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惊厥名词解释

小儿惊厥名词解释

小儿惊厥是指发生在2个月到6岁儿童中的一种发作性疾病,其特征是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变色(面色苍白或发绀)、肢体抽搐以及可能伴随尿失禁、口吐白沫等症状。以下是对小儿惊厥相关名词的解释。

1. 惊厥:惊厥是一种以肌肉抽搐及意识丧失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小儿惊厥是指发生在幼儿期的惊厥,通常在发热疾病或其他病因刺激下发作。

2. 丧失意识:在小儿惊厥时,孩子会突然失去意识,无法与周围环境交流或感知刺激。这可能是由于脑部电信号发生异常导致的。

3.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电极,记录大脑电活动的一种检查方法。在小儿惊厥的诊断中,医生通常会使用脑电图来观察脑电活动的异常。

4. 清醒状态:清醒状态是指一个人的意识清晰、能与周围环境交流、能做出有意识的行为。在小儿惊厥发作时,孩子会从清醒状态突然转变为意识丧失的状态。

5. 痉挛性抽搐:小儿惊厥的典型表现是肢体抽搐,即四肢或身体的某一部分突然发生的不自主的、有节律的肌肉收缩和放松。这种抽搐通常是短暂的,持续数秒至数分钟。

6. 发热病:发热病是指因为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身体体温升高

的病症。小儿惊厥通常与发热病有关,尤其是高热。

7. 高热惊厥:高热惊厥是指在高热条件下发生的惊厥。它是小儿惊厥的一种常见类型,通常在38℃以上的高热病中发生。

8. 帕金森样抬腕:帕金森样抬腕是指小儿惊厥发作时出现的一种特殊姿势。孩子的手腕呈现出背屈,手指伸直并稍微外展。

9. 引发因素:引发小儿惊厥的因素包括高热、感染、低血糖、脑部感染或损伤等。这些因素能够刺激儿童的中枢神经系统,导致惊厥发作。

10. 镇静剂:镇静剂是一种药物,用于减轻焦虑、镇静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在小儿惊厥发作时,医生可能会使用镇静剂来控制抽搐和恢复意识。

总之,小儿惊厥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疾病,其特点是突然发生的意识丧失、肢体抽搐等症状。对于家长来说,了解小儿惊厥相关的名词解释,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孩子的发作,及时就医并进行恰当的处理。

《儿科护理学(二)》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护理科学。 生长: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变化。 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小儿裸体的重量。 身长: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上部量:从头顶到耻骨联合上缘。 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 头围: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胸围: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 腹围:平脐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 前囟: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 后囟:顶骨和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的获取信息的能力。 注意:人对某以部分或某一方面的选择性警觉,或对某一刺激的选择性反应为注意力。 记忆:是将所获得的信息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思维:是人应用理解、记忆和综合分析能力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掌握其发展规律的一种精神活动,是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 低体重:小儿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消瘦:小儿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矮身材:小儿身高(长)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身高平均数减2个标准差。 体重过重:小儿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体重平均数加2个标准差。 屏气发作:为呼吸运动暂停的一种异常行为,常在情绪急剧变化时出现。 遗尿症:正常小儿自2~3岁起已能控制膀胱排尿,如5岁后仍发生不随意排尿即为~ 学习困难:亦称学习障碍,指在获得和运用听、说、读、写、计算、推理等特殊技能上有明显困难,并表现出相应的多种障碍综合征。 儿童保健:是通过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依据促进健康、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儿童群体或个体采取干预措施,提高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综合性防治医学。 计划免疫:是根据传染病的疫情监测,人群免疫状况及小儿免疫特点的分析,按照免疫学原理制定免疫程序,有计划的使用生物制品进行人群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的免疫水平,达到控制乃至最终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主动免疫: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抗体,从而产生主动免疫力。 被动免疫:是指在接触传染病后,给予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相应的抗体,使其立即获得免疫力。 不显性失水:由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是调节人体体温一项重要措施。 等渗性脱水:水和电解质成比例丢失,血清钠为130~150mmol/l,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 低渗性脱水:电解质的丢失多于水的丢失,血清钠为<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正常范围。 高渗性脱水:水的丢失多于电解质的丢失,血清钠为>150mmol/l,血浆渗透压高于正常范围。 家庭结构评估:指家庭的组成以及影响儿童及其家庭成员身心健康的有关家庭的社会、文化、宗教、和经济特点。 ORS::是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由氯化钠3.5g,碳酸氢钠2.5g,枸橼酸钾1.5g,葡萄糖20g,加水至1000ml配制而成。 混合喂养:因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易母乳喂养,而部分用牛、羊乳或其他乳品喂养。 人工喂养:完全用牛、羊乳或其他代乳品喂养婴儿。 初乳:产后最初4天内分泌的乳汁。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名词解释 1、适中温度: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 2、追赶生长:指某些儿童在一些阻碍生长发育的因素(如神经性厌食,营养不良等疾病)被克服后,在康复阶段会以极快的速度恢复生长的现象。 3、主动免疫:指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接触感染源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 4、假月经:妊娠后期母亲雌激素进入胎儿体内,生后突然中断,使有些女婴出生后5~7天出现阴道可见血性分泌物,类似月经出血,可持续一周,称为假月经 5、粟粒疹:新生儿出生后3周内,可在鼻尖、鼻翼、面颊部长出细小的,白色或黑色的、突出在皮肤表面的皮疹,系新生儿皮脂腺堆积形成,可自行消退。 6、麻疹粘膜斑:麻疹患儿出疹前1-2天在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上出现的,直径约为0.5-1mm的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于出疹后1-2天消失。是麻疹早期具有特征性的体征,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7、生理性体重下降:新生儿初生数日内,因进食减少、水份丢失、胎粪排出、出现体重下降,但一般不超过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时体重。 8、生理性贫血:小儿在生后2~3个月,红细胞数降至3×1012 /L,血红蛋白降到100g/L左右,出现轻度贫血,称为生理性贫血。

9、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出生6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腹泻,但除大便次数增多以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身体发育正常,添加辅食后即逐渐转为正常。 10、生理性黄疸:是由于新生儿时期体内胆红素的累积而引起皮肤巩膜等黄染的现象,一般生后2~3天开始出现,4~5天最明显,10~14天消退。 11、癫痫持续状态:凡一次癫痫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或反复发作而间歇期意识不能恢复超过30分钟,均称为癫痫持续状态 12、分离性焦虑: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13、失控感:是一种对生活中和周围所发生的事情感到有一种无法控制的感觉。 14、临终关怀:指对末期患儿和家庭提供照顾及支持,工作的重点为缓解患儿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以及协助家庭成员为患儿的死亡做好准备。 15、儿童计划免疫:通过主动或被动免疫的方式,有计划地、人为地将生物制剂接种到人体中使之产生免疫力的过程。 16、骨龄:正常小儿出现相应数目骨化中心的年龄,骨龄较同龄小儿相差±20%为正常。 17、呼吸暂停:呼吸停止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的下降称呼吸暂停18、混合喂养:母乳不足或其他原因不能全部用母乳喂养,而部分用

惊厥

小儿惊厥 惊厥是儿科常见的急诊。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发作大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多数伴有意识障碍。小儿惊厥的发病率很高,多见于婴幼儿。惊厥反复发作可致脑组织缺氧,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和健康。【病因与发病机制】 1、感染性疾病 (1)颅内感染:细菌、病毒、原虫、寄生虫、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和脑炎等。 (2)颅外感染:高热惊厥、败血症、肺炎、细菌性痢疾或其他传染病引起的中毒性脑病和破伤风等。其中高热是小儿惊厥最 常见的原因。 2、非感染性疾病 (1)颅内疾病:各种癫痫、颅脑损伤、先天发育异常、颅内占位病变如肿瘤、囊肿、血肿、脑退行性病和接种后脑炎等。(2)颅外疾病:各种感染引起的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等。 惊厥是一种神经功能暂时的紊乱,由于小儿大脑皮层功能发育未完全形成,即使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强烈兴奋灶并迅速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放电。高热惊厥可能与遗传有关,大多数有家族史。 【临床表现】 1、惊厥典型表现未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

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由于喉肌痉挛、气道不畅、故可有屏气甚至青紫。部份患儿有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 高热惊厥是指小儿发育的某一时期,单纯由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原因。发病在6个月至4岁间,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的初期,当体温骤升至38.5。C~40。C或更高时,突然发生惊厥。 根据发作特点和预后不同分为两型: (1)单纯型高热惊厥:主要标准是:①首次发作年龄在4个月~3岁,最后复发不超过6~7岁。②发热在38.5。C,先发热后 惊厥,惊厥多发生在发热24小时内。③呈全身性,伴意识丧 失,持续数分钟以内,发作后很快清醒。 次要标准是:①发作2周后脑电图正常。②脑背液检查正常。 ③体格及智力正常。④有遗传倾向。 (2)复杂性高热惊厥:主要标准(至少具有其中一项):①惊厥 发作持续15分钟以上。②在24小时以内惊厥1次以上。③惊 厥形式呈部分性发作,发作后有暂时性麻痹。④热性惊厥复发 5次以上。 次要标准是:①初次发作年龄可小于6个月或大于6岁以上。 ②体温不太高时即出现惊厥,可有高热惊厥家族史。 2、惊厥持续状态: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隙期可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 新生儿惊厥 ●概述 西医 新生儿惊厥是指在新生儿期由于各种疾病或病理变化,使大脑运动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肌肉抽动。惊厥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其发生率约为5‰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发生率更高。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很少全身抽动,有时表现轻微,不易辨认。一般分为5型:即轻微型、多灶性痉挛型、局灶性痉挛型、强直型及全身性肌阵挛型。一旦发现,必须及时寻找病因,并立即给予处理。治疗原则以控制惊厥,去除病因及对症处理为主。 中医 新生儿惊厥证候繁杂,表现多样,轻者手足蠕动,时作时止,重者项背强直,牙关紧闭,抽搐昏迷。根据病因的不同,分属中医学“急惊风”、“慢惊风”的范畴。 中医学认为,急惊风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或暴受惊恐所致。新生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寒暖不能自调,极易感受外邪,由表入里,由卫转气,郁而化热化火,火甚生痰,热极生风。主要病机为热、痰、惊、风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病位主要在心肝二经。 ●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新生儿惊厥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引起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主要应针对原发病,就惊厥本身来说,可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予以控制,以防止反复惊厥而引起脑缺氧、脑水肿。惊厥发生时一般首先使用针刺疗法,可取人中、涌泉、合谷等穴,指压或毫针强刺激,如无速效可随即用镇惊药物,如10%水合氯醛、苯巴比妥纳、安定等。惊厥控制后,需进一步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原发病,消除病因,方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中西医综合治疗 【西医治疗】

一、控制惊厥 新生儿惊厥的治疗措施与年长儿不同,在未找出病因前按下述顺序治疗。 1.先用20~25%葡萄糖10~15ml静脉注射,如抽搐停止,证实为低血糖,继续静点葡萄糖每分钟8~1Omg/kg,尽快进食,4~6小时监测血糖1次,正常后24小时逐渐减慢速率,48~72小时停药。 2.如仍继续抽搐,则以10%葡萄糖酸钙2ml/kg稀释1倍后静脉注射,有效者为低钙血症,需继续补钙4~5天(静脉或口服)。 3.50%硫酸镁0.1~0.2ml/kg肌注或2.5%硫酸镁2~4ml/kg静脉滴注,如止惊则为低镁血症,改口服10%硫酸镁,每次1~2ml/kg,每日2~3次,疗程5~7天。 4.维生素B650~100mg静脉注射。 5.以上药物均无效则给予止惊剂。苯巴比妥、安定为常用止惊药。苯巴比妥负荷量15~20mg/kg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维持量为每日3~5mg/kg口服;安定0.1~0.3mg/kg稀释后慢推至惊厥停止。如上述药无效还可选用苯妥英钠,负荷量15~20mg/kg,溶于生理盐水中快速静滴,12小时后给维持量每天5mg/kg。 二、病因治疗 治疗原发病十分重要,如上所述对低血糖、低血钙等的治疗,其他如缺氧缺血性脑病、颅内出血及感染等引起者,均应根据各自疾病的处理原则,给予及时的治疗。 三、对症处理 注意吸痰及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者给氧,呼吸暂停及抽搐频繁者,可予持续或间歇正压给氧,以维持患儿正常的通气、换气功能。脑水肿时用地塞米松每次0.1~0.5mg/kg,每6小时1次,或20%甘露醇每次0.25~0.5g/kg,每4~6小时1次。为改善脑代谢及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可给予ATP、1,6二磷酸果糖等。 【中医治疗】 本病的治疗,应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当先熄风止惊,继之根据病之虚实,或清或补,随证施治。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护理学: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防治与护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胎儿期:从受精卵形成至胎儿娩出为胎儿期,共40周。 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称新生儿期。 围生期: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足天,称围生期。 婴儿期:出生后到1周岁为婴儿期。 幼儿期:自满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 学龄前期:自满3周岁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学龄期:自6-7岁(入小学始)到进入青春期前。 青春期:以性发育为标志进入青春期,一般女孩从11-12岁开始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开始到18-20岁,为中学学龄期。正常足月儿:指胎龄满37周-42周出生,出生体重在2500-4000g,无任何畸形和疾病的活产婴儿。 早产儿:指胎龄<37周的新生儿。 过期产儿:指胎龄>=42周的新生儿。 生长发育: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及细胞、组织、器官分化的完善和功能成熟,是质和量的变化。 生理性体重下降:部分新生儿在生后数天内,由于摄入不足、胎粪及水分的排出,体重可暂时性下降原有体重的3%~9%,多在生后3~4天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恢复到出生时水平。

头围:经眉弓上缘经枕骨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是反映脑发育和颅骨生长的一个重要指标。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为1.5-2.0cm,1-1.5岁闭合。 儿童计划免疫: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儿童免疫特点和传染病疫情的检测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抵抗疾病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灭相应传染病的目的。 人工喂养:以配方奶粉或其他代乳品完全替代母乳的方法,称为人工喂养。 分离性焦虑:指由现实的或预期的与家庭、日常接触的人、事物分离时引起的情绪低落,甚至功能损伤。 适中体温:是指能维持正常体核及皮肤温度的最适宜的环境温度,在此温度下身体耗氧量最少,蒸发散热量最少,新陈代谢最低。呼吸暂停:呼吸停止达15-20秒,或虽不到15秒,但伴有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发绀及四肢肌张力下降称呼吸暂停。 发展性照顾:是一种适合每个小儿个体需求的护理模式。这种护理模式满足新生儿的个体化需求,可以促进早产儿体重增长、减少哭闹和呼吸暂停的次数。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治疗新生儿危重疾病的集中病室,是为了对高危新生儿进行病情的连续监护和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及护理而建立的,其目的是减少新生儿病死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

小儿惊厥

小儿惊厥 【惊厥】是指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突然发生不自主收缩,常伴意识障碍。惊厥是儿科常见急症,以婴幼儿多见,反复发作可引起脑组织缺氧性损坏。 【病因和发病机制】 1.感染性疾病 (1)颅内感染:如细菌、病毒、原虫、真菌等引起的脑膜炎、脑炎及脑脓肿。 (2)颅外感染:如高热惊厥、其他部位感染引起的中毒性脑病、败血症、破伤风等。 2.非感染性疾病 (1)颅内疾病:原发癫痫、脑占位性病变(如肿瘤、囊肿、血肿)、先天脑发育异常、脑外伤等。 (2)颅外疾病: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各类中毒、各类内分泌代谢紊乱性疾患及严重的心、肺、肾疾病。 惊厥是一种暂时性神经系统紊乱。因小儿大脑皮层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未完全形成,因此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皮层形成强烈兴奋灶并迅速泛化,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反复放电而引起惊厥。【临床表现】 (一)惊厥 1.典型表型惊厥发作时表现为意识突然丧失,头向后仰,面部及

四肢肌肉呈强直性或阵挛性收缩,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色铁青,部分患儿有的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为数秒至数分或更长,发作停止后多入睡。惊厥典型表现常见于癫痫大发作。 2.局限性抽搐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惊厥发作不典型,多为微 小发作,如呼吸暂停、两眼凝视、反复眨眼、咀嚼、一侧肢体抽动等,一般神志清楚。如抽搐部位局限而固定,常有定位意义。(二)惊厥持续状态 惊厥持续状态是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惊厥持续状态为惊厥危重型,多见于癫痫大发作、破伤风、严重的颅内感染、代谢紊乱、脑瘤等。由于时间过长,可引起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死亡。 (三)高热惊厥 多见于1~3岁的小儿,是又单纯发热诱发的惊厥,是小儿惊厥常见的原因。多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初期,当体温骤升至38.5~40℃或更高时,突然发生惊厥。 【6种疾病惊厥的鉴别要点】 1.高热惊厥的特点:多见于6个月至3岁小儿,惊厥常发生于上呼吸道感染的高热期,腋下体温39~40℃,是全身性的。惊厥停止后,神志可恢复正常。 2.低钙惊厥的特点:多见于1~6个月的乳儿,惊厥多为全身性的。年长儿多表现为手足抽搐。频繁惊厥一天可达10次左右,惊厥后患

诊断学名词解释

诊断学名词解释 抽搐:抽搐是指全身或局部成群骨骼肌非自主的抽动或强烈收缩,常可引起关节运动或强直。 惊厥:惊厥是指肌群收缩表现为强直性或阵挛性。惊厥的抽搐一般为全身性对称性,伴有或不伴有意识丧失。 发热(fever):是由于各种原因使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衡,导致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 稽留热(continu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在39~40℃或以上,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伤寒等高热期。 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消耗热,指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且都在正常水平以上。 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 波状热(undulant fever):指体温逐步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步下降至正常程度,延续数天后又逐步升高,XXX重复多次。回来热(recurrentfever):指体温急骤上升

至39℃或以上,延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程度,高热期与无热期各延续若干天后纪律性瓜代一次。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指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是指患者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呼吸运动用力,重者鼻翼煽动、张口耸肩,甚至出现发绀,呼吸辅助肌也与活动,并伴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异常。 心源性哮喘:重度呼吸困难。呼吸有哮鸣声,咳浆液性粉红色泡沫样痰。两肺底部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增快,有奔马律。此种呼吸困难称“心源性哮喘”。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施展阐发为夜间就寝中突感胸闷气短、被迫坐起,惊恐不安。轻者数分钟至数非常钟后症状逐步减轻、消失;重者可见端坐呼吸、面色发绀、大汗、有哮鸣音,咳浆液性粉白色泡沫样痰,两肺底有较多湿性啰音,心率加快,可有奔马律。 三凹征:为严重的吸气性呼吸困难,施展阐发为胸骨上凹、锁骨上凹和肋间隙凹陷,此时亦可不伴有干咳及高调希奇性喉鸣。主要是因为呼吸肌极度用力,胸腔负压增长所致。常见于喉部、气管、大支气管的狭窄与阻塞。

小儿高热惊厥

小儿高热惊厥的护理 高热惊厥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根据统计,3%~4%的儿童至少生过一次高热惊厥。小儿惊厥的发生率是成人的大脑发育不完善,刺激的分析鉴别能力差,弱的刺激就可使大脑运动社经元异常放,引起惊厥。 临床表现可分为简单型和复杂型两种。 简单型的特点:发生在体温骤升达到38.5℃至39.5℃时。3、发作形势:意识丧失,全身性对称性强直性阵发痉挛,还可表现为双眼凝视、斜视、上翻。4、持续时间:持续时间:持续数秒钟或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5分钟,24小时内无复发,发作后意识恢复正常快。5、脑电图:体温恢复正常后2周,脑电图检查正常。6、家族史:有很明显的家族史。 简单型的高热惊厥长期预后良好,对1、年龄:半岁至4岁之间,5岁以后少见。2、发热:一般是由于感冒初的急性发热,惊厥大都智力、学习、行为均无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大脑发育逐步建全,一般不会再发生高热惊厥。 复杂型的特点:年龄>6岁,惊厥发作时体温<38.5℃,发作形势为局限性,抽搐可持续15分钟以上,24小时内有重复发作,体温正常2周后脑电图仍异常。预后较差,约有1%~2%可转为癫痫。 病因和发病机制: [病因] 小儿惊厥的原因可分为两类:按感染的有无,分为感染性(热性惊厥)及非感染性(无热惊厥)。按病变累及的部位分为颅内与颅外两类。 (一)感染性惊厥(热性惊厥) 1.颅内疾病病毒感染如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静脉窦血栓形成。霉菌感染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等。 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弓形虫病。 2.颅外疾病高热惊厥、中毒性脑病(重症肺炎、百日咳、中毒性痢疾、败血症为原发病),破伤风等。(二)非感染性惊厥(无热惊厥) 1.颅内疾病颅脑损伤如产伤、脑外伤、新生儿窒息、颅内出血。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血管畸形、头大(小)畸形、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 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癫痫综合征如大发作、婴儿痉挛症。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鞘性脑病、脑黄斑变性。 2.颅外疾病代谢性疾病如低血钙、低血糖、低血镁,低血钠、高血钠、维生素B1或B6缺乏症等。遗传代谢性病如糖原累积病、半乳糖血症、苯丙酮尿症、 肝豆状核变性、粘多糖病。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脑病、尿毒症、心律紊乱、严重贫血、食物或药物及农药中毒等。 [发病机理]

小儿热性惊厥的健康教育

小儿热性惊厥的健康教育 热性惊厥(过去叫高热惊厥)是儿童期的一种常见病,是指年龄3个月~5岁之间发生的惊厥,伴有发热(体温大于38.5度)但无颅内感染等特定原因,本病应与癫痫相鉴别,后者以反复发作的无热惊厥为特征。高热惊厥的发病率约2%~8%.高热惊厥患儿中,1/3有第二次惊厥,这其中1/2有第三次惊厥.大约1/10有3次或3次以上的复发。高热惊厥复发均发生于首次发作3年内。小儿高热惊厥,属儿科常见急症。发病率2%~8%,复发率为30%~50%,临床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尤以3岁以内儿童多见,表现先有发热,随后惊厥[1],惊厥多发生在病初体温骤升时呈全身性、短暂性抽风伴有意识丧失,所以应及时进行抢救。小儿热性惊厥起病急,如得不到及时救治,惊厥时间过长或多次反复可使脑细胞受损,影响智力发育。因此,对及时控制惊厥和有效预防再次发作尤为重要。 标签:热性惊厥;健康教育1 临床资料 我科2013年4月~2011年6月共收治热性惊厥患儿35例,均符合热性惊厥的诊断标准。发病年龄6个月~1岁8例,1~3岁21例,3~5岁6例,支气管炎8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例,肺炎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例。体温均在38~40°C。 2健康教育内容 2.1疾病知识教育患儿任何突发高热的均可引起惊厥,发病率2%~8%,是小儿惊厥最常见的病因。其中以上呼吸道感染多见,多见于6个月~3岁小儿,在突发高热之际发作。主要是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功能发育不全,各种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突然大量异常放电而产生惊厥。惊厥次数少,时间短一般不会对大脑造成影响。 2.2护理知识教育患儿发生高热惊厥时,应根据家长不同的心理特点,应用适当的言语解除患儿家长的心理障碍。待病情稳定后,选择合适的时机向患儿家长讲解高热惊厥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使家长对疾病有初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 2.3 饮食指导指导家长发作时应当禁食,包括水。病情稳定后给予患儿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均衡膳食,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需要[2]。注意休息和睡眠,多作户外活动,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居室注意通风换气,避免传染源,防止感染。 2.4发热的观察指导家长观察患儿发热时的表现,避免发生惊厥时才发现小儿在发热。家中常备体温表,并能正确使用。如发现小儿精神不振,面色潮红,呼吸加快,额头发热,手足发冷等应立即给予体温测量,并密切观察体温变化情况。 2.5物理降温法指导家长掌握物理降温方法,常用的有温水擦浴,酒精擦浴。

惊厥的名词解释

惊厥的名词解释 惊厥是一种疾病,又称为癫痫发作或癫痫发作,是由于大脑的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起的一种短暂的、不自主的、突然的、异常的、阵发性的类似痉挛或抽搐发作。这种疾病可以在任何年龄段发生,但在儿童和老年人中更常见。 惊厥的发作形式和表现可以有所不同,但一般包括以下特点: 1. 突然发作:惊厥发作通常是突然发生的,患者在发作前并没有明显的征兆或预兆。 2. 短暂持续时间:所有的癫痫发作都是短暂的,通常只持续几秒钟至几分钟不等。 3. 抽搐发作:惊厥的典型表现是肌肉的紧张和僵直,患者可能出现抽搐,包括肢体抽动、口部牙关紧闭和舌头咬伤等。 4. 意识丧失:在发作期间,患者通常会完全失去意识,对周围环境没有反应或反应迟钝。 惊厥的发作原因有多种可能,包括: 1. 遗传因素:有些人患有家族性癫痫,具有较高的遗传风险。 2. 头部损伤:头部外伤、脑震荡或其他类型的脑损伤可能引发癫痫发作。

3. 脑部感染:脑膜炎、脑炎等感染性疾病可能引起癫痫发作。 4. 药物和物质滥用:某些药物和物质,如可卡因和酒精,可能导致癫痫发作。 5. 其他疾病:糖尿病、高血压、脑肿瘤等其他疾病也可能引发癫痫发作。 对于惊厥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抗癫痫药物: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进行治疗,以减少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性。 2. 外科手术:对于一些无法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的惊厥患者,外科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主要是通过切除或缓解引发癫痫发作的脑区域。 3. 生活方式调整:患者需要注意避免一些可能引发癫痫发作的因素,如缺乏睡眠、过度疲劳、酒精和药物滥用等。 4. 管理发作时的安全:当患者发作时,周围的人应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如保持患者舒适和安全、确保周围环境的安全等。 总之,惊厥是一种由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引起的短暂且不可控的抽搐发作,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通过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和生活方式调整等,可以有效控制癫痫发作。

惊厥名词解释释

惊厥名词解释释 惊厥是指一种反复发作的短暂意识丧失和肌肉抽搐的疾病。它是由于大脑突发异常放电所引起的,导致神经元紊乱和过度兴奋。以下是对惊厥名词解释的详细说明。 1. 意识丧失:惊厥发作时,患者会突然失去对周围环境的意识。这意味着患者不能回应外界的刺激,无法交流或理解别人的指令。 2. 肌肉抽搐:惊厥发作时,患者的肌肉会出现痉挛性抽搐。这是由于脑部异常放电信号传导到肌肉所致,通常表现为肢体的抽动、头的摇晃以及眼球的滚动等。 3. 大脑放电异常:惊厥是由于大脑中神经元放电异常引起的。这种异常放电可能是由于神经元过度兴奋,或是由于神经回路的不正常连接导致的。 4. 神经元紊乱:惊厥发作时,神经元的正常功能受到了破坏,导致神经元之间的信号传递出现紊乱。这将导致意识丧失和肌肉抽搐等症状。 5. 过度兴奋:惊厥发作时,脑部神经元的活动被大大增强,导致大量信息同时传递。这会导致不正常的电信号放电,最终引发意识丧失和肌肉抽搐等症状。 6. 突发发作:惊厥发作通常是突然发生的,没有明显的先兆。它可能会在短暂的时间内多次发作,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秒钟

到几分钟。 7. 异常放电信号:惊厥发作时,大脑中的异常电信号会扰乱神经元之间的正常连接和信息传递。这些异常电信号可能以放电的形式表现,破坏正常的大脑电活动。 8. 神经回路连接:惊厥发作可能与神经回路的不正常连接有关。这些异常的神经回路可能会导致神经元放电异常,从而引发惊厥。 总之,惊厥是一种由于大脑突发异常放电所引起的疾病,表现为意识丧失和肌肉抽搐等症状。它的发作可能与神经元紊乱、过度兴奋和神经回路连接异常等因素有关。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对于控制惊厥发作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非常重要。

小儿惊厥症状

小儿惊厥症状 小儿惊厥是小儿常见的急诊,尤多见于婴幼儿。由于多种原因使脑神经功能紊乱所致。表现为突然的全身或局部肌群呈强直性和阵挛性抽搐,常伴有意识障碍。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小儿惊厥症状,一起来看看吧! (一)惊厥 惊厥发作前少数可有先兆:极度烦躁或不时“惊跳”,精神紧张;神情惊恐,四肢肌张力突然增加;呼吸突然急促、暂停或不规律;体温骤升,面色剧变;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齐。典型表现为突然起病、意识丧失、头向后仰、眼球固定上翻或斜视、口吐白沫、牙关紧闭、面部或四肢肌肉呈阵挛或强直性抽搐,严重者可出现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不整、青紫或大小便失禁。惊厥持续时间数秒至数分或更长。继而转入嗜睡或昏迷状态。在发作时或发作后不久检查,可见瞳孔散大、对光反应迟钝,病理反射阳性等体征,发作停止后不久意识恢复。低钙血症抽搐时,患儿可意识清楚。若意识尚未恢复前再次抽搐或抽搐反复发作呈持续状态者,提示病情严重,可因脑水肿、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抽搐部位局限且恒定,常有定位意义。新生儿惊厥常表现为无定型多变的各种各、样的异常动作,如呼吸暂停、不规则,两眼凝视、阵发性苍白或紫绀。婴幼儿惊厥有时仅表现口角、眼角抽动,一侧肢体抽动或双侧肢体交替抽动。新生儿惊厥表现为全身性抽动者不

多,常表现为呼吸节律不整或暂停,阵发性青紫或苍白,两眼凝视,眼球震颤,眨眼动作或吸吮、咀嚼动作等。 (二)惊厥持续状态 指惊厥持续30分钟以上,或两次发作间歇期意识不能完全恢复者。为惊厥的危重型。由于惊厥时间过长可引起高热、缺氧性脑损害、脑水肿甚至脑疝。 (三)高热惊厥 常见于6个月至4岁小儿,惊厥多在发热早期发生,持续时间短暂,在一次发热疾病中很少连续发作多次,常在发热12小时内发生,发作后意识恢复快,无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热退一周后脑电图恢复正常,属单纯性高热惊厥,预后良好。复杂性高热惊厥发病年龄不定,常在6个月以前或6岁以后发生,起初为高热惊厥,发作数次后低热甚至无热时也发生惊厥,有时反复发作多次,一次惊厥时间较长,超过15分钟,脑电图检查在惊厥发作2周后仍为异常,预后较差。转变为癫痫的可能性为15%~30%。 小儿惊厥的特点任何颅外感染所致的突发高热,均可引起小儿惊厥,故高热惊厥为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惊厥原因。其发病率约2%~8%。具有显著的遗传倾向。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可能主要由于婴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分析鉴别及抑制能力较差,一个较弱的刺激也能在大脑引起强烈的兴奋与扩散,导致神经细胞异常放电,因而发生惊厥。祖国医学认为幼儿系“纯阳之体,患受诸邪,生热甚速,热极生风”。

高热惊厥名词解释

高热惊厥名词解释 高热惊厥是指在高热状态下儿童出现的特定类型的惊厥。下面将对高热惊厥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高热惊厥(febrile convulsions):高热惊厥是小儿发热时出 现的一种不自主的、短暂的抽搐。它是由于体温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异常所致的一种癫痫发作,通常发生在3个月至 5岁的儿童。 2. 痉挛(spasm):痉挛是指肌肉强烈、剧烈的收缩和放松, 引起肌肉疼痛和不自主的动作。在高热惊厥发作期间,患儿会出现痉挛,身体肌肉会突然收缩,导致四肢抽搐、口吐白沫等症状。 3. 抽搐(convulsion):抽搐是指突发性的、非正常的肌肉收 缩和松弛,导致身体剧烈的震动或抽动。在高热惊厥发作时,患儿会出现抽搐现象,常常表现为四肢抽动、肌肉痉挛等症状。 4.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中枢神经 系统是由大脑和脊髓组成的神经系统。它负责接收和处理来自周围神经系统的信息,并控制和协调身体各部位的运动和功能。在高热惊厥中,热毒素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了异常传导,从而导致发作。 5. 癫痫(epilepsy):癫痫是一种慢性的脑部神经元异常放电 引起的慢性疾病,常常表现为反复发作的癫痫发作。高热惊厥也是一种癫痫发作,但它与其他类型的癫痫发作不同,是由于

高热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传导引起的。 6. 体温升高(fever):体温升高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 的情况。高热惊厥的发作与体温升高有关,通常在体温超过38°C时发作。体温升高可以是由于疾病感染、过敏反应、中 毒等引起的。 7. 年龄(age):高热惊厥通常发生在3个月至5岁的儿童身上。这个年龄段的儿童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尚未成熟,对高热的耐受性较低,因此更容易发生高热惊厥。 总之,高热惊厥是指儿童在高热状态下发生的特定类型的抽搐。它是由于体温升高引起中枢神经系统传导异常所致的一种癫痫发作,常常发生在3个月至5岁的儿童。在发作期间,患儿会出现痉挛、抽搐等症状。理解高热惊厥相关名词的含义,有助于对该病情进行准确的识别和处理。

儿科学名词解释

儿科学名词解释 1.新生儿期自出生后脐带结扎时起至生后28天内,称新生儿期. 2.生理性体重下降:指胎儿圣后1周内因奶量摄入不足,加之水分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 暂时性体重下降称为 3.三凹征:指吸气性呼吸困难时,出现胸骨上窝,肋间隙和剑突下在吸气时间内凹陷 4.脱水:是指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少,由于水的摄人量不足和(或)损失量过多 所致,除失水外,还伴有钠、钾和其他电解质的丢失。 5.口服补钠盐(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以治疗急性腹泻合并脱水的一种溶液,其理 论基础是基于小肠的Na离子葡萄糖偶联转运机制,即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的膜上存在着Na-葡萄糖共同载体,此载体上有Na和葡萄糖两个结合位点,当Na和葡萄糖同时与结合位点相结合时即能转运,并显著增加钠和水的吸收。 6.新生儿: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的婴儿 7.早产儿:指胎龄≥28周<37周的新生儿 8.围生儿:包括围生期的胎儿及出生后7天的婴儿 9.小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 10.适于胎龄儿: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出生体重的第10百分位至90百分位之间的 11.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需要监护的新生儿 12.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出生体重≥2500g并≤4000g,无畸形或疾病的活 产婴儿 13.原始反射:是新生儿出生时已具备的多种暂时性反射,包括觅食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 射,拥抱反射等,一般生后数月消失 14.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的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时的最适环境温度 15.新生儿黄疸:是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 过5-7mg/dl,即可出线肉眼可见的黄疸 16.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并发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 17.胎粪吸入征(MAS):是由胎儿在宫内或产时吸入混有胎粪的羊水,而导致以呼吸道机械性 阻塞及化学性质炎症为主要病理特征,以生后出现呼吸窘迫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 18.人工喂养:4—6个月以内的婴儿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进行母乳喂养时,完全采用配方奶粉 或其他兽乳,如牛乳羊乳鸟乳等喂养婴儿,称为 19.腓反射:以叩诊锤骤击膝下外侧腓骨小头上腓神经处,引起足向外侧收缩者即为阳性 20.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PEM):是由于缺乏能量和蛋白质所致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 要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 21.呼吸暂停:呼吸停止在20秒钟以上,伴心率减慢<100次/分,并出现青紫 22.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时,肺血管压力升高,当压力等于/超过体 循环时,可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称为 23.佛斯特征:又称面神经症,是以手指尖/叩诊锤骤击患儿颧弓与口角间的面颊部,引起眼 睑和口角抽动,为面神经征阳性 24.陶瑟征:以血压计袖带包裹上臂,使血压维持在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5min内该手出现痉 挛症状属陶瑟征阳性 25.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症:简称新生儿冷伤,系因寒冷或多种疾病所致以低体温和皮肤硬 肿为主要临床表现,重症可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又称新生儿硬肿症 26.染色体病:是由于先天性染色体结构畸变和(或)数目异常而引起的疾病。常造成机体多 发畸形,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和多系统的功能障碍,故又称为染色体畸变综合征

惊厥的名词解释治疗方法

惊厥的名词解释|治疗方法 惊厥的名词解释: 惊厥(convulsion)俗称抽筋、抽风、惊风,也称抽搐。表现为阵发性四肢和面部肌肉抽动,多伴有两侧眼球上翻、凝视或斜视,神志不清。有时伴有口吐白沫或嘴角牵动,呼吸暂停,面色青紫,发作时间多在3~5分钟之内,有时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是小儿常见的急症,尤以婴幼儿多见。6岁以下儿童期惊厥的发生率约为4%~6%,较成人高10~15倍,年龄愈小发生率愈高。惊厥的频繁发作或持续状态可危及患儿生命或可使患儿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影响小儿的智力发育和健康。 惊厥的病因: 1.感染性 (1)颅内感染:见于脑膜炎、脑炎、脑脓肿等,以化脓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为多。病毒感染可致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细菌感染可致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脑脓肿;霉菌感染可致新型隐球菌脑炎等;寄生虫感染如脑囊虫病、脑型疟疾、脑型血吸虫病、脑型肺吸虫病。小婴儿宫内感染(TORCH感染)、巨细胞病毒感染也可以出现惊厥。 (2)颅外感染:急性胃肠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脓毒症、中耳炎、破伤风、百日咳、重症肺炎等急性严重感染,由于高热、急性中毒性脑病及脑部微循环障碍引起脑细胞缺血、组织水肿可导致惊厥。在小儿大脑发育的特殊时期可因发热出现其特殊的惊厥---热性惊厥,是颅外感染中最常见的惊厥类型,是由于小儿中枢神经系统以外的感染所致38℃以上发热时出现的惊厥,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或某些传染病初期。 2.非感染性 (1)颅内疾病:常见于颅脑损伤(如产伤、脑外伤)、颅脑缺氧(如新生儿窒息、溺水)、颅内出血(如晚发性维生素K1缺乏症、脑血管畸形所致)、颅内占位性疾病(如脑肿瘤、脑囊肿)、脑发育异常(如先天性脑积水)、脑性瘫痪及神经皮肤综合征。另外还有如脑退行性病变(如脱髓

儿科学名词解释问答题

1.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一周由于奶量摄取不足,水粉丢失,胎粪排出,可出现暂时性体 重下降,生后一周达最低点。 2.骨龄: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干骺端骨化中心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 将其标准化。 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D佝偻):是一种儿童由于体内VD不足而导致的钙磷代谢紊 乱,以骨性病变为特征的慢性营养缺乏病。 4.VD缺乏手足搐搦症:由于V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低下,血清钙降低,导致神经肌肉兴 奋性增高,表现为惊厥,手足搐搦及喉痉挛等。 5.小于胎龄:指体重在同胎龄婴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下。 6.正常足月儿:指胎龄≥37周并<42周,体重≥2500g并≤4000g的无畸形、疾病的活产 儿。 7.中性温度:是指机体维持体温正常所需代谢率和耗氧量最低的最适环境温度。 8.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出生时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清胆红素升高,而出现皮肤、 黏膜、巩膜黄染的一系列综合征。 9.胆红素脑病:血清胆红素升高,透过血脑屏障,引起以大脑基底核为中心的脑组织广泛 黄染,导致脑细胞受损,出现惊厥,意识模糊等神经系统症状及后遗症。 10.腹泻病:是一种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性状改变为特征的消化道综合 征,是我国儿童常见疾病之一。 11.新生儿溶血:指由于母婴血型不合而引起的新生儿同种免疫性溶血。 12.呼吸暂停:呼吸停止>20s,心率<100次/分,胎龄越小发病率越高。 13.麻疹黏膜斑(koplik斑):是麻疹早起特征性病变,常于出疹前1-2天出现,见于下颌于 想对的颊膜上,出现0.5~1mm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并于1~2天内增多,遍布整个颊黏膜甚至唇部颊膜,出疹后逐渐消失,留下暗红色小点。 14.结核菌素试验(PPD):小儿结核感染4~8周后即呈阳性,结核直径<5mm(-),5~9mm(+) 阳性,10~19mm(++)中度阳性,≥20mm(+++)强阳性,除结节外还有水肿,破溃,淋巴管处及双圈反应(++++)极强阳性,提示有活动性结核存在。 15.闭锁肺:支气管哮喘严重时与气道广泛堵塞,哮鸣音反而消失,是哮喘最危险体征。 16.哮喘持续状态(危重状态):哮喘患者在服用规范合理的缓解药物后,仍有严重或进行 性呼吸困难存在。 17.持续胎儿循环:严重肺炎,酸中毒;低氧血症,肺血管压力升高,导致肺循环压力大于 体循环时导致卵圆孔,动脉导管重新开放,出现右向左分流。 18.热性惊厥:发病年龄在3月-5岁,体温在38℃以上时出现惊厥,排除颅内感染,气质性 代谢引起的惊厥,既往无热惊厥史,可诊断热性惊厥。 19.肾病综合症:指由多种原因造成肾小球基底膜滤过率增高,血浆中大量蛋白随尿丢失的 临床综合征。 20.髓外造血:指发生感染性贫血和溶性贫血时,需增加外周血量,肝、脾、淋巴结可恢复 到胎儿时造血状态,肝、脾、淋巴结肿大,外周血中出现大量有核红细胞和幼稚中性粒细胞。 21.生理性溶血:胎儿出生后,自主呼吸建立,血氧含量增加,红细胞生成素含量降低,骨 髓造血暂时降低,网织红细胞减少,红细胞变少,且破坏较多。 22.生理性贫血:指胎儿出生后2~3个月时,出现红细胞<3x1012个,血红pro<100g/L出 现的贫血,呈自限性,常于3个月后慢慢恢复。 23.惊厥:俗称抽风、抽搐,是全身或局部骨骼肌群发生不自主收缩,多伴意识障碍。 24.惊厥持续状态:凡惊厥持续超过30分钟或者发作中意识不清超过30分钟,称惊厥持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