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科学研究方法的名称解释:

1、选题:指经过选择来确定所要研究的问题,包括提出问题和确定问题。

2、教育观察研究:是教育研究人员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辅助仪器,在一定时间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并收集资料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3、无关变量:也叫控制变量,指在实验中应该保持恒定的变量。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种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教育研究和构建教育理论的方式。

5、基础研究:主要目的在于探索和创新知识,扩展和完善理论。通过研究,寻找新的事实,阐述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它的回答是“为什么”的问题。

6、理论构思:指以一定科学理论为指导,在已有的客观现实材料及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要研究问题的现象、过程、本质或原因的一种理论解释。

7、历史研究法:是以历史研究方法来研究教育科学。

8、学术价值:

9、现实感:表现为研究者本人对所处时代教育发展的高度责任干和参与意识,表现为研究者对反映时代发展的重大课题的高度敏感性以及对发展变化及趋势的深刻洞察和认识,同时也表现在借助当代认识工具和思维方式,不断扩展和深化对历史问题研究的水平上。

10、教育观察:是一种目的、有意识到搜集资料的活动。

11、定量分析:指研究者借助于数学手段,对所收集到的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揭示事物数量特征的过程。

12、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有一定代表性的一部分个体,也称为样组。

13、教育科学研究: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遵循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探索教育规律的一种认识。

14、教育调查研究: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指导下,围绕一定的教育问题,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的事实材料,从而作出科学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系列教育实践活动。

15、数据资料的描述:就是对原始数据资料的分布形态和数据特征进行刻画的过程

16、文献: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文献著录总则》,记忆载体形式传递知识。

17、定性分析:指研究者在对所搜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是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它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

简答题:(五个)

1、教育实验研究的功能是什么?

1.)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2).对所引进的教育理论进行检验、变通、改革与发展;3).未发现和揭示新的教育特点和规律提供必要基础;4)为新的理论假说应用于实践寻求操作程序。

2、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发展有哪些主要特点?

1.)提高教育研究的理论化程度;

2.)教育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多样性与统一性;3)关注教育研究的社会性和价值标准;4.)教育研究的可操作性。

3、研究课题产生有哪些途径?

1.)是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提出问题;

2.)是学科建设与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3.)是教育实践中提出的实际问题,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中反映出来的种种困惑和矛盾;

4.)是从日常观察中发现的问题;

5.)是从当前国内外教育信息的分析总结中提出问题。

4、教育观察研究的实施包括哪些步骤?

1.界定研究问题并确定观察对象;

2.了解观察对象的基本情况;

3.编制观察记录表;

4.记录观察资料;

5.分析资料。

5、教育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

1.)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教育规律,解决重要的教育理论和实际问题;2).要有研究假设和对研究问题具体明确的陈述;3).研究方法要科学合理;4).研究的创新性。

6、教育科学究究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1)教育实验研究首先是一种科学实验活动;2)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活动;3)教育实验研究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

7、确定研究课题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答:1)问题必须有价值;2)问题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3)问题必须具体明确;4)问题要新颖有独创性;5)问题要有可行性。

8、教育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答:1)确定调查课题;2)选择调查对象;3)确定调查方法和手段,编制和选用调查工具;4)制定调查计划;

5)调查的实施;6)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9、教育史料的鉴别考证内容和基本方式有哪些?

答:1)辨伪考证;2)年代考证;3)地点考证;4)作者考证;5)文献原形考证。

10、教育观察研究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1)教育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到搜集资料活动;2)是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调查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者这使得教育科学研究者能够考察观察对象在日常现实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行为表现;3)教育观察的对象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实现象,具有直接性;4)是在一定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的解释也是以有关理论为前提的。5)教育观察总要借助于一定的工具。

11、表述教育成果主要有哪些目的或作用?

答:1)展示研究价值,取得社会承认;2促进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3)有利于提高研究水平;4)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12、定性分析有哪些主要特点?

1.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

2.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弹性。

4.主要是对于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5.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及背景的敏感性。

13、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文献检索主要作用是什么?

1.帮助研究人员全面争取地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情况,选定研究课题和确定研究方向。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依据和研究方法。3.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

14、教育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性各是什么?

优点:1.)在教育现象发生的当时进行现场观察和记录,能搜集到时候搜集不到的资料,同时也能注意事发现场的气氛和情境,有利于全面把握问题的实质。2)所获资料的可靠性较高。3).观察研究够比较客观的反映教育纤细那个的本来面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研究者本身的偏见和期待效应。

局限性:1)无法推断时间之间的因果关系。2)观察所获资料琐碎、不系统。3)观察一受观察者主观因素的影响。4)观察者的介入可能会影响观察对象的心理、行为的变化,影响研究效果。5)观察也受被观察者的活动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较被动,无法观测到全面的情况,不利于全面解释被观察者的行为。

15、教育调查研究有哪些特点?

1.调查对象的广泛性。

2.调查手段的多样性。

3.调查方法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调查结果的延时性。16、访谈调查有哪些特点(优点)?

1.灵活性强。

2.能够使用比较复杂的访谈提纲。

3.能够户的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4.不受书面语言文字的限制。

5.容易进行深入调查。

17、一个良好的实验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1.有较为明确具体的理论假说。

2.有合理的控制。

3.实验的设计、程序较为规范。

4.有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并可望生成一定的模式。

艾尔·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重复:重复某个研究以检验或者证实或者质疑早前的研究发现。 2.理论:对与某特定生活方面相关的观察的系统解释如青少年的不良行为、社会分层、 政治革命等。 3.变量:属性在逻辑上的归类。“性别”这个变量就由男性和女性两个属性组成。 4.属性:人或物的特性。 5.自变量:该变量的值在分析中是不受质疑的而且被当作给定的。自变量被看作是原因 或是决定变量的因素。 6.因变量:该变量被假定是依赖于或是由其他变量也就是自变量引起的。 7.个案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穷尽某个特定情形或是事件 的所有原因。 8.通则式解释:一种解释方式。在这种解释方式中我们试图寻找一般性地影响某些情形 或者事件的原因。 9.归纳:在这种逻辑模型中普遍性的原理是从特定的观察中发展起来的。 10.演绎:在这种逻辑模型中特定的命题来自普遍性的原理。 11.范式:用以指导观察和理解的模型或框架。它不仅形塑了我们所看到的事物同时也影响着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些事物。冲突范式指引我们以某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为,而互动主义范式则指引我们以另一种方式来看待社会行为。 【宏观理论、微观理论、早期实证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冲突范式、符号互动主义、常人方法论、结构功能主义、女性主义范式、批判种族理论、再论理性的客观性】 12.宏观理论:一种试图理解制度、整个社会和社会之间的互动等“大图景”的理论。 13.微观理论:处理个人或小群体的社会生活议题。 14.假设:关于经验事实的可检验的特定期望它遵从更为一般性地命题更为一般地说 它是关于来自理论的事物的本质的期望。 15.操作化:走出概念化的一步。操作化是发展操作定义的过程,或是对在测量变量时所用到的精确操作的说明。操作化需要考虑的几个因素:(1)变异的范围,自己的研究是否需要测量变量的全部变异;(2)变异的两极 16.操作定义:根据对观察进行分类的操作而做出的具体的、特定的定义。 17.零假设:与假设检验和统计显著度检验相关的假设,该假设认为正在被研究的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18.利益收敛:大多数成员会支持少数人的利益,只有当这些行为也会对多数成员有利时。 19.知情同意:这种规范要求,基于自愿参与的原则而进入研究的对象,必须完全了解他们可能受到的危害。 20.匿名:当研究者和读者都不可能将回答和回答者对应起来时这个研究就可以说达到了匿名的要求。

社会研究方法 名词解释

手打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第一章导论 1.社会研究:一种以经验的方式,对社会世界中人们的行为、态度、关系,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各种社会现象、社会产物所进行的科学的探究活动。 2.方法论:方法论所涉及的是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的体系。社会研究中的方法论所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和研究的哲学基础。 3.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采用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 4.经验研究:经验研究即实证研究,是指与纯理论研究相对的另一种社会学研究方法,通常指搜集第一手资料的研究。或者说针对某一种看法和观点,需要透过实地的经验来验证或检验。 5.实证主义方法论:是相对于人文主义方法论而言的。实证主义方法论认为,社会研究应该向自然科学看齐,应该对社会世界中的现象及其互相联系进行类似自然科学那样的探讨。要通过非常具体、非常客观的观察,通过经验概括得出结论。同时这种研究过程还应该是可以重复的。在研究方式上,定量分析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最典型的特征。长期以来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占据着社会研究方法论的主流地位。 6.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的,实证一词意味着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这五层含义。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把知识“局限在经验事实的范围内”,以“发现现象的实际规律”。

7.定性研究:是指根据社会现象或事物所具有的属性和在运动中的矛盾变化,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的一种方法或角度,它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定性研究是研究者用来定义问题或处理问题的途径,其主要特点是非实验性的,即通常采用自然情境中的资料,而且一般不用数量形式的表达。 8、定量研究:又称量化研究,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特征按几种标准作量的比较来测定对象特征数字,或求出某些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定量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侧重于且较多的依赖于对事物的测量和计算 ②. 定量研究源于实证主义,在范式上更接近科学的范式 ③. 定量研究与演绎的过程更为接近,从一般原理推广到特殊的情 景中去 ④. 定量研究者往往强调客观事实、强调现象之间的相关、强调变 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⑤. 定量研究常常是用来进行理论验证的 第二章理论与研究必考章节 1.理论:社会研究中的理论常常指的是“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假设或命题”。是指一种系统化的方式将经验世界中某些被挑选的方面概念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命题。 理论及其构成因素只是人们认识活动的一种工具,是人类想像和思考的产物。构成理论的这些假设或命题可能属于同一层次,也可能属于

教育研究方法之名词解释

中学物理课程:是根据物理教学的性质,内容,特点,方法,学生的认识规律,社会和学生发展需求,以及教学设备和教学而设计的。 1.科学素养:是指一个人对于科学的基本认识,态度以及应用科学处理日常和社会问题的能力。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内容。 2.思维: 是人脑将观察实验所取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上升为理想性认识的过程 3.分析:是在头脑中把某一事物的整体分解成部分,从而把个别的方面与特点分析出来加以认识的过程。 4.抽象: 是在头脑中将事物有关因素与无关因素区别开来,把有关因素中最基本的因素抽出来。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5.概括:是在头脑中把抽象出来的各种现象活现象之间的共同因素结合起来,并且推广到同一类事物上去的过程。 6.科学推理: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已知的事实活结论,推出另一个新的结论的思维形式。1归纳推理,由个别结论—规律方法2演绎推理由一般—个别 3 类比推理个别—个别 7.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学生在物理教师创设的物理学习情景中,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物理客体,采用多种方式掌握物理基础只是与技能,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以实现科学素养全面发展过程。 8.教学: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核心是促进学生发展。 10,教学模式:是在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建立的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框架结构和活动程序。 11,讲授法:是教师主要用语言,辅以演示,向学生传授知识,启发思维,发张能力的方法。 12,讨论法:是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提出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课堂讨论,促使学生获得只是、发展科学素养的教学方法。 13,谈话法:是介于讲授法和讨论法之间,是教师通过提出一系列问题,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 14,实验法:把观察、实验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方法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起来。15,概念转变:即学生在原有认识的基础上学习,实现对原有的错误认识的纠正会对原有低层次认识的发展。 16,同化:新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结构基本一致,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始原有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和发展。 17,顺应:新知识和原有的认知结构相矛盾,学生进行艰苦的比较、辨别、承认新知识的合理性,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 18,图示策略:将头脑的思维状态或思维过程用直观的图表达出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有意义建构,情系解决问题思路的教学策略。 19,物理教学资源:指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能够用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条件的总称。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可利用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人力物力与自然资源。可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 20,物理教学资源,特点多样性,独特性:物理教学资源因地域;文化、学校以及师生各自的差异而各具特色。价值潜在性。

教育研究方法 试题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教育研究方法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C.过程编码指对事物过程的编码,其编码名称是阶段和步骤 D.活动编码指按照一定的种类进行的内容编码 2.对于调查访问,下面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在访问时,与被访者谈得越投机越好 B.在访问时,调查者用眼睛、神态与被调查者交流是不礼貌的 C.在访问时,座位的安排无关紧要 D.-般情况下,只要受访者允许,访谈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录音机 3.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一般情况,研究计划的形式分为七个部分,对于特定的研究项目不可能提出其它一些研究计划的形式 B.研究计划的准备是研究过程的重要一步,许多研究在开始进行之后都要求提交研究计划 C.具体到不同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尽管存在着性质和层次上的差异,研究工作的程序是一成不变的 D.研究计划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研究目标和理论框架,以往研究的考察,研究的设计与方法 4.关于实验设计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施以实验处理称作实验组,另一组不给实验处理,然后测定他们对某种刺激的反应。比较两组反应上的差异不能被认为是实验处理的结果 B.组间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进行比较;缺点是:两组被试相等的假设难以得到保证,各种无关变量的控制,两组也难以做到完全相等。因此,对实验结果的解释上,可靠性就要降低 C.事前测定和事后测定比较设计是按照测定被试的方式来分类的设计类型 D.事前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前对被试时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事后测定是指在实验处理实施后对被试进行有关研究内容方面的测定。前后两次测定的差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参考答案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作业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科学:科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历史现象,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等现象规律性的认识,它以系统的有组织的知识形态反映出来。 2. 变量:变量是研究者操纵、控制或观察的条件或特征。或者说,变量是有多种取值的概念。 3. 研究假设:研究假设,就是根据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对研究中的问题所提出的假定性的看法和说明。 4. 测量:测量就是根据某种规则把所观察的对象的属性予以数量化的过程。 5. 区分度:区分度是指题目对不同水平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区分度高的试题,对被试有较高的鉴别力,使优生得高分,差生得低分。 6. 结构性观察:结构性观察是指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以及有系统的一种可控制性观察。 7. 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从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认识客观世界,探索客观真理的过程。 8. 观察变量:观察变量是指经过人的感官而能知觉其质或量的变量。 9. 单纯随机抽样法:单纯随机抽样法是指,全凭机遇来抽样。每个抽样单位在抽样过程中有着同等的被抽取的机会。 10. 追踪研究法:追踪研究法是指在一段长时间内,一般数月或数年内所做的资料收集,或连续跟踪观察研究对象或教育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形的研究方法。 11. 实验变量:实验变量是一种自变量,是研究者在实验中要操纵的变量。 12. 主动变量:主动变量是指研究者可以主动操纵的变量。如教学方法、奖励方式等。 13. 应用研究:应用研究的目的重在解决当前独特的实际问题。它是直接满足教育实践需要的研究活动,是具有能应用于解决当前大家所关注的社会和教育问题的研究。 14. 等距抽样:等距抽样也叫系统抽样,是指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从抽样总体的名单中,有系统地每间隔若干抽样单位,抽取一个作为样本。 15. 信度:信度是测验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是指测量多次,测量结果是一致的。 16. 典型调查:典型调查是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17. 分类抽样法:分类抽样法也叫分层抽样法,它是先把总体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或分层,然后再按类层抽取一定数目的对象。 18. 效度:效度是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也就是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二者之间相符合的程度。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教育研究方法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科学研究:所谓教育科学研究,是指研究人员自觉地、有目的地、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以教育现象、教育存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规律、寻求有效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为目的的科学探究活动。(要正确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涵义,还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研究是一种自觉的科学认识活动。教育研究作为一种科学认识活动,它不同于一般日常生活、教育工作中的认识。2.教育科学研究既是一种发现,也是一种创造。) 2、基础研究:也称为理论研究,是以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和规律,形成新的科学认识,以发展、丰富或修正、完善教育理论为主旨的教育科学探究活动。 3、应用研究:是指以为着改善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而寻求教育对策、制定教育方案、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等为主旨的教育研究活动。 4、定量研究:指对教育教学现象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获取量化资料,并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以检验某种理论假设的准确性或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数量描述的一类研究。 5、定性研究:也称为质的研究,是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式,对教育教学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类研究活动。 6、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明确解释的程度,或者说是研究结果能被证明的充分性程度。在实验研究中即指对实验结果进行归因分析的明确性程度,亦即能否肯定实验效果是由实验变量引起的。 7、外在效度: 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的范围大小。一项研究结果其所推广的总体范围愈大,外在效度愈高。 8、实验研究法:是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主动操纵某个或某些教育变量,观察其引起的变化,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9、内容分析法: 是对教育文献所承载的内容、信息进行客观的、系统的、定量的描述方法。内容分析是把文献作为直接的分析对象的,是对文献的定量研究。 10、思辨性研究:主要是指依靠研究者的“哲学沉思”而寻求教育问题答案的研究。它不需要从研究对象那里获取系统的经验事实。 11、观察研究法: 就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遵循一定程序,在自然情景条件下,运用自己的感官或辅助工具,对有关教育教学现象进行考察,从而获得系统的关于教育教学现象的资料,进而进行分析整理,深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教育研究方法》2017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合计30分) 1.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一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事件。 2.外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性,或推论、应用之范围的准确性。 3.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 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4.测验的性是关于测验系统化过程好坏程度的指标。包括以下诸方面:测验刺激的客观性、量化的客观性、推论的客观性。 5.取样是选取某一段时间作为观察记录的对象。 6.测验是一种系统化了的程序和一种测量的。 7.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和进行文献。 8.无结构型问卷的结构较松懈或较少,并非真的完全没有结构,只是不将资料,但必须向有关人士问差不多相同的问题,被访问的人数一般较少,自由回答。 9.成就测验是指经过一定的数量化或测验编制程序化的各类教育测验。 10.用专业语言来说,某一个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情况称为该随机事件的次数,各种随机事件在n次实验中出现的次数分布情况称次数分布。 11.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分析。 12.以结构形式为标准,问卷法可划分为型和无结构型两种类型。 13. 变量又称调节变量,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 14.结构型访问法、半结构访问法、无结构型访问法又被称作封闭型、半封闭型、型。 15.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合计l5分) 1.下列关于观察法中编码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策略编码指对人们完成一定任务所用方法、策略的编码 B.常见的一些编码有:过程编码,活动编码,策略编码和行为编码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大纲

社会研究方法复习大纲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二、多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5分) 【区群谬误】层次谬误或体系谬误,指的是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集群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非集群性的分析单位做结论的现象。(PPT) 层次谬误或体系谬误,它意味着从层次比较高的区群分析单位的到的结果似乎也可以在层次比较低的区群或个体中得到证实,也就是说在社会研究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高的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低的分析单位作结论。(书本) 【中观理论】 【效度】测量的有效度或准确度,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测出事物属性的程度。(PPT) 效度是指测量工具能够测出其所要测量的特征。效度越高,即表明测量结果越能显示器所要测量的特征。(书本) ·【定性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几乎每天在每个工作场所和学习环境下都会进行定性研究。 【归纳】从特殊到一般,即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PPT)【分层抽样】是指研究者先把总体分为若干个同质的层(次级总体),然后用简单随即或系统抽样方法,从没层中抽取样本元素。(书本) 又称类型抽样,先将总体中所有单位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PPT) 【中介变量】出现在更为复杂一些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他在自变量与因变量的联系中处于二者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方式或途径。在同一个因果关系链中,中介变量既是相对于自变量来说的因变量,又是相对于因变量来说的自变量。原来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中介变量相连接的。(书本) 【分析单位】是指一项用来观察描述和解释的单位,他可以考察和归纳相同事物特征,解释分析单位中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别。(书本) ·【抽样误差】样本统计量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偏差,而偏差是由于样本与总体不一致造成的。(书本) 【结构访问法】又称标准化访问法,完全按照事先设计的,内容统一的标准化问卷进行的访问,是一种高度控制,操作规范,措施周密,程序严格的访问方法。(书本) 【总体】在抽样的专业化表述中,每一个具体的研究对象被称为与元素,全体研究对象被称为总体。(书本) 根据研究目的而确定的同质观察单位的全体称为总体(Population),更确切的说,它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某种观察值的集合。(PPT) 【简化论】指的是研究者仅用十分特殊的个体资料来解释宏观层次的现象。(PPT) 任何复杂的事物都可以还原为构成事物的若干个元素,整体等于部分的总和。可以把社会现象分割成各自独立的几个面,企图用其中一个方面的特征解释和说明复杂的社会现象,并且强调自己解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意识到社会现象的各个组成部分是相互关联的,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书本) 【实验研究】本质特征在于对研究的控制。是用来检验一个理论或证实一种假设而进行的一系列操作或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改变或控制一个或几个变量,然后观察其他变

203教育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 1、外部信度:主要指研究者在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对同一课题能否进行重复研究,结果是否能保持前后一致。(侧重分析结果的可检测性和可重复性) 2、信度:是指研究资料、研究结果的前后一致性、稳定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3、效度:是指研究结果与预期目标的符合程度。 4、外在效度:指研究结果能够被推而广之的范围。即指研究结论的普遍有效性。 5、中文报刊资料索引 6、比较性原则 7、可行性原则 8、全面性原则 9、创新性原则 10、摘要:即内容提要,用精炼的语言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 11、原始文献:指未经证实正式发表或形成正规载体的一种文献形式。 12、直接文献:以作者本人的时间为依据创作而成的原始材料,或直接事件经过、研究成果、新知识、新技术的文献,具有创造性,有很高的直接参考和借鉴使用价值,但它的主产分散不够系统。 13、写作提纲:是一种概括地叙述纲目、要点的公文。它不把全文的所有内容写出来,只把那些主要内容,提纲挈领式地写出来。14、关键词:关键词是用于表达文献主题内容 15、顺查法:按时间范围,以所检索课题研究的发生时间为检索始点,按事件发生、发展时序,由远及近,由旧到新的顺序查找。 16、逆查法:由近及远,由新到旧的顺序查找。针对现实问题进行横向研究时使用;资料具有时效性、提出观点具有新意。 17、引文索引法:也称为跟踪法,是以已掌握的文献中所列的引用文献、附录的参考文献作为线索,查找有关主题的文献。特点在于文献涉及范围比较集中,获取文献资料方便迅速,并可不断扩大线索。 18、滚雪球法:是找一篇要查找的相关文献,然后根据这篇文献莫为提供的参考文献目录,还可以找到几篇有关的文献,再从这几篇文献的末尾查找新的文献,又可以找到更多的文献,如此线索越来越多,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滚雪球法的先決条件是事先掌握一篇或数篇相关文章,利用这些相关文章寻找更多相关的文章,因此相关文章就像珍珠或雪球一样愈滚愈大(多)。 19、观察法: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借助感官和辅助仪器,对处于自然状态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考察,从而获得经验事实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20、教育叙事研究:就是一个将客观的过程、真实的体验、主观的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一种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过程。是对那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它是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事件、经验和行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信念的体验,从而发现教育的本质、规律和价值意义。 21、腐损测量:腐损是指人们在活动时,有选择的使用某类物体所造成的腐蚀和磨损。 22、累积物测量:对人们遗留下来的物质进行的观察,以推测人们的行为和特征。 23、行为标志观察:通过一些表面的或无意识的现象来推测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它的理论假设是:这些现象是人们行为和态度的间接反映。 24、问卷法:问卷是一份精心设计的问题表格;利用这份问题表格,以测量教育领域中人们的行为、特征和态度等的研究方法。 25、访谈法:就是研究性交谈。是以口头咨询的形式,根据被访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不带偏见的事实性资料,以准确说明样本所代表总体情况的方式。26、稳定系数:同一观察者在不同时间观察结果的符合度; 27、实验法:研究者按照研究目的,合理地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人为地变革研究对象,从而验证假设探讨教育现象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28、自变量:是由研究者主动操纵而变化的变量,是能独立地变化并引起变量变化的条件、因素或条件的组合。即变化的措施、条件。29、逆时性原则 30、明确性原则 31、无关变量:是一个相对概念,相对于一项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关系而言。如果对无关变量变化的影响不加以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2010年1月国开(中央电大)专科《教育研究方法》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马全力整理的电大期末纸质考试必备资料、盗传必究!) 说明:试卷代号:2044; 适用专业及层次:教育管理和小学教育、专科; 资料整理于2020年9月29日。 一、判断题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资料交流,计算机互联网。 [答案]对 2.编制测验题目是编制测验的中心环节,测验题目是具体体现测验目的的重要内容,也是决定测验好坏的重要方面。 [答案]对 3.研究的效度是指研究在揭示所研究内容的本质或其规律方面的准确、客观、科学程度,或者说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 [答案]对 4.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都能用于文献的研究,同属于非接触性方法。内容分析法与文献法相比更侧重于定量分析。 [答案]对 5.测验(或,测验量表)法是教育与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的定量化研究。 [答案]对 6.在实验设计中可以采用两种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他们分别是无关变量的消除和无关变量保持恒定。[答案]对 7.在假设检验过程中允许犯第二类错误的概率又称为小概率事件。 [答案]错 8.两种变量值变化方向无一定规律,即一种变量值变化时,另一种变量值可能变化也可能不变化,并且不变或变大、变小的情况为随机的,这两种变量之间的关系称为零相关。 [答案]对 9.结构型问卷又称封闭式问卷,即在研究者事先规定的各种答案中,填答者选择认为符合自己当时意见、态度的一个或几个答案。 [答案]对 10.测验法又称测验量表法,主要用于人的个性及其它个别心理差异和人的行为个别差异方面的的定量化研究,具有诊断与预测二种功能。 [答案]无错,但不完备 11.随机取样法在理论上最符合概率论原理。当研究者对所研究总体中各类个体的比例不了解,或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差异程度较小,或样本数目较大等情况下,它是一种很好的取样方法。但是,它有自己的限制要求和局限性:事先把研究对象编号,比较费时费力;如果总体中的个体分散,抽取到的样本的分布也比较分散,给研究带来困难;当样本容量较小时,可能发生偏差,影响样本的代表性。 [答案]完全正确 12.等距变量有相等单位,能用数量准确说明某一量比另一量大(或小)多少,但无绝对零点,像身高、摄氏温度、体重、百分制计分等都是等距变量的例子。 [答案]部分错误 13.操作定义的作用主要有4条: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 [答案]无错误,但不完备 14.次数分布也称为频数分布,指的是一批数据中各个不同数值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或者是指一批数据

社会研究方法名词解释

1、社会调查研究:在系统地、直接地收集有关社会现象的经验材料的基础上,通过的材料 的分析和综合来科学地阐明社会生活状况及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活动。 2、社会调查:社会调查研究的一个阶段,是指运用观察、询问等方法直接从社会生活中了 解情况、收集事实和数据,是一种感性认识活动。 3、研究:社会调查研究的第二阶段,是指通过对事实资料的思维加工,由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 4、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论:人们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的一般方法在社会调查研究中的体现和 应用,它提供了调查研究的指导思想。 5、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称研究方式,它表明贯穿于社会调查全过程的程序、步骤 与操作方式,它说明研究者是通过何种具体途径得出研究结论的。 6、社会调查研究的具体方法:在调查研究的某一阶段中使用的方法、技术、工具等 社会调查研究的重要类型 1、应用性调查研究:通过社会调查来了解不断出现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并运用社会理论对 这些问题做出科学的说明和解释、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议。 2、理论性调查研究: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调查来发长和丰富社会理论,并提供有关社会 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知识。 3、普查:也称整体调查或全面调查,它是为了了解总体的一般情况而对较大范围的地区或 部门中的每个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进行调查。 4、抽样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取某些单位或个人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并以样本的状 况来推论总体的状况。 5、典型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问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6、重点调查:从调查对象的总体中主观选取少数单位进行调查,并通过这些单位的情况来 反映总体的情况。 7:个案研究:从总体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调查对象进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细致地描述一个具体单位的全貌和具体的社会过程。 8、探索性调查研究:采用“走马观花”和查阅资料的方式对社会现象进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 法。 9、描述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社会现象“是什么”的问题,它能对社会现象的状况、特点和 发展过程作出客观、准确的描述。 10、解释性调查研究:可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它能说明社会现象发生的原因,预测事物 的发展后果,探讨社会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11、横剖研究:在某一时点对调查对象进行横断面的研究。 12、横断面:指由调查对象的各种类型在同一时点上所构成的全貌。 13、纵贯研究:在较长时期的不同时点收集资料,并对社会现象做纵向研究。 14、趋势研究:一般是对较大规模的调查对象总体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对在某一时期具有同一特征的人群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6、追踪研究:对同一批人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变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种与追踪研究相似,即要调查同一批人的态度或行为的变化,但又只作一 次调查,要求被调查者回想他们过去的态度或行为是怎样的,而现在又起了那些变化的研究方法。 18、统计调查:一种定量化的调查方式,它是从许多单位中收集多个单位的可对比的信息, 并利用这种可对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以便对调查内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19、实地研究:也称“实地调查”,是社会调查研究的另一种主要方式。这种调查方式是深入 到调查现场,利用观察、访问、座谈等方法收集少数单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对调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名词解释)

规律:事物在运动和发展变化过程中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矛盾或事物内在的必然联系。学前教育科研方法:专门探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的规律,阐明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在方式方法和程序上的规范。 科学: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运动变化规律的理性认识,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客观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得新知识的社会活动。 客观性原则: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必须尊重事实,以事物的本来面目为依据,反对主观臆测,妄自论断。 系统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学前教育科研活动中运用系统的和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以提高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水平;要求研究者在教育活动内外,在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中来探索规律,并充分认识研究活动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在工作中的相互关系,优化研究活动的各种因素,追求研究活动的整体功能。 伦理性原则:要求研究者的科研活动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不侵犯研究对象或研究参与者的权益,避免给他们造成身心伤害。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教育性原则:要求研究工作者要以有效地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和科学性水平为研究活动的宗旨,在研究过程中使研究活动符合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并尽可能做到研究活动和教育活动的和谐统一,防止和避免研究工作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科研课题:科研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科研活动的主题。它是科研工作者在专业学习或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思考或一系列的操作步骤从业已发现和形成的理论或实际问题中挑选出来的并确立为某项研究活动所要具体解决的课题的问题。 研究方向:研究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研究活动在内容上的取向,它规定了研究者选择课题的领域或范围,使研究工作具有连续性、系统性和积累性。 创新性原则:要求研究者选择的课题是该领域中前人或他人所没有解决或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使研究过程或研究的结论能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认识,为人们提供新的知识。 科学性原则:选择课题必须有事实根据和理论依据,也就是说,理论课题要有事实依据,应用性课题要有理论依据。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论证:通过搜集和运用各种理论和事实依据对课题的科学性及课题研究活动的价值性和可行性进行确认和评估。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动。 科研假设:科研活动中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研究所要具体探讨的问题的本质或规律所作出一种推测性论断和假定性的解释,是研究者针对某一研究课题在研究活动之前预先设想的、暂定的研究结论。 文献:泛指运用文字、图形、符号、音像等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切有价值的典籍,包括手稿、书籍、报刊、文物、影片、录音录像、幻灯片、缩微胶片和各种形式的电脑软件等。 学前教育文献:记载了有关学前教育知识和信息,对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有价值的各种文献,它是对人类从事教育活动,尤其是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客观记录。 教科书:为某个专业的学生的课程学习而编写的专业书籍,偏重于阐述某门学科(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介绍学科领域内的研究成果和讨论的问题,在内容的选取和编排上有严格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文献检索:研究者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图书馆和资料中心查找文献资料的活动。 精读:在粗读的基础上所进行的一种求通、求透、求新的阅读。 文献综述:研究者在全面搜集和广泛阅读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和比较,就一定时间内出版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的主要内容所撰写的评述。 抽样:按照一定原则从总体中抽选样本的过程。 总体:又称研究总体,是指在课题适用的时空范围内研究对象的全体,即全部研究对象的总和。 样本:从总体中抽取的,对总体具有一定代表性的部分个体。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量。 随机性原则:抽样时应使总体中每个个体都有同等被选人样本的机会或概率。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样本。 研究计划:研究者在研究设计的基型上对研究适动各方面的工作和研究活动的过程所作的全面规划,是指导和规范研究活动的纲领性文件。 观察法:是研究者运用感官或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对处于自然状态中的客观事物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和探究,从而获取科学事实、探索科学规律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时间取样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行为表现的时间特点:确定具体的观察时间,对选定时间,内研究对象的特定行为表现和相关事件进行全面的观察和记录。 参与性观察:观察者在不暴露观察目的的情况下参与到研究对象的活动中去,在与研究对象共同活动时从内部进行的观察。 事件取样观察法:是研究者根据自己对要观察研究对象的行为的认识,选择与该类行为的发生密切相关的事件进行全面系统的观察。 操作性定义: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的主要特征和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行为之间的差别进行的具体描述。 观测指杏示:衡量观察对象行为表现及其变化的数量化表征。 主观偏见:就是在观察过程中,因主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观察者对观察结果所作的不符合客观性原则的或不公正的评价、判断和解释。 实验观察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在对观察对象发生的环境和条件加以控制或改变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无结构观察法:只有一个总的观察目的和一个大致的观察内容范围,记录简单,对观察过程也不进行严格控制的观察。 轶事记录法:观察者发现研究对象表现出有价值的行为时随即进行的描述性的记录,它 不受时间条件的限制。 调查法:调查研究法的简称,是研究者根据 研究的目的和课题的需要,有计划地运用座 谈、访问、测验、调查表等手段来收集研究 对象的有关资料,并通过对资料进行整理和 分析,来认识事物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 的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调查者通过向有关单位或研究 对象发放经过设计的统一的问卷来收集研 究资料的调查。 访谈调查法:是调查者通过口头交流的方 式,向调查对象提出经过思考或设计的问 题,引起调查对象回答问题来收集信息资料 的一种调查。 事实性问题:关于曾经发生过的、业已存在 的或将要发生事件、事物的状态、人的实际 行为等方面的问题。它一般涉及三种事实: 人口学资料、事物的状态和人的实际行为。 5.问卷:原意是指一种为了统计和调查用 的表述问题的表格。 在科学研究活动中,问卷就是研究者根据研 究的需要编制而成的用以反映研究内容、收 集研究资料的一种文件,是研究者收集研究 资料的一种工具。 态度性问题:关于被调查者对某一事物、某 一现象或某类人的认识、态度以及有关的感 受或体验等方面的问题,它往往涉及人的思 想、观念、价值倾向、动机、兴趣爱好等方 面的内容。 问卷回收率:研究者收回的由被调查者填答 好的问卷的数量占发放问卷数量的比例。 问卷有效率:指研究者收回的问卷中资料完 整有效的问卷所占的比例。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开放性问卷:又叫做无结构型问卷,是指设 计者只提出问题,而不提供答案,甚至对问 题回答形式不作任何具体要求的问卷。 综合性问卷:研究者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设 计而成的兼有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的 问卷。 邮寄问卷:通过邮局来发放和回收的问卷。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非结构性访谈法:只按一个粗线条式的访谈 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 社会认可效应:被调查者在填答问卷或回答 问题时,是按照社会通常的规范或人们普遍 的期望来回答问题,而不反映自己真实的观 点、态度和行为。 测验法:是指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者根 据研究的需要,运用客观性的测量工具来收 集有关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结果的数量化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揭示教育活动的 效果,探索教育活动的规律的一种研究方 法。 常模:是某一总体在某个方面已经达到的平 均成绩(或总体的平均发展水平)。 标准化测验:是指使用标准化的测量工具进 行的测验。 量表:就是由教育或心理专家按照严格的科 学程序编制而成的用于测定和评价个体某 种心理品质的标准化的测量工具,一般由测 验指导手册、测验专用的物品材料及记录表 格等组成。 自编测验:是研究者运用自己编制的测验工 具进行的测验。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目标参照测验:是以事先规定的标准作为测 验结果的评价标准的测验。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操作测验:是测验内容不涉及文字,而是以 实物、图形和工具呈现,被试只需动手操作 即可完成的测验。 纸笔测验:指测验内容为文字材料,被试用 文字来回答问题的测验。 人格测验:一般是指对研究对象的个性倾向 性方面的测试,包括对人的兴趣、态度、意 志、情绪、性格、气质等内容的测试。 中国儿童发展量表CDCC:1985年由北京师 范大学张厚粲教授、陈帼眉教授等人编制的 用于测试我国城市和大城市郊区3~6岁幼 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标准化测量工具。其测试 内容分为4个部分16项分测验。其中第1、 2、4项是语言能力测验,第 3、5、6、7、 8项是认知能力测验,第9、10、11项为 社会认知能力测验,第12~16项为身体素 质和动作技能测验。 专家评价法:将制作完成的测验工具及其相 关材料送交教育测验方面的专家,请其对测 验工具及其制作的过程作全面的分析,并提 出评价意见。 测试结果分析法:制作者自己选择一个具有 代表性的样本,通过对该样本中的被试进行 系统的测试来获取反映测试过程和结果的 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和评估来鉴定测 验。 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采取一 定的方式来主动地操纵和控制某些条件,使 所要研究的现象发生或产生变化,通过观测 现象产生或变化的事实来确定条件与现象 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现场实验:也叫自然实验,是在实际的教育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 自变量: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为引起 研究对象的身心发生预定变化而确立并呈 现或施加给研究对象的刺激,也叫刺激变 量,又因它被认为是造成某种教育现象发生 变化的原因,又被称为原因变量。 因变量:是在教育实验中伴随研究者对自变 量的操作而发生或产生变化的条件或因素, 又称结果变量。 无关变量:是指实验研究中出现的除自变量 以外,一切可能对因变量产生影响而干扰实 验结果的因素。 前实验:是最原始的一种实验类型,它是对 任何无关变量都不进行控制的实验。 准实验:是指在实验中未按随机原则来选择 和分配被试,只把已有的研究对象作为被 试,且只对无关变量作尽可能的控制的实 验。 真实验:是指严格按照实验法的科学性要 求,随机地选择和分配被试,系统地操纵自 变量,全面地控制无关变量的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实验课题的研究目的,为 科学地验证理论假设而对实验的条件、实验 的形式和实验的操作程序等所作的具体计 划和安排,并形成和制定完整的实验计划。 双盲法:研究者在实验中既不让实验的主试 也不让被试了解实验的真实目的和意图,这 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主试的态度、被试间自 变量的扩散等方面的无关变量。 教育实验的内在效度:是指实验结果的可解 释程度和可归因程度,或者说是实验的结果 能否归因于实验者对自变量操纵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外在效度:是指实验所得结论的 可推广程度,即实验结果能被正确地应用到 其他非实验情景、其他变量条件及其他时 间、地点、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总体效度:是指实验结果能推广 到相同或相近的对象总体中去的程度。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多重处理干扰:一个被试受两项或两项以上 的处理,会产生一种后遗效应,导致不能推 广到单独处理中。 测验的交互作用:前测与实验处理发生作 用,并导致结果不能推广到未经过前测的群 体中。 随机分配等组前后测设计:这是教育实验中 一种最基本、最典型的设计。其具体的操作 是:随机抽选被试,并将被试进行随机分组。 然后使实验组接受自变量操纵,而控制组不 进行实验处理。两组在自变量操纵前后都进 行因变量观测。 经验:一般是指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 中通过探究和反思而获得的有效的知识和 技能。 教育经验:就是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中获 取的从事教育活动的有效的知识和技能,是 教育工作者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努力 探索和不断思考的结晶,是通过日积月累而 逐渐形成和丰富起来的。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指在不进行任何特殊处 理和控制的自然状态下,人们依据教育实践 所提供的事实,对从实践中获得的教育经验 进行分析和概括,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 为理性认识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 经验思维方法:是相对于理论思维方法而言 的,它是人们运用在生产和生活活动中形成 的亲自感受、直接知识乃至传统惯例等进行 思维活动的方法,其主要功能是认识和把握 具体事物及外部联系,借此获得新的经验和 将经验上升形成一定层次的理论。 理论思维方法:是依据一定的系统知识、遵 循严密的逻辑而进行思维活动的方法,它是 用来揭示事物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的。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帮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释性总结:除了对经验产生过程的一系列 事实进行描述之外,还必须分析经验存在的 理论依据,揭示其原因和理由,发现与经验 相关的事实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或相关 关系,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经验总结。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的教育改革 的探索性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它是研究者为 科学地解决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在对问 题诊断分析的基础上来拟定和实施行动计 划的一种循环研究的程序性方法。 预诊:是研究者为准备实施某次研究活动而 对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和分 析。 论证会:是对教育经验总结所形成的结论进 行论证的一种方式,就是邀请有关的教育理 论和实践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的人员集 中对某次教育经验总结的研究活动及其结 论进行研讨,鉴定其科学性和价值性的水 平,并提出有关意见。 研究资料的整理: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的目的 对研究活动中收集到的各种原始资料进行 符合科学要求的处理,使之系统化和条理化 的研究活动。 研究资料的分析:是研究者在对原始的研究 资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资料的性质和特 点以及各种各类的研究资料之间的相互关 系进行具体剖析,以求发现各种教育现象之 间的关系,探求教育活动规律的科研活动。 文字资料:是指以文字记录下来的反映研究 对象行为的性质、特点及其变化以及研究对 象的意见、态度等方面信息的描述性资料。 数据资料:是指在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中,通过调查、观察、测验等方法得到的用 数量形式来表现的有关资料。 摘要:就是研究者对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 比较鉴别,“去粗取精”,区分主次,将最典 型、最能反映实际问题的内容突出出来。 比较: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确定事物或现 象之间的异同的一种思维方法,或者说是一 种从具有同一性的事物中寻找差异性,或从 具有差异性的事物中寻找同一性的思维方 法,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 纵向比较:是对同一组(个)研究对象在不 同发展时间的行为表现进行的比较,或者是 对某一事件在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上的特 点所作的比较。 横向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同时并存的 各种事物或各种现象所进行的比较。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求异比较:就是对同类事物或现象的差异性 进行的比较。 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事物(或事物 的属性)按特定的关系进行区分的思维方 法,即将某些有相同属性或特征的事物与其 他具有不同属性的事物区别开来的方法。 分析:是将研究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 方面、因素和层次,并分别加以考察,从而 认识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 综合:是指将有关事物各个部分和要素联结 成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力求从整体的认识上 来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法。 定性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 种性质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 是”的问题。 定量分析:是为了确定研究对象各成分的数 量而进行的分析,主要解决“有多少”的问 题。 归纳:是从已有的具体事实或个别性的结论 出发,概括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 法。 完全归纳法:是指从所有的个别事实和各个 部分中归纳出一般性结论的研究方法。 不完全归纳法:是指从部分事实中归纳出一 般结论的方法,又可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 归纳法。 演绎:是从已知的一般性或普遍性的原理和 结论出发,推论出个别或特殊结论的方法。 公理演绎:是指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公理 和结论出发进行的演绎。它由三个判断组 成,其中前两个判断是前提,后一个判断是 结论。 假设演绎:是以假言判断为前提的演绎。它 是一种条件判断,即前一个判断的存在是后 一个判断存在的条件。 统计图:是运用点、线、面、体组成的几何 图形来更形象更概括地表明所研究的问题, 便于理解和记忆。中数:是指按大小顺序排 列的一组数据中居于正中间的数,又称中位 数。 正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同,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也发生或大或 小的同方向的变动。 负相关:是指两列变量的变动方向相反,即 一种变量变动时,另一种变量发生或大或小 的反方向的变化。 零相关:是指两列变量之间毫无关系。 教育科研成果:是指教育科研工作者在科学 研究过程中,通过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而发 现或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 值的、被同行专家认可的增值知识。 教育科研成果表述:是指研究者在科研过程 基本完成之后,按一定的形式和规则,运用 文字或图表等对研究过程及所获得的结论 进行系统的阐述和表达。 论文:是专门讨论和研究某个问题的文章。 教育科研论文:是教育科研工作者在自己对 某一教育理论问题或实践问题开展研究并 获得一定的结论之后,用来系统地阐述研究 过程及研究结论的文章。 科研报告:是教育科研成果的一种重要表现 形式,是用来系统地阐述某项教育实证研究 的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文章。 评价:是人们以客观事物进行的一种价值判 断活动,即人们对某种事物的作用、功能进 行分析、判断和评定的社会活动。 教育科研成果评价:是人们对某项教育科学 研究成果的科学性、效用性等方面所进行的 分析、判断和评定。 自我评价:是研究人员对自己已取得的教育 科研成果进行的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是聘请相同(相关)领域中 具有一定学术专长的专家来对教育科研成 果进行评价。 定性评价:主要是评价者根据具体的评价标 准是对研究成果所作的评语式的鉴定。 定量评价:是评价者通过借用或编制评价工 具、运用数量化的手段来对教育科研成果进 行评价的方法。 价值性原则:要求研究者在选择科研课题时 应具体分析和衡量课题的研究价值,尽可能 地选择有较大研究价值的课题开展研究工 作。 科研设计:研究者要遵循科学认识的客观规 律的前提下,对具体的课题的研究活动中各 方面的工作和活动过程进行构思和计划,协 调科研活动的各种要素,以便正确有效地达 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获得科学结论的活 动。 结构性访谈法:又称标准化访谈,是指访谈 者按照统一的设计要求和事先规定的访谈 内容依次向访谈对象提问,并要求受访者按 规定的标准回答提问的正式访谈。 常模参照测验:以常模作为评价标准,可以 确定每个被试在总体中的相对位置的测验。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以一定的理论假设为 指导,根据研究的目的,有计划地操纵某些 条件,控制某些条件,并观测特定的教育现 象随之发生的变化,以探索不同教育现象之 间的因果关系,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研究方 法。 描述性总结:具体陈述经验产生过程中经验 主体是怎样想、怎样做、有何成效等一系列 事实,其经验总结的过程与结果带有个人特 点,尚处在感性认识水平。 解剖麻雀法:即研究者注重个案的典型性或 对某类总体的代表意义,企图通过对个案的 典型特征作全面深入的考虑和分析来认识 同类个体或事件的一般性质的个案研究法。 学前教育科学研究:研究者以科学的思想和 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学前 教育的现象和问题所进行的研究。 成组抽样:又称整群抽样、区域抽样、聚类 抽样,是指成群或成组地抽取样本单位或个 体的一种抽样方法,也就是说,它把总体中 的群体而不是个体作为抽样单位进行随机 抽样,然后把抽取的群体中的全部个体作为 样本。 封闭性问卷:也叫结构型问卷,它是问卷设 计者既提出问题,又对问题回答的形式作出 具体规定的问卷。 参照点:是由测量编制者所确定的数据单位 的起点,也是对不同儿童在某个方面的差异 进行比较的标准。 教育实验的生态效度:是指实验结论能从实 验情境推广到一般的各不相同的教育情境 中去的程度。 个案追因研究:就是在某种教育现象发生或 研究对象的某种身心品质形成以后,研究者 运用各种手段收集教育现象发生或研究对 象身心品质形成过程的各种资料,追寻和探 究其发生或形成的原因的个案研究。 求同比较:就是对不同事物或现象的同一性 方面进行的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