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汽车耗油量问题》参考教案1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汽车耗油量问题》参考教案1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汽车里程表、油表上获取信息,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和汽车耗油有关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

调查汽油的价格、各种汽车油箱的容量。

教学过程:

目标展示: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汽车耗油量问题。

目标感知:

一、问题情境

1、交流课前调查情况,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结果的机会。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分别调查了汽油的价格和小汽车油箱的容量。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型号汽油的价格,教师可板书出来。

2、教师谈话说明王叔叔开车去旅游,中途加油的背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页,自己观察汽车油表和里程表,了解汽车出发时和到加油站时,油表、里程表的指针各指在上面刻度上,各表示什么。

师:你知道油表上指针指着50表示什么吗?

二、解决问题

1、先讨论怎样求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耗了多少升油?再让学生自己计算第(1)题。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然后介绍汽车耗油量以行驶100千米的耗油量为单位。然后让学生自己计算,再交流。

3、提出问题(2),让学生口算,然后让学生看书,了解教材中的两种方法。

4、提出问题(3),先让学生弄明白“往返”是什么意思,再尝试计算往

返一次要花的汽油钱。

5、提出问题(4),让学生仔细读题,弄明白“如果现在加满油箱,到旅游结束前”的含义,再解决问题。

目标达成:

共同完成以上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调查,记录并解决数学问题。

目标累积:

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过讨论,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例问题的机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化肥厂的生产情况如下表,根据表格内的内容回答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三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求出比值。

3、表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吗?说明判断理由。

二、下面是五种练习本单价和购买数量的统计表。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算出什么是一定的?

3、练习本的单价和购买数量成反比例吗?说明判断理由。

目标预览:

下一节我们来学习有关圆柱的知识: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他有那几部分组成?准备一个圆柱的模型。

四、板书设计:

(1)这辆汽车的平均耗油量是多少?

50-15=35(升)

3574-3224=350(千米)

35÷350×100=10(升)

(2)算一算:这辆汽车到目的地还要耗油多少升?

解:设行驶150千米耗油x升。

(3)按加油站标出的汽油单价,王叔叔这次开车旅游往返至少要花多少元的汽油钱?

解:350+150=500(千米)

10×(500÷100)=50(升)

往返:50×2=100(升)

共花费:100×6.03=603(元)

答:旅游往返至少要花603元的汽油钱。

附送: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汽车耗油量问题》参考教案2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汽车里程表、油表上获取信息,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和汽车耗油有关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

调查汽油的价格、各种汽车油箱的容量。

教学过程:

小学教育资料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8 页共8 页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比和比例》教案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和性质,能正确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能够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理解比例怕意义和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地解比例; 4、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能够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 5、能应用比例,正、反比例的意义,解答有关应用题。 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重点是理解和掌握比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意义; 2、本单元的教学难点是关于正反比例的判定。 课时安排: (共20课时) 1、比的意义和性质 3 2、比例尺 3 3、比例的意义和性质 2 4、正比例 2 5、反比例 2 6、比例应用题 5 7、复习及测验 3 比的意义 教学内容: P47 – 49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了角比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理解比值的概念,能正确求比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列式计算。 ⑴、甲数是50,乙数是35,甲数比乙数多几?乙数比甲数少几? ⑵、计算机小组有男生5人,女生有4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几分之几? ⑶、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这辆汽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2、引入。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进行数量间的比较,这种比较有时采用减法计算,如(1),有时采用除法计算,如(2)、(3)。采用除法进行两数比较时,我们还用“比”来表示两数间的关系。(揭题) 二、教学新课: 1、 比的意义。 刚才说用除法计算两数量间的关系,还可以用“比”来表示,那么什么叫做比呢?怎样用比来表两数量之间的关系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讲座这个问题: ⑴、 看书自学:课本第48 – 49页,思考:什么叫做“比”? ⑵、 自学反馈: ①、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倍,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②、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几分之几,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③、 汽车每小时的速度,也可以说成是谁和谁比,是几比几? ⑶、 归纳意义; 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比的意义) ⑷、 巩固练习: ①、某四间有男工32人。女工18人; 男工人数是女工人数的几倍?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男工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女工人数是车间总人数的几分之几?怎么算?也可以怎么说? ②、练一练 第1题 2、 比的各部分名称是怎样规定的?比的读法、写法又是怎样的?请继续自学。 5 : 4 读作 5比4 前项 比号 后项 问:什么叫比值?怎样求比值。 4 = 1 1 4 ……比值 3、 试一试 根据题意写出比,并求出比值。 ⑴、 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 A .写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B .写出张明和李强植树棵数的比,比值是多少? ⑵、 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写出圆珠笔总价和支数的比,比值是多少?这里的比值 表示什么? 反馈小结: 前两个比的结果所表示的都是倍数关系:李强植树棵数是张明的1 1 5 倍,张明植 树棵数是李强的 5 6 ;而衙一个比的结果是一个新的量,即圆珠笔的单价,想一想,你 也能举出这样的例子来吗? 三、练习 读出下面各个比,并求出比值: 120 :7 1 1 5 :1 2 5 1.6:1.8 四、小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汽车耗油量问题》参考教案1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汽车耗油量问题》参考教案1教学内容: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0~21页。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汽车里程表、油表上获取信息,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 2、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解决和汽车耗油有关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课前准备: 调查汽油的价格、各种汽车油箱的容量。 教学过程: 目标展示:今天我们来看一个实际问题——汽车耗油量问题。 目标感知: 一、问题情境 1、交流课前调查情况,给学生充分交流不同结果的机会。 师:同学们,课前大家分别调查了汽油的价格和小汽车油箱的容量。谁来说一说你了解到了哪些情况? 学生可能会说出不同型号汽油的价格,教师可板书出来。 2、教师谈话说明王叔叔开车去旅游,中途加油的背景,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页,自己观察汽车油表和里程表,了解汽车出发时和到加油站时,油表、里程表的指针各指在上面刻度上,各表示什么。 师:你知道油表上指针指着50表示什么吗? 二、解决问题 1、先讨论怎样求汽车行驶了多少千米?耗了多少升油?再让学生自己计算第(1)题。 2、交流学生计算的方法和结果,然后介绍汽车耗油量以行驶100千米的耗油量为单位。然后让学生自己计算,再交流。 3、提出问题(2),让学生口算,然后让学生看书,了解教材中的两种方法。 4、提出问题(3),先让学生弄明白“往返”是什么意思,再尝试计算往

返一次要花的汽油钱。 5、提出问题(4),让学生仔细读题,弄明白“如果现在加满油箱,到旅游结束前”的含义,再解决问题。 目标达成: 共同完成以上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课后调查,记录并解决数学问题。 目标累积: 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通过讨论,明确解决问题的思路,有利于解决问题。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实例问题的机会,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练习: 一、一个化肥厂的生产情况如下表,根据表格内的内容回答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三组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求出比值。 3、表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吗?说明判断理由。 二、下面是五种练习本单价和购买数量的统计表。 1、表中有哪两种相关联的量?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可以算出什么是一定的? 3、练习本的单价和购买数量成反比例吗?说明判断理由。 目标预览: 下一节我们来学习有关圆柱的知识:圆柱体有什么特征?他有那几部分组成?准备一个圆柱的模型。 四、板书设计: (1)这辆汽车的平均耗油量是多少? 50-15=35(升) 3574-3224=350(千米)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1篇)

• • • • • • • • • • • • • • • • •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1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精选11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圆柱的认识》教案篇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P17-18内容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柱,掌握圆柱各部分的名称及特点。 2、能建立圆柱的几何模型,体验从实物中抽象出图形的学习方法。 3、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比较和探索的过程,提高分析,推理

和判断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发展空间观念,掌握圆柱的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三角尺、直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引“新”明标--引入新课,明确目标 1、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粉笔盒,问:“这是什么图形”?唤起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回顾,为新知识的学习作铺垫。 2、揭题明标 揭示课题后,启发学生思考回答:关于圆柱,你想了解它的哪些知识?(学生自由回答,师将问题整理后抓住关键词读、写、说并板书) 二、探“新”依标--依标导学,探究新知 (一)自学--发现圆柱。 1、找一找:生活中你还在哪儿见过圆柱? 2、展一展:实物展示生活中的圆柱:保温杯、唇膏、电池、圆的笔筒。 3、看一看、想一想: 认真看课本P17,重点观察圆柱由哪些部分组成,要边看,边思考: ①这个圆柱形的物体,它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有什么特征? ②观察圆柱的上、下两个平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③你觉得,两个底面有什么特征? 4、说一说 让学生自说说自己的思考结果,验证圆柱的上、下底面是两个大小相等的圆。 5、读一读 圆柱是由3个面围成的,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圆柱周

六年级数学下册第4单元《比例》2正比例和反比例(反比例)教案新人教版

反比例 1.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地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2. 提高学生归纳、总结和概括的能力。 3. 通过学习,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重点:反比例的意义。 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关系。 课件。 1. 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为什么? 2. 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3.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成反比例的量。 1. 教学例2。 (1)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杯子底面积的大小变化而变化的? (3)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与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提问:从中你发现了什么?本题与教材第45页例1有什么不同? (2)学生讨论交流。 (3)引导学生回答: ①表中的两个量是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 ②杯子的底面积扩大,水的高度反而缩小;杯子的底面积缩小,水的高度反而扩大。

③每两个相对应的数的乘积都是300 。 想一想: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是两种相关联的量吗?为什么? 议一议:两种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随着学生回答,板书:积一定) 教师提问:这个300实际上就是什么?(板书:体积) 教师指着板书提问:底面积、高和体积,怎样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板书:底面积×高=体积) 2.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观察上表,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板书:每本张数、装订本数)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 ②装订的本数是怎样随着每本的张数变化的? ③表中的两种量有什么变化规律? (2)学生讨论找出答案后,教师提问:这个积300实际是什么?(板书:纸的总张数) 比较例2和拓展延伸练习,概括反比例的意义。找出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学生互相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在例2中,底面积是随着高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它们的积,也就是体积是一定的。我们就说高和底面积是成反比例的。 (4)议一议:在练习里,有哪两种量?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为什么?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反比例关系可以用一个什么样的式子表示?〔板书:xy=k(一定)〕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经掌握的正比例的意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反比例的意义,并在拓展延伸中巩固、提高对本节知识点的掌握以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师:在本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成反比例的量 1.正比例与反比例在研究意义的时候存在一定的共性,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正比例的基础,这节课的学习较容易些。 2.对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 3.从身边的现实生活中发掘素材,组织活动,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这就激发了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第15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案设计

2019版新教材粤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 第15课《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粵教科技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动物与环境”第15课。 本课通过“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隐藏在环境中”等探究活动,认识动物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现象,让学生能在案例中发现认识生物对自然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现象,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对于生活在该地环境中的植物和动物的种类、数量可能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鼠妇又叫潮虫,喜欢阴喑潮湿的生活环境 2.动物善于把自己隐藏在环境中 3.当环境改变时,动物能改变自己的身体特征或行为 科学探究目标: 1.实验探究鼠妇是否适应阴暗潮湿的环境 2.模拟实验,探究动物为适应环境保护自己而改变身体颜色。 3.搜集资料,讨论交流环境对动物身体特征或行为的影响 科学态度目标: 培养搜集证据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反手自然界的丰富多彩,激发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动物在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环境变化时的行为。教学难点: 运用实验和模拟活动,了解动物对环境的适应。 课前准备: PPT课件、纸盒、透明塑料膜、黄绿卡纸、剪刀、镊子、相关动物资料图片、《科学活动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PPT出示图片 情境:小朋友们在草坪上玩耍,波波无意中抬起一块潮湿的石头,发现藏在 石头下的藏着几只鼠妇 问题:这几只黑黑的小虫子是什么? 交流:学生基于生活经验进行表达。 问题:它们为什么都躲在石头底下?

交流: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进行介绍与分享。 引导问题:为什么总是在阴暗的角落发现它。?它的这种生活习性与什么有关呢? 二、活动1:鼠妇喜欢阴暗环境吗? 讲述资料:鼠妇又叫潮虫,是一种常见的小动物。我们常常能在花园或庭院中的石头、花盆下面看到它们。 提出问题:鼠妇是否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 怎样验证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如何验证。 教师引导:用纸盒做一个简易观察盒,在盒内铺上一层湿土。将盒盖的一端裁掉,换成透明塑料片;再将盒盖另一端的内部涂上黑色。 将20只鼠妇随机放到盒子里,并盖好盒盖,使盒内形成一侧透光、一侧遮光的环境。一段时间后,观察鼠妇停留的位置,并分析观察到的现象。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活动2:隐藏在环境中 许多动物的身体颜色与它们所处环境的色彩近似。例如:生活在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3课《日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日食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3课。前两节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通过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展开对太阳系中天体位置和天体运动的研究。聚焦部分通过提问,调查学生是否有过观察日食的经历,对日食有多少了解。这是对学情的一次检测。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模拟太阳、地球、月球的三球运动,引导学生发现在某一个特殊时刻,太阳、地球和月球有可能会处在同一条直线上;二是通过三张不同大小的圆纸片,模拟日食形成过程。这个实验通过从圆纸片上开孔观察,模拟了地球上的观察角度,降低学生空间想象难度;三是将两种不同地月距离的观察结果汇总,感受近大远小的道理,并理解看到的天体大小并不能反映它们真实的大小比例关系。拓展部分介绍了金星凌日这类其他行星遮挡太阳的天文现象。通过与日食现象相比,加深学生对天体相对大小、相对距离、相关位置关系的理解,建立宇宙的空间观念意识。 【学情分析】 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对学生来说非常有趣,很有吸引力。不少学生都听说过,且对日食的形成原理有一定的认知,但真正有过观测经历的实属少数。本节课通过模拟实验来理解和验证日食形成的原理。通过前一节课的铺垫,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宇宙空间想象能力,来想象整个太阳系的天体运动形式和天体位置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到日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并了解日食形成的原理。 [科学思维]通过模拟观测日食的形成过程,并日食现象的产生进行推理和解释。 实践探究:能使用简单的模型,对天文现象进行模拟实验研究,并对研究结果进行细致记录和说明,对形成原理进行大胆想象和推测。 [态度责任]感受到模拟实验对天文研究的重要作用,对天文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意识到太阳系中天体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日食现象,理解日食的形成原理。 [难点]能够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进行逻辑推理和解释。 【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班级记录表。 [学生]手电筒、地球仪、乒乓球、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日食的照片,日地月的模拟运动动画 1.谈话:观察过日食吗?知道日食是怎么发生的吗? 学生畅谈对日食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相关观察经历,例如日食如何观察,日食的现象是怎样的,日食发生的原理,日食持续的时间等等。教师通过学生回答掌握学生对日食的认识层次。 2.板书课题:日食。 [设计意图]通过对话了解学生对日食现象的认知程度,通过讨论激起学生对日食现象研究的浓厚兴趣。 二、模拟研究日食现象:(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手电筒、地球仪、乒乓球、三张颜色和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支架、双面胶、学习单、记录表 (一)模拟三球运动 1.学生四人一组,借助手电筒模拟太阳发光,地球仪模拟地球,乒乓球模拟月球。其中1人将手电筒的光照向地球,1人模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 2.交流讨论:在运动过程中,观察太阳、月球、地球三者的位置关系,特别是有没有比较特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开发新能源》教案3(2022新版)

11.开发新能源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逐渐深入地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揭示新能源的概念,所谓“新能源”指的是新发现的或发现时间虽久但因技术经济条件限制而未得到广泛使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核能、潮汐能等。为解决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常规能源终将枯竭的问题,人们正在努力开发新能源。第二部分是交流活动,通过交流生产生活中一些装置利用太阳能做了什么,如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汽车、空间站、太阳灶、太阳能冰箱等装置,以此来了解太阳能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动手活动分为两个环节,一是通过教师提供的齿轮、太阳能光电板、电动机、导线、小车模型,安装一辆太阳能小车,比一比谁的小车跑得快; 二是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这是一个对比实验,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探究,不要局限于教材中提供的两个视角。第四部分是一个阅读活动,通过阅读了解常见新能源,让学生了解常见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五部分是拓展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介绍一种新能源,形式不限, 也可参照活动手册进行。 【教学目标】 交流太阳能的用途;动手制作一辆太阳能小车;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交流更多的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重点与难点】 [重点] 1. 了解什么是新能源; 2. 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难点] 1. 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 2. 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设计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各种新能源开发利用的图片和视频,太阳能小车十二组(齿轮、太阳能光电板、电动机、导线、小车模型)。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能源概念 1. 提问:你知备什么是新能源吗?你知道的新能源有哪些? 2. 揭示新能源概念。 3. 教师出示新能源图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等。 [设计意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新能源并不陌生,生活中有许多新能源的应用,例如太阳能路灯己经是十分常见的事物。但是对于新能源这个概念,学生并不清晰,所以这个环节就直接揭示概念,利于学生对于新能源从模糊走向清晰。 二、太阳能的应用 1. 分析交流:这些装置利用太阳能做什么? 教师出示图片: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汽车、空间站、太阳灶、太阳能冰箱。 (1)利用太阳能发电:太阳能路灯、太阳能汽车、空间站:太阳能冰箱; (2)利用太阳能光热:太阳灶;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太阳能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人类利用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的光热制造物品服务于人类,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太阳能的应用对于缓解煤、石油和天然气三大常规能源枯竭的贡献。 三、太阳能小车 1. 安装一辆太阳能小车。 通过教师提供的齿轮、太阳能光电板、电动机、导线、小车模型,安装一辆太阳能小车,比一比谁的小车跑得快。 2. 探究影响太阳能小车速度的因素。

2019-2020年浙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正比例拔高训练第九十四篇

2019-2020年浙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4、正比例拔高训练第九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三角形的底一定,它的面积和高( )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下面题中的两个相关联的量( ) 圆锥的体积和底面积. A、成正比例 B、成反比例

C、不成比例 【答案】: 【解析】: 第4题【多选题】 下列叙述中成正比例的有( ) A、圆的周长和直径 B、正方形的边长与面积 C、圆柱体的底面积一定,体积与高, D、圆的半径和面积 【答案】: 【解析】: 第5题【判断题】 订《中国少年报》的份数和所用的钱数成正比例.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6题【判断题】 判断对错 煤的总数一定,烧去的煤和剩下的煤成正比例. A、正确 B、错误 【答案】: 【解析】: 第7题【判断题】 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 A、正确 B、错误 【答案】:

第8题【填空题】 已知A÷B=C(B≠0),当A一定时,B和C成______比例;当B一定时,A和C成______比例;当C一定时,A和B 成______比例。 【答案】: 【解析】: 第9题【填空题】 发芽率一定,发芽的种子数与实验种子数成______比例。 【答案】: 【解析】: 第10题【填空题】 下面的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订阅少年科技报的份数和总钱数.成______比例.

【解析】: 第11题【填空题】 工效一定时,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成______。 【答案】: 【解析】: 第12题【填空题】 成正比例的两个量的______一定,成反比例的两个量的______一定.【答案】: 【解析】: 第13题【填空题】 判断,成正比例的写“正”,成反比例的写“反”,不成比例的写“不” .圆锥的底面积不变,它的高和体积.______

六1(2)第3课时《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教案-人教版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上课解决方案 教案设计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计算器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估算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计算器为人们解决具体计算问题、发现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板书课题:估算、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回顾与整理 1.估算。 (1)什么叫估算?一般怎样估一个数? ①对事物的数量或计算结果作出粗略的推断或估计叫估算。 ②估算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这个数估成整十、整百、整千……数,使它与实际结果相差最少。 (2)举例说明: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估算各应怎样进行? ①加法估算:先求出加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求和。 例如:1886+3769≈2000+4000=6000。 ②减法估算:先分别求出被减数和减数的近似数,再用近似数求差。 例如:5160-3178≈5000-3000=2000。 ③乘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一个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估算,可以把另一个乘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将近似数和这个一位数相乘。 例如:816×3≈800×3=2400。 b.一个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估算,可以把两个乘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用“四舍五入”法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将两个近似数相乘。 例如:816×33≈800×30=24000。

④除法估算分两种情况。 a.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不够除,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求出近似数,然后求商。 例如:8632÷3≈9000÷3=3000,632÷9≈630÷9=70。 b.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先分别求出除数和被除数的近似数,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十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大,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如果被除数最高位上的数比除数十位上的数小,就用“四舍五入”法把被除数前两位后面的尾数省略,再求这两个近似数的商。 例如:898÷31≈900÷30=30,538÷62≈540÷60=9。 (3)如何用估算解决问题? 预设 生1: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和“选中间数”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实际。 生2:估算购物要带的钱、制作物品要用的原料时要估大些。 生3:估算能坐多少人时要估小些。 2.复习用计算器计算及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1)回顾对计算器的认识。 (组内交流计算器各键的名称及作用) (2)教师出题,同桌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按键,教师观察、指导。每完成一道题,同桌之间就进行交换。教师随机出题,集体订正答案) (3)借助计算器找规律计算。 ①如何借助计算器找规律? a.用计算器独立计算。 b.观察算式的特点及结果找规律。 c.用计算器计算来验证规律。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第一讲-含解析-(知识精讲+典型例题+随堂作业+进门考)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比例》 知识点1:比例的基本概念 思考: 一位模型设计师刚接到一笔订单 身高:约170厘米; 裙子:约160厘米 制作Elsa模型 你想制作多高的Elsa呢?容我思考思考她的裙子又应该是多长呢? 思考: 身高:约170厘米 裙子:约160厘米 若制作34厘米高的Elsa,裙子长度就应该是32 厘米.实际上,Elsa的身高与裙子长度之比为170:160. 模型的身高与裙子长度之比是34:32. 它们的比值是相等的,将他们用“等号”连接 定义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值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比例中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比例中,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 总结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思考: Elsa高约为170厘米,小高自己制作了一个模型,模型 高与实际高度的比是1:5,那么Elsa的模型多高? 问题步骤 模型高与实际高度的比是不变的吗? 是. 若将模型的高设为x厘米 x:170=1:5 Elsa的模型多高可以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求解 得:x=34. 总结根据比值相等列出等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解 小练习: 解比例:5 2:7 2 =1 7 :X X=1 5 笔记部分 比例的基本概念 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根据比值相等列等式,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求解.

例题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答案:2.3 练习1 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答案:2.3 例题2 (1)意大利的比萨斜塔高度约55米,墨莫去意大利旅游时买 回了一个比萨斜塔的模型,它的高度与原塔高度的比是1:250,那么这个模型高多少厘米? (2)把2、6、18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多 少? 答案 (1)22厘米;(2)54或6或2 3 练习2 (1)学校食堂给餐具消毒,要用100毫升的消毒液配成消毒水,如果消毒液与水的比是1:200,那么应该加入多少毫升的水? (2)把1 2、1 3 、1 6 再配上一个数组成比例,这个数可以是多少?

青岛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时《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教案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6页信息窗2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与“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意义是相同的。并由此迁移类推出“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题方法,能正确解答这类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能正确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良好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正确解答“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教学难点:把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方法迁移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上来。 教具、学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山东枣庄是一个山川秀丽、名胜众多、风光优美的地方,素有“鲁南明珠”之称。你们都知道枣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大屏幕出示枣庄的旅游景区) 你们去过枣庄的采摘园吗?一年一度的采摘节到了,凤凰岭村的采摘园迎来了大量的游客到这儿采摘并品尝新鲜的水果。 (让去过采摘园的同学举手)师公布数据:全班50人,去过采摘园的人数占

全班人数的35 ,同学们说一下去过采摘园的有多少人? 质疑:这道题里谁是“单位1”的量?5 3是什么意思?哪句话告诉我们数量关系?如何列式? 学生列式后教师小结: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就用一个数乘几分之几。 如果把题目中的分数换成百分数你会解决吗?这个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 2. 解读信息窗2 同学们,想知道采摘节期间采摘园的旅 游情况吗? (课件出示情境图) 观察情境图,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到苹果园采摘的游客有多少人? (2)到其他园区采摘的游客有多少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有选择的进行板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下面我们先来解决“到苹果园采摘的游客有多少人?” 1.教师出示探究提示 探究提示: (1)仔细读题: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75%是什么意思? (2)学会迁移:你能借助以前学过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的方法,用线段图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吗? (3)尝试列式:求“到苹果园采摘的游客人数”,就是求什么?你能列式解答吗? 学生在独立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探究,以了解学生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2.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交流。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理解题意 采摘节期间,凤凰岭村共接待游客980人,其中到苹果园采摘的占75%。

2022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然资源》全部教案(共4课)

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比较、实验、模拟、交流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反思、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地球与宇宙科学”的高年段要求。 3.认识人类与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关系,知道地球是人类应当珍惜的家园。 【教材分析】 《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3单元《自然资源》的第一课时。通过前几年科学课的学习,这节课所讲的这些自然资源对学生来讲都比较熟悉。本课重在让学生注意到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离不开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特别是一些间接利用到的自然资源,用科学语言、概念图等方式记录整理有关自然资源的信息,表述探究结果。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这是一个导入活动,老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个物品的生产会用到那些自然资源资源,了解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各种自然资源。第二部分,通过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分类整理,进一步了解自然资源。第三部分,通过阅读资料,分析整理记录整理有关热带雨林、海洋自然资源的信息。

六年级下册数学冀教版第3单元过关检测卷(含答案)

第三单元过关检测卷 一、填空。(每空 1分,共 28分) 1.如果用字母 x 和 y 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 k 表示一定的量(不为 0),那么正比例关系可以用字母表示是( 关系用字母表示是( )。 2.汽车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成( 定,速度和时间成( )比例。 3.某辆汽车平均行驶 1千米的耗油量一定,这辆汽车的总耗油量和 行驶的路程成( )比例。 4.书包的单价一定,总价随着( )成正比例。 5.用本金、利息、利率来填空。 ),反比例 )比例;行驶的路程一 )的变化而变化,( )与 ( 当( )一定时,( )和( )和( )成正比例;当( ) )一定时, 一定时,( )成正比例;当( ( )和( )成反比例。 6.如果2x =2y ,那么 x 和 y 成( )比例;如果 14x =y (x ,y 均不为 )比例。 0),那么 y 和 x 成( 7.如下表,如果 m 和 n 成正比例,那么空格处是( );如果 m 和 n 成反比例,那么空格处是( )。 m n 5 8 4

8.乐乐看一本《科技奥秘》。右图中,相关联的两个量是( 和( ),它们成( )比例,按 这样的速度,乐乐 12天正好看完这本 ) 书,这本书一共有( 了 6天,还剩( )页,现在已经看 )页没有看。 9.甲数的34等于乙数的65(甲数、乙数都不为 0),甲数和乙数的比是 ( ),甲数和乙数成( )比例。 二、判断。(对的画“√”,错的画“×”。每题 1分,共 5分) 1.一个因数一定(不为 0),积和另一个因数(不为 0)成反比例。( ) ) 2.梯形的面积一定,梯形的上底与高成反比例。 ( 3.今年,妈妈的年龄=3,所以妈妈的年龄和明明的年龄成正比例。 明明的年龄 ( ( ) ) 4.小丽的身高和年龄成正比例。 5.每箱梨 25千克,装满梨的箱子数量和梨的总质量成正比例。 ( ) 三、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 2分,共 10分) 1.成正比例的两种量,一种量扩大,另一种量( A .随着扩大 B .反而缩小 C .不变 )。 D .无法确定

小学科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自然资源》教案(共4课)3(2022新版)

第三单元自然资源 9.多种多样的自然资源 【教材分析】 本课按照由点到面的逻辑顺序,安排了五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交流活动认识自然资源,交流分析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了解自然资源。所谓“自然资源”指的是自然界中可能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例如阳光、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物等。不同类型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的用途,有的和物品制造有关,有的和能量利用有关,人类的生存离开不自然资源。第二部分是动手活动,给自然资源归类。根据资源类型,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给太阳、矿物、岩石、空气、动物、地下水、石油、植物等不同的自然资源进行归类。与此同时,思考这些自然资源中,哪些可以提供能量?与第一单元所学相联系。第三部分是阅读活动,通过阅读了解自然资源的多样性,了解了热带雨林资源海洋资源蕴含的丰富资源,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丰富多样为人类提供了生存条件和物质基础。第四部分是交流活动,分析第三部分阅读资料,讨论海洋资源为什么会成为21世纪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重点,培养学生的分析、学以致用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分析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2.给自然资源归类; 3.交流海洋资源成为21世纪重点开发和利用的原因。 【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 [难点] 1.分析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2.根据资源类型给自然资源归类。 【教学准备】 各种自然资源的图片和视频,教室或书包里的某个物品。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物品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1.提问:西部牛仔标志性的裤子是什么?(牛仔裤) 教师出示牛仔裤图片 2.看图,分析交流生产一条牛仔裤可能用到哪些自然资源。 教师出示图片:汽车、石油、棉花、辅料、染料、阳光、天然气等图片。 3.选择教室或书包里你喜欢的一个物品,分析它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 4.揭示概念: (1)自然资源: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如阳光、水、空气、土地、动植物、矿物等,它们被称为自然资源。 5.学生回顾评价分析交流。 教师出示牛仔裤图片,学生同伴进行分析结果的点评。 [设计意图]牛仔裤是学生生活中十分熟悉的物品,因此引导学生分析牛仔裤可能用到的自然资源就相对比较简单一些,随即让学生自主选择身边喜欢的物品进行分析。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析先不进行评判,揭示自然资源的概念后,让学生再回顾前面的分析交流,进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和分析交流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个部分使学生了解到不同的自然资源有不同的用途,人类生存离不开它们。 二、给自然资源归类 1.教师出示图片,请根据资源类型,给自然资源归类。 (1)哪些属于土地资源?(土壤)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 1圆柱 解决问题-人教版

解决问题 1.熟记圆柱体积公式的推理过程,牢固掌握圆柱体积公式。 2.借助圆柱体体积公式,进一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根据实际情况,掌握运用转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灵活地处理实际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的推理、概括能力。 【重点】 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公式的运用。 【难点】 推理、迁移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的实际应用。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实物演示器具、学生学习材料。 1.写出圆柱表面积公式及体积公式。 2.底面半径是3 cm,高是1 cm的圆柱,表面积是多少?体积是多少? 【参考答案】1.圆柱表面积S=2πr2+2πrh 圆柱体积V=πr2h。2.75.36 cm228.26 cm3 方法一 师: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超市逛逛,看看超市的饮品区。 (PPT课件出示饮品区图片)

师:同学们,今天和老师探讨有关饮品的兴趣题,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好吗? 预设生:好! 师:今天,和老师一起解决饮品的容积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由设计情景导入,形象逼真的情节,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活跃起来,参与到教学中,投身到容积的解决问题中去。 方法二 师:同学们,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及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实践生活中利用公式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引导学生通过教师简练的语言,了解本节课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带着清晰的知识框架走进本节课的学习。 探究学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在实际的生活中的进一步应用。 师生分析题意,理解转化迁移对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教师出示PPT课件,例7)一个内直径是8 cm的瓶子里,水的高度是7 cm,把瓶盖拧紧倒置放平,无水部分是圆柱形,高度是18 cm。这个瓶子的容积是多少? (1)学生自由读题,交流,理解。 (2)师生分析题意,理清解题思路。 师:观察两个饮品的瓶,观察中,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注意观察,注意理解,迁移推理) 预设生:能不能把不规则的饮品容积转化成圆柱?

2019-2020学年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数与代数》测试题(含答案)

2019-2020学年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数与代数》测试卷 一、选择题 1.下面的式子中()是方程。 A.0.8x+2>5 B.4x-3 C.1.2x-1=1 4 D.1- 1 4 = 1 4 ×3 2.4x+8错写成4(x+8),结果比原来()。 A.多4 B.少4C.多24 D.少24 3.把一个长5毫米的零件画在图纸上是1分米,这张图纸的比例尺是()。 A.5∶1 B.200∶1 C.20∶1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折扣一定,现价和原价成正比例B.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它的底与高成反比例 C.一个人的身高和体重成正比例D.《秦皇岛晚报》单价一定,总价与订阅数量成正比例 5.一个两位数,它的十位上的数字是a, 个位上的数字是b,这个两位数可以表示成(). A.ab B.a+b C.a+10b D.10a+b 6.李叔叔是汽轮机厂的工程师,他要将一个长4mm、宽2mm的零件画在一张A3纸(42cm×29.7cm)上,合适的比例尺是()。 A.1∶100 B.100∶1 C.1∶1000 D.1000∶1 二、填空题 7.一本书,东东每天看x页,5天后还剩下y页没有看。这本书一共有(______)页。8.小佳今年n岁,张老师今年(n+15)岁,10年后,她们相差(______)岁。 9.赵飞2.5小时步行10km,他步行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______)km。如果赵飞步行的速度一定,他行走的路程和时间成(______)比例关系。 10.三个连续偶数,中间的一个是a,最小的是(______),最大的是(______)。 11.如果3 5 a= 2 3 b,且a、b均不为0,那么b∶a=(______)∶(______)。 12.芳芳买了6本练习本,每本a元,又买了b支钢笔,每支6.5元。6.5-a表示(______),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热和燃烧教案备课教学设计

2019-2020年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热和 燃烧教案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展开科学探究活动; 2、通过讨论、验证加穿衣服是否能给我们增加热的活动,使学生经历“问 题——解释——思维论证——实验验证”这样一个探究过程; 3、在活动过程中学习科学实验的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 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难点:物体发出热的方式有那些。 教学准备:两支温度计、两只瓶子,一定温度的热水。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我们的手感觉很冷时,谁有比较简单的方法让手变暖?这是什么原因呢? 冬天,我们觉得很冷时,有什么办法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自己会怎样做?)运动、吃东西、烤火、在太阳下。 二、探究过程 1、讨论使我们身体热起来的原因。 (1)你们提到的那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呢? 运动——血液循环加快。 空调、取暖机、太阳、温泉——外界物质给予热。 盖被子、穿衣服呢? (2)加穿衣服后,我们的身体为什么会感觉热起来呢? 2、研究衣服能否生热的问题。 (1)学生提出推测: 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能生热。 加穿衣服使我们热起来的原因——衣服不能生热,衣服的作用是保

温,阻止热量散发,同时阻挡冷气进入。 …… ·提问:早上起床及晚上躺入被窝时,你的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 这说明什么? ·衣服到底能不能生热?我们怎么研究这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你的想法。 ·实验操作:将衣服叠好,里面放入一支温度计,一段时间后看温度计的读数是不是上升了。 3、交流新的发现。 (1)通过实验,你们现在是怎样认为的? (2)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发现? (3)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4)通过实验研究你们有什么新的问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衣服并不能自身发出热量。而热量却来源与我们的自身,那我们身体里的热量又是怎样产生的呢?同学们可以回去思考和查一下资料。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3.2 哪杯水温高

2019版粤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全单元教案教学设计(精编版6课全)

【2020出版新教材】 粤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动物与环境》全单元教案 目录

第13课《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地球上生活着各种各样的生物。生物在环境中生存,但“环境”并不仅仅等同于生物所栖息的地点,或它们生存的场所。生物的生活环境包括它们生活空间在内的各种影响因素,所有生物的生存都依赖于一定的环境条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单元围绕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对学生熟悉的生物进行硏究,探索环境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丹顶鹤生活在哪里》是《科学》六年级下册“动物与环境”单元的第1课。丹顶鹤是学生较熟悉的一种动物,学生通过对丹顶鹤的栖息环境与其身体特征的相关硏究,初步认识动物的身体结构与生存环境具有一定的关系。 本课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丹顶鹤的家”,根据丹顶鹤“颈长、腿长、嘴长”的身体特征,引导学生推測它们生活的环境是茂密的松林还是开阔的湿地。此外,教科书还要求学生查找资料,通过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来进一步推测它们生活的环境:第二个活动是“适应环境的身体特征”,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鸟类的身体特征,如喙、足等的特征,分析这些特征与它们生活的环境之间有什么联系。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了解丹顶剖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 2.知道动物的身体结构特征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丹顶鹤的身体特征,初步判断丹顶鹤的生活环境 2.查阅资料,了解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进一步判断丹顶鹤的生活环境 3.观察图片鸟足特点,探讨鸟足的外形和结构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激发探索动物的奥秘,增强爱护动物意识。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产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知道动物的身体特征和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 教学难点: 分析丹顶鹤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特点,推断丹顶鹤具有适应湿地的身体特征。 课前准备: PPT课件、《科学活动册》、丹顶鹤挂图。 课时安排: 1课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