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教学大纲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及学习指南

二、课程概述和基本信息

1、课程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九个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附篇介绍了《内经》注家和注本以及《内经》的现代研究概况。

2、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 4 分

总学时:56 学时

(在线学习30学时、线下讨论26学时具体安排详见本文档教学安排导航表,以及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每学期相应的班级群/课程通知)

授课对象: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学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必备的学科知识要求:

学生需要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思维。

必备的技能要求:

学生需准备在线学习的电脑,熟练应用网站、学习管理系统、office、微信等软件技术。教师介绍及详细信息:

授课教师详细信息见首页“教学团队”板块内容。

每学期请同学们在第一次课上进行自我介绍。

课程联系人:赵老师,邮箱***************。

答疑时间:每周三晚上,内经教研室。并请关注相应的班级群、微信群消息。

课程要求与师生沟通规则:

本课程面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基础课。

课程包含30学时的线上学习,要求熟练使用网络,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如视频浏览、自测题和作业等,积极参与在线讨论。

课程包含26学时的线下学习,涉及小组讨论与互评、班级交流、个人ppt汇报等,要求能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客观评价他人学习。

本课程包含30学时的线上学习,严禁由他人代替线上学习、或者代替他人进行线上学习。一旦发现违规者,本门课程成绩不合格。

本课程包含26学时的线下学习,请根据课程安排和课程当日通知,按时参加线下课程。不得迟到、早退、无故旷课。违规者根据实际情况扣除相应平时成绩。

遵守学术诚信,不得抄袭。应按时交作业,迟交者,不算入平时成绩,

本课程期末考试为闭卷,请在规定时间内参加考试,严格遵守《上海中医药大学考场规则》。违者根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学生纪律处分条例》处理。 沟通与答疑:

课程联系人:赵老师,邮箱***************。

答疑时间:每周三晚上,并请关注相应的班级群、微信群消息。

三、学习目标:

1、课程学习目标:

(章节分目标详见本文档第二部分教学大纲各章节介绍或者首页导航“课程章节”板

2、教学方式 混合式教学

在线活动:

学生观看教学视频、讲义

学生查阅参考资料

学生在线自测

学生论坛讨论

教师论坛在线指导

线下活动:

教师授课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分享

学生质疑、补充

教师总结反馈

学生反思

3、一致性原则下的整体课程设计

(学习目标、学业考评、课程活动之间的对准一致关系)

学习目标与课程活动之间的关系一览表(具体课堂活动对应的章节目标详见教学大纲第二部分和章节学习手册中):

学习目标课程活动关系解释

知识目标:

1、能背诵出重要内经原文

2、能阐述解释重要原文、理论的含义课堂背诵原文

课堂测试

在线测试

通过学生背诵原文和在线、课

堂测验情况可反映学生对基

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能力目标:

1、能辨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在线讨论

课堂讨论

通过线上、线下学生回答问题

和小组讨论的交流分享情况,

四、学业考评方式、分值和评价标准

1、学业测评方法的设定原则(对准一致原则):

针对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背诵原文和课堂测验情况可反映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针对能力目标,通过线上、线下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交流分享情况,可显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

通过病案分析,能显示出学生的临床思辨能力。在具体的课堂活动设计中,又可以根据具体学习内容,开展PBL或者CBL,或者可行的教学活动。

针对情感目标,通过建立阶段反馈和及时反馈体系,让学生填写《学习反思表》、学生访谈、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教学调整,以便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学习目标。

2、测评方式及评价标准

3、测评具体安排

4、评价标准详细说明

◆平时成绩占40%,包括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课堂测验2次,占10%,评分标准为教材所选原文以及校注说明;

期中考试1次,分值占15%,考核范围为之前所学内容,含有填空、选择、名词解释、简答、病案分析等题型,评分原则和标准以教材为主,对于病案分析,一定要结合《内经》原文进行理法方药的分析,并从情感上关注患者;

论坛讨论专区,分值占5%,讨论时要根据在线资源,结合自己所学所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对他人的观点和阐述进行回应;

在病之形态篇章,有一次PBL和CBL,共占分值10%,针对复杂病案进行讨论分析,能提出问题,形成假设,展开头脑风暴,小组成员充分地交流互动,进而从能全方位地分析疾病,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起新一轮的学习。

◆期末考试成绩占60%:

对全部课程内容进行考核,包括单选题、多选题、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评分标准参考其中考试。

◆每一个单元都需要在线自测,这是在线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必须完成,可反复自测,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但如果未完成在线自测,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

◆建立反馈机制,老师可通过线上自测和课堂测验结果,及时给予反馈。如果学生在线上线下学习时随时发现问题也都可随时或者通过论坛、私信、邮件等方式提出,教师均会及时反馈。并且在课程中间两次填写《学习反思表》,给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状态、并对老师的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下一阶段更好的开展学习。阶段反馈。教师承诺一周内反馈。

◆如课堂平时测验没有来参加和网上论坛没有及时完成讨论的,过期不补。

五、教材

1、必选教材与选学教材

使用说明:

1、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安排、所选原文内容,均选自以上王庆其主编的教材,作为课程学习的必选教材。

2、对于在线学习、论坛讨论、案例学习等拓展内容,可以参考以下教材和参考书:

2、参考资料目录

增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王冰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3年6月

类经,张介宾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5年12月

黄帝内经太素,杨上善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0年8月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马莳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9年1月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吴昆学苑出版社 2001年1月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王洪图等北京出版社 1997年8月

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郭蔼春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年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郭蔼春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2年

素问注释汇粹(上下册),程士德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2年1月

《黄帝内经词典》,郭蔼春天津科技出版社 1991年

黄帝内经(全注全译),张登本新世界出版社 2008年

《内经临证发微》,王庆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

《内经临床医学》,王庆其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3、课程其他资源

本课程资源分为课程章节基本资源和其他资源,基本资源包括视频、讲义、测试题,其他拓展资源包括国内知名专家的讲座视频,以及习题作业和测试试卷和其他课程相关资源。

六、教学活动

1、教学课时安排与学习进度、测评导航

课程活动的相关说明:

(1)课程活动紧密围绕学习目标进行,具体参考本文档前一部分“一致性原则的学习目标设计”表格。

(2)在课程中有线上学习和线下讨论活动。线上学习请同学们观看视频、讲义,进行自主学习,并结合老师的问题或者论坛主题展开讨论。讨论时请注意与其它同学进行交流和互

动。线下病案讨论时要结合《内经》理论,并注意倾听他人的观点,运用适当的沟通技巧,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讨论时请结合《教学大纲》中的课程要求与师生沟通规则。

线上学习要求:

1.完成95%以上视频、讲义学习得5分,否则0分;

2.找他人替代线上学习,或者替代他人线上学习,一经发现,本课程考核最终成绩为不合格。

3.每一单元都有自测题,都要完成,共有7次。每一次自测题可以多次自测,直到达标。

线下讨论:

1.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及线下课堂讨论,在线发言>5次且课堂发言/板书交流>2次,表述清晰且准确者得满分;

2.积极参与在线讨论及线下课堂讨论,但发言次数偏少或表述较不清晰或答案不完全准确者的情扣分;

3.不参与在线讨论、课堂或小组内部讨论者得0分。

(3)课程进行的任何时候,对学习方面有任何问题,均可随时进行反馈,以便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可以用邮件和班级群、论坛、《学习反思表》与教师沟通,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阶段反馈(一周内)。

2、在线资源导航

七、课程辅助技术及帮助信息

本课程需要使用能上互联网的电脑,安装相关系统软件,能打开mp4视频,ppt,word等基本格式的文档。手机下载微信APP,便于加入班级群,参与课程。

1、本课程采用“爱课程”平台,加入课程开始学习后,进入学习主页,可看到讨论专区,右侧又可分为老师答疑区、笔记区、讨论区,同学们根据课程学习要求进行发帖讨论。

2、每学期开始都会建立班级微信群,以便交流信息与反馈,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

3、可以下载“爱课程”APP,随时随地地学习。

4、学习和对于网站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任何问题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式解决:

(1)“爱课程”网站页面下方的“联系我们”。

(2)联系课程老师:***************

或者在微信群里提出问题,相关负责老师会协助解决。

第二部分大纲内容

绪论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说出《内经》的成书年代、沿革过程

2、能阐述《内经》的学术特点和学术价值、《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

1、能总结出《内经》研究的概况及学习《内经》的方法。

情感目标:

2、能建立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疾病的认识能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进行分析,分析病案时,对患者表达人文关怀

[教学内容]

1、《内经》的成书及沿革。

2、《内经》、《素问》、《灵枢》书名的含义。

3、《内经》理论体系的形成条件。

4、《内经》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5、《内经》理论体系的学术特点。

6、《内经》的学术价值,《内经》研究的概况。

7、学习《内经》的主要方法。

[教学方式]

在线学习、课堂授课。

原文选读

第一单元宝命全形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背诵出《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中的重要原文

2、能阐述养生的意义、原则和方法、

3、能说出人之寿夭的根本因素

3、能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及“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及违背了四时阴阳所产生的病变

能力目标

1、能辨析人体生长、发育、生殖、衰老的生理过程

2、能总结出肾气对人的重要作用、补肾法对延缓衰老的意义、调理冲任与生殖机能的关系、古人对生命形成的认识

3、能运用《内经》理论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对病案进行分析

情感目标:

1、能表达出《内经》理论在当今人们生活中养生的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上古之人长寿及《内经》时代人早衰的基本原因。

2、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3、人体生长壮老的自然过程,肾气在生命过程中的重要性。

4、“四气调神”的养生之道。

5、“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思想。

6、“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医学思想。

7、人始生的物质基础。

8、神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9、脏腑功能活动与人之生长壮老及寿夭的关系。

[教学方式]

在线学习、课堂授课、PBL讨论。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背诵出《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要原文

2、能阐述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阴阳的可分性

能力目标:

1、能阐述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2、阴阳的运动变化的特点

情感目标:

1、能建立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疾病的认识能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进行分析。[教学内容]

1、阴阳学说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

2、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1)解释生理;(2)解释饮食生化过程;(3)解释病因发病;(4)解释病机;(5)指导辩证;(6)分析药性功用;(7)指导诊法;(8)指导针刺治疗;(9)指导养生方面(10)五行在医学上的运用。

3、阴阳的可分性。

4、阴阳的升降变化是事物生杀之本始。

[教学方式]

在线学习、课堂授课。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背诵出《五藏别论》、《六节藏象论》、《经脉别论》中的重要原文

2、能阐述十二脏腑的功能特点,相互关系及心的主导作用

3、能说出藏象概念及五脏性能、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功能特点

4、能描述水谷、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及“四时五脏阴阳”的含义

5、能阐述脾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风邪湿邪致病的特性

能力目标

1、能辨析五脏“藏而不泻”和六腑“泻而不藏”的含义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2、能描述出“魄门亦为五藏使”的临床指导意义。

3、能运用《内经》理论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对病案进行分析

4、能总结出心不受邪的机理

情感目标:

1、能表达出对中医经典的喜欢、认识到中医经典在当代的重要性

2、能建立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疾病的认识能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进行分析,

分析病案时,对患者表达人文关怀

[教学内容]

1、十二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脏腑之间相互关系。

2、藏象的概念及五脏性能。

3、脉、髓、筋、血、气的生理和病理。

4、奇恒之腑及其功能特点;五脏“藏精气而不泻,故满而不实”

的功能特点;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的功能特点。

5、魄门亦为五藏使。

6、水谷、饮入于胃后的输布过程。

7、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及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

8、病邪与脏腑发病的关系及“阳道实,阴道虚”含义。

9、脾的主时。

10、五脏和七窍的关系。

11、心不受邪的机理。

[教学方式]

在线学习、课堂授课、PBL讨论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背诵出《本神》《营卫生会》中的重要原文

2、能阐述解释神的概念及针刺必本于神的意义、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情志失调伤神伤脏而致病、五脏与神的关系

3、能描述出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会合,三焦的生理功能,及汗血同源的道理、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4、能说出精、气、津、液、血、脉的基本概念,生理作用及病理变化、六气与水谷精气的关系

5、能总结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6、能说出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能力目标:

1、能辨析不同的概念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

2、能运用《内经》理论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对病案进行分析

情感目标:

1、能在《学习反思表》中表达出对中医经典的喜欢、认识到中医经典在当代的重要性

2、能建立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疾病的认识能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进行分析[教学内容]

1、针刺本于神的原理。

2、神的概念,神的产生及人的思维过程。

3、五脏与神的关系。

4、情志失调伤神伤脏的病症及五脏虚实病变的病症。

5、“六气”的概念和生理作用;“六气”脱的病理表现;“六气”的化源与胃的关系。

6、营卫之气的生成与交会;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7、上、中、下三焦的生理功能。

8、汗和血的关系。

9、精、气、津液、血、脉的概念及生理、病理。

10、血气精神、经脉、卫气、志意的生理作用;脏与腑的生理功能。

11、营气、卫气、宗气的生成和作用。

[教学方式]

在线学习、课堂授课、讨论

第五单元百病始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背诵出《百病始生》、《生气通天论》重要原文。

2、能阐述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3、能说出阳气的生理及主要病理、阳气与阴精的关系、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4、能解释“百病生于气”的病机、阴阳盛衰失调的病机。

5、能说出发病与体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能辨析上、中、下三气不足的病变

2、能总结《内经》关于发病的基本观点以及积的病因病机、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

3、能总结出病机十九条对临床的启迪意义。

4、能运用《内经》理论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对病案进行分析

5、能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和资料

情感目标:

1、能在《学习反思表》中表达出对中医经典的喜欢、认识到中医经典在当代的重要性

2、能建立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疾病的认识能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进行分析,分析病案时,对患者表达人文关怀

[教学内容]

1、病因与发病部位的关系。

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外感发病的机理及外邪致病的传变规律。

3、出血部位与所伤络脉的关系。

4、积的病因病机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5、阳气的生理功能。

6、阳气的病理:阳失卫外,感受外邪;阳亢精绝;阳气厥逆;阳气偏沮;阳气内盛;;阳气郁遏;阳气阻隔;病久传化。

7、阳气和阴精的关系。

8、饮食五味过用对五脏的危害。

9、五脏疾病的传变规律。

10、“百病生于气”的病机。

11、阴阳虚实盛衰的病机。

12、病机十九条及其临床指导意义。

13、上、中、下三气不足的病变。

14、发病与体质的关系。

[教学方式]

在线学习、课堂授课。其中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可以做PBL教学。

第六单元病之形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背诵出《热论》《咳论》《痹论》《痿论》《举痛论》《水胀》重要原文

2、能阐述热病的概念,热病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治疗原则,热病的遗、食复和禁忌,热病预后与胃气的关系。

3、能阐述阴阳交、风厥、劳风等病证的病因病机、症状及治则

4、能阐述咳的病因病机,熟悉辨证分类的方法及治法,了解咳与四时气候变化的关系。

5、能阐述引起疼痛的病机,熟悉痛证的辨证要点。

6、能阐述痹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症状特点、治疗及预后,痹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7、能阐述痿的传变规律、症状特点,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

8、能阐述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古今热厥的概念不同;熟悉昏厥的病机。

9、能阐述水胀、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

10、能阐述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11、能阐述水肿的病因病机,治则治法。

12、能阐述脾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转归、治则治法、方药。

能力目标:

1、能辨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

2、能运用《内经》理论解决实际临床问题,对病案进行分析

3、能评价其他同学的观点和资料

情感目标:

1、能在《学习反思表》中表达出对中医经典的喜欢、认识到中医经典在当代的重要性

2、能建立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疾病的认识能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进行分析,分析病案时,对患者表达人文关怀

[教学内容]

1、热病的概念,热的传变规律、病证特点、预后。

2、热病的治疗原则;遗、食复和禁忌。

3、两感于寒的传变规律及症候;胃气与热病预后的关系。暑病与温病的区别。

4、阴阳交的病机、证候及预后。

5、风厥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

6、劳风的病因、病位、症状、治则及预后。

7、咳的病因病机;五脏咳六腑咳的传变和辨证分类;“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临床意义。

8、痛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要点。

9、痹的病因病机、分类、症状特点、传变、治疗及预后。营卫之气与痹的关系。

10、痿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

11、寒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古今热厥的概念不同;昏厥的病机。

12、水胀、肤胀、鼓胀的临床鉴别。

13、肠覃、石瘕的病位、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其治疗原则。

14、水肿证的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

15、脾瘅的病因病机,症状特点,转归、治则治法、方药。

[教学方式]

在线学习、课堂授课、PBL讨论。

第七单元脉要精微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能背诵出《脉要精微论》重要原文、

2、能阐述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四诊合参的原则。

3、能阐述五色、视精明的要领、观五脏有余不足,形之盛衰、四时脉象,尺肤诊等诊断方法。

4、能描述平息调脉法,以及“闰以太息”的含义。

5、能阐述虚里诊的诊察内容及意义。

6、能阐述“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7、能阐述脉以胃气为本的意义及真脏脉和胃气脉的区别。

8、能阐述寸口脉与尺肤脉的合参;水肿、黄疸、胃疸病的临床特点。

9、能阐述“四难”、“四易”的概念及临床意义;“五实”、“五虚”的概念、转机

及临床意义。

10、能阐述五脏之色的诊断。

11、能阐述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12、能阐述“脱精”、“失营”的机理。

13、能阐述“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能力目标:

1、能辨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则治法。

2、能阐述临病人问所便的意义。

情感目标:

1、能表达出反迷信的观点、医患合作的思想。

2、能认识到医者诊病易犯的五过,以及必须遵循的“四德”及其现实意义医者诊病的“五过”、“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内容]

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2、四诊合参,决死生之分的纲领。

3、脉象主病;视精明,察五色的善恶;察五脏得守失守;察形之盛衰以知五脏得强失强。

4、脉应四时。

5、尺肤诊的部位,脏腑的分布,诊断的意义。

6、平息调脉的意义。

7、四季的平、病、死脉。

8、虚里诊及其临床意义:

9、尺肤诊与脉诊合参;水肿、黄疸、妊娠的脉象。

10、“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的意义及临床诊断价值。

11、胃气脉和真脏脉。

12、四易、四难的含义及临床意义。

13、五实证、五虚证及其转机的临床意义。

14、五脏之色的诊断。

15、气口独为五脏主的原理。

16、反迷信的观点;医患合作的思想。

17、医者诊病的“五过”、“四德”及其现实意义。

18、“脱精”、“失营”的机理。

19、“治病之道,气内为宝”,“守数据治,无失俞理”的含义。

20、临病人问所便的意义。

[教学方式]

在线学习、课堂授课。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史》教学大纲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中国古代史课程不仅是高校历史专业的基础课(主干课),而且也应该是高校文理科其他专业的公共课。它不仅能揭示中国传统社会发展、演变的客观规律,展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古代文明,而且对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今天的安邦治国以及全面提升中华民族的综合素质,宏扬传统民族文化精神等均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系统掌握学科知识的前题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以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实践。 四、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课程内容说明: ①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上,注意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充分体现坚持面向21世纪中国高等学校课程体系、内容、方法改革的精神,针对研究教学型学校的特点和当前的教学实际,力求反映中古史研究的新成果、新思想和新方法。 ②对于中古史上一些有争议的重大问题,教师选用新的重要研究成果的结论,并适当考虑中学历史新教材的说法;对一些比较具体的问题,除采用一般说法之外,则只讲事实,不下结论。 ③所列思考题,仅供参考。思考题列于每章之后,旨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可根据实际灵活掌握或作适当调整。 ⑤考虑到本课程的特殊性,故参考书目不分章开列,而在“主要参考资料”栏中一并列出。 课程内容: 第一章远古(公元前2070年以前) 教学内容与要求: 本章主要结合考古材料,讲述中国远古人类的起源、演进及其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文献记载,阐述远古社会的社会形态与社会概况。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对中国远古人类的起源、文明起源、远古社会的情形有深入了解,并对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与成果有较全面的把握,同时具备进行相关问题研究的能力。

大学教学大纲_针灸原著选读

针灸原著选读 Selected Reading in Classic Literature and Original Literature 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O3O3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40学时 开课部门:针推学院 授课对象:硕士生 考核方式:开卷考试60%,平时成绩40% 预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脸穴学,刺法灸法学,针灸治疗学 主讲教师:徐平,王静,张潮 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徐平,等.针道源流?自编教材 参考资料: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张介宾.类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版 丹波元简?灵枢识、素问识.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4年版皇甫谧.针灸甲乙经.人民卫生出版 社.1956年版王惟一.铜人脸穴针灸图经.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年版傅维康.中国医学史?上海中医学院岀版社.1990年版肖少卿.中国针灸学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程宝书?新编针灸大辞典.华夏出版社? 1995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本课程作为针灸专业的提高课程,前半段选取《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学理论内

容,分门别类,使学生能熟悉、理解并掌握针灸学有关刺灸迎随补泻、经络气血注深、五输、原穴、输募穴的经典理论,后半段介绍魏晋以来历代针灸学家的生平及学术特点,分析其针灸著作,阐述各著作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后人的影响,目的是使学生从源到流熟悉我国古代代表性的针灸学术思想,用以指导临床实践。 第一章导论 1?主要内容 1).《内经》的学术特征和学术体系; 2).《内经》、《难经》与针灸的关系; 3).《内经》、《难经》的传述和注释。 2.教学要求 1). 了解《内经》的时代特征和学术体系: 2).熟悉"九针”的创制与时代的关系; 3).熟悉阴阳五行学说与《内经》的关系: 4). 了解黄帝的学术派系: 5). 了解《灵枢》与《素问》的关系; 6). 了解《难经》与《内经》的关系; 7).熟悉现存主要的《内经》和《难经》注本。 第二章针法补泻与迎随 1?主要内容 1).《灵枢?九针十二原》; 2).《灵枢?小针解》: 3).《素问?针解篇》: 4).《难经?七十二难》; 2.教学要求 1).掌握“守神”与"守形”的意义和有关原文; 2).熟悉“迎随”的意义,补泻的要领; 3).熟悉《灵枢》、《素问》对补泻的不同论述。 第三章针刺气血与深浅 1.主要内容 1).《灵枢?九针十二原》; 2).《灵枢?终始》; 3).《灵枢?官针》; 4).《素问-缪刺论》: 5).《难经》七十难、七十一难、七十六难。 2.教学要求 1).掌握得气的意义和有关原文: 2).熟悉掌握“三刺至谷气”的意义和原文: 3).熟悉“刺热”、“刺寒”的刺法及苴与徐疾的区分: 4). 了解"以时为剂”的意义: 5).熟悉针刺的浅深分部与荣卫的关系。 第四章针灸治则与补泻 1 .主要内容 1).《灵枢?经脉》;

《医古文》教学大纲

《医古文》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医古文 学分:3 总学时:54学时 理论学时:54学时 实验学时:0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中医基础理论 适应专业: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本科专业 教材: 1、医古文,段逸山主编,新二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参考教材 2、张其成.医古文,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5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目的任务是培养学生阅读中医药古籍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古代医籍文献打好文字语言基础及必备的文化基础。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中医药古籍的基本技能,并且为学生学习后续的古典医籍课程、为高年级本科学生自学和参阅中医药古籍、为本科毕业后的进一步学习深造和研究整理中医药古籍打下基础。在这一方面,《医古文》发挥着独特的、不可取代的作用。其次,在素质教育方面,《医古文》的教学还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中医药专业素质以及医学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医古文课程的人文因素比较明显,有着“文以载道”的特点。医古文教材中收入的很多课文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好素材。通过揭示课文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审美性。能够比较容易和自然地渗透文化素质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课程基本要求 1、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了解常用的古汉语与中医药工具书。 (2)了解汉字形体的演变,了解汉字的结构与字义的分析,熟悉汉字部首的表义作用,掌握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3)了解词义的演变,熟悉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4)掌握词类活用及特殊语序等语言现象的辨析,熟悉常用虚词的辨析。(5)了解注释的主要内容,了解注释的术语与体例,熟悉注释的常用方法。(6)熟悉古文标点的方法。 (7)了解语译的标准和方法。 (8)了解古代文代常识。 2、基本技能: (1)能较顺利阅读、理解和运用中医药古籍。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 成绩构成:理论考试90%,平时成绩10% 五、课程基本内容

大学教学大纲_黄帝内经专题研究

《黄帝内经专题研究》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Outline of Study on Special Top cs of Luner Cano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06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40 开课部门: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 授课对象:硕士生 考核方式:PBL 教学模式中综合考核 预修课程:《内经选读》《中医内科学》等 主讲教师:王庆其周国琪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王庆其周国琪.黄帝内经专题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参考资料: 1.王洪图.黄帝内经研究大成.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2.刘长林.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3. 王庆其.内经临证发微.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教学内容和目的: 了解《黄帝内经》的历史背景和学术价值,唯物论观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对于《内经》的影响和渗透,运气学说的价值以及现代多学科研究《内经》的概况和发展;掌握《内经》理论体系中藏象学说、病因病机、病证及治则治法等理论的研究动态,及其临床临床意义和应用;熟悉《内经》中脏腑辨证的内容,掌握睡眠障碍、痿证、汗证、病因病机、症状、治则治法,并了解这些理论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本课程从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社会、文化、方法论、认识论、临床应用、方药等诸多方面对《黄帝内经》进行多方位的专题研究,以课堂授课为主,结合PBL教学模式,在以问题为指导的情况下,以学生自主为主,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问题,查找资料,整理文献,发表意见,撰写研究报告的形式全过程地考核评价学生,启发学生对中医古典文献的研究思路,提高其对经典文献的研究能力,及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第一章《黄帝内经》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1.主要内容 ⑴《黄帝内经》的社会背景:政治制度、宦官制度、社会阶层、地域地貌、国德国运 ⑵先秦至汉代的科学技术简况:天文历法、建筑、冶炼 ⑶与《内经》相关的史志、著作:《左传》、《国语》、《吕氏春秋》、《史记》、《道德经》等 2.教学要求 ⑴了解《黄帝内经》的社会背景

针灸医籍选读教学大纲

《针推医籍选》教学大纲 (供针灸推拿制本科专业用) Ⅰ前言 《针推医籍选读》是专门研究古代医家关于针灸理论和临床有关论述的一门课程。它收录了《内经》及《内经》后不同时期医家的著述,是针灸推拿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内容涉及针灸的多方面知识。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史学研究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学习经典针灸理论和方法是进一步掌握现行针灸理论和方法的重要手段。该课程对于加深本专业学生对传统经络、腧穴、刺法灸法理论的理解,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针推医籍选》作为介于专业基础课和临床课之间的一门桥梁课程,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必修课,是本专业教学的后期提高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阐述本学科的基本内容,使学生能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认识古代针灸理论和方法的形成、演变及其真实的含义,掌握本学科的有关知识,为指导临床服务。同时,也使学生能比较系统地了解古代针灸学术的发展,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培养学生阅读古医籍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针推理论水平和运用理论分析与指导临床实践的能力。 本大纲适用于针灸推拿、针灸外向型专业五年制汉、民族本科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1、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国家执业资质标准要求及章节之间相互关系),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2、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3、总教学参考学时为36,即理论课36学时。 Ⅱ正文 上篇《黄帝内经》选 第一章《黄帝内经》概论 一、教学目的: 1、学习《黄帝内经》中的不同经络、腧穴理论;《黄帝内经》中的不同刺法 灸法理论;《黄帝内经》中的针灸临床特点。 2、在掌握《黄帝内经》针灸理论体系及其形成特点的基础上,学习针灸学理论体系对后世的影响及如何正确认识《黄帝内经》的针灸理论体系。 二、教学要求 1、熟悉《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及书名含义;《素问》、《灵枢》的命名;《素问》、《灵枢》与《内经》的关系。 2、掌握《黄帝内经》的基本内容;内容特点;针灸学理论体系;经络理论;腧穴理论;刺法灸法理论;针灸临床特点。

新编《中医心理学》教学大纲(应用心理).

《中医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一)课程目标及地位 中医心理学是中医学与心理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可以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中华几千年祖国医学当中蕴涵了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和防病治病作出了极大的贡献。随着当前医学模式的转变,世界心身医学界也把目前转向中医学,那么挖掘中医心理学,系统整理中医心理学以及在中医院校开设中医心理学课程就是具有了时代意义。本课程可以作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 本课程内容中包括《黄帝内经》以降历代古典医书的论述及历代医学家的临床实践经验,以现代心理学的框架来归纳中医心理学的内容,强调了中医心理学的特色,论述了中医心理学对人的心理现象的认识、对心理现象生理基础的认识、对心理卫生保健的认识、对心理护理的认识、对心身疾病的认识及诊治原则。可以说是比较完善地介绍中医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框架。 (二)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中医心理学的概念,掌握中医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的感知观、意识思维记忆观、情感观、气质性格观),掌握中医心身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及治疗原则。掌握常见中医心身疾病(郁病、脏躁、百合病、偏头风、哮喘、胃疡、呃逆、消渴等)。 熟悉普通心理学的理论结构框架,熟悉中医心理卫生保健,熟悉中医心身疾病的特色疗法,熟悉不寐、胸痹、厌食、油风脱发、经行情志异常、健忘等心身疾病。。 了解中医心理学源流与展望、中医心理学相关学科、研究中医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了解中医对睡眠和梦的认识,了解中医心理卫生的个体性。 (三)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讲授一般安排在第7个学期,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放在中医心理疾病及治疗上。重点章节是第二章和第三章。 教学难点:对中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难点章节是第三章和第六章。 (四)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 《中医心理学》教学以课堂讲授教学法为主,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在通过课堂讲授加强基础知识训练的同时,采用课堂提问法、案例讨论法、任务驱动法、情绪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带着兴趣学、带着问题学。 (五)教学时数分配表

《黄帝内经》教学大纲

《内经选读》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课程概述及学习指南 二、课程概述和基本信息 1、课程主要内容: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学术思想和思维方法,不仅对中医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有学术研究和临床指导的重要价值,是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内经选读》选取原著中理论意义大、指导实践作用突出的篇节组成,分为九个单元,主要学习内容包括宝命全形、阴阳应象、藏气法时、血气精神、经脉之道、百病始生、病之形能、脉要精微及异法方宜。附篇介绍了《内经》注家和注本以及《内经》的现代研究概况。 2、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内经选读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 4 分 总学时:56 学时 (在线学习30学时、线下讨论26学时具体安排详见本文档教学安排导航表,以及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每学期相应的班级群/课程通知) 授课对象: 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学专业的本科三年级学生 必备的学科知识要求: 学生需要学习过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具备一定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和中医思维。 必备的技能要求: 学生需准备在线学习的电脑,熟练应用网站、学习管理系统、office、微信等软件技术。教师介绍及详细信息: 授课教师详细信息见首页“教学团队”板块内容。 每学期请同学们在第一次课上进行自我介绍。 课程联系人:赵老师,邮箱***************。 答疑时间:每周三晚上,内经教研室。并请关注相应的班级群、微信群消息。 课程要求与师生沟通规则: 本课程面向中医学、中药学、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学专业的学生,是专业基础课。 课程包含30学时的线上学习,要求熟练使用网络,能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如视频浏览、自测题和作业等,积极参与在线讨论。 课程包含26学时的线下学习,涉及小组讨论与互评、班级交流、个人ppt汇报等,要求能够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客观评价他人学习。

内科学 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科学是医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涉及到人体内部各个系统的疾病诊断、 治疗和预防。内科学的教学大纲是医学院根据国家医学教育要求和医学专业发 展需求制定的一项重要文件,旨在规范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为学生 提供系统全面的内科学知识。 一、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内科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其研究范围包括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 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内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 代医学,如《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内科学的记载。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内 科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和深化。 二、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依据和目的 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依据是国家医学教育要求和医学专业发展需求。国家医 学教育要求是指国家对医学专业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包括教学内容、教学 方法、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医学专业发展需求是指医学领域的新进展 和新需求对内科学教学的要求,如新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新的科研成果等。内科学教学大纲的目的是为了规范内科学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内 科学知识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通过教学大纲的制定,可以确保学生在学习内 科学课程时能够全面系统地掌握相关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内科学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 内科学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介绍内科学的定义、研究范围和发展历程,

使学生对内科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 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如疾病 的发生机制、病因学、病理学等。 3. 内科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介绍内科学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思路和治疗原则等。 4. 常见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重点介绍常见内科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 和治疗原则,如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5. 内科学的研究进展和应用:介绍内科学领域的新进展和新应用,如基因治疗、精准医学等,引导学生关注内科学的前沿研究和临床应用。 四、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实施和评价 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医学院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确保教学 内容的全面覆盖和教学质量的保证。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实验、临床实习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内科学教学大纲的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可以通过考试、论文、实验报告等方式进行评价,以检验学生 对内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学质量的评价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教师的评价 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等方式进行,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总之,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医学院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合 格的医学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规范内科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可 以提高学生的内科学知识水平和临床应用能力,为将来的医学实践奠定坚实的 基础。

中医经络教学大纲

中医经络教学大纲 中医经络教学大纲 中医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学科。经络学 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对于中医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规范中医 经络学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制定中医经络教学大纲是必要的。 一、经络学的基本概念和历史发展 经络学是中医学的独特理论体系,它包括经络的起源、流行、分布、特性和功 能等方面的内容。经络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帝内经,经过了几千 年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二、经络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通道系统,通过经络可以实现气血运行和信息传递。经络具 有连续性、循环性和功能性等基本特征。根据经络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 经脉、络脉和皮络。 三、经络的分布和走向 经络的分布和走向是经络学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经络的解剖和生理功能。经 络的分布主要包括经脉的分布和络脉的分布,经络的走向主要包括经脉的走向 和络脉的走向。 四、经络的功能和作用 经络的功能和作用是经络学的核心内容,它涉及到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经 络的功能主要包括气血运行、营养输送、信息传递和调节平衡等方面。 五、经络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经络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是经络学的应用方向,它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

经络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等,经络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药物和气功等。 六、经络学的研究进展和前景展望 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络学的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突破和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结: 中医经络教学大纲是规范中医经络学教学的重要文件,它对于提高中医学教育质量和培养优秀的中医学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经络学作为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经络的起源、特征、分布、功能和诊断治疗方法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中医经络学的知识,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温病教学大纲

温病教学大纲 温病教学大纲:传承中医经典,探索温病治疗之道 温病教学大纲是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系统地总结了温病的病因、 病机、诊断、治疗等内容,为中医学生提供了深入学习和理解温病的基础知识 和临床实践指导。本文将从温病的历史渊源、学科地位、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 探讨,旨在展示温病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温病的历史渊源 温病作为中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黄 帝内经》。《素问·热论》一篇中,详细论述了温病的发病机理、诊断方法和治疗 原则,为后世中医学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温病逐渐 发展成为中医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 二、温病的学科地位 温病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研究的是人体在外 邪侵袭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调理内外关系来恢复健康。温病学的研究对象广泛,涉及到感冒、流感、肺炎等常见疾病,也包括了一些罕见病和疑难杂症。通过 深入学习温病,中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整体思维方式和治疗理念, 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温病教学大纲的内容 温病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温病的基本概念、病因病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 多个方面。首先,学生需要了解温病的基本概念,包括温病的定义、分类和特 点等。其次,学生需要深入了解温病的病因病机,包括外邪入侵、正气失调等 方面的内容。然后,学生需要学习温病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

诊法的应用。最后,学生需要学习温病的治疗原则,包括辨证施治、药物治疗、针灸疗法等方面的内容。 四、温病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价值 温病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中医学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温病教学 大纲可以帮助中医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温病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提高其 临床实践能力。其次,温病教学大纲可以促进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此外,温病教学大纲还可以促进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 推动中医学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总结起来,温病教学大纲是中医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传承了中医经典,探索了温病治疗之道。通过深入学习温病教学大纲,中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温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内容,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同时,温病教 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也对中医学教育的规范化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 信在不久的将来,温病教学大纲将会在中医学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 培养优秀的中医学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了适应时代发展和 医学教育的需求,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也在不断完善和更新。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探讨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 发展趋势。 一、历史背景 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我国古代 医学经典中,已有大量关于内科疾病的论述,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这些经典奠定了中医内科学的基础,为后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依据。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西医内科学的兴起,中医内科学逐渐被边缘化。 为了重振中医内科学的地位,我国医学教育部门开始着手修订中医内科学教学 大纲,以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 二、教学内容 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涵盖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疾病诊断与 治疗、中医药治疗等方面。其中,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本概念、病因 病机、诊断方法等;疾病诊断与治疗包括常见内科疾病的中医诊断与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包括中药的选择与应用、方剂的配伍与运用等。 此外,教学内容还将涉及到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和科研能力培养等方面。通 过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他们在中医内科学领域的综合素质和 竞争力。 三、教学方法

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除了 传统的理论授课外,还将增加病例讨论、临床实习、实验研究等教学环节。通 过实际操作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内科学的理论 知识,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此外,教学方法还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通过小组讨论、研究项目等形式,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四、发展趋势 未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也将 不断发展和更新。一方面,将加强中西医结合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医 学素养;另一方面,将加强中医内科学的前沿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推动中医 内科学的学科发展。 此外,还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际先进的医学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 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总之,十四五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的修订和完善,对于提高中医内科学的教学 质量和研究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加强中 西医结合的教学内容,推动中医内科学的学科发展,我们有信心将中医内科学 打造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科。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教学大纲 《上古天真论》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2、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四气调神大论》 1、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生气通天论》 1、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

中医经典课程等级考试初探

中医经典课程等级考试初探 作者:高磊 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17年第06期 【摘要】根据四门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大纲,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建立线上题库,实行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提升中医经典课程教学质量,并总结考试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中医经典课程的等级考试制度。 【关键词】中医经典;题库;等级考试 【中图分类号】R-05【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11-0119-03 The Exploration on Grade Examin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GAO Lei Yunnan University of TCM,Kunming 650500,China According to the syllabus of Four Classic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al situation of our university, build question base system online, to implement Grade Examination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enhanc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and Summarize the problem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examination, to further improve Grade Examination system of the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in our university. The Classical Chinese Medicine Course; Question Base; Grade Examination 中医经典课程包括《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温病学》。这四门课程是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的桥梁,是中医的灵魂,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备受历代中医名家的推崇。要真正学好中医,运用好中医,提高中医院校毕业生的竞争力,必须重视中医经典教育。 横向对比,中医院校和西医院校的本科培养学制大部分均为五年,然而中医院校学生还要学习大量的西医课程,这就使得各大中医院校的学生普遍学而不精,精而不专,对中医经典课程的重视程度不高。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开展中医经典教育,培养优秀的中医人才,成为了目前中医教育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目前各大院校对理论课程的考核形式仍采取传统的考试方式为主,即学期末由教务处统一采取闭卷方式进行考试,忽视对中医临证思维的培养和经方的灵活运用,考完易忘,学生也存

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参考资料及条文

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参考资料及条文 1、《中医经典等级测试指南》梁繁荣主编,科学出版社 2、各经典课程参考资料如下: 《中国传统文华》 ①《老子绎读》任继愈,商务印书馆 ②《论语今读》李泽厚,中华书局 《黄帝内经》 ①《内经选读》黎敬波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③内经选读》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精编教材) 一类条文:本科教材教学大纲规定应该掌握的内容所涉及的原文。 二类条文:熟悉及了解的内容所涉及的原文。 《伤寒论》 ①《伤寒论讲义》(第3版)李赛美、李宇航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②《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第2版)李赛美、李宇航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18 ③《伤寒论通俗讲解》李赛美,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7. ④《伤寒论临床十讲》李赛美,北京:中国中国医药出版社,2017 ⑤《伤寒论》图表解中医备考笔记丛书,李赛美,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9 ⑥名师临床带教与四大经典汇通.李赛美,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⑦跟名师临床学伤寒.李赛美,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一级条文: 1、2、3、12、13、16、20、23、25、26、27、31、32、33、34、35、38、39、40、41、53、54、61、63、64、67、71、76、82、95、96、97、101、103、106、124、135、138、146、147、149、154、155、157、158、161、163、168、

172、173、177、180、182、208、219、223、242、247、248、249、252、253、254、255、259、260、261、262、263、265、273、277、281、301、302、303、304、305、306、307、309、314、316、317、318、323、326、337、338、350、351、353、354、371、378、385、386、397。 二级条文:全书398条条文 《温病学》 ①《温病学》吴智兵主编,科学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 划教材) ②《温病学》林培政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十二 五”规划教材) ③《温病学》彭胜权、林培政主编,中医药高级丛书,人民卫生出版 社 ④叶天士《温热论》 ⑤薛生白《湿热病篇》 ⑥吴鞠通《温病条辨》 ⑦王孟英《温热经纬》 Ⅰ级条文: 《温热论》背诵原文第1至第10条。 《湿热病篇》背诵1、2、3、5、8、9、10、13、37、38条的内容。 《温病条辨》理解背诵上焦篇原文第1、2、3、4、6、7、15、16、26、30、43、54、56条;中焦篇原文第1、17、30、63条;下焦篇原文第1、11、12、14、16、17、36条及“治病法论”的内容。 Ⅱ级条文: 《温热论》:第27、28、29、30条。 《湿热病篇》:第4、11、12、14、16、17、18、21、25、28、31、34、38条。 《温病条辨》:上焦篇9、17、24、33、38、57;中焦篇12、41、56、58、59、60、61、62;下焦篇:10、13、15。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XG0105008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限制性选修课 学时/学分:2学分,总学时32,理论32学时。 一、课程简介 该课程从弘扬传统医学角度出发,以专题为线索,从传统哲学、宗教、语言文学、饮食文化等方面,揭示中医哲学基础、理论渊源、思想方法,阐述并贯通其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学习中医文化,培养传统思维,并将传统文化精神贯穿到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中,以砥砺学习者发奋于中医事业的雄心斗志,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作为《医古文》、《大学语文》等的补充与提升,亦是《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医学史》及《中医各家学说》等课程的辅助与铺垫。 二、教学目的要求与内容 绪论 【目的要求】 1.掌握“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等概念。 2.了解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 【教学内容】 1.文化概念的广义与狭义。 2.中国各历史时期的主流思想文化 (1)先秦:诸子百家之学 (2)两汉:儒学(经学) (3)魏晋:玄学

(4)南北朝、隋唐:佛学 (5)宋元明:理学 (6)清:朴学(汉学) 第一章传统易学与中医 【目的要求】 1.掌握《周易》八卦知识;《易传》篇目及主要内容。 2.掌握《周易》象思维的特性及其在中医学中的体现。 【教学内容】 1.《周易》的产生。 2.《周易》的组成: (1)《易经》符号系统、文字系统。 (2)《易传》“十翼”:《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3.“周易”的含义。 4.《周易》的性质。 5.《周易》的注疏研究。 6.《周易》象思维: (1)整体性思维 (2)功能性思维 (3)形象性思维 (4)变易性思维 第二章道家思想与中医 【目的要求】 1.了解老、庄哲学思想。

《医古文》教学大纲

《医古文》教学大纲 《医古文》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医古文》是中医药院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医学文献的能力。课程选取古代医学典籍中的重要篇章,通过教授学生文言文的语法、词汇、阅读技巧和写作方法,帮助学生打开古代医学宝库,掌握中医药学古典文献的阅读和翻译技能。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 1、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古代医学文献的能力; 2、教授学生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阅读技巧; 3、指导学生掌握古代医学文献的翻译和注释方法; 4、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献评价能力; 5、激发学生对中医药学古籍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

1、文言文基础语法:包括词性、句子、句式、虚词等; 2、文言文实用词汇:包括实词、虚词、多音字、通假字等; 3、古代医学文献阅读:选取《黄帝内经》、《伤寒论》、《本草纲目》等经典篇章进行教学; 4、古代医学文献翻译:教授学生翻译古代医学文献的方法和技巧; 5、古代医学文献注释:指导学生掌握文献注释的规范和方法; 6、批判性思维和文献评价: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献评价能力。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 1、讲授法:教师讲解文言文基础语法、实用词汇和阅读技巧; 2、示范法:教师选取经典篇章进行翻译和注释示范; 3、练习法:学生通过阅读、翻译、注释等练习,掌握古代医学文献的阅读和理解方法; 4、讨论法: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析、评价古代医学文献; 5、个别指导法: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的问题。 五、评估方式 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 1、平时练习:学生完成阅读、翻译、注释等练习,教师进行评分; 2、期中考试:进行书面和口头的中医学古典文献阅读理解测试; 3、期末考试:全面考察学生在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 4、学习报告:学生选取一篇古代医学文献进行深入阅读和研究,撰写学习报告。 六、教学进度 本课程的教学进度如下: 1、第一学期:讲授文言文基础语法和实用词汇,进行阅读和翻译练习; 2、第二学期:选取经典篇章进行深入阅读和理解,进行注释和文献评价练习。 七、教学资源 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

重学《黄帝内经》上医针灸治神

重学《黄帝内经》上医针炙治神。 中医界是该迷途知返的时候了。 中医界都有共识,《黄帝内经》是中医的首部医学经典,开山祖师爷。《黄帝内经》全书讨论的都是经络、针炙、养生、上医治神等,特别推崇上医针炙治神。 不主张用药是黄帝之言。《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问于歧伯曰:余子万民,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哀其不给而属有疾病。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荣其逆顺出入之会。令可传于后世,必明为之法,令终而不灭,久而不绝,易用难忘,为之经纪,异其章,别其表里,为之终始。令各有形,先立针经。”开门见山,先立针经,不用毒药。特别强调针刺的特色乃“易用难忘”。 《黄帝内经》包含《灵抠》、《素问》,共一百六十二论,只有一篇名《汤液醪醴论》,但也没有提一个药名、药方,而讨论的亦是“神不使”和消肿的治法。《素问·四季调神大论》说:“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再看《黄帝内经》对针刺的评论。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针石者道也。”道乃大自然之根本,足见针石在治病中的重要性。 《素问·六微旨大论》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说:“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黄帝内经》高度赞扬了针刺术的伟大、崇高及其至真价值与作用。《灵枢·外揣篇》说:“夫九针者,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深不可为下,高不可为盖,恍惚无穷,流溢无极,余知其合于天道四时之变也。” 《灵枢·玉版篇》说:“黄帝曰:余以小针为细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为过针之意也,原闻其故。歧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针者,惟五兵者焉。五兵者,死之备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镇也,其可不参者乎?夫治民者,亦惟针焉。夫针之与五兵,是孰小乎?” 《灵枢·刺节真邪》说:“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神明之类也,口说书卷,犹不能及也。”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设计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医学院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6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医学院 2017年2月28日

目录 学时安排.................................................1. 绪论.. (2)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10)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27) 第三章藏象 (44) 第四章经络 (75) 第五章体质 (86) 第六章病因 (92) 第七章发病 (107) 第八章病机 (111) 第九章防治原则 (133)

绪论 【学时】 6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