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生命意识教育

一、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以上几个案例说明当代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基于笔者的分析,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漠视生命

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现象,诸如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人际交往中的谩骂或冷落,同学间的讽刺挖苦,对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轻视和践踏。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

(二)否定生命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5年,中国内地媒体共报道了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已超过30人,其中某高校一个月内有3位大学生自杀(其中两人身亡)。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率高于一般年轻人。从本质上说,大学生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大学生选择自杀往往有一些所谓的理由,比如因为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但由于一些理由就以轻易放弃生命作为回应,这明显反映出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

(三)暴虐生命

大学校园里暴虐生命(或称生命暴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谓生命暴力,从完整的意义上看,它应包含两个方面: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的生命采取暴力态度诸如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张亮的“虐猫事件”、马加爵的“杀人事件”,这些无端剥夺其他生命的暴力事件,突现的是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与残暴。大学校园中各种生命暴力行为,其背后都昭示着当事人个性心理的扭曲畸变及生命意识的缺乏。

(四)游戏生命

大学生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消极颓废、空虚无聊、虚度年华、精神荒芜的现象。“郁闷”已成为大学校园的一种“流行病”。颓废空虚、百无聊赖及游戏人生成了不少大学生的生活常态。有的学生将大学生活视为“一场游戏一场梦”,游戏生命;有的学生抱怨大学生活就是痛苦和无聊,消磨时光。凡此种种,都是缺乏生命意识的表现。消极颓废、虚度光阴就是对生命的轻视与亵渎;游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生命的轻视与亵渎;游戏生命,就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大学生在精神上无家可归,就会忽视甚至怀疑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五)丧失生命成就感

生命成就感就是人对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成果的感悟和体认,是人对生命创造性的认识和肯定。当前,大学生日益成长为“快餐文化”的一代,面对各种社会生活问题,容易困惑、迷茫、甚至自暴自弃。“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出现了诸如生命成就感的迷失、教育产品化与生命个我化的矛盾,以及生命的异化等种种困惑”。生命成就感的迷失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本质和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生命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

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各种表征中,有直接表现和显在特征(如否定生命、暴虐生命、漠视生命),也有间接表现和隐性特征(如游戏生命、丧失生命成就感);有极端性的表现(如自杀与杀人等行为),也有普遍性的表现(如虚度年华等状态)。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原因

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使大学生及其家庭、学校和社会付出程度不同的代价。我们必须反思其原因何在。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既有社会环境的原因,也有教育环节的原因,还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反思社会环境:精神家园的失落

视角一:精神危机的不断加剧

现代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精神危机。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不断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观念多元多变,这些都大大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荷,容易使人失去安全感、稳定感,陷入焦虑、不安、压抑和担忧中,变得茫然和无所适从,甚至引起精神病态反应乃至变态行为,严重影响生命质量。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使大学生也同样面临着精神上的“无家可归”。一些大学生原本就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加之,社会追逐利益的潜移默化影响,就容易导致心灵的

空虚和对生命诉求的漠视,对生命产生模糊、不当的观念和行为。此外,社会上各种淡漠生命的现象也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使他们感到迷茫、失落、痛苦、心理混乱,甚至在这种冲击下迷失方向,生命感知日渐麻木,生命情感日益僵化和干涸,生命意志日益消沉和生命价值逐渐失落。

视角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

现代文化观念的多元混杂,尤其是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暴力文化在现代已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它“通过各种文化的样式和表现手法,肆意渲染美化暴力行为。近年来,国内外某些媒体对自杀、暴力伤害等事件的大肆渲染和不恰当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还缺乏足够识别能力和抵抗能力的大学生,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健康生命观的形成。某些媒体不负责任、过度渲染的暴力伤害事件报道,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暗示、模仿心理,强化其潜在的心理危机及不当行为,由此可能诱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随着影视、网络等传媒深入人们的生活,暴力文化也借助这些载体在全社会泛滥。暴力图片、暴力影视、暴力游戏等暴力信息在网络中随处可见,特别是在大学生酷爱的网络游戏中,漠视生命、践踏生命的行为在虚拟世界中变得微不足道。研究表明,长期接触暴力文化将产生麻木效应。长期处于暴力文化氛围中的人对于生命的感知、认识和情感也会变得麻木不仁,在他们的头脑中,暴力意识慢慢模糊了生命意识。因而,暴力文化的日益泛滥也是导致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反思教育环节:生命意识教育的欠缺

视角一:家庭教育忽略生命成长问题

家庭作为与个体成长关系最密切的环境,可以给人带来基本的安全感以及社会支持,因而,生命意识的形成与早期经历、家庭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比如家庭暴力、幼年受父母关注太少甚至受人虐待等早期经历,都容易对大学生个体造成心理创伤,形成不健全的生命观,对其心理发展和生命意识将带来不利影响。对此,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阿德勒、霍妮等人都作过深入分析。比如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早期经验可能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情感反映方式,某些人对死的眷恋,对生命的毁灭冲动,是早期情感阴影所致。因而,笔者认为,在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基本的生命安全感,如果在现实中遇到情感等方面的挫折,容易唤起以前的创伤性记忆,不知不觉中会造成其消极情绪和过激行为,严重的甚至走上自走上自杀、杀人的绝

路。

视角二:学校教育缺乏生命教育内容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的价值日益凸现,但遗憾的是,内地高校至今仍缺乏生命教育的氛围,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内容,很少有高校开设“生命伦理课”等关于生命教育的课程,忽视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长期以来,“教育的目中无人和生命意义的淡漠,不仅使学生体验不到生命中的乐趣,感受不到生命的意义,还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漠视他人和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三)反思大学生个体:精神迷惘和心理危机

视角一:生命认知和生命信仰的缺乏

首先,缺乏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重要思想基础。西方思潮中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对一部分大学生产生了消极的影响,认为“人生就是烦恼”、“人生就是悲剧”。一个人生态度悲观消极的人很容易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甚至放弃生命。研究发现,自杀的人缺乏对生存的重要信仰和价值的认识,当遇到较大的压力时,往往会放弃解决问题的努力和尝试,而选择轻生。因此,缺乏对生命足够的反省,缺乏对生命意义的认识,缺乏积极的生命态度就有可能被生存的空虚感所笼罩,产生内在的挫折感。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一种生命观正在对大学生产生影响。一些大学生在重视生存权利的同时,也将放弃生命视作自身的一种权利,他们认为自己有选择生或死的自由。即认为生命属于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拥有绝对的权力,生死是个人的选择,他人无权干涉。因此,一旦遇到生活中的应激事件或感到痛苦和压力时,他们就会轻易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其次,心理断乳期的精神迷惘和自我认同的危机也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有关。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说的“自我认同的危机阶段”或者说“心理断乳期”,容易陷入对自我价值的迷惘和认识不足中,也容易陷入对生命的无知和对生命方向的茫然中。大学生生命认知的偏差和生命信仰的匮乏使他们无法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及生命价值,心灵空虚迷茫,以至寻找无聊刺激,虚度光阴,自暴自弃……他们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爱惜自己的生命。

视角二:心理素质和耐挫能力的缺陷

个体心理素质的优劣是导致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内在心理动因。马加爵、周一超、刘海洋等事例都说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在当前这“心理重负的时代”中,大学校园中的各种压力也无处不在,应激源和负性生活事件逐渐增多,从而大学生容易陷入精神疲惫和心理危机中。一些心智尚未成熟或心理承受力弱的大学生无法承受某些心理压力时,便可能出现生命意识缺失的行为表现。值得高度重视的是,目前大学生中心理素质存在严重缺陷的比例较高,而且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存在不同严重程度的心理疾病。他们的认知方式僵化和非理性,行为的选择消极和易走极端,生命变得异常脆弱。当他们遭受挫折,既不能克服又无法逃避时,就有可能将攻击性的冲动指向自身或他人。当这种倾向十分强烈时,便容易导致自杀、杀人或伤害其他生命等极端行为。因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与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之间有显著的关系。

综上所述,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与社会、家庭、学校等众多外因的影响有关,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影响还是来自大学生自身的内因。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大学生出现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因为他们承受着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即精神失衡之“重”、教育偏差之“重”、心理危机之“重”。

三、促进生命意识的健康发展

由于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现象是多因素交互作用而导致的结果,因而要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发生,就需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理念,以“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为主要途径,并依靠社会环境、教育体系、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合力作用。笔者着重从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的视角,来探讨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促进生命意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优化大学生心理环境和精神空间

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环境,培养健康的生命意识是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首要环节。其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包括:优化大学生心理品质,发展积极的个性特征,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帮助大学生建立应对心理压力的正确反应模式,强化挫折承受力和心理调适能力,做好防范各种挫折的心理准备;培养其健康的情绪,提高情绪调控能力,形成积极的心态等。其二,培养健康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是人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意志,即生命认识、生命情感、生命意

志的统一。我们可以通过引导大学生调整生命认知、培养生命情感、锤炼生命意志来促进其生命意识的健康发展。(1)调整生命认知,树立积极的生命态度。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以正面的态度去应对生命中的种种困境,形成正确的生命观。通过对生死问题的思考,理性地认识生命状态,并保持对生命的警醒与觉察,从而更懂得珍爱生命。(2)丰富生命体验,培养生命情感。鼓励大学生通过参加日常生活中的多种实践活动来丰富生命体验,培养生命情感,并由此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激发生命的责任感,学习以爱的态度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形成积极的生命意识。(3)拓展生命潜能,锤炼生命意志。

弗兰克认为,人们对于生命意义的追寻是生活的基本动力,或者说是第一位的动力。“我们能以三种不同的途径去发现这意义:创造、工作;体认价值;受苦。”激励大学生通过融人群体、学会感恩、实践体验、自我反思等途径去探索生命的意义,并在应对挫折、平淡、成功、失败等各种人生境遇中锤炼生命意志、拓展生命潜能,并促进生命意识的健康发展。

(二)识别和关注生命意识缺失的高危个体

识别并关注高危个体是减少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发生的关键点。我们要了解相关的心理知识,主动关注那些处于危机中的大学生,及时发现和识别危机征兆,并协助他们走过生命困顿期,这是挽救生命、化解危机的重要契机。比如以预防自杀现象为例,我们尤其要关注具有以下特征者:(1)情绪低落、抑郁者;(2)过去曾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3)谈论过自杀并考虑过自杀方法者;(4)亲友或近邻中曾发生过自杀行为者;(5)最近经历严重的负性生活事件者或具有明显外部精神因素的刺激者;(6)性格孤僻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正常的感情交流但近期一反常态者;(7)长期有睡眠障碍者;(8)有强烈的罪恶感或自卑感者;(9)身患不治之症或有关于疾病的强迫观念者;(10)感到缺乏或丧失社会支持者。具有以上情况者都具有较大的自杀危险性,需要周围人加以有效地关注。

(三)发挥社会心理支持系统的积极作用

启动社会、家庭和学校心理支持系统,充分发挥三方面的积极作用是预防生命意识缺失现象的重要途径。其一,从社会角度看,要采取有效措施净化大学生的生活环境,有效控制渲染厌世情绪的大众传媒,并且以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舆论来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健康的社会大环境,建立一种尊重生命的良性社会文化氛围。其二,从家庭角度看,家庭成员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建立融洽关系,父

母要给予子女充分的理解、关心,并尽量为其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其三,从学校角度看,作为大学生心理发展和个人成长的重要场所之一,学校尤其要做好以下工作,使大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关怀和帮助:(1)完善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全面了解其心理状况,及早发现重点关注对象,并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挫折教育。通过增加心理健康课程、系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等途径,优化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其应对压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心理教育课程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我感知,并促进其对心理健康:和自杀行为的理解。(3)加强生命教育,强调人文关怀。“作为以人文关怀为精神内核的生命教育,应着力于完整地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构筑人的精神家园。具体来说,生命教育的人文关怀主要表现为:系统地培养青少年的生命意识、忧患意识、和谐意识,并引导青少年建构生命的终极关怀。”通过设立生命教育相关课程,加强生命意识教育,引导大学生感悟生命价值,学会珍爱生命,形成积极的生命态度。(4)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在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和良好的人际氛围中受到正面激励,保持良好心态,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

悲惨事件:

1.湖北某大学二期公寓H栋209室发生一起血案。

两名大学生因欠款发生争执,双方情绪激动,一方拿出一把刀具,朝对方连捅两刀,致其倒地不起。这时有同学打110报警,警方和学校领导迅速赶到现场,120急救车也很快赶到。但急救人员经检查后发现,倒在血泊中的伤者已经死亡。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栋两层楼房,二楼为宿舍,一楼为商铺。学校保安对这栋楼进行了严密封锁,进入楼内需核对姓名。据知情者透露,发生纠纷的这两名学生仅仅是因为几十元借款。

2.大学毕业生求职就业不顺心凌晨跳七楼身亡

海口市南沙路44号一宿舍楼发生跳楼事件,一名青年男子从七层高的楼顶跳下,120急救人员赶到时该男子已经死亡。据死者家人称,死者是今年才毕业的一名大学生,死因可能是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和就业压力太大所致。

3.大学生教学楼内被扎身亡要留意同学积怨

位于北京海淀区西三旗的北京市交通学校(北校区)发生命案,一名学生在教学楼内被扎身亡,两名嫌疑人事后逃走。

该校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男生说,小朱与学校一名同学有积怨,听说凶手就是受这名同学指使。这名男生说,事发后,老师在课堂上告诫大家,以后与同学发生矛盾,千万不要找外面的人来“解决”,应该找老师或同学来处理,以免发生类似事情。

4.女大学生为情服药自杀

20岁在校女大学生,正是青春浪漫年龄。她是贵州大学一大三女生,从贵州来到厦门挽救破裂的爱情,她自称可为爱情放弃全部尊严。她却仍与男友撕心绝裂般争吵,男友离开她回家,她走到绝望边缘。女大学生服药自杀背后,折射出的是大学生脆弱的感情矛盾。

03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生命意识教育 一、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缺失现象 以上几个案例说明当代大学生轻视生命、伤害生命及浪费生命的现象已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的发生方式尽管不同,但极其相似的一点是:对生命的漠然和轻视。基于笔者的分析,生命意识缺失现象可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漠视生命 大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漠视生命、不尊重生命的现象,诸如学生之间的打架斗殴,人际交往中的谩骂或冷落,同学间的讽刺挖苦,对残疾人、心理疾病患者的歧视等行为,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对生命权利和尊严的轻视和践踏。漠视生命必然会带来个人情感经验的缺失,造成人格的扭曲和人性的缺陷,严重的甚至会发展到采取极端的方式去否定生命。 (二)否定生命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事件时有发生。目前自杀已成为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较突出和敏感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2001——2005年,中国内地媒体共报道了281名大学生自杀事件,其中209人死亡。2007年上半年,浙江省高校大学生自杀的人数已超过30人,其中某高校一个月内有3位大学生自杀(其中两人身亡)。已有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是自杀的高危人群,自杀率高于一般年轻人。从本质上说,大学生自杀是对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根本否定。大学生选择自杀往往有一些所谓的理由,比如因为失恋、考试失败、人际关系紧张等,但由于一些理由就以轻易放弃生命作为回应,这明显反映出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 (三)暴虐生命 大学校园里暴虐生命(或称生命暴力)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所谓生命暴力,从完整的意义上看,它应包含两个方面:对他人生命和自己的生命采取暴力态度诸如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张亮的“虐猫事件”、马加爵的“杀人事件”,这些无端剥夺其他生命的暴力事件,突现的是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冷漠与残暴。大学校园中各种生命暴力行为,其背后都昭示着当事人个性心理的扭曲畸变及生命意识的缺乏。 (四)游戏生命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de19156864.html, 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探析 作者:罗桂云 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2年第01期 当今社会,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的影响下,生命意识教育出现严重缺失。近年来出现的清华大学刘海洋硫酸伤熊事件、云南大学马加爵杀人案件以及近期发生的“李刚门事件”、“药家鑫事件”、“留学生刺母事件”等等。大学生自杀事件也频惊校园,据不完全统计,2011年1~5月,全国高校至少已有40起大学生自杀事件,平均每个月就有8个年轻的生命离开这个世界。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思考及重视,因此生命意识教育刻不容缓。 一、生命意识教育的内涵 生命意识,是指每一个现存的生命个体对自己生命的自觉认识,其中包括生命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等等,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终极价值的审视。生命意识教育主要包括生存观、价值观及超越观教育三个方面的内容。 1.生存观教育 马克思说过,“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生命的存在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实现个体生命价值和体现生命意义的条件。任何不负责任的轻生念头,以及对他人生命的漠视,都是对生命的一种亵渎。因此,生存观教育首先教育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充分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唯一性和重要性,善待自己、尊重他人、敬畏每一个存在的生命。 2.生命价值观教育 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价值。它体现在自然的生命延续,以及超自然价值生命的实现。只有两者达到和谐统一,人才能更好地珍惜生命的可贵、欣赏生命的美好,提升生命的价值。因此,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首先要让学生懂得自然生命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并承担着一定责任,要懂得珍惜和欣赏。在生命价值中,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和谐,达到用自身情感来激扬理性的生命,提升生命的价值。 3.生命超越观教育 生命意识教育的最高层次,是实现个人生命的升华,从而超越自我、超越功利和世俗,把自己的命运同他人、社会、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达到全方面的和谐。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生命。法国文学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这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动物的生存只是为了延续生命,而人类通过创造美好的生活展现生命的价值。人只有感悟生命意义,追求生命价值,才会真正地热爱生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原因的探讨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原因的探讨 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日趋严峻,笔者认为这是当今工具理性张扬和价值理性衰微的表现。推崇工具理性的西方资产阶级创造了超过过去一切时代的生产力,然而人类并没有得到幸福和快乐,反而价值理性不断萎缩,陷入了自我实现与物化两难的困境。中国没有成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验,只能从西方借鉴,这使得西方价值理性的衰微问题开始在中国呈现,大学生们陷入了生命的困顿与迷惘,实现价值理性回归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 标签:漠视生命;工具理性;价值理性 一、问题提出 当前大学生漠视生命的现象屡现于各类媒体,如云南大学马加爵案、张超杀人分尸案;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复旦大学张亮“虐猫事件”;河南大学李征杀人案;西安音乐学院“药家鑫案”等。除此之外,据2007年《北京高校大学生自杀率问题研究报告》指出,从1997年到2005年,北京大学生自杀率平均为每年每10万人2.59人,虽低于全国自杀率,但社会影响极大。 再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8年发布的一项数据表明,我国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作为死亡原因的占18.9%。同年教育部直属高校就发生63宗大学生自杀事件,2009年大学生自杀趋势有增无减,仅上半年,北京就有14名大学生自杀。一个个血淋淋的惨剧,一个个真实的数据,让人们不得不质疑,现在的大学生怎么了,为什么在他们眼中生命如草芥一般,生命如儿戏一般,又是什么让天之骄子们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水准和对法律的敬畏,在这些现象的背后究竟充斥着什么?究竟隐藏着什么? 二、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衰微 笔者认为在此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工具理性的张扬与价值理性的衰微。”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区分上做出最重要的贡献的是德国最著名的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著名代表霍克海默。韦伯在其著名的《经济与社会》中界定了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内涵,对社会行为中的目的合乎理性和价值合乎理性的情况进行了区分。后来霍克海默明确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理性:技术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批判理性)。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旨在于对世界的征服、控制与改造,服务于力量的要求,允许无限的可能性。价值理性(批判理性):是人对于价值问题的理性思考,“是人类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自觉意识,是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价值及其价值追求的自觉理解和把握”,是“人类所独有的用以调节和控制人的欲望和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功利性的工具理性日益彰显,理性与技术成为推动西方社会发展的两个根本力量。“西方文明受到了古希腊社会创造的理性思维之新力量与新技术的巨大恩惠”[1]47。推崇理性精神的“资

中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姓名:马金玲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丰县忠堡镇民族中学 研究课题:中学生生命教育方法研究 课题编号:BEA10031-ZKT-071819 青少年频频导演的自杀等对生命漠视的现象,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加强中学生的生命教育,已成为青少年思想素质教育中刻不容缓的一个全新课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对我国教育本身进行深刻的反省,呼吁教育不能漠视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培养学生生命意识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针对当前中学生的生命意识淡漠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进行思考和探讨,以供同行商榷。 一、中学生对生命漠视和迷失自我的原因分析 为何有些中学生未能走完自己的全部生命历程,却在如梦般的青春岁月里,选择了轻生?我认为有以下原因: 1、中学生身心特点的原因 在中学生眼里,生命不值得敬畏,与自已所面临的困境(学习、压力、挫折等)相比,生命显得太渺小。初中生正处于青少年期,是个体从儿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充满着独立和依赖、冲动和冷静、成熟和幼稚等错综复杂的矛盾。随着生理上的迅速成长,心理发展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明显变化,观察力增强了,注意力较前有了进步,思维力有了全面提高,自我意识也得到了迅速加强,而思维的批判性尚待成熟,容易造成主观和片面。情绪情感日渐发展,但两极性严重,因而也最容易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不良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 2、学校生命教育的缺失。 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选拔性、功利性、工具性的特点和狭隘的理性主义价值观,它是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要价值取向,没有将学生的人格、道德、意志、审美能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等素质的培养放在教育的首要位置上,而是过多关注学生竞争意识和应试能力的培养,缺少正确面对

高校教师生命意识的缺失与重构

高校教师生命意识的缺失与重构 大学生要具有健康的生命,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当前高校教师生命意识缺失的表现、产生的原因,并对高校教师生命意识的重构提出了建议。 [标签]高校教师生命意识缺失重构 当大学生自杀和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时,很多人开始关注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而作为生命意识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高校教师的生命意识却很少有人关注。高校教师是大学生精神生命的创造者,21世纪的大学生要具有健康的生命,首先要求高校教师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生命意识不但能促进高校教师生命发展,而且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只有教师有了自觉的生命意识,他(她)才会善待自己和学生的生命,才会努力去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一个老师能走多远,学生才能走多远”。因此,关注高校教师的生命意识,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对于高校教师生命的健康成长,对于高校开展生命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教师生命意识的缺失 生命意识是指人对生命的存在、价值及意义的理解和认识。生命意识包括存在意识和价值意识两个方面,存在意识是人对生命存在的基础性的认识和理解;价值意识则是指人在生命存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去实现生命价值的自觉意识。高校教师的生命意识应该包含有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生命意识,即能够关爱自己;二是客体生命意识,即关爱他人。高校教师只有具备生命意识,他的教育教学活动才能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和自我生命价值的实现,才能焕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能共享教育的幸福。然而,现实中很多高校教师生命意识日渐淡漠乃致丧失,导致其对学生淡漠,视他们为没有感情的动物,使教育了无生气。总的来讲,高校教师生命意识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生命认识的缺失 生命是大自然的杰作,是宇宙中最伟大的奇迹,美丽而神奇。生命又是唯一的、不可逆转的,所以珍贵。高校教师对生命应始终怀有一种尊重、敬畏、谦卑、呵护、悲天悯人的情怀,应“以人为本”。高校教师对生命认识的缺失表现在:一是缺乏生命知识。谈到生命很多高校教师认为就是指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层面,对价值意识认识很少,对生命知识的认识具有模糊性,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对学生精神成长的引导和主动实现社会化的能力的培养存在一定的欠缺。二是教学实践中缺乏对生命的认识。很多高校教师的教学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中,即注重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学听不到生命的诉说,看不到生命的在场,只是为了知识的传授而设计。这样的教学既不考虑教师的需要,也不考虑学生的感受,教学只为完成任务,教育也就变成了“工具”。

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调查

青少年生命教育问题调查 莘县燕店镇实验小学沈灵巧生命意识淡漠,生命教育缺失,是目前教育所面对的一个严肃的话题。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为广大未成年人了解世界、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条件。但是,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等因素也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一些反生命的行为以及网络成瘾、心理问题等愈以严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一、青少年生命意识不强。 当前我国青少年生命意识不强。不断爆出的校园暴力、中小学生杀父弑母惨剧、青少年自杀行为让人触目惊心。 一项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有24.39%的孩子曾有过“活着不如死了好”的想法,有15.23%的孩子曾认真考虑过自杀,有 5.85%的孩子曾有过自杀计划,其中实施自杀而未遂者达1.71%。据统计我国每年有25万人自杀,200万人自杀未遂。调查分析,自杀已成为15-34岁人群的首位死因。 1997年湖北省一名高考学生自认为高考失误,于成绩通知前一天在家服下一瓶安眠药再也没醒来;青海省西宁市一高三学生因第三次模拟考试成绩没有象前两次模拟考试那样名列前茅,即跳楼结束了

年仅18岁的生命;无独有偶,2001年高考前夕的6月,寒窗12年的高中毕业生们正紧张繁忙地备考,四川省某重点中学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投河自尽。 前一段时间我们附近一个学校三年级的一个学生,因为家庭作业没有完成,老师将其叫到办公室说了他几句,他竟然回家找到了一个药瓶,将里面剩余的全部药液灌进了肚里,不等家人将其送到医院就走上了永远的不归路。 还有一些青少年漠视他人生命、践踏他人生命尊严。高州市两初中生为了偿还上网打游戏所欠的债,竟然将其中一人的伯母杀害。浙江金华中学生徐力杀母,贵州安顺市两名16岁孪生姐妹毒死亲生父母。一位16岁中学生在杀死老师前留下的“死亡日记”中说,“我已经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我活着像一个死人。世界是黑暗的,我只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细胞’,我的心灵渐渐扭曲。”2011年,山东省一中学学生被捅身亡,据说是跟同学玩耍时不小心导致身亡。 面对这种种现象,有的学校采取盯防措施,有的中小学采取了课间、午间每个教室老师轮流不间断盯班值班的措施。不说老师疲惫、学生没有自由空间,即使如此,这样能解决问题吗?是否有舍本逐末之嫌?导致青少年视生命如草芥的原因是什么? 二、青少年生命意识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思考 近年来,大学生群体中不断出现了对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一现象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大学生对生命意识的淡薄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主要介绍了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现象,并通过分析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找出应对的策略,以达到教育大学生热爱生命的目的。 标签:生命意识;学校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知识并且正处在宝贵的青春年华。他们对生命的态度如何直接影响着祖国的未来,也影响着他们自己今后的人生。如何处理好大学生中少部分人的生命意识淡薄问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主要表现 大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表现在很多方面。有的表现明显,有的则不易被人察觉。对生命的漠视、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和不清楚生命的价值是其中三个主要的方面。 (一)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首要表现是对生命的漠视 近年来,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许多漠视生命的现象。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虽然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显示出了年轻人应有的对生命的热情,但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群体中仍然存在很多漠视生命的现象,仍然有少部分人表现出了对生命的漠视。近年来,有关大学生自杀的报道屡见报端,各种漠视生命的现象也是层出不穷。有的还以自杀的方式威胁亲人和学校。一些大学生不仅平时的作息时间极为不规律,明知损害身体还是刻意为之,有的甚至直接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与其他没进入高等学府的同龄人相比,大学生的自杀率是非常高的,这与高等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教育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绝不是不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些自杀的大学生大都悲观厌世,找不到生活的乐趣,或者经受不起成长道路上的挫折。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的另一表现是对其他生命的不尊重 对生命的热爱不仅表现在对自己生命的热爱,还表现在对其他生命的尊重上。一个真正热爱生命的人会表现出对其他一切生命的热爱。大学生中存在很多不尊重其他生命的现象。复旦大学的投毒案绝不是个别案例,很多名校都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在大学生这个竞争激烈的群体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一些这种令人惋惜的事件。这些大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伤害他人的健康甚至生命,有的犯罪手段还极端的残忍。还有一些大学生,他们为了生活的琐事和激烈的竞争,往往不择手段,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盲目追求一些所谓的成功而忽视生命的美好。前些年的清华大学同学对熊泼硫酸的事件就反映了个别大学生对其他生命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探析 摘要: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因生命而产生,促进生命发展乃教育之本。但是,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念缺失,这当然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当事人等诸多方面原因所致。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生命意识的健康发展,需要各个方面一起努力,共同培养其健康的生命价值观。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生命教育;途径 据新闻报道,2010年10月20日晚,在西安大学城学府大道上,21岁大学生药家鑫,驾着私家车看望女友,途中撞倒骑电动自行车的女服务员张妙。当时张妙仅受轻伤,药家鑫下车后发现张妙在看自己的车牌号,就拿出刀子,对张妙连捅8刀,致其死亡。药家鑫过度荒诞的、令人发指的“撞人补8刀”的恶劣行径,远远超越了公众容忍的底线。 其实,药家鑫只是一个典型。近年来,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漠视生命、暴虐生命的事件频频发生。先有清华大学刘海洋的“伤熊事件”、复旦大学张亮的“虐猫事件”,后有云南大学马加爵案件、河南大学生李征杀人案、云南大学张超杀人分尸案,现又有“我爸是李刚”和“药家鑫案件”等等。一个个惨剧,让人们不得不质疑,我们的大学生究竟是怎么了?为什么在他们眼里生命不如草芥,生命有如儿戏?又是什么让一个个心智健全的成人,丧失了最起码的道德水准和对法律的敬畏?在此现象背后,究竟缺失了什么?又充斥着什么?为此,我们不能不进行深思。 一、当代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缺失的原因 “象牙塔”里发生的一幕幕血腥惨案,震惊了社会,震惊了教育界,拷问着天之骄子的生命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对鲜活生命为何如此漠然?唯一能作为答案的就是:生命价值观的缺失。生命价值观是个体对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基本观点和看法,即对生命存在和生命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为什么当代大学生会缺失生命价值观?笔者认为,这不是单方面因素造成的,而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当事人等诸多方面原因所致。 1.传统思想影响,致使生命教育缺失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命是教育的起点,教育因生命而产生,促进生命发展乃教育之本。所有教育应以生命来教育生命、尊重生命、关爱生命和完善生命,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生命的健康成长。而在我国,长期受传统思想影响,对“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个话题总是刻意回避,不管是家长、老师,还是社会,都忌讳谈生命起源,谈“性”色变,视“性”为洪水猛兽和大逆不道;更忌讳谈生命终结——死亡,大多数人对“死亡”二字忌讳很深,对谈及死亡的话题多是采取回避或敷衍的态度,甚至与“死”字相近的音都不允许孩子说,至于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更无从谈起。这样,很多青少年对生死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是蒙昧的,他们不知道生命诞生之不易,不明白死亡对自己及亲人意味着什么,当然更不会从内

当代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当代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及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原因;对策 近年来,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其间固然有不同的个体原因,但目前青少年“生命意识教育”的严重缺失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文化多元发展带来一些负面因素,使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降。如何让青少年学会善待“生命”,怎样更好地“生活”,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要关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就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的原因 1.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当代青少年的生活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环境,形形色色的思潮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思想,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不容低估,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2.学校教育导向的偏差。我们的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普遍忽视生命教育。学校很少甚至没有开展过生命教育,学生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的指引。过分追求考试成绩的教育异化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不懂得人到底为什么而活,怎样活,怎样面对人、面对生命。 3.家庭教育中生命教育的不足。青少年的不良行为以及漠视生命的现象受很多因素影响,但对孩子影响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父母和家庭。很多家长把对孩子的爱极大地物质化,尽其所能地单向性给予,从而使孩子把被给予当作必然。这样容易导致孩子不懂得珍惜敬重与感恩回报,渐渐地不把父母、物质、金钱甚至自己的健康和生命当回事。只要能达到自己的目的,丝毫不顾及他人的一切,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4.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尚不完善。目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不健全、不系统,尚未形成以立志建功为重点的理想教育、以学史建碑为重点的革命传统教育、以讲究职业道德、转变社会风气为标志的道德教育、以读书活动为具体形式的科学教育,以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爱国主义教育等一套较为完整而科学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体系。 二、解决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问题的对策 1. 从社会来讲,要树立大德育的观念,发挥各种社会活动和公共环境的社会性德育作用。学校要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联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等,把生命教育与实践活动融为一体;要利用媒介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比如大型健康咨询活动、讲座等来拓宽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渠道;要把生命教育纳入社区工作中,营造对青少年乃至全社会进行生命教育的社会环境。 2.学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开设独立的生命教育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

[浅析大学生生命意识]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生命可贵的意识

[浅析大学生生命意识]大学生要牢固树立生命可贵的 意识 云南某高校一名大学生如厕时在卫生间摔倒致死,导致该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卫生间里灯光不亮。仅2009年2月份广州就有3名大学生自杀。以上案例说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缺失既有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因素。关注大学生生命意识己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 “你的整个身体,比任何人为设计物复杂而和谐得多,是千万次进步的成果,而且每一次进步都是偶然的。”生命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但大学生中却存在着一些漠视和不尊重生命的现象,如马加爵杀人、刘海洋伤熊、张亮虐猫等,这些无端剥夺其他生命的暴力事件,显示出一些大学生对生命的淡漠与残暴,无视他人和自然界其他生命。 人生命存的意义在于提升生命质量和创造价值。部分大学生入学后,由于缺乏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不是努力学习、充实知识,而是不思进取、虚度生命。很多大学生把时间浪费在上网和打游戏上。在青岛某高校2003至2004学年退学的41名学生中,30多人是络而荒废了学业。这些都是缺乏生命意识的表现,说明大学生迷失了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对生命的轻视与亵渎。 二、大学生生命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生命意识教育缺乏 低俗和暴力文化泛滥,长期处于暴力文化氛围中,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暗示、模仿心理,对于生命的感知、认识变得麻木不仁。网络时代,部分大学生整日沉迷于聊天或游戏,混淆了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他们在虚拟世界里肆意宣泄情绪,极易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生命价值的漠视。因此,偶遇不顺,就产生仇视他人或轻生厌世的心理,从

而采用杀人或自杀的极端行为。 (二)学校生命意识教育缺失 由于各高校只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专业知识的教育,即使在德育课中,也很少涉及生命教育的相关内容,从而使学校教育出现生命“真空”。教育的目的是提升人的生存质量,使人们尊重和热爱生命并充分实现生命价值。长期以来,我们的高校教育缺乏对生命的关注,仅以书本知识和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这使学生难以体验到生命的乐趣,甚至会导致学生既不尊重他人的生命,也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三)家庭生命意识教育缺席 生命意识的形成与早期经历、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言传身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成长过程中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容易对大学生个体造成心理创伤。我国的家庭教育往往只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必要的情感交流,对孩子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个别父母甚至把子女当做私有财产,任意安排孩子的一切。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或过分放任纵容,这都不利于子女健康生命观的构成。独生子女己成为我国大学生的主体,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当代大学生受挫能力的下降。 (四)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欠缺 目前,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等都极大地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容易使人陷入迷茫无助的情绪中,一旦超过极限或受到外界的某种干扰就容易产生生命危机感。尤其是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其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但易冲动、极端,缺乏生命责任感,面对各种诱惑,缺乏对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忽略生命存在对社会和家庭的责任。此种情况下,空虚迷茫、虚度生命就变得毫无顾忌了。 三、增强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对策 (一) 在全社会创造尊重人的生命的氛围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必须重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学校是人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摇篮。然而,在我国的高校中,生命教育却存在着一些缺失。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现实状况及原因和对策三个方面探讨我国高校生命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 一、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的方式,对人类进行的有效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传授。因此,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还强调个体全面的发展,包括其身体、心理、社会和精神的健康。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全面、系统地传授生命科学知识,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生命意识、生命尊重和生命修养的人。 二、现实状况及原因 我国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命科学知识传授不到位。在我国高校中,大多数生命科学课程都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主,而忽略了对生命科学本身的探究和思考,缺少对生命科学进步的了解。 2、对生命健康的关注不够。在高校中,尤其是在专业比较理论化的领域,很少重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缺少对生命健康的科学认识和预防意识,无法有效地预防生命健康问题的出现。 3、思想观念落后。在一些高校中,由于老师教育的观念落后,思想观念不够开放和前卫,对生命科学和生命伦理的重视不够,甚至生命意识方面存在偏见和认识误区,影响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理解和学习效果。 以上的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高校整体水平不高。我国高校的整体水平相对较低,很少将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多是机械式的思维,忽视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2、制度存在缺陷。由于我国高校管理制度存在缺陷,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重心问题,很难平衡这两个方面,导致了有些高校只注重学习和考试成绩的得分,对生命教育不够重视。 3、教师教育不足。由于教师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培养不足,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创新思维,不善于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导致生命科学知识的掌握和传授不足。 三、对策

生命教育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内涵 生命教育思想源于美国。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了生命教育的理念,并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之后,生命教育理念就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也得到逐步发展。1996年前后,我国台湾地区因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戕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对生命教育也予以极大关注[2]。近年来,一些大陆学者在传统人生观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新见解,但具体到教育基层一线,无论是宣传还是实践我们还不到位。 关于生命教育的内涵,虽然国内外的学者有多种表述,但精髓基本一致。归纳起来具体包涵三个层面: 一是引导学生认识生命,进而重视、珍惜生命。首先,让他们了解生命的诞生历程,领悟生命体所承载的希望,感受哺育生命的艰辛,从而形成对生命的珍惜之情和敬畏之情。其次,让他们了解生命历程的酸甜苦辣,体会生活的艰辛、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使他们学会感恩,懂得珍惜生命。再次,走进死亡教育,让大学生对死亡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宝贵与有限,从而更加热爱生命,提升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二是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培育健康的生命态度。生命是一个过程,在个体生命中不仅有鲜花和笑声,还有荆棘和泪水。生命教育要善于引导大学生体认生命负面状态的意义与价值。人生路上会遇到各种艰辛、挫折和不幸,但其中却承载着许多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它不仅仅属于个体本身,还与父母、朋友、社会密切相连,所以在逆境中,谁都没有权利草率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明白:我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替代我!无论我身上有多少缺点和不是,无论他人和我有多么不同,我都必须要尊重他人,悦纳自己。 三是探讨生命的意义,提升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陶冶健全人格。教育的根本职责在于“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会去追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不但要活着,还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帕斯卡尔说过:“活着却不知道人是什么,这真是糊涂得不可思议。”如同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过的生活不值得活。”人要不断地对生活进行反思和批判,在超越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追求一种生命

浅谈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摘要】大学生是被人们称为天之骄子,作为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他们肩负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但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问题却令人担忧。文章从责任意识的定义入手,着重分析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提高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从而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表现 一、责任意识的概述 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每一个角色。而所谓的责任意识,就是清楚明白地知道什么是责任,并自觉、认真地履行社会职责和参加社会活动过程中的责任,把责任转化到行动中去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想干事”,把想和干结合。良好的责任意识一直是 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不容忽视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现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都不同程度地表现责任意识缺乏的现象。文章将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的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社会对其的重视程度。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表现 (一)个人主义强烈,生命意识薄弱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应当成为我们时代最崇高的精神。但现代大学生尤其是独生子女却任性妄为,毫不顾忌他人的感受,个人主义强烈。据有关方面关于大学生上大学的目的调查显示,“占首位的是‘既为社会也 为个人’,而选择‘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的仅占9%,选择‘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很多大学生兼顾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但他们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 人发展。”这是目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除了大学生个人主义强烈 之外,生命意识也十分薄弱。“在北京师范大学纪宏教授在1999年对1378名大学新生中做过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偶尔有自杀想法的学生居然占调查总人数的25%,经常有此想法的占7%。”这样的数据让我们不寒而栗,在当今和平的环境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大学生想要自杀呢?也许是心理障碍、、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等原因造成的,但不得不说的是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确太薄弱,他们不能对自己负责,缺乏责任感,把生命当成儿戏。 (二)社会公德意识缺乏 社会公德既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又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内容。而作为新世纪大学生,学会学习、做人、做事是他们的社会公德主要职责。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大学生道德活力的缺失已经从根本上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了。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多数人还是在观念上能够认同共同遵守的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但一些大学生学习风气不好、厌学情绪严重、考试作弊、目无尊长,常常以自我为中心,有的学生还抽烟喝酒,在公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意识现状的调查研究 随着社会的稳步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但是部分大学生却在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中迷失了自己。本文从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现状着手,初步了解了他们的生命意识现状以及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思考,并且对如何提高生命意识水平和生命价值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标签:生命存在;生命意识;生命价值 一.研究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这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句话,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珍爱生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大学生不珍惜生命、摧残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一、自杀。有资料显示:2002年,大学生自杀案是27起,2004年是68起,2005年是116起,2006年是130起。[1]2008年10月份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数据显示,我国15-34岁人群中,自杀是第一位死亡原因,占18.9%。二、伤害他人生命。大学中,残害他人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2004年,马加爵成为将四名同学杀害的疑犯;2007年1月15日某媒体报道,南京某名牌大学研究生因感情纠葛,被人围殴时持刀捅伤6人,更令人不解的是,当这一消息传开后,他居然被人推为“校园英雄”。[2]三、虐待小动物。2002年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的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研究生虐猫事件等等,这些案例都曾轰动一时,举国震惊。然而,在事件告一段落之后,我们不禁开始思考,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让这些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做出如此极端的事来?很明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生命意识淡薄,不懂得珍惜生命,不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些无不呼唤着生命意识教育的到来。 (二)生命意识的内涵 孔庆蓉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对生命的理解与态度,是人的生命为了适应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依据先天的基因,加上后天的教化而形成的对于生存和生存价值的体认和感悟。[3]连淑芳认为生命意识就是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生命的存在,并且认识到生命之间的联系。 台湾著名学者高震东先生对学生做出过如下解释:学生,学者,首先要学习生活的基本常识,其次要学习生存的基本能力,最后还要明白生命的意义。因此我认为生命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内容:1、生存意识。生存是谈论生命的首要条件和基础,只有生命存在,发展的可能心才存在。2、生存能力。生存能力石对生存意识提出的要求,仅有生存的意识还不够,还要学会生存,有生存的技能和条件。3、实现生命价值。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不仅在自然界生存着,还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发展自己,实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即实现生命价值。 (三)我国生命意识教育的实施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命意识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关于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这些研究关注的对象大都是青少年的,有关大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研究很少,而且这些研究只是关注与个体的生命,对群体的生命价值的探讨就很少了。 2002年国内首场生命意识教育大型讲座在武汉大学展开,这个讲座的主题是“生命智慧—如何善待和开发仅一次属于你的生命”,深受相关群体欢迎。2004

中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及其对策(精)

中学生生命意识缺失及其对策 概要: 中学生非近几年来非正常死亡人数及暴力犯罪居高不下,自杀、杀“他”、被杀、意外事故、见死不救这些令人痛心的事意味着学生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这些现象的背后有种种主客观的原因。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已刻不容缓,本文主要从学生主体、学校教师、家长、社会几个角度探究对策。 关键词:生命意识缺失对策 被近年来,时有中学生死亡和暴力犯罪的报道见诸各种新闻媒介,一幕幕自杀、杀“他”、被杀及各种意外死亡的惨剧在神州大地上演,在人们痛心疾首的时候,我们不禁要思索:这些悲剧可以避免吗?撇开客观的因素,学生主体生命意识的缺失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因素。生命意识缺失,学生表现严重的有下列几种行为: (一)自杀。每年全国各地自杀的学生数较大。2001年11月20日,新疆石河子122团中学初三(3)班4名花季少女,在开完家长会的当天下午相约喝老鼠药自杀,据悉,11月10日,石河子122团中学公布了期中

考试成绩,并排了名次。这4位女生名次排在年级的后面,由于害怕家长责骂,她们便商议一起服老鼠药自杀寻求解脱;2001年11月初,呼和浩特市14岁初中生凯钦因为钢笔水甩在老师身上1次而不是老师说的4次,选择以自杀方式来挽回自己的尊严;2001年10月25日,由于不忍父母负担过重,广州市一名14岁女孩留下遗书吞药自杀;2001年6月、7月,长春、深圳16岁女中学生不堪中考压力服毒服药自杀,后深圳女孩被救;2000年8月,因家境贫寒产生自卑心理的吉林省一女生卧轨自杀;2000年7月,因家长不让玩游戏机,广东省顺德市一初三男生上吊自杀。(二)杀“他”。来自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资料表明,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从施暴者看,作为未成年人,对他人的生命漠视到了极点。湖南一机关工作人员的双胞胎姐妹仅仅因为父母管教太严几乎没有自由玩耍的机会就杀死了亲生的父母,而后一连几天在游戏机房尽情的“自由”;陕西也刚刚有一伙中学生将一个女乞丐活活打死;一16岁男生为了一个小小的误会,乱刀捅死了自已15岁的同学。杀他的随意性表明学生生命意识的严重缺失。 (三)被杀。中学生作为一个较弱势群体,近年来被杀的比例有所上升,尤其是女中学生所遭遇的危险更大。2004年,崇州某中学女生袁某因拒绝某男同学“耍朋友”的要求而被杀;2005年,天门实验中学的曾某、陶某在校园内被杀;河南省汝州一中学9名学生被杀于寝室内。随着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很多中学生中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从网上聊天到网恋到见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