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语言学流派》读书笔记

《西方语言学流派》拓展阅读笔记

《西方语言学流派》是刘润请编著,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关于一本介绍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著作,是作者在讲课笔记的基础上整理而成。根据课程的任务分布,我阅读的是本书第七章——乔姆斯基与生成语法。下面是我阅读完第七章之后的的一个肤浅认识。

乔姆斯基,博士,是麻省理工学院语言学的荣誉退休教授。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被认为是20世纪理论语言学研究上最伟大的贡献。他还通过对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的《口头行为》的评论,发动了心理学的认知革命,挑战在195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行为主义者学习精神和语言的方式。他那自然的学习语言的方法也对语言和精神的哲学起了很大的影响。他的另一大成就是建立了乔姆斯基层级:根据文法生成力不同而对正则语言做的分类。乔姆斯基还因他对政治的热忱,尤其是他对美国和其它国家政府的批评而著名。乔姆斯基把自己归为自由社会主义者,并且是无政府工团主义的同情者。一般认为他是活跃在美国左翼政坛的著名主要知识9分子。据艺术和人文引文索引说,在1980年到1992年,乔姆斯基是被文献引用数最多的健在学者,并是有史以来被引用数第8多的。本文主要是针对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点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分别从下面几个方面论述。

一、乔姆斯基的语言观综述

在大学阶段,姆斯基所受的语言学教育是结构主义,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哈里斯,乔姆斯基的第一本著作《语法结构》还没有完全摆脱的框

架。

在不断地语言研究过程中,乔姆斯基发现很多现象时结构主义语法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所解释不了的,如一个五六岁的小孩就可以掌握母语,并且带有创作性,另外儿童在学习其他知识时常常表现出不同的天赋。通过研究,乔姆斯基提出了“语言习得机制”的假说:儿童天生有学习语言的能力,他使一切儿童只要稍许接触语言材料,就能在几年之内习得母语。乔姆斯基认为对人类大脑的初始结构提出设想目前还不大可能,但是他提出了某些猜测:这就是“普遍语法”,或者“语言普遍现象”。具体说来,“普遍语法是一切人类语言必须具有的原则、条件和规则系统,代表了人类语言的基本东西”。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不变的,每一种语言都要符合普遍语法,只能在其他次要方面有所不同。普遍现象有两种形式普遍主义和实体普遍主义。

基于普遍语言学,“柏拉图问题”是绕不过去的,即人类知识到底是如何获得的。乔姆斯基用英国哲学家贝特兰・罗素的“人与世界的接触是短暂的、个人的、有限的,那么人是怎样对世界了解得如此之多的呢?”这句话来说明:人的知识绝不像经验主义者描写的那样简单。他印证了历史上的理性主义哲学家,赫伯特、胡亚特、卡德沃思、笛卡尔,反复正因了人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人脑的结构不同于动物,它有十分发达的认知系统。一个人在后天经验里将知道什么和知道多少,受着人脑的固定结构所限定,这也能够区分人和动物,能够解释为什么动物没有分析、综合等能力。当然乔姆斯基的观点曾被人指责为“天生主义”,对此他并没有反对,他认为其实“天生主义”到处都有,生物学中存在不少的“天生主义”。

乔姆斯基探索认知系统时,没有借助上帝或者超自然的力量,也没有设想认知能力独立与物质世界。他认为认知系统和语言能力最终是靠人的大脑来实现的,一切语法规则,一切心里运算最终都要表现为相应人脑的物质机制。但是乔姆斯基认后天经验同样十分重要,在这里他运用了个别语法这个概念,说明儿童接触语言材料之后内化了的语言规则,这是下意识的语言运用。

在研究语言能力的时候,乔姆斯基旨在建立一种反映语言能力的生成语法,这套语法不以具体语言的描写为归宿,而已具体语言为出发点,探索出语言的普目标,乔姆斯基提出三个不同平面来评论语法,即观察充分性、描写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这个在后面的章节有详细的说明。二、乔姆斯基的第一语言模式时期

乔姆斯基的语言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近三十年,而且仍在继续发展。从1957年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五十年代初到1965年为第一阶段,叫做第一语言模式时期,从1965到1970年为标准理论时期,1970年以后生成语法进入补充式标准理论时期。在赵美娟的《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中,作者说“从第一语言模式过渡到标准理论时期,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修正的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管辖和约束理论时期,直至今日的最简方案。生成语法已经历几次重大调整。”这与刘润清的划分的有一些差别。

赵美娟在《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中称“1957年至1965年被称为乔姆斯基的‘第一语言模式’,亦称作‘古典理论时期’,……《句法结构》的出版被人们认为是‘乔姆斯基革命’开始的标志,意味着生成语法的诞生”。这一观点和刘润清的观点大同小异。第一语言模式的主要内容体现在《句

法结构》一书中,在这个时期,直接影响乔姆斯基的是雅克布逊和哈利斯。其中雅克布逊的音位学理论实际上是要探索语言的音位普遍现象,他认为,不同语言的因为结构只是表面现象,其底层体系是一样的,他的十二种区别特征就适用于一切语言。乔姆斯基从中受到启发,他试图寻找语法上的普遍现象。他要证明各种语言的语法结构表面上是一样的,但同样也有一个共同的体底层系统,参照数学原理来推断,运用直角坐标系,提出了转化生成语法。

《句法结构》一书中,乔姆斯基提出了三种语法,有限状态语法,短语结构语法和转换语法。有限状态语法就像是一台有特定状态的机器,从初始状态经过不同的状态,达到最后状态,就生成了一个句子。它生成的全部句子就构成一种语言,叫有限状态语言。如生成如下句子:This book has bought the book。这种语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似乎每一个句子都是线性发展的,每一个词的出现似乎决定了下一个词语的出现的可能性,而英语中,有的相互依存的单位被另一串词所隔开,例如:Any one who says that is lying中who says that 打断了anyone和is lying 乔姆斯基提出这种语法是想证明这种“从左到右”的程序组织语言是不现实的。他认为马尔科夫的有限模式模式只能用来描写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根本不能解释人的认知系统的复杂性。

乔姆斯基提出的的第二模式是短语结构语法。短语结构语法比限定状态语法具有更大的生成能力,可以生成后者无法处理的句子。短语结构语法可以生成句子,并把成分结构分配给句子的重写规则系统。短语结构规则有两种,一种受上下文的制约:如S→NP+VP,例句:I hit the ball.

另一种是收上下文限制的,可以表示为X→Y/W____Z,其中斜线表示在下面的情况下,W和Z是Y 的上下文,他们之间的横线是X出现的地反。但是,短语结构语法同样也有局限。第一个短语结构语法处理把两个句子合成一个句子的问题。第二个局限表现在动词上,英语的动词形式很复杂,以take为例就有takes,has taken,will take,has been taken,is being taken等形式,这些动词形式变化必须反映到语法之中,因此上面的规则必须加表示时态等其他规则来完善。其中助动词最复杂。第三个局限性表现在处理主动态和被动态的关系上。被动语态有诸如动词必须是及物动词等限制。显然,短语结构语法也有较为明显的缺点。

因此,为了处理这种语言现象,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规则。从整体上;来看,他提出的第一语言模式包括三部分,短语结构规则,也叫改写规则,这套规则生成一串词素,又叫语符列,其次序也许正确,也许不正确。再运用转换规则。转换规则可以增加词素、减少词素和改变词素的次序。形态音位规则是将形态表达改变为因为表达的改写规则。

转换规则比较复杂,在《句法结构》中,乔姆斯基列举了十六中英语转换规则,比如否定规则,英语小品词转换规则,结构转换规则。他将转换规则分为“强制性”和”随意性”两种,如助动词转换和小品词等就是强制转换,否定转换盒被动转换等就是随意性转换。处理单据类型变化的转换叫“单项转换”,“嵌套”和“连接”是把一个或多个句子嵌入另一个句子或把它们连接起来,这叫“综合转换”。连续运用综合转换可以生成无限长的句子。

乔姆斯基的第一语言模式是把语言描写形式化的开端,只有形式化的

描写和分析才能做到简单,明确,递归,循环。他参照数学采用了一些符号手段。但是,第一语言模式时期的理论和语法规则都不完善,存在着一些严重的问题,这在赵美娟眼中只是“各种规则限制逐渐被发现”而已。针对这些问题,乔姆斯基作了改进,从而进入他的标准理论时期。

三、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时期

不同于刘润清的时间划分,裴在文斌和戴卫平合编的《语言学》中,标准理论时期是1965~1972年。刘润清提到,在乔姆斯基的《句法结构》出版以后,经过几年的研究和运用。他发现了几个严重问题必须解决,否则达不到他的理论目标。

第一个问题是转换规则的力量太大。一个普通的句子可以随意改变,可以进行否定转换,可以进行被动转换,可以增加成分,可以减少成分,没有任何限制。美国语言学家凯茨和博斯特尔就曾指出:转换不许改变原句的意义,凯茨还提出句子有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决定意义,表层结构决定声音。乔姆斯基接受了他们的意见。第二个问题是,乔姆斯基的规则既可以生成正确的句子,也可以生成不合格的句子。比如S→NP+VP ,VP→V+NP两条规则,课得出Bob drinks wines和Wine drinks Bob。第三个问题是,被动转换规则不能随意运用。英语中有些及物动词不能用于被动结构。,我们可以说John married Mary,而不能说Marry was married by John。

这些问题说明转换规则不够严密,还不能普遍适用。在标准理论时期,乔姆斯基克服了这些缺点,提出转换规则的运用不能改变意思,名词要受动词的限制,转换规则要加上条件。这一时期代表作品是《句法理论若干

问题》,在这部著作中,他说,生成语法应该包括三大组成部分:句法部分,音位部分和语义部分。句法部分又叫基础部分,它包括改写规则和词典两部分,改写规则生成句子的深层结构,转换规则再把深层结构变成表层结构。语义部分对深层结构从语义上作出解释,音位部分对表层结构从语音层面作出解释。第三节重点讲的是基础部分,乔姆斯基叙写了18条规则,其中包括动词、动词短语、介词、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等方面的规则。基础部分这一套规则,不同于第一语言模式时期的短语结构规则,短语结构规则是一个没有次序的改写规则结合,可直接生成实际句子。现在的规则是有一定次序的,生成的是有限的的基础语符列。这就限制了短语结构规则的力量。由于引入了复杂符号概念,对词汇做了专门处理,使标准理论不同于第一语言模式。词典部分的在分类规则和选择规则保证了动词和名词的打配合适,不会再生成“石头吃饭了”之类的句子。还有一个明显的不同是,在第一语言模中,短语结构规则的右边没有S的范畴,现在有了,这使得句子复杂多了,从理论上讲,句子可以无限的延长。关于转换部分,也有一些变化,乔姆斯基说,现在的基础部分只生成基础短语标示,构成一个句子的基础,然后用转转规则把句子的基础投射为实际句子,而且自动地赋予该句子以派生短语标示的形式,最终赋予它以表层结构形式。

在具体讲到标准理论时期的语法,赵美娟在《乔姆斯基的语言观》中说,“标准理论时期中转换规则和句法结构一一对应,生成及转换过程具体而详尽,语义得到重视,深层结构与表层结构的区分也使被动、wh-移动、歧义等现象得到解释。但是语义解释仅与深层结构有关、与表层结构

无关的论断引起了人们的质疑。”这其实也正是是乔姆斯基标准理论时期理论的重大突破及其缺陷所在,这也为扩充标准理论时期的到来埋下了伏笔。

标准理论有所改进,但是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语义部分,还有不少事实不能包括在内,有些现象也无法解释。尤其是语义部分。

四、关于生成音位学

《句法理论若干问题》没有详细叙述音位部分。到1968年,乔姆斯基和莫利斯・哈利合写了《英语语音模式》,提出了生成音位学的基本理论和一整套规则。生成音位学有几个特点:第一,它认为语音的发音、词的重复、句子重音都是有规则的,是可以预测的;第二,生成音位学的规则是尽量少借助于读者的智力,做到形式化;第三,生成音位学的规则不是凭借词或句以外的因素定出来的,而是分析词与句的内在结构而得出来的。

这一节是重点介绍生成音位学有关重音的部分规则。核心重音规则,一个是含有两个重音音节的复合词中,保持坐左边的一级音重,弱化其他音重,这就是复合词规则。另一个是含有两个重读音节的短语中,保持左右边的一级重音,弱化其他重音。这条规则不仅适用于名词短语,也适用于非词汇范畴的任何短语。本节后面还介绍了一些其他的重音音节规律,乔姆斯基认为重音与此类有关,动词有动词的规则,名词有名词的规则。他的一些研究为我们以后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方法的思路。

五、关于语义问题的讨论

乔姆斯基的《句法理论若干问题》提到了语义部分,但是没有彻底解

决语义问题。他认为,语义的解释取决与深层结构,但是有很多问题难以解释清楚,很快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反对者之一是费尔默。

在《句法理论若干问题》中,乔姆斯基提到两个概念:关系概念和范畴概念。前者指语法功能概念,如主语,谓语,宾语:后者指语法范畴,如动词短语、名词短语、介词短语。费尔默1966年开始反对乔姆斯基的这种看法,他认为,范畴概念不能包括一切语言现象,必须用关系概念才能解释清楚。1968年,费尔默发表了重要文章《格辩》,这就是“格”语法的来源。格的语法认为,尽管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格形式”,但一切语言中都存在着普遍的“格关系”或者“格功能”,格功能表达了动词和宾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代替深层结构中的主语、谓语等概念。为此,费尔默曾经区分了很多格,但主要的有施事格、工具格、给予格、结果格、方位格、对象格等。但到1971年,费尔默放弃了对格的语法的研究,他认识到自己的语法重视意义,却忽略了语法。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忽视格的语法的贡献,它指出了乔姆斯基理论中的部分缺点,使之后的语言学家进一步认识到动词与名词的种种复杂关系。

对乔姆斯基标准理论提出反对和修正意见的另一派学者是乔姆斯基早期的学生麦克科利,拉克福和罗斯,他们通常被称为生成语义学派,他们提出疑问的是语义部分。标准理论的模式是以句法为基础的,只有句法部分有生成能力,而语义部分是解释性的,被称为解释语义学。生成语义学的模式是以语义为基础的,认为只有语义部分具有生成能力。句法的特点决定于意义。另外,生成语义学认为,深层结构本身就是予以解释,所以深层结构层次是可有可无的。生成语义学倾向于把语义和逻辑联系在一

起,而不是把语义与语句联系在一起。

乔姆斯基的标准理论认为表层结构不影响语义解释。有的语言学家(如杰肯道夫)提出,许多语义现象必须在表层结构层次上加以解释,否定问题就是一例。如:Not many arrows hit the target.和 Many arrows didn’t hit the target.之所以意义不同在于not出现的位置不同,其位置的不同也造成了语义的不同。

关于生成句法中的语义位置,在熊学亮的《语言学导论》中说,句子进入深层结构后,所生成的语句还要进一步在语义解释部分进行识解性检验.......,它采取自上而下或底朝上的投射方式,投射是检查直接成分之间的予以匹配情况,或者是检查结构中相邻成分彼此之间的语义兼容性或语义匹配状态,以语义的词义特征为操作依据。举例:就a girl has seen the man而言,see和the man形成VP短语范畴投射,动词see和名词man 在语义上兼容,故see和man在VP层次上得到寓意识别,使得语义投射得意再上一层。这是刘润清在《西方语言学流派》中没有提到的。

六、扩充式标准理论时期

刘润清认为“1970年以后生成语法进入补充式标准理论时期。”在裴文斌和戴卫平合编的《语言学》中,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是1972~1977年。书中说到,“到了扩展的标准理论阶段,乔姆斯基意识到在句法范围内做出完整的语意是不可能的,......他提出了逻辑式概念,以此来表明生成语法所要研究的只是句子部分的、不完整的语义内容,是相对词汇含义和语用意义等而抽象出来的一种结构语义。”

刘润清指出,标准理论模式有所改进,但是仍然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

此外,还有几个严重的缺陷。第一,转换规则仍然权利太大,转换部分仍然占据着中心地位。第二,标准理论认为派生名词和相关动词具有相同的语义属性,后来发现二者的关系很不规则。第三,标准理论认为语义解释取决于深层结构,转换过程保持句意不变,但事实并非如此。第四,标准理论无法解释隔裂结构。第五,许多转换规则必须有极其复杂的限制,否则就会出现不符合语法的句子。

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逐步修改了标准理论,形成了扩充式标准理论,也叫修正后扩充式标准理论。这个时期的语法组织模式如下:

1、短语结构规则。又称作范畴规则,是一种层次性更强的改写规则,叫X阶校理论。它主要有两条主要原则,第一条是短语范畴应该分析为词汇范畴的阶标投射,第二是词汇范畴应分析为一组特征。第一条是说,X 型短语(X为名词,动词,形容词等)中,X是主项,还有一个限定向或是一个补足项。如果X是双阶范畴,则X型段玉忠X是主项,以此类推。第二条规则有利于作出跨范畴的概括。如名词短语和介词短语有相同之处,它们都可以作分裂句的主题部分,而形容词短语和动词短语则不能。

2、短语。词汇部分包括两个部分:词汇入构项和多余规则。词汇入构项包括该词的一切特殊情况,如语音、形态、语义、语法等特点,多余规则就是标出词汇的例外情况。

3、转换部分。这是转换规则部分归纳,叫移动α规则,它只包括两种转换,一是名词转换,一是WH-词移动,这两种都是借助空位概念;空位就是不支配任何范畴的位置,如名词转移就是将一个名词短语移到一个空缺的名词短语位置。

4、踪迹。一个成分在转移中移动了位置后原来的所在位置并不等于零,而是留下了一个空位活踪迹,占据原有范畴位置,这就是踪迹理论。踪迹是表层结构中语音上是零位的心理表达,它的存在可在一种方言的缩写中找到,如:I wanna go 代表了I want to go但是有些结构中可以使用这种缩写,有些则不可以使用;

5、限制规则。这是对扩充式理论常常生成不符合语法的句子产生的规则,它对规则进行普遍性的限制,或指明使用条件。规则涉及到特定主语,时态句,特殊疑问句等方面内容。

6、省略规则。它的作用是把格省略之后的结构变成表层结构,如关系从句是通过WH-词移动把关系代词移到补语成分化的位置而形成的。

7、过滤原则。由于扩充式标准理论的各种缺陷,依然还是会产生各种不合格的句子,因此需要一些规则来排除这种句子,这就是过滤规则。如一个补语化成分的位置上不许有一个以上的外显组组成成分,这就可以排除类似the man who that I saw的句子。

8、格确定原则。确定格与语义解释有密切关系,格的关系随着动词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扩充式标准理论中,语义解释发生在表层结构,矛盾之一是表层结构中的格的位置可能与深层结构中的位置不相符合。例如:Who does John believes Bill killed中who远离了动词killed,但仍然是受害者。这种现象必须用踪迹理论在解释:此句中it是who的踪迹。这里的原则就是:允许移位的成分继承其踪迹所被分派的格。

9、控制理论。控制理论主要研究如何解释在语音上是零的名词短语“准代词”。也就是动词控制带有宾语,则宾语为控制成分,如不带宾语,

则定其主语为控制成分,大部分动词以宾语为控制成分,像promise和ask 是例外,他们的情况相反。

10、逻辑式。逻辑式是自然语句的语义解释:一句话的语义信息要通过逻辑形式表达出来,逻辑式师徒用逻辑分析公式来表达这些意义。

11、制约理论。制约理论是关于照应短语。准代词和名词的解释所需要的条件规则,研究这些范畴在句中的所指示什么。扩充式标准理论区分两种名词短语:照应性和非照应性名词短语。照应性短语没有自己的独立所指,非照应性短语与其他成分的所指不同们具有自己独立的所指。例如:Regan believed the President of USA to be a great guy中的里根和美国总统必须是两个不同的人。用一种下表规则表明这些范畴是共同所指还是不同所指,如何给出下标,要解释规则,制约理论主要有以下四点:一、照应词语必须与其先行词语保持情数上的一致;二、照应词语必须与其先行词的关系符合特定主语条件;三、照应词语必须与先行词成分统限;

四、照应词语与先行词关系必须符合时态句条件。但实际上,虽然照应词语与先行词语的关系受着特定主语条件和时态句条件制约,但不受邻接条件的制约。邻接条件主要是来限制移动规则的,不允许一个成分跳跃两个或以上的名词短语或句子而向前移动。

以上介绍的只是扩充式标准理论中的部分规则和规则的使用条件,从中可以看出乔姆斯基的个人的研究方向和理论发展趋势。语言学家不得不承认乔姆斯基对语言的分析师巨大贡献的但是其目前的语法描写远没有达到他自己的理论目标,这场“乔姆斯基革命”还将继续,并将长久进行着。

七、小结

总体来看刘润清的的《西方语言学流派》第七章主要是介绍乔姆斯基及其生成语法,在内容上基本介绍清楚了乔姆斯基的一些基本语言观,但是在关于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划分上,和不裴在文斌和戴卫平合编的《语言学》以及赵美娟著的《乔姆斯基的语言观》差别最大。其中刘润清只划分了如上文所说的三个阶段。但是另外两本书中都提到的管辖约束理论时期及其最简方案时期,尤其是《语言学》作者认为:1957-1965年是古典时期时期(这也和赵美娟本划分名字不同,她的划分和刘润清本同称为第一语言模式时期),1965-1972标准理论时期,1972-1977扩展的标准理论时期,1977-1992管辖约束理论时期,1992年至今是最简方案时期。不过作为一名学习语言文字的人来说,刘润清本较为另外两本,在某些地方更加详细、更加充分的介绍了乔姆斯基以及其他一些西方语言学家和流派,它仍然是一本值得推荐的好书。

历史语言学读书笔记

历史语言学读书笔记 【篇一:徐读书笔记】 历史比较法和内部拟测法是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前者着眼于方言 或亲属语言之间的横向比较,根据语音对应关系找出同源词,清理 语音演变的规律;后者着眼于系统内部的不规则例外,特别是其中 的不规则的形态交替,从中找出语音的有规则的演变规律。 语言是一种非线性结构,线性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体现语言结 构的表层形式。这种形式容易发生变化,产生歧异,历史比较法和 内部拟测法无法反映这种歧异和变化, “比较法既不考虑母语内部存在分歧,也不考虑亲属语言间发生共同 的变化,所以只能带领我们走很有限的一段路程”。这一论断比较确 切地说明了音系的线性理论的一些局限性。 语音的易变性和音系结构格局的稳固性是支配语音演变的一条“纲”,结构格局的稳固性主要表现在音系的非线性结构上,因为它关注的 不是音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是音与音之间的关系;一个具体的音可 以受邻音的影响而发生同化、异化之类的变化,但它在音系的非线 性结构中与其他的音的关系是比较稳固的,不易发生变化, 传统语音研究三大弊病: 这些研究大致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音类音值的拟测大都着眼 于静态的“分”,而忽视动态的“变”,不大注意各个韵部在演变中 可能表现出来的关系;第二,只用“语音规律无例外”的音变方式解 释语音的演变,不注意其他音变方式的运用,因而无法解释相互呈 交叉状态的音类之间的关系,对例外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第三, 只注意谐声、诗韵这些“死”材料,满足于理论上的自圆其说,不注 意方言等“活”材料的印证,以为现代的方言及不到上古。 音系的非线性结构,就元音系统来说,主要是构型和链移式音变两 个方面(2.2.1.6),因而需要抓住音核(韵腹)展开这些方面的研究。王力上古音构拟的不合理: 1、前后不对称; 2、无法解释上古音是如何变成中古音的。其他人 的构拟或失之过繁,或是过简。解决方法:方言求证、类型学旁证。高本汉用方言求证了,但未用类型学证音系构型的存在。 这是王力的修正版。对照国际音标8个基本元音即知幽部是空格。 廖按:

《语言学概论》

《语言学概论》讲义提纲 导言 一、语言学的性质、特点 (一)语言学的性质 1、性质: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科学。 2、对象: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 3、任务:综合各种语言的基本研究的成果,归纳成语言的一般规律。 语言学是以语言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的科学。语言学的任务就是研究语言的性质、功能、结构及其运用等问题,揭示语言存在和发展的规律,使人们理解并掌握语言的理性知识。 (二)语言学的特点 1、研究的领域广 2、与多种学科交叉 举例 二、语言学的发展过程(简介)有关语言学史方面的内容可参看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赵世开著《国外语言学概述——流派和代表人物》、冯志伟《现代语言学流派》、H〃A〃堪德拉绍夫《语言学说史》、岑麒祥《语言学史概要》等。 (一)传统语文学:(传统)语文学是从文献角度研究语言文字学科的总称。它以文献评审为主,目的在于解释、注疏和考订。 (1)中国传统语文学(小学) ①训诂学(主要是解释词义) 《尔雅》约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是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今本共19篇。开头3篇是汇集当时古书中的同义词,用当时较通用的一个词(字)去解释。其后的16篇是按词义分类,分别解释。类似于今天的类义词典。《尔雅》不仅成为后来古代汉语词汇学、训诂学的重要著作,也是辞典学、词义分类学和类书的开山之作。 扬雄《方言》(西汉末)全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重要著作,今存13卷。《方言》汇集了古今各地同义的词语,大部分注明通行范围,对研究汉代方言分布情况很有价值。《方言》以各地的活方言作为记录的对象,不受文献记载和文字形义的限制,并注意综合时间和地域的不同去研究方言,这在研究方法上为后人树立了优良传统。 ②文字学(分析汉字结构及意义) 许慎《说文解字》(东汉)是我国第一部最完备的字书。原书本文14卷,叙目1卷,每卷分上、下两部分,共30卷。收字9,353个,重文1,163字。解说部分共133,441字。书中所收文字以小篆为主,而把古文、籀文等异体列为重文。字的注释,一般先讲字义,再讲形体构造及读音。依据当时已通行的“六书”为理论基础去解释每个字。《说文解字》第一次把汉字(小篆)按形体构造分出偏旁,首次把汉字按部件拆开;首创部首编排法,是汉字检索的一大发明。《说文解字》是汉字学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一部字典、辞典、字源、语源、语法规范的综合性的著作,对后来的文字研究有奠基意义。 ③音韵学(研究汉字读音及其发展) 三国魏朝李登撰写的《声类》是我国见于记载的最早的韵书,据说此书约唐代中叶后佚失。全书共10卷,收字11,520。《声类》按宫、商、角、徵、羽五声分类,注音用反切法,并附有简略释义。

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篇一: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赵一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北京第1版) 1、所谓文论,原本是指20世纪发展起来的诸多西方批评理论。与 此同时,它也代表发达资本主义变革态势下,不断挣扎求生的欧美 新学潮流。 作为新学,文论图变心切,反复倡导观念变革。革新之余,它们还 喜欢在自己名号前,添加新(new-)、超(super-)、反(anti-)、后(post-)之类头衔,以此标榜先进,或与众不同。二战后,这些“加 帽子”的文论流派层出不穷,诸如新左派、新历史,超现实、超自我,反文化、反表征、反俄狄浦斯,后工业、后现代、后殖民、后启蒙、后形而上学,不一而足。 尽管来路不一,倾向各异,文论的共同癖好却是一以贯之地反思和 批判西方文明。从尼采到福柯,各色批判思潮绵延百年,起伏跌宕,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突破人文传统,引领西方学术创新图变。(序 言001) 2、文论研究为何如此困难?(序言002) (a. 文论多属于杂交理论或跨学科知识。b.文论多来自德、法、俄 等欧陆国家,经过传播,形成跨国理论,进而在全球遭遇误读。c.文 论富有挑战精神、革新冲动,不断对传统发出挑战,是英雄也是麻 烦制造者。d.作者认为,文论的最大麻烦在于其危机求变逻辑。反复受挫中产生的游戏癖好、意义虚无、理论商品化等等。) 3、准确说,西方现代性既非两项合成,亦非四项并列,而是三位一体:即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作为理性,它包含三个子项,分别是认知理性、道德理性、艺术理性。 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或曰欧美现代派文学,一般 从1857年算起,即文学史上同时出现波德莱尔《恶之花》、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那一年。而俄裔作家纳博科夫1958年在美国出版 畅销书《洛丽塔》,则象征了后现代文学的出场。 (现代性:文艺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 社会现代性:a时空分割重组农业社会中,历书、沙漏、观象学为 人提供了粗略时序,其特点是时空相联。就是说,传统时间总与地

【 读书笔记】语言学概论(崔希亮)

引言 语言学的“体”和“用” 【语言学的“体”主要是指关于语言学本身的研究,语言的本质,语言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传递信息的(编码-信号传输-解码),语言的习得机制,心理机制,生理机制等等,同时如何研究语言(演绎法:不能直接观察的研究对象我们就用合理的推论来证明某些假设,归纳法:能够直接观察的研究对象我们用观测数据来证明某些假设) 语言学的“用”主要体现在语言学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语言信息处理,语言教学,语文政策,语言学习(先天论和白板论,成人和儿童二语习得的不同),词典编纂等等】 一、儿童如何习得母语的两种假说: 1.先天论:心灵学派,认为有LAD和普遍语法的存在 2.白板论:认知学派,认为儿童的大脑是白板一块,通过后天的模仿和练习才学会了语言。 二、成人二语习得和儿童学习语言的不同: 1.学习动机不同。(儿童为了交际,成人的动机不同) 2.学习时间不同。 3.学习环境不同。 4.学习方式不同。(儿童是自然获得,成人是学习) 第一章语言和语言学 【此章节主要探讨了语言和语言学的本质问题,语言的本质问题较为复杂,,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心理属性,在探讨语言观上,索绪尔区分了“语言”和“言语”,明确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本身。自然属性主要包括对索绪尔的符号线性理论的探讨,社会属性探讨了语言的交际效应,语言在社会中的运用,心理属性探讨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索绪尔的符号线性理论 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它的内核是语义,物质外壳是语音。语义和语音之间的联系是任意的、约定俗成的。符号的组合是线性的,符号具有生成性,将非线性的思维通过符号线性表达出来。 具有以下特点: 1.任意性。符号的声音和意义之间的结合是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理据的。符号的所指和能指 之间具有约定俗成的规则。符号的所指是指概念,能指是指声音形象。 2.线条性。符号在组合是只能一个跟着一个的出现,构成一个线性的序列。 3.系统性。语言符号是一个结构分明的层级装置,语言符号的运转在一个系统内进行。这些符 号的工作原理是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每一个符号既能和别的符号组合又能被别的符号替换。 语言符号的这个特点使得有限的规则和有限的单位可以生成无线的表达单位。 二、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语言离不开思维,思维也离不开语言。 没有语言,人类的理性思维很难进行下去。同理,如果离开理性思维,人类的语言就无所依靠,没有了逻辑。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思维层次一定都有语言的参与。“欲辨已忘言” 三、“语言”和“言语”的区分 索绪尔对这两个概念的区分表明了他的语言观。他认为语言和言语要区分开来,语言学研究的对象是语言本身。他把语言界定为符号系统。这就把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确定下来了。语言是一种心理印象,

《语言类型学方法论概述》读书笔记

任何一种语言学理论或者语言学方法论的提出,都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即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进而明确该理论或方法的研究目标是什么。 传统历史语言学看重语言的发展演变规律,所以关注语言历史变化及语言亲属关系;结构语言学看重语言的共时结构,关注语言的分布分析、结构描写;生成语言学看重语言背后的心智,关注语言形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互动;功能语言学看重语言的沟通交际的社会属性,关注人际沟通、语用角色在语言演变中的作用;认知语言学看重语言背后的人类的一般的认知能力,关注语言结构与人类认知及经验结构的象似性;神经语言学看重语言背后的人的生理机制,关注人类是如何调动相关机能对语言进行处理的。 由此观之,不同的理论取向,对语言现象的关注点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会不同。 语言类型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具有以下特征: 共性取向 语言类型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理论,旨在探索纷繁的语言中的共性。从Greenberg到Comrie 再到Croft,等等,语言类型学家们试图总结归纳出更多的语言共性。当然,探求语言共性在早期历史语言学家的阵营中已不乏追随者,比如早期依据形态对世界语言做出的形态分类。在Chomsky时代,“普遍语法”的提出更是旗帜鲜明地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指向语言的共性。故而,共性的追求并不是类型学的最大特色,其独特之处在于共性的探求方法。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语言类型学是因其方法论特色而区别于其他理论流派的。 广泛验证 语言类型学以传统的经验主义哲学方法论为背景,主张任何语言规律或者共性的提出应该有实际语言材料的支撑。所以语言类型学成学派从深入研究单一语言出发研究共性的做法,在研究开始之初,就注意从跨语言的角度归纳总结,广泛验证,它批评天赋论的做法,“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它(天赋论)不能付诸任何种类的经验检验,也就是说它(天赋论)是根本无法证实的”。类型学研究建立在广泛语言材料的验证上,但材料的选取和分析却较为困难。一来多仰赖书面材料,这样就丧失了口语表达的很多语言要素,很多材料缺乏鲜活的语境。二来语言之多,限于精力,不可能对所选的语言都像母语者那样具有较为精准的语言直觉,所以在材料的选取和分析上,难免出现偏差。

《西方语言学流派》第二章读书笔记

第二章历史的回顾 主要介绍从公元前4、5世纪到18世纪末长达两千多年中,人们对语言研究所做出的主要贡献,即所谓的传统语法阶段。 第一节:古希腊语法 对语言的研究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古希腊的几个著名的哲学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以及后来的斯多葛派哲学家都对语言研究有过论述。 1、人物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469-前399) 或者是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 前347) 认为句子分成名词部分和动词部分,要把每个词分解为其组成成分才能找 到词的意义。(这是分析复杂词)对于简单词,把词的音分成辅音、元音、半元音,再分析不同音的特质或模仿的是什么东西。亚里斯多德(Aristotle, 公元前384-前322)及其学生,除了少数象声词外,语言的词汇的意义和形式之间没有任何必然关系,都是人为的、任意的,人类可以改变它,发展它,语言的词汇只是思想的标志,惯例派。 斯多噶(Stoics)派哲学家,认为在语言的早期语音与事物之间是有着必然联系的,虽然这种联系已经不明显,所以他们努力研究词源,寻找语言的原始形式,自然派。他们对语言研究有两条主要贡献:他们清楚的区分了对语言的逻辑研究和语法研究;他们用的语法术语越来越精确。认为语言中有三个方面:语言的声音或材料,语言的符号的意义,符号所代表的的外界事物。这种区分在索绪尔的理论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2 争辩显示智慧 第一次争辩:

①有关语言问题的第一场论战:“自然派”与“惯例派” 这场争辩反映了两派的观点:一派认为语言是受自然支配的,人对语言无能为力;另一派认为语言受惯例支配。问题的焦点:一个词的意义与它的形式之间到底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②意义:这场论战使语言研究与哲学联系起来。有利于语法学的发展,促进了对词源的研究,加深了对词义的认识。 第二场论战:“异常派”与“规则派”:语法结构是否存在规则. “异常派”(帕加马学派)基本上继承了自然派的理论,认为大自然的运动没有什么定律或规律性可言。由于语言是自然发生的,所以也是不规则的。他们虽然不否定规则现象的存在,但是侧重研究不规则词汇的情况。他们认为,语言不能完全用规则来描写,而是应该特别注意用法。怎么需要怎么来。语法的形式表达与意义内容之间也没有必然的联系。他们辨别出了主要的语法范畴。异常派的一个重大发现是词形与词义没有一对一的关系。词义在孤立语境中是不存在的,它随着不同的搭配而发生变化。 “规则派”(亚历山大学派西方)努力研究语言的规律性,把词汇分门别类,编制词形变化表,作为共同遵守的规则,以便逐渐纠正例外现象。他们的贡献则在于他们确定了主要的屈折变化形式。斯拉克思的《语法科学》,是西方第一部完整的、全面的语法书;最大的缺陷是对句法论述很少。 两个派别之所以观点不同,原因之一是他们的研究目的不同:斯多噶派主要研究语言起源和逻辑等哲学问题。压力山大派主要为了发展文艺批评。 第二节古罗马语法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笔记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语言学家之一,他的理论为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的著作《通识言语 学教程》(Course in General Linguistics)是他关于语言学的重要著作之一,也是他的学生Charles Bally和Albert Sechehaye在他去世后整理出版的。这本书对于理解语言现象和语言结构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后来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对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进行一系列读书笔记,以期更深入地 理解和思考他的语言学理论。 一、索绪尔对语言学的贡献 1.1 语言是一种系统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由语音、文字、语法等组成 的系统。他提出了“语言是一种系统”的观点,强调了语言的内部联 系和结构。他指出,语言中的各种元素(如音素、词汇、句法等)之 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配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1.2 语言是演化的产物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演化的产物,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他 强调了语言与社会、文化的密切关系,指出语言是在社会实践中不断 演化和发展的。他还提出了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观念,指 出语言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1.3 语言是符号系统

索绪尔强调了语言的符号性质,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用来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他指出,语言中的各种语音、文字、句法等元素都具有符号性质,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感情和信息的工具。 二、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2.1 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索绪尔在《通识言语学教程》中系统地阐述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他提出了语言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的概念,强调了语言内部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作用,以及语言在社会、文化等外部领域的功能和影响。 2.2 语言的演化和变化 索绪尔对语言的演化和变化进行了深入的讨论,指出语言是在社会历史演变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产物。他分析了语言的同质性和异质性,认为语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在不同社会环境中产生和发展的。 2.3 符号系统和语言意义 索绪尔强调了语言的符号性质,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种用来表达意义和传递信息的符号系统。他对语言的意义和符号进行了系统的讨论,阐明了语言的意义是通过符号来实现的。

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述评

刘润清编著《西方语言学流派》的述评 西方语言学流派是一本论述西方语言学发展历史的著作,由中国语言学家刘润清编著,于2009年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共410页,受到了语言学界的普遍好评。 《西方语言学流派》的第一部分介绍了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作者首先介绍了西方语言学的进阶:从古希腊语言学家修克勒和索多玛的概念到19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的基础,作者介绍了西方社会以及西方语言学的奠基人的历史。本章还介绍了20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的新趋势,以及西方语言学家主要认识论和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介绍了当代西方语言学流派的发展。作者首先介绍了结构主义流派,他指出,结构主义有着独特的语言分析方法,并将其视为一种语言学理论。其次,他介绍了当代语用学流派的发展,以及当代句法学流派的发展。接着,作者介绍了言语学流派的发展,以及当代英语语言学的发展。最后,刘润清概括了西方语言学所取得的成就,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总的来说,本书对当代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做了一个全面的回顾,书中所有的内容都是系统梳理,体现了作者刘润清卓越的专业能力。全书以历史和概念为基础,首先介绍了西方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接下来介绍了20世纪西方语言学发展的新趋势,再具体介绍当代西方语言学流派的发展,以及各流派的主要特征,从而使读者对当代西方语言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刘润清编著的《西方语言学流派》为语言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全

面而详细的回顾,它填补了西方语言学发展史的重要缺口,是一部重要的语言学发展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语言学理论叙述。 刘润清编著的《西方语言学流派》不仅让人了解西方语言学发展历史,还让读者更加深入了解不同语言学流派的理论根据、主要认识论和研究方向,以及它们的优缺点,全面提升读者的历史和理论知识水平,有助于指导实践,为未来诸多语言学研究做准备。 在总结全书之际,不得不提到作者刘润清在语言学领域的卓越功绩。他首先以清朗的思维结构和严谨的文字,将西方语言学史的发展和全面的流派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本书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容易理解,而他深入浅出的文字则使得当代西方语言学的理论变得更清晰可见。 总之,刘润清编著的《西方语言学流派》不仅系统介绍了西方语言学的发展历史,也介绍了当代语言学流派发展的基本趋势,受到了语言学界的普遍好评,具有重要的研究现实意义,是一部卓越的语言学研究著作,深受读者的喜爱。

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徐岱小说叙事学读书笔记 篇一:《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读书笔记 《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 篇小说》读书笔记 申丹教授的《叙事、文体与潜文本——重读英美经典短篇小说》,是一本研究与应用欧美文学批评的专著。在读完这本作品三遍之后,我仍然如堕五里雾中,多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我的理解困难。第一,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本身是一门有一定难度的科学,它有着繁杂的概念,有着多样的研究流派和研究方法;第二,文学批评理论研究总是处在一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会深刻地受到一定时期的政治、文化的影响,要理清这些影响也是很困难的;第三,作家的文学创作有一部分是根据自身经验和天赋进行创作,有一部分是在接受文学理论的学习之后进行的创作,这两部分的创作都会对文学

批评理论产生反作用,所以文学批评的理论研究是动态的,复杂的,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第四,申丹教授在该专著的上篇的概述中说到“本书为文学领域的读者撰写”,已经明确指出了受众。文学领域的读者就应该对文学概论、文学批评理论、文学潮流等有非常熟悉的认知,否则在阅读、理解该书时就会产生与我类似的困难,进而不能把握该书的理论框架、理解该书的观点和看法,更不要说对申丹教授提出的方法进行迁移运用了。 虽然在阅读的过程中会面对上述种种困难,但读者应选择继续阅读,并通过收集其他方面的资料来帮助理解。 一、为什么要阅读这本专著? 前面已经提到这是一本文学批评方面的专著,它提供的是一种方法,一种思路。文学是人学,文学作品通过虚构、改编等方式或明或暗来展现现实生活的本质,要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把握文学作品的实质,就需要掌握文学批评的方法。作为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的研究生,掌握一定的文学批评的方法,进行文学批评的实践,对于语文文学作品的教学是大有裨益的。文学作品是作者精心创作出来的,体现了作者的立场和价值判断,阅读文学作品,能引起读者的审美体验和思考,这就需要读者能尽可能地走进作者,挖掘出作者创作的真实意图,同情作者,进而生出自己的思考;同时,文学创作不是简单直白的说教,文学作品的深层次意义,有

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言学史一瞥》解读索绪尔语言学史分期

从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语言学史一瞥》解读索绪尔语言 学史分期 历史阶段的划分从来都是主观的、任意的,除为了叙述方便,没有其他意义。本文通过解读索绪尔《语言学史一瞥》中对语言学史的分期,揭示分期的具体依据以及分期的目的,试图窥探索绪尔的语言观。 标签:索绪尔语言学史分期语言学史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索绪尔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阵营中走出来,他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面的高深造诣,使他能够比较全面地观察语言,对语言的普通理论提出真知灼见。文章通过对《普通语言学教程》中《语言学史一瞥》的解读,了解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分期依据和分期目的,从而进一步认识他的语言理论观点。 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分期中,隐藏着他对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确立。同时也显示出他的诸多语言学观点,如: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学应该分成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共时语言学研究作为系统的语言等等。 一、索绪尔对语言学史的三个阶段的划分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①中将《语言学史一瞥》设为第一章,主要讲述的是语言学史的分期。事实上,一种思潮的起始和终结是难以测定的。一种思潮不会一夜之间出现,更不会一夜之内消亡。不仅一种思潮往往要孕育着另一种思潮,而且常常几种思潮似乎同时存在、并行发展,在矛盾和斗争中显示出自己的正确性[1](P58)。那么语言学史真的可以截然地分割为几个历史阶段吗?索绪尔认为语言学是环绕着语言事实建立起来的科学,在认识它真正的、唯一的对象之前,曾经经过了三个连续的阶段[2](P17)。“连续”一词可以看出索绪尔并不是把它们截然地分割开来;他所强调“在认识它真正的、唯一的对象之前”,说明这三个历史阶段并没有弄清楚语言学真正的、唯一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唯一”一词在于说明: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只有一个。 (一)第一阶段——“语法”阶段 “语法”,首先为希腊人创立,后为法国人所承袭,它是一门规范性的学科,目的是要定出一些规则,区别正确的形式和不正确的形式,离真正的观察还很远,观点是狭隘的。这一时期的研究不符合对语言的研究,他们是在制定语法规则,用以规范语言,可以说这一阶段的研究对象是语法规则。[2](P17)索绪尔在《语言学史一瞥》只用短短几行对这一时期进行描述,我们认为他对此阶段是持否定态度的。 (二)第二阶段——“语文学”阶段,确立语言学真正的研究对象

现代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

现代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 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教程》读书报告 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者,也是结构主义的开创者之一。他被后人称为现代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的鼻祖。《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的代表性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基本语言学思想,对二十世纪重要的哲学流派结构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这里,我概要的介绍一下索绪尔的生平和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于1857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早在中学时期,索绪尔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4岁时就撰写过一篇《论语言现象》的论文,从20岁开始构思一部专著,研究印欧语历史比较中的某些问题。1879年,他转学到柏林大学,同年发表了《论印欧系语言元音的原始系统》,那时,他才22岁,表现了他极为出色的语言学才华,引起欧洲语言学界的注意。1891年冬,索绪尔离开巴黎,回到瑞士担任日内瓦大学教授,1907年开始讲授“普通语言学”课程,先后讲过三次。1913年他去世后,他的学生和同事根据几本听课笔记才汇编成《普通语言学教程》一书,出版发行。索绪尔不仅吝于发表,他留下的笔记也很少,因此编辑这本书很不容易。因为,跟所有的老师一样,他讲课时也是有很多重复,甚至不一致的内容。难得的是编辑者们没有放弃,合并梳理一本书,从而造就了一部惊世巨著,也正是这部著作开启了语言整体结构研究的新阶段。《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索绪尔最重要的著作。除绪论外,共分为5编。“绪论”简单地叙述了语言学的历史,语言学的材料和任务,语言学和毗邻学科的关系,语言学的对象,语言的语言学和言语的语言学,语言的内部要素和外部要素,表现语言的文字,音位学以及附录音位学原理。第一编“一般原则”部分主要讲语言符号的性质,符号的不变性和可变性,静态语言学和演化语言学。第二编“共时语言学”部分讲语言的具体实体,同一性、现实性和价值,语言的价值,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语言的机构,语法及其区分,抽象实体在语法中的作用。第三编“历时语言学”部分讲语音变化,语音演化在语法上的后果,类比作用,类化和演变,流俗词源,粘合作用,历时的单位,同一性和现实性,以及附录:主观分析和客观分析,主观分析和次单位的确定,词源学。第四编“地理语言学”部分讲关于语言的差异,地理差异的复杂性,地理差异的原因,语言波浪的传播。第五编“回顾语言学的问题并结论”部分讲历时语言学的两种展望,最古的语言和原始型,重建人类学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 (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论走向(读书笔记) 20世纪被称为“批评理论的世纪”。批评多元化,研究系统化、专业化正是20世纪西方文论明显的特征。 一、20世纪西方文论的两大主潮是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Humanism)就是以人为本的哲学理论,其根本特点是把人当作哲学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旨在通过对人本身的研究来探索世界的本原。这一哲学思潮深刻影响了西方文学批评,因此涌现出了人本主义文学批评流派,如象征主义批评(Symbolism)、意象派诗论(Imagism)、表现主义批评(Expressionism)、精神分析批评(Psychoanalysis)、现象学批评(Phenomenology)、存在主义批评(Existentialism)、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Western Marxism)、接受美学(Rezeptionsasthetik)和读者反应批评等流派。在价值取向上,以上这些批评流派都基本上以人为本,例如象征主义诗论非常重视人的个性、个性的心灵活动和精神活动;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重视“无意识”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理论高扬人道主义的大旗,把人的自由视为人的本质;接受理论和读者反应批评,非常重视读者的艺术和审美经验在文学阐释和艺术审美中的能动作用。

20世纪初,西方人本主义者继承并发展了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关于“人是宇宙的精神,是万物的灵长”的人文主义思想,并重新强调了以单个的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它们在象征主义批评与意象派诗论中首先得到了凸现。他们重视人的个性、个体的心灵活动并试图重建个体的精神史,强调文学表现中的“非理性”的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第一性,这在萨特的存在主义文论中就曾提及,但真正丰富人本主义观点的是瓦莱里(Paul Valery,1871--1945)的象征诗论、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关于感情与理性的“复合”,特别是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关于艺术是“抒情的直觉和表现”的表现主义文论,甚至是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所剖析的文学中表现的个体精神史的创作理论都是人本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因。 科学主义(Scientism)则是以自然科学的眼光,原则和方法来研究世界的哲学理论,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精确性和科学性。20世纪西方科学主义文论中涌现出来的批评流派主要有俄国形式主义(Russian formalism)、英美新批评(New criticism)、结构主义(Structurelism)、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等。这些批评流派受科学主义哲学思维的影响,强调以科学方法研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揭示文学的“文学性”——即文学作品本身的语言形式、结构、语义,注重揭示文学文本表层结构底下的深层结构和意义。

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读书笔记(二)

6语义学与新批评派 1、新批评派是什么? (1)新批评派是20世纪英美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 (2)新批评派在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形成,30年代至50年代在美国经过长足发展达到鼎盛,60年代之后逐渐衰落。 (3)流派特点: ①极端的文本中心主义。 ②对文学作品结构的分析较为深入细致,常常包含了某些辩证法的因素。 ③以语义学分析作为文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并高度重视对于文学语言的研究。 ④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较为紧密。 (4)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理论:瑞恰兹“语境理论”,兰色姆“文学本体论”、“结构—肌质论”,还有艾略特、休姆、兰色姆、燕卜荪等。 (5)评价影响: ①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与布拉格学派一起对之后的结构主义文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②但割裂了文学与作者、社会历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从而具有鲜明的狭隘性。 2、语义学批评是什么? (1)语义学批评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为英国文艺理论家瑞恰兹。 (2)语义学批评带有鲜明的实证主义和心理学倾向,它将文学艺术中使用的语言与科学中使用的语言严格区分开来,将语义分析作为文学批评的最基本手段。 (3)瑞恰兹甚至认为文学批评从根本上说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在艺术鉴赏、艺术传达和艺术价值等重要问题上,语义学批评都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阐释。 (4)语义学批评还引入了类型学和词源学,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类型研究和语词分析,达到对作品各部分相互关系的了解并进一步理解作品整体。 (5)评价:语义学对西方文论产生了极大影响,尤其是新批评派直接来源于语义学批评。3、细读法 (1)这是新批评的阅读方式。 (2)布鲁克斯认为,它的目的不是要找出诗歌的意义,而是要从诗歌的整体内在结构上来阅读和理解诗歌语言。 (3)通过这种阅读,发现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否成功地形成了一个富有张力的和谐的整体,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又具有怎样的相互关系。 4、细读 (1)这是新批评的方法论。 (2)瑞恰兹在《实用批评》一书中称,诗有4种不同的意义:意识、情感、语气和意向,凡好诗都值得细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