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教案-中西方语用规则及交际风格的差异

教案

第五章

中西方语用规则及交际风格的差异

外语系0910 葛聪颖2009030010

李欣格2009030004

杜庆庆2009030007

彭元元2009030026

教案

中西方语用规则及交际风格的差异

1.语用规则

介绍语用规则的定义和内容: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还运用一套语用规则,也叫讲话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提出一项要求,如何拒绝或接受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讲话谁先谁后等。

1.1 称谓差异: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而英语

的亲属称谓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在西方国家,亲属关系的涵盖和延伸范围远没有中国那么广阔。

1.1.1 举例说明:Linda’s bother married Michelle’s sister.

讲解:这句话就很难准确地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是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还是妹妹。还有cousin这个称谓,有时连男女

都不分了,可指堂兄、堂妹,又可指表兄、表妹。

1.2 打招呼

1.2.1 电话上的谈话规则:

在英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出自己的名字或办公室,或电话号码,或其他,但

绝不会拿起话筒就问对方。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对方要干

什么,要找谁,但绝不会自己先报名字和单位。近年,一些大公司改变了原来

的模式,接电话后马上报公司名称,但一般仍不会主动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

码。

1.2.2 商店里的讲话规则:

在商店里,售货员与顾客的讲话规则与各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1.2.2.1 播放一段英语国家商店里对话的视频,使学生有真切体会。

1.2.2.2 举例说明: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尽管都谁用英语,但却遵循不同的规

矩。在新加坡的商店里,顾客走近柜台,售货员调门比较高的问:“Yes?”意思

是“你要买什么?”在英美澳等国,这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在这些国家售

货员一般要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Can I help you?”在买卖结束

以后,新加坡的售货员马上转身去照顾其他顾客,在没有其他顾客的情况下也

转身离开,与顾客没有更多的话可说。但是,在澳大利亚根据一项调查,最通

常的情况是售货员说:“Thank you.”顾客说:“Thank you.”然后分手。有的情

况下售货员对天气作一简短评论,顾客再说一句应答的话,然后结束。

1.2.3 邀请的讲话规则:

1.2.3.1 介绍现象: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常常反映美国人讲话靠不住,说是要

要请吃饭,结果等了很久还是不兑现。

1.2.3.2 给出两段对话,要求学生辨认正式邀请与客气话的区别。

1.2.3.3 讲解:第一个例子听起来似乎很像是邀请,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时间、

地点则仍然不能看做是邀请。第二个例子就是从客气话开始,在讲话中B采

取主动问了一句:“你要是愿意的话,咱们现在就可以定。你什么时候有空?”

从此一下就转入了具体时间的讨论,最后成为十分肯定的邀请。可见,区分正

式邀请与客气话的困难在于并不是二者黑白分明,非此即彼。有时是介乎两者

之间的,而在谈话过程中逐步明确。

2. 交际风格

交际风格的定义及特点:在人们连贯地表达思想时,不仅词汇反映文化背景,表达方式、

说理方式、思维模式无不表现特定的某些特点,在这里笼统的归纳为交际风格。人们认为合理的通常是自己所习惯的,与自己的习惯相违背的往往被认为是不合理的,不合逻辑的。实际上,逻辑并不是存在于所有文化中固定不变的。

2.1 说理方法:

2.1.1讲解“主题---述题”结构:汉语中一半的讲话属于“主题---述题”结构。在

一个句子中,主题部分列举人、事物或观念,述题部分则予以评述。主题和

述题则是描写信息结构的术语。主题一般是已知信息,而述题是未知信息。在

汉语中,主句和从句的位置通常是从句在前,主句在后,这与汉语习惯于主题

---述题结构有直接的关系。汉语中的成对主从句有多种,例如:

表因果关系:因为……,所以……;既然……,所以……

表条件:如果……,那么……

表让步:虽然……,但是……

2.1.2 给出两个说理的实例,清晰明了地展现中西方说理方法的差异。美国人认为先

把自己的观点鲜明地摆出来具有说服力;而中国人认为先与听众建立一种和谐

的关系,把材料一点一点地讲出来,最后画龙点睛才具有说服力。说理方法上

的不同实际上表明了价值观念的差异。

给出中国古代说理散文实例,其说理方法是典型的归纳法,文章中一目了然。

2.2 思维模式:古老的中华文明从黄河流域发源,黄河流域优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

文化是典型的大陆农耕文化,是一种旨在求安足不求富强的内倾型文化。这种文化在内容上是以人为本位,追求“天人合一”,在思维模式上呈现直觉整体性,习惯于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西方文化源与内在不足,所以需要不断的向外寻求、征服,是一种外倾型的商业文化。思维往往以个别部分为起点,然后把这部分拼接成整体,其模式以逻辑分析为特点。

2.2.1 举例说明:以《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的段落及其英文翻译为例,讲解中西思

维模式的不同,因而也影响交际风格的不同。

2.3 交际模式:

2.3.1 介绍东西方的交际模式:学者们通常把归纳法(个别→一般)说成是东方(或

亚洲)的交际模式,把演绎法(一般→个别)说成是西方的交际模式。

2.3.2 讲解交际模式反映的价值观念:东方人出于礼貌的考虑,不愿意认定自己有权

提出某种看法或把某一看法强加于对方,即用种种材料、事实铺垫的方法,因此习惯于用归纳法提出自己的看法。处于天人合一的高语境文化中的中国,交际时在关注语码信息的同时,更多地注重交际中的社会文化环境与交际场景。因此,交际中,中国人更注重“意会”而非“言传”。交际中语言内隐、含蓄,人际关系强调和谐紧密,处理事情时人事相连,关注面子,强调关系。解决冲突表现出情感取向,对事也对人。在谈生意前,中国人注重通过宴请与送礼等手段与交际他方建立友好的关系,在谈生意过程中更是回避冲突。对中国人来说,保持和谐,建立关系是最为重要的,这正是所谓的“买卖不成人情在”的道理

2.3.3无论在东方或西方都存在这两种模式。尽管东方人通常喜欢用归纳法,但是在

有的情况下也使用演绎法,直截了当提出问题。在西方,尽管人们一般喜欢演绎法,先提出问题,然后再提供细节,但是在有的情况下也是用归纳法。

跨文化交际(含教案)(高中英语选修课)

跨文化交际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英文名称:跨化交文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2、课程类别:专业专选课程 3、课程学时:18学时 4、学分:2分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到文化和交际的各个层面,包括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人们之间的相互交往,以及不同文化之间的观念和信仰等。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不同文化差异的比较研究,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提高不同文化语境中语言交际的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不同文化环境。使学生了解其他文化的社会文化习俗和价值观念;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增加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最终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一)课程的重点 本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增强学生对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帮助学员解决在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的差异而产生的种种问题。通过典型实力分析,模拟交流联系,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三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对象国文化的了解,掌握在处理跨文化交际中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 (二).基本要求: 1、了解跨文化交际研究的范围和目前发展的动向。 2、掌握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基本方法,并运用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奠定向该学科研究纵深发展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本课程以语言学习为前提,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语言及非语言交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及应用规则。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引言: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社会习俗,这也导致了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人际 关系存在着认知差异。正确理解和克服这些差异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关键。本文将从中西 方人际关系的理念、行为方式和交往方式等方面,探讨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并提出 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西方人际关系理念差异 1.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在中西方的人际关系理念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最为重要的差异之一。在中国, 强调的是家庭、社团和团体的利益,个人的行为受到了集体的限制和约束,个人更加注重 与他人的关系。而在西方,个人主义更加突出,个人的自由和独立是最重要的,注重个体 的权利和自我实现。 解决方案: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尊重对方的文化差异,理解彼此的理念差异,并尽 量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交流和合作。对于个人主义的西方人,应当尊重他们的个人选择和独 立性,而对于集体主义的中国人,可以更加注重团队和家庭的利益,增进彼此的互信和合作。 2. 社会地位与平等 在中西方的人际关系中,社会地位和平等也存在着差异。在中国,社会地位和权威十 分重要,尊重上级和长辈的意见是基本的道德准则。而在西方,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和自由,尊重个体的权利和意见。 解决方案: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尊重对方的社会地位,并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对 于西方人,需要更加注重对方权威的尊重,而对于中国人,则需要更加注重平等和自由的 表达,避免给对方造成压力。 1. 语言表达方式 中西方在人际交往中,语言表达方式上也存在着差异。在中国,人们更加注重非言语 沟通,善于运用隐蔽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西方,注重直接、明确的交流方式, 尽量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2. 礼貌和谦逊

跨文化交际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逐渐深入,西方社会的人和事物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我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跨国域、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将会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接触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我们加深对的西方社会的理解是一件好事,但这却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陌生的国家和文化,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这时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中学到的东西便起了大用! 我总结了一下中西方的差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在客观主体方面,西方人向外探索客观世界,强调真善美、爱智,注重理性科学,注重求异,科学和逻辑发现。中国人向内探索个人世界,强调真善美、崇善,注重情感、伦理,注重求同,经验、感情。 二、在处理问题方面,西方人采取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中国人采取不可中直取,只可曲终求的态度。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交际时,经常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套用自身所在社会的行为规范来判定对方行为的合理性,由于双方的行为规范存在差异,常常会产生误解、不快甚至更坏的结果。比如说中国人轻拍小孩子的头部表示一种友好,而在西方国家,这是一种极不尊重小孩子的做法,父母会对此非常愤怒。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是否能够正确地识别和运用行为规范是保证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要保障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就必须理解对方的行为规范,尤其是什么行为是被禁止的,最好

的办法就是遵循入乡随俗的原则。 三、在发表个人看法时,西方人直言、直去,中国人谨言、拐弯。 四、在民族性格方面,西方人偏重功利,好走极端,与其他民族存在斗争,强调以力争天下。中国人偏重道义,以“中庸和谐”为贵,强调协和万邦。 五、在建筑物方面,西方建筑物主要为高大、雄伟、外展的建筑风格,而中国建筑物主要是小巧、玲珑、精致。 六、在个人观点问题上,西方人以个人为单位,注重人个,以个体为本体,性格外向,亲情观淡漠,对待友情重视实际情况,强调人人平等,积极面对现实。中国人以集体、组织为重,性格内向,对待亲情非常重视,对朋友两肋插刀,强调孩子所属是于家长,处理事物通常全盘考虑。 人们的交际能力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必然与价值观念联系在一起。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价值体系,这套体系能够帮助人们区分美与丑、善良与邪恶,这就是人们的处世哲学、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但是它不能脱离具体的文化而存在,每一种文化的判断标准是不同的,就像是这种文化认为是好的,另一种文化可能认为不好,但是它们在自己的文化体系内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绝不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标准先进,而另一种价值标准落后。以中西文化为例,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推崇谦虚知礼,追求随遇而安,不喜欢争强好胜,同时社会风气也往往封杀过于突出的个人,正所谓“行高于众,人必非之”。在中国文化中,集体取向占据主导地位,追求个人发展被视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中的语言和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 响 跨文化交际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这样的 交际中,语言和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对于沟通的影响也是不 可忽视的。本文将探讨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差异对沟通的影响,并提出一些有效的应对方法。 一、语言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 语言障碍: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不同的语言,语言本身的差异会 导致沟通困难。比如,单词的意义和用法可能会有所不同,这样很容 易造成误解和误解。 2. 发音和语调差异:不同语言对发音和语调有不同的要求,这可能 导致听力困难和理解上的问题。比如,英语中的弱读音和中国汉语中 的四声调就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3. 表达方式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往往对同一事物的表达 方式有不同的习惯和理解。比如,英语中的直接表达在一些亚洲国家 可能被认为是冒犯或粗鲁的。 4. 隐喻和比喻的理解:一些语言中使用隐喻和比喻来表达意思,但 这些隐喻和比喻对不熟悉该语言的人来说可能是困惑的。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1. 价值观和信仰差异:不同文化中人们对于价值观和信仰有不同的 理解和承认,这可能导致沟通的冲突和误解。 2. 礼仪和礼节的差异: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礼仪和礼节的要求也会 有所不同。比如,在一些国家给人以掌声是表示赞赏,但在其他国家 可能被当做是不尊重的表现。 3. 时间观念的差异:不同文化对待时间的态度和观念也不同,有的 文化强调准时,有的文化重视弹性和灵活性。 4. 智力和学问的差异: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智力和学问,这可 能导致不同文化之间理解上和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三、应对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和文化差异的方法 1. 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努力学习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了解其价 值观、风俗习惯和沟通方式。这对于建立良好的跨文化交际非常重要。 2. 尊重对方的差异:尊重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不以自己的习惯和价 值观为标准去衡量对方,保持开放和包容的心态。 3. 避免使用隐喻和比喻:在跨文化交际中,尽量使用简单明了的直 接表达,避免使用特定文化中的隐喻和比喻。 4. 提高非语言沟通的能力:非语言沟通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非常重 要的作用。通过身体语言、表情和姿态来传达信息,可以解决部分语 言差异带来的问题。

跨文化交际

名词解释 1.跨文化交际 ①所谓跨文化交际,即指不同文化背 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也就是说,所谓跨 文化交际,实际上是包含了许多不同的维面,如跨种族交际、跨民族交际、同一主 流文化内不同群体之间的交际、国际性的 跨文化交际等等。 ②在特定的交际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际者使用同一种语言(母语或者目的语)进行的口语交际。这个概念界定是 明确的,它是立足于对外汉语专业的需 要而定的,于是与普通的跨文化交际概念 是有区别的。 ③跨文化交际的学科背景包括文化语言学, 社会语言学,言语交际学. ④跨文化交际对于有些人来似乎说是一个新词,可实际上,我们时常在从事跨文化交际,只是我们不自觉而已。例如:我们给外国游客指路、和留学生交往、阅读外国小说、看外国电影电视等等,都是不同形式的跨文化交际。

2.文化定势 世界上大多数社会中都可能存在着若干群体或者社团,这些群体或者社团对地域、历史、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共享,使其成员形成、发展并强化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及与之相适应的交际文化。在跨文化交 际研究中,学者们往往倾向于把某一文化群体的每一个成员都视为该文化定势的代表或者整体文化形象。这种整体式的文化取向通常被称为文化定势。 3.价值观 ①在跨文化交际研究中,价值观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价值观是文化的底层,不理解其差异就不能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根本差异。②价值观对人类的活动起着规定性或者指令性的作用,是人们行为的规则、思维的方式、认知的准绳、处世的哲学、推理的模式、评价的依据、道德的标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交际习得这套价值系统,它变成为了他们的集体无意识,变成为了他们的信仰、心态、行为、生活等诸方面的可评价系统,变成为了

【word】合作原则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

合作原则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 2011年第53 期试周刊合作原则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梅小华 (广东培正学院,广东广州510830) 摘要: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由于立足于本族文 化的交际模式会造成语用失误.本文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分 析了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差异.指 出格赖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忽略了文化差异带来的语言相对性关键词:合作原则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语用差异 ,引言 语言是人类最基本的一种交际工具,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 要地位,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在 人类交际中,文化透过语言得到反映.无论是来自同一文化背 景交际者之间的交际,还是不同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语言都有 它不可代替的作用.语言学家对语言的研究历来己久,在目前的 会话规则研究领域,H_PGrice提出的会话合作原则影响甚大.我就这一原则探讨中西方跨文化交际中这一原则的使用差异 二,格赖斯合作原则在语言交际中,人们为了达到预期交际效果,

实现交际目标, 会遵循某些原则.美国语言哲学家H.PCrice 提出了一套合作原则,认为人们的语言交际受规范或条件的制约,交际双方遵循某 些规则,并相互理解相互配合.1967年,他在哈佛大学所作的《逻 辑与会话》讲座中提出,为了保证语言交际的顺利进行,交谈双 方必须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即根据所参与对话的要求,阶段,目 的或方向进行交谈?这些基本原则就是会话”合作原则” .t他把 这一原则划分为四个准则,而每个准则又有次准则,具体如下: (一)质的准则(rheMaximofQuality) 质的准则是指努力使说的话为真实: 1.不要说自认为不真实的话: 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二)量的准则(11}leMaximofQuantity) 1.使自己说的话尽量达到交际所需要的信息量2.所说的话不应超出所需要的信息量. (三)关联准则(TheMaximofRelevance) 使自己所说的话具有关联性. (四)方式准则(TheMaximofManner) 1.避免晦涩话语: 2.避免模棱两可: 3.说话简洁: 4.说话要有条理. Grice 认为,交际能够成功地进行,是交际者双方相互合作 和配合,共同努力的结果.但这些准则在多大程度上适用于不

浅析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科技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来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在接触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从而导致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和冲突。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其文化差异,以实现跨文化交际。本文着重从中西方称谓、问候语、告别语方面的差异,中西方致谢与致歉的差异和中西方餐桌礼仪的差异三个方面论述关于中西方社交礼仪差异问题。 关键词:社交礼仪、差异、中国、西方国家 随着中国逐步走向国际化,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了解西方文化礼仪,了解西方国家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并掌握和得体的运用它们是非常重要的。 一、称谓、问候语和告别语方面的差异 (一)、称谓 西方人的称呼通常是比较笼统的,通常一个称呼可以涵盖中国的很多个称呼。例如西方人称呼男的为先生,称呼女的为女士或者小姐。而“先生”一词在我国各类词典中的第一解释就是“教师”,是对教师最古老、最悠久的称谓,已经流传了几千年。我们在建国后熟人称呼经常在其姓名后面加上“同志”一词,比如,开会的时候,某某领导讲话,“向某某志学习”

等诸如此类的言语就不必细说了。但是,在当今生活中,随着改革开放,现在“先生”成为社会上最流行的尊称口语。 (二)、问候语 中国人见面常说: “吃饭了吗?”“上哪儿去啊?”这些语言形式的功能都是表示友好的问候, 打招呼。而西方人听到后惊讶, 甚至很反感。因为被问“Have you eaten your meal? ”好像是被邀请吃饭或约会,他们会抱怨说: “我有钱, 我不要他们请我吃饭。”而被问“where are you going ?”则好像自己要去一个不该去的地方, 感觉受到侮辱。因为根据英语交际的习俗文化, 这类句子只能被认为是询问, 而非问候。这就干涉了受话人的自由。这种词典意义上的理解在言语交际环境中是远远不够的。交际中犯文化相关的错误比犯语法的错误更难使人宽容。中国式礼貌问候比起西方式的要随意些。基本上遵循贬己尊人准则。而西方人却有自己一套的寒暄技巧。中国成年人见面寒暄通常是:“最近忙什么呢?家里可好啊?孩子怎么样?”这些都不可直接译为“what are you busy in? How about your kids?”如果直译,会显得很突兀,西方人也觉得不知所云,甚至会引起困惑和误解。不了解中方文化习俗的外国人并不会认为这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问题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问题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和紧密。但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和问题常常会成为阻碍和障碍。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问题。 一、语言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词汇、语法结构、发音等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差异常常会成为一个问题。比如,中国人夸奖别人时会说“你真是太好了”,而美国人可能直接说“你很棒”,如果两者沟通时不知道这些差异,就容易造成误解和不必要的尴尬。 二、行为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行为方式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比如,在西方国家,人们常常倾向于表达自己的个性和独立精神,而在一些亚洲国家,人们则更倾向于强调集体主义和家庭观念。因此,在跨文化交流中,如果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方式,就容易产生误解和隔阂。 三、时间观念差异

在中国,时间观念相对比较强,人们通常会非常注重时间的守约。而在一些东南亚国家,时间则被视为一种流动的概念,不是 很注重时间的精确性。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不能理解对方的时 间观念,容易产生误解和不必要的矛盾。 四、礼仪和礼节差异 不同文化之间的礼仪和礼节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中国,人们通常不习惯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而更倾向于使用敬语 和称呼。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则随意称呼对方的名字。在跨文化 交际中,如果对方的礼仪和礼节习惯与自己不同,很容易造成尴 尬和不必要的冲突。 五、思维方式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其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比如,在中国,人们通常喜欢通过暗示和微妙的暗示来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在西 方国家,人们则更倾向于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在跨文化 交际中,如果不能理解对方的思维方式,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和不 必要的误会。 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和问题十分复杂和深刻。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尴尬和矛盾,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尊重对方的 文化差异,避免将自己的文化观念强加给对方;同时,在跨文化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往往会导致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中西方人际 关系认知差异主要体现在人际交往方式、人际沟通方式、人际合作方式等方面。本文将分 别从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的角度,对比中西方在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表现。 一、人际交往方式 在中西方人际交往方式方面,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 们注重谦逊、和谐、圆融的交往方式。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注意礼仪、尊重、礼貌,避免 直接表达负面情绪,讲究面子与尊严,注重个人关系,是比较典型的中国人际交往方式。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性与个性的表达,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对于负面情绪也 可以直接表达,注重人际关系中的平等与自我表达。 在跨文化交际中,因为中国和西方的人际交往方式差异,往往会导致中西方在人际交 往中的不适应和冲突。在工作中,中国员工可能因为西方领导直接表达意见、批评自己的 工作而感到不适应,而西方员工可能因为中国同事在工作中过分注重面子与尊严而感到不 适应。在跨文化交际中,需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人际交往方式,做到互相包容。 在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中,人际沟通方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中西方文化在 人际沟通方式上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更注重含蓄、暗示、含蓄的沟通方式。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不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通过隐晦的语言、含蓄的方 式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更看重沟通中的隐晦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直接、 明确、直率的沟通方式。西方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而不会注意语 言的隐晦和含蓄。 在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中,人际合作方式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在中国文化中, 人们倾向于合群家,注重团队的合作和团队的荣誉。在中国文化中,往往注重团队的合作,而不太注重自我表现。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能力的发挥,提倡个人的自由、 独立与创造。西方人在合作中更注重个人的贡献和成就。 在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方人际关系认知差异往往会给中西方的人际交往带来困难和挑战。只要双方相互理解和尊重对方的差异,加强沟通和交流,就能够化解困难,促进文化 交流与合作的发展。希望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能够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实现 文化的互相促进和共同发展。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恭维语的语用差异 恭维语,作为重要的言语行为之一,起着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对恭维语的功能、话题、恭维策略及句式、恭维语的回应等研究进行回顾,主要探讨英汉恭维语在使用上的文化差异,旨在增强人们对恭维语的进一步认识,提升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为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学提供参考。 标签:跨文化交际言语行为恭维语恭维语回应 一、引言 恭维语及其回应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作为社会交际用语,恭维语必然会受到交际者双方的性别、身份地位、亲疏关系、使用场合等社会因素的影响。虽然恭维的话题往往离不开外貌、能力与财富,但不同国家、不同语言在恭维语的使用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英汉恭维语也是大学英语口语、中西文化、跨文化交际教学经常涉及的话题,对英汉恭维语差异进行探讨,能为教学提供借鉴。本文对英汉恭维语的功能、话题、策略、句式等方面进行较为详细系统的阐述。 二、恭维语的功能差异 早在1967年,戈夫曼(Goffman)就提出“面子理论”,并指出恭维语通过表达对他人的肯定与欣赏,维护对方的面子。此后,学者们进一步指出,恭维语可以建立和维护交谈双方的良好关系[1][2][3]。其中,沃尔夫森(Wolfson,N)将恭维语的这一社会功能比作“社交润滑剂”(social lubricants),霍姆斯(Holmes)用“关系稳定的符号”(solidarity signals)来总结恭维语的功能,都非常形象鲜明地展示出它的主要功用[1][3]。的确,恭维语及其回应已经融入人们的日常交往中,恰当的使用能够起到调节、巩固人际关系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恭维语使用不当,则很可能引起交际双方的误解,甚至导致沟通上的困难,这一点在中国文化中体现得更为明显。在汉语中使用诸如“我很喜欢(你的发卡)”“(你的裙子)真漂亮”等句型来表达对他人物品的欣赏,很容易被人理解为一种间接的索取。叶雷[4]的研究表明,中国人很少使用“我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因为它在中国人看来往往意味着偏好和倾向,从而被人理解为对某物的占有欲。这样一来,被恭维者可能会因此感到有些不愉快;若是被恭维者主动献出所有物,恭维者也会因为自己并没有这个意思而感到尴尬。此外,中国自古有着严格的等级关系,现代社会也依然保持着其中一些观念。下级对上级的恭维必然不如同事、朋友间的恭维随意。不真诚、不恰当的恭维很容易被当作阿谀奉承。因此,中国人在恭维他人的时候会非常注意,尽量避免产生误解和不快,特别在对上级使用恭维语时,非常注意分寸和场合,而西方社会在这一点上没有如此鲜明的表现。 三、恭维话题差异

跨文化交际教案-中西方语用规则及交际风格的差异

教案 第五章 中西方语用规则及交际风格的差异 外语系0910 葛聪颖2009030010 李欣格2009030004 杜庆庆2009030007 彭元元2009030026

教案 中西方语用规则及交际风格的差异 1.语用规则 介绍语用规则的定义和内容:人们在具体使用语言时还运用一套语用规则,也叫讲话规则。这些规则包括如何称呼对方,如何见面打招呼,如何提出一项要求,如何拒绝或接受对方的要求,如何告别,讲话谁先谁后等。 1.1 称谓差异: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而英语 的亲属称谓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在西方国家,亲属关系的涵盖和延伸范围远没有中国那么广阔。 1.1.1 举例说明:Linda’s bother married Michelle’s sister. 讲解:这句话就很难准确地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是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还是妹妹。还有cousin这个称谓,有时连男女 都不分了,可指堂兄、堂妹,又可指表兄、表妹。 1.2 打招呼 1.2.1 电话上的谈话规则: 在英语中,接电话的人先报出自己的名字或办公室,或电话号码,或其他,但 绝不会拿起话筒就问对方。在汉语中,接电话的人首先要弄清楚的是对方要干 什么,要找谁,但绝不会自己先报名字和单位。近年,一些大公司改变了原来 的模式,接电话后马上报公司名称,但一般仍不会主动报自己的名字或电话号 码。 1.2.2 商店里的讲话规则: 在商店里,售货员与顾客的讲话规则与各国的文化有密切的关系。 1.2.2.1 播放一段英语国家商店里对话的视频,使学生有真切体会。 1.2.2.2 举例说明:在新加坡和澳大利亚,尽管都谁用英语,但却遵循不同的规 矩。在新加坡的商店里,顾客走近柜台,售货员调门比较高的问:“Yes?”意思 是“你要买什么?”在英美澳等国,这会被认为是极不礼貌的。在这些国家售 货员一般要问:“What can I do for you?”或“Can I help you?”在买卖结束 以后,新加坡的售货员马上转身去照顾其他顾客,在没有其他顾客的情况下也 转身离开,与顾客没有更多的话可说。但是,在澳大利亚根据一项调查,最通 常的情况是售货员说:“Thank you.”顾客说:“Thank you.”然后分手。有的情 况下售货员对天气作一简短评论,顾客再说一句应答的话,然后结束。 1.2.3 邀请的讲话规则: 1.2.3.1 介绍现象:在美国的外国留学生常常反映美国人讲话靠不住,说是要 要请吃饭,结果等了很久还是不兑现。 1.2.3.2 给出两段对话,要求学生辨认正式邀请与客气话的区别。 1.2.3.3 讲解:第一个例子听起来似乎很像是邀请,但如果没有具体的时间、 地点则仍然不能看做是邀请。第二个例子就是从客气话开始,在讲话中B采 取主动问了一句:“你要是愿意的话,咱们现在就可以定。你什么时候有空?” 从此一下就转入了具体时间的讨论,最后成为十分肯定的邀请。可见,区分正 式邀请与客气话的困难在于并不是二者黑白分明,非此即彼。有时是介乎两者 之间的,而在谈话过程中逐步明确。 2. 交际风格 交际风格的定义及特点:在人们连贯地表达思想时,不仅词汇反映文化背景,表达方式、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交际风格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交际风格的差异[摘要] 随着近些年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概念。本文旨在分析跨文化交际中较为隐性的中英交际风格的差异,从而探讨这一语言行为和其内含的核心文化价值,提高学习者对东、西方两种思维模式和核心文化价值观的差异的敏感度。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交际风格 引言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语言使用是一种社会行为。随着传播通讯的空前发展,在当今这样一个全球交往的时代,外语教学界也越来越意识到语言能力的教育已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尤其是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近些年来,随着文化学习在外语教学中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然而文化是一个内涵和外延都很广的概念。它不仅是显型的,同时也是隐型的。有学者把文化比为冰山,浮在冰山上的只有服饰、食物、建筑、文学、艺术、语言、手势、礼仪、闲暇活动等;而冰山下面就涉及到更多更大的日常行为,如时间观念、空间感、成就感、交际模式、上下级关系模式、对个人看法、谦虚的观念、家庭关系、对宇宙的看法、社交的频度、控制感情的模式、地位的确定和相关角色等等[1]。由此可见,文化往往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是我们隐形的行动指南。它不

仅表现在语言交际上,也反映于非语言交际方面。因此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满足于表层那些显性的,更应该探求文化中那些深层的核心价值部分。 交际风格的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中国人常常因为不正面阐明目的而让西方人觉得“摸不透”或者在“兜圈子”,而西方人直奔主题的风格也会给中国人留下咄咄逼人或不礼貌的印象,中西方交际风格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交际的失败。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说理方式和交际风格是说话人“文化身份”的最强烈体现,人们在组织语言和表达思想时都反映出其特定的文化特点和思维模式。robert b. kaplan 在研究了不同国籍学生的写作后,认为语篇结构与思维模式紧密相关,并用一系列的图表来表达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在kaplan 的图示中,汉语是螺旋式的思维模式而英语则是直线型的[2]。显然东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语篇结构和交际风格。贾玉新认为,受“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从整体到局部,从大到小,由由远及近,从整体到一般;中式的交际风格则表现为圆式或迂回式。中国人在叙事时往往先陈述原因和背景,对主要内容或自己的观点含而不露或保留到最后,是一种渐进高潮(climaxing)的手法[3]。而西方人则开门见山,直接切题,把主要观点放在最前面,而对于原因和背景的陈述则不十分重视,其“逆潮式”(anticlimaxing)的方式正好与中国人相反[3]。由此可见,西方人之所以认为中国人“摸不透”,不是因为弄不清某个句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流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传统和风俗习惯,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价值观念,语言习惯等都有很大差别,很多日常行为在日常的交际活动中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中西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屡见不鲜,这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交往的顺利进行,并使交往双方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人们在这种跨文化环境中相互交际之前,必须对对方的文化习俗和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中产生尴尬的局面。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并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避免文化冲突现象的发生。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和融合是势不可挡,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其文化冲突是进行跨文化交际和提高跨文化交际的基础,有助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世界文化的发展。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各种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影响力的日益加强,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日益频繁与广泛。同时,中国学生出国交流、深造的机会也日益增多。在这种情况下,跨国界,跨民族,跨文化的经济和社会交往与日俱增,这就为我们提供了许多与西方人接触和交往的机会,然而,这也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来自陌生的文化和国家,由于历史、政治、地理位置、宗教信仰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了各国、各地区的文化的不同,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会具体体现在各个方面,我们应意识到中西文化上的差异是不可忽视和改变的,应该接受这种差异,尊重和理解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流和处理实际问题过程中,避免出现文化上的冲突,从而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西方国家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与我们迥然不同,在与之交往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会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之语言表达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影响语言的使用和发展,在以一种语言为媒介的跨文化交际中, 交际者应遵守该语言的文化语用规则。 1、文化特征与用词差异 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这便是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作为行为的基本准则是儒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据统计,有关“文化”的各种不同的定义至少有二百多种。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跨文化的定义:对于与本民族文化有差异或冲突的文化现象、风俗、习惯等有充分正确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以包容的态度予以接受与适应。“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通俗来说就是如果你和外国人打交道(由于存在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应该如何得体地去交际。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及比较

1、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道教文化的影响深远,其根源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文化总的表现为:注重个人修养,注重道德力量,反对武力,注重与他人、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精神的超脱,以“仁”和“孝”为社会核心。同时更注重于自给自足的内向型文化。 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受基督教影响深远,看重个人的自由和权利,注重实践和探索,更注重于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从物质层面去考量生命的本源。以“爱”为社会核心。同时具有开放性的外向型文化。 2中西方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价值观,西方世界相信人本位,人是受尊敬的名词。一个人攻击另一个人,不管是辱骂殴打或是诬陷暗算,即使受攻击的一方再无能再愚蠢再有错误,也都为舆论所不容,为法律所追究,哪怕你有钱有权势。民意始终受到尊重。但是在中国,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以人为本;但是在大义方面,中国人宁愿舍弃自己的性命,也不会舍弃伦理道德,也要去舍己为人,在道德前面,生命是不值一提的。 金钱观,西方人认为生活是美丽的。人活着的乐趣就是领受大自然的馈赠。钱不在乎赚多赚少,当然多总好一点,可是生活则一定要快乐。钱是为我服务的而不是相反。钱借得越多越好。生活是复杂的。

跨文化交际中英文化对比课文参考译文U1

第一单元语言:汉语与英语 Section A 汉语 Passage 1 中文的方方面面 1汉语是汉藏语系的一个分支,由数百种地方语言组成,其中许多语言互不相通。据估计,10多亿人的第一语言是某种形式的汉语作。 历史 2古汉语是经证明最古老的汉语,是所有现代汉语变体的始祖。从先秦到晋代都使用过古文。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出现在3000多年前,最早的例子是商代末年甲骨上的占卜铭文。在随后的周朝,青铜器铭文变得丰富起来。周朝后半期文学繁荣发展,包括《论语》、《孟子》、《春秋》等经典著作。这些作品都是文言文的典范。 3中古汉语是南北朝和隋唐宋时期使用的语言,可以分为以韵书《切韵》为标志的早期中古汉语,和以切韵系统的指南“韵表”为标志的晚期中古汉语。中古汉语是恢复早期汉语发音的口传的起点。 4北宋灭亡后,在晋朝和元朝时期,中国北方出现了一种通用语(现在称为旧官话)。明清时期的官员们使用基于普通话变体的“官话”来管理国家。在明清时期的多半时间里,这种语言是以南京地区的方言为基础的,但与任何一种方言都不完全相同。到1909年,即将灭亡的清朝将北京话定为“国语” 5中华人民共和国继续推行共同的国语,于1956年正式确定了中国的标准语言。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以北京语音系统为发音规范,以北方方言为方言基础,以白话文学语言为语法规范。在中国,普通话现在被用于教育、媒体和正式场合。汉语是联合国六种官方语言之一。 发音 7 汉字不能可靠地指明其发音。因此,对于那些不识汉字的人来说,将汉语音译成拉丁字母是很有用的。拼音系统是在20世纪50年代由许多语言学家在早期汉语罗马化形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8年由中国政府出版,并多次修订。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于1982年将拼音作为一项国际标准,随后于1986年被联合国采用。 8声母和韵母构成拼音的基本要素。普通话的每个音节都可以用一个声母后跟一个韵母拼写,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只有一个韵母,但特殊音节er或后缀-r被视为音节的一部分时除外。这个体系包括四个音调符号。不带声调的拼音用来拼写中国人的名字以及用拉丁字母书写的语言中的词,同时也用于通过某种计算机输入法输入中国汉字。 分类 9汉语变体或方言按惯例分为七种方言: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在中国北方和西南大部分地区所说的一种相关的汉语变体。 ·吴语:上海、浙江的大部分、苏皖南部的方言变体,以苏州话为代表。上海话有几种特别的创新。 ·赣:江西及邻近地区的方言变体,以南昌话为代表。 ·湘:湖南方言的变体,分为以长沙话为代表的新湘变体和以双峰方言为代表的旧湘变体。

中国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双语)异步SPOC02-第三节 东西方语言交际差异_14

第三节东西方语言交际差异 一、称呼语 二、会话主题 三、语言风格 四、交际方式 一、称呼语 称呼语是大家在交际中首先要学会的,例如,如何与人打招呼,如何介绍 把自己以及身边的领导、家人、同事、朋友等等介绍给对方。不同文化背 景中有不同的称呼语,正确、恰当地使用称呼语是交际的开始,也是影响到 交际能否顺利进行下去,或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关键因素之一。 1.汉语称呼语 与英语相比,汉语有更丰富的称呼语。总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别。 2.英语称呼语 英语的称呼语相对而言比较简单,并且比较稳定。 Mr./ Sir 先生 Mrs / Madam 太太 Ms.女士/ Miss 小姐 头衔或职称+姓氏 非正式场合 直呼其名 例如,交际双方向彼此拉近距离,就可以让对方称他的名字,不需要加头衔、姓氏等,以表示两人关系很近,很熟。在美国特别熟的朋友之间即使是孩子也可以称呼长辈的名字,无论对方是谁。而在东方文化中,这是非常不礼貌的,

是不可以的。 昵称:Robbie(Robert),Catherine(Cathy) 绰号:华仔、周董、杰杰 中西方称呼语对比: 东方人在称呼上更强调地位、辈分和身份。 西方人则更突出性别和婚姻。 东方人通常将姓氏放在名字的前面。 亚洲许多国家,例如中国、韩国、越南,女性结婚后一般不随夫姓,可以使用自己原来的姓氏。 西方人大多习惯将名字放在姓氏之前。 在西方文化中,女人结婚后要随其丈夫的姓氏。 例如,希拉里·克林顿 二、会话主题 1.西方人忌讳谈论个人隐私问题 西方人忌讳谈论个人隐私问题,如女人的年龄, 男人的收入,健康以及婚姻生活等。 英国人喜欢谈天气; 美国人喜欢谈论篮球、棒球和橄榄球。 2.东方人喜欢问及别人的隐私问题 东方人喜欢问及别人的隐私问题以示关心,如年龄、婚姻、收入、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等等。中国人喜欢谈论家庭生活。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中国长辈特别关心年轻人的婚姻状况,有时候令年轻人感到惧怕,甚至是反感。有些大龄女孩子遭遇家长逼婚,感觉很无奈。中央电视台曾经播放过一部电视连续剧《咱们结婚吧》反映的就是这种现实生活。 3.初次见面话题选择策略 男士:谈论体育竞技、赛车、旅游、下棋、电影等娱乐活动为宜。 女士:谈论服装、化妆品、美容、音乐、烹饪和孩子教育等话题。 忌讳:不要涉及政治、宗教、种族、性等敏感话题。 三、语言风格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语言风格,不要以为所有人讲话的风格都有你的风格或者国家的风格一致,尤其是在涉及跨文化交际的时候,如在参加国际商务谈判、国际会议和文化交流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江苏卫视有一个节目叫《世界青年说》,节目中有11 位颜值超过的帅哥组成了TK11,他们分别来自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意大利、俄国、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语言差异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语言(yǔyán)差异

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xīfāng)语言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课中,我们(wǒ men)学习了各国家的传统习俗、语言特点、生活(shēnghuó)方式等等,通过各位老师在国外生活的经历(jīnglì)以及他们讲述的中西方(xīfāng)的各个方面的差异让我们听得目瞪口呆,偶尔还会因为时常犯得一点小错误让我们开怀大笑。下面,让我们来谈谈跨文化交际下的中西方语言差异。 让我们共同迈入肢体语言的世界。 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言,是人类借助和利用自己的面部表情、手势动作、身体姿态的变化来表达和传递思想感情的方式。运用自己的体态来表情达意几乎是人类自身的一种本能,因为它简便、迅捷、直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极其广泛,而且有时更能无声胜有声地巧妙表达信息并留给对方更大的想象空间。 跨文化交际的英文名称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所发生的相互作用。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各自的语言环境便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诸语境因素,因而在不同的文化中,肢体语言的意义也不完全相同。各民族有不同的肢体语言交际方式。例如:法国人讲话就像个浪漫法国人,而英国男子和美国男子翘腿的样子,是否绅士风度,就不一样。美国人讲完一句话时可能会低一下头或垂一下手,还可能垂一下眼帘。他们问完一个问题会抬一下手或昂起下巴或睁大眼睛。 正确理解中西方肢体语言的区别和运用: (一)只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动作 ●用食指点点或指指自己的鼻子 意义:“是我”、“是我干的”。(西方人认为这个手势有点可笑) ●说话时用一只张开的手遮着嘴(一般是老年人用) 意义:说秘密话(有时没有明显的意义) ●别人为自己倒茶或斟酒时,张开一只手或两只手,放在杯子旁边 意义:表示感谢 ●伸出两个竖起的食指在身前慢慢接近(往往在戏曲中出现) 意义:男女相爱;匹配良缘 (二)只存在于美国文化中的动作。 ●顺指甲 意义:重大思想负担,担心,不知所措 ●用大拇指顶着鼻尖,其他四指弯着一起动 意义:挑战;蔑视 ●把胳膊放在胸前,握紧拳头,拇指向下,向下摆几次 意义:反对某一建议、设想;反对某人;表示强烈反对 ●眨眼(很快地合上一只眼,微微一笑点点头) 意义:表示会意;赞许;鼓励;传递信息;团结等 (三)动作一样,意义不同 ●跺脚 汉语意义:气愤;恼怒;灰心;悔恨英语意义:不耐烦 ●观众和听众鼓掌,表演或讲话人也鼓掌

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言差异

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言差异 作者:司乐园,王永祥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26期 探析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言差异 司乐园,王永祥 (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 300134)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文化交流日趋频繁,由于中西方语言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问题越来越凸显。只有合理运用语言因素,才能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本文主要针对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语言差异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方;语言差异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6-0074-02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贸易和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不断增长。货物、货币、信息和人口等在大范围里流动。在这个过程中,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就表现得越来越明显。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媒介,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人类文明成果。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了语言,也就不会形成文化;反过来,文化又会影响语言,一个民族的特征会通过语言反映出来。由于文化背景、社会环境、思维方式等的不同,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差异。 二、语言交际的因素 语言的表达离不开词汇,词汇是语言表达的重点和难点,词汇的重要性可想而知。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没有语法,意义很难传达;而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传达。”当我们谈及一个词汇的意思的时候,它所指的一般是其概念意义。概念意义是指词汇的严格的字面上的意义,也就是最初在词典词目里找到的意义。人们学习外国语言时,往往只重视词汇的概念意义,而忽视对词汇的内涵意义的理解掌握,容易引起跨文化交际的失误。内涵意义不是表面上的东西,而是内在的,隐藏在事物深处的东西,需要探索、挖掘才可以看到。词汇的内涵意义对跨文化交际非常关键。跨文化交际中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词汇的概念意义相同,内涵意义有同有异。在学习了解不同语言文化时,我们会发现不同语言文化有相通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如“狗”这一词汇,其概念意义代表由感觉所感知的“长毛的、四条腿的,有时会咬人的动物”。中国百姓对狗有天生的好感,认为“狗是忠臣”,不管主人多么贫穷,家境怎样破败,狗都不会背叛主人。“狗”的内涵意义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忠诚。因此,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西方人也往往把狗当成人类的朋友,他们往往用狗来形容一个人的可爱、友善、忠诚,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褒义。例如,英语中有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但是在中国,也有人把狗看成是下贱的畜生,如“走狗”、“狗腿子”、“狗眼看人”、“狼心狗肺”、“猪狗不如”等词汇是贬义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