “如果一位散文家对自己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只要写得真实,读者会强烈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象作者已经写出来了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雄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 露在水面的是什么?是文字和形象。水面下的是什么?是情感和思想。 冰山理论”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一是简约的艺术。即删掉小说中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象中国水墨画技巧,计白当黑,不要铺陈,不要八分之八,而只要八分之一。 第二个是经验示省略 ⑵在作品中的表现一九二九年出版的著名作品《永别了,武器》写主人公不堪忍受战争的残酷,毅然向武器告别,做了逃兵,和爱人逃到风光旖旎的瑞士,过着田园诗式的生活,但好景不常,爱人在难产中死亡,使主人公不得不向爱人的怀抱告别。 《永别了,武器》是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虽然它看起来并不像传统意义的悲剧作品那样,但是,它依然是一部极为含蓄的悲剧作品,而不像传统的西方文学那样的极为激荡。海明威本人认为这是一部悲剧作品,然而读者本人其实并未感到悲哀的情怀,正一点也恰好体现了冰山理论中所提到的八分之一和八分之七的区别,使得作品显得更加含而不露。在《永别了,武器》中的结尾,医生顺着过道走掉,“我”回到病房门。“你现在不可以进来”一个护士说“不,我可以的”我说。“目前你还不可以进来,你出去”。我说:“那位也出去”。在此之前,作者没有告诉读者房间里有几位护士,这段文字也没交代,可是读者就马上知道了这间停着我情人(凯瑟琳) 尸体的房子里有两位护士。关于“我”的对话没有丝毫失态之处,可是读者也从这段文字里知道了“我“的失常变态。这些语调上的变化其实在上边文本中全无提示,作者也没有用叙述的方式告诉读者关于主人公的任何情绪变化,然而通过对话,读者却都知道了从这段文字,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亨利同死去的妻子告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