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县石浦镇总体规划

象山县石浦镇总体规划
象山县石浦镇总体规划

石浦镇总体规划(2010~2030)

规划说明书

石浦镇人民政府

2010.08

目录

第一章规划总则 (1)

一、规划编制背景 (1)

二、规划指导思想 (1)

三、上轮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 (1)

四、规划重点与技术路线 (2)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3)

六、规划依据 (4)

第二章区域发展关系分析 (4)

一、长三角区域层面——石浦镇是特色鲜明的休闲渔港 (4)

二、宁波市域层面——石浦镇成为“卫星城市”之一 (5)

三、三门湾次经济圈层面 (5)

四、象山县域层面 (7)

第三章现状研究 (8)

一、现状概况 (8)

二、发展条件SWOT分析 (13)

第四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14)

一、城镇性质与职能 (14)

二、发展目标 (15)

三、发展战略 (16)

第五章城镇发展规模 (18)

一、人口发展规模 (18)

二、用地发展规模 (21)

三、城镇化发展水平 (22)

第六章空间管制规划 (24)

一、空间管制目的 (24)

二、镇域资源环境分区 (24)

三、建设限制分区 (24)

四、空间管制措施 (25)

第七章城镇空间发展与总体布局 (26)

一、城镇空间发展分析 (26)

二、规划总体布局 (29)

第八章居住用地与住房发展规划 (33)

一、现状分析 (33)

二、住房发展目标 (34)

三、居住用地规划 (34)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36)

一、现状分析 (36)

二、需求趋势分析 (36)

三、发展目标、策略及规模 (37)

四、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37)

第十章城镇更新改造规划 (40)

一、更新改造范围 (40)

二、现状分析 (40)

三、更新改造目标 (40)

四、更新改造策略 (41)

五、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策略 (41)

第十一章综合交通发展规划 (42)

一、交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42)

二、发展目标与策略 (43)

三、对外交通规划 (43)

四、城镇道路交通规划 (44)

第十二章产业发展规划 (47)

一、产业发展现状 (47)

二、产业发展目标 (49)

三、产业发展策略 (50)

四、产业空间布局 (52)

五、主导产业的选择与对策 (53)

第十三章岸线利用规划 (55)

一、现状概况 (55)

二、发展目标与定位 (55)

三、岸线分段规划指引 (55)

第十四章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规划 (57)

一、现状分析 (57)

二、规划原则与目标 (58)

三、保护与利用规划 (59)

第十五章旅游发展规划 (62)

一、旅游资源分析与评价 (62)

二、发展策略 (63)

三、旅游空间布局规划 (64)

四、旅游线路 (64)

第十六章生态建设规划 (65)

一、现状问题 (65)

二、规划目标 (65)

三、生态网络结构 (65)

四、生态建设指引 (66)

第十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67)

一、现状分析 (67)

二、规划目标 (67)

三、绿地系统布局结构 (68)

四、绿地分类规划指引 (68)

第十八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69)

一、给水工程规划 (69)

二、排水工程规划 (70)

三、电力工程规划 (71)

四、通信工程规划 (71)

五、燃气工程规划 (72)

六、环卫工程规划 (73)

七、环境保护规划 (73)

第十九章综合防灾规划 (77)

一、现状分析 (77)

二、总体目标 (78)

三、专项防灾规划 (78)

第二十章建设用地控制 (80)

一、密度管制总体思路 (80)

二、密度分区依据 (80)

三、密度分区规划 (80)

四、城镇四线控制 (81)

第二十一章景观风貌与总体城市设计 (82)

一、景观风貌特征 (82)

二、存在的问题 (82)

三、景观风貌规划 (82)

四、总体城市设计导引 (83)

第二十二章发展时序规划 (84)

一、分期建设原则 (84)

二、规划建设时序 (84)

三、近期建设规划 (85)

四、远景发展构想 (88)

第二十三章规划实施保障 (89)

一、实施保障政策 (89)

二、规划评估与监察机制 (89)

第一章规划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1.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新时期发展诉求

2008年4月22日经国务院第524号令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实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明确规定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应当整体保护,保持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不得改变与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观和环境;应当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保护规划,控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人口数量,改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居住环境;应当符合保护规划的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不得对其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构成破坏性影响。在新规定下,石浦镇如何在历史文化风貌保护的条件限制下,求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需要本次总体规划作出明确的规划指引和发展策略。

2.新城乡规划法下城镇发展建设管理的操作要求

在日渐强调城乡统筹发展,城镇建设管理越来越要求实效性与可操作性强的各层级规划指导。总体规划在调控城市空间资源配置、协调城乡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总体规划指导下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更是城市建设管理中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重要依据。石浦镇在新的发展条件下,需要新一轮的规划来指导城镇建设管理。

3.“中心镇”到“卫星城市”的跨越

石浦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去年12月,2009年,宁波市委批复了《关于象山县石浦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卫星城市试点方案的批复》(甬党发【2009】154号)这意味着石浦将实现从“象山中心镇”到“宁波卫星城市”的历史性跨越,从而对总体规划的定位与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处于“三门湾次经济圈”核心位置

“三门湾次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将有利于经济圈内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洼地”效应,扩大接轨大上海的叠加优势,提升区域的整体竞争力。

从地理位置上看,石浦镇位于象山县南部,处于三门湾次经济圈的中心,是三门湾次经济圈另外两个城镇联系象山县的门户,因此三门湾次经济圈的发展对石浦镇的影响重大。5.石浦镇快速发展的需求

《象山县石浦镇总体规划(调整)2003~2020》自实施以来,对城镇建设宏观管理、促进石浦镇经济、社会、环境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对规划布局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适应新的发展背景与用地布局的切实需求,开展新一轮的总体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二、规划指导思想

(1)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石浦镇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建设可持续发展新石浦,推动石浦镇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根本性转变。

(2)提升石浦镇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加强区域联系与合作,促进石浦镇与宁波市其它城镇的协调发展。

(3)适应沿海产业带价值链重组的经济格局,推动石浦镇的产业结构向自主创新的低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两个方向发展转型。

(4)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以人为本,提高石浦镇居民的生活质量。

(5)培育和强化石浦镇的历史文化特色,提高建设标准和环境质量,建设适宜居住和创业的石浦。

(6)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总体规划的公共政策属性和宏观调控职能,统一规划、综合协调。

三、上轮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

1.《象山县石浦镇总体规划调整(2003-2020)》主要内容回顾

(1)规划范围:石浦镇镇域。

(2)城镇性质: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象山县域南部经济、文化中心;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旅游和港口城镇。

(3)城镇人口规模:

2005年,镇域总人口11万;镇区总人口7万人;城镇化率65%。

2010年,镇域总人口12.5万人;镇区总人口9万人;城镇化率75%。

2020年,镇域总人口15万人;镇区总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85%。

(4)城镇建设用地规模:1520公顷。

(5)城镇空间结构:带状+组团;两区+三中心。

2.《象山县石浦镇总体规划调整(2003-2020)》评价

2.1 实施成效

(1)镇区功能及用地调整置换加快,城镇中心区服务职能和辐射能力进一步提升

长期以来,由于地形条件的限制,石浦镇区在空间上主要局限在老镇区。老镇区内各种用地低水平混杂开发,工业用地与生活居住用地混杂,缺乏公共绿地,自然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传统风貌特色逐渐丧失。

近几年来,在03版总规的指导下,石浦镇对城镇功能进行了空间调整和迁移,工业用地开发重心逐渐向西外移,老镇区工业用地开发比例缩小。除此之外,石浦镇近几年在老镇区兴建了一批公共服务设施,诸如大型酒店、超市商场、滨水广场等的建设,进一步加强了老镇区作为石浦城镇中心区的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

(2)城镇发展迅速,各项基本条件不断完善提高了宜居性

石浦镇近年来经济发展较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土地资源的保护利用较好,基本农田、生态保护区、山体等得到有效的保护;城镇环境质量不断提高,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要求;镇区的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城镇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城镇宜居性在象山县乃至宁波市都具有比较优势;

(3)各项决策与保障机制已初步建立

规划委员会制度建立并运行良好,有效保障了规划的科学、民主决策;通过媒体、网站、展览等多种方式进行规划信息公开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规划编制、审批和实施过程中,通过问卷调查、公示等方式,鼓励居民参与规划。

2.2 需进一步调整深化之处

(1)城镇现状发展规模与规划预期相差较大

03版总规预测镇区近期实际居住人口为11万人。用地规模为1128.07ha,人均用地面积为90.25 m2。

2009年,城镇建成区现状人口为5.47万人,用地766.50ha,人均用地面积为140.2m2,城镇现状发展规模与规划预期相差较大,远远没有达到规划预期的规模水平。

表1-1 石浦城镇规模现状与近期规划对照表

近期规划现状

人口规模(万) 11 5.47

用地规模(ha) 1128.07 766.50

人均用地面积(m2) 90.25 140.2

(2)城镇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布局突破03版总规布局结构

由于近几年工业的迅速发展,加之老镇区用地的调整置换,于2008年规划昌国盐场为石浦科技园区,与03版总规将昌国盐场作为发展备用地不符,工业建设布局突破03版总规的用地布局结构。

(3)公共绿地缺乏

现状镇区公共绿地面积有4.07公顷,人均公共绿地仅0.7m2,仅占城镇建设用地的0.53%,距离近期人均公共绿地7.14m2还有较大差距,原规划的绿地指标难以实施。

镇区的公园基本没有建设,现状没有公园。其它各类小游园、街头绿地建设缓慢,整个镇区的绿化环境没有根本改善,甚至还有部分绿地被其他建设用地蚕食。

(4)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满足不了日益提升的居民需求

03版总规实施以来,城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体育、教育、医疗、文化等设施满足不了日益升级的居民需求,对石浦镇的宜居性有一定影响。

四、规划重点与技术路线

1.规划重点

本次总体规划旨在充分挖掘石浦独特的自然条件、环境资源和深厚的渔商文化,为石浦港发展成为经济基础厚实、旅游开发多姿多彩、海岸线利用美丽活力的宁波市卫星城市提供指引和发展策略。

(1)城乡统筹发展

适宜石浦城镇与乡村联共发展的城乡统筹规划。合理分配各村镇人口;合理安排城镇和村镇建设用地;为各村镇建设发展提供指引;提出设施共享原则。

(2)城镇发展规模与方向

适宜石浦镇未来发展的规模容量和各类型用地安排的发展方向。为石浦城镇未来常住人口提出设想与人口策略;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形成工业成园、商业成片、旅游服务成线的规划布局。

(3)城镇性质

适宜石浦镇发展的功能定位。需要规划提出明确的、可实现的城镇性质,构建石浦未来发展蓝图。

(5)综合交通

适宜石浦镇对外开放发展的交通系统。对外,沿海高速和三门口大桥的全线贯通使得石浦与县城、高塘的联系更加便捷。是否需要规划新的道路直接联系石浦与大塘港(晓塘、定塘、新桥),形成快捷的旅游

专线。对内,新区开发(昌国盐场)的道路组织、石浦陆域与众多海岛的联系(尤其是铜钱礁、对面山)也是需要重点解决。

(6)公共服务设施

适宜石浦服务全镇人民并能辐射周边乡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需要着重解决满足大众日常活动和娱乐的体育场馆、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

(7)城镇景观风貌

适宜石浦展示城镇特色风貌。规划应指引石浦展示其作为历史文化名镇、滨海渔港城镇的景观风貌,对历史街区和建筑;滨海建筑都应提出相应的景观控制要求。

(8)市政基础设施

适宜石浦未来规模拓展的市政基础设施布局。注重新区的市政设施与管线同步建设,特别重视排水体系的建设,坚持做到雨污分流,污水100%处理后排放;规划为建立燃气系统提供指引。

2.技术路线

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专题研究

城镇特色

项目组织

前期准备

现场调研

现场踏勘

部门交流现状分析

资源优势现状问题

目标与需求

规划方案

总体规划实施评价报告

题研究

城镇发展规模专题研究城镇定位专题研究空间发展战略专题研究产业发展专题研究

五、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

1.规划期限

近期:2010—2015年 中期:2016—2020年 远期:2021—2030年 远景:展望至本世纪中叶

2.规划范围与规划层次

2.1 规划范围

本次总体规划确定的范围为石浦镇行政辖区,即石浦镇域范围,陆域面积为121.6km 2

2.2 规划层次

依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和《镇规划标准》的要求,石浦镇总体规划的规划层次应分为镇域和镇区两部分,但从石浦镇实际情况出发,由于受到地形条件及行政区划的影响,石浦镇城镇主要发展的陆域地区,石浦镇区范围已覆盖了多个周边村庄,且发展之势不减,预计至规划期末,石浦镇村庄数量将会大幅减少并入镇区,石浦镇域与镇区的界限将会十分模糊,如若仍旧按照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进行编制,将会造成规划内容的大幅度重复,因此在考虑方便规划管理,重视城乡统筹,实现设施共享等方面,并参考了

北京和深圳等特大城市相关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方法后,决定本次规划不再将石浦镇分为镇域和镇区两个层次分别进行规划设计,而是采用城乡统筹规划设计,即对石浦城镇做统一规划。

本次规划中,将北部的村庄和昌国盐场、西部的村庄和打鼓峙岛以及东部诸海岛等地区与原镇区进行统一规划,规划范围有所扩大,且规划重点亦不尽相同,因此适当的分区将有利于规划的合理性与实施性。

2.3 规划分区

考虑城镇化率和城镇人口规模的预测以及人口分配,因此在本次规划中将石浦镇做四个分区,统一规划,差异发展。 将石浦镇分为:中部核心提升区、北部产业发展区、西部统筹发展区、东部海岛区 。

六、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01;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04;

(3)《镇规划标准》2007.05

(4)《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1993.5;

(5)《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2002;

(6)《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08-2020)》

(7)《宁波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象山县域总体规划(2005-2020)》

(9)《关于象山县石浦镇深化改革加快建设卫星城市试点方案的批复》(2009)(10)关于推进农村住房制度改革和住房集中改建暂行办法(2010)

(11)石浦镇政府工作报告(2010)

(12)象山县城乡联网供水规划(送审稿 2007)

(13)象山县高压电网规划(2006)

(14)象山县中压电网规划(2006)

(15)象山县石浦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2004)

(16)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石浦中心渔港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2002)(17)宁波——舟山港总体规划象山港和石浦港区部分(2009)

(18)浙江省象山县石浦镇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004)

(19)象山县海洋功能区划(2007)第二章区域发展关系分析

一、长三角区域层面——石浦镇是特色鲜明的休闲渔港

1.大型交通设施建设促进石浦镇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使处在长江三角洲“之”字结构末端的宁波区域,将进入上海2小时公路交通圈,从而整体上提升与上海的相关性。在“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这一浙江省新的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宁波区域的各级城镇和旅游产业将面临着一次新整合。

象山港大桥和沿海高速公路的建设将丹城至宁波的距离缩短为49公里,属“半小时”旅程,与杭州、嘉兴、上海、苏州等城市达到“同城交通”实现台州一小时、温州二小时,由此将打造一个开放式、快捷化的区域大交通网络。

石浦连接线使南部石浦镇北接宁波,西连温台,从根本上改变石浦镇交通末端的地位,一跃而居长江三角洲地区向浙南地区辐射延伸的中介地段,为社会经济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创造了条件。随着沿海高速公路石浦连接线的确定和石浦港路岛交通三门口大桥的建成,石浦镇北连新桥、定塘、晓塘三乡镇,南接高塘、南田两岛,为进一步加强石浦镇的中心聚集和扩散作用创造了条件。这也加快了石浦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进程。

2.石浦镇具有独具特色的资源优势

浙江拥有较长的海岸线,滨海旅游是其旅游业的一大亮点,石浦镇作为浙江省著名的渔港,这个弯月形的海港被石浦城镇陆域、东门岛、对面山岛、南田岛、高塘岛所环抱,构成一个多口的封闭型港湾。“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这优美的古诗,描绘的正是石浦渔港这样独特的地理风貌。

石浦古镇已有600年历史的,沿山而筑,被称为“城在港畔,山在城中”。据说,像石浦这样迄今还保持完好的临港古镇,在全国已成“孤本”。余秋雨称其为“一座活着的渔文化古镇”。目前,正按照打造“一港一带三区三岛”的发展格局,建设具有滨海渔港特色的休闲旅游胜地:提升“一港”——石浦港,以石浦港为中心,开发环港游。建设“一带”——环石浦港滨海景观廊带,建设环石浦港高档景观别墅区,开发利用包括东门岛、铜钱礁、小山礁、大网垂礁等石浦港港内岛礁,提升石浦港口旅游城市魅力。开发“三区”——半边山高档旅游度假区、中国渔村、中国渔港古城,将半边山景区建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单体休闲度假项目,将中国渔村建成中国东海岸最大的海滨休闲旅游度假区,将渔港古城开发成为独具特色的渔俗文化风情体验区。发展“三岛”——渔山岛、檀头山岛、东门岛。以渔山岛为中心,举办国际海钓活动,

打造东海第一钓场;开发檀头山岛,打造高端休闲度假基地,打造中国的“檀香山”;开发东门岛,建成华东地区最具特色的渔俗文化村、休闲渔业基地。

渔山列岛位于石浦港东南47.5公里的洋面上,由65个岛礁组成,陆地总面积2.3平方公里,分北渔山、南渔山、五虎礁三群。这里碧海奇礁,风光优美,海水透明度达10米以上,站在礁岩上可看到各种鱼类在水中畅游,海澡类、贝壳类沿岩布列,特别是矗立于悬崖之巅的国际灯塔,庄严的国境碑,波涛汹涌的仙人桥,雄伟多姿的五虎礁,绝壁千纫的悬崖,崖边蔓延开着黄花的仙人掌,金光万道的日出,情趣怡然的采捕更具魅力。

檀头山岛在象山半岛东南方向的大目洋与猫头洋之间,面积为11余平方公里,檀头山岛均为火山凝灰岩构成,岗峰连绵,百米以下山峰有14座,很少平地,山野之间植被良好,灌木丛生,鸟语花香。岛中海湾众多,天然的奇岩,洞穴,沙滩置于其间,好一幅东海海面上秀美风景画。在檀头山岛中部,有本岛最核心的景区——姊妹沙滩。组成檀头山岛的,实际上是两个互不相连的孤岛,而两岛之间,大约也就一公里海面,天造地设,由一条海中沙埕将两者相连了起来。这条沙埕,向东面的,是海沙滩,老百姓叫其为外沙头。向西面的是卵石滩,老百姓叫其为里沙头。里外沙头,一埕相连,真是形同姊妹。

东门岛地理位置独特,为石浦屏障,宋立东门寨为象山历史第一兵营。岛上有着很多古迹、遗物,如建于明初的老道头官基山麓妈祖庙,占地面积二千多平方米,建筑面积一千二百平米,岛上还有一个关于妈祖的奇特的风俗:传说,妈祖曾来过此岛,于是当地渔民择选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黄道吉日,扬帆北上岱衢洋捕鱼,举行妈祖寿辰庆典暨欢送亲人出海,这在我国沿海实属罕见。如今这一习俗已演绎成中国开渔节中一项重要活动——妈祖巡安烟火晚会。岛上还有古老的城隍庙、王将军庙、东门庙,有宋、元、明三朝所筑卫寨城墙和烽火台,有民国初建的门头山灯塔,有近年修复的清代古炮台、蔡元培雕像和题词碑等,还有高十余米的海上女神妈祖。

二、宁波市域层面——石浦镇成为“卫星城市”之一

1.宁波市“卫星城市”的建设

2009年底,宁波市为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发布了《中共宁波市委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中心镇改革加快卫星城市发展的若干意见》(甬党[2009]12号),正式确定了将余姚泗门镇、慈溪观海卫镇、奉化溪口镇、宁海西店镇、象山石浦镇、鄞州集士港镇、江北慈城镇等七个城镇作为第一批宁波市卫星城市试点,要求七镇遵循城市化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产业现代化为依托,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高起点规划,整体推进,争取通过5年左右的试点,实现石浦镇从中心镇到卫星城市的历史性跨越。2.“卫星城市”对于石浦镇和的意义

宁波市推行“卫星城市”的试点工作,对石浦镇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

(1)深化体制改革

宁波市卫星城市建设的核心是扩权强镇建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是要深化改革发展,也就是要通过加强改革创新来破解体制机制上的束缚和制约,为加快卫星城市建设提供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保障。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涵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农房两改”和保障性住房改革、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投融资体制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等各个方面。

(2)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小城镇因其地理性和灵活性等诸多因素,在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过程中,具备一定先天优势。宁波市推行“卫星城市”试点建设,是加快小城镇的快速发展,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创新举措。

(3)推动经济转型升级

宁波市通过“卫星城市”的建设,以开发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以城镇化大平台带动集群化大产业、战略性大项目、总部型大企业,推动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三、三门湾次经济圈层面

三门湾次经济圈是一个在宁波都市经济圈和台州都市区之间形成的,具有快速成长性的经济区域,核心范围包括三门、宁海、象山三县,共50个乡镇,陆域面积339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040平方公里。1.石浦镇必将实现从“环石浦港时代”向“环三门湾时代”的跨越

1.1环三门湾区域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2008年环三门湾区域的人均GDP约3.24万元,比浙江省42214元的人均GDP(按常住人口计算)少了近1万元。它的人均GDP不仅低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而且还低于全国沿海城市的平均水平。在中国东部沿海一带,环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目前的经济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而环三门湾区域处于杭州湾产业带和温台沿海产业带的中间地段,它的经济在东部沿海一带就相当于一个凹陷的断层带,加快环三门湾次经济圈的发展已经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协调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而从三门湾区域的外部政策环境和内部资源来看,三门湾区域的形成有其历史必然性。

首先,三门湾区域是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平台。浙江省政府在大力实施港航强省战略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建设海洋经济发展带,并正在积极争取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三门湾区域是重要的战略储备空间。

其次,三门湾区域具有得天独厚的综合优势,一方面,在这一区域中土地资源丰富,可利用的完整土地多达100多平方公里,这在宁波乃至浙江恐怕也是绝无仅有;另一方面,区域内港口资源优势也是非常明显,这为发展大工业大产业提供了可能。

第三,该区域具有一定的腹地,除了整个三门湾流域面积3160平方公里外,通过宁海“一环八射、三纵七连”大交通体系建设和沿海高速复线的建设,可以进一步辐射到浙江中部的新昌、嵊州一带,甚至到南部的台州、温州一带。

1.2石浦镇与三门湾区域地理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石浦镇是象山县乃至宁波市对接环三门湾区域的门户城镇。石浦镇南邻鹤浦镇、高塘岛,东接东门岛,处于象山县的南部、环三门湾的中心区域。拥有着全国六大海港之一的石浦港,与宁海、三门两县水域交通便捷。

其次,石浦镇与环三门湾区域的的资源、文化同源性。环三门湾区域地缘相连,人文相通,资源相似。一直以来,三地之间民间的、非官方的交流合作比较频繁。

1.3走向环三门湾时代是石浦镇空间发展的必然选择

由于石浦镇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一直以来是其空间发展的制约因素,2009年石浦镇被宁波市列为七个“卫星城市”之一后,石浦镇由“城镇”转变为“城市”的快速发展需求与其自身土地、劳动力资源匮乏的矛盾加剧,参与环三门湾区域的合作,既可提高石浦镇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缓解土地资源的压力,又可为石浦镇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土地资源一直以来都是制约石浦镇发展的主要因素,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要想实现城镇的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石浦镇参与环三门湾的区域合作,尤其是产业的互补和合作,可推动石浦镇的产业升级,促使石浦镇由粗放式发展向集约化发展转变,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土地资源的压力。

劳动力资源是另一个制约石浦镇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石浦镇被列为宁波市“卫星城市”之后,其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也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也必将大大提高。“三门湾次经济圈”的形成扩大了石浦镇空间发展的腹地范围,为石浦镇劳动力资源的需求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以上两方面看,实现从“环石浦港时代”向“环三门湾时代”的跨越是石浦镇的必然选择。2.石浦镇是环三门湾区域内的发展极核之一

2.1石浦镇经济发展处于环三门湾区域的领先水平

2005年,三门县的生产总值达4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89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368元和4846元;宁海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06.7亿元,生产总值达到129.8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688美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440元和6919元;象山县的生产总值达到13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585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600和6900元。

通过对以上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在环三门湾三县中象山县和宁海县的经济发展比较好,而三门县的经济比较落后。石浦镇是象山县环石浦港区域和南部区域中心,2006年度全镇工农总产值98亿元(其中渔业产值13亿元),财政收入2.55亿元,农渔民人均收入7860元。2008年石浦镇的资产投资额位居象山县的第二位,各项经济指标在三门湾区域都处于领先水平。

2.2石浦镇城镇规模位于环三门湾区域内同级别城镇的前列

至2009年,石浦镇镇区人口达到5.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达到7.6平方公里,在浙江省同级别的小城镇里,石浦镇的城镇规模处于位于全省前列。从环三门湾区域内的象山、宁海和三门县来看,石浦镇的规模和人口密集程度都远远超过三县的平均水平(见下表)。

表2-1 石浦镇与象山、宁海、三门三县的人口密度一览表

行政范围象山县宁海县三门县石浦镇

人口密度451人/平方千米382人/平方千米314人/平方千米1069人/平方千米

由城镇规模带来集聚效应使得石浦镇的经济发展更有效率和活力,仅从2008年到2009年一年的时间里,它的资产投资额就从19570万元增长到了 36367万元,增长率高达85.8%。其中工业投资额从16696增长到21399,年增长率达到28.2%,而这其中投资到技术改造的从9400万元增长到13193万元,增长率为40.4%,相较而言整个象山县的资产投资额增长率仅为28.3%。

2.3石浦镇对周边乡镇经济发展具有带动作用

石浦镇是象山县的中心城镇,对其周边的乡镇经济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在环石浦港区域,石浦镇对高塘镇、鹤浦岛乡影响很大。渔业、港口、水产品加工业的发达对其周边乡镇都有着带动作用,高塘镇

和鹤浦岛乡是位于环石浦港区域的南部岛镇,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高塘镇在石浦镇的带动下有望发展成为环石浦港区域面积最大的发展用地,而鹤浦岛镇则成为石浦港运输货物的中转站,石浦镇带动了环石浦港区域经济的发展。

在环三门湾层面上来看,石浦镇所处的地理位置对其带动象山县、影响环三门湾区域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先天优势。石浦镇处于象山县的南部,是象山县与环三门湾其他区域交流的一个窗口城镇。环石浦港区域作为象山县的一个增长极对环三门湾其他区域的经济也有着一定的带动作用。

四、象山县域层面

1.宁波市“卫星城市”的地位赋予了石浦镇部分县级行政管理职能近年来,宁波把加快中心镇培育作为推动城镇化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中心镇培育取得良好成效的基础上,又推进一批发展潜力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中心镇向卫星城市跨越发展,将用5年左右时间把这些中心镇发展成为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集约、社会和谐、各具特色、充满活力、服务优质的现代化宜居宜业小城市,成为宁波大都市圈的有机组成部分,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卫星城市的新型城市体系。而石浦镇作为试点镇,已在真正意义上向卫星城市迈进。

石浦镇在面对城镇转型的一系列问题上,在行政方面采取了“向体制要权利”的措施,将原先的机构设置作了重新洗牌。扩权之后,石浦镇政府的办事机构从近10个常规或临时的办公室,调整为“三办六局二处一中心”12个新的内设机构,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下放,极大地提高了机构的办事效率。石浦镇从镇向城跨越,其党委、政府的主要职能,已从传统的以“三农”工作为主向统筹城乡、发展城市、管理城市的模式转变,为石浦镇城市建设提供行政保障。

2.石浦镇经济在象山县域内处于领先地位

石浦镇作为象山县发展重镇,经济优势较为明显。据统计,石浦镇2009年前三季度投资总额达到3.6亿元,同比增长86%,各项指标在象山县所有乡镇中均位居前列,经济实力在象山县域内处于领先地位。石浦镇海洋经济最为发达,海洋捕捞、临港工业、海洋旅游业等均具较强实力和发展潜力,同时大力推进工业基础项目建设,加快引进项目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精品,推进渔业产业升级,提升休闲渔业等特色产业。石浦镇经济产业形式逐步走向多元。

(1)渔业:石浦渔业产业发达,拥有各类渔船1500余艘,渔业固定资产超过10亿元。近年来全镇水产品年捕捞量保持在28.8万吨左右,渔业产值14亿元,约占宁波市的40%,名列全国乡镇前茅。石浦镇同时还是华东地区的水产品交易中心,年水产集散量达40万吨以上,现已形成集泊位、收购、销售、运输、冷冻、冷藏、渔需物资供应、金融、电讯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水产品交易市场。

(2)工业:石浦工业门类众多,现有企业650余家,从业人员达1.66万人,已形成水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医疗器械、食品生产、船舶修造为主,其他门类为辅的产业结构。其中,具有区域特色的水产品深加工企业已成气候,精深加工发展较快;临港型工业发展前景看好,一批临港项目相继启动建设;园区建设卓有成效,石浦水产品工业园区被授予成为“国家首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水产食品加工基地”。

(3)旅游业:石浦旅游业起步于1997年,重点打造特色渔港古城旅游,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一定规模,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提升。同时,石浦镇不断加强旅游服务环节的配套工作,努力推进旅游产业化,有效带动了石浦宾馆餐饮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同步发展,使得石浦镇逐步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旅游大镇。

3.石浦镇是象山县域南部的文化中心

石浦是我国最早的海洋渔业发祥地之一,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石浦因渔而兴港,也因港而兴渔,使其成为历史上沿海中路一个重要的渔港、商港、军港。而作为典型的浙江沿海渔镇,石浦镇的传统民俗活动与风俗同样源远流长,独具特色的渔文化也使得石浦成为浙江省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象山县域南部的文化中心。

第三章现状研究

一、现状概况

1.区位地理关系

1.1 地理位置

象山县石浦镇地处东海之滨、象山半岛南端,位于东经121°48′~121°57′,北纬29°08′~29°13′,处于以上海为龙头,浙江、江苏为两翼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宁波港口群的重要组成,目前为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北接新桥、定塘等乡镇;西扼门湾;南与鹤浦、高塘隔港相望;东临大目洋、猫头洋,是象山县南部的区域中心。行政区域由镇本土和檀头山岛、东门岛、对面山岛、半招列岛、渔山列岛等众多岛屿组成,镇本土呈东北—西南走向,带状形态,陆上海岸线长108km,全镇陆地面积121.6km2(含海岛面积19km2)。

1.2 区位关系

从宁波市域层面来看,石浦镇地处陆域南端,是全国六大中心渔港之一,四大民众渔港之一。2009年,浙江省规划石浦港为宁波——舟山重要组成港区,具备发展成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的条件。

从区域层面来看,石浦镇地处三门湾次经济圈中心,是三门湾地区的东部门户,是台州市、温州市与宁波市衔接的必经之地。

从象山县层面来看,石浦镇是象山县对外开放的“南大门”,是象山县休闲旅游“黄金海岸”的重要组成部分。

2.历史沿革

石浦镇历史悠久,原系村落,始建年代无考,因先民聚落于大金山麓狭谷中,三面环山,以“溪流入海处山岩直逼海中”,而得名石浦。据记在早在汉代,其港岛已被利用,《汉书·地理》有“鄞东南越天门山者,东门也”之述。唐神龙二年象山立县,石浦即为所属村落。宋属归仁乡后门保。明属归仁乡三都。清顺治十八年居民内迁,康熙二十三年展复,属归仁乡二十、二十一都,宣统二年属昌石镇。民国元年划归南田县,并移治于石浦,翌年复归象山县,南田县治还迁樊岙。18年,析为南熏、西成、北平、东来4镇,东门、金平、南雅、星桥4乡,合檀头山、对面山、渔山三岛为三山乡,属南田县。24年,合4镇为金山、东来2镇,合4乡为金雅、南星2乡。翌年,2镇合为石浦镇,2乡合为金星乡。29年,三山乡属三门县。35年,东门乡并入石浦镇。

1949年7月解放,属石浦区。1951年析为石浦、延昌、东门、番头、横屿、金星6镇乡。1952年,三门县之南田区归属象山县,檀头山、对面山、渔山三岛划归石浦区,对面山划归东门乡。1953年,石浦镇升为县直属镇,延昌划入城区。延昌、石浦两片由山岙向渔港路一带发展,这是石浦镇现代城镇建设发展的第一次跨跃。1984年番头乡并入,划入原昌国乡的五爱、汝溪等10村,里塘、上塘、中央塘3村6自然聚落也划入城区,全镇面积从4.7平方公里增至33.46平方公里。1992年撤区扩镇金星、东门、檀头山3乡并入石浦镇,东门划入城区。这一时期,城区建设跳出了原沿山谷发展的用地束缚,沿石浦港向西发展,实现了石浦镇现代城镇建设发展的第二次跨跃。 2002年昌国镇并入石浦,镇域范围向北延至昌国盐场,构成了现状三面临海一面靠山的自然地形地貌。

3.行政区划

石浦镇由原东门乡、檀头山乡、番头乡、金星片及昌国镇等六个乡镇合并而成。下辖54个行政村、2个居民区、8个社区。

社区:海宁、凤凰、荔港、文兰、九市曲、延昌、塘头港、金屏;

居民区:东门、大明;

行政村:石浦渔村、延昌、檀兴渔村、金山渔村、渔山渔村、兰家、平岩渔村、铜瓦门渔村、向浦、坦塘、司前、沙塘湾、下洋墩、上金鸡、下金鸡、平阳厂、南向、马峙、树桥头、星塘、晓湾、朝天门、井水、蒲湾、低峧、雷公山、上湾、蒋家湾、横峙、横峙渔村、番头岙、中心、北山、对面山、金丰、昌明、昌桥、九井、金架山、东卫、大桥、鸡鸣、马盘、新鹤、东门渔村、凤上山、蛟龙、西边、东边、下塘、南汇、横路桥、五新、东丰。其中石浦渔村、东门渔村、檀兴渔村是石浦镇3大渔村。

4.自然环境条件

4.1 自然条件

4.1.1 地质

石浦位于余姚--五乡北西向隐伏断层。西起余姚,沿姚江谷地向东延伸,经过宁波市老三区、邱隘、五乡,至象山港,长约80km,主要由宁波--邱隘、洪塘--宝幢两条隐伏断层组成。断层控制了姚江谷地的展布和沉积,沿断层有第三纪安玄岩体侵入,后期安玄岩又遭破碎、蚀变,第四纪初有玄武岩喷溢,并控制谷地地貌单元界线呈直线状。第四纪中更新世晚期断层有过活动,沿断属层有低温地热异常和数次微震

分布。

4.1.2 地形地貌

石浦镇背山面海,大陆部分,东北属沿海丘陵地貌,城区处滨海阶地,西高东低,一般海拔20~28m,沿港3~4m,平均海拔15m;西南多为海积平原,面积约30 km2。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大明山主峰海拔425.2m,为最高峰。岛屿部分,多属海岛丘陵,檀头山地势高峻,主峰海拔225m。打鼓峙及对面山、东门岛有小块平原,均围垦而成,总面积约1.5 km2。

石浦港在半岛南端,被大陆以及东门、对面山、南田、高塘4岛环抱。东北折东西走向,略呈弯月形。长21公里,主干线长18公里,宽0.35公里—3公里,面积27平方公里。沿线长77公里,有铜瓦门、东门、下湾门、利门、三门5个水道,东接大目洋,西连三门湾。花岗岩底,淤泥厚约2米。平均水深6米-33米,东北部汰网屿附近44米-62米。岛11个,礁6个,万艘千吨级以上船只可避诸向大风。地处东海各大渔场中心,历为沿海各省市渔船避风、补给、投售、锚泊基地,为国家一级群众渔港。

4.1.3 气候

石浦镇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夏长春秋短。年平均气温16.2℃;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393mm,一年四季降雨主要集中在两个雨期,即4-7月份的梅雨期和7—10月份的台风期;沿海平均风速为5.6m/s(4级),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多为偏南风,春秋两季风向多变。灾害性天气较多,其中台风、暴雨成灾较为频繁。台风是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之一,5-11月为台风影响季节,其中7-10月还可直接登陆象山。平均每年约出现2次。暴雨大多出现在6、8、9三个月,主要由台风及梅雨造成,暴雨雨量集中,雨势猛。时间短、强度大,易造成山洪爆发,农田积水内涝。

表3-1 石浦镇域气象情况

平均气温(℃)降水量(mm) 日照时数(h)相对湿度(%)全年17.4 1349.5 1621.3 75

1月 5.6 52.8 58.4 77

2月 4.3 54.4 136.6 70

3月11.4 53.2 167.5 73

4月15.6 94.6 101.9 75

5月20.6 85.3 178.6 74

6月24.8 239.1 43.1 81

7月29.5 129.4 225.1 74

8月28.1 159.9 188.1 77

9月26 311.3 131.1 79

10月20.8 58 127.3 78

11月14 86 118 74

12月8.4 25.5 145.7 68

(资料来源:2005年象山年鉴)4.1.4 水文

(1)陆域水文

石浦镇陆域内河流短促,水源不丰。1983年开通金石引河,引大塘港水入石浦。石浦镇背山面海,自成独立水系。山丘溪涧密布,大多源短流急。境内的地表水主要有大塘港河水系,为大塘港河的末端,大塘港河总蓄水量为8000万m2,1983年开通金石引河,引大塘港水入石浦。镇域内主要河流有4条:金石引河主流长11km;鸡鸣河主流长4.75km;长塘河主流长6km;坦塘河主流长1.75km。

石浦镇地下水分两种类型,即裂隙水和孔隙潜水,裂隙水分布在周围山区,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孔隙潜水主要分布在平原区,含氟量较高,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其次是裂隙水。一年内地下水径流高峰分别在4—7月(黄梅期),7—10月(台风期)。深层地下水埋深一般在60m以下。

(2)海洋水文

全年平均水温为18.7度,冬季最低为6.4度,秋季最高为28度;海水盐度为22.7~30.9度,石浦港属半封闭式海港,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潮,潮差大,平均潮差超过4m,是一个强潮区,港中大小潮流差异显著,平均潮流流速在1m/s左右,小潮流速约0.4m/s,历史实测最高潮位4.83m。石浦镇沿海水域广阔,滩涂遍布,水质肥沃,营养盐丰富,水产资源品种繁多,是多种海洋生物繁殖、索饵、生长栖息的优良场所。

4.2 资源条件

4.2.1 土地资源

石浦镇全镇土地总面积121.61km2,其中现有耕地面积758.67ha,占土地总面积的6.24%。园地面积988.07ha,占土地总面积的8.12%,主要分布在金星、鸡鸣,以种植柑桔为主;旱地233.6ha,占土地总面积的1.92%,以荒草地为主。

4.2.2 森林资源

根据2008年象山县林地保护与利用规划,石浦镇内林地面积5915ha,占土地总面积的48.64%,主要分布在番头片及马盘。林地主要是用材林,其次是防护林,分别占林地的54.39%~24.57%。森林覆盖率石浦为41.4%,昌国为40.1%。

4.2.3 港口资源

石浦港呈东北向西南走势,“月牙”状封闭型港湾,港池中心线全长20km,宽0.4-3km,面积27km2,水深4-33m。石浦港港域宽广,港内风平浪静,避风条件好,由五门出海达猫头洋、大目洋、渔山三大渔场,历时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具备了完善的渔业服务设施。

4.2.4 渔业资源

石浦港周边是全国著名的三大渔场,并且浅海、滩涂面积宽广,分布集中连片,渔业资源丰富,几乎集中了全县的海洋捕捞业和大部分的养殖产量,经济鱼类有带鱼、墨鱼、马绞鱼、鳓鱼、鲳鱼、大、小黄鱼等124科,还有软体动物106科,甲壳类82科,海洋生物资源潜力较大。

4.2.5 岛礁资源

石浦海岛面积达19km2,主要有檀头山岛、东门岛、对面山岛、半招列岛、渔山列岛等众多岛屿。其中檀头山岛、渔山列岛都具有较好的旅游资源,并且这些岛屿离陆域较近,具有较好的开发潜力。

4.2.6 旅游资源

石浦镇开发利用海洋旅游业前景相当广阔。根据镇域自然风景条件和社会条件等,可以划定以下几大风景区:

中国渔村海滨旅游度假区:石浦皇城沙滩位于镇东北约2km的一处海隅,为宁波十大旅游景点。由杭州宋城集团投资5亿元的综合性海洋文化旅游项目—“中国渔村”,是国内最具有特色的“渔文化民俗游”。

石浦渔港古城是我国保留较为完整、具有鲜明海洋渔文化特色的古城区,目前保存有4条总长1670

米的古街,50条总长2000米的古巷,有中街、后街、延昌3大片古宅街区,古迹100余处。古城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鱼灯、马灯、鱼模、船模制作作坊等星罗棋布,春节石浦鱼灯舞、延昌走马灯、正月十四夜闹元宵、三月三踏沙滩、六月六庙会、七月半放水灯等民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被专家称为“活的古渔镇”。

东门渔村为“浙江渔业第一村”,位于山县石浦渔港。与石浦古城隔港相望,以铜瓦门大桥陆岛相连。东门渔村是渔文化的著名经典,海洋文化的“富矿”,有海上女神妈祖庙、天妃城隍庙、卫寨城墙、烽火台、东门岛门头灯塔、清代古炮台、蔡元培雕像题词碑、浙江第一烽候遗址等景点,有“老东门,新石浦”之说。现在。新建渔家休闲广场,集垂钓、住渔家、吃海鲜、游海岛、观海景、听海涛、瞻海神,够海货等为一体。

檀头山海岛休闲旅游区:檀头山岛位于石浦镇东部大目洋与猫头洋交界的海面上,面积10.5km2,岛上山岗叠翠,连绵起伏,有大沙、小沙两个沙滩,沙滩坡面低缓,水质纯净,享有“东海第一滩”美誉。

渔山列岛风景区:有“海上仙子国”之称的渔山列岛位于浙江中部沿海,距石浦47km,是石浦镇重点自然生态保护区。渔山列岛四面碧波荡漾,风光独具。“干丈岩”悬崖峭壁,“仙人桥”鬼斧神工,建于19世纪的国际灯塔更显历史的沧桑。这里盛产石斑鱼、鲍鱼及贝类,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消夏避暑的绝好去处。

另外还有半边山风景区,城区公园、文物、商业旅游区,爱国主义教育旅游区,金鸡山炮台等景区,都充分展现了石浦镇海洋景观和海洋文化景观特色。

5.社会经济

5.1人口概况

石浦镇2009年镇域总人口为10.9万人,常住人口8.14人,流动人口约2.76万人。常住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为27034人,占总人口的33.23%;人口的性别构成中,女性人口为40937人,男性人口为40423人,男女性别比为0.99。

2009年石浦镇区常住人口为5.47万人,城镇化率为50.15%。

表3-2 2005-2009年石浦镇域总人口统计表

时间户数

常住人口外来人口非农

人口

非农人口

比率(%)

总计男女总计男女

2005 28923 81273 40576 40697 24111 16074 8037 27739 34.13

2006 28944 81009 40374 40635 24153 16102 8051 27414 33.84

2007 29016 81216 40432 40784 26146 17431 8715 27106 33.38

2008 28945 81415 40469 40946 29736 19824 9912 27053 33.23

2009 28877 81360 40423 40937 27619 18413 9206 27034 33.23

5.2经济概况

石浦镇2009年国民生产总值为177.7亿元,其中农渔业总产值2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12.38%;工业总产值71.1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0.18%;第三产业总产值84.3亿元,占生产总值的47.44%;固定资产投资10.5亿元,比上年增长11%;财政收入2.63亿元,比上年增长25%;农渔民人均收入9790元,比上年增长8.2%;2009年石浦镇共接待游客21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8亿元,社会零售总额26.65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2.2%。

6.城镇建设用地现状

石浦镇现状城镇用地总面积为7.67平方公里,现状镇区常住人口为5.47万,人均用地面积为140.2m2/人。其中居住用地面积为4.43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7.84%,人均用地面积为81.0m2/人;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0.7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的9.16%,人均用地面积为12.8m2/人;工业仓储用地面积为1.33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5.86%,人均用地面积为24.3m2/人;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为0.9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1.74%,人均用地面积为16.5m2/人;市政公用设施用地面积为0.09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19%,人均用地面积为1.6m2/人;绿地面积为0.04平方公里,占城镇建设用地的0.53%,人均用地面积为0.7m2/人。

表3-3石浦镇现状城镇建设用地平衡表

序号用地性质用地代号面积(公顷)比例(%)

1

居住用地R 443.31 57.84 其中

一类居住用地R1 15.88 2.07

二类居住用地R2 49.60 6.47

三类居住用地R3 358.66 46.79

四类居住用地R4 6.10 0.80

商住用地RC 13.07 1.71

2

公共设施用地 C 70.21 9.16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C1 19.78 2.58

商业金融业用地C2 39.01 5.09

文化娱乐用地C3 1.07 0.14

医疗卫生用地C5 2.22 0.29 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6 0.88 0.11 文物古迹用地C7 3.91 0.51 其它公共设施用地C9 3.33 0.43

3

工业用地M 108.35 14.14 其中

一类工业用地M1 1.66 0.22

二类工业用地M2 70.89 9.25

三类工业用地M3 35.80 4.67

4

仓储用地W 24.34 3.18 其中

普通仓库用地W1 13.20 1.72

危险品仓库用地W2 6.26 0.82

堆场用地W3 4.88 0.64

5

对外交通用地T 6.36 0.83 其中

公路用地T2 2.06 0.27

港口用地T4 4.29 0.56

6

道路广场用地S 89.98 11.74

其中

道路用地S1 85.92 11.21

广场用地S2 1.33 0.17

社会停车场库用地S3 2.73 0.36

7

市政公用设施用地U 9.13 1.19

其中

供应设施用地U1 6.44 0.84

交通设施用地U2 1.90 0.25

邮电设施用地U3 0.49 0.06

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4 0.30 0.04

8

绿地G 4.07 0.53

其中公共绿地G1 4.07 0.53

9

特殊用地 D 10.75 1.40

其中军事用地D1 10.75 1.40

10 总计766.50 100.00

6.1居住用地

石浦镇现状居住用地面积为443.3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的57.84%,人均用地面积为81.0m2/人。

现状分8个社区,已建成近10个居住小区,主要分布在金山路和凤栖路沿线和碶门头。镇区其他居住

多为居民自建房屋,一般建筑质量差,建筑层数低,为2-3层,建筑密集,布局较为混乱,缺乏统一的规

划和管理,几乎没有公共绿地和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是旧城改造的主要对象。另外镇区边缘还有部分农村

居民点,此类住区环境质量差,市政水平低,交通不便,是石浦镇发展的障碍。

6.2公共设施用地

石浦镇现状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101.18公顷(包括中小学及幼儿园用地),占城镇建设用地的13.20%,

人均用地面积为12.8m2/人。

6.2.1 行政办公

石浦镇现状行政办公用地面积为19.78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2.58%。现状沿凤栖路集聚了包括

县政府在内的大多数石浦行政机构;另有一部分布置在金山路上;兴港路上新建有石浦行政服务中心。

6.2.2 商业金融

石浦镇现状商业金融用地面积为39.01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5.09%。现状商业贸易及金融保险

业主要沿金山路布置;火炉头路也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商贸街。石浦现状较大规模的市场有新老水产城、

新港菜市场、石浦菜场、城里菜市场和昌国农贸市场。

6.2.3 文化娱乐

石浦镇现状文化娱乐用地面积为1.0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0.14%。现状文化娱乐用地较少,且多已废弃或改作他用,如石浦剧院、石浦电影院等。

6.2.4 体育

石浦镇现状无体育场馆及设施。

6.2.5 医疗卫生

石浦镇现状医疗卫生用地面积为2.22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0.29%。现状医院有位于凤栖路的红十字台胞医院,用地面积为1.41公顷;位于人民路的石浦镇医院,用地面积为0.42公顷。

6.2.6 科研教育(包括中小学及幼儿园)

石浦镇现状科研教育用地面积为31.85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4.16%。其中中小学及幼儿园用地面积为30.97公顷,有职业高中一所、普通中学五所、小学七所、独立占地幼儿园三所。

表3-5 2009年石浦镇普通教育机构一览表

学校名称用地面积(公顷)班级数(个)在校学生(人)

宁波市水产技术学校0.21 15 606

象山二中7.37 31 1541

石浦中学 3.21 5 234

新港中学 4.01 37 1995

荔港学校 3.16 24 1211

金星学校0.56 6 195

石浦小学 1.62 36 1804

延昌小学0.94 24 970

新港小学 3.02 37 2147

番头小学 2.40 24 1115

金星小学 1.12 9 359

昌国小学 1.27 10 380

石浦民校0.36 7 299

中心幼儿园 1.36 15 556

石小幼儿园0.41 7 267

新小幼儿园0.15 10 309

(资料来源:象山县教育局) 6.2.7 其他公共设施

石浦镇其他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为7.24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0.94%。主要包括了文物古迹、宗教活动和社会福利等用地。

6.3工业仓储用地

石浦镇现状工业仓储用地面积为132.69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17.32%。其中工业用地面积为108.35公顷,以水产品加工、冷冻厂等二类工业和机械制造等三类工业为主,分布于镇区的西南沿海港地区;沿渔港北路和渔港中路仍分布了部分已弃置的水产品加工或冷冻厂,但用地功能没有置换。仓储用地面积为24.34公顷,包括了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公司的油库,沿海港口分布。

6.4绿地

石浦镇现状绿地面积为4.07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面积的0.53%,人均绿地面积为0.7m2/人,远远低于国家人均绿地7.5 m2/人的标准。石浦镇现状缺乏供居民游憩的公园绿地;仅仅渔港路、金山路和海宁路有一定的道路绿化,绿地率明显不足。

7.现状总结

7.1城镇定位

在新背景下,石浦镇功能定位得到进一步的提升,需要承担区域中更重要的职能,因此需要制定切实有效的发展定位和策略。

7.2城镇发展

(1)经济条件有一定基础,但从浙江省层面来看,实力一般,仍需加快经济发展;

(2)城镇产业面临转型升级,产业职能需突出城镇特色;

(3)村镇体系已初步成型,但农村的各项基础设施还较为欠缺,应围绕中心村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4)城镇的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传承与发扬的力度不够;

(5)拥有丰富的山海资源,但缺乏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

(6)城镇发展不均衡,新老城区差异较大;

7.3城镇建设

(1)现状用地构成不合理,居住用地比例过大,而公共设施和绿地等用地较少;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较为滞后,学前教育学位数、医院床位数等较为紧张;缺少文化设施和体育设施;

(3)现状工业用地与居住混杂,且有一定污染,对居住环境有一定的影响;

(4)道理网密度足够,但联系镇区内各组团的干道单一,部分干道交通压力过大,且缺少社会停设施;

(5)公共绿地匮乏,缺少游憩休闲的绿化开敞空间;

(6)排水系统尚不健全,没有污水处理厂,污水自然排放,致使城镇内水污染较为严重。

二、发展条件SWOT分析

1.优势(Strengthen)

1.1石浦镇行政地位的提升

石浦镇在正式被列为宁波市卫星城市后,在一定条件和一定范围内,具备了县级行政管理能力,将有力的提升石浦镇政府行政管理效率,为今后石浦镇的各项发展建设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

1.2交通区位优势

随着杭州湾大桥的建成通车、象山港大桥的开工建设以及沿海高速的建设,石浦进入上海两小时交通圈;同时,“三门湾次经济圈”的建立,现已确定规划三门湾大桥包括连接三门与宁海的沥阳港大桥,连接宁海与象山的岳井洋大桥,以及三门境内的浦坝港大桥、健跳港大桥和蛇蟠洋大桥,一旦三门湾大桥建成,石浦连接温州台州的交通距离也将大大缩短。从区位上看,石浦处于三门湾次经济圈的中心,是温台产业带对接杭州湾产业带的重要节点,将成为沿海经济带交通廊道城北起南的中心节点城镇。

1.3生态旅游资源环境优势

石浦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底蕴深厚,石浦老街以及渔文化、海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均为石浦开发历史文化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条件。

同时石浦镇还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绵长的海岸线及众多天然沙滩和岛礁适宜于开发风景旅游项目。

1.4城镇发展基础厚实

石浦镇作为象山县南部的中心城镇,城镇等级与规模一直高于象山县其他乡镇,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也较其他乡镇完善,经济状况更是领先于象山各乡镇,有着厚实的发展基础。

2.劣势(Weakness)

2.1城镇人口呈现负增长

据石浦公安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9年石浦镇人口较之上年减少了近2000人,迁出人口多为前往象山县城或宁波市劳动,且随着国家户口政策的逐渐放宽,这一趋势有可能逐渐扩大,不利于石浦向着更高的建设目标发展。

2.2发展建设可用地不足

在保证基本农田不被占用和耕地总量维持“占补平衡”的原则下,石浦陆域可利用的建设面积已十分紧缺,很难满足今后石浦镇快速发展需求。

2.3环境承载力脆弱

石浦镇生态敏感度较低,生态环境易遭到外界力量的破环;且环境资源承载力较差,土地资源与淡水资源相对缺乏。

3.机遇(Opportunity)

3.1 “宁波市卫星城市”带来的发展机遇

2009年底,经宁波市委市政府批示,正式将石浦镇列为宁波市卫星城市,地位的提升有利于石浦镇对接宁波市,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升级,完成中心镇到卫星城市的历史跨越。

3.2休闲旅游业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小长假的时间增多,短线旅游迅速兴起,石浦镇有条件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

以海洋文化为主题的休闲旅游业,带动石浦镇的快速发展。

4.挑战(Threaten)

4.1区域基础设施的完善带来周边乡镇的竞争

由于区域的交通条件不断完善,周边乡镇,尤其是高塘、鹤浦等地已不满足依附于石浦镇发展,而象山县其他区域,如象山港区域、蟹钳港—岳井洋区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往石浦独有的资源优势不断弱化,加之区域分工协作尚未形成,因此石浦与周边乡镇存在一定的博弈和竞争关系。

4.2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石浦处于工业化及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建设需要消耗更多的自然资源,同时必定会造成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需要保证合理的资源利用,加大耕地及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力度。尤其是对水资源的生态环境保护是石浦镇发展的长期挑战。

4.3老城区文化的保存与设施的更新

老城区承载了石浦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但建筑年代久远、基础设施落后、居住环境较差等问题迫使老城居民不断向新城区聚集,而使老城缺乏人气,需要更新改造。但在改造的同时,保护老城固有的传统风貌,避免大拆大建是石浦长远发展的挑战。

第四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城镇性质与职能

本次规划从石浦镇城镇发展的大环境、城镇发展条件的评价及石浦镇城镇功能的历史变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确定石浦镇的城镇性质和城镇职能。

1.城镇性质

本次规划给石浦镇提出的城镇性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宁波市内以海洋经济为主导的卫星城市;象山县副中心。

2.城镇职能

2.1长三角区域内的特色休闲渔港

随着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的开展和上海世博会的带动,长三角的旅游产业将会步入一个快速发展黄金时期,石浦镇作为长三角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与渔港城镇,应重点凸显渔港特色,以休闲旅游为主,形成长三角区域内的特色休闲渔港。

2.2宁波市重要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

根据《宁波海洋高技术产业基地规划研究》,宁波市发展海洋高科技产业的重点领域包括海水增养殖、水产品精深加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高技术船舶和海洋装备、海洋化工,其中除海洋化工外,其余四个领域在石浦镇均有涉及,且石浦镇为宁波市“卫星城市”,发展海洋经济,成为宁波市重要的海洋高科技产业基地是石浦镇主要职能之一。

2.3宁波市卫星城市

卫星城市是宁波大都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是以开发体制改革试点为突破口,加快卫星城市建设,以城镇化大平台带动集群化大产业、战略性大项目、总部型大企业,推动宁波经济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卫星城市”的建设将是石浦镇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也是石浦镇在宁波市内承

担的主要职能之一。

2.4象山县域副中心城镇

石浦镇长期以来在城镇规模、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等方面一直都处于象山县域内的领先水平,是象山县南部城镇组群的中心城镇,集聚和扩散作用十分明显。在人口方面,石浦镇的人口占石浦港区域的2/3,在经济发展方面,石浦、鹤浦、高塘岛三乡镇完全依托石浦港,人流、物流、资金流都趋向于石浦镇。随着石浦镇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其中心辐射与服务功能将更加突出。

2.5三门湾次经济圈的“极核”城镇

“三门湾次经济圈”的概念提出之后,在环三门湾区域内,无论是从城镇规模、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从对周边城镇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来讲,石浦镇都处于一个“极核”的地位,因此,石浦镇必须承担起三门湾次经济圈的发展“极核”的职能,带动周边区域的共同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目标

本次规划应立足于高起点、高要求,重视实际管理与操作要求,于规划期末将石浦镇建设成为常住人口在18万左右的渔、工、商、旅并茂的现代化生态型港口城镇和旅游集散地。

表3-2 石浦镇主要经济指标预测一览表

时间(年)经济增长率(%)

GDP

(亿元)人口(万人)

人均GDP

(人民币:万)

人均GDP

(美元:万)

2009 50.00 10.90 4.59 0.67 2015 12 98.69 12.50 7.90 1.16 2020 10 158.94 14.50 10.96 1.61 2030 8 343.15 18.00 19.06 2.80

2.分目标与指标体系

分目标是对总目标的定性与定量化分解。在参考国内城市如石浦镇、番禺等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石浦镇自身的特点,将总目标初步分解为四类分目标,即区域协作、经济转型、社会和谐与生态保护。为检验石浦镇发展分目标的实施效果,提出城镇发展分目标指标体系,其中包括控制性指标和参考性指标。控制性指标是规划期内刚性控制指标,参考性指标是弹性指引指标。

2.1分目标与策略

(1)区域协作——提升石浦镇的区域地位

提高石浦镇区域地位,加强石浦镇与宁波市、三门湾次经济圈和象山县的合作建设,形成上下游功能互补的产业链,推动石浦镇基础设施协调发展,合作开展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2)经济转型——保持经济持续健康高效发展

继续强化支柱产业,大力推进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发展高端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3)社会和谐——推动城市社会和谐健康发展

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促进城市人口的适度稳定,加强社会公共服务,保障基本居住条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保障社会民生。

(4)生态保护——高效合理利用资源,保持优良的生态环境

保护生态绿地资源,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高效利用能源和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建设并保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2.2指标体系

表3-2 城乡总体规划指标体系汇总表

目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备注

区域协作

区域融入程度

1 国内外大型企业入驻数量(家)参考性

2 年大型会议、展览举办次数(次/年)参考性

区域交通发展 3 集装箱、货物吞吐量(万TEU/年、万吨/年)参考性

区域生态环境保

4 水域水质达标率(%)控制性

5 霾天数(天)参考性

6 固体废弃物处理率(%)参考性

7 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性经济转型经济发展

8 人均GDP(万美元)参考性

9 支柱产业经济比重(%)参考性

10 R&D投入占GDP比重(%)参考性

经济效益11 万元GDP建设用地(平方公里)控制性

12 单位工业用地增加值(亿元/平方公里)控制性

13 万元GDP水耗(立方米/万元)控制性

14 万元GDP能耗(吨标准煤/万元)控制性

15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参考性

循环经济

16 规模化企业通过ISO14000认证比率(%)参考性

17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控制性

社会和谐人口结构

18 人口本地化率(%)参考性

19 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例(%)参考性住房

20 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控制性

21 最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率(%)控制性健康

22 卫生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比例(%)控制性

23 万人病床位数(张)控制性教育

24 高等、专业教育机构在校人数(万人)参考性

25 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量(万学位)控制性体育文化

26 人均文化设施活动面积(平方米)控制性

27 人均体育设施活动面积(平方米)控制性社会保障

28 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参考性

29 外来务工人员参保率(%)参考性

30 孤残儿童救助站、机构养老床位数(张)参考性公共交通

31 公共交通分担率(%)参考性

32 平均通勤时间(分钟)控制性社区生活

33 社区人均公共空间面积(平方米)控制性

34 每万人民间组织数量(个)参考性

生态保护

自然保护

35 自然保护区面积比例(%)控制性

36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亩)控制性

城镇绿化

37 城市绿化覆盖率(%)控制性

38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控制性

环境质量

39 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控制性

40 达到Ⅰ级和Ⅱ级空气质量天数(天)参考性

41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dB)控制性

污染物处理

42 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控制性

43 中水回用率(%)参考性

44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控制性

45 生活垃圾资源化率(%)参考性

三、发展战略

1.总体战略

积极响应宁波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卫星城市的号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增长方式转变,

产业结构转型;以中心镇区发展为先导,以西、北两翼工业发展为重点,实施“中心集聚提升、工业两翼

带动、旅游临港向海,逐步承接宁波市、融入三门湾”的城镇发展策略。

2.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坚持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与基础设施的建设,逐步实现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资源与设施共享。积极

做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通过规划实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通过规划实现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整合社会管理资源,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

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统筹城乡发展。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着力构建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

3.特色经济发展战略

(1)强化支柱产业,推进传统产业升级

大力发展传统渔业、水产品加工业和船舶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制定重点产业发展目录,继续提高支柱

产业增加值比重。建设专业化产业园区和产业聚集地,形成产业集群优势。

扶持传统产业高新化、集群化,不断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企业的创新能力,积极推进传统产业的升

级,合理引导和控制工业用地功能置换,促进传统产业平稳转型升级。

(2)加快发展新兴高端服务业

加大对于高端服务业的政策支持,优先安排符合规划的高端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加快引进国内外大

型的商业金融企业入驻石浦,在资金进入门槛、股权比例、业务领域、市场范围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学

习、引入国内外先进的旅游开发、管理方法,进一步提升旅游服务品质。

(3)发展循环经济和绿色产业(针对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等)

引导发展以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科技等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产业,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传

统产业。培育生态、环保、海洋等未来优势产业。建立包括节能减排等内容的“绿色GDP”指标核算体系,

将其作为主要宏观调控指标。

4.社会民生发展战略

(1)加强城镇公共安全

建立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围绕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森林火灾、水旱灾害等自然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和环境预警应急体系,建设先进的现代化监测预报网络和设施。

建立资源供应与公共安全保障机制。加强食品、供水以及能源供应等“城市生命线系统”的建设。

(2)加强社会公共服务

实施统一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逐步提高公共财政新增部分在教育、卫生、文化、公共交通等方面的支出比例。大力发展社会民间组织和社工组织。

(3)保证基本居住条件

加强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减缓居住成本加快增长。建立住房保障制度,制定以低收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住房保障政策。加快政策保障性住房建设,保障户籍人口住房需要,改善非户籍常住人口的居住条件。

(4)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的投入,保障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需求及道路空间的公交优先使用,建立健全公共交通投入、补贴和补偿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交通投资、建设和经营。

(5)保障社会民生

提高暂住人口的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参保率。发展公益福利事业,形成较为完善的社会福利保障机制。

5.生态环境发展战略

(1)保护生态绿地资源

建立完善的生态绿地系统。依据城镇基本生态控制线,保证城镇发展的生态空间。对已遭受破坏的环境进行生态恢复。

重点建设滨海公园、城镇公园以及居住区公园,拓展城镇绿化空间,增加绿化面积,提高绿地率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建立和维护城镇绿色生态廊道,保护野生生物栖息环境。保留自然特征的河流廊道、海岸的带状公园和道路两侧的立体绿化带。保护乡土植物,维护生物多样性。在城镇建设中应保护具有地区性特征的植物群落。

(2)合理利用海洋岸线资源

制定具有差异性的海岸资源管理政策,保证海洋资源在各海洋行业内合理配置,使海洋空间和海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3)高效利用能源

改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针对能源使用的时间差异性,合理安排使用。促进资源有效利用,严格高消耗、高污染行业的准入标准。积极推进能源领域的体制改革。加快推出鼓励生产、使用节能产品的财税政策。推进建筑节能,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标准。加强交通节能,治理交通污染。

6.城镇特色发展战略

(1)建设有山-城-海特色风貌的现代城镇

在城镇一般建设地区依靠对建筑的体量、形态、高度和色彩的控制,形成凸显自然山体、滨海岸线,具有高低错落的优美天际轮廓线的现代化城镇。

(2)建设有独特风貌的渔港古镇

在历史文化风貌区通过对传统建筑的复原,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来体现石浦镇传统的渔港古镇风貌。同时在全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展示石浦镇多彩的传统文化。

福山区村庄布点规划

福山区村庄布点规划 1、布点规划总体情况 规划总行政村为231个,其中中心村4个、基层村85个,共撤并行政村148个,其中“村改居”82个,并入集镇所在地39个,并入中心村20个,行政撤消的弱小村7个。 规划中心村共4个,其中高疃镇2个,回里镇1个,张格庄镇1个。 规划基层村共85个,其中清洋街道办事处4个,福新街道办事处1个,门楼镇14个,回里镇9个,张格庄镇11个,高疃镇46个。 规划弱小村7个,其中回里镇2个,高疃镇5个。 经集聚发展及老岚水库建设迁移后,最终保留基层村61个,其中福新街道办事处1个、门楼镇14个,回里镇6个,张格庄镇7个,高疃镇33个。 2、布点规划分区情况 (1)中心城区: 依据福山分区总体规划,中心城区范围:北至同三高速路,南至门楼水库,东至外夹河,西至绕城高速路以东,规划总用地面积65平方公里。包括清洋街道办事处全部,福新街道办事处大部,高新技术产业区全部,门楼镇、高疃镇部分。现状行政村75个,人口66876人。 根据福山分区总体规划确定的用地性质划分,属居住用地内的村庄将按规划整体改造,改善村民居住条件的同时,保证拟迁移村庄的安置;属工业用地及其他用地内的村庄,

将在保证不降低生活水准的前提下,按规划整体迁移安置,从而一步到位实现“居住楼房化,管理社会化,资产经营股份化和公共服务城市化”,纳入城市管理。 (2)清洋街道办事处: 辖区总面积30.2平方公里,30个居委会,人口25368人;5个社区居委会,人口46570人。除部分村庄外,全部包容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东黄埠、西黄埠、包家沟、钟家庄四个居委会,因位于中心城区边缘,一步到位,纳入城市管理,实施整体改造。 (3)福山高新技术产业区: 辖区总面积约8平方公里,6个居委会,人口10605人,全部包容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按福山分区总体规划用地性质划分,均在居住用地内,按规划实施改造。 (4)福新街道办事处: 辖区总面积21.47平方公里,16个居委会,人口9633人,大部分用地包容在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 其中在楮佳疃、山前李家两居委会用地范围内规划福新居住小区,招贤、北十里堡、刘家埠、黄家、邢家山子、黄泥沟五个工业园区居委会和一个钼矿区居委会居民迁移到福新居住小区安置。在臧家、柳行居委会用地范围内规划臧家中心居住区,上庄、垆上、巨盆李家、小河子、大杨家五个工业园区居委会迁移到臧家中心居住区安置。以上居委会一步到位,纳入城市管理。 小杨家居委会因位于绕城高速路以外,作为基层村保留,行政隶属建议划到高疃镇管辖。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 》

《泉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30)》 [规划范围] 市域面积约11000平方公里,包括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市域要形成“一区、两翼、多支点”的城镇空间结构。 [市域总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 预计到2015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20万人,城镇人口约47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58%。 预计到202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850万人,城镇人口约53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63%。 预计到2030年,全市常住总人口约920万人,城镇人口约65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71%。 根据划分原则,将空间类型区划分为:优先发展区、引导发展区、控制发展区、生态保护区。 ●晋江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城镇密集区。中心城区主要由青阳、梅岭、西园、罗山、新塘、灵源六街道组成,城镇密集区包括晋北组团(池店、磁灶)、晋西组团(安海镇、内坑镇、东石镇)和晋南组团(金井镇、深沪镇、英林镇、龙湖镇)。 生态保护区:深沪湾海底古森林遗址自然保护区、晋江坫头海滨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石狮 优先发展区:包括主城区和三个重点发展节点城镇。主城区由城市中心区和滨海组团组成,三个重点发展节点镇是指北部的蚶江镇、东北部的祥芝镇、鸿山镇、锦尚镇和东南部的永宁镇。

生态保护区:宝盖山森林公园、永宁黄金海岸度假区、灵秀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惠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中心城区、三大次中心城区。中心城区主要由螺城、螺阳两镇组成,三大次中心城区是指洛秀、斗尾、崇武三个次中心城区。 生态保护区:惠女水库、陈田水库、锦芳水库、菱溪水库、眉山水库和洛阳江、黄塘溪等水源保护区,崇武海滨森林公园、文笔山森林公园、科山省级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洛阳江沿岸、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南安 优先发展区:包括市区和三个次中心、六大片中心。市区包括城南、城北、城东、城西四个组团;三个次中心为水头镇、官桥镇、石井镇;六个片中心为洪濑镇、诗山镇、丰州镇、英都镇、仑苍镇。 生态保护区:美林水厂一级保护区、南安森林公园、五台山森林公园、康美雪峰森林公园、灵应省级森林公园、罗山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东西溪沿岸区域、海岸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安溪 引导发展区:包括主城区、辅城区、三个重点中心镇。主城区由中心组团、东翼组团、西翼组团三大组团,辅城区为官桥、龙美、龙门三大组团,三个重点中心镇为湖头镇、蓬莱镇、长坑镇。 生态保护区:凤山省级森林公园、云中山自然保护区和县城关水厂水源保护区、清水岩风景名胜区、凤冠山、龙门、骑虎岩、阆苑岩、清风洞、泰山岩、晋江源、官桥犀山等县级森林公园和白濑森林公园。 控制发展区:农田、西溪沿岸区域以及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深圳市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及供电技术导则

深圳市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及供电技术导则 深圳供电局企业标准 Q/3SG—1.03.02—2001 深圳市城市中低压配电网规划设计及供电技术导则 2001—09—30 发布 2001—10—01 实施 前言 为规范深圳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及用户供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及运行工 作,规范用户电能计量方式,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深圳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划分、规划设计原则及深圳城市中压配电网、低压配电网的结线方式;规定了用户供电方式与技术要求;规定了电能计量方式;规定了实施配网自动化的原则。本标准的制定参照了有关的国家标准及行业规范,并考虑了深圳城市中低压配电网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本标准由深圳供电局生技部门归口。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深圳供电局规划分部、深圳供电局计量测试所、深圳 供电局生技工作组。 本标准由深圳供电局规划分部负责解释。

目录 1. 范围 (1) 2. 引用标准及规范 (1) 3. 总则 (2) 4. 一般技术要求 (2) 5. 中低压配电网结线 (5) 6. 用户供电 (7) 7. 用户电能计量方式 (11) 8. 配网自动化原则- (11) 附录A:本标准用词说明 (13) 附图1:城市中压配电结线方式图 (14) 附图2:各类用户高压供电方式示意图 (16) 附图3:含居民用电的综合型低压配电系统分类计量设计示意图 (17) 1. 范围 1.1本标准适用于深圳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及用户供电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改造及运行工作。 1.2根据深圳城市发展规划,特区内的福田、罗湖为市级中心;南山区、盐田区,以及特区外宝安区的新安镇、西乡镇,龙岗区的龙岗镇(龙岗中心城)为次级中心。本标准所指的城市中低压配电网即为与上述区域相对应的由深圳供电局运行维护及与其联网的中压(10kV)、低压(380/220V)配电网;本标准所指的用户为在上述区域内由深圳供电局通过中压或低压配电网供电的用户。 2. 引用标准及规范 下列标准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的引用而构成本技术导则的条文。本标准发布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在被引用标准被修订后,应重新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能源电[1993] 228号“城市电网规划设计导则” DL/T 599-1996 “城市中低压配电网改造技术原则” GB 12325-90 “电能质量供电电压允许偏差” GB/T 14549-93 “电能质量公用电网谐波” GB50052-95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3-94 “1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4-95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Q/3SG-1.03.01-2001 “深圳电网中低压配电设备技术规范及选用原则” Q/3SG-1.05.01-2001 “110kV变电站设计技术规范” SD325-89 “电力系统电压和无功电力技术导则(试行)”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

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统一县域(县级市、区,下同)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技术文件的内容与深度,依据《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是和《河北省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编制要点(试行)》配套的具体规定,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除遵守本细则外,尚应符合其他相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三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当遵循有关的法律、法规,以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据,与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四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是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的深化和延伸,应单独编制。 第五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由县级规划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由县级人民政府负责审批。 第六条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应进行多方案比较和经济技术论证,并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和当地居民的意见。 第七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采用的勘察、测量图件和资料必须符合城乡规划勘察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质量要求。 1 / 13

第二章基础资料调查 第八条编制县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需收集的基础资料一般包括自然条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基础设施以及相关资料等。 第九条自然条件 (一)气象资料:气候特征、全年气温变化、日照时数、风象变化、降水量及气象灾害等。 (二)水文资料:地表水的常年水位、最高水位、水质、流量等;地下水的资源分布、储量、水质、开采状态等;可利用外来水资源情况;行洪、蓄滞洪区分布范围、防洪标准及历年洪涝灾害发生情况等。 (三)地貌地质:各种地貌类型及空间分布、高程变化;地震、滑坡、塌陷、冲沟等地质灾害状况;地下矿产资源的类型、数量、分布,矿产采空区、开采波及线的影响范围等。 第十条资源环境 (一)土地利用:全县耕地及其它各类用地面积、比例,各村庄建设用地规模及人均水平。 (二)人文自然资源:文物古迹名称、位置及保护控制范围,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的位置、控制范围及开发利用情况。 (三)环境保护:大气、水体、噪声、固体废弃物的污染状况,影响范围及治理措施等。 2 / 13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白霓镇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规划编制背景 改革开放的白霓镇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两大主题。一方面,现代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拥挤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使人们既紧张又脆弱,而传统城镇因其平和的生活魅力而具有平衡人们紧张竞争的社会心理的作用,从而赢得现代人的青睐;另一方面,多少年来精心营造的富有湖北民居传统特色的白霓古镇却因其落后的市政设施跟不上现代工业和交通的发展而无法与新时代的生活需求相适应。 白霓镇是崇阳县的工业强镇、商贸重镇。对于村、镇二者来说,无论是保护与发展都是为了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都是推进城市化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未来城镇的发展作出宏观调控和引导,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背景之一。 1999年白霓镇编制了白霓镇新区规划,对于当时的城镇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新的矛盾与要求不断出现,如白霓镇老区的保护与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工业与商贸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等,都急需城镇建设管理与服务工作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持。在此背景之下,本规划的编制工作便具有了特殊的时代意义。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规划指导思想 1.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建立城乡融合一体的发展原则。以实现“农村现代化,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为目标,注重城乡社会的共同进步、经济的共同繁荣和生态系统(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互补。 2.以镇区建设为龙头,提高全镇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完善城镇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形成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多种就业岗位,合理引导人口的迁移转换。 3.协调好村镇建设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关系,发展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集约化生产,逐步合理地缩并零散的自然村,从而有效地节约耕地,使乡村与城镇的发展更加有序。 4.强调文化、历史的延续,建立以人为本、物质与精神并重的社会发展原则,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文化和技术遗产,保护文物村落特色,充分保证子孙后代延续历史文脉的可能性。 5.“预测长远、决策近期”,建立长期、动态的发展目标,立足于资源存量和环境容量,搞好长远规划和控制,立足现实经济技术条件,抓好近期决策,保证发展阶段的近期决策调整符合长远规划的利益导向。 (二)规划原则 1.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严格土地管理措施,少占或不占农田耕地。 2.强化白霓镇经济产业特点,发挥旅游资源及区位优势,积极开发旅游业和商业贸易,发展高新技术含量的环保性工业项目,加强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使其在崇阳县城镇职能分工体系中保持特色。 3.坚持高起点规划,贯彻科学性、超前性、现实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4.按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学原则,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态环境系统。 1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村庄布点规划优化的思考和探索

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村庄布点规划优化的思考和探索 近年来,由于受土地、资金、政策、规划等的限制,群众要求建房的呼声很高,已成为当前影响农村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之一。虽然,秀洲区通过“两新”工程、农村危旧房改造和农村土地整治等工作,解决了一部分农户建房问题,但是农民建房难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破解。 标签:村庄布点;规划;优化 1 我区农民建房基本情况 2005年开始,农民建房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建房从不需要使用土地指标,变成需要占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我区开始停批农民建房。2006年,我区制定了《秀洲区新农村规划编制导则》,明确居民点的布局原则上按规划建设区、整理过渡区和撤并控制区来进行规划,全区规划编制101个新农村,将原有的1868个居民点缩减为556个居民点。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两新”工程的要求下,我区开展了“1+X”两新社区布点规划和建设规划的编制,初步形成了“28+18”的城乡居民点格局,并出台了相关的配套政策。到目前为止,已启动21个新市镇社区和10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初步建成10个新市镇社区和3个城乡一体新社区,其中4个通过市级验收。但“两新”工程因规划点过少、用地指标不足、资金成本过高等多方面因素只搬迁了少数农户。 2011年,针对“1+X”规划点建设用地空间不足、农转用指标紧张、面上分散的危旧房改造难于安排进点建房等实际问题,出台了《秀洲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意见(试行)》、《秀洲区农村危旧房改造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文件,主要解决农村土地整治外危旧房的翻修问题,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镇突破了该规定,大多翻修没有按照原地、原面积、原高度进行。因此,2013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区农村危旧房改造管理的抄告单》,明确了农村危旧房改造计划由各镇上报区住建局汇总复查,区政府审议,统筹确定农村危旧房改造年度总量目标和当次各镇户数指标,严格控制原地翻建的规模,促进农民向规划点集聚。然而在操作中,农户都要求原地翻建并突破面积和高度的规定,要求进集聚点的几乎没有,因此一户也没有批过。2012年、2013年,通过对2009年、2010年立项的17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推进,搬迁集聚农户4000多户。 2013年开始,为解决农民建房需求压力和原先“1+X”规划实施难的問题,决定对原有“1+X”规划进行优化完善。通过突出“1”、增加“X”、完善“N”、保留“M”的方式,初步形成了“28+18+13+6”规划布局。 2 实际存在问题 2.1 规划难以实施 2009年,我区编制的“1+X”布点规划形成了“28+18”的格局,2013年初步调

02-安海施工图说明书(总体)

说明书 一、任务依据及测设经过 安海镇地处晋江市西南部,是晋江市南北发展的重要节点,是以生产服装、食品和商贸为主导的城镇。但安海镇内区域交通干线尚未贯通,镇区对外联系不便,且区内道路功能混乱,造成不同性质的交通流空间上分布的混乱,特别是缺乏对外交通的合理疏导通道。本项目的建设,对改善区域内交通状况,适应未来交通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本项目今后与快速通道英林连接线连接,形成快速路交通网络,向北经龙狮路延伸至石狮,贯通滨海组团,形成滨海组团英林镇、龙湖镇与石狮市之间的便捷通道。所以,它的建成是实现晋江市“对外交通快速化、境内交通网络化”总目标的需要。 本项目起点位于安海镇南环公路(县道X320)与乡道Y118交叉口的东侧(起点桩号K0+000),往南经庄头村,在庄头小学东侧与庄坑公路(乡道Y117)相交后,路线转向东南,经前蔡村、前林村、窑前村,在窑前村与坑边村的交界处与石东路(县道X325)相交,再经坑边村、联邦印染厂东侧止于赤店村西侧乡道Y126上(终点桩号K5+499.403)。路线全长5.499公里。 图1-1 项目地理位置图(一)任务依据 (1)2009年12月28日,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下达的“中标通知书”; (2)晋江市公路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与中交第一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的《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勘察设计合同》; (3)2010年3月26日,安海镇人民政府《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设方案协调会会议纪要》; (4)2010年5月11日,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与东石连接线路线交叉设计方案研讨会议纪要》(晋交[2010] 120号); (5)2010年7月22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人民政府关于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协调会会议纪要》; (6)2010年7月27日,晋江市交通局《晋江市交通局关于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工程初步设计审查会议纪要》(晋交[2010] 179号); (7)晋江市交通局的有关文件和指示精神。 (8)建设部、交通部颁《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2002年)。 (9)交通部部颁技术标准和规范、规程。 (二)测设经过 1、准备工作 2010年1月5日~1月20日,我院积极做好外业的各项准备工作,其内容包括:召开各专业设计人员会议,明确其任务及组内分工;明确推荐线位,优化平面设计参数,使线形连续均衡。线位优化完成后,送分院领导及质量部审查。根据审查意见及时作了优化调整,并提供给各专业组;编制勘察设计工作计划;明确测设人员岗位职责;准备外业设备等。 2、测设简况 2010年1月中旬,本项目路线平纵面设计报送分院质量部审查,经确认后,1月21日~2月6日,项目组进晋江工地开始现场踏勘,并走访晋江市规划局、国土局、环保局、水利局、气象局、新奥燃气公司、自来水公司、污水处理厂、电力局、电信局、广电局、市政园林局、移动公司、联通公司等部门,获取各项规划资料及沟通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走访安海镇人民政府、安海镇污水处理中心、安海镇自来水厂、安海镇广电站等部门获取地方资料和要求。 2月23日,项目组再次进场,进行外业调查。 3月24日,安海镇人民政府张文节镇长主持召开晋江市快速通道安海东连接线初步设计协调

城市电力网规划设计导则

1总则 2规划的编制和要求 2.2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网规划一般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2.2.1 分析城网布局与负荷分布的现状。明确以下问题: (1)供电能力是否满足现有负荷的需要,及其可能适应负荷增长的程度; (2)供电可靠性; (3)正常运行时各枢纽点的电压水平及主要线路的电压损失; (4)各级电压电网的电能损失; (5)供电设备更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2.2 负荷预测 2.2.3 确定规划各期的目标及电网结构原则和供电设施的标准化。包括中、低压配电网改造原则。 2.2.4 进行有功、无功电力平衡,提出对城网供电电源点(发电厂、220kV 及以上的变电所)的建设要求。 2.2.5 分期对城网结构进行整体规划。 2.2.6 确定变电所的地理位置、线路路径。确定分期建设的工程项目。 2.2.7 确定调度、通信、自动化等的规模和要求。 2.2.8 估算各规划期需要的投资,主要设备的规范和数量。 2.2.9 估算各规划期末将取得的经济效益和扩大供电能力以后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

2.2.10 绘制各规划期末的城网规划地理位置结线图(包括现状结线图)。 2.2.11 编制规划说明书。 2.3经济分析 2.3.1经济分析包括经济计算和财务计算。经济计算一般用于论证方案和选择参数。财务计算一般用于阐明建设方案的财务现实可能性。对参与比较的各个方案都必须进行经济分析,选择最佳方案。 2.3.2 在经济分析中.一切费用(包括投资和运行费用)和效益都应考虑时间因素,即都应按照贴现的方法,将不同时期发生的费用和效益折算为现值。贴现率暂定为10%,城网供电设施的综合经济使用年限可定为20~25年。 2.3.3经济分析中各个比较方案一般设定相同的可比条件,即: (1)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建设工期方面能同等程度地满足同一地区城网的发展需要; (2)工程技本、设备供应、城市建设等方面都是现实可行的; (3)价格上采用同一时间的价格指标; (4)环境保护方面都能满足国家规定的要求。 2.3.4 参与比较的各方案由于可比条件相同,经济计算一般可以选取年费用最小的方案。在计算各方案的费用时.应计算可能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建设和改造的各项费用(土地征用、建筑物拆迁、环境保护、设备、设施、施工等)运行费用(运行维护、电能损失等)。 2.3.5 方案比较还可以用优化供电可靠性的原则进行,即不先设定可靠性指标,将不同可靠性而引起的少供电损失费用引入计算,以取得供电部门和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

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贯彻落实《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决定》精神,推进施实施《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指导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的编制,制定《安徽省村庄布点规划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1.2基本任务 县(市、区)村庄布点规划(以下简称村庄布点规划)的任务是落实县(市、区)中心村布点,明确自然村数量,并分配到镇(乡)。中心村数量多、行政区域面积大的县(市、区)可以在村庄布点规划中只明确各镇(乡)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在镇(乡)村庄体系规划中明确中心村、自然村布点。 1.3适用范围 《导则》适用于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外区域上的村庄布点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以内的村庄建设,应遵守城市、镇总体规划。 1.4规划原则 坚持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环境等本底要素,将生态、历史文化遗存等保护内容列入布点规划。同时,加强耕地保护,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需求,科学编制村庄布点规划。 坚持引导与控制相结合。充分考虑丘陵、山区、平原、水网等不同自然地理条件、地域特征及产业发展需求,选择适宜地段引导建设,对重要生态地段的村庄进行有效控制,避让灾害易发地段。 坚持近期与长远相结合。兼顾现实需要,考虑长远发展,分步实施村庄布点规划。 1.5规划依据 (1)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 (2)城市、县城、镇总体规划;

(3)市、县国民经济与“十二五”社会发展规划; (4)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技术规范与标准等。 1.6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0年,规划近期至2016年,远期至2020年。 第二章村庄体系规划 2.1村庄分级 中心村为乡村基本服务单元,原则上每个行政村1个。自然村为乡村基层单元。 2.2乡村人口预测 分析自然条件、资源基础和发展潜力,提出县(市、区)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确定县(市、区)域发展定位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分析城乡人口转移趋势和流向,预测县(市、区)域、各乡镇乡村人口规模。 乡村人口规模是指规划期末的常住乡村人口,并结合实际情况适当考虑人口迁移因素。乡村人口规模是配置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的主要依据。 旅游型村庄要合理考虑持续性旅游人口。 2.3村庄体系 2.3.1数量分布 依据乡村人口预测,确定县(市、区)域中心村、自然村数量;结合各乡镇乡村人口分布,明确各乡镇中心村、自然村数量分布。 其中,县(市、区)域中心村数量依据《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确定。 2.3.2规模确定 依据县(市、区)域人口及村庄分布特点,确定适用于本县(市、区)域的中心村服务规模、集聚规模、自然村规模。

04柘皋镇总体规划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上版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城镇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镇域镇村体系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区域协调............................................................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域现状概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域空间管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镇域空间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镇域村庄布点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镇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镇域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镇域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镇区综合现状分析............................................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镇区用地布局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镇区综合交通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绿地与景观风貌控制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市政基础设施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给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排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雨水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供电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五节通信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六节有线电视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七节燃气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八节环境卫生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综合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节防洪排涝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节消防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节抗震防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四节人防工程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近期建设规划..................................................................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总体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多目标交互: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的构想

多目标交互: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的构想 赵丹 摘要:村庄布局合理性对于推动城乡统筹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实践和研究中,往往难以避免方法和视角相对单一的局限性。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多目标交互式的村庄布点规划框架,在多元的价值导向和利益诉求中寻求均衡,并注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研究方法的交互,以期增强规划结果的科学性与公平性。 关键词:多目标交互村庄布点规划 村庄布局合理性对于推动城乡统筹进程、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有重要作用,然而在既有的村庄布点规划实践中,往往采用自下而上政府逐级上报的方式确定保留村庄名录并进一步进行空间与体系的优化,这样的规划方法充分考虑了乡村的实际情况,高效的确定了选择成果,但不可避免的带来了缺乏科学性、缺乏整体统筹的诟病。近年来,城市规划学界对村庄布点优化方法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多难以摆脱研究方法相对单一的困境:或是基于某项技术,或是基于农民意愿调查,如宋小东[1]、陈有川[2]、叶育成[3]等,利用GIS平台定量分析村庄布局,但难以顾及农民意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划的可实施性;如马璇[4]、张如林[5]等,虽以农民意愿自下而上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措施和建议,但多为定性研究,缺乏客观数据的理性分析,不可避免地带来保留村庄的选择过于主观的问题。 为了更科学、更全面的展开村庄布点规划,本研究综合了两种研究思路,尝试提出多目标交互式的村庄布点规划。多目标是指并非从单一的城市利益诉求出发,而是从城、乡利益兼顾的角度,建立一个包括乡村自组织发展、资源最优化配置、差异化发展等多元的目标体系,力求布点规划结果更加科学和客观。交互是指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村庄布局交互为研究视角,一方面通过宏观的空间分析、经济社会分析、案例借鉴等研究方法对乡村聚落体系进行科学与全面的分析、判断与预测,另一方面研究重视自下而上的反馈,将初步方案在村镇实地进行深入的可行性校核与村民意愿校核以验证规划方案的可行性与可操作性,从而最终确定村庄布点规划方案。 以多目标交互为理念,本文构建了一个村庄布点规划框架,由于篇幅有限,本文重在探讨框架本身的逻辑思路与研究方法,在部分计算中以江苏省高邮市2013年数据为基础进行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新郑市龙湖镇总体规划 快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建设为小城镇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位于都市区外围的小城镇,既是大城市区域化格局下的重要节点,也是更大区域范围内轴线生长的承接点。对于此类小城镇,规划预测其未来发展时,需从区域层面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条件着眼统筹考虑。 龙湖镇概括 位置:隶属新郑市,位于新郑市北部、东临孟庄镇,西接新密市界,南依郭店镇,北靠郑州市郊区。距郑州市区11公里,距新郑机场18公里。 总面积:97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 地貌:地处伏牛山余脉,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全境为小丘陵岗地,属北温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人口:全镇7.05万人/ 镇区308万人 交通:郑新公路、107国道纵横南北,袁张公路、郑州西南绕城高速公路横穿东西。 发展方向:文化教育、休闲度假和高科技工业 规划:东部为农业生产区,中部镇区为综合经济区,西部为工矿建材、林果区村镇体系:中心镇—中心村—行政村三级结构(以经济发展、功能分区分析)建设规划:近期以中山路为中心,建设成一条带状城市中心,远期以泰山路为中心发展。 工业区(工业用地):

A.轻度污染的大型工业企业。西南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且在镇区下风向。 在与生活区交接部位设置生态防护带。 B.北部混合区。西侧距后湖水库近,严禁布置污染工业项目。东侧临近生活区, 宜安排无污染或轻度污染工业 C.孙庄东北混合区。生活区附近,布置高效益、低污染的工业 仓储用地:后湖水库东岸,紧靠工业区,便于使用 发展目标、产业体系、发展空间和交通设施 与周边区域的相互关系分析 2.1与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关系:龙湖镇与郑州市中心城区仅一条高速之隔,距中心区的距离只有25公里,通过横贯龙湖镇境内的107国道可以直通郑州市区。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龙湖镇受郑州市中心城区的影响较其他城镇更为深刻。2.1.1郑州市中心城区对龙湖镇的辐射带动作用 1)经济辐射郑州市区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是龙湖镇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根本,通过资本、人才、技术、市场等要素的流动和转移,以及思想观念、思维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提高了龙湖镇的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龙湖镇在同类城镇

电网规划设计

主电网规划设计 摘要 电网规划又称输电系统规划,以负荷预测和电源规划为基础。电网规划确定在何时、何地投建何种类型的输电线路及其回路数,以达到规划周期内所需要的输电能力,在满足各项技术指标的前提下使输电系统的费用最小。一个优秀的电网规划必须以坚实的前提工作为基础,包括收集整理系统的电力符合质料,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电源点和输电线路方面的原始质料等。本文主要介绍了电网规划的内容、应具备的条件,电压等级选择及选择的原则;电网规划中的方案形成、方案校验及架空送电线路导线截面及输电能力。 关键词:电网规划内容条件方案

引言 城市是电力系统的主要负荷中心,城市电网运作是否良好取决于城市电网的规划与建设是否科学,是否经济合理,对于固定资产额巨大的供电企业而言,城网规划工作在供电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中始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前,供电企业既是政府的电力管理部门,又是电力供应商。供电企业城网规划的目标主要是提高城市电网的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与供电可靠性来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各级政府在政策、投资与管理上予以必要的支持,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而目前,城网规划时还要考虑企业资产的保值。 量入为出,保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要点。作为一个供电企业要从自己的产品——电,尤其是电价入手做好自己的财务分析工作。在同样供电能力、不同电价条件下,必有不同的供电产值与效益。不仅要围绕电价进行自己的财务分析,而且还要对电价的变化进行预测,进而精打细算自己的收入与支出,为电网建设定下目标,为设备的选型定下标准,为城网的规划工作定下基调。在一个供电企业正常经营的条件下,由目前的电价水平引起的企业收益状况将是影响城网规划工作总体思路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电价的变化趋势也会对城网规划思路产生影响。 按照市场营销学的理论,任何市场都是可细分的。供电企业须对用户在目前的电价下,对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方面的满意度进行分析,以此电价水平确定一个供电标准,了解用户高于或低于这个标准的各类需求,为今后供电市场的细分提供参考。国外出现的定制电价是优质优价的体现,是工业化国家政府所支持的,极有可能是我国将来电价改革的一个方向。 供电企业首先要根据公司的财务状况合理安排资金进行电网规划,进行电网投资,其次根据用户对供电能力、供电质量、供电可靠性的差异及对电价的承受

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XX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说明书 第一章总则 一、编制规划的目的 为了贯彻实施苍山县及矿坑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适应矿坑乡村镇建设发展需要及发展工业园区的需求,编制本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村镇规划标准》 3、《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4、《苍山县总体规划》 5、《苍山县土地利用规划》 三、规划指导思想及原则 1、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的原则,工业园区规划服务服从于全县总体规划,先易后难,突出重点。 2、外引内联,工业园区形成特色,重点产业形成规模。 3、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建厂规范化,生活社会化,搞好社会综合服务,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优良的综合投资环境。 4、注重环境保护,加强产业项目的污染治理,加强环

境绿化、美化。 四、工业园区性质的确定 1、工业园区产业结构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 2、资金来源以外资引进为主,地方自筹为辅。 3、产业项目选择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密集型为辅。 4、技术含量以适用一般技术型为主,高新技术为辅。 5、基础设施条件较优。 依据以上五条,近期重点利用当地页岩矿资源建设建材工业园区。 五、规划范围及用地规模 本次规划范围东起单家庄村东,西至西棠林西,南至矿坑村南,北至岚济路北。近期重点沿岚济路和沂邳路两侧各300米形成工业带,远期向纵深发展形成带状组团式的工业园区,近期用地规模400.6 公顷,远期用地规模 652.0 公顷。 第二章乡区基本情况及区位分析 一、乡区基本情况 矿坑乡属苍山县辖乡镇,属中小型乡镇,位于苍山县城北部21公里处,与兰山区、费县、罗庄区接壤,毗邻临沂市城区21公里,全乡总面积82.6平方公里,辖5个工作区,24个行政村,31000人,沂邳线苍山段(原卞棠线)、岚济两条省道纵横贯通,交通方便。矿坑乡驻地,依村名,

区域电力网规划设计方案

区域电力网规划设计方 案 第1章绪论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业。区域电力网规划、设计及运行的根本任务是,在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统筹安排下,合理开发、利用动力资源,用较少的投资和运行成本,来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及人民生活不断增长的需要,提供充足、可靠和质量合格的电能[1]。 区域电网规划是根据国民经济发战计划和现有电力系统实际情况,结合能源和交通条件,分析负荷及其增长速度,预计电力电量的发展,提出电源建设和系统网架的设想,拟定科研、勘探、设计以及新设备试制的任务。 电力系统设计是在审议后的电力系统规划的基础上,为电力系统的发展制定出具体方案[2]。在电力系统设计中,贯彻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遵照有关的设计技术规定:从整体出发,深入论证电源布局的合理性,提出网络设计方案,并论证其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为此需进行必要的计算:尚需注意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发电、输电、变电工程的协调,并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安全自动装置以及下一级电压的系统设计创造条件。电力系统设计包括电厂接入系统设计,电力系统专题设计,发电、输电、变电工程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的系统部分[3]。 区域电网设计的水平年,一般取今后5-10年的某一年,远景水平年取今后10-15年的某一年。设计水平年的选取最好与国民经济计划的年份相一致。电源和网络设计,一般以设计水平年为主,并对设计水平年以前的过渡年份进行研究,同时还要展望到远景水平年[4]。 第2章原始资料分析

2.1 原始资料 (1) 发电厂装机情况 (2)负荷情况 2.2 原始资料分析 (1)发电厂、变电所地理位置如下:

(备注:A 为火电厂,B 为水电厂,1~5为变电站) (2)发电厂、变电所地理负荷分布 发电厂A 、B 带有包括厂用电的负荷,变电所(1)~(5)都有本地负荷且发电厂、变电所都有一、二类负荷。 (3)校验负荷合理性( max max min 8760 P T P >?) 发电厂A :14?5000=70000<8?8760=70080 发电厂B: 12?5000=60000<8?8760=70080 变电所(1):33?5500=181500>17?8760=148920 变电所(2):18?5500=99000>10?8760=87600 变电所(3):26?5000=130000>14?8760=122640 变电所(5):18?5000=90000>8?8760=70080 所以,以上负荷都合理。 第3章 电力电量的平衡 3.1系统功率平衡 (1)有功功率平衡 5K P P +∑n 12max 综合i=1=KP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关于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 摘要:针对城乡统筹背景下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本文以桦川县为例,在分析县域自然资源条件、村庄规模及空间布局特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县域村庄空间布局的发展策略、迁并方案、建设标准以及设施建设等内容。 关键词:村庄空间布局桦川县新农村基础设施 abstract: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demand, this paper takes huachuan county as an example, based on analyzing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of natural resources, the village scale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 development problems, put forward the content of development strategy, county village layout scheme, relocation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s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keywords: spatial layout of villages; huachuan county; new countryside; infrastructure 中图分类号: f299.24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1 引言 县域村庄布局规划是以改变村庄“散、小、多、乱”,优化村庄空间结构,完善村庄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为目标的空间引导规划,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纵观近几年对县(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