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讲义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目的意义

在1kg左右或更少的样品,再在其中取出几克或几百毫克,而足以代表一定数量的总体,似乎要比正确的化学分析还要困难。实验室工作者只能对来样负责,如果送来的样品不符合要求,那么任何精密仪器和熟练的分析技术都将毫无意义。因此,分析结果能否说明问题,关键在于采样。

从野外取回的土样,经登记编号后,都需经过一个制备过程——风干、磨碎、过筛、混匀、装瓶,以备各项测定之用。

样品制备的目的是:(1)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植物残茬、石粒、砖块等)和新生体(如铁锰结核和石灰结核等),以除去非土磁的组成部分;(2)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3)全量分析项目,样品需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4)使样品可以长时间保存,不至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样品制备好坏同样也对分析结果产生具大的影响。

二、采样原则

1、调查研究,了解采样区域的基本情况;

2、按采样总体的差异程度和研究工作的要求划分采样单元;

3、按照一定的采样技术路线随机多点采样,避免特殊点,各采样点采样量一致;

4、注意时间、空间等的一致性,防止污染,在注意采代表性样品同时,注意采集典型

样品。

三、采样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有差异。如果要研究整个土体的发生发育,则必须按土壤发生层采样;如果要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需要采集原状土壤样品;如果要研究耕作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如有必要,还可在耕作层以下再采一层混合样品。对于土壤环境研究来说,有时要作背景值调查,其采集方法则要求更高。

混合样品的采集方法,样点的数目和分布应视田块的形状、大小、土壤肥力状况、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细程度等而有不同,一般有下列三种采集方法。背景值等调查研究要视研究区范围内复杂程度和变异大小而定。

1.对角线采样法:田块面积较小,接近方形,地势平坦,肥力较均匀的田块可采用此法,取样点不少于5个。

2.棋盘式采样法:面积中等,形状方整,地势较平坦,而肥力不太均匀的田块宜用此法,取样点不少于10个

3.蛇形采样法:适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太平坦,肥力不均匀的田块。

按此采样,在田间是曲折前进来分布样点的,至于曲折的次数则依田块的长度、样点密度而有变化,一般在3-7次之间。

采样深度:为了解土壤污染情况,采样深度只需取15cm左右的耕层土壤和耕层以下的土层(15~30cm)土样。如果要了解土壤污染深度,或是污染物在不同层次中分布特点则应按土壤剖面层次分层取样。分层采样时要先采集下层的土样,自下而上进行以免采集上层土样时对下层土壤的污染。

采样工具:常用的采样工具有三种类型包括小土铲、管形土钻和普通土钻。如果是研究重金属问题的土壤样品采集时,采样工具要考虑如何避免工具所带来的污染,选用竹制厂具。

(1)小土铲:这种土铲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但比较费工。

(2)管形土钻:它取土速度快,又少混杂,特别适用于大面积多点混合样品的采集。但不适用于砂性或干硬的粘重土壤。

(3)普通土钻:它一般只适用于湿润土壤,不适用于很干的土壤和砂土。另外用它取样时分析结果往往要偏低,特别是有机质,这是由于其表层土样易掉所致。

采样时间和地点:若为了了解土壤污染状况,可随时采集土样测定或定期监测。但是采样点不要选在路边、田边和肥堆边。

采样数量:所需数量可视项目而定,—般说来采1公斤左右即可,对多点采集的土样,可反复按四分法弃取,最后留下足够分析用量(重金属测定,约留100克)装入塑料袋,袋内、袋口各放(扎)一张标签,用铅笔注明采样地点、采土深度、采样日期、采样人等,标签一式两份,一份放在袋里,一份扣在袋上。与此同时要做好采样记录。

四.样品的制备与保存

1、风干将采回的土样,放在木盆中或塑料布上,摊成薄薄的一层,置于室内通风阴干。在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捍碎(尤其是粘性土样),以免完全干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风干场所力求干燥通风,并要防止酸蒸汽、氨气和灰尘的污染。

样品风干后应拣去动植物残体如根、茎、叶、虫体等和石块、结核(石灰、铁、锰结核)。如果石子过多,应当将拣出的石子称重,记下所占的百分数。

2、粉碎过筛风干后的土样,倒在钢玻璃底的木盆上,用木棍研磨,使之全部通过

2mm孔径的筛子。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作为物理分析用,另一部分作为化学分析用,作为化学分析用的土样还必须进一步研磨,使之全部通过1mm的筛子供有效养分分析之用。注意土壤研细主要使团粒或结粒破碎,这些结粒是由土壤粘土矿物或腐殖质胶结起来,而不能破坏单个的矿物晶粒,因此研碎土样时,只能用木棍滚压,不能用锤子锤打,因为矿物晶粒破坏后,暴露出新的表面,增加有效养分的溶解。

全量分析的样品包括Si、Fe、Al、有机质、全氮等的测定不受磨碎的影响,而且为了样品容易分解,需要将样品磨得更细。方法是:将样品铺开,划成许多小方格,用骨匙多点取出土壤样品约20g,磨细,使之全部通过100目筛子。测定Si、Fe、Al、的土样要用玛瑙研钵研磨,瓷研钵会影响Si的测定结果。

3、保存一般的样品用磨口塞的广口瓶保存半年至一年,以备必要时查核之用。样品瓶上标签须注明样号、采样地点、土类名称、试验区号、深度、采样日期、筛孔等项目。

标准样品是用以核对分析人员成批样品的分析结果,特别是各个实验室协作进行分析方法的研究和改进时需要有标准样品。标准样品需长期保存,不能混习,样品瓶上贴上标签后,应以石腊涂封,以保证不变。每份标准样品附分析结果的记录。

五.思考题

1、如何采集与制备试验田、大田、水田、剖面、盐分动态、缺素诊断土壤样品?

2、采集与制备植物样品、肥料样品、水和大气污染样品应注意些什么?

3、研究土壤背景值、土壤污染问题的采样有什么要求?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土壤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处理 一、目的: 土壤分析工作中,样品采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要求采集的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如果取样缺乏代表性,任何良好的分析工作也得不到可靠的结果,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正确地采集样品是土壤分析工作的一个前题,是一项十分细致和重要的工作。 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土壤采样最基本的要求是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但代表性的具体要求,应根据实际和研究的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1、土壤剖面样品 分析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在选择好挖掘土壤剖面的位置后,现挖一个1×1.5m(1×2m)的长方形土坑,长方形较窄的向阳一面作为观察面,挖出的土壤应放在土坑两侧,土坑的深度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要求达到母质或地下水即可,大多在1-2m 间。然后根据土壤剖面的颜色、结构、质地、松紧度、湿度、植物根系分布等,自上而下的划分土层,进行仔细观察,描述记载,将剖面形态特征逐一记入剖面记载簿内,也可以作为分析结果审查的参考。观察记载后,就自下而上的逐层采集分析样品,通常采集各发生土层中部位置的土壤,而不是整个发生层都采。随后将所采样品放入布袋或塑料袋内,一般采集土样1kg 左右,在土袋的内外应附上标签,写明采样地点、剖面号数、土层深度、采样深度、采样日期和采样人。 2、土壤物理性质样品 如果是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须采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孔隙度等物理性质,其样品可直接用环刀在各土层中部取样。对于研究土壤结构的样品,采样时须注意土壤湿度,不宜过干或过湿,最好在不粘铲的情况下采集。此外,在取样过程中,保持土块不受挤压,不使样品变形,并须剥去土块外面直接与土铲接触而变形的部分,保留原状土样,然后将样品置于铁盒中保存,带回室内进行处理。 3、盐分动态样品 研究盐分在剖面中的分布和变动时,不须按发生层次采样,而自地表起每10cm或20cm采集一个样品。 4、耕作土壤混合样品 为了研究植物或苗木生长期内土壤耕层养分供求状况,采样一般不需挖土坑,只需取耕层土壤20cm左右,最多采到犁底层的土壤。对作物根系较深的(如小麦)土壤,可适当增加采样深度,为了正确地反映土壤养分动态和植物长势间的关系,可根据试验区的面积确定采样点的多少,通常为5-20个点,可采用蛇形取样方法进行采样,每个点上采集的样品集中起来混合均匀。 二、土壤样品的数量 采来的土壤样品如果数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1kg左右的土壤样品即够供化学、物理分析之用。四分法的方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弄碎合并铺成四方形,划分对角线分成四份,再把对角线两份合并成一份,如果所得样品仍然很多,再用四分法处理,直到

环境土壤学实验

环境土壤学实验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 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 (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 (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采样点确定 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 1.对角线布点法 2.棋盘式布点法 3.蛇形布点法

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20cm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 左右。 (3). 采样时间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 (4). 装袋与填写标签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2.研究土壤形成发育:在野外先确定区域地形及具体剖面位置,在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采样时应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厘米,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 采样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每个样品(每层)需采一公斤。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按实际采样深度记,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厘米,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厘米,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3.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即作物营养诊断。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马上分析,不宜久置,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样品(约l公斤)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g左右。 4.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取样: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 风干剔杂除速效养分、还原物质的测定需用新鲜样品外,其余均采用风干土样,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变化,便于长期保存。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代表样点位置 图1 土壤采样点的方式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一个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它是关系到分析结果是否正确的一个先决条件,特别是耕作土壤,由于差异较大,若采样不当,所产生的误差(采样误差)远比土壤称样分析发生的误差大,因此,要使所取的少量土壤能代表一定土地面积土壤的实际情况,就得按一定的规定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如何采样?这要根据分析的目的,要求来决定采样的方法。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种类和注意事项: 1.混合样品的采集 由于土壤是一个不均匀的体系,为了要了解它的养分状况,物理性、化学性,我们不能把整块土都搬进实验室进行分析,因此,就必须选取若干有代表性的点子取样混合后成为混合样品,混合样品实际上就是一个平均样品,这个平均样品就要具有代表性。 要使样品真正有代表性,首先要正确划定采样区,找出采样点,划采样区(采样单元或采样单位)时是根据土壤类别、地形部位、排水情况、耕作措施、种植栽培情况、施肥等等的不同来决定的。每一个采样区内,再根据田块面积的大小及被测成分的变异系数,来确定采样点的多少,当然,取的点子越多,代表性越强,那就越好,但它会造成工作量的增多,因此一般人为的定为5-10,10-20点或根据计算应取多少点。 (1)试验田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般试验小区为一采样区。 (2)大田(旱地)土壤样品的采集: 在进行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时,一般是根 据土壤类别、地形、排水、耕作、施肥等不同 来划分采样区;也有的是根据土壤肥力情况按 上、中、下来划分采样区。 (3)水田土壤样品的采集。 它和大田土壤样品的采集基本一致 (4)采样点的布置(参见P276-277) 在采集多点组成的混合样品时,采样点的分布,要尽量做到均匀和随机,均匀分布可以起到控制整个采样范围的作用:随机定点可以避免主观误差,提高样品的代表性,布点以锯齿形或蛇形(S 形)较好,直线布点或梅花形布点容易产生系统误差(图1),因为耕作,施肥等农业技术措施一般都是顺着一定方向进行的,如果土壤采样与农业操作的方向一致,则采样点落在同一条件的可能性很大,易使混合土样的代表性降低。 (5)采样方法和注意事项 采取的深度是根据我们的要求而决定。采取 耕作层时,一般取0~15或0~20cm ,其具体方法 是在布置好的取样点上,先将表层0-3mm 左右的 表土刮去,然后再用土铲斜向或垂直按要求深度 切取一片片的土壤(图2)。各点所取的深度、土 铲斜度,上下层厚度和数量都要求一致,大致相

土壤分析实验

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方法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否具有代表性,是决定分析结果能否正确反映土壤特性的关键。因此,采集的土壤样品必须具有代表性,以确保土壤质量分析结果的正确性。从田间采集来的土壤样品不可直接进行化学分析,需经过筛或风干过筛等处理后方可进行分析。因此,在风干过筛处理中保持最小的误差是同样的重要。本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土壤样品采集的实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采集具有代表性土壤样品的技能和合理处理样品的技能。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耕层混合土壤样品的采集 1.确定采样单元 根据有关资料和现场勘查后,将采样区划分为数个采样单元,每个采样单元的图类型,肥力状况和地形等因素要尽可能均匀一致。 2.确定采样点数及采样点位置 采样点数的确定,取决于采样区域的大小、地块的复杂程度和所要求的精密度等因素,一般以5-20个为宜。采样点位置的确定要遵循随机布点的原则,常采用“S”型布点方式,该方式能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农业措施造成的误差。但在采样单元面积较小,地形变化较小,地力较均匀的情况下也可采用对角线(或梅花)形布点方式。为从总体上控制采样点的代表性,避免在堆过肥的地方和田埂,沟边以及特殊地形部位采样。 3.各采样点土样的采集 遵循采样“等量”的原则,即每点所采土样的土体的宽度、厚度及深度均相同。使用采样器采样时应垂直于地面向下至规定的深度。用取土铲取样应先铲出一个耕层断面,再平行于断面下取土。 4.混合土样的制备 ? 将个点采集的土样集中在一起,尽可能捏碎,混均;如果采集的样品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样弃去,以取1kg为宜。其方法是将混均的土样平铺成四方形,划对角线将土样分成四份,将其中一对角线的两份弃去,入所剩样品仍很多,可重复上诉方法处理,知道所需数目为止。采集含水较多的土样时(如水稻土),四分法很难使用,可将各样点采集的烂泥状样品搅拌均匀后,再取出所需数量。将采好的土样装袋,土袋最好采用布制的,以保持通气。

土壤学实验指导

《土壤学》实验指导 (适用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物科技学院资环系

目录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1) 实验二土壤吸湿水含量的测定——室内烘干法 (5) 实验三土壤有机质含量测定——丘林法 (7) 实验四土壤水稳性团粒结构的测定 (10) 实验五土壤多种理化性状分析 (11)

实验一分析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分析工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由于耕地土壤、肥料(尤其是有机肥料)、作物的不均一性,很容易造成采样误差,而采样误差要比分析误差大若干倍,即使室内分析结果再准确,也难以反映客观实际情况。因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则是土壤农化分析工作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土壤是一个不均匀体,同一地块上这一点和那一点土壤有差异,垂直剖面上不同土层之间也有差异。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气候、地形、母质、土壤中的生物活动、人们的生产活动等等。对于农业土壤来说,各种农业技术措施(不同的施肥方式和耕作制度等)造成土壤的局部差异尤为显着。因此耕地土壤的不均匀性远比未耕种土壤大。要使分析结果符合客观实际情况,所采集的土壤样品就必须有代表性、均匀性和典型性。 1、划分采样区 为使土壤样品真正具有代表性,采样前首先需要了解全区土壤类型、地型部位、作物布局、耕作施肥、历年产量等情况,然后根据土壤的差异划分若干采样区,每一个采样区的土壤尽可能均匀一致。在每一个采样区内取一个混合土样。采样区的面积,视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确度而定。试验区采样,每一个试验小区为一个采样区。生产田一个采样区面积可为10ha。 2、采样 土壤农化分析一般只采耕层(0~20cm)土样。传统农业采样时,通常采取蛇形线或对角线等距离布置样点,精准农业通常采用网格法采样。采样点应避开特殊的地点,如粪底盘、地边、沟边等。采样点数根据采样区的面积而定,一般为15~20个。 采样方法随采样工具而不同。常用的采样工具有小土铲和土钻。用土铲取土时是在采样点上根据采土深度斜向采取上下一致的薄片。用土钻取土则是将土钻钻入土中,在一定土层深度处,取出一均匀土柱。各样点样品集中混匀,一个混合样品量为~1kg。若土量太多,可将土样放在塑料布上,用手捏碎混匀,用四分法取出一部分,装入样品袋,内外附上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深度、前茬或施肥情况、采样人和日期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土样采集原理 为准确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且分析所需的土样量非常少,因此采集的土样必须有较好的代表性。利用对角线法布置采样点,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深度和采样量大体相近,五个采样点总的采样量为新鲜土稍大于1公斤。 二、所需设备 按每组计算; 小铁锹一把 采样袋一只或报纸若干张 三、操作步骤 (一)土壤农化分析样的采集方法 五点法(对角线法) 棋盘法蛇形法 (二)土壤样品采集步骤 选定欲采样的田块—→用对角线法目测采样点—→在选定的采样点上,铲去表土约1mm,采集耕作层土样(一般12~15cm)—→采集土样—→将五个点的土样混在一起带回实验室—→用手仔细将土块研碎到蚕豆大小,且均匀地摊铺在实验台上—→写上班级、组别及采样人姓名和采样日期 四、作业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挑出植物残茬、石块、砖块等,将土样磨细使土样充分混合,并使样品在分析时能较容易分解,也可使样品长期保存。 二、所需器皿 1、20目土筛 2、60目土筛 3、每组两个广口瓶 4、标签纸若干 5、角匙 6、研钵 三、操作步骤 将充分风干的土样放入研钵中研磨―→使全部土样通过20目土筛―→将约四分之三的过目土样放大一大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写上班级、姓名及组别―→将余下的土样继续研磨,直至全部通过60目土筛―→将磨好的土样装瓶,贴上标签,写上土样粗细、组别、采样人等内容。 如果土样过多,可用四分法舍弃到部分土样―→如果欲对土样进行全N、全P、全K分析,则还需继续研磨,将土样通过100目土筛。 四、思考题 1、为什么要将全部土样通过一个较粗的筛孔后,再能研磨成较细的土样? 2、土样制备在土壤分析中有何意义?

土壤学实验

土壤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制备 一、实验目的 要求学会耕作土壤混合样品采集与处理方法。 二、实验原理 土壤分析样品的采集与处理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系到分析结果及结论是否正确、可靠的先决条件。为使分析的少量样品能反映一定范围内土壤的真实情况,必须正确采集与处理土样。本实验介绍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三、材料、仪器与试剂 小铁铲、土壤筛、木棒、广口瓶、标签等。 四、实验步骤 (一)土样的采集 1.采样原则土壤样品的采集是决定土壤分析结果是否可靠的重要环节。由于土壤的不均一性,采样时必须重视土样的代表性,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第一,采样时必须避免一切主观因素的干扰,随机采样;第二,为便于样品间的相互比较,应采集等量个体。另外,采样时还要考虑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以减少采样误差。 2.混合样品的采集为研究作物生长期内耕层养分供应情况或了解土壤肥力状况,常直接采集耕层(20cm左右)混合土样,既把多个样点的土样等量的混合均匀,组成一个混合样品进行测定。采样点数及样点分布依地块大小、地形、肥力状况而定。一般采样点至少 5 点以上,通常为 5—20点。样点分布方式有以下三种: (1)对角线法适合于地块小、肥力均匀、地势平坦的田块,采样点约为 5 点; (2)棋盘式法适合于地块大小中等、肥力不匀、地势较平坦的田块,采样点约为 10 点以上; (3)蛇形法适合于地块面积较大、肥力不匀、地势不太平坦的田块,采样点数较多。 采样时,首先将采样点处地面落叶杂物除去,将采样工具垂直入土至采样深度,若用小铁铲可稍斜向下。各点采样深度、重量尽可能均匀一致,并将各点所取样品集中混匀。采样量一般 1kg左右,过多土量用四分法弃去。 (二)土样的制备 1.样品的风干将采回的土样放在木板或塑料布上摊成薄层,置于室内阴凉、干燥、通 风处风干。风干时要经常翻动,捏碎大块,同时挑出石粒、砖块、植物根等非土部分和新生体。切忌阳光下直接曝晒,防止灰尘、酸碱等污染。 2.研磨过筛取适量风干土样,平铺在木板或塑料板上,用木棒辗碎过筛。过筛时先通 过大孔径筛(根据分析项目确定),筛上部分重新研磨直至全部通过,混匀,分成二部分,一部分装瓶待用,另一部分继续研磨全部通过小孔径筛后混匀装瓶。

土壤学实验讲义

目录 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采集与制备 实验二、土壤全氮的测定—凯氏定氮法实验三、土壤速效钾的测定 实验四、土壤有效磷的测定 实验五、土壤有机质的测定 实验六、土壤酸度的测定

实验一土壤分析样品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和说明 为开展土壤科学实验,合理用土和改土,除了野外调查和鉴定土壤基础性状外,还须进行必要的室内常规分析测定。而要获得可靠的科学分析数据,必须从正确地进行土壤样品(简称土样)的采集和制备做起。一般土样分析误差来自采样、分样和分析三个方面,而采样误差往往大于分析误差,如果采样缺乏代表性即使室内分析人员的测定技术如何熟练和任何高度精密的分析仪器,测定数据相当准确,也难于如实反映客观实际情况。故土样采集和制备是一项十分细致而重要的工作。 二、实验方法步骤 (一)土样采集 分析某一土壤或土层,只能抽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少部份土壤,这就是土样。采样的基本要求是使土样具有代表性,即能代表所研究的土壤总体。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可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土壤剖面样品 土壤剖面样品是为研究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和发生分类。应按土壤类型,选择有代表性的地点挖掘剖面,根据土壤发生层次由下而上的采集土样,一般在各层的典型部位采集厚约l0厘米的土壤,但耕作层必须要全层柱状连续采样,每层采一公斤;放入干净的布袋或塑料袋内,袋内外均应附有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剖面号码、土层和深度。 图1 土壤剖面坑示意图 2. 土壤混合样品 混合土样多用于耕层土壤的化学分析,一般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土壤肥力状况,按

地块分别采集混合土样。一般要求是: (1)采样点应避免田边、路旁、沟侧、粪底盘以及一些特殊的地形部位。 (2)采样面积一般在20—50亩的地块采集一个混合样可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加样品数。 (3)采样深度依不同分析要求而定,一般土壤表层取0-10cm,取样点不少于5点。可用土钻或铁铲取样,特殊的微量元素分析,如铁元素需改用竹片或塑料工具取样,以防污染。 (4)每点取样深度和数量应相当,集中放入一土袋中,最后充分混匀碾碎,用四分法取对角二组,其余淘汰掉。取样数量约1公斤左右为宜。 (5)采样线路通常采用对角线、棋盘式和蛇形取样法。 (6)装好袋后,栓好内外标签。标签上注明采样地点、深度、采集人和日期,带回室内风干处理 (二)土壤样品制备 样品制备过程中的要求: (1)样品处理过程中不能发生任何物理和化学变化,以免造成分析误差。 (2)样品要均一化,使测定结果能代表整个样品和田间状态。 (3)样品制备过程包括:风干一分选一去杂一磨碎一过筛—混匀一装瓶一保存一登记。 风干一将取回的土样放在通风、干燥和无阳光直射的地方,或摊放在油布、牛皮纸、塑料布上,尽可能铺平并把大土块捏碎,以便风干快些。 分选一若取的土样太多,可在土样均匀摊开后,用“四分法”去掉一部分,留下1000克左右供分析用。 去杂、磨细和过筛一将风干后土样先用台称称出总重量,然后将土样倒在橡皮垫上,碾碎土块,并尽可能挑出样品中的石砾、新生体、侵入体、植物根等杂质,分别放入表面皿或其它容器中;将土样铺平,用木棒轻轻辗压,将辗碎的土壤用带有筛底和筛盖的0.25mm 筛孔的土筛过筛,并盖好盖、防止细土飞扬。不能筛过的部分,再行去杂,余下的土壤铺开再次碾压过筛,直至所有的土壤全部过筛,只剩下石砾为止。(样品通过多大筛孔、应依不同分析要求而定)。 混匀装瓶一将筛过的土壤全部倒在干净的纸上,充分混匀后装入500~1000ml磨口瓶中保存。每个样品瓶上应贴两个标签,大标签贴在瓶盖上。书写标签用HB铅笔或圆珠笔填写,并在外面涂上一薄层石腊,以供长期保存。 样品保存和登记一大量样品必须编号,建立样品总帐,放在干燥的地方,按一定顺序

土壤实验

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分析样品的正确采集和制备是一项极重要的基础工作,并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和准确性。野外采集土样主要注意所采样品的代表性,采集时要贯彻“随机”化原则。野外采集来的土样需要经过包括风干、挑拣、研磨、过筛和装瓶等室内严格的准备制备过程后,才能进行各项理化分析和测定。 二、样品采集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采样方法通常有混合土样采样和剖面土样采样。 混合土样采样方法采集的点的分布要尽量均匀和随机,取土深度和重量也应均匀一致。混合样品的采集方法,样点的数目和分布,应视田块的形状、大小、土壤肥力状况、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细程度等而有不同,一般有下列三种采样方法: 1.对角线采样法: 田块面积较小,接近方形,地势平坦,肥力较均匀的田块可用此法(见图1—1),取样点不少于5个。 2.棋盘式采样法: 面积中等,形状方整,地势较平坦,而肥力不太均匀的大田块宜采用此法(见图1—2),取样点不少于10个。 3.蛇形采样法: 适用于面积较大,地势不太平坦,肥力不均匀的田块(见图1—3)。按此法采样,在田间是曲折前进来分布样点,至于曲折的次数则依田块的长度、样点密度而有变化,一般在3—7次之间。 图1—1:对角线采样法 图2—2:棋盘式采样法 图3—3:蛇形采样法 剖面土样采样方法可采用挖长约2米,宽 1米,深约1-2米土坑,按土壤发生层自下而上采集样品,或用50-100厘米,直径10-25厘米的PVC 管采集柱状样回室内后再按发生层进行分割。

一般每个混合样品约需一公斤左右,如果样品取得过多,可用四分法将多余的土壤弃去。四分法的做法是:将采集的土壤样品放在干净的磁盘内,混合均匀并铺成四方形,划分对角线,分成四份,保留对角的两份,其余两份弃去,如果保留的土样数量仍很多,可再用四分法处理,直至对角的两份达到所需数量为止(见图1—4)。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图1—4 四分法取样步骤图 所有采集的样品装袋,并在袋子内外各备一张标签,注明采样地点、日期、采样深度、编号和采样人等。 三、土样的制备方法和步骤 1、土样的风干:从野外采集的土样应尽快风干,以免发霉变质,影响测定结果。风干应在干净、阴凉和通风的房间中进行。首先把土样平摊在磁盘上,将土块揉碎。在风干过程中不断翻动和揉碎土块,不得随意丢弃。 2、土样的磨细和过筛:将风干的土样反复研磨,过1毫米筛孔,这部分土壤可供活性酸测定(至少20g),再从通过1毫米筛孔的土样中,部分放入瓷研钵中进一步研磨,并使通过0. 5毫米的筛孔,这部分可供分析有机质用。并把土样分装不同的铝盒中备用,注明编号。 实验二土壤中活性酸(pH)的测定 一、方法原理: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讲义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一、目的意义 在1kg左右或更少的样品,再在其中取出几克或几百毫克,而足以代表一定数量的总体,似乎要比正确的化学分析还要困难。实验室工作者只能对来样负责,如果送来的样品不符合要求,那么任何精密仪器和熟练的分析技术都将毫无意义。因此,分析结果能否说明问题,关键在于采样。 从野外取回的土样,经登记编号后,都需经过一个制备过程——风干、磨碎、过筛、混匀、装瓶,以备各项测定之用。 样品制备的目的是:(1)剔除土壤以外的侵入体(如植物残茬、石粒、砖块等)和新生体(如铁锰结核和石灰结核等),以除去非土磁的组成部分;(2)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3)全量分析项目,样品需要磨细,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匀致;(4)使样品可以长时间保存,不至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样品制备好坏同样也对分析结果产生具大的影响。 二、采样原则 1、调查研究,了解采样区域的基本情况; 2、按采样总体的差异程度和研究工作的要求划分采样单元; 3、按照一定的采样技术路线随机多点采样,避免特殊点,各采样点采样量一致; 4、注意时间、空间等的一致性,防止污染,在注意采代表性样品同时,注意采集典型 样品。 三、采样方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根据分析目的不同而有差异。如果要研究整个土体的发生发育,则必须按土壤发生层采样;如果要进行土壤物理性质的测定,需要采集原状土壤样品;如果要研究耕作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则应选择代表性田块,在耕作层多点采取混合样品,如有必要,还可在耕作层以下再采一层混合样品。对于土壤环境研究来说,有时要作背景值调查,其采集方法则要求更高。 混合样品的采集方法,样点的数目和分布应视田块的形状、大小、土壤肥力状况、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细程度等而有不同,一般有下列三种采集方法。背景值等调查研究要视研究区范围内复杂程度和变异大小而定。 1.对角线采样法:田块面积较小,接近方形,地势平坦,肥力较均匀的田块可采用此法,取样点不少于5个。

土壤地理学实验教案——实验一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在进行室内土壤理化性质分析的测定之前,必须对野外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制备。土壤样品制备过程中规范操作是保证分析结果如实放映客观实际的前提条件。因为分析数据能不能代表样品总体,关键在于最终所用的少量称样的代表性。如果样品制备不规范,那么任何精密的仪器和熟练的分析技术都将毫无意义。 (一)实验目的和意义 从野外采集的土壤分析样品,需要经过风干、分选、挑拣、磨细、过筛、装瓶保存六个过程。其目的主要在于:(1)新鲜样品是暂时的田间情况,它随着土壤中水分状况的改变而变化,不是一个可靠的常数,风干主要目的在于风干土样测出的结果是一个平衡常数,比较稳定和可靠,从而便于不同样品的比较。(2)除去非土壤部分,也就是剔除土壤以外的新生体(如铁锰结合和石灰结核等)和侵入体(如石头、瓦片及植物残渣等)。(3)适当磨细,充分混匀,使分析时所称取的少量样品具有较高的代表性,以减少称样误差。(4)土壤样品全量分析时,不同分析项目要求不同土壤粒级,以使分解样品的反应能够完全和彻底,不同样品之间的可比性更高。(4)使样品可以长期保存,不致因微生物活动而霉坏。 (二)实验步骤 (1)风干:采集回来的土壤样品必须尽快进行烘干。即将取回的土壤样品置于阴凉、通风且无阳光直射的房间内,并将样品平铺于晾土架、油布、牛皮纸或塑料布上,铺成薄薄的一层自然风干。风干供微量元素分析用的土壤样品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用含铅的旧报纸或含铁的器皿衬垫。干燥过程也可以在低于40度并有空气流通的条件下进行(如鼓风干燥箱内)。当土壤样品达到半干状态时,需将大土块(尤其是黏性土壤)捏碎,以免完全风干后结成硬块,不易压碎。此外,土壤样品的风干场所要求能防止酸、碱等气体及灰尘污染。某些土壤性状(如土壤酸碱度、亚铁、硝态氮及铵态氮等)在风干的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因而这些分析项目需用新鲜的土壤样品进行测定,不需进行土壤样品的风步骤,但新鲜土壤样品较难压碎和混匀,称样误差比较大,因而需采用较大称样量或较多次的平行测定,才能得到较为可靠的平均值。 (2)分选:若取回的土壤样品太多,需将土壤样品混匀后平铺与塑料薄膜上摊成厚薄一致的圆形,用“四分法”去掉一部分土壤样品(见下图),最后留取0.5-1公斤待用。 (3)挑拣:样品风干及分选过程中应随时将土壤样品中侵入体、新生体和植物残渣挑拣出去。如果挑拣的杂物太多,应将其挑拣于器皿内,分类称其重量,同时称量剩余土壤样品的重量,折算出不同类型杂质的百分率,并做好记录(见下表)。细小已断的植物根系,可以在土壤样品磨细前利用静电或微风吹的办法清除干净。 (4)磨细:风干后的土壤样品平铺,用木碾轻轻碾压,将碾碎的土壤样品用带有筛底和筛盖的1mm筛孔的筛子过筛。未通过筛子的土粒,铺开后再次碾压过筛,直至所有土壤样品全部过筛,只剩下砾石为止。将剩余的砾石挑拣并入砾石中处理,切勿碾碎。通过1mm 筛孔的土壤样品进一步混匀,并用“四分法”分为两分,一份供物理性状分析用,另一份供化学性状分析用。某些土壤性状(如土壤pH、交换性能及速效养分等)在测定中,如果土壤样品研磨太细,则容易破坏土壤矿物晶粒,使分析结果偏高。因而在研磨过程中只能用木碾滚压,使得由土壤黏土矿物或腐殖质胶结起来的土壤团粒或结粒破碎,而不能用金属锤捶打以致破坏单个的矿物晶粒,暴露出新的表面,增加有效养分的浸出。某些土壤性状(如土壤硅、铁、铝、有机质及全氮等)在测定中,则不受磨细的影响,而且为了使得样品容易分解或熔化,需要将样品磨的更细。 (5)过筛:通过1mm筛孔的用于化学分析的土壤样品,采用“四分法”或者“多点法”分取样品,通过研磨使其成为不同粒径的土壤样品,以满足不同分析项目的测定要求(筛孔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一、土壤样品的采集 (一)采集的时间和工具 1.采集的时间:晚秋或早春采样。同一时间采取的土样,其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 2.采集的工具:铁锹、小土铲、管形土钻 (二)采样的方法 土壤的采样方法因分析目的和要求的不同而异:。 1.土壤剖面样品: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必须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 2.原状土壤样品:为进行土壤某些物理性质测定,须要采原状样品,如测定土壤容重和土壤孔隙度等物理性质。 3.耕层土壤(混合)样品:为了评定土壤耕层肥力或研究植物生长期内土壤耕层中养分供求情况,采用这种方法。 (1)选点与布点:一般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地形、前茬以及肥力状况,分别选择典型地块,采取混合土样,切不可在肥料堆和路边选点,即避开特殊地点取样,以降低土壤的差异性,提高样品的代表性 混合样品数量:一般小区实验可考虑3-5点混合,为制定大田施肥为目的的采样,地块面积10亩以内可取5点左右,40亩取5-15点,40亩以上取15-20点构成混合土样。 布点方法:对角线法、梅花点法、棋盘式法、蛇形法。 (2)采土:采集混合样品时,每一点采取的土样,深度要一致、上下土体要一致,采土时应除去地面落叶杂物,采样深度一般取耕层20cm左右,采土可用土钻或小土铲,土钻取土一定要垂直插入土内,然后将土样混合均匀。 如果采集的土样太多,可以用四分法把多余的土壤弃去,一般留1公斤左右的土样就够化学/物理分析之用。 取土样1公斤装袋,袋内放标签,铅笔写明采样地点、地形、土壤名称、深度、作物、采集人等,采完后将坑和钻眼填平。 二、土壤样品的处理 (一)风干去杂:将土壤样品平铺在干净的纸上,堆成薄层放于室内阴凉通风处,经常加以翻动,以加速干燥,并随时拣去粗大的植物残体、结核等物,切忌阳光直接暴晒,也勿使酸碱蒸汽或氮等气体侵入,风干时在土面上盖上薄纸,以防尘土落入,待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碾碎(尤其是粘性土壤),以免完全干燥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 (二)磨细过筛:称取风干土样约100-200g,放在一木板上,用木棒碾压,用孔径为1mm 的筛子过筛直至全部筛完,<1mm的土样,经充分混合后,置于广口瓶中贴上标签就能用作速效N、P、K、土壤酸度、代换量、盐基饱和度和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吸湿水含量等一般常规项目使用。 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全磷、全钾等全量分析以及微量元素测定称量很少,需进一步磨碎,方法是从<1mm的土样中取50g样土,全部研细后通过0.25mm筛孔的筛子,土样用广口瓶保存贴好标签备用。 三、土壤样品的保存 保存的分析样品需密装在磨口塞的广口瓶中,瓶上贴有标签,瓶内放有一张同样的标签,以防瓶外标签脱落,标签上记名土样号码,图样名称、采样土点、采土深度、采样日期、采取人等项目,应避免存放在受日光、高温、潮湿和酸碱气体等影响的环境中。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土样采集原理 为准确了解土壤中各种成分的含量,且分析所需的土样量非常少,因此采集的土样必 须有较好的代表性。利用对角线法布置采样点,每个采样点的采样深度和采样量大体相近,五个采样点总的采样量为新鲜土稍大于1公斤。 二、所须要设备 按每组计算;小铁锹一把 取样袋一只或报纸若干张 三、操作步骤 (一)土壤农化分析样的收集方法 五点法(对角线法)棋盘法蛇形法 (二)土壤样品收集步骤 选定欲采样的田块—→用对角线法目测采样点—→在选定的采样点上,铲去表土约 1mm,采集耕作层土样(一般12~15cm)—→采集土样—→将五个点的土样混在一起带回实验室—→用手仔细将土块研碎到蚕豆大小,且均匀地摊铺在实验台上—→写上班级、组别 及采样人姓名和采样日期 挑选出植物残茬、石块、砖块等,将土样磨细并使土样充份混合,并使样品在分析时 能较难水解,也可以并使样品长期留存。 1、20目土筛 2、60目土筛 3、每组两个广口瓶 4、标签纸若干 5、角匙 6、研钵三、 操作步骤 将充份风干的土样放进研钵中研磨―→并使全部土样通过20目土捣―→将约四分之 三的过目土样压缩两大广口瓶中,并贴上标签,写下上班级、姓名及界别―→将余下的土 样稳步研磨,直到全部通过60目土捣―→将搓不好的土样装瓶,贴上标签,写下上土样 厚薄、界别、取样人等内容。 如果土样过多,可用四分法舍弃到部分土样―→如果欲对土样进行全n、全p、全k 分析,则还需继续研磨,将土样通过100目土筛。四、思考题 1、为什么必须将全部土样通过一个较粗的筛孔后,再能够研磨变成较窄的土样? 2、 土样制取在土壤分析中有何意义?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土壤样品分为土壤剖面样品和土壤农化样品。土壤剖面样品用以研究整个土体的发生发育,按土壤发生层次采样;土壤农化样品是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需采原状土样品,研究耕作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养分状况,如有必要,还可在耕作层以下再采一层混合样品。该实验主要介绍土壤农化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目的意义 土壤样品采集和制备是土壤理化分析的重要环节。采样过程中引起的误差往往比室内分析引起的误差大得多,因此,必须采集有代表性的土样。样品的采集和制备必须严格认真地进行,否则尽管以后分析工作很精细,仍不能得出正确的结果。 从野外采回来的土壤样品,常常含有砾石、根系等杂物,土粒又相互粘聚在一起,这就会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进行分析前,必须经过一定的制备处理。 通过实验实训,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进行混合土样的采集与制备,为正确进行土壤分析打好基础。 二、原则 土壤样品的采集以“多点”、“随机”和“混合”原则,采集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 根据农化分析样品的要求,将采集的代表土样磨成一定的细度,保证分析样品的可比性。通过棋盘法、四分法等方法以保证样品制备时的代表性。 三、材料与用品 土钻,土袋,标签,土筛(18、60目),广口瓶,牛皮纸,土棒,土板,铅笔等 四、实验操作 (一)样品的采集 1.布点方法及采样密度 混合样品的采集方法,样点的数目和分布,应视田块的形状、大小、土壤肥力状况、研究目的和要求的精细程度等而有不同,一般有下列三种采样方法。 (1)对角线采样法 田块面积较小,接近方形,地势平坦,肥力较均匀的田块可用此法,取样点不少于5个。 (2)棋盘式采样法 面积中等,形状方整,地势较平坦,而肥力不太均匀的大田块宜采用此法,取样点不少于10个。 (3)蛇形采样法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是土壤科学研究的基础工作。正确的采集和制 备方法能保证所得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后续的实验分析提供可靠的 数据。本文将从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方法和采集工具,以及土壤样品的 制备过程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土壤样品采集的原则包括代表性、一致性和可比性。代表性要 求样品能够准确反映研究区域土壤的整体特性;一致性要求在同一区域内 采集的不同样品具有一致性,即在相同条件下采集的样品应该具有相似的 性质;可比性要求不同区域的土壤样品能够进行比较研究。 土壤样品的采集方法主要有剖面采样法、网格采样法和随机采样法等。剖面采样法是按照剖面的形式采集土壤样品,一般每隔一定距离在不同深 度采集样品,适用于研究土壤剖面的性质变化;网格采样法是将研究区域 划分为网格,然后在每个网格中采集土壤样品,适用于大面积土壤调查; 随机采样法是根据随机抽样原则,在研究区域内随机选取样品点采集土壤 样品,适用于土壤的小尺度研究。 土壤样品的采集工具主要有土壤钻、土壤管、土壤铲等。土壤钻是常 用的采集工具,可用来获取较深的土壤样品,常用的有手动土壤钻和机械 土壤钻两种;土壤管可以用来采集较浅的土壤样品,有不同直径和长度的 规格可供选择;土壤铲则可用来采集表层土壤样品,适用于浅表土壤研究。 采集到的土壤样品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制备过程才能进行后续的实验研究。土壤样品的制备包括去杂质、干燥和研磨等步骤。去杂质是将样品中 的植物残体、树枝、石块等杂质进行除去,通常采用筛分或者手工的方式 进行;干燥是将样品中的水分去除,通常采用室温下或者低温下的自然干

燥或者烘干的方式进行;研磨是将干燥的土壤样品研磨成细粉,常见的研 磨设备有球磨机和研磨棒。 总之,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是土壤科学研究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正确的采集和制备方法能够保证土壤样品的代表性和准确性,提供可靠的 实验数据,为后续的实验分析提供支持。因此,在土壤科学研究中,我们 应该注意采集和制备过程的规范性和精确性,以确保实验研究的可靠性和 有效性。

土壤样品制备

土壤样品制备 一、前期准备 1.1 实验用具 选择独立的实验室和实验用具。准备有培养皿和称重瓶,滤纸,磨碎机,精密天平,温湿度仪,容量瓶,蒸馏器,采样器,消毒酒精,消毒纱布,灌溉样本容器等等,还要准备塑料袋,胶带,标签,油漆、油管等。 1.2 采样器准备 准备土壤采样器,刮刀,里氏活塞,直径6~40mm各种具备采样法兰底座的采样环,以及计数器,加上一个足以容纳20份土壤样品的塑料容器。 整个采样器应用消毒酒精擦拭后,将采样法兰底座安装在上部,一定要确保底座与采样器之间有足够的紧密性,以保证土壤采样数量的准确性。 准备足够的塑料容器,每份土壤样品的容器至少需要20ml的容量,将每个容器内涂敷一层真空油,用胶带将塑料袋与容器固定,最后写上样品的编号,施加压力以完成; 塑料袋要比容器容量大,以便在封口前放入氮化钠,采取消毒、防污染措施。 二、样品采集 在采集土壤样品前,要首先确定样品采集地点,一般采集从现状以涵盖所有地质类型的土壤样品,因此应按照一定的距离采集土壤,并根据采集地点的情况和样品的分类,将采样点逐一进行记录。 2.2 样品采集方法 样品采集时注意在恰当的深度(通常从土壤表面采集至基岩,层面确定),在每一深度对每个采样点取2份采样,好的土壤仅比大小称测(20~50克),将采取的土壤样品放入采集装置里,皿中算入氮化钠以避免虫害和腐烂,采取消毒防污措施,塑料袋将土壤样品扎扎实实的放入塑料袋中,用胶带中性油膏保存,用焦炭灰涂写样品号码,对样品微重注意更新,确定采集数量之后,应立即将土壤样品放入冰箱冷藏以保证其新鲜度,以便及时送检。 三、开始制备 3.1 模拟条件 在实验室中,将准备好的样品悬浮空气中,用精密天平称取所需量,用温湿度仪调整土壤样品的温度和湿度,以模拟野外环境条件,温度一般在25℃左右,湿度在65%以上。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

土壤样品采集与制备 土壤是一个不均一体,影响它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有自然因素包括地形(高度、坡度)、母质等;人为因素有耕作、施肥等。这些都说明了土壤不均一性的普遍存在,因而给土壤样品的采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实验室的分析测定,只能是样品,但要求通过样品的分析,达到以样品论“总体”的目的。因此,采集的土样对所研究的对象(总体),必须具有最大的代表性。 一、实验目的 通过该实验让学生了解土壤剖面的基本采集方法:从上至下,主要采集中间层,研磨时注意把残根、碎石等杂物捡出。二、实验原理 为了研究土壤基本理化性状,除了研究表土外,还常研究表土以下的各层土壤。这种剖面土样的采集方法,一般可在主要剖面观察和记载后进行。 从野外采集回来的土样,都需要及时经过一个严格的制备过程一风干、挑拣、研磨、过筛和装瓶后,方能进行室内实验。由于每个分析项目都要求一定的粒级标准,分析结果才能相互比较、检验和应用。所以,这是一项极重要的基础准备工作。 三、实验仪器 铁铲、擀土棍、天平、牛皮纸、铜筛、广口瓶 四、实验步骤

1、土壤剖面样品采集 土壤剖面按层次采样时,必须自下而上(这与剖面划分、观察和记载恰好相反)分层采取,以免采取上层样品时对下层土壤的混杂污染。为了使样品能明显反映各层次的特点,通常在各层最典型的中部采取(表土层较薄,可自地面向下全层采样),这样可克服层次之间的过渡现象,从而增加样品的典型性或代表性。一个样品的重量在IKg左右。2、土壤样品的制备 (1)土样的风干 从野外采来的土样应尽快风干,以免发霉变质,影响测定结果。风干应在干净、阴凉和通风的房间中进行。将采回的土样放在牛皮纸或塑料薄膜上,摊成薄薄的一层,置于室内通风阴干。在土样半干时,须将大土块捏碎(尤其是黏性土壤),以免完全干后结成硬块,难以磨细。土样要避免酸、碱和不洁气体、灰尘等污染。样品风干后,要拣出动植物残体和非土壤形成物质。(2)土样的制备 将风干土样倒在平木板上,用擀土棍研细,使之全部通过2mm 孔径的筛子。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为两份,一份用作物理分析,一份用作化学分析。做为化学分析的土样还必须进一步研细,使之全部通过Imm或0.5mm孔径的筛子。 (3)土样的保存 一般样品用磨口塞的广口瓶或塑料瓶保存半年至一年,样品瓶上标签须注明样号、采样地点、土类名称、层次及深度等。

环境土壤学实验

环境土壤学实验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环境土壤学实验 实验一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一、实验目的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制备是土壤分析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方法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因此,必须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采样和制备。通过实验,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耕层土壤混合样品的采集和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 小铁铲、布袋(或塑料袋)、标签、铅笔、尺子、锤子、镊子、土壤筛(18目、60目)、广口瓶、研钵、盛土盘等。 三、实验步骤 (一)样品采集: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有不同的采样方法。 1.研究土壤肥土: (1)采取混合样品:采样时须按一定的采样路线进行。采样点的分布应做到“均匀”和“随机”;布点的形式以蛇形最好,在地块面积小,地势平坦,肥力均匀的情况下,可采用对角线或棋盘式采样路线,如图示1-1。采样点要避免地埂边、路旁、沟边、挖方、填方及堆肥等特殊地方;采样点的数目一般应根据采样区域大小和土壤肥力差异情况,酌情采集5~20个点。 (2). 采样方法采样点确定后,刮去2~3mm的表土,用土钻或小铁铲垂直入土15~ 20cm左右。每点的取土深度、质量应尽量一致,将采集 图1-1土壤采样布点路线 1.对角线布点法 2.棋盘式布点法 3.蛇形布点法

的土样集中在盛土盘中,初略选去石砾、虫壳、根系等物质,混合均匀,采用四分法,除去多余的土,直至所需要数量为止,一般每个混合土样的质量约1kg左右。 (3). 采样时间如果土壤测定是为了解决随时出现的问题,应随时采样;是为了摸清土壤养分变化和作物生长规律,即按作物生育期定期采样;为了制定施肥计划而进行土壤测定时,在作物收获前后或施基肥前进行采样;若要了解施肥效果,则在作物生长期间,施肥前后进行采样。(4). 装袋与填写标签所采土样装入布袋中,填写标签两份,一份贴在布袋外,一份放入布袋内,标签应写明采样地点、深度、样品编号、日期、采样人、土样名称等。同时将此内容登记在专门的记载本上备查。 2.研究土壤形成发育:在野外先确定区域地形及具体剖面位置,在草图上注明采集位置,在样品袋内写明野外条件:如地形、位置、利用情况、研究目的等。 采样时应分层取样,不得混合,各层采样深度与每个层段深度不一致,采样只选择其中最典型的部分,一般取0-10厘米,不取过渡层,过渡层只作野外研究,不作化学分析。 采样由下到上,这样可避免采取上层土样时,土块落下干扰下层。每个样品(每层)需采一公斤。特别注意采样深度记载按实际采样深度记,如:土壤剖面的耕作层是0—30厘米,采样部位实际上是5—15厘米,记载以后者为准。 研究土壤发育剖面样品,不能在同一类型土壤与性质相近或相同的土壤上采取土样进行混合,只能每个剖面样品独立单独采取,独立分析,以免使土壤的差异在混合的过程中遇到掩盖。 3.研究土壤与植物的关系:即作物营养诊断。每采一个植株样品,同时取该植株的根际土壤。为更好地反应土壤与作物的关系,应在采样后马上分析,不宜久置,大面积采样,应当由多点样品(约l公斤)混合,用四分法取得均匀样品约100g左右,小区取样,最后取50g左右。 4.研究土壤障碍因素的取样:大面积毒质危害应多点采样混合,应取根附近的土壤;局部毒质危害,可根据植株生长情况,按好、中、差分别进行土壤与植株样品同时采取。 (二)土壤样品的制备 1. 风干剔杂除速效养分、还原物质的测定需用新鲜样品外,其余均采用风干土样,以抑制微生物活动和化学变化,便于长期保存。 风干土样的处理方法:将新鲜土样铺平放在木板上或光滑的厚纸上,厚约2~3cm,放置在阴凉、通气、清洁的室内风干。严禁暴晒或受到酸、碱气体等物质的污染,应随时翻动,捏碎大土块,剔除根茎叶、虫体、新生物、侵入体等,经过5~7d后可达风干要求。 2. 磨细过筛将风干后的土样平铺在木板上,用木棒碾碎,边磨边筛,直到全部通过1mm(18目)为止。石砾和石块切勿弄碎,必须筛去,少量可弃去,多量时,应称其质量,计算其百分含量。过筛后土样经充分混匀后,用四分法分成两份,一份供pH、速效养分等测定,另一份继续仔细挑弃残存的植物根等有机体,然后磨细至全部通过(60目)筛孔,又按四分法取出50g左右供有机质、全氮测定之用。 3. 装瓶贮存过筛后的两份土样分别混合后,分别装入具有磨口塞的广口瓶中,内外各附标签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