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课时分层作业6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2

课时分层作业(六)

(建议用时:3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卵原细胞内含有Aa、Bb两对同源染色体,已知此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Ab,则其产生的3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分别为() A.AB、Ab、Ab B.Aa、Bb、AB

C.Ab、aB、ab D.Ab、aB、aB

D[由卵细胞的染色体组成为Ab,推知次级卵母细胞形成的极体的染色体组成为Ab;第一极体形成的两个极体的染色体组成均为aB,因此D选项正确。] 2.下列材料中,最适合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是()

A.蚕豆的花药B.成熟花粉粒

C.蚕豆的根尖D.马蛔虫的受精卵

A[蚕豆的根尖细胞和马蛔虫的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不能作为观察减数分裂的材料。成熟花粉粒已经完成了减数分裂过程。]

3.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能保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稳定,是由于有() A.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B.有丝分裂和受精作用

C.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无丝分裂和有丝分裂

C[减数分裂使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一半,而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

4.下列关于受精作用及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A.精卵相互识别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

B.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的DNA

C.使后代产生不同于双亲的变异

D.后代继承了双亲的全部遗传性状

C[精卵融合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相互识别依赖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A错误。后代从双亲各获得一半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而后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全部来自母方,B错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后代具有更大的变异性,C正确。精子和卵细胞分别只有父方和母方细胞核中遗传物质的一半,后代不可能继承双亲的全部遗传性状,D错误。]

5.下列关于高等动物的卵细胞、精子以及受精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A.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

B.卵细胞、精子彼此结合的机会相等,因为它们的数量相等

C.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并不相等,因为一次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

D.精卵的随机结合与有性生殖后代的多样性无关

A[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因此进入卵细胞并与之融合的精子几乎不携带细胞质,A正确;精子的数目远远多于卵细胞,B错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并随机移向两极,因此等位基因进入卵细胞的机会相等,C错误;精卵的随机结合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之一,D错误。]

6.人的卵细胞比精子大得多,这是因为()

A.卵细胞含有更多的染色体

B.形成合子时卵细胞起主导作用

C.卵细胞为受精卵的发育贮存营养物质

D.卵细胞中含有大量的遗传物质

C[受精时,精子只有头部进入卵细胞,两者的细胞核融合后形成受精卵。在受精卵的发育初期,受精卵主要依靠卵细胞内的营养物质进行分裂和生长,所以卵细胞的体积比较大,故选C。]

7.果蝇的受精卵有8条染色体,其中4条来自母本,4条来自父本。当受精卵发育成成虫,成虫又开始产生配子时,下面关于其中一个配子中染色体情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A.4条来自父本或4条来自母本

B.2条来自父本,2条来自母本

C.1条来自一个亲本,另3条来自另一个亲本

D.以上情况都有可能

D[受精卵发育成的成虫,其性母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既有来自父本的也有来自母本的,在进行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因此A、B、C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8.1个有3对同源染色体AaBbCc(A和a、B和b、C和c表示同源染色体,

下同)的卵原细胞实际能产生几种类型的卵细胞?1个有3对同源染色体AaBbCc 的精原细胞实际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1个体细胞中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AaBbCc)的生物体实际能产生几种类型的精子?(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

A.1,2,8B.1,2,3

C.3,3,3 D.2,2,8

A[1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只能产生1个卵细胞;1个精原细胞能产生4个精子,如果不考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这4个精子两两相同,有2种类型;1个体细胞中具有3对同源染色体的生物体,由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能产生23种类型的精子,即8种。]

9.下图表示在不同生命活动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的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过程可以发生交叉互换

B.b过程没有染色单体

C.c过程为着丝点分裂导致

D.d过程没有同源染色体

A[图中a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在同源染色体联会后,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可以发生交叉互换,A正确;b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在着丝点没有分裂前,仍有染色单体,B错误;c过程发生受精作用,精子与卵细胞结合,使染色体数目加倍,C错误;d表示有丝分裂过程,该过程中始终存在同源染色体,D错误。] 10.下列关于“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

A.用红色橡皮泥和黄色橡皮泥制作的两种染色体分别表示来自不同亲本

B.将两条颜色、长度相同的染色单体中部用同种颜色的小块橡皮泥粘起来,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点

C.演示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最少需要红色橡皮泥和黄色橡皮泥制作的染色体各一条

D.该活动能模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C[该实验中,红色和黄色橡皮泥制作的两种染色体分别表示来自不同的亲本,A正确。两条颜色、长度相同的染色体中部用同种颜色的小块橡皮泥粘起来,代表一条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小块橡皮泥代表着丝点,B正确。减数分裂过程中,为演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至少需要用橡皮泥先制作2条黄色和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再用同样的方法制作2条黄色和2条红色的染色单体,但比上一次制作的长一些,C错误。可将代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橡皮泥互换一部分,来模拟交叉互换现象,D正确。] 11.如图表示细胞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核DNA含量的变化,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段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b段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过程。

(2)L→M核DNA含量比KL段增加一倍,原因是发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发生DNA复制过程的阶段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图中字母表示)。

(4)受精作用后核DNA含量发生变化是由于________进行________分裂。

[解析](1)据图示知,a段该细胞进行DNA复制后,DNA含量增加一倍,分裂结束后DNA保持原来数目,即2n→4n→2n,由此可判断a段表示有丝分裂过程;b段细胞内DNA复制后含量增加一倍,后来减半两次,即2n→4n→2n→n,由此可判断b段表示减数分裂。(2)L→M核DNA含量比KL段增加一倍,原因是发生了受精作用。(3)DNA复制后,数目加倍,所以图中发生DNA复制过程的阶段有B→C、F→G、N→O。(4)经受精作用所形成的受精卵进行有丝分裂,其核DNA含量变化为2n→4n→2n。

[答案](1)有丝分裂减数分裂(2)受精作用

(3)B→C F→G N→O(4)受精卵有丝

12.下图中甲是某高等生物在生殖发育过程中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乙是该生物一个细胞的局部结构模式图。请分析回答问题:

(1)该生物个体发育的起点是通过甲图中的[]__________形成的,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进行[]________过程。

(2)姐妹染色单体分离发生在[]____________期和[]__________期。

(3)乙图细胞所处的分裂时期属于甲图中[](填数字)阶段;该生物细胞中染色体数最多有________条。

(4)乙图细胞的分裂方式与其他体细胞的分裂方式相比,其本质区别是____________,具有这种细胞分裂方式进行生殖的生物,其后代有利于在自然选择中进化,体现其优越性。

[答案](1)B受精作用C有丝分裂(2)③减数第二次分裂后⑥有丝分裂后(3)②16

(4)子细胞染色体数目减半

[等级过关练]

13.下列有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是配子染色体组成多样性的唯一原因

B.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

C.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

D.受精卵中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

D[配子染色体组成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主要是: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的交叉互换,因此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不是配子染色体组成多样性的唯一原因,A正确;精子和卵细胞都是减数分裂形成的,所含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一半,两者结合形成受精卵后,受精卵中染色体的数目和本物种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B正确;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C正确;由于受精卵的细胞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因此受精

卵中的核遗传物质一半来自卵细胞,一半来自精子,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几乎都来自卵细胞,D错误。]

14.下面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可得出()

A.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的时期是OP段

B.由D点到E点的原因是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C.在图中的GH段和OP段,细胞中含有的染色体数是相等的

D.图中L点→M点所示过程的进行,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D[图中,A→E段表示有丝分裂,F→K段表示减数分裂,L→M段表示受精作用,M→Q段表示受精卵的有丝分裂。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体积明显增大的时期是间期。由D点到E点是在有丝分裂末期,染色体被平均分配到了两个子细胞。GH段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和后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而OP段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其染色体数目是体细胞的两倍。L→M段表示受精作用,精子的细胞膜和卵细胞的细胞膜相互融合,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

15.图甲表示某高等雌性动物的细胞分裂图,图乙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核DNA相对含量的变化情况。请回答下列问题:

图甲

图乙

(1)图甲中的A、B分别处于什么分裂什么时期?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乙中8时期发生的生理过程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细胞内含有染色单体的区间是________和8~11,不含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________。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为20条,则一个细胞在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________条。

(5)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图乙中的________(填“4”或“12”)时期。

(6)图乙中6与11时期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

(7)图甲中B细胞对应图乙中的区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形成的子细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图甲中的A细胞中姐妹染色单体刚刚分开,同侧存在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B细胞中四分体刚刚分开,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图乙中曲线A表示核DNA相对含量,曲线B表示染色体的相对含量。8时期表示减数分裂形成配子之后的染色体数目加倍,说明进行了受精作用。(3)有丝分裂后期之前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之前都存在染色单体,即1~6区间和8~11区间。减数第二次分裂时期不含同源染色体,即4~8区间。(4)根据曲线可知4~5时期染色体数目为10条。(5)同源染色体分开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6)6和11时期共同点是染色体暂时加倍,都存在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的情况。(7)图甲中的B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对应3~4时期。因为是雌性生物,所以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的是一个极体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

[答案](1)有丝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2)受精作用(3)1~6 4~8(4)10(5)4(6)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分开向两极移动(7)3~4极体和次级卵母细胞

浅谈如何分层布置语文作业

浅谈如何分层布置语文作业 景县任重完全小学王丽丽摘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如何将学生、作业分层比较科学以及生物作业怎样布置才能使学生饿的吃饱,饱的吃好,各取所需,各有所得,发挥作业的真正目的——巩固基础、强化技能、发展思维,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分层新的作业关学生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 长期以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习惯了千篇一律,所有学生的作业一刀切,全班所有学生做的是同样的课作业。其结果是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长期的这种作业方式已经使学生逐渐形成不良的作业习惯。比如马马虎虎的做、到校抄同学的答案、字迹潦草、错误率高、不认真思考,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等等。而且大量的重复性作业占去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抑制了他们自身兴趣爱好的发展,抑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两极化发展,优等生成为机械学习的呆子,后进生则全无学习兴趣,某些人甚至于因害怕作业而形成对学习的恐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就是说,要重视学生语言潜能和智商的差异,学习风格不同,经验背景不同及情感态度不同所带来的差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此布置弹性作业即分层布置作业的作法,正是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理念,也响应了“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的课改要求。国家教委规定的小学生作业量:一年级不留家庭书面作业;二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三十分钟;三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三十分钟;四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四十五分钟;五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一小时;六年级一般每天家庭作业量不要超过一小时。 以下谈谈我在分层布置作业中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树立新的作业观 前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头脑中充满着“是什么?”和“为什么?”是好奇心和求知欲驱使下初中学生的一大心理特点.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注意创设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引导学生开拓视野、自由自主、驰骋思维的广阔空间,并享有足够的时间.布置并组织指导学生完成适当的课后作业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有效的课后作业过程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历程,每一次作

高中生物_必修二第二章第一节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减数分裂”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 教材分析 减数分裂从细胞水平上阐述生命的延续性。新课标增加了模型建构、观察细胞减数分裂的实验,新增内容旨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学习,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江西省教学要求中阐明本节课的重点是“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动态变化以及主要特征的描述”。 模型建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可帮助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如果让模型建构与科学发现史联系起来,学生相当于对减数分裂过程经历了一次再发现。减数分裂的发现历史是:科学家先显微观察到马蛔虫的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即先发现了减数分裂的结果,然后经过多年后才从初生小兔的卵巢中观察到减数第一次分裂的一些特殊分裂相的。在此过程,科学家对减数分裂有过多种预想,我们的学生可做类似的模型预构,再根据显微观察结果进行纠错,从做中学,体味发现的乐趣。 2 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有丝分裂的学习和模型建构,熟悉了有丝分裂中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和行为。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处于经验性思维向理论性思维转换的关键时期,通过模拟建模,重现科学史,可激发学习生物的热情,帮助他们借助亲身体验进行一定的逻辑思维,利用判断推理等手段不断扩大认识领域,形成知识体系。新课标中更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3教学目标 3.1知识目标 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2 能力目标 通过分步建构模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训练学生综合、处理信息,解决问题 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合作、创新的能力。 3.3情感目标 认同生物科学的价值,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质疑、求实、创新、合作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前进的;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

【高中生物】基础生物学作业

(生物科技行业)基础生物 学作业

摘要: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基因遗传学领域研究的深入,基因治疗这一新的医学手段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它可以纠正和补偿因基因缺陷与异常引起的疾病,以人体的靶细胞为工程载体,对其基因进行基因置换或增补,使其在体内表达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可以治疗许多以往医学不能解决的问题,为癌症等绝症的治疗开辟了新天地。 关键字:生物技术;基因治疗;研究;靶细胞;癌症; 一、什么是基因治疗 1.基因治疗的定义 狭义的概念: 指用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有缺陷的基因,因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广义的概念: 指把某些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也就是将外源基因通过基因转移技术将其插入病人的适当的受体细胞中,使外源基因制造的产物能治疗某种疾病。从广义说,基因治疗还可包括从DNA水平采取的治疗某些疾病的措施和新技术。 2.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的定义 遗传病的基因治疗(genetherapy)是指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基因引入患者细胞内,以纠正致病基因的缺陷而根治遗传病。纠正的途径既可以是原位修复有缺陷的基因,也可以是用有功能的正常基因转入细胞基因组的某一部位,以替代缺陷基因来发挥作用。基因是携带生物遗传信息的基本功能单位,是位于染色体上的一段特定序列。将外源的基因导入生物细胞内必须借助一定的技术方法或载体,目前基因转移的方法分为生物学方法、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腺病毒载体是目前基因治疗最为常用的病毒载体之一。基因治疗目前主要是治疗那些对人类健康威胁严重的疾病,包括:遗传病(如血友病、囊性纤维病、家庭性高胆固醇血症等)、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如艾滋病、类风湿等)。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生物课时分层作业17自然选择与适应的形成新人教版必修第二册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 (建议用时:3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下列表述中哪一项不是拉马克的观点( ) A.生物的种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 B.生物的种类从古到今是一样的 C.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 D.生物的某一器官发达与否取决于用与不用 B[拉马克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的,也不是不变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来的。生物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生物的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故选B。] 2.适应相对性的根本原因( ) A.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B.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 C.变异是不定向的 D.现存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 B[由于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使适应具有相对性。] 3.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论述中,不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基本观点的是( ) A.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作用的基础 B.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C.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能产生生物的新类型 D.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定向变异,以适应变化的环境 D[自然选择学说是达尔文创立的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生物进化学说。该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并认为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变异是不定向的,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通过自然选择,不利的变异被淘汰,有利的变异被保存,并通过遗传积累起来,然后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故A、B、C三项均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本观点,而D项是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观点。] 4.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 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B[由于基因突变,害虫群体中存在着能抵抗杀虫剂的变异种,当使用某种杀虫剂后,

初中生物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初中生物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一、作业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作业是师生为完成教与学的既定任务而进行的实践活动,既是对教学知识的巩固和课堂教学的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二、目前生物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状况: 1、调查问卷 2、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中存在问题:①轻视作业,很少或不布置作业②作业设计的目标不明确,不能体现作业的作用。③重复性的抄写作业多,具有开放、层次、阶梯性的作业少。④现成作业内容多,教师自编内容少。⑤知识巩固题型较多,应用实践、实验操作题型少。⑥书面作业多、口头作业少。⑦硬性统一作业多,自主选择作业少。⑧封闭性作业多,开发性作业少。⑼题目不加选择、有量无质。⑽布置作业多,批改作业少。⑾只给分数没有评价的多,仔细批阅评价具体的少⑿作业评价单调,评语生硬、没有感染力、缺乏激发性。 3、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观因素:⑴作业观念落后,思想认识不够,随意性较大⑵教师自身素质能力的局限性⑶教师的工作负担重,没有时间和心思去巧设计客观因素⑴、生物不加入中考总分后学校不重视,“应试教育”根深蒂固。⑵班级多、班额太大批改难度大。三、优化生物作业的布置与批改(一)设计作业的原则 1.面向全体,兼顾差异、体现层次性(1)、作业量的分层(章节量少,一般15分钟,单元量多,一般30-50分钟。)(2)、作业难度的分层①对待基础弱的学生:设计

一些难度较低、有一定模仿性的题目。让他们找回自信,提高学习的积极性。②对中等学生:设计一些稍深的学习问题,让他们“跳一跳”就能解决,促进其分析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③对于优等生:可安排一些综合性更强、难度更大的创新型作业,侧重其思维、想象、综合和创新等能力的培养。(3)、作业选择的自主性不论何种层次的学生,都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案例1:在讲授“减数分裂”时,对薄弱学生要求分析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及异同;对中等生额外要求从精子、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对优等生,提出更高要求:将变化规律绘制成曲线,画出细胞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图。案例2:案例3: 2、作业内容、形式要开放和多样化 3、作业的设计应以“兴趣”为核心 4、作业设计的内容应体现综合性(1)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2)生物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3)生物学科与学生生活的融合整合题(二)作业的类型 1、从时间上分:课前作业、课堂作业和课后作业。 2、按照形式来分:书面作业、口头作业、阅读类作业、资料收集作业和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 3、从作业难易程度来分:基础类作业、巩固类作业和提高类作业。(三)作业批改的原则通过对作业的批改,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解所学的基础知识,还可以及时反馈学生所学的情况,提高教学效率。传统的作业批改方式过于简单和生硬,非对既错,缺乏师生之间感情交流。

第二章-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案-3课时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1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2、通过精子的形成过程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及图解。 3、通过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识图能力。 4、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分裂示意图的能力。 ' 5、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形态数目发生一系列规律性变化,通过受精作用使生物前后代之间能保持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引导学生了解生命是运动的、有规律的。【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述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课题 引入:我们上学期学过,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有三种,是哪三种 问题探讨:请看“问题探讨”中的图,仔细观察果蝇的体细胞和配子中染色体有什么区别 问:这个过程是通过有丝分裂实现的吗有丝分裂的特点是什么 二、减数分裂 配子的形成需要分裂后染色体数目减半,可见它不是通过普通的有丝分裂产生的,而是通过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即减数分裂产生的。 问:什么是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有何特点 (学生阅读教材P16,说出减数分裂的概念并找出减数分裂特点。) 、 强调:(1)范围: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无性生殖的生物不进行减数分裂) (2)特点:在整个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连续分裂两次。 (3)结果:新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减少了—半。 三、精子的形成过程 下面我们结合哺乳动物精子的形成,介绍减数分裂的过程。 1、讲述:高等动植物的减数分裂发生在有性生殖器官内。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的精子是在睾丸中形成的。(指导学生观察课本图2-1。)

高一生物作业本答案

高一生物作业本答案 答案与提示 第一章细胞的分子组成 第一节分子和离子 1.B 2.C 第二节无机物 1.B 2.D 3.B 4.D 第三节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 1.B 2.D 3.C 4.B 5.C 6.B 7.A 8.B 9.C10.B 11.C12.D13.A14.B15.D16.A 17.(1)氨基羧基(2)32脱水缩合36三肽(3)B、C、GE、F(4)21218.B 19.D20.C 单元练习 1.A 2.D 3.B 4.A 5.B 6.A 7.C 8.C 9.C10.B 11.A12.A13.C14.(1)249(2)5640 15.(1)双缩脲试剂稀蛋清淀粉酶溶液(2)本尼迪特试剂 第二章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细胞概述 1.D 2.C 3.B 4.C 5.D 6.B 7.B 8.B 9.C10.D 11.B12.略 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 1.B 2.D 3.A 4.D 5.C 6.(1)蛋白质流动性(2)随着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3)当环境温度很低时,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几乎停止

7.B8.D9.A10.B11.D 12.(1)白色(未被染色)红色(被染色)(2)胚和胚乳都被染成红色胚细胞已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性(3)68%不能购买,因为发芽率太低第三节细胞质 1.C 2.(1)核糖体是合成蛋白质的场所(2)蛋白质进入内质网中 3.A 4.B 5.B 6.B 7.C 8.D 9.C10.B11.A12.A13.B14.D15.A16.A17.D18.A 19.(1)线粒体有氧呼吸(2)丙(3)丁内质网乙高尔基体 20.①细胞器②核糖体、中心体③线粒体、叶绿体 21.(1)低等植物(2)2液泡4叶绿体(3)脂双层(5)13中心体 22.(1)6核糖体(2)5→4→2→1(3)5内质网4高尔基体 第四节细胞核 1.B 2.D 3.C 4.B 5.A 6.B 7.D 8.C 9.D 第五节原核细胞 1.D 2.A 3.C 4.A 5.(1)原核没有核膜包围的细胞核(2)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3)蓝细菌细菌单元练习 1.B 2.C 3.C 4.D 5.D 6.A 7.C 8.B 9.B10.C 11.C12.C13.C14.A15.C16.C17.A 18.①病毒②原核细胞③细胞质④细胞溶胶⑤叶绿体、线粒体、内质网、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等 19.(1)①蓝细菌小麦叶片美西螈②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2)原核

2020高中生物 课时分层作业13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新人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学业达标练] 1.下列最能正确表示细胞膜的结构的是( ) A B C D C[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头部是亲水的,朝向细胞内外。蛋白质覆盖、镶嵌或贯穿其中,细胞膜外侧有识别作用的糖蛋白。A、B图磷脂分子头部排列错,无糖蛋白,故A、B错。D图细胞膜内外都有糖蛋白,故D错。] 2.用丙酮从口腔上皮细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面积为S1,设细胞膜表面积为S2,则S1与S2关系最恰当的是( ) 【导学号:92172125】A.S1=2S2B.S1>2S2 C.S1<2S2D.S2<S1<2S2 B[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因此细胞膜铺成单分子层后是表面积的2倍。口腔上皮细胞还有具膜的细胞器和细胞核,因此口腔上皮细胞生物膜铺成单分子层后大于细胞膜表面积S2的2倍。] 3.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的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膜结构中,糖蛋白含量最多的可能是( ) A.高尔基体膜B.线粒体膜 C.细胞膜D.内质网膜 C[糖蛋白具有识别作用,主要用于对外来物质的识别,而细胞膜是系统的边界,是将细胞与外界隔开的屏障,因此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含量最多。] 4.性激素是一种固醇类物质,它可以优先通过细胞膜扩散到细胞内部,这主要与细胞膜的哪项结构有关( ) A.①B.② C.③D.②③ A[性激素属于脂质,而脂质优先通过细胞膜,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磷脂分子有关,由图可知,①为磷脂双分子层。] 5.关于细胞膜流动性的叙述正确的是( )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模式(复习课) 一、初中生物学科价值及学习方法指导 生物学科在中学教学中起起落落。人们关注的问题一直是:二十一世纪是生物科学的世纪,人口及环境问题要重视,生物学必须考,否则不被重视,等等。而忽视了生物学科作为中学的一门课程,如何实现其教育价值:只有当社会、学习者体会到中学生物学科开设的价值,其发展才会持久。让生物课的课堂成为“小课堂、大自然、大社会”是生物学科实现其教育价值的基础。生物科学中,有许多朴实而又博大的基本观点。这些基本观点不仅对学好生物学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而且能对学习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导价值。教师必须充分地利用每项生物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明确、认同、确立这些基本观点。如:唯物的观点、.辩证统一的观点、动态、变化、发展的观点等。 初中阶段的孩子年龄可以说不大不小,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发生改变的阶段,是人类个体生命全程中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初中生在生理上出现了急剧的变化,这必然给他们的心理活动带来巨大影响。初中生的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其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性。因此,在这个阶段要想让学生学好生物,还是要讲究一些方法的。如教给学生先计划后学习,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理解后记忆,先实践后总结。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1、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统一思想,形成合力。2、制定计划,凡事依计而行,计划项目要齐全,内容要充实,

可以具体到每周甚至每课时,切忌应付,计划也可以向学生说明,让 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自觉配合老师。3、依据课程标准,目标明确, 夯实基础。4、方法要灵活,首先,在教法上,要能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能力。其次,在学法上,要注意,教师不能以讲代学,学生 不能以背代记,要多向学生传授复习方法和解题技巧,要注意知识的 纵横对比,知识的条理化、网络化,多理解记忆,少机械重复。5、 关注学科发展,关注社会热点,加强实验教学,强化训练。 二、复习课课堂教学操作流程 三、复习课课堂教学具体操作流程解读 (一)、课前预习延伸 1、依据要求编制复习导学案,明确复习范围,突出对知识的系 统、掌握。 2、合理适时安排复习任务,突出学生主体,并做好复习任务完 成情况的收集和分析。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参考模板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加强对减数分裂的概念、减数分裂中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以及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的理解。 2.能力目标:(1)生物绘图、识图能力(2)形象思维能力(3)比较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训练学生克服困难,认真钻研的素质。通过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分析,使学生能够辩证地认识生命适应、进化等生命科学观点,通过分析有性生殖细胞种类的多样性及形成过程,形成生物界中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受精作用的意义。 难点: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 【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建构生物模型,并引导学生运用已建构的模型去探究推测生物实际发生的变化。 2.课堂同学动手、自己直观演示、小组内讨论等方法,突破难点知识。 3.把教材中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内容整合成一体。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精子的形成过程动画、卵细胞形成过程动画、受精过程动画和视频片断) 【学生课前准备】同座两人一小组合作完成。 1.准备不同颜色卡纸、不同颜色的绳子、双面胶、剪刀等材料。 2.在卡纸上上画一个足够大的初级精母细胞的轮廓,至少能容纳4条染色体。画出中心体和纺锤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本节课应该说来是一节较为成功的活动课,较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理念,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师生间的交流互动也较多,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不仅顺利完成了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染色体组合类型的行为模型和数学模型,而且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能力、逻辑归纳能力,同时还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等直观手段,动静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突出重点,化难为易。这节课的顺利开展,最大的体会是对提问的处理和对学生活动的处理。对提问的处理多数先采用了多媒体动画和视频创设情境的配合,直观且带有一定思维性,同时容易调动学生兴趣。本节课有两个比较明显的学生活动,一是让学生模拟操作减数分裂中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二是让学生展示作品并交流评价。这些操作充分给予学生表现的空间、活动的空间、思维的空间,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同时也培养了识图和作图技能。 本节课有以下几点是值得进一步思考的: 1.本节课采用“模型建构”突破重点难点知识目标,而传统难点突破是依靠动态直观演示,抽象概括和大量训练等方法来解决。本节课由以往的概括、理解、训练方法,改成小组合作动手、讨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提高,但教材处理仍欠得当,课后觉得最好是将“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变化模型”前置,改变“验证性实验”成为“探究性实验”。 2.本节课放弃教材中使用的材料,大胆创新,选用彩色绳子作为染色体的臂、放弃橡皮泥作为建模材料,使建模的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但如果能够让学生课前自主选择建模材料,开放建模步骤,可能会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模型建立的选材由“彩色绳子”可改为“细电线”也能非常形象代表“染色质”和“染色体”,更重要是方便学生重复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层作业17捕获光能的色素和结构

课时分层作业(十七)捕获光能的色素 和结构 (建议用时:35分钟) [合格基础练] 1.把叶绿素提取液放在自然光源和三棱镜之间,从镜的另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的主要区域是() A.红光和蓝紫光B.黄光和蓝紫光 C.绿光和红光D.黄光和绿光 A[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 2.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 A.叶绿体的外膜上B.类囊体的薄膜上 C.叶绿体的内膜上D.叶绿体的基质中 B[叶绿体中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3.叶绿体色素的纸层析结果显示,叶绿素b位于层析滤纸的最下端,原因是() A.相对分子质量最小 B.相对分子质量最大 C.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小 D.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最大 C[色素分离的原理是根据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大的随层析液扩散得快,溶解度小的随层析液扩散得慢,层析时随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开。] 4.叶绿体中不含有的成分是() A.DNA和RNA B.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 C.色素D.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 D[在叶绿体基质中含有少量的DNA和RNA,类囊体薄膜上含有光合色素,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存在于类囊体薄膜上和基质中,因此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不能进行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叶绿体内不含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

酶。] 5.在“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其原因不可能是() A.未加石英砂,研磨不充分 B.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 C.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 D.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 C[此题考查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一方面可能是绿叶放置时间过长,叶绿素分解了或研磨不充分;另一方面可能是加入的溶剂过多,不会是分次加入少量无水乙醇提取所致。] 6.关于叶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叶绿素a和叶绿素b都含有镁元素 B.被叶绿素吸收的光可用于光合作用 C.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的吸收峰值不同 D.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能有效地吸收绿光 D[叶绿素主要是叶绿素a和叶绿素b,叶绿素中都含有镁元素,A正确。叶绿素吸收的光能可用于光合作用,B正确。叶绿素a和叶绿素b在红光区吸收峰值不同,叶绿素a较高,C正确。植物呈现绿色是由于叶绿素不能吸收绿光,D 错误。] 7.下列是关于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 B.研磨叶片时加CaCO3的作用是使研磨更加充分 C.色素分离的结果可以用右图表示(1、2、3、4分别是胡萝卜素、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 D.层析液可用93号汽油代替 D[色素提取的原理是色素能溶解于有机溶剂,而分离的原理是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研磨叶片时加入CaCO3的目的是防止叶绿素被破坏;色素分离的结果如图中所示,1、2、3、4分别表示的是叶绿素b、叶绿素a、叶黄素、胡

数学作业、练习分层设计方案

数学作业、练习分层设计方案 直滩初级中学任兴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初中数学作业如何设计才能体现数学课程这一基本理念?为了实现数学课程这一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方式,进行作业设计的改革。其中实施初中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是一种有效的方式,有利于贯彻这一基本理念。“作业分层设计”是指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练习)时,根据不同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按照不同类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心理特征,设计出不同的、适合各类学生的作业,从而帮助、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完成作业,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一、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首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先天素质、教育影响和主观努力程度不一定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应从实际出发,实施有差异的分层教学。每个学生都存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学习任务处于最近发展区时,学生的兴趣才能激发,学习才有效率。分层布置作业就是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来布置作业,让每个同学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练习。 其次,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即孔子教人,因材施教。现代教育学认为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受教育者的能力、特长、性格、原有的基础等具体情况不同,提出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的教育,这就说明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 二、作业分层设计的类型 1.书写型:这类作业的选取内容:(1)教科书;(2)配套练习册。 2.体验型:数学学习不能完全依赖课堂,还可以将学习范围延伸到学生力所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以精子形成过程为例学习减数分裂过程,由此总结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这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了细胞的基础知识。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动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明确了有性生殖的重要意义,理解了有性生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殖方式,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减数分裂这一内容还与以后学习遗传学知识密切相关,特别是与生物的遗传规律、变异中的基因重组以及染色体组、多倍体、单倍体等内容都有非常密切的联系。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既是对有丝分裂知识的延伸和扩展,也是学习遗传学知识的基础,因此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减数分裂的过程和概念。这是生殖细胞形成的基础,又是遗传和变异的细胞学基础。 (2)教学难点:同源染色体,四分体的概念,以及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其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它是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关键。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减数分裂的基本概念、过程和特点,明确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 (2)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3)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的异同点,培养学生比较、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维能力;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变化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明确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是维持亲、子代之间体细胞染色体数目一致,保证物种稳定的重要条件;减数分裂产生遗传内容不同的配子,是有性生殖后代具有丰富变异性的重要原因。从而明确有性生殖在生物的生殖方式上有着更高级的进化地位。 三、学情分析: 1.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尽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 学生学习本课内容的能力: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课堂内容容量。以此来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

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及受精作用(精)

精子卵细胞的形成及受精作用 开课教师:胡彬 开课班级:高二(5)班 开课时间:2006年12月21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2.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精子和卵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掌握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的变化; 2.通过对精子和卵形成过程的比较,提高自身的归纳、总结、比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明白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而又唯一的个体,能够健康的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的幸运和不容易,要尊重和珍爱自己、他人的生命。 教学重点 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自制染色体磁性贴 教师结合减数分裂图讲 述精子形成过程,及各分裂 段细胞的名称。

知识介绍:在变形的过程中,精细胞的细胞核集中在精子的头部,部分细胞质集中在精子的颈部和长长的尾部, 教师介绍卵巢是形成卵细胞的场所。卵巢中的卵原细胞,通过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请学生观察书上卵细

学生任务

课后反思 比较满意的地方 1.制作了染色体磁性贴,传统与现代教学技术有机结合。本节课将“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行为变化”在学习“精子和卵细胞形成过程”之前作为复习引入。一方面要求学生在练习纸上画出减数分裂各时期细胞内染色体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一位学生用磁性贴到黑板上排出,目的是为了检查学生是否掌握好了此内容。通过教学发现磁性贴的好处是便于修改,而用多媒体课件就无法做到这点。 2.利用“受精作用及胎儿在母体内孕育过程”录象来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学生对此录象非常感兴趣,课上有的学生说:“生命太奇妙了”,有的说:“人真是太强大了”,有的说:“要珍惜自己的生命”。通过学生谈观后体会,在无形中渗透了生命教育。 3.整节课思路比较清晰,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衔接较好。通过设疑—思考—回答、课上画或排染色体行为变化和归纳总结精卵形成过程不同点来落实重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 不足之处 课堂气氛沉闷。一方面教学内容较难,本人也发现科普类的课简单与生活较贴近,学生总能说出点什么,容易调动气氛。而知识点较复杂的课,课堂气氛总是不尽人意。另一方面由于听课教师、家长太多(整整塞满了一个教室,还有很多老师搬着凳子坐在外面,通过窗户听课),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开课班级学生出现了与平时截然不同的反应,甚至是很奇怪的现象,本来观看录象是本节课的高潮部分,很多班级看到此内容,都会发出感叹忍不住要议论纷纷,而开课的班级学生竟然只是仰着头看,没有发出任何的声音,教室里异常地安静。这又使我发现了两个值得探究的地方,一个是教学内容既然很难,那么教师如何来调动学生的课堂气氛;另一个是我觉得教师应当在开课之前关心学生的心理,因为每次开课我们似乎都只考虑到教师会紧张,而学生呢?其实学生也会很紧张,怕说错了丢教师和自己的面子,所以作为老师应当在开课之前关心一下你的学生,帮助他们减减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也是一种生命的教育。最后使学生能够明白:区级公开课不光是在提高教师的专业

(生物科技行业类)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一和选三作业

1.下列关于基因工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基因工程又叫重组DNA技术 B.重组DNA是在体外进行的C.基因工程的受体细胞必须是大肠杆菌等原核生物 D.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2.下列关于质粒的叙述,正确的是 A、质粒是广泛存在于细菌细胞中的一种颗粒状细胞器 B、质粒是细菌细胞质中能够自主复制的小型环状DNA分子 C、质粒只有在导入宿主细胞后才能在宿主细胞内复制 D、细菌质粒的复制过程一定是在宿主细胞外独立进行的 3.基因治疗是指 A.把健康的外源基因导入有基因缺陷的细胞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B. 对有缺陷的细胞进行修复,从而使其恢复正常,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C. 运用人工诱变的方法,使有基因缺陷的细胞发生基因突变回复正常 D.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把有缺陷的基因切除,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4.科学家用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种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细胞,经培养可产生大量的单克隆抗体,与骨髓瘤细胞融合的是 A、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B、不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C、经过免疫的T淋巴细胞 D、不经过免疫的B淋巴细胞 5、根据mRNA的信息推出获取目的基因的方法是 A、用DNA探针测出目的基因 B、用mRNA探针测出目的基因 C、用mRNA反转录形成目的基因 D、用PCR技术扩增mRNA 6.PCR技术扩增DNA,需要的条件是 ①目的基因②引物③四种脱氧核苷酸④DNA聚合酶等⑤mRNA ⑥核糖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⑥ 7.下列技术中,一般来说不属于细胞工程范围的是 A.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 B.细胞融合 C.基因芯片的应用 D.细胞核移植8.下列关于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其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B.必须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C.外植体也需要消毒 D.愈伤组织的形成是一种再分化过程 9、下列关于全能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理论上,生物体的每个细胞都含有该生物的全套基因,具有全能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课时分层作业13群落的结构

课时分层作业(十三)群落的结构 (建议用时:45分钟) [基础达标练] 1.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 A.给海龟安装失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 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 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D[丰富度是群落水平的概念,指的是生活在某区域的生物的种类数量;乌尔黄鼠是一个物种。] 2.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B[一块农田中的田鼠与杂草属于捕食关系,A错误;豌豆和杂草会竞争水肥和光照等,B正确;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属于互利共生关系,C错误;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故D错误。] 3.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温度、湿度等 B.森林中鸟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这主要与光照的强度有关 C.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 D.利用不同作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将两种高矮不同的作物套种能充分利用不同层次的光能 B[决定群落结构的环境因素有光照、温度、湿度等;鸟类的分层现象是与食物分布相关的,而与光照无直接关系;群落结构的分层现象在套种生产中的应用,要考虑两种生物的高矮和对光照强度的需要等因素。] 4.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活动时,正确的操作是()

A.可用样方法调查鼠妇的种群密度 B.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以忽略不计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冷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设计统计表,以便对实验结果进行记录和分析 D[鼠妇为土壤中小动物,可采用取样器取样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对于不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也要统计在内,B错误;依据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取热光源进行对其收集,C错误。] 5.下列关于群落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B.温带群落的明显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C.影响动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 D.水生群落的层次性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的垂直分布决定的 D[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A错误;温带群落在水平方向上分布有不同生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影响植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影响动物在森林群落中垂直分层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空间,C错误;水生群落的层次性,即垂直结构,主要由光的穿透性、温度和氧气决定,D正确。] 6.下图表示狼袭击麝牛群时的成功率与麝牛群大小间的关系,下列叙述能正确说明图中所表示的含义的是() A.狼与麝牛间构成捕食和竞争关系 B.狼与麝牛间构成互利共生关系 C.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D.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减弱 C[麝牛是狼捕食的对象,所以两者是捕食关系,A、B两项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麝牛群数量的增加,狼捕获麝牛的成功率会降低,说明种内互助有利于物种的生存和繁衍,C项正确。麝牛的种内斗争随种群增大而增强,D项错误。]

实施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的经验总结

实施初中生物分层教学经验总结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每年入学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落后;另一方面中考没有生物学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以往带过的班级,每到学期结束质量检测时,学生的生物、地理学科的成绩普遍偏低,并且两极分化严重。面对这些情况,我曾经也实施的一些措施,比如加强作业的检查力度,经常搞一些小测试,督促学生背诵重要概念知识等等,但收效甚微。2013年秋季接到学校分配的教学任务之一--七年级三个班的生物教学 工作,经过充分考虑,我决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分层教学的理念及相关文献介绍的理论,以及个人的教学经验,实施分层教学。到今天夏天正好和这届学生一起将初中生物课程全部学完。现将情况总结如下: 取得的收获。 激发了一些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刚入学时,学生因为没怎么上过小学科学课,对生物科学的知识几乎为零,中考也没有生物学科,很少有学生重视这门学科,听课不是很积极。我充分利用好教材的第一课“走进生命科学”,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生物这门科学,激起了很多同学对生物学科的兴趣。随着不断深入的学习,热爱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学生不断的多了起来。 切实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初中生物是学生在中学阶段最早接触的实验课程,但我带的学生入学时对实验的概念几乎为零,在小学

阶段几乎没有上过实验课。对实验器材的操作、实验方法的认知、科学实验的一般步骤等认知也几乎为零。但对于实验热情确实高涨的。通过对不同操作能力的学生进行分组实验,使每个学生在实验技能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 学生在县教育局每学期举行的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中取得了喜人的成绩。通过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学生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在生物科学的学习中取得了进步,而这每个小小的进步,又成为学生进一步更加努力学习生物这门学科的动力。学生在每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中都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具体统计如下(详细的成绩分析参见附件一至附件五):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蕲春一中李红莲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既连接减数分裂,又为基因重组,细胞融合奠定基础。所以它是本书重点,学好这节,使学生对遗传,变异,细胞融合有了了解,也为后面进化内容铺平道路。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过程各时期的特点,但是对其理解还不够,不清楚非同源染色体是如何自由组合的,在识图作图等方面也抓不住关键。因此在这里有必要让学生自己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亲身体会减数分裂中的关键,从而真正的理解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举例说明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②概述受精作用的过程,说明受精作用的意义。 2、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配子中染色体体的多样性探讨,养成探索、求实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②由受精作用过程的学习,认真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 3、能力目标: ①通过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模型构建,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并认识事物实质的思 维能力。 ②由模型建构活动,理解模型方法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应用这一重要方法解决实际问 题,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①探究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②减数分裂与受精作用的意义教学策略:学法指导: 教学程序: 教学 程序 老师组织指导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设问:前面我们学习了精子和卵细 胞的形成,那同一对父母亲所生的子女, 为什么会出现“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 同”呢? 父亲体内所有的精原细胞中染色体 组成有差别吗?母亲体内所有的卵原细胞 的染色体组成呢?这说明相同的精原细胞 和卵原细胞,所产生的配子相同吗? 不同的配子是怎么形成的呢?接下 思考回答 问题引导 学生思考, 引入新课问题7建模7讨论7总结问题7自学演示7讲解 探究性性学习配子中染色体组合的多样性; 自主性学习受精作用。 自制的两对同源染色体,磁铁,课件 教具准备:

浅谈高中生物作业

浅谈高中生物作业有效性的实践 作业内容: 摘要:作业是课程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是教学过程中最具活力的活动内容。生物作业是学生获得生物知识、形成能力、经历生物学习过程和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手段和必要途径。作业有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检验教学效果。因此,作业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如何才能严把“作业”关,最大地发挥“作业”的作用,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呢? 关键词:作业有效性小组合作学习作业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主要反馈渠道,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运用和亲自体验知识技能的教学过程。精心设计的作业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形成熟练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作业负担过重、作业的针对性差、学生抄袭严重的现象,教师无法真实了解到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困惑。笔者认为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业的有效性。 一、生物作业的几种常见类型 下面列举生物作业的几种常见类型:1.思考型作

业教师每上完一节新课都应布置适量的课后思考题,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复习、回忆所学知识,并通过反复思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思考题一般以问答或综合分析题为宜。 2.阅读型作业对课文中的重点句段、名词、概念等,要求学生反复阅读,并能熟读。学完一节内容后,布置学生预习下一章或下一节的内容,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边阅读新课边思考,使学生从中有所领悟, 也容易发现疑难问题。 3.观察型作业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生物教学的目的之一。教师除了课堂上指导学生观察外,也应布置课外观察作业。例如,在学习花的种类这节内容时,布置学生课外观察周围环境中还有哪些是雌雄同株植物和雌雄异株植物,哪些植物生有总状花序、哪些生有头状花序,还有哪些花序类型等。 4.实验型作业为了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布 置适量的实验作业。 二、作业有效性的理论依据 从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精选有针对性的作业,到认真逐一批改作业,再到发现学生的认知差异实施个别辅导,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