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一门涉及研究和认识人类和动物体内的生

理活动的学科。它的研究内容可以大致分为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和生物化学四大部分。其中解剖学侧重于观察动物和人类的形态结构,认识其组织的结构和各个器官的功能;生理学侧重于研究生物系统的复杂结构和活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自然界;药理学主要是研究药物作用和应用及药物与人体机体的关系;而生物化学则探究生物体中分子、细胞乃至器官这一小到大的结构,以及营养和物质交换等过程。

人体和动物的生理机能由细胞和组织结构维持。细胞是最小的生物单位,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单元。细胞的内部结构由质膜和细胞器组成,从细胞膜到细胞核等内部结构特征,都具有某些生理活动功能。同时,每一细胞内也存在众多分子,它们不断交互作用,促进微环境中物质的交换,对细胞的代谢起到调节作用。

生理学家们首先要研究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它们在维持生命的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这就需要仔细研究器官的内部结构,了解它们如何在机体内工作,以及器官细胞内的生物过程,比如氧的代谢、营养物质的吸收等等。此外,生理学家也要研究器官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器官和脏器之间的相互调节,还要研究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在机体内的作用,并研究营养物质如何作用于机体内各种器官细胞,以及这种作用如何调节机体的免疫和代谢过程等等。

此外,生理学还涉及研究动物行为。研究动物行为也有助于理解

动物性格和社会行为,以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者可以研究动物群体、动物间的相互作用、动物的繁殖行为、如何表现出对环境的反应等等,以及动物体内的生理反应机制。

所以,人体和动物的生理学是一门具有复杂性和丰富性的学科,它涵盖范围很广,开展的研究也多样。在今天的社会和医学领域,人体和动物生理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对人类和动物的身心健康发挥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应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及应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动物的生理机能的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应用。下面是其中一些主要联系和应用。 1. 解剖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对象是生物体的生理功能,而解剖学研究的是生物体的组织结构。解剖学提供了生物体内各个器官和组织的结构信息,为生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2. 细胞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细胞的功能和相互关系的学科。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是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为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提供了细胞水平的基础知识。 3. 医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医学研究中的重要分支。通过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功能,可以为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例如,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心脏的生理功能,可以对心脏病进行诊断和治疗。 4. 药理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药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药理学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则研究生物体的生理反应。结合起来,可以研究药物对生物体的影响和应用。 5. 分子生物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很多生理功能是通过分子水平的调控实现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是生物体内分子的结构和功能,为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提供了分子层面的理论基础。 6. 神经科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神经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神经科学研究的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也涉及到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两者相互交叉,可以揭示出神经系统对生物体各种生理活动的重要调控作用。 7. 运动科学: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研究的一部分是运动生理学,即研究运动对生物体产生的生理效应。运动科学是研究运动机能和适应性的学科,与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和应用不仅限于上述几个方面,还涉及到生态学、营养学、环境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些联系和应用共同推动了生物科学的发展,并为人类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是一种探究生命科学的实验技术。它包括生命体系(如人体或 动物)的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生理过程的研究。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在医学、生物化学、药理学等领域应用广泛,可用于阐明一系列生理过程,如糖代谢、蛋白质合成 和分解、细胞增殖、免疫系统的功能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 验的一些事项。 实验品种 选择实验品种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的一个重要方面。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常用的 动物种类包括小鼠、大鼠、豚鼠、兔、猪和猕猴等姐稳标准动物模型。小鼠和大鼠最常用 于实验有其原因,首先是因为小鼠和大鼠的易得性和繁殖能力。其次,小鼠和大鼠的基因 组已经被很好地研究过,因此这些动物为疾病条件下的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独特的机会。 实验条件 实验条件的设置对于获得有意义的结果至关重要。动物的生理过程非常复杂,它们会 对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这就需要特定的实验环境。例如,实验室应该保持适宜的温度和 湿度,以确保实验室中环境的一致性。此外,光照的时间和强度、饮食和水的质量、动物 容纳空间的大小以及实验室卫生状况也都需要严格控制。 实验过程 在进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前,需要制定实验计划和一份实验方案,以确保实验结 果的可重复性和准确性。需要逐一考虑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并尽可能加以控制。另外,实验中的操作技能也非常重要。例如,手术技巧、标本制备和实验技术等。通过训练 培养实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安全 在进行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时,需要非常重视安全问题。为了确保人和动物的安全,应在实验前评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应对。例如,在进行手术操作时,需 要采取最大可能的无菌措施以及避免实验过程中的并发症。同时,在动物实验过程中,应 尽最大努力减少对动物的伤害和压力。 结语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是研究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获得稳定、可重复、准 确的实验结果,需要注意选择实验品种、设置实验条件、制定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技巧和 注意安全问题。这些因素都是实验结果的保证,也为人们探索世界的奥秘提供了工具。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动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内环境:多细胞生物是在空气或水的外环境包围中生存,而活细胞绝大部分都不直接暴露在外界中,而是生活在一个充满液体的内环境中。 2.稳态:内环境条件的要求十分严格,内环境各种理化因素的相对稳定是高等动物生存的必要条件。 3.正反馈:如果生理过程中的终产物或结果加速或加强某一反应的进程,使其到达反应过程的极端或结束这一进程,这种现象叫做正反馈。 4.单纯扩散:是指物质分子(离子)遵循单纯的物理学定律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的现象。 5.胞吞(入胞):是指某些物质团块或分子与细胞膜接触,接触部位的质膜内陷向内卷曲将该物质包被,然后出现膜结构的融合和断裂,是物质团块或分子连同包被他的质膜一起进入胞质中形成胞饮泡的过程。 6.化学门控通道:直接受化学分子的控制,细胞膜电位的变化对他们没有直接影响。 7.电压门控通道:分子结构中存在若干对跨膜电位变化敏感的基团。 8.静息电位:细胞在没有受到外来刺激时,即处于静息状态下的细胞膜内外侧所存在的电位差。 9.极化:对于基体中的大多数细胞来说,只要处于静息状态维持正常的新陈代谢,其膜电位总是稳定在一定的水平,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 10.除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过程。 11.超射(反极化):膜电位发生反转的部分。 12.复极化:膜又迅速恢复到原先的静息电位水平。 13.反应:由刺激而引起的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成为反应。 14.兴奋:又刺激而引起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15.阈强度:刚能引起组织兴奋的临界刺激强度。 16.阈上刺激:高于阈强度的刺激(有效地) 17.阈下刺激:低于阈强度的刺激,即不能引起兴奋。 18.阈值可作为衡量细胞或组织兴奋性的指标,阈强度越低则表明组织越易被兴奋,即兴奋性越高,反之,阈强度越高意味着兴奋性越低。 19.绝对不应期:当一个细胞处于绝对不应期时,无论给与第二次刺激的强度有多大,细胞不会产生第二个动作电位。这种状态称为绝对不应期。 20.相对不应期:膜的兴奋性逐渐上升,但仍低于原水平,需用比正常阈值强的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21.神经传导:动作电位在神经纤维中的扩布,简称神经传导。 22.局部电流学说:在传导过程中,膜的每一部分都是在局部电流的作用下,重新发动一次兴奋。 23.突触: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相连的细胞间在结构并无直接的联系。(电突触、化学突触) 24.量子释放:包含在一个囊泡中的ACh的数量,称为量子。以囊泡为单位进行释放,称为量子释放。 25.神经调质:化学信使在调节神经递质释放和突触反应效能中发挥作用。

人体及动物生理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反射:是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反射的概念首先由法国哲学家笛卡尔1595-1650提出)。 2.后放现象:中枢兴奋都由刺激引起,但当刺激的作用停止后,中枢兴奋并不立即消失,反射常会延续一段时间。 3.锥体系:指由大脑皮质发出并经延髓锥体而后行达脊髓的传导束。即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干束。 4.氧离曲线:表示血氧饱和度和氧分压关系的曲线,呈“S”形。 5.吸收:经过消化后的食物、水、盐等,透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6.呼吸商:生理学上把机体在单位时间内CO2排出量与耗氧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简称RQ)。 7.排泄:是指动物体将体内代谢终产物、多余物质、进入体内的药物或毒物等排出体外的过程。 8.激素:由动物的内分泌腺或散在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高效能的生物活性物质,经组织液或血液传递而发挥其调节作用,这种化学物质称为激素。 9.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神经元轴突末梢兴奋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结合,使离子通道开放,使突触后膜对Na+、K+、Cl-尤其是Na+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的电位变化(局部去极化)。 10.感受器:指分布在动物体内外的能感受内外环境变化刺激的特殊生物换能装置。 11.刺激:生理学上将能引起机体细胞、组织、器官或整体的活动状态发生变化的任何环境变化因子通称为刺激。 12.特异性投射系统:从机体各种感受器发出的神经冲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由固定的感觉传导路,集中到达丘脑的一定神经核(嗅觉除外),由此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各感觉区,产生特定感觉。这种传导系统叫做特异性投射系统。 13.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 14.血氧饱和度:Hb氧含量与氧容量的百分比。 15.胃排空:食物从胃进入小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16.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叫做该物质的氧热价。17.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或膜电位。18.肌紧张:是指缓慢地持续牵拉肌腱时所发生的牵张反射。即被牵拉的肌肉发生缓慢而持久的收缩,以阻止被拉长。 19.中枢递质:是指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末梢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它能作用于支配的神经元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受体,从而完成信息传递功能。 20.学习:是指人和动物通过获取经验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程。 二、填空 1.生命现象的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长与生殖。 2.哺乳动物的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等三类组成。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是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动脉管壁顺应性,循环血量等五种。 4.胃液中的盐酸是由胃腺的壁细胞分泌的。 5.动物的呼吸过程由外呼吸_,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和内呼吸等三个连续的环节组成。6.人体处于安静状态的主要产热器官是肝,而运动时的产热器官是骨骼肌。 7.脊椎动物的肾产要由肾单位构成的,而每个肾单位包括一个肾小体和与之相连的肾小管。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α运动r-环路。其意义是使肌肉维持持续收缩状态。 CO 2量与吸入的O 2 量的比值。 0.1秒)才传向心室,故称为房-延搁,从而保证心房与心室先后有序的活动 ,有利于心泵血机能的实现。 1、2、3秒末呼出的气量所占肺活量的百分比,分别 ,又称用力呼气量。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分泌 Na+通道突然大量开放并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水平(或数值)。 Ach与终板膜nAch受体结合,引起终板膜而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 RBC、WBC和Pt)后的液体部分;血清则是血液凝固后从 PH值、温度等)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稳 60mv这段时间(约200—300ms),任何刺激都不能引 =(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管壁重吸收(回流)入血液。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Hb氧饱和度。 95%在回肠末端吸收入血,再经门静脉回到肝内组成胆汁, -肝循环。 180mg/100mL时,尿中即出现葡萄糖,说明该血糖浓度为肾排泄葡萄糖的阈 H+入小管液的同时,伴有Na+从小管液逆向转运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的+-Na+交换。 K+的同时,与Na+的主动重吸收相关联,即分泌1个K+就重吸收1 K+-Na+交换。 Na+通透性↑,Na+内流而导致膜的去极化。 其中一个刺激可发生条件反射,另外一个刺激不发生条件反射, 。 在大脑皮南某一局限区域可记录到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

PO 2↓,PCO 2 ↑不利于肺气体交换;其次,因无效腔的存在,潮气量和呼吸频率的变化对每分肺泡通气量的影响不同;浅而快的呼吸其肺泡通气量小于深而慢的呼吸,导致通气/血流比值降低和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因此, 时,尿液将减少。其机制为:a.体循环BP↓使减压反射减弱,交感神经兴奋,肾小球入球小动脉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 少;b.血压下降,血容量相对不足,视上核合成和释放ADH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多;c.血压下降,肾素-Ang-醛固酮系统活动增强,肾上腺皮质球状带细胞分泌醛固酮增加,促进肾保 G蛋白的介导改变膜内效 CAMP、IP3和DG ACTH和糖皮质激素水平上升,并从以下三方面调节机体适应能力:a.代谢中能保持葡萄糖对重要器官的供应。b.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允许作用),使血管张力上升以维持血压的稳定c.由应激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对机体的损害;上述反应称为应激反应。 兴奋性上升,机体警觉性提高,反应灵敏;②心率、心缩力↑,使心输出量增加,血液循环加快;③内脏血管收缩,肌肉血管舒张血流量↑,血液重新分配,保证重要器官的血供;④血糖升高,血中游离脂肪酸增加,有利于机体能量的供给;⑤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肺通气量↑;上述反应称为应急反应。 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的刺激相同;但应激反应以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活动为主,而应急反应则是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系统活动为主。机体受到应激刺激时,同时引起应激反应和应急反应,两者相 答:静息电位系指细胞在末受刺激的静息状态下,膜两侧存在内负外正的电位差。 产生机制:RP的产生是以细胞膜的选择性通透和膜两侧Na+和K+离子的不均匀分布为基础的;细胞膜内K+的通透性大,从而导致K+大量外流形成K+电-化学平衡,故RP接近E K+ 。 动作电位是指细胞受到一有效刺激后,在RP的基础上,在膜两侧所产生的快速、可逆、可扩布的电位变化。产生机制:去极化(相):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大量Na+内流形成;超射(锋)值:Na+点-化学Na+ (相):电压门控K+通道开放,大量K+外流形成;细胞兴奋的恢复:Na+-K+泵(生 ,而复极化过程复杂,持续时间较长(达200—300ms);其AP可分为0、1、2、3、4五个时期。 AP各时期(时相)产生的离子机制:去极化期(0期):膜电位由-90mv→+30mv;机制:刺激使膜去极化达TP水平,快Na+通道大量开放,Na+快速大量内流所致。 复极化期:1期(快速复极初期):膜电位由+30mv↓至Omv左右;机制:Na+内流停止,K+—过性短暂外流所致。2期(平台期):膜电位停滞于Omv左右水平;机制:Ca2+缓慢内流与K+缓慢外流,两者所负载的正电荷量相当所致。3期:(快速复极末期):膜电位由Omv迅速下降至—90mv水平;机制:Ca2+内流停止,K+外流逐渐增加所致。4期:(静息期):膜电位恢复并稳定在—90mv水平;机制:通过Na2+-K+泵2+2+ 电传递的过程:躯体运动神经兴奋(产生AP)→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突触小泡前移与接头前膜融合→突触小泡破裂释放Ach(量子式释放)→Ach扩散至终板膜与nAch受体(α亚单位)结合→终板膜上化学门控Na2+通道开放→Na2+内流>K+外流→终板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并以电紧张方式扩布至邻近肌膜→肌膜去极化达阈电位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一.呼吸系统(肺活量呼吸量肺如何实现换气胸内压呼吸)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胸内压胸膜腔内的压力 胸内压的形成:以胸膜腔密闭且含浆液为条件 胸廓生长>肺生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胸内负压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意义:反映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 时间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以最快速度呼气,第1、2、3秒末呼出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 肺换气过程:肺泡与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影响因素:呼吸膜厚度改变肺纤维化、肺水肿时增厚 肾小球滤过是指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肾小球滤过膜而进入肾小囊腔形成肾小球滤液(即原尿)的过程。 取决于:(一)、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二)有效滤过压(三)肾血浆流量 重吸收: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影响因素:(一)小管液溶质浓度(二)抗利尿激素(三)醛固酮 渗透性利尿:通过提高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来达到利尿消肿目的的利尿方式。如:甘露醇,糖尿病患者. 球-管平衡 ●定义:是指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小管都是定比重吸收,其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65~67%左右(即重吸收百分率为65~67%)的现象。 ●生理意义:使尿中排出的溶质和水不致因肾小球滤过率的增减而出现大幅度的变动。内分泌(糖皮质激素概念及其作用肾上腺皮质两个应激糖分泌质分泌神经分泌) 糖皮质激素: (1)物质代谢 1)糖代谢:促进糖异生,升高血 糖;又有抗胰岛素作用; 2)蛋白质:促进肝外组织蛋白质 分解,分泌过多时,促进 1)促进糖异生,抑制外周组织对糖利用,使血糖升高。促进蛋白质分解。促进脂肪分解。(2)弱的保钠、排钾、排水作用。 (3)因可提高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并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因而是维持正常血压所必需的 4)促进骨髓造血,使红细胞、血小板增加;促进附壁中性白细胞进入循环;抑制淋巴细胞生成并促进其破坏。 (5)在应激反应中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适应能力。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知识点重点总结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知识点重点总结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动物生命活动的基础科学,主要内容 包括生物体的组成和结构、生物体内外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体内部不同 组织器官的功能和相互协调,以及不同环境对生物体生理活动的影响等。 以下是对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1.细胞生理学: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单元,细胞内的生理过程是 构成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基础。细胞生理学涉及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 胞内各种物质的代谢过程,如物质的吸收、运输、分解、合成及排泄等。 2.神经生理学:神经生理学研究神经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以及 神经系统对生物体内外环境的感知和信息传递过程。它包括神经元的结构 和功能、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播,以及神经递质的合成、释放和作用等。 3.消化生理学:消化生理学研究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消化器 官的构造、消化过程中的机械和化学消化,以及消化吸收产物的运输和利 用等。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口腔、食管、胃、肠道和胰腺等。 4.呼吸生理学:呼吸生理学研究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气体交换、呼吸运动和呼吸对酸碱平衡的调节等。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鼻腔、喉部、气管、支气管和肺等。 5.循环生理学:循环生理学研究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心血管 系统中血液的运输、心脏的收缩和舒张、血液压力的调节等。循环系统的 主要器官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6.泌尿生理学:泌尿生理学研究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尿液的 形成和排泄、血液滤过和再吸收等。泌尿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肾脏、尿道 和膀胱等。

7.内分泌生理学:内分泌生理学研究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激素对器官和组织的调节作用。内分泌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胰岛、肾上腺和生殖腺等。 8.生殖生理学:生殖生理学研究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生殖细胞的形成和生殖能力的调节等。生殖系统的主要器官包括男性的睾丸、附睾、射精道和阴茎,女性的卵巢、输卵管、子宫和阴道等。 9.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生物体的影响,以及运动对心血管、呼吸、肌肉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的调节作用。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包括运动的能量消耗、骨骼肌的收缩过程和产热、运动后身体恢复等。 10.感觉生理学:感觉生理学研究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和传导过程,以及感觉信息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处理和解释。感觉系统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 11.免疫生理学:免疫生理学研究机体抵抗外界病原体和异物入侵的机制,以及免疫系统对疾病的调节和治疗中的作用。免疫系统包括先天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两个层次,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两种方式。 以上是人体及动物生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概括总结。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研究可以揭示生物体内部的各种生理过程,为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和疾病的研究提供基础。

动物生理学的发展及应用

动物生理学的发展及应用 动物生理学是研究动物生命活动的一门学科,它是生物学、医学、农业、畜牧业等相关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拓展,动物生理学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一、动物生理学的历史 动物生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人开始关注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他们希望用理性的思维和观察来解释生命和运动。公元前4世纪,希波克拉底就把发热视为身体的正常反应,认为人类通过自身的力量来治愈疾病,从而揭示了生理学的原始形态。 公元17世纪起,研究动物的生理学逐渐成为主要领域。荷兰物理学家阿纳托米在1651年提出了神经生理学的理论,英国医生哈维发现了血液的循环,法国科学家拉瓦锡发现了肝脏和胰腺的分泌物质,这都开创了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时代。随着实验仪器的改进,生物学家们开始能够观察和记录动物的各种生理活动,例如呼吸、心跳、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功能。 二、动物生理学的发展 1. 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进展 进入20世纪初,动物生理学逐渐向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发展。生物化学家与分子生物学家可以分离、鉴定和分析动物

生物体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结构和功能,并且了解它们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成果为人类在发现和了解细胞生物化学作用和分子生物学基础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在20世纪后半叶,遗传学进步迅速,科学家们考虑了遗传编码和相互关系,从而引领了生物学新的方向。特别是在研究人体染色体上中心的人类基因计划中,动物生理学在发现人类身体构造和生理特征上起到了很大、值得宝贵的作用。 2. 神经科学的进展 神经科学是现代动物生理学中最重要的子领域之一。20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对神经系统有了深入的研究,从而探讨了动物的认知能力和行为。消化神经系统的工作原理、神经元的功能原理、神经网络的作用原理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 3. 免疫学的进展 免疫学是生物学领域最新的一个分支。免疫学研究从生物防御过程中获得了启示,开展了许多抗原及免疫系统反应的研究。免疫学家的研究也为动物配种和诱发同种异体宿主反应等一些常见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三、动物生理学的应用 动物生理学的研究成果在很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综合性实验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 骨骼肌收缩特性和收缩形式 实验学时: 6 学时 实验类型:(综合) 每组人数: 3 人/组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对蛙类进行解剖、制备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电磁刺激标本坐骨神经等实验操作,来学习骨骼肌的生理特性,以达到以下目的: 1.学习蛙类动物单毁髓和双毁髓的方法; 2.学习和掌握制备蛙类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方法; 3.观察刺激强度和肌肉收缩反映的关系; 4.观察骨骼肌单收缩过程; 5.观察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形式之间的关系,理解形成复合收缩与强直收缩条件。 6.学习多通道生理信号采集系统的使用。 通过以上学习使学生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形成较强的团结协作意识、建立初步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

蛙类的一些基本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与温血动物相近似,而其离体组织所需的生活条件比较简单,易于控制和掌握。因此在实验中常用蟾蜍或蛙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来观察兴奋性、兴奋过程、刺激的一些规律以及骨骼肌的收缩及其特点等。故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的制备是生理学实验的一项基本操作技术。 肌肉兴奋的外在表现是收缩。给肌肉一个有效刺激,肌肉将发生一次收缩,称为单收缩。单收缩一般要经历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三个过程。 使用相继的两个有效刺激作用于肌肉,如果相继的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大于该肌肉单收缩的全部时间,则出现波形互相分开的两个单收缩;逐渐缩短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使第二个刺激落在第一个收缩的舒张期,从而引起两个单收缩的复合,即舒张期复合收缩;再缩短两个刺激的间隔时间,使第二个刺激落在前一个收缩的收缩期或缩短期,此时前后两个单收缩也会复合起来,形成一个收缩幅度比较高的收缩波形,称为收缩期复合收缩。 如果将一串有效刺激加于肌肉,可因刺激频率不同呈现不同的收缩波形。如果频率很低,即两个刺激的间隔很大,则出现一连串单收缩;逐渐增大刺激频率,若每两个刺激的间隔长于单收缩的收缩期而又短于其全部历时时,则出现相邻两个波形不同程度的复合,其曲线特点呈锯齿状,即为不完全强直收缩;再继续加大刺激频率,则肌肉处于完全、持续的收缩状态,看不出单收缩的舒张期的痕迹,此即完全强直收缩。强直收缩的幅度大于同样刺激条件下单收缩的幅度,而且在一定范围内随刺激频率的增大,收缩高度也增大。正常机体在自然状态下的肌肉收缩,几乎都是完全强直收缩。 本实验通过解剖蛙类动物,制作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固定刺激的其它参数,仅改变刺激频率的方法描记各种收缩形式,从而揭示刺激频率与肌肉收缩形式之间的关系,涵盖了动物学、解剖学、生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点。 三、实验方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学大纲(含课程思政元素)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中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英文):Human and Animal Physiology 课程代码:09S1124B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课程学时:32 课程学分:3 先修课程:动物生物学、生物化学等 选用教材: 1.《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8。 参考书目: 1.《细胞生物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8,2。 2.《动物生理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2。 二、课程简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是研究人体及动物机体基本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生物信息学专业核心课。通过《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体及动物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包括行为、各器官系统、细胞及其组成物质分子在内的活动变化与机制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了解《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的理论在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中的作用;了解《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和其它相关学科间的相互关系及该学科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生物科学、生物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打下初步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以下知识、技能和素养。 1.知识目标:掌握人体及动物各系统、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及其发生的过程,掌握主要生理功能的调节机制;从整合生理学的角度理解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功能联系;理解体内外环境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以及组织器官和整体动物对体内外环境变化的应答反应;理解环境-动物体-器官系统之间的内在联系;了解农畜各项生理功能对其生长、发育、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教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概述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程是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以阐述人体及高等动物的基本生理为主,并按照人体的系统分类划分章节。 生理学主要研究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所表现出的生命活动现象或生理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内在机制的一门科学。根据某种生命活动现象探讨其内在的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乃至分子水平的过程,或通过研究获得的分子或细胞水平结果阐述普遍存在的生命活动现象是生理学课程的重要特征。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任何生理机制的阐明都以实验结果为依据。因此,生理学具有严格的客观性和良好的逻辑性。 根据人体的系统分类,课程从神经和肌肉的一般生理入手,首先阐明可兴奋细胞的一般生理活动过程及特性,为掌握和了解后面章节各系统的功能和功能调节打下基础。然后以人体的九大系统(除了运动系统外)为主线,按照神经系统、感觉器官、血液、循环、呼吸、消化(能量代谢和体温调节)、排泄、生殖的次序进行阐述。

学习建议: 1、生命活动过程和机理的统一。学习生理学,首先要 了解有哪些生命活动过程或现象,如血液流动、心 脏跳动、呼气与吸气过程、消化与吸收过程、尿的 形成与排泄过程等,同时,也要了解产生这些过程 的内在机制。 2、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其机制的阐明都依赖于 科学研究的结果,了解各种机制阐明的过程、实验 背景及依据很重要,可以多阅读一些参考书。不仅 有助于了解生理学的发展进程,也有助于培养自己 的科学思维。 3、对初学者而言,较难抓住生理学的重点内容。每章 的思考题将围绕各章的重点内容及重要概念提出, 希望同学认真思考与复习。 主要参考书 1、《生理学》第五版,姚泰等编,2001、人民卫 生出版社。 2、《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李仁德等编,2002、高 等教育出版社。 3、《神经科学原理》,韩济生等编,2000、北京医科 大学出版社。 网络资源:https://www.360docs.net/doc/d819205257.html,/0505/ https://www.360docs.net/doc/d819205257.html,/JINGPIN/SLX/

最最全的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1.极化:细胞处于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内外存在电位差的现象 2.除极化:将膜极化状态变小的过程 3.超极化:将膜极化过程变大的过程 4.反极化:膜电位发生反转的变化 5.复极化:膜电位由正值恢复到静息电位的现象 6.阈电位:能引起除极化的最低电位 7.阈刺激:达到阈强度的能与细胞产生过动作电位的有效刺激 8.阈下总合;几个与下刺激叠加在一起 9.极性法则:用直流电刺激可兴奋组织,只在通电与断电的时刻产生一次兴奋,在通电时, 兴奋发生在阴极;断电时,兴奋发生在阳极 10.反射: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11.时间总和:不同时间产生的输入信号到达同一个细胞引起细胞兴奋或兴奋改变的现象 12.空间总和:来源不同的传入信号在同一时间到达一个细胞引起细胞的兴奋或兴奋型改变 现象 13.突触前抑制:通过轴突末梢兴奋而抑制另一个突出前膜的递质释放,从而使突触后神经 元呈现出抑制性效应(在形成突触前抑制的三个神经元之间,有一个轴-轴突触式去极化抑制,不是超极化抑制) 14.突触后抑制:突出前膜释放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改变了K+和Ca+的通透性,造成突 触后膜超极化,电位原远离阈电位,导致突触后神经元呈现抑制性效应 15.自发放电:脑电图是一种自发的感受器,感觉通路在没有受到刺激下引起的放电。 16.睡眠时相:慢波睡眠和快波睡眠(异相睡眠)。 17.慢波睡眠的四个时期:入睡期,浅睡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 18.睡眠时相的转换:慢波睡眠→异相睡眠→慢波睡眠→异相睡眠 19.优势半球:语言功能占优势的半球(大部分都是左侧优于右侧) 20.踩钉子:当踩到钉子,会迅速抬脚,这是一个脊髓反射——屈肌反射,然后有浅感觉的 反应。 21.膝跳反射:迅速引起踢腿动作,这是一个牵张反射,然后是深感觉通路。 22.激素:内分泌腺或内分泌细胞的高效能生物活性物质 23.内分泌:由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局部扩散,又反过来作用于分泌细胞,发生反馈作用 24.旁分泌途径:内分泌细胞分泌冯激素通过细胞间液体散到邻近的靶细胞 25.神经分泌途径:神经细胞通过产生传导冲动或合成释放激素的作用于另一细胞的途径 26.激素的作用特征:信息传递作用、相对特异性、高效能生物放大作用、激素间相互影响 作用 27.电紧张电位:阈下弱刺激所引起的膜电位变化 28.局部电位:阈下刺激在受刺激的膜的局部引起的一个较小的去极化反应 29.动作电位:如果给细胞膜一个较强的刺激,细胞膜将产生一个短暂、快速的膜电位变化 30.终板电位:终板膜上产生的局部去极化电位,可随乙酰胆碱释放增加而产生等级行变化 31.微终板电位:未受刺激的肌细胞膜存在一种自发的,小的去极化电变化,这种来自于终 板区的电位称微终板电位。 32.量子释放:以小泡为单位的倾囊释放,以囊泡为单位进行的释放 33.后放:刺激停止,反射并没有停止,是中枢兴奋的后放 34.脊休克:与高位中枢离断的脊髓,断面以下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 35.自发脑电活动:在无明显感觉刺激下,大脑皮层经常自发产生的节律性电位变化 36.诱发电位:在感觉冲动传入的刺激下,在大脑皮层某一局限区域记录出的波形较为固定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课程思政建设案例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作为承载思政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要求大学教师不失时机的向学生渗透德育,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书育人有机结合,适应现代教育教育教学发展,接下来我将以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为例,总结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 一、具体实施过程 (一)教学大纲中加入德育目标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实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教学大纲中的第一部分为实验目的,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再此基础上,通过挖掘思政元素,引入德育目标,即:要求学生正确处理实验动物,善待实验动物,注意实验室的安全,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有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精神,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和职业素养。 (二)实验原理解读及课程思政挖掘 本实验的实验原理为期前收缩也有一个有效不应期,因而在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个较长的心室舒张期,成代偿间歇。可以引导学生将实验原理讲清楚,并理解透彻,同时教育学生我们的工作学习也是如此,也是需要适当的休息、合理的安排才能够激发更多的潜力和热情。 (三)实验前的准备采用微视频教学方式结合思政教育 首先在实验前2-3天让学生观看微视频进行课前预习,同时为培养学生实验前准备的能力,这些实验耗材和试剂以及仪器的安装、软件的使用都要求学生提前一周准备好,学会仪器和软件的使用等,并搜集相关资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验操作技能的意识、思想,边学习边思考,提高提出问题并

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过程中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方式结合思政教育 摒弃老师全部讲解的方式,在正式实验课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个任务进行讲解,教师通过提问或补充的方式引导学生将实验原理及过程讲清楚,推动学生课前和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 处理实验动物(例如牛蛙)时,通过示范和讲解,强调生命平等、尊重生命,培养学生对生命的敬畏意识,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有一颗仁爱之心,在试验过程中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切实保护动物的基本权利,培养出具备人文情怀和文明素养的学生。 通过3-5人一个小组,完成整个实验操作,同学们要分组分角色开展,有双毁髓师、主刀手、保定师、仪器操作师和助手等,不同角色各司其职,密切配合,最终才能确保试验的顺利进行,在短时间内获得理想结果,培养学生严谨、规范、团结协作、守规矩的良好作风。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有结果不太理想时,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团队分析试验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强调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同时进行结果描述或分析时要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敢于担当。 通过整个实验操作不仅让学生理解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的原理和规律,而且让学生掌握科学为人类造福的成就感,同时感受到服务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端正自身的人生价值观,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为社会做贡献。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在实验前给每个组分一个小的垃圾袋或废液缸,每组的每个成员有义务进行垃圾分类,等实验结束后,再清洗用过的烧杯等,清洗干净的耗材归位,以及将实验台面擦拭干净,培养学生的生物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陕西理工大学

第一章测试 1.生理学的研究任务是阐明() A:机体正常功能活动的规律 B:机体化学变化 C:机体物理变化 D:机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答案:A 2.组织对刺激发生反应的基本表现形式是() A:肌肉收缩 B:兴奋或抑制 C:神经反射 D:机械变化 答案:B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 A:负反馈调节 B:反射 C:反应 D:适应 答案:B 4.体液调节中起最主要作用的是() A:激素 B:代谢产物 C:血液 D:细胞外液 答案:A 5.在自动控制系统中,从受控部分到达控制部分的信息称为() A:参考信息 B:反馈信息 C:偏差信息 D:控制信息 答案:B 6.下列生理过程中,属于负反馈调节的是() A:血液凝固 B:排便反射 C:排尿反射 D:减压反射 答案:D 7.维持机体稳态的重要调节过程是() A:负反馈调节 B:正反馈调节

C:体液调节 D:神经调节 答案:A 第二章测试 1.下列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是() A:肾小管重吸收水 B:二氧化碳排出细胞 C:肾小管重吸收尿素 D:肾小管重吸收氨基酸 答案:D 2.下列哪种物质几乎全部分布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外层() A:磷脂酰胆碱 B:磷脂酰丝氨酸 C:磷脂酰肌醇 D:胆固醇 答案:A 3.第二信使的化学本质是() A:RNA B:DNA C:糖蛋白 D:小分子物质 答案:D 4.逐渐增加细胞外液中的K+浓度,静息电位将() A:逐渐减小 B:逐渐增大 C:先增大后减小 D:不变 答案:A 5.神经-肌肉接头传递被箭毒阻断后,即使动作电位到达神经末梢也不能发生 () A:钙离子流入接头前膜胞质内 B:接头后膜的去极化 C:神经递质由接头前膜释放 D:接头前膜的去极化 答案:B 第三章测试 1.有髓神经纤维比无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快是因为前者纤维粗,阻抗小。 A:对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总结

各章知识总结 第一章绪论 1.生理学4个水平上的研究: (1)细胞和分子水平 (2)组织和器官水平 (3)系统水平 (4)整体水平 2.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及特点: (1)神经调节 ①机制:由神经系统的活动从而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基本方式是反射,即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实现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②特点:迅速而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限,持续时间较短. (2)体液调节: ①机制:机体的某些细胞能产生某些特异性的化学物质,经血液循环运输调节全身各处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其调节方式是激素. ②特点:效应出现缓慢,作用部位较广泛,持续时间较长. (3)自身调节: ①机制:体内、外环境变化时,局部的细胞、组织、器官本身自动发生的适应性反应。 ②特点:作用精确,作用部位较局部,有利于维持机体细胞自稳态.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通讯 1.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简单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 (2)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 ①主动运输: A.原发性主动转运: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 B.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 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 ②被动运输 A.经载体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 B.经通道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 (3)胞吞和胞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 2.细胞间通讯和信号传导的类型: (1)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①cAMP-PKA途径 ②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 (2)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习题答案人体及动物生理学课后题答案第二章和第三章 第二章细胞膜动力学和跨膜信号转导 1.哪些因素影响可通透细胞膜两侧溶质的流动? ①脂溶性越高,扩散通量越大。 ②易化扩散:膜两侧的浓度梯度或电势差。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载体的数量,载体越多,运输量 越大;竞争性抑制物质,抑制物质越少,运输量越大。 ③原发性主动转运:能量的供应,离子泵的多少。 ④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浓度的梯度,转运 ①单纯扩散:膜两侧物质的浓度梯度和物质的脂溶性。浓度梯度越大蛋白的数量。 ⑤胞膜窖胞吮和受体介导式胞吞:受体的数量,ATP的供应。 ⑥胞吐:钙浓度的变化。 2.离子跨膜扩散有哪些主要方式? ①易化扩散:有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向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转运,不需要能量,需要通道蛋白介导。 如:钾离子通道、钠离子通道等。

②原发性主动转运:由低浓度或低电势一侧向高浓度或高电势一侧转运,需要能量的供应,需要转运 蛋白的介导。如:钠钾泵。 ③继发性主动转运:离子顺浓度梯度形成的能量供其他物质的跨膜转运。需要转运蛋白参与。3.阐述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易化扩散: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转运过程中需要转运蛋白的介导,通过蛋白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不需要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过程。 由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特同性、饱和现象和合作性抑制。 由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速度快。 ②主动转运: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由转运蛋白介导,需要消耗能量。 原发性主动转运:由ATP直接提供能量,经由过程蛋白质的构象或构型改变实现物质的转运。如:NA-K泵。 继发性主动转运:由离子顺浓度或电位梯度产生的能量供其他物质逆浓度的转运,直接地消耗ATP。如:NA-葡萄糖。 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 前者直接使用ATP的能量,后者间接使用ATP。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