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口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学院

道路立交工程课程设计

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班级交工1101班

姓名学号

成绩指导老师马昌喜

2014年 5 月25 日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交通工程系课程名称:道路立交工程指导教师(签名):马昌喜专业班级:交通工程1101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目录引言

第一部分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一﹑交叉口的设计背景

二﹑交叉口的存在的问题

三﹑常见的解决办法

四﹑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五﹑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六﹑平面交叉口改善实例

第二部分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七﹑立交概述

7.1立交的概念

7.2 立交的基本组成

7.3立交的特征

7.4立交的类型

7.5常用立交的特点

7.6 立交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7.7桥跨布置

7.8匝道

7.9立交的设计时速

八﹑兰州市盘旋路立交设计

8.1基础资料

8.2立交设计

8.3该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九﹑参考文献

十﹑附录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引言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都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和转换方向。由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干扰,会使行车速度降低,阻滞交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正确设计交叉口,合理组织交通,对提高交叉口的车速和通行能力,减少延误和交通事故,避免交通阻滞,保障行车通畅,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一﹑交叉口的设计背景

二﹑交叉口的存在的问题

1. 交叉口设置位置不合理

平交路口位置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平交路口的交通安全性。平面交叉口位置最好设置在直线上,当设置在曲线段上时,曲线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曲线半径。进出交叉口的纵坡和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变化量不宜过大。

平面交叉口间距小、数量多,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平交路口必须与临近的平交路口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使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进入下一个平交路口,同时可以减少车辆之间的速度之差,使交通流能平稳顺利地到达下一个平交路口。

2.平面交叉形式不合理

两条道路相交时,其交角应该大于45度,过小的交角使停车线之间的距离增长,交叉口面积增大,车辆往往以较高速度通过,而且司机也不容易判断被交道路的交通状况,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3.交叉口面积过大,缺少必要的渠化

交叉口面积过大,导致车辆行车轨迹混乱,冲突增多,司机与行人注意力分散,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也使停车线之间的距离过长,信号周期内交叉口清场时间过长,使行人过街困难。车辆通过交叉口时速度越快,追尾及左转车与直行车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增大,也容易引发左右转车与横过人行道的步行者之间的事故。

4.视距问题

良好的视距不仅使司机能够正确地判断各方向道路上的行车状况,从而采取正确的驾驶行为。并能为司机提供足够的操作驾车时间。在平交口视距内如果存在障碍物,会

造成一定的盲区,司机驾车时缺乏安全感,并且很容易与被交道路上的车辆发生冲突。致使驾驶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来不及反应采取有效的应急措施而造成交通事故。这种类型的交叉口在支路与主线相交时特别容易出现。

5.行人过街安全保障不够

很多地方的交叉口普遍缺少行人过街等待区域,道路较宽时,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过街就会比较困难。另外,即使在绿灯期间通过,行人仍可能同右转车辆发生冲突,这种现象经常出现,行人过街缺少安全感。

三﹑常见的解决办法

表3-1常见的交通问题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四﹑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1.形式:十字交叉、X形交叉、丁字形(T形)交叉、Y形交叉、多路交叉、环形交叉。

2.转角半径:根据道路性质、横断面形式、车型、车速来确定。

3.人行横道:人行横道的设置要考虑尽可能缩小交叉口面积,减少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时间,提高交叉口通过效率,将人行横道设在转角曲线起点以内;要尽量与车行道垂直设置,缩短行人横过车行道的时间;尽量靠近交叉口,缩小交叉区域,减少车辆通过

交叉口的时间。人行横道宽度决定于单位时间内过路行人的数量及行人过路信号放行时间,通常选用的经验宽度为4~10m,规范规定最小宽度为4m。规范规定:机动车车道数4条或人行横道长度大于30m时,则应在道路中央设置安全岛(最小宽度为1m)。当行车密度很大或车速很高,过街行人很多时,可考虑设立体人行过街设施——人行地道或天桥。

4.停止线:停止线在人行横道线外侧面1~2m处,以保证行人通过时的安全性。

5.交叉口拓宽:建议高峰小时一个信号周期进入交叉口左转车辆大于3~4辆时,增辟左转车辆的专用车道。进入交叉口的右转车辆多于4辆时,需增设右转车辆的专用车道。增设车道的宽度,可比路段车道宽度缩窄0.25~0.5m,应不小于3.0m;进口段长度一般为50~75m。

6.设计速度:交叉口的交通岛、附加车道和转角曲线等各部分几何尺寸均取决于设计速度。交叉口的设计速度与路段设计速度密切相关,两者速差过大时会因减速过大而影响行车安全,但速差小而路段车速高时仍然不利于行车安全,对环形交叉又有用地过大和左转绕行等缺点;

7.设计车辆:平面交叉口设计采用小客车、载重汽车、鞍式列车(或铰接车)作为设计车辆,平面交叉转弯曲线的线形和路幅宽度应以设计车辆转弯时的行迹作为设计控制。各级公路的交叉口应以16m总长的鞍式列车作为设计车辆。

8.规划交通量:在平面交叉设计中,多数情况下采用相交道路设计小时交通量作为交叉口规划交通量,并根据实测的转弯车辆比率决定各路口的左转、右转和直行交通量。

9.通行能力:平面交叉口设计,必须使其设计服务水平下的通行能力满足交叉口规划交通量的要求,而且不同的交通管制方式,交叉口的通行能力不同,计算方法也不同。

五﹑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一)设置专用车道

组织不同行驶方向的车辆在各自的车道上分道行驶,互不干扰。根据行车道宽度和左、直、右行车辆的交通量大小可作出多种组合的车道划分。

(二)左转车辆的交通组织

1.设置专用左转车道

在行车道宽度内紧靠中线划出一条车道供左转车辆专用,以免阻碍直行交通;若原有行车道宽度不够时,可向中线左侧适当扩宽设置专用左转车道。设置专用左转车道后左转车辆须在左转车道上等待开放或寻机通过,而不影响直行交通。

2.实行交通管制

通过信号灯控制或交通警手势指挥,在规定时间内不准左转或允许左转。

3.变左转为右

(1)环形交通:利用环道组织逆时针单向交通,变左转为右转,使冲突车流变为分流与合流。

(2)街坊绕行:使左转车辆环绕邻近街坊道路右转行驶实现左转。

(3)远引绕行:利用中间带开口绕行左转。

(三)组织渠化交通

1.渠化交通

在行车道上划线,或用绿带和交通岛来分隔车流,使各种不同类型和不同速度的车辆,沿规定的方向互不干扰地行驶,这种交通组织称为渠化交通。

2.渠化交通的作用

(1)利用分车线或分隔带、交通岛等,把不同方向和速度的车辆划分车道行驶,使行人和司机很容易看清互相行驶的方向,避免车辆相互侵占车道和干扰行车路线,因而可减少车辆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加行车安全。

(2)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辆行驶方向,使斜交对冲的车流为直角交叉或锐角交叉。

(3)利用交通岛的布置,限制车道宽度,控制车速,防止超车。

(4)可利用渠化交通设置的交通岛或分隔带,设置各种交通标志,并可作为行人过街时避让车辆的安全岛。

(四)交叉口的平面设计

1.交叉口的车道数

交叉口各相交道路的车道数应根据交通控制方法、交通量、车道的通行能力及交叉处的用地条件等决定。从渠化交通考虑,交叉口最好按车种和方向分别设置专用车道,以使左、直、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能在各自的专用车道上排列等候或行驶,避免互相干扰,提高通行能力。但在交通量较小的道路上设置过多的车道是不经济的,可考虑车辆混合行驶。

2.交叉口的拓宽设计

当相交道路的交通量大、转弯车辆多而车速又高时,若交叉口进口道仍然采用与路段上相同的车道数,会导致转弯车辆和直行车辆受阻,分流与合流困难,且易发生交通事故,此时可向进口道的一侧或两侧拓宽车道,以改善交叉口的通行条件,提高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拓宽的车道数主要取决于进口道各向交通量、交通组织方式和车道的通行

能力等。

3.交叉口的视距

(1)视距三角形

由相交道路上的停车视距所构成的三角形称为视距三角形。在其范围内不能有任何阻挡驾驶员视线的障碍物,视距三角形应以最不利情况绘制。

(2)识别距离

为了保证车辆安全顺利通过交叉口,应使驾驶员在交叉口之前的一定距离能识别交叉口的存在及交通信号和交通标志等,这一距离成为识别距离。识别距离随交通管制条件不同而异。

①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对无信号控制的交叉口,通常都是低等级、交通量小及车速不高的次要交叉口,识别距离应满足安全要求,可采用各相交道路的停车视距。

②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对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在车辆正常行驶条件下,识别距离为使驾驶员能看清交通信号和显示内容,能有足够的时间制动减速直至停车的距离,但这种制动停车并非急刹车。因此,有信号控制的交叉口的识别距离为:SS=t+av

式中 SS--交叉口的识别距离(m)

V--路段计算行车速度(km/h)

a--减速度(m/s2 ),取a=2 m/s2 。

t--识别时间(s)。识别时间t包括驾驶员的反应时间和制动生效时间。在公路上识别时间可取10s;在城市道路上,因交叉口较多,驾驶员对其存在已有思想准备,识别时间可取6s。

③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对停车标志控制的交叉口,一般为主要道路与次要道路交叉,主次关系明确,而且对标志的识别要比对信号容易,因此,可采用上式及识别时间为2s计算。

六﹑平面交叉口改善实例

第二部分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

七﹑立交概述

7.1立交的概念

立体交叉口是道路不在同一个平面上相交形成的立体交叉。它将互相冲突的车流分别安排在不同高程的道路上,既保证了交通的通畅,也保障了交通安全。立体交叉主要由立交桥、引道和坡道 3部分组成。立交桥是跨越道路的跨路桥或下穿道路的地道桥。

引道是道路与立交桥相接的桥头路。坡道是道路与立交桥下路面连接的路段。互通式立体交叉还有连接上、下两条相交道路的匝道。

7.2 立交的基本组成

1.跨线构造物:它是立交实现车流空间分离的主体构造物,包括设于地面以上的跨线桥(上跨式) 以及设于地面以下的地道(下穿式)。

2.正线:它是组成立交的主体。指相交道路的直行车行道。主要包括连接跨线构造物两端到地坪标高的引道和交叉范围内引道以外的直行路段。

3.匝道:它是立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道,有时包括匝道与正线以及匝道与匝道之间的的跨线桥(或地道)。

4.出口与入口:由正线驶出进入匝道的道口为出口,由匝道驶入正线的道口为入口

5.变速车道:为适应车辆变速行驶的需要,而在正线右侧的出入口附近设臵的附加车道称为变速车道。出口端为减速车道,入口端为加速车道。

立体交叉的范围:一般是指各相交道路出入口变速车道渐变段顶点以内包含的正线和匝道的全部区域。

7.3立交的特征

1.城市立交一般不收费,选择形式多样。

2.城市立交一般要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立交形式多样;

3.城市立交间距小,相互影响大;

4.城市立交用地紧,一般采用非标准立交;

5.城市立交受地上地下的各种建筑物和管线的影响大;

6.城市立交比公路立交更多的注重美观问题;

7.城市立交须考虑施工时在狭窄的场地条件下,便于维持原有的交通和进行快速施工;

8.城市立交比公路立交的排水系统更为复杂.

7.4立交的类型

7.5常用立交的特点

1环形立交的特点是三支,四支或多支立交,其占地面积少,行车方便,不易迷失方向,但是其结构较多,造价较高,环形立交对五支或五支以上的立交最为适宜。

2定向立交的特点是左转砸到直接从主线或者交叉线左侧出入,这与其他类型立交从右转入截然不同,左转匝道转向角较小(左右),曲线半径较大容许车速较高,车辆行程短而且快捷,各向匝道独立设置,无冲突点,无交织段,交通条件优越,安全度高;立交线形紧凑,造型优美,可以向空间竖向发展占地,拆迁相对较少。

3苜蓿叶形立交是高等级公路与高等级公路之间的交叉形式,一般适用于左转弯车辆比较少的情况,在城市外围环线上采用比较合适。这种形式虽然只设一个跨线构造物,但在相邻的两个环形匝道之间存在交织区段,实用效果并不好,因而通常需要设置集散车道,或采用苜蓿叶的其他演变形式。

5.喇叭形立交用在T形或Y形交叉口,分为简单喇叭形立交和收费式喇叭形立交两种形式。其特点为结构简单,行车方便安全。但占地面积较大。

6.菱形立交是由四条匝道呈菱形状连接在相交道路上的立交。其特点为结构简单,占地面积少,造价低,适用于主次道路相交,次路上交通量不大的交叉口。

7.组合式立交,在立交中对左转车流采取不同的转向原则的立交称为组合式立交。组合式立交允许左转车流选择不同形式的匝道。其用地紧凑,造型别致,但是结构物多,

造价较高。

7.6 立交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1.在立交设计中,要注意交通量的分散

例如,在高速公路中,立交的设计间距过大,将会减少交通量,难以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的潜在功能,从而降低经济效益。反之,在市内,如立交的设计间距过密,将会降低行车的速度与通行能力,增加交通事故。可能还会增加建设投资。

2.交织段的长度

交织段,就是后一个立交匝道上车辆驶入主干线的合流点到前一个立交主干线车辆驶出至匝道的分流点的距离。若交织段长度不够,则可能引发交通事故,致使车行不畅。一般情况下,交织段的长度视交通量的不同,最少为150~200m。

3.交通标示牌的设置

在立交上行驶,车速一般较快,为了保证司机能在一定距离内预先看到干线上的一系列标示牌,标示牌应与路口保持一定距离。在城市中,这个距离大概为500m。

4.立交路口与相邻平交路口的间距。

立交路口与平交路口的间距要大于平交路口高峰小时红灯期间最大的车辆排队长度以及由此引起的行车减速。这样可以不影响立交正常车速的长度,否则极易引起立交上交通堵塞,以致瘫痪。

5.形状的选择

在选择立交的形状时,既要考虑各种立交的特点,也要考虑到道路,交通,环境和自然条件。这样可以更好的发挥立交的经济潜能,也能更好的疏导交通。

6.行人的干扰

在我国的城市,由于人流汇集以及人口流动频繁,在设计立交的时候应当注意消除人流与车流的互相干扰。应当为行人设计人形立体交通系统。

7.噪音的控制

在城市中,立交往往高出地面,且离民居较近,在这种情况下,立交设计时应考虑隔音板等隔音物品。

8.道路等级

在不同的地方,立交的选择和设计各有不同。在高速公路,由于要求快速通过,所以应采用功能比较齐全的互通式立交;而在旧城区,立交的主要作用是为了缓解或消除交叉口的冲突,提高通行能力。故设计立交时应考虑不同的道路等级,而不是一味的追求高等级的立交和高速的运转。

9.流量

在建造立交时,应考虑到流量的问题。只有当主路口的流量超过4000~6000辆\小时且为四车道以上的时候,才有必要去建造立交。

10.与城市环境的融合

在建造立交的同时,应考虑到与城市环境的相处,如在古城区,建造一座跨线式的立交将会破坏整个城区的氛围。

11.设计时注意比较

在设计时,应提出不同的方案,经过多次比较后选择经济效益最好,又能达到要求的方案。

7.7桥跨布置

1.桥跨的立面布置

在满足所跨道路的净空要求的前提下,立交桥一般选中等跨径为宜。快主线的桥梁跨径一般为20~30m,最大不超过45m;跨匝道的跨径为8~20m。为求得立交桥的结构外形美观,应使桥梁结构各部尺寸的比例协调。通常认为梁高与跨径之比一般以⁄20~1⁄30为宜;跨径与净高的比例以2:1~5:1为宜;梁高与桥下净高比以1:6~1:4为宜。对于多跨桥梁结构,主跨与边跨跨径比:三孔5:3~5:4,五孔1:0.9:0.65为宜。为了使桥下有较好的透空度,桥头填土高度一般不大于2.5~3m,否则宜以桥代路。

7.8匝道

在立交中,匝道是连接立体交叉上,下路线的交换道。且各种形式立交的特性取决于匝道结合的种类及其构成,所以匝道是立交上非常重要的部分。

匝道分为四种类型,分别为:右转弯匝道,环形匝道,定向式匝道和迂回式匝道。

一条匝道与相交路面共有三种基本连接型式分别为直接连接,半直接连接和环连接。

在设计匝道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匝道的行驶方式。一般来说,匝道应设计称为单向行驶。

2.匝道的曲线超高。在我国立交匝道的计算行车速度较低,因此规定单向匝道超高横坡为2%~6%。

3.匝道的设计时速。在设计匝道车速的时候应考虑到相交道路的等级,转弯流量的大小以及用地限制等因素。由于车辆在进入匝道时时速会降低,所以匝道设计时速一般为所连接公路的设计时速的50%~70%。

3.匝道的出口布置。在匝道的出口应设置较小的合流角,以保证行车的安全,避免

合流车辆与干道车辆的影响。

7.9立交的设计时速

八﹑兰州市盘旋路立交设计

8.1基础资料

兰州市盘旋路位于天水路和东岗路的交叉处,其中天水路为南北走向的双向八车道的城市主干路,中间设有分隔带,设计车速80km/h,交通量较大,是兰州是主要的交通走廊之一。东岗路为东西走向的双向六车道的城市主干道,设有中央分隔带,设计车速为80km/m,交通量与天水路相当。此交叉口属于特级交叉口,现状如下图所示:

8.2立交设计

8.2.1现状分析

在此处设置立交,可用土地非常有限,其中第一象限为中国地震局兰州地震研究所,第二象限是兰州饭店,第三象限是兰州飞天大酒店,第四象限用地基本可以满足。因此考虑将立交主要匝道设置在第一象限和第四象限。

8.2.2流线图

图8-1 立交流线图8.2.3外形图

图8-2 立交外形图8.3该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一)优点

(二)缺点

九﹑参考文献

[1] 沈建武,吴瑞麟.城市道路与交通.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2] 吴国雄,李方.互通式立体交叉设计范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 徐岳,胡大琳.道路立交的规划与设计.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4

[4] 刘旭吾.互通式立交线形设计与施工.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7

[5] 杨少伟.道路立体交叉规划与设计.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6] 高速公路丛书编委会.高速公路立交工程.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7] 罗霞.高速公路立体交叉规划与设计. 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

十﹑附录

交通工程课程设计(交叉口改善设计)

交 通 工 程 课 程 设 计 班级:交通工程06—2班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交叉口改善设计 目录 目录 (2) 第Ⅰ部分交通调查分报告 (3) 第Ⅱ部分数据分析分报告 (8) 2.1 调查数据汇总与分析 (8) 2.2 交叉口现状问题剖析 (15) 第Ⅲ部分交叉口改善设计分报告 (17) 3.1 交通控制方案优化设计 (17) 3.1.1 交叉口机动车信号灯优化 (17) 3.1.2 行人信号灯优化 (17) 3.1.3 交通管理与执法的优化方案 (17) 3.2交叉口交通组织与渠化的优化设计 (18) 3.2.1 交叉口车道流向设置的优化 (18) 3.2.2 交叉口渠化 (18) 3.2.3交通标志、信息板优化设计 (19) 3.3交叉口安全保障设计 (19) 3.3.1 行人安全设施 (19) 3.2.2 非机动车安全设施 (19)

第Ⅰ部分交通调查分报告 一、交叉口概况 果园路与解放路的交叉口是一个十字路口,东西方向流量比较大,北进口较窄偏西,由于交通量非常少,道路为机非混行,其实主要是非机动车与行人出入,机动车流量基本上为零。没有信号灯控制,功能相当于一个丁字路口, 相对来说解放路上的车流量比较的大,信号灯控制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信号配置大致合理,车辆行驶有序,比较稳定,基本上严重的阻塞与排队现象,总的来说此路口的通行还是比较顺畅的。 存在问题:1、红绿灯的箭头与时间显示不完全同步,会误导司机违章行驶。路口是个人流、车流比较集中的地方,车辆在路口的违章不仅对行人安全形成一定的隐患,也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2、人行道绿灯时间过短,尤其是东西进口处人行道,需要跑过去,对于老残行人,很难过去。 3、横冲直撞的情况依然突出。不少行人或骑自行车者,横穿马路乱闯红灯,随意与机动车抢道,加剧了交通的混乱情况和拥挤状况。 4、交叉北进口紧邻着一居民区,行人比较多,该处未设置相关安全标志,存在安全隐患。 二、交叉口现状平面图与信号配时图、相交道路横断面图 1、交叉口现状平面图 2、信号配时图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交叉口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指导书 ——交叉口交通设计方向 Course design of intersection 一、课程设计的目的和要求 主要目的在于结合我国道路及交叉口的现状,学会交通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方法。初步掌握简单交叉口平面设计、交叉口拓宽设计的方法和理论。 课程设计要求: 1、了解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及运用等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包括交叉口规划的一般内容、交叉口处道路的几何构造和与道路构造有密切关系的交通管理和控制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实例的道路交叉口的设计,掌握交叉口设计的内容、步骤和基本方法,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初步具有进行道路交叉口设计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的步骤与方法 1、交叉口现状分析。 根据所给定的调研资料,对交叉口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1)设计小时交通量 (2)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宽度 (3)进口道车道的数量 (4)平面交叉口计算行车速度 (5)交叉口的视距 (6)交叉口转角的缘石半径 交叉口现状交通流量分析、交通组成分析(大、小型车辆、非机动车等)、交通情况是否与设计相协调、交通管理和控制情况等,包括交通信号灯设置是否合理、交叉口的平面尺寸是否满足交通量要求、根据周围地形地物,该交叉口是否可以进行改造、可以采取何种改造方法等。在分析中发现该交叉口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2、根据交叉口现状分析资料,进行交叉口交通改善设计。 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 1)道路交通现状 A)道路及附属设施的状况(道路平面图) 进出口道路宽度及各车道、分隔栏等的几何尺寸; 交叉口人行横道的位置、宽度; 路面状况、道路坡度。 B)交通状况 停车线位置; 车道数、车道功能划分; 交通流受阻或排队,上下游交叉口排队行车情况;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

目录 一、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3) (一)交叉口基本资料 (3) (二)道路几何条件调查 (3) (三)交叉口信号配时调查 (7) (四)交叉口交通量情况 (8) (五)车速调查 (18) (六)延误调查 (22) (七)人行天桥调查 (28) (八)公交调查 (28) 二、交叉口存在的问题 (35) 三、优化设计目标和方案 (37) 参考文献 (41)

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口改善设计 一、交叉口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交叉口基本资料 焦作市解放路与民主路交叉口为规则的平面十字交叉口。位于焦作市市中心,人员车辆多,交通情况比较复杂。南北向是民主路,为次干路,一块板形式;东西向是解放路,为主干路,一块板形式。南北向进出口均为三车道,其中进口道两道,出口道为单道,设有机非分隔栏,非机动车道德宽度较窄。东西向进出口均为五车道,其中进口道三道,出口道双道,亦设有机非分隔栏,非机动车道较宽。该路口车流量分布不均匀,其中该路口南面,西面,东面的车流量较大,北面的的车流量小;其次该路口小汽车、电动车流量大,通过的公交线路多,易在节假日及平日高峰期出现堵塞现象。其东北角为焦作市百货大楼、焦煤中央医院,西北角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及若干家手机专卖店,西南角是三维商业广场,东南角是河南理工大学老校区。该路口人流量较大,设有人行天桥,将行人与机动车、非机动车从空间上隔离。该路口道路均为沥青路面,舒适平坦,无裂缝塌陷等状况。 (二)道路几何条件调查 交叉口几何条件调查表表1.1 道路路段几何条件表表1.2

交叉口平面示意图图1.1

东进口横断面图 图1.2 西进口横断面图 图1.3 图1.4

环形交叉口设计

环形交叉口信号配时设计 院校:西藏大学工学院 班级:09交通运输 组员:宋国辉、格桑、格桑平措、仓珍、巴桑仓木诀指导老师:杨卫华

目录 概述 (3) 1、现状交通调查 (3) 1.1 交叉口现状概况 (3) 1.2交通流量调查 (4) 1.3 交叉口几何尺寸调查 (9) 2、信号配时分析 (9) 2.1对实地观测的交通量分析 (9) 2.2理论依据 (10) 2.3具体算法步骤 (10) 2.4必要性分析结果 (10) 3、配时设计过程 (10) 3.1信号配时设计流程 (10) 3.2信号配时方案原理 (12) 3.3饱和流量校正计算和信号配时计算 (12) 4、延误分析及服务水平估算 (12) 4.1延误估算方法 (12) 4.2 交叉口服务水平 (13) 5、小结 (14) 5.1 误差分析 (14) 5.2 心得体会 (14) 参考文献 (14) 附表 (14)

概述 平面交叉口在城市道路中按相交道路连接的形式可分为:十字交叉口、X 形交叉口、丁字(T 形)交叉口、Y 形交叉口、多路交叉口、环形交叉口等。 平面环形交叉口是在交叉口中央设置一个中心岛,用环岛组织渠化交通的一种重要形式,进入环形交叉口的不同车辆环绕中心岛做逆时针单向行驶,连续不断地通过交叉口,避免了在交叉口产生周期性的阻塞,并且消灭了交叉口上的冲突点,仅存在车辆进出路口的交织点,因而提高了行车安全性和交叉口通行的连续性。此外,环形交叉口由于中心岛及环道边可以进行绿化和装饰,还有美化环境的作用。 1、现状交通调查 1.1 交叉口现状概况 道路交叉口(road intersection)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相交处。车辆、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为交通的咽喉。因此,正确设计道路交叉口,合理组织、管理交叉口交通,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 此次交叉口信号灯控制配时的调查地点是江苏东路和藏大西路交叉口。该交叉口地处市区东部,属于平面环形交叉口。江苏东路方向路段为双向六车道;西藏大学西路方向为双向四车道。周围分布饭店、居民住宅区、购物广场、加油站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口,并且东西方向是主干道。根据实地观察测量和分析讨论,本组对整个交叉口形状、车道划分进行了绘制,如下图所示。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优化设计交通设计

城市道路交叉路口优化设计交通设计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 -------焦作市民主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优化 -------焦作市民主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优化 (1) 一、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3) 1、交叉口概况 (3) 2、道路几何条件调查 (3) 三、交通条件调查 (6) 1、平峰机动车交通量调查 (6) 2、高峰机动车交通量调查 (10) 二、问题分析与对策 (14)

1、现状评价 (14) 2. 交通问题与对策 (21) 三.交叉口概略设计 (25) 1. 东、西、北进口道的拓宽 (25) 2东进口出口道的拓宽 (26) 4. 路段上的展宽和渐变段长度优化设 计 (26) 5. 完善交叉口处标线 (27) 四.交叉口详细设计 (27) 1. 东、西、北进口拓宽及渐变宽段的 详细设计 (27) 2. 东进口进口道拓宽的问题 (29) 3. 公交线路及公交停靠站的优化 (29) 4.交叉口标线的完善 (30) 五,优化方案评价 (30) 1. 现状和改善方案的效果 (30) 2成本和效益的分析 (31) 六. 总结 (31)

一、基础资料收集与整理 1、交叉口概况 民主路与解放路交叉口为十字形交叉路口,这两条道路都是焦作市的市主 干道。民主路为南北走向,解放路为东西走向。由于道路建设年代较早,道路 线宽度较窄,已经较难以适应交通量的增长要求,虽然经过多次设计规划,但 交通拥堵问题依然存在。民主路为一块板形式,入口道两车道、出口道一条车道;解放路为三块板结构的东西走向线,入口道拓宽为三车道、出口道为双车道。由于道路资源有限,为适应交通量发展要求,道路无绿化隔离带,只是设 置隔离栅栏以分隔对向车辆和划分机非车道。周边分布着百货大楼、三维广场、 肯德基和麦当劳等等大的客流吸引地,河南理工大学北校区以及大量的小型商 铺等的生活区,此外还有邮政、工商银行等服务机构,交通环境较为复杂。由 于处于商业活动中心,交通量(包括机动车和非机动车)较大,且有明显的高 峰时段。为减少行人干扰和提高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建有过街天桥。 2、道路几何条件调查 1)道路路段几何条件 表2-1 道路路段几何条件调查表 项目单位道路名 解放中路东段解放中路西段民主中路南段道路等级主干道主干道次干道断面形式三块板三块板一块板设计车速Km/h 50 50 40

交叉口课程设计

交通运输学院 道路立交工程课程设计 学院交通运输学院班级交工1101班 姓名学号 成绩指导老师马昌喜 2014年 5 月25 日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课程设计任务书所在系:交通工程系课程名称:道路立交工程指导教师(签名):马昌喜专业班级:交通工程1101 学生姓名:学号: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目录引言 第一部分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一﹑交叉口的设计背景 二﹑交叉口的存在的问题 三﹑常见的解决办法 四﹑平面交叉口的设计依据 五﹑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 六﹑平面交叉口改善实例 第二部分城市道路立体交叉口设计七﹑立交概述 7.1立交的概念 7.2 立交的基本组成 7.3立交的特征 7.4立交的类型 7.5常用立交的特点 7.6 立交设计时要注意的问题 7.7桥跨布置 7.8匝道 7.9立交的设计时速 八﹑兰州市盘旋路立交设计 8.1基础资料 8.2立交设计 8.3该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九﹑参考文献 十﹑附录

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 引言 交叉口是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路交通的咽喉。相交道路的各种车辆都要在交叉口汇集、通过和转换方向。由于他们之间的相互干扰,会使行车速度降低,阻滞交通,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因此,正确设计交叉口,合理组织交通,对提高交叉口的车速和通行能力,减少延误和交通事故,避免交通阻滞,保障行车通畅,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部分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 一﹑交叉口的设计背景 二﹑交叉口的存在的问题 1. 交叉口设置位置不合理 平交路口位置设置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该平交路口的交通安全性。平面交叉口位置最好设置在直线上,当设置在曲线段上时,曲线半径宜大于不设超高的最小曲线半径。进出交叉口的纵坡和交叉口范围内的纵坡变化量不宜过大。 平面交叉口间距小、数量多,也是引发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个平交路口必须与临近的平交路口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使驾驶员有足够的时间准备进入下一个平交路口,同时可以减少车辆之间的速度之差,使交通流能平稳顺利地到达下一个平交路口。 2.平面交叉形式不合理 两条道路相交时,其交角应该大于45度,过小的交角使停车线之间的距离增长,交叉口面积增大,车辆往往以较高速度通过,而且司机也不容易判断被交道路的交通状况,容易引发交通事故。 3.交叉口面积过大,缺少必要的渠化 交叉口面积过大,导致车辆行车轨迹混乱,冲突增多,司机与行人注意力分散,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同时,也使停车线之间的距离过长,信号周期内交叉口清场时间过长,使行人过街困难。车辆通过交叉口时速度越快,追尾及左转车与直行车发生事故的危险性增大,也容易引发左右转车与横过人行道的步行者之间的事故。 4.视距问题 良好的视距不仅使司机能够正确地判断各方向道路上的行车状况,从而采取正确的驾驶行为。并能为司机提供足够的操作驾车时间。在平交口视距内如果存在障碍物,会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R交通工程092)

摘要 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 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是管理、组织道路各类交通的控制点。在整个道路网中,交叉口成为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上的瓶颈。据统计,在交叉口上发生的交通事故占总交通事故的20%左右,有些国家甚至高达40%,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交叉口的进口道设置不合理,缺乏恰当的交通渠化设施,信号配置不合理。城市主干道沿线的大型交叉口,合理配置信号配时尤为重要。 该设计调查的交叉口为中山路与联合路交叉口。本次设计实地调查了车道宽度、交通流量、车头时距、初期积余车辆、行人数,信号灯周期等数据,通过交叉口的道路、交通和控制现状,主要是对其机动车通行能力,行车延误,信号周期,高峰小时流量和交叉口服务水平等进行了定量的分析,以得到该交叉口的信号配时方案。 本设计采用的方法以英国的WEBSTER法为主。 本设计选用了JSP语言来编写交叉口信号配时系统。 关键词:交叉口流量饱和车头时距饱和流量初期积余车辆延误信号 周期

目录 一、交叉口交通数据调查 (1) 1、交叉口地理区位和使用现状 (1) 2、交叉口几何线形 (1) 3、交叉口的调查流量统计 (2) 4、交叉口的各进口道车道车头时距 (3) 5、交叉口各车道的初期积余车辆 (4) 6、交叉口各车道的绿灯期到达量之比 (4) 7、实测交叉口信号配时 (4) 二、信号配时 (5) 1、信号相位设置依据 (5) 2、信号相位的确定原则 (5) 3、信号配时的方法 (5) 4、信号配时的计算步骤 (6) 5、信号配时原理 (7) 三、中山路与联合路交叉口的信号配时 (9) 1、相位示意图 (9) 2、交叉口信号配时 (10) 四、信号程序及运行结果 (11) 五、配时方案效益分析与评价 (14) 1、设计交叉口延误估算 (14) 2、现有交叉口延误估算 (14) 3、该交叉口设计延误和实测延误 (16) 4、服务水平分析 (16) 六、交叉口存在问题及分析 (19) 参考文献 (20) 附录 (21) 程序代码 (21) 实测数据 (36)

交叉口-课程设计

交叉口-课程设计 概述 在道路交通中,交叉口是交通流量汇聚、分散的重要节点,也是事故高发地带。因此,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对交叉口的优化设计和改善势在必行。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提高学生对交叉口设计的理解和能力。 设计目标 本课程设计的主要目标如下: 1. 学习道路交叉口的基本规划原理和设计方法;2. 提高学生对交叉口设计的敏感性和创新思维能力; 3. 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的各种 因素,如车行人混杂的交通组织设计、道路几何设计、交通信号和标志的布置等;4. 通过实践,掌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设计的方法。 设计流程 本课程设计的流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交叉口 的基本规划原则和设计方法; 2. 选定实际交叉口,进行现场勘测,获取交叉口实 际数据; 3. 根据获取的数据,进行交叉口设计规划,包括道路几何设计、交通信 号和标志的布置等; 4. 采用交叉口仿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优化; 5. 撰 写课程设计报告,总结和分析设计过程中的问题和交流。 设计工具 在本课程设计中,我们将会使用以下工具: 1. 道路交通标准和规范的相关资料; 2. 理性量化设计方法和精细化规划软件; 3. 交叉口仿真软件。 设计要求 在本课程设计中,各项设计要求如下: 1. 选定实际交叉口,经过现场勘测和收 集数据后,综合考虑道路交通的各种因素,进行交叉口综合设计; 2. 设计方案须 符合道路交通标准和规范要求; 3. 设计方案应充分考虑道路交通安全性、通行效 率和环保性等; 4. 在交叉口仿真软件中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优化,保证方案的 可行性。 总结 本课程设计通过对道路交叉口设计的实践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使其充分掌握道路交叉口设计的方法和技能,并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验证和优化,达到具备应用实践能力的目标。

道路课程设计报告

道路课程设计报告 道路课程设计报告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核心部分: 一、封面 报告标题:《XXX道路工程项目课程设计报告》 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姓名 完成日期 二、摘要简述本次道路工程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目的、所采用的设计标准和主要技术参数,以及最终设计成果的亮点和创新点。 三、目录列出报告各章节的标题及对应的页码。 四、引言 1.设计背景:介绍设计路段的位置、重要性及其在交通网络中的地位。 2.设计依据:列出本项目遵循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与规范,如《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等。 3.设计目标与任务:明确本次设计的主要目标,包括道路等级确定、路线选择、路基路面设计、交叉口设计、附属设施设计等。 五、道路选线与总体布局 1.地形地貌分析:对设计路段的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进行详细描述和分析。 2.路线方案比选:提出并比较多个路线设计方案,根据技术经

济指标选定最优方案。 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设计:详细介绍路线平面布置、纵坡设计、路基宽度和边坡防护设计等内容。 六、路基路面设计 1.路基设计:包括路基宽度、高度、填挖方量计算、地基处理措施等。 2.路面结构设计:根据交通量预测、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路面类型(如沥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等),并设计合理的路面结构层厚度。 七、交叉口与附属设施设计 1.交叉口设计:考虑行车安全与通行效率,设计合理的交叉口形式和信号控制方案。 2.附属设施设计:包括排水系统、交通安全设施、照明设施、绿化景观等设计内容。 八、施工组织与预算 1.施工组织设计:制定详细的施工进度计划和工艺流程,明确关键工序和技术难点。 2.工程造价估算:根据设计方案,编制详细的工程量清单,并进行成本估算。 九、结论总结本次道路课程设计的主要成果、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在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对未来工作改进方向提出建议。

道路工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道路工程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概述 本篇文档基于道路工程第二版课程设计,主要介绍道路工程的设计原理和具体实现方式。道路作为交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关系到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实践,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让学生了解道路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从而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 二、课程设计内容 1. 道路设计概述 道路设计概述包括以下内容: •道路设计程序 •设计基本原则 •路网密度和路段长宽比 •路面和路基设计要求 •路基处理与加固 •下穿和跨越设计 2. 土质调查与分析 土质调查与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地质勘查与预处理 •土质特性分析 •土层分类及承载力分析

•潜在地质灾害分析 3. 标高和曲线设计 标高和曲线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设计标高和坡度 •横断面控制线设计 •水平曲线设计 •垂直曲线设计 4. 道路交叉口设计 道路交叉口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十字路口设计 •T型路口设计 •环形交叉口设计 •特殊路口处理 5. 施工图设计 施工图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施工图设计流程 •填写施工图各项内容要求 •施工图样本分析 6. 实际设计项目 将上述设计原则和方法应用到实际的设计项目中去,从而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三、教学方法 本课程设计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讲授:结合课本、教案、PPT等教学媒体,对设计原则、方法等基础知识进行讲解; •案例: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到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实践: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际设计项目,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自学: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学习资料,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四、评分标准 本课程设计的评分标准如下: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设计方案的创新性; •设计方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设计方案的完成度和实用性; •报告撰写质量。 五、总结 《道路工程第二版》课程设计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学习和掌握其中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本课程设计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道路工程设计的基本流程和方法,从而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需要。希望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努力完成好本课程设计的任务。

交通管理与控制实训报告

交通管理与控制实训报告 目录 一、课程设计安排 (2) 1、渠化路口 (2) 2、课程设计的目的 (2) 3、课程设计的内容 (2) 4、实习的安排和任务分工 (2) 二、交叉口现状调查及数据分析 (3) 1、滇池路-南三环交叉口现状概况 (3) 2交叉口的交通流量数据分析 (3) 三、道路交通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5) 1、道路交叉口交通流量的高峰时间分布 (5) 2、道路路段交通流量的高峰小时系数 (5) 四、道路交通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6) 1、路网交通流量分布 (6) 五、道路路口的渠化设计 (6) 1、道路尺寸设计 (6) 2、视距三角形 (6) 3、道路渠化图 (7) 六、信号配时的优化设计 (7) 1、交叉口相位设计方案 (7) 2、交叉口信号计算流程 (9) 3、信号配时计算 (9) 4、信号配时图与表 (9) 七、渠化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和相关分析 (9) 八、实训总结 (10) 九、参考文献 (10)

一、课程设计安排 1、渠化路口 滇池路-南三环(日新西路) 2、课程设计的目的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是利用我们平时所学,对道路交叉口进行设计。交通渠化只是交通组织优化的一部分,针对现状道路网络中交通拥挤严重,或是根据交通预测未来可能出现严重拥挤路网进行专门的交通组织优化研究,即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用道路,使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高效的运行状态。此次课程设计在于帮助学生增强感性认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交通调查的基本原理、内容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和组织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交通调查的技术和技能,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参加工作打下牢固的业务基础。 3、课程设计的内容 1)学习aotuCAD、transCAD等软件的使用。 2)针对此次课程设计,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 3)交通调查的数据分析。 4)路口交通的渠化设计。 5)对于渠化的路口进行信号配时。 6)对于渠化的分析总结。 4、实习的安排和任务分工 全组人员参与教学设计动员,了解课程设内容,任务及考核指标。学习使用aotuCAD、transCAD等软件。学习如何对道路交叉口进行渠化设计。 组长:杨(CAD制图) 组员:刘(数据筛选,统计) 刘(数据筛选,统计) 赛(CAD制图) 赵(道路渠化,计算) 郑(transCAD制图,计算)

交通规划原理课程设计报告书

I S ? I NANjtNG UNIVERS ITY OF TECHNOLOGY 《交通规划》 课程设计报告 班级:浦交通1303 组员姓名:潘阳阳、施佳佳、孙书涵 王洁、徐莉、周如心指导教师:张敏 南京工业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二0— 六年六月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 1.1 课程目的.......................................................... 1... 1.2 课程内容.......................................................... 1... 1.2.1 进行数据调研................................................ 1.. 1.2.2Vissim 仿真.................................................. 2.. 1.3 课程要求.......................................................... 2... 1.4具体分工........................................................... 3... 第二章龙华广场交叉口(浦口大道-浦珠南路) ................................ 4. 2.1 交叉口几何条件数据................................................ 4.. 2.2 信号配时数据...................................................... 5... 2.3 交叉口交通流数据................................................. 1..0 第三章模拟结果数据........................................................................... 1..2 . 3.1早高峰数据........................................................................... 1..2 . 3.1.1 行程时间记录表 ............................................. 1..2 3.1.2 延误时间记录............................................... 1..3 3.1.3 排队长度记录............................................... 1..4 3.2晚高峰数据........................................................................... 1..4 . 3.1.1 行程时间记录表 ............................................. 1..4 3.1.2 延误时间记录............................................... 1..5 3.1.3 排队长度记录............................................... 1..6 总结..................................................................... 1..8.. 附录1 .................................................................................................................. 1..8.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

交通设计课程设计——解放中路与民主中路交叉口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摘要 交通工程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专业,对我国交通交通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以及交通基础设施的品质化建设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交通工程学基本原理贯穿于交通流解析、交通规划与交通设施基本建设及其最佳利用之中,为改善人类的交通问题,提高交通服务水平,发挥了而且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交通设施利用层面,交通管理规划与交通安全规划工作也在诸多城市展开。另外,交通的管理也在交通系统及其设施极不完善的条件下进行。 设计是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预先制定方法与方案等。因此,设计犹如工程建设的灵魂。为了最佳地建设交通设施,如道路、铁路、或枢纽等的建设,必须基于其目的,以及根据交通系统的功能,最佳地制定建设方案。交通设计是实现交通设施最佳建设的重要一环,它与交通设施设计犹如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关系,一定意义上前者起统帅作用。 设计的相关概念在诸多领域被应用,如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结构设计、道路设计、机械设计、系统设计及工业设计等等。设计的基本概念包括:设计原则与目标;从功能出发,以相关条件为约束,构筑最佳的系统或工程方案。“交通设计”可理解为以下含义:基于城市与交通规划的理念与成果,运用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与工业设计的基本理论与原理,以交通安全、通畅、便利、效率以及与环境与谐为目标,以交通系统的“资源”为约束条件,对现有与未来的交通系统及其设施加以优化设计,寻求改善交通的最佳方案。某种意义上可以将交通设计理解为创造性、系统化的“交通工程学”或集交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与工业设计等基本理论与原理于一体的应用型交通工程学。 交通设计是系统化的应用交通工程学原理,改善或预防实际交通问题的理论与方法。因此,其发展取决于不断凸显的交通问题及其变化特征,以及交通工程学与相关交叉学科的发展。在这种形式下,交通设计的概念及其作用开始被广大的交通规划、建设与管理部门所接受并引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未来交通设计的对象将从道路交通设计,不断地向综合交通设计发展,甚至包括政策设计,交通设计的深度也将随着交通系统理论研究的深入、交通运行与服务的品质化以及交通资源与时空条件的限制,更趋科学化,精细化与人文化。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同学们自己的亲自参与,通过对交叉口交通量、饱与流量、延误、信号配时、渠化设计等的调查统计分析,掌握交通设计的调查方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交叉口存在的交通问题。将交通设计的理论与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去,学以致用,使同学们加深对“交通设计”的理解,并熟练掌握其设计方法。

交通管理与控制1412

1课程设计目的与背景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中的瓶颈,是制约道路通行能力的咽喉,决定着城市道路系统通行能力、行程时间、行车延误和营运效率及安全,我国城市的交通拥堵及交通事故主要发生在平面交叉口。在交叉口处,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之间的干扰较多,交通流通行的顺畅性、安全性都比路段低,道路的运输效率,行车安全、车速、运营费用和通行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叉口的精心设计,因此,如何科学地规划、设计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合理地进行交叉口信号配时显得尤为重要。 本设计以某一交叉口为背景,并已知交通流量数据,对信号交叉口的交通进行数据分析, 并用所学的方法进行新建交叉口交通控制设计。通过该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交叉口渠化设计与信号配时设计方法,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交通问题的能力,为在交通工程设计和施工中应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2课程设计基本要求 1、要求了解和掌握数据分析和处理的基本方法。 2、要求紧密结合交叉口相交道路条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计算、比较、论证,制订出合理的设计方案,为今后从事专门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 3、能初步应用AutoCAD或计算机辅助绘制车道渠化方案图、相位图及信号配时图。 4、能应用VISSIM仿真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验算。 5、排版需按规定要求进行。 一•交叉口各流量的计算 1 •根据资料所给不同方向一小时交通量及换算系数,将不同车的交通量换算成标准车辆的交通量。 一、东进口到:左转:3 2.5 12 1.0 7 0.2 = 21(pcu/h) 直行:4 3.0 3 2.5 21 1.5 107 1.0 469 0.2 6 0.5 = 255(pcu/h) 右转.1 2.5 4 1.5 34 1.0 62 0.2 =55(pcu/h) 西进口到:左转:1 2.5 3 1.5 23 1.0 28 0.2 = 36(pcu/h) 直行.53 2.5 51 2.5 194 1.0 107 0.2 5 0.5 =427(pcu/h) 右转.13 2.5 11 1.5 84 1.0 46 0.2 6 0.5 =146(pcu/h) 南进口道.左转.2 2.5 15 1.5 47 1.0 85 0.2 3 0.5 = 93(pcu/h) 直行:33 2.5 58 1.5 212 1.0 384 0.2 5 0.5 =454(pcu/h)

交叉口信号配时

摘要 道路交叉口是指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相交处.车辆、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为交通的咽喉.因此,正确设计道路交叉口,合理组织、管理交叉口交通,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 此次交叉口信号灯控制配时的调查地点是西南路和五一路交叉口.该交叉口地处市区西南部,属于平面十字型交叉口.西南路方向路段为双向五车道;五一路方向由东向西黄线以北是五车道,黄线以南是五车道,五一路由西向东黄线以北是两车道,黄线以南是三车道.周围分布饭店、居民住宅区、净水厂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叉口,并且西南路是主干道. 本组通过实际观测的方法测得了道路交叉口的交通流量等信息. 西南路车流量比五一路车流量大很多,在五一路方向均有左转车流,西南路只在南进口存在左转车流,另外在五一路西路口和西南路 南路口均有直行加右转相位.且西南路南进口的左转仅限公交且车流量极少. 到目前为止,定时信号的配时方法在国际上主要有英国的WEBSTER法,澳大利亚ARRB法与美国HCM法等.我们在《交通管理与控制》课本中已经学会了webster法和HCM法,我国有停车线法和冲突点法等方法.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定时信号的配时方法也在进一步的 改进.本设计采用的方法以英国的WEBSTER法为主. 本次设计本小组分工合作,共采集了车道宽、交通流量、车头时距、信号灯信号显示与周期等数据.并且对数据作出了运算整理.摒弃了有问题的数据,保证使用严谨的数据进行运算. 关键字道路交叉口,信号配时,WEBSTER法,相位,课程设计. 目录 第一章现状交通调查 1.1西南路与五一路交叉口现状概况 (1) 1.2交通流量调整 (2)

交通管理与控制课程设计

摘要 随着城市化进成的加速,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城市交叉口成为了影响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通过调查西南路与黄河路的交叉口提出解决方案,优化路口的通行能力. 西南路与黄河路相交,其中西南路直行已经通过高架桥与黄河路实现了空间上的分离,但是西南路南进口道的左转的交通量仍然很大,通过信号配时的方案很难解决西南路南进口道的左转车量的2次排队问题,在高峰时期每个周期只能通过7—8量车,其余车辆不得不2次排队。另外黄河路的左转交通量也十分大,他沟通沙河口区南北在一个周期内通过的车辆也十分有限,为了提供更加方便的公共交通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该交叉口的信号配时进行一定的调整和优化,通过使用编写的配时软件可以方便的计算配时结果,通过https://www.360docs.net/doc/ef19044146.html,进行计算,得出配时优化结果. 关键词:信号配时、2次排队、解决方案、韦伯斯特、相位

目录 一交通数据调查 (1) 1交叉口线性 (1) 2交通量调查 (2) 3交叉口几何外形图 (3) 二交通现状分析 (4) 1信号配时分析 (4) 2交叉口左转交通现状分析 (5) 三解决方案 (6) 1下穿式立体交叉的特点 (6) 2下穿式交叉口设计 (6) 四计算调整后的信号配时 (8) 1根据韦伯斯特计算调整后的信号配时 (9) 2信号配时软件简介 (11) 3使用程序计算运行配时 (12) 五调整前后的数据比较 (15) 六小结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 (18) 附表 (27)

一交通数据调查 1交叉口线性 黄河路为大连市内东西走向主干路之一,交通量非常大。该道路路段为双向六车道,在与西南路相交的交叉口处有进口道路拓宽东西进口道均为四车道,其中进口拓宽的长度约为70米。黄河路东西进口道均设有左转专用车道并且设有左转待转区。公交车数量很大有一条公交专用车道,但非机动车数量极少;黄河路中央设有宽度为3米的绿化分隔带。 西南路为南北走向的4车道道路,其中直行通过高架桥以于黄河路实现了空间上的分离,其中西南路南进口道有一条左转专用车道和一条右转车道。但考虑道左转车辆很多高峰小时约为300辆,并且左转车的车辆经常占用右转车的车道,影响了右转车辆的正常行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