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芦醇多相脂质体家兔体内灌胃给药的药动学_杨洪鸣

白藜芦醇多相脂质体家兔体内灌胃给药的药动学_杨洪鸣
白藜芦醇多相脂质体家兔体内灌胃给药的药动学_杨洪鸣

实验二十三 对乙酰氨基酚在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101 实验二十三 对乙酰氨基酚在家兔体内药物动力学研究 一、 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初步掌握兔体内血药浓度测定方法。 2.掌握血药浓度法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方法。 二、 实验指导 血管外给药一般属于一级吸收和一级消除,一级吸收药物动力学参数的求算,可以采用计算机拟合的方法求得。当药物符合单室模型时,药物的表观一级消除速度常数K 和一级吸收速度常数K a 可以用残数法求得。 一级吸收药物血药浓度的经时过程可用下式表示: C= ) (K Ka V KaFXo ?(e -Kt —e -Kat ) (1) 当K a >>K ,t →∞时,则e -Kat →0, (4)式变为: C= )(K Ka V KaFXo ? e -Kt (2) (2)式对数形式为: logC=log )(K Ka V KaFXo ?—303 .2Kt (3) 以logC 对t 作图得二项指数曲线,其末端为一直线,其斜率为- 303 .2Kt 可求得K 值见图1 式(2)减去式(1)得外推线上血药浓度与实际血药浓度之差的浓度(Cr )与时间的关系。 C r =) (K Ka V KaFXo ?e -Kat (4) 式(4)两边取对数得残数线 logC r =log )(K Ka V KaFXo ?—303 .2Kat (5)

102 以logCr 对t 作图可得直线(见图1 Ⅱ线) ,其直线斜率为-303 .2Ka 。可求得k a 值。 对乙酰氨基酚是一种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口服后在人体内吸收迅速。对乙酰氨基酚的剂型有:片剂、胶囊剂、糖浆剂、栓剂等。为了 了解对乙酰氨基酚在体内的经时过程给家兔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口服给药对乙酰氨基酚,测定血药浓度,并计算药物动力学参数。 血药浓度测定方法测定原理(方法B ) 对乙酰氨基酚水解生成对氨基苯酚。对氨 基苯酚在次溴酸钠的存在下,能与苯酚产生反应,生成靛蓝染料。 靛蓝染料在波长620nm 处有最大吸收。为了排除血浆中蛋白的干扰,测定血药浓度时,首先应加入适量20%的三氯醋酸沉淀蛋白。 三、 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实验设计 1.肌肉注射 (1)先准备10支离心试管,洗净,并经100unit/ml 肝素溶液(配法为肝素注射 Ⅰ 303.2K ? logC Ⅱ 303 .2Ka ? t 图1 残数法求K 及Ka CH 3-C-N-O H -OH+H 2O HCl 3COOH+H 2N--OH H 2N--OH NaBrO O N-OH O N-OH+H-O N--OH +H 2O -N O O N O -O -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复习资料

1.生物药剂学(Biopa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和人体生物因素与药效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 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影响药物疗效的因素 一剂型因素 狭义普通剂型:片剂、胶囊剂、注射剂等 广义: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用药方法、辅料性质与用量、配伍及相互作用,工艺过程、操作条件及贮存 二生物因素种族性别年龄、生理和病理、遗传 2.生物膜 结构:主要是脂质、蛋白质和少量糖类组成。细胞膜经典模型,疏水在内亲水在外的脂质双分子层;生物膜液态镶嵌模型,镶嵌有蛋白质的流体脂双层;晶格镶嵌模型,流动性脂质的可逆性变化 性质:①.不对称性②.流动性③.半透性 3. 药物的跨膜转运途径与机制(细胞通道转运和细胞旁路通道转运) 转运机制: ⑴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扩散,都不需载体,不耗能,无膜变形。 单纯扩散浓度差一级速率过程,服从Fick’s扩散定律:dC/dt=DAk(C GI-C)/h。 膜孔转运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药物不通过,孔内为正电荷,利于阴离子通过。 被动转运特点①顺浓度梯度②不需要载体③膜对药物无选择性④不消耗能量⑤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⑥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影响⑦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⑵载体媒介转运carrier-mediated transport借助生物膜上的载体蛋白作用,使药物透过生物膜而被吸收的过程 ①促动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特点a特殊蛋白帮助b高浓度到低浓度c饱和d 竞争 ②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特点a逆浓度梯度b消耗能量c有载体参与d有竞争现象e结构特异,受代谢抑制剂影响 ⑶膜动转运入胞作用(胞饮和吞噬)出胞作用 4.小肠是药物吸收的主要部位,也是药物主动转运吸收的特异部位。小肠的PH是5~7.5是弱碱性药物吸收的最佳环境。原因:环状褶皱、绒毛和微绒毛的存在,和小肠绒毛内的很

药动学实验讲义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

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技能教学实验中心 二O一O年五月 目录 1.前言---------------------------------------------------------------2页2. 实验一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3~4页 3. 实验二血药浓度法测定对乙酰氨基酚片的生物 利用度等药动学参数-----------------------------------------5~7页

前言 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主要研究药物制剂的评价方法及药物的体内过程。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实验是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中不仅将应用到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而且将贯通药动学、药剂学、分析化学、体内药物分析等课程,并使用UV、HPLC等现代分析仪器。 为了达到本实验教学目的,要求学生上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了解实验内容和方法,并结合课堂教学明白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作风,严格操作,正确使用仪器,详细做好实验记录。实验数据不得任意涂改,实验报告要求书写正确整洁。实验中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注意安全,保持实验台面整洁及室内卫生。 本实验讲义主要参考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实验讲义》、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药学系《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及北京医科大学《生物药剂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义》编写,在此对两所学校的老师们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错误及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批评指正。

实验一固体制剂体外溶出度测定 一.目的要求 1.掌握固体制剂(片剂丸剂胶囊剂等)溶出度的测定原理、方法与数据处理。2.熟悉溶出度测定的意义,溶出度测定仪的使用方法。 3.了解溶出仪的基本构造与性能。 二.实验提要 1.溶出度系指在规定介质中药物从片剂或胶囊等固体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崩解(或溶散)度无法反映崩散后微细颗粒的再分散和溶解过程。当溶解过程为影响吸收的主要限速过程时,崩解(或溶散)时限往往不能作为判断药物制剂的吸收的指标。固体制剂的溶出度测定法是一种较简便的体外试验法,对主药成分不易从制剂中释放,久贮后变为难溶物,在消化液中溶解缓慢,与其他成分共存易发生化学变化的药物,以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的药物,均应作溶出度检查。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或容散)时限检查。 2.溶出度的测定原理为Noyes-Whitney方程:dc/dt=ks(Cs-Ct) 式中:dc/dt为溶出速度;k为溶出速度常数;s为固体药物表面积;Cs为药物的饱和溶液浓度;Ct为t时的药物浓度。试验中,溶出介质的量必须远远超过使药物饱和的介质所需要的量。一般至少为使药物饱和时介质用量的5~10倍。现行中国药典溶出度测定方法有转蓝法和桨法,并对装置的结构和要求作了具体的规定。通常以固体制剂中主药溶出一定量所需时间或规定时间内主药溶出百分数作为制剂质量评价指标。中国药典规定,除有特殊规定外,固体制剂在45分钟时的溶出度必须达到

家兔的氨茶碱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研究

家兔的氨茶碱静脉注射药代动力学研究 实验目的 1、掌握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兔血中氨茶碱 2、掌握药动学参数的计算方法 【实验原理】 氨茶碱,多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为茶碱与乙二胺的复盐。茶碱是主要的药效成分,而乙二胺则能够提高药物的水溶性。由于其治疗窗相对较窄(10-20微克/毫升),大约有75%的患者在血药浓度超过25微克/毫升的时候出现中毒反应。因此,加强患者的氨茶碱的血药浓度监控非常必要。 茶碱是一种弱酸,所以可以用有机溶剂在酸性条件下将其从血清里面中提取分离,同时血清蛋白变成沉淀。随后,茶碱可以用碱液从有机溶剂中提取分离。茶碱的最大吸收波长是274nm,然而,空白血清在该波长处也有显著的吸收,所以使用双波长(274nm和298nm)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测定兔血中的茶碱浓度。 【实验步骤】 1、参比溶液的标准曲线 取茶碱5.0g至10容量瓶中,用10ml NaOH溶液(0.1mol/L)溶解并定容至刻度制成500ug/ml的储备液。分别取5.0,10.0,15.0,20.0,25.0和30.0ul的储备液加至装有500ul空白血清样品的试管中。最终的生物标准校正浓度范

围为5.0-30.0ug/ml。标准样品通过下述的方法进行测定。绘制以△A(A274-A298)为纵坐标,以浓度为横坐标的标准曲线。 2、血清中茶碱浓度的测定 取200ul的盐酸(0.1mol/L)和5ml的氯仿-异丙醇(95:5)加入500ul的血清样品中。混合均匀后,将混合液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然后,取氯仿层(3.0ml)转移进入另一试管中,再加入3.0ml的氢氧化钠(0.1mol/L)混匀。混合液用离心机(3000r/min)离心10min。取上清液(约2.5ml)分别在274nm和298nm处测定其吸光度A。空白液为2.0ml的蒸馏水和4.0ml的氢氧化钠(0.1mol/L)混匀制成。血液中的药物浓度使用茶碱标准曲线的线性回归方程进行计算。 3、动物实验 1)注射给药:氨茶碱(用两倍体积的5%的葡萄糖溶液稀释)以15mg/kg的剂量通过耳缘静脉在2min之内缓慢注射入家兔体内。 2)血液取样时间:静脉注射氨茶碱后在不同时间点取血(10,20,30,45,60,90,120,150,180,和240min)。3)血液取样方法:切割家兔耳缘静脉取血(2-3ml),放置20分钟后,离心机(5000r/min)离心10min。上清液即为分析用血清样本。

(完整版)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名词解释大全 ①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极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效之间相互的科学。 ②治疗药物监测(TDM)又称临床药动学监测,是在药动学原理的指导下,应用灵敏快速分析技术,测定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的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间的关系,进而设计或调整给药方案。临床意义:1.使给药方案个体化,2.诊断和处理药物过量中毒3.进行临床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研究 4.探讨新药给药方案 5.节省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6.降低治疗费用 7.避免法律纠纷。 ③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④代谢(me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人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又叫生物转化。 ⑤吸收:是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人体循环的过程。 ⑥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⑦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转运。 ⑧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⑨清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清除。 ⑩BCS: 是依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将药物分成四大类,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11 表观分布容积(apparent volume of distribution):是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相互关系的一个比例常数,它可以设想为体内的药物按血浆浓度分布时,所需要体液的理论容积。Dn::溶出数。Do:计量数。An:吸收数 12 清除率:是单位时间内从体内消除的含血浆体积或单位时间丛体内消除的药物表观分布容积。 13 体内总清除率:是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能清除掉多少体积的相当于流经血液的药物。 14 生物利用度(Bioacailability,BA):是指剂型中的药物被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有效性的指标。通常用药时曲线下浓度、达峰时间、峰值血药浓度来表示。(它的吸收程度用AUC表示,而且吸收速度是以用药后到达最高血药浓度的时间即达峰时间来表示。)评价指标AUC,Tmax,Cmax。 15 绝对生物利用度(absolute bioavailability, Fabs):是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量与给药剂量的比值,是以静脉给药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 16 相对生物利用度(relative bioavailability,Frel):又称比较生物利用度,是以其他非静脉途径给药的制剂为参比制剂获得的药物吸收进入体循环的相对量,是同一种药物不同制剂之间比较吸收程度与速度而得到的生物利用度。 17 生物等效性(Bioequivalence,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试验条件下,给以相同剂量,反映其吸收程度和速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8 药学等效性(Pharmaceutical equivalence):如果两制剂含等量的相同活性成分,具有相同的剂型,符合同样的或可比较的质量标准,则可以认为它们是药学等效性。 19 首关效应:药物在消化道和肝脏中发生的生物转化作用,使部分药物被代谢,最终进入体循环的原型药物量减少的现象。 20 药代动力学:应用动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定量的描述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研究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的一门科学。。 21 速率常数:是描述速度过程重要的动力学参数。速率常数越大,该过程进行也越快。单位为min-1或h-1。 22 生物半衰期:是指药物在体内的药物量或血药浓度通过各种途径消除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特点:一级速率过程的消除半衰期与剂量无关,而消除速率常数成反比因而半衰期为常数。 23 滞后时间:有些口服制剂,服用后往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吸收,滞后时间是指给药开始只血

药物动力学模型 数学建模

药物动力学模型 一般说来,一种药物要发挥其治疗疾病的作用,必须进入血液,随着血流到达作用部位。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吸收,而借助于血液循环往体内各脏器组织转运的过程称为药物的分布。 药物进入体内以后,有的以厡型发挥作用,并以厡型经肾脏排出体外;有的则发生化学结构的改变--称为药物的代谢。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药理活性,可能没有药理活性。不论是厡型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最终都是经过一定的途径(如肾脏、胆道、呼吸器官、唾液腺、汗腺等)离开机体,这一过程称为药物的排泄。有时,把代谢和排泄统称为消除。 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就是研究药物、毒物及其代谢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除过程的定量规律的科学。它是介于数学与药理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自从20世纪30年代Teorell 为药物动力学奠定基础以来,由于药物分析技术的进步和电子计算机的使用,药物动力学在理论和应用两方面都获得迅速的发展。至今,药物动力学仍在不断地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一般有房室分析;矩分析;非线性药物动力学模型;生理药

物动力学模型;药物药效学模型。下面我们仅就房室分析作一简单介绍。 为了揭示药物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过程的定量规律,通常从给药后的一系列时间 (t) 采取血样,测定血(常为血浆,有时为血清或全血)中的药物浓度( C );然后对血药浓度——时间数据数据(C——t数据)进行分析。 一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房室模型是一室模型。采用一室模型,意味着可以近似地把机体看成一个动力学单元,它适用于给药后,药物瞬间分布到血液、其它体液及各器官、组织中,并达成动态平衡的情况。下面的图(一)表示几种常见的给药途径下的一室模型,其中C代表在给药后时间t的血药浓度,V代表房室的容积,常称为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K代表药物的一级消除速率常数,故消除速率与体内药量成正比,D代表所给刘剂量。 图(a)表示快速静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是快速,且药物直接从静脉输入,故吸收过程可略而不计;图(b)表示以恒定的速率K,静脉滴注一个剂量D;若滴注所需时间为丅,则K=D/丅。图(c)表示口服或肌肉注射一个剂量D,由于存在吸收过程,故图中分别

药理学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实验心得

这次是第一次药理学实验,我们学习了很多实验动物的基本操作方法。在做药理学实验之前我们就有做过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解剖过蟾蜍,小白鼠和家兔,这次的药理学实验更是一次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深化,教给了我们很多在生理学实验中并没有学过的知识点。在刚做实验时,黄老师就向我们介绍了3R原则,即减少,优化,替代。动物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动物。它们用生命来换取人类的健康,推动着医学的进步,人类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动物实验,动物为我们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牺牲,我们应遵循“3R”原则。黄老师还通过视频给我们重点介绍了常用麻醉药及用法,实验动物的捉拿、麻醉、固定、给药、取血和处死方法。让我学到了很多实用性很强的东西。 之后便是分组自己做实验了,首先陈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小白鼠的标记方法,用中性品红表示十位数,苦味酸表示个位数,加上空白对照,一共可以标记一百支小白鼠。标记顺序为先左后右,从上至下。用苦味酸作为标记物的一个原因是它不容易被分解和弄掉,不会因为小鼠的活动而消失。其次是因为其有苦味,避免了被其他老鼠舔掉。之后讲解了小鼠的性别鉴定方法,除了书上说的方法外还可通过观察小鼠的乳房辨别。关于大鼠和家兔的捉持方法,大鼠在捉持前最好对其进行安抚,避免其急躁而咬人,而家兔则不可用手扯其双耳将其拉起。在给药方法方面,灌胃法要注意从口角插入口腔,用灌胃针抵住舌头,插入不可过深,一般入喉即可。腹腔注射时最好将其倒转,头部朝下,这样不容易刺入内脏。是否插入腹腔的判断方法:推注完后,轻微回抽,若有负压将注射器的推杆拉回,则已入腹腔。皮下注射时是否的入皮下的判断方法上同,皮下无负压,回抽不拉回。尾静脉注射时注意静脉在尾的两侧,不在上下,注射时用手捏住尾巴前段有利于暴露血管。 家兔的灌胃用木质开口器,使用时要想办法将其舌头压在开口器下,因为舌头会阻碍导尿管插入口腔,可以另外使用棉签配合,一边用棉签压住舌头,一边将开口器插入口腔。耳缘静脉注射时要注意选择小号针头,因家兔耳静脉较小,插入时应仔细谨慎。 家兔的麻醉与手术操作由老师演示进行。注射11ml麻醉剂后家兔很快被麻醉,用镊子夹其腿部无反应。气管插管时,在气管处以倒“T”字切开,插入气管插管,气管插管为三通管,除一个用来跟呼吸测定器连接外,另一个用来防止家兔舌头被麻醉后堵住气管不能呼吸从而起到辅助呼吸作用。颈动脉分离时在颈动脉剪三分之一插管,颈动脉较一般血管粗,韧性很好,在剪口前后需各用动脉夹夹住并用细线绑住,插管成功后拔掉近心端动脉夹,远心端不动。血液迅速流向插管。最后是家兔的空气拴塞法处死,用注射器注射一管空气后,家兔逐渐呼吸急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讲解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实验讲义 中药药剂学教研室编写 2006年12月

目录 实验一片剂溶出度试验 (4) 实验二尿药法测定水杨酸钠片剂的生物利用度 (7) 实验三扑热息痛血管外给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10) 实验四大鼠在体小肠吸收实验 (13) 实验五氨茶碱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15)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须知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属于药物临床应用学科的范畴,具有综合性强、应用性强、创新性强等特点。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实验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主要方式之一。通过实验课不仅能印证、巩固和扩展教学内容,还能训练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实验作风。 为保证实验课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验中必须做到以下六个方面: 1.预习实验内容通过预习,明确实验目的与要求,对实验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合理安排实验顺序与时间。要明确每个处方中药物与辅料的用途。 2.遵守实验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保持实验肃静,未经许可,不得将实验室物品带离实验室。 3.重视药剂卫生进入实验室必须穿整洁的白工作服。先将工作台面擦洗干净再开始做实验。实验过程中应始终注意台面、地面的整洁,各种废弃物应投入指定位置,不能随手乱丢,更不能弃入水槽内。完成实验后,应将容器、仪器清洁,摆放整齐,台面擦净,经教师同意后方能离开。值日生负责整理公用器材,清扫实验室,关好水、电、门、窗。 4. 细心操作、勤于思考称量药品、试剂时,要在称量前(拿取时)、称量时和称量后(放回时)进行三次核对。称量完毕应立即盖好瓶塞,放回原处。对剧毒药品更要仔细核对名称与剂量,并准确称取。实验中要严格控制好实验条件,认真操作每一道工序,以保证成品质量。实验成品应标明名称、规格、配制者、配制时间,并交教师验收。实验中遇到问题应先独立思考,再请教他人。在实验中逐步形成整洁、细致、严谨、冷静、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实验风格。 5.正确使用仪器、注意安全使用仪器时要按使用方法正确操作,不熟悉操作方法时,应在教师指导下使用。各种仪器、容器使用时要注意轻拿、轻放,用毕要清洁后放回规定位置。

生物药剂学和药物动力学重点总结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biopharmacy)——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生物药剂学的剂型因素和生物因素. 1剂型因素: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剂型及服法、辅料、药物配伍、工艺条件等。 2生物因素 3.口服药物消化道吸收的因素、解离度、脂溶性和分子量2、溶出速率3、药物 4.影响体内药物分布的主要因素:体内循环与血管透过性的影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能力、药物的的理化性质与透过生物膜的能力、药物与组织的亲和力、药物相互作用对分制的影响。 5.影响药物代谢的因素给药途径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给药剂量和剂型对药物代谢的影响、药物光学异构性对药物代谢的影响、、酶抑制和诱导对药物代谢的影响、生理因素对药物 入体循环的过程。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转运(transport):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7生物膜的结构:细胞膜的组成:①膜脂:磷脂、胆固醇、糖脂②少量糖③蛋白质。 生物膜性质:膜的流动性;膜结构的不对称性;膜结构的半透性。 8膜转运途径。细胞通道转运:药物借助其脂溶性或膜内蛋白的载体作用,透过细胞而被是小分子水溶性的药物转运吸收的通道。细胞旁路通道转运:是指一些小分子物质通过细胞间连接处的微孔进入体循环的过程。是脂溶性药物及一些经主动机制吸收药物的通道。 9药物通过生物膜的几种转运机制及特点: (一)、被动转运(passive transport)是指药物的膜转运服从浓度梯度扩散原理,即从高①.单纯扩散(passive diffusion) 又称脂溶扩散,脂溶性药物可溶于脂质而通过生物膜. 绝大多数有机弱酸或有机弱碱药物在消化道内吸收.1)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愈大,在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第一章 生物药剂学概述 1、 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 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为了正确评价药物制剂质量,设计合理剂型、处方及制备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的治疗作用并确保用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3、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剂型因素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4、 影响剂型体内过程的生物因素: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遗传因素 第二章 口服药物的吸收 1、被动转运的特点: (1)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转运; (2)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选择性; (3)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 (4)不存在转运饱和现象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2、膜孔转运中分子小于微孔的药物吸收快,如水,乙醇,尿素,糖类等。大分子药物或与蛋白质结合的药物不能通过含水小孔吸收。 3、主动转运的转运速率可用米氏(Michaelis-Menten )方程描述: 4、主动转运的特点 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③需要载体参与;④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量及其活性有关;⑤存在竞争性抑制作用;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被动转运与载体媒介转运速率示意图,如右图 6、胃排空:胃内容物从胃幽门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7、胃空速率:胃排空的快慢用胃空速率来描述。 8、影响胃空速率的因素:①食物理化性质的影响;②胃内容物黏度、渗透压; ③食物的组成;④药物的影响。 9、肝首过效应:透过胃肠道生物膜吸收的药物经肝门静脉入肝后,在肝药酶作用下药物可产生生物转化。药物进入体循环前的降解或失活称为“肝首过代谢”或“肝首过效应”。 答:①静脉、肌肉注射;②口腔黏膜吸收;③经皮吸收;④经鼻给药;⑤经肺吸收;⑥直肠给药。 11、避免首过效应的剂型:①贴剂皮肤给药;②气雾剂和粉雾剂经呼吸道或经鼻黏膜吸收;③口腔粘附片黏膜吸收。 12、肠肝循环:指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被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肠肝循环现象在药动学上表现为药时曲线出现双峰现象。 13、引起肠肝循环的因素:现象主要发生在经胆汁排泄的药物中,有些由胆汁排入肠道的原型药物如毒毛旋花子苷G ,极性高,很少能再从肠道吸收,而大部分从粪便排出。有些药物如氯霉素、酚酞等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后,水溶性增高,分泌人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酶作用下水解释放出原型药物,又被肠道吸收进入肝脏。 14、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 胃肠液中未解离型与解离型药物浓度之比是药物解离常数pKa 与消化道pH 的函数,可用Henderson-Hasselbalch 方程表达: 弱酸性药物: 弱碱性药物: 式中,分别为未解离型和解离型药物的浓度。 转运速率 浓度 载体媒介被动转运

药动学考试重点

一.计算题: 1.某双室模型药物快速静脉注射100mg,测得各时间的血药浓度结果如下: 时间(h)0.165 0.5 1.0 1.5 3.0 5.0 7.5 10.0 血药浓度 65.03 28.69 10.04 4.93 2.29 1.36 0.71 0.38 (ug/L) 请计算:α、β、A、B、Vc、T1/2(α)、T1/2(β)。 2.某患者口服某药100mg的溶液剂后,测得各时间的血药浓度数据如下: T(h) 0.2 0.4 0.6 0.8 1.0 1.5 2.5 4.0 5.0 C(mg/L) 1.65 2.33 2.55 2.51 2.40 2.00 1.27 0.66 0.39 已知F=1,求k, k a, t max, C max, Vd, Cl, AUC。 3.某药的治疗窗口2-10mg/L,分布容积为20L,半衰期为10h,如果给药间隔为 8h,请计算该药的维持剂量和负荷剂量。 4.静脉快速给药100mg,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方程为: C=7.14e-0.173t 其中C的单位是mg/L,时间t的单位为h。请计算: Vd;t1/2;总AUC;总清除率。 5.首剂负荷量静注后,立即以维持量恒速输注。如果稳态的上下限是15%,当 初浓度是下列两种情况时,请计算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 a.80%的稳态浓度 b.500%的稳态浓度 二.问答题: 1.列举3种降低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 答:(1)在胃肠道中吸收时间不足 (2)在胃肠道的竞争反应 (3)在肝脏中首关效应的抽提 2.给出并简要讨论4种可能的血浆浓度和反应相关性不好的情形。 答:(1)活性代谢物的出现:因为反应是原形和代谢物的函数,而且体内原形药物有可能比活性代谢物更早消失,这样一来,药物反应与原形药的关系将失去意义。 (2)耐受性:随着药物的连续应用,它的疗效可能消失。在任何时候,药物反应的强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 剂型因素,机体生物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剂型因素(出小题,判断之类的) 药物的某些化学性质 药物的某些物理因素 药物的剂型及用药方法 制剂处方中所用的辅料的性质及用量 处方中药物的配伍及相互作用 3、生物因素(小题、填空):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生理和病理条件的差异、 遗传因素 4、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吸收(Absorption):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分布(Distribution):药物进入体循环后向各组织、器官或者体液转运的过程。 代谢(Motabolism):药物在吸收过程或进入体循环后,受肠道菌丛或体内酶系统的作用,结构发生转变的过程。排泄(Excretion):药物或其代谢产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转运(transport):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过程统称为转运。 处置(disposition):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称为处置。 消除(elimination):代谢与排泄过程药物被清除,合称为消除。 5、如何应用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内转运关系指导处方设计? 不好 筛选合适的盐 筛选不同的晶型 改善化合物结构 微粉化包含物固体分散物 无影响 增加脂溶性 改善化合物结构 胃中稳定性 稳定 代谢稳定性不稳定 研究代谢药物 6、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哪些? 答:片剂口服后的体内过程有:片剂崩解、药物的溶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1、生物膜的结构:三个模型

最新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试卷及答案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共15分) 1.大多数药物吸收的机理是(D ) A.逆浓度关进行的消耗能量过程 B.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C.需要载体,不消耗能量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D.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的高浓度向低浓度侧的移动过程 E.有竞争转运现象的被动扩散过程 2.不影响药物胃肠道吸收的因素是(D ) A.药物的解离常数与脂溶性 B.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速度 C.药物的粒度 D.药物旋光度 E.药物的晶型 3.不是药物胃肠道吸收机理的是(C ) A.主动转运 B.促进扩散 C.渗透作用 D.胞饮作用 E.被动扩散 4.下列哪项符合剂量静脉注射的药物动力学规律(B ) A.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算术平均值 B.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等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C.达稳态时每个剂量间隔内的AUC大于单剂量给药的AUC

D.达稳态时的累积因子与剂量有关 E.平均稳态血药浓度是(css)max与(Css)min的几何平均值 5.测得利多卡因的消除速度常数为0.3465h,则它的生物半衰期(C ) A.4h B.1.5h C.2.0h D.O.693h E.1h 6.下列有关药物表观分布溶积的叙述中,叙述正确的是(A ) A.表观分布容积大,表明药物在血浆中浓度小 B.表观分布容积表明药物在体内分布的实际容积 C.表观分布容积不可能超过体液量 D.表观分布容积的单位是“升/小时” E. 7.静脉注射某药,X0=60mg,若初始血药浓度为15ug/ml,其表观分布容积V为(D ) A.20L B.4ml C.30L D.4L E.15L 8.地高辛的半衰期为40.8h,在体内每天消除剩余量百分之几(A ) A.35.88 B.40.76 C.66.52 D.29.41 E.87.67 9.假设药物消除符合一级动力学过程,问多少个tl/2药物消除99.9%?(D ) A.4h/2 B.6tl/2 C.8tl/2 D.10h/2 E.12h/2 10.关于胃肠道吸收下列哪些叙述是错误的(C) A.当食物中含有较多脂肪,有时对溶解度特别小的药物能增加

非那西丁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分析

非那西丁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报告 一.概述: 非那西丁(Phenacetin)为一种解热镇痛药,因为潜在副作用在临床已基本不使用。但由于其是CYP1A2酶的特异性底物,被广泛选择作为底物用于酶活性测定实验以及影响酶活性作用药物的研究。本学期临床药代动学实验课以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代谢实验、大鼠肝微粒体温孵实验两部分为例,通过实验设计,实验操作,结果评价等一系列过程,系统地学习了药代动力学中药物体内外的简单研究方法、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及相关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与评价。 二.正文 1.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1实验目的 研究非那西丁在大鼠体内代谢的药代动力学,学习大鼠眼底静脉丛取血等操作。 1.2实验材料与方法 仪器:HPLC-UV色谱仪,高速冷冻离心机,涡旋振荡器; HPLC色谱条件:检测波长:254nm 色谱柱:inertsil-ODS-SP,5um,4.6*150mm 流速:1.0ml/min 柱温:40℃ 流动相:40(乙腈):60(50mM磷酸盐缓冲液)(注:50mM磷酸盐缓冲液配制:6.8g磷酸二氢钾,加入150ml氢 氧化钠溶液(0.1M),配制成1L的磷酸盐缓冲液) 试剂:非那西丁注射剂,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肝素钠,10%高氯酸; 实验动物:雄性大鼠,180g—220g 1.3实验步骤 1.3.1标准曲线的制备:取空白血浆,加入对乙酰氨基酚标准品,使其 浓度分别为0.156,0.313,0.625,1.25,2.50,5.00,10.00ug/ml。在给定的色谱条件下进行HPLC分析,以样品的峰面积对样品浓度进行线性回归。 1.3.2给药及血浆采集处理:取大鼠一只,尾静脉注射非那西丁 (10mg/kg)后,分别于0,5,10,15,30,45,60,90,120min于尾静脉取血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一、药物动力学概述 (1)、药物动力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答:(1)药物动力学的建立;(2)预测不同给药方案下的血浆、组织和尿液的药物浓度;(3)探讨药物浓度与药物疗效或毒性之间的关系;(4)估算药物和/或代谢物的可能积蓄;(5)探讨药物结构与药物动力学及药效学之间的关系;(6)探讨生理或疾病的变化如何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与消除;(7)探讨药物极性因素与药物动力学之间的关系,开发新型给药系统;(8)根据药物动力学参数进行临床药物治疗方案的确定;(9)从药物动力学观点对药物质量进行认识和评价;(10)新药的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 (2)、简述常用的药物动力学参数及其意义。 答:(1)生物半衰期t1/2:可判断药物在体内的停留时间;(2)消除速率常数K:可衡量药物从体内消除的快慢;(3)表观分布容积V:课评价药物在体内分布的程度,判断药物在体内的积蓄情况;(4)消除速率CL:为K与V的综合参数,具有生理学意义,可判断消除器官的功能;(5)给药曲线下面积AUC:可评价血管外给药物制剂药物在体内吸收总量的大小。 (3)、简述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答:(1)组织器官血流量;(2)血管的通透性;(3)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4)药物与组织亲和力;(5)药物相互作用;(6)药物理化性质;(7)药物剂型因素。 (4)、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有什么意义?一室模型与二室模型有什么区别? 答:建立药物动力学模型并不具有解剖学和生理学意义,它是将整个机体按药物转运速率特征划分为若干个独立的隔室,这些隔室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反映药物在机体的动力学特征,称为隔室模型。 (5)为什么同一药物在不同的文献报道中会出现不同模型的报到? 答: (6)药物动力学的速度类型有哪些?简述一级动力学的特点。 答:速度类型有一级速率过程、零级速率过程、非线性速率过程。一级动力学的特点是:(1)药物的生物半衰期与给药剂量无关;(2)一次给药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与给药剂量成正比;(3)一次给药情况下,尿药排泄量与给药剂量成正比。 (7)如何理解表观分布容积中“表观”的含义?表观分布容积有没有上下限? 答:表观,因为它并不代表有生理意义的真正容积。而它的比值是时间的函数。由于分配容积大小可推测药物在体内分布及结合情况,故它有广泛的实用意义。(Vd)值大,其药理意义是提示该药分布广或者是药物与生物高分子有大量结合,亦或两者兼有之。 (8)如果一种药物分不到一室模型中,是否意味着组织中没有药物? 答:

制药前沿生理药动学模型PBPK取经记

制药前沿生理药动学模型PBPK取经记 近几年,不管是在新药研发还是仿制药研究中生理药动学模型PBPK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FDA[I1] ,EMA[I2] ,CFDA, 日本厚生省及各大制药企业都引入建模与模拟工具加速药物研发效率[I3]。许多科研人员反馈PBPK是非常复杂的模型[I4],经常在国际会议上听闻,但感觉很难上手。我们特访谈了几位专家及最近在使用PBPK模型的同行的心得体会,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美国Michael B. Bolger教授可谓PBPK建模的行家里手,发表的相关文章达到50多篇。 记者:Michael您是哪年开始接触并专研PBPK模型的 Michael:我从1999年开始学习PBPK模型,到今年刚好15年了。 记者:您觉得PBPK对制药研发的意义何在? Michael:Predictions prior to in vivotesting, mechanistic 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and DDIpredictions. Population simulations and more mechanistic scaling forpreclinical to human and adult to pediatric 记者:您觉得怎样可更快更好地熟悉PBPK模型? Michael:先阅读相关的综述文献,更关键的是自己要着手去搭建模型、优化模型,如你没有编程经验,你最好使用类似GastroPlus这样的商业软件[I5]进行模型搭建;同时多跟你的同行做交流。 任洪灿,Ph.D. 现任和记黄埔医药(Hutchison Medi Pharma)高级研究员。作为DMPK项目代表,支持多个靶向性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前和临床方面的DMPK工作,并负责多个项目的建模和模拟方面的工作。 记者:您觉得PBPK模型对新药研发具体有哪些意义? 任:PBPK对于新药研发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应用在新药研发的各个阶段。在新药研发早起screening阶段,由于在体数据不足,对于各有特色的化合物存在难以取舍的问题。此时可以将各个体外数据整合在PBPK模型中,定量对在体甚至是人体PK进行预测,根据药理和毒理对PK的要求来评价哪些化合物的PK特性更适合该项目,予以重点关注。随着研发的不断推进,重点关注的化合物获得越来越详尽的体内外DMPK特性,此时可以进一步优化PBPK模型,通过比较前后模型的差异,一方面可以深入了解化合物DMPK特性,从而清楚在进一步的探索中,应该把精力重点放在ADME的哪个环节。另外一方面,可以基于优化的PBPK模型对下一步试验结果进行预测,有利于辅助下一步试验设计。当获得足够的临床前DMPK资料,可以进一步对人体PK进行预测,参与制定临床人体首次剂量的设定。进入新药研发临床阶段,PBPK模型得到进一步的验证和优化。基于该模型,通过适当假设,可以对不同剂量、不同剂型、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疾病状态、不同人群等PK进行预测。更可以对DDI进行适当假设和预测。在某些情况下,预测结果可以豁免一定的临床试验。无疑,PBPK模型对于新药研发来说是一个重要工具,是基于模型研发策略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以帮助新药研发提高对药物DMPK的认识,辅助试验设计,缩短试验周期,降低研发成本。 记者:目前PBPK模型的不足在哪里? 任:较常用的NCA(非房室模型)和房室模型而言,PBPK模型要复杂很多。对于考虑群体变异的PBPK模拟,PBPK模型预测耗时很长,对计算要求高。PBPK涉及参数多,缺少足够DMPK 知识背景容易陷入玩弄数学游戏的怪圈。虽然PBPK模型看起来已经非常完善,但事实上扔有许多空白:如转运体在各种属、各组织器官的表达尚未清晰。醛氧化酶在各种属各组织器官的表达也尚未清晰。PBPK已经非常复杂,但仍然不足以对体内的复杂DMPK过程加以详尽描述: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动学第一节生物药剂学概述 1、生物药剂学研究中得剂型因素不包括 ( 药物得疗效与毒副作用 ) 2、以下不属于生物药剂学研究中得剂型因素 ( 药物得包装 ) <1>药物从血液向组织器官转运得过程就是 ( 分布 ) <2>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得变化得过程就是 ( 代谢 ) <3> 、药物在机体内发生化学结构得变化及由体内排出体外得过程就是 ( 消除 ) <4>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得过程就是 ( 吸收 ) <5> 、原型药物或其代谢物由体内排出体外得过程就是 ( 排泄 ) 口服药物得吸收 1、某有机酸类药物在小肠中吸收良好,主要因为 ( 小肠得有效面积大) 2、下列不属于影响药物溶出有效面积因素得就是 ( 药物得多晶型 ) 3、关于弱酸性药物得吸收叙述正确得就是 ( 弱酸性条件下药物吸收增多 ) 4、内容物在胃肠得运行速度正确得就是 ( 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 5、食物可以促进药物吸收得就是 ( 维生素B2 ) 6、关于影响胃空速率得生理因素不正确得就是 ( 药物得理化性质 ) 7、首过效应主要发生于下列哪种给药方式 ( 口服给药 ) 8、大多数药物通过生物膜得转运方式为 ( 被动扩散 ) 9、以下转运机制中药物从生物膜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转运得就是 ( B与C选项均就是 ) 10、对药物胃肠道吸收无影响得就是 ( 药物得旋光度 ) 11、大多数药物吸收得机制就是 ( 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得高浓度向低浓度侧得移动过程 ) 12、有关药物吸收描述不正确得就是 ( 小肠可能就是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吸收较理想得部位 ) 13、主动转运得特点不包括 ( 不受代谢抑制剂得影响 ) 14、弱酸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 在胃中解离增多,自胃吸收减少 ) 15、弱碱性药物与抗酸药同服时,比单独服用该药 ( 在胃中解离减少,自胃吸收增多 ) 16、可作为多肽类药物口服吸收得部位就是 ( 结肠 ) 17、对一些弱酸性药物有较好吸收得部位就是 ( 胃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