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思潮资料

当代教育思潮资料
当代教育思潮资料

荆楚理工学院2009—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查《当代教育改革与思潮》试题

从以下七个题目中任选四个作答,每题25分,共100分。

一、论述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

二、从教育与生活、经验与课程、思维与教学等几方面论述杜威的的教育思想。

三、评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主张。

四、论述永恒主义教育思潮的主要主张。

五、简述布拉梅尔德的课程观。

六、简述人本主义教育思潮代表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观。

七、简述建构主义的教育策略。

一:

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

(一)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

蒙台梭利十分重视人的遗传素质和内在的生命力。她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他的生命力就是根据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中发展起来的”。

既然遗传是第一位的,则由遗传决定的生命力就具有头等地位。对儿童来讲,生命力的表现就是自发冲动。对儿童的自发冲动是压制还是引导,这就成为区分教育的好坏的分水岭。蒙台梭利对旧学校压抑学生的自发冲动的做法给以猛烈抨击。她说:“在这样的学校里,儿童像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每人被束缚在一个地方--桌子边。”这给学生带来极大的痛苦。在身的方面,骨骼畸型;在心的方面,教师为了把零碎干瘪的知识塞进儿童的头脑,用奖励和惩罚诱逼儿童集中注意和缄默不动。蒙台梭利说:“奖惩是强加的一种刺激,它将导致一种非自然的结果。”即人的尊严丧失殆尽,类同机器。可见,扼杀儿童的自发冲动,必然使儿童身心受害。蒙台梭利明确指出:“我们窒息了他们的自发冲动,结果也许是我们就窒息了生命本身。”

显然,蒙氏抨击旧学校压制儿童主动性的观点是可取的,但她把做为个性发展物质基础的遗传素质绝对化,视为决定性因素的看法则是不科学的。

(二)强调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教育必须跟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

蒙台梭利既认为遗传是第一位的,又认为环境具有头等重要性。对内在力量的推崇,必然把外界影响置于隶属地位。“环境无疑在生命的现象中是第二位的因素,它能改变,包括助长和抑制,但它从来不能创造。”长期的教育经验使她坚信,环境对人的智力发展是举足轻重的。她说:“把头等重要性归咎于环境问题,这形成了我们教育方法的特点。……以至造成了我们整个体系的中心。”(6)那么遗传与环境二者之间的矛盾,蒙台梭利是如何解决的呢?

她是从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与关键期的观点提出并解决这一矛盾的。她认为,从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来看,生命力不仅通过自发活动呈现和发展,更表现出一种节律。即生命力在个体成熟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感官的敏感期。例如,对良好的行为规范的敏感期在两岁到六岁,对颜色、声音、触摸等感觉的敏感期在两岁到四岁。某种感觉能力在相应时期内出现、消失。当它们出现时,能最有效地学习。许多低能者之所以低能,就是因为忽视了敏感期的训练,这是一种很难甚至无法弥补的损失。在这里,环境和教育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至此,“遗传的第一位”和“环境的头等重要”就统一起来了。蒙台梭利还认为,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发展节律,教育必须跟敏感期相吻合。这就意味着

要用不同的教育来适应不同的成熟节律,为此,必须进行个别教学,儿童各自按自己的需要进行活动,儿童的自由成为教育的关键。

应当指出,敏感期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论的思想是有意义的。这已被心理学家所广泛承认。美国教育家亨特在1964年版《蒙台梭利方法》的序言中明确地指出,蒙台梭利方法重视儿童早期经验,主张通过感知和运动的协调,促进智力发展等思想符合当今的儿童心理学的见解,这是它目前在美国流行的主要原因。

(三)注重感官教育

蒙台梭利在其《蒙台梭利方法》一书中,花了四分之一的篇幅来论述感官教育,可见感官教育在她的方法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它的重要性表现为,从心理学意义讲,符合儿童该时期心理发展需要。“刺激,而不是对事物的思维、吸引着他的注意。”从教育学意义讲,算术、书写、言语、实际生活的能力、良好程序的规范都由感官教育引出。既然感官教育根据儿童心理特点而制定的,则上述的生命力活动的特点在感官教育中就反映出来了。

二:

作为一个综合而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杜威教育思想系统阐述了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生活、经验与课程、知与行、思维与教学、教育与职业、教育与道德、儿童与教师八个关系。在教育与生活关系上,杜威从教育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就是生活的过程;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提出了“教育即生长”,强调教育就是儿童的生长。

在学校与社会关系上,杜威提出了“学校即社会”,强调学校应是一个雏形的社会,主张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结合,但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生活在学校中的简单重现。在经验与课程关系上,杜威提出了“课程教材心理化”,强调在课程教材和儿童心理之间建立联系。在知与行关系上,杜威提出了“如何做”的命题,强调知与行的关系,主张“从做中学”。在思维与教学关系上,杜威提出了“如何思维”的命题,强调教学活动应该唤起儿童的思维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主张基于“思维五步”的“教学五步”。在教育与职业关系上,杜威提出了把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结合起来,主张广义的职业教育观。在教育与道德关系上,杜威提出了“学校道德的三位一体”,主张通过学校生活、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进行道德教育。在儿童与教师关系上,杜威提倡“儿童中心论”,要求学校的一切都要为了儿童的生活和生长。

要素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

1、教育目的:

要素主义者一般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社会“进步”,从保守主义的观点来看,进步的获得乃是在于消除人的本性。要素主义认为,要促进社会进步,就必须通过理智和道德的训练来保存文化遗产。文化是人类共同努力、分工协作的结果,人类只有接受文化,才能避免堕落和毁灭,人类只有继承文化遗产,才能使之发扬光大。要素主义认为教育目的有两个方面:第一,从宏观方面讲,教育就是传递人类文化遗产的要素或核心,认为只有掌握了文化,人才能够准确预见各种行为方式的后果,从而达到他期望达到的目的。第二,从微观方面讲,教育就是帮助个人实现理智和道德的训练,因为这对于个人理智和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2、课程:

(1)要素主义教育主张课程的内容应该是“文化要素”,它提出的课程设置的原则是:课程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其次课程设置要具有长期的目标,要素主义认为进步主义的一个失误就在于它破坏了教育上已经建立起来的一些模式,而过分强调儿童眼前兴趣和利益的重要性,过分注重“看来似乎是当前值得解决的至大问题”,因而失去了长远的目标,这是不足取的;最后课程设置要包含价值标准,不言而喻,要素主义要求包含的当然是资产阶级所需要的“某种有关集体的价值标准,也就是社会上传统阶级的社会文化价值标淮、本国政治领导人和思想界领导人的价值标准等”。为传授社会的传统,人们也必须传授社会的传统价值标难。

(2)强调学科中心和教材的逻辑组织。进步主义主张“从做中学”的活动课程,打破了学

科之间的界线,同时也打破了每门学科自身的逻辑组织。要素主义认为,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如果给学生提供未经分化的经验,学生势必要自己对它们加以分化和组织,这将妨碍教育的效能。在要素主义者看来,要给学生提供分化了的、有组织的经验之最有效能利最合效率的方法就是学科课程。要素主义还要求,各门学科的讲授要有一定的次序,要组织成一个体系,此外,还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学生的智力发展要有挑战的作用。

3、教学:

要素主义与进步主义在教师地位和作用问题上是对立的,其根源乃是在于两者哲学基础的差异。实验主义认为,由于实在是变化的,所以知识也不是静止的,人只有在经验的过程中,在活动中才能求得真知;真理不是某种外在于人类等待人们去发现的东西,它是由我们自己创造出来的。要素主义者认为“世界是按预定规律运行的”,或者认为“真理是外在于人而存在的,真理是发现的”。而且,要素主义的保守特征要求“发现后于事物本身的秩序,而不是把秩序强加于事物之上”。概括地说,两者在认识论和真理观方面的分歧在于,进步主义主张“创造”真理,而要素主义则认为真理是“发现”的。

从要素主义的观点来看,既然实在是客观存在着的,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是对这个实在的观察者,然而,教师是一个有知识有见识的观察者。教师的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白,我们的任务不是“创造”真理,而是“发现”真理。此外,他还要设法引起学生观察实在并“发现”真理的愿望。在他们看来,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专家、权威。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在于教师而不在于学生,教师应该处于教育过程的中心地位。教师组织儿童学习活动,在教室里保持学生遵守纪律,维护严格的价值标准,为学生提供有益于学生学习的优良环境。只有在教师的指导和控制下,儿童才能充分实现人类所具有的潜在的能力。

要素主义认为,教师应该拥有较大的权威,要用教师的权威去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控制。在要素主义者看来,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使他终身受用的知识、技能,而不能只以是否具有目前的价值为标准。为此,有些知识,即使眼前没有直接的实际效用,也必须要求学生加以掌握,并贮存在大脑中,以备日后之用。所以,在教学中,对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的内容和范围加以指定是完全必要的。此外,教学方法也不能完全排除记忆,不过,要素主义提倡的记忆,不同于传统教育鹦鹉学舌般的死记硬背,而是强调在对观念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记亿,有目的的记忆。

四:永恒主义教育的基本主张

1、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永恒主义对教育的性质的看法有两个前提。一个前提是,世界受真、善、美原则的控制,而这些原则是独立于时间和空间,独立于特定社会条件的,换言之,它们是亘古不变的、永恒的。另一个前提是,人性是不变的。由这两个前提,永恒主义得出结论: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永恒的。永恒主义强调人性不变,并不排斥儿童具有可塑性。而且,永恒主义关于人性不变的观点,包含两个要点,第一,儿童的可塑性是有限的;第二,任何时代,任何地方的儿童都具有一种普遍的、共同的本性。

永恒主义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那些使人同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特征、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征,把人塑造成为人。当然,不同的永恒主义者.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下,对于教育目的的表述措词各异,如“培养人类的智慧”、“发扬人性”、“改善人”、“使人成为人”、“培养各种理智的美德”等等.然而万变不离其宗,都涉及到“人”以及其理性的、道德的、精神

的方面。永恒主义的这种教育目的观,乃是基于他们的人性观,世界观。

2.社会文明需要自由教育

永恒主义者认为,对于工业和技术的迷恋,造成了西方社会精神和文化的堕落,使西方社会面临覆灭的危险。由迷恋科学技术所造成的物质主义,需要由道德、智慧和精神的力量加以改造,其基础乃是自古希腊社会以来西方传统的对于人性、生活的目的观念的信任。拯救危机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恢复所谓西方的伟大传统,至少要在实际上恢复古代的那种稳定的,以哲学而不是科学为定向的社会。在教育方面,西方社会的文明则需要自由教育。

第一,自由教育是西方的、传统的。作为西方的、传统的自由教育并不因为具体历史条件的变化而过时,因为了解传统乃是使人获得自由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美国,人们曾用工业主义、民主主义的教育来替代它。这导致了教育上的满足直接需要论,适应环境论,职业训练泛滥,物质主义流行等弊端。第二,民主社会需要自由教育。第三,工业社会需要自由教育。工业社会变化迅速,各种职业层出不穷,教育若以职业培训为定向,难免疲于应付。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自由教育。永恒主义认为,自由教育以理论思维为定向,凭借理论的力量,自由教育可以产生适用于各种环境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这种类型的教育比其它类型的教育更容易使学生领悟理论乃是一种使知识一体化的手段,它可以填补已知东西之间的间隙,能够灵活地对付新的、不确定的情境,而且能够探索未知的东西。

3.课程

从教育理论的角度考虑,教育内容或课程涉及的第一个根本问题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或如何选择学科。永恒主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明确而肯定的,那就是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在永恒主义的课程里,那些职业训练方面的“如何做”的学程是列在黑名单中的,其根据是它们强调技术,而不是理解;它们强调具体的技能,而不是理论。

如果把重要的永恒主义者对于教育内容或永恒学科加以综合并系统化,那么永恒主义提出的永恒学科围绕着理智训练这一宗旨,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理智训练的内容;理智训练的方法;进行理智训练的工具。这些都和“不因时代改变而改变”的传统的“自由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就理智训练的内容来说,永恒学科有:哲学、文学、历史。这些学科表达了人类普通关心的问题,体现了某些永恒不变的东西,可以指导我们解决当前的政治、经济、道德和科学的问题。就理智训练的方法来说,永恒的学科有数学、科学、艺术。数学是一门以最明确最严格的形式阐明推理的学科。科学可以培养人们归纳的习惯,论证的习惯。艺术乃是正确的推理过程和创作的能力。为了使理智的圳练得以顺利进行,学生还必须掌握一些必需的工具或技能,这主要是指读、写、算的知识技能。此外,为了能直接阅读经典著作,除了掌握本国的语言即英语之外,还必须掌握古典的语言,主要是拉丁语和希腊语。

对于永恒主义者之所以选定这些书作为教材,它们之所以称得起“名著”的理由,“这些书历经若干世纪,获得了经典性。经典著作乃是在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当代性的书籍。这些乃是我们知道的最好的书籍。没有读过这些书的人就是没有受到过教育。”名著课程和教材对于克服当时以

科学主义、实证主义为基础的美国教育尤为重要。

永恒主义者认为,名著课程和教材具有下列优越性。第一,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经典的名著包含了关于宇宙的见解和观念、正确的思维方法,论述了人类永恒的道德问题,因而体现人类应该考虑的永恒的原则和内容。第二,名著的定向都是概念的、理论的,从任何意义上讲,它都不是技术的、应用的。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的教科书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第三,读书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的训练。名著都是出自作为人类之精华的伟大的知识分子之手。人们在阅读名著的过程中,不仅受到他们伟大思想的熏陶,而且实际上也是在同这些伟大人物进行交流、对话和讨论。最重要的是,读书对智慧训练的价值还在于可以发展人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四,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在永恒主义看来,现代的伟大成就早在这些名著中已见端倪。

4.教学方法

具体教学方法之选择都离不开对于人性的基本看法。散见在永恒主义者论著中关于具体教育方法的论述有:反对灌输;反对填鸭式的记亿;发挥家长作用,督促、鼓励孩子多做家庭作业;严格要求、“沉思”的学习方法,教室有修道院气氛等等。上面所列各项,或者由于它们是一般教学理论的“常规武器”,或者由于永恒主义者的论述流于一般,在此不拟作全面介绍。在永恒主义者关于教学方法方面的主张中,最有特色的是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和读书。

永恒主义之所以极力推崇苏格拉底的方法,是有其深刻的文化背景的。苏格拉底的方法最能发展人性、实现理智训练的目的。几乎所有的永恒主义者都强调要读书,因为“自由艺术就是交流的艺术”,而读书就是同杰出知识分子、“名著”作者交流的最好的方法。读书,除了具有的交流思想的功用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它只有理智训练的价值。真正的读书不仅仅是接受,他要同作者进行讨论,此外,他还要通过读的时候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推理,显然,这本身就是一种理智的训练。总而言之,永恒主义主张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苏格拉底的方法还是读书,都注重思想的交流。“受过良好阅读训练的心灵已经发展了它的分析和批判的力量。受过良好的讨论训练的心灵进一步增强了这种分析和批判的力量。通过耐心的、通情达理的辩论,人们获得了在辩论中容忍对方的修养。这样就抑制了那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别人的动物性的冲动。我们懂得了只有理性才是唯一的权威;在任何争端中,只有理性和证据才是唯一的仲裁者。我们不能试图通过显示力量或以众压寡来取得优势。真诚的辩论不能依靠意见的力量来解决。我们必须诉诸理性,而不是依靠人多而造成的压力。”

五:论课程

布拉梅尔德认为,必须制定一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使各种科目在一个统一的整体中有机地联系起来。课程内容相当广泛,包括经济、政治、科学、艺术、教育以及人际关系等领域。

在布拉梅尔德看来,这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课程目标统一于未来的“理想社会”的总目标。布拉梅尔德在50年代提出的四年制学院的课程尽管每一学年的内容有所侧重,但是,“四年的课程将环绕着一个中心题目:‘我们能有哪一种世界,我们要哪一种世界?’每一学期将研讨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政治的、经济的、科学的、道德的、美术的、宗教的以及许多别的方面。”

二是各门学科的内容统一于“社会改造”。布拉梅尔德认为,学习应该围绕致力于“社会改造”的当代社会问题,而不是那些肤浅的和过时的问题来进行。各门学科应把与“社会改造”

有关的社会问题作为它的重要方面。

三是课程安排统一于解决问题的活动。布拉梅尔德认为,“问题解决法”是一种基本的方法。在学习课程内容时,教师应该使用适合于学生年龄和环境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合作的调查研究、利用电视和其他电化教具、旅行等。对于这种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课程,布拉梅尔德称之为“轮状课程”。他把整个课程的结构比喻为“四轮马车”,每个学年的课程相当于一个车轮,围绕这个中心问题而附带学习的内容相当于车轮的辐条。它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支撑的关系,从而使得课程结构具有有意义的统一性。

六:

“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理论要点:

(一)“非指导性”教学的特征及原则:

1.极大地依赖于个体的自身成长,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各种障碍。不是直接教授他人,而只能使他人的学习得以容易地开展。如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澄清问题、帮助组织已被学生认可的经验。但要节制自己的发言。

2.情调情感因素,具有真诚、理解、接受的气氛。不掩饰,坦诚公开。

3.学生是以维持自己的构造或是强化自己的构造心理来学习的,因此要注意以“同化”来影响学习过程。

4.作为自然发展状态而互相接触。教师不是教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决定怎样学。教师已不是指导者,而是顾问。学习的促进者: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含教师本身,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使学生知道如何学习。

(二)教学模式:

1.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

2.开放性探索,学生不受束缚,毫无顾忌地发表观点,教师只应学生要求参加讨论,发表自己看法,不对学生观点作任何评论。

3.个人或小组鉴别。教师提供资源,对探索结果进行反思和讨论。可能没有结论,这并不重要,因为探索的过程已经存在了,学生已经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了。如果学生希望教师讲授,可针对讨论内容进行讲授,但不作结论和总结性发言。

(三)备注

1.气氛——强调学习过程中个体自我实现的心路历程。

良好的心理气氛看作比教学技能更为重要的教学因素,因此,创设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气氛、培养具有洞察力、创造性、建设性、选择性的人。气氛要真诚、理解、接受、不掩饰、坦诚公开,学生才能把自己的想法公开,从而促进学生潜能的实现。

2.开放性探索——不能把教师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占有的时间,强加在学生身上。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问题形成学习目标。“希望讨论什么?”或“做什么?”个人提出问题,通过讨论形成全体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确定学习目标。在探索中,教师作为促进者(提供资源、知识、自身经验、气氛、鼓励、诱导、澄清、组织被学生认可的经验),确定目标,引导轨道不偏移,并且不约束、不评论、不结论、不总结,但可针对性地提供信息。

3.鉴别——对探索的结果进行反思和评价、讨论。重过程、不重结论;重愉悦,不重技能;重潜能,不重形成;重学生,不重教师。

七: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

1.认识是由主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从外界被动地吸收的。

2.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去发现独立于他们头脑之外的知识世界,而是通过先前个人的经验世界,重新组合,且建构一个新的认知结构,认识具有建构性。

同化: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

顺应: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无法同化时,引起的认知结构发生重组和改造的过程。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

1.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

3.学习应该是一个交流和合作的互动过程。

(三)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

1.支架式教学:

这种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的框架,而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

支架式教学环节:

搭建支架: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支架。

进入情境:引入问题情境,提供获得的工具。

进行探索:启发引导、分析探索、适当提示、沿框架发展。

合作学习:小组协商、讨论。达到全面正确地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效果评价: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合作的贡献、是否完成任务。

2.情境性教学:

要求,内容要选择真实的问题情境,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教学过程与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相类似,所需要的工具往往隐含于情境之中;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具体问题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效果评价。

3.随机进入教学

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

民粹主义思潮的论述 哲政学院 10思政A班 104020072 王稳雄 民粹主义(可译为平民主义)是在19世纪的俄国兴起的一股社会思潮。民粹主义的基本理论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平民化和大众化作为所有政治运动和政治制度合法性的最终来源;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并把普通群众当做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性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民粹主义的控制和操纵众所周知,在当今世界里,“民粹主义”是一个经常被提起的名词,它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现象。 毛泽东曾说“民粹主义在中国与我们党内的影响是很广大的”,“在农民出身的党员占多数的党内是会长期存在的”,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认识,与俄国革命相关,来自列宁的论述框架。胡绳曾经批评过毛泽东的民粹主义。他说,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一味斥责资本主义的罪恶,呼唤立刻实行社会主义,就是“染了民粹主义的色彩”。他说毛泽东1953年就宣布全面社会主义改造,步骤过激。还有就是1958年,工业化才发端,就说人民公社能够进入共产主义,这种“穷过渡”是民粹主义。并且还指出太平天国消灭工商业和杀富济贫的绝对平均主义,也是民粹主义。但是胡绳的观点遭到老左派的公开抨击。 目前,对民粹主义的认识、解释与研究,已经超越了俄国理论框架。有学者说,目前世界正处于第三次民粹主义复兴高潮。前两次民粹主义代表性运动,一是19世纪末,美国西南部人民党的激进运动和俄国知识分子“到民间去”鼓动农民革命的风潮;二是20世纪中叶,拉丁美洲的庇隆和阿连德所领导的民众运动。目前,民粹主义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热点。 概括起来说,民粹主义的基本含义有以下几项: 一是极端平民主义。以穷人的是非为是非,“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强调服从大众情绪,反对精英主义,否定精英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合法性存在于群众运动之中。但是这种说法有很大的不利,否定精英主义可以想象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都靠大众来决定一些事情,这样就是去了决断的人,失去了领头之人,会让这个社会的事情都乱了套,像无头苍蝇一样,东撞西撞的。 二是反对在间接民主基础上的代议制民主。要求普通民众直接参与政治决策过程,要求直接的“大民主”。直接让普通民众参与决策,民众对许多政治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是了解的深入,让普通民众直接参与进来,容易感情用事,靠情绪来做事,使得国家间的关系紧张起来,利于和平发展。 三是要求“均贫富”。“同样是人,有人富甲天下,有人一贫如洗,这太不公平了”,不惜以无偿没收等暴力手段实现均富目标。在我国的政策是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产主义。让一部分先富裕起来,才能带动起人们的积极性,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均贫富会使得人们不思进取,懒惰成性,对建设国家不利。 四是视革命道德至高无上。认为道德只存在于底层大众之中,底层大众的裁决就是正义;认为道德高于法律,高于程序,特别崇拜那些从底层崛起的道德型、魅力型领袖。法律是实现问题的坚实的依据和基础,完全靠道德来约束人们,这对于所有人的教育程度和素质要求相当的高,很显然在我国当前很难实现这种水平。 五是诉诸街头运动,诉诸暴力,热衷于“推翻”、“革命”。多数人的行动,哪怕杀人放火,也是正义。把暴力看成是正义的手段,在目前这种观点是完全错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0333040105 柯敏 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

优秀论文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浅谈当代大学精神 摘要:大学精神是推动大学发展壮大前行的力量,是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文章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揭示当代大学应拥有科学与人文精神、独立与自由精神、包容与批判精神、创新时代精神、“和合”精神。这些是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之所在。 关键词:大学精神;大学理念;大学发展;价值灵魂 大学精神是大学自身存在和发展中形成的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科学精神的时代标志和具体凝聚,是整个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式。面对知识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塑造“大学精神”不仅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大学产生敬意,就在于其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大学精神。本文从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入手,分析了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重塑当代大学发展的价值灵魂。 一、大学精神的涵义及作用 大学精神是大学的隐性文化,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的追求、理想和信念,是大学人所认同的价值观,是大学文化的核心,是大学的灵魂所在。[1]它的形成反映了大学特色并能激发师生的积极性和增强大学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动力,是全体师生的一种崇高精神存在,是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和规范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和规范体系的独特气质。人们在谈论大学精神的时候,主要是指大学这样一类社会机构,经过历史积淀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共同品质,如独立的精神、求真的精神、批判的精神、自由的精神,还有天天奋斗,天天快乐精神,等等;而

大学理念的载体所指主要是“人”,特别是那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办学者。人们在谈论大学理念的时候,总是离不开那些为我们留下了理念遗产的先辈们,例如,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梅贻琦的“大师与大楼”,等等。大学所肩负的“精神”使命,是通过大学精神的塑造而实现的。大学精神体现在大学校园里一种奔涌着的、富有生命力的、令人感动、激扬、升腾的力量。“具有强烈精神的大学,培养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2]。大学精神滋养着人格、理想,对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积极的影响,从根本上引导着社会进步。无论任何时代,每一个大学都应该有其精神,尤其在当今高等教育覆盖面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形下,大学人更应该明晰当代大学精神。有学者把“学术自由、文化创新、真理至上”作为“大学精神”,认为“大学精神的造就,其目的是为了培养真正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3]还有学者认为:“大学精神,既是前进的动力,也是大学发展所积淀的精髓与灵魂。……从普遍的意义来看,大学的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民主精神、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4] 总之,大学精神是一种追求人文、追求科学、追求创新的精神,是一种追求至真、至善、至美的精神。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大学有物质的因素,但大学更应有精神的激励与超脱;大学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展示着伟大的精神力量,影响、纯化人们的境界、人格和气质。大学精神具有驱动、凝聚、熏陶和规范的作用。优良而健康的大学精神一经形成,便会在教育活动中起到振奋情绪、激励意志、调整心态和规范行为的作用,具有驱动力、内聚力、感染力、号召力和生命力。 二、当代大学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导致大学精神的缺失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大纲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2A015027] 课程中文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课程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6 (理论学时:36 实验学时:0 )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政治学,西方政治思想史 二、课程性质、目标、要求及特色 本门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选修课程。是对《西方政治思想史》和《政治学概论》的拓展和延伸,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西方社会、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分析问题能力,进而增进学生对西方社会政治生活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识。它主要研究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政治舞台上各种政治思潮的观点冲突和发展演变的基本轨迹,以及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变化与西方社会发展变化之间的联系。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要采取研究型教学法,通过讲授、讨论等方式方法。在讲授时,在讲清各种思潮理论观点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各种知识、各种思潮的理论观点基础上,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研究问题上,以深化对西方政治思想的学习与研究。 本课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内容上注意了立足中国,放眼西方,既介绍又评论,在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重在使学生能够对精华和糟粕进行辨析,能够对疑难理论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够对错误观点进行有理有据的批判,同时紧扣现实作对比研究,以求正确总结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经验教训,为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三、课程内容、要求及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导论(共3学时) (一)教学内容: 知识要点:什么是政治,什么是政治思潮,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的意义。 教学重点:什么是政治思潮,当代西方政治中流行的几个主要思潮,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教学难点: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研究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什么是政治、政治思潮、政治思想与政治思潮的区别联系,掌握当代西方政治中的主要思潮和特点,了解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演变,理解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第二章自由主义政治思潮(共6学时) (一)教学内容: 第一节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源:古典自由主义 知识要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自由主义政治思想,(17---18世纪),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的

《当代教育学》出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1、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 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4页)( B )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4页) 名词: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4页)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简答: 1、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1页)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 教育秩序。(25页)( A ) 3、错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35页) 名词: 1、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30页) 2、双轨制: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31页) 3、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31页) 4、正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31页) 5、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的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31页) 6、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积累的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31页) 7、教育平等: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

西方政治思想期末大作业及答案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期末大作业及答案当代西方政治思想史第一次作业(0—3章) 一、填空题 1、国际环境和时代主题在20世纪前半期主要是战争与革命后半期的的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2、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坛和思想界的政治思潮呈现深化、多样化和相互交融趋势。 3、20世纪的自由主义仍然崇尚以理性为基础的个人自由强调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是国际生活的主旨。 4、社群主义的“社群”也可译为“社区”“共同体,是指家庭、邻里、 社团,也指国家。 5、所谓积极的自由,柏林的说法最具经典:“我的生活与选择能够有我自己来决定而不取决于任何外界的力量”。 6、政治自由主义的目的就是寻求一种作为独立观点的政治正义观念。 7、保守主义的思想师祖是埃的们德蒙、柏克。 8、萨托利认为至善论一般强调自由和平等反对精英统治或能人统治,忽视专家的作用。 9、对国际政治问题的理论思考是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0、70年代后随着能源危机引发震撼西方社会的经济危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也达到紧张状态。 二、选择题 1、当今世界主题是(B ) A.危机与动荡 B.和平与发展 C.革命与战争 D.繁荣与发展 2、70年代理性选择的模式以( A ) A.个人利益为核心,以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B.集团利益为核心,以集团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C.政党利益为核心,以政党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D.民族利益为核心,以民族利益最大化解释各类政治行为 3、自由道德的基础应当包括(ABCD) A.自由的平等 B.对那些使我享受自由、繁荣、使我受到启蒙的个人给与回报 C.最单纯与最普遍意义下的正义 D.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4、在个人、社会与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上,自由主义认为(A ) A.社会在理论逻辑上先于政府,也大于政府 B.社会在理论逻辑上小于政府 C.社会在理论逻辑与政府平行

现代教育思潮之探讨—以美国为例

现代教育思潮之探讨—以美国为例 壹、前言 时代巨轮不停地运转,社会环境不断地变迁;因此,教育必须力求改革和进步,以减少问题的发生。而教育一方面必须保持其优良的传统,做为施为的标准;另一方面亦须不断地求新、求变,以顺应潮流,做为改革的方针。致于「传统」与「革新」两方面该如何取舍,则为研究教育者所关心的问题。 研究教育思潮可以认知一个国家的教育背景、现况及发展,能掌握其来龙去脉,并做全盘的了解;因此,具有崇高的研究价值和重要性,尤其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者,在世界各国来往日益频繁的今天,更应深入了解世界各国的教育思潮内涵和教育发展的趋势,以增广见闻,做为教学革新的参据。 自十九世纪后半叶以来,现代教育思潮在世界各国已发展出众多著名的学派,诸如美国的进步主义、重建主义、行为主义;英国的新唯实主义、分析哲学;法国的新教育、结构主义;德国的精神科学、经验主义、批判理论、规范教育学、现象学、解放教育学;独立国协的社会主义;以及中南美洲国家的激进主义等。本文因篇幅的关系,故仅针对美国教育思潮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及教育原理探讨之。 貳、现代教育思潮的意义与形成 一、现代教育思潮的意义 所谓「现代教育思潮」就是「现代的教育思想潮流」之意。世界上教育学者专家为了解决教育问题,便从事这方面的钻研,贡献其教育智慧,提出各种的解决办法,于是教育理论、教育思潮即应声而出,成为教育学者智慧的结晶。 所谓「现代」,就时间而言,有些学者主张是从十九世纪后半叶算起,例如澳洲教育学家康纳尔(W.F.Connell)在其所着「二十世纪世界教育史」(A history of educatio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world)一书中指出(孟湘砥、胡若愚,民82):「现代教育应从十九世纪后半叶算起,因为二十世纪是十九世纪的连续,而十九世纪末叶就已经现代化。对于二十世纪发展与变化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本质、作用与意义,为我们增添了无可估量的见识。」也有些学者认为应从二十世纪算起,例如法国教育家米亚拉雷(Gaston Mialaret)与维亚尔(Jean Vial)合著「现代教育史」一书,把「现代」的时间从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算起,其把教育发展的情形,集中在1945年以后的探讨(张人杰等,民82)。因此,「现代」一词的用法,各学者所认定的时间起点有差异。 所谓「教育思潮」就是教育思想的潮流。而「教育思想」是一种教育理论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中国当代十六位教育家 关键词:劳动模范特级教师津贴当代教育智慧 1、魏书生:辽宁省盘锦市教育局局长,中学特级教师,当代教育改革家。因在教育教改中的突出成绩,先后荣获省功勋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班主任、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等殊荣。兼任全国教育科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理事长、全国中语会副理事会长。著有《语文教学探索》、《班主任工作漫谈》、《家教漫谈》等书。教育思想:教育民主、科学管理。 2、李吉林:江苏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任教。江苏省首批特级教师、名教师。现任江苏省情境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思想:情境教育。 3、李镇西:教育学博士,现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著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民主与教育》等。教育思想:教育民主、法治。 4、顾泠沅:江苏吴江人。现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上海青浦县主持了长达15年的数学教育改革实验,并进行了近十年的后续研究。多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并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是上海市首届教育功臣、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主要著述有《学会教学》、《教学实验论》《当代教学策略》《寻找中间地带》《教学改革的行动诠释》等。教育思想:行动教育。 5、张思明:数学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附属中学副校长。曾荣获"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国优秀教师""苏步青数学教育奖"一等奖、胡楚南优秀教学成果奖等荣誉。他的"中学数学建模和导学探索的教学模式"在中学数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6、张化万:特级教师,曾获"全国曾宪梓先进教师"二等奖,省优秀教研员。曾任杭州第五六届政协常委,浙江省副会长,杭州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书记兼副校长。从1981年开始语文化研究,创设"谈天说地"、"玩玩说说""科学实验作文"等新课型,倡导在书中学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注重课内积极的情感交流,实施个体、小组、班级学习形式的优化组合,创设有弹性的差异作业,教学成绩斐然。所负责的课题9次获省市教学科研奖。专著《现代小学写话与习作教学》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 7、刘彭芝:中国人民大学附中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第十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数学奥林匹克高级教练员。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

当代艺术思潮论文

淮海工学院 当代艺术思潮 课程论文 题目:后现代文化思潮对商业设计的影响班级:工设092 姓名:蒋惠娟 学号:180914 淮海工学院 年月日

评分标准: 内容原创性规范性论述水平语言 优秀独立思考成文,观点较 新,有较好原创性(约 40分)符合论文 规范(约 10分) 逻辑严谨,内 容充实(约40 分) 文笔流畅,措 辞准确(约10 分) 良好能独立完成论文(约 30分)比较合规 范(约8 分) 逻辑顺畅,内 容较丰富(约 30分) 语言流畅,无 病句(约8分) 一般无抄袭现象(约25分)有不合规 范处,但 较少(约 6分)论述具体,论 点论据分明 (约25分) 语言易懂(约 6分) 不及格出现全文或者整段完 全抄袭现象不符合论 文格式规 范 论点不明,论 据空洞,论证 混乱 语言表达混乱 得分: 表格 1 请保留此页,并另起一页开始论文。 封面格式不得改动,请统一在左侧使用订书机装订。 论文字号为小四号、行距设1.5倍。

摘要: 后现代主义在在我们设计领域已经不是个陌生的词语了,在现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于设计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对于工业设计,本文就是针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们工业设计生产的影响来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工业设计;思潮 。 1.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传统的反动,它孕育于西方现代文化的母胎中,是持有西方传统文化基因又在后工业化语境中变异而产生的“文化幽灵”对当代文化、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思潮本身并没有整齐清晰的模式和思想体系,在后现代主义的大旗下汇集着形形色色的流派、理论和假说。它是西方后工业社会中全面反叛性的思潮,它有反传统文化的一元性、整体性、中心性、纵深性、必然性、明晰性、稳定性、超越性,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标举多元性、碎片性、边缘性、平面性、随机性、模糊性、差异性和世俗性,彻底否认了传统文艺的美学追求、文化信念和叙事规则,典型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呈现出构理性、消解中小躲避崇高、零度叙事、表象拼贴、与大众文化和流的鲜明特点。 2.什么是商业设计: 商业设计为商品终端消费者服务,在满足人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又规定并改变人的消费行为和商品的销售模式,并以此为企业、品牌创造商业价值的都可以称为商业设计。 3.后现代主义的产生: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20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一个设计派的运动流派,最早出现在建筑领域,经过30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理论基础,并由建筑领域扩散到其他的设计领域尤其是工业设计。它们是西方工业文明发展到后工业时代的必然产物,都是对现代主义的批判和反思中产生出来的,是对现代主义的反动或修正。 4.商业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成为20世纪80年代流行的风格后,几乎所有的设计领域都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流向。商业设计也不例外,微建筑风格就是一批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在室内设计和家具用品的设计上出现的一种后现代主义风格,如格雷夫斯,泰格曼,詹克斯等人设计的茶具,咖啡具等,其他还有很多的产品如:椅子,钟,小壶等,这些都是这一时代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家们在商业设计领域对后现代主义的诠释。

西方政治思潮复习资料

西方政治思潮复习资料 绪论 1.政治是人们在公共领域或公共事务的名义或形式下,通过公共权力的争取、分配和运用,在协调和服务社会的同时,谋求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利益的过程。 2.政治思想:就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地站在特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立场上,对政治的本质与过程、政治形势的可能性、政治实践或行动的目的、实现目的的手段以及政治宗旨所赋予的义务等问题提出的看法。 3.政治理论或学说:是人们以合乎逻辑的方法提出的关于政治的系统理论陈述,它历史影响久远,相对稳定持久,可能一时不为更广泛的民众所知。 4. 政治思潮:政治思潮是对特定社会政治现象的反映,是一定阶级、阶层理论化的政治倾向。 5.政治思潮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它具有(历史性)、(流变性)、(多样性)和(延续性)。 6.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占主流地位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潮与学说,它是17—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产生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在当代的新发展。 7. 当代西方政治理论的热点问题: (1)国家主权(2)公民社会(3)治理。(4)善治(5)全球治理(6)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7)远程民主与协商民主(8)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9)政治评价。 8. 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的主要流派: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人权理论与思潮、法西斯主义、多元主义、精英主义、社团主义以及政治学中的行为主义思潮等 9.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特点 (1)、研究的重点由一般性的政治理论问题(如国家、政体、主权、公民等)转向了对现实的、具体的、微观的权力运用的政治过程和政策的研究。 (2)、研究主题和基本价值观的深化:自由、平等、正义、民主、主权等观念,在延续传统基础上有了新含义。 (3)、流派纷呈,具体问题上的具体主张呈现多样化的态势。

《教育学》复习重点总结

目录 《教育学》 (1) 一、选择题 (1) 二、填空题 (3) 三、名词解释 (4) 四、论述题 (6) 五、案例分析 (9)

《教育学》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 学则殆”的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 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 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 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 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 《雄辩术原理》)。比较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 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 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 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 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 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 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 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育学》。杨贤江的《新教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浅谈中国当代教育 学校:长安大学 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班级:24031001 学号:2403100132

姓名:孔晓霞 教育是立国之本,大家对教育并不陌生,教书育人,从小我们就接受着中国当代的教育。我国是一个教育历史很悠久的国家,从孔子到现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也跟着时代的步伐,不断地改革、发展、创新、完善…… 但是,就像一枚硬币一样,每个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教育的发展也是有两面的。 不可忽视,教育的发展有好的方面。 我国对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好现象。梁启超先生说过,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中国的未来,中国对教育的重视就是对中国人才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视。 为了能让更多渴望学习的孩子走进课堂,学习知识,国家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为了能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国家提供了助学贷款;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更强更好,国家大量运用资金发展教育,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一切的一切,可以看出,中国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好的重视。 而且,不光是国家这个整体,进入新的世纪以后,我们能够深刻

体会到,整个中国从家庭到社会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越来越多,尤其是家庭的投入,能看出每个家长越来越希望孩子能通过上大学实现自己年轻时代未完成的梦想。高考就成为了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提到高考,教育发展过程中不好的方面就体现了出来。 对于高考的争议,从它诞生的一天起就从未停止过。但它却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目前为止较好的人才选拔方式。高考的争议,归根结底在于中国目前人口众多,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现实。当公平和效率难以两全的时候,只能通过高考几份卷子一刀切的方式,对人才选拔一刀截断。很多人将中国与美国相对比,说美国的教育何等自由。这种对比是不公平的。中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殊国情,尚处于发展中国家,很多制度需要碰撞协调,使之与时俱进的适应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 因为高考的选拔制度,中国的初等教育被扣上了“应试教育”的大帽子,很难取掉。素质教育的提出,只是在帽顶贴上“这不是帽子”的标语,治标不治本。面对高考的压力,很多学生顾不得其他的素质,得分才是关键。管它什么兴趣不兴趣,最要紧的是要不要考。素质教育有没有也不重要,能使学生进好大学就是最大的素质教育。 我们让教育成为记忆之学,机械之学,仿佛现代教育的惟一的基本功就是背书。这是人类的悲哀,因为这样意味着我们将把代表人类未来的学生塑造成只会记诵和模仿的动物。教育远离个性,成为标准化的模具。其结果是我们的下一代一个个都不善思维,个性衰微,少年老成,随波逐流,抹杀了个性,毫无智慧可言!我们让教育脱离人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论文

中国近现代思潮研究期末考察论文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院系:社会学院 专业:历史学(师范) 班级:09(1)班 学生姓名:姜海燕

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 【摘要】:梁漱溟所提倡的孔学、儒学是用西方哲学改造过了的新孔学、新懦学。他充分肯定西方科学、民主的价值,主张对西方文化要“全盘承受”,不过“对其态度要改一改”,认为中国今天要走的路应是“以中国的态度走西方的路”。以梁漱溟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们通过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反省和“五四”反传统主义的启蒙文化思潮的检讨,复活了儒家生命精神与形上智慧,以现代意识和强烈的使命承当重建了儒家思想体系。现代新儒学既内蕴着他们自己的文化——社会理想,又对现当代中国人探寻真理、追求理想的精神生活有着一定影响。 【关键词】:梁漱溟现代新儒学社会主义儒学西方文化 【正文】: 现代新儒学,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学“道统”为己任,以服膺宋名理学为特征,力图恢复儒家传统的本体和主导地位,并以此为基础来吸纳融合西学,以谋求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在现代化条件下的出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 现代新儒学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历史必然性。历史悠久、根基深厚的中国文化,早在明末清初就开启了由传统向近、现代转化的历史闸门。但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及其所实施的野蛮的种族歧视和文化统治,使得中国文化近现代化的进程未能以自发式形态一线顺畅展开。 而近代西方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最新成就,一经产生就有着规范其他地区、国家或民族发展路向的特性。它凭借着先进的科技成就、廉价的商品、雄厚的经济实力、血与火的掠夺,将自己的生产方式、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等强制性推向全世界,用马克思的话说,就是其“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界”,“正像它使乡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业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西方的入侵及与之相伴随的近代西方文明的无情冲击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不仅破坏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秩序,还扰乱了中国人对自身文化发展路向的理性选择,使得本已迭经坎坷的中国近(现)代化进程更加步履艰难。 1840年以后,虽然儒家文化的危机一步步加深,但是作为儒家文化的捍卫者,有一部分儒者,一直没有放弃希望和努力,他们试图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政制,来挽救国家危亡。直到辛亥革命以后,伴随着西方民主政体的在中国的确立和运转,两种价值观的内在冲突越来越显现。 “五四”启蒙先贤中虽曾有人试图阐发中国文化传统之精义,探寻中西文化融汇的途径,但随着反传统呼声日烈,这种探寻在他们那里渐近销声匿迹,而几欲连根拔除式的反传统呼声则成为主潮。这种对于传统摧毁性的批判、反对、否定,并不是依据于学理,而另有其现实的社会与政治背景,它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尊孔复古逆流,特别是针对北洋军阀统治集团利用这股逆流对新思潮横加镇压而发出的逆反性抗议。 形势越来越明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秩序再也不可能在儒家伦理的基础上重新统一,儒家伦理的衰落似乎不可避免,这一情况开始让一部分儒者陷于绝望。梁漱溟的父亲梁济就是其中之一,梁济最后选择了以死捍卫自己的信念。 传统的儒家学说已不能解释自身在新时代存在的合理性,不能在新的时代为儒者们树立自信。梁漱溟是梁济的第二个儿子,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继承者。如果要坚守儒家伦理的信仰,梁漱溟必须为儒家伦理寻找新的论证。所幸的是,梁漱溟所处的时代不仅是一个混乱的时代,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教学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2014年2月26月 课程名称: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英文名称:Contemporary Western Political Trends of Thought 课号课序号:08032106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 18 周 2.课程类别:专业方向选修课 3、课程教师:华翔 4.适用对象:大三本科 5、预修课程:政治学原理、西方政治思想史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 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潮》,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澳]安德鲁·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袁久红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英]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应奇主编:《当代政治哲学名著导读》,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参考书目: [美]乔治·萨拜因(George Holland Sabine)著,[美]托马斯·索尔森(Thomas Landon Thorson)修订:《政治学说史》(上&下),邓正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加]威尔·金里卡(Will Kymlicka):《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 [美]弗里德里希·沃特金斯(Frederich Watkins):《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黄辉杨健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安东尼·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曹海军等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德]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彭强,黄晓京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美]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王寅丽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修订版),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1、什么是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与学情境中人的各种心理活动及其交互作用的运行机制和基本规律的科学。 2、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西方: 冯特桑代克 美国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于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1913—1914年发展成为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 俄国:乌申斯基于1868年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卡普杰列夫于1877年出版《教育心理学》一书。 这一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并没有形成自己的体系。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西方:①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不断扩大②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③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前苏联:①注重理论观点的探讨维果茨基《教育心理学》、布隆斯基、鲁宾斯坦②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③对西方教育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进行全面否定我国:20世纪初,出现第一本《教育实用心理学》,房东岳翻译的日本小原又一著。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50年代学习和介绍苏联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 西方:①内容日趋集中,初步形成理论体系②注重为学校教育实践服务 前苏联:①对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态度发生变化,由排斥到亲近②日趋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③注重理论方面的探讨,发展了自己的学习理论④没有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我国:("文革")中断 四.深化拓展时期(20C80年代以后) ①各理论派别分歧越来越小,东西方相互融合 ②更加注重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我国:复苏繁荣1980年,潘菽《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教育与心理发展 1、什么是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2、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 1、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2、教育必须以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为依据 3、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基本观点是什么?对学前教育有何启示?

现代西方政治思潮论文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期末考核论文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姓名: 赵思怡 学号: 201013010249 班级:思想政治教育二班

浅谈哈耶克的保守自由主义 摘要:在20世纪的意识形态争论中,最激烈的争论事围绕着自由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的争论。社会主义是计划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的捍卫者,保守自由主义者为了捍卫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和福利国家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哈耶克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他站在捍卫古典自由主义的立场上,对计划经济下的社会方方面面给予了全面的剖析和论证。 关键字:保守自由主义自发秩序自由 一,哈耶克作为保守自由主义的最大代表,对自发秩序的阐述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什么是保守自由主义?保守自由主义(Conservative liberalism)是自由主义的变体之一,结合自由价值、政策与保守主义立场。主要是指一种政治态度,其基本的特点是尊重历史传统,维护社会现状,反对激进的变革,守旧,甚至主张历史倒退。一直以来,保守主义都是对自由主义的回应,其立场随着自由主义的变化而变化。保守自由主义政党结合了自由主义政策与在社会、道德议题上较为传统的立场。他们普遍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支持者,且常定义自身为法治政党。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所倡导的政府干预和福利国家政策遭遇空前危机,各种弊端日益显现。以保守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为首的保守派在与新自由主义的论争中开始占据上风,哈耶克通过“自发秩序”来证明自由市场的内在合理性。在他看来,要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就应该尽力维护和利用自生自发的秩序,警惕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对文明的破坏。他将秩序定义为“一种事务状态,在这种状态中,各种各样的要素相互间如此相关,以至于我们可以根据对整体中某个空间或时间的认识,去形成对其余部分的正确预期,或至少有充分的机会被证明为正确的预期”,然后他将人类社会经济秩序划分为自生自发的“自发秩序”和刻意设计的“人造秩序”,前者是社会成员在相互交往中所保持的并非他们有意建构的一种行动的状态,是自由市场的真正根基和灵魂,而后者则是人为想象和建构的结果。适度的、符合法治形式的政府活动是允许的,但福利国家与计划经济却是一条指向极权和奴役的道路。而且,“大凡认为一切有效用的制度都产生于深思熟虑的设计的人,几乎必然是自由之敌”。哈耶克坚持反对那种对社会经济秩序进行整体设计和建构的做法是理性的“致命的自负”。由此他推出,有助于自发秩序生成和运转的条件是:自由、一般规则和竞争。 尽管社会中存在着诸如农场、工厂、公司、各种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人为的组织,但整个社会的的秩序则不能是人为的。理性主义构建的秩序必然是低效率的,破坏个人自由的,最终毁灭人类的文明。要想真正有效的利用理性,必须认识到理性的限度,“必须维护那个不受控制的、理性不及的领域。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应为正是由于这个领域,才是理性据以有效发挥作用的唯一环境”只有在这种每个人自由追求自身目的的自发秩序中,分散在每个人头脑中的知识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起来,进而促进人类知识和福利的增长。而且,秩序的进化最主要的是规则的自发进化,这种进化类似于人类的进化,不是出自本能,也与共同目标或利他精神没有关系,而是源于本能与理性之间的传统,学习和模仿的一种调节个人决策的、为个人追求自己目标规定自由空间的一般性规则。 二,哈耶克对自由的阐述 1、“自由”什么。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给了自由充分的定义,”在这样的状态下,社会中的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强制被减少到最低限度。“当然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当代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今天,我们利用两节课的时间到图书馆阅读了一系列与教育有关的书籍,使我们对当代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刻更清楚的认识,也使我们对教育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内容、环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今天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理论知识,还包括今后我们学习和工作必不可少的经验。 一、重视双语教学工作。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化的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学,已有相当长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涉外人才和提升国民的国际交流能力,已经提上了中国教育改革的议程。在这一需求的驱动下,双语教学又获得了新的意义,即从运用少数民族语言/汉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逐渐拓展到运用汉语/外语(主要是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通过双语教育,能在更广泛的学科领域中、在更丰富的语言层面上,扩大外语教学的范围,培养外语思维能力,拓宽外语学习环境。同时促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最终实现用外语进行思维、摄取知识、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进而使他们将来成为各个领域中既懂专业又掌握外语、能用汉语和外语两种语言进行工作的双语人才。从长远的角度看,双语教育将成为我国教育的一个新突破。 二、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从小抓起。 从小抓好德育,是面对我们目前德育教育现状、进一步增强德育成效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的德育现状不容乐观,德育的质量有所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家庭、学校还有社会。从小抓好德育工作,提高德育的质量与成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转变德育观念,健全、改革和发展德育体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完整的教育网络,改进德育工作方法。 三、直面教育公平的问题。 由于我国目前教育资源短缺,教育供给满足不了教育需求。人们收入差异的日益扩大,又使经济不平等渗透到教育领域中。现实中出现的一些畸形教育现象也迫使人们思考教育公平问题。在这样堪忧的形势下,教育公平理所当然成为我国社会教育领域十分关注的问题。对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视必将对我国未来的教育产生极其积极的作用。全面推进公平教育,贯彻好教育公平政策,不仅是我国社会进步的助推器,而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更为美好的教育前景奠定了基础。 四、尽快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 当前我国由于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够协调,教育的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低,相当一部分群众感到“上学难”、“上学贵”。社会普遍关注“上学难”、“上学贵”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解决“上学难”、“上学贵”问题是贯彻“三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