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

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与政府

一、资源配置效率

(一)含义:如果社会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即这种资源配置状况是最佳的。帕累托改进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法则(80/20规则)

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二)帕累托效率条件:

MSB=MSC=MPB=MPC=P

二、市场失灵

(一)完全竞争市场

必要条件:

(1)所有的生产资源为私人所有

(2)所有交易在市场上发生,市场上有众多购买者和销售者

(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者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4)信息充分

(5)资源可以充分流动并可以无阻碍流向任何使用者

(二)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存在缺陷。

1.效率背离: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1)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服务。

(2)外部效应: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其关键方面是指某一个人或者厂商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者其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成本费用或者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3)垄断。企业通过减少其所售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物品售价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收益(MPB)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水平上。

(4)规模报酬递增。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边际成本不断下降)。

宏观经济效率评判: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状况。

市场失灵一般有两个原因,即市场势力和市场的不存在。

(1)市场势力,如果某些人和厂商是价格制定者,那么资源配置一般是低效率的。因为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厂商可能会通过减少供应的方式将价格提高到成本之上,这样用于商品生产上的资源变得不充分了,帕雷托生产最优遭到破坏,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只有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成为价格接受者的时候,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才得以成立。

(2)市场的不存在。对一种商品来说,如果市场不存在,那么很难预料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实际上对某些商品来说是不会有市场的(如贫困保险,因为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市场的不存在而可能出现的另一类低效率就是外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以一种现存市场以外的方式影响到另一个人的福利的情形。

2.分配的不公

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初次分配是极不公平的。人们提供的生产要素

不同。

3.经济周期性波动

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导致经济波动。

(三)政府经济活动范围

1.提供公共物品或者服务。政府提供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不能通过市场有效提供的物品或者服务。

2.矫正外部效应。由政府来采取措施保证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

3.维持有效竞争。政府采取制定有关政策法令,实施禁止垄断、维持市场有效竞争的措施,保证竞争性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率。

4.调节收入分配。对有失公平的收入分配状况进行调节。

5.稳定经济。政府担当维持经济稳定发展的责任,干预经济运行。

三、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公共物品或服务存在。

特征: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向整个社会提供)

消费的非竞争性(不排斥其它人享用、不减少其它人享受

的质量和数量)

受益的非排他性(无法拒绝为之付款的人排处在公共物品

或者服务受益范围之外)

2.外部效应存在。

外部效应:如果某一人(或者某一厂商)的效用函数所包含的变量是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即存在外部效应。(外部效益和外部成本)

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效益:社会消费不足

社会边际成本>私人边际成本:过度消费

3.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垄断和规模报酬递增)

(二)调节分配职能

1.经济公平:要素投入和要素收入相对称。

2.社会公平: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能够接受的合理范围。市场缺乏以公平分配为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三)稳定经济职能

公共部门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有意识地影响、调控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

充分就业: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大体平衡。

第二章外部效应理论

外部效应(外部性或外溢性):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

成本或额外收益。某个人(厂商)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个人(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报酬的现象。

后果:依据失真的价格信号所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会使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进而达不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所要求的最佳状态。

一、正的外部性与负的外部性

正的外部性:对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

负的外部性:对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二、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负的外部性:过度生产(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二)正的外部性:生产不足(社会边际效益大于社会边际成本)

三、外部效应内化

定义:外部效应的边际价值被定价了,得以反映全部的社会成本(效益)。

第三章公共物品理论

一、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

(一)公共物品的特点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公共物品(服务)是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和联合消费的特点。

2.消费的非竞争性:某一个人(厂商)对公共物品(服务)的

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厂商)对其同时享用。

3.受益的非排他性: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厂商)排除在公共物品(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

(二)纯公共物品

纯公共物品:向全社会成员共同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有排他性的物品(服务)。[纵向加总]

纯私人物品:只向为其付款的个人(厂商)提供,消费上具有竞争性,很容易将未付款的个人(厂商)排除在受益范围之外的物品(服务)。[横向加总]

配置效率:1

1n i i j MB MB MSC -=+=∑

二、林达尔均衡

林达尔均衡: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服务)的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林达尔(Lindahl )通过一个新的定价方法来建立起一个类似于私人物品竞争性均衡的公共物品的均衡模型,称为林达尔均衡。在林达尔的均衡中,不是所有消费者面临一个公共的(相同的)价格,而是全部消费者有一个公共的数量;不是总产量在全体消费者之间分配,而是总成本在消费者之间分摊。因此,要尽量使每个消费者面临的价格符合其对公共物品的真实评价(或偏好)。这样就使得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总和正好等于公共物品的总成本。于是生产的约束条件就变成总收入等于总成本。

林达尔均衡的解就是在正常利润为零的约束条件下,使公共产品的定价采取与消费者的需求弹性相关的方式来确定,即依据每个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不同评价,分别确定不同的价格。

由于林达尔均衡是依据消费者个人对公共物品或作为准公共物品的信息商品进行评判而定价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有的消费者少付费,甚至不付费的情况(免费乘车者),这也说明信息商品不能采取普通商品的成本和效用定价方式。

林达尔均衡的功绩在于从理论上论证了公共物品(包括信息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与私人物品的市场均衡价格原理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探讨信息商品的价格问题找到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前提:

(1)每个社会成员都愿意准确地披露自己可以从公共物品(服务)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益,不存在隐瞒或者低估的情况。

(2)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清楚地了解其他社会成员的嗜好以及收入情况,甚至清楚掌握任何一种公共物品(服务)可以给彼此带来的真实的边际效益,从而不存在隐瞒个人边际效益的可能。

通过强制性融资解决免费搭便车问题。

三、混合公共物品

(一)拥挤性公共物品(电影院、剧场、体育设施)

定义:随着消费者人数的增加而产生拥挤,从而会减少每个消费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效益的公共物品(服务)。

供给:收费、政府补贴

(二)价格排他性公共物品(医院、学校)

定义:效益可以定价,可以技术上实现排他的公共物品(服务)。

供给:收费、政府补贴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一、简单多数原则

政治均衡:一个社会人们根据既定的规则,就一种或多种公共物品(服务)的供给量以及相应的税收份额的分配达成了协议。

政治均衡:政治均衡是指,在一特定集体选择的方式下,各方同意公共财政提供的水准以及人间租税分担的分配比例。租税分担,有时称之为税价,是预先分配给市民的徵收税,也相当于是政府分配每一财货的单位成本。为了投票者,这些税捐分配呈现出政府供给每一

单位财货的价格。为了避免预算剩馀或赤字,这些税的总额必须等于公共财的平均费用。政治均衡下Σti=AC,ti:I 之分担成本。

生产公共财成本影响税收的总计,人民必须偿付财货的每单位生产。个人间公共财的每一单位税的分配,一个公共财的平均成本增加将会增加个人对于一单位公共财的税捐。除非这些成本的增加是有益的,否则增加税捐很可能将减少支持者去增加公共财的生产力。

实际上,生产公共财成本讯息难真正获得,当选择时,高估或低估其公共财的成本效益,影响其公共财政是否被提供的决定。思考先前提到的选举可能影响投票者去支持公共财政多种支出水准的意愿。政治活动提供为了投票者考虑成本与利益间二选一的资讯。控制关于公共财的成本与利益的资讯是一很重要的因素,影响了集合选择以及他们的效率。公共财政真正的供给数量是藉由政治过程来决定的;提出允诺全体一致得到利益可能成为多数人认可的统治者。大致而言,社区的小部分需要核准认可这可使认可的可能性机会更大。于此章说明,假使投票超过一半的票数,则多数人将可决定选择。

二、官僚主义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

1.缺乏竞争,降低公共部门的效率

2.高成本

3.公共物品(服务)不以价格形式出售。

第五章公共支出的分类及其经济影响

公共支出(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支出的一切费用总和。政府行为的成本。

一、公共支出的分类

1.消耗性支出:政府购买物品或者服务的活动。

转移性支出:资金无偿的、单面的转移。

2.预防性支出: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受到国内外敌对势力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支出。

创造性支出: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

济顺利发展的支出。

3.可控性支出:可以根据经济形势变化和公共收入的可能而对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不可控性支出:法律和契约所必须进行的支出。

4.一般利益支出:全体社会成员都可以享受其所提供的效益的支出。

特殊利益支出:对社会中某些特定居民或企业给予特殊利益的支出。

二、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1.消耗性支出

流通:

生产:

分配:

2.转移性支出

流通:

生产:

分配:

第六章公共支出增长及其经济分析

一、政府职能的范围

管理经济、收入再分配、提供社会福利

中国政府现有职能的分析,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过程的角度看,政府的职能表现

为相互衔接的几个环节;二是从内容的角度看,政府的职能表现在方方面面。

(1)从活动过程的角度看中国政府的职能

政府活动的过程是一个前后相继的、由若干个阶段构成的完整的周期。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政府的职能有几个:计划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监控职能。

首先是计划职能。这是中国政府重要的职能。它有两个方面:①对自身的行为活动提出目标与计划,做出决议、安排,为政府自身的运行指明方向;②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规定一个目标,并做出一定的安排。政府的计划职能就是要事先决定做什么,怎样去做,为谁去做,何时去做和由谁去做。政府在制定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执行计划的主要因素——资金、技术水平、经济环境、劳动力的素质等——的状况。计划职能曾是中国政府最重要的职能。改革之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府的职能就是制定计划、实施计划、修正计划。政府基本上被各种计划淹没了。通过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逐步被放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政府的计划职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并没有消失。政府的计划职能还是中国政府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次是组织职能。政府的组织职能,就是通过自身的机构和人员对已经决定的计划、政策、路线加以具体实施。这种职能包括:对政府机构的科学设置、有效调配和运用,对行政组织的管理目标和社会发展的任务加以分解并运用自己的力量加以实施,对执行计划的人员进行选配、培训、考核和组织,对财力、物力进行必要的行政筹集和供应。中国政府的组织职能还包括社会的动员作用,这就是要把广大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为完成政府的计划共同努力。只有把广大人民群众组织起来和调动起来,政府的目标和计划才能实现。

再次是协调职能。政府的协调职能就是要协调好政府各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人与人之间、各种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使之协同有序。协调的主要内容包括:政策性协调(防止政策前后矛盾)、计划协调、职权协调、人事协调、机构协调等。政府要通过自身的协调,及时调整组织之间、人员之间、活动之间的各种紧张关系,避免事权冲突,保证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行。

第四是监控职能。政府的监控职能是两个方面:①监督职能,监督各级政府及其他部门对国家法律的执行情况,政府行使监督职能,不仅要及时检查违法活动,而且更要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及时制止违法活动。②控制职能,就是对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并及时反馈,使管理活动按计划进行并取得预期的效果。

政府的这几个职能是在时间上继起、空间上并存的;计划制定后,就要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进行协调和监控。由此形成一个职能体系。

(2)从活动的内容看中国政府的职能

从活动的内容看,中国政府有三个职能:建设职能、服务职能、保卫职能。

其一,政府的建设职能。

我国政府的主要职能就是搞社会主义建设,这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思想文化建设。

①首先是经济建设。政府工作的重点或中心就是要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把经济搞上去。在政府行政管理的各项基本职能中,发展经济的职能始终处于中心地位。从目前来看,我国政府从事经济建设的主要活动和职能有:制定长期和中短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计划、方针和政策;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和发育市场体系;制订资源开发、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的方案;协调地区、部门、企业之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区域经济关系;加强重点工程,特别是能源、交通和原材料工业的建设;推进大中型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收集、处理、传播经济信息;掌握财政、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对经济进行导控;制定并监督执行经济法规;管理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合作;依据有关规定,任免奖罚有关的经济管理人员。

②政治建设。就是要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这个方面

政府的作用,一是运用自身的力量推进社会主丈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扩大民主的范围;二是运用专政工具,坚决打击各种犯罪分子,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三是政府要切实执行人民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尊重人大常设机构的职权,如立法权、人事任免权、审查政府工作报告及批准政府预算;监督政府工作的权力,政府以身作则,从而可以更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四是认真组织和广泛吸收人民群众直接参加国家管理;五是精心培育各种民主的萌芽因素,并提供适宜的土壤.使之茁壮生长。

③思想文化建设。要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为指导,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这个方面政府的作用,一是保障学术自由,并创造条件繁荣社会科学;二是推进文化体制的改革,完善与文化事业有关的经济政策与法规;三是发展教育科学丈化事业;四是制定政策与法规,推动科技进步,使科学技术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 。

其二,政府的服务职能。

政府的服务职能,简单地说,就是由政府来发展社会公益、福利事业,为社会提供某些无偿服务。政府为社会提供的服务包括运输、邮电、水电、煤气等公共事业的服务,还包括储蓄、保险、金融方面的服务,以及信息、咨询方面的服务。

其三.政府的保卫职能。

我国政府的保卫职能有两个主要内容:

①对内保卫职能,即通过国家强力机关运用法律法规和行政强力手段,打击一切破坏社会秩序和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犯罪人员。这方面的职能:一是户籍管理职能,政府要对每一地域内的人口进行登记造册,证明公民身份,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二是公共秩序管理职能,政府要制定维护公共秩序的行政规范并强制加以推行,以保证公共场所的安全;三是城市文通管理职能,制定严格、科学的交通规则,对道路、行人、车辆及驾驶人员进行严格管理,保证人身安全;四是公共设施管理职能,为了保证公共设施(如电力干线、道路等)的完好,政府制定有关规则并建立执法队伍进行管理;五是消防管理职能,这是政府一个重要的职能,它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的安定,每年,我国因火灾造成的损失都在百亿元以上,消防工作要加强;六是边防管理职能,等等。

②对外保卫职能。作为政府,对外要抵御外来侵略和破坏,通过政治的、经济的、外交的、军事的、科技文化的手段和途径保证和维护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以及国家的各种利益不受侵犯。在我们不断扩大开放,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的新形势下,政府的对外保卫职能将更加重要。

二、公共支出增长模型

(一)瓦格纳:公共支出不断上升的规律

1.政府需要创造稳定的社会条件,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

2.政府从事物质生产的经济活动增加。

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服务)的范围越来越大。

1882年,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通过对19世纪的许多欧洲国家和日本、美国的公共支出增长情况的考察,提出了“公共支出不断增长法则”,或称“政府活动扩张法则”,又称瓦格纳法则。

他认为一国政府的支出与其经济成长间,也就是政府职能的扩大与国家所得的增加之间

存在一种函数关系。即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就要求保证行使这些国家职能的公共支出不断增加,日益充裕。事实正是这样,“公共支出不断增长”的情况“可由中央及地方政府经费增加的统计上,雄辩地说明这一点。”瓦格纳还认为,只要符合国家职能的要求,即使出现暂时的财政不均衡也无妨。利用公债举办公共事业是可行的,条件是它将来带来的财政收入增加额能抵消这些公共事业的费用。

瓦格纳把导致政府支出增长的因素分为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所谓政治因素,是指随着经济的工业化,正在扩张的市场与这些市场中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复杂,市场关系的复杂化引起了对商业法律和契约的需要,并要求建立司法组织执行这些法律。这样就需要把更多的资源用于提供治安和法律设施。所谓经济因素,则是指工业的发展推动了都市化的进程,人口的居住将密集化,由此将产生拥挤等外部性问题。这样就需要政府进行管理与调节工作,需要政府不断介入物质生产领域,因而形成了很多公共企业。此外,瓦格纳把对于教育、娱乐、文化、保健与福利服务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归因于需求的收入弹性,即随着实际收入的上升,这些项目的公共支出的增长将会快于GDP的增长。但瓦格纳关于公共支出增长的含义究竟是指绝对增长还是相对增长,在当时并不清楚。

后来,其追随者进一步发展了该理论,其内容可以归纳如下:政府支出的增长幅度大于经济增长是一种必然趋势;政府消费性支出占国民所得的比例不断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所得的上升,公共部门的活动将日趋重要,公共支出也就逐渐增加。导致财政支出增大的原因主要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原来由私人部门进行的若干活动,逐渐地由政府办理;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迅速发展,各种矛盾的激化,使得政府的一般行政、公安司法、经济管理、社会协调等方面支出扩大;由于某些投资所需财力较多,或出于调节经济活动的需要,政府就应参与投资、调控;随着国民所得的增加,政府对文化、福利方面的投资将会成倍增加。

瓦格纳法则适应了当时俾斯麦政府强化国家机器,扩大干预经济,以加紧对内镇压,对外扩张的帝国主义政策的需要,成为包括德国在内的各个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帝国主义财政政策的理论基础。

(二)皮考克和怀斯曼公共支出增长理论

公共支出增长的因素:政府支出的约束条件是公民所容忍的税收水平。

内在因素:在税率不变的税收制度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政府所征税收必然呈不断增长趋势。

外在因素: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非正常因素。税率水平并不会退回到原来水平上。超GDP增长的主要原因。

(三)穆斯格雷夫和罗斯托公共支出增长的发展模型

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政府投资在总投资中的比重较大。

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政府投资只是私人投资的补充。

在整个发展阶段,GDP中总投资比重是上升的,但是政府公共投资占GDP的比重是下降的。一旦经济达到成熟阶段,广告支出将从基础设施支出转向不断增加教育、保健与福利支出。在大量消费阶段,旨在进行福利再分配的政策性支出增长会大大超过其他项目公共支出,也会快于GDP的增长速度。

(四)威廉•鲍莫尔公共支出非均衡增长模型

前提:国民经济分为两个部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和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

结论:

(1)生产率不断提高的部门,其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上扬;生产率提高缓慢的部门,其产品单位成本维持不变或者不断下降。

(2)如果消费者对生产率增加缓慢部门的床品需求富有提醒,该部门的产品产量越来越少,甚至完全停产。

(3)要维持生产率较低部门的产品产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必须使劳动力不断涌入该部门。

(4)要维持两个部门的均衡增长,政府部门的指出只能增加,同时也会导致整体经济增长率不断降低。

三、公共支出增长原因分析

(一)公共支出需要方面的因素

1.军备加强

2.国家机构的扩增

3.经济干预的加强

4.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增

5.人口不断增加

6.物价上升

(二)公共资源供给方面的因素

1.国民收入的增加

2.税收征管的强化

3.发行公债的便利条件

4.增发不兑现纸币可能性存在

第七章公共部门预算决策效益分析

一、预算:公共收支计划

功能:(1)反映政府活动范围和公共收支状况

(2)对公共支出的控制

二、预算原则

1.完整性原则

2.统一性原则

3.可靠性原则

4.公开性原则

5.年度性原则

三、预算决策效益

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和占用)与所得(实践活动带来的有用结果)的对比关系。

四、预算效益的分析方法

1.成本效益法

2.最低费用法

3.公共定价法

第八章公共收入概论

公共收入(财政收入或者政府首收入):政府为履行其职责而筹集得一切资金的总和。

一、公共收入的原则

(一)受益原则

(二)支付能力原则

二、公共收入的主要形式

(一)税收

1.税收的定义:税收是政府为实现其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力,并按照特定标准,强制无偿地获取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2.税收的基本要素:

税收主体(纳税人)、税收客体(课税目的物)、税率

(二)公债

1.公债概念:政府为履行职能的需要,根据信用原则,有偿、灵活地取得公共收入的一种形式。

2.公债的特点:

(1)公债的发行和认购是建立在资金持有者自愿承受的基础上

的。

(2)公债发行是有偿的。

(3)公债发行是比较灵活的。

(三)其他形式的公共收入

1.政府引致的通货膨胀

2.捐赠

3.使用费

提高公共设施使用效率;避免公共设施的拥挤。

4.规费

(1)填补主义:根据政府提供服务所需费用数额确定规费收取标准。

(2)报偿主义:公民从政府部门服务中所获得效益的大小,来确定规费的收取标准。

第九章税收原则理论

一、税收原则理论

(一)威廉••配第的税收原则

公平、简便、节省

(二)攸士第的税收原则

(三)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

平等、确实、便利、最少征收费

(四)萨伊的税收原则

税收最适度、节约征收费用、各阶层人民负担公平、最小妨碍生产、有利于国民道德提高

(五)瓦格纳的税收原则

1.财政政策原则

(1)收入充分原则

(2)收入弹性原则

2.国民经济原则

(1)慎选税源

(2)慎选税种、

3.社会正义原则

(1)普遍原则

(2)平等原则

4.税务行政原则

确实、便利、节省

二、税收公平原则

税收公平原则是指政府征税要使各个纳税人承受的负担与其经济状况相适应,并使各个纳税人之间负担水平保持平衡。

即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相同的税收;经济能力或纳税能力不同的人应当缴纳数额不同的税收。

标准:(1)受益原则:纳税人从政府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服务)中获得收益多少来承担税负。

(2)负担能力原则:根据纳税人纳税能力,判断其应该纳

税多少。

三、税收效率原则

(一)税收经济效率原则

税收的额外负担:

1.资源配置方面对额外负担。

2.经济运行机制方面的额外负担。

税收中性:

(1)政府征税使社会所付出的代价应以征税数额为限,不能让纳税人或社会承受其他的经济牺牲或额外负担。

(2)政府征税应当避免对市场机制运行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不能超越市场而成为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决策的力量,而是依靠市场机制。

(二)税收本身效率原则

税务行政管理方面的效率。

税收成本:

(1)税收征收成本:税务机关因为征税而花费的行政管理费用。

(2)税收依从成本:按照税法纳税过程所支付的费用。

四、税收原则理论归纳

(一)税收的财政效益

1.充足的税源

2.弹性机能

3.高效率的税务管理

(二)税收的经济影响

1.保护税本

2.慎选税源

3.税率适度

(三)税收的社会影响

1.普遍原则

2.平等原则

第十章税收分类和税制结构

一、税种的分类

(一)所得课税:

(二)财产课税:

(三)商品课税:

二、税制结构的设计

(一)税种的配置

所得课税给纳税人带来的负担比同量的消费课税轻。

(二)税源的选择

地租、利润、工资

(三)税率的安排

拉弗曲线:税收收入和税率之间的关系,税率水平有一定限度,在一定限度内,税率提高税收收入增加。

第十一章税收制度

一、所得课税

(一)基本概念

以所得行为为课税对象,向取得所得的纳税人课征的税。

所得税的特点主要是:

第一:通常以纯所得为征税对象。

第二:通常以经过计算得出的应纳税所得额为计税依据。

第三:纳税人和实际负担人通常是一致的,因而可以直接调节纳税人的收入。特别是在采用累进税率的情况下,所得税在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方面具有较明显的作用。对企业征收所得税,还可以发挥贯彻国家特定政策,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

第四:应纳税税额的计算涉及纳税人的成本、费用的各个方面,有利于加强税务监督,促使纳税人建立、健全财务会计制度和改善经营管理。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得税收入在我国税收收入中的比重很小,所得税的作用微乎其微,这种状况直到改革开放,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营企业"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以后才得以改变。我国现行税制中的所得税税类税收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3个税种。

中国企业所得税纳税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以下统称企业)为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除外)。

居民企业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居民企业,是指依法在中国境内成立,或者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但实际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的企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非居民企业,是指依照外国(地区)法律成立且实际管理机构不在中国境内,但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但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企业。(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的,应当就其所设机构、场所取得的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以及发生在中国境外但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有实际联系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

中国所得税率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

(二)个人所得税

以纳税个人的所得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

1.课征范围(一个主权国家的税收管辖权[属地主义和属人主义]涉及的课税主体和课税客体的范围)

本国居民或公民取得的来源于全世界范围的所得以及外国居民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完整版)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一、什么是公共经济学及研究对象 研究市场经济下政府的经济职能、经济作用、公共干预(主要是政府);微观、宏观经济学中有关政府职能作用的理论延伸、深化、具体化;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政府的运作 二、资源最优配置的原则 A、效率原则:市场机制 B、公平原则:社会价值判断 C、稳定原则,经济的正常运行(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三、帕累托效率:如果某个经济达到了这样一种状态,以至于一个人的福利不可能再变得更好,除非使其他至少一个人的福利变得更坏时,社会福利就不再有改善的可能,这就达到帕累托最优。在不使B福利减少的情况下增加了A的福利,这称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产生的市场条件是完全竞争市场,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四、不完全竞争市场的成因 MSC≠MPB;对公共物品的享用;垄断和寡头的出现;信息不对称考虑与经济效率无关的事项 五、政府的经济职能 一是资源配置职能。A、地区间的配置:我国沿海地区与内地的资源配置B、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之间的配置C、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配置,公共部门产出的机会成本,是牺牲了的私有部门产出D、消费与投资之间的配置。方式:财政支出、财政补贴、政府采购。手段:A、财政措施:公共支出,财政补贴,政府购买B、非财政支出:金融措施,法令法规。二是收入分配职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平等与激励,政策手段:财政措施,税收与收入转移制度;非财政措施,如最低工资法。三是经济稳定的职能。政府稳定经济的政策措施:1.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预算的杠杆作用(2)预算的内在反应2. 货币控制3.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结合4、道义上的劝告。 第二章外部效应 一、外部效应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先讲概念,然后是影响,最后是解决) 外部效应就是指未在交易价格中得到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正的外部性,亦称外部效益或外部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效益。负的外部效应,亦称外部成本或外部不经济,指的是对交易双方之外的第三者所带来的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成本费用。 在外部效应存在的情况下,使得私人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与社会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发生偏离,由于决定企业或居民的经济选择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和私人边际成本,而不是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所以,当企业或居民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而忽略了外部效应带给其他企业或居民的效益和成本时,其所做出的决策很可能会使资源配置发生错误。

公共经济学知识点

公共部门:是政府组织体系的总称。所有属于政府所有,使用公共财产和公共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贯彻和执行政府意图的实体(机关、事业和企业单位)都属于公共部门。公共定价:是指政府通过其权力规定交易价格。 公共管制:是指政府依靠行政权力对下属的或私人部门的经济实体的行为做出的约束性规定并对它们进行管理和控制的行为。 公共提供:政府通过税收取得资金购买产品或服务,并免费地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方式,消费者可以不受个人经济约束,无偿取得产品的消费权或享受这一产品所带来的好处。帕累托改进:如果对某种资源配置状态进行调整,使一些人的境况得到改善,而其他人 的境况至少不变坏,符合这一性质的调整被称为帕累托改进规则公平:以市场竞争规则来定义的公平,即每个人用自己提供的生产要素通过交换取得生产成果。公平取决于各人的收入是否与他对生产所做的贡献成比例,而不在于他们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 起点公平:主张所有社会成员在竞争的起点应该是公平的,即个人所拥有的天然禀赋相同,机会均等,在此基础上按市场交换规则取得各自的收入份额。起点公平承认通过市场竞争和交换所形成的收入分配,只是增加了一个限定条件。公共提供:政府通过税收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方式。 免费搭车问题:公共产品的非排斥性意味着消费者无论付费与否,都可以消费这类产品。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产生期望他人承担成本,而自己坐享其成的心理和相应的行为累进税率:将课税对象按一定标准划分为若干级距,并且从低到高分别规定逐渐递增的税率。起征点: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达到一定税额才开始征税的数量标准,超过这一 数量,将课税对象全额征税。 免征额: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即只就其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 税收资本化:在具有长期收益的资产交易中,买主将购入资产在以后年度所必须支付的税款按一定的折现率折成现值,在购入资产的价格中预先一次性扣除,从而降低资产的交易价格。 税收超额负担:因税收而导致的福利损失大于政府收到的税收,二者之差即税收的超额负担。 居民纳税人:居民纳税人负有无限纳税义务。其所取得的应纳税所得,无论是来源于中国境内还是中国境外任何地方,都要在中国境内缴纳个人所得税。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居民纳税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满1年的个人。 分税制:分税制是一种以分税为主要特征,以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和财权为实质,并同时配套实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财政管理体制。 政府间的财政转移支付:一个国家的各级政府之间在既定的事权、支出范围和对收入划分框架下财政资金的相互转移。包括上级财政对下级财政的拨款,下级财政对上级财政的上解,共享税的分配以及不同地区间的财政资金转移。阿罗不可能定理:在民主社会里无法找到一种投票程序使它所产生的结果不受投票顺序的影响同时又尊重每一个的偏好能将所有个人偏好合乎逻辑地转换为一种社会偏好作出前后一致的决策。 中位选民在所有选民中偏好居中的那个选民赞成较低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恰好等于赞成较高公共支出水平的选民人数。 现收现付制是指社会保险的计划依据当年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 即当年的缴费收入仅能满足当年的保险计划支出, 不为以后年度的保险支出储备资金 政府作为一个经济实体,它与社会上其他经济实体个人、家庭、企业有哪些主要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规模是其他经济实体无法比拟的;它具有强制性的行政权力;它的权力

公共部门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 1:官员是由当选政治家任命的,他们具体负责公共产品的 2.生产与供给 2:财政联邦制的具体形式是 2.分税制 3:不属于亚当?斯密的税收原则的是: 1.财政政策原则 4:政府主动创租的特征: 4.指政府官员为了谋求经济利益,主动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来创造租金 5:不属于公共支出效益的是: 4.文化效益 6:在代议民主制度下,从规制机构的产生到该机构成员的组成和任命,各()几乎在每个环节都能施加影响。 2.利益集团 7:当消费者认为某一社区供给的公共产品符合自己的偏好时就迁入该社区,否则就迁出,这种情形称为 4.进退表达 8:公共提供与公共生产的关系是 3.不等于 9: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2.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10:非生产性支出,是指与生产没有直接联系的各项支出。以下属于这类支出的是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 >>单选题 1: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转移支出的是 4.财政补贴支出 2:以下不属于按公共支出的最终用途分类的有 4.税收支出 3:中央集权方式难以产生的结果是 2.居民参与公共决策 4:公共支出规模在用相对量衡量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公共支出占()的比率。 1.国内生产总值 5:寻租使本来可以用于生产的资源却用于对社会无益的()上,白白浪费资源。 3.非生产活动 6:社会公众在公共产品面前不一定真实地显示() 4.偏好 7:下列哪一种不属于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功能 3.实现宏观调控 8:私人不愿充分提供公共产品是因为无法补偿 2.供给成本 9: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2.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10:生产性支出指与生产过程直接相关,能够增加生产性固定资产和物质资料的各项支出。以下属于这类支出的是 1.生产性基本建设支出 作业>>单选题 1:企业生产产品排污影响下游居民饮用水属于 3.负外部性 2:下列哪一个不是公共部门协调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2.对公共资源的经营颁发许可证 3:某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他人或其他企业,却没有为此付出代价或获得应有的报酬,这种情况称为 2.外部性 4: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3.促进经济稳定以中央为主、地方为辅 5:人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政治组织发生关系的场所叫(4 ) 4.政治市场 6:下列各项支出中,属于转移支出的是 4.财政补贴支出 7:不属于全体一致同意原则特点的有: 1.此方案是一种帕累托改善状态

公共经济学(樊勇明)笔记

公共经济学(樊勇明版) 写在前面的话, 2009年公共经济学考题 1、【简答题】运用公共产品理论来解释“搭便车”现象。(10分) 2、【论述题】近期有关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已经达到国际警戒线的报道屡见不鲜。在此背景下,国家推出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更为引人注目,试论当前我国在个人所得税征收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对策。 3、【分析题】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措施。会议认为,近两个月来,世界经济金融危机日趋严峻,为抵御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必须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一是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二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加快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发展。五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六是加快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七是加快地震灾区灾后重建各项工作。八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九是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 十是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初步匡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亿万元。试问公共支出的变化趋势是否带有偶然性?怎样看待此次我国政府增加公共支出的宏观经济政策? 2010年公共经济学考题: 【简答】试通过信息不对称这一市场失灵的表现,阐述公共部门的经济职能。 【论述】“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和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加大对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的背景下,行政支出规模居高不下的现实十分引人瞩目。试对中国当前的行政支出规模进行评析以及如何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案例分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日益恶化的气候形势和生态环境,引起来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社会希望通过碳交易,以市场机制方式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问题,1994年正式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1997年通过的《京都议定书》为碳交易奠定了法律基础。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他更是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碳交易市场。碳交易成为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用外部性的相关理论对“碳交易”进行分析,并阐述其成为节能减排手段的理由。 公共经济学由原来的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换成复旦大学出版社的,我觉得老师主要是从我们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来考虑的。以前的书主要适用经济管理类适用,现在的这本书是“公共管理硕士”即MPA适用的。我个人认为难度有所降低。新参考书与原来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少了很多的公式和原理推导,更多的是文字性的阐述。但是两本书也有共同之处,基本的知识框架都是大同小异的。 大家复习这本厚厚的课本,最终只是考1个简答和一个论述、一个分析。 第一章导论【不重要了解即可】 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请大家好好理解并记忆每章前面的“本章要点”。公共产品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是公共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市场与政府的相互关系、公共支出、公共收入、预算管理、收入再分配和国民经济宏观调控是其核心内容。——这几个部分也是命题的兴奋点。 二、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三、公共经济学的地位 四、公共经济学的体系概要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公共经济学高培勇版重点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1.分析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三个特性。 1.)效用的非可分割性 是指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效用为一个整体,向整个社会共同提供的,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的特点。其效用为整个社会的成员所共享,而不能将其分割为若干部分,分别归属于某些个人或企业享用。2.)消费的非竞争性 是指某一个人或企业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享用,不排斥、妨碍其他人或企业同时享用,也不会因此而减少其他人或企业享用该种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数量或质量。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减少任何一个人对公共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或者说,增加一个消费者,对供给者带来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3.)受益的非排他性 指在技术上没有办法将拒绝为之付款的个人或企业排除在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受益范围之外。或者说,公共物品或服务不能由拒绝付款的个人或企业加以阻止,任何人都不能用拒绝付款的办法,将其所不喜欢的公共物品或服务排除在其享用品范围之外。 2.政府经济活动的范围如何界定?

政府的经济活动规模:市场失灵的领域,等于政府经济活动的规模,或政府发生作用的规模,只需有社会公共需要,即为政府的职能规模。普通为: 1)生产或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 2.)调节收入分配。 3.)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4.公共财政的主要职能及其必要性。 一、资源配置职能 公共财政具有资源配置职能的原因: 1.)公共物品或服务的存在 2.)外部效应的存在 3.)不完全竞争状态的存在 二.调节收入分配职能 原因: 1)客观上存在分配不公现象 2.)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有助于实现公平目标的再分配机制 3.)市场机制的框架内,有效的再分配很难完成,原因: (1)市场机制与公平分配机制相悖 (2)社会上存在的私人慈善机构作用有限,缺乏统一性,有时互有冲突.

公共部门经济学笔记

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与政府 一、资源配置效率 (一)含义:如果社会资源配置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即这种资源配置状况是最佳的。帕累托改进是实现帕累托最优的路径和方法。帕累托法则(80/20规则) 交换最优:即使再交易,个人也不能从中得到更大的利益。此时对任意两个消费者,任意两种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效用同时得到最大化。 生产最优:这个经济体必须在自己的生产可能性边界上。此时对任意两个生产不同产品的生产者,需要投入的两种生产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相同的,且两个消费者的产量同时得到最大化。 产品混合最优:经济体产出产品的组合必须反映消费者的偏好。此时任意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替代率必须与任何生产者在这两种商品之间的边际产品转换率相同。 (二)帕累托效率条件: MSB=MSC=MPB=MPC=P 二、市场失灵 (一)完全竞争市场 必要条件: (1)所有的生产资源为私人所有 (2)所有交易在市场上发生,市场上有众多购买者和销售者 (3)没有任何购买者或者销售者能够单独操纵价格 (4)信息充分 (5)资源可以充分流动并可以无阻碍流向任何使用者

(二)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在实现资源配置的效率方面存在缺陷。 1.效率背离:原因在于价格信号并非总是能够充分反映社会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成本。 (1)公共物品或服务。具有共同受益或联合消费特征的物品或服务。 (2)外部效应: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之间或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之间的非一致性。其关键方面是指某一个人或者厂商的行为活动影响了他人或者其他厂商,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成本费用或者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 (3)垄断。企业通过减少其所售物品的供给量,从而使物品售价高于该种物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垄断者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办法是将其产量确定在边际收益(MPB)等于其私人边际成本水平上。 (4)规模报酬递增。经营规模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边际成本不断下降)。 宏观经济效率评判: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状况。 市场失灵一般有两个原因,即市场势力和市场的不存在。 (1)市场势力,如果某些人和厂商是价格制定者,那么资源配置一般是低效率的。因为一个拥有市场势力的厂商可能会通过减少供应的方式将价格提高到成本之上,这样用于商品生产上的资源变得不充分了,帕雷托生产最优遭到破坏,出现市场失灵问题。只有当消费者和生产者都成为价格接受者的时候,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才得以成立。 (2)市场的不存在。对一种商品来说,如果市场不存在,那么很难预料市场能够有效配置资源。实际上对某些商品来说是不会有市场的(如贫困保险,因为其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由于市场的不存在而可能出现的另一类低效率就是外在性,即一个人的行为以一种现存市场以外的方式影响到另一个人的福利的情形。 2.分配的不公 市场所决定的收入初次分配是极不公平的。人们提供的生产要素

公共部门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 第一章概述 第一节公共部门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公共部门的界定:公共部门是指生产资料归政府所有,并接受政府行政领导的机关、团体和经济实体。 (一)由政府及其所有的机构和实体组成的公共部门(Public Sector); (二)由个人家庭和私人企业组成的私人部门(Private Sector)。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有一些相同与不同点。如它们都生产物品、使用社会资源及要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决策问题。不同处在于:生产的分散与集中不同;生产的支配意志不同(私人意志与私人利益对应公共意志与公共利益);生产物品的价值补偿机制不同;调节机制不同(市场机制与政治机制)。 二、公共部门的特点:1.具有公办性质,2.或多或少受到政府的直接控制。 三、公共部门的两个行为特点: (一)行为效果的普遍性:其活动所产生的效果会覆盖全社会或某一区域范围的单位或个人; (二)行为过程的强制性:公共部门拥有垄断权利,其行为过程大多依赖于公共权利的行使得以完成。 四、狭义的公共部门是指政府。 广义的包括:(1)政府部门及其附属物。政府部门是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特定区域内行使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实体。 (2)公共事业部门(非政府公共机构)。公共事业部门即产权归政府所有并依靠预算拨款维持其运转的单位总和,如公立的学校、医院和研究所等。公共事业部门也提供一部分纯公共产品,如义务教育,防疫等,但主要提供部分准公共产品,如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公园、电影院等。 (3)公共企业部门。公共企业部门即产权归政府所有或受政府直接控制的企业总和,如政府所属的供水、供电、供气系统等。公共企业部门局限于垄断行业,由政府官员或政府任命的代理人经营,经营目标受政府控制和影响,其产品或服务价格也由政府制定。 五、公共部门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是研究公共部门经济与管理行为的科学,它是以公共部门经济行为,经济部门经济管理职能及其对资源配置和社会福利的影响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 六、公共部门经济学体系概要 一个研究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二个理论支柱:公共产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 三块专业内容:一,以税收为主体的公共支出理论与实践,二、政府采购、转移性支付为主体的公共支出理论。三、以税制、社会保障体系为主体的收入分配理论与内容。 四大理论体特点:宏观性实用性多样性可探讨性 第二节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发展(p1~p7) 1.从国家财政学到公共财政学

公共经济学杨志勇第四版笔记

公共经济学杨志勇第四版笔记 以下是我为您梳理的《公共经济学》(杨志勇著)第四版的笔记: 第一章:公共经济学概论 -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研究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以及政府 政策对经济行为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的学科。 - 研究的范围:公共选择理论、资源配置理论、公共经济政策 和公共经济制度等。 - 方法: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以及政策评估。 第二章:货币和公共财政 - 货币的功能:交换手段、计价单位、价值储存工具、债务偿 还手段。 - 货币的供给:政府和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来控制货币供给,影响经济活动和物价水平。 - 公共财政的功能:资源配置、收入再分配、稳定经济以及提 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 公共财政的工具:税收、债务和政府支出。 第三章: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 - 市场失灵的原因:外部性、公共物品、不完全竞争、不完全 信息等。 - 外部性的类型:正向外部性和负向外部性。 - 政府干预的方式:修正市场失灵、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 收入再分配、实施经济调节等。

第四章: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个体理性行为、市场失灵、政府 行为和集体决策。 - 公共选择理论的主要模型:混合模型和纯公共品模型。 - 政府干预的限制:信息不对称、政治和利益团体等制约因素。 第五章:资源配置理论 - 资源配置的效率:帕累托效率和康托效率。 - 公共财政目标的选择:效率和公平之间的权衡。 - 资源配置的方式:市场配置和政府配置。 - 超额课税原理和社会保障的经济学基础。 第六章:土地与城市经济 - 城市的特点:外部经济、内部经济、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 - 土地资源的特点:稀缺性、不可移动性和异质性。 - 土地经济:地租理论、土地利用和城市发展。 以上是《公共经济学》(杨志勇著)第四版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章节内容的简要总结。完整的笔记需要根据实际阅读情况进行详细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公共经济学》知识点

《公共经济学》 第一章绪论 一、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公共经济学是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科学。从严格意义上说,公共经济学应称为公共部门经济学,有时也把公共经济学称为政府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把所有经济主体分为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两大类,所谓公共部门是指政府及其附属物,私人部门是指企业和家庭。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即收入再分配、社会资源配置和宏观经济稳定。 二、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部门(政府)的含义可以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中央政府 第二层次是广义政府(+地方政府及其附属机构) 第三层次被称为统一公共部门(+非金融公共企业) 第四层次被称为广义公共部门(+政策性金融机构) 研究政府经济行为的三个层次: ——研究财政收支 ——研究财政收支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研究公共部门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三、公共经济学的发展 公共经济学有新、旧之分,所谓旧公共经济学就是财政学,新公共经济学才是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经济学。 (一)财政学是公共经济学的起点 1662年威廉•配第《赋税论》 1776年亚当•斯密《国富论》 (二)公共经济学的兴起 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利息、就业与货币通论》 1959年马斯格雷夫《财政学原理:公共经济研究》 四、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关联 1.公共经济学与财政学 公共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公共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 具体地讲,相对于财政学而言,①公共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②公共经济学全面采用了现代经济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方法。 2.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了价格管理、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平均化等政府的直接经济行为公共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在公共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在公共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公共经济学笔记整理

公共经济学 第二章资源配置与政府职能 一、资源配置的方式 (一)【帕累托最优状态】(08名解) ----经济学的效率,资源配置达到了这样一种境地,无论做任何改变都不可能使一部分人受益而没有其他人受损。 (二)【社会总收益TSR】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产品中所得到的总的满足程度。 (三)【社会总成本TSC】生产一定量的产品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四)【摩擦性失业】由于技术、季节等原因,短期内劳动力供求失调而造成的失业。 (五)【资源性失业】工人不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或工作条件造成的失业。 (六)【非自愿失业幅度】劳动者愿意接受现行的工资水平和工作条件却仍然找不到工作而造成的失业。 (七)资源配置的方式(09 简答): 1、传统社会的习惯 ( 1 )习惯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长期形成的、共同接受和普遍遵守的惯例。 ( 2 )习惯配置资源的优缺点:习惯支配的传统社会中,用世袭分工制度解决生产和分配问题,习惯作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力量保证了社会经济活动的秩序与延续。习惯窒息了社会的创新,导致传统社会发展缓慢。

2、命令(政府)机制 ( 1 )定义:【命令机制】主要是指由政府作出有关生产和分配的决策的资源配置方式。 ( 2 )适用条件:社会动荡和经济危机时期,命令机制是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有效方法。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必然造成经济决策权的集中和社会组织的等级制度,影响社会福利的增进。 3、市场机制: (1 )定义:【市场机制】是指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是由一种竞争的价格制度决定的资源配置方式。 ( 2 )市场机制的优越性:市场机制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方面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 (3 )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①市场机制运行的基本点:主要的价格和分配决策都是在市场上做出的。 ②市场是一种产品的买方和卖方互相竞争,以决定其价格和数量的过程。③价格调节生产:均衡——不均衡——均衡 (4)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在市场机制下的解决途径:生产什么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选票 ----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企业受利润驱使被引向生产生产需求和利润高的产品。如何生产取决于不同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价格竞争和追求利润最大化,生产者的唯一办法是采用效率高的生产方法,压低成本。为谁生产取决于生产要素市场的供求 ----工资率、利息、地租、利润。这些要素又构成人们的收入。 (五)完全竞争市场与经济效率的实现:【完全竞争市场】是一种理想的市场结构的代名词,也是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假设。 ( 1 )完全竞争市场的基本特征:人数很多的小规模买者和卖者;产品是同质的;自由进出和退出行业,即生产要素的充分流动;完全的信息和知识。 ( 2 )为达到帕累托最优还必须具备如下条件: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的一致性;经济利益的可分性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篇一:公共经济学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书名《公共经济学》王雍君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在研究生课程刚刚开始的阶段,我首先自学的教材是《公共经济学》。原因是我们所研究的内容是公共管理学科范畴内的理论和应用,公共管理中一个重要的主体是公共部门,而公共部门的经济作 用则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所以我要从公共管理的主体, 即公共部门入手,开始我公共管理硕士的学习研究之旅。 通过公共经济的学习,首先是要弥补一下理论的空缺。书中按照篇 章系统地从公共经济学基础、国家和政府的经济理论、公共财政理 论以及经济政策和管制等角度讲述了很多重要的理论和专业知识。 比如公共选择理论、市场失灵的类别和范围、帕累托效率、公共物品、科斯定理、博弈论和总需求、总供给分析模型等。 (一)首先要明确的是,公共部门存在的理由。现代市场经济是私 人部门和公共部门相互作用的混合经济,私人部门更多时候遵从市 场规则,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部门则基于公共利益极大化的原则,利用非市场的政治程序制定和实施决策来支持和补充市场这支“看不 见的手”,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公共物品多由地方政府来具体 提供给民众,这也就解释了地方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公共物品分 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纯公共物品包括国防、司法服务等, 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人人均可受益。高速公路,公园 等则属于准公共物品,具有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在一定容量 内可以平等受益。这让我想到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小 客车免费引来严重拥堵成为了新闻热点,我想这就是政策将准公共 物品改为了纯公共物品,去除了排他性,造成了“劣币追逐良币”的 效应,低效益追求者将高效益追求者一起共享有限的资源,另外, 我认为这个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违背了市场的需求原理,也并没有 出现市场失灵的现象却进行了政府的政策干预,最终导致了高速公 路的一度瘫痪。我想公共政策的出台、公共物品的提供,既然出发 点是社会效益,那么就需要以结果为导向。高速公路这种资源在使 用中,我们更应该考虑的是资源如何有效配置而非如何平等配置。 公共物品的提供并不一定要由政府公共部门提供,私人部门也可以

公共部门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 公共部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政府在经济活 动中的角色和行为。公共部门经济学关注的是公共资源的配置、公共 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政府与市场的互动关系。本文将从公共财政、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税收与纳税行为等方面,简要介绍公共部门经济 学的主要内容和应用。 一、公共财政 公共财政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主要研究政府如何通 过收入和支出来实现经济和社会目标的。在公共财政领域,有两个重 要的原则需要考虑,即均衡性和效率性。均衡性指的是政府在收入与 支出之间的平衡,即使得财政收入能够覆盖财政支出。效率性则是指 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追求最优化的效果,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通过 税收、政府开支、财政预算等手段,政府可以调节经济运行,提高社 会公平与效率。 二、公共物品与外部性 公共物品和外部性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的两个重要概念。公共物品是 指一种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性,任何人都可以共享,并且一 个人的使用并不会减少其他人的使用。典型的例子包括国防和道路等 公共设施。外部性则是指一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社会产生的影响,可以是正面的(正外部性)或负面的(负外部性)。政府在公共 物品和外部性的管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提供公共物品和制定 相关政策来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三、税收与纳税行为 税收是公共部门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税收既可以用于为 政府提供财政收入,也可以用于调节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纳税行为 则研究纳税人在税收政策下的行为反应,包括如何避税、如何选择最 优税负、如何应对税收改革等。通过研究税收与纳税行为,政府可以 制定更为合理的税收政策,提高税收征收的效率和公平性。 四、公共部门经济学的应用 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实际政策制定和决策过程中。例如,通过研究税收弹性,政府可以了解到在不同税负下纳税人的反应,从而调整税收政策。又如,在公共投资领域,公共部门经济学可 以帮助政府选择最优的投资项目,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此外,公共 部门经济学还可以为政府提供合理的收支预算建议,以提高财政预算 的可持续性和效率。 总结 公共部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政府在经济 活动中的角色和行为。公共财政、公共物品与外部性、税收与纳税行 为是公共部门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研究领域。通过研究公共部门经济 学的理论和应用,政府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提高资源配置 的效率和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公共部门经济学的研究对于改善经济社 会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部门经济学》复习资料

《公共部门经济学》作业思考题参考答案 1.公共部门的构成及其与私人部门的区别。 答:公共部门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政府是公共经济部门的最主要成员。 主要构成:1)政府:政府是一些组织,建立这些组织的目的,在于对居住在某一社会中的个人活动进行管理,提供基本服务,并为此类服务提供资金。2)公共企业:公共企业一般是指政府拥有的以提供公服务为宗旨的企业,但也包括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的部分非国有企业。3)非营利性组织:非营利组织是不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只盈利组织和政府组织之外的公益组织,是以执行公共事物为目的而成立的组织。4)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跨国界的组织,它们所从事的许多活动都有公共性,但它们的活动不属于政府活动。 区别:1.价值取向差异使管理目标不同。公共部门管理追求的是公共利益,政府以公众委托人身份提供公共产品,对政府行政人员的管理是为了最大化的为社会利益服务,而私营机构则多是赢利单位,追求效率、效益是它基本的价值取向。2.管理对象行为取向的不同。在公共部门中工作的员工,其行为有一种保守趋向,倾向于明哲保身,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好自为之的心态;在企业组织中的员工更加趋向于要富有创造性,这与公共部门组织强调稳定性有关。3.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对员工任职资格的要求差异。这一区别是由于公共部门本身的政治性决定的。4.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人力资源管理重点的不同。人力资源管理可以分为选人、用人、育人、留人四个方面,相对而言,公共部门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比较关注人力资源选取环节,而私人部门则更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环节。5. 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适用法律方面的差异。政府公务员的行为多是行政执法行为,公务员的行政行为以行政执法为第一要义,对法律责任的关注始终居于第一位,选择主动性、创造性行政行为的责任风险或法律风险就会相应加大,这也是公务员的行政行为总是趋向于保守的重要原因。 答案二:不同处在于:生产的分散与集中不同;生产的支配意志不同(私人意志与私人利益对应公共意志与公共利益);生产物品的价值补偿机制不同;调节机制不同(市场机制与政治机制)。 2.简述市场失灵的原因与表现。 答:导致市场失灵的主要原因有:一是个人自由与社会原则存在矛盾。二是现实中的经济运行不能满足完全竞争的假定。三是某些领域不适用一般竞争均衡分析。四是完全市场假定不成立。五是信息不完全或信息无关性存在。六是不存在完全均衡导致资源不能被充分利用。七是外部效应。八是公共物品的存在。(非排他性是指产品的使用特性,具有非排他性的产品可以由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同时使用而不必增加成本。非独占性指产品的产权特征,具有非独占性的产品允许两个以上的独立主体同时拥有该产品的产权,且任一主体不能阻止其他主体对该产品的使用)。 市场失灵的表现:垄断降低市场效率;市场调节不能解决宏观经济的平衡问题;市场的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损失;市场不能有效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市场调节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市场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的公平化,相反却有恶化收入分配差距的倾向;促进技术进步和调整产业结构不能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实现国际收支平衡与发展对外贸易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 3.政府失灵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是政府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存在差异。政府经济职能的发挥、干预经济活动的有效性是建立在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是,事实上,政府的行为目标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是有差异的。政府官员是经济人,追求自身利益。政府机构具有内部性,政府行为的目标之一是实现预算最大化。在西方市场经济发达国家,政府并不是完全代表社会公共利益的政府,它往往为有影响的利益集团左右。二是,政府机构效率低下。由于缺乏竞争导致低效率,政府官员缺乏追求利润的动机,对官员有效监督的缺乏。低效率是政府机构内生的,提高政府效率存在着内存的障碍。政策决策方式的民主程序本身也制约了政府机构效率的提高。三是,政府角色错位。四是,政策的滞后效应。政府干预经济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时间,政策对经济发生作用也需要时间,这就会出现政策的滞后效应。五是,政府干预与市

公共部门经济学重点

外部效应——指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生产者或消费者带来的影响。 林达尔均衡—若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依照其所取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效益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能够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 全部一致原则——是指由于所有的人都能从公共物品的提供中受益,社会成员可就公共物品供给与其所需要征收的税收达到一致。即所有成员一致同意征收必然数量的税收,以提供相应数量和质量的公共物品。 政府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增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腕,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利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 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互换进程中,纳税人通过各类途径,将其所交纳的税款全数或部份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济进程和经济现象。 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类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舍弃的收入,是一种隐蔽的财政补助。 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的一路力量对其成员因各类个人无法抗拒的客观原因,致使其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时提供的物质保证,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固制度。 一、公共收费——是以政府提供某种产品和服务为前提的,按

照受益大小和服务本钱来收费。 二、政府失效——指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有限性。 三、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指在合理划分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基础上,主要按税种来划分各级政府的预算收入,各级政府预算相对独立,负有明确的平衡责任,各级政府间的财力不同通过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或上一级地方政府向下一级地方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制度进行调节。 四、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利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助。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数或部份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进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五、多峰偏好——是指人们理想的结果不止一个,若是在偏离了最理想的结果后,其效用出现先将后升,则具有多峰偏好。 六、免费搭车——是指不承担任何本钱而消费或利用公共物品的行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或具有让他人付钱而自己享受公共物品动机的人称为免费搭车者。 七、公共选择——是指在政府经济生活中,如何通过政治程序决定公共物品的生产、供给等问题。 私人提供某些公共产品应具有的某些条件 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

公共部门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帕累托效率——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 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景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景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最有效率的。这就是“帕累托效率”。 2.外部性——指经济主体的行为给无关者带来危害或利益,而该经济主体并没 有因此支付赔偿或得到报酬的情形。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的行为直接影响了其他人的利益,这种影响就称为外部性(又称外部经济)。在存在外部性时市场资源配置并不是有效率的,也就是说,市场均衡并没有使整个社会的总收益达到最大。 3.外部效应——就是当一种经济交易的结果对除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者发生了 影响,而其又未参与该项交易的任何决策。外部效应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 4.林达尔均衡——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边际 效益的大小,来捐献自己应当分担的公共物品或服务的资金费用,则公共物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可以达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这就是“林达尔均衡”。 5.公共产品——是私人产品的对称,是指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受益 上的非排他性的产品。 7.瓦格纳法则——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Wagner)认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 政府活动不断扩张,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也随之提高。 8.公共支出——也称财政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政府为履行其职能为购买相应商 品和劳务而支出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它是政府以法定事权为依据进行的一种货币资金支出活动,反映了政府为公民和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数量和质量,实质是政府执行其决策的成本。 9.消耗性支出——消耗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我或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 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投资所需的物品或服务。 10.公债——是指的是政府为筹措财政资金,凭其信誉按照一定程序向投资者出 具的,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偿还本金的一种格式化的债权债务凭证。

东北大学行政公共管理考研参考书目真题高培勇公共经济学第三版笔记

第一章公共部门的经济活动 公共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公共部门?——亦称政府部门一一经济活动的科学。或者说,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刘象是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规律性。 进一步说,尽管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表现多种多样,纷繁复杂,但事实上它是存在着一条主线的。这条主线,就是围绕公共部门经济活动而发生的收入与支出。所以,公共经济学也有一个别称——公共财政学。本书对于公共经济学的阐释,是从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意义开始并以公共部门的收入与支出为主线的。作为开篇,这章的基本线索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判入手,分析市场机制的缺陷,给出社会公共需要的概念,揭示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必要性。以此为基础,界定公共部门经济活动的范围和公共财政的职能。 1.1 资源配置效率:含义与条件 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在经济学家看来,社会资源的配置状况是否具有效率是最重要的。那么,应当如何把握资源配置效率的含义和条件呢? 1.1.1 效率的含义:帕累托效率 对资源配置效率含义的最严谨的解释,是由帕累托做出的。 著名的帕累托效率准则:如果社会资源的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即任何重新调整都不可能在不使其他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使任何一人的境况更好,那么,这种资源配置的状况就是最佳的,也就是具有效率的。如果达不到这种状态,即可以通过资源配置的重新调整而使得某人的境况变好,而同时又不使任何一人的境况变坏,那就说明资源配置的状况不是最佳的,也就是缺乏效率的。实际上,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帕累托效率是不可能完全实现的。大多数的经济活动都可能是以其他人境况变坏为条件而使某些人的境况变好。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意义:为实行市场经济的社会提供了一种合理配置资源的判断标准。 帕累托效率准则的实际含义:经济活动上的任何措施,都应当使“得者的所得多于失者的所失”,或者从全社会看,“宏观上的所得要大于宏观上的所失”如果做到了这一点资源的配置就可说是具有效率的。 1.1.2 效率的实现条件:MSB=MSC 将以往使用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一分为二”:按照其覆盖范围的大小,区分为“私人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与”社会的”边际效益和边际成本两类。即所谓私人边际效益和社会边际效益、私人边际成本和社会边际成本。 社会总效益指人们从消费一定量的该种物品或服务中所得到的总的满意程度。 社会边际效益指人们对该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量每增加个单位所增加的满足程度。社会边际效益以通过人们为增加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能所愿付出的货币最高额来测定。社会边际效益,随其数量的增加而倾向于减少。 社会总成本指的是因生产一定量的物品或服务所需消耗的全部资源的价值。 社会边际成本指的是每增加一个单位该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需增加的资源消耗的价值。社会边际成本可以通过为补偿因增加一个单位的某种物品或服务的生产量所消耗的资源价值而需付出的货币最低额来测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