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王荣成,卢艳丽

(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长春130024)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REGIONAL PATTERN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PAST 100YEARS

WANG Rong-cheng ,LU Yan-li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30024,China )Abstract: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regional pattern are bound by 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st in Northeast China.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process in Northeast China in the past 100years,the authors inquires into several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Northeast China in different time series by combining statistic analysis method with modern GIS spatial analysis method,discusses in detail the spatial polariz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37cities,as well as land utilization changes and urban spatial expansion,and reveals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economic regional pattern and forecasts its general trends in Northeast China.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ic region pattern in Northeast China is due to the dual re-straints-regional environment and economic cost.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process is the foundation and further extends of the spatial expands of the regional social-economic activities.So,the transportation chan-nel system is the carrier of the modern geographical division.Further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ynthesis transportation channel system in Northeast China will also deepen the economic regional pattern in the future.Consider of geographical connects among the provinces (prefecture)in Northeast China,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argo flows which take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as the carriers (the internal recy-cling flows,the external circulation flows:flow direction,the current capacity,the scope and so on),mani-fests the basic regional structure relations.In the future,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regional structure driv-en by the provincial capital city will still be the leads,and manifes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bvious admin-istrative economic region.And then,the evolution tendency performance of the economic regional pattern will be the 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r metropolis circles,the southern costal city belt,the eastern economical belt and the new resource base in the eastern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Northeast China;economic regional pattern;development

文章编号:1003-2398(2009)05-0081-06

提要: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双重约束。基于100年来东北地区交通网络化过程分析,通过统计分析与现代GIS 空间分析方法相结合,作者探讨不同时间序列东北地区的主要经济、社会发展特征,重点分析了37个城市区域的

人口、经济等的空间集聚与边缘化特征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城市空间扩展等,揭示东北地区不同时期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化机制,并预测其基本走向。

关键词: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演变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471034)

作者简介:王荣成(1966—),男,江苏邳州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地理、区域开发与规划。E-mail:wrc@https://www.360docs.net/doc/d06363054.html, 收稿日期:2008-09-12;修订日期:2009-03-19

2009年第5期总第109期

人文地理

2009年第5期总第109期

人文地理

1东北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通辽市、呼伦贝尔市及兴安盟,面积124.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总面积的13.5%,人口近1.2亿,其地域面积及人口规模均达到世界中等国家水平。该区是我国纬度最北、经度最东的大经济区域。表现为东中西三大自然地域单元,在地表形态上为典型的马蹄形结构,高山、高原、平原等地貌类型多样,东部是长白山地,中部为广阔的松嫩、松辽平原,西部是大兴安岭及高原草原,北部为小兴安岭山地,东北部则是三江平原[1]。自然生态系统复杂多样(森林、湿地、草原、农田等),是冷暖、干湿、海陆之间的过渡地带,资源富集,是典型的资源型地域,为经济社会活动提供了多样性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2]。

2东北地区的人文与地缘环境特征

东北地区是我国东北边疆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历史上多次的大规模移民及与关内地区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多元而粗放的东北文化—中原文化、本地文化、殖民文化、创业文化的交相融合。少数民族达47个,超万人的有蒙族、回族、朝鲜族、满族、达斡尔族、锡伯族、鄂温克族等7个民族[3]。

东北地区是不同区域层次的几何中心[4]:在狭义和广义的东北亚地域都位于几何中心区,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域之一;是西太平洋与亚欧大陆之间,东南亚与东北亚、东北亚海陆之间重要的经济地域单元—亚太地区的西北发展极;也是我国唯一的各省(区)都有邻国的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的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和地缘生态关系相互关联,构成了经济地域格局演变的地缘环境。

3经济地域格局演变的时序特征与演进机制

“中东铁路”开通前,东北地区以自然经济及小规模的资源开发为主要特征,“中东铁路”开通后,东北地区进入大规模、高强度的区域开发时期。

3.1外国势力主导下的“对外开放”及由此进行的大规模交

通运输网络建设与资源开发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众多外国势力的强行干预之下,以营口港、大连港的相继开放和“中东铁路”及“南满支线”的建设为发端,东北地区被迫“对外开放”,沿铁路沿线及矿产资源地区的开发,农业、近代工业及对外贸易迅速发展,人口急剧增加。大连城市雏形形成,并逐渐取代营口成为东北地区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和对外联系的窗口,哈尔滨、长春、沈阳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地位确立并得到加强,牡丹江、绥芬河、满洲里等铁路沿线城市得以快速发展。

1930年代初—40年代末,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后,在“工业日本,原料满洲”的掠夺方针下,依托铁路,结合煤、铁等矿产资源及森林资源的开发和加工,地域经济联系的加强促使辽中南城市群雏形出现[5]。至1945年,东北地区铁路交通格局基本形成,成为我国铁路网最发达的地区[6],以纵贯南北的哈大线为纵轴,以滨洲、滨绥线为横轴,组成东北铁路网的“T ”形骨架,与“T ”字形干线相配合则有“四纵四横”线路(“四纵”:齐齐哈尔—通辽—锦州线;大庆—通辽—赤峰线;哈尔滨—吉林—沈阳线;图们—牡丹江—佳木斯线。“四横”:加格达奇—绥化—佳木斯—双鸭山线;伊尔施—白城—长春—图们线;通辽—四平—通化线;赤峰—沈阳—丹东线),形成铁路运输通道的基本格局,并通过京沈、京通、京承—锦承三条铁路通道与全国的铁路网相连(表1)。绝大多数城镇发展成为资源型城市并沿铁路线分布,构成东北地区基本地域格局的基础。3.2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基地建设,步入“自上而下”的

快速城市化轨道

“一五”、“二五”时期国家将东北作为重点工业基地进

表1东北地区主要铁路运输通道概况

Tab.1The Main Railway Passageways in Northeast China

资料来源:根据国家计划委员会综合运输研究所《全国综合运输网现状图资料汇编》(1991)等资料整理。

(km)

945 1898~1902

! " #$%& ’ ($)*+& ,-.

548 1898~1901 ! " #$%& ’ , ($)*+& *+ . /0 63 1963~1989 ! 123456 /0 326 1925~1934 ! " 123456 7 8 9: 356 1929~1939 ;2 ! 123456 9: < 330 1934~1935 ;2 ! 123456 < => 531 1910~1933 ;2

! " $?*+&

@A 945 1898~1903 ;2 BC " #$%& ’D E FG ;2 446 1925~1929 BC ;2 !

FG H% 255 1904~1905 BC

! " $?*+& FG /I 856 1881~1912 BC ./ JK /I " LM NO 418 1921~1936 BC ./ ! PQ RR 574 1917~1928 ;2 !

STU =>

581

1933~1937

;2

! "

VW= WS XYZWH Y[\]^_ ‘abcZ ?def& gaZ

行建设,这一时期是工业区及工业城镇空间体系的形成时期,奠定了东北地区工业及工业城镇体系的基本格局。“一五”时期,国家156项工程有1/3部署在东北地区,其中辽宁省24项、黑龙江省22项、吉林省8项。“二五”以后又相继建成了大庆、辽河、吉林油田,清河、锦州发电厂,大庆石油化工总厂等化工企业,使东北地区成为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基地。以哈尔滨、长春为核心的黑龙江、吉林工业集聚区获得发展并不断辐射扩张,经济实力地域失衡的状况得以改善。“三五”—

“六五”时期是工业地域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石油工业带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石油化工产业群,产业的空间集聚使辽阳、吉林、大庆等城市成为东北工业区域的增长极和辐射源。

3.3改革开放滞后,“自下而上”的城市化动力不足—延缓

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改革开放后至1985年,东北地区共建成大中项目503个,小型项目5万多个,以及其他新兴工业部门,改变和丰富了已有的工业结构,步入工业地带体系形成阶段。在沿边开放战略带动下,沿中俄、中朝2000km 边境线上的抚远、绥芬河、东宁、珲春、圈河、沙坨子、图们、老虎哨、长白、古城里、南平、三合、开山屯、临江、集安、丹东等16个口岸城镇快速成长[7]。联系边境地区的铁路、公路及口岸建设,形成了边境口岸体系。

目前,东北地区基本经济地域格局表现为:形成了经济发展水平具有明显差异的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中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点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日益形成,人口、经济等向中心城市集聚明显,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型地区以及远离经济发展重心的地区,表现出较强的边缘化特征。辽中南城市群逐渐发展,吉林中部、哈大齐城镇群正在孕育之中(图1、图2、图3)

。但是,改革开放后,由于国家发展重心的转移、区域科技与体制创新的滞后等,东北地区错过了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最好时机,工业发展明显落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中部作为国有大中型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带,“东北现象”延缓了城市化发展进程(表2)。

4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进趋势

4.1演进背景

主要表现:①自19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时代世界

范围的产业转移与国际物流格局的演变。②可持续发展理念下资源环境建设的制约要求产业发展模式转型。③近3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制造业基地呈现南移的态势,无论是与以大规模制造业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还是与以信息技术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相比,东北地区的失落无疑都是巨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作为一项国策,实质上是自东南沿海开放、长江三角洲开发和西部大开发之后的又一次宏观地域格局调整。

图1东北地区经济密度的时空变化

Fig.1The Time-Spatial Processes of Economic Density in

Northeast China

4.2四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

在产业区位导向上,东北地区的种植业和畜牧业集聚分布在哈大交通经济带贯穿的松嫩平原地区。装备制造业在哈大交通经济带上呈现出高度的集聚性,这种地理集聚将强化哈大交通经济带的经济职能。

从产业集聚导向看,产业区的形成具有路径依赖性。哈大交通经济带的早期产业集聚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地区间资源(主要是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进而形成相对优势产业—

表2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变化

Tab.2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and Urbanization Levels

资料来源:根据《2006年辽宁统计年鉴》

、《200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1996年辽宁统计年鉴》、《199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

、《1996年吉林统计年鉴》等资料整理。

GDP

1955

1985 1995 2005 1955 1985 1995 2005 1955 1985 1995 2005 2216.5 3686.2 4034.0 4189.2 53.8 518.6 2793.4 8009.0 26.2 40.76 44.51 40.45 1321.2 3357.0 3701.0 3820.0 38.2 355.0 1991.4 5511.5 32.59 42.91 53.66 53.10 1202.1 2298.0 2250.9 2669.4 21.1 200.4 1137.2 3620.3 29.19 36.42 42.25 45.19

998.2

1002.1

1025.6

1179

13.5

83.82

947.5

1121.4

20.3 46.31

42.42

37.86

王荣成,卢艳丽: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2009年第5期总第109期人文地理

图2东北地区的极化与边缘化特征

Fig.2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gional Polarization and Marginalization

资料来源:根据《198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6年辽宁统计年鉴》、《2006年吉林统计年鉴》《2006年黑龙江统计年鉴》、《2006年内蒙古统计年鉴》等资料整理。

采掘业、钢铁、石油化工等。产业集聚的进一步加强必将引导各种资源进一步向这一地带的产业集中,形成产业密集带。

作为城市化水平较高、处于城市化上升阶段的老工业基地,东北地区应首先解决产业集聚、农业产业化、城市就业、中小城镇的发展等城市化问题。哈大交通经济带作为东北地区的“汇水区”和“隆起区”,在相当一段时期内,“向心力”仍然大于“离心力”。大连、沈阳、长春和哈尔滨将进一步强化地域集聚中心和国际性城市的发展,大庆、吉林、四平、营口、鞍山、本溪、铁岭、辽阳、抚顺等大中等城市,也势必跳出行政区域界限的束缚,扩展城市地域空间,哈大交通经济带已进入城市与区域整合发展阶段。另一方面,哈大交通经济带内城市整合发展趋势明显。近年来,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都相继提出了大都市经济圈发展计划或规划,如“哈大一体化”、“长吉一体化”、“沈阳大城

市经济区”、“大大连”等,东北三省也提出了类似的空间发展战略。因此,在哈大交通经济带上将形成在空间和功能上相互补充和叠加发展的四大都市经济圈(表3),哈大交通经济带由此步入新一轮的快速城市化阶段[8]。

4.3南部沿海城市带的形成与发展

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地区和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窗口在南部,由辽宁省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个地级市所辖的21个市区和12县(市)组成(图2),长约1400km,宽约30—50km,国土面积占东北三省的7.4%,人口占东北三省的16.2%。2003年国家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及辽宁省“十一五”规划“五点一线”战略规划中明确提出发挥东北沿海经济带的区位优势,发展临港产业和沿海经济带动内陆腹地发展,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

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

4.4东部沿边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东边道”建设与交通通道体系的日益完善,东部地区最终将形成由一条南北向边境交通通道和四条东西向跨境交通通道(滨绥线、长图珲线、梅集线、沈丹线)构成的综合通道体系。这一通道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将加强东部与中、南部地区的联系,也与周边具有丰富资源的俄罗斯、朝鲜地区密切联系,形成“两头在外”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南出黄渤海,北上俄罗斯,东进朝鲜、俄罗斯,西经欧

亚大陆桥联系欧洲,充分利用东北亚地区及其他国际市场资源加快区域发展。由此构成了这一资源型地域城镇化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人口、资本、资源等要素向中心城镇集聚的加强,将最终形成牡丹江、图们江、鸭绿江三大“经济板块”和五个重点城镇群体—以佳木斯为核心的佳鹤(岗)双(鸭山)、以牡丹江为核心的牡绥(芬河)鸡(西)、以延吉为核心的延图(们)珲(春)、以通化—白山为核心的通白集(安)和以丹东为核心的丹凤(城)新(义州,朝),丹东与大连又共同构成南部沿海城市带的一部分。后

图3四大都市经济圈的时空演化

Fig.3The Time-Spatial Processes of the Four Metropolitan Economic Regions 王荣成,卢艳丽:100年来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

2009年第5期总第109期

人文地理

四个城镇群体都具有国际性特点。4.5蒙东新兴资源基地的形成与发展

“蒙东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3市2盟,蒙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目前保有储量1174.6亿t )、有色金属(铜、铅、锌、金、银、锡、钨、钼等)和非金属矿产,以及丰富的森林、土地、草原、药用植物等资源[9],是东北地区振兴发展的新兴资源保障基地和资源获取最便捷的区域,与资源短缺和逐渐枯竭的东北三省形成明显的资源互补关系。

5结论与讨论

(1)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受区域环境与经济成本的双重约束。应强调的是,东北地区经济地域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显著的东北亚地缘环境特征。其演进趋势表现为四大都市经济圈、南部沿海城市带、东部沿边经济带以及蒙东新兴资源基地的形成与发展。

(2)交通网络过程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空间扩展的基础与进一步延伸。东北地区大规模的开发发端于“中东铁路”走廊的建设,交通网络过程的发展在地域空间上表现为核心的等级结构(4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与33个地方性中心城市)

、网络结构(线网、网块、线面)、边缘结构(边缘地区)和边界结构(区域间的边界)的形成与演变———即中心城市的空间极化与边缘地区的边缘化过程。

(3)以交通网络为载体的物流特征(区内循环流与区际循环流:流向、流量、范围等)体现了东北地区基本的地域结构关系,物流特征总体表现为由东西两侧向中部集中向南流动的特点,省区内部则以省会中心城市为依托,向周边地

区放射状发展。省区间表现为各核心地之间的主导联系,其发展水平受制于交通通道体系的完善程度。省区内表现为核心地与边缘区的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其发展水平受制于边缘区与核心地的联系及核心地的强弱。这种省会中心城市带动下的地域结构发展模式仍是主导,体现出明显的行政—经济区域特点。

参考文献

[1]李振泉,石庆武.东北经济区经济地理总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

学出版社,

1988.10-25.[2]赵济,陈传康主编.中国地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02,

397.

[3]邓伟,张平宇,张柏主编.东北区域发展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1-40.

[4]徐效坡.东北经济区的区域演化特征及振兴方略[A].刘继生,宋玉

祥主编.“中国东北论坛”

2004—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研究[C],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0.

[5]吴晓松著.近代东北城市建设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56-80.

[6]王荣成,张英.东北经济区综合运输通道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

究[J].经济地理,2002,Vol.22(5):589-593.

[7]叶剑主编.中国口岸通览[M].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1996.119-160.[8]王荣成,赵玲.东北地区哈大交通经济带的城市化响应研究[J].地

理科学,2004.Vol.24(5):535-541.

[9]陈才等著.蒙东地区与东北三省产业对接与跨区域合作研究[M].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3-46.

表3四大都市经济圈特征

Tab.3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ur Metropolitan Economic Regions

数据来源:根据《2006辽宁统计年鉴》、《2006吉林统计年鉴》、《2006黑龙江统计年鉴》等资料整理。

!

" # $

%& ’ %

()*+km á

, 5.96 1.80 6.18 7.42 - *+-,

1911.6 795.8 1492.84 1241.2 ./01*2, 301

108

191 166 ./34*2/5km á

,

5.05

6.00

3.09 2.23 . 67 *%, 55.17

52.81

44.39

48.23

8 9: ;6<=>?@ A1BC@ DEFGHI

J >?@K L I MN<=@O6<=>?I

PQRS@TU<=VW XY@Z=[\B;I

GDP *]^, 4429.9 2531.8 2468.99 3231.2 -_GDP *^/-, 23174 31815 16700 26033 ‘abcde*]f^, 23.22

10.80

7.02

3.42

. ghPijk

lmn4ohPijk hP[\pq

ijkC

. grskt

>uvw

x yz{o:|}~ vw

x y {o F>uvw

x "yz{@ # $ y o V Fvw

x %& ’yV:o v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