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论文

•相关推荐

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论文

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信仰”就给了人类无限的遐想。人类在模糊的原始图腾崇拜中积蓄着生存的力量,在信仰的斗争中寻找着真理的方向,在信仰的对话中描绘着人类美好的前景。可以说,信仰是人类精神高度的见证,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每一个个体,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理论上讲,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主体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残缺性的超越,它把一种理想主义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类事物或观念的内在于心的确信,是表现在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根本价值准则。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信仰可以从社会信仰、超自然信仰和实用信仰三个维度来探讨,本文所谈的宗教信仰属于超自然信仰。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群众性,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关乎个人的终极追求和民族的精神动力,对个体生命的心理体验和民族心理结构的衍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其中三分之一左右为青年,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同时他们也是整个社会阶层精神高度的见证者。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动态实际上成为我国宗教信仰发展的风向标。了解他们宗教信仰的现状,并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宗教和处理宗教信仰问题,是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趋势

从信仰趋势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正处在“缓慢升温”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的阵痛中,精英文化逐渐由中心移到了边缘,平民文化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中开始以躁动不安的强势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人们不再相信空洞的历史

许诺和“乌托邦”的文化探源,而更愿意在个人式的宣泄和呐喊中释放激情和力量,“俗文化”开始以合法的身份成为时代文化的真正主角。但作为高雅文化代表的宗教,却没有在文化转型中销声匿迹,而是在大学校园内有了“缓慢升温”的迹象,“在涉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精神和价值层面上出现日益明显的共同性和认同感。”这一现象很值得研究。

大学生宗教信仰缓慢升温的趋势与整个社会“宗教热”的文化呈现是相吻合的,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原因、民族原因、地域原因、心理原因、学校原因、宗教文化自身的原因等,但归根结底还在于社会原因,社会整体转型所带来的新的文化概念、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发展趋势。

2011年,我们承担了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1?2013年度课题“政治认同导向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以山西省部分高校为考察对象”。2012年,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文献阅读,在此基础上,借鉴了其他一些调査问卷的内容和形式,形成了《山西省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査问卷》。2013年,我们在保证研究样本的性别、年级、专业、政治面貌、民族等特征分布的基础上,对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大学、山西财经大学、太原师范学院、晋中学院等5所高校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宗教信仰进行了调研,发放问卷5000份,收回4710份,回收率94.2%。

(一)信教学生分析(表1、表2、表3)

在4710份有效调查问卷中,信教的学生为645人,占总人数的13.69%,不信教的学生共3625人,占总人数的76.96%,说不清楚的440人,占总人数的9.35%,因此绝大多数学生不信教。13.69%这个数据和全国的宗教信仰调查数据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可以采信。

从统计数据来看,信教学生当中大部分学生信仰的是佛教与基督教,总共是80.47%',并且佛教在大学生所有宗教信仰中排在第一位(46.98%)。有46.98%的学生信仰佛教,主要原因在于佛教教义与儒家文化有相通之处,佛教中的“五戒”与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在精神层面上有相似的地方。而基督教是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中国目前的基

督教徒人数估计在三千万至七千万之间。[3]

从统计数据来看,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是很多的,包括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其中社会和家庭的原因最多,占到了35.03%,家庭原因是主要原因,父母的信仰、教育观念、行为等都自己的孩子有很深的影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从统计数据看,大学生信仰宗教最主要的途径是家庭和朋友的介绍,比例高达40.77%。虽然家庭不一定能让大学生信仰宗教,但可以让大学生不排斥宗教,当遇到一定催化剂的时候,大学生会由不排斥到信。

调查数据可以从宏观角度反映出我国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发展趋势,同时我们在对这五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的访谈中,也了解到诸多真实的微观信息。

“以前我觉得宗教离我很远,因为我身边没有信教的同学,但现在不一样了,我发现我们专业同学中还有信教的,起初还觉得很不了解,现在很正常了,毕竟我们都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由于受父母的影响,我从小就信仰基督教,刚上大学时,我感觉很失望,因为周围的人都不理我,信教对我们来说是很不可理喻的事情,但我越来越发现,近几年,信教的人多了,宗教活动也比以前频繁了。”

“宗教不是封建迷信,它有它特有的魅力,作为一门学问,我觉得宗教在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方面都有很多有价值的贡献,现在信教的同学多了,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吧。”

从以上的访谈中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神秘感和陌生感逐渐淡化,宗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日益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宗教信仰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大,宗教与大学生的距离越来越近。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当下剧烈社会转型所带来的文化氛围变迁所导致的,大学生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各种媒介走进宗

教,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由“宗教文化爱好者”到“虔诚的宗教信仰者”的角色转变,调查资料显示,有20.5%的青少年信仰宗教的原因是“深受教义感动。”

同时,宗教暧昧现象日益普遍,也是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的一个重要特征。宗教暧昧是较宗教信仰更为宽泛的概念,特别是指对宗教模糊朦胧的态度,是宗教信仰确立前的一个过渡期和磨合期。宗教暧昧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巳经越来越普遍了。北京联合大学郭淑敏在对2000多名北京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赞成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占

25.58%,既不反对也不赞成者占65.46%,反对者仅占8.96%。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分析

当前,各高校都依法加强了对大学生进行关于宗教知识的教育和对宗教活动的管理,但机制还不健全,对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效果还不明显,对信教大学生的信息统计也还不完整。这使得大学生对宗教的认知和宗教信仰的理解很模糊,多存在神秘感,甚至有许多错误的观念,这也是导致大学生宗教信仰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

(一)对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落实不力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他们应该掌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这包括应该了解和把握关于宗教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但由于现在各高校对于专门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比较滞后,致使大学生对党和国家关于宗教的法律和政策不甚了解,就连信教大学生对此也了解不多。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但由于法律意识不强,使在校大学生容易成为非法宗教传播的受众,甚至成为非法宗教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对宗教基本知识的教育不够

有些高校只是看到宗教的本质是唯心主义,看到宗教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对立矛盾,不去关注宗教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宗教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等特点不进行认真的分析,不能够及时地向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信教大学生传授基本宗教知识,没有对他们的宗教信仰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

现在还很少有高校适时开设一些宗教选修课,用唯物主义观点来

说明宗教信仰的根源,讲解宗教的一系列知识,这使得一部分信教大学生在文化层面上对宗教的浓厚兴趣得不到满足,使他们对宗教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缺乏一定的了解,这样就不能够使在校大学生把握宗教的实质。

(三)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不规范

对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紧张、敏感,有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愿意正视、更不敢去承认宗教在当代大学生中的影响以及信教大学生人数的增多,他们对信教大学生在学校的宗教活动视而不见,没有规范高校内部信教师生的正常宗教信仰活动,更没有依法取缔学校的非法宗教组织,这些都是大学校园里学生信教人数有所增加、大学校园里宗教活动不健康发展的直接原因。

三、正确引导大学生宗教信仰

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涵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观念的教育,更为关键的是要使其真正为大学生所理解、所认同、所践行,内化于学生的思想观念中,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追求和实际行动。为此,要针对大学生的认知特点,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真正把握大学生思想发展的时代脉搏,认真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是当今高校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应有之义。

(一)坚持宗教与教育分离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认识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全面认识宗教问题同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方面因素相交织的复杂状况,全面认识宗教因素在人民内部矛盾中的特殊地位,努力探索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规律,“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不断提高宗教工作水平。在高等院校贯彻和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应坚持宗教不干预高等教育的原则。

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主要有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宗教信仰自由。在教育领域的宗教信仰自由,就是要求我们教育领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应当尊重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不得侵犯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的基本权利,既不歧视信仰宗教的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也不强迫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信仰某种宗教,更不强迫学生或者其他受教育者不信仰宗教。

育领域内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事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非法活动,不得干预学校进行自然科学知识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不得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传播宗教、举行宗教仪式,也不得利用学校对在校学生灌输宗教思想,发展宗教教徒,进行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活动。

在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信教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应当充分理解和尊重。“对信教者来说,宗教中含有对全部知识的探索及对未曾发现的真理的寻求。”信教大学生信仰宗教,有自身原因,他们的宗教信仰应该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社会的理解和他人的尊重。爱国的大学生宗教徒,同不信教的大学生一样享有公民应该享有的高等教育权力及其他权利,他们的合法权益同样受到法律保护,不能因为他们信仰宗教就歧视他们或者损害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在保障大学生信教自由的同时,也强调大学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方面的正当权益和意愿同样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和人们的尊重。这个问题在少数民族聚集区域的学校,尤其应引起重视。不能对不信教的学生进行歧视、打击、围攻、侮辱。信教或不信教,参加或不参加宗教活动,都是法律赋予大学生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讲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也不能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任何强迫不信教的人信教的行为,如同强迫信教的人不信教一样,都是侵犯公民的信仰自由权利,都是违背国家法律政策的,因而是极端错误的,是不允许的。

再次,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不能被说成“宗教自由”,即宗教活动不能为所欲为,不受任何限制。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宗教活动自

由,信仰与不信仰任何宗教是个人私事,是自由的,但宗教活动因为会涉及社会生活和他人,所以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任何一个国家概莫能外。也就是说,宗教信仰自由不能同国家的法律、政策对立起来,也不能同高等教育法规及高校规定对立起来,宗教活动必须纳入国家的宪法、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不能够影响高等教育事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坚持宗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宗教要与其所处的社会性适应,为社会发展服务,是宗教存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就是指宗教团体和组织、宗教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相适应。这种相适应不是要求公民放弃宗教信仰,不是改变宗教的基本教义,而且要求宗教在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与社会发展与文明的进步相适应。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最根本的是做信教群众的工作。高校要引导信教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信教大学生爱国、爱教。爱国是宗教存在的前提,每个教徒必须维护人民利益,利用宗教教规和宗教道德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服从政府的管理,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的最高利益和民族集体利益,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出力。

第二,发挥宗教教义的积极性,引导其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人类的宗教信仰是一种对自身力量的皈依。”?在各种宗教教义教规中,许多教义都提倡“善和爱”,倡导公平正义,反对歧视与不公,蕴含着丰富的和平、和谐、平等、自然等伦理道德资源,这些内容都是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相通的。宗教慰藉心灵的精神作用,也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日常生活。从大学生宗教信徒个体的角度讲,宗教的社会心理功能最明显的是心理慰藉,也有心理学家称为“幻想补偿功能”。[9]宗教的精神力量和组织力量,通过严格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加以正确引导,可以有效地抑制其消极作用,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促进社会和谐团结,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同时,信教大学生还应努力挖掘和发展宗教中的积极因素,抛弃教规教义中

同社会主义社会不相适应的内容,努力为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第三,团结信教大学生和不信教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共同奋斗。高校宗教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团结和教育信教大学生为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积极贡献力量。正如德国神学家孔汉思所说:“普通老百姓并未放弃对安全、和平、财富和健康的渴望。”[1°]我国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信教大学生,能否做好对他们的团结教育引导工作,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至关重要。处理得好,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巩固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在广大信教群众中的凝聚力,从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的贡献。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产生消极作用,甚至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三)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主要是指科学主体在长期的科学活动中所陶冶和积淀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的总和。大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人手:一是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观。二是全面认识科学知识,着力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三是进行课程改革,增设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非学科性课程。四是反对伪科学。

(四)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一是要积极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高校要为心理健康咨询创造条件,设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经验丰富、敬业精神强、品德高尚的专、兼职人员,完善各种服务设施等。二是要积极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它一般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资料,二是反映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特点的资料。

对于大学生宗教信仰,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坚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坚持宗教与教育相分离,坚持宗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等有效途径和方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人文精神。同时要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和党的宗教政策为指导,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

宗教信仰论文

在高校中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研究 宗教信仰可以看作是全人类所具有的普遍特征。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处理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基本政策。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丰富完善,为认识我国宗教问题和处理我国的宗教关系、开创宗教工作的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从恢复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到确立新时期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从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的宗教关系到把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写入十七大报告和党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宗教理论政策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日益深入人心。 但是,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文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的冲击下,大学生宗教信仰开始走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有一些不正当的团体,开始利用宗教信仰来干预大学生的行为走向。 大学生承担着学习专业知识、传播科学理念、传承先进文化、塑造高尚精神的历史重任,是当代青年中拥有高层次专业知识的群体。但拥有丰富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一定拥有崇高的信仰。因此,大学生信仰的养成,需要教育。 当今,大学生接触宗教的途径主要有:家庭的宗教背景,阅读宗教书籍,观瞻宗教礼仪,熟人、朋友的介绍,传教人士的引导。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心理动机主要是: 宗教文化的影响。宗教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面的扩展、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面对越来越多的自然和社会未解之谜,大学生有可能为宗教文化的永恒魅力所折服。 拓展人际交往空间的需求。大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需要与他人保持顺畅的交往。但在现实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交往的过程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经常会遇到一些障碍与困惑。宗教团体中宽松、和谐的人际氛围,有可能使他们中的个别人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寻求心理抚慰的实现。当代大学生会面对诸多需要他们独自处理的问题,当他们无法解决、无法承受而又缺少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爱时,常会引发内心激烈的矛盾和冲突。在此状态下,他们和所有人一样需要一种依赖感。宗教可以为他们提供超脱于现实之外的一种稳定心态,从而使其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问题与磨难。 把握人生存在的意义。人是有理性的高等动物,大学生作为一个思想活跃的人群,更是经常思考人生意义的问题。在对这些终极问题的追寻和探究中,宗教超越现实的崇高感、神圣感,对拥有激情并正在寻找人生意义的大学生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第一,从信仰选择上看,在中国五大宗教中大学生宗教徒皈依最多的是基督教。他们往往欣赏、羡慕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科技实力,并很容易在这种欣赏、羡慕中追寻西方文化,触及基督教。而基督教本身的特点也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的“口味”,比其他宗教更具吸引力。《圣经》本身就是一部历史典籍,不仅文学性、故事性强,而且通俗易懂(佛经则晦涩深奥)。 第二,从信仰动机上看,大学生宗教徒皈依宗教大多是在追求某种精神性的东西,而不是着重于某种现实性的需要。更多是出于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出于对心灵慰藉的探寻,出于对自己原有信念

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德育方式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与德育方式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我国是国家,我们教育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及结合了我国和建设实际而创造的一系列理论,是唯物的。如果我们的学生在接受了长期的无神论思想的教育后,皈依了宗教,成为了教徒,那无疑是教育事业的失败。只有赢得青年大学生,才能赢得未来。因此,作为教育者必须对这一问题给予足够的关注,及时、深入地了解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及时地给出相应的对策,依法加强对大学生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大学生宗教徒的宗教观念与社会相适应。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德育对策 一、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意义

大学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们接受过并接受着正规的学校教育,是中国特色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大学生们是否有信仰,有什么的信仰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与成才,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事业的兴衰成败。正因如此,我们的青年大学生必须秉持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可以兴旺发达,长盛不衰。然而现实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宗教徒在大学生中的出现并增多已经成为不容回避的事实,甚至有少数人大学生成为“望教者”、“宗教文化追随者”,甚至皈依宗教成为了信徒。大学生一旦信仰了某种宗教,那么他们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必然会受到宗教观念甚至宗教组织的影响。宗教是唯心的;我国是国家,我们教育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及结合了我国和建设实际而创造的一系列理论是唯物的。从本质上而言,这两者是对立的。面对当前大学生信仰宗教这一问题,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问题

性别差异下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性别差异下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1大学生宗教信仰性别差异的现状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女同学皈依宗教动机在传承家庭传统方面的比例要远高于男生18%,男同学有相当一部分是源于主观好奇,探究等原因。在皈依宗教的关键因素方面,女生较男生更容易受父母或家中其他信仰人员的劝说、认为在宗教信仰内找到了人生的意义及归属感及易受周围环境的感染等因素的影响;男同学则偏重于自身的体会,如接触其后得到许多好处想要回报、受到神秘体验的感召等。 2大学生宗教信仰性别差异原因分析 2.1性别差异本身引发了男女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差异 心理学研究表明,男女大学生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男生比女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兴趣也比女生更广泛,社交面更广,特别是在性格上倾向于、外向型,而女生多属于顺从型,因而更易受暗示影响,依赖性较强。但女生在自信和自尊,

健康和安全方面的压力要高于男生。同时男女大学生在人格维度上也存在着性别差异,表现在才干维度、情绪维度、人际关系维度上存在明显差异。在特殊情况下,男女大学生的道德判断标准会因情境不同而存在差异,这一研究结果证明因性别所导致的对同一事物的认知差异确实存在。因此,男女大学生由性别差异所引起的个性特征、人格、道德判断标准等方面的差别,会直接导致大学生的思想差异,从而进一步导致男女大学生对宗教认同和信仰的差异。 2.2高校思政课培养大学生正确性别观念、宗教观教育的缺失 青年大学生正值性别角色的选择和形成时期,他们面临着许多性别角色规划和定位的困惑和焦虑,在此过程中虽然也产生过许多深刻的思考和激烈的讨论,但大学生的性别平等意识和正确性别观念不会自然形成。如果没有专门的关于性别平等的课程、没有在相关的课程中有意识地阐述性别平等,大学生便难逃传统性别观念的影响。目前各高校专门阐述宗教理论、解读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尚属空白。 2.3高校宗教管理薄弱、反宗教渗透意识的缺失 在高校宗教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对信教师生的统计、宗教活动知晓等方面严重不足,甚至完全忽视等现象,与宗教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导探析-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合理引导探析-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内容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是高校对大学生宗教信仰进行教育与合理引导新的指导思想,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国外透过宗教信仰对大学校园进行渗透,遏止校园传教现象发生,维护校园和谐稳定的行动指南。因此,当前高校应该积极探讨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加强新时代宗教观教育,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师生结对、校园文化建设等角度切入,合理引导他们培育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关键词】新时代;宗教信仰;合理引导 宗教信仰是关系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团结的重大问题,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

色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和祖国统一。”[1]高校是严格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法律规定的场所,但是,由于受各种校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部分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出现了新的变化即从原来的部分人心理趋于认同发展到行为走向行动的状态。因此,应以新时代宗教观为指导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问题和成因开展研究并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师生结对、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进行合理引导,保持大学校园的和谐、稳定,维护好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好局面。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宗教观微探 宗教既是人类认识世界、社会及自身的哲学形式,也是许多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与走向成熟的重要理论来源,同时,它还是影响社会稳定发展、民族团结和人际关系和谐的意识形态。宗教信仰虽然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否选择信仰宗教是个人的选择与私人事务也取决于个人,但是,任何人选择信仰宗教时必须遵守法律法规的规定并自觉维护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这也是信教

大学生民族宗教信仰抵御非法宗教论文.

大学生民族宗教信仰抵御非法宗教论文2019-12-10 数据研究指出,近年来,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数量显著增加,传教现象也在学校中屡禁不止。值得一提的是,信教者们的宣传已近乎疯狂,在网络平台上活跃着一大批传教人士以及相当多的思想引导行为。 客观来说,当代大学生有宗教信仰主要的意图是希望通过宗教信仰而获取一些安慰、获得强大的生存意念。然而各方面目益加大的宣传也为大学生的宗教信仰提供了条件和媒介。 针对此现象,一方面我们要尊重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规律、不断的树立与加强我们中华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大学生的工作,加强素质文化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决抵制非法宗教向校园渗透的现象,努力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 本研究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为例,采用了包括问卷调查法,深度辅导法以及网络跟踪法等多种调查方法对学生的宗教信仰特征进行了调研。累计发放问卷220份,回收216份,有效回收率为98%。根据以上的调查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一)信教人数比例上升 调查显示,对于“是否有宗教信仰”,学生们选择“有宗教信仰”的为11.4%,选择“没有宗教信仰”的为64.5%,选择“不是很清楚”的为24.1%。在自认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中,对于“是否参加过宗教认定仪式”,选择“参加过”的为39%,选择“没参加过”的为61%。 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大学生虽认为自己有宗教信仰,但是并没有实际参加过一些认定仪式。从数据中我们也可以知道信教学生的比例有所增加,绝对人数也有很大的增幅。 (二)信教者积极传教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在自认为有宗教信仰的同学中,12%的同学对“是否会对室友、同学以及亲朋等身边人宣传宗教信仰”一问中选择了经常性宣传,34%的同学选择了偶尔宣传。从中可以发现,宗教传播行为在信教同学中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通过对个别学生的重点辅导中我们也得出以下结论,信教同学的存在会让整个宿舍的同学们对宗教都相对较为熟悉,在遇到困惑时,他们也会逐渐倾向于采用宗教的信仰力量或理论来为自己排忧解难,获取精神支持。 (三)校园传教现象多见

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论文

大学生树立正确宗教观论文 摘要: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培育科学精神,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摆脱逃避现实,寄托虚幻、超现实的宗教神明的观念;要建立和健全大学生帮扶机制,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各种困难,有效地预防宗教对弱势大学生的诱惑,为大学生建立起强大、坚固的内在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开展积极有效的扶助、有的放矢的就业指导、心理咨询,消除大学生成长中的诸多困难、困惑、障碍,是使大学生远离宗教影响的必要途径。 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教育的一个难点,大学生宗教信仰是关系社会稳定、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重大社会问题,开展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研究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 要内容。当前,宗教正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向大学校园渗透,导致一些学生信仰迷失,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根据现实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管理措施,始终保持整个校园积极向上、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总体状况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外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们的力量采取了超人 间力量的形式。”[1]354从本质上讲,宗教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的认识和荒谬的解释,作为文化现象,宗教的存在价值在一定

的时空范围内对人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方式产生着深刻影响。宗教的两重性表现在,作为道德教化和社会整合的工具,宗教既可成为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稳定和谐、推动社会变革的积极力量,也可以成为导致民族分离、愚化民智、妨碍革新的消极力量。那么,从根本上讲无论从世界观还是从方法论的角度,宗教信仰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思想都起着消极作用。宗教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主要有:滋生有神论为特征的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上;助长消极的宿命论的人生观;容易接受原罪说和轮回说的生死观上。 目前,高校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有逐渐增多的趋势。总的来说,大学生的“三观”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但受信仰多元化、宗教信仰的社会氛围日趋浓厚的影响,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有逐渐增加的趋势。有些学生在指定宗教场所以外参与各种名目非法聚集的宗教活动,有些学生同外籍教师名义上学外语实际上组织宗教性质的聚集。这表明部分有宗教信仰倾向的学生对我国“宗教信仰自由”这一基本政策理解得较为片面,对于宗教事务的有关法律法规缺乏全面了解。 二、影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主要指社会环境与民族、家庭环境。社会转型条件下,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客观上造成价值真空和信仰的迷失。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激荡与融合,经济与道德、经济与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矛盾一时难以解决,如权

大学生宗教信仰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应对策略 摘要:宗教文化热潮吸引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思想。考察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应当在尊重信仰自由的前提下,审慎确立高校应对策略:掌握大学生思想动态及宗教信仰形成规律;强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教育;普及宗教知识,帮助大学生认清宗教本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把握校园文化价值导向,防范、抵制非法宗教活动等,确保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不至偏离正常的轨道。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应对策略。 宗教信仰文化热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升温,冲击着年轻学子的精神思想,影响着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改变着他们的社会行为模式。据不完全统计,十三亿中国人中有一亿宗教信徒,其中青年信徒占到三分之一。作为青年中的一个主要群体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经引起教育界的关注。综合全国各地对当前大学生中宗教信徒所占比例的调查结果,最高的地区在20%左右,最低也有3%。 青年大学生信仰,关系到其个人成长成才的方向,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了解和研究当前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在深入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索合理有效的应对疏导策略,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必须要完成的艰巨任务之一。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形成原因及其心态特点。 当前,青年大学生宗教信仰的形成,原因复杂且多元,其中,社会环境、个人精神心理状况及家庭、民族文化传统等是最主要的因素。在不同因素作用下,青年大学生在其宗教信仰形成过程中也相应地呈现出了不同的心态特点。 (一)宗教文化热的社会环境与好奇、盲从的信仰心态。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发展,国家政策日益开放开明,我国社会的包容性大大增强,社会环境越来越宽松,市场上宗教书刊越来越多,反映宗教内容的文化作品不断增加,新闻媒介中宗教方面的信息量逐渐增大,旅游文化中的宗教成份日趋浓重。而且,中国宗教作为本国的文化形态之一,正逐步走向世界,中国宗教的对外交往也已成为民间外交的一个组成部分。诸种情况显示,在日益开放的多元文化背景下,我国文化界、宗教界迎来了一股宗教文化热潮。宗教正通过越来越多样化的途径对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产生着影响。在考察青年大学

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论文 •相关推荐 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论文 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信仰”就给了人类无限的遐想。人类在模糊的原始图腾崇拜中积蓄着生存的力量,在信仰的斗争中寻找着真理的方向,在信仰的对话中描绘着人类美好的前景。可以说,信仰是人类精神高度的见证,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每一个个体,信仰都是不可或缺的。在理论上讲,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主体对自身存在的有限性和残缺性的超越,它把一种理想主义价值倾向化为坚定的信念,是对某类事物或观念的内在于心的确信,是表现在人的知、情、意、行等方面的根本价值准则。它可以使人安身立命,也可以使民族有新的精神方向,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信仰可以从社会信仰、超自然信仰和实用信仰三个维度来探讨,本文所谈的宗教信仰属于超自然信仰。宗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宗教问题的复杂性、群众性,往往与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关乎个人的终极追求和民族的精神动力,对个体生命的心理体验和民族心理结构的衍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目前我国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其中三分之一左右为青年,其中不乏在校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历史的重任,同时他们也是整个社会阶层精神高度的见证者。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及动态实际上成为我国宗教信仰发展的风向标。了解他们宗教信仰的现状,并帮助他们正确对待宗教和处理宗教信仰问题,是高等教育必须肩负的历史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趋势 从信仰趋势上看,我国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正处在“缓慢升温”的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在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整体转型的阵痛中,精英文化逐渐由中心移到了边缘,平民文化在商业大潮的裹挟中开始以躁动不安的强势姿态登上历史舞台,人们不再相信空洞的历史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研究-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由于对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认识模糊或出于寻找心理慰藉,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对思想道德和日常行为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策是高等院校应提高警惕,禁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学校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应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以及党建工作;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弘扬校园文化,创建和谐的高校精神文明。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影响;对策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客观事实表明,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正逐日增强。许多大学生对宗教怀有一定的兴趣,并成为虔诚的教徒,尤其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了解并分析他们的宗教信仰状况,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一、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 1、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数呈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高校大学生信教人数的平均比例在10%左右,高校大学生的主流不信仰宗教,但信教大学生数量呈上升趋势却是一个客观事实。各大高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阅读宗教经典读物,参与宗教聚会活动,也有极小部分大学生皈依某种宗教成为虔诚的宗教信仰者。 2、多数大学生选择信教出于寻找心理慰藉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的变化,而处于时代前沿的大学生的感受则尤为深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同时,随之而来的还有各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导致了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负担越来越重,心理承受能力降低。为了转移心理压力,得到心理慰藉,多数大学生选择信仰宗教来缓解压力。 3、部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与宗教认识模糊 一些大学生只知道党和政府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公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却不知共产主义与宗教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与宗教教徒在信仰方面是截然不同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只能信仰科学共产主义而不能信仰宗教和参加宗教活动。 二、宗教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大学生关于信仰的论文报告

大学生关于信仰的论文报告 ---移动四班一组调查 系别:软件学院专业:移动应用开发方向 班级:四班姓名:马波 学号:1115115724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经过科学的理论性分析,并夹杂着笔者对信仰的理解,阐述了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理解,认识,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信仰。当今的社会作为新一代的我们对信仰应该做如何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或其他党派是不是也是一种信仰等一系列对信仰的报告。 关键词:信仰;含义;宗教;中国共产党

引言: 在写论文之前,笔者和他的同学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经过分组讨论,并查阅过相当多的资料,询问了老师和社会上有关的专业人员,虽得到了比较可观的效果,但为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在老师的建议下进行在《南阳理工学院》在校大学生问卷调查,下面是笔者对这一段的学习与掉调查分析与结果。 正文: 一什么是信仰? 1、信仰的含义:(第一题回答知道信仰的含义的占问卷的)通过对《汉语词典》的查阅,里面对信仰这样诠释: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注意,或对神的信服和崇敬,对鬼妖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在大学生大一学期信仰的选择与实现这本书上对信仰的补充与说明:信仰是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意志品质,它会让信者终生深信不疑,执着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信仰的产生具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也有人类自身原因,信仰的形态固然千差万别,但是不同的信仰也有其共性,其中对信仰对象是真实性,信仰的价值目标是有超越性的,信仰是具有非逻辑性的,信仰是专一排他性的。信仰的功能,信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信仰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升华人生价值,获取行为准则,构建精神支柱。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理性态度生成机制-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理性态度生成机制-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调查显示,海南高校信仰宗教的大学生群体总体基数较小,且宗教信仰对他们的正向价值较多,海南高校始终坚守主流舆论阵地。但是,海南高校学生情感世界的封闭性和波动性,宗教认知的片面化和感性化,以及宗教传播手段的多样化和隐蔽性,正威胁甚至破坏着海南高校的宗教和谐局面。这要求海南高校的大学生必须秉承宗教信仰的理性态度,具体可从突出思想引领的战略地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宣传的优势、构建高校宗教信仰动态监测机制来着手培养。 [关键词]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理性态度 当下,海南省内宗教种类及活动场所较多,宗教文化正逐渐影响在校大学生,海南高校信仰宗教学生人数和宗教现象逐年增加。要

把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提升到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战略来认识,正视海南高校学生信仰宗教的客观现实,妥善应对其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通过对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调查,探索进一步培养海南高校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理性态度的现实路径,以期为促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和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提供有益借鉴。 一、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状况 本研究以海南六所高校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两种研究方法:一是问卷调查法。针对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海南医学院、海口经济学院、三亚学院六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海南高校学生宗教信仰调查问卷”1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766份,有效回收率为98%。二是深入访谈法。对海南大学和海南师范大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信教学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基于以上两种方法的调查结果,海南高校学生信仰宗教呈现出如下基本特征:

基督教信仰论文:宗教信仰教育路径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基督教信仰论文:宗教信仰教育路径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任何宗教文化都具有神秘性,基督教当然也不例外,《圣经》中的很多小故事、典故都寓意深刻,对人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基督教的教堂也对很多大学生有巨大的吸引力,同时基督教的一些教义具有心理调试功能,能给人以安全感和归属感。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好奇心强,对一切新奇事物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要一探究竟,毫无疑问基督教文化也在其探究对象之中。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文化交往也越来越频繁,基督教文化当然也包含在其中。尤其是近些年来,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逐渐增大,据有关研究,在大学生信教群体中,基督教的发展势头最迅猛,已超过其他宗教,成为信徒最多、影响最大的宗教[1]。而当前我国实行的是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公民有选择信教和不信教的自由,这也给大学生信教创造了客观的社会条件。 有研究表明,“在信仰基督教大学生的人数中,调查其最初的信仰动机,其中选择继承家庭传统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2.90%,而寻求真理

和心灵寄托的比例分别为33.30%和23.80%。”[2]可见,很多信仰基督教的大学生出身于信仰基督教的家庭,受家庭环境影响,选择信仰基督教并不为奇。 大学生基督教信仰意识的主要特征 (一)对基督教文化崇尚多于对教义的皈依 与其他信教群体有所不同,大学生更注重从文化层面来体会基督教。与基督教相关的物质、精神文化对大学生有着巨大的独特魅力,比如,基督教教徒独特的生活方式,基督教富有特色的教堂建筑等都引起了大学生对基督教知识探究的望。 (二)信仰的功利性较大 一部分大学生信仰基督教,是为了逃避现实的就业、婚恋等压力,企图在心灵上得到主的慰藉,寻求宗教的庇护。一部分大学生仅仅是对西方文化感兴趣(基督教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想深入的了解西方文化必须了解基督教文化),因此选择了信仰基督教。一些大学生喜欢听宗教中的赞美歌曲,觉得它像天籁之音,令人心情愉悦,基于这一目的而加入了信仰基督教的大军。甚至一些大学生抱着结识更多的朋友,扩大自己的社交圈目的,加入了基督教,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思考-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当前,国内外各种宗教相互撞击、相互涤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严峻挑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宗教对我国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现状,探讨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对策 宗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对自在世界、自为世界有着独特的诠释,具有一定的哲理性、伦理性、心理性特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另一方面心理尚未成熟、社会化程度低、自我意识增强与认知能力发展不协调,宗教容易对他们产生较大的吸引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国内外各种宗教相互撞击、相互涤荡,对大学生的思想观

念和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带来了严峻挑战。在大力加强“四个全面”建设的新时期,分析研究宗教及宗教对大学生产生的重大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当前宗教对大学生影响的基本现状 1.信仰宗教的大学生所占比例不高,但对是否该信仰宗教态度还较模糊。在回答“你是否信仰宗教”时,有80.9%的学生明确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另一方面受访者对无神论的认同度不高,主要表现在回答“大学生是否应当成为无神论者”时,仅23.4%的受访者选择“ ”,另外29.5%的受访者认为“不清楚”。 2.对宗教持宽容态度,但对宗教的内涵理解还不太深。对宗教的存在多数学生持宽容态度,在问到“你觉得各种宗教能够和谐相处吗”,90%选择“能够和谐共生”。在对宗教最终发展方向的看法上,回答“宗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和“未来社会宗教会消亡”总共占75%,

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分析-宗教信仰论文-宗教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本文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现状做了描述,从社会、家庭、学校、个人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信仰宗教的原因,提出应从加强思想教育,丰富校园文化,抵制非法宗教渗透三个方面来解决大学生信教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教育和引导。 关键词:大学生;宗教信仰;原因;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科学经济水平高速发展,社会中充斥

着多元文化,各类宗教也出现升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信教的行列,虽然比例不大,但总数不小。在校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8岁至22岁之间,此时他们的心智发展还未成熟,三观仍在塑造的过程中,求知强,对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所以很容易受到外界各类宗教文化传播的影响。以洛阳师范学院为例,在校大学生信仰比较多元化,信教以基督教和佛教居多,其次是伊斯兰教。佛教提倡的教义与我国提倡的社会主流价值最为贴近,符合大众的道德标准,因此受人推崇。高校信教徒中有超过一半的同学对所信仰的宗教的相关知识较为了解,但也有部分学生不是虔诚的教徒,仅仅是因为好奇或从众的心理才成为信教者。之所以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成为信教者,一方面在于宗教自身带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宗教活动的场所显得非常庄严神圣,大学生因此而被吸引;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下大学生在校生活学习面临的压力较大,一部分学生压力难以纾解,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于是想寻求一份心灵寄托,以减轻自身压力,宗教便成为其中一种备选方案。大学生信教者虽不断增加,但这其中对宗教内涵知之不深的学生大有人在,具有较强的盲从性。例如,大一女生小Z,自称信仰佛教,有皈依证,但对佛教的教义并不清楚,甚至分不清佛教和道教的道场,以为道观也是佛教修行拜佛的地方。还有一些大学生信教者,虽然表示自己是一名信教者,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却不遵守教规。例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同学喝酒、抽烟等。除了大学生信教者,未信教的同学中有不少同学对宗教政策毫无认知,认为信仰宗教与信仰共产主义这两者并不矛盾,他们并不了解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应该是无神论者,

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探析论文

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探析论文 宗教信仰指个体对某种特定宗教和神圣对象由崇拜认同而产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及全身心的皈依。提到宗教信仰人们不禁会将其与消极、逃避、虚幻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弗洛伊德认为,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源于孤独、恐惧和无能为力之感,他认为宗教阻碍了人的理性能力的发展,宗教信仰者是逃避社会现实的心理不健全者。然而荣格十分强调宗教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宗教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宗教不仅能治疗个体心灵的痛苦,而且能治疗心灵痛苦引起的肉体疾病,宗教是个体心理健康必不可少的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宗教信仰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阮冶等人研究发现一些宗教教义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身心健康[2]。宋兴川等人通过问卷调査表明精神信仰对心理健康具有一定作用。宗教信仰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必定有其心理机制和功能。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宗教信仰的心理功能进行分析。 1.情感宣泄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来自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迫使我们不断压抑自己,被压抑的情绪和精神压力是疾病产生的根源。宗教作为一个安全、可靠的载体为个人提供了情感宣泄的空间。 首先,信教徒通过在神灵面前虔诚的朝拜、祈祷、许愿等人神对话的方式尽情的宣泄内心的情绪及愿望,使自已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情绪得以释放,精神得以寄托,身心重新恢复平衡。其次,除日常的朝拜和诵经外,宗教活动和宗教节日也是信教徒板依宗教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很多宗教仪式上,通过在神灵面前尽情的哭泣和倾诉,将自己内心的痛苦、愤怒、委屈甚至过错、悔恨通过宣泄和忏悔等方式表达出来,因为他们深信神灵会理解、原谅、宽恕和帮助自己。现代研究表明,哭泣和伸I诉能将不良情绪产生的化合物释放出去,从而有利于身心健康叭再次,宗教节日中通过载歌载舞的狂欢,在娱乐神灵的同时,使其身心达到极度愉悦,节日中人们可以尽情的宣泄和释放来自然、神灵和社会的各种被压抑的情感,缓解其对生活的倦怠和压力。 2.社会支持功能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的社交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其进行帮助的行为。社会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行为和精神上的安慰、理解、尊重等体验。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是个体“可利用的外部资源”,对健康具有保护作用,可以降低心身疾病的发生和促进疾病的康复[5]。宗教信仰的社会支持功能体现两方面,首先,宗教的社会支持源于宗教团体,参加各种宗教活动加强了信教徒间的相互沟通和联系,人与人之间的宽容、慈悲、正义、谦虚、善良等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获得情感支持。此外宗教倡导人与人之间平等和睦的相处,大家互敬互爱,相互鼓励和支持,处于温暖而美好的宗教氛围中,内心得到满足的同时,隔离感、孤独感、自卑感等消极情绪得以消除。其次,宗教的另一社会支持功能表现为心理慰籍。它是一种心灵的安慰,能排解宗教徒现实生活中的伤痛,它通过各种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在神灵的帮助下,唤起宗教徒内心积极的宗教体验和宗教情感,使其心灵得到抚慰,情感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