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超级经典)

数学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 集合

(1)、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记作φ,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

(5)、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整数: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2、子集

(1)、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2)、性质:①、A A A ⊆⊆φ,;②、若C B B A ⊆⊆,,则C A ⊆;③、若A B B A ⊆⊆,则A =B ; 3、真子集

(1)、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 (2)、性质:①、A A ⊆≠φφ,;②、若C B B A ⊆⊆,,则C A ⊆;

4、补集

①、定义:记作:},|{A x U x x A C U ∉∈=且;

②、性质:A A C C U A C A A C A U U U U

===)(,, φ; 5、交集与并集

(1)、交集:}|{B x A x x B A ∈∈=且

性质:①、φφ== A A A A , ②、若B B A = ,则A B ⊆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

性质:①、A A A A A ==φ , ②、若B B A = ,则B A ⊆

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A

B

B

A

不等式解集的边界值是相应方程的解

含参数的不等式ax 2+b x +c>0恒成立问题⇔含参不等式ax 2

+b x +c>0的解集是R ; 其解答分a =0(验证bx +c>0是否恒成立)、a ≠0(a<0且△<0)两种情况。 7、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取两边,“<”取中间)

(1)、当0>a 时,a x >||的解集是},|{a x a x x >-<,a

x <||的解集是}|{a x a x <<- (2)、当0>c 时,c b ax c b ax c b ax >+-<+⇔>+,||, c b ax c c b ax <+<-⇔<+|| (3)、含两个绝对值的不等式:零点分段讨论法:例:2|12||3|>++-x x 8、简易逻辑:

(1)命题: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简单命题: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复合命题: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 三种形式:p 或q 、p 且q 、非p ; 判断复合命题真假:

[1]、思路:①、确定复合命题的结构, ②、判断构成复合命题的简单命题的真假, ③、利用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2]、真值表:p 或q ,同假为假,否则为真; p 且q ,同真为真;非p (2)、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 则q ; 逆命题:若q 则p ; 否命题:若⌝p 则⌝q ; 逆否命题:若⌝q 则⌝p ;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命题。

(3)、反证法步骤: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否定假设。 (4)、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分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q 的充要条件;

第二章 函数

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 ,集合A 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f :A →B ,若B b A a ∈∈,,且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b 叫a 的象,a 叫b 的原象。

2、函数:(1)、定义:设A ,B 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 ,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数x ,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就称f :A →B 为集合A 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记作y=f (x ), (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叫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f (x )的范围叫函数的值域,定义域和值域都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

(3)、函数的表示法常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画图象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4)、区间:满足不等式b x a ≤≤的实数x 的集合叫闭区间,表示为:[a ,b ] 满足不等式b x a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开区间,表示为:(a ,b )

满足不等式b x a <≤或b x a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表示为:[a ,b )或(a ,b ]; (5)、求定义域的一般方法:①、整式:全体实数,例一次函数、二次函数的定义域为R ; ②、分式:分母0≠,0次幂:底数0≠,例:|

3|21

x y -=

③、偶次根式:被开方式0≥,例:225x y -=

④、对数:真数0>,例:)11(log x

y a -

= (6)、求值域的一般方法:①、图象观察法:|

|2.0x y = ②、单调函数:代入求值法: ]3,3

1

[),13(log 2∈-=x x y ③、二次函数:配方法:)5,1[,42

∈-=x x x y , 222++-=

x x y

④、“一次”分式:反函数法:12+=

x x

y ⑤、“对称”分式:分离常数法:x

x

y sin 2sin 2+-=

⑥、换元法:x x y 21-+= (7)、求f (x )的一般方法:

①、待定系数法:一次函数f (x ),且满足172)1(2)1(3+=--+x x f x f ,求f (x ) ②、配凑法:,1

)1(22x

x x x f +=-

求f (x ) ③、换元法:x x x f 2)1(+=+,求f (x )

④、解方程(方程组):定义在(-1,0)∪(0,1)的函数f (x )满足x

x f x f 1

)()(2=-,求f (x ) 3、函数的单调性:

(1)、定义:区间D 上任意两个值21,x x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增函数; 若21x x <时有)()(21x f x f >,称)(x f 为D 上减函数。(一致为增,不同为减) (2)、区间D 叫函数)(x f 的单调区间,单调区间⊆定义域;

(3)、判断单调性的一般步骤:①、设,②、作差,③、变形,④、下结论 (4)、复合函数)]([x h f y =的单调性:内外一致为增,内外不同为减; 4、反函数:函数)(x f y =的反函数为)(1

x f y -=;函数)(x f y =和)(1x f y -=互为反函数;

反函数的求法:①、由)(x f y =,解出)(1

y f x -=,

②、y x ,互换,写成)(1x f y -=,③、写出)(1

x f y -=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反函数的性质:函数)(x f y =的定义域、值域分别是其反函数)(1

x f y -=的值域、定义域;

函数)(x f y =的图象和它的反函数)(1

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x y =对称;

点(a ,b )关于直线x y =的对称点为(b ,a );

5、指数及其运算性质:(1)、如果一个数的n 次方根等于a (*

,1N n n ∈>),那么这个数叫a 的n 次方根;

n

a 叫根式,当n 为奇数时,a a n n =;当n 为偶数时,⎩⎨⎧<-≥==)

0()

0(||a a a a a a n n

(2)、分数指数幂:正分数指数幂:n m n

m a a

=;负分数指数幂:n

m n

m

a

a

1=

-

0的正分数指数幂等于1,0的负分数指数幂没有意义(0的负数指数幂没有意义); (3)、运算性质:当Q s r b a ∈>>,,0,0时:r r r rs s r s

r s

r

b a ab a a a

a a ===⋅+)(,)(,,r

r

a a 1

=;

6、对数及其运算性质:(1)、定义:如果)1,0(≠>=a a N a b

,数b 叫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作b N a =log ,其中a 叫底数,N 叫真数,以10为底叫常用对数:记为lgN ,以e=2.7182828…为底叫自然对数:记为lnN

(2)、性质: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1log =a a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商的对数: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 方根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1

log =,

7、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第三章 数列

(一)、数列:(1)、定义: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数列;每个数都叫数列的项; 数列是特殊的函数:定义域:正整数集*

N (或它的有限子集{1,2,3,…,n}),

值域:数列本身,对应法则:数列的通项公式;

(2)、通项公式:数列{n a }的第n 项n a 与n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例:数列1,2,…,n 的通项公式n a = n 1,-1,1,-1,…,的通项公式n a =1

)

1(--n ; 0,1,0,1,0,…,的通项公式n a 2

)1(1n

-+=

(3)、递推公式:已知数列{n a }的第一项,且任一项n a 与它的前一项1-n a (或前几项)间的关系用一个公式表示,这个公式叫递推公式;例:数列{ n a }:11=a ,1

1

1-+

=n n a a ,求数列{ n a }的各项。 (4)、数列的前n 项和:n n a a a a S ++++= 321; 数列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2()

1(111n S S n S a a n n

n

(二)、等差数列 :(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差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差数列的公差,公差通常用字母d 表示。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其中首项是1a ,公差是d ;整理后是关于n 的一次函数), (3)、前n 项和:1.2

)(1n n a a n S +=

2. d n n na S n 2)

1(1-+=(整理后是关于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4)、等差中项:如果a ,A ,b 成等差数列,那么A 叫做a 与b 的等差中项。即:2

b

a A +=

或b a A +=2 [说明]:在一个等差数列中,从第2项起,每一项(有穷等差数列的末项除外)都是它的前一项与后一项的等差中项;事实上等差数列中某一项是与其等距离的前后两项的等差中项。 (5)、等差数列的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对于数列{}n a ,若d a a n n =-+1(常数),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②、等差中项:对于数列{}n a ,若212+++=n n n a a a ,则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 (6)、等差数列的性质:

①、等差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n a 是等差数列的第n 项,m a 是等差数列的第m 项,且n m ≤,公差为d ,则有

d m n a a m n )(-+=

②、等差数列{}n a ,若q p m n +=+,则q p m n a a a a +=+。

也就是: =+=+=+--2

3121n n n a a a a a a ,如图所示:

n

n a a n a a n n a a a a a a ++---11

2,,,,,,12321

③、若数列{}n a 是等差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

N k ∈,那么k S ,k k S S -2,k k S S 23-成等差数列。

如下图所示:

k

k

k k

k S S S k k S S k k k a a a a a a a a 3232k

31221S 321-+-+++++++++++

④、设数列

{}n a 是等差数列,奇S 是奇数项的和,偶S 是偶数项项的和,n S 是前n 项的和,

则有:前n 项的和偶

奇S S S n +=, 当n 为偶数时,d

2n S =

-奇偶S ,其中d 为公差;

当n 为奇数时,则

偶奇a S =-S ,

中奇a 21n S +=

,中

偶a 21

n S -=(其中中a 是等差数列的中间一项)。

⑤、等差数列{}n a 的前12-n 项的和为12-n S ,等差数列{}n b 的前12-n 项的和为'

12-n S ,则

'1

2

1

2--=n n n n S S b a 。 (三)、等比数列:(1)、定义:如果一个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那么这个数列就叫做等比数列,这个常数叫做等比数列的公比,公比通常用字母q 表示(0≠q )。 (2)、通项公式:11-=n n q a a (其中:首项是1a ,公比是q )

(3)、前n 项和] ⎪⎩⎪⎨⎧

≠--=--==)

1(,1)1(1)1(,111q q q a q

q a a q na S n

n n (推导方法:乘公比,错位相减)

说明:①)1(1)

1(1≠--=q q

q a S n n ○2)1(11

≠--=q q q a a S n n ○

3当1=q 时为常数列,1na S n =,非0的常数列既是等差数列,也是等比数列 (4)、等比中项:

如果在a 与b 之间插入一个数G ,使a ,G ,b 成等比数列,那么G 叫做a 与b 的等比中项。 也就是,如果是的等比中项,那么G

b a G =,即ab G =2

(或ab G ±=,等比中项有两个)

(5)、等比数列的判定方法: ①、定义法:对于数列{}n a ,若

)0(1

≠=+q q a a n

n ,则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

②、等比中项:对于数列{}n a ,若2

12++=n n n a a a ,则数列{

}n a 是等比数列。 (6)、等比数列的性质:

①、等比数列任意两项间的关系:如果n a 是等比数列的第n 项,m a 是等比数列的第m 项,且n m ≤, 公比为q ,则有m n m n q a a -=

②、对于等比数列{}n a ,若v u m n +=+,则v u m n a a a a ⋅=⋅

也就是: =⋅=⋅=⋅--2

3121n n n a a a a a a 。如图所示:

n

n a a n a a n n a a a a a a ⋅⋅---11

2,,,,,,12321

③、若数列{}n a 是等比数列,n S 是其前n 项的和,*N k ∈,那么k S ,k k S S -2,k k S S 23-成等比数列。

如下图所示:

k

k

k k

k S S S k k S S k k k a a a a a a a a 3232k

31221S 321-+-+++++++++++

(7)、求数列的前n 项和的常用方法:分析通项,寻求解法

2)1(321+=

++++n n n ,2)12(531n n =-++++ ,

)12)(1(6

1

3212222++=++++n n n n ①公式法:“差比之和”的数列:=⨯-++⨯-+⨯----)532()532()532(21n ②、并项法: =-++-+--n n 1)1(4321 ③、裂项相消法:=-++++

n n )1(161211 =+++

+++

++

+1

14

313

212

11n n

④、到序相加法:

⑤、错位相减法:“差比之积”的数列:=++++-1

2

321n nx x x

第四章 三角函数

1、角:(1)、正角、负角、零角:逆时针方向旋转正角,顺时针方向旋转负角,不做任何旋转零角; (2)、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都可以表示为集合{Z k k ∈⋅+=,360| αββ}

(3)、象限的角:在直角坐标系内,顶点与原点重合,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就是第几象限的角;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这个角不属于任何象限。

2、弧度制:(1)、定义: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做单位叫弧度制。 (2)、度数与弧度数的换算:π=

180弧度,1弧度

)180

( =π

(3)、弧长公式:r l ||α= (α是角的弧度数) 扇形面积:2||2

1

21r lr S α===

3、三角函数 (1)、定义:(如图) (2)、各象限的符号:

y

r y x r x x

r

x y r y ======ααααααcsc cot cos sec tan sin

(3)、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αsin

x

y

+ +

_ _

O

x

y

+

+

_

_ αcos

O

αtan

x

y

+ +

_

_

O

=

r

4、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1)平方关系: (2)商数关系: (3)倒数关系:

1cos sin 22=+αα αααc o s

s i n

t a n =

1c o t t a n =αα

αα22sec tan 1=+ αααs i n

c o s

c o t =

1c s c s i n =αα

αα22csc cot 1=+ 1sec cos =αα

(4)同角三角函数的常见变形:(活用“1”)

①、αα22cos 1sin -=, αα2cos 1sin -±=;αα2

2sin 1cos -=, αα2sin 1cos -±=;

②θ

θθθθθθ2sin 2cos sin sin cos cot tan 22=+=+,ααα

ααααθθ2cot 22sin 2cos 2cos sin sin cos tan cot 22==-=-

③ααααα2sin 1cos sin 21)cos (sin 2±=±=±, |cos sin |2sin 1ααα±=± 5、诱导公式:(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公式一: ααααααtan )360tan(cos )360cos(sin )360sin(=︒⋅+=︒⋅+=︒⋅+k k

k

公式二: 公式三: 公式四: 公式五:

ααααααtan )180tan(cos )180cos(sin )180sin(-=-︒-=-︒=-︒ α

αααααtan )180tan(cos )180cos(sin )180sin(=+︒-=+︒-=+︒ ααααααtan )tan(cos )cos(sin )sin(-=-=--=- α

αααααtan )360tan(cos )360cos(sin )360sin(-=-︒=-︒-=-︒

补充:ααπααπααπ

cot )2tan(sin )2cos(cos )2sin(=-=-=- ααπ

ααπααπ

cot )2

tan(sin )2

cos(cos )2

sin(-=+-=+=+ α

απααπααπcot )23tan(sin )23cos(cos )23sin(=--=--=- ααπααπααπcot )23tan(sin )23cos(cos )23sin(-=+=+-=+

6、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βα+S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S :βαβαβαsin cos cos sin )sin(-=-

)(βα+C :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cos(-=+a )(βα-C :βαβαβsin sin cos cos )cos(+=-a

αsec αsin

αtan αcot

)(βα+T :βαβ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βα-T :β

αβ

αβαtan tan 1tan tan )tan(+-=

- )(βα+T 的整式形式为:)tan tan 1()tan(

tan tan βαβαβα-⋅+=+ 例:若︒=+45B A ,则2)tan 1)(tan 1(=++B A .(反之不一定成立)

7、辅助角公式:⎪⎪⎭

⎝⎛

++++=+x b a b x b a a b a x b x a cos sin cos sin 2

22222 )sin()sin cos cos (sin 2222ϕϕϕ+⋅+=⋅+⋅+=x b a x x b a

(其中ϕ称为辅助角,ϕ的终边过点),(b a ,a

b =

ϕtan ) (多用于研究性质) 8、二倍角公式:(1)、α2S : αααcos sin 22sin =

(2)、降次公式:(多用于研究性质)

α2C : ααα2

2sin cos 2cos -= ααα2sin 21

cos sin =

1cos 2sin 212

2-=-=αα 2

12cos 2122cos 1sin 2+-=-=

ααα α2T : ααα

2t a n

1t a n 22t a n -= 212cos 2122cos 1cos 2

+=+=ααα (3)、二倍角公式的常用变形:①、|sin |22cos 1αα=-, |cos |22cos 1αα=+;

②、

|sin |2cos 2121αα=-, |cos |2cos 2

121αα=+

③、2

2sin 1cos sin 21cos sin 22

2

4

4

ααααα-=-=+; ααα2cos sin cos 4

4=-;

④半角:2cos 12

sin

αα

=,2cos 12cos αα+±=,α

ααcos 1cos 12tan +-±=αααα

cos 1sin sin cos 1+=-=

9、三角函数的图象性质

(1)、函数的周期性:①、定义:对于函数f (x ),若存在一个非零常数T ,当x 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 (x +T )= f (x ),那么函数f (x )叫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 叫这个函数的周期;

②、如果函数f (x )的所有周期中存在一个最小的正数,这个最小的正数叫f (x )的最小正周期。 (2)、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对于函数f (x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

都有:f (-x )= - f (x ),则称f (x )是奇函数,f (-x )= f (x ),则称f (x )是偶函数

②、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③、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3)、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性质(Z k ∈)

x y sin =图象的五个关键点:(0,0),(

2

,1),(π,0),(2,-1),(π2,0);

x y cos =图象的五个关键点:(0,1),(π

,0),(π,-1),(3π,0),(π2,1);

x y sin =的对称中心为(0,πk );对称轴是直线2

π

π+

=k x ; )s i n (ϕω

+=x A y 的周期ω

π

2=T ;

x y cos =的对称中心为(0,2ππ+k );对称轴是直线πk x =; )c o s (ϕω+=x A y 的周期ω

π

2=T ;

x y tan =的对称中心为点(0,πk )和点(0,2ππ+k ); )tan(ϕω+=x A y 的周期ω

π

=T ;

(4)、函数)0,0)(sin(>>+=ωϕωA x A y 的相关概念:

)sin(ϕω+=x A y 的图象与x y sin =的关系:

①振幅变换:x y sin = x A y sin =

②周期变换:x y sin = x y ωsin =

③相位变换:x y sin =

)sin(ϕ+=x y 当A 1>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A 倍

当<0A 1<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A 倍 当1>ω

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缩短到原来的

ω

1

当<01<ω时,图象上各点的纵坐标伸长到原来的ω

1倍 当0>ϕ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左平移ϕ个单位倍

当0<ϕ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右平移||ϕ个单位倍 当0>ϕ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左平移

ωϕ

个单位倍

当0<ϕ

时,图象上的各点向右平移||

ϕ

个单位倍

④平移变换:x A y ωsin = )sin(ϕω+=x A y

常叙述成: ①把x y sin =上的所有点向左(0>ϕ时)或向右(0<ϕ时)平移|ϕ|个单位得到

)sin(ϕ+=x y ;

②再把)sin(ϕ+=x y 的所有点的横坐标缩短(1>ω)或伸长(<01<ω)到原来的ω

1

倍(纵坐标不变)

得到)sin(ϕω+=x y ;

③再把)sin(ϕω+=x y 的所有点的纵坐标伸长(1>A )或缩短(<01

先平移后伸缩的叙述方向:)sin(ϕω+=x A y

先平移后伸缩的叙述方向: )](sin[)sin(ω

ϕωϕω+=+=x A x A y

10、反三角:

11、三角函数求值域

(1)一次函数型:B x A y +=sin ,例:5)12

3sin(2+--=π

x y ,x x y cos sin =

用辅助角公式化为:=

+=x b x a y cos sin )sin(22ϕ+⋅+x b a ,例:x x y cos 3sin 4-=

(2)二次函数型:①二倍角公式的应用:x x y 2cos sin += ②代数代换:x x x x y cos sin cos sin ++=

第五章、平面向量

1、空间向量:(1)定义: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向量都可用同一平面内的有向线段表示。 (2)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叫零向量,记作;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3)单位向量:长度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单位向量;与向量平行的单位向量:|

|a ±

=

(4)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平行向量也叫共线向量,记作b a //;规定0与任何向量平行;

(5)相等向量:长度相同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零向量与零向量相等;

任意两个相等的非零向量,都可以用同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并且与有向线段的起点无关。 2、向量的运算:(1)、向量的加减法:

(2)、实数与向量的积:①、定义: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a λ; ②:它的长度:||||||a a ⋅=λλ;

③:它的方向:当0>λ,λ与向量的方向相同;当0<λ,λ与向量的方向相反;当0=λ时,

λ=;

3、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21,e 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那么对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有且只有一对实数21,λλ,使2211e e λλ+=;

不共线的向量21,e e 叫这个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向量,{21,e e }叫基底。

4、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1)运算性质:()

()

a a a c

b a

c b a a b b a =+=+++=+++=+00,, (2)坐标运算:设()()2211,,,y x b y x a ==→→,则()2121,y y x x b a ±±=±→

设A 、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则()1212,y y x x AB --=→

. (3)实数与向量的积的运算律: 设()y x a ,=→,则λ()()y x y x a λλλ,,==→

(4)平面向量的数量积:①、 定义:⎪⎭

⎫ ⎝⎛≤≤≠≠⋅=⋅→→→→→

→→→001800,0,0cos θθb a b a b a , 00=⋅→

→a . ①、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几何意义:向量a 的长度|a |与b 在a 的方向上的投影|b |θcos 的乘积;

③、坐标运算:设()()2211,,,y x b y x a ==→→,则2121y y x x b a +=⋅→

→ ;

向量a 的模|a |:a a a ⋅=2||22y x +=;模|a |22y x +=

④、设θ是向量()()2211,,,y x b y x a ==→

的夹角,则2

2

222

1

2

12121cos y x y x y y x x +++=

θ,a

⊥0=⋅⇔

5、重要结论:(1)、两个向量平行的充要条件: →

=⇔b a b a λ// )(R ∈λ

设()()2211,,,y x b y x a ==→→,则⇔→

→b a // 01221=-y x y x (2)、两个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0=⋅⇔⊥→→→

b a b a

设 ()()2211,,,y x b y x a ==→

,则 02121=+⇔⊥→

y y x x b a (3)、两点()()2211,,,y x B y x A 的距离:221221)()(||y y x x -+-=

(4)、P 分线段P 1P 2的:设P (x ,y ) ,P 1(x 1,y 1) ,P 2(x 2,y 2) ,且→

=21PP P P λ ,

(即|

|21PP ±=λ)

则定比分点坐标公式⎪⎪⎩

⎪⎨

++=++=λλλλ112121y y y x x x , 中点坐标公式⎪⎪⎩

⎪⎪⎨⎧

+=+=22

21

21y y y x x x

(5)、平移公式:如果点 P (x ,y )按向量()k h a ,=→

平移至P ′(x ′,y ′),则⎪⎩⎪⎨⎧+=+=.

,

''

k y y h x x

6、解三角形:(1)三角形的面积公式:A bc B ac C ab S sin 2

1

sin 21sin 21===∆ (2)在△ABC 中:︒=++180C B A ,

因为C B A -︒=+180:C B A sin )sin(=+, C B A cos )cos(-=+, C B A tan )tan(-=+ 因为

2

902C B A -︒=+:2cos )2sin(C B A =+, 2sin )2cos(C B A =+, 2cot )2tan(C B A =+

(3)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①正弦定理:

sin 2sin 2,sin 2,2sin sin sin R c B R b A R a R C

c

B b A a ======, 边用角表示: ②余弦定理:)1(2)(cos 2cos 2cos 222222

2

2

222cocC ab b a C ab b a c B

ac c a b A

bc c b a +-+=-+=⋅-+=⋅-+=若:ab

c b a ab c b a ab

c b a 322222

2

2

222±=-+±=-+±=-+则:

求角: ab

c b a C ac b c a B bc a c b A 2cos 2cos 2cos 2

22222222-+=-+=-+=

第六章:不等式

1、不等式的性质:(1)、对称性:a b b a <⇔>; (2)、传递性:c a c b b a >⇒>>,;

(3)、c b c a b a +>+⇒>;d b c a d c b a +>+⇒>>,

(4)、,b a >若bc ac c >⇒>0,若bc ac c <⇒<0;bd ac d c b a >⇒>>>>0,0

(5)、)1,(,,0>∈>>⇒>>n N n b a b a b a n n n n

1、 均值不等式

:(1)、

(2

22b a ab +≤

(2)、ab b a 2≥+或2

)2

(

b a ab +≤ 一正、二定、三相等 不满足相等条件时,注意应用函数x

x x f 1

)(+

=图象性质(如图)应用:证明(注意1的技巧),求最值,实际应用 (3)、对于n 个正数:)2(,,,321>n a a a a n , 那么:

n

a a a n

+++ 21叫做n 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n n a a a 21叫做n 个正数的几何平均数;

3、不等式的证明,常用方法:

(1)比较法:①、作差:b a b a b a b a <⇔<->⇔>-0,0,(作差、变形、确定符号)

②、作商:)0()0(1),0()0(1><⇔><>>⇔>>b b a b b

a b b a b b

a

(2)综合法:由因到果,格式:;,;, ∴∴

(3)分析法:执果索因,格式:原式

,, , , ⇔⇔⇔

(4)反证法:从结论的反面出发,导出矛盾。

4、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解集的边界值是相应方程的解)

一元二次不等式(2

x 的系数为正数):0>∆时“>”取两边,“<”取中间 绝对值不等式:含一个绝对值符号的:“>”取两边,“<”取中间

含两个绝对值符号的: 零点分段讨论法(注意取“交”,还是取“并”)

高次不等式的解法:根轴法 (重根:奇穿偶不穿) 分式不等式的解法:移项、通分、根轴法

5、绝对值不等式: ||||||||||b a b a b a +≤+≤- ||||||||||b a b a b a +≤-≤-

例:8|5223||52||23||52||32|=++-≥++-=++-=x x x x x x x f )((最小值)

5|32||3||2||3||2|=-++≤--+=--+=x x x x x x x f )

((最大值) 第七章:直线和圆的方程

1、倾斜角和斜率:(1)倾斜角: ①、范围:)180,0[ ∈α

②、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对于一条与x 轴相交的直线,如果把x 轴饶交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和直线重合时的最小正角记为α,则α叫直线的倾斜角;当直线与和x 轴平行或重合时,倾斜角为

0;当

直线与和x 轴垂直时,倾斜角为9 0 (2)斜率:αtan =k ,),(+∞-∞∈k 当k 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时,直接写出角

当k 不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时,可用反三角表示斜率:

(3)直线上两点),(),,(222111y x P y x P ,则斜率为1212x x y y k --=

直线的方向向量)

,(或k y y x x x x P P y y x x P P 1),(1),,(21121

221211221=---=--= 所以直线的方向向量),1(2

1k P P =或),1

(21k P P λ= 2、直线方程: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1)、点斜式:)(11x x k y y -=-; (2)、斜截式:b kx y +=;(3)、两点式:

1

21

121x x x x y y y y --=

--

(4)、截距式:1=+b y a x (截距是直线与坐标轴的交点坐标,可正可负可为零)

(5)、一般式:0=++C By Ax (A 、B 不同时为0) 斜率B

A k -=,y 轴截距为

B

C -

3、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平行:212121//b b k k l l ≠=⇔且 212121C C B B A A ≠= 时 ,21//l l ;

垂直: 21211l l k k ⊥⇔-=⋅ 2121210l l B B A A ⊥⇒=+; (2)相交:21k k ≠ 2

121B B A A ≠,交点就是方程组 ⎩⎨

⎧=++=++.

0;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解。 任意曲线的交点就是:曲线方程构成的方程组⎩⎨

⎧==0

),(0),(21y x f y x f 的解 (3)到角范围:()π,0 到角公式 : 12121tan k k k k +-=θ 21k k 、都存在,0121≠+k k

夹角范围:]2

,

0(π

夹角公式:1

2121tan k k k k +-=

α 21k k 、都存在,012

1≠+k k

k

k

arctan ,0+=<πα 时当;

(4)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2

200B A C By Ax d +++=(直线方程必须化为一般式)

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2

212B A C C d +-=(即一条直线上任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

4、 线性规划:(1)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的平面区域: 不等式02

≥++C Bx Ax (或≤,或>,或< )表

示直角坐标系中以直线为分界的直线某一侧的平面区域。

(2)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y x 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

使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叫做最优解。最优解常在区域的交点或边界上。 (3)具体解题的步骤:画出图形,求交点,代入目标函数求值,确定最大值或最小值 注意实际问题中的整数解(整点)

5、 曲线方程:(1)曲线和方程的关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C 的点与方程F (x ,y )=0的实数解满足: ①曲线C 上的点的坐标都是方程F (x ,y )=0的解,

②方程F (x ,y )=0的解为坐标的点都在曲线C 上,那么,方程叫曲线的方程,曲线叫方程的曲线 (2)曲线方程步骤:①建系,设点; ②列方程;③化简(注明条件)。 (3)方法:直接法:直接把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

定义法:常用的是圆、椭圆、双曲线的定义;

代入法:用所求的点的坐标表示已知曲线上的点的坐标,代入已知曲线方程; 参数法:常用的参数有角、斜率、题中的字母系数;

6、圆的方程:(1)圆的标准方程 2

2

2

)()(r b y a x =-+-,圆心为),(b a C ,半径为r

(2)圆的一般方程02

2

=++++F Ey Dx y x (配方:4

4)2()2(2222F E D E y D x -+=+++)

0422>-+F E D 时,表示一个以)2

,2

(E D --为圆心,半径为

F E D 42

122-+的圆

(3)圆的参数方程为 ⎩⎨

⎧+=+=θθsin cos r b y r a x (θ为参数),圆心在原点时:⎩⎨⎧==θ

θsin cos r y r x (参数方程的实质是曲线上点的横、纵坐标)

(4)点与圆的位置关系:判断方法0,0)()(2

22<>=-+-内,外上r b y a x ,上=0 (5)直线与圆位置关系:已知直线0=++C By Ax 和圆2

2

2

)()(r b y a x =-+- ①、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 与r 比较,相离r d >,相切r d =,相交r d <;

②、利用根的判别式:联立⎪⎩⎪⎨⎧=-+-=++2

222)()(0r

b y a x C Bx Ax 消元后得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

⇔>∆0直线和圆相交,⇔=∆0直线和圆相切,⇔<∆0直线和圆相离;

相关问题:求弦长:弦心距,半径,弦的一半组成∆Rt

(6)求圆的切线方程:设点斜式,用圆心到切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斜率; ①、过圆222r y x =+上一点),(00y x M 的切线只有一条,方程为:200r y y x x =+

②、过圆外一点的切线一定有两条;

0x x =) ③、斜率确定的切线一定有两条(如图)。 (7)圆中的最值问题:数形结合,寻求解法 第八章:圆锥曲线

1、

圆锥曲线的定义、标准方程、图象、几何性质

由双曲线求渐进线:x a b

y a x b y a x b y b y a x b y a x ±=⇒±=⇒=⇒=-⇒=-22222222222201

由渐进线求双曲线:λ=-⇒=-⇒=⇒±=⇒±=22

22222222220b

y a x b y a x a x b y a x b y x a b y

2、求离心率e :方法一:用e 的定义a

c e =

;法二:得到与c b a 、、有关的方程,解方程,求a c

(离心率e 与c b a 、、的关系可以互相表示:椭圆221a b e -=,双曲线22

1a

b e +=)

3、直线和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

(1)、判断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的方法(基本思路)

→消元→一元二次方程→判别式 Δ

(方程的思想)

(2)、求弦长的方法: ①求交点,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弦长; ②弦长公式

(3)、与弦的中点有关的问题常用“点差法”:

把弦的两端点坐标代入圆锥曲线方程,作差→弦的斜率与中点的关系; (弦的中点与弦的斜率可以相互表示)

⎩⎨⎧圆锥曲线方程直线方程

联立) (消 ) (消x y y y y k

y y k

y x x x x k x x k l ]4))[(1

1(||1

1]4))[(1(1212212212212212212-++

=-+

=

-++=-+=

(4)、与双曲线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一相切,二与渐近线平行

与抛物线只有一个交点的直线:一相切,二与对称轴平行 4、圆锥曲线的最值问题:

(1)、利用第二定义,把到焦点的距离转化为到准线的距离求最值;

(2)、结合曲线上的点的坐标,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转化为二次函数求最值;

在px y 22

=上的点常设),2(2y p y ,在py x 22

=上的点常设)2,(2p

x x

(3)、利用数形结合求最值;基本思路:与直线平行,与曲线相切. (椭圆中,长轴是最长的弦;双曲线中,实轴是最短的弦。)

第九章 直线 平面 简单的几何体 1、 平面的性质:

公理1:如果有一条直线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的所有点都在这个平面内。 公理2:如果两个平面有一个公共点,

那么它们还有其他公共点,这些公共点的集合是一条直线。 (两平面相交,只有一条交线)l P =⋂⇒⋂∈βαβα且l P ∈ 公理3: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强调“不共线”)

(三个推论:1、直线和直线外一点,2、两条相交直线,3、两条平行直线,确定一个平面) 空间图形的平面表示方法:斜二测画法(水平长不变,竖直长减半)

2、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相交,异面: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叫异面直线 (1)、异面直线判断方法:①定义,

②判定:连结平面内一点与平面外一点的直线,和这个平面不经过此点的直线是异面直线.(两在两不在)

(2)

垂直相交(共面)、异面垂直,都叫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3)、空间平行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3、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直线在平面内 直线在平面外 直线与平面相交,记作a ∩α=A

直线与平面平行,记作a//α

4、直线与平面平行:定义:直线和平面没有公共点。

(1)、判定定理:如果不在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

那么这条直线和这个平面平行. (线线平行⇒线面平行) m l m l //,,且αα⊂⊄⇒α//l

a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n 2个 第二章 函数 1、求)(x f y =的反函数:解出)(1 y f x -=,y x ,互换,写出) (1x f y -=的定义域; 2、对数: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 1log =a a ,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商的对数: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 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第三章 数列 1、数列的前n 项和:n n a a a a S ++++= 321; 数列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 ??≥-===-)2()1(111n S S n S a a n n n 2、等差数列 :(1)、定义: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其中首项是1a ,公差是d ;) (3)、前n 项和:1.2) (1n n a a n S +=d n n na 2 )1(1-+=(整理后是关于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4)、等差中项: A 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2 b a A += 或b a A +=2,三个数成等差常设:a-d ,a ,a+d 3、等比数列:(1)、定义:等比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比等于同一个常数, (0≠q )。 (2)、通项公式:11-=n n q a a (其中:首项是1a ,公比是q ) (3)、前n 项和:????? ≠--=--==) 1(,1)1(1)1(,111q q q a q q a a q na S n n n (4)、等比中项: G 是a 与b 的等比中项:G b a G =,即ab G =2 (或ab G ±=,等比 中项有两个) 第四章 三角函数 1、弧度制:(1)、π= 1 80弧度,1弧度'1857)180 ( ≈=π ;弧长公式:r l ||α= (α是 角的弧度数) 2、三角函数 (1)、定义:

(完整版)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超级经典)

数学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 集合 (1)、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记作φ,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 (5)、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整数: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2、子集 (1)、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况:A =φ与A ≠φ (2)、性质:①、A A A ??φ,;②、若C B B A ??,,则C A ?;③、若A B B A ??,则A =B ; 3、真子集 (1)、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 (2)、性质:①、A A ?≠φφ,;②、若C B B A ??,,则C A ?; 4、补集 ①、定义:记作:},|{A x U x x A C U ?∈=且; ②、性质:A A C C U A C A A C A U U U U ===)(,,Y I φ; 5、交集与并集 (1)、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性质:①、φφ==I I A A A A , ②、若B B A =I ,则A B ?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Y 性质:①、A A A A A ==φY Y , ②、若B B A =Y ,则B A ? 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A B B A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总结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对集合,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或;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4、“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5、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充要条件。 二、函数 1、指数式、对数式, 2、 (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的子集”; (2)函数图像与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与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 (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像。 3、单调性和奇偶性 (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

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即复合有意义) 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 (1)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 推广一: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成立,那么的图像关于直线(由“和的一半确定”)对称。 推广二: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2)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 (3)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 三、数列 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关系。 2、等差数列中 (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2)也成等差数列。 (3)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 (4)仍成等差数列。 (5)“首正”的递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6)有限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总项数的一半与其公差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偶数项和”=此数列的中项。 (7)两数的等差中项惟一存在、在遇到三数或四数成等差数列时,常考虑选用“中项关系”转化求解。 (8)判定数列是否是等差数列的主要方法有:定义法、中项法、通项法、和式法、图像法(也就是说数列是等差数列的充要条件主要有这五种形式)。 3、等比数列中: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_(超级经典)

数学学业水平复习知 点 识 辑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 逻 1、集合 (1)、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记作,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4)、元素a和集合A之间的关系:a∈A,或aA; (5)、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正整数集:N;整数集:Z;整数:Z;有理数集:Q;实数集:R。2、子集 (1)、定义:A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则A叫B的子集;记作:AB, 注意:A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A=B; A C;③、若AB,BA则 (2)、性质:①、AA,A;②、若AB,BC,则 3、真子集 (1)、定义:A是B的子集,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记作:AB; (2)、性质:①、A,A;②、若AB,BC,则A C; 4、补集C U A A ①、定义:记作:CA{x|xU,xA} U且; ②、性质:ACAACAUCCAA U,,(); UUU 5、交集与并集 A B (1)、交集:AB{x|xA且xB} 性质:①、AAA,A②、若ABB,则B A (2)、并集:AB{x|xA或xB} A B性质:①、AAA,AA②、若ABB,则A B

1

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2-4ac000判别式:△=b y y 二次函数y f(x) 2bxca ax( 的图象0) O x1x2x x x1=x2 O O 一元二次方程有两相异实数根有两相等实数根没有实数根 2bxca ax0(0)的根x1,x2(x1x2) x 1 x 2 b 2a 一元二次不等式{x|xx 1,xx2} { b xR |x} 2a 2bxca ax0(0)的解集“>”取两边 一元二次不等式{x|x 1xx2} 2bxca ax0(0)的解集“<”取中间 不等式解集的边界值是相应方程的解 22 含参数的不等式ax+bx+c>0恒成立问题含参不等式ax+bx+c>0的解集是R; 其解答分a=0(验证bx+c>0是否恒成立)、a≠0(a<0且△<0)两种情况。 第二章函数 1、映射: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集合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和它对应, 记作f:A→B,若aA,bB,且元素a和元素b对应,那么b叫a的象,a叫b的原象。 2、函数:(1)、定义:设A,B是非空数集,若按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就称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2)、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对应法则;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函数的定义域,函数值f(x)的范围叫函数的值域,定义域和值域都要用集合或区间表示; (3)、函数的表示法常用: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画图象的三个步骤:列表、描点、连线); (4)、区间: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闭区间,表示为:[a,b] 满足不等式axb的实数x的集合叫开区间,表示为:(a,b)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高中数学会考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子集:如果集合A 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 的元素若()B A ∈∈αα则则称集合A 为集合B 的子集 记作A B ⊇⊆或B A 真子集:若A ≠⊆B B A ,且 则称A 是B 的真子集。记作A ⊂B 或B ⊃A 空集: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符号 φ 或 {} 规定:空集是任何一个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2、含n 个元素的集合的所有子集有n 2个;真子集有12 -n 个;非空子集有22-n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属于∈ 不属于∉ 集合与集合的关系 包含于⊆ 包含⊇ 集合与集合的运算 并 交 补集 C U 第二章 函数 1、求)(x f y =的反函数:解出)(1 y f x -=,y x ,互换,写出)(1 x f y -=的定义 域; 2、对数:①:负数和零没有对数,②、1的对数等于0:01log =a ,③、底的对数等于1: 1log =a a , ④、积的对数:N M MN a a a log log )(log +=, 商的对数:N M N M a a a log log log -=, 幂的对数:M n M a n a log log =;b m n b a n a m log log = , 换底公式:b a N a N b log log log = 幂的运算:n m n m a a = 第三章 数列 1、数列的前n 项和:n n a a a a S ++++= 321; 数列前n 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2()1(111n S S n S a a n n n 2、等差数列 :(1)、定义:等差数列从第2项起,每一项与它的前一项的差等于同一个常数; (2)、通项公式:d n a a n )1(1-+= (其中首项是1a ,公差是d ;) (3)、前n 项和:1.2) (1n n a a n S += d n n na 2 )1(1-+=(整理后是关于n 的没有常数项的二次函数) (4)、等差中项: A 是a 与b 的等差中项:2 b a A +=或 b a A +=2,三个数成等差常设:a-d ,a , a+d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分享【五篇】

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分享【五篇】 第一篇: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函数与解析几何 函数:函数是一种数学关系,将一个自变量映射到一个因变量上。高考中常考的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图像,函数的性质,函数的值域和模型应用等。 例子: 1. f(x) = x^2-2x+1 在直角坐标系内的图像是一个开口朝上的抛物线,顶点坐标为(1,0); 2. 函数f(x) = cosx 在 [-π,π] 的定义域上取最大值为1,最小值为-1; 3. 函数f(x) = 1/(x-2) 在定义域 (-∞,2) U (2,+∞)上具有单射性。 解析几何:解析几何是三维空间中平面与直线的研究。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包括点、直线、平面的向量表示和相关性质,以及平面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 例子: 1. 直线 L1 ∶ { 3x + 4y - 5z = 0, x - y + z = 0 } 与直线 L2 ∶ { 2x + y + z = 0, 3x - y -3z = 0 } 的距离为 5/7; 2. 平面α ∶ { x + y - z = 1, x - z = 0 } 与直线 L ∶ { x - y + z = 2, y - z = 1 } 的位置关系是相交; 3. 向量 a = (2,4,1), b = (1,-3,2) 的点积为 -4。 第二篇: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总结——数系与函数初步

数系:数系是指不同类型的数的集合。高考中涉及到的数系包括自然数、整数、有理数、无理数、实数和复数等。 例子: 1. 0.2是一个有理数; 2. √2是一个无理数; 3. 1+i 是一个复数。 函数初步:函数初步是指初中所学习的函数概念的拓展与进一步应用。高考中常考的知识点包括函数的基本性质、反函数、初等函数、复合函数和二次函数等。 例子: 1. 函数f(x) = x^2-2x+1 的值域为[0.25, ∞); 2. 函数f(x) = 1/(x-2) 的反函数为 f^-1(x) = 1/x + 2; 3. 函数f(x) = sin2x 的图像是关于y轴对称的。 第三篇:高二会考数学知识点总结——导数与微积分 导数:导数是一种数学概念,表示一个函数在某一点的变化速率。高考中常考的内容包括导数的定义、导数的性质、导数的应用等。 例子: 1. 函数f(x) = x^3-2x 在 x = 1 处的导数为 1; 2. f(x) = x^2-2x+1 和 g(x) = x 的图像在 x=1 处的切线方程分别为 y = 2x-1 和 y = x;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知识点总结(8篇)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知识点总结1 1、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加法满足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 AB+BC=AC。 a+b=(某+某',y+y')。 a+0=0+a=a。 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a+b=b+a; 结合律:(a+b)+c=a+(b+c)。 2、向量的减法 如果a、b是互为相反的向量,那么a=-b,b=-a,a+b=0.0的反向量为0 AB-AC=CB.即“共同起点,指向被减” a=(某,y)b=(某',y')则a-b=(某-某',y-y'). 4、数乘向量 实数λ和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且 ∣λa∣=∣λ∣·∣a∣。 当λ>0时,λa与a同方向; 当λ 当λ=0时,λa=0,方向任意。 当a=0时,对于任意实数λ,都有λa=0。 注:按定义知,如果λa=0,那么λ=0或a=0。 实数λ叫做向量a的系数,乘数向量λa的几何意义就是将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伸长或压缩。 当∣λ∣>1时,表示向量a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λ>0)或反方向(λ 当∣λ∣0)或反方向(λ数与向量的乘法满足下面的运算律 结合律:(λa)·b=λ(a·b)=(a·λb)。

向量对于数的分配律(第一分配律):(λ+μ)a=λa+μa. 数对于向量的分配律(第二分配律):λ(a+b)=λa+λb. 数乘向量的消去律:①如果实数λ≠0且λa=λb,那么a=b。②如果 a≠0且λa=μa,那么λ=μ。 3、向量的的数量积 定义: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记为〈a,b〉,且〈a,b〉∈[0,π]。 定义:两个向量的数量积(内积、点积)是一个数量,记作a·b。若a、b 不共线,则a·b=|a|·|b|·cos〈a,b〉;若a、b共线,则a·b=+- ∣a∣∣b∣。 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a·b=某·某'+y·y'。 向量的数量积的运算率 a·b=b·a(交换率); (a+b)·c=a·c+b·c(分配率); 向量的数量积的性质 a·a=|a|的平方。 a⊥b〈=〉a·b=0。 |a·b|≤|a|·|b|。 高中数学学业水平考知识点总结2 考点一、映射的概念 1.了解对应大千世界的对应共分四类,分别是: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多对多 2.映射:设A和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 中的任意一个元素某,在集合B中都存在的一个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A→B为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映射是特殊的对应,简称“对一”的对应.包括:一对一多对一 考点二、函数的`概念 1.函数:设A和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确定的对应关系f,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某,在集合B中都存在确定的数y与之对应,那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 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及算法初步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 N 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子集、真子集、补集 交集、并集 逻辑联结词:或)(∨、且)(∧、非)(⌝; 复合命题三种形式:p 或q ;p 且q ;非p ; 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p 或q :同假为假,否则为真;p 且q :同真为真;非p :与p 真假相反; 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p 则q ;逆命题:若q 则p ;否命题:若p ⌝则q ⌝;逆否命题:若q ⌝则p ⌝; 原命题与逆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逆命题与否命题互为逆否命题; 互为逆否的两个命题是等价的; 反证法步骤:假设结论不成立→推出矛盾→否定假设; 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做q 的充分条件; 若p q ⇒,则p 叫做q 的必要条件; 若q p ⇔,则p 叫做q 的充要条件; 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二、基本初等函数 映射、函数 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区间闭区间、开区间、半开半闭区间 求函数的定义域: 分式的分母不等于0;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大于等于0;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0且不等于1;零次幂的底数不等于0;三角函数中的正切函数x y tan =,2 π π+ ≠k x )(Z k ∈; 已知函数)(x f 定义域为D ,求函数)]([x g f 的定义域,只需D x g ∈)(;已知函数)]([x g f 的定义域为D ,求函数 )(x f 定义域,只需要求)(x g 的值域D ∈;5年高考3年模拟5p ,例2 函数的单调性、单调区间、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函数的奇偶性 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 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指数、分数指数幂 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Q s r b a ∈>>,,,00:s r s r a a a +=⋅;rs s r a a =)(;r r r b a ab =)(; 对数:如果N a x =)10(≠>a a ,,数x 就叫做以a 为底N 的对数,记为x N a =log ,其中a 叫做 底数,N 叫做真数N a N a =log ; 积、商、幂、方根的对数M ,N 是正数: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总结归纳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总结归纳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对集合,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或;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4.“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5.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 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 8.充要条件 二、函数 1.指数式、对数式,

2.(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 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的子集”. (2)函数图像与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与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 (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能成为函数图像. 3.单调性和奇偶性 (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 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 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即复合有意义) 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 (1)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 推广一: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成立,那么的图像关于直线(由“ 和的一半确定”)对称.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总结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总结 总结是对某一特定时间段内的学习和工作生活等表现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让我们好好写一份总结吧。如何把总结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会考知识要点总结,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集合与简易逻辑 1、集合的元素具有确定性、无序性和互异性、 2、对集合,时,必须注意到“极端”情况:或;求集合的子集时是否注意到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3、判断命题的真假关键是“抓住关联字词”;注意:“不‘或’即‘且’,不‘且’即‘或’”; 4、“或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即真,要假全假”;“且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假即假,要真全真”;“非命题”的真假特点是“一真一假”; 5、四种命题中“‘逆’者‘交换’也”、“‘否’者‘否定’也”、原命题等价于逆否命题,但原命题与逆命题、否命题都不等价、反证法分为三步:假设、推矛、得果、充要条件。 二、函数 1、指数式、对数式, 2、 (1)映射是“‘全部射出’加‘一箭一雕’”;映射中第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有像,但第二个集合中的元素不一定有原像(中元素的像有且仅有下一个,但中元素的原像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函数是“非空数集上的映射”,其中“值域是映射中像集的子集”; (2)函数图像与轴垂线至多一个公共点,但与轴垂线的公共点可能没有,也可任意个; (3)函数图像一定是坐标系中的曲线,但坐标系中的曲线不一定

能成为函数图像。 3、单调性和奇偶性 (1)奇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完全相同、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上若有单调性,则其单调性恰恰相反。 (2)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特点是:“同性得增,增必同性;异性得减,减必异性”。 复合函数的奇偶性特点是:“内偶则偶,内奇同外”、复合函数要考虑定义域的变化。(即复合有意义) 4、对称性与周期性(以下结论要消化吸收,不可强记) (1)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 推广一:如果函数对于一切,都有成立,那么的图像关于直线(由“和的一半确定”)对称。 推广二: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 (2)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轴)对称。 (3)函数与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中心对称。 三、数列 1、数列的通项、数列项的项数,递推公式与递推数列,数列的通项与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关系。 2、等差数列中 (1)等差数列公差的取值与等差数列的单调性。 (2)也成等差数列。 (3)两等差数列对应项和(差)组成的新数列仍成等差数列。 (4)仍成等差数列。 (5)“首正”的递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大值是所有非负项之和;“首负”的递增等差数列中,前项和的最小值是所有非正项之和。 (6)有限等差数列中,奇数项和与偶数项和的存在必然联系,由数列的总项数是偶数还是奇数决定、若总项数为偶数,则“偶数项和“奇数项和=总项数的一半与其公差的积;若总项数为奇数,则“奇数项和—偶数项和”=此数列的中项。

2021年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超级经典

数学学业水平复习知识点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 集合 (1)、定义:某些指定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每个对象叫集合元素。 集合中元素具备拟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达一种集合要用{ }。 (2)、集合表达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 (3)、集合分类:有限集、无限集和空集(记作φ,φ是任何集合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真子集); (4)、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关系:a ∈A ,或a ∉A ; (5)、惯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整数: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2、子集 (1)、定义:A 中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状况:A =φ与A ≠φ (2)、性质:①、A A A ⊆⊆φ,;②、若C B B A ⊆⊆,,则C A ⊆;③、若A B B A ⊆⊆,则A =B ; 3、真子集 (1)、定义:A 是B 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种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 (2)、性质:①、A A ⊆≠φφ,;②、若C B B A ⊆⊆,,则C A ⊆ 4、补集 ①、定义:记作:},|{A x U x x A C U ∉∈=且; ②、性质:A A C C U A C A A C A U U U U ===)(,, φ; 5、交集与并集 (1)、交集:}|{B x A x x B A ∈∈=且 性质:①、φφ== A A A A , ②、若B B A = ,则A B ⊆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 性质:①、A A A A A ==φ , ②、若B B A = ,则B A ⊆ A B B A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集合与简易逻辑 1、 集合 (1)、定义: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叫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集合的元素。 集合中的元素具有肯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表示一个集合要用{ }。 (2)、集合的表示法:罗列法()、描写法()、图示法(); (3)、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穷集和空集(记作φ,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4)、元素a 和集合A 之间的关系:a ∈A ,或a ∉A ; (5)、常用数集:自然数集:N ;正整数集:N ;整数集:Z ;整数: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2、子集 (1)、定义:A 中的任何元素都属于B ,则A 叫B 的子集 ;记作:A ⊆B , 注意:A ⊆B 时,A 有两种情形:A =φ与A ≠φ (2)、性质:①、A A A ⊆⊆φ,;②、若C B B A ⊆⊆,,则C A ⊆;③、若A B B A ⊆⊆,则A =B ; 3、真子集 (1)、定义:A 是B 的子集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B A ⊂; (2)、性质:①、A A ⊆≠φφ,;②、若C B B A ⊆⊆,,则C A ⊆; 4、补集 ①、定义:记作:},|{A x U x x A C U ∉∈=且; ②、性质:A A C C U A C A A C A U U U U ===)(,, φ; 5、交集与并集 A B A

(1)、交集:}|{B x A x x B A ∈∈=且 性质:①、φφ== A A A A , ②、若B B A = ,则A B ⊆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 性质:①、A A A A A ==φ , ②、若B B A = ,则B A ⊆ 6、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二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三者之间的关系) 判别式:△=b 2-4ac 0>∆ 0=∆ 0<∆ 二次函数 )0()(2>++=a c bx ax x f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0(02>=++a c bx ax 的根 有两相异实数根 )(,2121x x x x < 有两相等实数 根 a b x x 221-== 没有实数根 一元二次不等式 )0(02>>++a c bx ax 的解 集 },|{21x x x x x >< “>”取两边 }2|{a b x x -≠ R 一元二次不等式 )0(02><++a c bx ax 的解 集 }|{21x x x x << “<”取中间 φ φ 不等式解集的边界值是相应方程的解 含参数的不等式ax 2+b x +c>0恒成立问题⇔含参不等式ax 2+b x +c>0的解集是R ; A B x 1 x 2 x y O x 1=x 2 x y O x y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