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模式探讨

《老人“互助养老”模式探讨》

随着老龄化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基层社区开始加快探索“各种养老”模式,“互助养老”是近年来,老年人自发形成的一种更为便捷、舒适的晚年生活模式。我们对此调查如下:

【单身老人现状】。
(1)年轻时嫁给“事业”。老P是一名女科研人员,今年79岁,至今独身。上世纪50年代,她考上清华大学,从此开始了对科学追求的一生。“当时的愿望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建设祖国。”学成后,她先后在某电子研究机构工作。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做科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白天,她要疲于应付各种人事关系,只能在夜深人静之时才开始做实验、搞技术。“经常是一手拿着馒头,一手做着实验。”她笑言,不少人都劝她放弃,早日回归家庭。“但我加班,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也很开心啊。”她说,直到上世纪70年代,年近四十的她曾经历了一次短暂的婚姻,但匆匆结束。从此,她就更加坚定了独身的决心。“我可以没有家庭、没有丈夫、没有孩子,但不能没有事业。”她筹办电子研究所,天天泡在实验室里。“我就像是嫁给了科学一样,从来都不后悔。”然而,单身生活也给她带来了不少困难,安全感的缺乏让她格外谨慎。老P说,她非常害怕别人知道她一个人住。她曾经发现自家铁门有被撬过的痕迹,还曾在窗户上发现过脚印。虽然没丢过东西,也无法报警,但老彭还是非常担心。于是,她在家里布置下天罗地网,从报警器、电视监控一应俱全。但她也深知,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精力不足会加深她本来就有的危机感和不安全感。“如果哪天真的没办法照顾自己了,就和朋友一起相约抱团取暖吧,这也没什么不好的。”说得很坦然。
(2)独身自赏。 晓薇(化名)是一家大型国企的宣策负责人,处级女干部。她说“有那么些年,相亲无果,”同学、同事的“红色炸弹”,长辈们的指点、闺蜜们都起哄,我真的抓狂到要去看心理医生了。觉得她赶紧摆脱单身才是正事,她一咬牙,买下了一套电梯房,有了自己的家“内心充实了,坦然了。不管别人咋说,自己就一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后来看到别人买房、买车、生孩子难缠的婆媳关系、妯娌关系和躲不过的“小三”问题,这些事情的窘境,“反倒是觉得她们也在羡慕我。可以自由自在地过自己想要的小日子。”晓薇说。但是到老了,孤身一人怎么办?她说,在国外早就有单身老人合租房子共度晚年的做法可供学习,“走一步算一步,自己开心就好!”《中国剩女调查》罗爱萍坦言,单身女性经济独立,不会饿肚子,但是缺少精神寄托

,这也是实现抱团取暖的一个最重要原因。
(3)渴望社交平台。 天津市老年人大学2016年度招生一开始,就有有2万多人上线,造成网络拥堵。胡爷爷邀请了十多位亲友同时上网为自己报名。还有很多老人不会网上报名,甚至抱着笔记本电脑到学校报名。学校只能将报名期限延长到3月4日。老年大学为何这么火呢?调查了解到:很多老人退休在家,就是希望多参与学习和群体性社交活动。如今,本市老年人大学创新“章鱼式”办学模式,将老年教育延伸到92个社区,设立了校外教学基地。

【互助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就是一2个以上情投意合的老人,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年轻点的照顾年长点的,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弱的,通过集中居住、互相照料来实现“离家不离社区,离亲不离情”的。“互助养老、抱团取暖”养老模式。 可是,这群老人想要老有所“伴”并非易事,人生中再次通往红地毯的道路阻力重重,因此许多害怕孤独、渴盼幸福的老人选择了不婚而伴、不婚互助的所谓“走婚”方式。这样一来,即便子女不在身边陪伴生活而形成“空巢”,他们的生活也有了稳定的“另一半”。先剖析一对“互助养老”的男女老人案例: Y大妈45岁时与前夫离婚了,在刚离婚的那几年里,她每天的生活是白天从公交车的起点站坐到终点站,再从终点站坐回到起点站,往返好几趟,为的就是看看热闹听听人声;夜里在家对着电视机,从第一个频道看到最后一个频道,直到所有的电视频道都没节目了。“退休后子女都成家了,我就一下子更觉得寂寞起来。这样一过就是十多年。”后来,Y大妈在其他老人的带动下每天坚持到公园锻炼身体,接触了更多的老年人,其中情投意合就是T大爷。由于两个人都怕怕儿女的反对,两位老人只是住到了一起,并未考虑再婚。就这样他们度过了相敬如宾、相濡以沫的三年甜蜜的共同生活。
【产生缘由】
一是为了规避再婚后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老人再婚后压力大,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多。如前面所提到的于大妈和唐大爷,他俩从一开始就遭到了子女的反对,尤其是男方,主要是唐家儿子担心于大妈会分掉老唐的财产,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还担心今后要负担于大妈的赡养问题。于是,一些老人害怕再婚后使原来的家庭纠纷更为激烈,对双方造成伤害,只好选择互助养老。
二是为了避免子女反对等麻烦。不少子女,对父亲或母亲再婚特别敏感,不结婚还好,一旦结婚,就不能接受了。沈大妈中年丧偶后一个人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如今孩子都成家了,反倒不理解母亲想找老伴再婚的想法

了。作者电话采访到沈大妈的女儿小惠,她说:“我们做子女的不是不替老人着想,我们只是想会把她照顾好,不需再有个后爸闯进我们已经习惯了的生活。再说,后爸就一定对她好吗,哪有儿女亲呢?”不少老人因顾及子女的态度,只好不再考虑登记结婚。
三是社会大环境越来越宽容。老龄委领导告诉作者,以前人们对老人互助的观念是不能接受的,现在老人自己、子女以及周围的人们,都觉得“走婚”互助、“互助养老”这种方式虽然不合法,但在一定条件下不失为一个合理的选择。社会眼光越来越宽容,给老人迈出“互助”这一步创造了比以前相对宽松的舆论环境。
四是给双方留下了心理缓冲期。 “互助养老”能使老人的选择空间更大。老人多年的性格习惯养成后一时难以改变,先一起生活适应一段时间,相互适应,这样的互助养老从一定程度减轻了单身老人的心理压力,又给了老人相对自由的空间。
五是老人婚恋观发生变化。 单身率高的日本,社交活跃,交友更广泛,老了找一两个朋友一起养老越来越普遍了。而在美国纽约,有一个专门的老龄化办公室为单身人士“配对”,寻找合适的室友,这样老年生活就有可以互相陪伴和互相帮助的人。
六是生活习惯需要有个磨合期。 如果两位老人一开始就登记结婚,等婚后共同生活了,才发现彼此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等不同,或者遇上子女和财产问题,很容易产生矛盾,甚至升级到离婚。这也是老人再婚后离婚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而如果只是选择事实上的互助生活,而没有去法律上做一个登记确认,那么很多子女和财产的矛盾可以避免,而如果遇到生活习惯不相同、性格不和,难以容忍的话就可以比较方便地分手;如果发现彼此很合得来,那么就可以继续生活下去,甚至等到“磨合期”过后再选择结婚也不迟。互助生活的两位老人,今后无论走什么路,发展空间都更为自由和广阔。许多老人坦言:“不领结婚证好,眼一闭,各走各的,没麻烦。合得来,一起过;合不来,就分手。”
七、互助养老已经成为一种潮流。 调查显示,老人39.71%选择互助,仅9.52%选择仍在单身;还有9.09%的人选择再婚。这种老年人不办理结婚证而互助的现象越来越多,也引起了社会的一定关注。在广州,“互助养老”与选择再婚这两种生活方式,在单身老年人中几乎是平分秋色。据据有关资料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单身比例是30.6%。老人采取“互助养老”的方式,给两个家都留有充足的时间,也给自己留有独立的空间,蛮好。现在城市中很多独守“空巢”的老人。广州老人

就比较超前,年岁小一些的老人陪伴更老的老人,把陪伴时间储蓄起来,变老之后,可以获得更年轻老人的陪伴。另外一方面,政府也在购买社工服务,由社工提供定期探望独居老人的服务。《时报》联合某网调查“你赞同老人不婚互助吗?”,调查显示:74.41%的人表示赞成;只有18.48%表示反对;7.11%表示不关心。这就说明众多网友对老人互助表示理解。广东有三分之一的老人选择了“互助养老”的方式。
【外地案例】 
个案一、互助三年生活挺潇洒。
今年60多岁的L伯家,3年多前,因工作关系,他认识了Z姨,两人有段相同经历,离异。“因为工作关系,我们经常联系,又有相似经历,有共同语言,就谈恋爱了,谈了半年后,两人便互助。”L说,一个人生活较孤独,年纪越来越大,就更想找个“伴”,“我们在一起很开心,就一起住了”。现在,他们住在L家,互助前的经济独立,各自财产分开管理,家里消费开支有所分担。“由于房子是我的,每月水电费就由她(老伴)付;家务活两人分摊,每天饭菜开支谁方便谁买。”三年互助生活,L伯的生活丰富起来。“我时常给她一些小惊喜,买衣服,装饰品;她经常开我玩笑,说我长得不好看,不懂得保养……”。L伯还说,“两人经常旅游,全国大的旅游点走了个遍。虽然生活很开心,但我们没有考虑去办理结婚,觉得没必要。将来生活怎样很难说,人老了,身体不如从前,儿子也要成家立业……很多问题需要考虑,互助养老简单点,比较好,大家都开心。将来,真要维持不下去了,我们没结婚,也好聚好散,麻烦事不会有”。

个案二、互助养老分手无纠葛。
57岁的w姨最终选择和自己伴老半年的老伴分手。她感叹说,互助半年分手,比再婚半年分手要轻松多。
w姨是外地人,丧偶,近年来,儿子接她一起住。w姨说,虽然和儿子住一起,但儿子儿媳每天早出晚归忙碌生活,她还是很孤独。每天去小区广场和老人们跳舞,结识了H伯。H伯也是跟儿子移居,两人一回生二回熟,渐渐就有了感情。w姨告诉儿子,想让H伯搬到自己家里住,她有个伴。儿子答应了,于是,两个老人开始互助生活,“开始生活不错,但后来L姨发现H伯比较懒,不爱干净”。L姨举例说,H伯经常不洗脚上床睡觉,刚开始还能督促,帮他洗脚。“儿子看到后就不高兴,说对以前老伴都没这么好过……”因为H伯年龄大,坏习惯改不了,再加上子女原因,老两口变得不和睦,经常争吵,相处半年后,互助生活走到“尽头”,没有任何纠葛,和谐的分了手。

个案三,子女为老人征互助伙伴


H婆婆今年84岁,身体还算硬朗,外孙女吕女士介绍,外婆曾是单位会计,退休后每月工资在2500元左右,吃穿不愁,老伴去世,如今外婆和他们一起住。可吕女士因工作无法一直陪伴她,除了偶尔遛遛狗,老人每晚都会追剧到十一二点,“精神生活太孤单”。“子女能照顾她生活,可照顾不了她的情感”,吕女士原打算将外婆送到养老院暂住,但觉得没家里温情,社会上也会有闲话。考虑后,吕女士决心为外婆征3位“室友”。听过建议后,外婆对此很满意,也很兴奋,她说“我是想找姐妹伙,陪我耍,但多半找不到”,老人语气低沉地说,自己真不敢要求“室友”要具备什么条件,热情点就好,“除了能情感交流,还希望在关键时刻能互相照应”。
吕女士的征友方案:
1.希望“室友们”年龄要在65岁以上,最好两男一女,有自理能力,喜欢散步、麻将、吹龙门阵;
2.四人同租3室一厅的小区房,租金每月1600~2000元,位置以众子女方便看望为主;
3.共同请一位保姆,负责清洁、买菜做饭等,可随时照看老人,保姆所有开销做账保留收据,方便大家查账。
征友方案反馈:
(1)某老人子女K表示赞成。她认为:自己最多每月去看一次父母,对于四个老人“互助养老”可以接受。四个老人生活在一起,老人情感上可不那么空虚。
(2)还有多位老人犹豫。他们多半表示自己不愁吃穿,但就是有些孤独,有时想给儿女打电话聊聊,但又怕影响他们工作。最担忧还是老人之间生活习性能否磨合。例如b先生是热情的人,很活跃,担心万一有人喜欢安静,这样岂不是增加了矛盾?
(3)f先生子女怕照顾不周,说“请一位保姆没精力照顾到4位老人,可能连老人有不舒服的苗头也无法及时察觉”,建议:考虑到安全问题,亲属最好频繁探望,或安装远程摄像头,远程了解老人一举一动。
(4)e女士子女认为:“方式倒还可行,但真把父母送出去住,旁人会不会指责我不孝?父母会不会误解子女,不愿赡养老人。
(5)g律师认为,老年人合租存在风险,如果老人之间真要一起合租生活,应先以互相帮助、尊重为前提;其次,以书面形式明确需注意的事项,能更好避免纠纷。
(6)社区居委会和家政部门认为:为互助养老提供必要服务,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我们会支持互助养老方式。可以试行政府搭台购买服务、企业唱戏,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丰富他们的晚年生活。

【存在问题】
互助养老,是老人们在现实矛盾与自身需求中,作出的一种平衡型选择。虽然这种模式好处不少,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和

隐忧。如“互助养老”,老人利益保护还不到位,有关部门还没有对互助养老,老人的权益没有保护章法。另外,互助养老的生活方式,不在法律的框架下,也没有相关的保障措施。一旦老人之间发生纠纷,或者有一方老人过世,老人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子女之间,很难和平解决问题。“互助养老”短期内能够满足老人对自由和幸福的双重需求。目前人们的观念也没有完全解放,还会遭到周围人“冷眼相看”。所以,种种压力都会让老人的感情难以维系。
Z老伯告诉我们,他前几年交往过一个老伴,也一直没结婚,结果同进同出总有点躲躲闪闪,两年里他从未让女方见过家人,后来老伴因觉得缺乏安全感而跟他分手,他至今都有歉意。

【解决方法】
法律界人士认为,“互助养老”是一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不受法律保护,也无法避免纠纷,最好还是走正常的婚姻道路,或者说“协议再婚”的道路。至于老人们普遍担心的财产问题,建议通过“财产约定”和“财产公证”等法律手段加以解决,比如互助养老的老人们,可以先约定财产为个人所有,或者收入所得仍然归各自所有,等等。
再具体点说,从养老需求、感情的角度出发,为避免老人带来的麻烦,签一个协议,将财产、与子女的关系、双方的养老、生病如何护理、财产如何分配等等问题写明白,具体内容大家可以协商处理。老人之间互助生活一年左右,等到两人脾气习性摸清了,觉得有信心长期生活在一起了,又符合现实,可以再约定各自的权益。
从女子的角度来看,应该明白,让单身老人的晚年不再冷清,让老年人走出孤独的阴影,是社会的责任,更是做儿女的责任。老人“互助养老”,是尊重老人权利的一种表现,也是老人晚年情感的一种归依,做儿女的无论如何都应支持,并且身体力行地帮老人创造这种和谐的生活环境,让情投意合的老人相互扶持,共度晚年。
当然,“互助养老”的老人也要保持心态平和,多注重对方的人品,少贪图对方的家产,别让美好的黄昏恋变了味,就一定能找到“与子携老”的老来伴。
 
【展望】
据统计, 天津老年人口有200万,观念不如广东,空巢老人近四成,其中独居老人占一成多,大多数面临孤单寂寞。我国老年人口正在不断增加,现实生活中的丧偶、离异的老人比例也越来越高,有关报告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中,单身比例是30.6%。在天津,老人想要老有所“伴”并非易事,阻力重重。许多害怕孤独、渴盼幸福的老人选择了不婚而伴,这样一来,即便子女不在身边,他们的生活也有了稳定

的“另一半”。
全国妇联和民政部门负责人说,“老人和年轻人不一样,他们老了需要的是‘伴’,需要照顾。社区领导、民政部门和属地家政部门,应该为此增添新的职能,包括:互助养老老人的生活照料、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特殊关爱……等。和属地家政部门,应该为此增添新的职能,包括:互助养老老人的生活照料、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特殊关爱……等。随着公共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社区的老人们都知道自己小区里有“温暖服务”站,每个站里都有固定的社区工作人员和家政公司,帮助老年人办理各种生活事务。老人们只需把相关材料交给社区和家政部门,就可以不出小区办好养老金申领、大病救助、临时救助、医疗保险等。温暖服务’应该成为社区养老公共服务体系的一部分,日间照料、送餐、家庭医生等各种服务都展开。
为弥补社区公共照料不足,老年人自发性开展了“互助养老、抱团取暖”的做法,因该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认可和企业的支持。特别是有的残疾、失独老人,应作为重点关注和服务对象,社区和家政部门以及志愿者,还应制订相应的制度和保障措施,将此项工作落实到实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