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

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
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

2008年第4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z.33肋.4第33卷(总第142期)JoumalofHebeiuIliversity(Philosophy,蚰dSocialScience)A“g.,2008

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

曹茹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河北保定07l002)

摘要:新媒介环境即由网络与大众传媒共同构建的媒介环境。由于媒介环境的改变,“议程设置”的主体、议程设置的机制、议程设置的方式和议程设置的效果强度都发生了重要的改变。议程设置更贴近民意正是这些改变的实质。

关键词:新媒介环境议程设置民意

作者简介:曹茹(1963一),女,博士,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378(2008)04—0119—04收稿日期:2008—03—10

在一定时间或时期内,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或问题,这些重要的事或问题可以构成一个人的议程。一个人的议程会受到家庭、所属团体、政府、媒介等多方面的影响。“议程设置论”认为人众传媒具有为公众设置议题的强大功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议程设置”始终是传播理论领域里的主导概念之一。这一理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展现了大众媒介影响社会的一种普遍而有效的方式。然而,网络出现以后,在网络与大众传播媒介共同构建的新媒介环境里,议程设置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早在上个世纪木本世纪初便有西方学者发出“新媒体正令大众传播走向终结”的预警,并指出传播学的许多理论诸如把关人理论、议程设置理论等需要彻底修正【1】‘935舡35卯。

一、议程设置与媒介环境

1972年,麦克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文章,公布了一项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媒介议题与公众议题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并相信“媒体的议题影响了公众的议题”,这就是议程设置假说。他们的研究为传播效果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引发了众多研究者的兴趣,对议程设置问题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细致的研究。在30多年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以内容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先后证实了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两个层面:一是媒介在“公众感知什么是当前重要的问题”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媒介通过选择、突出,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被突出的问题上,公众因此获得一个特定的议题,并根据此问题被突出的程度(如报道量、持续的时间、被安置的位置)感知此议题的重要性,结果往往是被媒介天注、突出的问题会被受众认为是重要的问题。这就是所谓媒介议程影响公众议程;二是媒介也可以影响人们怎么想。媒介在突出某些事件时,也会突出事件的某些属性,即突出事物的某些方面或特征,人们在认知这些属性时就认知了对议题的思考角度,也就是学到了“怎么去想”。总之,大众传媒议程设置功能是一种“注意力聚焦”功能。

按照媒介生态学的观点,媒介包括媒介形态、媒介内容及其特征、媒介功能、媒介的运作方式等都是媒介环境有机运动的结果。媒介环境,也称媒介生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与媒介之间、媒介与其外部环境之问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乜¨””。媒介环境由三个互动系统组成:社会系统(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子)、媒介群落(包含报纸、电视、广播等、杂志、网络等因子)和受众(包含地域、种族、性别、职业等因子)。因子是媒介环境的基本单位,媒介环境中的各囚子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每一种因子的变异,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引发其他因子的变更。近年来,媒介环境最突出的变化就是由计算机技术进步带来的传播技术革命,互联网的诞生是这场革命的最重要的成果。随着互联网成为媒介群落新成员,媒介环境必然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如果作为媒介功能和效果的议程设置所依据的媒介环境发生了变化,议程设置的变化也就是必然的了。议程设置所依据的媒介环境是什么?新的媒介环境是不是动摇、打破了这种依据?答案是肯定的。

议程设置功能所依据的媒介环境是网络出现前的媒介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大众传媒主导人们的信息生活,社会中的传播权集中于传播者或人众传媒一方,公众依赖大众传媒并被动地从中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不仅如此,大众传媒的所有权在政府或市场机制的推动下又趋于集中,所有权的集中为媒介内容、思想意见的集中和雷同提供了先决条件,从而使媒介聚焦公众注意力成为可能。

网络出现以后,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从各种信源获得新闻,并把它们拼成新闻图像。“对了二这些人(网民)来说,大众媒体依然重要,但他们不会成为这幅图像的主导”∞1。这就意味着,公众对传统大众传媒依赖的程度大为降低,传统大众传媒对公众注意力也再难垄断。不仅如此,网络

一119—

万方数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环境又是一个“去主导化”环境。所谓“去主导化”,是指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一统的主导者,也没有固定不变的主导者。这是由网络环境的无限性与自由性决定的。所谓无限性,是指:在网络中,信息海量,大大小小的网站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无论是政府还是某个集团都难于对网络媒体(网络信息的发布者)像对传统媒体那样进行整合与集中;而信息的重复与雷同在信息的海洋中又显得微不足道。所谓自由性,是指网民不仅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还可以在整个网络的海洋中畅通无阻,因为“在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几乎可以达到无阻碍传播,任何组织或个人要想控制整个网络信息的流向和流量是不现实的”“1。也就是说,任何网站都只是网民进入网络的端口,网民可以从一个网站轻松地转换到另一个网站,任何网站都不可能强制地把网民的注意力限定在一定的范围。而网络的检索功能又使网民经常性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如果说在网络中有主导,那么主导者首先是网民自己。也就是说,尽管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纷纷上网,但在无限的、自由的网络世界中,它们很难再像大众传播时代那样成为网络的主导。在网络的世界里,网民自我主导,自主使用、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二、新的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的变化

鉴于网络的分散性,有人曾担心网络会终结“议程设置”。麦克姆斯曾提到“因为有了因特网,人们可以创造‘自己的日报’。因此,一些评论家说议程设置将终结”晦1。事实却是:大众传播媒介议程设置的功能没有终结,但的确在弱化;而社会生活并未因此就失去了议程的设置,各种议题仍然在公众中不断地传播着。也就是说,在由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网络组成的新的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仍在发生着。但是,此时的议题设置与彼时的议程设置的确存在诸多不同。

(一)议题设置主体发生变化

在网络出现以前,议程设置主体是大众传媒,公众是议程设置客体,即大众传媒单方面地为公众设置议题。网络出现后,在由大众传媒和网络共同构建的新媒介环境中,公众和媒体(包括传统大众传媒和网络媒体)成为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一方面,媒体对公众的议程设置,离不开公众的回应和参与,得不到公众回应和参与的媒体议程设置,已很难奏效。仅从各大网站的论坛看,网络媒体会经常在论坛中设置各种各样的论题,但很多论题都没有形成议题,主要原因就是论题没有得到广大网民的回应和参与。另一方面,由于公众具有既是议程设置主体又是议程设置客体的双重身份,所以,借助网络公众完全可以自我设置议题。网络上有很多议题就是由网友发起、推动而未经媒体参与便得到数万网民的关注和参与。但是,如果公众和媒体携手共同议题设置,就会增大议题设置的效果。2007年10月12日,网上摄影论坛出现了网名为“玉

.120.龙山上”质疑华南虎照片的第一个帖子,但没有回帖,多日也未见跟帖。直到10月20日出现一转贴《南方都市报》社论《南都社论:华南虎有无可存疑舆论追问须认真》后,有关华南虎的帖子才日见增多,以至到10月31日,鉴于帖子太多,论坛才开辟了“华南虎事件”主题论坛。有学者经过对2000年——2006年网上BBs的研究发现,在论坛刚起步阶段,主要是媒体为公众设置议题,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博客的迅速崛起,公众开始为媒体设置议题。凡是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议题,都存在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包括网民)积极互动的现象馆¨”’。

公众之所以能够成为议题设置的主体,首先在于网络的“分权”。所谓“分权”是指网络的传播权属于每个网民,而不是像大众传媒那样传播权集中于媒介组织。在无限的网络空间,每一个人(只要能够上网)都可以像在真实世界一样拥有一个自我的空间,并发出自己的声音(建立自己的网页,在论坛发帖、跟帖、回帖等);其次,因网络的虚拟性,网民的发言较少顾忌,发言大胆、直接;其三,因网络快速的、近乎无遮拦的强大的传播和扩散功能,使个体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不像在真实世界那样显得微乎其微。

(二)议程设置机制与方式的变化

大众传播时代传播权集中于大众传媒,公众依赖媒介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因为“在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人们只能通过各种‘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也就是说,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或者说是媒介构建了我们头脑中关于世晃的图像。这样,大众传媒就控制着人们看到什么、不看到什么,控制着人们感到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次重要的。这也就是媒介的议题设置。不难看出,媒介议题设置的机制是“控制”。议程设置理论不仅证明了这种控制结果即议程设置效果的存在,也发现了媒介控制的手段:选择与突出。选择,就是媒介让一些事进入人们的视野,让其他的事不进入人们的视野;突出,就是媒介在向人们报道一一些事情时,突出某些事物和事物的某些方面。在议程设置研究中,有关“突出”的技术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学者兰和兰(1983)总结归纳出了议程构建的六个步骤:1.报纸突出报道某些事件或活动;2.广泛报道;3.对突出报道的事件或活动赋予意义;4.语言的影响;5.次级象征联系;6.知名且可信的人的加入n¨…’。而被突出的事物及事物的某些方面就会给人们留下突出的印象,并被人们认为是重要的。不仅如此,人们还会根据事物被突出的程度对事物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

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中,由于传播权的分散,除了传统大众传媒以外,人们有了更多的信息来源。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愿望与观点,也根据自己的愿望与观点去寻找自己关注的对象。每个人包括媒体都拥有为他人设置议题的机会,但每个人包括媒体又都不能控制议题的发展,更不能决定哪个议题成为公众的议题。决定某个议题成为公众议

万方数据

新闻传播学研究曹茹:新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的变化及其实质

题的不是议题是由谁提出的,而是议题的适应公众某种需要和其信息模糊、答案不确定的品质。如2007年年初轰动一时的“史上最牛钉子户”事件,之所以成为轰动性公众议题,就在于近些年来,在轰轰烈烈的城市改建、扩建过程中,触及甚至损害了不少公民个人利益,“史上最牛钉子户”就是捍卫公民利益的代表,而“最牛钉子户”的出现又适逢《物权法》刚刚颁布。这样,对保护私人利益的普遍需要和“史上最牛钉子户”命运的悬念,以及对《物权法》能否真正实施的拭目以待,都促成了公众对此议题的极大关注。我们发现,在议程设置理论中也提到了公众的“需求”与议题的“不确定性”,但这两个因素只是作为影响议程设置效果强弱的因素而存在,而不是作为议程效果的机制而发生作用。而当这两个因素成为议程设置的机制,就使得新的媒介环境中的公众议题成为没有技术的“设置”,或者说在新媒介环境中,公众议题是自我形成,而不是设置形成。公众议题形成的过程或方式也变得很简单,那就是“互动”。从近年来许多公众议题的发展与形成看,公众议题发展与形成的过程就是网民与网民之间,网民与媒体之间、媒体与媒体之间的互动过程,即公众在互动中选择哪些事情或议题是重要的,在互动中集中于被共同选中的议题。互动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各种信息、观点飞短流长。议题可能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路径不确定并经常进行转换,原有议题经常可以衍生出多个相关或无关的议题沼¨”’。

(三)议程设置效果强度的变化

议程设置是传媒的一种功能,也是一种效果。依据议程设置理论,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有两个层面,即前面提到的“媒介在影响公众感知什么是当前重要的问题上有强大的效果”和“媒介不仅能影响人们想什么,也能影响人们怎么想。”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尽管大众传媒议程设置的效果被弱化,但由公众和媒体共同参与的议程设置效果不仅没有减弱,反而有增强的趋势。

就第一层面的效果而言,在时间维度上,旧的媒介环境下,大众传媒议程设置效果的显现要在几天之后,即大众传媒从议程设置的开始到公众开始认知到此议题之间存在着“时间差”或“时滞”。西方学者对议程设置的“时滞”问题进行过专项研究,有一项对国际问题议题的研究发现,ABC对该议题大量报道后的第4天出现议程效果,地方电视台在第6天、地方报纸在第8天议程效果显现n¨…’。原因在于,虽然大众传媒对受众注意力具有控制力,但是,由于缺乏受众的反馈,公众对此议题对自己的重要性能够作出判断,但无法判断对于别人的重要性,所以只能凭借媒体对此议题的重视程度来做出判断,这就需要时间。而在新媒介环境中,一个敏感的话题一发出,很快就会得到上万人的浏览、成百上千人的回帖或跟帖,而这种聚集的回帖或跟帖就会成为公众、媒体认知议题是否重要的依据,一旦媒体给予议题回应,公众议题便迅速形成。从近年来的一些公众议题来看,从议题的出现到议程效果的出现一般不超过3天时间。

在第二层面效果上,学者们只是证实了大众传媒“能够把公众的注意吸引到事物的某种属性上”,而“属性”作为事物的某些方面或某些特征即成为人们审视议题的视角,媒介从而影响人们对议题的思考,至于“媒介是否能够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并未得到验证。其实,这种效果是很难验证的,因为媒介影响公众态度与行为的效果即使存在,也是隐性的、延缓的、间接的和个人化的,这种效果传媒无法尽快知道,公众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很少在短时问内互相知晓。而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借助网络这个交互的平台,公众对议题的反应马上就能够被媒体知道、被公众相互知道,这就不仅缩短了公众议题形成的时间,还使公众的态度从隐态转变为显态,增强了舆论的冲击力。另外,由于网络极强的号召力和组织力,公众的态度很容易转化为公众的行动,如前面提到的“华南虎照”事件,当一些专家和专业人士确定华南虎照片中的老虎为假老虎后,有人发出寻找“原照”的倡议,没过几日,“华南虎照”原照真的被网友找到。总之,在新的媒介环境中,议程设置效果不是削弱了,而是增强了。

议程设置变化的实质

新的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变化的实质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议程设置贴近民意。“民意,又称民心、公意、公共舆论、公论……民意只能由人民自己来说明,通过民意测验取得确凿的数据即70%以上的人数意向量才能认定”旧¨“2”。简单地说,民意是众议中的“最大公约数”,是众议中形成共识的部分。民意体现多数人的利益,具有公共性和理性。

民意“只能由人民来说明”,“人民”怎么来说明呢?那就是人民的表达。人民又如何表达?人民必须拥有一个“公共领域”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意表达。“公共领域”是由当代德国著名思想家尤根?哈贝马斯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公共领域”是指“介于公共权力领域与私人领域之间的一个公众对。般社会问题进行平等交流和批判的领域”““。公共领域必须具备三个要件:一是“公共领域”的参与主体是公众即私人集群;二是以平等为基础的交流、讨论;三是理性精神。哈贝马斯认为,“最初的(18世纪)媒介是公共领域的组成部分,但是后来,通过大规模分配和将受众出售给广告客户而实现的商业化以后,媒介使自身离开了这个角色”【11]㈣85。2鲫。的确,无论是私有的媒介还是公有的媒介都很难扮演“公共领域”的角色,这不仅是因为媒介的“商业化”,还因为媒介的参与者只是媒介的拥有者、媒介的操作者(编辑、记者)和少数社会精英,而公众几乎没有机会参与其中。没有公众参与而形成的议题也就不能反映民意。在西方,媒介议题与民意相悖的情况经常发生,克林顿总统在位期间媒介关于他与莫妮卡?莱温斯基绯闻的议题就是典型的例子。尽管媒介

.121—

万方数据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一再强化这个议题,但公众却以使克林顿再度连任证明他们拒绝了这个议题。在我国,尽管所有媒介归人民所有,媒介是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但是,由于大众媒介缺乏受众反馈这一天然的缺陷,大众传播主要还是传播者的“自言自语”,议程设置的确是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不经公众广泛参与与讨论所形成的议程与民意的脱节或偏离也就很难避免。

西方学者对议程设置的研究也发现,媒介的议程设置总是存在偏颇的,乔治?华盛顿大学的鲁滨逊及其同事所做到一项电视网新闻的研究表明,cBs和NBc有自由主义偏向,而ABC则有保守主义偏向‘7J㈣58、。在有关谁设置了媒介的议题的研究中,休梅克和瑞斯发现了影响媒介议程设置的五种因素,它们是: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媒介工作日常惯例的影响;媒介组织方式对媒介内容的影响;媒介之外的组织对媒介内容的影响:意识形态的影响‘7J∽㈣。影响媒介的这五个因素都不可能是民意本身,尽管它们可能包含着民意的某种元素。

而新的媒介环境恰恰具备了“公共领域”的三个要件。公众以建立自己的网络空间(博客)、发帖与回帖、在论坛中发言等形式参与到网络中,也通过网络参与到网络媒体乃至传统的大众媒体中,并成为议程设置的主体。对某个议题进行激烈的讨论或辩论成为公共议题形成的必经之路,议题的多重转换以及多种观点的冲突与交锋成为议题讨论中的常态。近年来出现的‘些有重大影响的公j乓议题在形成过程中,大都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有些甚至出现了“观点派别”,前面提到的“华南虎照”事件,在事发不久,网民在网上就分成了“打虎派”和“顶虎派”,传统媒体也随之分化为以南方媒体为代表的“打虎派”和以陕西媒体为代表的“挺虎派”。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又赋予这种讨论天然的平等性。新的媒介环境也不乏理性。理性具有两种品质:4是道德感,二是不苟同、不随波逐流、不畏权势的批判精神。网络的自由性和匿名性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公众在网络中无所顾忌地直抒胸臆,显示出极强的批判精神,另一方面,也因为无所顾忌,难免情绪化,一时冲动,失去道德感。在议程形成过程中,总会出现非理性的干扰,如所谓的网络暴民、网络暴力、网络欺骗等。但是,随着议题的发展,非理性会逐渐淡出,理性终会浮出水面,人毕竟是理性的动物。而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理性相对网络而言,则是道德感强,批判性差。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如果媒体与公众能够建立起互为依存、互为制约的良性关系,新的媒介环境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最好的“公共领域”,公共议题也就在这样的公共领域中更为贴近民意。

[参考文献]

[1]斯坦利巴兰,丹尼斯?戴维斯.大众传播理论:基础、争鸣与未来[M].曹书乐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刘金伟.关于播客的媒介生态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7.

[3]DonaldL.Shaw,RobertL.Stevenson,BradleyJ.H锄.议程设置论与后大众媒体时代的民意研究[J].刘海龙译.国际新闻界,2004(4).

[4]干露.浅析网络议程设置的特色[J].国际新闻界,2003(4).

[5]蔡雯,戴佳.议程设置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与麦克姆斯教授的对话[J].国际新闻界,2006(2).

[6]王丽.网络时代议程设置探析[D].郑州:郑州大学,2007.

[7]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郭镇之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8]袁晓文.论议程设置假说在新时代的嬗变[D].长春:吉林大学,2007.

[9]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0]石长顺,向培风.公共电视与公共领域的建构[J].现代传播,2006(5).

[11][英]奥利弗?博伊德一巴雷特,克里斯?纽博尔德.媒介研究的进路[M].汪帆,刘晓红译.北京:新华出

版社,2004.

TheAlterationandEssenceofAgendaSettingintheNewMediaEnVironment

CAoRu

(CoUegeofJoumalism柚dCommuIlication,HebeiUIliVersity,Baoding071002,Ctlina)

Abstract:NewmediaenVironmemisthemediaenVironmentmutuallyconstnlctedbyt11eintemetandmaLssmedia.AsthemediaenVironmentchanges,somechangesh叩pentothemainbody,mechanism,thewayaIldstI.engthofeff色ctoftheagendasetting.Andke印ingagendasettingclosertomepublicistheessenceofsuchdlanges.

Keywords:newmediaenV的衄ent,agendasetting,pubhcopiIlion

[责任编辑郭玲].122.

万方数据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企业管理论文 品牌传播的新媒体环境 梁建飞 任何品牌传播都是在一定的媒体环境下进行。不同的媒体环境下,受众群体的“视听聚集”、消费行为、消费习惯都有所不同。当前,新媒体环境与传统媒体时代已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的品牌运作理论已经很难适用,业界普遍感到传统受众调查、广告推广等手段很难取得理想效果,在传统媒体逐渐式微时,从传统媒体出发的理论、品牌传播方法也应该及时更新。 1. 新媒体的时空本质 所谓新媒体,按字面意思理解,所有与过去媒体呈现不同特征的媒体都可以称作新媒体。但这样来定义新媒体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为可以说媒介技术的更新每天都在发生。新媒体的术语真正开始广为学术界、业界使用也就是最近几年内的事。也就说只是在最近几年,媒体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足以需要一个术语或概念来和之前媒体环境做出明确界定。用“新媒体”这一术语将当前媒体环境与之前媒体简单地区别开来,在学术上并不严谨,因为“新媒体”的“新”是没有特征、没有内涵的字眼,无法概括、凝练当前媒体的主要特征。在以后媒体环境再发生巨变的时候,我们无法再用“新媒体”来与当前媒体做区别。 但作为学界、业界广泛使用的概念,“新媒体”具有很广的群识基础,因此,本文也无需对当前媒体环境的命名做更多讨论。最重要的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本质上发生的变化。媒体的英文为“Media”,其词源于“mid”,即一种中间物。无论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所有的媒体从本质上来说都是传播信息的 1

中介。媒体的技术发展在人类社会传播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人类的传播活动,不借助媒体(空气、光线等自然介质除外)就只能在人的视听范围内进行。加拿大著名学者麦克卢汉曾将媒体比喻为“人的延伸”。电视是人眼睛的延伸,收音机是人耳朵的延伸。媒体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将“此时空”的信息载运至“彼时空”、或将“彼时空”载运至“此时空”。媒介拓展了人类感觉器官接受信息的范围,实现了信息的跨时空的学习与传播。因此媒体的本质功能是跨越时空传递信息。所有媒体的本质都是承载信息并跨越时空进行信息流动。而媒体跨越时空的能力则是媒体优越的重要的指标。从空间上,跨越空间的距离,是衡量媒体重要指标。电报产生时,能跨越大西洋进行信息传播,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从时间上,跨越时间的速度是衡量媒体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当前运用即时聊天工具和对方进行信息交流,这是用驿马传递书信的时代无法想象的事情。从结绳记事、印刷物、机器运输(从某种意义上说,交通工具也是一种媒体,媒体从本质不仅是承载物,更是一种运载物,因此,媒体从本质上具有运输的性质)、电子媒体再到如今的网络媒体,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性能越来越强。我们所说的新媒体从本质上无非就是在跨越时空上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2.新媒体时空壁垒的消除 从技术层面,媒体在跨越时间的性能上早已实现了时间上的即时化和空间上无限远程距离。但是新媒体的发展还要破除人为的时空壁垒,才能真正时间真正实现信息的自由流动。国家在信息产业上的宏观战略“三网融合”就是要破除人为时空壁垒、行业利益壁垒。即实现通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1998 年,业界对“三网合一”还是“三网融合”展开了大辩论,三网融合开始进入人们视野。1999 年9 月,国办发[1999]82 号文件规定“电信部门不得从

议程设置理论

议程设置理论 1.基本含义: 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大众传播可能无法影响人们怎么想,却可以影响人们去想什么。 2.理论背景: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媒介影响社会的重要方式,其观点主要来自政治学,李普曼的《舆论》最早提出该思想,被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议程设置(agenda setting)的基本思想最初来自于美国新闻工作者和社会评论家沃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922年,李普曼在其经典著作《舆论学》(Public Opinion)中提出了他的观点:“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这成为议程设置理论的雏形。 议程设置是大众传播的重要社会功能和效果之一。20世纪70年代,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根据这种高度对应的相关关系,麦库姆斯和肖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形成社会“议事日程”的功能,传播媒介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公众瞩目的焦点和对社会环境的认知。后来也有一些研究对报纸,广播电视媒介等不同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议程设置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重要性的判断。 1968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的两位研究人员马尔科姆·麦肯姆斯(Maxwell Mocombs)和唐纳德·肖(Donald Shaw)对李普曼的思想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对1968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于1972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了论文——

新闻编辑学课后题

第一章新闻编辑工作概论 1、新闻编辑工作是怎样随着媒介形态变化而发展的? 答:两次“广播热”:第一次热潮源自198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原广东二台)的开播,这是国内第一个专业广播电台。第二次热潮起始于1992年10月28日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播。无论是珠江经济台的成功,还是上海东方广播电台的崛起,都标志着广播经营理念的变革和新闻采编业务的创新。 电视新闻传播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口播新闻阶段。从BBC正式播送电视节目到20世纪40年代美国出现最早的电视新闻,都是有记者编辑写稿,播音员读播,观众只闻其声不见其形,评论家评价当时的电视新闻是单调、冗长而又沉闷的。电视新闻的第二个阶段是影片新闻阶段。电视新闻以形象画面为特点的传播历史。70年代以后,电视新闻进入了第三个阶段——电子新闻摄录阶段。电子新闻采摄手段的运用,使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的采访报道能够摄录同步,是电视新闻拜托了新闻电影的模式而有了自己的语言。电视新闻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卫星传送阶段。通讯卫星传播极大的提高了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使其成为观众最多、最有影响的新闻媒介。 ENG的应用,使电视新闻告别了完全依赖电影胶片的历史,简化了电视节目制作程序,缩短了电视新闻的制作时间。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系统应用于传送稿件和字幕制作等,再次提高了电视编辑的工作效率。90年代,多媒体非线性编辑系统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克服了ENG设备只能顺序看片,不能随意挑选画面的缺陷,同时大大丰富了电视制作手段,提高了电视画面质量,节省了编辑制作的时间。 崛起于20世纪后期的国际互联网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统媒介走进互联网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翻版阶段,即将印刷版直接搬上网络,除了版面设计不同外,内容与母报并无区别。第二阶段是变化阶段,网络媒介开始自觉地利用网络传播的特点来进行内容与形式的取舍。第三阶段是综合发展阶段,网络媒介成为一种真正独立的媒介,综合了多种媒介形式,包括声音、图像、影响、动画等。 新闻编辑工作在网络媒介诞生之后,进一步发展,表现出两种趋势:第一种趋势是对各类传统新闻媒介编辑业务的融合和整合,即将报纸的文字、图片、版面编辑方式和广播的音频编辑、电视的音频与视频编辑相融合,同时根据网络的传播特点进行整合,形成真正的多媒体传播模式。第二种趋势是新闻编辑业务与新闻信息采集的一体化趋势。即使在专业化的网络传播媒介中,由于网络传播追求实效性、将球互动性的特点,也在促使新闻采集与编辑一体化。 网络新闻编辑除了编辑新闻稿和涉及新闻网页外,还兼做部分采访和全部的新闻发布方作。网络新闻从传统的采写、编辑、发布分离的方式向采编合一、编发合一的无纸传送、网络下载和打印的方向发展,大大降低了新闻产品生产的成本。 2、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是什么? 答:新闻编辑工作的内容包括: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新闻信息的整合与展示、新闻互动与公共交流的组织与引导。 新闻信息载体设计是宏观的、前期性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对报纸新闻版组或新闻版(含新闻性专版)的定位与设计、对广播电视新闻频道或新闻栏目的定位与设计、对网络媒介的新闻频道或新闻栏目的定位与设计。 新闻报道的策划与组织中观的、贯穿传播活动全过程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对各个时期新闻报道选题的决策、对报道方案的设计,以及对新闻报道活动的组织实施和调控。 新闻作品的修正和把关是微观的、更加具体的新闻编辑业务,具体包括了对所有表现形态的新闻作品的选择、修正和核查把关。 3、简述报纸的新闻编辑工作流程。 答:确定报纸的编辑方针→设计报纸的内容结构、版面形象和风格特色→设计报纸的各个新闻版及专栏→设计和组织目前阶段的重大新闻报道→分析、选择新闻稿件→修改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配置新闻稿件→编排新闻版面→校对、签发 4、观察我国报纸在媒体融合进程中的最新变化,分析新闻编辑在这种变化中的工作表现。 答:第一,媒体融合在西方国家的早期实验:“协商模式”——“合作分类模式”——“合作操作模式” 第二,从“互动”到“一体”的中国媒体战略:(1)“报网互动”,报纸与网站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媒体进行合作。最早的互动是报纸借助网络技术进行新闻信息传播活动。报网之间的内容复制是另一种简单的互动模式。更进一步的互动是报纸与网站合作进行新闻报道。报纸与网站共同开设新闻栏目,是一种更趋于稳定的互动模式。报纸与其他网站进行战略意义上全方位媒体合作,也是报网互动的一种有效模式。 (2)“报网一体”,报纸与网站的整体融合 (3)新闻编辑部重构与“融合新闻” 5、新闻编辑工作有哪些特点? 答:(1)对于报纸及其新闻传播活动的“总设计”与“总指挥”

媒介战略环境分析

媒介战略环境分析-以新闻事业为例 摘要:在21世纪的开端,我国的媒体行业进入了一个充满 挑战和选择的变革时代,回顾整个发展历程,我国媒体,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的发展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 成绩,但是面对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发展也有 不尽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为媒体的发展尚不成熟,未能 承担起其应有的社会责任而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把媒体看成 一个经济实体看待,而任何一个经济实体要想在市场经济 中取得长远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战略发展计划,那么 媒体在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必须认清自己所处的社会经济 环境,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环境中各个因素 对自身的影响,把握有利条件,规避不利因素,抓住机遇,加快改革发展的步伐,以更好的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本文进行的战略环境分析,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对媒介宏 观外部环境进行评析。宏观外部环境分析讨论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因素对于媒体生存状态的影响。得出每一 种因素对媒体发展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媒介的战略管理环境新闻出版业 一、简述媒介战略管理 战略是公司为之奋斗的终点与公司为达到他们寻求的 途径的结合。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涌现,大批资本向 媒介产业集中。一方面,媒介产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媒介组织通过竞争,兼并或联合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 实力;另一方面媒介组织通过组建媒介集团,开发新 产品和拓展新市场来捕捉新的增长点。在这一背景下,各个媒介组织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抉择,如何充分 整合市场资源和媒介组织的自身资源,制定适合自身 发展的战略,是每个媒介组织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也正是媒介战略管理要研究的内容。 二、媒介组织的宏观环境分析 媒介产业是一个特殊的产业,宏观的经营环境具有决 定性的作用,其生存和发展要受到宏观环境的制约, 因此对宏观外部环境分析是实施媒介战略管理的基础。 (一)政府政策法律环境 (1)对新闻业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新闻事业,对新闻事业的发展予以积极支持和扶持。当前公共管理体制逐渐完善,新闻媒体发展环境越来越开放。 (2)完善法律法规 逐步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媒体管理和服务体系。新闻环境越来越透明,新闻报道越来越及时。外国记者在华采访越来越便利。国家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下大力气净化媒体环境。新闻道德委员会试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媒体社会责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下的议程设置

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下的议程设置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并大大改变了媒介环境,凭借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的技术特征以及多元化、个性化、交互性、开放性和内容的丰富性等传播特征,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发生了变化,并且有了自己新的特点和更深远的发展。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动融合正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媒介“议程设置”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关键词:议程设置,网络媒体,传统媒体,融合 一、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概要及特点 (一)议程设置功能概述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由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公众对社会公共事务中重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与传播媒介的报道活动之间,存在着一种高度对应的关系,即传播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中;传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越高。(二)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1、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2、“议程设置”理论所考察的,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这里着眼的是传播日常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3、“议程设置”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二、网络媒体的发展改变着传播环境 (一)网络媒体的特点和优势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逐渐形成了对互联网的依赖,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了解新闻、资讯而不是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或者杂志。据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网民已超6.4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47.9%。网络之所以能够迅猛发展,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从技术上来讲,第一,数字化的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可复制性。第二,结合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多媒体特征是网络媒体区别于其他传统媒体的最显著特征。第三,超文本的信息联系方式把更多的选择权给了受众自己。人们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要看信息的时间和方式。此外,信息传播的开放性大大削弱了传统媒体中“把关人”的作用。 (二)网络媒体议程设置 1.公众微信议程设置。微信作为近几年兴起的网络社交自媒体之一,它的议程设置不同于 大众传播媒体,也不同于微博、QQ 等其他网络社交媒体的议程设置,以姚贝娜事件为例。2015 年1 月16 日,女歌星姚贝娜病逝,公众号中出现一篇题为“再见,姚贝娜” 的微信文章,令人们对年轻生命的逝去叹息不已。第二天,另一篇文章“什么样的记者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此文揭露某晚报记者的不端行为,立即引起争议和轰动。网络上一片哗然,纷纷指责记者道德沦丧。1 月18 日“记者,你是秃鹫吗?”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议程设置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议程设置的源头和概念 议程设置的思想可以追朔到李普曼发表于1922年的经典著作《公众意见》中的著名思想:“新闻媒介影响‘我们头脑中的图像’”。李普曼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创造了我们关于世界的图像,由新闻界提供的图像常常是不完整的和扭曲的。 1968年,麦库姆斯和肖以当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展开调查,以夏普希尔地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00个还未明确投票意向的选民以及影响这一地区的几个主要的媒介,探究媒介报道与选民议题的相关性。1972年他们根据这次研究成果发表了《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并且首次提出了“议程设置”这个概念。文章指出,媒介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信息,同样作为大事反映在选民的认知中,媒介给予的强调越多,选民的重视程度也越高,传媒的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赋予各种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大事及其重要性的感知。 二、议程设置的研究领域 自议程设置理论自问世以来,就成为一个被全世界的新闻传播学者关注的研究领域,得到许多项目的验证,并逐渐超出了它的原始领域——议题显著度从媒介议程到公众议程的转移,涵盖了五个理论研究领域:即: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效果的心理学、媒介议程的来源和议程设置效果的后果。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化媒体的崛起,碎片化的媒介环境和竞争性媒介议程,使得议程设置理论的提出者麦库姆斯都在质疑这个理论的效果是否会与几十年前基本相同还是会最终消失。 2014年,在美国阿拉巴马大学传播与信息科学学院举办的讲座上,三位理论提出者麦库姆斯、肖以及Weaver 认为议程设置理论的未来依然光明,并且确认将议程设置理论由原先的五大领域、两个层面扩展为七大领域和四个层面。 (一)议程设置的基本效果(议程设置的第一层) 从议题的显著性、政治人物和其他注意力客体方面研究媒介议程对公众议程的影响。从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开始,在关键公共问题和政治传播的其他方面上,新闻传播学者的很多研究都采用对比分析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分析发现,媒介关注越强烈,报道越多,公众关注得越多,讨论得越多,媒介焦点和公众焦点呈正相关。麦克姆斯和肖在研究中发现,在媒介和公众的议程中,媒介的优先议题也是公众的优先议题,报纸标题的大小,篇幅的长短,电视新闻的位置和时长,很容易成为受众挑选议题的线索。 (二)属性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的第二层) 属性议程设置关注议题特定属性及其影响公众舆论的过程,其焦点是在于属性显要性如何由媒介议程向公众议程转移。传统的议程设置效果研究没有超越认知范畴,关注人们想什么而忽视人们怎么想。属性议程设置研究可以超越认知范畴,涵盖认知、情感和行为等,关注人们怎么想,研究进入到关注人的态度层面。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

传播学之媒介形态的变化媒介是传播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所谓媒介即是信息,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愈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传播学大师马歇尔·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媒介作为信息传递、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在人类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没有语言和文字中介,人类传播就不能摆脱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没有机械印刷和电子传输等大量复制信息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就不能有近现代的大众传播,也不可能有今天的信息社会。媒介技术发展与社会的演化变革密切联合在一起,同时,它在社会发展中的意义又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 传播是通过一定的媒介、手段或工具来进行的。根据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将近三十年代区分为几个发展阶段:广播、电视、网络时代。它们可以统称为电子传播时代。如果说印刷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电子传播的媒介,可以分为有线和无线两种系统,有线系统起源于莫尔斯发明的有线电报和贝尔等人在19世纪70年代研制的电话系统,后来发展到有线广播、有线电视和今天的计算机通信和有线互联网。 电子传播是通过电子信号的传输实现的。20世纪中期以后,电子信号的传输开始了由模拟信号向数字信号的进军。在模拟方式下,电子信号是以与时间相对应的、连续的电压或电流的变化来表示的;而在数字的方式下,信号是以电压的有或无来表示的。前者在传输途中较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信息容易产生衰变;后者不但信息保真度高,而且能够通过数字压缩技术,使相同的同轴电缆、光缆或无线电波频道传输更多的信息。 数字技术首先在计算机通信领域得到应用,并快速地推动了互联网传播的发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版、广播电视开始向数字化进军。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化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不仅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 电子媒介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过去,无论是声音还是影像,其本身都不具备复制性和记录性,以至于考古学家无法找到它们的“化石”。电子媒介出现以后就不同了,随着摄影、录音和录像技术的进步,人类不但实现了声音和影像信息的大量复制和大量传播,而且实现了它们的历史保存。我们今天考察古代社会时,只能根据文字记录或考古发现进行想象和推测,而千百年后的人们考察研究我们这个时代时,则可以直接聆听和观察到我们音容笑貌。这两个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是人类社会的传承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靠更加可靠。一句话,他们使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文化传承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 由此可以看出,电子媒介在传播中的应用和数字语言的出现,使传播媒介形态的演化和扩展以惊人的速率在加速。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数字技术、全球宽带网络技术以及屏幕显示技术的逐步成熟,以后的传播媒介形态将会发生一系列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我们有理由期待,以后随着电子技术的普遍应用和

1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 新闻系王欢 1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 议程设置功能作为一种理论假说,具体出现在美国传播学家M.E. 麦库姆斯和 D.L. 肖1972 年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题目是《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这篇论文是他们在1968 年美国总统选举期间就传播媒介的选举报道对选民的影响随做的一项调查研 究的总结。其基本思想是:“在特定的一系列问题或论题中,哪些得到媒介更多注意的问题 或论题,在一段时间内将日益为人们所熟悉,它们的重要性也将日益为人们感知,而那些得到较少注意的问题或论题则相应地下降。”而且,“收到某议程影响的受众成员会按照该媒介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程度调整自己对问题重要性的看法。 麦库姆斯和肖发现,在选民对当前重要问题的判断与大众传媒反复报道和强调的问题之 和,存在着一种高度的对应关系。由此,他们提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设定社会公共事务“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 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 的机构,也就是说,传播媒介对外部世界的报道不是“镜子”式的反射,而是一种有目的的 取舍选择活动。传播媒介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传播目的和传播需求,从现实环境中筛选出一 部分内容进行加工整理,并赋予一定的结构秩序,然后以“报道事实”的方式提供给受众。 在现代社会里,传播媒介是大众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这种对环境的再构成不管是对现 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还是歪曲的反映,都会影响到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判断。 议程设置的一共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舆论诱导”,在国内新闻学界一般被称为“新闻导向”,二者本质完全相同,都是利于大众媒介议程设置功能来向大众有意识、有目的地宣传 特定的思想、观念等,从而使整个社会接受或反对某种现象或思想观点,说白了就是通过操 作传播工具操纵人们思想。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它从考察大众传播效果的角度入手,揭示了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强大影响,有力地驳斥了“子弹轮”、“有限轮”等大众传播效果观点,而且 还把大众传播背后的控制问题摆在了人们眼前,是人们认识到占据大众传播资源是多么重 要,将对这个社会统治、控制产生多么大的影响。最明显、最通俗的一个例子就是明星炒作。 为什么很多明星为了出现在在报纸、电视上而不停地炒作,甚至炒作一些恶俗新闻?因为他 们想通过大众媒介出现在受众面前,使受众关注他们,从而保持自己的曝光率和关注度,这是典型的利用议程设置功能的例子。 议程设置功能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翻开一张报纸,你只会看见主编想让你看见的东西,如果主编不想让你看见,就是火星人攻占了地球你也不知道。特别是在中国现如今的新 闻审查制度之下,更是如此。举个例子,很多时候,关于某个地方的负面新闻,本地的人往 往是最后才知道的。例如前一段时间发生在长春的强迁致死案,是先由外地的媒体报道之后, 长春人才知道。这是因为长春的“把关人”筛选掉了这一信息,我们只能看见他们允许我们 看见的。议程设置功能在新闻宣传上所起到的作用是在是非常强大的,同时,它也妨碍了新闻自由,剥夺了受众对新闻信息的知晓权,也阻碍了民主制度的发展。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也有不足之处。它过于夸大了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我们必须认识到,不能吧议程设置功能的效果绝对化,特别是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发展迅猛、媒介多样化的时代,大众传播媒介不止局限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传播已经在逐渐取代传统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难于控制、自由性强,把关人很难全面把关,及时阻截一切应该阻截的信息。比如很多“把关人”不想被大众知道的负面信息都是由微博上传出来的,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新媒介环境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分析 高宪春当下新旧媒介融合成为趋势,媒介环境发生变化,传统的传播模式正在被颠覆。“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随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的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1],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具有疾速、大容量、无地域限制以及即时交互式传播的特点,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本文主要分析探讨新媒介环境[2]下议程设置理论研究新进路的可能。 一、议程设置功能研究的困境 议程设置理论的形成来自于一个假设,它描述大众传播如何影响公众对社会与政治议题的关注,这个理论逐渐扩展,又融入了许多新的命题,如议题的“强制性接触”和“非强制性接触”( 朱克,1978 )、“具体议题”和“抽象议题”( 雅阁德和多齐尔,1990)、“铺垫作用”( Priming) ( 延加、皮特斯和金德及延加和西蒙,1993)、议程设置的“时滞问题” ( 温特和伊尔、麦库姆斯和斯通等) 以及“议程建构理论”( 兰和兰)、议程设置的第二层面研究或媒介框架现象 ( 盖奈姆,1997) 等等[3]。罗杰斯和迪灵把议程设置的流程主要分为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政策议程三个环节,研究重点是媒体议程如何对受众产生最理想化的效果 ( 如下图1 示[4]) 关于产生这些效果的偶发条件、塑造媒介议程的力量、媒介信息中具体因素的影响以及这个议程设置过程中的各种结果。这样,议程设置理论成为关于大众媒介及其效果的一张详细的图谱[5]。这一图谱中,无论是否赞同麦库姆斯和肖的研究结论,其前提假设是一致的,以媒体为中心,关注大众媒体在形成舆论方面的作用,体现的是媒体议程单向地影响公众议程。 ( 如下图2 示[6]) 原有的信息流动是有规则的,议程设置是一个可以预料的过程。

从体育赛事观传播媒介类型的变化.

从体育赛事观传播媒介类型的变化 摘要:从媒介变迁的角度看,人类的传播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前后相断的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从语言的产生到文字的发明这一漫长时期,从文字的发明到印刷的问世,书写的东西在口耳相传之下,又开辟出一条重要的传播渠道,使传播活动得意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书写传播正为突出这一点,从印刷问世到广播的兴起,印刷媒介日益显示一枝独秀的传播优势,另口头传播与手写传播相形见绌,所以用印刷传播概括这一阶段的特征。至于电子传播则指广播兴起以来的情形,因为这一阶段电子媒介异军突起,显示出越来越强的传播威力,成为后来居上,无与伦比的媒介劲旅。关键词:口头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从古希腊的马拉松赛跑到现在4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体育运动始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审美活动。今天,你坐在家里就可以与世界各地的体育迷同时欣赏奥运赛事,而第一届古代奥运会还是通过长跑使者才得以把比赛结果传至希腊各地。从古至今,体育信息的传播离不开媒介的鼎力宣传,而媒介的发展繁荣也脱不了体育活动的帮忙,一路上二者不离不弃,互利互惠。正如人类社会不断由原始走向文明,人类传播也是不断由简单趋于繁复,即手段日趋复杂、形态日趋丰富、功能日趋强大、影响日趋广泛、地位日趋重要等,其中媒介形态的变迁与进化更带有至关重要不容忽略的意义。一、第一次媒介形态大变化:口头媒介;非语言媒介;文字媒介有学者把人类有关体育活动最早的记载追溯至原始人类留下的岩画遗址。原始人类将他们的狩猎过程和歌舞游戏活动刻画在陡峭的山岩上,而当时的许多游戏都演变成了日后我们所熟知的竞技体育活动。史前的洞穴绘画等非语言的媒介形式已经为早期广播做下奠基,人类逐渐形成口语表达的逻辑能力和概念以及传播的技能。最终,口头语言给人类提供了一种将他们搜集到的知识、经验、信仰和文化传递给下一代的方式。文字的产生更是把人类带入了文明时代,也有了可以追寻的有关体育活动的文字记载。文字弥补了口语媒介在的失效性和短暂性,使信息和人类创造的文明在空间上传之广远和时间上传之久远。在古埃及和巴比伦地区,人们不仅将体育活动和游戏的内容记载在纸草上,而且刻画在各种精美的陶制器皿和金字塔石壁上。通过这些图画,后人可以知晓这些地区早期体育活动的发展情况。古奥运会共举办了293届,当时新闻发布官和长跑使者负责将奥运会赛况和比赛结果传递到古希腊各城邦,并以诗歌、散文、喜剧等体裁吟颂比赛的胜利者。在文字发明之后,人们在用它记录各种事项以免遗忘的同时,把一些重大的消息写下来,递送到遥远的地方便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后来,随着书法和阅读技艺的传播,便产生了一种以文字传递的载体,通称为手抄新闻或书写新闻,现知最早、最著名的手抄新闻就是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如古罗马时期,由执政官凯撒创办的《每日纪闻》中不时地刊登各种体育活动信息。手抄新闻与同时期存在的新闻信以新传播生态之萌芽的姿态,为西方书写传播历史画上了终结之际的终止音符。与此相反,新闻事业崛起在新文明渊源——大西洋地区。二、第二次媒介形态大变化:印刷媒介;无线电媒介;通讯社1450年,古登堡发明金属活字印刷法,是语言和文字之后第三块里程碑,标志着大众传播时代的来临,印刷技术在德国诞生后不到半个世纪,就几乎传遍西方世界,15世纪下半叶,印刷的新闻传单流行,16世纪后,印刷的小册子和新闻书出现,信息容量大增,逐渐趋于定期发行,17世纪,显现比较完整的形态,历史半个世纪的英国清教徒革命,直接刺激了报业的发展,报刊数量激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议程设置理论的观点 1)大众媒介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对议论的先后顺序,新闻媒介提供给公众的是他们的议程。 2)大众传媒对事物和意见的强调程度与受众的重视程度成正比,该理论强调:受众会因媒介提供议题而改变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对媒介认为重要的事件首先采取行动。 3)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对问题重要性的认识不是简单的吻合,这与其接触传媒的多少有关,常接触大众传媒的人的个人议程和大众媒介的议程具有更多的一致性。 4)不仅关注媒介强调哪些议题,而且关注这些议题是如何表达的,对受众的影响因素除了媒介所强调的议题外,还包括其他因素,这些影响包括对态度和行为的两种影响。 [编辑] 议程设置理论的评价 意义: 1)"议程设置"理论从考察大众传播在人们环境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入手,重新揭示了大众传媒的有力影响,为效果研究摆脱"有限论"的束缚起了重要的作用。 2)这个理论中所包含的传媒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的观点,重新提出了大众传播过程背后的控制问题。 3)"议程设置"理论对我们详细考察传媒的舆论导向过程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4)它为人们认识传播与社会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局限: 1)它只强调了传播媒介"设置"或形成社会议题的一面,而没有涉及反映社会议题的一面。 2)尽管"议程设置"功能是强大的,但是不能把它的效果绝对化。 [编辑]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特点

“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探讨的无疑是大众传播的效果和影响问题,那么,与历来的效果研究相比,它有什么特点? 第一,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态度和行动三个层面,这些层面同时也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效果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议程设置功能”假说的着眼点是这个过程的最初阶段,即认知层面上的效果。 第二,“议程设置功能”假说所考察的,不是某家媒介的某次报道活动产生的短期效果,而是作为整体的大众传播具有较长时间跨度的一系列报道活动所产生的中长期的、综合的、宏观的社会效果。 第三,“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暗示了这样一种媒介观,即传播媒介是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 [编辑] 议程设置理论的应用 1)建立共识,实现对话:通过议程设置,媒介可以使意见相左的团体就某些议题达成某种一致,从而实现不同团体的对话。 2)提高责任,引导舆论: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评判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关注与该事件相关的议题,故记者的责任心就很重要。 3)构造事件,吸引眼球:公关人员要想捕捉公众的注意力,就应该以恰当的方式来构造相应的媒介事件。 [编辑] 对议程设置功能理论的研究 “议程设置功能”是在李普曼的“拟态环境”以及拉斯韦尔关于大众传播的“环境监视功能”概念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提出的一个理论假说。这个假说提出后,引起了传播学界的广泛注目,许多学者纷纷对它进行探讨和验证。较有体系的研究有美国学者D.H.韦伯在1976年的调查,日本学者竹下俊郎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的调查等等。 1.“ 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趋于明确化。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角度来考察大众传播“议程设置功能”的作用机制。第一个角度称作“认知模式”,第二个角度是“显著性模式”,第三个角度是“优先顺序模式”,一般认为,大众传播主要是通过这三种机制来设置议程的。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为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程度排出“优先顺序”,这是一个影响和效果依次累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揭示的是长期效果)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

新闻事业的发展与媒介形态的演变 作者:谭英王悠悠缑博赵士文李庆风摘要本文引用文化生态平衡的概念,选取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两个研究对象,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农村评估的方法,考量电视文化传播对农村地区文化生态的干预状况及影响,并将对农电视文化传播的导向、节目的定位和议程设置等做一些探讨。关键词农村文化生态电视文化传播干预议程设置本文引入文化生态,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电视文化传播对乡村文化生态的干预现象进行实证研究,考量电视文化传播与农村文化之间的关系及其干预状况,从维护农村社会文化生态的平衡、克服农村文化生态危机、发挥农村文化生态的作用的角度出发,探讨我国对农电视节目的定位及议程设置,为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一、研究对象概况与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概况2006年,根据研究需要选取了两个样本村:山西省高平市南朱庄村和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三间房村。南朱庄村共有1741口人,449户,其中多为4口家庭。全村总面积2067亩,其中耕地面积1800亩,人均只有一亩多土地,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收入,正在城镇化进程中。由于地少人多,该村大部分家庭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家庭总收入:5000-10000的占68.18%,10000-20000的占27.27%,20000以上的占4.55%。三间房村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东北,距离武川县城20公里。村里很多人的祖辈都是清朝末年从山西逃荒过来的。全村一共300多口人,50多户人家。全村耕地面积3000多亩,是一个人均十余亩地,以种植和养殖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农业村庄。该村绝大部分家庭年毛收入在5000—20000元之间,其中又以5000-10000元为多数。 2 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取定性与对比研究方法,即通过对被调查地区的受众调查、个案访谈及PRA参与式农村评估,分析该地区受众收视习惯、文化传统习惯、道德观、价值观和文化生态状况。根据知情人介绍的农户贫富状况选择不同类型户数,按比例随机抽样,样本量一般控制在15-20户,并从低收入型农户中抽出5-10户、中等收入型农户10-15、相对官格刑农户5-10户,将:种类型的农户组织到一起进行小组主题座谈和交流,对信息传播环境、信息传播渠道、日常信息行为习惯、一日活动情况、村民受电视影响引发的观念改变等进行评估,然后根据参与式评估工具打分排序法得出结果。二、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干预本文从涉及农村文化生态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调研和分析,即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与民族传统、科技教育程度、人的主体需要与观念等。 1 电视文化传播对两村庄农村文化生态的积极影响(1)新闻资讯类节目帮助村民了解国内外信息、提供感性的政治认识调查中了解到,两村大多数村民均认为电视满足了他们了解国内外大事的需求,利用新闻资讯类节目了解外界的变化已经成为村民最常用和最依赖的方式。(2)新闻及信息类节目对两村经济发展有一定影响调查显示,近半数以上的村民认为,电视并不是村民了解市场信息主要渠道。这并不意味着信息类节目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就没有影响。事实上,对村里的家庭经济收入人群细分之后会发现:在富裕人群、中等人群、贫困人群这三个群体中,富裕人群对电视上的市场信息、新产品信息、新技术信息关注程度最高,中等人群、贫困人群的关注度递减。 村民把握市场行情途径,除了从电视中得到,就是从村里其他人那里得到,或

浅论在当前媒介环境下主持人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设想

浅论在当前媒介环境下主持人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设 想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浅论在当前媒介环境下主持人评价体系的建构与设想 来源: [ 09-08-03 11:04:00 ] 作者:郭琳【关键词】主持人评价;阶段评价;平衡积分卡 【论文摘要】主持人作为媒介形象的代表在媒介竞争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文章针对当前主持人评价体系的现状,依据管理的新理念,提出了分阶段评价和引入“平衡积分卡”对主持评价体系进行重新构建的设想。 主持人是广播电视媒体创作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播电视机构各类人力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广播电视传媒的形象代表和品牌代表。在广播电视媒体中,主持人占从业者的比例虽然不是很大,但其所发挥的作用却是其他工种无法比拟的。在当前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构建的主持人评价体系,充分发挥主持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树立媒体品牌形象,提高综合实力,有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构建主持人评价体系,从宏观上说囊括了对主持人的选拔、培养、经营、维护等主持人管理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是对主持人的工作进行科学评价,调动起主持人的积极性,并使主持人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不断保值、增值,使之能持续为媒介创造价值,进而形成良好的宣传效果。 一、当前主持人评价体系的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媒体的竞争已经日趋激烈,面对数百个电视频道、上千档电视节目,受众的选择有了无数种可能。如何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已经不再取决于电视设备的先进与否,也不在于是中央台还是地方台的级别或规模,

热门话题中的议程设置

“热门话题”与“议程设置功能” 一、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并不起眼的新闻事件经由网络讨论后便开始 引起其他媒体的重视,例如“三亚宰客门”、2012年两会开展时热门提案、 3.15打假等。很显然,这得益于微博、贴吧、社区等网络虚拟空间背后的推动作用。 新浪、网易、腾讯、搜狐等等的微博主页都设有类似“热点话题”的公告栏,用来提供最新被广泛关注的事件,这无疑为网民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并参 与讨论、表达看法的渠道。强大的交互性、便捷性和聚集性使网友的参与度远 远超过贴吧、论坛等,其更凸显了传播学中的议程设置功能。 每次突发事件设置新的主题,网络媒体都以一种强硬的方式设置议程,引 导大家在此时讨论这个话题[1]。本文将从“热门话题”出发,探讨议程设置机构如何实现议程设置功能正面效应。 二、“热门话题”与“议程设置功能” “议程设置功能”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家M.E.麦克卢汉和D.L.肖发表的一篇名为《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的论文中。该文提出,大众传媒作为“大事”加以报道的问题,同样也作为“大事”反映在公众的意识当中;传媒给予的强调越多,公众对该问题的重视程度也就越高[2]。 “议程设置”意味着传播媒介作为从事“环境再构成作业”的机构,不仅 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重要的影响源。在微博传播中,微博快速发言的自由以 及“评论”、“转载”功能让每一个微博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评论者、再传者。 话语权的自主性让微博用户也享有传统媒体的属性功能,以新浪微博为例,“粉丝群”决定了受众范围,“关注”决定了消息源,微博甚至能够轻易地与 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其他应用形式共建社会的话语焦点。 据统计,新浪微博的注册用户已经超过3亿,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话语平台,微博的发展使传统的媒介传播机制发生着改变。而在微博中,虽然用户个 人也能自己设置话题,然而能在“热点话题”中出现的原因有两个: 其一、管理微博的后台工作人员。 其二、网友对此话题的关注度。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研究 【摘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信息传播格局,传统主流媒体议程设置的主体地位不仅受到来自网络媒体的威胁,也受到公众自我设置议程的压力。本文以此为背景,以议程设置理论为支撑,致力于探讨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公众的“日常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索新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过程,为研究传统媒体如何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提高舆论引导的能力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选取2012年12月3日到2012年12月9日《新闻直播间》的1843条报道、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287篇新闻和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的350个热门搜索关键词,将这些作为传统媒体议程、网络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的代表,从数量、来源、题材、属性四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三者在数量、来源、题材、属性方面分别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具体来说,《新闻直播间》关注的议题范围涉及国内外各个方面,对议题的表现主要采用官方视角,凸显理性,重在宣传,偏重军事、社会题材的报道;新浪新闻中心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的关注较多,注重微观细节,新闻聚合能力强,秉持多元视角,能够将来自社会各界,包括普通群众的观点进行均衡的展现,偏重社会、政治题材;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偏重于国内热点,具有鲜明的娱乐化、生活化倾向,草根特性鲜明,更加关注社会、娱乐题材。在此基础上,论文继而深入分析三者议题之间的相关性,探索议程设置在三者之间的流向。发现三者的议程有很大差异,百度实时热点

排行榜的议题独立于《新闻直播间》和新浪新闻中心首页,与《新闻直播间》相比,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议题与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的议题有一定的相关性和互动性,但是新浪新闻中心首页的议题基本上都来自于传统主流媒体,相当于将传统媒体的议程重新整合,进行了二次设置。因此,传统媒体的内容通过网络媒体更为广泛地流向并影响了受众。新的媒介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应该主动适应环境,继续发挥自己的内容优势,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打造网络新闻平台,同时进一步贴近群众,及时回应公众需求,以促进舆论引导工作的进行。【关键词】:新媒体议程设置媒体议程公众议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212 【目录】:中文摘要8-9ABSTRACT9-11引言11-18第一章研究设计18-221.1研究对象和目的181.2研究方法18-221.2.1研究假设191.2.2抽样19-201.2.3分析类目20-22第二章媒体议程与公众议程的对比研究22-412.1《新闻直播间》、新浪新闻、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议题数量分析222.2《新闻直播间》、新浪新闻、百度实时热点排行榜议题来源、题材及属性对比22-332.2.1议题来源差异及原因分析22-232.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