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早期视网膜病变

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早期视网膜病变
非肥胖性糖尿病小鼠的早期视网膜病变

中国肥胖及2 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 版)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 (2019版) 郴州市第一人民胃肠外科 汇报人:赵玉国

c o n t e n t s 目录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手术方式的选择 术后随访监测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围手术期管理

PART 01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BMI BMI≥37.5,建议积极手术; 32.5≤BMI<37.5,推荐手术; 27.5≤BMI <32.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 腰围 男性腰围≥90cm 、女性腰围≥85cm ,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 )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 年龄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 建议手术年龄为16~65岁。 单纯肥胖病人手术适应证

1 2 3 4 对于年龄<16岁的病人,须经营养科及发育儿科等MDT 讨论,综合评估可行性及风险,充分告知及知情同意后谨慎开展,不建议广泛推广; 对于年龄>65岁病人应积极考虑其健康状况、合并疾病及治疗情况,行MDT 讨论,充分评估心肺功能及手术耐受能力,知情同意后谨慎实施手术。 T2DM 病人仍存有一定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BMI≥32.5,建议积极手术;27.5≤BMI <32.5,推荐手术;25≤BMI<27.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难以控制血糖,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慎重开展手术。 对于25≤BMI<27.5的病人,男性腰围≥90cm 、女性腰围≥85cm 及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MDT 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 建议手术年龄为 16~65 岁。 T2DM 病人手术适应证 Surgical indications and contraindication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汇总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朱苏东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眼科 随着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均 寿命的延长,近年来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糖尿病已成为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据统计,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约3500万人。糖尿病可引起白内障、视网膜病变、暂时性屈光不正、眼外肌 麻痹等眼部病变,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 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在世界范围内被公认为致盲的重要原因 之一,据国内报道,糖尿病发病5年内眼底视网膜病变不常见,5年后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50%,20年后可高达80%~90%。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多见于患糖尿病时间较久者,患病时 间越长,眼底变化的可能性越大。自从胰岛素(1922)应用以来,由于延长了糖尿病患者的生命,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例也趋于增多。眼底病变一般多见于50岁左右,但在20-30岁患者也可见到。常双侧发病,也可仅见于单侧。其致盲的三大因素是玻璃体出血、视 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因素 1. 糖尿病的类型和病程 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比II型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更多见。此外,随糖尿病病程加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逐渐升高。 2.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因尚无明确定论,但是高血糖肯定是糖尿 病视网膜病变的重要原因。已经有多项国际大规模研究证实,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但并不能预防而只能延迟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且良好的血糖控制对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在于糖尿病发展过程中的早期。一旦病变发展到达一个“无逆转点”,一系列体内生物化学、血液动力学、内分泌激素等作用被激活,严格 的血糖控制便不再能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起任何作用。 3.高血压的作用 高血压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基本得到肯定。 高血压病人由于血压长期持续性升高,血管管腔内压力增大可增加血 液成分外渗进入细胞间隙,加重视网膜水肿;慢性高血压伴随慢性视网膜动脉收缩变细又引起血流减少,促使血栓形成,加重视网膜缺血,进而导致视网膜病变加重。有人认为收缩压高可加快视网膜病变的发生,而舒张压高可加重视网膜病变的病情。 4.生长激素水平 生长激素水平增高也是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 之一。如妊娠期间视网膜病变迅速恶化,血糖控制不良可能与妊娠时 体内胎盘催乳素水平增高,具有生长激素类似的升高血糖和抗胰岛素 作用的活性有关。 5.其他 此外,肾脏病变、贫血、高血脂、吸烟等也被认为对视网膜病变 有一定影响。

糖尿病动物模型简介

糖尿病动物模型 转载请注明来自丁香园 发布日期: 2006-07-10 19:22 文章来源: 丁香园 关键词: 糖尿病糖尿病动物模型 2.7 db/db小鼠 db/db小鼠糖尿病发病系瘦素受体突变所致,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该鼠在10~14日龄时就出现多食、高胰岛素血症,但4周龄时血糖仍维持正常,随后该鼠体重逐渐增加,出现高血糖。2~3月龄时尽管胰岛素水平为正常时的6~10倍,但血糖水平可达22~33mmol/L;约3~6月龄时胰岛素水平逐渐下降至低于正常水平,该期小鼠体重明显下降,并出现酮症,组织学显示显著的β细胞坏死,如缺乏胰岛素治疗,该小鼠存活不超过10月。db/db小鼠另一个特点为:其血清胰高糖素的水平较正常对照升高2倍以上[22.23]。db/db小鼠是适用于研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动物模型。 2.8 ob/ob小鼠 ob/ob小鼠为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ob/ob小鼠糖尿病发病是由于ob基因突变,造成其编码的蛋白leptin缺乏,引起肝脂肪生成和肝糖原异生显著增加,高血糖又刺激胰岛素分泌,引起胰岛素抵抗,刺激脂肪的形成,ob/ob小鼠体重可达90克之多。ob/ob小鼠症状的轻重取决于遗传背景,纯合体动物表现为肥胖,明显的高血糖及高胰岛素血症,而ob/ob/6J小鼠胰岛素水平可达正常小鼠的10~50倍,但其血糖常只有轻度的升高。组织学显示ob/ob小鼠胰岛β细胞显著增生、肥大,而胰岛A细胞、D细胞及PP细胞数量明显减少[24.25]。 2.9 KK鼠 KK小鼠是日本学者培育的一种轻度肥胖型2型糖尿病动物,后与C57BL/6J小鼠杂交,并进行近亲繁殖,得到Toronto-KK(T-KK)小鼠。将黄色肥胖基因(即Ay)转至KK小鼠,得KKAy鼠,与KK小鼠相比,KKAy鼠有明显的肥胖和糖尿病症状。KK小鼠有明显的多食,从5周龄起,血糖、血胰岛素水平逐步升高,至5月龄时体重可达50克,非空腹血糖常低于17mmol/L,非空腹血胰岛素可达1200ug/mL,1岁龄时,多食、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肥胖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可自发恢复正常,但糖尿病KK小鼠生命常明显缩短。此外,KK小鼠空腹胰高糖素水平升高,且不受葡萄糖抑制。组织学显示B细胞有脱颗粒和糖原浸润,随后出现胰岛肥大和肝脂肪化和脂肪组织增多[26.27]。 【其他DM动物模型】 1.激素性DM动物模型:注射垂体前叶提取物、生长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素或胰高血糖素均可直接或间接产生DM。 2.病毒性DM动物模型:利用脑-心肌炎病毒(EMC-M病毒)和柯萨基病毒等使某些种属的小鼠胰岛β细胞脱颗粒、坏死,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产生类似的1型DM。 3.免疫性DM动物模型:静脉注射抗胰岛素抗体或用同种或异种胰岛素的弗氏佐剂复合物及抗血清免疫;或用同种或异种胰腺+弗氏佐剂免疫动物均可在数小时后产生一过性高血糖。其机制是内源性胰岛素与输入的抗体结合导致内源性胰岛素降低而致DM。 4.下丘脑性DM动物模型:用电凝法或注射硫代葡萄糖金损伤丘脑下部腹内侧核(VMH)饱中枢,可使成熟动物产生过度摄食、肥胖,直至产生DM。

糖尿病眼底分期表现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 I ■ ■ ■ ■ ■ f H ■ H ■■ 视网膜病变 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较少,易数;(点不显影 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瘀斑:(+)较少,易数;( 眼底有新生血管或纤维增殖(后者更易于发生于高血压病人) 眼底有新生血管或纤维增殖,并发视网膜脱离 图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期。视网膜图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II期。视网膜可 糖尿病眼底分期表现 图1:正常眼底 图2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期。黄斑部可见 少量微血管瘤。 期型 ++)较多不易数;荧光造影时血 n 单纯 型 有黄白色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瘀斑:(+)较少,易数;(++)较多,不易数; ++)较多,不易数; _____ I IV 眼底有新生血管或并有玻璃体出血 增殖 V

I ■ arUTH ■ W ■ ■ ■ ■ !B-H ■ -H ■ ■ ■ ■ ■ ■ ■ ■ V ■ ■ ■ ■ ― ■ ■■ ■ ■ ■■■■■!■■■■■■■ TH ■ W ■ ■ ■ ■ iB-BTH H-W ■ ■ ■ ■见出血点,微血管瘤,硬性渗出和棉绒斑。 是视网膜缺氧的表现。 I ■ 1 ■■■>■■ ■ !■ ■ ■ ■一■;■ ■:■■■■ 一U ■ ■ H ■ ■ ■ M ■ M ? ■ ■ ■ ■ ■ ■. ■■■■■■■■■ ■■■■?■■■■■ .KB ■ M ■=■:■■ ■ ■ ■ ;■>■ ■ !■ 1 ■■ ■ ? ■ ■ M ■ ■ ■.■ iB-K ■ ■ ■ ■ ■ —>■ ■ U 图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V期。视网图6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期。新生血管 膜开始出现新生血管。引起玻璃体出血。 图7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VI期。玻璃体增殖膜 引起视网膜牵引性脱离。 卜:■ KriM ■ K* .■ K* ■ ■ ■ ■ ■ ■ N 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后,病变处于稳定。 ■ ■ ■ ■ n-BTM ■ ■ .■ ■ ■ H! ■ W ■ ■■ ■ ■ ■ ■ ■ H- ■■ INI ■ ■■ I 可见小出血,微血管瘤,硬性渗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及答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相关问题及答案 1、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1)空腹血糖≥L。 (2)OGTT试验2小时血糖≥L。 (3)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L。 (4)糖化血红蛋白≥%。 2、糖尿病患者眼科筛查时间和内容是什么 答:首次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应立即进行眼底检查,未发现眼底病变者每年随访1次。有眼底病变者,应进行眼底照相、FFA、OCT检查。如只有微血管瘤者,每年随访一次。轻、中度NPDR不伴有黄斑水肿者6-12个月复查一次,伴有黄斑水肿症状不明显者4-6个月复查一次;症状明显者3个月复查一次。重度NPDR患者3个月复查一次。 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过什么手段能使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减少失明的风险 答:提高高危人群和糖尿病患者早期筛查率及并发症危害的知晓率,通过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定期复查,控制血糖、血压、血脂达标,定期复查眼底,行眼底检查、眼底照相、FFA、OCT检查,决定DR的治疗方案,采用药物治疗、视网膜激光光凝术、玻切术等治疗方法,能使90%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减少失明的风险。 4、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国际分期标准是什么 答:无明显DR:眼底无异常。 轻度NPDR:仅有微血管瘤,属低危病变。

中度NPDR:不仅有微血管瘤,病变轻于重度DPDR。 重度NPDR:具有下列任何一项(421):(1)4个象限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出血点。(2)2个以上象限有明显的静脉串珠样改变。(3)1个以上象限有明确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无PDR体征,属于高危病变。 PDR: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积血,视网膜前出血。 5、重度NPDR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答:具有下列任何一项(421):(1)4个象限有20个以上的视网膜出血点。(2)2个以上象限有明显的静脉串珠样改变。(3)1个以上象限有明确的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 6、何谓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的表现 答:FFA表现为视网膜视网膜内无灌注区周围出现毛细血管迂曲、扩张的节段,或视网膜内早期的新生血管,视网膜动静脉短路等异常血管,分为芽状、发夹样环状、珊瑚树状3类。是视网膜新生血管出现的前期标志,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由非增殖期转向增殖期的重要标志,也是眼底激光治疗的重要参考指标。 7、糖尿病黄斑水肿的国际临床分期标准是什么 答:DME不明确存在:后极无明显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 DME明确存在:后极明显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 轻度DME:后极有一定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但距黄斑中心较远。 中度DME:后极有一定程度的视网膜增厚和硬性渗出,接近黄斑中心,但未累及黄斑中心。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

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版)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肥胖和糖尿病外科医师委员会 (Chinese Society for Metabolic & Bariatric Surgery,CSMBS)于2014年组织国内减重代谢外科及内分泌科专家共同制定了我国首个减重代谢外科指南——《中国肥胖和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4)》[1]。在该指南的指导和规范下,尤其在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成立后,我国的减重代谢外科取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全国各地区相继建立了临床研究中心,并开展了多中心合作,不断积累详实的多中心临床数据。我国减重代谢手术已经由2014年的4000例增长到1万例以上,术式方面也与欧美等发达国家没有明显差异[2-3]。2017年,美国和欧洲肥胖代谢外科指南进行了相应更新,包括胃束带手术(AGB)等治疗方式基本退出历史舞台[4-5]。鉴于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甲状腺及代谢外科学组联合CSMBS组织专家对2014年版指南进行修订和更新,参考西方国家指南及立场声明更新,并采纳我国近5年的临床数据及相关文献,在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术前评估与准备、术后并发症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等方面进行阐述说明,以更好地适应减重代谢外科的发展,规范疾病的治疗,共同推进学科健康快速发展。 1 手术适应证及禁忌证 1.1 手术适应证 单纯肥胖病人手术适应证:(1)BMI≥37.5,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推荐手术;27.5≤BMI<32.5,经改变生活方式和内科治疗难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合并症,综合评估后可考虑手术[6-7]。(2)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参考影像学检查提示中心型肥胖,经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广泛征询意见后可酌情提高手术推荐等级[8]。(3)建议手术年龄为16~65岁。 注:(1)代谢综合征组分(国际糖尿病联盟定义)包括:高三酰甘油(TG,空腹≥ 1.70mmol/L)、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h,男性空腹<1.03mmol/L,女性空腹<1.29mmol/L)、高血压(动脉收缩压≥130mmHg或动脉舒张压≥85mmHg, 1mmHg=0.133kPa)。(2)合并症包括糖代谢异常及胰岛素抵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内分泌功能异常、高尿酸血症、男性性功能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变形性关节炎、肾功能异常等,尤其是具有心血管风险因素或2型糖尿病(T2DM)等慢性并发症。(3)对BMI为27.5~<32.5的病人有一定疗效,但国内外缺少长期疗效的充分证据支持,建议慎重开展。(4)如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Android脂肪含量与腹部脂肪及内脏脂肪分部相关,如Android脂肪含量显著升高提示中心型肥胖。或MRI对腹部内脏脂肪含量进行评估

小鼠糖尿病模型建立的实验设计

发育生物学课程设计 北方民族大学 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设计方案 姓名:徐飞 学号:20103465 生物技术102班

小鼠糖尿病模型实验设计方案 徐飞 (北方民族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20103465) 【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具有遗传倾向的葡萄糖代谢和内分泌障碍,是由于绝对性或相对性胰岛素分泌不足引起的,近半个世纪来,糖尿病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在我国已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列第三位的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键词】糖尿病;动物模型;实验设计 【Abstract】Diabetes mellitus is a common genetic glucose metabolic and endocrinal disturbance caused by insulindeficiency absolutely or relatively.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diabetes has the increasing rate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nd has become the third common, frequently occurring and chronic noninfectious disease afte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key words】Diabetes; Models, animal; Experimental design 引言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属中医学“消渴”范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或尿浊、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体内胰岛素缺乏,或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增高,或胰岛素在靶细胞内不能发挥正常生理作用而引起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综合征。为探清糖尿病病因,建立理想的DM动物模型是十分必要的,动物模型也可以筛选降糖药物,可以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 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实验生理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包括新药筛选)研究。人类疾病的发展十分复杂,以人本身作为实验对象来深入探讨疾病发生机制,推动医药学的发展来之缓慢,临床积累的经验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局限性,而且许多实验在道义上和方法上也受到限制。而借助于动物模型的间接研究,可以有意识地改变那些在自然条件下不可能或不易排除的因素,以便更准确地观察模型的实验结果并与人类疾病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研究防治措施。 糖尿病模型的建立方法很多,如手术法、药物法、自发性DM、转基因动物法等。国外多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

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概况高秀娟马会霞江春花 (华北煤炭医学院中医学系河北唐山063000) [关键词]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633(2009)06-783-03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紊乱疾病,世界范围内约有1.7亿患者,其中2型糖尿病(T2D M)占整体糖尿病的90%以上,可靠的动物模型是研究T2D M发生机制及新的干预措施的重要手段。目前制备T2D M模型应用的动物种类多种多样,动物种属的选择非常重要,其中鼠科动物由于具有体积小,生殖周期短,容易通过饲料、药物处理或遗传方法诱导疾病等优势,被广泛的应用于T2D M模型的制备中,它是人类研究T2D M的强有力的工具。下面就应用鼠科动物制备T2D M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仅供参考。 1自发性动物模型 1.1自发性2型糖尿病大鼠主要包括G/K大鼠(Goto-K ak2 izaki R at)、OLETF大鼠(O tsuka Long Evans To kushi ba F atty R at)、Z DF大鼠(Zuke r d i abe ti c fatty R a t)等,这类动物多数肥胖,有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类似人类2型糖尿病的发病特征,国外研发口服抗糖尿病及并发症的新药多选用这类动物[1]。 1.1.1G/K大鼠。G/K大鼠是日本的一大鼠品系,是一种常用的自发性非肥胖型T2D M实验动物模型,其特点是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出现早[2]。其发病机制可能是骨骼的糖元合成酶不能有效地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元贮存起来,从而使动物出现高血糖。G/K大鼠的特征有,葡萄糖刺激的胰岛素分泌受损,B细胞数目减少,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程度降低导致肝糖生成过多等,此外具有与人类T2D M微血管并发症相似的改变。骨组织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分析显示,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G/K大鼠有明显的骨代谢紊乱,骨强度明显降低[3]。近来的研究表明G/K大鼠子一代的胰岛及胰腺血流量的增加有赖于迷走神经[4]。G/K大鼠子一代轻度高血糖、葡萄糖耐受受损伤。在病理性的腹腔葡萄糖耐量出现后一周测其胰岛及整个胰腺的血流量,发现其血流量增加、胰岛所占胰腺血流量增加,切断腹腔双侧迷走神经,胰岛及胰腺血流量降低。 Pa rt haB认为G/K是研究糖尿病最好的动物模型,但是其发病过程中B细胞数目降低后有一个增殖的过程,这与人类发病情况有很大不同,也是限制G/K大鼠应用的关键[5]。 1.1.2OL ETF大鼠。OLETF大鼠是最近常用的T2D M动物模型。其特点是:轻度肥胖、高胰岛素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史红莉等[6]研究发现14周的OL ETF大鼠已存在胰岛素抵抗,体重和腹内脂肪重量增加,同时存在三酰甘油和胆固醇的增高。大鼠在24周龄时发病率为100%。组织学研究发现此种大鼠胰腺呈进行性纤维化,并可出现肾脏并发症,其与T2D M患者的病理变化极为相似。 1.1.3Z DF大鼠。Z DF肥胖T2D M大鼠是良好的肥胖型T2D M 的动物模型。该动物易发展为肾微血管病变。此种大鼠由于瘦素受体突变导致多食、肥胖,同时伴有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中度高血压,较接近于人的胰岛素抵抗同时伴有高血压的患者,可作为胰岛素抵抗的动物模型。一般8~10周出现糖尿病,有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增加缓慢等,并可出现神经病变[7]。对fa/fa ZDF的胰岛分离,测其磷酸肌酐(P I)水解及胰岛素分泌反应,结果磷酸脂酶C调节的胰岛P I水解和高血糖刺激的胰岛素释放增加,这二者的增加能先于糖尿病被检测出来。因此P I水解的变化可能是Z DF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原因[8]。 1.1.4肥胖。W istar糖尿病大鼠(o beseW i star fa tty rats)该品系动物T2D M实验动物模型的特征为甘油三酯生成过量,但机体对其分解的能力却受到了损伤,这种损伤是因低密度脂蛋白不易移去甘油三酯和机体不易移去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另外果糖能够进一步增加肝甘油三酯产生,导致高甘油三酯恶化[9]。 1.2自发性T2D M小鼠主要包括D i abetes(DB)小鼠、Obese (OB)小鼠、Toronto-KK(T-KK)小鼠、Nagoya Shi bata Yasuda (NS Y)小鼠等。 1.2.1db小鼠。db小鼠是l epti n受体基因缺陷导致的先天肥胖性T2D M小鼠,其发病过程与人T2D M非常相似,是国际上广为采用的研究T2D M的动物模型[10]。其瘦素受体基因失去功能,在出生后2周内就发生高胰岛素血症,3~4周发展为肥胖,4 ~8周后就发展为非常严重的高血糖症,其间有胰岛素抵抗发生,B细胞功能衰竭,一般在10个月内死亡,可发生明显的肾病。 1.2.2ob小鼠模型。o b小鼠模型是一种瘦素受体与瘦素基因均发生变异的模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表现为饮食过量,3~ 4周发展为高胰岛素血症伴发胰岛素抵抗,最后发展为非常严重的糖尿病。 1.2.3KK糖尿病小鼠。1941年K#Ko ndo用日本商人的小鼠原种(Kansukabe群)培育而成的,该动物对胰岛素不敏感,对葡萄糖耐量小,糖尿病发病率高,以具有轻度肥胖、高胰岛素抵抗和高血糖症的特征。KK小鼠对胰岛素有轻度抗性,易于出现类似糖尿病肾病的肾脏损害[11]。 1.2.4NSY小鼠(Nagoya-sh i bata-yas uda)。NS Y小鼠发展为糖尿病的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具有年龄依赖性,年龄在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12周龄后,胰岛素抵抗也不是很明显,其与人类疾病情况相似,减肥食谱的摄入能减轻其疾病状态,高脂食品能够加速疾病的发生过程,并且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作用受损现象[12]。胰岛素含量36周龄后显著增加,NS Y小鼠将有助于人们对T2D M遗传学倾向及病理发生的进一步研究。 2诱发性动物模型 2.1高脂饲料喂养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高脂膳食可诱发T2D M,为深入研究T2D M的发病机制,阐明营养因素与糖尿病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及实验依据,也为广泛开展T2D M的实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高脂饮食可诱发糖尿病的报道

糖尿病行为学异常及STZ糖尿病小鼠模型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0, 10(7), 1348-1352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0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4182609.html,/journal/acm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214182609.html,/10.12677/acm.2020.107203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Mouse Model Yilong Gao1, Lingling Yuan2* 1Clinical Class 6, Grade 2018, Medical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2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Th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 Shijiazhuang Hebei Received: Jul. 1st, 2020; accepted: Jul. 14th, 2020; published: Jul. 21st, 2020 Abstract Diabetes Mellitus and rel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re increasing at an alarming rate, and di-abetic patients can show abnormalities, they include behavioral abnormalities and psychological abnormalities. Both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abnormalities can reduc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diabetic patients and increase medical costs. Early identification of diabetic abnormalities can help patients improve their quality of life and reduce medical costs. Diabetic animal models main-ly include type 1 and type 2, among which streptozotocin-induced diabetic mouse model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Keywords Diabetes Mellitus, Behavior, Model, Streptozotocin 糖尿病行为学异常及STZ糖尿病 小鼠模型 高逸龙1,袁玲玲2* 1郑州大学医学院2018级临床6班,河南郑州 2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河北石家庄 收稿日期:2020年7月1日;录用日期:2020年7月14日;发布日期:2020年7月21日 *通讯作者。

自发性糖尿病模式动物

自发性糖尿病模式动物 一、NOD(non-obese diabetes)鼠 模式动物发现的由来 由日本盐野义制药公司从ICR小鼠中发现到白内障易发型模式动物中培养出来的,他们依照下列几个步骤加以筛选:(1)先嫔O血糖值的高低;(2)血糖值低的族群以多尿(频尿),尿糖强阳性;(3)外观症状为消瘦型,造就出胰岛素依存性糖尿病模式NOD。病状的特征为频尿、多饮、高血糖、尿酸强阳性,高胆固醇血症,毛色为白色带有微微乳白的色调,由白内障易发型模式动物中选出血糖值高的小鼠。临床症状 以胰岛炎的发生为主,且发病者以雌性为主,雌雄之比例大约为9:1,可以很清楚了解与性贺尔蒙有关。约4周龄左右时雌鼠即有显着的频尿及消瘦,母鼠会将哺乳中幼鼠吃掉或有哺育困难等现象发生。一只NOD大鼠每天可喝水达250mL(正常大鼠约30-50mL/只/天),又在一个月后可以看到从肛门流出血来或在饲育盒中频繁的走来走去,最后消瘦致死。 疾病模式动物 被用来作为研究人类年轻消瘦型糖尿病模式,其评价很高,小鼠(mouse)的主要组织适合抗原(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为class I-III,NOD的class I为H-2k是d haplo type,而H-2D是6 haplo type。class II在小鼠是I-A,I-E等2种,NOD的特征是没有被发现有I-E但I-A的αchain特异的突变。最近NOD特定遗传基因的转植成功之动物被成功做出,在不久将来糖尿病的发生机制将可被进一步了解。目前这种疾病模式动物可以向日本Cler社(东京)买得到,还有一种人类年轻消瘦型糖尿病,胰岛素依存糖尿病(IDDM)模式动物:B.B.大鼠(B.B. Rat)亦被开发出。 二、糖尿病OLETF大鼠(OLETF Rat) 糖尿病是1985年由WHO依照胰岛素依存性糖尿病(IDDM)和胰岛素非依存性糖尿病(NIDDM)分成两类。 OLETF(Otsuka Long-Evans Tokushima Fatty)大鼠是大冢制药德岛研究所开发出来,以后又开发出LETO (Long-Evans Tokushima Otsuka)大鼠,即完全不发病的当作对照组,OLETF大鼠是长期持续高血糖及糖尿病性合并症,特别是人类糖尿病性肾病的特征丝球体结节性病变(Kimmelstiel-Wilson lesion)可以被发现。 疾病模式动物的由来 大冢制药德岛研究所于1982年向加拿大的Charles River购入Close colony的Long-Evans的大鼠,在饲养中不见有体重急剧减少,而是肥胖且尿糖阳性的大鼠被发现。从此以后经由肥胖、尿糖阳性与口服葡萄糖的负荷试验(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OGTT)不耐受性等人择育种,发展出OLETF系统。 临床特征及病理组织 临床上其糖尿病是以雄性为多,以OGTT型不耐受性之糖尿病大鼠经育种后,在25周龄发病率约87.7%,耐糖障碍7.2%,正常型的4.8%。OLETF大鼠是离乳后开始肥胖,随年龄增加更加明显,在发病后尿糖的排泄是徐徐的增加,体重是显着的减少。在组织病理上:(1)5周龄即可被H&E染色观察到轻微胰岛炎;(2)25周龄用AZAN染色观察到有结缔组织增生且胰岛有如岛状分割相;(3)25周龄胰岛素染色,可见胰岛有肥大现象;(4)85周龄可见胰脏内充满脂肪。又55周龄以后肾脏丝球体内有结节状出现。即人类所谓的糖尿病性肾病的特征。 OLETF大鼠是可以看到如OGTT不耐受性结果的糖尿病,经长期间以后会徐徐恶化且最后表现出IDDM 样的症状,但此时的肾脏病变很像人类的NIDDM病患之。若有需要OLETF大鼠时可以向日本大冢制药德岛研究所申请购买。 三、WBN/kob大鼠(WBN/kob Rat) WBN/kob大鼠是瑞士巴士德老人病研究所及德国波恩大学病理学研究所利用了50年的时间从Wistar 系的WBN大鼠作近亲交配得来,后来,波恩大学选了数对给日本东大医科学研究所,在1980年日本国立卫生试验所对WBN/kob大鼠长期观察中,发现到此品系的大鼠在年龄的增加时会有尿糖阳性,低体重,白内障、高血糖等症状出现,因而发展此新的自然发病之糖尿病样式动物。 目前被报告使用的糖尿病模式动物有B.B.大鼠、NOD小鼠,两者皆属于I型糖尿病模式。而KK小鼠、db/db小鼠则为II型糖尿病模式,两型皆有明显不同的病征。例如WBN/kob的胰岛素分泌不全,对于外因性胰岛素有高感受性,低体重等与BB大鼠、NOD小鼠很类似,然和NOD小鼠的性别差异则相反,WBN/kob的发病年龄很晚,发病经过很缓慢,此和B.B.大鼠,NOD小鼠有明显的不同,又WBN/kob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种分期方法一致性的研究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两种分期方法一致性的研究 Ⅱ期DR患者为38眼,Ⅲ期DR患者为72眼。按照国际分期法,轻度NPDR为34眼,中度NPDR患者为30眼,重度NPDR者为92眼,PDR为6眼。小瞳下眼底彩照以及散瞳下2张50°眼底彩照判断DR临床分期的一致性较好(Kappa=0.91)。六期分期法以及国际分期法两种分期方法的一致性一般(Kappa= 0.634)。以轻度NPDR为筛查阈值,Ⅰ期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是100.0%、85.9%;以中度NPDR为筛查阈值,Ⅱ期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66.6%、86.3%;以重度NPDR为筛查阈值,Ⅲ期病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

71.0%、91.4%。结论FFA指导下的国际分期法更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微血管病变情况以及严重程度。对存在弥漫出血点以及微血管瘤的Ⅰ、Ⅱ、Ⅲ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应及早进行FFA检查。 中国论文网/6/view-12962246.htm [关键词]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中图分类号] R58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7)05(a)-0115-03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two staging method of non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Methods A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performed on 162 eyes of 84 patients with non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 who were examined by FFA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June 2016.The fundus photograph of each eye in each patient and FFA images was confucted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214182609.html,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筛查分析 作者:张畅 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0年第23期 【摘要】目的讨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及早期诊断意义。方法采用数码照相技术采集2张50度后极部、中周部的清晰眼底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341例(682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及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并根据分期指导治疗。结果根据我国现行的DR分期标准,341例DM患者中病程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 作者单位:124000辽宁省盘锦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DM)的发病率明显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已成为当今眼科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对社会及医疗支出造成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在对DR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患者对DM的发展趋势不甚了解,对视网膜并发症的认知不足,出现早期DR时,DM患者不知或不愿接受检查及治疗,最终常因视力严重减退,眼底出血和(或)并发的视网膜脱离而去看眼科医生,但已错过单纯激光治疗的最佳时期,必须联合手术治疗,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花费,效果远不及前期病变时进行治疗。给个人、家庭、社会加重负担。加大糖尿病眼底 检查的宣传力度,应用适当的筛查方法,对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治及长期随访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保护视功能、减少DR致盲率的发生。我们于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对341例(682眼)糖尿病患者进行详细的筛查并指导治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对2008年12月至2010年2月来院的341例(682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男198例,女143例,年龄37~71岁,病程2个月~20年,全部为DM 2型患者。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为确诊后的2型DM,筛查项目(1)矫正视力、眼压测量及裂隙灯检查;(2)散瞳查眼底,包括直接检眼镜和间接检眼镜;(3)眼底照相:用TOPCON 50EX眼底血管造影机行眼底摄片,分别为以视盘和黄斑为中心,采集后极部及中周部50度眼底像2张,并行视网膜病变分期;(4)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B超仅对黄斑水肿或DR III期以上患者进行检查,不作为筛查的指标,仅作为指导激光及手术治疗和疗效评定的指标。筛查者均由一位经验丰富的的眼科医师完成, 同时记录患者筛查时的空腹血糖、血压、血脂及有无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2 结果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 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为21%~36%。糖尿病病程>10年者发生眼底病变的几率>50%,特别是在血糖失控的情况下更易导致并发症。患者早期可能全无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视力减退、视野缩小、屈光改变、对比敏感度降低等。视网膜病变发展到最后,会出现新生血管性增殖膜、牵引性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最终失明。 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全世界导致视力缺损和失明的主要原因。据统计,在30~39岁失明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占16%。糖尿病病程>5年,99%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中青年患者,更是“脆弱型”群体,在并发症中最容易受攻击的就是眼睛。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期 根据患者眼底视网膜病变程度的不同,临床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和增殖性视网膜病变2种类型。背景性视网膜病变又分为3期:①Ⅰ期:眼底出现小米粒大小的微血管瘤。这是糖尿病患者特有的眼底改变,有经验的眼科医生可据此诊断患者有糖尿病。②Ⅱ期:眼底出现边缘清楚、形状不规则的白斑。这种白斑的形成与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引起脂肪组织堆积有关。③Ⅲ期:眼底出现棉絮状白斑。这种白斑的形成与神经组织局灶性缺血、坏死有关。 如果背景性视网膜病变进一步加重,可发展为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可出现纤维组织增生、玻璃体出血、视网

膜剥离等严重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 由于病变损害的不可逆性,预防是最重要的一环,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佳。 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重要的措施是严格控制血糖。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需要植入胰岛素泵来减少血糖的大幅度波动,但是,多数 1 型糖尿病患者还没有条件植入胰岛素泵;而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无症状未被发现,或自觉症状轻微而治疗不彻底,或只能做间断性治疗,因此,能将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的患者<20%,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存在视网膜病变的潜在威胁。 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眼部异常感觉,则应缩短眼科随诊时间,如每3个月或6个月检查1次。同时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调节血脂,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 强化控制血糖血糖控制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程,对减轻病情是有益的。血糖升高时,血中糖化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增强且不易释放,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对缓解视网膜缺氧有一定作用,因此控制血糖能防止和逆转早期视网膜病变。若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因而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若患者的视网膜病变发展迅速,应及时改用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课稿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中最重要的表现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临床上根据是否出现视网膜新生血管为标志,将没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非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或称单纯型或背景型),而将有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称为增殖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 1 流行病学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糖尿病病程和控制程度关系密切而与糖尿病的发病年龄、性别及类型关系不大糖尿病病程越长或控制越差,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越高。一般来说,约25%的糖尿病患者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约5%为增殖性病变。其发病率在糖尿病病程<10年组为7%;10~14年组为26%;15年以上组为63%;而30年组高达95%,约25%为增殖性病变2%~7%因视网膜病变而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是工作年龄段的成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青少年中86%的失明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致;在成年中,1/3法定失明的原因是糖尿病视网膜病。糖尿病患者致盲危险性比正常人高25倍根据ADA(2003)的数据,在首诊的2型糖尿病病人中21%有视网膜病变,70%的2型糖尿病最终将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致盲率极高。因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早期筛查、预防及干预治疗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 2 发病现状 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与眼科共同参与1995年全国DM流行病学调查,OGTT检查1566人中,DM患者325人,其中DR 32人(占9.84%);BDR 27人(8.3%);PDR 5人(1.54%)5年后即2000年北京地区的糖尿病患者的流行病调查显示,2型糖尿病其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 18.78%,其中BDR患病率为13.0%,PDR患病率为5.78%。北京同仁医院内分泌科与眼科研究所于2002年11月~2003年4月对门诊就诊的1035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彩色眼底照相检查发现,有423例患者有背景型视网膜病变(占40.9%),48例患者有增殖型视网膜病变(占4.6%)。1996~1997年,北京同仁医院眼科眼底病门诊先后2次对DR患者136例的视力情况作了调查,260只眼中,<0.05者(盲)66只眼占25.3%,0.05~0.2者(低视力)65只眼占25%,≥0.3者129只眼占49.6%。由上可见患者就诊时间偏晚,故应重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筛查,以便早防、早治避免失明。 3 病因 糖尿病患者主要是胰岛素激素及细胞代谢异常,引起眼组织神经及血管微循环改变造成眼的营养和视功能的损坏。微血管是指介于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管腔小于100~150μm 的微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网,是组织和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由于糖尿病患者血液成分的改变,而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使血-视网膜屏障受损。视网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色素上皮细胞间的联合被破坏,造成小血管的渗漏。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主要的发生在视网膜及肾脏是致盲、肾功能衰竭及死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 由于我国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所以因糖尿病导致视网膜发生病变的患者也越来越多了。糖尿病是影响全身各个脏器和组织血管的糖代谢紊乱疾病,其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欧美各国四大致盲眼病中占第一位的眼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都有哪些呢? 我国眼底病学组于1984年制订了我国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标准》,分为单纯型和增生型共六期。早期单纯型视网膜病变可不引起视力下降,但视网膜小片出血可引起局部视野缺失、如果出血累及黄斑部,视力将明显下降。与单纯型视网膜病变相比,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对视力的危害性更大,其可导致严重视力下降甚至完全失明。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是一个很长的临床过程。根据血糖水平、血糖控制情况、合并全身其他病变及个体差异等,其病情发展快慢各有不同。诊断依据:糖尿病史、.视力下降伴眼底表现、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暗适应和电生理检查也有助于早期诊断。临床诊断以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为主要手段。根据眼底改变,目前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六期。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型及分期: Ⅰ期:视网膜有微动脉瘤或并有小出血点(+)极少量,易数(++)较多,不易数; Ⅱ期:视网膜有黄白“硬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极少量,易数(++) 较多,不易数; Ⅲ期:视网膜有白色“软性渗出”或并有出血斑(+)极少量,易数(+ +)较多,不易数增殖型。 此3期统称为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眼底表现为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出血斑,软性及硬性视网膜渗出物,视网膜动脉病变和静脉病变。 Ⅳ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或玻璃体出血; Ⅴ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 Ⅵ期:视网膜有新生血管和纤维增殖并发现网膜脱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