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写作素材

合水县西华池小学曹莉莉

文,源于现实。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贵在说出实话,抒写真情。小学作文教学,无非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抒发真情,就是一条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作文教学中,需通过观察、体验、阅读等途径疏通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渠道,充分挖掘写作资源,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可是教学中,我们曾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首先讲究“刻板化”的顺序。无论观察人还是物,都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的顺序。其次追求“专业化”的水平。在语文教材中,渗透观察方法的课文俯拾皆是,最典型的要数朱自清的《春》,叶圣陶的《燕子》。有些老师就将这些观察方法逐一列出,让学生效仿。再次,推崇“格式化”的想象。只要观察人、景、物,就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人要有“宝石般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写花,就是“绽开的笑脸”、“美丽的仙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写到草,就是“一块巨大的绿地毯”、“快活地向人们点头”。这样的“规则式”观察,异化了观察的主旨,遮挡了童真的眼睛,禁锢了童性的自由。

要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投身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创造。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对生活中的人、景、物细心观察,把握特征,挖掘内涵,丰富写作材料。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挖掘生活内涵,捕捉身边的突发现象和事件,帮助学生充实写作素材。如春游踏青,秋日登高、冬日赏雪,观察家乡的名胜古迹、村庄的秀美景色、朝霞和落日的奇观以及沸腾的比赛场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等。

如在上一年的老师节那天,学生背着老师偷偷地布置黑板、贴满窗花、悬挂气球等。当我走进教室时,眼前的情景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望着孩子们闪着童真和快乐的眼睛,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这个场面,以《快乐的教师节》为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或说出自己的构思,并将学生议论和提出的问题梳理后引导他们立意、谋篇布局,然后写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一次上课时,天气突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向窗外。面对这种情形,我便立即因势利

导,干脆指导学生观察窗外天气的变化:瞧,乌云翻滚,狂风大作,倾盆大雨,并随即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学生的写作热情一下高涨起来。其实好作文就在身边,只要注意观察每天的生活,自然有材料可写,也就喜欢写作文了。观察和思维是打开作文内容宝库的金钥匙,没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就不可能有作文能力。因此,只要教师善于诱导、善于捕捉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放手让学生自由写作,作文能力就会提高。

二、指导学生体验生活,挖掘素材

作文教学,实质就是作文与做人的关系,也就是说作文教学首先要明确“为什么而写”。因此我们必须把作文与做人有机地统一起来,从而做到生活作文化,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现美;学中悟写,指导学生感悟生活体验美;悟中练写,激励学生描述生活的创造美。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的眼睛。”如引导学生体验真诚,“当朋友向你敞开心扉说心里话时,你一定会为朋友的真诚而高兴”;体验生活,“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顺利及时地克服困难时,你一定为这个人的真诚而感动;”这时启发学生如何做人,“一个人如果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更应巧妙地拨动学生情感思维的琴弦,引爆学生情感思维的火花,使他们敞开心扉,无拘无束

地畅谈自己成长过程的心理话。如写感动话题类作文,我们知道在生活中令学生感动的事例很多很多。有时是一种声音,有时是一种色彩,有时是一种状态,有时是一种场景。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争鸣”----对于心中的疑问、见解、可以以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写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可以以倾诉、对话的方式直抒胸意,写出自己想说的话。

三、激励学生博览群书,积累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说,既是思想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励前进的风。”对于小学生来说,阅读是发展智力的关键,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只要多读,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读、写、思、创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可见,阅读越多,对学生的影响就越大,积累的就越多,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表情达意时也来个“凤头豹尾”那不更好了!学生在活动中,不论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按照四季顺序,背诵古诗,抄写积累,做读书笔记,收获很大。许多学生作文时,唐诗名句引用其中,小作品也登上了校报,极大地增强了写作信心。

阅读是学生的生命线,“厚积而薄发”,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博览群书,吸取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让他们从中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表达实感,作文教学难点定会攻破。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写作素材

西

曹莉莉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论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话,总是能将深刻的道理寓于浅显的言词比喻之间。其实,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积累、理解的过程,古诗词教学更是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鉴赏诗词,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陶冶学生的情操,继承中华经典的传统文化呢?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初探,我积累了些许浅薄的方法与技巧,与大家共同探讨。 1明确诗词所写内容 这里的内容可以是作者的某种感情,如乡情、伤离、怀古、忧思;也可以是作者对生命、社会、生活的某种见解。如何确定写了什么内容呢? 1.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定了诗歌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标题就交代了是一次春天的出行,地点、时令等都很清晰,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一次春游,我们还可以猜测到春游的情景与诗人的心情等。 1.2仔细推敲关键词句,即诗眼。诗眼往往是指诗中最凝炼、最传神的词语,是诗歌内容的凝聚点,发现了它就等于抓住中心思想。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从其中的“客”,就能看出本诗写的是漂泊其在外的游子的羁旅愁

思;“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从“离人”二字,即可读出其主旨是离愁别恨。 1.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词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讲的是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谢了,实际表达了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1.4调动知识积累。提到王维和岳飞,你就会想到诗中的有画和精忠报国。提到杜甫与李白,你就会展现出心忧天下、忧国忧民与洒脱、豪放、不慕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2注意诗词的形象、意境与作者的情感 诗歌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中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词中的形象不外乎三种:人物形象(包括英雄、名流、亲戚、友人等)、自然形象(包括山川草木、花鸟虫鱼等)和诗人自我形象(往往与写景结合在一起)。在这里我只谈人物形象的鉴赏。 鉴赏诗词中的人物形象,要善于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语言描写、性的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归纳人物的思想感情或典型意义。还要结合诗词人的身世和写作背景,分析诗词中的内容,从中体验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感受诗人的形象和特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廉政文化进机关成果丰硕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廉政文化进机关成果丰硕 近年来,xx国税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践行“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按照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要求,紧密结合国税工作实际,加大廉政文化建设力度,推动廉政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开创了“以文化促廉政、以廉政兴税收”的新局面。先后被授予“xx”等荣誉称号。 一、教育倡廉 组织开展了“学廉、讲廉、考廉、诺廉、评廉”等一系列廉政教育活动,教育和引导党员干部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增强了机关干部的勤政廉政意识,使反腐倡廉教育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一是学廉,收集整理党风廉政建设的先进典型、违法违纪案例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等相关党内法规,发给广大党员领导干部,为他们学习党纪法规提供方便。二是讲廉,组织开展“一把手”讲廉政党课活动,通过一把手率先学廉、现身说廉、自觉行廉,以身示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宗旨观念、纪律观念。三是考廉,组织开展全系统廉政知识测试,并将考试成绩作为评先评优的标准,将廉政教育与激励机制相结合,达到以考促学,以学促廉的良好效果。四是诺廉,系统内层层签订了廉政责任状,“一把手”代表各单位、各部门向上级作出廉政承

诺。市局将廉政责任状执行情况作为目标管理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形成了层级管理,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五是评廉,通过定期开展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税务人员向纳税人述勤述廉活动,组织对市局领导班子及成员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及领导干部述廉进行民主测评,对述勤述廉的税务人员进行综合测评,有力促进领导班子和税收执法人员的整体廉洁。 二、制度保廉 充分发挥制度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性作用,把廉政文化建设和制度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制度,构筑从源头上惩治和预防腐败的长效工作机制。结合国税部门的工作职能,制定了《廉政工程规划》等制度,修订和完善了行使职权、选人用人、经费开支等重点环节和关键部位的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包括机关工作规则、机关考勤、效能建设过错追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在内的机关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健全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度、办事公开制、岗位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等一系列为民服务制度,并把相关的廉政制度、规范渗透到为基层服务、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作风和行为之中,更好地做到了为民、务实、清廉, 三、环境促廉 按照办公室有牌匾、会议室有阵地、走廊有字画、公共环境有显示,网络系统有专栏的标准,全力构建廉政文化建设阵地,

挖掘教材勤探索,自有活水入清渠

挖掘教材勤探索,自有活水入清渠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的这两句诗常常被用来强调学生写作需要有源源不断的素材。然而在现实的写作教学中,这一点却常常是处于非常尴尬的位置:一方面强调写作要有素材的积累,可另一方面却是学生面临“无米之炊”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难题呢?笔者认为:“从文本挖资源是不二方法。”课本资源是提升作文的良药。 教材是语文教学的蓝本,课文永远是语文学习最生动的例子。语文课本中所选入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作为教师应当善于发现、引导、归纳、总结,最终让学生摆脱写作的困境。下面我就作文的选材、语言、情感、立意等方面谈一谈如何挖掘教材资源,提高写作水平。 一、选材要“小”,要“精” 《背影》从选入中学课本以来就被奉为叙事散文的经典,原因何在?就是因为《背影》所选择的材料仅仅是年迈的父亲爬上月台给远行的儿子买橘子,从小处落笔,却以小见大。《背影》是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文章,表现父子亲情可选的材料也很多,但是作者精心选择了父亲在特殊环境之下给我买橘子这样的材料,精心选材,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台阶》选取了父亲倾尽一生盖一间高台阶的房屋这样一件事情去表现如父亲一般的农民的辛劳、执着,立意深但选材很小。《五猖会》中刻画刻板严厉的父亲也是选择父亲让我背书这样的事情去表达文章主题,同样是写父亲,选材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选材小而且精。 初中课本选取写人记事的文章不少,比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以及我对老师的感激与思念,但是文章没有铺陈开去记叙事情而是精心选择了七件小事,有详有略地表达出文章主题;鲁迅的《藤野先生》也是精心选取了藤野先生给我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我解剖实习、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等事情表现藤野先生的伟大人格以及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和感激。学习这一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有意识地从自己熟悉的人物中选取典型材料表现文章主题。比如有学生就写到《藏在绿豆汤中的母爱》选材很小,但是非常感人地表现了母亲炎炎夏日熬绿豆汤给我解暑的关爱。 二、语言要“顺”,要“亮” 中学生的作文普遍存在语言不流畅,不优美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向书本要方法。比如《背影》中对父亲背影的细致描写,“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发表时间:2017-11-03T11:28:39.21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7年7月下作者:吴文斌[导读] 在生活中如何提升教师的修养素质,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摘要:随着现代教育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培养教师良好的修养及品质,促进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使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了。而在生活中如何提升教师的修养素质,是目前亟须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教师;爱生;宽容;读书;反思在当前的教育生态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发生的频率渐高,而激烈程度也渐强,时常听到教师之间讨论网络时代裹挟下学生的教育难问题。作为教师,有些人已经难以获得自在的幸福感,忘记了“学高为师、行为世范”的铮铮誓言,他们的行为已经发生偏离,变得追名逐 利、世故鄙俗,仅以分数多少武断定论学生成败,粗制滥造设计教学流程,甚至将无名之火演化为对学生的冷嘲热讽。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发展,不能及时地进行自我调整是主要的原因之一。马斯洛在人类五层需求理论中指出,人类需要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这是一种高度的精神需求,作为教师只有让自己倾心于事业,不断提高教师的修养素质,和学生共成长才能获得强烈的幸福感。 一、师道精神爱先行 提到教师的情怀,很容易让人想到一些熟悉的字眼,“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燃烧的蜡烛”“吐丝的春蚕”等。确实,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很平常地走完了自己的职业之路,默默无闻。虽然精神可佳,但这多么可悲,其实“蜡炬成灰泪始干”并不应该成为我们教师职业精神的写照。我们应该追求的职业精神是发展学生,也发展自己;照亮学生,也要照亮自己。 作为教师,我们要不断地发现他们特有的品质;给他们充分的空间去探索、观察、创造,让孩子去观察与探索,而且还应尊重他们,用爱心与信任使他们拥有光明的未来!我们可以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读懂学生的心灵,尊重学生的个性,维护学生的自尊,培养学生的自信,丰富学生的情感,这就是一个教师应有的情怀。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和谐地发展,才能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但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许我们没有力量让身边的孩子都幸运地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也无从改变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却应竭尽所能在另一个领域带给孩子们幸运。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相信上帝在为一个人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他开启另一扇门。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为孩子们创造美好校园。身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大可以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为学生的长远发展着想,作出一些于学生自身有益、于社会发展有益的教学。不是吗? 二、民主自由宽为德 中国自古尊师重教,学生对教师有敬畏之情,有些教师便自以为高高在上,学生固然该尊敬教师,但教师也该体恤学生,二者于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要真诚关爱学生,学生是教师呕心沥血培养的对象,也是教师最伟大的成就。然而,只有真心实意地关爱学生才能培养出真正优秀的人才。我们总习惯于替孩子打点一切,恨不得把自己的思维套用到他们身上。孩子们难道就不应该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孩子们要学会适应社会,适应难道就意味着个性的泯灭?所幸的是,我们正在改变着长久以来,呆板、公式般的教学,正在向人性化、自然化的趋势发展。 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们时,如果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去取舍,唯独偏爱那些乖孩子,排斥那些笨孩子、脏孩子、调皮的孩子、被父母遗弃的孩子,那么我们尚不具备宽容精神。素质教育下,优秀学生的评判标准已不仅仅局限于成绩各方面的人才都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因此,顺应学生的个性显得十分重要。而我们的思维方式却总要使丰富多姿的生命体凝固在统一的模子里,似乎只有这样才算完成了用于衡量每个人的尺度我们才安心。这才是教育的大忌啊!把性格各异的孩子放进一个模子里培养既扼杀了学生的天赋也造成了人才的损失。允许多样化的存在才能创造出绚丽的图景。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迈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仅在面对异己时有用,对自己的冲突着的人性而言,宽容意味着造福于自己。宽容会使我们挣脱身心的一切束缚,使我们每一天都很自由。后进生同优秀生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希望。对于那些尚未开放的花朵,我们就应该倾注更多的耐心,倾注更多的温暖,因为那些特别的孩子孩子正是通过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我们永远都不要绝望,是因为只要我们充满期待,他们或许很有希望。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让我们教师学会宽容,给学生多一点宽容,学生自己就会多一点自尊,多一点自省。 三、一路前行书为伴 教师读书是生命成长的需要,以前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学。只有不断地学习,只有在“教学相长”中才能发展自己。 毋庸置疑,我们要读教育经典著作。好书犹如一泓清泉,不仅清澈明净,可当镜子映照自己,而且清爽甘洌,沁人心脾。掩卷深思,我们能读出人生哲理,教育智慧,而更多是心灵的共鸣、灵魂的回音,它滋养、渗透着我们同为教育者的心灵。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历史中,创造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财富。这些财富保存的载体主要就是教育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的过程,即与过去教育家对话的过程,也是吸收教育思想的营养的过程。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还要与时俱进,精选研读中外现当代的教育名家作品。闲暇之余常阅览教育实践者们在教育过程中的独到感悟,感受到他们对奋斗在前线、深知其甘苦的现代教育者们的崇敬与肯定!字里行间透出深厚的修养,有着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的胸怀,充满着教育的激情与梦想,视角新锐而独特,有些文字直剖当下的教育现状,直言不讳,一吐为快,予人启迪。 除此之外,我们应该沉下心来,在教学之余读一些真正提升自身内在修养的图书,这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哲学著作、美学著作、史学著作等。语文、历史等文科教师可以阅读先秦诸子散文、唐宋传奇、明清小说等著作,理科教师可以选读一些科学家的传记和他们的经典著作,一方面为教育教学提供素材,另一方面也可以开阔视野,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最后,为了拉近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我们还要适当阅读一些学生喜欢的时尚流行书籍。读这类书,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便于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四、凝神静气思中求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011129013.html,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者:张灼辉 来源:《新纪实》2019年第10期 【摘要】利用课本资源,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就是语文教师从语文教材中挖掘出学生熟悉的作文养料,借助老师的指导,学生的训练,运用联想与想象。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课本资源;写作水平;仿写;续写;改写 不少语文老师总发出这样的感慨:“有什么办法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现在的学生,生活圈子太窄,写作题材太旧,真不知道怎么教?”“怎么引导学生写作文,才能让他们写出好的作文?”…… 那为什么作文课没少上,学生的兴趣没有激发,作文水平还是提高不了呢?我不由想起一句古诗“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啊!只有学生有写作的素材,又怎么会写不好作文呢!作为语文老师,只有充分利用好课本中的各种资源,巧妙挖掘其中的写作素材,就能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本文就以部编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为例,谈谈如何利用好课本资源去指导学生的写作,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利用文本中的素材,让学生仿写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显然这里的“举一”就是用“例子”示范;“反三”就是让学生仿照“例子”练习,形成灵活运用的技能。 中学语文课文中大多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有许多优美的段落,无论是写作方法还是语言文字都很值得学生去借鉴模仿。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范本。在学习这些文章时,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这些典型段落的结构、写作方法、写作的顺序,领悟作者融入的感情,并认识到是怎样把这种情感表达清楚的,从而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例如我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在与同学们分析完课文,领略了“春之美”后,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进行仿写的。“同学们,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春天之美,那么我们也可以用自己的笔来描绘一下秋天之美。”然后在黑板上显示下面一段文字: 原文: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仿写:盼望着、盼望着,酷暑走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社会讲民主、讲人权,那么学生的作文也应该是一个姹紫嫣红、个性飞扬的百花园,但现实的作文课往往是这样:学生没有写作激情、缺乏创作欲望。面对作文题目:学生叫苦不迭,虽搜肠刮肚亦无话可说;面对千篇一律的文章,老师犹如置身在茫茫沙漠之中,虽精批细改也难寻到令人身心为之一爽的绿洲。学生教师都苦不堪言。究其原因虽有很多,但普遍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机械地把“阅读”和“写作”割裂开来,是作文教学陷入困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阅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纵观古今中外,所有文学大师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博览群书。杜甫就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阅读中进行写作训练易激起写作兴趣和创作欲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描写、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要使作文教学走出困境,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就应该在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架起阅读和写作的桥梁,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充实学生的语言库存。 一、阅读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的过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虽然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在他们的思维习惯中,形象思维还占主导地位。与其空洞地讲一些写好作文的道理、意义、方法,不如用文学作品中那些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形象唤起他们的写作兴趣。鲁迅先生最初爱上写作,并不是因为“三味书屋”中先生的板子、戒尺,而是因为一本木刻的《山海经》吸引了他。 二、阅读的过程就是厚积薄发、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金圣叹在点评《水浒传》时说:“《水浒传》到底只是小说,子弟极要看,及至看了时,却凭空使他胸中添了许多文法。”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当学生阅读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对其中的形象进行塑造,其中的一些写作技巧也会自然而然地融入学生自身的能力。特别是在遣词造句方面,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 大量的阅读和欣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写作能力,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了写作素材,让学生写作的源头有活水涌动。 所以阅读这一环节是写好作为的基础,是第一步。只有把这第一步走好走实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作文枯燥无味的现状。那么,如何将写作训练融入阅读的过程呢? 第一立足课内。有效地利用现有教材,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精读细品中学习写作技巧。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教师要在对这个例子的深入剖析中渗透写法,让学生学会:

清渠流活水

清渠流活水 【摘要】新课改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2011年版新课标提出生物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全体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本文以苏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课为范例,具体谈论了新课程标准下的生物学教学如何围绕新课标开展,作者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过程等方面谈论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最后谈论了这节课在实施过程中的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反思。 【关键词】新课标;生物学;《鸟类的生殖与发育》;教学设计;课后反思 引言:朱熹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方塘的清澈是因为源头有活水不断地补充。一堂好课的生成同样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勤于学习新课程理念,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功夫不负有心人,在践行新课程理念的实践中我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鸟类的生殖与发育》一课算是我教学生涯中自认为比较成功的一课,这是2012年秋学期我在盐城市生物优质课竞赛中获一等奖的一节课。通过磨课、上课的一番历练,我深切地体会到,“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真谛,下面我简要谈谈这节课的设计和课后反思。 1 教材分析 1.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是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下册第十四章的第五节,本节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鸟类的生殖行为、鸟卵的结构、早成鸟和晚成鸟。这节课是在学习了昆虫和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更高一级的鸟类是如何摆脱水的限制,具有与陆地生活相适应的生殖发育特点,突出鸟类与人类以及与环境的关系。这节课的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1.2 教学目标 1.2.1 知识目标 (1)描述鸟的生殖与发育过程; (2)举例说出常见的早成鸟和晚成鸟。 1.2.2 能力目标

问渠哪得清如许作文800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作文800字 问渠哪得清如许 梁洪汀 当圣诞节情人节裹着西方文化席卷中国大地;当网络语火星文冲击着文化传统;当快音乐电子书刺激着感官神经。我们疑惑着对它们的取舍,也反思着自己的 行为。 比之丰碑式的大唐诗歌,兴起于市民之中的宋词可谓难登大雅之堂,词体在唐 末就已出现,传唱于百姓之间,为文豪名士所不屑。可时至今日,唐诗宋词却 并列为传统文化中两座无法逾越的高峰,宋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承受住了历 史的淘洗。其实同为经典的元曲和明清小说莫不如此。因为新,所以初期受到 怀疑甚至鄙夷。但也正因为新,才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为后人留下宝 贵的财富。 以节日庆祝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传入是世界开放的产物,我们不能采取抵制的 态度也无需为这所造成的冲击而惊恐。历史告诉我们面对新生事物必须以海纳 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去接受,并加以引导使之与时代相适应。 第六版汉语字典收录众多新生词汇,这表明了政府对现代文化的认可和接受甚 至一向以严谨传统为尚的《人民日报》也使用了“给力”一词,相信只要正确 引导,意蕴丰富的网络词汇必会为汉语文化增添活力。新文化运动中掀起的白 话文热潮一度受到打击,这种适于平民百姓的浅显文词与今日的流行词语是如 何相似啊!不可否认白话文的推广冲击了古典文化,但如今汉语的繁荣及众多 堪称宝藏的白话小说证实了年前先驱们作出了正确的历史选择。若是紧抓古文 晦的字词不放,不为之增添时代精神,我想珍贵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许会像许多 文明一样泯灭在历史的尘埃中吧! 文艺领域的创新对其发展更是必不可少,纵观中国的音乐发展,从庄重严肃的 美声到名具特色的民歌唱腔,从通俗易懂的流行金曲到风靡网络的电子音乐。 如今已形成多元共存的繁荣局面。不管是当年开创哼唱之风的周杰伦,还是如 今当红的许嵩或汪苏泷,我们姑且不论其艺术成就究竟如何,单看他们的敢于 创新就值得肯定。很难想像没有周杰伦类的歌手如今的乐坛将是何等模样。 无需担心经典传统会因创新发展而消失,因为传统文化的江河必会因源头活水 而奔流不息;不必纠结新生事物的良秀不齐,因为历史的长河必会淘尽渣滓, 只有丰碑才能屹立。张开双手,勇敢迎接时代风景。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 朱熹《观书有感》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南宋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出典】南宋朱熹《观书有感》 注:1、《观书有感》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注释: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朱松与郑交好,故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别墅》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鉴:一说为古代用来盛水或冰的青铜大盆。镜子;也有学者认为镜子。指像鉴(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天光”句:是说天的光和云的影子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变动,犹如人在徘徊。徘徊:来回移动。 为:因为。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那得:怎么会。

那:怎么的意思。 清如许:这样清澈。 如:如此,这样。 清:清澈。 源头活水: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的学习中不断地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保先进和活力,就像水源头一样。3、译文: 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4、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汉族,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19岁进士及第,曾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仕至宝文阁待制。为政期间,申敕令,惩奸吏,治绩显赫。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他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给后人留下浩如烟海的著述。 朱熹早年出入佛、道。31岁正式拜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为师,专心儒学,成为程颢、程颐之后儒学的重要人物。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与吕祖谦、陆九渊等会于江西上饶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据有关调查得知,我国广大的中学生课外阅读时间不足,特别是农村学生更谈不上有多少阅读时间和数量。从我所教的班级调查结果显示,积极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仅有13%,阅读是“源”,作文是“流”。没有“源”哪有“流”呢?因此农村中学要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绝非易事。 众所周知,作文几乎占据中考语文的“半壁江山”,但中考的内容甚多,我们不可能花费近一半的时间来进行作文训练。近几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当中,我探索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就是坚持利用课前的几分钟,美文欣赏。 一、让美文走进学生的生活 只有读书破万卷,才会下笔如有神。在我的强烈推介之下,课余时间,《读者》《意林》《散文》等是他们常读的文学杂志,《中学生满分作文选》是他们必读的书刊。为了让农村的孩子节省金钱,我建议学生在网上购买过时的杂志,例如购买过去一整年的12本杂志大概只需要二十元。学生觉得很划算,于是对书籍就有了“买,买,买!看,看,看!”的欲望了。我还会让学生每人尽量拥有不同版本的书目,看完自己的书籍,再交换阅读,增大阅读量。 二、分阶段,有针对性地写读书笔记 为了防止学生阅读美文时走马观花,我要求学生每天写简短的读书笔记。 (一)初始积累阶段 刚开始写读书笔记时,会有点难度,因此前一段时间降低要求,只要求记录优美的语段,并简单分析好在哪里。如,有人说:“生活是没有加糖的咖啡,充满了淡淡的苦涩,但是仔细回味起来,又觉得有一种醉心的清香。”又如:“当然,’苦’还有很多。不过’苦’又像雨后的阳光,被折射成七色,据称一道道快乐的彩虹。” (二)鉴赏积累阶段 学会了最基本的积累,就开始提高要求,从结构,选材,语言,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积累赏析。 三、利用课前几分钟,美文共赏 首先,争取全班同学都加入美文共赏的行列里面,可以采取小组内各自分享或者在全班同学前共同分享等形式。 此外,不同层次的学生,赏析的要求也随之不同。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作文怎样才能提高立意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学生作文怎样才能提高立意 中学生的作文过程不同于一般的学科知识学习,它是学生心智的反映,是人格内涵的体现,是学生内心深藏着的情感的冲动,这当中的情感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是生命的张力。可是,放眼当今的中学生作文,不少作文缺少当代青年应有的鲜活感,缺少应有的思想深度,就连学生作文杂志发表的一些作文,其写作技巧看来是老练了一些,但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缺少对生活的正确认识,缺乏当代中学生的精神风貌,缺少应有的真正生活感受及有真情实感的东西,格调高昂,立意平淡甚至平庸,无意味、意趣、意蕴可言。那么,中学生作文怎样才能提高立意呢? 一、观察生活,形成与自己对话的习惯 文学是人学,作文也应该是心灵的展览,情思的寄托,生命意识的体现。每个人都有一些生活感受,存在于内心深处。几乎没有一个人会怀疑生活对写作的重要性。因为没有了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于是就有人感叹当今学生生活空间太狭窄,生活内容太单调,似乎作文立意平庸就情有可原。其实不然,与家人相处,与同学、老师相处是生活,学校、家庭、自然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在这样的生活中,学生照样可以感受到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较量,照样可以领悟到生活的真谛。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火眼金睛如何炼得?靠思考,靠感悟。王安石曾写道:“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它告诉我们,“观”离不开“思”,“思”了才能有“得”。这一哲理性名言,启迪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达到超乎平常的境界,都必须具有非凡的意志,付出超常的努力。中学生作文也需要有这样的观察、思考与领悟。文学上的观察,不是指傻模傻样地用眼去看,而是指用心去体验,用情感、意识、思考去触摸事物的品质。只要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走进心灵的深处,用上了这颗心,便能小中见大,平中见奇。用上了这颗心,一个背影便成了父爱的凝聚,一句“之乎者也”便成了一类人的写照。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着太多看似平凡实则伟大的东西,比如:夜半时分父母捧上的一杯牛奶、走进竞赛考场前老师的几句叮嘱。用敏感的神经去感应生活,用真挚的情感去过滤生活,用睿智的思考去提炼生活,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去拥抱生活,生活便也会给你一份丰厚的回赠。如果我们善于引导自己与生活对话,回首昨天,往事便会如穿梭的鱼儿时时跃出记忆之河的水面,催人捡拾生命旅程中曾经有过的得失:那里充满了生命的喧嚣,充满了青春的饥渴,充满了美丽的幼稚。这时笔下的东西绝对是充满了特别的感情和趣味的,是心灵的笑语和泪珠,从而给人以感染,引起共鸣。 二、真实表达,我手写我心 学生对于生活,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体验,有时激动,有时快乐,有时惆怅,有时候感伤,正是在这种对生活和自我认识的体验中,学生才长大成人。学生如果能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和体验用文字真实自由地表达出来,就会写出内容、构思和语言与众不同的有个性的作文,而如果对学生的表达加上种种限制,这是

水到渠成_六年级作文

水到渠成 水到渠成500字世上的每个人都是有用的,每个人都一定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专长。只不过那些失败的人还未找到“成功”所住的那扇门,也有很多人找到了但没有耐心等待“成功”出来开门。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当然,我也有,那就是向上的心灵。在上小学的时候,语文由许多需要背的课文,我在第一次背的时候,觉得很好背,但同学们都叫难,结果我只是读了几遍就去找老师背了。没想到,我的书一离手,我就变成了一个哑巴,只张着个嘴,却没有一点声音。心想:完了,这下真的完了!可能是太紧张了吧,我刚才想的那些竟成了我脑海里的第一个贝壳。我在老师面前哑口无言,结果羞愧地回去了。 经过了这一次的背书经历,我似乎找到了灵感,在这一次背书时,我一直反复地读,背一遍,不行,再读,还不行。。。。。。我好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儿,赖在“成功”家门前不走了,除非他出来迎接我,否则我就一直敲门,觉我也不让他睡了!终于,“成功”忍不下去了,亲自开门迎接我。我又去找老师背书了,这次我是个例外,同学们只与段落“小怪”做搏斗,而我挑战的是全文这个大“boss”。我不再像往日一样,课文好像流水一样从我口中传出,不知不觉一篇课文就背完了。心想:我总算成功了,“成功”果然没有我耐性好! “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在出生之后都有自己的用处,而那些失败的人只是没有耐心等待“成功”出来开门。一个人无论有多么笨,无论有多么失败,可只要抱着必胜的信心,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哪怕“成功”的耐性再大,也一定会被你烦得开门迎接。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300字“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这句话是我的座右铭。它像一盏指引我进步的明灯,时时照亮着我,时时激励着我:滴水可以穿石,只要有恒心,不怕花时间和力气,坚持下去,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记得有一次,三年级时,妈妈让我学习一种乐器,我被琵琶那清脆的声音深深吸引着,我便选了琵琶。转眼间,五年级了,学的曲子也越来越难。《西藏舞曲》就是一首非常难弹的曲子。这首曲子换把很多,声音轻快,中速。我弹了好久,也没弹出这首曲子的韵味。我心想:我为什么选了这乐器之王——琵琶呢?这么难学,我以后再也不学了。姐姐看出我的心思对我说:“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只要你肯下苦功夫去练习这首曲子,就一定能把它弹好,姐姐相信你。”我听了姐姐的话,说:“我一定会好好练习的。”说完,我又拿起琵琶继续苦练起来,一个星期后,我弹得比以前更流畅,更动听了。老师说道:“莉莉,不错,比以前进步了不少。”我听了,沾沾自喜。 现在,只要我遇到失败与困难,就会想起这句格言: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水渠200字去年清明节,我和妈妈到我家附近的田野散步。 到达了目的地,我们听见一阵阵悦耳的野鸡叫,便循着声音找去,眼前却出现了一条水渠。而且,沿着水渠边蔓延着一片散发着香味儿的桃花林。“啊!你看!多么清亮的水呀!”我叫到。“是呀,真是黄四娘家花满蹊!”我立即找了一个干净的地方坐下来,流水从我“蜷”着的腿下缓缓流淌。我把手放进了水里,凉丝丝的好舒服!我又开始泼水,把那清亮的水泼到我对面的桃花林。我嗅着桃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发掘写作素材 合水县西华池小学曹莉莉 文,源于现实。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作文贵在说出实话,抒写真情。小学作文教学,无非是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鼓励学生实话实说,抒发真情,就是一条解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作文教学中,需通过观察、体验、阅读等途径疏通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渠道,充分挖掘写作资源,为作文引来源头活水。 一、引导学生留心观察,丰富素材。 观察是写作的门径。可是教学中,我们曾是这样指导学生观察的:首先讲究“刻板化”的顺序。无论观察人还是物,都要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里的顺序。其次追求“专业化”的水平。在语文教材中,渗透观察方法的课文俯拾皆是,最典型的要数朱自清的《春》,叶圣陶的《燕子》。有些老师就将这些观察方法逐一列出,让学生效仿。再次,推崇“格式化”的想象。只要观察人、景、物,就要展开“丰富”的想像:写人要有“宝石般的大眼睛”、“樱桃小嘴”;写花,就是“绽开的笑脸”、“美丽的仙女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写到草,就是“一块巨大的绿地毯”、“快活地向人们点头”。这样的“规则式”观察,异化了观察的主旨,遮挡了童真的眼睛,禁锢了童性的自由。 要解决好上面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千方百计地鼓励学生投身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善于调动学生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去思考,动手去创造。要引导学生利用各种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对生活中的人、景、物细心观察,把握特征,挖掘内涵,丰富写作材料。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创造条件,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观察、分析、讨论、挖掘生活内涵,捕捉身边的突发现象和事件,帮助学生充实写作素材。如春游踏青,秋日登高、冬日赏雪,观察家乡的名胜古迹、村庄的秀美景色、朝霞和落日的奇观以及沸腾的比赛场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等。 如在上一年的老师节那天,学生背着老师偷偷地布置黑板、贴满窗花、悬挂气球等。当我走进教室时,眼前的情景真的让我非常感动,望着孩子们闪着童真和快乐的眼睛,我就抓住时机让学生观察这个场面,以《快乐的教师节》为题,组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或说出自己的构思,并将学生议论和提出的问题梳理后引导他们立意、谋篇布局,然后写作,结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如一次上课时,天气突变,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转向窗外。面对这种情形,我便立即因势利

源头活水出清渠(学习浙闽经验心得体会)-

源头活水出清渠(学习浙闽经验心得体会)| 源头活水出清渠sO100 ——学习浙闽经验心得 市、区领导赴浙闽考察取回“真经”,一是浙江精神,二是福建气魄。概括说浙江精神是敢为人先、无中生有、艰苦创业、一以贯之,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温州人是这一群体的代表,以致于“温州人”成了一种人文化、商业化的品牌,成了能吃苦、会赚钱的代名词。福建气魄就是“悠悠万事,发展为大”,打造出高度的现代化、高度的信息化的“数字福建”,起点高,气吞山河。无外乎,张兴福书记道出了“解放思想主义真,万事万物能生金”的赞慨。 温州模式何以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就不能不使我们去研究温州个体民营经济济以生存的土壤,即政府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的舆论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浙闽两省发生的巨大变化证明,没有一个灵活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就无从谈起,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持久发展就更不可能。没有一个灵活的机制和良好的环境,就无法最大程度地打破束缚在个体身上的身份、资格,甚至能力限制,打开人、资本涌向市场经济的活跃和繁荣培育出最早的主体并使主体队伍不断壮大和扩容。当初政府、社会是如何看待150万在外地摸爬滚打温州人的呢?据说当时温州市委专门就外出务工人员太多问题开了一个讨论会,

或许就有人会说,他们不在家乡搞建设,跑到外地赚小钱;家里正经工作也很多,偏就补鞋、弹棉花走街串巷受白眼;家里老婆孩子热被窝,偏就舍家撇业、风餐露宿,丢尽了温州人的面子。如果当时当地政府爱面子下一道命令把这些人招回来,那么温州人肯定不会象现在如此的光彩照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温州人开始令人刮目相看的同时,更让人明白了他们内心的理想与追求,看到了他们金子般的品质。更是验证了温州党政领导大胆试、不争论、发展为大的战略是正确的。是的,这片土地的领导者们,没有下召回令,反而以此为契机出台劳务输出的政策,变相肯定了这些自发外出务工者的行为。政府对个体私营经济,是先放开后引导,先搞活后规范,先发展后提高。无为而治,抱回一个金娃娃。从中,我们看到作为决策的政府,起到了致关重要的作用。 浙闽经验让我们找到了活水的源头,那就是各级政府切实、真正做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更新观念、实践出真知。 经过的两年的实践,比较而言,兴安区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主要表现为实力有所增强,13个小煤矿、米业、木业、建材、食品酿造产业群体正在逐步发展壮大;社会比较稳定,“三条保障线”基本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形成了坚强凝聚力、向心力,可以说政通人和;率效更高,抓形象、抓纪律,政府工作人员服务意识,整体素质、工作热情、敬业精神不断提高,特别是政府办公楼的建成,全员工作的主动性、责任心又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作教学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 电视上曾多次播放过这样一幅画面:一位年轻的妈妈在安抚好自己的宝宝入睡后端一盆水给年迈的婆婆洗脚.正在这时小孩见自己的妈妈不见了好奇的寻找.结果发现这样的情景.小孩转身走了不一会儿他踉踉跄跄地端着一满盆水说是给妈妈洗脚.我不由得被这则广告触动和感动.小小的手大大的盆满满的水装载着的是浓浓的亲情和留给我无限的深思.我想以此为素材让学生写一篇习作相信能让学生联想到很多记忆犹新的画面.许多萦绕耳旁的轻声细语.这是一次心灵的洗涤又是弘扬中华名族传统美德的好素材.现在的小学生一见到写作文就头痛觉得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无头绪可理请无章可循总之是剪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纵然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写出来的文章也是空话大话成堆套话固定模式屡见不鲜.老师们也犯愁:为什么学生们的水平就这么难提高呢?为什么学生的作文模式都千篇一律呢?为什么学生们的心里话表达出来都一样呢?是巧合吗?陷入沉思和反思中的我在看到这则广告后不禁茅塞顿开我想这则广告也不是作者刻意编造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从真实平淡的生活中来又真实地反映平淡的生活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缺一不可.生活中处处都有这样的镜头生活之美每时每刻都存在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微小镜头以小见大从一粒沙中见世界.从平凡中见不平凡从平常中见特别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生活要知道平平淡淡才是真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惊天动地和激情飞跃呢?所以小学生要放亮眼睛去看放大脑袋去想放稳笔

去写下面是我对小学生作文教学方面的一些肤浅的思考: 一.用眼观察生活收集写作素材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又一个的镜头组合在一起可以成一部电视剧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的小片段围绕一个中心也可以练就成一篇文章.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学生去留心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品味生活.用独特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品平常的生活谈真实的想法不拘一格只要有真情流露即为好文章.如果说一篇文章的内容是它的躯体那么真挚的情感就是它的灵魂.平时我最喜欢批改学生的周记也许很多人会说我傻但我不这么认为因为每当这时我仿佛在与他们交谈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周记是训练学生写作的重要方式更是师生心灵交汇的一种重要渠道.每改完一篇周记我的心情都是快乐的放松的.因为他们开始学会用发现的眼光去留意生活的美为写作收集素材同时不断丰富了自己的阅历为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很多学生并不是完全没有话可说,而是羞于表达.课间我留意到几个男生聚在一起,兴致勃勃地谈论中的精彩故事情节佩服其中的某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英勇善战等.不同班女生在一起比较谁的语文老师漂亮,严格,更关心学生等.每个人都有十分充足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时,老师要鼓励他们把这些话记录下来,再拓宽思维有条理的叙述,相信其中不乏好文章. 二.亲自体验生活,创设写作的情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小学生的生活经历毕竟是有限的,作为老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机会,丰富他们的生活,让

清渠源头活水来

清渠源头活水来 [摘要]初中数学的课程改革应巧借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异性能,优化数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互动性多样性丰富性创新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课题:如何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它既是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教育面向世界的要求,更是知识内在规律对我们的要求。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主要指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网络,校园网和因特网等。作为新型的教学媒体,当数学教学与它们密切结合时,它们能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它们能为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数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从数学教学的需要出发,确定哪些环节,哪些教学内容适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并选用合适的软件,创造相应的学习环境,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中的辅助教学,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 一、信息技术的互动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人机互动是多媒体计算机的显著特点,它可以产生一种全新的图文声色并茂的、感染力强的人机互动方式,而且反馈性强。这种互动方式对于数学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课后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是点几位学生(或自愿)到黑板上演板,完毕后教师再讲评强调。人机互动则会出现另一片天地,用Authorware制成题组训练课件,学生笔算后,选择正确答案。若答对了,窗口立即弹出激励性文字,如“完全正确,你真棒!”若答错了,窗口马上显示“你答错了,请再试一次!”或“请再坐下好好想一想。”如此学生学习兴趣浓,效率高。若在网络教室上课,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老师也能从服务器上迅速查出答题的正误率,借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方法。 2.人机互动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