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原理

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原

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HPMC)是一种聚合物化合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作为药物缓释制剂的载体材料。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是一种常见的制剂形式,可以在药物治疗中起到很好的缓解和控释效果。本文将从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原理、制备工艺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原理

乙基纤维素是一种半合成的纤维素衍生物,其结构中含有甲基和羟丙基等取代基。在制备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时,乙基纤维素作为载体材料,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控制溶解度、粘度和膨胀性等特性,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释。其具体原理如下:

1.控释机制:乙基纤维素本身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和水合性,当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进入人体消化道时,会受到体液的渗透作用,从而导致微丸或小丸逐渐膨胀、溶解和释放药物。同时,乙基纤

维素分子中的羟丙基等取代基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可以增加微丸或小

丸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体内药物的释放。

2.缓释机制:乙基纤维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这些羟

基可以与药物分子发生氢键作用,形成稳定的包合物。这种包合物可

以降低药物分子的溶解度和扩散速率,从而实现药物的缓释作用。此外,乙基纤维素本身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可以有效延缓药物的释放

速度。

3. pH敏感性: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在不同的pH环境下

具有不同的水合性和溶解特性。例如,当微丸或小丸进入胃酸环境时,乙基纤维素会发生膨胀,形成稳定的胃酸保护膜,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而在肠道环境下,乙基纤维素会逐渐溶解和释放药物,实现肠溶

效果。

总之,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通过控制水合性、溶解度和

包合作用等原理,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缓释和控释,从而增强药物

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二、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

制备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的工艺流程主要包括原料选择、溶液制备、微丸或小丸制备、干燥和包装等环节。其主要步骤如下:

1.原料选择:选择高纯度的乙基纤维素、药物原料和辅料等为制备微丸或小丸的原料。

2.溶液制备:将乙基纤维素溶解在适量的溶剂中,加入适量的药物原料和辅料,充分混合并搅拌均匀,形成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的原料溶液。

3.微丸或小丸制备:将原料溶液喷雾或滴入凝固剂中,并在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形成微丸或小丸颗粒。

4.干燥:将微丸或小丸颗粒进行干燥处理,去除余留的溶剂和水分,形成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

5.包装:对制备好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进行必要的包装、质检和包装标签等工艺,最终得到成品。

在制备工艺中,需特别控制溶液的粘度、浓度和喷雾/滴入速度等参数,以确保微丸或小丸的质量和控释性能。

三、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的应用

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具有较好的药物缓释和

控释效果,在药物治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1.慢释剂型制剂:将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与常规剂型相

结合,可以实现药物的慢释、延时释放等特性,适用于需要长效治疗

的药物。

2.肠溶剂型制剂:在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中加入肠溶剂,可以实现在胃肠道不同部位的药物释放,有利于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

度和降低消化道副作用。

3.胃肠道黏膜保护制剂: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可以在胃

肠道形成黏膜保护层,对胃酸、酶类等有保护作用,受到胃肠黏膜损

伤患者的青睐。

4.生物降解剂型制剂:通过选择可生物降解的乙基纤维素材料,

制备出的微丸或小丸制剂可以在体内自然降解,避免对环境造成不良

影响。

在以上应用领域中,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可

以满足不同的药物治疗需求,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不良反应。

四、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的发展趋势

随着药物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改进,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

小丸缓控释制剂也在不断进行创新和优化。其主要的发展趋势包括:

1.制备工艺的改进:引进先进的微丸或小丸制备技术,如喷雾凝

固法、共沉淀法等,以提高微丸或小丸的均匀性和控释性能。

2.载体材料的多样化:结合乙基纤维素的特性,引入其他功能性

载体材料,如纳米材料、聚合物等,以增强微丸或小丸的缓释和控释

效果。

3.控释剂型的创新:开发出更加智能化和可控性强的控释剂型,

如pH敏感微丸、温度敏感微丸等,以满足不同疾病和患者的治疗需求。

4.功能性剂型的升级:推出更具功能性和附加值的微丸或小丸制剂,如口服控释疫苗、肠道微生态修复制剂等,以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

总之,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在药物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其技术和产品也将不断得到改进和升级,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药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

中药微丸的制备工艺研究与应用 微丸是指直径不超过2.5mm的小型球状口服剂型。微丸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均匀等特点,微丸剂型已经广泛用于西药缓控释制剂中,但由于中药提取成分复杂、剂量大、易吸湿和粘连等,中药微丸制剂的制备与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下面就从微丸的特点、种类、制备工艺及辅料等几个方面,阐述微丸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 1 微丸的特点 1.1 不同释药速度的微丸组合获得理想释药速度近年来中药复方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但由于其成分复杂,理化性质差异大,导致水溶性药物与脂溶性药物的释药速率不一致。宋洪涛等[1]以舒胸片为模型药物,将药材精制后制成微丸,然后用三种PH依赖性包衣材料包衣后混合装入胶囊,经测定处方中主要成分释放度无显著性差异,达到了理化性质不同的各成分缓释的同时可以同步释放的目的。 1.2 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性刘旭海等[2]制成蚓激酶微丸剂改善了博洛克胶囊内的药粉吸湿性强、存放时易导致胶囊变脆而破损等缺点,将其改制成肠溶微丸胃溶胶囊以后,胶囊内容物从粉末态改变成微丸,减少了药物表面积和吸湿性,制剂的稳定性增加。 1.3 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减少服药次数何兰茜等[3]元胡止痛糖衣片改为元胡止痛微丸胶囊剂后,减少了服量,元胡止痛微丸胶囊前处理工艺和片剂一致,其服用量减少在于改剂后成型的辅料用量比片剂辅

料用量少,提示微丸剂的载药量高于片剂。 1.4 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基于微丸比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释药均匀稳定、可靠等优点,程兰等[4]将愈风宁心片改制成愈风宁心微丸,两者的溶出度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愈风宁心微丸较愈风宁心片溶出快。 1.5 增加临床适用的新剂型王征等[5]针对临床用于治疗各种血栓疾病的重组水蛭素在剂型上仅有注射剂, 不能满足临床用药多样化要 求的不足, 将重组水蛭素研制成肠溶包衣微丸, 使患者用药方便, 可自行给药。 2 微丸的类型 根据释药性质不同,微丸可分为速释微丸和缓控释微丸,其中缓控释微丸包括骨架型、膜控型和膜控-骨架型微丸。传统中药小丸制剂多为速释微丸。 2.1 速释微丸 微丸作为剂量分散型剂型,普通微丸与传统中药小丸多属于速释微丸,通常由药物与普通辅料(淀粉、微晶纤维素)混合,或加入一定量的崩解剂及表面活性剂制备,其释药速率较快,30min释药不得少于70%,中药浸膏所含成分复杂,,吸湿性强,易发生黏连,口感较差,将中药制成圆整的微丸,通常需进一步包衣,以保证中药的产品质量和稳定性。李丹等[6]采用挤出滚圆法以微晶纤维素和合适的粘合剂并在处方中加入泡腾崩解剂、羧甲基淀粉钠和十二烷基硫酸钠,制备了复方丹参速释微丸, 结果显示微丸中冰片的溶出效率增加, 各指标成分基本达到了同步快速释放。

缓释与控释制剂

缓释与控释制剂 简介:缓释与控释制剂定义 一、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制剂,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一般缓释制剂中药物释放属1级速度过程。 二、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的制剂,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一般缓释制剂中药物释放属0级速度过程。 三、迟释制剂(delayed-release preparations):即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而按预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enteric coated preparations)、结肠定位与脉冲制剂(pulsatile-release preparations)等。 1. 对于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如普通制剂服药次数为一天3次,缓释/控释制剂的服药次数为一天2次或1次。可以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2. 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 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的药效。 非经口给药的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植入制剂、注射缓释制剂等。国外缓控释制剂不严格区分,名称不统一。 第一节:药物的选择与达到药物缓释的方法 一、药物的选择

1. 根据半衰期 一般T1/2太短或太长不适宜(<1h或>24h)不适宜;半衰期很短的药物,即T1/2<1h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因为要维持缓释作用,每个制剂单位(如片剂)的药量必须很大,一般单剂量最大为0.5~1.0g为宜。但也有例外,如硝酸甘油,半衰期很短,约1~4分钟,由于其剂量很小,故现已制成2.6mg的硝酸甘油控释片上市。 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即T1/2>24h,一般也不必要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因其本身具有药效持久的作用。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地西泮T1/2为32h,美国药典收载地西泮缓释胶囊,不过这种情况不多。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运行时间(由口至回盲肠)是8~12h。因此,超过8~12h,使吸收增加困难。 2. 根据药物吸收部位 如果药物吸收部位在胃与小肠,则缓释、控释制剂应设计在服药后8~12h释放完全,如果释放太慢,则药物尚未完全释放,就离开吸收部位,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如果药物吸收部位在小肠某些特定部位如硫酸亚铁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与空肠,故设计此类药物缓释制剂,应大部分在小肠上端释放,若缓释制剂在通过某一区域前释药不完全,则不利于吸收。 对于胃肠吸收范围有限的药物可以制成胃内漂浮制剂,增加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 此外,在胃肠道中不稳定的药物,如丙胺太林和普鲁本辛,若制成缓释制剂,其生物利用度会降低,因为药物在小肠释放后就被分解。 3. 根据药物的溶解度 溶解度很低(<0.01mg/ml)的药物,其本身就有延效作用,因为药物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 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2.2 定位释放技术:定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在口腔或胃肠道适当部位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药物,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 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一些比重小于水且具有高黏性的材料,也可以使制剂在胃内滞留较长时间并定速释药。胃内滞留系统有:胃漂浮系统、胃内膨胀系统、生物粘附系统等[4]。小肠定位给药系统(肠溶制剂)可避免药物在胃内降解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提高一些药物的疗效。

缓释控释制剂的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1]

缓释控释制剂的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概述了缓释,控释制剂的药物释放原理和制剂成型机制及临床应用意义,从现代药剂学的角度阐释了制备口服缓释、控释剂型的常用技术及临床用药特点。同时介绍了缓释,控释制剂的临床测评及应用。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基本概念 1.1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长时间内持续放药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其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率过程。而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的制剂,其药物释放主要是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率释放。 广义: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 狭义: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1.2缓释,控释制剂的基本特点 优点 (1)降低给药频率 (2)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3)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 (4)减少血药浓度波动 (5)降低毒副作用 (6)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7)全程治疗费用降低 (8)适于儿童及吞咽困难的老年患者 缺点 (1)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有些国家增加缓释制剂品种的规格,可缓解这种缺点,如硝苯地平有20、30、40、60mg 等规格。 (2)缓释制剂往往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3)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 (4)制备工艺稍有不慎,药物的释放速度就难以符合设计要求,甚至出现药物的突释现象,产生毒性反应。 (5)缓控释制剂的释药速率相对较慢,因此药物起效也相对较慢。

膜控型多颗粒缓释制剂的包衣技术(三)

膜控型多颗粒缓释制剂的包衣技术(三)(三)离心一流化包衣造粒锅包衣 离心一流化包衣造粒机可同时在一密闭系统内完成混合、起模、成丸、干燥、包衣全过程,也可直接投入小丸进行包衣。 该法具有以下特点:①热风由转盘与外简体间的环缝中进入,能及时干燥潮湿的粒子,粒子间不易黏连;②粒子在离心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在转盘与简体的过渡曲ii~i.L形成涡旋运动的粒子流,使粒子得以翻滚和搅拌,微丸表面形成衣膜均匀、连续;③喷枪可白动调节切线角度,并顺着物料运动方向喷雾,雾粒到达球丸表面距离短,不至于产生过早干燥,因而附着良好、衣膜紧密、坚固。 (四)多孔离心装置 该装置最早由美国西南研究所( SWRI)研制。包衣液由离心室上、下部边缘的纹状管进入,装置底盘旋转时,包衣液与从中央管进入的药物液滴相汇,药物经涂层后从室壁中部周边孑L中被抛出。抛出的微丸在空气中自动冷凝或经其他方法固化后进行收集,经改良的多孑L离心装置有16个喷嘴,制微丸速度为227kg/h。其粒径可通过进料速度、装置孔径,离心转速及衣液的表面张力加以调节。 另一种称为A。omatic Roto-Processor的设备是将离心和流化作用结合起来进行设计的。芯粒在转盘内旋转时,受离心力作用而从底部开孔处被抛出并以一定角度在气流中向上运动。转盘上芯粒上方有两个喷嘴,一个喷包衣液,另一个喷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物。这样载药微粒在装置内滚动一流化的同时,即不断被包衣液润湿,并干燥成衣。 常用的缓释包衣材料(一) (一)聚丙烯酸树脂50-:11]

聚丙烯酸树脂(商品名:Eudragit,尤特奇)是由丙烯酸和甲基丙烯酸或它们的酯,&n甲酯、丁酯、二甲胺基乙酯、氯化二甲胺基酯等单体以一定比例共聚而成的一类高分子 化合物。尤特奇有多种类型,由于构成的成分不同,比例不同,聚合度不同,所得产品的型号、规格也不同,性状差异较大,如表4-1所示。该类聚合物安全无毒,在体内不被酶破坏,不被吸收和代谢。现在,尤特奇已广泛用于药物制剂的胃溶包衣、肠溶包衣、缓控释包衣、保护隔离包衣、缓控释骨架材料和经皮给药制剂的骨架胶黏材料。 各种尤特奇均由几种单体聚合而成。尤特奇El00由乳液聚合而成,尤特奇EI,()是其微粉化产物。尤特奇RI。100和尤特奇RS 100均是本体聚合产物,尤特奇RLI,()和尤特奇RS PO分别是前两者的粉碎产物,尤特奇RL 30D和尤特奇RS 30D分别是它们在热水中直接乳化的产物。尤特奇NE 30D是乳液聚合产物。 尤特奇El00在近中性(pH5~7)环境中不溶解,在pH5以下介质中很快溶解。由于其叔胺基有很强的亲水性,它在pH5以上的介质中有较大的溶胀性,所以即使在pH较高的胃液中仍能崩解。尤特奇El00可用于胃溶性薄膜衣,薄膜在口腔内能滞留3()~60秒而不溶解,因而可掩盖药物的不良臭味,使病人乐于服

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原理

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原 理 乙基纤维素(Hydroxypropyl Methylcellulose, HPMC)是一种聚合物化合物,具有多种功能,包括作为药物缓释制剂的载体材料。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是一种常见的制剂形式,可以在药物治疗中起到很好的缓解和控释效果。本文将从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原理、制备工艺和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探讨。 一、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原理 乙基纤维素是一种半合成的纤维素衍生物,其结构中含有甲基和羟丙基等取代基。在制备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时,乙基纤维素作为载体材料,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控制溶解度、粘度和膨胀性等特性,来实现药物的缓释和控释。其具体原理如下: 1.控释机制:乙基纤维素本身具有一定的溶解度和水合性,当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进入人体消化道时,会受到体液的渗透作用,从而导致微丸或小丸逐渐膨胀、溶解和释放药物。同时,乙基纤

维素分子中的羟丙基等取代基具有较好的亲水性,可以增加微丸或小 丸与水的接触面积,从而加速体内药物的释放。 2.缓释机制:乙基纤维素的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这些羟 基可以与药物分子发生氢键作用,形成稳定的包合物。这种包合物可 以降低药物分子的溶解度和扩散速率,从而实现药物的缓释作用。此外,乙基纤维素本身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可以有效延缓药物的释放 速度。 3. pH敏感性: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在不同的pH环境下 具有不同的水合性和溶解特性。例如,当微丸或小丸进入胃酸环境时,乙基纤维素会发生膨胀,形成稳定的胃酸保护膜,延缓药物的释放速度;而在肠道环境下,乙基纤维素会逐渐溶解和释放药物,实现肠溶 效果。 总之,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通过控制水合性、溶解度和 包合作用等原理,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缓释和控释,从而增强药物 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二、乙基纤维素包制的微丸或小丸缓控释制剂的制备工艺

缓控释制剂介绍

第十六章缓控迟释制剂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缓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及应用,学习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释药原理,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原理和制备工艺、常用辅料及体内外评价方法。 教学要求: 1、掌握缓释、控释制剂的定义、特点。 2、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类型和原理。 3、熟悉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原理和制备工艺、常用辅料。 4、掌握缓(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方法。 5、了解口服定时和定位释药系统。 6、掌握靶向制剂的定义、分类、特点、结构及体内作用机制、靶向性评价。 7、了解主动靶向制剂和前体药物;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1概述 背景: 剂型的发展经历四个阶段:第一代为普通制剂;第二代为缓释制剂、肠溶制剂等;第三代为控释制剂,以及靶向制剂;第四代为基于体内反馈情报靶向于细胞水平的给药系统。其中第二代至四代药物制剂,统称为药物传递系统。药物传递系统分为速度控制型给药系统,方向控制型给药系统,应答式给药系统。 对于TI值为2-4的药物以及消除半衰期短的药物在以普通释药系统给药时常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①小剂量频繁给药以维持血药浓度; ②剂量较大,峰浓度达到有效治疗浓度但给药间隔超过药物消除时间,血药浓度长时间低于有效治疗浓度。 ③剂量大,给药次数减少,有效治疗浓度的维持时间长,但峰浓度超出治疗窗,导致副反应。 (1)缓释制剂: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控释制剂: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广义的讲,控释制剂包括控制药物的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之际、

透皮吸收制剂均属此列。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 (2)特点: ① 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的药物可减少服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尤其适合慢性病病患者及中老年患者。 ② 血压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尤其适合治疗指数窄的药物。2ln TI ln ≤τ,治疗指数(TI)指产生副反应的血药浓度与最低有效治疗浓度的比值,反映药物的相对安全性。 ③ 减少用药总剂量,最小剂量、最大疗效; ④ 剂量很大(>1g)、半衰期过长(>24h)或过短(<1h)、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的药物、溶解度差的药物不宜制成缓、控制剂。 ⑤ 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多剂量规格进行应对。 一、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原则 基本程序:对背景资料进行充分的了解,应用药动学原理对剂型、剂量、释药模式、释药时间、释药速率、以及速释与缓释部分比例等加以综合设计,尽量具有平稳的血药浓度和较长的维持时间。 多数情况下假设药物的吸收速率常数Ka 远大于释药速率常数Kr ,及药物一经释放就被吸收,可利用Kr 代替Ka 进行设计。也可假定药物符合单室模型配置,一级或零级吸收,在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校正。 1、理化因素 血 药浓度 B A

缓控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

缓控释微丸的制备工艺及研究进展 摘要:微丸作为一种多单元释药系统,具有流动性好,释药稳定、可靠、均匀等特点。随着现代制备工艺的逐渐成熟及辅料的发展,微丸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备受瞩目。对缓控释微丸制剂释药机制、制备方法、辅料构成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开发中药1:7服缓控释制剂提供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缓控释微丸,释药机制,制备工艺,辅料 前言:微丸是指直径小于2.5mm的各类丸剂,外形美观,含药量大,且服用剂量小;能根据临床需要制成缓释、控释制剂;生物利用度高;局部刺激性小。其种类主要包括:速释微丸,缓释或延释微丸。口服缓、控释制剂因方便用药、提高了释药的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而在药物制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多单元型制剂(如微丸、微球等)和单单元型制剂(如片剂、胶囊等)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两大分类。虽然两种剂型都可以达到相似的释药特性,但是多单元型制剂不仅具有缓、控释制剂的优点,而且有着其独特的优势。同时,多单元型制剂释药行为是组成一个剂量的多个小丸释药行为的总和,个别小丸制备上的缺陷不至于对整个制剂的释药行为产生严重影响,保证了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例如:胃漂浮型缓释微丸就是将药物设计成胃滞留释药系统,不仅能减少胃排空对释药速率的影响,延长药物的胃滞留时间,且有可能改善口服制剂体内行为的预测性与重现性,对于改善具有上消化道“吸收窗”特征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具有更重要意义[1-3]。 1 微丸的制备方法 随着微丸的广泛运用和现代制剂技术的不断发展,生产工艺从最早的手工制作,发展到后来的半机械化制备,目前己进入到全自动化制备阶段。微丸的制备方法大体上可归纳成以下五大类:旋转式制丸,压缩式制丸,层积式制丸,球形化制丸以及液体介质中制丸。 1.1 旋转式制丸 旋转式制丸(agitationprocedure)技术分为成核、聚结和层结3个过程,第一阶段为药物细粉或药物与辅料的混合细粉在旋转式金属容器内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成核)和随后的聚结,形成较好的丸核;第二阶段粒子磨损或相互碰撞产生的细粉粘在丸核上,随着丸核的转动及核间的相互磨擦,丸核表面棱角消除而形成球状微丸。狄留庆等在获得通络微丸有效部位的基础上,采用旋转式制丸技术制备微丸。 1.1.1 起膜工艺的筛选

缓释与控释制剂知识点梳理.

第十二章缓释与控释制剂 ★一、定义: 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广义上包括靶向制剂、透皮制剂等。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1、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方便应用;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可减少用药剂量。 ★三、缓释、控释原理的方法: (一)溶出原理: 控制溶出的方法: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的普鲁卡因盐、丙酸睾丸素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N-甲基阿托品鞣酸盐、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3、控制粒子大小:超慢性胰岛素 4、将药物包埋于溶蚀性骨架中:以脂肪、蜡类为缓释骨架,以脂肪、蜡类为骨架材料,药物以溶解或混悬形式分散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中: (1)亲水凝胶骨架片: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胀,药物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解于体液中 (2)骨架材料:MC、HPMC、PVP、Carbomer、PVA、羟丙基淀粉、海藻酸钠等 (二)扩散原理: ★控制扩散的方法:包衣、微囊化、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制成植入剂、制成药物树脂、制成乳剂 1、通过包衣膜扩散(贮库型):药物组成的芯即贮库,周围由聚合物膜包围,膜的性质决定药物从系统中的释放速度。此种系统的优点为可以达到零级释放。扩散过程可用Fick’s第一定律来描述。 2、通过骨架扩散(骨架型):骨架型是药物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药 物在外层溶液中溶解,然后扩散出骨架,使固体药物不断溶出。此种骨架片中药物释放是通过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该过程符合 Higuchi方程。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药物制剂工程论文

关于药物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摘要 随着医药制剂技术的持续发展,医药界高度重视新产品、新剂型的开发研究。与新化合物实体开发相比,新的制剂具有成本小、周期短而见效快的优势。近年来,药物缓控释制剂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而且具有广阔的研究与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物;缓释控释制剂;辅料;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增长,我国制药水平也不断发展。近几年来,为了提高药物的使用率、缩短患者的治疗时间及减轻用药时给患者带来的巨大痛苦,国内的许多制药厂都成立了主要以研究药物制剂为主的部门。此类制剂药物因具有给药次数少、对患者的肠胃刺激性小、治疗时间短、使用比较安全等作用,深受患者、医生的信赖。由于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应用率不断的上升,现今对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药物的一般剂型是片剂和注射剂,但多数药物不适合应用这两种剂型。对治疗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若选择片剂、注射剂治疗时,当药物与血液循环融合后,会产生相对明显的血药浓度波动,出现了峰谷情况,容易产生毒副作用,使之有效治疗浓度较低不能很好的起到治疗的效果。但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却克服了这一现象。 1、控释缓释制剂的优点 近20 多年来,国外极为重视研究新剂型和新制剂的,其中的控释和缓释口服制剂是热点。相比于普通制剂,缓控释制剂的优点在于: 1.1 对于半衰期短,或者给药频繁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的次数,使病人服药的顺应性得到提高,方便使用。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服药的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慢性疾病患者特别适用。 1.2 有利于平稳血药浓度,“减缓峰谷”现象,从而使发生不良药物反应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得以降低,临床用药更为安全。 1.3 缓慢释放,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后释放出有效成分的速度缓慢,吸收速度也较恒定,药物作用时间维持较长。

骨架型缓释制剂课题说明和举例

骨架型缓释制剂课题说明和举例 【篇一:骨架型缓释制剂课题说明和举例】 释药小孔含药片芯 1.重点掌握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定义、对药物的要求。 2.熟悉缓释和控释制剂的特点、分类;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剂量计算。3.掌握溶出、扩散原理和方法、影响缓释和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4.熟悉缓释和控释制剂其它释药原理、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 备工艺。 5.了解缓释和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1)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 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2)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地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 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1)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如剂量很大(>1g)半衰期很短(缓释 制剂。 (2)适用于具有长半衰期的某些药物,虽然其常规制剂口服后可产 生较长时间的药效,但也产生显著的峰浓,引起毒副作用,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后,可降低毒副作用。 (3)不适用于具有特定吸收部位的药物。 (4)不适用于本身溶解度极差(<0.1mg/ml)的药物,因吸收受 其溶出限制。 图13-1口服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1)溶出原理1)原理:由于药物的释放受其溶出速度的限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 示出缓释的性质。 根据noyes一whitney溶出速度公式通过减小药物的溶解度,降低 药物的溶出速度,可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长效作用。 若a、l、d、k与c保持恒定,则释放速度就是常数,系零级释放过程。 adkdt dm (1)包衣:将药物小丸或片剂用阻滞材料包衣。 的厚度、微孔的孔径、微孔的弯曲度等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 (3)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4)增加黏度以减少扩散速度:(5)制成植入剂:(6)制成乳剂:对于水溶性的药物,制成水/油型乳剂。水相中的药物向油相扩散再由油相分配到体液。

药剂学综述缓控释微丸制剂

缓控释微丸制剂 摘要:目前市面上涌现出多种缓控释制剂,其中微丸凭借其载药范围宽、流动性好、体积小等优点受到青睐。本文通过对缓控释制剂中微丸的定义、特点、在缓控释制剂类型中应用的原类型、释药机理及其制备工艺和辅料应用的介绍,让初次接触药剂学中缓控释微丸制剂的人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微丸制剂铺垫坚实的药剂学基础。 引言:近几年药物剂型不断出新,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制剂、脉冲式和自调式给药制剂,其中缓控释制剂最为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缓控释微丸是缓控释制剂中最受青睐的剂型之一。药物的作用与其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有关,通过使药物定速释放来控制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从而使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从而减少药物给药剂量和次数。因此微丸释药基于药物释放模式,包括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有一快速释放剂量再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注意确定释药模式前应先确定药物有效浓度范围,治疗指数小或半衰期短者均制为缓控释制剂。[1]微丸作为多单元型给药系统的代表,具有传统单剂量型缓释制剂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如吸收个体差异小、剂量突释效应低以及释药速率稳定等,现已逐渐成为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2] 历史 我国古代就有中药微丸制剂,如“六神丸”、“喉炎丸”、“王

氏保赤丸”、“牛黄消炎丸等。最早的是手工泛丸(中药水泛丸),将微丸装入胶囊内给药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1949年Smith Kline和French等认识了微丸在缓释制剂方面的潜力,把微丸装入胶囊开发成适合于临床的缓释型胶囊制剂,使得微丸制剂得到了较大发展。1999年度全球此类产品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13]目前,许多缓释、控释胶囊剂如“Theo-24”(茶碱)、“扑尔敏胶囊”“苯巴比妥”等都有微丸制剂,一些普通制剂也在逐步采用微丸制剂技术,如“伤风感冒胶囊”等。随着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的发展,微丸有了很大发展,生产由手工制造发展到半机械化和全自动化制备。 现状 1、定义:微丸剂是指直径小于215mm的丸状口服制剂。是一种剂量分散型制剂, 通常一个剂量由几十乃至一百多个小丸组成。[4]其应用方式包括将均一的小丸或不同粒径、不同包衣厚度的小丸混合装入空胶囊制成胶囊剂, 或者压制成片剂。按处方组成、结构及释药机制的不同, 微丸剂可分为膜控小丸、骨架型小丸及混合型小丸几种类型。[2]微丸通过改变辅料结合药物溶解、扩散的性质来控制释药速度,其辅料主要有聚丙烯酸树脂及纤维素衍生物类等。 2、优点: 改变微丸组合来改变释药速度 复方制剂配伍克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 在体内多个小丸广泛均匀地分布可防止局部药物浓度太大造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 相 关 知 识 报 告 专业班级:制药 姓名: 学号:1001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中国药典定义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对于注射型缓释制剂,药物释放课持续数天至数月;口服缓释制剂的持续时间根据其在消化道的滞留时间,一般以小时计。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是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中国药典定义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

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一、缓释、控释制剂系统的特点 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目前发展最快的是口服缓控释制剂,能规模生产的也以口服制剂为主。口服缓控释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对于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如普通制剂每天3次,制成缓释制剂可改为每天一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 2.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小,血浓平稳,可避免超过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以维持疗效。 3.可减少用药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在选择药物缓控释制剂时,还需考虑其不利的一面。 1.临床应用缓释制剂治疗疾病时,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副反应),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有些国家增加缓控释 制剂的品种的规格,可缓解这种缺点,如硝苯地平有20、30、40、60mg等规格; 2.缓释制剂往往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3.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涉及的设备和工艺费用较常规制剂昂贵。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

缓、控释制剂的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09)11-0013-02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 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地释放药物,与其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 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为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顺应性的制剂[1] 。缓、控释制剂可以缓慢地、持久地释放药物,减少用药频率,避免或减少血药“峰谷”现象,易被 患者接受,并可提高药物的疗效及安全性。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辅料、新 材料、新设备和新工艺的不断涌现及药物载体的修饰等,为药剂工作者在缓、控释制剂领域 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本文就缓、控释制剂的最新研究动态作一综述。 1 缓、控释给药系统 1.1 口服给药 1.1.1 骨架型片剂 骨架型片剂是缓、控释制剂的重要组成,因具有开发周期短,生产工艺简易,适于大生产; 释药性能良好,服用方便的特点,愈来愈被医药行业所重视,研发种类也愈来愈多。使用不 同的骨架材料或采用不同的工艺制成的骨架片,可以以不同的释药机制延长作用时间来达到 缓释或控释的目的。张春燕等[2] 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作为骨架材料,通过湿法制粒压片工艺,以体外释放度为指标,正交实验优选出的枸橼酸钾骨架缓释片释放度符合设计要求,稳定性 较好。黄国平等[3]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作为骨架材料,阿司匹林为模型药物,采用混合压片 法制备了不同配方的药物片剂,紫外比色法测定释放效果,根据药片溶出实验结果进行数理 统计,模拟释药方程,结果表明Zein作为骨架材料的片剂释药时间都达到了6h以上,控制 药剂配方中阿司匹林和分散剂淀粉用量的比例,就可以实现不同的控释效果。 1.1.2 胃滞留型片剂 胃滞留型片剂是一类能滞留于胃中,延长药物释放时间,改善药物的吸收,有利于提高生物 利用度的片剂。它在胃内的滞留时间可达5~6小时。该片剂由药物与亲水胶体及其他辅料 一起制成,亦称胃漂浮片[4]。胃漂浮片常用的材料有:羟丙甲纤维素、羟 丙纤维素、羟乙基纤维素、甲基纤维素、乙基纤维素、羟甲基纤维素、聚维酮和聚乙烯醇等。近来,关于胃滞留型片剂研究甚多。李松龙等[5]以十八醇、EC、HPMC、果胶等为辅料,通 过改变处方组成,湿法制粒压片,制备甘草酸二铵胃内滞留漂浮型缓释片,结果表明最佳处 方片剂体外漂浮12h以上,家兔胃内滞留约10h,其体外释放规律1~12h符合Higuchi方程,具有缓释和漂浮的双重性能,初步达到了设计要求。 1.1.3 渗透泵型片剂 渗透泵片在体内释药速率均匀稳定且不受胃肠道蠕动、pH 和胃排空时间等因素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口服控释剂型,已用于大生产,随着技术的进步,渗透泵产品越来越多。王超等 [6] 研究了盐酸普萘洛尔药物树脂渗透泵控释片制备工艺,他们采用球面对称设计法筛选出最优 处方组成,其组成是:片心中氯化钠30mg,包衣液中醋酸纤维素与聚乙二醇的比例为5∶1,包衣膜增重8%。最优处方在2~14 h内呈现零级释放特征,24 h累积释放量为94%,其体 外释放理论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且符合设计要求。 1.1.4 多层片 宋洪涛等[7]以舒胸片为模型药物,将处方药物提取精制后采用分散片的制备技术制成片芯, 然后采用压制包衣技术制备了具有3h和6h时滞的定时控释片,与其片芯组合后在体外可于 0、3、 6h依次释药,从而使理化性质不同的各成分在缓释的同时达到了同步释放。 1.1.5 缓、控释微丸 缓、控释微丸以其释药速率受生理因素影响小、可进行多种成分的配伍及制备工艺的程序化、可控化等特有的优点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口服缓、控释制剂的发展方向之一。沙琦等 [8]以 微丸成球性和释放度作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制备格列吡嗪缓释微丸胶囊的处 方和工艺,即最优处方为格列吡嗪5g,微晶纤维素(MCC)4.5g,乙基纤维素(EC)5g,羟丙甲纤 维素K4M 7g,最佳工艺以50%乙醇溶液作为黏合剂,采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微丸,35r/min

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 缓控释微丸为多单元给药系统,为缓控释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缓控释微丸的分类、常用辅料、制备工艺等方面对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标签:缓控释微丸;常用辅料;制备工艺; 缓控释微丸是指普通丸芯通过包衣报上缓控释衣膜或药物与阻滞剂制丸形成的直径在0.5-1.5mm的小丸。缓控释微丸的优点在于:(1)多单元制剂有较多的独立单元,可减少单单元型制剂包衣缺陷带来的突释风险。(2)微丸作为多单元剂型的一种,具有粒径较小、圆整度高,不受胃排空影响,体内吸收均匀的优势。根据治疗需要,可以灵活的采用不同辅料来制备缓释和控释微丸。(3)多单元剂型可以将不同释药行为的剂型单元重新组合以达到新的释药行为。在不改变处方的情况下,多单元剂型可以灵活的改变药品的释药特征,在新药的临床研究中,可以随时调整药品剂量。故缓释微丸是理想的缓控释剂型之一。本文从缓控释微丸的分类、常用辅料、制备工艺等方面对缓控释微丸制剂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缓控释微丸的分类 缓控释微丸主要分为膜控型微丸、骨架型微丸、膜控骨架杂化型微丸。 1膜控型微丸 膜控型微丸是由上药丸芯外包上缓释聚合物制成,可通过缓释聚合物的用量与种类、包衣膜中加入水溶性的物质调节膜控型微丸的释药速率。Siepmann等[1]使用Aquacoat EC 的水分散体制备了不同包衣增重的茶碱缓释微丸,发现在pH1.0与pH7.4的溶出介质中药物的释放均低于10%,当包衣液中加入PV A-PEG 后,药物的释放在包衣增重相同的情况下随着PV A-PEG的比例的增大而加快。 2骨架型微丸 骨架型微丸由药物、阻滞剂与致孔剂组成。通过加入致孔剂与阻滞剂的用量调节骨架型微丸的释药速率。骨架型微丸释药基质包括骨架的溶蚀与药物的扩散。Mehta等[2]使用Eudragit S100与Eudragit L100/55为骨架使用挤出-滚圆法制备了白三烯的骨架型微丸,微丸中通过三醋酸三乙酯的Ian个调节药物的释药速率。 3膜控骨架杂化型微丸 膜控骨架杂化型微丸是在骨架微丸的基础上包上缓释聚合物制成,从多手段控制药物的释放。Bruce等[3]通过膜控材料与骨架材料结合调节2-丙基戊酸钠的释放,采用Eudragit L 30D-55为膜控材料,Methocel E5为骨架材料,双重调节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

微丸制备方法及原理 一 微丸概述 微丸(又称小丸pellet),是指直径约为1mm,一般不超过2.5mm的小球状口服剂型,在制药工业中制备的小丸常在500-1500µm 之间。微丸可装入胶囊或压成片剂,或其它包装供临床使用。也可采用不同的处方及制备方法,将药物制成速释、缓释或其它用途的微丸制剂。 二 微丸成型过程 微丸成核与生长根据不同制丸工艺,其形成基本机理可划分为四种类型,即成核(nucleation)、聚结(coalescence)、层结(layering)和磨蚀转移(abrasion trasion transfer)过程。 1 成核 成核过程是微丸最初形成机理之一,将液体小心加入或喷入药粉中,通过液桥聚集形成空气-水-固体三相核。体系中不断加入固体粉末和粘合剂,丸核数量也随之增加,成核过程主要是靠液桥作用完成的。 2 聚结 聚结过程是已成形丸核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的过程。只有那些表面稍带过量水分的核才能发生有效碰撞。 3 层结 层结过程是描述继续加入原粉到已成核的体系中,使核成长的过程。加入物可以是干燥的,也可以是润湿的,但加入物粒径必须比已成核直径要小,由于每次加入的量较小,核成长速度也较慢。 4

磨蚀 磨蚀转移过程是丸芯在相互撞击过程中,物质从一个丸芯上剥落而粘附到另一个丸芯表面的过程。 三 微丸的制备方法 微丸成型取决于所选制丸设备类型和制备过程。有4种制丸基本类型,即旋转式制丸、层积式制丸、压缩式制丸及球形化制丸. 旋转式制丸是研究最多和最充分的一种制丸过程,亦是最早的机械制丸工艺,其主要设备是旋转式金属容器,容器的形状有鼓形、盆形、碟形等。 旋转式制丸技术第一阶段包括原粉粒子的随机碰撞形成较大粒子(成核)和随后的聚结过程,最终形成较好的丸核,丸核的大小取决于原粉粒子的大小、水分、粘合剂溶液的粘度、基质的湿度、滚动和干燥速度以及其它影响丸核形成的各种因素。 层积式制丸是指药物以溶液、混悬液或干燥粉末的形式沉积在预制成形的丸核表面的过程,沉积物可能是结晶、颗粒或丸核。有两种工艺技术:一种是药物从溶液、混悬液中连续层积在丸核上的液相层积法,另一种是干燥粉末层积在丸核上的粉末层积法。 压缩式制丸是指用机械力把药物及赋形剂压制成一定大小微丸的过程。 球形化制丸技术是将热熔物、溶液或混悬液喷雾形成球形颗粒或微丸的过程。雾化液体在其它制丸技术(如液相层积法)中也被采用,但仅仅是用于微丸成长过程。在球形化制丸技术中,通过蒸发或冷却作用,雾化过程能直接从热熔物溶液和混悬液得到球形颗粒。液体被雾化后,产生很大的表面积,这就进一步增加了雾滴的干燥和冷却效果。 四 微丸的几种制备工艺 1

第十五章 缓控释制剂(2)

第十五章缓控释制剂(2) 第四节注射用缓控释制剂 (一)概述 微囊(microcapsules):是将固体药物或液体药物做囊心物,外层包裹高分子聚合物囊膜,形成微小包囊 微球(microparticles):是指药物分散或吸附在高分子聚合物基质中而形成的微小球状实体微粒制剂特点 1)靶向性,通过被动分布、主动靶向性结合或磁性吸引提高药物在体内局部的有效浓度 2)缓释与长效性,可减少给药次数,降低血药浓度峰谷波动等,生物降解微球具有长效性能 3)栓塞性,微粒直接经动脉管导入,栓塞在肿瘤血管,微粒可直接中断肿瘤给养和载药微粒释放的药物可抑杀癌细胞,起双重抗肿瘤作用 4)掩盖药物不良气味,降低局部刺激性 5)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6)使液态药物固态化 缺点:载药量有限,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复杂 (二)载体材料 囊材的要求: 1)性质稳定 2)有适宜的释药速率 3)无毒、无刺激性 4)能与主药配伍,不影响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含量测定 5)有一定的强度、弹性及可塑性,能完全包封囊心物 6)具有符合要求的黏度、渗透性、亲水性、溶解性等 常用: 1、天然高分子材料:明胶、阿拉伯胶、海藻酸盐、蛋白类、壳聚糖、淀粉 2、半合成高分子材料:羧甲纤维素钠(CMC-Na)、邻苯二甲酸醋酸纤维素(CAP)、乙 基纤维素(EC)、甲基纤维素(MC)、羟丙甲纤维素(HPMC)、羟苯甲纤维素二价酸酯(HPMCCP) 3、合成高分子材料: 1)聚酯类:聚乳酸 2)聚酰胺(尼龙) 3)聚酸酐 (三)微囊的制备 1、物理化学方法: 1)单凝聚法:系指高分子囊材溶液中加入凝聚剂以降低囊材的溶解度而凝聚成囊的方法 明胶微囊的工艺: A)将固体粉末或液体药物分散在已配好的3%~5%明胶溶液中(50摄氏度)搅拌均匀B)将混悬液或乳状液用10%醋酸调节pH至3.5~3.8,加入60%硫酸钠溶液使明胶成囊C)另加入硫酸钠稀释液,在15摄氏度条件下将上述体系稀释至其体积的3倍

包衣缓控释制剂

包衣缓控释制剂(膜控片、膜控微丸)的释药原理、常用辅料、处方设计与研究实例 用包衣技术制成固体缓释剂型是通过包衣膜来控制和调节剂型中药物在内外的释放速率的,因此包衣材料的选择,包衣膜的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种制剂的缓释的成败,虽然有关包衣方面的研究报道很多,但美国药典2004版(USP27/NF22)仅收载了三种具控释膜功能的包衣几十年来一直受到普遍的关注和应用。 一.释药机理 (一)包衣片释药机理 包衣片的释药机理是单纯的扩散释放,药物被包裹在惰性聚合物膜材中,释药速率取决子聚合物膜的性质、厚度、面积以及系统的形状等。 1.聚合物膜性质与释药速率的关系 聚合物膜按照溶质渗透扩散途径可分为三类,即大孔膜、微孔膜和无孔膜。 (1)通过大孔膜的扩散大孔膜是指具有0.05-1.0um大小孔径的膜材,绝大多数药物分子,包括一些生物大分子药物均能自由通过,其扩散过程可用以下公式,表示式中,J是渗透速率;D是药物在释放介质中的扩散系数;K'是药物在膜孔内外释放介质的分配系数,对同一释放系统,K'=1,△c是膜两侧的浓度梯度,ξ、r分别是孔隙率和曲率;L为膜的厚度。

(2)通过微孔膜的扩散微孔膜的孔径范围在0. 01-0. 05um,生物大分子药物分子直径略小于孔径,药物的扩散往往受孔结构的几何性质和药物在孔壁分配的影喃,故扩散过程应考虑聚合物膜对药物扩散系数D′的影响,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kv是聚合物膜对D的减少分数,取决于溶质分子直径与膜孔直径的比值v。有 Kν=10-2/εKp 其中 V=v s/v p 式中vs,vp分别是溶质、膜孔直径;对子不被聚合物材料选择性吸附的溶质分子微孔扩散的v值在0.1-0.5 之间,kp是孔壁介质分配系数. (3)通过无孔膜的扩散无孔膜的“孔道”实际上是聚合物大分子链之间的自由空间,药物经无孔膜的扩散是通过聚合物材料的扩散,可用下式表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