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与精确翻译学的一个悖论

 

2003年第4期(总第76期) 语言与翻译(汉文)L anguage and T ran slati on (Ch inese )

N o.4,2003

General N o.76

模糊与精确:翻译学的一个悖论

王卫新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近年来,随着模糊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的深入,国内学者开始关注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问题,人们开始从

原语角度来探讨模糊语言翻译问题。从原语角度研究模糊译论容易一叶蔽目,对于翻译实践更是缺乏指导意义。为此,本文从译语的角度,对翻译中精确表达与模糊表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剖析了精确表达的得与失,为模糊表达的理论及应用作了辩护。

[作者简介]王卫新(1969—),男,河北丰润人,英语硕士,浙江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关键词:模糊;精确;译语;语用学

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823(2003)04-0048-04

一、引言

模糊语言学是模糊集合论与现代语言学相结合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模糊集合论和现代语言学为指导来分析人类自然语言的模糊性,并将语言模糊性根源、语言模糊性与精确性的关系、模糊语言学应用等诸多问题作为其研究对象。模糊语言学研究在中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20多年来,我国学者发表了近800篇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语言模糊现象进行了探讨。早期的研究侧重词语层面,着重研究词语模糊边界、模糊限制语(hedge )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对于翻译研究缺乏直接指导意义,因此并未引起翻译学界的重视。近年来,模糊语言学研究借鉴语用学理论,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对语言模糊性进行重新诠释,其侧重点由模糊语言现象阐释转移到模糊语言学的应用问题,模糊语言学与语言教学以及翻译研究的关系逐渐成为我国学者研究的课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撰文探讨模糊语言学与翻译的关系问题。余富斌(2000)从虚实论的角度,对人文类英语文献中的模糊语言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模糊对模糊、精确对模糊等翻译方法。程同春(2002)对科技英语中的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

究,得出模糊限制语是科技英语中普遍存在的结论,并针对科技英语模糊语言翻译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这两篇文章都从原语角度来探讨模糊语言翻译问题。从原语角度探讨模糊语言问题可以给翻译现象的重新诠释带来一线光明,但其对于英汉翻译实践缺乏指导意义,而且极容易引发误解。此种研究方法给人的印象是:译语的模糊语言完全受制于原语,只有当原语是模糊语言时,译语才能运用模糊语言;原语使用精确语言时,译语也必须随之使用精确语言,否则就违背了翻译原则。此种理解使得译者无法摆脱原语的局限,不仅导致译者搞出蹩脚的译文,而且给翻译学界带来不应有的争论。

为此,本文从译语的角度出发,试图对模糊语言翻译问题进行重新诠释。文章着重探讨如何积极运用译语的模糊语言表达原文丰富内涵,以及如何运用译语模糊语言来更好地传译原语精确语言等相关问题。

二、精确表达的得与失

长期以来,我国翻译学界一直在大力倡导精确(明确 确切)表达。张培基等编著的《英汉翻译教程》中这样写道:“要做到忠实、通顺,译者首先

?

84?

必须对原文有透彻的理解,然后把所理解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加以确切的表达。”(1999:9)尽管当代翻译理论界对《英汉翻译教程》中的许多提法表示异议,但对于“透彻的理解”和“确切的表达”却一直未曾质疑过,翻译实践界更是将其视为译者严谨学风之体现。从某种程度上讲,强调精确表达是必要的,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译者应当尽量把原文的各种内涵表达清楚,不能含糊其词。例(1)中的代词明确化译法就比其直译法更为可取:

(1)A s far as the pun itive aspect of the clean ing cam2 paign is concerned,th is exp lain s part of the failu re.

就香港清洁战役所定的有关惩罚条例而言,对乱扔废物者罚款太低是这一战役未能胜利的原因之一。

但是,代词明确化译法的成功并不能证明精确译法永远比模糊译法可取。人类语言是精确性与模糊性的辩证统一,精确是必要的,模糊也是必不可少的。在语言运用中,片面追求精确会给人留下笑柄。例如,被问及每月工资多少时,恐怕没有人会说“我每月工资一千二百三十二块八毛九”,因为这不符合语用原则。同理,在翻译中,精确表达也不是处处灵验。如果不惜一切代价去追求精确,就可能导致译文的不完美,而且会给翻译界带来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例(2)就是由于片面追求精确而导致译文荒唐可笑的:

(2)T h is b lou se clean s w ell.

这件女衬衫很好洗。

诚然,英文b lou se确实专指“女衬衫”,男衬衫应当写作sh irt,译者将其译作“女衬衫”似乎并不为过。但从语用学的角度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不会如此钻“精确”之牛角,人们不可能指着一件衬衫问:“老板,请问那件粉红色半袖丝绸女衬衫多少钱?”因此,根据语用含糊(p ragm atic vague2 ness)原则,将原文笼统地处理为“这件衬衫很好洗”即可,“女衬衫”之说可谓画蛇添足。

片面追求精确不仅导致译者搞出蹩脚的译文,还给翻译界带来许多不应有的争论。斯托夫人的名著U ncle Tom’s Cab in曾经被译作《汤姆叔叔的小屋》,其译名和林纾旧译《黑奴吁天录》并衬,在普通读者和学术界中广为流传。后来有人将其译作《汤姆大伯的小屋》,并就“大伯”译法发表

宏论,对“叔叔”一词提出质疑。单从学术争鸣的角度看,“叔叔”和“大伯”之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从模糊语言学的角度观察,“叔叔”和“大伯”之争似乎意义不大。其实,uncle到底是翻译成叔叔还是大伯并不重要,尤其当其表示非血缘关系的虚指之时。汉语中一般称农民为“伯伯”,称解放军为“叔叔”,但这并不意味着农民就要比解放军年长。如果非要在精确上比高下,那么,不妨再加一个译名《汤姆大叔的小木屋》,因为美国的别称U ncle Sam通常译为“山姆大叔”,cab in用于指房屋时一般精确为“小木屋”。

由此可见,尽管明确表达尤其是代词以及部分名词的明确化对于翻译有积极意义,但是,明确表达并不是处处灵验,不应成为译者惟一的追求。片面追求精确不仅可能导致译者搞出蹩脚的译文,还会给翻译界带来许多不应有的争论。

三、模糊表达:理论与实践

随着模糊语言学的引进与发展,国内学术界对于语言模糊性及其相关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对于语言使用中模糊与精确的辩证关系,认识还远远不够。人们往往偏重于谈论模糊语言的不利方面。例如,禁食野生动物的法律规章中有“不滥食野生动物”的条文,一个“滥”字(模糊限制语)使该规章形同虚设,所以法律界人士纷纷呼吁立法要少用模糊语言。在法律条文中,模糊语言的大量使用的确弊多利少,但不能因噎废食,据此全面否定模糊语言的积极意义。杨钰莹的歌曲中有这样的歌词:“不要问我星星有几多?我会告诉你很多,很多。”模糊的答案美化了歌曲的意境,而且可能是惟一的正确答案,因为随着人们对天体的认识深化,星星的具体数目连一贯强调精确的科学界都爱莫能言。

模糊语言的积极意义是翻译中模糊表达的理论基础。所谓模糊表达,是指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上,积极运用译语中的模糊语言来涵盖原文的丰富内涵,跨越语言文化差异,以便尽量减少原文损失,实现真正意义的跨文化交际。

翻译中之所以需要模糊表达,首先是因为人类语言特别是文学语言具有模糊性(刘宓庆, 1999:26)。模糊语言是文学家表达复杂思想的重要手段,具有精确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丰富内涵,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中不能消除语言的这种模

?

9

4

?

糊性,如果硬将其译作精确语言,原文的艺术神韵将会遭受严重的损失。

(3)To be o r no 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 on.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朱生豪译)

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卞之琳译)

众所周知,这是莎剧中的名言,出现在《哈姆雷特》第三场第一幕。此时的哈姆雷特百感交集,却又无从了断,独白深刻反映出丹麦王子的忧患性格,内涵丰富,绝非生死二字可以概括。因此,无论是归化的译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值得考虑的问题”,还是异化的译文“活下去还是不活:这是问题”,都无法再现哈姆雷特的心态。两种译文不约而同地采用精确语言来替代原文的模糊语言,其代价是牺牲了原文丰富的文学内涵。有人建议将其译为“到了下决心的时刻了”,如果暂时抛开诗歌的音韵,单从涵盖文学内涵的角度看,此种译法确实比“是生是死”更为贴切。

既然模糊语言是文学的精华所在,翻译界曾经认可过的“精确对模糊”策略就显得颇成问题。一般而言,“精确对模糊”是以牺牲文学内涵为代价的。所以,为了最大限度地保持文学性,对于原语中的模糊语言,还是“模糊对模糊”更为妥当。基辛格博士在其回忆录中写道,

(4)I reached ou t m ay hand o sten tati ou sly.

我炫耀地伸出手去。

文中o sten tati ou sly惟妙惟肖地反映出作者当时的心态:既想表现来自泱泱大国的威严,又无法掩饰对周恩来总理的敬畏。译者将其精确地译为“炫耀地”,不仅原文风韵尽失,汉语读来也是不伦不类。若用“模糊对模糊”之法,将其译作“我煞有介事地伸出手去”,则可以更好地保持原文神韵,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必须指出的是,翻译中的模糊表达并非完全受制于原语。翻译是跨文化交际,在跨文化的过程中,译者有权在坚持翻译学基本原理的前提下做出变通。翻译实践证明,没有任何变通的译文是不存在的。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属不同语系,两者之间存在着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在模糊语言的使用上也不例外。要解决翻译的种种矛盾,就不能过分拘泥于原文。就模糊与精确问题而言,即使原文使用的是精确语言,为了跨文化交际的需要,译者也不必为精确而放弃翻译原则。翻译实践中“模糊对

精确”也是必要的,“模糊对精确”可以化解英汉翻译中的许多棘手问题。

(5)W e can tu rn to the m em ber of the General Po st O ffice w ho by compo sing the no tice——“Po stal officials are neither bound to give change no r au tho rized to de2 m and it.”u sed th irteen w o rds hardly less efficien tly to w arn of w hat m u st have often been a difficu lt situati on.

我们来看一则通知,这则通知是邮政总局的职员写的——“邮政职员的工作不是给顾客找零钱也不是四处搜罗零钱”。通知只用了13个字就把邮局经常出现的窘境警示了出来。

英文原文使用了精确语言“13个字”,译者明知汉语不可能正好也是13个字,却为了精确将其“忠实”地译成了13个字。在字数较多的情况下,读者可能不会深究;但当字数较少时,读者便不免觉得蹊跷。其实,翻译实践中的“忠实”应当是语用学所说的“在关联方面与原文最接近”(W il2 son&Sp erber,1988:137),译文应当忠实的是原文语用意图以及文体风格,而不是亦步亦趋地效仿原文的语言结构。例(5)的语用意图是夸赞邮政总局职员用词简练,句子焦点并不是词数多少。因此,用“模糊对精确”策略,将th irteen w o rds译作“寥寥十几个字”,读者觉得自然,原文的意图也表现无余。

“模糊对精确”主要用来处理用精确语言难以表达或者容易引起译文读者误解的棘手问题,必须以不违背翻译基本原则为前提。“模糊对精确”与口译实践中的权宜之计(如将octop u s,her2 ring,m u llet,bass等简单地译作“鱼”)有着本质的区别:口译中的权宜之计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模糊对精确”是译者为实现跨文化交际而积极主动地采取的策略。二者亦有共同之处:不能用得太多,更不可以滥用。如果将口译中的权宜之计大量地用于笔译,或者不加区分地将各种鱼类统统译作“鱼”,则未免有不负责任之嫌。同样,如果以“模糊对精确”为幌子,凡事不求甚解,以翻译“大意”为乐,则有悖于翻译原则,更有悖于模糊翻译理论的初衷。

四、结语

本文从译语的角度,对翻译中精确表达与模糊表达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论证,剖析了精确表达的得与失,为模糊表达的理论及应用作了辩解。语言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精确表达和模糊表

?

5

?

达各有其存在的价值,二者不可偏废。针对国内译界曾经盛行的“重精确,轻模糊”的倾向,文章用大量篇幅集中论述模糊表达的积极意义及理论应用,对“精确对模糊”策略提出了质疑,为“模糊对精确”作了理论辩护。模糊与精确悖论的提出,是模糊语言学以及语用学作用于中国译学的结果,从一个侧面给翻译理论及实践带来一线光明。必须指出的是,无论精确表达还是模糊表达,都必须建立在准确把握原文的基础之上。只有准确把握原文,并且精通译语,才能在精确与模糊表达之间游刃有余。如果对原文理解得糊里糊涂,翻译就成了胡译乱译,精确表达无从谈起,所谓的“模糊表达”也就成了对模糊译论的亵渎。

参考文献:

[1]Channell,J.V ague L anguage[M].O xfo rd: O xfo rd U n iversity P ress,1994.

[2]Sperber,D.&D.W ilson.R ep resen tati on and relevance[A].In R.M.Kemp son(ed.)M en tal R ep re2 sen tati opn s:T he In terface Betw een L anguage and R eali2 ty[C].Cam b ridge U n iversity P ress,1988.

[3]余富斌.模糊语言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10).

[4]程同春.模糊限制语在科技英语中的运用与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2002(4).

[5]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6]何自然.再论语用含糊[J].外国语,2000(1).

[7]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8]王卫新,舒伟.英汉翻译中的模糊表达[J].中国科技翻译,2003(4).

[9]王卫新.异化还是移植:关于中国文化翻译走向的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5).

Prec ision vs.Fuzz i ness:A Paradox i n Tran slation

WAN G W ei-x in

(Colleg e of F oreig n S tud ies,Z hej iang N or m a l U n iversity,321004,Ch ina)

Abstract:W ith the fu rther study of fuzzy language and p ragm atics,Ch inese scho lars has at2 tached sign ificance to the in terrelati on sh i p betw een fuzzy language and tran slati on.U nfo rtunately, they have taken the p rob lem from the p ersp ective of sou rce language.T he inapp rop riate p ersp ective has i m p eded p eop le from seeing the tru th,so the study is no t en ligh ten ing to tran slati on p ractice. P roceeding from target language p ersp ective,th is p ap er m akes recon siderati on s on the fuzziness v.s. p recisi on issue.It anatom izes the advan tages and disadvan tages of p recise exp ressi on and ju stifies the fuzzy exp ressi on in English-Ch inese tran slati on.

Key words:fuzziness;p recisi on;target language;p ragm atics

 (上接第42页)

A Study of M odern Uygur Id iom

L IU ZH eng-j iang

(P rep aratory D ep art m ent of T each ing Ch inese to E thnic-m inority S tud ents,X inj iang U niversity,U rum qi830046,Ch ina)

Abstract:In th is article,the au tho r review s the p revi ou s studies in U ygu r idi om and po in ts ou t the m ain con ten t and lingu istic featu re of U ygu r idi om study.T he au tho r also p resen ts h is ideas abou t the descri p ti on,standard and sem an tic relati on of U ygu r idi om.

Key words:U ygu r language;idi om;set p h rase

?

1

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